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2024-10-14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精选10篇)

1.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一

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施意见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为弘扬崇德尚礼的宝鸡精神,推动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宝鸡文明城市建设,形成未成年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引导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和省市县精神,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成长空间,突出基本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宝鸡人。

二、教育目标

引导未成年人了解当代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长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

——幼儿园阶段(3—6岁):重点教导学龄前儿童学会使用基本礼貌用语、模仿简单文明举止。

——小学阶段(7—12岁):重点教导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学校、社会文明礼仪常识,养成日常文明行为习惯。

三、主要内容

立足宝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等八大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

1、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2、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3、言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言语交谈、正式场合交流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4、待人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特定场合交往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5、行走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徒步行走、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6、观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7、游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8、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参加升国旗、入队、入团、毕业、传统民俗等仪式活动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四、实施途径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学校要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少先队活动》等课程教学中强化文明礼仪教学要求,鼓励学校开发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深入发掘语文、艺术、体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中蕴含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资源,并渗透到相关教育教学中。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广泛开展主题班(队)会、升国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读报、征文演讲等活动,充分展示文明礼仪教育成果。加强教师队伍礼仪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带动和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做好文明礼仪示范。要广泛开展“大手牵小手、文明一起走”等主题活动,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示范、当榜样,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纠正,做到不溺爱、不放任。

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养成作用。组织和引导未成年人走进社区、文博场馆、旅游景区等场所,开展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做“文明小义工”。组织和引导未成年人走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困难家庭等,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做“爱心小天使”。在社区和村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楼院、楼道、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营造互助友爱、彬彬有礼的邻里环境,带动未成年人养成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良好习惯。

4、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激励作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仪式育德庄重教育活动,以7岁、10岁为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通过举行入学仪式,重点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通过举行成长仪式,重点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五、组织领导

1、形成工作合力。学校要把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指导,形成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创新教育载体。学校要采取总结分析、案例解读、现场观摩等形式,着力打造“红领巾”志愿服务行动、社区精品课堂、文明有礼“微行动”、“快乐礼仪”教育等活动品牌,切实增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德育主任等,定期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专题研讨。

3、加强考核评价。要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把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情况作为评价班级工作的重要指标;把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把教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做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4、营造教育氛围。要加强对八礼规范的宣传解读,对教育活动进展情况、特色做法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礼仪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未成年人学礼、懂礼、守礼、践礼的浓厚氛围,打造文明守礼正能量。

2.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二

一、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大学使命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人为本成为大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注意人性的修养。一个只有专业知识而人格不健全的学生,专业水平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马家爵杀人案、清华女生铊中毒案件无一不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道德教育、人性修养再一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恰恰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成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需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同时全面发展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考虑到将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要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种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当学生走出学校时,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彰显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

班会内容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养成教育的成败。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内心深处接受并愿意践行社会已有道德规范,进而促进高尚道德素质的形成。众所周知,需求是人产生行为的主要动机,人总是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做出努力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启示我们: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心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只有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养成教育才有可能被学生快乐接受。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身形象的塑造,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层次需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教室、餐厅、寝室、校园等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为观照点,侧重培养学生文明的课堂礼仪,摒弃迟到早退、上课说话、玩手机、吃东西等坏习惯;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礼仪,减少排队加塞、拥挤不堪、高声谈论、吃完不收拾碗筷现象;教会学生整理宿舍卫生、建设宿舍文化、与室友和谐相处的技巧,改变脏乱差的恶习;教会学生正确穿衣打扮、举止文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的站立坐行各种姿态,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个人魅力,为今后毕业寻找工作、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对礼仪规范的渴望与认可,他们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三、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角是学生

众所周知,班会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一般的班会流程包括制定班会计划、确定班会目标、撰写班会教案、实施班会过程、进行班会总结五部分。通常是由辅导员全权负责,以讲授为主,学生不爱听,教育效果差,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实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的共生关系,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把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对个人发展得重要性,主动做出规范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辅导员要放开手脚,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辅导员只是一个促进者,而非指挥者。每一学期开学之初,根据学校的德育教育大纲,辅导员粗略设计班会计划,首先确定本学期必须进行的主题,其次与学生班干部进行商讨,选取那些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共同完善班会计划,明确每一班会的教育目标。这样,既能完成学校的德育育人任务,同时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至于后面的具体班会安排,包括搜集材料、撰写班会教案、制作幻灯片、组织班会开展过程、班会总结,则全部由学生负责,辅导员起着引导和补充的作用。这样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各种活动只为少数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提供了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有充当观众的份。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变得自卑,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而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则充分体现了平等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变成班会的主角。这是因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可以贯穿大学四年生活,根据不同年级的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从内容上来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既包括具体的坐立行走、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吃饭穿衣打扮这样的细节,也包括抽象的礼仪知识理论探讨,比如礼仪的含义、本质、发展、作用等,这些话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自身,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感悟和内化作用,促使学生心灵交流与精神契合。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班会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班会由学生设计、开展,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常需要一个宿舍的人精诚协作,共同设计班会的形式并进行具体分工,具有绘画和书法才能的同学负责主题班会版报设计,有电脑的同学负责搜集材料、制作幻灯片,文笔好的学生负责编写教案,口才好的同学负责组织班会实施过程,交际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联络其他同学做好配合。同学之间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各负其责。班会从设计到最后总结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由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也是各有千秋的,由不同的学生组织班会,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无形之中也会避免班会形式的单调枯燥。

3.浅谈如何养成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篇三

一、从点滴抓起,养成文明的礼仪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学会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

《小学生日常规范》、《小学生守则》许多学生倒背如流,而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果皮、塑料袋现象就发生在他们身上。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学校开展做好事活动。为什么许多学生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不用说在社会上做好事了。所以,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比如说: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队礼问好,见到班里不整洁就主动整理,上学衣冠整齐,佩戴红领巾,上操、集会、放学站路队要做到快静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质的飞跃量的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

二、充分发挥教师与父母的表率作用

礼仪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礼仪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習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用不着借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不仅从家长的言论中受到教育,而且还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遵纪守法的行动去影响自己的孩子。

在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影响着小学生。小学生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老师也需要坚持向学生问好,叫学生坐下时老师都要说请坐。课间学生频频的向老师行礼问好,礼仪非常规范,老师也需要点头或招手并向同学们问好。在教育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学生便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养成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作为班集体组织,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开展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重阳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等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的说教显然效果要好。

四、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的好习惯。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利用班队会讲,放学路队前提醒,出现不文明现象时,以点带面进行教育。平时发现有礼貌的同学及时肯定,树立典型,以他们的礼仪榜样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学生就逐步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4.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篇四

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摘 要] 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在借鉴分析中国礼仪教育传统与西方体谅德育、道德认知发展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华景小学提出“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关键词] 礼仪;道德教育;德育模式;优雅华景人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讲究礼仪是少年儿童应有的品德修养,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少年儿童自身形象的完善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收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已成为所有教育机构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职责之一。同时,也形成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礼仪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礼仪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提出建设礼仪的校园文化,在优雅的教育文化中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与现实困境

1.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既是一种外显的行为,也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同时,礼仪既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修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礼仪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也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说教,而是包括了从道德认知、习惯培养到素质养成的完整体系,它是一种素养、一种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认为,礼仪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必要途径,是儿童成长的稳固根基,也是教师修养的首要内容。

2.国内外礼仪教育的开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把礼仪教育视作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并都提出了礼仪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如新加坡的礼仪教育侧重于有为文化修养与勤劳、努力、合作;日本设立了“道德时间表”、“友爱课”;韩国则十分重视国格教育,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礼貌;美国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公民意识,中小学开设有公民教育课,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欧洲国家的道德教育多通过宗教、历史、社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受教育者正直、尊重他人、尊重法律,具有良好品质。

而在我国,传统上就一直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克己复礼”、“尊师重道”是儒家的重要诉求,“礼仪教育”被儒家作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门日益重视中小学生的常规教育,倡导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其实质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礼仪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当前中小学礼仪教育面临的困境

如同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着实效性低的困境一样,礼仪教育也面临着理论滞后、内容陈

旧、形式呆板、效率低下的问题。

(1)礼仪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

虽然说礼仪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同时,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这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些人认为,中国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用精辟的语言论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完全没有必要再进行理论研究;另一些人认为,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在实践,没有必要进行理论研究。

不管是哪种认识,都影响了礼仪教育的理论研究。古圣先贤固然有着大量的论述,但多从“礼仪”的重要性来进行,更多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谈,而缺乏必要的科学探讨。因此,很多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的时候,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都不够,缺乏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的操作方法和训练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效果很不理想。

(2)礼仪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比较呆板,效果也不明显

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学校所开展的礼仪教育,基本上就是传统德育里面的常规教育,只是换了一个“传统而又时髦”的“马甲”。也有一些学校,更是把“礼仪教育”的范围仅仅局限为社交场合的一些礼仪知识教育。虽然这样去狭义理解“礼仪教育”并没有错,但是却大大限制了礼仪教育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同时也就影响到了实效性。

而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不太注意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很容易陷入两种简单而错误的做法:一是进行单纯的说教,例如请礼仪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大家一起看有关礼仪教育的录像,学习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二是进行简单的行为训练,动员班主任、少先队等资源,加强常规的检查,希望通过简单而直接的督促检查就能够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加强常规检查,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处理,效果将会非常有限。

二、礼仪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礼仪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与德育关系十分密切。“至善仁德诚于中,德相威仪形于外”,礼仪教育要有实效,就一定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要从道德教育的整体思考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实效。

1.中国德育的历史传统:注重人的精神成长

我国的道德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学者涉及了,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历史传统,那就是注重人的精神成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流,它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三个方面强调了人的道德规范;后人把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归纳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以规范人的发展。综观儒家的众多论述,特别强调“人的精神成长”,《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西方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逐渐兴起,渐至成为西方当代心理学的主流,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20世纪以来,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模式,都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主体”,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体谅德育模式,编写了德育教材《生命线》(Life-line)及教师参考用书《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体谅模式

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接受了行为主义的社会制约理论和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原则。彼得·麦克菲尔认为,学会关心的德育模式之所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关键是它凝聚着全部的道德知识力量,而道德必然靠理解和领会,而不是靠教授。因此,该模式以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为理论基点,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麦克菲尔所倡导的这个德育模式在诸多德育理论中独树一帜,使道德教育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课堂操作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认知判断的能力。柯尔伯格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在实践操作中,该模式主要是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辩论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行为结果的反馈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社会期望则在内化的中后期起着决定性影响。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启发我们,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3)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路易斯·拉斯(Louis Raths)、梅里尔·哈明(Merrill Harmin)、西德尼·西蒙(Sidney Simon)等人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他们认为,现代生活的步调和复杂性使学生的价值观陷入混乱的境地,帮助学生正视各种影响,从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是学校的重要责任。其核心是在于学生(儿童)根据其经验自由决定其价值观,目的是建构最适合个人的价值观,而德育过程是促使人们对自己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作出充分自由和深思熟虑的反应的澄清过程。此模式突显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同样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4)社会学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社会学习模式强调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重视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强调榜样对品德的作用;重视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

3.苏联的集体教育模式

苏联的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开展的,其道德教育模式与西方道德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为有名的就是集体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由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每一个个体,应是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出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

人。同时,他也提出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认为:“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三、“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1.“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内涵

(1)“优雅华景人”的提出

华景小学位于广州市新的城市中心区,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九成以上,这些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传统价值观的缺失,普遍缺乏礼仪常识与良好的礼仪习惯,不善于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有时过分强调个性与自由而忽视集体与他人。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仍有不少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鉴于此,华景小学在办学之初就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建设现代化的优质社区学校,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的优雅华景人,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十几年来,学校秉持“优雅华景人”这一理念,并为此目标孜孜以求,努力“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的生机”(叶澜教授语)。

(2)“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内涵

“优雅华景人”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识,是学校道德教育与品牌建设的方向,也是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本质来说,“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富有华景小学特色的素质教育实施方式,也就是通过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培养“精神富有、文明优雅”的“华景小绅士”和“华景小淑女”,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从其目标来看,“优雅华景人”就是我们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开展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华景小学的学生具有一种“优雅”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生活。具体来讲,“优雅”的素质可以从三个层次来阐述。首先是在行为习惯层面,学生应能够做到遵法守纪、文明有礼、举止优雅;其次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学生应表现出自信大方、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第三是在精神生活层面,学生应该珍爱生命、热爱学习、追求高雅。

而从其实施途径来说,“优雅”不仅仅是结果,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特质。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显性与隐性的课程来推进礼仪教育,开展丰富而鲜活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校营造一种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培养其优雅的素质。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学生优雅素质形成的过程。

2.“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实践体系

(1)面向生活开发礼仪教育课程体系,让礼仪教育回归真实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他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他还说过:“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

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活性,面向学生的生活开发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制订了《华景小学“淑女、绅士”礼仪手册》。该礼仪手册是华景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校本教材,包括“功德篇”、“礼貌篇”共17大项61条,内容非常具体,也很真实,涵括了学生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事实证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去培养,不仅让学生的礼仪养成有章可循,而且让学生与家长觉得非常真实,非常有效,自觉配合,效果良好。

(2)以实践为基础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让礼仪教育保持鲜活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中外专家学者都特别重视“实践活动”,强调个体在实践中的“体验”。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格伦说:“没有感情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

“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十分重视通过丰富多采的实践体验活动来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依托于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第二是学校有计划开展的各类德育主题实践活动。

少先队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认同的社会群体,队员通过参与学校的各项日程管理与学习活动,在这片沃土中学习,养成文明礼仪。学校少先队组织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自主管理组织,队员们通过自荐和竞选成为“华景小校长”、大队委、中队委、文明引导员、图书管理员,承担了学校很大部分的常规管理活动。通过这样的自主管理活动,这些队员培养了自信,形成了自律;更多的少先队员则在他们的引导下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得以养成。

此外,少先队员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类社团每学期均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团活动,每个学生都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学校的每一个指导教师都很清楚,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开展社团活动的一个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要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是一次行为习惯的训练,都是一次情感的体验。如华景小学礼仪队,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大型活动,孩子们在庄重、热烈的氛围中经受锻炼,表现日益自信大方、彬彬有礼。

每学年,学校也定期组织各类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悦读”(校园读书节)、“唱响”(校园艺术节)、“墨香”(校园书信节)、“律动”(学校体育节)、“爱助”(慈善献爱心活动)、“交流”(校际交流活动)、“探究”(科技与实践节)、“绿韵”(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等。同样,组织这样的大型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要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成长平台,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去训练和检验孩子的文明礼仪,丰富他们的道德体验。

(3)着力创造学校优雅教育文化氛围,让礼仪教育润物无声

教育文化环境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就是最典型的实践案例。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别强调“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我们尊重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在学校营造一种和谐、宽容的成长氛围,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优势与潜能。华景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可以带来变化。我们倡导:教育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拥有的而是发掘他们自己所拥有的,让孩子在爱、接纳、欣赏与关怀中成长,发掘潜能,建立自信。同时让孩子在一生中拥有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从而拥有快乐、积极的人生。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不同的孩子营造适合自己的成长平台,努力展现每一个孩子的特长。

第二,重视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奖励,我们还设立了“十星单项奖”与“华景之星”,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还会组织评选“最佳表现奖”,努力为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我们高度注重过程评价,每月组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期末再进行总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

第三,建设学习型课堂,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宽裕的空间。我们提倡,向课堂要效率,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在华景小学,没有教师拖堂,也没有课后补习,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下午五点钟全校师生基本上都放学回家,家庭作业一个小时左右肯定全部完成。正因为给足学生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心理负担轻,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发展个性特长,也有利于优雅素质的养成。

第四,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言传身教。华景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高,关爱学生,好学肯钻研,教育教学质量高。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改进管理,把教师礼仪纳入到师德建设与校本培训中来,要求华景的教师都做到“态度友善、兴趣广泛、仪表良好、以身立教”,着力打造一支儒雅的教师队伍,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五,注意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自然雅致,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之中受到熏陶。走进华景小学,绿树成荫,视野清新自然,感觉非常舒服。而在校园内外、楼梯各处都是温馨的画面与提示语,让每一个学生都时时受到启迪。

礼仪是道德的核心范畴,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很有必要。华景小学“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参考文献

5.浅谈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篇五

题目

简论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学校

鲁坑小学

姓名

段小霞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简论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 要: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礼仪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更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新一代的接班人,小学生从小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夯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文明礼仪 养成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文明之需也是社会发展之需。因此,对于小学生养成教育而言,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及原因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城市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来民工,而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临沭作为一座对外开放、日新月异的县城,自然吸引着众多外来打工者。目前留守子女教育已成为我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种新形势下小学生文明礼仪严重缺失现象要重: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讲礼貌,不懂礼让,不懂得尊重他人,行为举止不端正等等。

据我校日前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调查问卷显示,我校76.3%的学生文明礼仪意识薄弱,很多学生认为讲文明、守礼仪是一种束缚,有的甚至认为是封建,是多此一举的事。这次问卷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了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缺乏,学生精神文明的缺失。我们通过仔细调查得知,学生不文明行为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比较薄弱。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或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导致了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不关心别人,也不尊重别人的坏习惯。另外,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眼中只有分数,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前 2 途,而对礼仪教育重视不够,还有家长自身礼仪修养不高,更影响了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2.现代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只是偶尔通过课堂教学穿插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力度不大,作用不强,且不能够持之以恒,我们很难将基本的礼仪常识充分传授给学生。再者,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于“功利”——追求成绩,追求升学,极大地淡化了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策略

“小学加强德育首先要从文明礼貌做起。文明礼貌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如果一旦丢失了,小而言之,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而言之,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带来耻辱。”这是我国教育家柳斌的话,这绝非危言耸听,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那么,我们作为小学教育者,在新形势下如何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的确,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关键的小学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说教,而是要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架设一道文明礼仪认知转化之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育者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文明”校园、营造氛围

在学校的围墙、走廊、花坛等地张贴了许多文明礼貌用语的卡片,如“请”、“你好”、“再见”、“谢谢”、“老师好”、“对不起”、“没关系”等等,这些文明礼貌用语卡片由学生亲自制作。整个校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文明,感受文明,接纳文明、使用文明。老师鼓励学生每天念一念,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及时表扬在文明礼貌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并将号召其他的学生向他(她)学习。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文明礼仪教育。如播放礼仪教育电影或专题广播,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开办礼仪宣传园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礼仪修养,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2.榜样示范、正面诱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为人师表作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可以说教师是小学生的镜子,小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做榜样。其次,文明个人示范作用,学校每学期评选十名“文明小天使”,为全体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向全体学生印发有关他们文明事迹的材料,号召人人争做“文明小天使”。再次,文明之班示范作用,学校每学期评选三个文明班级为“文明之星”,以“班级体”的文明行为作为表率,创造班班争创“文明之星”的良好氛围,并将成绩纳入班级年终评比。3.点滴抓起、养成习惯

为什么许多学生《规范》、《守则》倒背如流,自己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习惯。我经常跟孩子们讲:一件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校园内衣冠整齐,课堂上自觉遵守纪律,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好,见到同学的书本掉在地上主动捡起来,等等。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文明礼仪还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鼓励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主动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知礼仪的好习惯。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必须从学生点滴抓起、养成习惯。

4.组织活动、“丰富”教育

作为班集体组织,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在校领导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例如:“三八节”开展回馈母爱、分担家务活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八一节”开展慰问老军人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 “重阳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十一”开展爱国情操教育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活动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显然效果要好。5.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班主任更要起到带头作用,每当学生高高兴兴来到校园时,不要忘记提醒他们见到其他老师也要主动问声“老师,早上好!”;每当学生满载而归时,不要忘记提醒他们回家路上要慢行,文明行驶。不分校园内外,时时处处讲文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绝不“松手”,直至学生养成讲文明识礼仪的良好习惯,使整个校园精神面貌好,文明风气盛。

总之,习惯养成固然要从严要求,但对于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也要注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把“苦学”与“趣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年龄较小,在文明礼仪教育中不能一味的说教,而要增加养成教育的灵活性、游戏性,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教育中多一些评比,多一些鼓励,全方面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既能达到教育目的,又能使学生在愉悦中培养高尚品质。少年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让我们从小学生抓起,在这个关键期里给予他们应有的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让他们成为祖国未来有涵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6.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六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效益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作为我班 的教育课题,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礼仪、走向社会实践礼仪、带动家庭传播礼仪”,来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

一、实施目标:

通过“细化目标、突出重点、实践体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教育策略,开展礼仪教育,普及礼仪知识。设想通过强化训练与检查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消除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班学生掌握各种礼仪知识与技能,不断增强礼仪意识,培养优秀的礼仪品质,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1、培养礼仪意识:使学生知道礼仪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才是一个道德高尚、文明的人。

2、培养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礼仪的认同感,知道一个遵守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断强化礼仪的成就感,感受到礼仪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实践礼仪。

3、培养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二、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仪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安排

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本活动的重点,让所有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强化学生的礼仪常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品行得到提高。

1、制定活动方案,并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

2、以“文明礼仪”的标准为主要内容,利用晨间活动、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渠道对学生加强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并 2 以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进一步的查漏补缺。

3、认真学习《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读本》。

4、组织学生观看小学生文明礼仪影视教材。

5、大力倡导礼貌使用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别客气”。

6、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校园环境。在学校楼道等醒目位臵,写上文明礼仪用语,开辟文明礼仪宣传阵地,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7、每周进行相关礼仪教育强化训练与检查,并及时反馈,作为评比文明班的依据之一。

(二)学生礼仪教育基本内容

1、见面礼仪:

(1)遇见校领导、老师主动敬礼打招呼“您好”或“老师好”;碰到学校员工、遇到同学打招呼“您好”或点头微笑。

(2)碰到外校老师来学校主动欢迎:“老师好。”(3)遇见其他客人、家长来校时主动欢迎:“您好。”

2、上课礼仪:

(1)课前两分钟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3(2)去专用教室上课,课前两分钟出教室排队,等候老师到来,做到“静、齐、快”;走队列时要“快、轻、直”,不得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3)在给老师行上课、下课行礼时,立正站直注视老师,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后能够及时整理自己的抽屉,使之保持干净、整洁。

(4)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并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读姿,学会做笔记。

(5)上课迟到在教室门口立正,进门前喊报告,方可入内。

3、课间礼仪:

(1)讲文明话、普通话;不讲土话、脏话。

(2)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闹等。(3)文明轻声交谈,不尖叫、怪叫、大声嚷嚷。(4)讲究清洁卫生,不乱吐痰、乱扔杂物、随地滚。(5)认真做好该做的事,不随心所欲、我行我素。(6)开展文明安全的课间活动,不做不安全的游戏。

4、交往礼仪:

(1)老师或家长讲话时不插嘴,不在旁边吵闹,学会尊重他人。

(2)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自己在接受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时,虚心倾听,并说“谢谢!”

4(3)自己能处理的事情尽量自己处理,如需找老师,进门前喊报告,得到允许才可入内,并随手关门。

(4)同学之间交往不说脏话粗话,不骂人打人,不随便对人发脾气,要谈论健康、有趣、有意义的话题。

(5)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别客气”

5、集队集会礼仪:

(1)上下楼梯靠右行,行进路上不讲话,动作整齐规范。(2)有参加活动观看演出时,不故意起哄、插嘴、嬉笑不休,争当文明观众,并热情地为演出节目鼓掌。

(3)周一升旗时庄严肃穆,脱帽行队礼,旗手执旗要规范。高唱国歌,服从队列统一指挥。听领导、同学讲话时保持安静,讲话结束后热烈鼓掌致谢。

6、家庭生活礼仪:

(1)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

(2)做客待客、与邻居和睦相处礼仪等。

(三)、方案步骤安排: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报、网站、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宣传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文明礼仪常识,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安排表,让文明礼仪教育深入人心。

1、班级根据学生特点与学校礼仪教育要点,制定班级文明礼仪活动实施方案。

2、开辟“文明礼仪伴我行”专栏,介绍我班礼仪之星、礼仪知识等。

7.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七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从而更加感恩母亲的目的, 学校设计了与母爱有关的德育课。

一、活动过程设计

1.课前暖场 (播放背景音乐《鲁冰花》)

在你身边, 始终有这么一个人,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 她愿把自己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你;在你周围, 始终有那么一种爱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叫母亲, 这种爱叫母爱。

2.知晓艰辛 (观看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母亲》)

母爱就像一幅水墨画, 洗去铅华雕饰, 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舒缓的歌曲, 婉转悠扬。无论妈妈在哪里, 她都会给我们最浓的爱!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情况吗?知道他们的艰辛吗?请同学们看看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勤画面吧!

3.说知心话 (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亲爱的妈妈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 就在不停地付出, 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 要怎样回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恩情呢?同学们, 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对妈妈说说心里话吧!

【活动小结:通过学生对妈妈说句心里话,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一些道理, 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无知对父母造成的无言的伤害。】

4.集体宣誓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 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渗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 体现父母深沉的爱。为了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恩情, 请全体同学起立, 右手握拳, 做出承诺:亲爱的妈妈, 从现在开始, 我们在思想上, 让您安心;在学习上, 让您放心;在生活上, 让您省心。我们决不辜负父母心。

5.集体签名, 师生见证 (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同学们, 让我们共同为了母亲的微笑而努力奋斗, 用语言让母亲微笑, 用行动让母亲微笑, 用成绩让母亲微笑。最后, 让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健康、长寿。让我们签上自己的名字, 以此为证!

【活动小结:通过学生集体签名,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为了母亲的微笑, 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

6.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节课, 我们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以后对待母亲的唠叨, 少一点厌烦, 多一点理解, 少一点顶撞, 多一点感恩。

活动现场, 不少学生潸然泪下, 或许这是懊悔的泪水, 懊悔自己的无知;或许这是发誓的泪水, 发誓从此做一个好孩子。当然, 让学生流下眼泪并不是真正目的, 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了母亲的微笑, 应该做些有益的事情, 为了母亲的微笑, 应该努力学习, 报答父母恩情。

活动结束, 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体会到父母在外的艰辛, 当学生再次谈到母亲的生日、母亲为自己的操劳、自己平常的做法时不再是没有言语。

二、母亲节德育主题活动的反思

本节德育课上完之后, 学生应该有以下收获。

1.懂得父母的艰辛。课堂上,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角色扮演、聆听歌曲、诗歌朗诵环节, 学生感受到父母为了给自己一个安稳的家, 长年在外所受的艰辛, 对其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理解了妈妈的唠叨。课堂活动中, “母亲、微笑、感恩”这三个词不断呈现和强化,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纠正学生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就心烦的不良思想, 引导学生从心里去理解妈妈。

3.领悟了一点人生哲理。课堂中“母亲的微笑”闪现着对母爱的领悟,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

本节德育课的活动, 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感恩母亲”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为了母亲的微笑做些自所能及的事情。

2.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 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这一点, 在“说知心话”这一环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 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 才能给学生以启迪。

8.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八

本文拟从“和谐德育”的视角观察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调查不和谐的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现状,进而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探索出我校促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及相应的改善。

一、正视不和谐现状

首先我们对小学各年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从每学段儿童中各抽调100名共300名儿童进行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现象绝非个别,而且,在每个学年段还具有共性。我们旨在通过现状分析、了解不和谐所在,从而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做足理论上的准备。

调查结果如下:

站立坐行姿势:标准45%;着装:整洁大方83%;佩戴红领巾和校牌:能自己主动佩戴82%;使用礼貌用语:常使用礼貌用语52%;倾听:会倾听55%;见到老师问候:能主动问好72%;下课是否打闹:不打闹42%;同学间发生矛盾:能主动谦让55%;发现垃圾:捡起来26%。

二、分析不和谐因素

我校对小学各年段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为以下原因。

(1)社会因素。(2)家庭因素。(3)性别因素。(4)年龄因素。

三、探索促和谐对策

我校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在以下方面促进了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1.课堂育人

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重视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和每周两至三节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

2.实践活动育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加强检查督导,每周设定一个班为值周中队,由值日领导和值日老师负责,设立了“教师”值日岗、纪律监督岗等。我们主要抓住“穿戴、清洁、纪律、两操、黑板报”五个项目,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化训练。

3.榜样育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首先做到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4.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立体化德育网络的构建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空间,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文明礼仪情况,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通过考评,让学生对照考核内容,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和差距。从而下决心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四、和谐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反思

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举措:(1)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方式逐步转变;(2)学生的礼仪行为发生较大改变;(3)学校、家庭及社会德育工作得到有效推动;(4)我校逐步形成一套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校将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提高育人能力,创和谐校园,继续促进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让校园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近,将和谐之路永远走下去。

9.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九

大洼中心校课题组负责人 贾淑杰

实验课题的提出与确立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开展,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根据省“十二五”课题指南,我们选择了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意在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我镇小学生文明素养。

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这一课题,是因为中央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及其重视,特别是关于青少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们也感到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极大地欠缺,急需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所以选择这一课题。

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文明礼仪的填空

(二)个人礼仪方面:仪表包括什么?应怎样做到;仪容整洁应做到怎样?关于美发、牙齿、护手、站姿、坐姿、行姿等应做到那些?等

(三)家庭礼仪方面:

1、子女的责任是什么?2在家里应怎样对待父母、爷奶等

(四)学校礼仪方面:

1、课堂礼仪应做到(),2、升国旗时应做到(),3、课

外遇到老师应做到(),4、同学之间校外交往应做到(),5、集会时应做到

()。

(五)社交礼仪方面:

1、初次交往时应做到()。

2、语言交际时,交谈中应做到()。

3、接打电话应做到()。

4、网络交流中应做到()。

5、公共场所应做到()。

等。

问卷中的这些问题,只是小学生应该知道做到的文明礼仪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调查发现:

1、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知识知道的少而肤浅。

2、学校礼仪知道得多些,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方面知道的少。

3、能做到的礼仪少于知道的礼仪。

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来自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礼仪素质却相对滞后了。在孩子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不赡养老人,打骂父母的,买东西不排队的,做生意不讲诚信的,客车上不给老友病残让座的等等社会现象,孩子们看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的文明礼仪的行为在心里淡化了。

(2)来自学校的原因。《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老师们也经常组织学生背诵,但学生做起来却不能坚持经常,也就是没有形成习惯。主要是抓得不到位,没有做到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年年抓,没有坚持经常,还有就是一些老师的言行不够检点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3)、来自家庭的原因。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礼仪的土壤,每个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们,可能从小就被长辈们宠着,要什么给什么,于是,时间长了就会把别人提供的一切,想为理所当然的,就少了一种感激的心态,这样宠得多,教育的少,这就缺乏了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礼貌待人的土壤。

父母的言行

一、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个体意识不断增强,普遍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形势下,引导青少年践行文明礼仪,已经成为培养青少年高尚思想道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养成和谐交际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基于中央的这一指示精神,以及我们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文明礼貌的品质,而且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今天我们仍需发掘“礼”的时代价值,加强文明礼貌的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做出贡献。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占少年儿童的绝大多数,每个家庭对于孩子宠爱有加,事事依宠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少之又少,文明礼仪教育很好有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校里,将中华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有机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重文明讲礼仪文明古国的无限魅力,感受到讲文明礼仪是一种美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从而人人争做讲文明礼仪的高品质的好少年。通过研究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方法论上讲,用课题研究的形式,统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进而提升学校的品位,将最大程度体现校本教育的内涵,用以丰富现代教育研究理论。

三、实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在我们大洼镇全体小学生范围内进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进行各种礼仪的教育实践开展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内容

1、实验教师对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传统礼仪知识的范围及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

报告。

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涉及方方面面,以往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了某一方面,没有全面的去引导,去培养,而且没有做到常抓不懈,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下调查,主要从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解,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为做好研究奠定基础,使实验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

2、怎样使文明礼仪教育与《守则》、《规范》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习惯及品质的研究。

良好的礼仪修养并非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日之功,要靠后天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教化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我们要抓好养成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教育青少年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感,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3、怎样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研究。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社会环境与个人思想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个人礼仪习惯形成感染和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因此要使学生形成礼仪习惯,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们在研究中,要努力探索合理的有效的方法,使各个方面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做出贡献。

五、实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批判继承的原则。

2、古为今用的原则。

3、整体优化的原则。

4、针对性的原则。

方法:本实验我们主要通过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的行动研究法。

六、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论证阶段(2011.3-------2011.6)

为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我们申报了省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

2、实验实施阶段(2011.7--------2014.12)

本阶段按照实验研究方案,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方位开展实验研究,做好研究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总课题组开展的各项活动。

3、总结验收阶段(2015、3--------2015.6)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请上级主管部门对实验成果进行鉴定。

七、实验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预期中期成果: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部分经验论文。

2、最终成果: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1、贾淑杰课题组总负责人,对课题的实施工作全面负责。

2、刘国文、范库协助共同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检查验收等。

3、胡小平等各校骨干班主任负责组织各校学生开展活动,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

九、实验的保证措施及经费

10.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篇十

作者:张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第二完全小学 邮编:015543 手机号码:***

关键词:

文明礼仪 生存发展 规范

内容摘要:

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少先队员从现在起能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学生,在家做个懂明礼仪的孩子,在社会上做个懂明礼仪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必须审时度势,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益内容,充分利用已为人们所一再传送的喜闻乐见的规范、故事、格言和谚语,精心选择,编成系列教材。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使少年儿童从小接受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礼仪规范、道德人格、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担,并创造一个充满友爱、真诚、和谐、温馨的精神文明社会。

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人类的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个人的修养、素质和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某项事业、业务的成功。人的精神要求日益严格,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找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文明程度的反映。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人们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缺乏礼仪便难以承接社会赋予的重任。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创建和谐社会。今天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是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成败的大事。他们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少先队员从现在起能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学生,在家做个懂明礼仪的孩子,在社会上做个懂明礼仪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礼仪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是不是符合礼仪要求,对于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事关系很大。礼仪教给别人怎么做人:为人处事时,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际关系和谐融洽靠的是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间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爱护公物,养成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待人宽厚„„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礼仪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际交往愈加频繁,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开越高,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礼仪关系个人、事业、国家,关系到社会,不可不慎,不可无礼。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素养的需要。

二、礼仪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性发展。礼仪教育可以强化自我意识,使受教育者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适应社会需要,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可以培养一个人完整独立的人格。礼仪教育不仅是一种礼貌教育,而且是一种素养、人格的教育,同时,可以发展一个人的个性才能。礼仪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今后乃至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奠定基础,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使之具有符合礼仪规范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个性。

三、礼仪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时迁事异、物转星移,礼仪规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征的礼仪文化。从坐、立、行、礼貌用语、体态语等方面进行礼仪训练;从学生个体在律己、待人、接物方面提出要求;从学礼仪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开始,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努力做一个懂修养、有礼仪的文明人;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人民的情感;从爱自己的衣服、用具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遵守课堂纪律、规章制度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

四、掌握《规范》,让《规范》深入人心

1、学礼仪,知礼仪,懂礼仪。通过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所提出的各项行为礼仪规定,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知识,明确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提高对文明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个人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并逐步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就必须首先从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规范》。为此,我们就将《规范》向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将校园、家庭、社会礼仪编成“三字歌”,这样易于队员记忆,使《规范》深入人心。

2、积极开展礼仪实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运用《规范》待人接物,要把礼仪学习转化为日常行为,做文明守纪的的少先队员。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在升降国旗、与人相处、公共场合、孝敬父母、乘车购物、行车走路、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国际交往、情趣健康等十个方面积极开展了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讲礼仪,从基层抓起

中队组织离队员最近,开展活动也最直接,最贴近,效果更快、更明显。少先大队通过举行文明礼仪知识主题中队会观摩比赛来教导学生规范言行,进而展示中队的风采,促进礼仪习惯的养成,这样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中队辅导员、少先队员整体参与,积极、热情。

主题中队会观摩比赛,阵容强、声势大,中队辅导员会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认真对待,从队会前的活动开展、思想教育、队会的材料收集整理、队会的结构设计、内容、串词的创编、队员的训练等等,肯花时间,付出艰辛的劳动。队员热情高、干劲儿大,积极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到真正召开时,教育就更加深入。

2、队会内容来源于学生实际,真实具体,教育性更强。任何一个思想教育都有一个认识、实践、转变的过程。中队会上,主题队会内容来源于队员的现实生活,具体生动。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文明常规的训练和实践等等,都具有教育的针对性。这样的案例,使得教育更有实效性。

3、队会可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更加规范队员的言行,培养队员的能力。

少先队员们通过小品、诗歌、三句半、歌曲、舞蹈等形式把自己的现实生活案例在中队会上表现出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说、唱表演中,更进一步的规范了学生言谈举止的文明程度,表演中既能做到落落大方,自然得体,又能做到文明、规范。

六、建立礼仪检查评比制度,促进礼仪习惯的养成

对于少年儿童接受快、忘得快、自觉性差、奴役性强等特点,少先大队就要建立健全文明礼仪检查评比制度。有大队干部负责检查执行,样样有检查、有评比,全校公布结果,树文明礼仪榜样,形成一个比、学、赶、超的氛围,弘扬讲文明礼仪之风。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未来世界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有益内容,充分利用已为人们所一再传送的喜闻乐见的规范、故事、格言和谚语,精心选择,编成系列教材。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使少年儿童从小接受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礼仪规范、道德人格、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担,并创造一个充满友爱、真诚、和谐、温馨的精神文明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生文明礼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探索和谐教育》 卓立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

3.《新爱的教育》 郭景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4.《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5.《做文明礼貌的小学生》 中央电教馆 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5年1月

上一篇:我真后悔九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下学期实验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