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精选10篇)
1.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篇一
在未来,汽车后市场的整合将继续,优胜劣汰是趋势,行业将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市场秩序日益规范,品牌战会取代价格战与品质战。同时汽车后市场需要打造更高品质、性价比的服务体验,对服务品类进行扩展,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消费者带来更全面的产品服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汽车后市场行业概况
自2009年起,有关部门频繁出台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为汽车市场及后服务市场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例如,汽车市场及后市场政策对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及零配件供应商越来越开放,汽车生产商需向维修经营者无差别公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打破汽车维修领域垄断,即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及零配件供应商带来了新机遇,保证汽车后市场信息的透明化,渠道的多元化。
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行业起步,汽修行业以国营公务车综修厂为主。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个体维修店等开始通过社区店形式进入市场,维修连锁态势初现端倪。
2000-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激增,国内外连锁汽修企业瞄准维保蓝海市场大量涌入,专注于销售和主机厂2009-2015年,随上一阶段新车“脱保”,汽修和配件更替为后市场带来巨大空间。2011年互联网开始大举渗透行业,带动O2O及新零售商业模式兴起,电商平台致力于实现S2B2C扁平化供应链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固定资产及服务费用投入,借助互联网流量优势,融合资本与技术,推动汽车后市场进入红海领域。
授权售后的4S店占据中国维护保养市场主导地位。2016年至今,上门服务等创新型模式因场地制约等局限纷纷退出市场,消费者和企业恢复理性,线下服务的打造是核心壁垒。
2
2.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篇二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由于国家政策对中国的汽车市场的影响比较明显, 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密切影响着中国汽车雨刮器市场的发展, 因此, 对中国的汽车市场的政策和法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向, 从而可以分析出中国汽车雨刮器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得到了日益完善。2009年9月份颁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 国家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 各地政府要鼓励不同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区市场实现公平竞争, 推动汽车消费;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 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综观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正在努力给汽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自2012年12月29日公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在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规定中明确指出了生产者、销售者和修理者的义务, 清楚的界定了三包责任的范围。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汽车的生产者和进口企业应当召回有质量问题的缺陷汽车产品, 提高了违反条例的处罚金额, 保障了汽车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出台这些政策法规规范了汽车市场的秩序, 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的环境, 有利于汽车市场朝着良性稳定的方向发展, 从而带动了汽车雨刮器行业的进步。
二、经济环境分析
1. 全球经济形势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将近五年, 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彻底恢复, 与发达国家的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些新兴经济体, 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 在金融危机之前, 连续高速增长了很长一段时间。金融危机之后, 这些国家又最先复苏,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但是,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在2011-2012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
美国经济继续回暖, 但是增长的动力仍然不大。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设备投资仍然不足, 住宅投资增长幅度加大。由于美国的财政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济的复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很难解决的欧债危机会阻碍欧元区经济的复苏, 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家依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制约了经济的复苏。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仍然放缓, 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终导致了商品期货市场投机活动的增加,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继续上涨且不稳定。
2. 中国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二位, GDP总量居世界第三。
(1) 人民币升值
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给国内那些打价格战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 从汽车雨刮器行业的角度分析,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汽车雨刮器的进口成本。相比国内的汽车雨刮器, 消费者更倾向购买进口雨刮器。人民币升值使消费者购买进口汽车雨刮器的成本下降, 特别是在中高档汽车的雨刮器的采购中, 这种成本降低的优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 削弱了国内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因此转向国内市场。因此, 人民币升值使中国雨刮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2) 劳动力的价格上升
由于中国目前劳动力相对紧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 对于汽车雨刮器企业来说, 一方面去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另一方面要打造自身产品的品牌,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 汽车价格下降
随着中国加入WTO, 降低了关税, 国外汽车的涌入, 同时, 近年来, 随着国内市场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 供给逐渐大于需求, 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大。汽车产业技术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成本降低, 汽车的价格逐渐降低。同时,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汽车的销售量逐年增加, 这也带动了作为汽车零部件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雨刮器行业的发展。
(4)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居民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又增加了就业水平, 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 比2010年增长2701元, 增长幅度14.1%,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比2010年增长1058元, 增长幅度17.9%, 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实际增长幅度为11.4%, 增速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居民的收入增加了, 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买得起汽车, 因此也刺激了汽车雨刮器行业的发展。
(5) 个人信贷购车的推行
近年来, 随着汽车信贷业务的不断完善, 为了刺激消费、各大银行纷纷推出零手续费零利率贷款购车, 个人汽车信贷手续也日趋简单。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汽车雨刮器市场的进步。
三、技术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有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而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外界大的技术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汽车雨刮器作为汽车零部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技术含量的要求比较低, 目前市场上汽车雨刮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一种:普通雨刮器、无骨雨刮器、手动调节式雨刮器、雨量感应式雨刮器和随速感应式雨刮器。前面三种属于传统的间歇性手动雨刷, 后面两种属于智能雨刮器的范畴, 广泛应用于中高级车型。
综观市场上汽车雨刮器, 其改进的方向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汽车雨刮器的通用化程度, 目前国外汽车工业普遍采用平台化战略, 提高了汽车用零部件的通用化, 最大限度的实现汽车零部件的共享。由于汽车雨刮器本身的通用化程度比较高, 目前企业主要将目标集中在多功能和汽车雨刮器外形上的改进。
其次是汽车雨刮器的智能化程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企业仅仅依靠机械技术创造附加值已经越来越低。电子和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增加了汽车创造高附加值的空间。
最后是产品轻量化, 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的其中一个便是轻量化, 而汽车的轻量化的本质是零部件的轻量化。目前, 众多汽车雨刮器企业开发的无骨雨刷, 与有骨雨刷相比, 无骨雨刷结构简单、重量更轻、使用寿命更长, 比传统雨刷附着力强。
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不断恶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汽车的安全、节能和环保, 同时,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 各国出台的标准更加严格,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技术含量、个性化设计的增多, 致使汽车产品生产成本上升, 竞争加剧。因此, 汽车雨刮器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 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中国雨刮器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 通过顺其自然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注重面子是东方人的特点, 为了强化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维护自己的面子和社会地位, 中国人喜欢攀比的心理导致了高消费的行为。同时, 西方文化追求冒险、刺激和奇特, 而中国文化追求统一、大众化, 因此, 消费者购买的绝大部分车型相对保守和中庸。随着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慢慢从经济实用型向高档享受型转变, 因此, 在制定中国汽车雨刮器竞争战略事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 提前消费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众多汽车商家抓紧机会推出分期付款, 从而促进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2. 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缘辽阔, 亚热带地区的面积广阔, 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高温的季节降水量很多, 对于驾车的人来说, 雨刮器的磨损程度在高温季节会比较多, 因此针对特定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抢占市场的战略。
参考文献
[1]梁宝升.扩大内需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策略[J].商业时代, 2012 (16) :7-9.
[2]刘江.欧洲债务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01) :50-52.
3.中国橄榄油行业市场分析 篇三
作为食用油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力量,橄榄油有着其他食用油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独特的口味、丰富的营养、美容功效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功能,并因此被人们誉为“液体黄金”。现在中国的橄榄油市场销售的品牌,基本上由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原装进口,即便是自称国内生产的橄榄油,也多是采用进口散装橄榄油进行国内分装。在中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橄榄油品牌有白叶、大树、乐家、太阳谷、品利、华源生命、甘达和亿芭利等。由于橄榄油在国内还远未形成品牌垄断,所以这些企业在中国投资是有价值和增长潜力的。
为了了解国内消费者对橄榄油的基本认识情况和使用情况,以及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现对食用油的购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收集了一些对投资者有价值的信息。
消费者对橄榄油保健功能
及用途的认知度
由于橄榄油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护肤护发、防癌抗癌等功效,广大消费者对橄榄油具有较高的认知度。据调查显示,70.10%的人了解橄榄油可以降低胆固醇,55.05%的人知道橄榄油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48.76%的人了解橄榄油可以护肤护发,只有0.19%的人不知道橄榄油对人体的益处。由此可知,大部分消费者了解橄榄油对人体的益处。
同时,消费者对橄榄油的用途也具有较多的了解,据调查,77.71%的人认为橄榄油的主要用途是做凉拌菜或沙拉,56.38%的人认为橄榄油的主要用途是炒菜或煎炸食物,而不知道橄榄油的用途的人最少,仅为0.19%。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中国橄榄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中国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大量生产橄榄油,因此一些国外知名的橄榄油品牌近年来争相逐鹿中国。据调查可知,国内的消费者也对国外的橄榄油比较认可。68%的人认为最有名的橄榄油生产国是西班牙,61.14%的人认为是意大利。按照所占比例情况,最著名的橄榄油生产国依次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土耳其。仅有4.76%的被调查人员不知道著名的橄榄油生产国。
据分析了解有一定知名度的各橄榄油品牌排列如下:白叶、乐家、大树、太阳谷、品利,最后就是亿芭利、甘达和华源生命。
消费者购买橄榄油习惯调查
橄榄油根据其提炼程序不同有不同的等级,最好的橄榄油是初榨的,其次是纯正的,最差的是渣油。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大部分人购买初榨橄榄油。
同时,未购买橄榄油的原因调查也显示,价格相对较高是消费者知道其优点但仍未购买的主要原因。看来橄榄油要大规模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普及还有待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消费者购买各品牌橄榄油的原因显示,在消费者作购买选择时,质量好和比较有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质量好与品牌知名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前者一般是通过后者来感知,说明厂商坚持走品牌营销之路的重要性。
目前的营销渠道多元但集中
由于购买橄榄油的消费者较注意质量,购买渠道基本都是在大超市,在大超市购买的达到了93.21%,这也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大超市的产品质量比食品批发市场和便利店等地方有保障。其次是在其他地方购买,这个其他里很多是指在专门以外国人为顾客的专场特色店里购买。
与此同时,主导品牌的橄榄油尽可能的利用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等可能的传播途径来宣传和影响消费者,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研究表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其比例分别为72.00%、71.43%、64.57%和48.57%。其中通过报纸、电视和杂志获取信息的人超过了60%。
投资结论和建议
橄榄油业巨大市场的存在和它的广阔前景,已引起相当多的国际品牌的兴趣,许多国外知名企业都跃跃欲试,正在准备参与到这场盛筵中来,以分得自己的那块蛋糕。风云乍起,橄榄油市场正上演群雄争霸的好戏,谁能把握市场,制定适合自己的核心战略和营销策略,建立起相对及绝对的竞争优势,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礼中脱颖而出。
在前面对中国橄榄油市场进行了相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后,我们对中国橄榄油总体市场形势,行业内品牌的竞争模式,消费者的需求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发现虽然各个品牌取得成功的方法不尽相同,但仍可以通过对行业和品牌的分析提炼出一些能够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并取得成功的要素。综上所述,向打算在橄榄油事业发展的企业做出如下建议:
1、企业应确定基本的竞争战略。通过前面的分析,总结出橄榄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是合理采用适合自己的基本竞争战略,这也是企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关键。
企业在考虑应该采取何种基本竞争战略时,通常需要根据自身独有的资源状况来确定,进而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当然,战略的选择对一个企业来说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初期,取得一个立足点非常重要,而由于新进入企业实力的限制,他们很可能会采取聚集战略,从而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从而奠定自己在行业内的某一细分市场的地位。但是,当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后,他们可能就不再满足于做某一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而显示出挑战行业领导者的野心。这时,他们可能转而调整自己的基本战略为差异化或总成本领先战略,以便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最终取代行业原先的领导者而成为新的行业领袖。
基本竞争战略是可供选择的、抗衡竞争作用力的可行方案。一个企业若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确定一种适合的基本竞争战略,则这个企业将成为所谓的夹缝企业,处于被夹在中间的地位。这样的企业处于极其不利的战略条件下,它们缺少市场份额,更没有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建立起产品差异化或低成本优势的目标聚集。夹在中间的企业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
在橄榄油产业,许多企业缺乏一个好的适合自身资源状况和企业特点的基本战略,它们被夹在中间,处于微利甚至无法维持的境地。对这些企业而言,及早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确立一个基本的竞争战略至关重要。它们或者必须采取必要步骤实现成本领先,或起码使成本水平与别人相当,这通常意味着积极的营销投资以实现规模采购进而争取市场份额的必要性。另外这些企业也可采取目标聚集的战略,使自己面向某一特定目标,或是实施差异化战略,使自己具有某些独特性。后两种方案可能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收缩市场份额或减少企业的绝对销售量。这些方案的选取必须基于企业的能力及限制条件,一个企业对各种基本战略均适宜的情况一般是不存在的。
一旦企业处于迷惘状况,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持续的努力。然而,在橄榄油行业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长时间在基本战略间游移不定。由于实施各种战略有着潜在的不一致性,因而这一犹豫不决的方式几乎注定要失败。作为橄榄油行业中的一个具体企业,对特定战略选择的基点应该是所选取的战略能最佳地利用企业的优势并且最不利于竞争对手重复使用。
2、企业应坚定不移地走品牌之路。从前面对消费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品牌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一个重要因素。食品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这就促使消费者选择那些具有好的品牌形象的产品,因为好的品牌意味着其背后是有实力的企业,和更为有卫生保障的加工措施。
同时,企业具有强势的品牌也使它们在与买方(如各种渠道)的议价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在对以上优势品牌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它们成功的一个共性就是这些企业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品牌建设。
在建立品牌的活动中,企业应对品牌定位有一个战略性的规划,比如说企业想给消费者一种什么样的品牌形象。企业不仅要进行适量的广告投入,而且要有系列的公共关系活动相配合。另外,品牌战略应该尽可能采用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企业全体人员的一个共识,这样就可以做到每一个与外界的接触点都能传递积极的信号,加强品牌的力度。
最后,品牌的培育是一个过程,它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它凝聚着企业在机制、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名牌不是短时间内或一次好的营销手段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应有一个长远的打算。
总之,品牌可以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橄榄油这个行业内取得长期发展的关键。每一个立志在橄榄油行业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应把品牌建设放到战略的高度。
3、企业应积极构建新的营销模式企业应进行科学的营销网络建设,有条件的企业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实施“销售到终端”的布局方式,建立自己的橄榄油专卖店,直接面向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短而宽的销售渠道。这样,企业既能直接与消费者沟通,获取第一手的需求信息,对生产线进行及时的调整,又能减少与其他流通渠道交易可能需要面临的应收账款风险,还能建设自己品牌的社区支持基地,增强企业与其他渠道交易时的议价能力。
企业应大力建设信息系统,开展电子商务营销,这样企业既能及时地获得各地网点的销售情况,对产品线进行调整,又能通过这一方式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服务,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成为企业的客户。
4.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 篇四
(一)2010年04月29日 星期四 16:19 【摘 要】 结合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劣势,针对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主题词】 汽车工业,零部件,企业
【引 言】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由依靠国内资源的内循环型产业向国际性产业的转变,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带来自身结构的调整,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已开始迈入小康水平,汽车进入家庭时代也随之到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生机盎然。
◆ 汽车行业概况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继续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其中:汽车生产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其中,商用车表现明显好于上年,产销250.13万辆和249.40万辆,同比增长22.21%和22.25%;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6.96和8.02个百分点,高于全行业增幅0.19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销分别达到638.11万辆和629.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94%和21.68%,产销增幅较上年有所减缓。
2007年,汽车行业重点企业利润利税保持了强劲增势,整体赢利水平显著。从利税总额看,截止11月重点企业集团共完成1156亿元,同比增长48%。
2007年,行业内重点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哈飞和吉利。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733.6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老问题依然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进口汽车发力抢占国内市场,油价高企、环境污染,汽车行业“大而全、小而全”、“散、乱、差”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市场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更多的思考,我们如何以更好的环境进入汽车生活时代。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处于明显的上行周期,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维持一个较快增长的局面。乘用车产销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20%的水平;而商用车产销的增速大约在18%左右。2008年,汽车市场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二手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央惠农政策,将使广大农民迅速富裕,本来对二手车就有很大需求的广大农村,会逐步将需求势能转化成实际行动。
◆ 行业优势(strength)
1、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1)、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产品国产化,并提出了不低于40%的国产化率要求;
(2)、一些政策和规定引导零部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品种类多元化生产等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优化组合;
(3)、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外资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投资的增加,国际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零部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1)、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投资者来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一些附加值低,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组织,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提升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3、国外著名大型零部件企业对我国企业全方位的持续带动效应
(1)、目前,列入世界500强的零部件制造厂商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电装和李尔等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我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和合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经验,从低端的加工到高端的研发,实现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饰件等汽车主要零部件和模块方面全面发展。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迅速提升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处于以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调配发展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世界零部件采购平台,采取一边发展和一边学习的模式,可以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在目前的国际化发展前提下,这种效应是具有持续性。行业劣势(weakness)
1、市场培育滞后,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
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适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2、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1)、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处于小规模生产,即便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上汽集团,也只有几十万套(件)的产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成本高;
(2)、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材料密集型的产品。我国零部件制造技术目前仍属于中低技术水平,一些高新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
3、企业研发投入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1)、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年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我国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效益低下限制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
(2)、一些大型的零部件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很大部分属于进入壁垒较低、只需小规模的投资、占地少、设备相对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很差,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平台、技术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
4、产业结构单一,体制不合理
(1)、从大型汽车集团独立出来零部件企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虽然从汽车集团独立出来,但是这些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管理效率低下,极大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2)、大部分民营零部件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约束,加上一些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的重复建设,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差,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和效益;
(3)、资零部件企业虽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领先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是,一方面,在其产品的本土化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其经济规模和售后服务的相对滞后,发展很不均衡;
(4)、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艺门类还不够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需要向更合理、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5、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6、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1999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厂商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已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汽车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有16家企业,其中,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和东风资产占有率为62.04%,市场占有率为71.76%,利润占有率为87.96%。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行业机遇(opportunity)
1、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同时,围绕汽车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2、目前,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需求角度看,“十五”规划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
3、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消费,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并保持平稳增长,已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
4、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十五”期间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5、按照国家汽车工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行业危机(threats)
1、入世对改善我国汽车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筹措发展资金,参与国际分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将使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环境的长期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全球汽车行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虽然对汽车产业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市场即使的宏观调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仍然十分不景气。今年经济危机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
1、参与国际化经营,采用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革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高速融合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掀起新一轮联合兼并浪潮,我国零部件企业存在的散、乱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配置,实现规模效应。在全球经济高速融合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2、加大对零部件产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和投入
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向汽车电子技术、系统集成与模块化、产品标准化和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向发展,零部件企业需要逐步认识到产品技术研发重要性,把握零部件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逐步加大其支持力度和投入。首先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单独成立或联合成立高科技产品研发机构,提高科研能力,对于目前行业领先技术进行跟踪和应用吸收,不断优化产品技术,例如清华大学与江苏黄海汽配联合开发ABS、成都飞机公司开发柴油机电喷装置、天津大学与天津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轿车用柴油机等等;其次需要进行国内外行业人才的引进和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为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吸收提供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的转化;最后零部件企业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3、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经营意识
5.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篇五
汽车线束有汽车“血管”之称,通常被认为是一辆车的中枢神经系统,其将车载电脑与车辆上的各项相关功能连接在了一起。汽车线束在车内电子技术含量和数量,逐渐成为评价汽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增长,汽车线束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一、汽车产量激增推动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量从2007年的889万辆到去年的1379万辆,尤其是2009年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了48.2%。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超过1500万辆,以汽车产量推动我国汽车线束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保守估计:如果按平均每辆车需用65套线束计算,则2009年汽车线束需求量是89635万套(不包括新旧车维修所需)如果按平均每台车需要的线束价值4800元计算,2009年汽车线束市场已均达到662亿元的规模(不包括新旧车维修所需)。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可达1500万辆,需要汽车线束约102000万套(按平均每辆车需用68套线束计算),市场规模达到675亿元(按平均每台车需要的线束价值4500元计算)。
二、国际市场需求增大推动我国汽车线束产品出口
我国汽车线束行业在受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之际,全球汽车线束市场在中国汽车线束企业的吸引力也在增大。据盖世汽车网统计,2009年全年国际采购商通过盖世汽车网平台发布汽车线束采购产品共为1208频次,比2008年的656频次增长了45.7%。
另外,2005年,我国汽车线束产品的出口数量达到14.9万吨,创汇11.3亿美元,到2009年,汽车线束产品的出口数量达到24.9万吨,创汇23.3亿美元。五年间我国汽车线束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3.7%和65.9%,我国汽车线束出口实现高速增长。
据盖世汽车网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线束的重要生产基地,外资企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生产,同时开展本土化研发,因此,未来几年,我国本土化汽车线束企业将面临急剧化挑战。
三、本土汽车线束生产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在汽车线束行业中,车载电子产品及装置的外形变大导致产品日益复杂。该领域尽管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面临产品款式的频繁变换,如何培养熟练的操作人员成为课题。从生产汽车线束的主要基地来看,处于物流条件及确保劳动力的考虑,大部分基地集中于沿海城市。
6.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篇六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在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较快能够突破的技术和项目。加强针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研究、推广应用,为解决服装行业发展中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1、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
优先主题:
(1)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2)自主服装品牌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研究
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3)开展服装品牌的体系整合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类型细分、国内外同类品牌的体系建设比较,研究时尚文化在整合服装品牌诸要素中的作用,提出以服装品牌体系竞争力建设为核心的可行性建议。
(4)服装创意文化市场拓展研究
服装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类别。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储备,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北京、上海等地均在兴建创意产业园区,加强服装创意文化的市场拓展研究,在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
2、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已成为服装行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主题:
(5)在线检测及成衣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3、自动化、信息化
快速反应能力是高新技术武装现代生产力和现代跨国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
优先主题:
(6)柔性生产系统(FMS)
服装企业在缝制机械未实现自动缝制前,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绿色通道。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我国的FMS生产系统。突破吊挂传输的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吊挂传输主轨道、工位轨道的改进创新,实现自主工位轨道自循环设计。
(7)气相免烫设备
免烫整理是服装加工必然选择的一项技术和工艺,市场前景看好。其主要研究任务:① VP处理剂研制;② VP工艺设备技术;③ 连续式HP工艺与设备。
(8)服装CAD的电子数据标准格式及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
以美国服装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AAMA为基本框架,制定中国服装CAD的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以及建立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引导服装企业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服装CAD系统。
(9)服装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及应用
通过对我国自主的服装信息产品的集成开发,孵化出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突破具有数据交换和实时动态的接口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在全行业推广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4、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受现代数字化人体测量技术的限制,我国没有建立专业的服装用人体数据库,导致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服装号型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原型系列、板型系列、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技术标准体系。
优先主题:
(10)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
国内已引进多家公司的三维人体测量设备,借助数字化手段,形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专项应用等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的国产化和应用软件的自主研发,并推动其在服装企业、行业的相关应用。
(11)建立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已经应用三维人体数据扫描仪开展了人体测量、数据分
析及相关研究,但数据采集不够广泛,没有形成权威性。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数据库应由若干区域性子库组成,需要国家相关单位、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统筹,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
5、标准
标准是科学管理产业的有效手段,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12)服装号型标准的修订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服装号型标准和规格标准,经过两次修订,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体型不断变化,现有的男、女装号型和儿童号型都处于需要再次修订的局面。此外,还要关注我国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号型的变化情况。
6、产业链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优先主题:
(13)面料
加强研究发展服装产品需求的面料,特别是高档面料。加强新面料、新纤维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及技术研究。要强调面料的流行色研究,面料流行风格的研究,面料舒适性与功能性及生态环保型研究,面料适应现代加工的整理技术研究等。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
(14)服装产业互动机制
建立服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互动机制,协调服装品牌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优势企业的沟通、互动,着力打造一条名牌服装产业链,共同参与服装产品的终端推广活动,引导社会消费,推进自主原创品牌建设。
(15)服装物流及服装供应链整合通过对服装物流的优化和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7、产业研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复杂多变。产业研究工作需要动态跟进、长抓不懈。
优先主题:
(16)WTO背景下的服装国际新贸易研究。
(17)加强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研究。
(18)主要竞争国竞争力研究。
(19)全球服装贸易展发展趋势及中国服装产业的全球发展目标研究。
(20)国内市场运行及变化趋势及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战略(方针)研究。
8、服装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
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建设一批服装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起带动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作用。
优先主题:
(21)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
中国服装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全行业正在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各个领域的力量,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开展流行趋势、服装设计、服饰文化、服装营销推广、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原创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
(22)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
组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研究科技评估理论、方法、程序及指标体系,针对服装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认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工作。
(23)搭建服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
搭建服装国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24)创办服装科技学术刊物
服装行业尚无一本专业性、高档次学术刊物,无法满足业内广大技术人员的需要,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创办权威、专业的中国服装科技学术刊物,搭建服装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9、公共服务
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是中国产业发展中“集群化”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中小企业占服装行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进步就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解决服装产业集聚地及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优先主题:
(25)搭建服装产业集群及中小型服装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面向产业集聚地及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具体设置与配置,最终建成网络及网下服务中心。
(26)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
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针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检验部门尽可能的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包括对各国各类标准在执行或理解上的统一。开展针对检测业务的专题研究,提倡检验机构之间学术研讨与交流,对标准的制修订积累素材。强调对培训资质的确认,防止检测技术培训的泛滥化,避免给企业以误导,为服装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7)服装科技高层论坛
依托专家委员会,举办服装科技高层论坛,最终把论坛办成研究、交流、普及、服务等多功能组织。
二、前沿研究
前沿技术是指在服装行业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代表世
界服装科技的发展方向,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未来服装科技更新换代的重要基础。
1、服装虚拟现实设计(VRD)
服装虚拟现实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是:①虚拟现实环境的技术;②数字化操作手套、数字化服装、数字化头盔显示器等设备;③研制虚拟现实设计软件。
2、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实现研究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对服装企业来说,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企业立足市场激烈竞争前沿永不言败的唯一制造模式。此项研究的完成需要找好企业主体,以规模型企业为点进行列项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①主体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技术;②按产品加工工艺进行信息技术模块化设计与组合;③完成虚拟制造与定制系统设计。
3、电子商务
依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由于其具有使贸易流程简化、能超越时空限制、成本低和利润大等特点,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服装行业、企业和对个人消费者来说,B to B,B to C电子商务研制和实现条件基本成熟,国家正在加大法律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强其研制和实现,促进其应用和推广。
三、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服装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以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和国家服用人体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号型系列、原型系列、板型系列、标准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2、服装舒适性基础研究
依托服装院校基础研究中心的现有资源,结合企业的需求,针对我国服装业的主要市场销售区域的人体体型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确定急需研究的服装品种,如内衣、功能性服装等,研究体型分类与这些服装之间的关系,解决服装产品设计中的舒适性问题。
3、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服装标准体系要随之实现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了解发达国家服装系列产品已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例,研究应对措施。
四、人才培养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我国在近20年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管理及贸易人才。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服装人才队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性地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积极探索服装与新材料技术、服装与艺术设计、创意服饰文化产业、服装与信息技术、服装与生命科学、服装与现代经管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和优化学科与专业。在培养目标层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逐步
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2、建立再教育培训体系
7.中国煤炭行业分析 篇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煤炭行业已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煤炭行业的专业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 随着许多大型专业煤炭企业的林立, 这改变了煤炭行业从前一成不变的形式。我国的煤炭行业在近几年里虽然发展迅速, 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供需不等, 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和煤炭行业供应不足的问题;产出与消费不平衡, 中国的煤炭消费情况通常是西多东少和北多南少, 而煤炭的产出情况却与消费截然相反。煤炭企业生产水平不等, 虽然我国部分煤炭企业的生产水准已经符合国际先进水准, 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呈现较低的现状, 尤其是小型煤炭企业。
二、煤炭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 内部竞争力量
1.量能惯性增加, 减产动能不足
即使我国加强了淘汰落后煤炭企业的力度, 但是与煤炭产能相比, 削减产能的实际效果不太明显。未来我国仍然将面临较大的产能释放压力, 国内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短期之内将难以缓解。通过分析国家安监局的统计, 目前全国仍有14 亿吨产能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 预计每年将新增产能2 亿吨左右。
2.库存仍居高位, 去库存压力大
由于下游产业的需求没有得到明显回暖, 且受困于化解产能过剩, 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的压力耗煤量有所下降。目前, 我国煤炭行业的库存总体位居高位, 体现在以下几点:煤炭企业的库存较高, 港口煤炭的库存较高, 港口煤炭的库存较高, 发电企业煤炭的库存较高。
3.成本控制不力, 财务费用居首
由于煤炭的主要运输途径为铁路, 所以煤炭的价格与运输费用也是密不可分。因此, 我国铁路运输费用的上调, 提升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煤炭价格。然而各类生产物资的采购成本, 折旧摊销以及人工成本等费用的不断增加, 进一步提高了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 关于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原材料价格和降低原材料质量的方式, 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供应商潜在议价能力的强弱与其提供给买主的原材料相关, 所以当原材料占买主生产主导地位时,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会明显增强。通常, 议价能力强的供应商会具有以下优势:供应商在其行业内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所拥有的买主相对较多且稳定, 相对于需求量不大的来住来说很难与其进行议价。供应商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特色, 比如质量优价格低、专利技术的融入等, 这样买主的选择范围将会进一步减小, 且一旦选择购买使用后将形成较高的转换壁垒。
在煤炭的价格方面, 目前煤炭企业省内销售价格执行省政府协调价格, 而省外价格基本上是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的变化协商。近年来, 随着国内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 煤炭企业的煤炭价格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 受地方政府定价影响, 目前煤炭企业省内销售价格依然偏低。未来, 随着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陕西省运力的增强, 预计公司煤炭价格将进一步提高。
(三)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煤炭下游用户的总体需求量下降对煤炭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大。在联合国呼吁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影响下,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可持续的。然而社会发展逐渐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历程中, 企业的生产结构、人们的能源消费情况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 高碳行业将要面临紧缩型政策调控, 这将会导致能源行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
1.传统的火力发电将会受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影响。考虑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将起到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 降低石化能源, 提高新能源比重是大势所趋, 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将会受到更大的支持。
2.钢铁行业出现全面过剩。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钢铁业正步入峰值, 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显现。况且, 自2012 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日趋严重, 导致我国的钢铁价格日益降低。
3.建材行业主要产品已出现全国性过剩。首先, 水泥产量面临全国性过剩。目前, 我国水泥供大于求的形式较严峻, 然而, 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仍然是水泥,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建材, 水泥等产量显著回落, 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煤炭的市场需求。
(四) 替代品威胁分析
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因此, 我国首选能源是煤炭。近几年以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 政府对此大力支持, 所以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作为替代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的使用情况相对其他新能源的使用情况占很大优势, 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以及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可再生能源 (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 的开发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三峡工程”等新能源项目的发展, 将会进一步影响煤炭行业的发展。
据有关专家预测, 煤炭的使用率将会在未来30 年内降低10%。众所周知, 煤炭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将会更青睐绿色环保的可持续能源, 如水电、风电、天然气等。因此,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新能源作为替代品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对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点:一、因使用能源而产生的成本;二、能源自身是否可存储;三、能源是否可再生。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将会在2020 年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6%。据相关部门的研究和预测, 2020 年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总量将至60%左右, 从而煤炭资源多年以来的主要能源地位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 潜在进入者分析
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以新产品形式进入。2.以产品优势进入。3.以低价格进入。4.以新理念进入, 如环保。5.以政府的干预进入。6.以其他形式进入。7.试探性进入。8.以恶意竞争的目的进入。9.实力扩张型进入等。
从进入壁垒来分析, 煤炭行业属于资源型行业, 煤炭资源所分布的区域通常与其运输条件不能形成统一, 这样就会对潜在进入者进入煤炭行业形成第一道壁垒———交通壁垒。建设煤炭企业的初期的投入一般在20~150 亿元, 如此高额的固定资产初期投入, 势必对潜在进入者进入煤炭行业形成第二道壁垒——资本壁垒。此外, 兴办煤炭企业, 还需有一定的审批手续, 虽然目前煤炭行业的行政审批手续有一定程度的放宽, 为潜在进入者进入煤炭行业减缓了些许压力。不过, 高额的固定资产初期投入在形成资本壁垒的同时也形成了煤炭企业退出的巨大障碍。况且, 由于煤炭行业属于技术性较强的行业, 这一点也为煤炭企业的转型增加难度。
通过对潜在进入者的分析可见, 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资本壁垒、退出壁垒均较高。因此, 煤炭行业的潜在进入者要想进入煤炭行业的进入成本较高。综上所述, 煤炭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
三、总结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为了缓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 应进一步淘汰产能落后的小型煤炭企业、减缓库存压力、减少财务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降低煤炭行业的发展压力。其次, 煤炭企业现在应注重提升产品自身的品质, 这样不仅能提升企业形象, 还能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议价能力, 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所产生的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且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煤炭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应及时发现并分析替代产品的优缺点, 结合自身情况对生产和销售加以调整, 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 煤炭企业在营销方面, 也应注重宣传企业自身为低碳环保做出的贡献, 比如, 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自身形象, 有利于企业宣传、产品销售以及原材料采购, 从而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煤炭行业的改革就是要打破垄断。打破垄断的手段就是能够将煤炭资源市场化, 让更多的投资者通过竞争进入煤炭行业, 从而迫使煤炭企业提高全员效率、技术与管理水平。使得煤炭企业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化,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稳健地推进煤炭行业的改革。
依靠国家的政策性支持, 主动谋求转型发展, 双管齐下, 做到在积极发展煤炭行业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 开拓新能源产业, 做好部分煤炭企业的转型工作, 相信我国的煤炭行业将会迎来崭新的一天。
摘要:我国的煤炭行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 该行业已逐渐步入了市场饱和状态。以波特五力模型为基础, 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发现煤炭行业目前的不足, 并加以总结, 希望能为广大煤炭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从而改善我国的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煤炭行业,波特五力模型,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徐顺利.煤炭行业竞争分析——基于波特“五力模型”[J].西部资源, 2015, (05) :76-77.
[2]安雪芳.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2015.
8.中国汽车如何攻陷北美市场 篇八
挑战是什么?三大障碍:第一,安全碰撞、排放标准;第二,整车和零配件的质量问题;第三,更重要的是改变新车开发流程。根据乐观预计,中国汽车正式在北美销售最早也要到2010年。
北美市场交白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我国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首次出现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2008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共出口35.8万辆,同比增长62%,自主品牌奇瑞、吉利、长城、华晨等企业为汽车出口的主力。
汽车出口的国际市场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对亚洲、欧洲、俄罗斯和非洲传统市场继续扩张。2008年上半年,对欧洲出口量与金额分别占总出口的31.0%与31.1%,仅次于亚洲,排在第二位;对俄罗斯出口占汽车出口金额的15.4%,出口数量的13%。2008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前三个国家为俄罗斯、越南和伊朗。奇瑞在叙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设厂,通过CDK模式出口,目前共有8家海外工厂。
但中国在北美市场整车出口仍为零。
奇瑞是最早开始计划进入美国市场的,2006年曾计划和Malcolm Bricklin(曾经把Subru和Yugo汽车带入美国市场)的梦幻汽车合资开发适合北美市场的新车,但因商业纠纷而流产。2008年8月Malcolm Bricklin把奇瑞告上法庭,索要14亿美元的赔偿。
进军策略各不同
奇瑞本有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和Chrysler合作贴牌生产,另一方面和Quantum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面向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的车型。前者以低油耗的小型车为主,能弥补Chrysler的小型车车型空白,后者则主推高端豪华车型,用合资公司的品牌,但标以低于欧美日本同等豪华车型20%的价格出售。
中兴汽车也有类似计划,和中美汽车合作有限公司(Chamco Auto)正展开合作。
华晨有两款B级车已经在西欧正式销售,进入北美市场,就很可能将复制还算成功的欧洲模式,以自己品牌的经济价格销售高端中型车。华晨属自主品牌中的高端品牌,车型少,进入北美市场仍主推尊驰和骏捷这两款B级车。华晨已宣布参展2009年底特律车展,就为显示其进入北美市场的决心。
比亚迪寄希望以其电池技术的优势跨代发展,在混合电动车和纯电动车领域与欧美日韩车厂竞争。2008年比亚迪携F6DM车参展底特律车展,总裁王传福亲自开车展示,此款车是中国市场上在售的F6(属B级车)双模混合动力版。
其余车厂或宣布了进入美国市场计划,但缺少后续动作。如吉利参加了2008年底特律车展,宣布将和合作伙伴一起投资5亿美元在墨西哥共建合资工厂,未来将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吉利一贯策略是低端低价,预计将延续这种模式,主推6000美元起的紧凑经济车型。但吉利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几款车型,无论从碰撞、排放,还是从质量品质来看,离美国市场要求还相距甚远,进入北美市场必须开发新的车型。
需克服三大障碍
第一,中国汽车进入北美市场的最大困难在于,中国企业的在售车型安全碰撞、排放标准的正式认证与北美要求有一大段距离。但由于认证昂贵,除了分析和断定车型需要改进之处,还有对整车及零配件等后续问题的一系列工程要求做项目的改进,这就几乎等于设计一辆新车。奇瑞与梦幻汽车的合资项目一共花了2600万美元,却一无所成。而在中国开发一辆新车的费用,包括自主设计、开模,到推出样车,大致才需2亿人民币。因此,中国企业更现实的战略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开发符合北美市场的新车。比如:奇瑞采取同步开发全球车的战略,其A3、A6项目就都是以北美为标准的。
第二,中国汽车还要解决整车和零配件的质量问题。目前几家自主品牌车厂都有差距。自主品牌以往低价竞争依靠低价低质零配件,而在北美市场则必须采用高质量的零配件。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要建立零配件的质量测试和控制体系,但对多家自主车厂而言,这还是一个空白点。北美很高的人工价格,也决定了中国市场“4S售后服务弥补质量缺陷”的模式不可能在北美复制的。
第三,中国本土汽车更重要的是改变新车开发流程。自主车厂以往不注重新车测试,采用“边销售边改进”的新车开发体系,导致市场上既有车型很难提高质量。比如:奇瑞的“短、平、快”新车开发流程,虽然开发成本降低,上市时间减少,但一些质量隐患因模具的原因而难以改进。奇瑞车型A1迟迟不能满足Chrysler的要求,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中国汽车出口目前有三种模式用于发达国家,哪种会成功,还未有定论。
华晨模式:以自己的品牌在欧洲销售,寻找当地国独家代理,但销量增长缓慢。
奇瑞Quantum模式:与外资方建立合资公司。外方投资用于新车开发,以及新车认证、流程、车型风格的细节改造等;作为交换,外资方拥有品牌和进口代理权。但是,外资方也没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时,难度就很大了。
奇瑞Chrysler模式:贴牌生产。对方是知名的大车厂,可以互用销售渠道。这虽然风险减少,但丧失了品牌,就意味着可能的利润减少。
总之,中国自主品牌进入北美, 首先要立足于新开发车型,从设计一开始就要考虑符合北美的各种要求和标准,建立类似丰田、本田的新车开发流程,完善整车及零配件质量控制体系。同时,还可以先尝试贴牌生产,不拘泥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
谁离北美最近
根据乐观预计,中国汽车正式在北美销售最早也要到2010年。只有奇瑞和华晨近期有实质性动作。吉利在售汽车目前没有适合北美的车型,新开发车型至少是2009年以后的事情。长城、中兴、长丰的主打产品是SUV,但因高油价同时遭遇全球范围内的衰退,在北美市场难有作为。比亚迪混合动力车计划需要时间,新动力汽车在北美不会普及得那么快。管理
(本文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产业技术组首席研究员)
9.中国日化行业分析 篇九
一、日化行业概览
(一)定义
日用化工行业是生产与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工产品的行业大类。广义的日用化工行业分为家用化工行业与其他日用化工行业;狭义的日用化工行业仅指家用化工行业。
(二)分类
按照传统的行业分类,日化行业习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化妆品:包括美容化妆品、清洁化妆品、护肤品、发用化妆品。
2、洗涤用品:含皂类、洗衣粉、洗涤剂。
3、口腔用品:包括牙刷、漱口水等。
4、香味剂、除臭剂
5、驱蚊灭害产品
6、其他日化产品:比如鞋油、地板蜡等。
(三)基本特点
1、从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作为生活必需品,日化行业的生命周期很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被替代或出现衰退的危险。
2、中国人口众多,国内日化行业将是全球增长潜力与规模最大的市场。
3、与其他行业相比,日化行业的主要产品大类附加值高,有良好的获利表现。
4、伴随着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日化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将来在国内市场上保持持续增长。
5、由于日化行业与国民生活密切程度很高,成功企业、品牌将获得极大的社会声誉。
二、日化行业外部环境——PEST分析
(一)政治环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探究其中原因有:首先,这得益于我国国内整体政治环境稳定、社会和谐,与其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关系融洽。第二,中国走的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第三,中国对外采取的是积极开放、吸引外资与技术的方针,对内实行的是鼓励企业主动走出去、努力推动自主创新的思路。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优惠政策方针,例如:给企业适宜地减轻税负,适当放宽外资进入条件等。第四,政府不断完善市场法律、法规,注重对企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最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加入了一些国际性与地区性组织,例如: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同时也与东盟十国组建了自由贸易区。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经济环境
1、GDP
在2010年,中国GDP为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其中人均GDP为29940元。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GDP增长20余倍,平均增长接近10%,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
伴随着GDP的快速增长,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上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巨大差异,可预见未来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2、利率
目前,受于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压力以及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这给企业融资及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税收
这些年,中国逐步推行了税收制度改革,例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3%下调到25%;还有采取结构性调税,从消费环节转向生产环节。
综合来讲,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波动周期和幅度也越来越难预测。一方面,这给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企业从传统的价格战转向品牌战略,从产品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另一方面,这也给部分企业做大做强带来了机遇。优胜劣汰,这是自古以来的定律,市场竞争的激烈必定会淘汰一些缺乏效率的企业或者产品,这必将会给那些有市场洞察力与敢于创新的企业带来了商机。
(三)社会文化
1、人口因素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另一个面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男女比例有点失衡,人口结构逐渐老年化等。
此外,整个社会越来越注重对人口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也不再一味地去追求高学历,而且注重应聘人员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正是由于这种转变,使得个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会去深入企业实践,加强实践能力。因此,与前些年相比,目前国内人口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文化因素
社会生活的变化促使了日化行业的强劲势头首先,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9%和5%,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东南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已达到了中等收人国家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健康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促进城乡消费支出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日化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给人们生理和心理机能带来巨大冲击,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化行业得发展。第三,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为日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不仅仅是女性,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使用护肤用品。最后,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与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产品享受水平与要求也随之上升,顾客开始注重产品层次及质量,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更有针对性地营销产品及培育品牌忠诚度等。
(四)科技因素
WTO给中国日化企业带来了世界级的竞争对手,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所有从事日化用品生产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日化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加强科技投人迫在眉睫。特别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更要重视保健品的应用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使保健品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过渡,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成为主流。
只有日化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时尚、效果好、质量高的日化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品牌战、服务战,才能在“人世”后,缔造出我国的日化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电子商务成为销售重要渠道。各销售商都抓住电子商务的有利武器,搞销售网站,拓宽销售面,丰富产品种类。单单做电视购物的试用型销售,所涉及的消费者群体毕竟有限。通过投入设备和资金,开设购物网站的形式来发展更多的消费人群,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技术进一步的宣传产品,以及让消费者先试后买,买什么都满意的先进销售理念。
三、日化行业内部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一些较有优势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大加强。对单个供应商来说,日化企业采购量占其总销售量的比重大小是决定其优惠程度的关键所在。一些新型的日化原材料没有替品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企业过于依赖供应商的技术和服务。日化企业只能接受供应商的条件和价格.供应商的向前一体化能力也能增加其讨价还价能力.(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顾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可以包括个人、家庭,也可以是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对日化企业而言,我们的顾客主要是下游环节——零售商(直销产品如等除外),把握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其购买行为和特点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顾客——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零售商的规模大小,洗化产品的销售总量的多少;
2、转换成本的高低,是否容易找到替代品;
3、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4、对厂家各类信息的掌握情况。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一些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将目光投向日化行业:酒业巨头五粮液进军日化,推出“丝姿”品牌;娃哈哈集团试水儿童化妆品等;健康药业与济南东风制药联合开发新肤螨灵系列产品。 一些有经验和实力的经销商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品牌,如九鑫集团打造的“螨婷”品牌。对于多数潜在进入者来说,对其进入构成最大障碍的是能否顺利获取分销渠道。由于分销能力的限制及对风险的厌恶,分销商往往不愿意经销新的厂家的产品,新进入者必须花大力气建设新的销售网络,而这就会降低其利润水平。
目前,三四级市场的渠道获取相对容易,但网点质量较差;一二级市场的大中型卖场的入场难度较大,且各种费用居高不下,新进入者没有一定的实力或特殊的产品功效,则很难立足。
(四)替代者的威胁
药品:日化用品的功能主要为保健与养护功能,由于产品的同质化趋向严重,很多行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只要不起负作用就是好产品,即使有效果的产品也需要使用相当长的时间,这与药品的功效性与即时性相比较药品成为替代品似乎成为一种必然。
器械:人们现在已经开发了一些辅助美容的器械,如前一时期热销的“再清椿”美容面具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过器械来改善皮肤的外观可能很快就成为一种现实。
(五)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宝洁等国际大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而国内日化企业“重市场,轻研发”的思想则比较严重。近几年来中国各种规模的日化企业增加了很多,仅广东省就有大大小小的日化企业三千多家,品牌上万个,竞争激烈程度可窥一斑。日化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很多竞争对手实力相当,强化了对抗程度。
众多企业的加入及专业OEM厂家的出现使日化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尤其是洗发产品,宝洁、丝宝、联合利华等行业巨头的争相降价,使日化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0.中国奶粉行业市场分析与预测报告 篇十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奶粉的概述
1.1 奶粉的相关知识简述
1.2 全脂奶粉
1.3 婴幼儿奶粉
第二章 中国乳制品行业分析
2.1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概况
2.2 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分析
2.3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状况
2.4 乳制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2.4.1 我国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4.2 制约中国农村乳品市场发展的因素
2.4.3 国内中小乳企生存压力增大
2.4.4 乳制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2.5 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策略
2.5.1 推动乳制品消费的主要策略
2.5.2 促进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2.5.3 我国乳品行业发展壮大的途径
2.5.4 乳制品行业恢复消费者信心的策略
2.5.5 二线乳品企业的突围战略浅析
2.6 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2.6.1 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走势
2.6.2 乳制品市场未来发展预测
2.6.3 乳制品市场预测
第三章 奶粉行业发展分析
3.1 世界奶粉行业发展简析
3.2 中国奶粉行业发展现状
3.3 中国奶粉业相关政策分析及解读
3.3.4 中国发布四项奶业新政策的解读
3.4 农村奶粉市场
3.4.1 农村奶粉市场的发展特点
3.4.2 商务部重视农村奶粉市场质量安全问题
3.4.3 四川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农村奶粉市场供应安全
3.4.4 农村奶粉市场攻略
3.5 奶粉市场品牌分析
3.5.1 国外品牌奶粉市场优势大
3.5.2 中国奶粉市场品牌奶粉简况
3.5.3 中国本土奶粉品牌加速争夺高端奶粉市场
3.5.4 中外奶粉品牌加大信用争夺
3.6 中国后奶粉时代的产品创新解读
3.6.1 “后奶粉时代到来”概述
3.6.2 后奶粉时代奶粉产品创新的抉择
3.6.3 后奶粉时代奶粉产品创新的规则
3.7 中国奶粉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1 中国奶粉行业存在的根本问题
3.7.2 国产奶粉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3.7.3 进口奶粉低价倾销冲击中国奶粉业
3.7.4 应采取综合措施缓解洋奶粉对国产奶粉冲击
第四章 婴幼儿奶粉市场分析
4.1 婴幼儿奶粉概述
4.1.1 婴幼儿奶粉营养成分解析
4.1.2 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分类
4.1.3 婴儿奶粉技术发展进程
4.2 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状况
4.2.1 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回顾
4.2.2 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概述
4.2.3 婴幼儿奶粉发展步入天然蛋白时代
4.2.4 高端市场将成为婴幼儿奶粉重点竞争领域
4.3 三聚氰氨**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格局变化分析
4.3.1 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格局变化背景
4.3.2 中国婴幼儿奶粉未来市场发展前景
4.3.3 未来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格局评析
4.4 婴幼儿配方奶粉剖析
4.4.1 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定义
4.4.2 开发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意义
4.4.3 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特征
4.4.4 开发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方法
4.4.5 中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推广策略
4.5 婴幼儿奶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1 婴幼儿奶粉四大不正当竞争现象
4.5.2 中国婴儿奶粉行业的竞争策略
4.5.3 开发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对策
第五章 其他类型奶粉
5.1 配方奶粉发展浅析
5.1.1 替代品无法取代配方奶粉
5.1.2 配方奶粉发展迈入活性时代
5.1.3 乳业巨头瞄准配方奶粉市场
5.1.4 四品牌配方奶粉市场发展及其营销剖析
5.2 中国大包装奶粉市场解读
5.2.1 中国大包装奶粉市场现状
5.2.2 大包装奶粉发展面临的机遇
5.2.3 乳企灵活应对大包装奶粉缺货现象
5.3 中老年人奶粉
5.3.1 中老年奶粉概述
5.3.2 中老年奶粉存在的问题
5.3.3 中老年奶粉市场有待规范
第六章 奶粉价格分析
6.1 奶粉价格市场综述
6.2 华东奶粉市场
6.3 华北奶粉市场
6.4 中南奶粉市场
第七章 奶粉业竞争分析
7.1 中国奶粉市场的竞争格局
7.2 婴幼儿奶粉市场竞争分析
7.3 国产品牌与外资的对抗
7.3.1 洋奶粉在中国的竞争简述
7.3.2 中外品牌角逐奶粉市场
7.3.3 国产奶粉进攻高端市场正面挑战洋品牌
7.3.4 洋奶粉垄断国内市场纷纷提价
7.4 中国奶粉业的竞争策略
7.4.1 奶粉竞争格局下的出路探讨
7.4.2 奶粉“供应链”竞争策略
7.4.3 提升奶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7.4.4 技术创新是制胜法宝
7.4.5 新进奶粉品牌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八章 奶粉的营销分析
8.1 奶粉营销概述
8.1.1 高档奶粉营销运作模式简述
8.1.2 奶粉市场营销中的要素分析
8.1.3 中国奶粉市场网络营销剖析
8.1.4 婴幼儿配方奶粉营销模式探析
8.1.5 我国奶粉市场营销凸显奶源重点
8.2 奶粉市场协同营销分析
8.2.1 厂商急待破局营销方案
8.2.2 协同营销拯救厂商
8.2.3 产品创新是建立协同营销的前提
8.2.4 协同营销解决个体作战的困境
8.3 婴幼儿奶粉中的4P营销分析
8.3.1 产品开发是第一要素
8.3.2 价格和价值的审视
8.3.3 营销渠道是一大关键点
8.3.4 促销手段扩大知名度
8.3.5 “需求”才是营销的中心
8.3.6 奶粉新营销组合因素产生和发展
8.4 奶粉营销中的问题及其策略
8.4.1 奶粉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8.4.2 中国奶粉品牌中心城市营销方案
8.4.3 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奶粉营销的启示
第九章 奶粉进出口分析
9.2 中国奶粉进口解析
9.3 中国奶粉出口分析
第十章 业内部分重点企业分析(排名不分先后)
10.1 美赞臣10.2 惠氏10.3 多美滋10.4 雀巢10.5 美素10.6 雅培
【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研究08-23
202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质量改善07-23
中国汽车发展前景08-20
中国汽车销售模式10-12
2011中国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09-08
中国汽车零部件物流发展趋势10-13
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首届汽车模特大赛策划案09-18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09-02
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