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产品安全性能认证实施规则(共4篇)
1.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产品安全性能认证实施规则 篇一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技术条件
认证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背景
根据能源局发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实现光伏发电较大规模发展目标,到 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 亿千瓦时。重点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和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建成并网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
储能逆变器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关键电力转换设备,其可靠性与耐久性直接影响着光伏电站的运行安全和收益率。目前,我国光伏并网逆变器质量检测主要依据CNCA/CTS004-2009A、CNCA/CTS0006-2010标准对并网逆变器进行安全、并网和电磁兼容测试。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的安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户的关注。然而,国内目前尚没有机构开展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技术条件检测标准研究工作。
二、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本规范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与它们相符合,无冲突,相关指标符合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实际情况。
三、与现行标准的关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光伏并网专用逆变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光伏并网的标准有 GB/T 19939-2005《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20046-2006《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这两个标准主要是从光伏并网系统的角度出发,对逆变器提出了部分有关电能品质、安全保护功能提出了要求,但是并不全面,尤其是缺少绝缘耐压、孤岛效应、电磁兼容以及环境试验,而这些项目直接应到光伏并网系统的持续、安全和可靠运行。光伏并网逆变器金太阳认证所采用标准为CNCA/CTS004-2009A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专用逆变器技术条件、CNCA/CTS0006-2010光伏发电系统用电力转换设备的安全。两个标准规定了并网逆变器的安全性能、并网和电磁兼容要求,却不能完全覆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的全部技术要求。
为此,标准起草小组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标准,如UL 1741:1999《独立电力系统用逆变器、变换器、控制器》、IEC 61727:2004《光伏系统 供电机构接口要求》、IEEE 929:2000《光伏系统供电接口操作规程建议》、AS 4777.2:2005《通过逆变器连接的电源系统的并网 第二部分:逆变器要求》、IEEE 1547:2003《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进行互连的标准》、IEEE 1547.1:2005《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的接口设备的测试程序》,特别是IEC刚发布的IEC62116《光伏并网系统用逆变器防孤岛测试方法》制定了此认证技术规范。
四、主要起草单位情况简介
1.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由中国政府批准设立,被多国政府和多个国际权威组织认可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隶属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从事太阳能光伏、光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标准研究和产品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新能源领域开展的主要认证服务包括:太阳能光伏产品、太阳能光热产品、储能及动力电池等。
2.中国赛宝实验室,又称“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简称为“赛宝”或“五所”或“电子五所”,始创于1955年,是中国最早进行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事业法人单位。
赛宝总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在香港设有专业实验室,在苏州设有华东分所,在重庆设有西南分所,在宁波建有LED专业实验室,在佛山建有光电专业实验室与校准实验室,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科研生产用房面积11万多平方米;有各类试验设备、分析测试和计量仪器7000多台(套),固定资产达到10.14亿元,在广州、海南万宁、西沙群岛、拉萨分别建有不同气候环境条件特点的天然暴露试验站,可按GB标准、GJB标准、ISO、IEC标准等开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可靠性、环境适应性、能效、环保、安全、电磁兼容、失效分析等综合质量保障,具备从元器件到设备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产品检测评价、试验分析以及认证、计量、培训、标准、咨询等技术服务能力,综合实力国内领先,是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支撑政府和服务行业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
五、主要技术内容和数据验证情况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技术条件是研究具有储能装置的逆变器在安全、性能、EMC、可靠性方面应具备的最低要求,制定出符合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使用的储能逆变器检测方案或规范。
(1)综合考虑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优选出对储能逆变器性能参数要求高的代表性光伏发电系统,作为试验地点;
(2)调研所选区域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安全、EMC、可靠性特征,与不带储能环节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安全的关键因素;
(3)建立实验方案并搭建检测平台针对上述确定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操作性较强的检测规范。
(4)结合并网光伏逆变器的性能、安全、并网、EMC要求,综合考虑储能变器与并网光伏逆变器的异同点,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储能逆变器技术条件、试验方法与判定依据。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2013年4月17日
2.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产品安全性能认证实施规则 篇二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及其他认证结果的利用
2013-09-24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录
0.引言……………………………………………………………………………….26 1.术语和定义……………………………………………………………………….26 1.1TMP方式…………………………………………………………………………26 1.2WMT方式…………………………………………………………………………26 2.工厂检测资源利用……………………………………………………………….27 2.1适用范围……………………………………………………………………….27 2.2实施方式………………………………………………………………………..27 2.3条件要求………………………………………………………………………..28 2.4资格获得和维持………………………………………………………………..29 2.5职责与责任……………………………………………………………………..30 2.6实施要求………………………………………………………………………..31 2.7收费……………………………………………………………………………..32 3.其他认证结果利用……………………………………………………………….32 3.1适用范围………………………………………………………………………..32 3.2责任……………………………………………………………………………..33 3.3实施要求………………………………………………………………………..33 3.4收费……………………………………………………………………………..33 0.引言
为缩短强制性产品认证及检测周期,降低认证检测费用,减轻工厂负担,避免重复评价,在认证风险可控、保证认证质量的前提下,对符合特定要求的情况下,且生产企业(以下简称工厂)实验室的检测资源(如人员、设施等)具备了相应产品及特定项目的检测能力、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可能已经获得其他认证或工厂已经获得体系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可利用工厂自身检测资源替代在CCC指定实验室进行样品检测全部或部分检测项目,或可承认其他认证相同内容部分的评价结果(检测、检查或审查结果)。为规范上述两类活动,制定本实施规则。
本规则中所指的工厂检测资源为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制造商或生产企业100%自有资源,获得认可且与工厂在同一城市或临近(以下简称工厂实验室)。
本规则中所指的其他认证结果为获得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颁发的产品认证证书、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且证书在有效期内。1.术语和定义 1.1 TMP方式
指定实验室直接利用工厂实验室检测设备实施检测方式(简称TMP)1.2 WMT方式
指定实验室利用工厂实验室检测设备目击检测方式(简称
WMT)2.工厂检测资源利用 2.1 适用范围
2.1.1 型式试验:仅限于以下CCC认证产品
(a)样品体积大或易损坏,运输费用高,运送困难;或(b)产品季节性强,生命周期短;或
(c)仅为一个批量生产,以后不再生产的产品; 或(d)其他特殊情况。
2.1.2 获证后监督抽样检测:各类CCC认证产品
2.1.3 证书扩展和变更时补充的差异测试:各类CCC认证产品 2.1.4 同一工厂同一项目利用工厂资源检测连续五年的,原则上应送样至指定实验室检测,避免系统性风险。2.2 实施方式
根据工厂实验室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软资源的综合情况,结合产品特点,利用工厂检测资源进行样品检测分为TMP、WMT两种方式。2.2.1 TMP方式
由指定认证机构派出的具备资质的指定实验室的工程师利用工厂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工厂应派检测人员予以协助。由相关指定实验室审核批准出具检测报告。2.2.2 WMT方式
由指定认证机构派出的具备资质的指定实验室的工程师目击工厂实验室检测条件及工厂实验室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所有检测或者针对工厂提交认证机构的检测计划,目击部分检测条件及检测项目。工厂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出具原始记录,并与目击指定实验室工程师一起按规定的格式起草检测报告。由相关指定实验室审核批准出具检测报告。2.3 条件要求
本规则规定了利用工厂检测资源的基本条件,指定认证机构应根据特定产品及特定管理需要,制定具体条件要求。只有经认证机构(组织指定实验室参与)审核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工厂实验室,方可利用工厂检测资源进行样品检测。2.3.1 TMP方式
(a)工厂应为认证机构分类管理较高级别的企业,其设计、制造、风险控制与质量管理处于行业较先进水平;
(b)工厂质量手册应有利用工厂检测资源程序相关的规定,且与CCC认证程序要求相符;
(c)工厂实验室满足GB/T 27025(ISO/IEC 17025)第5章技术能力要求;(d)工厂实验室应具有相关检测项目标准要求的精度要求的仪器和设备,并良好受控。(符合GB/T 27025(IEC 17025)的技术要求部分对检测设备的所有要求)。
2.3.2 WMT方式
(a)工厂应为认证机构分类管理较高级别的企业,其设计、制造、风险控制与质量管理处于行业较先进水平;
(b)工厂质量手册应有利用工厂检测资源程序相关的规定,且与CCC认证程序要求相符;
(c)工厂实验室满足GB/T 27025(ISO/IEC 17025)第5章技术能力要求;
(d)工厂实验室应具有相关检测项目标准要求的精度要求的仪器和设备,并良好受控。(符合GB/T 27025(ISO/IEC 17025)的技术要求部分对检测设备的所有要求);
(e)工厂实验室施检人员应熟悉产品结构、检测标准,具备有一定的检测经验;
(f)工厂实验室的检测记录格式能满足来现场进行工作的指定实验室对检测信息的要求。2.4 资格获得和维持
2.4.1 工厂应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并按以上条件进行自查,将自查结果及相关资料随申请提交认证机构审查。认证机构应组织指定实验室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核查,并保存相应的审核评定记录。对评定合格的,方可利用工厂实验室资源进行检测。2.4.2 认证机构应对获得批准的工厂实验室进行定期(如每年一次,可根据利用频度确定)的监督(可结合工厂监督进行),组织工厂实验室参加比对试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性,维持资格。
2.4.3 认证机构应保存获批准的工厂实验室的记录,每将获批准的工厂实验室清单及利用情况(作为工作总结的一部分内容)报认监委。2.5 职责与责任 2.5.1 职责
2.5.1.1 指定认证机构职责
(a)管理和组织强制性产品认证利用工厂检测资源活动,至少包括制定实施办法或程序、确定具体条件要求、选择评审专家、组织评审工厂实验室;
(b)确保所有执行人员具备技术能力并熟悉相关程序要求;(c)确保在本机构、指定实验室、工厂实验室之间有一个适当的三方协定,确保测试过程符合要求;
(d)定期向认监委报告相关工作情况; 2.5.1.2 指定实验室的职责
(a)参与评审工厂实验室;
(b)必要时,对工厂实验室人员进行能力评估;(c)作为三方协议中的一方,确保测试过程符合要求;(d)颁发测试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利用工厂实验室名称、地址、方式、项目等信息。
2.5.1.3 申请工厂的职责
(a)确保工厂实验室符合GB/T 27025(ISO/IEC 17025)相关要求;
(b)指定适当的人员负责工厂实验室管理并支持以上测试的运作;
(c)确保工厂实验室人员遵从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人员的检测安排;
(d)作为三方协议中的一方,确保测试过程符合要求;(e)保持其相应认可能力范围的更新及有效。2.5.2 责任
利用工厂检测资源进行样品检测,并不免除、减轻或转移《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中规定的指定实验室、认证机构对检测结果、认证结果应负的责任。2.6 实施要求
认证机构应根据上述原则制定具体实施程序,明确在实施过程中各方的具体职责,并与指定实验室、工厂实验室签署相关的协议,对保密、工程师的安全责任等相关事宜做出安排。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工厂实验室审核与现场检测可合并进行。审核组先进行实验室能力审核,合格后进行检测。为避免多个认证机构对同一工厂实验室没必要的重复评审,各指定认证机构应相互协调,鼓励建立在协调的技术要求和评审程序基础上的相互承认机制。
利用工厂检测资源进行检测,仍应按原指定实验室任务分配原则。2.7 收费
TMP检测费按照已报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检测费标准》的50%与实验室能力的审查、现场检测的工时人日数费用相比较的上限收取(最高不得超过检测总费用100%)。WMT检测费按照已报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检测费标准》的50%与实验室能力的审查、现场检测的工时人日数费用相比较的下限收取。
上述费用由相关的指定实验室收取,认证机构仅收取相关申请费、资料审核费、工厂检查人日费用。3.其他认证结果利用 3.1 适用范围
获得认监委授权并经认可的认证机构颁发的产品认证证书、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其实施规则等按国家规定进行备案且证书在有效期内。3.1.1 产品认证
对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规定的需随整机测试的零部件,已经获得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的,指定认证机构在审核的基础上采信认证结果,免于零部件单独测试。
鼓励指定认证机构做出相关安排,采信其他自愿性产品认证结果或部分结果,避免重复检测、重复审查,提高认证效率。3.1.2 体系认证
在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时,对获得认监委授权的认证机构颁发的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在有效期内的企业,由认证机构视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做出免于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部分条款的审查决定,工厂审查中的其他内容,不能免除。3.2 责任
利用自愿性认证结果,并不免除、减轻或转移《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中规定的指定实验室、认证机构应对检测结果、认证结果应负的责任。3.3 实施要求
指定认证机构应建立利用其他认证结果的管理程序,保存利用其他认证结果活动记录,并每将利用其他认证结果的情况(作为工作总结的一部分内容)报认监委。3.4 收费
3.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产品安全性能认证实施规则 篇三
(VD.10)(修订日期:2012-10-15)
泰 尔 认 证 中 心
此次修订内容:
本次修订了以下内容:
修改4.6复评要求:“复评应在证书有效期满前进行。”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认证模式...................................................................................................................................................1 3.认证的基本环节.......................................................................................................................................2 3.1认证的申请.........................................................................................................................................2 3.2型式试验.............................................................................................................................................2 3.3初始工厂检查.....................................................................................................................................2 3.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2 3.5获证后的监督.....................................................................................................................................2 4.认证实施...................................................................................................................................................2 4.1认证申请............................................................................................................................................2 4.2型式试验............................................................................................................................................3 4.3初始工厂检查...................................................................................................................................59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61 4.5获证后的监督...................................................................................................................................61 4.6复评..................................................................................................................................................63 5.认证证书....................................................................................................................................................63 5.1认证证书的保持...............................................................................................................................63 5.2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64 5.3认证范围变化...................................................................................................................................64 5.4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65 6.认证标志使用的规定................................................................................................................................66 7.收费.........................................................................................................................................................66 附件1............................................................................................................................................................67 附件2............................................................................................................................................................78 附件3............................................................................................................................................................81 附件4............................................................................................................................................................82 附件5............................................................................................................................................................82 附件6:........................................................................................................................................................82
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1.适用范围
本实施规则适用于组织向泰尔认证中心(TLC)申请的电缆、光缆设备自愿性产品认证。
本规则中的电缆、光缆设备包括:
电缆:市内通信电缆、(射频、局用、接入网用、无线通信用、基站用、漏泄)同轴电缆、宽带用市内通信电缆、阻燃耐火软电缆、数字通信电缆、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地下通信管道用硬聚氯乙烯(PVC-U)多孔管、局用对称电缆、无卤阻燃成端电缆、适用于xDSL传输的引入电缆、电话网用户铜芯室内线。
光缆:(层绞式、中心管式、骨架式)室外通信光缆、光纤带(中心管式、骨架式、层绞式)室外通信光缆、全介质自承式室外通信光缆(ADSS)、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房屋布线用单芯和双芯光缆、多芯(单模、多模)室内通信光缆、光纤带室内通信光缆、单模光纤(B1、B4、B6类)、多模光纤、塑料光纤、海底光缆、塑料光缆、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不含高压电性能、特种机械性能)、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接入网用光电混合缆、微型自承式通信用室外光缆、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铜包铝管内导体、皱纹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铜包铝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室内通信电缆、移动通信用50Ω集束同轴电缆。
热缩套管、装配套管、通气式装配套管。
2.认证模式
型式试验 + 初始工厂检查 + 获证后监督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页
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认证的申请 3.2型式试验 3.3初始工厂检查 3.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获证后的监督
4.认证实施
4.1认证申请
4.1.1申请单元划分
原则上按产品型号申请认证。
同一制造商、同一型号但生产厂不同的产品应分为不同的申请单元。
对产品质量和最终性能有重要影响的零部件相同的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认证。认证时具体产品申请单元、关键零部件划分说明见附件1。
4.1.2申请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申请认证应提交正式申请,并随附以下文件:
1)认证申请表。若申请单位为代理单位或经销单位应在申请表中“申请单位名称”注明(代理单位)或(经销单位);
2)企业概况。申请单位和生产单位不一致时,提供双方的企业概况; 3)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法律证明文件复印件。申请单位和生产单位不一致时,提供双方的上述文件。(代理商还应提供授权证明,国外企业需提供注册证明);
4)提供生产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复印件及有效性证明材料(已取得时);以及生产单位的质量管理手册及与产品认证有关的文件;
5)产品描述资料,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产品描述报告、产品性能和使用说明书、产品照片(照片要包括内外部结构及铭牌、多侧面多角度)等;
6)生产设备、检测设备清单(注明设备是申请单位的还是生产单位的); 7)产品描述中所列及的所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供方的型式试验报告或组织对其材料进行的工艺试验报告或组织用其材料做成成品后的型式试验报告(该型式试验报告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页
应注明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方);
8)商标注册证明复印件(如有图形商标,还应提供商标电子文件); 9)其他需要的文件,如:企业标准,近两年质量检验、抽查情况; 10)产品售后服务承诺书、加工协议书(生产方式为OEM时提供);
11)若申请单位涉及有制造单位时,需提交品牌或技术授权书、企业说明等文件。
4.1.3申请材料的受理
受理评定部组织授权人员对组织提交的资料进行合同评审,以决定是否受理组织的认证申请。从受理时间到签订合同,时间不能超过6个月,超过6个月时,企业需重新提交申请材料,按重新受理对待。
4.1.4签订合同
产品认证合同双方签字盖章确认后生效。
4.2型式试验
4.2.1型式试验的样品
4.2.1.1型式试验样品的确定原则
申请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取本型号的样品。
以系列产品为同一申请单元申请认证时,应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型号。组织在准备型式试验样品时,所选用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应使用该阶段使用量最大的供方的产品。4.2.1.2样品数量
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样品由组织按TLC相关规定送样,具体送样要求按附件1规定。
4.2.1.3检测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
检测完成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或相关资料。原则上申请资料留TLC备案,样品视具体情况可全部返还组织或部分留TLC备案。
4.2.2型式试验的检测标准、项目及方法
4.2.2.1 检测标准
YD/T 322-1996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 YD/T 769-2010《中心管式通信用室外光缆》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页
YD/T 823-1996《骨架式通信用室外光缆》
YD/T 837.1~.5-1996《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YD/T 838.1-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一部分:总则》
YD/T 838.2-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二部分:水平对绞电缆》 YD/T 838.3-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三部分:工作区对绞电缆》 YD/T 838.4-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第四部分:主干对绞电缆》 YD/T 590.1~5-2005 《通信电缆塑料护套接续套管》
YD/T 897.1-1997《接入网用同轴电缆第一部分:同轴用户电缆一般要求》 YD/T 897.2-1998《接入网用同轴电缆第二部分:同轴配线电缆一般要求》 YD/T 1092-2004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YD/T 1119-2001《通信电缆-基站用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超柔射频同轴电缆》 YD/T 1120-2007 《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漏泄同轴电缆》
YD/T 1174-2008《通信电缆-局用同轴电缆》 YD/T 901-2009《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 YD/T 979-2009《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YD/T 980-2002《全介质自承式光缆》
YD/T 981.1-2009《接入网光纤带光缆第一部分:骨架式》 YD/T 981.2-2009《接入网光纤带光缆第二部分:中心管式》 YD/T 981.3-2009《接入网光纤带光缆第三部分:松套层绞式》 YD/T 1019-2001《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水平对绞电缆》 YD/T 1173-2010 《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
YD/T 1258.2-2009《室内光缆系列 第2部分: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 YD/T 1258.3-2009室内光缆系列 第3部分:房屋布线用单芯和双芯光缆》 YD/T 1258.4-2005《室内光缆系列 第 4部分:多芯光缆》 YD/T 1258.5-2005《室内光缆系列 第5部分:光纤带光缆》 YD/T 1258.6-2006 《室内光缆系列第6部分:塑料光缆》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页
YD/T 1319-2004《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编织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YD/T 1281-2003《适于宽带应用的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 GB/T 18480-2001《海底光缆规范》
GB/T 9771.1-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 9771.3-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 9771.5-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 12357.1-2004《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
GB/T 7424.4-2003《光缆 第4部分:分规范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YD/T 841-1996《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 YD/T 841-2008《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
YD/T 1324-2004《地下通信管道用硬聚氯乙烯(PVC-U)多孔管》 YD/T 1447-2006 《通信用塑料光纤》
YD/T 1460.1-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1部分:总则》 YD/T 1460.2-2006《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2部分:外保护管》 YD/T 1460.3-2006《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位 第3部分:微管、微管束和微管附件》
YD/T 840-1996《电话网用户铜芯室内线》 YD/T 1820-2008 《通信电缆—局用对称电缆》 YD/T 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YD/T 886-1997 《无卤阻燃成端电缆》 YD/T 1997-2009《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
YD/T 1954-2009《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 YD/T 1955-2009《适用于xDSL传输的引入电缆》 YD/T 2159-2010《接入网用光电混合缆》 YD/T 1999-2009《微型自承式通信用室外光缆》
YD/T 2161-2010《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铜包铝管内导体、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5页
皱纹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YD/T 2162-2010《铜包铝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室内通信电缆》 YD/T 2163-2010《移动通信用50Ω集束同轴电缆》 4.2.2.2检测项目 4.2.2.2.1电缆
4.2.2.2.1.1市内通信电缆
市内通信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322-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检测项目后标注的B、C代表不合格分类,以下相同):
一、电缆电气性能:
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每根绝缘导线与其余接地及屏蔽的绝缘导线间的绝缘电阻B 4.绝缘电气强度:导线间、导线与屏蔽间、导线与隔离带间(隔离式电缆)B 5.工作电容B 6.工作电容差B 7.电容不平衡(线对与线对间最大值、线对与地间(平均值、最大值))B 8.固有衰减(150kHz平均值、1024kHz平均值)B 9.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任意线对组合最小值、单线对功率和最小值、功率平均值(基本单位内、子单位内))B 10.近端串音衰减1024kHz长度≥0.3km(子单位内、基本单位内、相邻子单位间、相邻基本单位间、超单位内相对子单位间、超单位内相对基本单位间、不同超单位内子单位间、不同超单位内基本单位间、高频隔离带两侧线对间)B 11.屏蔽铝带和高频隔离带的连续性B 12.线芯混线、断线B 13.电缆的电气参数变异(变异的线对数、任意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任意线对与地间电容不平衡)B
二、成品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及环境性能: 1.铜导线接头处的抗拉强度B 2.铜导线的断裂伸长率B 3.绝缘颜色及颜色迁移试验B 4.绝缘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5.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6.绝缘热收缩率B 7.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能B 8.泡沫绝缘电缆的绝缘抗压缩性能B 9.自承式电缆吊线的拉断力B 10.涂塑铝带(含涂塑钢带)重叠宽度C 11.护套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2.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B 13.护套热收缩率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6页
14.护套热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B 15.电缆低温弯曲性能B 16.填充电缆的抗渗水性能B 17.电缆长度标志误差 C 18.填充式电缆的滴流试验B 19.铝塑复合带与聚乙烯护套间的剥离强度、非填充电缆或含有内护套的填充电缆的铝塑复合带重叠处的剥离强度B 20.非填充电缆护套密封性能试验B 21.色谱及端别C 22.铝带厚度(不计涂塑层)(纵包铝带、高频隔离带)C 23.最小护套厚度 C 24.最大电缆外径 C 25.自承式电缆吊线的护套厚度C 26.自承式电缆的吊带截面尺寸C 市内通信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322-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每根绝缘导线与其余接地及屏蔽的绝缘导线间的绝缘电阻B 4.绝缘电气强度:导线间、导线与屏蔽间、导线与隔离带间(隔离式电缆)B 5.工作电容B 6.工作电容差B 7.电容不平衡(线对与线对间最大值、线对与地间(平均值、最大值))B 8.固有衰减(150kHz平均值、1024kHz平均值)B 9.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任意线对组合最小值、单线对功率和最小值、功率平均值(基本单位内、子单位内))B 10.近端串音衰减1024kHz长度≥0.3km(子单位内、基本单位内、相邻子单位间、相邻基本单位间、超单位内相对子单位间、超单位内相对基本单位间、不同超单位内子单位间、不同超单位内基本单位间、高频隔离带两侧线对间)B 11.绝缘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2.老化前护套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3.电缆的电气参数变异(变异的线对数、任意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任意线对与地间电容不平衡)B 4.2.2.2.1.2宽带用市内通信电缆
宽带用市内通信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281-2003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缆电气性能: 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每根导体对其余线芯及屏蔽间的绝缘电阻B 4.介电强度(芯-芯/总芯-所有分屏蔽/总芯-总屏蔽)B 5.工作电容B 6.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B 7.衰减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7页
8.相时延及时延差B 9.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0.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1.特性阻抗或拟合特性阻抗B 12.回波损耗或结构回波损耗B 13.纵向变换损耗B 14.转移阻抗B 15.绝缘芯线断线、混线,屏蔽连通性B 16.总屏蔽最大直流电阻B
二、成品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及环境性能: 1.导体抗拉强度B 2.导线的断裂伸长率B 3.绝缘颜色迁移试验B 4.绝缘剥离力B 5.绝缘抗拉强度B 6.绝缘断裂伸长率B 7.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8.绝缘抗压缩性能B 9.绝缘热收缩率B 10.护套断裂伸长率B 11.护套屈服强度B 12.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B 13.护套热收缩率B 14.铝塑复合带与聚乙烯护套间的剥离力B 15.非填充电缆护套密封性能试验B 16.自承式电缆吊线的拉断力B 17.填充式电缆抗渗水性能B 18.填充式电缆的滴流试验B 19.电缆低温弯曲性能B 20.抗冲击性B
三、结构、尺寸及外观: 1.绝缘偏心值C 2.色谱及端别C 3.铝屏蔽带厚度C 4.铝屏蔽带重叠宽度C 5.护套外表面C 6.长度标志误差C 7.最小护套厚度和最小护套平均厚度C 8.自承式电缆吊线护套厚度与吊带截面尺寸C
宽带用市内通信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1281-2003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缆电气性能: 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每根导体对其余线芯及屏蔽间的绝缘电阻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8页
4.介电强度(芯-芯/总芯-所有分屏蔽/总芯-总屏蔽)B 5.工作电容B 6.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B 7.衰减B 8.相时延及时延差B 9.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0.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1.特性阻抗或拟合特性阻抗B 12.回波损耗或结构回波损耗B 13.纵向变换损耗B 14.转移阻抗B 15.绝缘芯线断线、混线,屏蔽连通性B 16.总屏蔽最大直流电阻B
二、成品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及环境性能: 1.绝缘抗拉强度B 2.绝缘断裂伸长率B 3.护套断裂伸长率B 4.护套屈服强度B 4.2.2.2.1.3无卤阻燃成端电缆
无卤阻燃成端电缆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886-199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检测项目后标注的B、C代表不合格分类,以下相同):
一、电缆电气性能:
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单芯对总芯地的绝缘电阻B 4.绝缘电气强度:导线间、导线与屏蔽间B 5.工作电容B 6.电容不平衡(线对间个别值、线对与地间(平均值、个别值))B 7.固有衰减(150kHz平均值、1024kHz平均值)B 8.近端串音衰减150kHz 和1024kHz长度≥0.1km(最小线对功率和、平均功率和)B 9.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和1024kHz(最小线对功率和、平均功率和)B 10.线芯混线、断线B 11.屏蔽铝带电气连续性B
二、成品电缆的机械物理性能及环境性能: 1.铜导线接头处的抗拉强度B 2.铜导线的断裂伸长率B 3.绝缘颜色迁移B 4.绝缘拉伸强度B 5.绝缘断裂伸长率B 6.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B 7.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8.绝缘热收缩率B 9.绝缘剥离力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9页
10.涂塑铝带搭接宽度C 11.护套抗拉强度B 12.断裂伸长率B 13.护套热收缩率B 14.护套热老化后的抗拉强度B 15.护套热老化后的断裂伸长率B 16.电缆低温弯曲性能B 17.电缆长度标志误差 C 18.铝塑复合带搭接处的剥离强度B 19.电缆护套密封性能试验B 20.色谱及端别C 21.最小护套厚度 C 22.电缆和绝缘线芯成束垂直燃烧 23.电缆燃烧烟密度
无卤阻燃成端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886-199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单芯对总芯地的绝缘电阻B 4.绝缘电气强度:导线间、导线与屏蔽间B 5.工作电容B 6.电容不平衡(线对间个别值、线对与地间(平均值、个别值))B 7.固有衰减(150kHz平均值、1024kHz平均值)B 8.近端串音衰减150kHz 和1024kHz长度≥0.1km(最小线对功率和、平均功率和)B 9.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和1024kHz(最小线对功率和、平均功率和)B 10.绝缘拉伸强度
11.绝缘断裂伸长率B 12.老化前护套抗拉强度B 13.老化前护套断裂伸长率B 4.2.2.2.1.4接入网用同轴电缆
接入网用同轴用户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897.1-199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气性能检验
1.成品电缆导体最大直流环阻B 2.特性阻抗B 3.衰减B 4.结构回波损耗B 5.导体间的介电强度B 6.导体间混、断线B 7.绝缘电阻B 8.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B 9.护套漏电流B
二、机械物理性能与环境性能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0页
1.内导体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2.老化前后护套的断裂伸长率B 3.绝缘的收缩B 4.绝缘剥离力B 5.聚乙烯护套的屈服强度B 6.聚氯乙烯护套的抗张强度B 7.成品电缆护套的纵向收缩B 8.成品电缆护套的氧化诱导期B 9.成品电缆的冷弯曲B 10.低温冲击B 11.护套的抗磨性C 12.抗腐蚀B 13.电缆滴流B 14.渗水B 15.成品电缆的耐燃烧性B 16.吊线的最小拉断力B 17.钢塑复合带与外护套间的平均剥离强度B
三、电缆结构尺寸
1.内导体的标称直径及偏差C 2.绝缘的完整性C 3.平均缆芯直径C 4.护套(内护套)外径C 5.护套(内护套)外观、完整性C 6.护套(内护套)厚度、偏心度C 7.吊线护套的最小厚度、吊带尺寸C 8.外护套的外观、完整性C 9.外护套的最小厚度、偏心度C 10.绝缘同心度C 11.纵包复合屏蔽带的搭盖率C 12.编织密度C 13.缆芯的椭圆度C 14.纵包钢塑复合带的搭盖率C 接入网用同轴用户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897.1-199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成品电缆导体最大直流环阻B 2.特性阻抗B 3.衰减B 4.结构回波损耗B 5.导体间的介电强度B 6.绝缘电阻B 7.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B 8.护套漏电流B 9.内导体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0.老化前护套的断裂伸长率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1页
接入网用同轴配线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897.2-199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气性能检验 1.导体直流电阻B 2.特性阻抗B 3.衰减B 4.结构回波损耗B 5.导体间的介电强度B 6.导体间混、断线B 7.导体间的绝缘电阻B 8.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B 9.护套漏电流B
二、机械物理性能与环境性能
1.内导体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2.内导体的铜层厚度C 3.铝外导体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老化前后聚乙烯护套的断裂伸长率B 5.绝缘的收缩B 6.绝缘剥离力B 8.聚乙烯护套的屈服强度B 9.成品电缆护套收缩B 10.聚乙烯外护套的氧化诱导期B 11.成品电缆的冷弯曲B 12.成品电缆的低温冲击B 13.护套的抗磨性C 14.电缆滴流B 15.渗水B 16.耐燃烧性B 17.吊线的最小拉断力B 18.纵包钢塑复合带与聚乙烯外护套间的平均剥离强度B
三、电缆结构尺寸
1.内导体的标称直径及偏差C 2.绝缘的完整性C 3.平均缆芯直径C 4.护套(内护套)外径C 5.护套(内护套)外观、完整性C 6.护套(内护套)厚度/最小平均厚度、偏心度C 7.护套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比值C 8.吊线护套的最小厚度、吊带尺寸C 9.外护套的外观、完整性C 10.外护套的最小厚度/最小平均厚度、偏心度C 11.绝缘的同心度C 12.纵包复合屏蔽带的搭盖率C 13.铠装带的搭盖宽度C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2页
14.铝外导体的外径及偏差、厚度及偏差C 接入网用同轴配线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897.2-199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导体直流电阻B 2.特性阻抗B 3.衰减B 4.结构回波损耗B 5.导体间的介电强度B 6.导体间的绝缘电阻B 7.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B 8.护套漏电流B 9.内导体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0.护套老化前的断裂伸长率B 4.2.2.2.1.5局用同轴电缆
通信电缆-局用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174-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内导体的直流电阻(铜线、镀银铜线、镀锡铜线)B 2.绝缘介电强度B 3.绝缘电阻B 4.平均特性阻抗B 5.衰减常数B 6.结构回波损耗B 7.内导体的尺寸C 8.绝缘的外观、完整性C 9.护套的直径C 10.护套的厚度C 11.多单位型电缆单位标识的颜色C 12.护套的外观、完整性C 13.内导体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4.绝缘的同心度C 15.纵包复合屏蔽带的搭盖率C 16.编织密度C 17.绝缘热收缩B 18.冷弯曲B 19.阻燃电缆的耐燃性B 20.抗磨性C 22.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通信电缆-局用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174-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内导体的直流电阻(铜线、镀银铜线、镀锡铜线)B 2.绝缘介电强度B 3.绝缘电阻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3页
4.平均特性阻抗B 5.衰减常数B 6.结构回波损耗B 7.内导体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2.2.2.1.6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092-2004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护套外观C 2.护套最小厚度C 3.护套最大外径C 4.绝缘介电强度B 5.绝缘电阻B 6.内导体直流电阻B 7.外导体直流电阻B 8.衰减常数B 9.电压驻波比B 10.相对传输速度(不作为判定项目)11.电容(不作为判定项目)12.平均特性阻抗B 13.内导体结构尺寸C 14.外导体结构尺寸C 15.绝缘附着力B 16.绝缘热收缩B 17.成品电缆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B 18.低温下弯曲B 19.温度冲击B 20.重复弯曲B 21.抗压性B 22.阻燃电缆的耐燃烧性能B 23.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092-2004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绝缘介电强度B 2.绝缘电阻B 3.内导体直流电阻B 4.外导体直流电阻B 5.衰减常数B 6.电压驻波比B 7.平均特性阻抗B 8.成品电缆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老化前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2.2.2.1.7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编织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4页
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编织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319-2004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缆结构尺寸及外观:
1.内导体直径及偏差C 2.绝缘体直径及偏差C 3.铝塑复合带的搭盖率C 4.编织密度C 5.外导体直径及偏差C 6.护套外观C 7.护套最小厚度C 8.护套最大外径C 9.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二、电缆机械物理性能及环境性能:
1.绝缘体的剥离力B 2.绝缘体的收缩量B 3.护套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高温试验B 5.低温试验B 6.弯曲试验B 7.阻燃护套电缆的耐燃烧性B
三、电缆电气性能:
1.导体的连续性B 2.绝缘介电强度B 3.绝缘电阻B 4.特性阻抗B 5.衰减常数B 6.电压驻波比B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编织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319-2004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导体的连续性B 2.绝缘介电强度B 3.绝缘电阻B 7.特性阻抗B 8.衰减常数B 9.电压驻波比B 10.护套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老化前)B 4.2.2.2.1.8通信电缆-基站用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超柔射频同轴电缆
通信电缆-基站用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超柔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119-2001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护套外观、完整性C 2.护套的最小厚度、最大外径和偏心度C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5页
3.导体的连续性B 4.绝缘介电强度B 5.绝缘电阻B 6.内导体的结构尺寸C 7.绝缘的同心度C 8.外导体的结构尺寸C 9.内、外导体的直流电阻B 10.电容(不作为判定项目)
11.相对传输速度(不作为判定项目)12.特性阻抗B 13.衰减常数B 14.电压驻波比B 15.绝缘剥离力B 16.绝缘的收缩B 17.冷弯曲B 18.高低温冲击B 19.重复弯曲B 20.抗压性B 21.耐燃烧性B 22.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通信电缆-基站用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超柔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119-2001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导体的连续性B 2.绝缘介电强度B 3.绝缘电阻B 4.内、外导体的直流电阻B 5.特性阻抗B 6.衰减常数B 7.电压驻波比B 4.2.2.2.1.9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
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120-200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护套外观C 2.护套的最小厚度C 3.电缆最大外径C 4.护套的偏心度C 5.导体的连续性B 6.绝缘介电强度B 7.绝缘电阻B 8.内导体直流电阻B 9.纵向衰减B 10.耦合损耗B 11.电压驻波比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6页
12.相对传输速度(不作为判定项目)13.电容(不作为判定项目)14.特性阻抗B 15.内导体结构尺寸C 16.外导体结构尺寸C 17.绝缘剥离力B 18.绝缘收缩B 19.冷弯曲B 20.高低温冲击B 21.重复弯曲B 22.护套的纵向收缩B 23.抗压性B 24.阻燃电缆的耐燃烧性能B 25.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120-2007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护套的最小厚度C 2.电缆最大外径C 3.导体的连续性B 4.绝缘介电强度B 5.绝缘电阻B 6.内导体直流电阻B 7.纵向衰减B 8.电压驻波比B 9.特性阻抗B 4.2.2.2.1.10局用对称电缆
局用对称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820-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检测项目后标注的B、C代表不合格分类,以下相同):
一、电缆电气性能:
1.单根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单芯—其余芯线及屏蔽间的绝缘电阻B 4.绝缘介电强度B 5.工作电容B 6.电容不平衡(线对与线对间、线对与地间(屏蔽型电缆,聚酰胺绝缘电缆除外))B 7.特性阻抗(对B类和C类电缆,若特性阻抗不合格时,则需检测第8,9条)B 8.拟合特性阻抗B 9.结构回波损耗B 10.固有衰减B 11.两端近端串音衰减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7页
12.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13.相时延B 14.缆芯—屏蔽间电容B 15.复合铝箔屏蔽直流电阻B 16.屏蔽通断、芯线断线、混线B
二、电缆机械物理及环境性能: 1.导体断裂伸长率B 2.导体抗拉强度B 3.绝缘颜色迁移试验B 4.绝缘剥离力B 5.绝缘老化前后抗张强度B 6.绝缘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B 7.绝缘热收缩率B 8.绝缘热老化后的卷绕试验B 9.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10.泡沫皮聚烯烃绝缘抗压缩性能B 11.护套老化前后抗张强度B 12.护套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B 13.护套热收缩B 14.护套抗热冲击B 15.聚氯乙烯绝缘导体的耐腐蚀试验B 16.电缆高温下的压力试验B 17.电缆低温弯曲性能B 18.电缆阻燃特性B
三、电缆结构尺寸:
1.导体直径C 2.绝缘的偏心度C 3.绝缘芯线颜色C 4.线对色谱C 5.编织密度C 6.护套表面质量C 7.护套厚度(平均值和最薄点厚度)C 8.护套表面印字C 9.长度计米误差C 注: 电缆电气性能中第7项至第14项对聚酰胺绝缘电缆不适用。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8页
局用对称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820-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根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单芯—其余芯线及屏蔽间的绝缘电阻B 4.绝缘介电强度B 5.工作电容B 6.电容不平衡(线对与线对间、线对与地间(屏蔽型电缆,聚酰胺绝缘电缆除外))B 7.特性阻抗(对B类和C类电缆,若特性阻抗不合格时,则考核第8,9条)B 8.拟合特性阻抗B 9.结构回波损耗B 10.固有衰减B 11.近端串音衰减B 12.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13.相时延B 14.导体断裂伸长率B 15.护套老化前抗张强度B 16.护套老化前断裂伸长率B 注: 监督检验项目中第7项至第1 2项对聚酰胺绝缘电缆不适用。
4.2.2.2.1.11数字通信电缆
4.2.2.2.1.11.1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
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019-2001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气特性:
1.单根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工作电容B 4.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B 5.介电强度(导体间、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6.绝缘电阻(导体/导体、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7.转移阻抗B 8.绝缘线芯混线、断线B 9.屏蔽连续性B
二、传输特性: 1.相时延B 2.时延差B 3.衰减B 4.A端近端串音衰减B、B端近端串音衰减B 5.A端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B端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19页
6.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7.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8.特性阻抗或拟合特性阻抗B 9.回波损耗或结构回波损耗B
三、电缆机械物理及环境性能: 1.导体的断裂伸长率B 2.绝缘颜色及颜色迁移B 3.绝缘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绝缘收缩试验B 5.绝缘热老化后的卷绕试验B 6.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7.老化前后护套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8.电缆冲击试验B 9.电缆冷弯试验B 10.单根电缆燃烧试验B 11.成束电缆燃烧试验B
四、电缆结构尺寸: 1.标志与包装C 2.颜色色序C 3.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4.最大电缆外径C 5.护套厚度(最小平均、最小厚度)C 6.绝缘最大外径C 7.编织密度C
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019-2001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根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工作电容B 4.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B 5.介电强度(导体间、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6.绝缘电阻(导体/导体、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7.转移阻抗B 8.相时延B 9.时延差B 10.衰减B 11.近端串音衰减B 12.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3.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14.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5.特性阻抗或拟合特性阻抗B 16.回波损耗或结构回波损耗B 4.2.2.2.1.11.2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水平对绞电缆、工作区对绞电缆、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0页
主干对绞电缆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水平对绞电缆、工作区对绞电缆、主干对绞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838.2-2003、YD/T838.3-2003、YD/T838.4-2003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缆结构:导体、绝缘材料: 1.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工作电容B 4.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B 5.介电强度(导体间、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6.绝缘电阻(导体/导体、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7.转移阻抗B
二、传输特性:
1.传输速度(不作为判定项目)2.相时延B 3.时延差B 4.衰减B 5.近端串音衰减B 6.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7.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8.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9.特性阻抗或拟合特性阻抗B 10.回波损耗或结构回波损耗B 11.纵向变换损耗B
三、电缆机械物理及环境性能: 1.导体的断裂伸长率B 2.绝缘断裂伸长率B 3.绝缘收缩试验B 4.绝缘热老化后的卷绕试验B 5.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6.护套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7.护套热老化后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8.电缆低温卷绕试验B 9.单根电缆燃烧试验B 10.成束电缆燃烧试验B
四、电缆结构尺寸: 1.标志与包装C 2.颜色色序C 3.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4.最大电缆外径C 5.护套厚度(最小平均、最小厚度)C 6.绝缘最大外径C 7.编织密度C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1页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水平对绞电缆、工作区对绞电缆、主干对绞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838.2-2003、YD/T838.3-2003、YD/T838.4-2003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工作电容B 4.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B 5.介电强度(导体间、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6.绝缘电阻(导体/导体、导体/屏蔽、线对屏蔽/总屏蔽)B 7.转移阻抗B 8.相时延B 9.时延差B 10.衰减B 11.近端串音衰减B 12.近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3.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14.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B 15.特性阻抗或拟合特性阻抗B 16.回波损耗或结构回波损耗B 17.纵向变换损耗B 4.2.2.2.1.12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
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173-2010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结构尺寸1.导体结构 C 2.绝缘厚度C 3.护套厚度C
二、绝缘机械物理性能 1.老化前后抗张强度B 2.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B 3.高温压力试验B 4.抗开裂试验B 5.低温冲击试验B 6.热稳定性试验B 7.热失重试验B
三、护套机械物理性能 1.老化前后抗张强度B 2.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B 3.高温压力试验B 4.抗开裂试验B 5.低温冲击试验B 6.低温拉伸试验B 7.热失重试验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2页
四、电气性能
1.导体直流电阻试验B 2.绝缘电阻试验B 3.耐电压试验B
五、阻燃性能
1.电缆成束燃烧试验B
六、低烟无卤性能 1.PH值B 2.导电率B 3.烟密度(透光率)B
七、耐火性能
1.耐火特性试验B
八、标志和包装
1.标志:产品标志、包装标志C 2.包装(外观质量)C
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173-2010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绝缘厚度C 2.护套厚度C 3.导体直流电阻试验B 4.绝缘电阻试验B 5.耐电压试验B 6.绝缘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7.老化前护套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8.电缆成束燃烧试验B 9.PH值B 10.导电率B 11.烟密度(透光率)B 12.耐火特性试验B 4.2.2.2.1.13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
4.2.2.2.1.13.1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实壁管、双壁波纹管、梅花管)
该类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841.1/2/3/5-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颜色C 2.外观C 3.尺寸及偏差C 4.落锤冲击B 5.环刚度B 6.扁平试验B 7.摩擦系数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3页
8.连接密封试验B 9.冷弯曲率半径B 10.拉伸强度B 11.断裂伸长率B 12.纵向回缩B 13.拉伸屈服强度B 14.复原率B 15.坠落试验B 16.维卡软化温度B 该类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841.1/2/3/5-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落锤冲击B 2.环刚度B 3.扁平试验B 4.拉伸强度B 5.断裂伸长率B 6.拉伸屈服强度B 7.复原率B 8.坠落试验B 4.2.2.2.1.13.2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实壁管、双壁波纹管、梅花管除外)
该类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841-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颜色C 2.外观C 3.尺寸及偏差C ① 管材平均外径最小内径及偏差C ② 复合发泡管和实壁管同一截面壁偏差C ③ 管材最小承口平均内径和最小承口深度C(低密度聚乙烯子管无此项要求)④ 管材同方向弯曲C 4.落锤冲击B 5.环刚度B 6.扁平试验B 7.摩擦系数B 8.连接密封试验B 9.冷弯曲率半径B 10.拉伸强度B(仅对低密度聚乙烯子管)11.断裂伸长率B(仅对低密度聚乙烯子管)12.纵向回缩B(仅对低密度聚乙烯子管)该类地下通信管道用塑料管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841-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4页
1.落锤冲击B 2.环刚度B 3.扁平试验B 4.拉伸强度B(仅对低密度聚乙烯子管)5.断裂伸长率B(仅对低密度聚乙烯子管)4.2.2.2.1.14地下通信管道用硬聚氯乙烯(PVC-U)多孔管
地下通信管道用硬聚氯乙烯(PVC-U)多孔管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324-2004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尺寸及偏差C 2.外观C 3.拉伸屈服强度B 4.抗压强度或管材环刚度B 5.扁平试验B 6.落锤冲击B 7.坠落试验B 8.静摩擦系数B 9.维卡软化温度B 10.纵向回缩率B 11.连接密封性B
地下通信管道用硬聚氯乙烯(PVC-U)多孔管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324-2004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拉伸屈服强度B 2.抗压强度或管材环刚度B 3.扁平试验B 4.落锤冲击B 5.坠落试验B 4.2.2.2.1.15电话网用户铜芯室内线
电话网用户铜芯室内线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840-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检测项目后标注的B、C代表不合格分类,以下相同):
一、电缆电气性能:
1.导体的断线及混线B 2.导体直流电阻B 3.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4.绝缘介电强度B 5.绝缘电阻B
二、电缆机械性能:
1.导体断裂伸长率B 2.绝缘抗张强度(中间值)B 3.绝缘断裂伸长率(中间值)B 4.护套抗张强度(中间值)B 5.护套断裂伸长率(中间值)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5页
6.绝缘的可剥离性B 7.护套的可剥离性B
三、电缆物理性能:
1.导体过热后绝缘收缩率B 2.绝缘的冷弯曲B 3.绝缘的热冲击B 4.护套的热冲击B 5.不延燃性B
四、电缆的结构尺寸及外观
1.绝缘外观C 2.绝缘的最小厚度C 3.护套外观C 4.护套的最小厚度C 5.绞合节距C
电话网用户铜芯室内线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840-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导体的断线及混线B 2.导体直流电阻B 3.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4.绝缘介电强度B 5.绝缘电阻B 6.老化前绝缘抗张强度(中间值)B 7.老化前绝缘断裂伸长率(中间值)B 8.老化前护套抗张强度(中间值)B 9.老化前护套断裂伸长率(中间值)B 4.2.2.2.1.16适用于xDSL传输的引入电缆
适用于xDSL传输的引入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955-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绝缘颜色C 2.线对色谱C 3.线对最大绞合节距C 4.复合铝箔重叠率C 5.护套最小厚度C 6.护套表面质量C 7.电缆表面印字C 8.长度计米误差C 9.单根导体直流电阻B 10.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11.绝缘介电强度B 12.绝缘电阻B 13.工作电容B 14.衰减B 15.两对电缆近端串音衰减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6页
16.两对电缆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17.特性阻抗B 18.绝缘芯线断线、混线B 19.屏蔽层电气性能(①直流电阻,②铝箔与连通线的连通性B)20.导体断裂伸长率B 21.导体抗拉强度B 22.绝缘剥离力B 23.绝缘抗张强度B 24.绝缘断裂伸长率B 25.绝缘低温卷绕试验B 26.绝缘氧化诱导期(铜杯)27.绝缘热收缩率B 28.护套抗张强度B 29.护套断裂伸长率B 30.聚乙烯护套氧化诱导期(铝杯)31.聚乙烯护套耐环境压力开裂B 32.电缆低温弯曲性能B 33.电缆阻燃特性B 34.阻水型电缆的阻水性能B 适用于xDSL传输的引入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955-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根导体直流电阻B 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B 3.绝缘介电强度B 4.绝缘电阻B 5.工作电容B 6.衰减B 7.两对电缆近端串音衰减B 8.两对电缆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B 9.特性阻抗B 10.导体断裂伸长率B 11.导体抗拉强度B 12.绝缘抗张强度B 13.绝缘断裂伸长率B 14.护套热老化前的抗张强度B 15.护套热老化前的断裂伸长率B
4.2.2.2.1.17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铜包铝管内导体皱纹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铜包铝管内导体皱纹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2161-2010规定的下述项目:
1.护套外观C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7页
2.护套最小厚度C 3.护套最大外径C 4.绝缘介电强度B 5.绝缘电阻B 6.内导体直流电阻B 7.外导体直流电阻B 8.衰减常数B 9.电压驻波比B 10.相对传输速度(不作为判定项目)11.电容(不作为判定项目)12.平均特性阻抗B 13.内导体结构尺寸C 14.外导体结构尺寸C 15.铜包铝管内导体的椭圆度C 16.绝缘附着力B 17.绝缘热收缩B 18.绝缘的热氧化稳定性B 19.电缆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B 20.低温下弯曲B 21.温度冲击B 22.重复弯曲B 23.抗压性B 24.单根电缆垂直燃烧试验B 25.电缆长度标志误差C 通信电缆-无线通信用50Ω泡沫聚乙烯绝缘铜包铝管内导体皱纹铝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2161-2010规定的下述项目:
1.绝缘介电强度B 2.绝缘电阻B 3.内导体直流电阻B 4.外导体直流电阻B 5.衰减常数B 6.电压驻波比B 7.平均特性阻抗B 8.成品电缆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老化前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2.2.2.1.18铜包铝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室内通信电缆
铜包铝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室内通信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2162-2010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结构尺寸1.缆芯结构与色谱C
2.电缆最大外径与护套最小厚度C 3.自承式电缆吊线护套最小厚度与吊带截面尺寸C 4.护套外观 C
二、电气性能
1.直流电阻及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 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8页
2.3.4.5.6.绝缘电阻B 绝缘电气强度B 工作电容B 电容不平衡B 绝缘芯线混断线及铝带连续性B
三、传输特性
1.固有衰减B 2.近端串音衰减B 3.远端串音防卫度B
四、机械物理性能
1.导线接头处的抗拉强度B 2.导线的抗张强度及断裂伸长率B 3.铜层密实性B 4.铜铝粘合性B 5.绝缘颜色及颜色迁移B 6.绝缘偏心B 7.绝缘剥离力B 8.绝缘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9.绝缘低温卷绕性能B 10.绝缘热收缩率B 11.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能B 12.自承式电缆吊线的拉断力B 13.铝塑复合带重叠宽度B 14.护套老化前后的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变化率B 15.护套热收缩率B 16.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B 17.电缆低温弯曲性能B
五、阻燃性能
单根电缆垂直燃烧试验B
六、标志和包装
1.标志C 2.包装C
铜包铝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室内通信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2162-2010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直流电阻及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 B 2.绝缘电阻B 3.绝缘电气强度B 4.工作电容B 5.固有衰减B 6.近端串音衰减B 7.远端串音防卫度B 8.老化前绝缘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9.老化前护套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29页
10.单根电缆垂直燃烧试验B 4.2.2.2.1.19移动通信用50Ω集束同轴电缆
移动通信用50Ω集束同轴电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2163-2010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电缆结构尺寸及外观:
1.内导体外径及偏差C 2.绝缘外径及偏差C 3.绝缘同心度C 4.铝塑复合带的搭盖率C 5.编织密度(单元电缆)C 6.外导体外径及偏差C 7.护套外径及最小厚度(单元电缆)C 8.中心件外径及偏差C 9.总护套的外观和完整性C 10.总护套最小厚度和最大外径C
二、电缆机械物理性能及环境性能:
1.绝缘附着力B 2.绝缘热收缩B 3.绝缘的热氧化稳定性B 4.护套抗zhang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单元电缆)B 5.总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PE护套:按YD/T 322-1996中3.7.13条执行;低烟 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按YD/T 886-1997中4.13条执行)B 6.高温性能B 7.低温性能B 8.弯曲试验B 9.阻燃电缆的阻燃性(单根电缆垂直燃烧试验)B
三、电缆电气性能:
1.导体的连续性B 2.绝缘介电强度B 3.绝缘电阻B 4.特性阻抗B 5.衰减常数B 6.电压驻波比B
移动通信用50Ω集束同轴电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2163-2010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总护套最小厚度和最大外径C 2.导体的连续性B 3.绝缘介电强度B 4.绝缘电阻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0页
5.特性阻抗B 6.衰减常数B 7.电压驻波比B 8.护套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单元电缆)B 9.总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仅做老化前护套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2.2.2.2通信电缆塑料护套接续套管 4.2.2.2.2.1 热缩套管
热缩套管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590.1~2-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包装与标志C 2.接续套管部件结构外观C 3.接续套管部件尺寸C 4.热缩材料破裂强度或抗张强度B 5.热缩材料炭黑含量C 6.热缩材料热老化B 7.热缩材料介电强度B 8.热缩材料低温易弯曲性B 9.热缩材料耐环境应力开裂B 10.热缩材料抗开裂性与纵向长度变化率B 11.热缩材料热色转换B 12.热熔胶(包括剥离强度;剪切强度;吸水量;对铜、铝、钢的腐蚀等四项)B 13.接续试样制样成功率C 14.接续试样温度循环B 15.接续试样静负荷B 16.接续试样振动B 17.接续试样弯曲B 18.接续试样高温密封性B 19.接续试样低温冲击B 20.接续试样钝刀试验(对RSYA、RSBA、RSBJ型)B 21.接续试样轴向拉力B 22.接续试样扭转B 23.接续试样耐火试验(对RSYA、RSBA、RSBJ型)B 24.接续试样压力-时间试验(对于气压维护型)B 25.接续试样耐环境应力开裂B 26.常温密封性B
热缩套管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590.1~2-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接续试样制样成功率C 2.接续试样温度循环B 3.接续试样静负荷B 4.接续试样高温密封性B 5.接续试样钝刀试验(对RSYA、RSBA、RSBJ型)B 6.热缩材料热老化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1页
7.热熔胶的剥离强度B 8.热缩材料抗开裂性B(对RSYA、RSBA、RSBJ型)9.热缩材料纵向长度变化率B 4.2.2.2.2.2 装配套管
装配套管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590.1和590.4-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包装与标志C 2.接续套管部件结构外观C(YD/T 590.4中4.2和4.3)3.常温密封性B 4.再封装密封性C 5.接续试样温度循环B 6.接续试样振动B 7.接续试样弯曲B 8.接续试样静负荷B 9.接续试样高温密封性B 10.接续试样低温冲击B 11.接续试样轴向拉力B 12.接续试样扭转B 13.接续试样压力-时间试验(对于气压维护型)B 14.耐电压强度B 15.绝缘电阻B 装配套管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590.1和590.4-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再封装密封性C 2.接续试样温度循环B 3.接续试样弯曲B 4.接续试样低温冲击B 5.接续试样轴向拉力B 6.接续试样扭转B 7.耐电压强度B 8.绝缘电阻B 4.2.2.2.2.3 通气式装配套管
通气式装配套管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590.1和590.5-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包装与标志C 2.接续套管部件结构外观C(YD/T 590.5中4.2和4.3)3.喷水B 4.铰链折合B 5.接续试样温度循环B 6.接续试样静负荷B 7.接续试样振动B 8.接续试样弯曲B 9.接续试样低温冲击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2页
10.接续试样轴向拉力B 11.接续试样扭转B 12.耐电压强度B 13.绝缘电阻B
通气式装配套管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590.1和590.5-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喷水B 2.铰链折合B 3.接续试样静负荷B 4.接续试样低温冲击B 5.接续试样轴向拉力B 6.接续试样扭转B 7.耐电压强度B 8.绝缘电阻B 4.2.2.2.3光缆
4.2.2.2.3.1 层绞式、中心管式、骨架式通信用室外光缆
层绞式、中心管式、骨架式通信用室外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分别检测YD/T 901-2009、YD/T 769-2010、YD/T 823-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中光纤几何、光学传输特性: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模场直径B 5.截止波长B 6.衰减系数B 7.衰减不连续性、衰减不均匀性B 8.色散特性B(YD/T 823-1996 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9.偏振模散系数B 10.涂覆层剥离力B
二、光缆的机械性能: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三、光缆的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渗水性能B 3.滴流B 4.护套完整性B 5.燃烧性能(阻燃性B、烟密度B、腐蚀性B)--YD/T 769-2010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3页
四、护套性能:
1.老化前的护套抗张强度B 2.老化前的护套断裂伸长率B 3.耐环境应力开裂B 4.外护套厚度C 5.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C 6.聚乙烯与金属带间的剥离强度B
五、光缆包装及外观:
1.合格证C 2.检测记录C 3.光缆盘标志C 4.装盘排线C 5.光缆端头C 6.护套外观C 7.护套标志C
层绞式、中心管式、骨架式通信用室外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分别检测YD/T 901-2009、YD/T 769-2010、YD/T 823-1996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模场直径B 5.截止波长B 6.衰减系数B 7.衰减不连续性、衰减不均匀性B 8.色散特性B(YD/T 823-1996 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9.偏振模散系数B 10.涂覆层剥离力B 11.拉伸B 12.压扁B 13.冲击B 14.反复弯曲B 15.扭转B 16.渗水性能B 17.滴流B 18.老化前的护套抗张强度B 19.老化前的护套断裂伸长率B 20.聚乙烯与金属带间的剥离强度B 4.2.2.2.3.2 通信用室外光纤带光缆(中心管式、层绞式、骨架式)
通信用室外光纤带光缆(中心管式、层绞式、骨架式)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分别检测YD/T 981.1-2009、YD/T 981.2-2009、YD/T 981.3-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中光纤几何、光学传输特性及机械性能:
1.包层直径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4页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模场直径B 5.截止波长B 6.衰减系数B 7.衰减不连续性、衰减不均匀性B 8.色散特性B(YD/T 981.3-2009 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9.偏振模色散系数B 10.光纤翘曲B
二、光纤带的尺寸、机械性能及识别:
1.光纤带宽度C 2.光纤带厚度C 3.光纤带相邻光纤间距C 4.光纤带两侧光纤间距C 5.光纤带平整度B 6.光纤带识别C
三、光缆的机械性能: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四、光缆的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渗水性B 3.滴流B 4.护套完整性B
五、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的护套抗张强度B 2.热老化前的护套断裂伸长率B 3.耐环境应力开裂B 4.外护套厚度C 5.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C 6.金属-聚乙烯粘结护套剥离强度B
六、光缆包装及外观:
1.合格证C 2.检测记录C 3.光缆盘标志C 4.装盘排线C 5.光缆端头C 6.护套外观C 7.护套标志C
通信用室外光纤带光缆(中心管式、层绞式、骨架式)产品的监督检测应分别检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5页
测YD/T 981.1-2009、YD/T 981.2-2009、YD/T 981.3-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模场直径B 5.截止波长B 6.衰减系数B 7.衰减不连续性、衰减不均匀性B 8.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9.偏振模色散系数B 10.光纤翘曲B 11.光纤带宽度C 12.光纤带厚度C 13.光纤带相邻光纤间距C 14.光纤带两侧光纤间距C 15.光纤带平整度B 16.光纤带识别C 17.渗水性B 18.滴流B 19.老化前的护套抗张强度B 20.老化前的护套断裂伸长率B 4.2.2.2.3.3全介质自承式室外通信光缆
全介质自承式室外通信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980-2002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观C
二、识别色谱: 1.光纤识别C 2.松套管识别C
三、光缆结构尺寸:
1.内护层与外护层的厚度C
四、光缆标志:
1.标志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C 2.标志的牢固性C 3.计米标志误差C
五、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或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六、单、多模光纤其它特性: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衰减系数B
七、外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2.热收缩率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6页
3.聚乙烯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B 4.外护套的其他性能B
八、光缆的机械性能: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九、光缆的环境试验: 1.温度衰减性能B 2.热老化性能B 3.滴流性能B 4.渗水性能B 5.阻燃光缆的燃烧性能(阻燃性、发烟浓度)B 6.低温下U形弯曲性能B 7.低温下冲击性能B
十、包装C
全介质自承式室外通信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980-2002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
2.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3.包层直径B 4.包层不圆度B 5.芯同心度误差B 6.衰减系数B 7.拉伸B 8.压扁B 9.冲击B 10.反复弯曲B 11.扭转B 12.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3.滴流性能B 14.渗水性能B 4.2.2.2.3.4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
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258.2-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观C
二、光缆结构尺寸: 1.紧套光纤外径B 2.护套外径和护套最小厚度B
三、光纤尺寸参数: 1.包层直径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7页
2.包层不圆度B 3.芯/包同心度误差B
三、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 1.模场直径B(单模光纤)2.截止波长B(单模光纤)3.色散特性B(单模光纤)4.纤芯直径B(多模光纤)5.数值孔径B(多模光纤)6.模式带宽B(多模光纤)7.衰减系数B
五、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率B 2.热收缩率B 3.热冲击B 4.耐环境应力开裂B
六、光缆的机械特性: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6.曲挠B 7.卷绕B 8.护套抽拔B
七、光缆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阻燃光缆的燃烧性能(除单根垂直燃烧试验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还需进行烟密度和腐蚀性试验)B 3.低温下卷绕性能B
八、标志:
1.标志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C 2.标志的牢固性C 3.计米标志误差C
九、包装C
终端光缆组件用单芯和双芯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258.2-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紧套光纤外径B 2.护套外径和护套最小厚度B 3.包层直径B 4.包层不圆度B 5.芯/包同心度误差B 6.模场直径B(单模光纤)7.截止波长B(单模光纤)8.色散特性B(单模光纤)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8页
9.纤芯直径B(多模光纤)10.数值孔径B(多模光纤)11.模式带宽B(多模光纤)12.衰减系数B 13.拉伸B 14.压扁B 15.冲击B 16.反复弯曲B 17.扭转B 18.曲挠B 19.卷绕B 20.护套抽拔B 21.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率B 22.单根垂直燃烧试验B 4.2.2.2.3.5房屋布线用单芯和双芯光缆
房屋布线用单芯和双芯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258.3-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观C
二、光缆结构尺寸: 1.护套最小厚度B
三、光纤尺寸参数: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包同心度误差B
四、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 1.模场直径B(单模光纤)2.截止波长B(单模光纤)3.色散特性B(单模光纤)4.纤芯直径B(多模光纤)5.数值孔径B(多模光纤)6.模式带宽B(多模光纤)7.衰减系数B
五、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率B 2.热收缩率B 3.热冲击B 4.耐环境应力开裂B
六、光缆的机械特性: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6.曲挠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39页
7.卷绕B
七、光缆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阻燃光缆的燃烧性能(除单根垂直燃烧试验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还需进行烟密度和腐蚀性试验)B 3.低温下卷绕性能B
八、标志:
1.标志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C 2.标志的牢固性C 3.计米标志误差C
九、包装C
房屋布线用单芯和双芯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258.3-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护套最小厚度B 2.包层直径B 3.包层不圆度B 4.芯/包同心度误差B 5.模场直径B(单模光纤)6.截止波长B(单模光纤)7.色散特性B(单模光纤)8.纤芯直径B(多模光纤)9.数值孔径B(多模光纤)10.模式带宽B(多模光纤)11.衰减系数B 12.拉伸B 13.压扁B 14.冲击B 15.反复弯曲B 16.扭转B 17.曲挠B 18.卷绕B 19.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率B 20.单根垂直燃烧试验B 4.2.2.2.3.6室内多芯光缆
室内多芯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258.4-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观C
二、光缆结构尺寸:
1.护套最小厚度C
三、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或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四、单、多模光纤其它特性:
1.包层直径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0页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衰减系数B
五、机械性能: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6.曲挠B 7.弯折B 8.卷绕B
六、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2.耐热冲击B
七、环境性能:
1.光纤衰减温度特性B 2.燃烧性能B 3.低温下卷绕性能B
八、光缆标志
1.标志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C 2.标志的牢固性C 3.计米标志误差C
九、包装C
室内多芯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258.4-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 2.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3.包层直径B 4.包层不圆度B 5.芯同心度误差B 6.衰减系数B 7.拉伸B 8.压扁B 9.冲击B 10.反复弯曲B 11.扭转B 12.曲挠B 13.弯折B 14.卷绕B 15.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4.2.2.2.3.7光纤带室内通信光缆
光纤带室内通信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258.5-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1页
一、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观C
二、光缆结构尺寸: 1.宽度C 2.高度C
三、光缆标志:
1.标志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C 2.标志的牢固性C 3.计米标志误差C
四、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或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五、单、多模光纤其它特性: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光纤带结构尺寸C 5.衰减系数B
六、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2.耐热冲击B
七、光缆的机械特性: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6.曲挠B 7.卷绕B
八、光缆的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阻燃光缆的燃烧性能(阻燃性、腐蚀性气体、烟密度)B 3.低温下卷绕性能B
九、包装C
光纤带室内通信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258.5-2005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
2.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3.包层直径B 4.包层不圆度B 5.芯同心度误差B 6.光纤带结构尺寸C 7.衰减系数B 8.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9.拉伸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2页
10.压扁B 11.冲击B 12.反复弯曲B 13.扭转B 14.卷绕B 4.2.2.2.3.8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770-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检测项目后标注的B、C代表不合格分类,以下相同):
一、光缆结构完整性及外观C
二、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B6-B类光纤无此项要求)或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三、单、多模光纤其它特性: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光纤带的几何尺寸C 5.衰减系数B(B6类光纤应按附表6检验)
四、护套性能:
1.热老化前后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2.热收缩率B 3.耐热冲击B 4.耐环境应力开裂B 5.高温下抗压试验B
五、光缆的机械特性: 1.拉伸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5.扭转B 6.曲挠B 7.弯折B 8.卷绕B
六、光缆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阻燃光缆的燃烧性能(阻燃性、烟浓度、腐蚀性)B 3.低温下卷绕性能B 4.渗水性能B 5.滴流性能B
七、标志:
1.标志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C 2.标志的牢固性C 3.计米标志误差C
八、包装C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3页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YD/T 1770-2008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单模光纤:模场直径B、截止波长B、色散特性B(B4类光纤指标按附件4要求、B6-B类光纤无此项要求)
2.多模光纤:纤芯直径B、数值孔径B、模式带宽B 3.包层直径B 4.包层不圆度B 5.芯同心度误差B 6.光纤带的几何尺寸C 7.衰减系数B(B6类光纤应按附表6检验)8.拉伸B 9.压扁B 10.冲击B 11.反复弯曲B 12.扭转B 13.曲挠B 14.弯折B 15.卷绕B 16.热老化前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B 17.渗水性能B 18.滴流性能B 4.2.2.2.3.9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
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YD/T 1997-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结构尺寸: 1.光缆结构尺寸B
二、光缆中光纤几何、光学传输特性及机械性能: 1.包层直径B 2.包层不圆度B 3.芯同心度误差B 4.模场直径B 5.截止波长B 6.衰减特性B
三、光纤带的尺寸: 1.光纤带宽度C 2.光纤带厚度C 3.光纤带相邻光纤间距C 4.光纤带两侧光纤间距C 5.光纤带平整度B
四、光缆的机械性能: 1.可分离性B 2.拉伸B 3.压扁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4页
4.冲击B 5.反复弯曲B 6.扭转B 7.弯折B
五、光缆的环境性能: 1.衰减温度特性B 2.阻燃性能(除单根垂直燃烧试验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还需进行烟密度和腐蚀性试验)B 3.低温下卷绕性能B
六、光缆包装及标志: 1.包装标志C 2.标志C 3.计米标志误差C 4.使用说明书C
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分别检测YD/T 1997-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光缆结构尺寸B 2.包层直径B 3.包层不圆度B 4.芯同心度误差B 5.模场直径B 6.截止波长B 7.衰减特性B 8.光纤带宽度C 9.光纤带厚度C 10.光纤带相邻光纤间距C 11.光纤带两侧光纤间距C 12.光纤带平整度B 13.可分离性B 14.拉伸B 15.压扁B 16.冲击B 17.反复弯曲B 18.扭转B 19.弯折B 20.阻燃性能(单根垂直燃烧试验)B 4.2.2.2.3.10海底光缆
海底光缆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GB/T 18480-2001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光缆中光纤光学传输特性: 1.衰减常数B 2.衰减均匀性B 3.色散特性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5页
二、光缆电气性能: 1.直流电阻B 2.绝缘电阻B 3.直流电压B
三、光缆的机械性能: 1.拉伸负荷B 2.压扁B 3.冲击B 4.反复弯曲B
四、光缆的环境性能: 1.温度循环B 2.水密性能B 3.护套完整性B
五、光缆外观和机械检查: 1.外观检查C 2.长度C 3.尺寸C 4.质量C
海底光缆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GB/T 18480-2001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衰减常数B 2.衰减均匀性B 3.色散特性B 4.直流电阻B 5.绝缘电阻B 6.直流电压B 7.拉伸负荷B 8.压扁B 9.冲击B 10.反复弯曲B 4.2.2.2.3.11单模光纤(B1、B4、B6类)
单模光纤产品的初次认证和复评型式试验应检测GB/T 9771.1-2008、GB/T 9771.3-2008、GB/T 9771.5-2008或YD/T 1954-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一、尺寸参数:
1.模场直径B 2.包层直径B 3.芯/包层同心度误差B 4.包层不圆度B 5.涂覆层直径B 6.包层/涂覆层同心度误差B
二、光学和传输特性 1.截止波长ccB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VD.10 46页
2.宏弯损耗B 3.衰减系数B 4.氢老化试验B(仅B1.3类)5.衰减点不连续性B 6.衰减波长特性B(B6类除外)
7.零色散波长范围B(B6b、B4类除外)8.零色散斜率最大值B(B6b、B4类除外)
9.1550nm色散系数最大值B(B4类和B6类除外)10.非零色散区B(仅B4类)
11.非零色散区色散系数绝对值B(仅B4类)12.非零色散区色散符号B(仅B4类)
13.非零色散区色散系数绝对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差B(仅B4类)14.1460nm~1625nm色散系数绝对值最大值和最小值B(仅B4类)
三、机械性能 1.抗拉强度B 2.动态疲劳参数B 3.翘曲B 4.涂覆层剥离力B
四、环境性能
1.温度特性B 2.恒定湿热B(试验后测衰减变化及涂覆层剥离力、抗拉强度、光纤动态疲劳参数)3.干热B 4.浸水B(涂覆层剥离力)
单模光纤产品的监督检测应检测GB/T 9771.1-2008、GB/T 9771.3-2008、GB/T 9771.5-2008或YD/T 1954-2009标准规定的下述项目:
1.模场直径B 2.包层直径B 3.芯/包层同心度误差B 4.包层不圆度B 5.涂覆层直径B 6.包层/涂覆层同心度误差B 7.截止波长ccB 8.宏弯损耗B 9.衰减系数B 10.氢老化试验B(仅B1.3类)11.衰减点不连续性B 12.衰减波长特性B(B6类除外)
13.零色散波长范围B(B6b、B4类除外)14.零色散斜率最大值B(B6b、B4类除外)
15.1550nm色散系数最大值B(B4类和B6类除外)16.非零色散区B(仅B4类)
17.非零色散区色散系数绝对值B(仅B4类)
TLC-GZ-P002: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4.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产品安全性能认证实施规则 篇四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内饰件产品
2005-10-10发布
2005-12-01实施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录
1.适用范围 2.认证模式 3.认证的基本环节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2型式试验 4.3初始工厂审查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5 获证后监督 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5.2认证证书的变更
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6.3加施方式 6.4加施位置 7.收费
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附件2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1.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驾驶室及乘客舱内采用单一型或层积复合型有机材料的内饰件产品,包括地板覆盖层、座椅护面和装饰性衬板(门内护板、前围护板、侧围护板、后围护板、车顶棚衬里)。2.认证模式
产品抽样检测+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注:为方便委托人,认证模式也可采用初始工厂审查+产品抽样检测+获证后监督。(特殊情况时经认证机构同意,认证委托人可采取送样方式进行产品检测)。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3.2 产品抽样检测 3.3 初始工厂审查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 获证后监督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1.1认证的单元划分
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内饰件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4.1.1.1层积复合材料
1)各层材质及厚度; 2)加工工艺; 4.1.1.2单一材料
1)材质; 2)加工工艺;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4.2 产品抽样检测 4.2.1 产品抽样 4.2.1.1抽样原则
认证机构应从认证申请单元中抽取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4.2.1.2 抽样时机
一般情况下,产品抽样应在初始工厂审查前进行。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也可以和初始工厂审查同时进行。
4.2.1.3 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
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基数应不低于样品的10倍。抽取的标准试样由抽样人封样后,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检测。
从抽取的样品上截取五块(件)标准试样。如果沿不同方向有不同燃烧速度的内饰材料,则应在不同方向截取试样。
试样规格为356mm×100mm。若内饰件的形状和尺寸不足以制成规定的标准试样,则应保证下列最小尺寸试样,但要记录。
1)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长度应至少为356mm,在这种情况下试样要尽量做成接近内饰件的宽度。
2)如果内饰件宽度大于60mm,长度应至少为138mm。
3)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且长度小于356mm,或宽度大于60mm,长度小于138mm,则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宽度小于3mm,的内饰件也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4.2.1.4 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
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4.2.2 检测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注:标准采用现行有效的版本。4.3 初始工厂审查
4.3.1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抽样检测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
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2至4个人日。4.3.2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2)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
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审查时,应对委托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证产品的标识(如:名称、规格、型号和商标等)应与试验报告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所标明的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关键件,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4)现场指定试验:试验项目应从例行检验或确认检验项目中选取(见附件2)。
产品一致性检查出现问题时,认证机构应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重新型式试验、中止本次认证的处理。
4.3.3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加工场所,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
品。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4.1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认证机构负责对抽样检测、工厂审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的,由认证机构对委托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认证单元颁发一张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如期完成整改后申请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和工厂审查整改结果均合格,经认证机构评价后颁发认证证书;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4.4.2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自正式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产品抽样检测时间、工厂审查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产品抽样检测时间自样品送达指定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不超过20个工作日。工厂审查后提交报告时间一般为5个工作日,以检查员完成现场审查,收到并确认工厂递交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认证结论评价、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4.5 获证后监督 4.5.1 监督的频次
4.5.1.1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第12个月起进行第一次获证后监督,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获证后监督。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本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制造商、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4.5.2 监督的内容
监督的方式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产品抽样检测。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认检验的结果。4.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由认证机构根据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对工厂进行监督复查。《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规定的第3,4,5,9条是每次监督复查的必查项目,其他项目可以选查,每4年内至少覆盖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复查的时间一般为1至2个人日。
4.5.2.2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监督时在加工场所对获证产品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检查内容见4.3.2.2。4.5.2.3产品抽样检测
在监督时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见4.2.1.3。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依据本规则中的第4.2.2条。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监督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对监督复查时发现产品本身存在不符合的,视情况作出暂停或撤销认证的决定,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对质量保证能力有不符合项的,应在3个月内完成纠正措施,逾期将撤销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不规定证书有效性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保持。5.2认证证书的变更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如果其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1)增加/减少同一单元内认证产品;
2)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和供应商等发生变化;
3)获证产品的商标,委托人、制造商或工厂信息(名称和/或地址、质量保证体系等)发生变化; 4)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更。
认证机构应核查以上变更情况,确认原认证结果对认证变更的有效性;需要时,针对差异进行补充检测和/或工厂保证能力审查;合格后,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和/或换发认证证书。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在认证证书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消后,产品不得出厂、进口。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的产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6.3 加施方式
可以采用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和印刷、模压认证标志中的任何一种。
采用印刷、模压认证标志时,还应在标志周边适当位置注明产品的工厂代码。标志使用方案应报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发放与管理机构核准。6.4 加施位置
应将认证标志加施在部件主体的适当位置或其最小外包装上。7.收费
CCC认证收费涉及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监督复查费、年金、认证标志费等,具体费用由认证、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1.产品描述(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1单一材料 1.1.1产品名称; 1.1.2材质;
1.1.3正面颜色及厚度; 1.1.4编织/制造方式。1.2层积复合材料 1.2.1产品名称
1.2.2各层材质、厚度及编织/制造方式; 1.2.3 排列方式; 1.2.4加工工艺; 1.2.5表层颜色;
1.3 内饰零件尺寸:长x宽x高; 1.4 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如有)。2.足以识别产品主要特征的照片。
3.层积复合材料内饰件产品材料剖面示意图。4.产品关键原材料清单
4.1本规则覆盖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为:单一材料和层积复合材料等;
4.2清单中至少要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供货单位和进厂检验项目等内容。5.工厂概况:
5.1 生产情况(所申请产品的生产规模、能力及生产历史); 5.2 工厂的关键生产设备清单;
5.3 工厂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等); 5.4 与附件2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表和职责规定文件等。6.必要的认证产品检测报告。7.委托人、工厂的注册证明材料。8.指定认证机构需要的其他文件。
附件2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为保证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的一致性,工厂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 职责和资源 1.1 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所有班次的生产操作,应指定确保产品质量的人员。负责产品质量的人员,为了纠正质量问题,应有权停止生产。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实施规则要求。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2.3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采购和进货检验 3.1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对关键零部件或材料供应商实行产品和制造过程批准的要求,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3.2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方法、频次和判定准则,以确保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工厂应保存关键零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过程准备
4.1.1 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过程)进行识别并确认;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1.2对关键的生产过程进行过程研究,以验证过程能力并为过程控制提供输入。4.1.3以适当方式进行作业准备验证。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生产工装管理系统和关键设备预防性维护系统。
4.5 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4.6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产品的可追溯系统。适当时,确定并应用统计技术。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
汽车内饰件产品例行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
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汽车内饰件产品的确认检验项目为燃烧特性,检测依据见本规则4.2.2。确认检验项目最小频次为每单元1次/年。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
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6.2 测量系统分析
为分析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异,工厂应进行适当的测量系统分析,保存相应的记录,适当时,可选用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R&R)分析,小样法分析。6.3 实验室管理 工厂应定义内部实验室实验范围,包括进行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能力。
为工厂提供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商业/独立实验室应有定义的范围,包括有能力进行的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工厂应制定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内容应包括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需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
未经确定或可疑状态的产品,应列为不合格品。废旧产品必须以对待不合格品的类似方法进行控制。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内部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审核的信息输入。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审核每个制造过程,以决定其有效性。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其产品进行审核,以验证符合所有规定的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件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包装、搬运和储存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
工厂应按适当策划的时间间隔检查库存品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变质情况。
【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产品安全性能认证实施规则】推荐阅读:
光伏发电项目总结10-29
光伏发电项目技术标07-20
河南光伏发电补贴政策09-02
广州光伏发电项目研究09-25
光伏发电项目立项报告11-25
光伏发电项目管理经验07-17
分布式光伏发电可行性09-26
重庆光伏发电扶贫试点调查报告10-20
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申请流程09-04
光伏发电项目升压站建筑工程汇报材料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