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2024-09-23

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篇)

1.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一

走进幼儿游戏的教育随笔

角色游戏开始了,朱玉洁穿上了美发师的工作服,拿起电吹风,大声招呼着来回走过的小伙伴:“快来美发呀!我们的美发技术是一流的,保证你满意!”果然,几个“爱美一族”的女孩走了进去。

“我想做个新娘头。”林语轩指着美发店墙面上的图片说。玉洁马上热情相迎,并像模像样地拿起吹风机为她塑造发型,用橡皮筋扎了个马尾,选了几个彩色发夹固定发型,最后插上了彩色绸带。林语轩满意地点了点头。一旁的王清神凑上来说:“我也做一个发型,但你要做得和图片一模一样,头发也要彩色的。”玉洁为难了:“这里没有染发剂,我给你戴上假发圈吧,也很好看的。”王清神直摇手:“黑色的我不要!”转身失望地离开了。

显然,美发店现有的游戏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了。

我带上彩色扭扭棒走进了美发店:“发型师,我想请你帮我做彩色头发,可以吗?”玉洁一脸的惊奇:“这可以做假发圈?”说着,玉洁在我头上比划起来:“真的好看!神神,我有办法帮你染发了!你快来!”

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她们开始寻找材料自己制作“美发用品”。有的用彩纸剪成长条缠绕成彩色头箍,有的在发卡上做纸花装饰,有的用彩色吸管做成不同的装饰品……渐渐地,“美发用品商店”的游戏主题也开始萌芽了。

幼儿游戏能力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想象使用游戏替代品,不断丰富游戏内容,扩展游戏情节。而这种以物代物的游戏经验,正是在日常的游戏中不断积累的,教师的及时介入和适时引导非常重要。材料的及时调整能有效地激发孩子新的游戏行为,适时的活动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走进幼儿游戏,让我真实地体验到了孩子们游戏的快乐。

2.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二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性

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 幼儿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娱乐性”, 怎样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快乐, 同时也能通过游戏让幼儿受到教育, 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 选择出一个较好的点去平衡两者之间的作用, 不让这两者在实践中发生偏离, 从而达不到教育和娱乐的目的。

教师在组织儿童进行游戏的时候, 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采取不同的方式去介入, 因此教师是游戏发挥功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儿童的游戏中若是缺乏教师的适当介入, 那便会导致游戏没有目的, 缺少必要的计划性, 那幼儿在游戏中便不能好好学习, 只是单纯地玩乐, 游戏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学习的意义。在幼儿游戏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选择在怎样的一个机会去介入, 让幼儿的一系列活动不受到干扰, 同时又能把握住每一个在游戏中教育幼儿的机会, 这是需要教师自己在实践中去慢慢摸索的。

二、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各种因素

(一) 介入的时机。

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中过多地去强调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游戏的深层的功能和意义缺乏认识。当然, 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实际中开展游戏时的区域大小, 教师对于介入时机的判断等都影响着游戏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 提高教师对游戏的监察力度的关键点是教师正确地掌握介入游戏的时间点[2]。除此之外, 教师在游戏中应多多与幼儿进行交流, 同时时刻反思自身, 与幼儿一起慢慢地领略游戏中的美与乐[1]。

(二) 介入的次数。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如何把握介入的次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若是教师过早地介入游戏中会较少教师对游戏的一个判断的时间, 不利于教师在游戏中教育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经历、教师的素养和幼儿园的环境是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次数的三个极为显著的因素[3]。介入次数的多与少展现了教师的个人行为, 同时需要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幼儿游戏中没有教师或许幼儿会玩得更为开心, 因此教师介入的次数并不是多则好, 应视情况而定。

(三) 介入的情境。

教师掌握介入的时机的本质是在一种怎样的游戏情景下去深入到幼儿游戏中去。就观察目前幼儿教学方式可以得出具体哪些因素会对教师介入的时机判断产生影响。在幼儿园中游戏的教育功能被教师较为看重, 一般情况下, 教师将游戏视作一种提高幼儿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机会。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应该在教室四周巡视, 以便抓住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任何一个细微的机会。此外, 教师也应该充分意识到采用游戏的方式去增加幼儿的学习能力容易为幼儿所接受[4]。教师认为在游戏这样一种情境下, 幼儿是在体验情感, 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提升的需要, 作为教师就可以在这样的情境下, 对幼儿予以一定的支持, 全方位地提高幼儿的发展。

(四) 介入的效果。

判定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否适当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为介入之后幼儿的一系列的游戏表现, 能较为清楚地反应教师介入的水平。一般情况下, 将反映教师介入行为对产生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包括:正效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和不确定。

正效介入是指教师的介入顺应了幼儿的游戏的起初的意愿, 让幼儿的游戏意图得到了实现, 同时也对推进游戏的进展起到了作用。负效介入是指由于教师对游戏的介入改变了幼儿原先的游戏活动目的。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后, 幼儿毫无反应, 并且不予理睬这便是无效介入最重要的表现。不确定是指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后, 幼儿的表现不在以上三种之列。

部分幼儿教师认为经过介入游戏后, 使得幼儿学习到了某种知识才算得上有效的介入, 其实不然,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最大价值是教师的介入这一行为能否帮助幼儿顺利地完成游戏的意愿, 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2]。

三、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

(一) 平行式介入。

教师在幼儿的周围玩相同情节的游戏, 从而引起儿童的效仿, 教师在此工程中起着暗示引导的作用, 当幼儿对某种玩具产生厌烦, 失去兴趣或是只偏重某一类游戏,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用这样平行介入的方式去对幼儿予以教导。教师用一种平行的身份去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去。

(二) 交叉式介入。

教师通过幼儿的邀请去参与游戏, 扮演游戏中的某一个角色, 经过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和交流, 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5]。教师可以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 同时在此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反应, 适当对游戏予以指导, 也可以提出一些与游戏相关的问题, 引导幼儿去思考, 并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三) 垂直式介入。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若是出现一些幼儿违反游戏规则、相互攻击的等行为时, 教师直接以教师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去, 对有幼儿的行为予以制止, 并适当地进行教育[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介入的时机, 并且用适当的方法去对游戏进行有效的干预, 让幼儿健康愉快地成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金圣悠.浅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4, 01 (07) :47.

[2]杨晓利, 陈韦.我国近二十年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研究综述[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04 (06) :86.

3.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融合

一、幼儿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幼儿教育指的是对年龄在3~6岁的孩子进行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幼儿阶段孩子成长速度快,就是两个孩子就差几个月或是一岁,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也不一样,所以对于幼儿教育不能像对年龄大一些的青少年那样一概而论,例如小班的3岁左右的幼儿大多只能辨别上下方位,如果你对他说左右他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会在上下两个方位中选择一个,所以幼儿的教育是根据幼儿阶段中不同的几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游戏与课程相融合教学。

二、3~4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3~4岁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1.情绪性强,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周围人感染,他们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不同于成人受理智的支配。例如,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了的时候,往往也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如果你马上用他喜欢的食物或是其他的东西来哄他们,他们会马上停止哭泣。

2.爱模仿,独立性差。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没有的话就会向老师或是家长要,在学校更多的就会去别的小朋友手里抢,这时老师应该好好地利用好这一特性,可以跟那个小朋友交换着玩玩具,顺势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意识。

(二)3~4岁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综合上述,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游戏时应注意以上几点:要照顾并注意游戏中幼儿的个人情绪,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性,老师要做好模范事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将课程中的要掌握的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幼儿不知不觉中学到。由于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所以对3~4的幼儿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在设置游戏时,游戏的规则和用到的道具也都要是眼睛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触摸得到的事物。在上画画课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最好不是纸笔,而是那种只要填颜色的现成画,往往他们是先做后想,或者是边做边想。到接受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增加抽象性的要求,但是要做出具体的说明,毕竟幼儿的发展是过程性的。

三、4~5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他们爱玩、会玩

小班的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玩游戏的时间就会相对少一些。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玩游戏时间相对是最多也是最会玩、能玩的时期,尤其是喜爱角色游戏。

(二)活泼好动的特点

活泼好动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4、5岁还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5~6岁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一)5~6岁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1.好学、好问、好探究。好奇是幼儿共同的特点,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大流,别人怎样就怎样”,显得比较有“主见”。无论是对别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事物,他们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有的胆小害羞,有的大胆敢说,有的热情活泼,有的内向等。

(二)5~6岁幼儿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问好奇心强,不仅仅是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表面,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这一点在游戏中应该重点培养和锻炼。即使有些孩子淘气难管,也是反映了幼儿极强的求知欲,例如他们好奇小汽车为什么能跑,他们可能会把小汽车拆了,不要不知原因地去训斥他,要问其原因,帮助他解决问题。在游戏的设置与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游戏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应用到游戏中,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引导他们积极探求知识,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我们要把游戏与课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游戏为载体教学课程转化有游戏任务,游戏的设置与设计要与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相符合,让幼儿在做游戏的快乐氛围中学到该学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4.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四

餐前活动,我照例组织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今天天气真正好,我们一起逛三园。什么园?蔬菜园。青菜、菠菜、萝卜、黄瓜、西红柿……”可是,孩子们的回应渐渐慢了起来,所回答的内容也变成了机械地重复,答案渐渐冻结在几种常见的蔬菜上,游戏无奈地结束了。

怎样做才能帮助幼儿建构所需要的经验。让这个游戏变得富有情趣,吸引幼儿自主参与呢?我决定调整我的做法:“请你们睁大眼睛——”我轻轻点击鼠标,电视屏幕上瞬息变幻的图形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这些都是什么蔬菜?”“那圆圆的,一定是萝卜!”“不对!可能是卷心菜!”“西红柿也是圆的……”我给孩子们发了一张印有简单图形和颜色标记的表格:“下个星期,请你们来做蔬菜园的主人,你们去菜场参观一下,记录下来。”

“我有办法了!”顾明轩兴奋地叫起来:“我到乡下和爷爷奶奶找蔬菜!”其他的孩子也兴奋地喊起来:“我去菜场!菜场上有很多蔬菜……”

周一入园,孩子们都激动地取出自己的记录表格展示给大家看:“茄子是紫色的,还有山芋也是紫色的!”“椭圆形的蔬菜是白菜!”“还有土豆!”看样子,菜场成了孩子们的“实习场”,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各种蔬菜的.颜色和形状特点,学会了自己记录观察结果……

餐前活动,孩子们迫不及待:“老师.还玩不玩蔬菜园游戏了?”

“玩啊!”我轻松地回答。

“耶!”欢呼声响了起来:“今天天气真正好。我们一起逛三园。什么园?蔬菜园:青菜、白菜、胡萝卜、金花菜、茄子、丝瓜、黄瓜、韭菜、胡萝卜、茼蒿、西兰花、香菜、韭黄、南瓜、豆芽……”一圈下来,几乎没有重复的蔬菜;第二圈,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

5.中班幼儿游戏教学随笔 篇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班幼儿游戏教学随笔》的内容,具体内容:中班孩子多玩游戏,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那么,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希望你喜欢。篇一今天上午的小游戏时段,我组织孩子玩“开飞机”的游戏。首...中班孩子多玩游戏,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那么,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希望你喜欢。

篇一

今天上午的小游戏时段,我组织孩子玩“开飞机”的游戏。首先,我邀请班级里各方面表现都较为出色的慧慧小朋友当一号飞机,当她的飞机顺利地起飞后,就由她负责此次游戏。在慧慧小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的飞机都有秩序地起飞了,飞机的航线、目的地和乘客都各不相同,有的飞往上海,有的飞往北京,有的飞往南京,远一点的则飞到外国去了,美国、英国、法国的都有。

当游戏的接力棒传到涛涛小朋友那里时,“飞机”出现了故障,游戏被迫停了下来。孩子们都转过身去望着涛涛,性子急的孩子早已经开始催促起来:“涛涛,快点开啊!”“快到前面来,说说你的飞机要飞到哪里去?”“他不会开的。”在同伴们七嘴八舌的催促和议论声中,涛涛低下了头,就是一言不发地坐在座位上。我轻轻地走过去,在涛涛身边蹲了下来,在涛涛的耳边悄悄地说:“涛涛你怎么啦?”他抬头看我,又无言地低下了头。于是我大声的说:“哎呀,看来这架飞机出现了小小的故障,不过没问题,让我来给他检修一下,那就请其他的飞机先起飞吧!”于是游戏又继续进行了。课后,我找涛涛进行了一次谈话,对于我的询问,涛涛的回答很干脆:“老师,我不想玩。”在班级里,涛涛是属于比较内向的男孩子,或许是因为爸爸在外地打工,长期不在身边的缘故,涛涛平时就不太爱说话,性格有点孤僻。课堂上听讲非常认真,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起来也比较快,但就是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从来不举手,也不肯参加集体游戏,常常就是那么一个人坐在座位上静静地看着。为了让涛涛融入到我们这个大集体中,我从询问他爸爸是否回来了入手,逐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也从中了解了涛涛的飞机不肯起飞的真正原因。接着我用实际行动——我这架大飞机在孩子面前自豪地起飞,来鼓励和帮助孩子消除内心的怯懦,看着我这架大飞机腾空而起,涛涛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篇二

吃完下午的午餐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桌面游戏,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起来,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在玩耍,但琪琪来到了积木旁边,进行拼搭她,认真的把一块又一块的积木搭起来,然后他抬起头看我,我用赞许的目光朝她点点头。她又继续搭起来,一会儿,她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对我说:“老师我搭好了你看” ,她边说边把搭好的“作品”给我看,“你真棒”,我翘起大拇指对她说。听到我的表扬声,她又拿起另外的积木搭起来。

在孩子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解每个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其次,要在局部上观察幼儿玩什么,怎么玩,然后,教师作

适当的隐性指导和帮助。琪琪是个好动的孩子,让她坐在位子上,肯定坐不住,自从玩积木后,她特喜欢玩,于是,我针对她的喜欢,积极鼓励她学习,并经常关注她的后动情况,当她有一点进步时,就给予她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使她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她的发展水平。

篇三

一、扫描观察法: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此法比较适合于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儿童的游戏情况,如可以掌握游戏开展了哪些主题,学前儿童选择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行为特点。扫描观察法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运用较多。

二、定点观察法

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学前儿童的现有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学前儿童之间交往、游戏情结的发展等动态信息,并且让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某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指导的盲目性。定点观察法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

三、追踪观察法

观察者根据需要确定 1~2 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自始自终地观察,也可以就某意识时段或某一情节进行观察。

四、观察的记录

教师在对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进行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加以记录,以作为珍贵的资料加以保存,为指导游戏服务。

6.教师户外游戏随笔 篇六

在平时的户外游戏时,我们只顾注意到孩子的安全、游戏的规则、或者学会某一种玩法、等,强调的多了,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就会慢慢地丢失、甚至失去耐心。

在幼儿玩《报纸》活动中,孩子们只会玩踩报纸的游戏,玩的次数多了,他们感觉没意思了,就满院子乱跑,或者有的就撕报纸等搞破坏,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又不乏味呢?我利用了特别欢快的音乐、用启发式的语言给幼儿创造一个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孩子自己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游戏,有的孩子就用报纸团城球体,进行投篮游戏,两人抬起一张报纸,其余幼儿进行钻山洞游戏,有的幼儿就想起了跨大步的游戏——两张报纸隔适当的距离,从一张报纸上跨到另一张报纸上……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给以适当的引导

实践证明,户外游戏是需要善于发现、善于世考,注重活动过程,让孩子在尊重自我的前活动中喜欢运动,又激发了孩子的探索习惯和乐观的心态。

7.幼儿游戏活动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篇七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早上入园进行自选游戏, 上课也多采用游戏的形式, 而在幼儿自由活动中, 更是变换着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游戏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句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创新的巨大意义。然而, 创造过程的关键在于具有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 就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 它需要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并常常伴随着灵感状态。可见, 创造性思维不是另外的第三种思维, 而是两种思维独特的结合。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幼儿一日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启迪呢?我认为, 应该根据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 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实施。

一、在游戏中树立创新教育观

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 他“交际”的范围也更广泛, 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 而是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 并在共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能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求, 在这种特殊的游戏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 就涉及到幼儿园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职能和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1、尊重幼儿的思维特点

传统的游戏教学往往统一安排, 硬性规定游戏的内容、形式。注重技能的训练或知识的灌输, 对幼儿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思维单一, 只会求同, 不会求异, 不敢创新。幼儿早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持, 他们需要靠直觉行动思考老师要尽可能发展幼儿的感官, 让幼儿看、摸、闻、听、尝, 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 慢慢地由依赖实物思考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 老师的责任是怎样使幼儿的思路越来越活跃, 让幼儿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甚至是幻想或异想天开, 如:看到水里的白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 由海里的船想到天空中的月亮船, 宇宙飞船。

2、要善于掌握幼儿的学习特点, 尊重理解幼儿的个性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他写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幼儿一日生活、学习都溶于游戏之中, 就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 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从而来发现, 挖掘每个孩子思维的闪光点, 要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 好奇心, 探索精神, 兴趣倾向。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有一位叫赵炎文的小朋友很淘气, 但爱动脑筋, 有一天玩娃娃家游戏, 他学妈妈给花浇水, 边浇水边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家有个大机器人, 长着三头六臂, 会说话, 会走路, 他的手指上有五个孔, 水能从那里流出来, 它啥活都会干。”可见, 孩子的想象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他们的偶发奇想总是孕育着创造美的火花。这样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孩子, 应得到肯定和鼓励。幼儿园教师要尊重理解儿童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做法。与他们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保护幼儿的好奇、冒险、自信等典型的具有创造素质的种种表现。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意识潜能, 使之成为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有力支持者。

3、宽容、期待幼儿的游戏表现

幼儿的所有创造意识都是柔弱的, 稚嫩的, 教师要对他们萌芽状态的创造想象加以呵护, 使之逐渐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创造性的儿童, 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心理学专家也表明:儿童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幼儿创造性素质的两个主要条件。有一个叫郭帅的小朋友总爱学小动物飞, 有一天玩“救火”的游戏时, 他把两个红彩条系在腰上, 从高处往下跳, 他想, 自己要能飞起来多好啊!孩子的学习总是这样缺少稳定性, 容易由一个游戏转移到另一个游戏。并且还常常有一些无规则的玩法。如:孩子的各类插塑, 积木都是分类来玩的, 可孩子在玩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把他们掺杂在一起来拼插, 塑造想象中的各种造型。面对孩子的这种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 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们与众不同的言行。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 同时, 教师不要立即对幼儿富有创造力的言行予以评判, 而是延迟判断, 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鼓励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首创性, 互异性和多样性, 以宽容和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个幼儿的表现。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启发幼儿自愿游戏, 并放手让每个幼儿在游戏中尽情创造, 满足幼儿表现欲。

游戏活动不同于一般说理性的科目, 它要靠材料来启迪幼儿的思想, 用情感来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 不能有任何强制性。也就是先娱目动情, 然后才能激思励志, 要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 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活他们创作的欲望。让他们头脑中有鲜明清晰, 呼之欲出的形象, 使他们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 如:制作蔬菜玩具——有趣的动物, 孩子们首先对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动物表象, 用青椒制作带项圈的狗, 用茄子做海豹顶球, 用土豆做刺猬采果子, 用水萝卜做老鼠、金鱼, 是多么有趣的动物世界啊!这些游戏真正树立了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的观点, 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 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创造、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一次, 晨间活动时, 有一名小朋友用废纸条粘画, “坐飞机看大海”游戏满足了幼儿真正坐飞机看大海的渴求及渲泄自己的需求的表现欲望。

2、观察幼儿游戏的兴趣、意图、相信幼儿的潜能, 激发幼儿自我发现, 自我创造。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观察, 记录幼儿的游戏水平, 这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游戏的想法、需要, 从而在投放材料和指导上有针对性。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成长着的, 拥有极大潜能的主体, 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幼儿的潜能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强烈的创造欲。如:原来我认为剪子都拿不好的小班幼儿学剪纸就是天方夜谭, 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小班幼儿完全能学会剪纸, 并且每次都能创造出不同的图案来。又如:晨间活动, 在美工区投放布贴画的材料, 孩子们在游戏中, 由最初的模仿到创造出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对孩子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粘出的有趣形象, 即使不好, 教师也不能横加指责, 更不能讽刺、嘲笑。要把鼓励幼儿的好奇心, 维护幼儿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清除幼儿创作时的一切心理障碍, 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以传统游戏为源泉, 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使游戏多元化, 多功能化

传统的游戏如:跳皮筋、钻鱼网、跳绳、拍球、玩体操圈, 幼儿变换花样玩的过程, 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单以球为例: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创作各种玩法, 单手拍、双手拍、交手拍、转圈拍、交换拍、互接拍、走队形拍、单脚拍、夹球走、跳着投篮、抱球跳、抱球钻山洞等, 也可用酸奶瓶玩打保龄球。一个游戏就包括走、跑、跳、钻等动作, 实现了游戏的各种教育功能, 这种球的创造思维玩法正是现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完美体现。

总之,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机会, 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 孩子们编的故事怪诞离奇, 令人目瞪口呆, 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幼儿创造一些机会, 鼓励他们从现实的需要出发, 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 从未来的需要出发, 多憧憬“异想天开”的创造。当然, 这所谓的创新, 是相对而言的, 决非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从长计议, 从小打好基础。

摘要:游戏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其中包含的创新教育、游戏精神是指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 也应渗透创新教育、游戏精神, 营造自主平等的氛围, 鼓励幼儿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幼儿感受到愉悦的体验, 以促进幼儿主动、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游戏活动,创新教育,游戏精神

参考文献

[1]史莉, 试析游戏精神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体现。[J]早期教育。2012, 4

[2]陈玲, 区域活动前幼儿最佳心理状态的高速策略。[J]教学园地。2009, 9

8.游戏化的幼儿教育 篇八

关键词:教育游戏化;自由;开放

当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主流,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共识。幼儿教育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幼儿游戏和幼儿学习同样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探索活动。而游戏是幼儿以自己的方式主动探索,从而在游戏中自由、愉快、积极、主动地发展,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

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福禄贝尔提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的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同样皮亚杰也强调到:“游戏是儿童思维的表现,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新事物、形成扩大知识技能、思行结合的方式的机会。”

幼儿从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到适应幼儿园生活,最后到喜欢上幼儿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幼儿产生的效果是功不可没的,它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是有智慧的,他们的智慧常常在摆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显现出来,皮亚杰也曾经指出“孩子的智慧源于操作”。教师应走进幼儿、细心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行为及语言中发现幼儿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启示,不断促进活动的生成与深入,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幼儿园游戏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

一、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发挥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中,教师应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的介入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无论是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教师的介入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游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促使知觉过程概括化,促使幼儿头脑中所保留的印象和经历活跃起来。

(一)、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幼儿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

(二)、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幼儿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活动。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自主性、探索性、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自我成长是探索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也是自主性、创造性的成长。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幼儿在实现游戏意图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其中乐趣,并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把幼儿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

(五)、游戏有利于幼儿认知事物、体验情感、累积生活经验。

总之,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成长有明显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如何组织幼儿游戏

本学年,我们执教的班级为大班级。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想象力相对于中、小班幼儿要较好,游戏必须具有情节性和情境性,同时还需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夸张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适宜的游戏材料,完整的游戏情节,引发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游戏情境中去。其次作为老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来应付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通过游戏幼儿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幼儿能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发现并认识自我,使自己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游戏,幼儿能克服消极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游戏,幼儿能对已习得的协调动作进行练习和运用,掌握新的技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那么在游戏活动中的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结合我们日常的教学经验,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师应对幼儿园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对游戏进行设计是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是幼儿园游戏取得良好预期教育目的的前提和保证。

(二)、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幼儿游戏进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的游戏者和敏锐的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让幼儿在一种更加平等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教师应注重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评价是影响幼儿游戏继续开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延伸。因此,要使幼儿在游戏水平上达到较高层次,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不可或缺。

四、教师在游戏中适宜使用指导语言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疑问式语言、建议式语言、鼓励式语言、澄清式语言、邀请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指令性语言。

9.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九

活动目标:

1、了解钱币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中国钱币的演变历史。

2、探究人民币图案的设计意义,增强爱护钱币的意识。

3、通过游戏体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了解钱币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中国钱币的演变历史。

活动难点:探究人民币图案的设计意义,增强爱护钱币的意识。

活动准备:钱币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人民币,自由讨论它的用途。

2、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钱?

二、出示挂图,介绍中国的古钱币。

1、认识中国的各种古钱币。

挂图上的钱币你们见过吗?猜一猜哪种钱币是最早出现的?

2、教师总结:最早出现的钱币是贝币,然后是各种形状的金属币,接着秦始皇将这些金属币统一成了圆形方孔铜钱。后来,一些大的金额用白银和黄金来代替。在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

三、认识人民币。

1、我们现在用的是我国第五套人民币,谁来说一说这些纸币和硬币上的图案分别是什么?

2、幼儿分组观察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图案,并进行集体分享交流。

3、教师总结:人民币图案的意义。

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再次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与生活的脱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或练习题中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有关5套人民币的知识,可是只是匆匆认识,毕竟不是孩子们每天所见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旧版人民币的图时大多学生不认识,尤其是现在几乎不用的2元钱。还有孩子们年龄小,平时接触人民币机会少,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可能只限于收几百元压岁钱,绝大部分还是家长保管,平时家长很少让孩子自己去买物品,偶尔买的也多限于一两元的小东西,接触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几乎很少接触,所以他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难度,更不用说兑换人民币和买卖物品的计算,他们掌握起来更困难。

2、学具的缺乏使得学习成为纸上谈兵:考虑种种因素,害怕让学生带人民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带学具,致使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当然不理想。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中国的钱币》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338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鞋子》》:大班教案《鞋子》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从年龄、性别、大小、季节特征、职业特点等角度选择合适的鞋子,了解鞋子的多样性及其不同的功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鞋子》教案吧。

10.钱币游戏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十

教育随笔:小班常规打造之手指游戏的精彩

对于幼儿园来说,小班是基础阶段,是整个幼儿园时期,甚至是学习时期的奠基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都会受到小班时期习惯养成的影响。那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就成快乐重中之重,那如何培养幼儿的常规呢,今天我想来说说我的经历之手指游戏。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游戏是吸引他们注意力让他们停止哭闹的最有力的办法,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要积木游戏才是受所有幼儿的喜爱,但后来发生的事,打破了这个“以为”。在园时不可能用积木游戏代替幼儿的全部游戏生活,在集体活动,以及其他各个环节中,有许多时间是空白的,在这些空白的时间里,我们能做什么来使各环节衔接在一起,同时又培养了幼儿的常规呢!

一天在浏览育儿网站时我发现了既好看又好还有背景音乐的手指游戏,当即决定学这些手指游戏,让幼儿爱上美好的音乐、优美的动作、幽默又有趣的语言。我将音乐下载下来并理清动作。期待孩子们会喜欢,如《小白小白上楼梯》、《土豆土豆丝》、《鳄鱼吃猴》、《两只小鸟》等等。

第二天,我便在大部分幼儿用完早点之后,让幼儿听音乐,幼儿被音乐里的童声吸引,慢慢安静下来,紧接着,我坐在他们前面,开始用手指游戏来表演,幼儿情不自禁学了起来,连平时调皮的朋朋和什么都不参与的琪琪也吃完坐下来,看着我,举起自己的两只小手说边说边做,室内瞬间安静,我想我成功了。

之后,我发现在午睡时个别幼儿躺在床上还会举起小手,回忆手指游戏,我很高兴他们接受地如此之快。

但孩子们需要新的刺激,所以之后我在每个月内会选两种新手指操加到以前,既满足幼儿的猎奇猎新的心里,又让手指游戏延续下来。

11.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游戏;幼儿教育;应用

教育游戏指的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取得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从而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它可以使游戏操作者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与价值观、创新思考能力,且具备一定教育功能。它采用交互式教育方式,使教师、电脑、幼儿三者结合在一起,其操作的灵活性和良好的适应性为幼儿教育搭建了良好的舞台。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一时期的特点进行教育与引导,就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同时為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及智力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一、教育游戏的特点

教育游戏是专门为配合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游戏,它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用游戏的方式做为教育的手段,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除此以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操作要求比较简单

3至6岁的幼儿身体各项功能发育均不健全,接受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对于教师或其他人员设计的教育游戏难度不宜太大,一般规则应比较简单,也易于上手,这些游戏,小孩子一玩就会,便于发现乐趣,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感官体验力。

(二)趣味性与时俱进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所实施的教育游戏,如果缺乏趣味性就很难吸引幼儿去做,亦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设置游戏时可以加入时下流行卡通漫画形象,例如:托马斯、海绵宝宝、天线宝宝、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也可以利用明快鲜艳的色彩来吸引孩子的目光,调动孩子的兴趣。

(三)教育游戏具有启发性

游戏在吸引孩子玩耍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孩子的某种能力,体现教育价值。教师能够充分运用游戏本身创造出既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发现、表达,并能结合游戏开展适当的启发教育,配合语言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颜色识别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卡通人物造型,结合配音展示颜色图示,像功夫熊猫的黑白、喜洋洋的纯白、彩旗的颜色等;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我们可以制作卡通人物相册,间隔播放,然后,让幼儿说出曾出现人物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我们也可以逐渐加大游戏的难度,呈现颜色、数字、字母等,提高孩子的综合识别素质。

(四)教育游戏体现多元交互性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幼儿做为游戏的主角,主动参与到游戏当中,去体验游戏过程所带来的欢乐,在游戏的同时,行为做为信息的反馈,便于老师与家长有针对性的交流,进而采取更为恰当贴切的教育手段,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说一切教育都应该有目的性。在了解了教育游戏的特点后,不难发现它也只是一种达到教育目的的辅助性手段,所以能够结合实际,灵活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教育游戏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运动类型的游戏,可以大大增加幼儿的运动量。比如传统教育游戏“丢手绢”、“钻鼠洞”等,在游戏中让学生动起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中,从而增强孩子体质并使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得以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只有在运动中,孩子之间才便于交流,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游戏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创设性思维教育游戏可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拼图游戏、简单魔方、搭积木、沙堆等,他们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既发展了智力又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善于启发,让目标性教学融合到游戏当中去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设置不同的教育游戏。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可以将教育游戏划分为运动感觉类、结构类、规则类、象征类游戏;从角色定位的不同可划分为单独类、旁观类、互动类、平行类游戏。比如:教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就可以结合结构性游戏,用一些模型让孩子去辨别并找出相应的名称,这样可以更直观的理解图形,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四)教育游戏注重培养幼儿自信心与自主力

教育游戏因其独特的特点,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这种教学手段更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保证了孩子的天性发展。教师在引领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挑选适合自身的游戏,先从基础的开始玩,等能力提升之后,再选择难度稍大的游戏。教育游戏要呈现出层次性,以此保证孩子的自信心。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在游戏中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长短处,逐渐增强自控力。

(五)教育游戏利于培养孩子优秀品质

结合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教育游戏往往都来自于生活,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现实的生活。比如,开公交车的游戏,引导孩子感受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的,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避免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便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素质。

总之,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教育游戏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孩子思维力、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及身体协调力等的发展,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瑜春.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价值及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2]王虹月.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2011

[3]时慕春.浅谈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J].《教师?上 》,2012

12.浅谈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篇十二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幼儿好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 幼儿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 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 幼儿会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 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联想, 开拓创造性的思路。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 我不单一满足教会幼儿一个动作、一段组合, 而是给幼儿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 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 配之以《雪花》命题,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幼儿都说出了对雪花不同的感受, 它能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 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使幼儿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2.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 幼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式演出的, 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 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自觉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幼儿舞蹈还能培养幼儿活泼的个性和毅力, 因为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受到全家亲人的宠爱, 在公共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的表现, 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 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及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 通过参加排练, 幼儿改变了内向、胆小等不健康的心理, 参加艺术活动, 开阔了幼儿的眼界,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了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 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 在舞蹈训练过程中, 有些动作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完成, 就需要幼儿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因此, 有些较弱的幼儿经过刻苦训练, 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3.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增强形体与气质情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 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 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促进了幼儿的骨骼成长, 增强了幼儿的消化机能, 增进了食欲, 提高了身体素质, 在我所教过的幼儿中, 有一些幼儿原来曾有“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更有效地纠正, 受过舞蹈训练的幼儿, 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

4.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感觉

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 为幼儿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 使幼儿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 认识真善美, 从而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在强调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幼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游戏性

1.幼儿舞蹈教育应与游戏同行

幼儿舞蹈是幼儿为自己而舞蹈的, 一切都发自天然, 没有丝毫的造作和扭捏, 一切都是为了娱乐自己和娱乐伙伴, 每一个幼儿都有好乐的天性, 在玩中学、乐中学, 学的东西特别容易接受。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有了这样的过程, 才能达到“不亦乐乎”的目的, 把学习的结果视为唯一, “学而时习”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 甚至变得痛苦不堪。据说, 古希腊时, 柏拉图的学员, 主要是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而创立的。东西哲人在这点上竟然是如此不谋而合地把学习看作是件快乐的事, 与游戏合二为一的事。可以说, 初始意义上的教育是与游戏密切相关的, 这应该是教育的本来面目。社会的发展, 人们附加在教育上理性的东西太多, 渐渐的, 教育变了味, 成了工具, 成了手段。幼儿舞蹈教育这样的本身具有游戏性特征的艺术教育也基本与游戏没有缘分了。教育, 尤其是舞蹈教育, 本身就比所谓的主学科更具有游戏性, 教育中多一点玩乐, 多一点游戏, 教育就可以换上一张可爱、可亲的面容了。

2.幼儿舞蹈教育与游戏相融的多种功效

幼儿游戏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 伴随着紧张和愉快, 有别于日常生活, 它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 目的就在游戏本身, 不在游戏之外。

幼儿舞蹈教育在结合游戏进行教育时, 应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舞蹈教育是在于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 包括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以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通过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 美化身段的目的, 从而提高人的自我欣赏能力和自信心。

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 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音乐和舞蹈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自豪感, 使幼儿在教育中得到健美挺拔的肢体、高尚的情操, 高雅的气质、端庄的仪表。例如, 每次有舞蹈班新班开课, 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有些幼儿兴高采烈地来, 因为他们喜欢舞蹈, 有些幼儿是哭哭啼啼的, 因为他们胆怯, 对舞蹈没有丝毫的认识, 是被父母勉强带过来的。但是不管怎样, 我想办法让每一个幼儿都盼望来上舞蹈课。在课堂中, 我利用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教学,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兔比赛、老鹰抓小鸡、小树长大了等, 幼儿兴致勃勃, 很乐意接受。另外, 我还会采用一些竞争的办法, 分成小组按规定的音乐节奏从一个方位到另一个方位, 看哪组幼儿完成得又快又好, 幼儿非常有团队意识, 会主动帮助那些动作或音乐节奏不准确的幼儿, 他们愿意以他们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舞蹈, 体验舞蹈的乐趣。

总之, 舞蹈是一门艺术, 它不仅是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 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 也在于提高幼儿素质教育。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就要将艺术教育与幼儿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让艺术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 既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 有发挥了艺术教育最大的发展效益。艺术与游戏, 在幼儿生命初期, 本来就是一体的, 游戏愉悦与审美愉悦, 有着极大的相似, 因此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艺术活动, 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发挥创造的潜力, 是当前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 我们要很好地持续这个良好的状态。

摘要:以幼儿舞蹈教育为出发点, 明确幼儿舞蹈的作用, 从幼儿的天性和年龄特点出发, 探讨了如何在幼儿园舞蹈教育中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游戏性, 使幼儿在舞蹈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发挥想象、尝试创新。

关键词:幼儿舞蹈,素质教育,幼儿教育,游戏性

参考文献

[1]朱畅.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律动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07) .

[2]刘燕敏.孩子的权利[J].基础教育, 2005 (11) .

[3]陈平.德国幼儿园的玩耍的权利[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 (05) .

1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十三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

发脾气是每个孩子外在行为的表现方式,受到挫折、不满足、冷落、等等后哭叫吵闹的现象,常常令家长们束手无策。

幼儿发脾气的成因有许多,该行为的发生与儿童自身的成长、生活环境、缺乏有效的指导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关。

一、幼儿自身原因:

1、孩子为了吸引家人对自己的关注与注意,当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会借故哭闹发脾气引起妈妈的关注。比如上幼儿园粘妈妈,将安全感移交在妈妈身上,注意力也不能集中自我发展上,拒绝参加活动,封闭自己的行为。

2、用发脾气的方式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对抗,对自己看到的不文明现象、不平等现象还没有能力纠正,内心渴望平等与规则,就用自己的内心作斗争,用发脾气表现出来。

3、、当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方法或指导时,就会胡闹、破坏,一些让成人困惑的行为就产生了。如案例所说妈妈将孩子关起来,当成人不能以最好的习惯、举止、语言面对孩子时,他也会反过来关小朋友。孩子在不明辨好坏时,会吸收模仿成人。当孩子混乱时、做错事情时,不能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孩子就会以发脾气的方式待人待事。

4、为了一些小事情逃避责任,怕受到家长的责罚,就以哭闹来转移注意力。孩子很多时候不能面对自己做的事情并将责任推向家长,如果家长追究,就会发脾气逃避责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

1、家长缺乏耐心,善用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至于发脾气行为影响孩子。不难看出,孩子有暴力倾向与家长的行为方式有关,通过调查了解到,家长遇事着急通常会大喊大叫并说些粗野的话,孩子也会如此。孩子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里,成人对他的态度忽好忽坏,所以孩子会遇事时发脾气,使用诅咒的语言,暴力的行为,在成人不断地训斥中,孩子反复使用这样的语言、行为,让周围人感受到威慑力。

2、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有些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当孩子兴奋地向家长讲述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回应,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3、有的家庭过度溺爱孩子,做事的态度不够坚定,溺爱造成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对某些物品占有欲,他们用哭闹威胁家长以达到目的。

4、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方管教,一方坦护,使孩子觉得有了“靠山”,就会出现无所顾忌、动辄哭闹的现象来满足自己无理要求,并威胁成人。

三、“规则”帮助孩子

遵守规则的生活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给孩子的基本规则,必须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要遵守。(范文网 )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

1、需要让孩子们知道并遵守以下规则:

a、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孩子们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b、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坚定地告诉孩子并执行。

c、争抢时告诉幼儿规则:谁先看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

d、面对幼儿发脾气是的暴力行为,告诉他:粗野的事情不可以做,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e、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f、不可以打扰别人。

2、在基本规则的问题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传达给孩子,这样他就会非常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哭是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哭的意义。所以,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一段时期过去就会好的。

3、规则是具有弹性的。比如看电视这件事,成人很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引起孩子发脾气。和自己孩子商量好一个小时或固定的时间,成为相互之间的一个约定,它就是一个规则,在这个时间里看电视的自由由孩子自己把握,家人不可以打扰与破坏,一个小时之后孩子并没有离开电视,因为孩子没有看到结尾,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掌握弹性的规则,让孩子看完结尾,保持孩子对一个故事的完整性。

假如规定的时间到了到了,故事也结束了,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家长要提醒孩子,坚定而亲切的语气告诉孩子,孩子也许会大哭大闹,没关系,这是他调整的一个机会,让孩子哭一会,给他空间,让他慢慢调整,因为我们制定规则的目的是让孩子接纳,这是和他的约定好的,他需要从现在开始遵守自己的约定。

4、购物、买物品、去超市,和孩子商量一个规则:只能挑三样东西,满足孩子的愿望同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年龄小一些的孩子这样做,对大一点的孩子,给孩子5元钱,让孩子选择适合的商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满足孩子内心需要,满足孩子愿望。

5、在交往中让孩子们先制定游戏规则,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在游戏中教师要作为一个观察者,培养幼儿逐渐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

6、成人更应该遵守规则。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孩子情绪控制能力有限,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总之,孩子的发脾气原因多种多样,从中让我们看到孩子发脾气的背后一定的缘由,利用发脾气的契机,真正要了解他们,走近他们,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发脾气,,从中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爱。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2

互动是本

区域游戏自制材料的制作无关材质的牢固,只要能激发幼儿产生游戏“动机”,不断与材料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可。而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老师在游戏中尽量把一些物品~样一样用贴膜扎好,一件件分别在盒子里装好……孩子们使用时就是一盆盆、一盒盒地“买”,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我们还会看到点心店的客人端着包装结实的盆子在假装吃饺子、馄饨,还有鱼等。孩子们真正接触的只是一个包装盒,根本就没有和里面的一个个饺子、馄饨、鱼等进行过亲密接触。原因是老师们生怕孩子们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损坏了这些辛苦制作而成的游戏材料。

其实,每当增设新游戏、增添新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增设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小游戏区。这个小游戏区的持续时间也可以随着幼儿的游戏需要灵活机动地安排:一个月、一个星期亦或是一天、两天都行。

针对话题中的情况,我们可以在超市旁边增设一个鞋子修理店或者是移动小摊位,增设“修鞋匠”这个角色。孩子们可以把穿坏的拖鞋拿去进行修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游戏情节,还可以让孩子们在修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动手制作能力,萌发爱惜物品的环保意识。因为“修理”渗透在游戏情节中,也有角色作为动力,孩子们与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互动,游戏热情会更加高涨。

再如,在图书馆游戏中,可以增设一个图书修理日,临时招聘修理图书的工作人员,把坏了的图书整理出来并修好;在点心店、菜市场等游戏中,若是碰到有材料弄坏或破损,我们也可以增设~个食品加工厂,把那些坏的包装进行回收再包装或再制作……

无需老师们独自来修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要让孩子们和材料互动起来,这才是根本。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3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千年古训蕴含着丰富的教师的职业内涵。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解惑的艺术手段。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递。但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孩子一日活动皆教学。我们不能比较孰重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适时的把握住机会,及时的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

早上孩子们入园的时候,我们老师要热情的跟孩子们打招呼,教会孩子们主动和别人问好。文明礼仪教育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对以后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们的一些常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平日里教会孩子们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看书写字的时候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不争抢,懂得合作与分享;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懂得和同伴讨论的重要性。如果平日里我们将幼儿的常规工作做好,对于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孩子们的发展参差不齐,孩子们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我们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具体孩子的情况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教育无处不在,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只要我们保持住对孩子们的热情,对教育工作的激情,我们一定会在工作上取得很大的成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4

并不是说,当上了幼师,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幼师!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慢慢学习,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作为一名新老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在老教师中学到了一些知识和道理,发现了一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常常想,我们作为一位老师,怎么才能更加好的服务于幼儿,真正做一位称职的老师呢?

处于学习中的幼儿而言,老师的一言一行尤为重要,教师在幼儿的心里有很高的权威,在他们眼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效仿的偶像,老师的举止言谈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幼儿教师一个有别于其它职业的突出特点,抓住利用儿童这种心理特点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端庄的形象仪表,得体的待人接物来影响和改变儿童入园以前不良习惯对幼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素养。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美自己,时刻谨记“为人师表”,教育好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每位老师,都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对孩子报以最大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如果说,你没有一颗对幼儿的爱心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关爱幼儿,幼儿自然也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上幼儿园的轻松与快乐。关爱幼儿,那就会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因为你存着一颗宽容、关爱的心,对幼儿、对工作也会存着一颗认真对待的心。

孩子就是一群拥有创造力的天使,每时每刻都在发现问题,“发明创造”,那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向传统挑战,上下团结,合力公关。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具有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带动幼儿的创造开发,得到更好的发展。

俗话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老师也是如此。作为幼儿期的孩子们,每个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们觉得这些孩子令人头疼,这时候我们就要去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只要做对了、做好了,就要鼓励他,让他有自信继续保持,让他的闪光点放大,自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认知却是有限的。有时孩子的一句话可能就会问倒你,让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自己也不知道,也不敢胡乱说,怕自己说的不对。所以我们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有能力去指导幼儿、去帮助幼儿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学习,是每个人的修行,我们幼师自然也需要学习!我认为,终身学习才是我们老师学习的目标,在以后教学活动中,我们还需要向周边的老师学习,发展自我,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发现不足点,改进并提升自我的修养,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5

走过两年的教学生涯,经历了很多点点滴滴,有欢笑,有感动,有忧虑,也有悲伤,多种滋味一起组成了我这段美好的记忆。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时,我就已经做好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准备,为了我的专业技能能够更好,我五年在校时的周末以及寒暑假都是在练琴、书法、绘画中度过,平时的专业的课程学习也没有落后过,成绩很优异,所以也很荣幸的在20岁时,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些努力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经过两年时间的锻炼,我少了刚出校门时的青涩,多了份稳重,很多以前不会应付的事情,在这两年中也在不断的练习学会独立,渐渐的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多了,不会再想以前那样想要依靠,很多事情自己能够拿主意了。越是深入了解这份职业,我就发现其实我们的责任很重,祖国的花朵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如何让这个花开的漂亮又鲜艳,那就要看老师是如何的浇水栽培。常常有人说:要给孩子半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杯水。幼儿园老师不仅要教会孩子行为卫生习惯、为人处事道理,更要让孩子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在这过程当中,老师也是在不断的充电加油,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专业技能,班级管理等等,这都不是在瞬间就能完成的事,大家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这么走过来的,成功没有秘诀,只在乎你是否在过程中坚持努力!

在做到自我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就是在为幼儿园的发展献一份力,只有教师团队能力提升了,幼儿园的发展才能更快。虽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是一个集体的成败靠的是团结,凡事能够团结一致,无形之中会有一股冲劲激励着幼儿园奋发向前。可能自己不能做到呼风唤雨,但是在平时中,自己可以有很多可以努力提升幼儿园形象的地方,如:早晨迎接孩子来园时,你对孩子和家长的一个微笑,会让他们倍感温馨;对孩子的一句关爱之话,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对家长的一个举手之劳,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总会有回报,让我与仓幼一同进步!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6

小班孩子喜欢玩胶泥,我便找来一些胶泥作品图片贴在桌面上。开始,孩子们对图片并不感兴趣,仍沉浸于团汤圆、搓面条,我想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需要慢慢等待的,所以我没有马上介入。几天后,我看到几个孩子围在桌子前看着图片:“这是棒棒糖。”“我喜欢饼干。”“我要用胶泥做棒棒糖和饼干。”“饼干好吃,可是上面的洞洞怎么做出来的呢?”瑞瑞自言自语着。

我继续观察孩子的言行。只见瑞瑞做出“饼干”后,用手指在“饼干”上戳洞,觉得洞洞太大,又改用叉子戳,但发现洞洞不够。见瑞瑞捣鼓来捣鼓去,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我正想介入。这时,圈圈参与到了做饼干的活动中,她用小棍在“饼干”上戳了好多洞洞,瑞瑞发现圈圈戳的洞就是他想要的,于是,学着圈圈拿小棍给“饼干”戳洞洞。“饼干做好了!”瑞瑞快乐地喊了起来。从瑞瑞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他此刻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随后,“棒棒糖”“蛋糕”等不断在孩子的游戏中产生,“棒棒糖”的花色品种、“蛋糕”上镶嵌的物品等都是孩子们重点探究的内容,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仔细观察、动手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从只会团汤圆和搓面条到做出“棒棒糖”“饼干”“蛋糕”等,始于那几张普通的图片,它们拓展了孩子的视野,给孩子的操作提供了支持,让孩子有了新的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在快乐的玩耍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7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的郑同学在我们班实习了整整三个月,这段时间里她像大姐姐一样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郑老师。下个星期,实习即将结束,孩子们都显得依依不舍。面对这一情况,一个点子在我头脑中闪现,能不能引导孩子们开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欢送会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也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如果能就幼儿对郑老师的喜爱和不舍之情,引导、支持他们自主、自发地举行一场欢送会,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对于提升幼儿自我计划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无疑是个好机会。

在第二天的展间交流时,我简单向孩子们提出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瞬间“欢送会”成了他们谈论的焦点。活动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孩子们或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一组,或是因为特别要好组成一组,或是以其他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全班分成了五组,每组4~6人。

“欢送会上要做些什么呢?”各小组都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第一次讨论中,我作为旁听者倾听着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第一组的孩子决定做张贺卡,写上祝福语,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郑老师:第二组的孩子想每人折一朵花,然后合在一起组成一束花送给郑老师;第三组的孩子也想做花和贺卡,用花、祝福语和自画像给郑老师留念……

我觉得每个幼儿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所以,当幼儿准备的内容都集中在手工制作方面时,我觉得应该组织大家交流各组的构想,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大家的想法重复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不限制幼儿的自主性,但又能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去解决。

面对想法“撞车”,孩子们都会有什么反应呢?没想到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有趣的表现。

第一组有一个“小领导”,她思维活跃,有许多想法,还有几个忠实的拥护者,他们配合度很高,“小领导”说什么他们都同意。看似完美的组合却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小领导”想法太多,使得他们在1O分钟的讨论时间内没有定下内容。好不容易决定为郑老师制作一张贺卡,但当听到第三组也有相同的打算时,他们又立刻换成了表演讲故事。短短10分钟的讨论,他们换来换去,有点“见风使舵”的味道。

第二组也改变了自己的初哀。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其他小组都做手工,而是小组成员都不知道该怎么折出一朵漂亮的花。可见,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不过他们很快有了新的主意,改成和郑老师一起合影,用照片记录下美好的回忆。这个想法虽然很“偷懒”,但是却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组在面临大家想法“撞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原来的想法,为郑老师制作花和贺卡。

第四组和第五组则是“中规中矩组”,孩子们根据自己平时看联欢晚会的经验,希望用表演歌舞的形式,把欢送会的气氛搞得热热闹闹,让郑老师高高兴兴地离开。

当每一组的孩子都做好了计划,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完成计划需要做些什么准备?”“由谁来负责准备呢?”……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我提示孩子们用简单易懂的符号记录下每个人的任务,以便于计划的实施。

短短10多分钟的讨论,给予了幼儿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因为是在小组范围内的讨论,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幼儿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互动。可见,创设宽松、开放的环境,减少对幼儿讲述方式、讲述形式的限制,能使每个幼儿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已有的经验自由、主动地表达,这样的环境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愿望。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行动如此之快,第二天他们就带来了很多物品。尤其是第三组,他们人人都记得自己的任务,带来了制作贺卡的彩纸、彩笔等。看到孩子们带来的丰富材料,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材料筐,并编上了组号,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材料连同计划表一起放在里面。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及时、清楚地看到计划完成的情况,还可以在需要时方便地取用材料。

又过了两天,各组的材料筐陆陆续续地丰富起来,但是第一组的材料筐中除了第一天小小放进去的一大包指偶,就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这让我有一点担心,他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呢?于是,我趁小小在材料筐前摆弄自带指偶的机会,打听道:“你们的故事准备得怎么样了?”小小有点委屈地说:“我老早就带来了指偶,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带来东西。”“那你去召集他们再来商量商量吧。”在我的启发下,小小找来了自己的组员,我问他们:“小小已经按照你们的计划,准备好了指偶,你们几个准备得怎么样了?”成成急着说:“我的背景图已经画好一半了,星期一就可以带来。”乘乘坐在一边没有出声,小小问:“乘乘,你说你准备故事的,你讲什么故事呀?”乘乘说:“反正我家里有很多故事书,我随便带一本来就可以了。”一旁的玮玮看了看其他小组满满的材料筐,吃惊地说:“啊,你还没选好啊!”乘乘涨红了脸,有点不好意思,倒是小小开始想办法,她倒出所有的指偶,说:“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要不,我们编一个关于小鱼的故事吧。”话音刚落,成成又急着说道:“啊?那我画的背景图是森林,不是要重画了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故事谁来找?到底要不要改背景?一连串的问题纠结在一起。这时,玮玮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办法:“我家里也有故事书,我和乘乘一起准备吧。看谁先带来就用谁的,这样就不会来不及了。”乘乘听了连忙点头:“明天我一定会记着带来的。”

各小组的孩子都积极准备着、排练着:第二组的孩子忙着收集一日活动各环节中与郑老师的合影:第三组的孩子利用“工作”时间凑在一起剪剪贴贴画画:而第四组、第五组的孩子则利用角色游戏时间排练他们的歌舞……孩子们的热情和努力,为欢送会的举行增添了保障。

周五下午,欢送会如期举行,教室里飘出了阵阵悦耳的歌声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他们三五成群,一组接着一组轮流上台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讲故事、唱歌、跳舞、拍照、送贺卡,坐在台下中央位置的郑老师笑得合不拢嘴。当孩子们一起深情地说出“郑老师,我们喜欢你”“郑老师,不要忘记我们哦”时,郑老师被孩子们的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幼儿自主的计划,“欢送会”的形式和具体操作过程都是幼儿自发生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己知道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完成,所以他们能依据目标行事,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发展,由此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的发展。

“欢送会”后,我又组织孩子们观看了“欢送会”的视频,并请他们说说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孩子们看着自己的表演,有的开心地笑了,有的不好意思了……元太说:“我很喜欢郑老师,所以我邀请她和我们一起跳舞,我们都跳得很棒!”玮玮捏着自己的头发说:“小小和成成在背景上开了个洞,让我们的故事表演很有趣,我看见郑老师一直在笑。”尘尘说:“我觉得我们第一次这样唱歌,都有些紧张,乐器也忘用了。”贝贝说:“我们送贺卡的时候也紧张了,每个人都说了祝福的话,可是声音很轻,大家都没听清楚。”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所以我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幼儿从旁观者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分析自己的表现,从而对自己作出评价。令我欣喜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一改以往“好”或“不好”的笼统评价,而是具体地解释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回忆”评价有利于幼儿自我认同的形成,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它不仅是对幼儿从计划到具体实施的一个反馈,还帮助幼儿找到自己还需要改进、提升的.空间,使之成为重新出发的起点,并以此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幼儿的努力加上教师的协助,使“欢送会”精彩、成功。事实证明,幼儿一旦有了自主的机会,不仅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感觉有意义的事去做、在做中学,而且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追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8

老师,节省点水吧

那天中午,轮到我做保育,孩子们吃完午饭,我便收拾好餐桌,到洗手间洗刷勺子和餐盘。因为楼下班级也在用水,我把水龙头拧到最大,水流却依然很小,我便把水盆放到水龙头下面接水。一会儿的工夫,水流突然变大了,冲到水盆里哗哗作响,水盆里的水渐渐满上来了,我忙着给饮水机加水,也没理会。

这时,淇淇来到洗手间:“老师,我要洗洗手。”我指了指旁边空着的三个水龙头,说:“你在老师旁边洗吧。”他看了看空着的水龙头,又看了看我这边哗哗直响的水流,一声不吭地走到我旁边,把手伸到水盆上方的水龙头下,洗了起来。

我很纳闷,问他:“淇淇,洗手间这么多空余的水龙头,你为什么偏偏在老师这儿洗手呢?难道你没看到老师正在洗餐盘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原老师,你看,你这边水龙头的水哗哗地直流,都已经满出来了,真可惜。我在你这边洗手,就不用再浪费其他水龙头的水了,这样就能节省一点水了,你说是不是?”我一愣,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

多么可爱的孩子!水资源是宝贵的,他把节水的意识落实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孩子,我突然感到很惭愧。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9

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课堂上比较安静,发言声音小,不够自信;游戏中相对活泼,但是一旦发现被老师关注会感到不自然;交往时稍显退缩,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服从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烦,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从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将之称为“中间区”孩子。让“中间区”孩子重塑自信、阳光的积极品格,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启动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恋

梓涵——对老师持怀疑态度的选择性缄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静.平时面对老师经常一言不发,喜欢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和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却显得很活泼。

梓涵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的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缄默,这往往是幼儿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像梓涵这样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们就能将爱的感受从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师身上。

我开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多看她几眼,多和她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如此,并表现出真诚。渐渐的,我发现梓涵会有意无意地走到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说说话。信任的引擎开始启动,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起点。

二、运用“期待效应”,促成发展质变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让人充满惊喜

处于“中间区”的幼儿不太会展示自己,可一旦给机会让他们站上舞台,带给你的往往是惊喜。一次科学课提问:“袜子口有弹性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爱举手的心宇怯怯地举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尽管声音很小但非常准确:“这样袜子就不会往下滑了。”我没有提醒他要放大声音而是连忙夸奖并走过去,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第二天我照例打开班级网站。忽然发现了一篇“感谢褚老师”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写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激,说孩子回家兴奋极了,告诉家人褚老师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来了,他开心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了心宇更多的关注.只要发现他举手了就请他回答问题,而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某天午睡起床,他居然将被子折叠得和保育老师不相上下。其实我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期待效应的实验: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作为教师用充满肯定和期待的影响和暗示给“中间区”孩子带去灿烂的阳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给予持续关注,点燃表现热情

木子——自主自理.却缺乏展现热情

“中间区”的幼儿很多都是自主性强的孩子,不给老师添乱,以至于容易被人忽视。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从进幼儿园开始似乎就不曾麻烦过老师:入厕后会自己将衣裤整理好,午饭从不挑食,午睡时能很快睡着……她几乎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不在意,你几乎会忽视她的存在。

我觉得木子就像一支美丽的烟火,等待有人将她点燃。但是,对于我表现出的热情,木子似乎不太领情,对我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我并不气馁,始终对她保持积极的关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动,将她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时常在集体面前展示,并了解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关注逐渐拉近了木子与我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她会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开始举起来了……这支美丽的烟火终于被点燃了。

四、发挥同伴互动,实现个人价值

小鑫一从不主动交朋友.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要让一个幼儿觉得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成员,就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间区”幼儿在集体中显得相对较安静.他们在被需要这一点上明显感觉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小鑫很安静。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游戏时,他也总是跟随者,从不主动提出要求,他似乎没有在集体中的主动意识。儿童心理学曾揭示: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我决定找一个能带动他的同伴。我观察到他比较喜欢艺木,艺木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于是我安排他们坐在一桌,经常鼓励他们玩同一份材料或参与同一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机会。取得一定进展后,我将两人的活动范围扩展为小组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小鑫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笑容也渐渐地在他脸庞绽放。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0

又到一年春游季,春游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公布春游消息时,我对大家说:“下周我们要去春游了,等会我们一起想想怎样做个出行计划,看看要带些什么东西。”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顺手发给幼儿一张纸:“你们能不能用我们上次说过的气泡图(思维导图)把春游的计划画出来呢?”孩子们都说能。因为之前有相关的经验,孩子们自然就信心十足。

不一会儿,孩子们就用气泡图的方式画好了春游计划图,大家坐下来一起分享,除了想到带吃的,还想到了带地毯、垃圾袋、小毛巾等。 就在这个时候乐乐说:“老师,我想带着我的小熊去春游,她是我最爱的玩具,就连睡觉也陪着我的!可以吗?”“当然可以呀!”我的认同让孩子们更加开心了。“我要带妈妈给我买的小汽车去春游。”“我想带爸爸给我买的书去!”“我要带变形金刚!”“我要带写生的本子。”……

孩子们兴奋不已。我笑着点头:“你们的春游计划做得很细致,不过你们已经是大班孩子了,能不能给书包里的东西分分类,那样整理起来更方便。”乐乐自言自语道:“对呀,那要怎么分呢?”静静说:“我知道,就是吃的跟吃的放在一起,用的跟用的放在一起。”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认同。接着,他们重新修改了原来的计划图。且且说:“我的书包里有吃的、玩的和用的,吃的东西有苹果、面包和饮料;玩的东西是一辆小汽车;用的东西有帽子、雨伞、水杯、塑料袋和地毯。”其他孩子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春游计划”。

过了一会儿,楠楠问道:“老师,春游时我们要去参观消防大队是吗?”“是的。要不要想一想问消防员叔叔一些什么问题?”“要的。那我要再去做一个‘提问’计划!”“好呀,我们一起来做吧!”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了他们的大作。 春游那天早上,一一妈妈来园时说:“昨天一一进步可大了,书包里的东西都是她自己整理的,她按照自己画的计划图一件一件地准备,很有序,每准备好一件物品就在图上相应的物品处打个勾。我问她是怎么想到画这张图的,她说是老师教的。”

春游的主要内容是去参观消防特警大队,孩子们因为对活动的流程安排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无论是参观消防设备,还是观看消防员叔叔表演都非常有序。特别是在向消防员叔叔提问环节,因为事先做了计划,孩子们表现得特别有礼貌、有秩序,提问也非常清晰有效。

春游回来之后,我们还引导孩子做了回顾,不少孩子用流程图画下了整个活动的过程,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回家后他们把整个过程完完整整地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都很惊讶孩子们竟然能讲得那么细致生动。我想这是因为孩子们事先做了计划,理清了思路,抓住了关键。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1

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学到能力的,可以说,孩子在幼儿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是每个家长最大的愿望。同事说我班婷婷小朋友的妈妈告诉她,婷婷到幼儿园接近两个月了,没有学到东西,就连一首歌也不会唱、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人们常说:评价一个教师就看她所教的孩子。 我很纳闷:婷婷在幼儿园里是个非常活泼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为什么回家一首歌也不会唱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想了很多,我觉得,孩子不在家里唱歌,应该是有很多原因的。今天,到幼儿离园的时间了,我送孩子走出幼儿园,远远地看到婷婷小朋友的妈妈站在那里准备接孩子,我决定趁此机会和她面对面地沟通一下。我和婷婷的妈妈很自然地聊起了孩子的事,她又提起婷婷不会唱歌,我把婷婷抱在怀里,说:“婷婷可棒了,把我们刚学的那首歌唱给妈妈听听,好吗?”,我给她起了个头,她很有表情地把我们在幼儿园学的歌唱了一遍,这时,我看到她妈妈惊奇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好像有点儿不相信似的。面对家长的疑惑,我给她分析了婷婷回家不唱歌的原因,因为孩子年龄小,不明白唱歌这个大概念,你如果说出某首歌的具体名字,她就会唱了。婷婷妈妈使劲的点了点头,从我怀里接过孩子亲了亲,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情不自禁地说了声:“谢谢老师!我家婷婷会唱歌了”。

自己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我如释重负,孩子们那一张张天使般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觉得生活在孩子们中间,就仿佛在四季中选择了春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2

教师,神圣而又崇高的职业。不经意间,从教已有三年。三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作出什么惊人的壮举。是的,我热爱这份工作,我愿意在这平凡和朴实中,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一个普通幼儿教师存在的价值!

有人说,幼儿教师很幸福,每天只要带着孩子玩儿就可以了;也有人说,幼儿教师很辛苦,眼睛里面每一秒钟都要有孩子,心中每一分钟都要想着孩子的成长。我说,幼儿教师辛苦但也很幸福。

说辛苦,我们就像超人一样,孩子的吃喝拉撒要管,唱歌绘画跳舞要教。记得本学期新生刚入园时,我从家长手中接过哭闹的孩子,他们抗拒着乱舞乱蹬,在我身上踢打,突然,“哗”的一声,一个孩子吐了,正巧,吐在我的衣服上,一股酸臭味扑鼻而来······班上就有一位幼儿,不愿吃饭,一到吃饭时间就哭,每次哭就会呕吐。我从未大声地呵斥他,而是变着法子哄他、安抚他,然后慢慢喂他,一口、两口······他每吃进一口我都为他高兴。后来他不哭了,在我的鼓励下他可以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有时还会添第二碗呢。还有一位抱着妈妈才能入睡的幼儿,午觉时间不肯入眠,我尝试着午把她抱在怀里温柔的唱歌,从刚开始的抗拒,到后来枕着我就安心,我想她也感受到了妈妈般温暖的怀抱,后来我试着放手让她独立,慢慢鼓励她自己入睡,现在她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进入甜蜜梦乡。在幼儿园中这样的小事遍地都是,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尽力的本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先导,将爱继续在我的幼教事业中,用我的爱去感应孩子,让他们成长在爱的氛围中,从而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幼师,也很幸福。因为我爱我的“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记得有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小朋友们如厕、喝水,楠楠小朋友喝完水走到我身旁,微笑着对我说:“老师,你也喝点水吧,妈妈说多喝水就不咳嗽了。”我一下被这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感动了。是呀,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你如果爱他,他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你,哪怕是短短的两句话。

弹指一挥,三年过去了,我在这块教育园地里辛勤的耕耘,默默的奉献着,本着对事业的衷心,对幼儿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我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我会与幼教事业共风雨、共兼程,共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3

“这是我妈妈新给我买的书,你可别弄坏了。”恬恬一边提醒,一边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书拿给蔡善。“我知道了,我会小心的。”蔡善一边回应着恬恬,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汇编,蔡善打开书看到第一个故事是《三只小猪》,就一边看一遍讲述了起来。

在听了一遍蔡善讲述的故事后,我对他说:“等等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蔡善看看我,不说话,似乎有点害怕自己讲不好,因为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不自信的神情。“你讲的很好地,我刚才听你讲的故事非常棒,一会儿你就像刚才那样讲给大家听,要是讲不下去了,我会提醒你的,你放心吧。”我鼓励起孩子来。蔡善又想了一会儿,终于答应了。

我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一起来听蔡善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

“从前,有三只小猪,有一天妈妈叫他们自己去盖房子……”蔡善讲起了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声音很轻,眼睛也一直盯着书,只是偶尔会看大家一下,我和孩子们坐在一起,一边听故事一边为蔡善翘起大拇指,鼓励他。渐渐地,蔡善讲述故事的声音越来越响,眼睛也不看书本,动作也慢慢丰富起来了。

一个故事讲完,孩子们都为他送上热烈地掌声。“再讲一个,再讲一个”的呼声也同时响起,蔡善备受鼓舞,又为大家讲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其实《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了,可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可以站出来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今天我在自由活动中听到蔡善的讲述后,为他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我的鼓励帮孩子树立了自信,也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我们中间也有那么棒的小朋友,会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告诉大家,下次我也要来试试。

在今天的活动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以后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就让大家轮流来讲故事,看看哪个小朋友讲的故事最好,我们一起来评选“讲故事能手”,我们的决定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相信孩子们在经过一次次的锻炼后,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发展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4

加德是班上一个来自法国的女孩,开学初,因为她去法国过了两个月的暑假,所以她对中文有些生疏,那段时间因为语言关系,她更喜欢和外籍教师费丽交流。她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我把它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项 链

加德带来了一串漂亮的项链,午睡时,兴奋的她一直在玩项链,我就把她的项链暂时取了下来,代为保管。起床后,加德马上就来向我要回了项链,并顺手戴在了脖子上。

接着是洗手吃点心时间了,在走向盥洗室的路上加德遇到了费丽,她非常主动地告诉费丽:“看,这是我的项链。”“噢,漂亮的项链。不过,我没有项链,但是我有耳坠。”费丽一边说,一边摸摸自己的耳坠。加德看着费丽的耳坠,索性取下自己的项链,递给了费丽。费丽轻轻地接过,说:“是给我戴吗?”“嗯。”加德肯定地点点头,同时期待地看着费丽。“哦,圈太小了,戴不进去。不过,可以戴在我的辫子上。”费丽把项链戴到了发髻上。“这项链是可以变长的。”加德边说边比划着。费丽于是就尝试着把项链圈拉大,套入了脖子。加德仰着头,满意地笑了。接着,费丽取下项链,双手递还给加德:“你的项链真漂亮,谢谢你给我戴了。”加德把项链迅速地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满意地去洗手了。

和我们不同的是,费丽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一定非常强调和孩子的平视,但她一定是和孩子平等的。她会和孩子互相展示自己的饰品,会尊敬地用双手奉还孩子的东西,并诚恳地表示感谢。这种细腻的情感互动是爱的传递,平等、愉快,在不经意的互动中融入彼此心间。

吃完点心的加德从橱里拿出了自己的包,急切地找到了费丽。费丽以有些惊讶的表情接过包,问:“这是你的包吗?”加德点点头。费丽夸赞包的漂亮,接着把包背在了肩上:“是这样背吗?”“不是。”显然,加德说不清楚到底该怎么背,可费丽领会了加德的意思,她马上斜挎包,继续征询加德的意见,加德使劲地点了点头。费丽问:“这个包是妈妈买的?”“嗯。”“在哪里买的?法国?”“不。”“中国?”“是。”“这个包真是蛮漂亮的。看这颜色。”加德顺着费丽的手势,观察着自己的包。“你的东西都放在包里了?”“放了些什么东西呢?”“现在马上要活动了。你的包应该放在哪里比较好呢?”加德在费丽温柔的眼神的关注下把包放回了橱里。

喜欢秀自己喜欢的物品,是孩子的特点。一般而言,我们会对孩子的物品赞美一番,询问一下在哪里买的,就结束话题。但费丽就不一样,她与孩子的讨论是比较深入的,涉及产地、款式、颜色、盛放的物品等多方面,她还会就怎样背这个包比较美观与孩子比划一番,这是我们不曾做到的。而且,费丽嘱咐孩子把包放回去的环节也是那么自然、得体,充分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尊重。

午 睡

准备午睡了,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做着各自的准备工作。看着能干的加德很快地脱了鞋子、外套,我想今天她应该能安静地午睡了。于是,我去照顾别的孩子。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加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身下床,光着脚丫直冲厕所。我还以为她要上厕所,可瞬间她通过厕所转向了隔壁班的活动室。隔壁活动室的门关着,她透过窗户向里张望。我紧跟在后,一边一把抱起她,一边询问:“你在干什么呀?”加德挣扎着说:“我要找费丽。”“可是,她去吃饭了。”“我要看她。”“她去吃饭了,你还是先睡吧。”我让她先躺下,她显然不乐意。就在我照顾其他孩子时,她再次“出逃”。就在我顾此失彼的时候,费丽回来了,她听了我的简单叙述后,迅速来到加德身边,轻柔地说:“哦,宝贝,你在干吗呀?你没穿鞋和外套,会着凉的。”“可是我想你了。”“哦,谢谢你想我了。我来了,我也想你的。让我抱抱你吧,你冷了。”加德立刻张开手臂,纵身一跃,用她有力的双腿夹住了费丽的胯部。他们一起来到床前:“宝贝,躺下好吗?该休息了。”加德哧溜一下,滑到了床上,拉好被子。费丽俯下身子,轻柔地说:“谢谢你,加德。祝你做个好梦!”费丽又轻轻地帮加德掖了掖被角,加德轻轻地说了声“待会儿见,费丽”,就安静地午睡了。

目睹了这一切,我不禁问费丽:“你对孩子躺下入睡的行为,为什么要说谢谢?”“因为她对我说,她想我了。因为她肯听我的话终于平静地躺下来了。”很简单的理由,却让我沉思良久,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时时都有,处处体现。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15

打击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我认为,打击乐的重点应该突出节奏的特点、乐器的特点及乐器与音乐之间的关联。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乐曲。

刚开始练习打击乐时最好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因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易敲击出效果。等幼儿有了一定的累积之后再选择一些节奏较复杂的乐曲。小、中班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大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可选择4|4拍的乐曲。另外,许多民族风格的乐曲节奏都比较明显,易于幼儿理解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教师可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平时爱唱的歌曲,从中选择适合打击乐的乐曲。因为关注幼儿的兴趣,更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打击乐的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

教师在组织打击乐活动之前要熟悉乐曲并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比如:选择的音乐作品是什么风格特点,是进行曲、抒情曲还是圆舞曲;选取的音乐节奏是几拍子的,因为拍子不同节奏特点会有所不同,2|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3|4拍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4|4拍的节奏是强、弱、次强、弱;在次基础上确定音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第三,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合理配器。

打击乐器通常分位数三种:金属乐器、木质乐器、散响乐器。金属乐器属于高音乐器,声音高亢、明亮;木质乐器属于中音乐器,声音清脆;散响乐器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打击乐器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于它是听觉艺术,以好听为前提,由教师根据音乐本身的性质来确定如何配器。另外,所用乐器的多少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乐曲的需求来确定,而不是越多越好。同时,不是所有乐器同时敲击同一种节奏,要根据音乐的性质充分发挥出各种乐器的特点才会使打击乐好听。

第四,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

由于打击乐的特殊性,持乐器的方法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打击乐的效果。乐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还有,不是敲击的声音越大就越好听。所有,要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持乐器方法,正确的敲击方法来表现。

这里,特别强调以下几种乐器的敲击方法:

双响筒应该是纯五度的关系即1~5由低到高,所以在进行打击乐之前教师最好事先敲一敲,在低音处作上标记,这样,幼儿能后统一先敲低音再敲高音,不然有高有低,效果比较混乱。

沙锤是需要抖动手腕,把双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在身体两侧,这样抖动出来的声音集中。不能使劲甩,越使劲甩声音反而越小。

三角铁左手提在绳子上,不能用手抓握,这样敲击出来的声音才会有颤音。

铃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击鼓面,而不是用整个巴掌敲打,这样出来的声音柔和、清脆而且好听。

在组织中,乐器位置的安排也很重要。一般来讲金属乐器在一起,木质乐器在一起,散响乐器在一起。由于同一种乐器在一起敲击的节奏相同,这样声音也会集中,便于指挥。打击乐的队形是金属乐器在左边、木质乐器在右边,散响乐器在中间,锣、打鼓、镲在后边。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幼儿熟悉乐曲,了解乐曲的特点以及节奏型,然后先用手练习拍节奏,在练习用乐器敲击节奏,接着教师用钢琴伴奏让幼儿敲击节奏(这样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听音乐进行打击乐伴奏。最后,还要让幼儿学会看指挥。

第五,要牢牢把握节奏乐的关键经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节奏乐的关键经验、核心目标:

1、喜欢参加节奏乐活动,体验集体演奏的快乐。

2、知道常见的打击乐器(如串铃、响板、撞钟、三角铁、铃锤、沙锤、木鱼、双响筒、锣、鼓、自制打击乐器等)的名称、演奏方法、发现其音色的不同。

3、演奏的声音和谐好听,有初步你的协调配合的能力,能集中注意看指挥,反应敏捷,愿意尝试当指挥。

4、尝试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的特点进行配器,创编节奏型,参与制定演奏方案。

5、培养正确使用乐器、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

音乐领域的教育目标是需要通过这些关键经验落实的、了解这些关键经验并能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这些关键经验,对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和发展是很重要的。

第六,重视延伸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上一篇:成长的滋味读后感下一篇: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