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2024-09-12

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共12篇)(共12篇)

1.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的特点。中国传统美德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点,传统美德也在与时俱进,以一种新的形势表现出来。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中,传统美德以一种新的形势融汇进去,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与基调。

关键字 大学生 传承 弘扬 传统文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探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有着儒墨道法释等众多流派,但其中对我们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又莫过于儒家思想。

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伦理”二字,“伦”有类、辈份、顺序、秩序等含义,可以被引申为不同辈份之间应有的关系。“理”则具有治玉、分别、条理、道理、治理等意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伦理就是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其基础则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也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核心价值标准,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都有极大的影响。

忠”,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尚忠。首先,对国家、组织要忠诚。在中国最被人唾骂的不是偷盗抢掠、杀人越货,而是背叛国家,当汉奸、当卖国贼。秦桧、汪精卫不知为多少国人所唾骂。其次,对朋友要忠。一个人如果背叛朋友,抛弃兄弟,以后是很难在这个圈子里呆下去的,旁边的人全都会唾弃你,瞧不起你。

“孝”,中国人同样也是世界上最注重孝的。万事孝为先。古代的选官制度中,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就是“举孝廉”,可见对孝的重视程度了。在古代,如果你的父(母)去世,那么你必须放弃你的正常工作三年,在你的父(母)坟钱搭个凉棚,素衣淡饭,满面哀思,守孝三年,谓之“丁忧”,孝在古人眼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孝在现今社会中也是一样重要。人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能不管不顾,那你还怎么敢指望他能对工作上心,对领导忠心,对朋友真心的了。这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共识和统一的道德标准。

“义”,在古代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则被主要理解为义气之意了。关羽之所以被中国人奉为武圣,为多少人所供奉敬仰,就是因为关羽是义的象征,是国人“义情怀”的寄托。水浒中众英雄不就在“忠义堂”聚义吗?而如今义依然是每个人心中不变的价值准则,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舍生取义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道德选择。

“礼”,其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越到后来,“礼”字的含义范围就越小,单成了“礼貌、礼仪”之意了。其实古代的“礼”也就是通过礼貌、礼节、礼仪来体现等级、地位,起到规范的作用。如周王适用什么样的礼,王侯适用什么样的礼,大夫适用什么样的礼。后来,在官方文化的引导下,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礼仪的普遍使用,使得国人心中普遍有了礼的意识与礼的标准、体系。慢慢也以注重礼仪而视己为礼仪之邦。说你不懂礼貌你会很没面子的。

“诚”“信”,即诚实,诚恳;讲信用,讲信誉,讲信义。自古中国就以诚信为荣,以欺诈虚伪,背信弃义为耻。

这些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下形成的美德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众多细微的要求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核心价值标准,引导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对我们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了很大的至细至微又至大至伟的作用。我们也以拥有这些美德为荣,以没有这些美德为耻。

但是,传统的伦理又有其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一些东西。儒家伦理实质上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是对封建皇权等级的捍卫,是对人身的限制和对进步思想的禁锢。他维护传统,反对进步;维护儒家的独尊地位,视他家学说为异端。僵化的伦理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僵化,导致了整个民族思想的病态和瘫痪。随着伦理走向极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出现,他的好多东西也成了民族思想的毒瘤,让我们中华民族日渐老迈,衰落。

儒家的伦理道德对我们大学生的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评判标准、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比如对忠孝仁义的赞赏和推崇,对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默许,尊老爱幼的自觉体现,尊敬师长,同情弱小的本能行动等等。既有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不良思想的不自觉默许和不积极改变等等。总之,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是父母、老师、社会所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关键看我们如何看清和取舍了。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其一,崇尚伦理,自强不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强调“人道”法于“天道”。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些传统思想激励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的箴言。同时他也引导我们用仁之心爱去面对生活用爱心对待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

其二,是贯穿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的公忠为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前在中国虽然没有爱国主义这个概念,但是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早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屈原“眷顾楚国”以自沉汩罗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辟总结,把中国古代奉公尽忠的思想推到了最高境界,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这种自强不息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操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传统,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以至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三,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东西,比如: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该很好继承的优秀传统。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浸入骨髓,深入灵魂的。她在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文化资本的同时,又让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甚至是枷锁。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她对我们的学习观、政治观、历史观、荣辱观、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择业观以至道德标准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伦理又有其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一些东西。儒家伦理实质上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是对封建皇权等级的捍卫,是对人身的限制和对进步思想的禁锢。他维护传统,反对进步;维护儒家的独尊地位,视他家学说为异端。僵化的伦理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僵化,导致了整个民族思想的病态和瘫痪。随着伦理走向极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出现,他的好多东西也成了民族思想的毒瘤,让我们中华民族日渐老迈,衰落。

下面是我们就传统文化对我们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具体分析:传统文化中学习的功利性造成大学生学习观的应试性、功利性传统文化造成大学生的信仰真空和理想虚无。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是一种主旋律,却又不同于任何一时期的状态的体现,无时无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2.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二

1茶文化

所谓茶文化, 就是在饮茶这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 包括茶道、茶艺、茶具、茶叶文学艺术作品等等。茶作为中国的传统国饮, 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而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 糅合了我国佛、道、儒诸派的思想, 独成一体, 这使得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不仅在文化层面上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精神生活, 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更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

1.1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茶叶最初主要在云贵川一带集中种植, 后来经由人工的培育和地质的变迁, 茶树的种植才逐渐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得到普及。然而, 单纯的种茶、饮茶并不代表着茶文化的产生, 而仅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历朝历代国内国外的文人雅士对饮茶文化的定位, 对茶道精神的阐释和对饮茶艺术的发挥, 才是茶文化形成的开端。

有关茶的最早记载, 见于我国战国时代编写的《神农本草》一书。根据文献记载, 最初茶叶并不是作为日常饮品而是作为药品而被发现的, 因其具有甘甜止渴、提神醒脑的功效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唐代茶圣陆羽的茶叶专著《茶经》, 对茶叶从种植到筛选到品评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使得茶学正式成为了一门学问和文化, 为其著书立说者有之、为其吟诗作赋者有之。宋徽宗赵佶也亲自著有《大观茶论》。茶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并传入国外, 在其他国家也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在一些中国学者的推动下, 茶文化课程正式走上高校的讲台, 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教材。但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认识到, 茶文化在高校课堂中的渗透还只是才开始, 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明确的地方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探究, 才能真正地将茶文化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中。

1.2茶文化的内涵

茶之于中国, 不仅是作为一种饮品, 更是一种承载历史的文化。饮茶也不再仅仅为了解渴, 而被中国人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中国的茶文化不仅是单一的文化现象, 而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 不仅包括物质文化方面, 如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等, 还包含更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渗透了文学、艺术、宗教、医学等各个方面。同时, 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灵烙印, 凝结了民族的历史情感。

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而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与儒家的理念融合, 茶的清香高洁代表着君子的清廉端正, 而静心饮茶又可日省起身, 茶道成为了儒家文化内涵的外显;茶文化与道家文化融合, 茶叶的朴素和天然被文人墨客推崇, 茶作为道家静修养生的载体再合适不过;茶文化与佛家参禅融合, 产生并发扬了茶道, 使饮茶脱离了技艺而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中国的茶文化流派虽不尽相同, 但各有相通, 其追求平心静气, 自悟自省的精神内涵和追求自然的真善美的理念贯穿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

2高校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引导

高校是培养我国未来人才的摇篮, 优秀的人才不仅意味着拥有熟练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意味着要具有高水准的道德情操。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而这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品德教育的培养。一所高校的文化氛围在其学生的心理引导上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课堂又是对在校大学生影响最深的途径之一, 因此, 高校课堂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重大。

2.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现阶段“九零后”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九零后”的青少年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 加其多年以来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对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发展也不十分有利, 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无法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沟通困难、情感问题处理失当、经济水平差异困扰以及求职就业压力等等。故而, 如何引导、调节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2.2高校课堂文化

高校的课堂文化是指由任课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一种带有聚合力的情景和氛围, 它体现了一个课堂乃至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学习风气。好的高校课堂文化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还能够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3茶文化与高校课堂文化的结合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 茶文化逐渐以多种形式走入多所高等、中等院校的国民教育体系。高校不仅增开了茶文化的相关必修选修课程, 还专门设置了茶文化及茶艺专业。同时, 茶艺师也已经成为国家承认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我国茶文化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3.1高校课堂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在高校课堂中除以专业课的形式带领大学生系统全面的研究外, 还可作为选修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取向作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茶文化在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涉及茶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对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学记载、种类鉴别、茶礼茶艺茶德茶道都有所涉及, 其目的是在开拓大学生眼界的同时, 让他们对中国的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同时, 也将中国传统美德植入他们的心底。

3.2高校课堂茶文化教学的作用

由高校课堂茶文化的教学内容, 我们能够知道, 高校课堂中的茶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健康观念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课堂中开设茶文化教学是具有传承性意义的。同时, 中国的茶文化中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念也能很好地从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对正处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为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在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层面,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劳动和智慧。同时,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更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历史。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层面, 茶文化中的茶艺茶礼能够引导学生尊重礼节、讲究礼仪, 从而延伸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和对高层次的道德品质追求上去。茶文化的“参悟自省”可引导大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平衡焦躁情绪, 从而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压力缓解起到调节作用。在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层面, 不论是茶叶本身自然质朴的属性、茶文化的清新、还是茶具茶艺的意境都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起到一种积极心理暗示作用, 使大学生的思想情趣得到熏陶和升华, 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 其自身的美也将得到外化和释放。在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上, 茶文化的养生观念能够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健康习惯的思考和改进,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生活作息习惯不规律、对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的问题。

4对提升高校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作用的思考

随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课堂的进一步推进, 茶文化教学在高校课堂的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茶文化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受众较少、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在日后的高校课堂茶文化的教学中加入观茶品茶、茶艺表演互动, 茶文化知识讲座, 茶文化研究社团等新的教育教学形式, 丰富茶文化教学的途径。同时, 也可以将茶文化的学习与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进行结合, 例如旅游专业、历史专业、对外贸易等等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根据其爱好加修茶文化专业, 对其日后专业的发展和就业都能够有较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 高校应当提高对茶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视, 增加茶文化教育的多样性, 丰富茶文化的教学内容, 以使更多的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领略到茶文化的魅力, 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择业观的形成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同时也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 2009.5, 58-59

[2]程启坤, 姚国坤, 张莉颖.茶及茶文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

[3]黄晓琴, 张丽霞, 向勤锃, 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 2010.1, 40-42

[4]高旭晖, 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 2003. (2) 36-38

[5]沈佐民, 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 2002. (2) 39-41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 2007. (3) 13-15

[7]何哲群.高职的茶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2) 73-74

3.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影响;作用

1.前言

校园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内以及课间活动的安全文化,例如楼道安全、体育运动安全、设施事故安全、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劳动或社会实践安全、学生身体特殊事故等,均属于校园安全文化的范畴。校园安全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学校财产安全以及师生人身安全未得到保障,便意味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稳定支撑。因此,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以营造平安校园环境,确保学校财产与师生人身安全,也属于各学校需注意的重点。

2.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⑴熏陶。开展校园安全文化,会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方展,使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識,具有行为的自觉性,注意自我安全管理与防护,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1]。⑵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与心理发展的空间,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的环境。⑶现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于一体的文化形态,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落实,能够帮助大学生孕育出新的安全理念、安全思想与安全科技成果,进而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氛围。⑷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过渡向社会的重要阶段,校园安全文化以及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教育工作,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习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知识、技能、安全等,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2]。

3.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实施策略

3.1明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的是要使高校的安全氛围更加浓厚,强化大学生与教师的安全意识;其次,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完善学校安全设施,落实各项安全制度,使安全管理更加精细,为减少校园安全事故打好基础;再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使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对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⑴完善校园安全物质文化。首先,需保证高校配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消防安全设施、防雷设施设备,所有活动器材必须无安全隐患,同时校园的饮用水及供水设施必须达标,桌椅门窗以及学生床铺等必须整洁、完好;其次,校园周边的安全环境必须达标,校园四周50m范围内不允许有无证经营的小摊点,200m范围内不允许有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对大学生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场所,也不允许有乱建、乱堆现象以及存放危险物品的场所;再次,需保证高校的建筑完好,无危房危墙存在,无地灾隐患,各种场所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师生的学习与教学需求,还需符合卫生与安全要求。

⑵完善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完善校园安全制度文化需注意三点:一,完善校园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以便在高校发生自然灾害、治安事故、传染病等突发安全问题时能够根据应急方案紧急处理;二,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制度。凡是与高校安全有关的工作,其中所用安全制度必须完善与明确,以保证各项制度均能落实到位、责任到位,从而为学校的财产安全与师生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三,高校还需根据隐患程度建立分门别类的安全隐患台账,根据台账的动态性特点,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跟踪整改与处理。

⑶完善校园安全精神文化。首先,高校应该基于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将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中,通过课程的渗透加强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科学的三观。其次,高校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安全隐患警示标志、安全宣传栏、班级安全手册等方式加强校园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安全文化意义。再次,高校需针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能力开展多元化、针对性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与法制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精神文化[3]。

⑷完善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形成良好的自我思维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与创新能力,但仍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不安全、不合理的行为习惯,这对其后期步入社会工作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高校还应该完善校园安全行为文化,通过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行为养成训练,引导大学生践行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

3.3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落实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分三个步骤加强落实,以保证其能充分地发挥效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带来良好的影响。第一,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制定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宣传发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第二,贯彻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要点,规范安全教育教学行为,增强大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不断完善与优化,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第三,定期总结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组织会议进行讨论交流,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4.总结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国各高校理应引起重视,充分了解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应用科学、先进、有效的手段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与落实,进而为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章.浅谈高职院校安全文化教育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16):170-171.

[2]薛立刚,吕哲峰,张雪峰.全纳教育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6):118-120.

4.通俗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篇四

通俗音乐对于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通俗歌曲中无处不在的民族风格借助于“流行这一快速通道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并感染着整个民族,加固着民族情节,将极大地促进国家、民族的文明和发达。流行歌曲本身的生命力也将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旺盛。它之所以成为大家音乐文化生活中较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除题材、内容方面,就其旋律方面来说它具有大众所能接受、且倍感亲切优美的民族民间音乐语言,通俗易懂、近语言化声情并茂的演唱,宣泄性的音调和活泼动感的节奏,贴近大众的世俗音乐的审美意识。因此,中国现代通俗音乐必须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研究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音乐艺术发展方向,创作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音乐作品,使中华民族化的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通俗音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以下的作用和影响。

一.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开启学生智力和大脑思维。如在欣赏通俗音乐时,学生会大胆联想,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合理性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呈现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欣赏,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欣赏者要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欣赏者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者便是三度创作。欣赏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所以人的思维能力会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异,但无论如何,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如果进行音乐欣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乐感,而且会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发展,使脑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开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

学生欣赏通俗音乐的同时正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的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

四.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文化底蕴

通俗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欣赏当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区别。

5.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篇五

(1) 让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级心理活动,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的特点。所以,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大学生对世界的各个方面充满兴趣,充满探索欲。因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总是会有很多疑问,对世界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也正因为这一点,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比寻常人强,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会对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提供很大的帮助。

(2) 让大学生目标专一,有毅力。

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坚持不懈的努力,百折不挠,顽强地克服困难,勇于尝试,没有达到目标就不会气馁。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同时,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让大学生了解到学习、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它的这些特性可以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自己人生的路。

(3) 让大学生独立性强。

表现为往往喜欢独立行事,很少依附众议,热爱生活,有抱负,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 思维的批判性: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创造性思维属于思维,所以它也具有这个特点。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有自己的行动方式,觉得自己有能力,并且不希望依赖别人。

(4) 让大学生自信心强,不易改变信念,不在乎他人的非议。

上面就说到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不仅如此,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因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都是有自己的原则,不随大流,自信心很强的人。

(5) 让大学生想象力丰富,联想能力强。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创造性思维善于寻优,选择最佳方案,机动灵活,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具有这种思维的大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水平都要高于常人。因为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很广,了解的事情也比较多,加上思维的创造性,就使得知识的融合很顺畅。

(6) 让大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同时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因此,具备这样思维的大学生对问题总有自己深刻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跟别人不一样,分析问题的方法也跟别人迥然不同。

6.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六

学习倦怠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生如果出现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不同个体追求成功的理由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目标信念。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不同,对个体学习的影响不同。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的成就目标不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失败后的应对方式也不同,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学习坚持性、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而对于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为此,本研究将探讨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从 4 所大学抽取被试 460 人,由研究者和经过专门培训的问卷发放小组组织学生现场施测,并当场收回问卷。得到有效问卷 430 份。其中男生 263 人,女生 167人;大一 134 人,大二 110 人,大三 122 人,大四 64 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 采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该量表共 20 个项目,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 3 个因子。量表总体 α 系数为 0.865,3 个因子 α系数分别是 0.812、0.704、0.731。量表采用 5 点计分法,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被试得分越高则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1.2.2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采用刘惠军修订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该量表共 29 道题,包括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 个分量表,量表采用 5 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量表的 α 系数为 0.827,4 个分量表的 α 系数分别是 0.746,0.722,0.764,0.774,表示有很好的信度。

1.3 数据处理

利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2、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2.1.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特点 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采用 5 点计分法,每题平均 2.79 分,说明大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 3 个维度每题平均得分分别为 2.77 分、3.00 分、2.62 分。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最高,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表现出较多的行为不当,其次是情绪低落、成就感低。

2.1.2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年级差异 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 1。

为了解调查对象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具体特征,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以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以看出:(1)在行为不当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LSD 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

三、大四学生,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2)在成就感低维度上性别主效应显著,表现为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年级主效应显著,LSD 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三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四学生;(3)在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总分上年级主效应显著,LSD 检验发现,大一与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大一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 3 个年级学生,而其他 3 个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2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

2.2.1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总体特点 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 4 个分量表中每题平均得分为 3.51 分、3.18 分、3.51 分、2.52 分,其中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得分最高,表明更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了高趋近性的目标定向。

2.2.2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性别、年级差异 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维度上的得分见表 3。

为了解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各维度的具体特征,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以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4。

由表 4 可以看到:(1)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上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2)在成绩回避目标上年级主效应显著,LSD 检验发现,大四学生成绩回避目标得分显著高于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3)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3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相关矩阵见表 5。从表 5 可以看出,掌握趋近目标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掌握回避目标与学习倦怠及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成绩趋近日标与学习倦怠及其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维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2.4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考察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对学习倦怠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如表 6 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后,4 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式,多元回归系数为 0.70,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 0.49,能联合预测学习倦怠 49.00%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掌握趋近目标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 40.00%。

3、讨论

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均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相对来说,掌握趋近目标高和成绩趋近目标高的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低;而掌握回避目标高和成绩回避目标高的学生学习倦怠水平高。因此,通过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目标定向,可以减少学习倦怠的发生。

从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可以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和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有利于学生采取积极行动来取得好成绩。大学生可能同时具有多种成就目标定向,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每一种目标定向的水平也可能不同,尽管掌握趋近目标具有学习动机比较强的特点,但如果仅仅持有这一种目标定向,则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掌握趋近目标的培养,使学生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在价值上。另一方面还应有合适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标准,使学生通过外部奖励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个体的学习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2]刘惠军.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本文源自学术堂论文网(教育心理学论文

7.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七

一、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处于时代前沿,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触途径广泛,在新思想的巨大冲击下,部分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彷徨,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道德准则。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思想潮流和新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学校自身校园文化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高校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寝室文化节、美食节、书画展、艺术表演活动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观念、精神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思想教育内容承载在文化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具有导向作用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场所,文化荟萃、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新事物、新文化交汇的场所,随着国际化的渗入,文化碰撞及社会新思潮的流入,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具有净化心灵、文化时尚相结合的校园环境,以校风、学风等形成高度的意识形态,引导学校的思想价值取向。校园文化通过物资建设,如在校园中建立文化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基地等,通过内在文化和外在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文化的熏陶,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情操具有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与无形兼并的文化系统,包括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文化环境汇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知识来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充实思想,完善人格;在精神氛围中,学生能够在大环境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遵守校园规则,从而塑造自身人格。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校园文化往往起到很大的陶冶作用,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接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洗礼。例如,校园文化通过建设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景观、引入文化遗产、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校园添加积极上进的生活元素,使学生受到启迪,将景观、活动等外在物质内化为精神、素质和行为方式。

(三)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凝聚作用

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校园文化集结了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凝聚在一起,而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体现在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产生的归属感,将学校作为精神寄托的乐园。同时,校园文化所创造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抚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同学之间会建立起互助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而学生的这种关系越密切,学生之间的情感便会越深,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会越强大。另外,校园文化所建设的精神文明更是凝聚校内力量的重要部分,学校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推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催动下,学生会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上形成一种激励。它主要是通过对自身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一些具有目标性质的校园活动来进行。首先在校园环境中,学生只有将自身融入学校大环境,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主动学习校园文化,并逐渐认同校园文化,激励学生获取正确的思想文化知识。在校园活动中,通过活动中的精神体现、目标价值体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奋斗精神、团结意识等,让学生积极上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五)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具有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中建立了相应校规、校纪、校风、校训等,是需要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使学生明白自身的行为范围和张度,从而抑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自身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

(六)校园文化能够美化学生心灵

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审美功能,使学生在情感体现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境界。对学生来而言,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体验生活和美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观。

总之,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完善的人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诸多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通过对校园物质环境、精神传播、学习氛围及校园规章制度的建设,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道德文明等。校园文化包含了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喜荣.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李彦妮.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8.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素质培养;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这一问题也引起了高校教师的广泛重视。

语文作为宣传优良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进行阐述。

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生容易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信息,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经典的文学作品将高尚的道德情操、礼义廉耻等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尤其是在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对心理素质、精神品质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大学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典故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从而使综合文化水平得以提升。

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很多大学生由于对语文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认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而这些基本的语文技能很多都会在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用到。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并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的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教育作用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之外,还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新时期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低下,不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缺乏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更有甚者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非常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改革后的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教师可以将语文课看作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课程,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5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语文无论在其文字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充满美感,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所在。大学生作为备受关注的一群年轻的社会群体,具有强烈的爱美之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首先,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通过优美的文字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和丑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帮助大学生端正审美观念。其次,语文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用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来,既能够歌颂美好的事物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够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总结

总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对大学语文课程提起重视,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语文,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同时还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成长为高素质的、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环境,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纪楠.浅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1-42.

[2]宋惠萍.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262-263.

9.社交礼仪对大学生作用 篇九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一般而论,俄罗斯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黑面包之外,俄罗斯人大名远扬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时,他们多不削皮。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很能喝冷饮。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们最爱喝的酒。

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

10.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十

摘要: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个人情况入手,分几个方面讨论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还讨论了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展望及本人对中国音乐简史课程的感悟。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作用

正文:

一、从自己的收获谈起

我是个理工科学生,中学时忙着考试,现在平时主要的时间用在读专业书籍和做实验上,接触的唯一艺术形式是流行音乐,这样的状况对我的全面发展与素质培养是不利的。

大学生素质现状中有很多让人担忧的情况,比如:大量外界信息使多种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冲击我们的思想,一些不良元素趁机污染我们的心灵;只注重专业学科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反而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心理障碍不能及时疏导、不愿意与人交往和攀比、嫉妒等使心理健康状况下降。艺术教育能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艺术教育这种几乎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艺术教育就是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和艺术经典作品的熏陶、陶冶心灵,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然后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气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认真学习艺术类课程,必定会有所收获。

对于艺术和人生,早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如柏拉图就已经注意到艺术的地位,他似乎更注重人生,要把诗人赶出他的理想国度。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影Ⅱ向更深的是马克思提出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他认为,某个时代的生产体制,根本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艺术内容,而内容又往往决定了艺术形式。他还说艺术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阶级性,而这是我们国家知识分子曾经讲了很多年的基本观点。所以,在一个极端的年代,把中国传统绘画当成“封建毒草”来批判,只不过是这种思想的极端反映而已。相信在遥远的未来,关于艺术和人生的讨论还将继续下去。然而,对中国古人来说,艺术和人生的讨论实际是个伪命题。中国古代文人希望的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状态。比如庖丁解牛,说它是艺术也可,人生也可。还有那个被宋元君称许为真画者的画师,之所以判断这个画师是真正的画家,就在于他的艺术精神和生活态度融为一体。对此,清代恽寿平说“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籍。”化机在手,就是说艺术和人生是不能做对立理解的,它们本来就是一体。

那为何又有区别呢?古代禅宗大德说,一开口就是错。为什么?就是有了区别心,一有了区别心,那么

人生和艺术就开始分家。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就往往流落于形式,对人生的理解就往往拘泥于功利,这都是在对艺术和人生进行不同的肢解,认为更科学了,实则对理解艺术和人生没有丝毫的意义,更不用说享受艺术人生了。从道德层面讲,也是如此。人生需要道德,艺术也需要道德,那么艺术和人生的结合点就是道德。无论是艺术道德,还是人生道德,扩大了都存在于“道”的范畴里,显得十分融洽,一团和谐气氛。孔子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为道这时候已经完全占据了他的思想,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道的完整体现,所以,你说他是艺术也好,是人生也好,是生活也好,是具体的抽象的概念也好,都不影响孔子的伟大存在。这就是中国古人所向往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所谓的“天”绝不仅仅是说自然世界,它应该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主要的是指形成世界的阴阳之道,即一切的本源。《中庸》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就是“道”,而中国的一切学问、伦理的归宿就是“道”,于是阐述“道”,完善对“道”的认识,能最终天人合一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终极目的。对“道”的探寻代替了对神的崇拜,若有若无,若远若近,人们不必有深刻的负罪感,也不必有强大的恐惧感,而是一种亲切的适意,闲适的愉悦。说深,即使是博古通今的学者都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说浅,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平凡百姓都可以完全贯彻它。事实上,崇拜“道”的文化,不仅仅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核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艺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没有经过艺术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2.艺术教育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花园,欣赏艺术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培养美德、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因为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对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更加完美和高尚,从而在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时期内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

3.艺术教育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修养并非是艺术工作者拥有的“特权”,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一项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与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资金,历时2年完成的一项“艺术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艺术教育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而且能有所促进。

这项研究充分说明,艺术对青少年的智力发育、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教育因其形式的丰富性,内容可感性,比直接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学科教育更丰富、更生动,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发大脑,激发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4.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力量,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我们习惯心情低落时听听音乐,融入其中,一切的烦恼就会消失。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扰、心里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艺术是心灵的情操”它可以使不健康的心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以矫正,增加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三、如何完善艺术教育

既然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如何让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产生积极作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虽然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不同,但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其次,应组织专家组编写、审查、评选出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学生学习;再次,改革课堂艺术教育形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情趣、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2.艺术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将学生艺术团的表演带进课堂,或者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将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

3.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校园的艺术文化构建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已经被人们遗忘,或者从未被大众所关注过。乔治·莫兰迪便

是其中的一个。关于莫兰迪的生平介绍并不多,仅有的一些介绍也可用“乏味”来形容。一生都定居在故

乡意大利波洛尼亚。为了观看古迹与美术展览,旅行也只到过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城市,仅有一两次离开意大利到瑞士观看画展。这位终生未婚的画家,一直与家人住在一起,父母过世后,由三个未婚的妹妹料理起居,过者如隐士般的生活。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其生活方式可谓十分的规律和低调,甚至显得有点冷清。但这样的生活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事业,终其一生。大多数人看来,莫兰迪的画与他的生活一样,显得相当简单、无趣。我记得曾经有位学画的人跟我说,她认为莫兰迪的画就像是初学画的考生画失败的静物练习稿。当时我很惊讶于这句话出自一个专业美术院校学习绘画的高年级学生之口。对于她的这种理解,我个人觉得,是来自她对莫兰迪绘画的表面肤浅的认识,在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毫无生气的静物。但莫兰迪的静物可不是这样,这些造型看似简单的瓶瓶罐罐,其实是画家放弃了复杂结构,把精力主要放在对色彩的研究上而有意为之的。这种把物体的“形”做了提炼,去其繁复,留其精华的方式体现了莫兰迪趋于“极简主义”的美学原则及其创作选择。这种选择,使他在画面上更自如地表现物体而又不被物体的形所牵制,并通过色彩本身的微妙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内敛,含蓄的画面,自然而流畅的笔触,令这位西方画家的画呈现出一种东方的韵味。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以感情驾驭笔墨,以笔墨抒发感情”在莫兰的实证迪这些由瓶罐组合而成的画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莫兰迪的绘画哲学与东方人的绘画哲学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团山民居丰富、有序的装饰艺术,继承和延续了我国自古以来的艺术创作方法,它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粉本在传统美术创作、传承和行会行业规范。

参考文献:

郭声健(2001),艺术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袁群,何华(2010),高校理工类学生审美艺术教育的途径,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26(1): 181-182。

叶乐(2008),论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作用,高校讲坛[J],2008(25): 212。刘样(2010),谈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儿童音乐[J],2010(2): 58-59。

张海鹏,邓江(2009),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丝绸之路[J],2009(14): 108-109。探析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白俊梅(2010),探析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魅力中国[J],2010(3): 389。

《艺术导论》结课作业

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班

姓名:郑二刚

学号:09160115

11.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思想;数学素质;作用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数学思想”比一般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抽象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数学思想”是与其相应的“数学方法”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转化思想、隐含条件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推理思想等等。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数学素质的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基本表现特征,即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数学思维。

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大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大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理解数学思想有利于记忆数学知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积极进行数学思想的学习,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完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就是主体把新的数学学习内容纳入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把新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与原教学学习认知结构相适应。所谓顺应,是指主体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不能有效地同化新的学习材料时,主体调整成改造原来的数学内部结构去适 应新的学习材料。在同化中,数学基础知识不具备思维特点和能动性,不能指导“加工”过程的进行。而心理成份只给主体提供愿望和动机,提供主体认知特点,仅凭它也不能实现“加工”过程。数学思想不仅提供思维策略(设计思想),而且还提供实施目标的具体手段(解题方法)。实际上数学中的转化、化归就是实现 新旧知识的同化。与同化一样,顺应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

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有些初等数学術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是继续在数学领域进行深造的向导。

因此,数学思想对大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影响仅是某些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方面,大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多方面的,又包括了数学语言和数学意识,虽然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需要全方面的努力,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数学思想对其影响是最大的。不仅如此数学思想又是对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培养我们的认知能力,强化了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学习表层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与数学思想的联系。数学的表层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可以发挥数学思想的作用。例如大学数学分析课本中有关介绍函数连续性和导数概念时不仅理解公理性的文字概念,还要结合函数图像分析其几何意义,这就告诉了学生在这一类知识的问题中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小结复习,将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炼概括起来,增强对其运用的意识,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命题的不断转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即存在于问题的解决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数学思想方法指示的方向。在大学生今后面对的更复杂问题中,经常会遇到多种思想方法同时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在全国研究生考试中,数学将综合分析的考察视为重点,可见数学问题也是高等数学教育中的核心所在。一个优秀的考生未必能练习做多的试题,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能在问题中把握大学数学里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快速准确的运用才是明智之举。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最终用于现实。学习数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我们获得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通过细心地观察问题的每个细节,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的一些新奇的,细微的问题,不但锻炼个人的数学意识,更能挖掘潜在的观察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能确信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定是重要的吗?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这个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更重要的是获得这样的思想方法:就是通过分割一个表面成一些简单的小块,并且用一种不同的方式重新组成这个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值。当前已有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明确地提出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数学思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数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8

[2] 沈文选,走进教育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郭金彬、孔国平,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篇十二

1 茶文化概述

1.1 茶文化定义

顾名思义,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茶为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形式。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淡雅的品质。茶文化包含很多美好的意境,是人们修身养性,享受生活,领悟人生的明智选择。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与宗教结缘。

1.2 茶文化的特征与品质

任何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独特的价值,有价值就说明它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征和品质,茶文化既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和品质。总的说来,我国的茶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和品质:

1.2.1 茶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美

我国之所以是茶的故乡,就是因为茶(最早产于中国)不仅有色香味俱全的物质美,还具有品茶意境之美。懂得品茶之人,可以体会到茶给他带来的愉悦享受。茶人仔细观察清丽怡人的茶色,感受悠远轻盈的茶香,品味沁人心脾的茶水。而茶的精神之美就在于它给品茗之人所带来的意境享受。

1.2.2 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上文述及,茶文化融合了古代儒释道思想,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性是温文尔雅的,善于品茶的人可以享受到一种平静、轻松之感,古代很多名士喜欢饮茶的原因就多是因为茶给了他们一种和谐的意境美,增添了生活的意趣。而茶文化中道家的“道法自然”则表明饮茶是人与自然直接交流的方式所在,品茶之人应懂得从自然万物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享受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1.2.3 茶文化蕴含着茶德

茶德是茶的灵魂,由茶形成的茶道又孕育了茶人精神。人们常说字如其人,酒品即人品,其实喝茶也是同样的道理。《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的生长习性将古人对于质朴清净的内里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成为“性洁不可污”的嘉木之一,是古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理念、智慧和品格的诠释。

2 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精神历久弥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传播和学习茶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国的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积极作用呢?

2.1 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文学修养

唐代茶文化逐渐形成以后,茶成了诗人们的宠儿,文人们对茶的了解更加深入,他们甚至不吝辞色为茶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茶诗。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茶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学知识。学习茶的精神也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和内涵的增加,同时有利于其认同和接受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层次。

2.2 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茶的性情本身就是很温和的,古人之所以喜欢饮茶,不仅是因为茶可以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体悟,更是因为他们可以借茶来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盼望或是对淳朴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当然,茶温和的本性也可以让他们从中更加懂得人生,让他们懂得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有片刻的小憩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大学生学习茶精神,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心境的平和,也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

2.3 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拓宽其知识面

我国传统文化有诸多分支,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与传统文化的众多分支水乳交融,这一现象自然也在社会文化中得以映射。比如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从茶事活动、茶桌絮语的概念拓展到文学艺术等层面,比如茶画、茶联、茶小说等皆属于茶文化的范畴。可见,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包容力,融通万物。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自然也会对茶文化的这种广博的内涵有所认识。通过对茶文化思想加以学习,大学生可以逐渐丰富自身内涵,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人。

2.4 深化大学生对于传统民族礼俗的认识

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其通过沏茶到品茶等一系列习惯打上民族文化烙印,其茶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民族礼仪文化。在大学生中深入传播关于喝茶的讲究和礼仪规范,既让他们懂得了礼仪的重要性,又加深了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认识,从而学会做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礼仪文化的国家栋梁之才。

3 茶文化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有着独特的底蕴。其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都被茶人推崇和喜爱。如今,有关“茶”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人们对茶文化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近几年来,很多大学生也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有利于他们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应传承文化的精髓,使茶文化发扬光大。

3.1 丰富茶文化知识,与时俱进

在中国,“茶”虽有很长的历史,但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对茶的认识却只停留在日常生活当中,而没有把“茶”看成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大学生没有深入地认识我国茶文化,因而无法领略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多偏好于茶,对茶有很多讲究,在整个沏茶、饮茶的过程中感受饮茶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品出人生的味道,悟出人生之道。懂茶之人,他们的身上也存在“茶”的高贵品质,茶知识也比较丰富。作为大学生,只有丰富茶文化知识,深入了解茶,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茶文化。同时茶文化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学习茶文化时,应用辩证地看待茶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所有的茶文化。茶文化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传承,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因而更容易习得茶文化知识。

3.2 积极传承茶文化的优良品质

进行茶的相关活动,可以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和朋友聊天谈心,也可以进行商务方面的谈判,人与人之间也多了交流的机会。常喝茶之人,也带有温文尔雅的品质,他们也比较沉稳,更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很高的道德情操以及个人修养,这些都是对茶文化继承和发展。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大学生对很多事都是比较心浮气躁的,不能以平常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缺少从容。大学生阶段是个人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形成的关键时期,茶的内在和外在品质对大学生的品性培养十分重要。对茶文化精神的认识和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做人做事上都能从容不迫、淡定轻松,拥有自己的独特气魄和品质。

3.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学风

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和传承茶文化的优良品质,还要用知识指导实践,使茶的优良品质在茶的实践中得以体现。茶文化历史悠久,现已形成综合的理论体系,为了对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大学生亲自参与到茶的种植、茶的采摘、茶的烹制等流程中,借以了解茶从种植、生产再到消费者品茶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跋山涉水,从产茶地了解多元的茶文化,学习其不畏严寒、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茶文化,再用丰富的知识去指导茶文化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之风。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重要分支茶文化对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爱饮茶且懂得品茶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之人,这样的人,是温和的、优雅的、愉快的,与这样的人相处,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变得高雅起来。其实,淡雅的心境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能从心底里接受茶文化,我相信,其定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享受和审美意境。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所特有的产物,并经过时间的流逝形成了属于我国所特有的茶文化。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淡雅的品质,是承载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一种存在,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哲理。所以,它应该被代代相传,被人们学习、继承并发扬,给人们带来一种涤荡心灵的享受,大学生是即将走出校园为国家建设而出谋划策的人,他们需要有坚定的心性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大学生感受和领悟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品性,同时促进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首先对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说明,并就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行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就茶文化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嘉龙.中国茶文化与休闲文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2]刘畅.和——中华文化的灵魂[D].湖南师范学院,2009.

[3]郭丹英,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J].茶叶,2006(1):55-59.

[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上一篇: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下一篇:“寻找最美乡村公路”摄影大赛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