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

2024-06-18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11篇)

1.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 篇一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2.端午习俗与人体健康 篇二

吃粽子 端午节人们喜欢吃的粽子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有荤素之分。北方粽子一般都加入红枣或豆沙,制成甜味:而在南方则分成咸甜两种,咸味粽子可加花椒、绿豆以及猪肉、牛肉、火腿等肉类,丰富多彩,色味俱佳。粽子又是药食兼优的食品,味甘性平,具有温胃补中,益气止泻之效。而包粽子所用的竹叶或苇叶,具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生津止渴、助脾开胃等疗效。

药物熏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国民间便喜用苍术、艾叶、白芷、雄黄等药物燃烧烟熏室内,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分布到室内每一个角落。据说这样能避疫驱邪,杀灭害虫,驱除四时秽浊不正之气。医药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卫生习俗,不仅能预防疾病,同时还可以杀灭空气中的各种真菌,对家庭器物、衣物、食物等,都有一定的防霉和消毒作用。

挂大蒜头 我国江西、安徽等地,端午这天,乡村家家门前都挂大蒜头或火红的石榴花。据说,蒜头气味辛烈,祛病消炎;石榴花红似火,能祛疫灭菌驱邪,是“天中五端”之一。

挂中草药 端午时节,民间有采集艾叶、菖蒲插在门头窗户上的习俗,古人亦有“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据梁人宋坛的《荆楚岁时记》,载称:“五月五日,四民踏青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叶、菖蒲悬挂于门户上,以攘毒气。”至于端午节在门前挂艾叶、菖蒲这一习俗不仅我国有,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也有。现代医学证明,艾叶能温气血,散寒湿;菖蒲药性苦温,芳香开窍。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不失时机地采摘艾叶、菖蒲阴干收藏,或悬挂窗檐之上,备医百疾、驱逐毒虫。

浴佩兰 我国江南有些地方,将端午节称为“浴兰节”。佩兰也叫零陵香,是一种芳香、祛湿、解表、杀菌、防暑的中药,特别是对通透毛孔汗腺和散热都有很大的益处,用此药物煎水浴身,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和预防皮肤病,还可以畅通毛孔,降低皮肤温度,有活血络、去疲乏、防暑热的功效。

戴香袋 端午节戴香袋是我国民间流行最早的习俗,做香袋多用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等中草药,研成细末装进袋子,让小孩戴在身上,这些中药都具有辟秽、防疫、清神、益气、醒脑、散浊之功。它挥发性很强。如苍术能祛风散寒、开窍;白芷可祛风解表、化湿通窍;丁香能芳香理气、温中降逆等。所以,香袋不仅是互相馈赠的艺术品,还是很有疗效的防疫剂。人们在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个香袋,就好像是带着一个作用非凡的“空气净化器”。

饮雄黄酒 每逢端午节时,有些地方在当天中午,喝上几口雄黄酒,以“解毒祛邪”,有的地方还用雄黄酒涂抹在孩子们的脸上或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做可以给孩子们防邪避秽,同时还能驱蚊虫,使孩子们不受侵咬。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雄黄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砷,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不宜内服,只能喷洒在室内,可驱毒除秽,杀虫。 剪窗花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在端午节前,便打开门窗,洒扫门庭,特别是窗子,一定要擦拭得格外亮堂,然后一些心灵手巧的青年妇女,便用各色彩纸剪成新款别致的窗花,贴在门窗的玻璃上,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风俗,不仅可以美化生活,同时也是一种好的卫生宣传形式。

3.端午节传说故事 篇三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二、相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4.端午节有什么故事传说 篇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午节有什么故事传说》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历史悠久,一直传承到现在,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下面我给你介绍一下关于端午节的故...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历史悠久,一直传承到现在,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下面我给你介绍一下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吧,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故事传说一、孝女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

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故事传说二、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

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5.端午节习俗诗话 篇五

祭屈原端午节的由来有六说(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懋(mào)日说、夏至说、玄宗生日说),其中屈原说是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主张,又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遭到流放。他忧国忧民,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赛龙舟端午的龙舟竞渡,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为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在这里驾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屈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姚合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诗云:“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据史载,明弘治年间,出现用芦叶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间,有火腿粽问世。如今,各种风味的粽子,已成为四时的美味小吃,备受世人的青睐。

插艾蒲以艾草、菖蒲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草药的习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此俗在诗词中常有描述,如“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明·庄昶),“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

避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还在耳、鼻孔涂抹雄黄酒,意在避毒虫病害,以求平安。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美好愿望。

6.中秋节的传说与习俗 篇六

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是一个力大无穷的神射手,远古的时候由于天上有十个太阳,庄家被晒枯死,百姓民不聊生,后羿登上昆仑山顶,用神弓射下来了九个太阳。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之药,人吃了就可以成仙升天。后羿和嫦娥十分恩爱,不愿意独自成仙,而留嫦娥在人间,所以他把药交给了嫦娥,嫦娥也不舍独自成仙,因此嫦娥就把药保存了起来。后羿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八月十五这天趁后羿出去打猎,偷偷溜到嫦娥家,逼着嫦娥交出此药,嫦娥无奈之下,将此药吞了下去,然后嫦娥就感到自己的身体慢慢地飘了起来,向云霄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后羿,所以去了离后羿最近的广寒宫。

后羿回来之后,听说了此事,悲痛欲绝,想去追自己心爱的嫦娥,但是无奈自己并不能飞上天,于是无可奈何,只能在嫦娥最喜欢去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点心,来表达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后人听说了这件感人的事,纷纷效仿,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的时候,也摆上香案,美食,来遥寄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吴刚折桂

吴刚是汉朝天河人,到了天庭之后,犯了大错,于是天庭惩罚其砍伐广寒宫的一颗桂树,许诺其如果能将桂树砍倒,便允许其重回天庭为仙,无奈这个桂树,枝叶繁茂,并且砍下一斧之后,立刻复合,所以吴刚只能在孤寂冷清的广寒宫,日复一日地这么砍下去。

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朝廷统治腐朽,人民生活困苦,朱元璋谋划代带领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但是由于当时元朝制度森严,传递信息十分困难,所以在刘伯温的策划下,将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藏进了饼子,然后不知不觉地下发到了各起义军,收到了起义信号之后,在八月十五那天各路大军其并相应,马上就攻破元大都,建立了明王朝,

7.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123 篇七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范。吃粽子的起源;

历史记载;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天正好是端午节,人们为了保护好屈原的尸体不受到鱼类的侵害,纷纷往江里投入了自家包好的粽子喂鱼(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在端午节当天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种说法也就流行到现在。

端午节记住要吃五黄

黄瓜;黄色的哈密瓜,伊莉沙白瓜,黄河蜜瓜。

黄鳝;

黄鱼;黄花鱼,小黄花鱼。

蛋黄;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雄黄酒;黄酒,加饭酒,药酒

端午节菜品

8.端午习俗乐趣多 篇八

相传每年端午节那天中午12点,鸡蛋可以直立在地上。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一年中端午节那天的中午是阳气最旺的吉时,圆滚的鸡蛋吸收天地之间的正气,便能竖立不倒。其实,端午节中午鸡蛋容易站立起来是有科学依据的。端午的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互相作用,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这股力量作用在生鸡蛋上,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牵扯着鸡蛋,使它不会东倒西歪,这样鸡蛋就能够轻松地站立起来了。

打午时水-正午井水最纯净

午时水是指端午节正午打上来的井水,据说用它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由于水质纯净无毒,久存都不会变质变味,具有治病、解热、去毒的神奇疗效。

如果找不到井水,可用经阳光照射的自然水源替代,或是在家取用“午时”汲取的水以表心意即可。

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

夏天气温逐渐上升,万物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包括人见人怕的毒虫。所谓的五毒,就是蛇、蝎、蟾蜍、蜥蜴、蜈蚣。相传这五种有毒生物如果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会停止争斗,和平相处,因此才会有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的传说。

戴五色线挂香包-避邪物变艺术品

古代的人们认为端午节那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系上五彩线,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线绳,以求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人们在脖子上戴香包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安康,早期香包内放的不是现在常见的香料,而是蚌粉、驱邪符咒、铜钱或是驱虫的雄黄粉,后来才发展为装着特殊香气的香粉。

插艾蒿、悬莒蒲-关注自身健康

9.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 篇九

今天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叫“端五”节。其实“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听爸爸妈妈说,端午节的由来,与一个爱国诗人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是楚王的部下,因为正直而得罪了小人。小人就在楚王面前挑拨离间,结果,楚王就把屈原赶走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听说楚国被敌国占领了。屈原很伤心,跑到江边,抱着一块石头投河自杀了。人们都很怀念屈原,又怕鱼虾吃了屈原的身体,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把包好的粽子扔到江里喂鱼虾。

后来,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现在,我们这儿还有吃咸鸭蛋、插艾叶的习俗。

10.寒露的传统习俗及传说 篇十

1.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宋代重阳糕的制作非常讲究。《梦粱录》记载: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故名日“重阳糕”。还有一种,是由宫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日‘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说,当时更有一种不一般的重阳食品,它“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不但食糕制作考究精致,而且命名奇特,为前世所少见。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多数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描述。除了佩带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政府的提倡下,重阳节已成为了中国人“敬老爱老”的老人节了。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始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闻名,以诗闻名,以爱饮酒闻名,也以爱菊闻名,后人学习他,便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把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更接近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流行,当时的菊花就有许多品种,千姿百态。在民间,人们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凌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主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更为昌盛,且不仅在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昌盛。

所谓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酒。《西京杂记》称:“当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因为饮菊花酒同样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品。对此沈栓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一诗写道:“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4.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风俗。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寒露的传说

从前,在一条清溪环绕的山脚下,住着一家三口人,靠垦荒种地生活,过着清贫的日子。老夫妻双鬓已白,跟前一个儿子叫寒露,已二十来岁,为人忠厚,有几分傻气,可他摇耧播种、耕田锄禾样样都做得出色,常受到村里人的夸赞。寒露没有成亲,成了老两口的心病,就央亲托友,多方打听哪村有像样子的好姑娘。老两口盘算,儿子有点憨傻,总得选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媳妇,好当家理事。

经过一番打听,知道东庄有个名叫荞麦的姑娘聪明伶俐。人究竟怎么样,寒露的妈妈想先去试一试。于是就拿了几尺布,假托让人帮做衣裳,来到了姑娘家。只见这荞麦姑娘十分漂亮,苗苗条条,好像一棵仙草。寒露妈先喜上三分,忙笑着说:“姑娘啊,我听人家说,你心灵手巧,又肯帮助人。今儿个,我要给你添点麻烦,拿这几尺布,想央你给俺儿子做件衣裳。”

荞麦望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心想,她年老眼花了,做针线看不清了。忙接了布,笑盈盈地说:“老妈妈,您要不嫌俺手笨,俺就帮这个忙。可不知要做件啥衣裳?”老人说:“家寒底薄,做衣裳想要多点用场,说出来你不要见怪。用这几尺布,做一件长衫,做一件短衫,再做一件床单。”姑娘明白了老人的来意,说:“好吧,三天后来拿吧。”

三天过后,寒露的妈妈去荞麦家,姑娘递给她一件长衫,密密的针脚,活做得真好。她心内喜欢,却装作不悦地说:“我叫你做三件,怎么只做一件啊?”荞麦姑娘把那衣裳抖开。架在身上说:“你看,这不是长衫吗?”然后又把长衫的底边折起说:“这是我给您做的第二件:短衫。”说罢又把那件衣裳铺在床上说:“这是我给您做的第三件:床单”。

寒露的妈妈哈哈笑着回去了。几天后,备了一份聘礼。送到荞麦家,荞麦姑娘收下了。这年的腊月,姑娘小伙成了亲。过了几年,一双老人下世,只剩下寒露和荞麦,夫妻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很美满。

那年镇上起了会,荞麦让丈夫把自己织的布匹拿到会上卖。寒露背上布匹,骑着自家的小马去赶会。路上碰见一个秀才,那秀才看寒露骑马背布,傻乎乎的,想戏弄他一番,就说:“老弟,我有点急事,把你的马借给我骑骑吧?”寒露下了马,把缰绳递给那人说:“你叫啥,住哪里?骑过了我好去牵。”那秀才骑上马,把鞭一扬说:“我姓你所赠,日月本是名,住在半空里,月亮落村中。”说罢,催马跑了。

寒露回到家里,妻子问:“马丢了?”寒露说:“一个秀才借去了。”“他叫啥呀,在哪庄住?”寒露答不上,只好把那人说的几句话说了出来。荞麦听罢,低头一想,说:“明天你翻过大梁山,山西坡半腰中有个村子,去找一个叫马明的人要马。”

第二天,寒露按着妻子的话翻过大梁山,找到了马明。马明见寒露找来了,惊奇地问:“谁叫你到这里来找的呀?”寒露说:“我媳妇。”马明在心里赞叹寒露妻子聪明,又觉得聪明的妻子配个憨傻的丈夫怪窝囊的。低头一想,不如再戏弄他一番,就说:“把马骑回去吧,再把我给你妻子捎的一份礼物带回去。”

寒露牵着马,拿着礼物回家了。到家后,把礼包递给妻子,并把马明的话说了一番。荞麦抖开礼包,只见一朵花,一棵葱,一个大得没样子的南瓜。荞麦看罢,满脸羞红,明白这是讥笑她“聪明伶俐一枝花,竟然配个大憨瓜。”看着气着,气着想着,越想越气,不觉心里一阵发疼,竟得了个气结胸的病。病一天重一天,慢慢地卧床不起,不到半年就死去了。

寒露节气养生保健的茶饮

1、萝卜茶

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加少量食盐,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略加食盐调味(勿放味精),再将茶叶用于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不拘时限,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纳食不香等。

白萝卜营养丰富,含钙且有药用价值,可清热化痰,配茶饮用能清肺热、化痰湿,少加食盐既可调味,又可清肺消炎。

2、枸杞茶

枸杞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燥的功能。可降压、降脂和防止动脉硬化。对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耳鸣、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具有保健治疗功用,对长期使用计算机而引起的眼睛疲劳,尤为适宜。

提示:配制时只需十几粒枸杞,加热水冲泡频饮。

3、姜苏茶

11.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 篇十一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

公元143年农历五月初五,年仅14岁的曹娥随父到江边观看迎神活动时看见父亲被恶浪卷走,伤心不已,独自奔走在江边,寻找父亲的身影。到了五月二十二日向上天请求外衣下沉之处即是父亲之所,随后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外衣飞快地向下游漂游而去,曹娥紧紧追随,突然水面上打起旋涡,那件外衣一下子沉了下去,曹娥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滔滔的舜江水中。

三天后奇迹出现了,一男一女浮出水面,原来正是14岁的曹娥反剪双手用背顶着父亲,人们都说她的负孝心感天动地,后来人们把曹娥父出水的地方叫贺盘村。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人们用最隆重的仪式,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又在她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的五月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二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七天的盛大庙会,以寄托人们对孝女的哀思。

上一篇:监理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下一篇:网格管理员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