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2025-02-18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精选17篇)

1.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一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图书管理 档案化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信息化建设更是被我国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内容。网页档案化管理包括文档、文字翻译转换、图片资料、声像资料、多媒体远程会议等。尤其是大学档案馆更侧重教学与科研,网页档案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不仅要对信息进行简单的数字转换和管理,更要对新兴事物网络进行档案化管理和归档,包括文档、文字翻译转换、图片资料、声像资料、多媒体远程会议等。所以网络档案化管理,成为当今图书管理的必然趋势,这就必须对档案化管理的技术和法律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些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的;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进行数据自身的维护。数据挖掘借助了多年来数理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机械学、人工神经网络、可视化、并行计算等的交叉学科,是目前国际上数据库和决策支持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预测性的、基于知识的决策。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能寻找到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相关联系,常用的一种技术为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发现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性或相互依赖性。

2、聚类

输入的数据并无任何类型标记,聚类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将数据划分为合理的集合,即将对象分组为多个类或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在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3、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分类和预测,寻找预测性信息,自动地提出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这样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

4、概念描述

对于数据库中庞杂的数据,人们期望以简洁的描述形式来描述汇集的数据集。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出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这常用于金融银行业中检测欺诈行为,或市场分析中分析特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二、数据挖掘在建设现代化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

1、资源类数据包括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加工而产生的各类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中心中存储的各类电子档案、档案软件收集的信息、档案信息网建设和维护信息。我们从研究大学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方法。

(1) 利用Web访问信息挖掘技术发现其中的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构建多维视图的用户兴趣模型。从而可以确定档案信息或服务受欢迎的程度,发现用户访问模式和用户需求的趋势,从不同侧面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优化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收集大学档案网web服务器保留的用户注册信息、访问记录,以及有关用户与系统交互的信息等原始数据,经过清洗、浓缩和转换形成便于统计分析的用户查阅数据库、日志数据库、用户定制信息库、用户反馈信息等各种数据集合。

2、从建设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提供了选择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

(1) 利用档案网和档案管理软件访问信息的挖掘分析出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将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传统载体档案优先数字化。例如:通过对档案信息的访问记录、检索请求中用户请求失败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类统计档案拒用集和频繁利用集,结合聚集算法发现馆藏资源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补充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2) 在大学档案馆藏管理过程中利用文本挖掘,运用关联、分类、聚类等方法,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按照相关专题进行挖掘、分类、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组,构建特色档案信息库及各类专题档案信息库等。

3、从做好大学档案馆信息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数据挖掘为优化馆藏信息和对未来工作的预测发挥重要作用。

(1) 在提供利用环节中,对用户每次借阅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各类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规则或比例关系,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馆藏信息。

(2) 开展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文本特征的建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特征集缩减和模型评价工作,实现对大量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分布分析,通过归纳与总结,发现的知识可以为未来档案工作的趋势进行预测。

三、数据挖掘在管理类数据中的应用

大学档案馆的管理类数据包括:智能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智能密集架、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利用系统等在日常工作产生大量的管理类数据。我们得用数据挖掘工具在这类看似无用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并运用到大学档案馆工作中,并在大学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大学档案馆档案工作的重点是为师生服务,以服务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如何使用先进的工具,提高服务的质量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档案工作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品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智能检索系统可调用用户兴趣模型,自动修正检索策略并可依用户兴趣将检索结果迅速聚类和分类,并条理化地排序出来;对于设计院、社科院等科研型档案用户,可借助数据挖掘开展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挖掘,并将研究成果以概述、成果报告等形式提供给用户。这样不光实现了大学档案的二次开发,也会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

网络最初只是科学家与研究人员之间交换文件的软件,把因特网用于教育和研究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在中国,大学有拨款,图书馆有大学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档案馆是不赢利的,产出是教学和科研的长期社会效益。今天,因特网已经越来越商业化了,网络在数字经济中已成为极具潜力的技术投资对象。大学数字图书馆也可以考虑建立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络档案库,采用网络商务中的一些商务模式,例如网络广告、旗帜广告、赞助广告、订阅、B2C等。收入可用于大学数字图书馆网络档案馆建设的滚动发展。目前人们对这些处于萌芽中的经济模式认识甚少。管理网络的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部门,推行电子政务,开发网络资源,促进从文字印刷向网络出版的转移是当前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大学的政策、态度和措施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市场手段和政策平衡是网络档案馆建设,网络档案库运行,网上内容传递和保存应该和必须考虑的。

参考文献:

[1]Peer to peer Networking and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by Michael A. Einhorn, Bill Rosenblatt, Policy Analysis No.534, CATO Institute. Fabruary 17,

[2]W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Know About DRM, aka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by Mike Godwin Seuitoo Technology Counsel At Public Knowledge, 30 January, , Ebook-Computer & Internet,

[3]彼得·莱曼.把万维网档案化.信息化参考,(13)

[4]周宏仁等.信息化助建和谐社会的14个着力点.中国信息界,2008(3)

[5]ITU-T Technology Watch Reports. -2008,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Policy Division,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2.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二

关键词:学员信息管理,关系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模式,数据库模式规范化

0 引言

学员信息管理系统能极大地方便学员管理工作者,将其从繁重、复杂的学员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以科学、严谨、程序化的制度来规范学校学员管理过程,并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功能适应学校灵活多变的业务需要及发展趋势,逐步成为学校学员信息管理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手段[1]。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是消防部队干部成长的两所军校之一,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消防指挥学校,办学至今已为全国消防部队培养输送了一万多名优秀基层指挥员,为我国消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员数量的增多,学员的信息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但是学校还依靠传统纸质档案的方式管理学员信息,该方式存在信息查询手续不便于操作、查询工作过程繁琐、信息不便于长期保存、信息统计不准确等问题,所以急需开发出代替统质档案的学员电子档案。

数据库系统是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所在,是实现学员信息管理最重要的技术环节。本文依托关系数据库理论,从应用需求抽象、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关系建立、数据库模式优化几个方面建立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模型,为下一步编写前后台代码,实现整个学员综合信息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1 关系数据库简述

数据库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数据管理的有效手段,大大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文件系统到层次数据库和网状数据库,从关系数据库到面向对象数据库,以及面向不同应用的时态数据库、演绎数据库等等,均向人们展示了数据库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2]。

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顾名思义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离散数学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关系数据库是一个被组织成一组拥有正规描述的表格,该形式表格作用的实质是装载着数据项的特殊收集体。这些表格中的数据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被存取或重新召集而不需要重新组织数据库表格[3]。除了相对容易创建和存取之外,关系数据库具有容易扩充的优势。在最初数据库创造之后,一个新的数据种类能被添加而不需要修改所有的现有应用软件。目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SQL、Aceess、DB2、My SQL、SQL Server、Sybase等等[4]。根据本校办学规模和处理信息量,采用ACEESS作为本系统数据库的管理工具。

2 数据库模型建立

2.1 应用需求抽象

根据学员信息管理的具体任务,按照管理功能进行业务划分和模块化设计。按照简单性、独立性及完整性原则,学员信息管理系统后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即学员档案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中队管理子系统、管理统计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系统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1)学员档案管理子系统

学员档案管理主要有学员管理、批量学员添加、按中队批量学员添加等功能。

(2)课程管理子系统

课程管理子系统主要有课程管理、批量课程添加、任课管理、任课添加等功能。

(3)成绩管理子系统

成绩管理子系统完成成绩管理、批量成绩添加、按中队成绩添加功能。

(4)中队管理子系统

中队管理子系统完成中队管理、中队批量添加两个子模块功能。

(5)管理统计子系统

管理统计子系统显示学校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数、中队数、学员数、教师数、课程数、用户浏览统计等相关信息,还可完成学员统计、排名统计功能。

(6)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修改管理员密码、帐号管理、干部管理、年级管理、学期管理功能。

(7)系统维护子系统

系统维护子系统主要完成系统的相关设置功能,包括站点名称,站点LOGO设置,网站主体表格属性设置,年级变迁(这里主要是对年级进行批量升级操作,也可以在中队管理下单个进行升级)。

2.2 数据库表设计

根据应用需求抽象可以对数据库表进行设计,下面对主要数据库表的结构进行介绍。

(1)存储学员的基本信息,学员基本信息是学员综合管理的基础。student(sid:自动编号:学员ID;suser:文本:学号、登陆账号,不可更改;password:文本:密码;sname:文本:姓名;sex:文本:性别:男,女,保密;cla_id数字:班级id;states:文本:状态:在读,离校,退学,毕业;scome:日期/时间:入学;sout:日期/时间:离校;scancel:日期/时间:退学;sadddtime:日期/时间:登记;slastdate:日期/时间:出生年月;political:文本:政治面貌;education:文本:文化程度;ruwu:日期/时间:入伍时间;yuanbubie:文本:原部别;address:文本:家庭住址;ligong:文本:立功受奖;interests:文本:兴趣爱好;province:数字:总队)。

(2)课程表,存储课程名称和编号。Subject(sid:自动编号:课程ID;sname:文本:课程名称)。

(3)学期表,存储学期信息。term(tid:自动编号:学期;tname:文本:学期名;tnow:数字:1当前学期;tstart:日期/时间:学期开始年月;tend:日期/时间:学期结束年月)。

(4)教师信息表,存储教师信息。teacher(tid:自动编号:教师;tuser:文本:帐号,不可更改;password:文本:密码;tname:文本:姓名;telephone:文本:电话;temail:文本:邮箱;sex:文本:性别:男,女,保密;statestime:日期/时间:现等(职)级时间;states:文本:现专业技术等级或职务post:文本:职称;tcome:日期/时间:入职时间;tgo:日期/时间:离职时间;education:文本:学历;university:文本:最高学历毕业院校;chushi:数字:所在处室ID;political:文本:政治面貌;birthday:日期/时间:出生年月;classID:数字:所在中队ID)。

(5)任课信息表,存储教室任课信息。tea_sub(tsid:自动编号:任课表;ts_tea_user:文本:教师ID;ts_sub_id:数字:课程;ts_ter_id:数字:学期;ts_cla_id:数字:中队)。

2.3 数据库表关系建立

关系数据库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数据表之间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表之间的关系,整个数据库才能形成一个系统,提供强大的信息存储、查询、和处理功能[5]。对比应用需求说明和现实学校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设计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学员和评语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学员可以有多条来自不同老师的评语;学员和家长存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学员可以对应一个家长,方便家长对学员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学员和平时成绩存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学员可以有多种平时成绩;同时,学员还和中队有多对一对应关系,即一个中队可以有多个学员。

(2)中队和成绩有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中队可以有多条成绩;中队和年级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中队属于一个年级。中队和大队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中队属于一个大队,中队和任课信息有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中队有多条任课关系与之对应。大队和中队有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大队对应多个中队。

(3)任课信息表中的教师ID和教师信息表中ID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教师表中ID和任课教师信息表中的ID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教师可以有多个任课关系。任课教师表中的课程ID和课程表中的课程ID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任课信息表中的学期和学期ID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任课信息对应一个学期。成绩表中的课程ID和课程信息表中的ID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成绩表中的学期ID和学期表中的学期ID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2.4 数据库模式设计

2.4.1 关系数据库设计中存在问题

(1)数据冗余:在一个数据集合中重复的数据称为数据冗余。例如在设计时没有把教师信息表Teacher和任课信息表tea_sub分开,那么每存储一条任课信息tea_sub(tsid、ts_tea_user、ts_sub_id、ts_ter_id、ts_cla_id)教师表中的其他信息也要重复存储[4]。

(2)更新异常:更新异常分为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插入异常:比如学员信息表student,如果不知道学号,那么插入再多的其他信息都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一个刚入职的教师理所当然要在任课信息表中有其相关数据,但此时他还没有任课,即他对应的元组是不完全的,只有而没有,不能将他的信息放到数据库中。因此无法注册该教师的任课信息,这与实际需求不符。这样的操作是不合理的,将这种现象称为插入异常。

删除异常:例如在没分解的教师信息表中的任课信息中,相应的任课关系解除。那么删除整条记录,该教师的其他信息也被删除,在查询的时候无法查阅该教师相关信息,这也与实际需求相悖,将这种现象称为删除异常。

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包括硬件优化,查询优化和设计优化三个方面。本文着重介绍设计优化即模式优化,模式优化重点解决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问题。

2.4.2 数据库模式的规范化

在对数据库进行模式设计时,对关系的分解并不是盲目的,分解的目的在于减少关系模式的规模,避免不必要的存储及操作的冗余和数据更新异常。为了清除异常,需要对关系模式进行合理地分解。为此,人们设计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理论,以便能够设计出异常尽可能少的数据库模式[4]。

据参考文献[4]所述,数据库模式分为6级,具体的定义见参考书目。分别是1NF:是关系数据库对模式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属性的值必须是原子属性不可再分。2NF:消除了数据库模式中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依赖。3NF:消除了数据库模式中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依赖。BCNF:消除了数据库模式中一切属性对码的传递依赖。4NF:消除了数据库模式中非平凡的和非码所隐患的多值依赖。5NF:消除了数据库模式中非平凡的和非码所隐患的连接依赖[4]。范式的级别由小到大分别是有1NF到5NF。范式的级别越低,冗余与更新异常就越容易产生[6]。

(1)满足1NF的学员信息表分解,在学员信息表中每一个属性都该是原子属性,故对部职别进行分解。由消防部队的编制特点,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相应的消防总队;每个地级市、自治州、区都有相应的消防支队。学校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故对学员信息表中的部职别属性进行分解。由于有的学员来自总队和支队机关,故把部职别分为总队和部职别两个属性,即分解为,province为province表中的省份ID。总队表设计为province(pid、pname)。在学员信息表中只要存储省份ID就行。不用再存储省份名。最长总队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消防总队所占字节为26Btye,所占ID为2Byte。按新疆总队有学员121名计算,模式分解前学员原部别信息中存储总队信息需用26Btye×121=3164Byte;而模式分解后存储ID信息占用2Btye×121=242Byte。分析最长总队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消防总队学员和全校学员模式分解前后存储空间对比图标如表1和图2所示。

由图2可见模式分解后存储空间得到了大幅度优化,如果下一步根据应用需求再将原部别优化到支队一级,存储空间还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数据库性能将显著提升。

(2)满足BCNF的教师信息表分解,在2.4.1节数据库设计存在问题中提到数据冗余和删除异常,在没分解的教师信息表的任课信息中,相应的任课关系解除。那么删除整条记录,该教师的其他信息也被删除,在查询的时候无法查阅该教师相关信息,这也与实际需求相悖。要解决删除异常,即把教师信息表Teacher分解为教师基本信息表teacher和任课教师信息表tea_sub(tsid、ts_tea_user、ts_sub_id、ts_ter_id、ts_cla_id)。这样的分解既解决了数据冗余的问题,也解决了删除异常的问题。分解后Teacher和tea_sub关系模式都是1NF,且在其中不存在这样的属性A,A传递依赖与Teacher和tea_sub的码、由于关系模式Teacher={R1,R2…,Rn}和tea_sub={R1,R2…,Rn}中Ri(i=1,2,…,n)为BC范式,则关系模式Teacher和tea_sub也满足BCNF。

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还有很多,根据系统应用需求的变更和数据规模的递增,需要设计相应的数据模式来优化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性能,使之满足应用需求,更好地为学校教师、学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开发背景,以关系数据库为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切入点,从应用模型抽象、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之间关系设计、以及数据模式设计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和设计了军校学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系统响应迅速,数据存储、编辑、更新、查询正确,未发现明显的存储和更新异常。并对数据库设计模式进行了优化,进一步减少了数据冗余,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数据库中还存在一定的数据冗余,数据库模式规范化还需进一步优化。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将继续对关系数据库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力争能使本系统的数据库模式性能明显提升,满足更高级别的范式规范,为全校师生、管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员综合信息查询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辉.军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5):116-118.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华林.道路网络的关系数据库模型探讨[C].第六界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界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2008.

[4]刘惟一,田雯.数据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刘英,冯云.数据库系统性能调优的研究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8,7(24):22-24.

3.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医院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The Research of Distributed Database in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un Xiyi

(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formation Branch,Kunshan215300,China)

Abstract: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re distributed and complicated. The data cannot be dealt with and analyzed synthetically after it is gathered.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every node is quite difficult; and therefore influences efficiency.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tributed multi-database system, designs the database systematic model, develops the hospital system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multi-database systems.

Keywords:Distributed;Database;Hospital Management

一、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与协作与融合的产物,具有数据独立性、事务管理的分布性、集中与自治相结合的系统控制方法、存在适当的数据冗余等主要特点。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数据独立性除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以外,还有关于数据的分布透明性,即用户不必去关注数据是如何被逻辑分片的;不必关注数据及其分片是否被复制,若被复制的话,副本的个数是多少;也不必去关注数据及其分片的物理位置分布的细节问题;最后,也不必关注某个局部的数据库系统究竟支持哪种数据模型。所以,我们可以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看成是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被计算机网络连接的逻辑单位称为站点或节点。

(一)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方案

1.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将物理上分布在各地,但是在逻辑上相关联的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透明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如前所述,用户对数据库的任何操作都形同在本地进行,不必关注其数据模型、物理位置等细节问题。2.建立用户交互接口来联合分布在各个节点上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之间则不进行任何模式的集成。各个成员数据库采用区域分段管理策略,对本区域以外的数据操作,全部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来进行,从而隔离了区域间的影响。3.采用联邦数据库系统模型,在维持局部成员数据库自治管理的前提下,对其他异构的成员数据库进行部分的集成,提供数据的共享,并且采用数据转储技术来解决多节点的分布数据处理及数据一致性维护等问题。

(二)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

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由下述几部分组成:1.多台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并由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2.计算机网络设备及其相关的软硬件和配套通信协议。3.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包括全局数据库管理系统、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讯管理程序,除了具有由GDBMS链接的全局用户接口外,还具有由节点LDBMS链接的自治节点用户接口。4.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全局数据库和局部数据库。5.分布式数据库管理者可分为二级,一级为全局数据库管理者,另一级为局部或自治节点数据库管理者,称为局部数据库管理者。

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一)医院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1.实现跨地域型企业的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和局部控制。2.满足具有分布式存取需求的企事业机构并且为其提供一种经济、可靠、实用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3.充分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原有的设备,确保医院收费系统的网络先进性,实现医院管理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

(二)总体结构本系统设计时使用C/S和B/S混合模式,实现了医院系统的综合管理。

1.门诊挂号:分配门诊号记录病人的自然情况。2.药库管理:登记进库药品,根据药房的提药申请向药房发药。3.药房管理:领药等级,并按领药单划价发药。

4.住院管理:(1)入院登记:记录患者详细情况,并为其分配住院号和病区。(2)病区管理:在病区内分配患者病室以及床位,录入相关医嘱和医嘱确认,生成请药单,以及办理同意出院。(3)取药管理:根据请药单取药、收费。(4)出院管理:显示出院病人的相关信息和各项费用,核对并结清费用,打印出单据。

5.院长查询:医院领导有权随时对医院的财务收支、药品库存及病人的入住院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这可以帮助领导层及时地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数据库设计

(一)医院系统功能非常繁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举出最为复杂的收费系统功能框架。医院计费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信息显示、查询、检索;2.输出各种收费、管理报表;3.系统智能识别功能;4.身份识别

(二)数据库系统事件或用户事件:系统事件包括系统启动或退出、异常错误等,用户事件包括用户登录或注销。触发约束为一布尔表达式,只有当该表达式的值为TRUE时,触发事件才能够激活触发器使其执行触发动作;否则,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触发器并不执行其动作。触发器动作作为触发器要执行的程序块,其中包含SQL语句和其他代码。

创建表触发器的语法格式为:

CREATE [OR REPLACE]TRIGGER trigger_name

{BEFORE|AFTER}tirgger_event ON table_reference

[FOR EACH ROW [WHEN trigger_condition]]

trigger body ;

其中BEFORE和AFTER指出触发器的触发时序分别为前触发和后触发方式,前触发是在执行触发事件之前触发当前所创建的触发器,而后触发则是在执行触发事件之后触发触发器。FOR EACH ROW选项说明触发器为行触发器,行触发器要求当一个DML语句操作影响数据库表中的多行数据时,对于其中符合触发约束条件的每个数据行均激活一次触发器;而语句触发器将整个语句操作作为触发时间,当它符合触发约束时,激活一次触发器。

四、结束语

本文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具有使用价值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较为有效的提高医院业务的处理速度,对促进医疗机构的自动化、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震.异构数据库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2,10

[2]邵佩英.分布式數据库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四

针对遥感成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退化现象,通过遥感成像模拟,揭示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遥感数据质量的影响,反映了考虑成像退化因素对提高卫星遥感数据信息提取能力的.作用.基于成像退化采用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遥感图像地物分类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方法使遥感图像地物分类精度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支持向量机方法与图像恢复技术的结合,效果更为明显.

作 者:王先华 易维宁 杜尚宇 WANG Xian-hua YI Wei-ning DU Shang-yu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刊 名: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PTICS 年,卷(期): 4(2) 分类号:P407 关键词:遥感   成像退化   信息   提取  

5.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五

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况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数据库管理关系到信息化系统运行是否高效稳定。在数据库中,存在很多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安全性的因素,并且关系到系统内功能的实现,最初数据库只是将计算机系统中一些常规的运行数据进行保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将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控技术应用在其中,在数据中能够形成预测体系,达到更高效运行的使用标准,并避免在工作任务开展中出现质量隐患,计算机的运行环节也是基于数据库基础上来进行的,管理系统构建需要体现出网络平台的先进性,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并根据常见的问题采取解决措施。运行过程中发现数据库中存在不合理的信息,能够快速实现对系统的设计完善,调节数据中所存在的误差,数据库管理需要定期将其中的信息更新处理,确保所反馈得到的数据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避免产生严重的质量隐患,网络环境下数据库的更新时间得到可明显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病毒威胁,要做好调节系统的设计。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关系数据库的辅助功能

6.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六

基于GIS的大型活动交通组织模拟系统研究

对应用于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管理与模拟的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道路空间网络管理技术、路径存储数据结构与编辑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大型活动交通组织模拟系统的数据模型、空间网络管理技术、路径存储数据结构与编辑的.主要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VC++基于MO开发了应用系统.所开发系统成功应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的交通组织与管理,提高了交通管理的工作效率.

作 者:蔡先华 陆建 CAI Xian-hua LU Jian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南京,210096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年,卷(期):32(6)分类号:P208关键词:交通管理 GIS 空间数据模型 模拟

7.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七

关键词:GIS系统,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城市交通信息平台

1 GIS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个综合了多学科的系统, 它将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 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 它可以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 (简而言之, 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 , 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GIS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它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事件、预测结果和规划战略等方面, 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2 城市交通信息平台GIS适用的体系结构

城市交通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于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中, 而GIS系统的地理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中各个位置的数据库、文件和其他数据源。同时, 需要地理信息的用户不能仅局限于本地公安网上的交警, 还包括路面上的行路人、交通诱导设施、巡逻警等各种类型的用户。由此可见, 前两种体系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 而采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分布式GIS系统技术应用体系结构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也是今后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3 GIS数据管理

3.1 GIS数据的输入方法

3.1.1 手工数据输入

手工输入矢量图形数据:将表示点、线、面实体的地理位置数据 (各种坐标系中的坐标) 通过键盘输入数据文件或程序中。

手工输入栅格数据:将已知格子内所观测到的优势特征值予以编码, 随后将代码输入自动化文件中。

3.1.2 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人工数字化技术包括被称为数字化仪的电码静电装置。数字化仪将点定位器的信号转换为电子识别位置, 以便能够直接读入计算机。数字化仪能够记录每个点、线和多边形的位置, 形成数据文件。

3.1.3 自动扫描器

扫描数字化系统一般比数字化仪大, 而且价格要更高。一般的扫描器能识别100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图斑, 并能对不同数据结构进行转换和数据压缩处理。

3.2 GIS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根据城市交通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 把GIS系统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工作分为两部分。其中, 对数据量较大、操作要求较高、操作复杂, 需要专业知识, 但改动不频繁的基础地理信息的编辑、处理工作, 要借助于现有的功能强大、成熟、完善的GIS软件来完成;而另一部分操作比较简单, 属于日常交通业务的操作, 这部分工作通过二次开发嵌入, 直接作为城市交通信息平台软件的GIS操作功能来调用, 提供友好、简单的界面, 脱离传统专业GIS软件的复杂操作,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GIS数据编辑、处理功能。

3.3 GIS数据的存储

众所周知, GIS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地理信息数据。GIS系统管理着大量复杂的地理信息数据, 如何组织和管理好这些数据, 使之能够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 为其提供准确的GIS数据, 是GIS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

3.3.1 基于文件的存储技术

早期, 各种主流的GIS系统都使用了自定义格式的文件存储地理信息数据。在当时计算机运算能力不高、GIS数据量有限、单机应用为主的情况下, 这种做法能够适应使用需求。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GIS系统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快速增强, 存储数据的容量也大大增加, GIS系统的运行能力也随之提升, 所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日渐翔实, 数据量快速膨胀, 这就对地理数据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文件作为地理信息数据载体的弊端也逐步体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文件格式较多, 相互之间不兼容; (2) 存储分散, 不便于管理; (3) 安全性较差; (4) 不适用于当前的分布式网络构架。

3.3.2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存储技术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空间数据库作为一种应用技术也慢慢发展起来。建立空间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户能够方便、灵活地查询出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 同时, 能够执行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插入、删除、更新等操作。为此, 提出了实体, 关系, 数据独立性、完整性, 数据操纵, 资源共享等一系列基本概念, 这是一种在关系型数据库 (DBMS) 内部对地理信息进行物理存储的技术。

空间数据库与传统数据文件相比有许多优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所有数据 (矢量、栅格、地址、测量、CAD等) 一起存储在商业DBMS中。这就意味着可以有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策略, 极大地简化了支持和维护的过程, 并减少了相关费用。 (2) 空间数据库允许多用户通过使用版本管理和长事务处理访问数据库。多个用户可以读写同一个共享的数据库。 (3) 支持智能化的要素、规则和关系。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不仅支持对象 (数据库表中的行) 和要素 (有几何形状的对象) 集合, 还支持高级功能, 例如几何、逻辑网络、真实曲线、复杂多边形和用户定义要素。矢量数据可以是二维、三维和四维 (x, y, z和m) 这几种, 用户能够定义拓扑关系和拓扑规则。 (4) 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GIS数据, 以便规划用户的权限, 提高其使用安全性。 (5) 充分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 通过标准的SQL语句检索地理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

3.3.3 GIS数据存储

可以将城市交通信息平台的GIS数据初步分为两大类: (1) 数据量大, 但是, 基本不变或很少变化的静态数据; (2) 相对数据量小, 但是, 经常变化的动态数据。根据这两大类数据的特性, 结合以上两种存储技术的优、缺点, 选择以空间数据库为主、数据文件为辅, 同时使用两种存储技术的GIS数据存储方案。静态数据存储在中心服务器的物理存储设备中, 充分利用了两种存储技术的优点, 快速加载了大量的静态数据;而动态数据是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的, 它利用数据库对数据的管理能力及时更新、变化, 以响应用户的操作需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交通信息与地理信息关系密切, 利用GIS技术构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 不但能够在空间上直观、明了地显示相关交通信息, 还能为这些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后续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提供空间属性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邵春福, 赵熠, 吴戈.道路交通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展望[J].现代交通技术, 2006, 3 (6) .

8.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八

[关键词] 警务系统;决策分析;可视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28-1

一、解析数据挖掘技术概念

数据挖掘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主要指的是从少量的信息中随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在对这个数据进行加工使用,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方便后期进行统计以及分析,这样才能保障智能化处理系统成熟且稳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以及线性分析法等,这些模型使用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是为了保障数据处理准确性。另外,使用的單变量以及多变量信息数据处理方法时,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等级排序,做好详细的分析工作。分析方法最常使用的是逻辑回归分析方法以及连续回归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使用中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第二是人们熟悉的神经网络分析法,使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能够对数据挖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神经网络中模建起数据模型,可以通过外在数据输入,准确的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这个模型能够起到良好作用。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很好的对图像进行识别,还可应用在金融行业对贷款诈骗进行辨别。三是使用决策树的方法。决策树的方法利用了信息理论中的最大的信息量的,有效的建立起决策树结点,再依据一定的属性建立起分支,在分支子集中再重复建立树的下层结点和分支的结点。

从实践发展中看出,对于数据挖掘而言,它作为可以在商业信息运行中,可以对商业信息进行数据纳入和分析,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该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可以对商业数据信息的进行分类取出,转化数据以及建立起模型化处理模式,从而将商业数据核心部分进行提取。数据挖掘就是使用统计以及人工智能结合的方式,提升整个程序运用过程,着重把握程序运行规律,将一些复杂的技术封装起来。使得人们可以不使用这些技术同样也可以高效的提升施工功能,并且可以高效率的解决工作出现的问题,方便人们掌握和使用。

二、警务智能信息系统的构建与运用

(一)做好系统分析工作。设计框架以警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架构,警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如下: 业务数据库以采集为主,包括业务操作的中间过程数据,不存在资源的应用数据,它给应用数据库提供来源。设计整个框架时,需要将警务信息作为工作出发点,当建立起的警务信息它的功能应该满足数据库数据处理需求。以采集为主,这其中会包含业务操作涉及到的数据,其中还会存在资源数据应用,这是个数据来源最佳方式。

(二)系统设计。设计人员主要选择的数据设计挖掘形式是三脚架设计样式,总体的设计框架理应层次分明。在数据存储层中,该数据的功能主要是应用于数据库中,中间主题部分是构造类型,还有需要建立起数据立方,维度可以满足整个数据层处理需求,最后将其展现在前端中。在设计思路中,充分体现出整个数据库安全运行。基于提供的数据基础上,从应用的数据中进行抽取,最后将其基于主题表形式展现出来。

三、数据挖掘实现

(一)需要对主题表进行划分。公安机构划分理当根据决策需求进行划分,在数据使用的基础上做好需求设计,确定出特定数据集团,根据主题做好数据规划准备工作。其中最明显的便将数据主题为依据。

(二)数据立方。合适的主题表它主要包含一个或者是多个个体事实,这其中会出现大量的无关数据,数据具备属性。构造出数据立方,主要考虑到的是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一般都会使用雪花型或者是事实型做好立方体的度量和规划。这些会包含大量的案件数量、警情数量以及一些和聚合值。这些数据要进行规划处理,要建立起一个数据立方才可保障。

(三)算法实现。实现数据立方、维度可视化之后,还需要通过算法形式进行控制,这样可以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在经过数据列表规划之后,就可以轻松实现算法。

(四)数据挖掘的应用。后期就会实现警务工作开展需求,可以将其应用在诸多方面,可以在警务主题中应用,也可以在警务环比中进行比较使用等。技术使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保障社会经济建设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警务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信息化程度得到快速发展。公安系统金盾工程已经随着工程竣工得到广泛推行使用。公安数据量非常大,信息比较庞大。这些信息资源需要进行整合使用,但是当前的业务处理系统只是简单的存有表面,系统处理只是简单的插入步骤、删除步骤以及修改步骤等,这些功能都比较简单。当前进行智能化信息处理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警务系统,这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珊.基于矩阵的Apriori的改进算法探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的研究计算机光盘[J].软件与应用,2013,(12).

[2]秦莉花,陈晓阳.构建社会舆情总体判断的大数据方法——以百度海量搜索数据的处理为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7).

[3]孙二娟,刘建.平贺“油料装备战略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获2012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4).

[4]毛敬玉.基于APRIORI算法和OLAP的关联规则对图书信息分类模型的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

9.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九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版本管理问题研究

首先指出多用户编辑下ArcSDE版本管理的优势,提出概念层、中间层和物理层的概念,指出版本、状态和表分别是这三个层次上的`核心概念,并分别从各个层次上深入分析ArcSDE版本管理机制的实现原理.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ArcSDE版本管理中多用户编辑后空间数据访问方法,阐述了其思想和具体实现算法,最后以实验证实了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 者:夏宇 朱欣焰 呙维 XIA Yu ZHU Xin-yan GUO Wei  作者单位:夏宇,XIA Yu(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9)

朱欣焰,呙维,ZHU Xin-yan,GUO Wei(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年,卷(期): 43(1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ArcSDE   空间数据   版本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10.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

首先,从管理层进行论述,它主要是负责实施综合性管理工作,在此阶段中,以网络为基础,设备借助传输层和生产层中的服务器相互连接到一起,与此同时,和外网中的设备相互连接到一起,从而发布一些数据。管理层中的设备主要包含多个环节,其中表现在系统服务器、监控计算机以及手机终端等。在管理层中,一般是将小型水电站中的各项参数全部储存起来,然后加以分析和统计。另外,对系统的控制,在管理设备的同时分析出存在的故障情况,随后解决。从操作过程可以看出来,管理层内的软件自身具备特殊性和拓展性特征,它产生的作用极高,能够在遵循小型水电站原则以及合理使用技术的基础上来达到多个用户多场合应用。

2.2传输层

传输层一般是负责信息数据之间的交换,其中包含通信设备以及通信线缆等。传输层产生的作用是借助各项现代化通信技术来完成数据之间的控制和传输。传输层在遵循通信协议的基础上自动化识别各个信息设备包含的数据,及时的更换。此外,传输层包含水电站监控设备和其它监测设备以及调度之间的通信。在现有的传输层中,使用的通信模式主要是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互结合到一起,实现对机组运行的控制。当前,很多领域都引进了无线通信这一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数据采集点不多并且成本过高的设备。此外,无线通信还包含近距离和远距离。针对距离较近的设备实施通信工作的时候,可以使用蓝牙、无线等,在距离较远的设备实施通信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GPPS或者是3G网络。

2.3生产层

11.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系统;Web开发;PHP+Mysql数据库;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Web Development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on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System

Cui Yuanyuan

(Dongying Technician College,Dongying257097,China)

Abstract:Web development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on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system, is the wide area network information for the main form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releas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spects of hospital web site (some pages) and the site background (PHP + Mysql Database part)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while the background member registration module,press the module,the hospital-line voting system program development principles,the design was introduced.

Keywords: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systems;Web development;

PHP+Mysql databases;Module

一、开发环境

当你要着手开始建立一个企业网站的时候,可选择不同的产品。

你需要选择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有编程语言或脚本语言等等,有些选择需要根据系统的情况而定,就像不是所有的操作系统都可以在所有硬件上运行,不是所有的脚本语言都可以连结所有的数据库,基于这个初衷,我们选择了PHP+MySQL,因为它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可以在微软的Windows、各种版本的UNIX以及任何功能齐全的Web服务器上运行。

二、前台页面设计

医院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对医院网站的定位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患者的需求,在页面的信息发布平台上,更多的为患者着想。针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及战略部署对网站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良好的运行,实现网站架设目标,总体设计分以下两大部分。(1)网站信息布局。(2)网站页面制作先进技术应用。

三、网站总体布局

网站的内容生动活泼、美观大方,网站的整体风格创意设计,采用现今网络上最流行的CSS,FLASH,Javascript等技术进行网站的静态和动态页面设计,动态的按钮,活动的小图标给浏览者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在视觉上以享受。网站的某些适当的位置摆放一些动态的小图案,在保证浏览速度的情况下,在网站各栏目之间加入适量的动态的连接,网站的互动性会大加强。FLASH是现时网络上最欢迎的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可以用在互联网上动态的、可互动的SHOCKWAVE,它的优点是体积小,可边下载边播放,这样就避免了用户长时间的等待。

四、后台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取

考虑到与PHP的兼容性和对数据库高效、快速、方便的操作,我们选择使用mysql来存放数据,用phpmyadmin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设计网络数据库的步骤分为:

1.分析建模的实际对象。2.避免冗余数据。3.使用原子列值:使用原子列值的意思是对每一行的每个属性只存储一个数据。4.选择合适的键。5.避免设计空属性。6.提前考虑询问数据库的问题。

五、后台模块结构设计

(一)会员注册模块

1.设计思路。会员注册是企业门户站的基本内容,通过会员注册的情况,了解访问者所属的群体,并通过会员的一些具体操作,如:留言反馈、投票等,让企业更好的知道自己还需要做什么,让管理员更方便的管理页面,及时的把浏览者最需要的信息发布到网站上去。在书写对数据库操作的程序时我们遵循五个基本步骤:

(1)检查与过滤来自用户的输入。(2)建立一个连接,连接到适当的数据库。(3)询问数据库。(4)取回结果。(5)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2.注册步骤图

如果询问不成功则返回

(二)新闻发布模块

1.设计思路。新闻发布模块是医院信息化网站的重要部分,此板块通过程序控制,读出数据库中新闻表里的内容,显示到前台静态页面上,考虑到新闻摸块做为网站更新频率最快的模块之一,我们在程序中,控制它读出最新的六条记录。

2.新闻发布结构流程图:

(三)医院在线投票系统

1.设计理念。医院属于特殊行业,能够及时的了解病人的反馈是相当重要的,及时调查浏览者对医院的反馈对医院的发展和管理其推动作用,基于上述目的,设计并完成医院在线调查系统。

2.投票系统结构流程图:

12.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二

客户数据的收集与存储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根基。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推广,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各企业拥有的客户信息越来越多,增长迅速。在这海量的、异构的信息资源中,蕴含着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信息资源,比如客户的基本资料、产品交易信息及客户反馈信息等[1]。企业要想不陷入信息的沼泽中,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用以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而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1.1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一个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面向主题的(Subject-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反映历史变化的(Time Variant)、相对稳定(Non-Volatile)的数据集合[2]。

数据仓库要求数据量大,数据正确全面,所以数据在进入数据仓库前必须经过提取、转换与集成,把数据按主题分类,形成多维数据模型。它以多维数据模型为基础,实现数据的分析处理,主要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数据进入数据仓库后,一般会被长期保存,基本不会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主要实现数据的查询。

数据仓库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数据仓库打破了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规范性,实现了数据的重组,增加了数据冗余度;其次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为了实现数据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数据尽量少,而数据仓库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数据查询,要求存储的数据尽量多,实现海量存储。

1.2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近几年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并在金融、商业零售、电信以及生物医学和基因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Data Ming),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提取的知识一般可表示为概念(Conce Pts)、规则(Rules)、规律(Regularities)、模式(Patterns)等形式[3]。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过程,是将未加工的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的整个过程。该过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骤:确定业务对象、数据准备、数据挖掘、模式评估和知识表示[4]。

1.2.2 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

数据挖掘方法是以数据库为对象,基于机器学习、科学计算、统计分析等技术,形成了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一般,数据挖掘常用的技术与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方法是利用信息论的原理建立决策树,主要用于分类和预测。决策树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表示方法,它将事例逐步分类成代表不同的类别。由于分类规则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实用效果好,影响较大,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决策树最早的算法是Quinlan提出的ID3算法,最流行的是其改进版的C4.5算法。

2)聚类方法

聚类分析是直接分析样本,按照各样本数据间的距离远近将样本数据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类。一般,同一类中的对象相似度很高,不同类中的对象相似度很差。聚类分析属于无监督的分类方法。

3)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统计学中的技术方法实现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间的关系和规律。常用的方法有: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4)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通过对给定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描述一个事物中某些属性频繁同时出现的条件,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有趣的联系或规律。一旦建立起数据项间的关联规则,则其中某一项的属性值就可以依据其他属性值进行预测。

5)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在传统图表功能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为用户提供交互式的数据浏览,帮助用户更清楚地剖析数据。当所要识别的不规则事物是一系列图形而不是数字表格时,人的识别速度是最快的。

2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2.1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关注的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实时、方便的信息交互,通过与客户多渠道的接触、交流和沟通,实现从“接触管理”到“客户关怀”的角色转变,企业的经营中心也从产品或市场转变为客户。客户关系管理最核心的任务是对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从功能上来看,CRM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5]:

1)操作型CRM

操作型CRM也称为流程型CRM,主要用于客户信息的自动集成过程,实现企业各部门对客户信息的协同合作。

2)分析型CRM

分析型CRM用于分析操作型CRM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使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产生商务智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3)合作型CRM

合作型CRM用于企业与客户的合作服务系统,包括电话、呼叫系统、电子邮件等,它能实现客户信息的全面收集。

2.2 数据仓库的形成

数据仓库是CRM的中央存储系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个企业经过长期经营,收集了大量的客户数据。而这些海量、异构的数据被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对这些海量分散的数据进行清洗、集成和转换,建立一个整合的、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形成全面、一致和面向决策的数据,即数据仓库。对已形成的数据仓库,按照不同的主题,产生多个对应的数据处理模块,如普通客户数据模块,Vip客户数据模块,团体客户数据模块等,这种多数据模块的建设有利于分析不同客户的行为特点。

2.3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客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如:新客户开发、交叉销售及预测、客户信用分析、客户细分、客户类别分析等客户关系管理功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的决策支持,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CRM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获得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开销往往是争取留住老客户的几倍。有统计数据表明:

1)公司一般每年平均流失10%的老客户;

2)企业留住5%的老客户,利润提升100%;

3)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老客户成本的5-8倍;

4)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其利润就可能增加25-85%。

因此保持老客户就显得更有价值。那么,如何才能预防、减少客户的流失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出顾客流失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这一目标。

现以电信公司判断用户离网的可能性来做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准备,抽取一定量的用户信息,提取的信息主要包括:用户号码、用户类型、用户状态、话费性质(长话/市话)、欠费情况、投诉次数等,利用这些数据,我们来建立判断用户离网可能性的模型。

在数据准备和适当的预处理之后,我们采用决策树中的C4.5算法建立决策树模型。这里,我们引入了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率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属性选择的标准,其核心是在决策树的各级节点上选择属性时用信息增益率作为属性选择标准。通过计算这些属性的信息增益率,找出“投诉次数”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扩展决策树节点,进行分枝,其他中间节点也是选择各节点检测属性增益最大的属性,同级的预选属性的增益相同时,规定选择属性值个数较少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分枝,最后,我们可以生成一棵决策树。

生成的决策树还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才能最终得到可用的分类模型。选择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已离网用户作为测试数据,输入属性值进行离网判断,检验模型的正确性,生成最终的决策树模型。

使用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对比用户的信息是否贴近离网用户的特征属性值,能大致预测出该用户的离网可能性,对离网可能性高的用户,根据其特征属性进行挽留工作,从而预防、减少客户的流失。

3 结束语

在当前的技术形式下,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有效运用在CRM中,对企业收集的大量客户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客户信息,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达到成功挽留客户的目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行业加入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的行列中,通过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也必使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白雪.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2(2).

[2]Han Jianwei,Micheline Kamber.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M].Morgan Kanfmann Publishing,2000.

[3]陈安.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董宁.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6).

13.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三

将CAN总线技术运用于军用EQ2082E6D型越野汽车控制系统中,解决了多节点数据传输问题,给出了控制系统数据传输CAN模块电路设计、软件设计流程和CAN总线系统的报文识别码.

作 者:舒华 陈适 薛乃恩 赵劲松 杨丹 许玉新 SHU Hua CHEN Shi XUE Nai-en ZHAO Jin-song YANG Dan XU Yu-xin 作者单位:舒华,赵劲松,SHU Hua,ZHAO Jin-song(军事交通学院,装备保障系,天津,300161)

陈适,CHEN Shi(军事交通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天津,300161)

薛乃恩,XUE Nai-en(海军92076部队,北京,102202)

杨丹,YANG Dan(空军装备部,北京汽车修理厂,北京,100141)

许玉新,XU Yu-xin(军事交通学院,外训系,天津,300161)

14.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四

基于联邦滤波结构的INS/GPS组合导航系统数据融合研究

为了研究平台式惯导INS(interial navig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e position system)组合导航联邦滤波器的实现,使用速度局部滤波器和位置局部滤波器,分别对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的向东速度、向北速度,以及对经度和纬度进行卡尔曼滤波,然后将位置数据和速度数据输入主滤波进行数据融合.以无人机的`向东匀速水平飞行为背景,运用联邦卡尔曼滤波器算法,使用matelab进行仿真分析.可以证明联邦滤波器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并且可以提高导航系统精度.实际应用中此方法可行.

作 者:张成华 庞洪 ZHANG Cheng-hua PANG Hong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刊 名:航空计算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COMPUTING TECHNIQUE年,卷(期):39(1)分类号:V249.3关键词:联邦滤波 滤波 卡尔曼滤波 局部滤波 无人机

15.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五

本文使用SOA架构,以ESB为纽带,以Web Services技术为底层实现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对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功能共用的方案,基本解决了交通部门、普通大众以及其他各种使用到交通信息的用户对交通信息共享、功能共用的要求。

1 SOA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企业集成架构)

随着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企业集成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间成为目标和一种趋势,企业集成架构从基于消息中间件模型逐渐转向面向服务的企业集成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1.1 SOA的定义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体系结构,是一种分布式的软件组件架构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这使得构建在各种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其中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种架构中的服务单元可以是位于一个集成应用中,也可以是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可以是建立在同一种环境中的,还可以是位于异构平台的。

SOA本质上就是服务的集合,服务定义为一些有明确定义的、相互独立的、封装完善的应用函数。服务之间的通信可以是简单的数据传输,也可以通过各种服务之间协调来进行。

1.2 SOA的模型

SOA实现的核心是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组件从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出来,并将其组件化封装为服务。其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了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使用者三个角色,它们分别执行发布、查找和绑定三种操作,具有简单、动态和开放的特性。

2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

随着企业SOA的逐步成熟,业务功能会从各种源头被挖掘和发现出来。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可能是遗留的应用,第三方软件包或者主要解决方案提供的功能。虽然理想状态是所有这些服务都使用相同的技术,这样在使用这些服务的时候,就很简单了,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很有可能是这些服务使用了各自不同的技术,如何最大限度的复用不同的服务,ESB技术提供了一种选择。

2.1 ESB概述

企业服务总线(ESB)是一种在松耦合的服务和应用之间基于标准的集成方式。服务是SOA的基本元素,如何让服务最大限度地灵活复用是SOA的核心价值,ESB恰恰能为分散的服务提供交互、组合和治理的基础架构,有了ESB,才能释放出SOA的最大价值。

企业服务总线(ESB)就是一条企业架构的总线,所有的企业服务都挂接到该总线上对外公布,企业服务总线负责管理服务目录,解析服务请求者的请求方法、消息格式,并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寻址,转发服务请求。也就是说ESB就是服务的请求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件,就是对服务使用者屏蔽服务提供方的技术实现方式。

ESB可以说是搭建SOA架构所必须实现的核心功能组件。ESB提供的功能主要有图2所示。

ESB属于SOA的基础设施,主要用于集成异构应用系统,它为SOA提供关于服务的交互和通信、协作和组合,是面向服务的集成总线。

2.2 ESB技术优势

与传统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相比,ESB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不但隐藏了底层通信平台、线程分配调度、资源管理等细节,为用户提供透明的服务组合平台,还通过标准而丰富的各类服务组件,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成工具和运行平台,从而使得用户只需关注应用逻辑,实现了基于服务组合的快速应用开发与部署。

ESB可以提供集成中间件服务的组合,同时,ESB还提供可扩展的、基于标准的连接,这样就可以轻易的穿过企业的防火墙;而且ESB提供的消息路由机制和消息转换机制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的传递,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3 ESB在SOA具体应用—基于ESB的交通信息管理的系统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和交通信息是息息相关的,交通信息的实时使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各个交通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虽然这些系统达到了方便人们的目的,但是信息的共享也成为新的问题,使得跨部门协作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实现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建立一个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

通过对目前交通信息系统的分析,为了实现遗留系统的集成,本文中给出了一种基于ESB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技术实现的架构,如图3所示。

3.2 系统UML建模

这里只简单的对系统的部分功能为例进行建模。系统管理员的用例图如图4所示。

以用户对自驾车出行诱导路径查询为例得出相应的顺序图,如图5所示。

3.3 系统具体实现过程

考虑到遗留系统的异构性,在封装成Web服务之前可以先使用JNI技术进行封装,以解决这个问题。JNI(Java Native Interface)指的是Java本地程序接口,它是JDK的一部分。通过使用Java本地接口书写程序,可以确保程序在不同的平台上方便移植。JNI能够调用本地方法中的库文件的内部方法,这样可以使Java实现和本地机器的密切联系,以便调用系统级的各接口方法。假设遗留系统是用C++开发的平台,现在要调用遗留系统中的车辆管理服务这一块。实现的调用过程如下:

1)定义服务接口

根据服务标识,车辆报废审核服务的服务接口定义如下,其中仅包含一个getJudgeVehicleRemove()方法的声明:

2)定义java本地接口

定义java本地接口,也就是定义JNI的调用程序接口。在接口中声明所有需要调用的C++库名称VehicleManagement(后缀名不必写),方法getJudgeVehicleRemove只做声明,具体的实现代码是在本地C++的库函数中。定义如下:

3)实现java本地接口

实现java本地接口的步骤如下:

首先用JAVAH命令生成C++头文件:vehicle_JVehicleRemoveSO.h。操作如下:

%javah-jni vehicle.JVehicleRemoveSO.class

然后在C++程序中将头文件生成库文件,并将其放到系统库文件下。

4)封装服务接口生成WSDL文件

可以使用AXIS提供的org.apache.axis.wsdl.Java2WSDL工具,根据已有的Java编辑的Web Services接口来产生相应的WSDL文件。

5)生成Web Services的服务器端

WSDL文件生成之后,就可以通过AXIS中的另一个工具org.apache.axis.wsdl.WSDL2Java使得VehicleRemoveMgr.wsdl文件自动生成Web Services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程序。

6)生成Web Services的客户端

可以和生成Web Services的服务器端一样,借用AXIS中的另一个工具org.apache.axis.wsdl.WSDL2Java生成Web Services的客户端。

7)发布Web Services

在控制台上输入如下命令:%java org.apache.axis.client.AdminClient deploy.wsdd

当看到命令行中显示了Done processing时,则表示这个Web Services己经发布成功。

8)将封装好的服务部署到ESB上

这样就将遗留系统中车辆报废审核服务的封装完成了,并将封装好的服务部署到企业服务总线ESB上,这样服务请求者只需与ESB发生联系,而无需了解服务提供者的准确位置,实现了ESB的服务位置透明化。

上述过程就是通过ESB将遗留系统中的服务封装为Web服务的过程。当客户端向其需要调用的服务发送请求消息时,首先要发送到ESB中的代理服务(Proxy Service),Proxy Service收到这个请求后,将它转给与其对应的业务服务(Business Service),再由它进一步转给外部的服务提供者。这样就将遗留系统中的服务转换为Web服务,实现了服务的重用。这个过程中,ESB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用来与服务调用层交互,服务调用层中就是封装着服务的调用代码。

3.4 系统实现测试

系统最终实现的就是具体使用各种服务的平台,服务都是部署在JBoss企业服务总线上,可以通过调用来实现,平台本身不提供服务,只是作为一个服务展示的中介。启动应用服务器JBoss,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http://127.0.0.1:8080/traffic/citytraffic即可访问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其效果图如图6所示。

登陆后,用户便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浏览服务,对该平台中的服务进行使用和管理,包括删除、添加、修改等。

4 结论

SOA和ESB是IT软件开发、部署与应用领域的新趋势,使企业可大范围整合已有的系统和新的系统,提高组织敏捷性和运行效率。ESB可通过消息、事件处理、业务流程管理等集成各类服务,通过加强安全和事务管理,基于ESB的应用将在分布式、异构的各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各类软件设计、实现、集成、部署及应用方面提供更高效的、高可用的、可扩展的平台和工具。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对交通信息需求的增多,如何把现存的种类繁多的交通信息整合在一起,以满足出行者对交通信息的要求,构建一个集成的交通信息平台是必要的。于是提出了一种基于ESB的交通信息服务的系统,集成遗留系统的功能,不仅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还实现了服务的重用,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

关键词:ESB,遗留系统,信息孤岛,重用

参考文献

[1]毛新生.SOA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安渝.Web Services技术与实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周晓燕.企业服务总线(ESB)在SOA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16.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PKI;CA;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633-03

Data Security Policy of Party-constructur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PKI Technology

YU Zhi-min, CAI Qiu-rou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1, 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party-construct information system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system, the platform for data exchanging is the kernel. It is most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data transferring safety, data integrity, no modification and not negation. So the system security solution based on PKI technology is brought forward and implemented.

Key words:PKI; CA; unsymmetrical encrypt; symmetrical encrypt

1 引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运用科学手段对上海现有130万党员、6万多党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是新时期党建的重要课题,也是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变化对党建提出的新要求。基于Internet的党建信息系统的建立,旨在对全市的党员、党组织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数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为全市的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客骚扰、病毒侵入、机密信息泄漏等等正成为许多信息部门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上海市党委组织部是重要管理部门,掌握着许多国民经济重要信息,因此它的信息安全建设在整个信息系统项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党建信息系统的业务要求

系统将建立统一集中的数据库,数据包含三大方面,即:党组织信息库、党员信息库、辖系单位信息库。

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党员服务中心管理系统,部内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应用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党员服务系统等。其中的核心是数据交换平台。在系统中数据交换平台将负责公务网外各个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党员服务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因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枢纽环节。当某一个公务网外的组织信息发生变化,则系统会自动将变动的数据打包,然后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平台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消息队列,将该数据包发送到有接收权的组织(如党员服务中心、发送信息的组织的上级组织等),并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接收方接收到数据的确认信息反馈到发送信息的组织,完成整个数据交换的操作流程。

3 安全需求

前面已经提到,党组织、党员的信息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数据,首先,要保证数据存储、操作安全;而且整个系统中有一部分是在Internet上运行的,因此安全问题就更加关键和重要。确保网上信息有效、安全地进行,从而使信息除发送方和接收方外,不被其他方知悉;保证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发送方确任接收方不是假冒的;发送方不能否认自己的发送行为,即非否认性。

4 解决方案及具体实现

4.1 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通过电子身份认证来实现网上数据交换的安全性的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公钥基础设施(PKI)是目前网络安全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是电子商务安全实施的基本保障。数字证书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和公开密钥的文件。最简单的证书包含一个公开密钥、名称以及证书授权中心的数字签名。一般情况下证书中还包括密钥的有效时间,发证机关(证书授权中心)的名称,该证书的序列号等信息,证书的格式遵循ITUT X.509国际标准。利用PKI体系,可以综合应用数字摘要、数字证书、对称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等加密技术,可以建立起安全程度极高的加解密和身份认证系统,基于上述因素,本系统在建设上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CA认证体系,建立以PKI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数字身份认证系统,以确保网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2 数据信息的安全实现

系统的核心就是数据的交换服务,负责与技监局、社保卡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党员服务中心将定期把管理的党组织所辖系的单位信息与技监局管理的单位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如信息不一致,则以技监局的数据为准,将单位信息数据导入,更新原有的单位数据;同样,党员服务中心也将定期把管理的党员个人基本信息与社保卡中心管理的人员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如信息不一致,则以社保卡中心的数据为准,将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导入,更新原有的党员个人基本信息,并向社保卡中心提供描述人员党员属性的相关信息,如入党时间、所属党组织等。但是保证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完整和不可篡改以及发送数据方的不可否认性尤为重要。

数据在数据库的访问是经过严格认证的,用户的密码是经过摘要处理后存入数据库,别人无法知悉。

数据在传输前经过加密处理,接受方接收到后进行解密处理来保证数据的安全,当密钥的安全和交换必须谨慎进行。我们知道对称加密速度很快,在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如果加密强度适中很难破译,但是密钥被截获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非对称加密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速度比对称加密慢百倍以上。所以,采用对称加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对称密钥随机、实时地生成,然后经非对称密钥加密后和加密的数据一起打包传输,这样就保证了传输数据被截获也不会泄漏。另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发送方的不可抵赖性,对数据进行数字摘要处理,并对数字摘要进行数字签名,就保证了发送方的不可抵赖性,最后把上述信息一起打包传输,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接受方收到后进行相应处理就可以还原数据,并可以确认发送者的身份,流程如图2所示。

图1 用户A发送流程图

具体实施如下:在进行对话之前有个握手过程,握手过程中所交换的信息如下。

(1)双方交换X.509 V3格式的身份证明文件。双方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如RSA)验证对方的身份并得到对方的公钥;

证书的内容包括:证书序列号、证书使用DSA和SHA-1哈希算法签名、证书发行者的名字、证书主体的名字、证书的有效期、DSA 公钥及其参数、主体键标识扩展项、基本扩展项标识等组成。

图2 用户B接收流程图

握手过程建立后,如图1所示用户A发送数据的过程为:

(1)用户A组织好业务数据包(明文);

(2)用户A使用私钥对数据包进行数字签名,并将签名块放到业务数据包后面;

数字签名的代码如下:

java.security.Signature signet

=.Signature.getInstance("DSA");

signet.initSign(priKey);

signet.update(information);

byte[] signedInf=signet.sign();

(3)使用双方约定好的对称密钥和加密算法加密数据(密文);

加密过程代码如下:

Cipher cipher = Cipher.getInstance("DES/ECB/PKCS5Padding");

cipher.init(Cipher.ENCRYPT_MODE, skey);

fileIn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Name);

file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outFileName);

CipherOutputStream cipherOut = new CipherOutputStream(fileOut, cipher);

(4)以用户B的公开密钥加密对称密钥,代码如下:

javax.crypto.Cipher rsaCipher rsaCipher = Cipher.getInstance("RSA/ECB/PKCS1Padding");

rsaCipher.init(Cipher.ENCRYPT_MODE, pubRSAKey);

byte[] keyBytes = symmetricKey.getEncoded();

byte[] encodedKeyBytes = rsaCipher.doFinal(keyBytes);

(5)发送加密后的数据包。

通过SSL通讯还可以保证传输通道安全。

如图2所示用户B的接收处理过程为:

(1)接收加密的数据包;

接受数据报到数据包后触发数据处理程序。

(2)以用户B的私有密钥解密对称密钥;

javax.crypto.Cipher rsaCipher = Cipher.getInstance("RSA/ECB/PKCS1Padding");

rsaCipher.init(Cipher.DECRYPT_MODE, priKey);

if (common.Public_var.sKey != null) {

byte[] encodedKeyBytes= rsaCipher.doFinal(common.Public_var.sKey);

SecretKeySpec keySpec = new SecretKeySpec(encodedKeyBytes,"DESede");

SecretKeyFactory keyFactory = SecretKeyFactory.getInstance("DESede");

SecretKey desKey = keyFactory.generateSecret(keySpec);

(3)用对称密钥对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

java.io.ObjectInputStream objIn

= new ObjectInputStream(

new FileInputStream(skeyFileName));

Key key = (Key)objIn.readObject();

Cipher cipher = Cipher.getInstance("DES/ECB/PKCS5Padding");

cipher.init(Cipher.DECRYPT_MODE, key);

fileIn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Name);

file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outFileName);

CipherInputStream cipherIn

= new CipherInputStream(fileIn, cipher);

int theByte = 0;

int fileLength = 0;

while ((theByte = cipherIn.read()) != -1)

{fileOut.write(theByte);

fileLength++;}

(4)对明文用一次Hash算法,得到信息摘要;同时用用户A的公开签名密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等到信息摘要;

Hash算法比较简单,采用MD5或SHA-1算法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代码如下:

java.security.MessageDigest mesDigest = java.security.MessageDigest.getInstance("MD5");

mesDigest.update( message);

byte[] digest = mesDigest.digest();

(5)将两个信息摘要进行对比,如果一致说明数据是完整的,没有被篡改;反之表明数据被篡改过。

(6)数字签名的验证:根据A发送的数据包中的签名,B使用A的公钥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成功证明确实是A发送过来的,数据包可以长时间保存,对于防止今后的法律纠纷有重要作用。

如下所示:

java.security.Signature signCheck = java.security.Signature.getInstance("DSA");

signCheck.initVerify(pubKey);

signCheck.update(information);

if (signCheck.verify(signedInf)

根据以上数据传输过程,可以完全保证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和不可抵赖性。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选用上海CA中心提供的数字认证系统,来对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并对数据进行加解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该系统已获得国家专利,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测评,是保密局推荐的政府采购安全产品。

5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党建信息系统采用的安全策略,描述了系统安全框架的软件结构,给出系统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了系统的需求,保证了数据交换中数据的完整性、不可篡改性,发送方的不可抵赖性,较好的实现了系统的安全。在上海党建系统已基本运用成功,这些经验对于全国的推广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ruce Schneier,Applied Cryptography[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2] Bruce Eckel. Java编程思想[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

[3] 李明柱. PKI技术及应用开发指南. http://ibm.com/developerWorks/cn/.2002-6.

[4] MD5算法研究. http://www.5xsoft.com. 2002-5.

17.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十七

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来源:国土资源信息化 作者:杨利民 刘顺喜 赵强 彭程 郭双仁 发布时间:2009.04.221、引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先后分别开展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在此基础上,各地建立了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但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二者相互独立,地籍信息的日常变更维护不方便,容易产生土地利用信息不一致,不利于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地籍信息的要求。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热点和难点。车学文等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只是在某个方面或一些具体技术层面进行论述,没有整体构想,对系统功能、数据组织等考虑不够,也没有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我国一些地方,如:江苏省徐州市、湖南省湘乡市等建立了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也在浙江省义乌市开展了试点,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不成熟。湖南省湘乡市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投入实际运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软件也是分城镇与农村独立开发、测评的,国家也没有制定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全面、系统、宏观的理论作指导,需要有整体开发技术方案,需要解决开发路线、技术标准、系统功能、系统结构、数据组织等重大问题。笔者对湘乡市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试验,撰写此文,以与同行商榷。

2、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技术难题

2.1调查精度或比例尺不同的问题

城镇土地调查要求采用的是1:500比例尺的调查精度或1:1的实测精度。农村土地调查要求采用的是1:10000或者更小比例尺的调查精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比例尺要统一,但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损失。

2.2坐标投影系统不同的问题

城镇土地调查采用的是1.5°分带独立坐标系。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3°分带。建设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城镇土地调查成果转换到国际标准的3°分带,才能保证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相衔接,同样的,必须保证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损失。

2.3各城镇分散分布的问题

城镇土地调查边长投影变形值每公里不得超过2.5厘米。县(市、区)辖区内各城镇相互间的距离,近则几十公里,远则上百公里,很难用一个坐标投影系统来确保境内所有城镇的边长投影变形值不超限。

2.4表示内容不同的问题

农村土地,城镇内部的地籍和地形地物要素等都不予以表示;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内部的地籍和地形地物要素等都要详细表示。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二者兼顾。

3、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1基本结构

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有两个分数据库,即: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和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是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融合后形成的数据库,以反映土地资源和土地权属信息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城镇与农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图斑或宗地编号、农村土地登记资料等信息,不包括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内的地形地物和土地登记等信息。城镇与农村的土地信息分层存放。两个分数据库通过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互相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变更互动。

3.2基本功能

(1)制图功能

输出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建制镇只能是一个图斑,城镇内部的地籍和地形地物要素不能显示。输出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镇内部的街道、街坊、宗地、宗地编号、土地利用类型、界址线等地籍要素和地形地物要素都要显示。此外,城郊结合部的同一土地利用信息,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应该完全显示一致,不能出现矛盾。

(2)统计功能

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能够自动完成城乡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的统一统计,并且不重不漏;而不是先分别进行城镇与农村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再用手工相加的方式进行城乡土地分类面积汇总。

(3)登记功能

按照规程对上地登记发证精度的要求,能够分别进行城镇土地登记发证与农村土地登记发证。

(4)变更功能

当城镇或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变更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时,只要更新一处信息,与之相关的土地类型、土地权属、地类符号、宗地编号、宗地属性、统计数据等所有信息都能同时变更。

(5)管理功能。要具有扩展性,既要能够满足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审批、地产市场管理等土地管理业务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土地利用资料的需要。

(6)查询功能。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能够提供及时、快捷、方便的服务,满足公众查询城镇或农村任何一宗地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利状况等信息的要求。

4、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途径

4.1分别开展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

城镇近郊区有道路、沟渠、河流、铁路、公路等明显线状地物的,可以依这些明显线状地物为界,划定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城镇与农村独立开展土地调查。难以按明显线状地物划定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的,农村土地调查应覆盖包括城镇在内的辖区所有区域,城镇按规划区或指定范围进行土地调查。

4.2建立城镇与农村初始土地利用数据库

采用统一的软件;或者建库标准、数据格式一致,能够进行数据相互转换的软件,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要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土地规划、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应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城市规划、土地等级、土地价格、正射影像图等。

4.3进行坐标系统转换和地类综合取舍

将独立坐标系的城镇土地调查成果,转换至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国际标准分带坐标系统。按照农村土地调查标准,将城镇建成区以外的农用地、零星建设用地等进行综合取舍,并编写图斑号。

4.4进行城乡土地调查范围的衔接

在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内,将城镇土地调查边界线的坐标串复制到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与农村土地调查,同时对同一城镇进行了土地调查的,要删除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城镇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农村土地调查信息,即:使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城镇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农村土地调查信息为空白。

4.5农村与城镇土地利用数据融合将经过坐标系统转换及农用地、零星建设用地综合取舍的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导入到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填补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相对应的城镇空白部分。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土地利用、土地权属、街坊范围等信息以外的有关属性资料,如身份证明、调查表、权源资料、审批表、土地登记表卡、建筑物与构筑物及地形地物等信息不予复制。街坊范围线作村级权属界处理,宗地视同为图斑,宗地界址线作图斑线处理。

4.6设置城镇图斑开启功能

将城镇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城镇建成区,设置为可以打开或关闭的功能。解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和土地分类面积统计等问题。

4.7进行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要素接边

以城镇土地调查结果为准,进行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的权属单位、权属界线、图斑或宗地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符号、图斑编号等的接边。

4.8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融合与要素接边处理后,形成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将未经坐标系统转换、农用地与零星建设用地综合取舍的原始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相对应的城镇图斑挂接,在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与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之间设置变更互动路径,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5、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

5.1数据管理系统更新

农村土地变更调查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后,可以直接采集入库,更新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城镇土地变更调查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后,要对二部分进行更新:一是将变化信息经过坐标系统转换后,更新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二是用变化信息直接更新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

5.2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进入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后,可以直接进行农村土地登记与土地登记信息查询。打开城镇内部信息后,可以进行城乡土地分类面积汇总。关闭城镇内部信息后,可以制作小比例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5.3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应用

用输入城镇名称、城镇代码、双击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城镇图斑等方式,进入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城镇土地登记、土地登记信息查询和制作大比例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工作。

6、几点认识

6.1不能强求城镇与农村建立同一调查精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可以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但很难统一调查精度。小范围内可以采用同一精

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但整个县(市、区)建立同一调查精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不现实,一是耗资巨大;二是技术队伍力量不够。城镇是以土地产权管理为主,精度要求高;农村是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精度要求低,在整个县(市、区)建立同一调查精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必要。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城镇与农村分别进行不同精度的土地调查,内业建库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逻辑整合与拼接,才是科学合理的。

6.2将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简单整合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必须考虑各城镇边长投影变形值、城镇与农村土地登记发证精度、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城乡土地分类面积的统一统计等多种因素,将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逻辑的有机融合,建立数据间的链接、转换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种业务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要求。

6.3不同调查精度的成果可以在一个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内运行

目前,许多人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的比例尺不同,无法将两个调查成果整合在同一个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内。其实,城镇土地调查地形地物点都有坐标,农村土地调查图斑线等也有坐标,这就决定了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可以在一个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内运行。

6.4城乡土地调查范围要衔接

要建设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使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的分界线完全吻合一致。用大比例尺图的图廓线或其它方式划定调查范围线都将增加建库的难度。理想的情况是在城镇周边有能在小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上反映明显的线状地物作为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的分界线。

6.5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应是开放的,面向广大社会用户

既要根据国土资源部门自身业务特点,考虑国家、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保证各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网以及土地利用变更、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等业务的需要,还要考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多样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车学文.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6:27-30

[2]徐财江,陈志荣,腾龙妹.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挖掘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2:3-5

[3]陈永华.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管理[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4:12-14

[4]姚艳敏,吴丽芬,等.关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8.3

[5]李红娟,邓军.县级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9

[6]沈陈华,郜莉.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7-110

[7]吴长彬.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2,5

[8]韩伟刚.基于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地籍数据库建设研究[J].浙江大学,2004.5

[9]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S].2007.12

[10]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办公室.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技术要求(试行)[S].2007.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2007.12.3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2007.12.31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S].1989.9.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2007.8

上一篇:各类人员安全工作职责下一篇:三年级减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