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的历史传说

2024-07-10

鼎湖山的历史传说(精选13篇)

1.鼎湖山的历史传说 篇一

一、玄武的传说

玄帝念道专一,遂感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元君告玄帝曰:子可越海东游,历于翼轸之下,有山自乾兑起迹,盘旋五万里。水出震宫。自有太极,便生是山。上应显定,极风太安、皇崖二天,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也。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当契太和。升举之后,五百岁当上天,龙汉二劫中披发跣足,蹑坎离之真精,归根复位,上为三境辅臣,下作十方大圣,方得显名亿劫,与天地日月齐并,是其果满也。告毕,元君升云而去。

这个故事尚见于《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卷三之中。从其情节可知:玄帝的“老师”叫做“紫元君”。按照道教的称呼习惯,高规格的女仙方有“元君”之称,可见紫元君当属女性。《玄天上帝启圣录》之行文在紫元君之前加上了 “玉清圣祖”的定语,这既可以显示紫元君在道教仙境中的地位,又说明了她是天上胜境的女仙真。这位“元君”被奉为“圣祖”,足见其地位之显赫,而她又居于 “玉清”境,看来还是属于元始天尊所辖之大系。从理性的立场看,玄帝拜师的故事当然是一种信仰心理的表现,我们一般凡人是难于从玉清胜境的神仙大学研究生院中查考到玄帝的学籍记载的。不过,这个资料至少为我们追溯玄武信仰在流行过程中是如何与丹道脉系相交融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线索。考诸《道藏》,其中有一部经书叫《紫元君授道传心法》(以下简称《心法》),题长生阴真人注。既然是“注”那就说明其经文在阴长生之先已经存在,按道门之说法,长生阴真人,又称阴真君,或英真君。

据葛洪《神仙传》的记载,阴长生乃东汉和帝(88年——1在位)阴皇后之高祖,出富贵之门,好神仙之道,闻马鸣生修道成仙,遂离家皈依其门下,朝夕追随其左右,勤于仆役杂事,如此达二十余年之久。据说,与阴长生一起学道者十余人,因耐不住学道之辛苦,悉皆归去,唯独阴长生不改初衷,执礼更勤。由之而获得马鸣生之信赖,于元光元年(122年)携之入青城山炼丹,又于鼎旁别筑神坛,授予《太清神丹经》。

阴长生别师归家,依丹经之方制炼丹药,且炼黄金十余万斤,广济人间,后服丹而举家长生,在人间三百年,尔后羽化升仙而去。就阴长生的生平事迹看,他显然是一个精通外丹烧炼的人,应属于外丹派中人。但在题为阴真人注的《心法》一书却有许多批评外丹之言论。例如其中所称:“仙士勿令错用意,妄将变黄白药,错服食。”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把仙经中的药物机械地理解为制炼黄金白银之类和外丹服食之品。另外,《心法》还批评“休粮”、“服气”、“导引”之类,把这些东西视为旁门,这显然是站在内丹学派立场说话的。

就道教思想史的发展历程看,内丹理念虽然在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中已经存在,但那时并没有明确表达,更不是把它看作与外丹相对立的操作方式。直到唐末以来,由于外丹服食的种.种失败和教训,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内丹学派才兴起反对外丹服食,而著重内丹之修炼。宋代中期,张伯端承袭钟吕道脉,祖述内丹,斥休粮服食之类为旁门左道。《心法》的一些主张与金丹派南宗颇相一致,故其注文当较为晚出,很可能就是南宗派系之所为。这使我们得以看到丹道秘法由内外相兼逐步发展为主内丹而排斥外丹的演变轨迹。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仍然可以发现“玄武”在丹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心法》在论述如何修心以使“三丹”归命时言及“天一得之,结绳为证”。这个“天一”即是玄武的符码转换,因为“河洛”象数之法,天一乃居于北方,为壬癸水之所位。《玄天上帝启圣录》称紫元君传给玄帝“无极上道”后要他“复归本位”,这与《心法》所言之“天一”之意蕴实不相悖。

二、玄武历史传闻

关于玄武起源的最早传说来自于夏朝。据传,中国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帮助舜治水。因其只采用塞堵而非疏导,虽然有神物息壤的帮助,但仍没有成功。通常鲧会被当作灵龟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认为蛇是自己的祖先。

玄武改名成真武,是为了避赵家圣祖的讳。宋真宗授意宠臣,大搞“天书屡降”的神话。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所献芝草、嘉禾、瑞兽等不计其数,全国掀起了一场少见的崇道狂潮。过了几年,真宗又假托梦见神人传玉皇之命,说轩辕皇帝为赵氏的始祖,由此制造了一个“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并将此事布告天下,尊黄帝为“圣祖”,上尊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为“元天大圣后”,以七月一日圣祖寿辰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圣祖降临日为降圣节。从此,道教又多了一位仅次于玉皇的尊神——“保生大帝”赵玄朗。

三、玄武古意

(一)玄武乃龟蛇。

《经稗》:“斗牛女虚危室璧七宿有龟蛇体,故曰玄武。”

《楚辞·远游》:“时暧(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二)“玄武”天龟。

《礼记·曲礼(上)》云:“玄武,龟也,龟有甲,能御侮用也。”

《周礼》云龟:“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其色,天龟玄,所谓玄武是也。”

(三)玄武为龟与蛇。《左传》:“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虚危之星也。”

2.青铜时代的传说和历史 篇二

图1 考古学家李伯谦

主持人: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假如今天我们翻开一份由西方国家编写的世界历史年表,我们总会发现在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大约3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位置上始终是一片空白。这段中国历史充满的迷雾,对于一位专业的杰出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他心头的一个痛。

2000年11月9日,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那天公布了一份《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而这份年表的背后却包含了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智慧和辛劳。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却只到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中国的第一王朝——夏,因为没有明确的文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证实:夏朝是否存在?它的都城又在哪里呢?

1959年,河南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处,一支考古队在一个叫二里头的地方有惊人的发现。这处遗址的建筑面积比现在的故宫还大好几倍,在二里头先后发掘出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居住区、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一切证据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都城,建造的时间距今大约3500年~4000年,而这正是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存在时期。二里头到底是哪个王的都城呢?

李伯谦:这个发现使很多考古学家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把二里头文化都看成是夏时期的文化了。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您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李伯谦:我是1963年才带学生到二里头遗址学习的。二里头文化分了三期,当时我比较同意我的老师邹衡教授的观点。

在此后的发掘中,二里头文化被分为四期,被誉为“夏商周考古第一人”的北大教授邹衡认为,这四期都是夏文化,覆盖了整个夏朝的历史。

李伯谦:当时我们都是同意这个观点的。后来测定结果二里头文化当时认为是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的1600多年,二百八九十年的时间。我觉得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篇夏本记,就记载夏朝有十四代,十七个王,而且对夏朝的年代他说是471年,那我们这个三百年还不到,那一百多年怎么办呢?

李伯谦对老师邹衡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他感觉二里头文化可能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应该属于中晚期的夏文化。

主持人:因为《史记》的记载如果没有考古上明确证明的话可能我们也不太敢认定。

李伯谦:我有这个想法以后,就觉得要找出一个说法,我就从二里头开始发掘的第一篇简报一直到历次的简报,反复阅读琢磨,我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内涵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山东、河南东部的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距今约4350年~3950年,比二里头文化要早。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一种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考古学家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图2)。

图2 “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要特征

李伯谦:在二里头文化当中常见的一种器物叫“三足盘”,就是一个平底的盘,下面带三个瓦足。这个东西追它的源头就是在山东、河南东部龙山文化当中流行的东西。当时发现的不仅是这一种器物,有五六种器物都和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系,但是这种密切关系是怎么来的?

主持人:您下一步的思路应该就是分析这个因素为什么会从那边来?那您找到的线索是什么呢?

李伯谦:我1986年写文章说,造成这种结果,可能和文献记载的后羿代夏这个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

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朝时期东夷部落的首领,善于射箭。神话传说,后羿曾经射下九个太阳,使大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领导的部族就分布在山东龙山文化所在的区域,那时正是夏朝的第三个王太康的统治时期,他们之间曾经展开过一场生死大战(图3)。

图3 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李伯谦:第三代的王喜欢喝酒、喜欢打猎,不太问政事,结果东方的夷人,他们的首领叫作后羿,他利用商朝老百姓对这个王的不满意,就进攻过来把夏朝这个王推翻了。这个在司马迁的《夏本记》当中就叫作后羿代夏,过来后他的文化也带来了。我认为二里头文化发现的和东方的、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的这些因素和这个政治事件密切相关。

史书上记载,后羿当政后,以善射自居,也四出游猎,不管民众疾苦,不久便被自己的手下所杀。夏王的后人在多年后又重新夺取了政权,后羿引发的这场夏王朝的政权变故持续了100多年。

主持人:后羿这个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很难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一个结合。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专业的考古学家怎么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到底是一个神话人物还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李伯谦:从历史记载来讲,成文的历史,就是用文字来记载的历史是比较晚的,用成文记载历史我们叫作“信史”,就是可以相信的历史。在这之前一个阶段是不是没有历史呢?还是有历史的,只不过这个历史是经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口头传说,所以叫作“传说史学”、“传说历史”。比如后羿,就是传说,当时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记载,只是传说下来了。

主持人: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真实的影子是有的,但是因为传说,人们口口相传总会把它夸大,最后就变成了一个神话人物了。

李伯谦:对。是不是有这么个人我觉得倒并不重要,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东方这个部族的代表人物,这个是可以相信的。

司马迁的《史记》中这样描述后羿:东方夷人的首领,具有非常高的射箭本领,他带领东方的夷人打败了中原地区的夏人,夺取了夏的政权。

主持人:如果没有考古发现,恐怕很多历史学者对司马迁后羿的这段历史,或者说后羿代夏这段历史也是将信将疑的。

李伯谦:那当然是,没有得到考古学的证实。

李伯谦指出二里头文化应该属于夏朝的中晚期,也就是说二里头是后羿代夏事件之后,夏的都城所在地。

李伯谦:有赞成的,但是也有不同意的。不同意的觉得您举那些和山东有关系的东西可能是比较早的东西,他也承认是跟东方有关系,但是不是同时的。认为它是比山东龙山文化要早一个时期的大汶口文化的东西,比较早的时候就传到中原了。二里头又继承了中原很早传过来的东西,所以不见得是和后羿代夏有关系。

主持人:这种分析你们怎么回答他呢?

李伯谦:因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根据比较来讲,它和大汶口文化还是有距离,更接近的还是山东龙山文化。

既然二里头是夏中晚期的都城,那么夏王朝最早的都城又在哪里呢?这也促使了李伯谦对夏早期文化进行研究。1998年,李伯谦完成了对中国青铜文化体系的构建,对夏商周考古研究产生了影响。

大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商,商经历了近六百年,但是商的第一个都城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文献记载,商由于战乱曾多次迁都,加上年代久远,给寻找商的都城带来了困难。

1950年,郑州市一名小学老师在郑州市的一次意外发现,使商的第一个都城的寻找工作有了转机。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发掘中,郑州陆续发掘出祭祀坑,制陶作坊,城墙等遗迹以及一些商代大型青铜器,遗址位于郑州市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这里是商哪位王的都城呢(图3)?

李伯谦:组织发掘的安金槐先生说这个王可能是仲丁,就是商汤之后的第六个王,是他建的城,叫作隞都。最初大家都觉得也没有太多的疑问,后来我的老师,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先生提出来说郑州商城不是傲都,应该是商汤所建的亳都。

也就在考古界倾向于郑州商城是商的第一个王——汤的都城亳都时,在距郑州市约80公里的偃师市也发现了一座商代都城(图4)。

图4 偃师市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

李伯谦:你说郑州商城是亳都,我这也发现一个跟它时间基本差不多的一个城,规模比它小一点。

主持人:那确定都的因素是什么呢?

李伯谦:一个是它的规模,它的规模也很大,而且出的有青铜器,后来还发现有宫殿遗址,所以它是个都没问题。但是究竟哪个是真正的亳都?两方面意见相持不下,邹衡先生说郑州商城就是亳都,你那个是桐宫。什么叫桐宫呢?就是商汤为他孙子太甲在那里建的一个宫。

主持人:这也是有历史记载的?

李伯谦:有历史记载的。但是人家说那不行,我们偃师商城这么大的地方怎么是个桐宫呢?而且班固就讲过,商汤在西亳呆过,那也是商汤时候建的都。

郑州商城被埋在一座繁华的现代城市的地下,给考古挖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李伯谦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

李伯谦:发现有一百多米的城墙,这个城墙比我们现在认为郑州商城建立的时候,它比那个早,比郑州商城大城建立的时候要早。第二,郑州发现一个铜器墓,随葬青铜器的墓葬,有两件青铜器还有陶器,这个墓葬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在郑州发现的商文化系统当中最早的一个墓葬。还有就是在比郑州商城早的所谓罗大庙文化当中发现有大型的建筑基址,它的规模和后来发现的商朝的宫殿基址是不相上下的,这三个东西都比郑州商城那个大城要早。

李伯谦认为,郑州商城,也就是史书上称的商的亳都,可能有两次建造过程,在大城建立之前,那里就曾有过一个小城,这是为何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掘,引起了李伯谦的注意。

李伯谦:在郑州商城的西北方向四十华里一个地方叫大师姑,在大师姑这个村子发现一个城,这个城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城,是二里头文化的二期开始到四期结束的一个城。

李伯谦认为,郑州在商代先有一个小城,后来又原地扩建了一座大城。而二里头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的都城,在距它6公里的地方就是偃师商城,大师姑商城在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中间。经过测年,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建立的时间在同一时代,只是具体时间上略有先后,李伯谦推测,这些城池的分布和建立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商的第一个王汤征伐夏的战争(图5)。

图5 商汤征夏城池分布图

李伯谦:商人的起源是在豫北冀南,安阳、邯郸、漳河流域,它本身是受夏人控制的一个部族,但是它慢慢慢慢壮大了,起来以后它想灭夏了。

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了征伐夏的战争。

李伯谦:商汤的军队一直到了开封地区,现在开封市的杞县。那年郑州大学在那里发现一个遗址非常重要,叫路台岗,在这里发现了很典型的一个灰坑,出土的全跟豫北冀南的文物相似,我们认为与先商文化的那些遗存完全一样,那就是典型的先商文化。

主持人:说明那个时代他们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来。

李伯谦:到过杞县来。

郑州西北方向的大师姑城,阻挡了商汤军队前进的步伐,那里是夏朝一个重要据点,守备的军队非常强大。

李伯谦:就是要防东边的,所以建了这个城。你商人不是要灭夏吗?你到这个地方人家的大军在这驻扎着呢,所以它必然在这里停下来,慢慢整合自己的力量,这个地方必然有它的遗迹留下来。

经过艰难战斗,商汤攻下了夏的都城二里头,但不久,他决定在二里头夏都的旁边建一个规模很大的城池,这就是堰师商城,历史上称为西亳。

主持人:这个偃师商城离二里头多远?

李伯谦:十几华里。监督夏遗民的,尽管表面上把夏灭掉了,但是你还可以祭祀你的祖先、宗庙,你们敢造反我就武力对待。文献记载是这样的,商汤灭了夏桀以后它又回到郑州的亳。所以我们说郑州商城为什么在先商时期还没有灭夏以前就设个据点了,它回来以后肯定是把它扩大成为郑州商城大的都城,但是同时为了监视夏遗民,就在十几里外建了一个城——西亳。所以我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是基本同时的,这大家都同意,按照我的排法,郑州商城,那个小城为代表的,要早一些,这就圆满了,我们承认都是都城,但还是有一个主的有一个辅的,两京制。所以我想如果重新来看待郑州商城,把邹衡先生的观点补充上一点我认为比较圆满。

公元前1046年,居住于陕西地区的周族势力推翻了商的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三个王朝—周,周控制了商朝原来统治的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为了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周王把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周朝的第二个王周成王在镇压了山西南部的唐国叛乱后,把自己的的弟弟分封在那里,一个日后称霸了160多年的诸侯国——晋由此诞生(图6)。

图6 周朝推翻商建立诸侯国晋

李伯谦:晋侯这个称呼,是从第二代才叫的。因为叔虞封唐,晋的始祖叫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

他封到的是唐,所以他不能叫晋,到他的儿子燮父把国号改成晋了,所以他才叫晋。

公元前453年,晋国被三位大臣瓜分,史称“三国分晋”,七百多年历史的晋国从此消失,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甚至连它的始封地和都城所在地都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1992年,山西南部一个叫天马曲村的地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盗墓事件,才为揭开这个千古之谜找到了线索。李伯谦来到这里。

李伯谦:从1992年一直到2000年,我们在这里一共发现了9组墓,一共是19个墓,其中有一位晋侯旁边埋了两个夫人的墓(图7)。

图7 山西天马曲村挖掘的晋侯陵寝

挖出来以后怎么来认定它,这个晋侯墓是哪一位晋侯,和史记记载的晋世家记载的时期能不能对应上,这是最大的问题。

史书记载,从有晋以来,历经六百多年,自叔虞封唐开始,止于晋静公,共有36代晋侯、晋公。在天马曲村遗址仅发现9座晋侯陵寝,这九个晋侯到底都是谁呢?

1993年,在一座几乎被盗光的晋侯墓中,考古队发现了重要的线索。

李伯谦:尽管这个墓被盗了,但还是留了很多东西没盗走,其中有一个青铜器是什么呢?16枚编钟大小排下来两套,这个墓14个钟被盗墓贼盗走了,后来流到香港,被上海博物馆马承源先生把它买了回来,但是这个墓坑还剩了两个,剩了两个是最后的两个,这个钟谁做的呢?晋候稣。这个晋候名字叫穌。

晋侯墓经过六次挖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器物,其中最多的是青铜器,包括盗墓流失在内,晋侯墓青铜器共400余件,其中,礼乐之器占绝大部分,这些器物上的铭文成为了剖析墓主身份和名字最直接的证据(图8)。

图8 晋侯墓出土文物上铭文清晰可见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和曲沃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每个晋侯墓都有一个陪葬的车马坑以及一或两个夫人墓,各个墓位的安排十分严格,他们的分布规律也成为推断晋侯身份的重要线索。

李伯谦:9个排次序是一环扣一环的了,他是不是父子相继呢?晋是父传子还是哥哥传给弟弟呢?91、92号墓这一组出了一个铭文,是晋侯喜父文考,文考就是父亲去世以后的尊称。根据记载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墓地是父子相继这么一个排列的顺序。

在晋侯墓地最后一次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件晋的第一代,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文物(图9)。

图9 周成王弟弟唐叔虞的文物

李伯谦:还出了一件方鼎,方鼎现在我们还没有把它修复起来,但是它有长篇铭文,这个长篇铭文记载了周王举行的祭祀大典。这件铜器是现在我们找到的唐叔虞唯一的一件铜器,在他的儿子墓葬中发现的。这样就把9座墓从第二代晋侯燮父,一直到最后一组晋文侯时期,9座墓把它排序出来。我们还对每座墓葬进行了测年,这就为构建西周时代的年表做出了很重要的证据。

除了晋的第一个侯叔虞的墓没有发现之外,九个晋侯墓的身份都得到了证实。

3.简短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 篇三

葫芦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着水,小的一头露出水面,不管水怎样漂流,葫芦口总是向着天上,所以兄妹二人就能够活着了。

洪人退了以后,兄妹俩从葫芦里出来,见到一片荒凉,伤心极了。他们见到天下人都死了,自己又是兄妹,不能做夫妻,如此下去,兄妹死了,人类不是绝了吗?

他们哭着去问仙人,仙人说:“人们都被淹死了,你们就做夫妻吧。”

他们说:“以前都没有兄妹做夫妻的样子,我们怎么能结婚呢?”

仙人说:“你们不情愿,天下的人就要绝种了。”不管仙人怎么说,他们都不愿意。

后来,仙人又说:“你们不愿意,也没法子。我烧一堆火,你们两人从火苗上跨过去,这样,人类就能繁衍下去了。”兄妹答应了。

仙人在地上烧了一堆火,火苗卷着一团团黑烟飘上天去。兄妹二人跨过火苗去。他们一跨过火苗,便认不出是兄妹了,所以后来就做了夫妻,生育出天下人来。

兄妹俩跨过火苗时,烟火一团团地飘上来。烟火,壮语叫“昏因”。因为人类的先人兄妹俩跨过烟火才结为夫妻,所以现在人们成家,就说是婚姻大事。

人们还编成一首山歌:

先时水淹天,

天剩两个人,

进葫芦去住,

相结为夫妻。

这兄妹结为夫妻,生育出后代来。他们死后,灵魂升上了天。那时候还没有太阳和月亮,天下一片黑暗。人们生活很不方便。

哥哥的灵魂对妹妹的灵魂说:“我来做太阳,你来做月亮,使白天晚上天下都有亮光。”这样,哥哥的灵魂就做了太阳,妹妹的灵魂就做了月亮。

妹妹的灵魂做了月亮后,看到晚上天下阴暗阴暗的,就害怕起来。

她对哥哥说:“晚上我害怕,我要跟你换做太阳了。”哥哥答应了。妹妹的灵魂做了太阳,哥哥的灵魂做了月亮。

妹妹的灵魂做了太阳后,又觉得地下的人们都朝着自己看,很害羞。

于是又对哥哥说:“哎呀,我做了太阳,地下的人都看着我,羞得很,我想跟你换做月亮了。”

哥哥说:“你一下子又想换做太阳,一下子又想换做月亮,我不跟你换了。”

妹妹不肯,哥哥告诉她说:“你怕羞,就用针放下去,人们就不敢看人你了。”

4.初一历史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篇四

1.能够复述出远古传说中的大致内容,以及黄帝,炎帝的贡献。2.在了解尧、舜、禹的传说的基础上理解何为禅让制。3.能够说出传说与历史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4.通过该课堂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5.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首先,初一学生历史相关知识比较薄弱,虽说小学期间会有接触,也不过是浅尝辄止,没有相关的能力与基础。对此,在授课中应当加强对其历史思维与能力的锻炼培养。

其次,初一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少年期,理性思维虽有发展但依旧有限,看问题多处于直观与感性阶段,缺乏思考,缺乏表达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他们的特点,促使其加强合作,互相交流,在锻炼学生学科相关能力的同时能够锻炼其思考表达能力 【重

点】黄帝、炎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夏朝的建立 【难

点】禅让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

那么,你们知不知道这个立志要填平大海的女孩子,她是谁的女儿?

没错,是炎帝。说到炎帝,我们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出另外一个跟他息息相关的人——黄帝。那么,这二人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他们做了什么事,以至于让我们缅怀了数千年?学完这节课,我们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新课探究]:

①阅读课本12页“炎黄联盟”,回答以下问题:10分钟

个人思考:部落联盟如何形成的?

阪泉之战与逐鹿之战的参战双方、结果? 小组讨论:阅读13页材料,回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我们介绍炎黄战胜蚩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知道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部落联盟和黄帝部落联盟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之后,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②阅读13-14页“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回答以下问题: 个人思考: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哪些发明?

小组讨论:怎样看待黄帝炎帝的发明?有多少可信度? 教师点拨:

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创制文字,指有了原始文字。河姆渡原始居民时就掌握了挖掘水井这门技术。制造舟车,在河姆渡遗址也出现过木桨。但若是说成个人发明,就是不可信、带有神话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们的聪明才智,而非个人成果。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知,传说跟真正的历史事实是有差距的。远古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包括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某些可靠的历史事实.就比如说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经被许多考古发觉所证实.对待传说与真实历史,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

③阅读15、16页“尧舜禹的禅让”回答以下问题: 个人思考,教材中禅让制的表现是什么? 相传,黄帝以后,尧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小组讨论:

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领袖的方法)什么样的人才具备被推选的资格?

(品质高尚,受到百姓爱戴。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心为群众着想……)

[课堂小结]:

同学们,到这里,我们教材上的内容就大致结束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有什么启示。

[巩固练习]:

1.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①黄帝部落 ②炎帝部落 ③蚩尤部落 ④夏部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传说中铜器和车船的发明人是()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嫘祖

3.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4.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体是()①炎帝部族 ②蚩尤部族 ③黄帝部族 ④尧部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5、“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6、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A、黄帝 B、尧

C、舜

D、禹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我们尊称蚩尤为 “人文初祖”

8、现今的华夏族是哪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发展而成的()

(1)蚩尤

(2)炎

(3)黄

(4)尧

(5)舜

(6)禹

A.(2)(3)

B.(1)(2)(3)

C.(3)(4)(5)

D.(5)(6)

9、传说中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0、尧舜禹先后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选举制

D、人民代表选举制

[课后扩展]:

5.蚩尤历史传说记载 篇五

一、蚩尤基本介绍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

二、蚩尤概述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河南濮阳台前县,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三、蚩尤历史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

传说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应龙所杀[1],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文献记载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6.鼎湖山的历史传说 篇六

三不老胡同 郑和情非得已当太监

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有一章专门详述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其实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郑和坐着游轮七次下西洋旅游去了。这件事搁到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明朝那会儿,当时的中国人还都以为地球是方的呢,七下西洋这件事绝对算是丰功伟绩,所以郑和还被称为伟大的航海家。那这位航海家郑和在北京的落脚之地在哪儿呢?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有条三不老胡同,相传早在明朝的时候,三保太监郑和就住在这条胡同里。众所周知,郑和不是个全活人,11岁那年就当了太监,俗话说:幸福的人都有相似的幸福事儿,不幸的人各有各的倒霉事儿。在太监行业里,有王振那样为了大展宏图而加入太监队伍的,也有李莲英那样为了生存而选择太监这个铁饭碗的,但是郑和和他们都不一样,郑和净身其实也是情非得已。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基本档案信息。

郑和,曾用名马和、马三保;籍贯是云南;出生于1371年,卒于1433年,享年62岁;死因是下西洋归国途中积劳成疾,不治身亡。

1371年郑和出生,那年朱元璋登上皇帝这个宝座已经四年了,但是郑和的老家——云南那地界儿还没被拿下,直到他11岁那年,明军统一了云南,小郑和被当成俘虏带到了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朱元璋当时的一个创意,就让这些云南汉子转眼间都变成了小太监。

不过在太监这个行业里,危险和机遇是并存的,郑和参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他19岁的那年,被燕王朱棣看中,于是把他调到了北京的燕王府当起了家政服务员。直到他32岁那年,一场靖难之变,朱棣登上了皇位,郑和立了战功,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成了朱棣的第一秘书。

在此之前,郑和姓马,叫马和,但据说,“马”不能进紫禁城,所以朱棣才赐给他一个“郑”姓。说来可悲,大明皇帝当年生生剥夺了郑和做男人的权利,他还鞍前马后地为王爷效力,现如今区区一个姓氏就让他感恩戴德,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

相传三不老胡同的郑和故居是单位分的,郑和的小名儿叫“三保”,当地的老百姓又尊称他为“老爹”,所以这条胡同最早是叫“三保老爹胡同”,北京人说话舌头懒,一百多年后,“三保老爹胡同”已经演化成“三伯老胡同”,直到清末才称之为“三不老胡同”,而这个名字已经很难让人跟三保太监郑和联系在一起了。

花枝胡同 红楼梦里真假花枝巷

北京是孕育《红楼梦》的地方,也是曹雪芹创作完成《红楼梦》的地方,北京还是曹雪芹隐居和埋骨的地方。所以北京城里大街小巷能跟《红楼梦》还有曹雪芹挂上钩的地方,不在少数,像大观园、植物园里的曹雪芹纪念馆等等。德胜门内与红楼梦有关系的地方就在三不老胡同的南边,有一条不起眼的L型的胡同叫花枝胡同。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道:凤姐的老公贾琏偷着在外面迎娶了“尤二姐”,在外边置办了一套外宅,金屋藏娇,具体位置就在荣宁街后二里远近的小花枝巷内。

花枝巷和花枝胡同字面上看起来确实有血缘关系,至少曹雪芹是受到了花枝胡同的启发,但是单凭这点还不能轻易下结论。直到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在北京内城里还有十几条花枝胡同,凭什么这条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花枝巷呢?其实这条胡同可能性最大,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而是因为它的位置。从乾隆年间的北京地图上能看出来,花枝胡同往东不远就是恭王府,有很多红学家认为,恭王府就是大观园的原型。而《红楼梦》里有一个情节,就是邢妯烟的丫鬟拾到一个当票,薛宝钗问这个当票是哪个当铺的?丫鬟回答是 “恒书当”。而这个当铺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就在鼓楼西大街。

这么多地点一股脑儿地扎堆在这里,难免不少人都认为,德胜门内的“花枝胡同”就是《红楼梦》里尤二姐的故居了。

尚勤胡同 张延龄迟来的报应

从花枝胡同东口出来,继续往南走,就是德胜门内的尚琴胡同,它因为一位国舅爷而得名。大家应该听说过,在明朝历史上有位皇帝,一辈子只娶了一个老婆,他就是弘治皇帝,朱祐樘。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找了这么一个忠贞不二的丈夫,朱祐樘的老婆张皇后,算是嫁对了老公。

咱们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经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突然大富大贵了,那些家里的其他親属便开始跋扈嚣张、不可一世。不过用这句话来形容张皇后的家属,似乎不大公平,毕竟她老爸做人低调,一辈子不招惹是非,没给女儿和女婿添过什么麻烦。但是遗传基因也有变异的时候,张皇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继承了老爸的爵位,却没能继承低调的优良传统。

张延龄当年就住在德胜门内,这条胡同因此得名“张皇亲胡同”,从这个名字咱们就不难想象,当年这位国舅爷仗着自己皇亲的身份,是何等的飞扬跋扈了。至于当姐夫的弘治皇帝朱祐樘,也有点轻微“妻管严”,碍着老婆的面子不敢把小舅子怎么样,只能时不时地把小舅子召进宫来谈谈话、做做思想工作,结果只有两个字——没用。

最终弘治皇帝因为吃错了药而一命呜呼,天资聪颖,但只要是和做皇帝无关的事儿,从斗鸡走狗、骑马射猎到吹拉弹唱,甚至于梵文、阿拉伯文,都一学就会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豹房”耍了十六年也死了,可张延龄还活得挺硬朗,直到张太后的侄子——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恶贯满盈、天怒人怨的张延龄才最终遭到了报应。在人们的欢呼声里,张延龄被斩首于西四牌楼,徒留下一条“张皇亲胡同”,直到民国时期,才改叫“尚勤胡同”。

定阜街 杀死朱棣小舅子的元凶

尚勤胡同再往南,就是定阜街,定阜街名字的来源也跟一位国舅爷有关系。说起定阜街,不少人第一想到的肯定是3号院的庆王府,其实这条胡同还有另外一位住户——徐达的儿子,徐增寿。

徐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年他踏进北京城,赶走元顺帝,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徐一家子没少出人才。徐达的三个闺女,大闺女嫁给了燕王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后,其他两位闺女也分别成了朱元璋的儿媳妇,跟皇帝结成三门亲家的大臣恐怕是古今少有了。徐达的四个儿子里,咱们单说说老大徐辉祖和老四徐增寿。大哥誓死效忠朱元璋,老朱去世以后又一心捍卫小朱,朱允;而老四徐增寿却站在大姐夫朱棣这边。话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以后,徐增寿跟大姐夫自告奋勇,要求跑到南京去当奸细,结果被朱允发现并亲手砍死了。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抱着小舅子的尸体嚎啕大哭,此后,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由他的儿子世袭爵位,并且在北京的德胜门内分了一套房子,名为“定国公府”,这就是“定阜街”最早的由来。

小舅子安顿好了,再回过头来看看大舅子徐辉祖。据说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坚决不肯接受“国舅”的身份,跑到老爸徐达坟前痛哭流涕,而朱棣又因为怕老婆又不敢杀他,最终只能软禁在南京的徐府里,只求他别再跑出来惹事儿了。

经过无数个斗转星移,空间未变,却物是人非。在时间的年轮里,这一件件发生的或精彩或黯淡、或喜乐或悲情的事情,一个个历史的碎片积淀成了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留在了时间的记忆里。

7.历史传说故事初中 篇七

传说雷公视力差,难辨黑白,夫人电母寸步不离,捧着镜子,先行探照,明辨是非善恶后,雷公才行雷。

电母和雷公成了天生的一对。

雷公面目挣拧,电母相貌端雅。雷公手持槌楔,电母手持双镜,他们一旦作法,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电母射出耀眼的利剑。

雷公向石龟投下一个大响雷,只听得“轰隆。震耳的一声巨响,恶人便身首异处。

雷公是掌管雳的神灵,在最初的神话中,他完全是一个动物和人的结合体,传说他住在雷泽,龙首人身,有一个硕大无比的肚子,他常常拍自己的肚子来娱乐。

每拍一下。就会发出轰轰的雷声。

可是这个最早的雷神,因为自己肚子的特别之处被黄帝看中了,于是就被抓了做成一面大鼓。

黄帝见没有了雷神也不行,就找了雷神的一个亲戚。

这个新雷神皮肤的颐色好象朱砂,眼光灼灼如闪电,身上的毛和角有三尺长,形状好象一只称猴。

于是在后来的传说中,雷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猴脸和尖嘴,俗称”雷公脸“。

雷公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他会看病。

他曾经和另一个天神歧伯一起讨论有关脉络的问题。雷公还经常派遣使者到山上去采集草药。

又一次,他的一个采药童子在茂密的丛林中迷失了方向,无论他怎么回忆来时的道路,怎么努力,可是就是怎么也走不出来。

雷公很着急,想了想,就变成了一只啄木鸟,飞到了树梢上。来辨别方向。

最后,他找到了回去的路径,可是,却怎么也变不回原来的模样了,只好用他那尖尖长长的嘴啄树木里面的害虫充饥,也算是重操旧业,干起了树木的医生。

但是雷公嫉恶如仇,性情暴躁。一听某人犯法,就大发雷霆,不分皂白,不探究竟,就击掌发雳打死。

但往往有些是含冤受死的,因此又引出有关电母来辅佐他进行工作。

电母是司掌闪电的女神。又称为金光圣母、闪电娘娘。

她有一头蓬松的头发,红红的颜色。两只脚上都只有三个脚趾。传说她手里握有两面镜子,发出电光时,十分明亮耀眼

雷公和电母俩常常一起出现,原先的职能就是管理需电。

到了后来,就有了惩恶扬善的作用,如果有人犯了天都不能浇忽的罪过,那么天帝就会派雷公电母用五雷轰他,隆隆的声音好象上天发怒一样。

传说,电母的前身是一个寡妇。

她很有孝心,这个寡妇,丈夫早死,既没有儿子,家境又极其寒贫,堂上只有一个婆婆,她很孝顺服侍着婆婆度日,不肯改嫁。

有一次,她的婆婆病了,很想食肉。但是她哪里有钱去买肉孝敬婆婆呢?

她左思右想,就想起古时有“割腕供姑‘的事,她也就毅然把股上的肉割下来,煮熟做好饭,去孝敬她的婆婆。

可是她的婆婆哪里能够吃得下这坚韧的股肉呢?

她还不知体谅她媳妇的孝顺,反而以为她的媳妇不孝敬,把买来的好肉留起来自己吃,将那不好吃的肉煮来孝敬她。

她就叫骂起来,还请了雷公将她的媳妇打死。

怎知雷公真正应命了,不分青红皂白,把这个寡妇打死了。

将要人硷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她的媳妇的股上割下一块肉,还有未痊愈的血疤,老婆婆她这时才猛醒反悔。

然而媳妇已被击死,又无法叫她活过来。她就啼哭哀求着雷公,度她的媳妇的亡灵超生。

而雷公知道内情之后,也后悔自己的不审慎,仅仅听了那老婆婆的一面之词,未加分析,没有调查,竟然冲动之下,击死好人。

于是雷公就奏了玉皇,请命将这个寡妇作为自己的妻子,踢为电母。

在它未发雷之前,电母可以放光,先明亮世间的善恶,以明黑白,以免再错击人。

8.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是什么 篇八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民间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晋公子重尔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返回目录

9.失真的湖山记忆 篇九

老家的村子后面有一条河,儿时常在这条河里野泳。河很宽,总想游到对岸去,却总是游到一半就赶紧折返,害怕因体力不支而造成危险。河很美,两岸有村庄和稻田,让人想起那首歌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河上经常会驶来大大小小的船只,待满载石料或砂石之后,即匆匆驶离,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忙碌的河面恢复宁静,回归到空旷与辽阔。

河的西头是连绵的山脉,船上所载的砂石即产自这大山深处。山很高,山顶经常有云雾缭绕不去,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山很深,重峦叠嶂,起伏绵延,我们想象着大山深处的神秘与美丽,心生向往和探秘的欲念,却终因父辈的警告而敬畏胆怯,止步于山前,不敢唐突与造次。

老家的西南方向有一个湖泊,很远,坐船或步行得花上半天时间。在老家的山顶上眺望,能透过前方两山之间的空隙,望见湖泊的一片水面,湖水仿佛自天而来,水天一色,横无际涯,那是一片多么浩瀚的汪洋啊!远山如黛,碧水似镜,有渔船在缓缓移动,太阳的光斑在水面上闪烁跳动,恍若梦境。

这些都是我儿时的一些记忆片段,或是对一些事物的直觉判断。但是,渐渐地,我的这些感觉似乎越来越虚幻失真了。譬如村子后面的那条河,昔日如天堑般难以逾越的宽阔,在今日看来,只不过是一条细窄的沟渠,一纵身就能跃过;又如,河西头的那道山梁,其实并不是那般山高林深,巍峨险峻,在我眼里,那就是一堆堆山丘土墩,随时可以征服于脚下,毫无雄奇壮观可言;还有,那片遥远的湖泊,现在看来其实也不遥远,坐上汽车只需一刻钟功夫就能抵达,那湖面也似乎没想象中那么辽阔无垠,天晴的时候可以看清对岸的青山、绿树和高楼。这样的变化让我百思不解:河还是那条河,山还是那座山,湖还是那片湖,为什么在今天看来,宽的河变瘦了,高的山变矮了,大的湖变小了?我怀疑我的眼睛是否患上了什么疾病,或是我对事物判断的心理认知正在发生病变。

我陪着已经动迁离乡的老父不止一次回乡,站在桥上凝望那条河流,我发现,河的两岸已不闻稻香蛙鸣,村庄长成了高楼,那条儿时眼中的大河如今委屈在高耸的楼宇间,已然瘦成了一条细窄的河沟,静默而无力地流淌着,没有人关注它的存在。

我曾经以健康的名义,加入浩浩荡荡的走山大军,多次征战于河西头的那片山岭。当我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山巅,环顾四周时,心头却无端涌起一阵悲凉。这崇山峻岭早已被林立的高楼所包围,伫立山之巅峰,伸出手去,似可触碰到远处摩天大楼那炫目的幕墙。高楼压低了山脊,城市的欲望正在吞噬这片最后的绿洲。走山人踏遍了大山的每一个褶皱,却让大山从此不再有隐私,也不再有尊严。

我如今的工作单位就位于那片遥远的湖泊之畔,当昔日的遥远成为咫尺,当这片大湖的周遭也被许多的新城高楼所簇拥,被高楼里那些窥视的目光所俯瞰,我对这片湖泊的初始印象开始改变,大湖似乎变小了,变温顺了,变成了大户人家豢养在后院的那方池塘,美则美矣,却少了些许的野性和情趣,人们对湖岛深处的想象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苍白了。

客观来讲,河的变瘦、山的变矮、湖的变小,这是人的心理基于参照物相对关系的一种反应,也是人的心理基于人生阅历的条件反射。这样的变化应是时代前進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迹,正如道路的修筑,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道路的通达拉近了距离,缩短了时间,促进了商贸的流通,加深了文化的渗透。可是,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告诉我们,道路在与人方便的同时,也在滋生、刺激和膨胀着人类的欲望,人们在享受与满足中得寸进尺,渐渐变得无所畏惧、肆意妄为。道路把城市与湖山的距离拉近了,却让湖山离开人类,渐行渐远。

这样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选自周菊坤《文汇报》2015年12月10日,有删改)

读与悟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判断的心理认知正在发生着变化,城市扩建,压缩了湖山的存在空间,让湖山在高楼的簇拥中失去了原有的气魄;人们在享受现代成果的过程中,无所畏惧,肆意妄为,让曾经神秘、美丽的湖山美景离开人类,渐行渐远。

读与写

10.张三丰历史传说经历 篇十

一、张三丰基本介绍

张三丰,名通,字君宝,号三丰,宋末元初真人,武当派始祖,太极宗师,武学泰山北斗,道家拳术祖师。

他集各派武学于一身,对抗元朝、打击贼寇,在武林声名显赫,历代统治者对他尊崇有加。他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主要作品有《大道论》《玄要篇》等。

二、张三丰概述

张三丰,三丰先生,辽东懿州人(即今天的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姓张名通,字君宝。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故常自称为天师后裔。祖父裕贤公,学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1]太极拳创始人,[2]元代技击家,武当派道人,武当山丹士,被奉为武当派创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子其道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年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皆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届之,已而舍去。”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扬于世。由三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其思想道儒融合略论佛教,道教思想甚纯。

儒者,行道济时者也;佛者,悟道觉世者也;仙者,藏道度人者也。

三、张三丰历史传说

至正初,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至正十九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遂叮嘱曰:“东西王气正旺,今后我们会在西南相会。”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张振洋、叶阳、张景涛、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

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张三丰遂沈万三天元服食丹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

永乐初,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胡广名为寻仙,实为寻建文帝。)

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说在1418年春,永乐帝特意驱车去均州武当拜望张三丰,三丰不在,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个叫胡广的人去招寻张三丰,如招寻不到,则要处死胡广。

永乐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祷,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前往,过武当遂感胡广之祈祷,于是按落云头,降于胡广面前,对其言:“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胡广便策马回京。跨年还得京师,乃知三丰先生早于前在金殿与永乐会得一面。此即为“金殿飞升”之说当时还有一种传说,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这些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还是真实的,张三丰曾书字一函,令弟子孙碧云向永乐帝禀告,告之以具体的长生之道。因为皇帝都非常希望长寿,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1723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张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几百岁了。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的道派——三丰派,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张三丰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在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而后张三丰又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道本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11.关于巨灵神历史传说 篇十一

巨灵神出自《西游记》,是托塔天王帐下的一员战将,使用的兵器是件宣花板斧,舞动起沉重的宣花板斧,就像凤凰穿花,灵巧无比。在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征讨造反的孙悟空时,巨灵神为先锋大将,可见其武艺与法力不同一般。但最后仍然不敌孙悟空而落败。

二、巨灵神概述

灵源于汉代时的黄河信仰,本来是开辟河道的神祗。汉代《西京赋》:“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 汉代《遁甲开山图》:“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 唐代则为其附会了另一个名字秦洪海,或与其河神性质与“巨灵胡”的说法有关。

明代的传奇《钵中莲》:“百草山旱妖化身为王大娘,她取死人噎食罐炼成了黄磁缸,藏身缸内,可以避雷击。缸为巨灵神撞裂,王大娘寻人修补。观音老母派土地神化为补锅匠修钉,并按观音旨意,假补真毁,将缸打碎。王大娘不依,意欲加害,观音老母命二郎神前来,将妖斩除。”至今民间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曲目。

古时人间有曾洪灾患,因受到高山阻隔,洪水无法顺利排入东海,所以洪水四处泛滥,世人疾苦不堪,惊动上天,天帝乃命巨灵神下凡,一夜之间搬走群山,解救万民。

三、巨灵神历史传说

巨灵神厉声高叫道:“那泼猴!你认得我么?”大圣听言,急问道:“你是那路毛神?老孙不曾会你,你快报名来。”巨灵神道:“我把你那欺心的猢狲!你是认不得我!我乃高上神霄托塔李天王部下先锋,巨灵天将!今奉玉帝圣旨,到此收降你。你快卸了装束,归顺天恩,免得这满山诸畜遭诛。若道半个不字,教你顷刻化为鳷粉!”猴王听说,心中大怒道:“泼毛神,休夸大口,少弄长舌!我本待一棒打死你,恐无人去报信,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天,对玉皇说:他甚不用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字号,若依此字号升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这巨灵神闻此言,急睁睛迎风观看,果见门外竖一高竿,竿上有旌旗一面,上写着“齐天大圣”四大字。巨灵神冷笑三声道:“这泼猴,这等不知人事,辄敢无状,你就要做齐天大圣!好好的吃吾一斧!”劈头就砍将去。那猴王正是会家不忙,将金箍棒应手相迎。这一场好杀——棒名如意,斧号宣花。他两个乍相逢,不知深浅。斧和棒,左右交加。一个暗藏神妙,一个大口称夸。使动法喷云嗳雾;展开手播土扬沙。天将神通就有道,猴王变化实无涯。棒举却如龙戏水,斧来犹似凤穿花。巨灵名望传天下,原来本事不如他。大圣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

12.应龙历史传说记载 篇十二

应龙既是大力神,也是上古战神、最早的兵家,太一之妃,其实力更胜烛龙。应龙寓意盖世功名,训练了中国第一支骑兵,撰写了十二生肖名表。传说应龙是一尊曾于混沌划分阴阳、孵化创世神盘古的巨神,她的泪水形成了阴间黄泉,还有传说她化身成了天上的星座。

涿鹿之战中曾助轩辕黄帝,与蚩尤作战,杀蚩尤于凶犁之谷,捕猎夔牛;亦曾助禹治洪,以龙尾划地成河以引导洪水入海,并且擒获无支祁,捉拿相柳。外型被描述为带翼的龙;同时也被认为是龙、凤与瑞兽的鼻祖。

二、应龙概述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又叫应龙神,是传说中的真龙与龙中之龙,除了是龙族始祖外,还曾生下了建马、麒麟、凤凰。应龙也是瑞兽的鼻祖,与人类的起源有关,与女娲、伏羲等神人一样,是始祖类的大神。

不仅如此,应龙也曾开辟混沌、划分阴阳,是堪比盘古的巨神,其实力更胜烛龙。应龙拥有一颗能令人复活九次的明珠,传说她的眼泪形成了阴间黄泉,还有传说她化身成了天上的星座。

应龙是大力神、上古战神、太一之妃,也是黄龙,曾于混沌孵化创世神盘古,为夏朝图腾,五方主中央,五行主土,为五大星野中的中土主,和天之四灵并列。

应龙龙是不凡之物,寿命奇长,应龙更是龙中之贵,代表了皇家身份,如需求雨,也是应龙最为灵验。

应龙本是天上飞龙,有“飞龙在天”之称,与国家起源有关。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捕猎夔牛,徒手毙杀蕲蛇精,杀九头妖,连斩蚩尤、夸父,但也因蚩尤颈血飞溅形成的蚩尤之旗封锁天穹而无法回天。应龙还训练了中国第一支骑兵。

大战胜利后,黄帝于鼎湖炼丹,也是应龙为黄帝推算出了丹成之日,再后黄帝驭应龙升天。

此后应龙受天帝之命助大禹治水,再度被禹带到了人间,成了禹的好友。治水时负责导引主流洪水,无名群龙负责其余支流。

应龙除了导引洪水,也为大禹征战,曾顷刻斩杀三条虬龙,擒无支祁、捉相柳,驱逐共工,而且还到处开山辟岭,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除了画地成江河之外,应龙还开辟了孟门、壶口、龙槽、龙门,有了应龙的神力,方使九州水患平息,四海平安。

龙门又叫伊阙,《龙门赋》赞颂道:“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龙门上空盘旋着应龙,一旦鲤鱼跳过了龙门,立刻就变成了一条龙,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三、应龙历史传说

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她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13.关于雷公历史传说 篇十三

雷神,相传在上古时代雷泽(今属山东省菏泽市 )一带,是雷神居住的地方。

雷震子雷泽两岸为雷河(今属牡丹区 辛集镇 ),华胥国的人民都聚居在雷河两岸。那时的雷神是一个人,当他不顺心时,雷河上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河水更猛烈。人们没有办法,华胥国有个华胥 姑娘就去雷神殿 堂找雷神评理,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但雷神让华胥姑娘嫁给他,为了华胥国的安危,华胥姑娘答应嫁给了雷神。一年以后,华胥姑娘给雷神生了个儿子,雷神非常高兴,脾气也越来越好,从此雷神只在农时节气 打雷闪电,行云布雨。于是雷河两岸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雷神的表现应了中国那句古语:“人逢喜事精神爽。”华胥想念家乡,把儿子放在葫芦上顺水而下,让他乘葫芦回华胥国,他的姥姥看见他乘葫芦而来,因此给这个外孙取名葫芦,按华胥国方言,伏羲与葫芦谐音。伏羲长大后,看见蜘蛛织网发明了网,在水里可以捕鱼,在林中可以捕鸟。因发明熟食,人们称为庖牺,意为他是最好的厨师。伏羲想念母亲,就在都广 天梯登建木 上天庭看望母亲华胥。天帝 听了雷神的禀告,就封伏羲为华胥国国君(实为华胥 部落 首领),人间之王。也就是五氏 之一。

二、雷公概述

古代人们对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不十分了解,因此逐渐演化出一系列有关传说。 在古代中国,雷神的形象是不断演变的。最初,人们把它塑造成人头龙身的怪物,敲打它的肚子就发出雷声。后来才渐渐变成尖嘴猴脸的形象,并逐渐定型。在道教神话中,记载了许多数量、各种级别的雷神,最基层的是“雷公”,上一层的是普通的“雷神”,再上层是“雷王”。传说雷王出生在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名叫陈文玉 ,被历代朝廷加封为雷神,民间奉为雷祖 ,多地设有雷祖祠 ,道教将“九天雷祖大帝”与另一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同列为神霄九宸上帝 。 “天尊”在道教神仙中属于最高级别,“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总司令。 在中国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 死去。中国民间把雷神的生日定在农历6月24日,这一天要举行祭祀仪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雷州半岛的雷神都是叫雷首宫,宝诞日是:农历正月廿八,这天家家户户水果、饼干等供品祭拜和请来醒狮团和鹰雄团、舞龙团、戏班、年例大巡游等等大舞大乐,人欢神乐,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雷公历史传说

【鼎湖山的历史传说】推荐阅读:

游观湖山初中作文800字06-13

上一篇:南海区交通局实习报告下一篇:洋房广告宣传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