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飞宇读后感

2024-12-31

曹阳飞宇读后感(精选2篇)

1.曹阳飞宇读后感 篇一

学习曹阳飞宇心得体会

新桥学校 李 宏

一个男孩,感动一座城市,进而动情八闽,源于最初的一个决断:

卖掉祖房,背起身患尿毒症的父亲一起上学。

上善若水,孝行动天,孱弱男孩,创造生命奇迹,告诉我们什么叫“伟岸”!

这段话,是“感动福建”2009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推委会给曹阳飞宇撰写的颁奖词。

烧开水、做早饭、测体温、喂药、收拾大小便……天还没亮,曹阳飞宇就起床照料生病的父亲,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曹阳飞宇是福建省光泽县人,自父亲生病以来,这位21岁大学生都是这样开始每一天的生活。

遭遇变故 寒门学子独撑一片天

2009年春节期间,六十一岁的父亲开始持续低烧,不停地咳嗽,情绪很不稳定,身体极度虚弱。经检查,飞宇的父亲被诊断为患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住院治疗,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治疗需要,飞宇的父亲先后辗转厦门中山医院和杏林医院,期间多次昏迷,并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出现了精神异常,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睡,也不配合治疗。所幸的是,在医生的全力抢救和飞宇的精心护理下,父亲病情终于暂时得到的稳定。由于正值春节假期,远在光泽老家的亲戚和朋友都难以到厦门帮忙。飞宇孤身一人承担了所有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飞宇稚嫩而单薄的身躯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父亲对我的抚养,父亲对我的教育,父亲对我的爱,我一定要报答!”这一刻,飞宇紧握右拳,像是对自己的激励,更像是一句誓言,内心滚烫,目光如炬,显得异常坚定。

携父寻医 阳光男孩校园尽孝道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元宵将至,家里的积蓄也差不多花光了,为了能挽救父亲的生命,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飞宇难以舍弃求学之路,更不能放下挚爱的父亲。2009年2月22日,飞宇带着父亲来到了三明,住进了学校附近的荆东村里租来的新“家”,开始了他一边带父亲看病、一边读大学的生活。

飞宇每天早早起床做早饭,给父亲喂完饭后,迅速奔向教室。中午再到学生食堂买好午饭带到家里和父亲一起吃。下午的课结束后,先到学生食堂买晚饭,然后回家,父子一起吃晚饭。晚饭后,给父亲洗脸擦身。等忙过这些,再到学校去上晚自习,争取十点钟之前回到家。

率先垂范 传递爱心接力棒

阳光男孩孝行动天。一年来,曹阳飞宇先后荣获校“优秀共青团员”,首届三明市三元区道德(孝老爱亲)模范、中国好人榜6月份 “孝老爱亲”好人,并获评感动福建”2009十大人物。

在“感动福建”2009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飞宇带着病重父亲上大学感人事迹的记录短片感动了全场观众。在现场访谈环节,飞宇表示,父亲和学业,他都不能放弃,他十分感谢学校和社会给予他的关爱,他会带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2010年3月29日,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赖军一行莅临三明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在考察期间,赖书记一行亲切看望了曹阳飞宇,并送上1000元慰问金。面对这又一份溢满温情的援助,飞宇感到由衷的幸福,并表达了谢意。但他并没有把这笔钱用于父亲的后期康复治疗上,而是委托三明团市委将这笔慰问金转捐给更需要帮助的西南旱灾地区群众,捐给了那些像他一样需要爱的呵护的骨肉同胞,以实际行动传递着一片爱心。

不只是飞宇,全校的师生都在飞宇感人事迹的感召下,积极弘扬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各项爱心事业中去,在校园内掀起一股股爱的浪潮,爱的阳光播洒了整个校园。5.12汶川大地震、西南旱灾和4.14玉树地震,无不牵动着每一位三明学院师生的心,从校领导到各部门单位,从各系到各班级,从社团到协会,全校上下积极动员,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或捐钱、或捐物、或举办各类爱心祈福活动。

这种“曹阳飞宇现象”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关心和帮助像曹阳飞宇一样需要爱的阳光的人,大家都在用行动彰显着社会责任,用爱心传递着博爱情怀,爱心接力棒还将不断地传递下去……

2.(毕飞宇《青衣》读后感) 篇二

—读毕飞宇《青衣》有感 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

——题记 青衣是京戏里的一个行当,仅是一个行当而已。

然而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头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硬度,只能是水做的柔软,随风飘到任何一个码头,你都是一朵雨做的轻云。

老天爷创造一个天生的青衣实属难得,筱燕秋就是这其中幸运的一个,或者也可以说是不幸吧。20年前的她因饰演《奔月》中的嫦娥而生,也因嫦娥而衰;20年后的她又因嫦娥而“大放异彩”。至此,她和嫦娥再离不了神。

再见她华美的亮相,已是时隔20年后,乔炳璋百感交集,惊叹地问这个执着的女人:“你是怎么一直坚持下来的?”筱燕秋没有解释,没有惊讶,只是扬起脸,淡淡地一句:“我没有坚持,我就是嫦娥!”

筱燕秋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活在奔月里,然而终其一生,却都只能是嫦娥的替身。替身而已!嫦娥终究还是飞走了,独把筱燕秋一个人留在了这寂寞苍凉的世上。

从第一次的登台演出到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悔恨,筱燕秋,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内心最坚实的阵地,顽强倔强地去追求,不惜牺牲一切地去捍卫。有的时候,真的能理解这个带有些许疯狂因子的女子——她是在奔月中被得到了肯定,爱上了嫦娥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20年前,她并不是不想让李雪芬演,只是她太过投入,根本就没有办法停止!她,不过是不允许她心目中完美的嫦娥被李雪芬诋毁罢了。为了所饰演的嫦娥不受侮辱,那个时候的她根本就没有深思,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20年后,她甘愿放弃嫦娥A档,是春来又带给了她所谓的希望——春来是嫦娥能够继续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筱燕秋从春来身上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可此时的筱燕秋确实是嫉妒了,她嫉妒春来的年轻,嫉妒春来的活力。她是这样地需要春来去找回她自己原本失去的岁月。

活生生地掐断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其实比杀死她更让她寒心丧气。力不从心地活着,时时欲罢不能,处处又无能为力。然而红头盖掀起来,B档的筱燕秋却是最先出场的新娘。就这样,她撩起了水袖,把自己嫁了出去。没有新郎,这个世界就是新郎,所有的观众都是新郎!所有的新郎一起盯住了唯一的新娘——筱燕秋完全找回了感觉,她把满腔的块垒抽成了一根绵延的细长的丝,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 缠绕了起来,挥洒了起来。筱燕秋的身体连同她的心窍,一起全都打开了,舒张了,延展了,润滑了,柔软了,自在了,饱满了,接近于透明,接近于自缢,处在了亢奋的临界点。

她真的不是有意忘了自己只是嫦娥的B档,她真的只是控制不住,太久的压抑也无法抑制此刻的激情,她是嫦娥,只有她才是嫦娥„„

戏终有落幕的时候,带着遗憾,四场已然结束,“嫦娥”终是离开了舞台。她穿着一件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舞动着手中的竹笛,唱着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一去不复还。

生为青衣的筱燕秋,也许从她一出场,悲剧命运的锣鼓已然敲响。她错就错在太爱戏,太爱嫦娥,爱到把自己华丽的青春都给了嫦娥,而嫦娥能回给她的,却只能是长长的寂寞和荒凉。嫦娥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但是,“虚无的女人”不是女人,“极致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她们只是一种概念,一种生长在脑海中的概念而已。所以嫦娥不是真正人世间的女人,做嫦娥便做不成真正食烟火的女人了。傻气的筱燕秋一旦下点决定把嫦娥当成自己义无返顾的理想时,就注定了她不能够做一个完整且真实的女人。

繁华落尽,好不悲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究是谁演绎了谁?人生虽说入戏,可是人生毕竟不是戏,把演戏当作了生活本身时,只能迷失了生活中的自我,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正如筱燕秋,不管再怎么把嫦娥饰演地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她也不可能是嫦娥。唯一可相比拟的是,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也成了筱燕秋的命运。多么可笑。人是自己的敌人,一心不想做人,心心念念地只想成仙。

人是人的原因,人却不是人的结果。人啊,人哪,你在哪里?

有时候,总觉得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已挚爱和梦想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还有期盼。戏,之于筱燕秋,是一种更高的追求,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的极致。只有在戏里,她才能够真正得到快乐,得到满足,才能真正找到自我,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上一篇:《玩偶之家》优秀的读书笔记下一篇:工作室的品牌推广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