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2024-10-22

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13篇)

1.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篇一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息息相关。提高工科学生化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九五”期间的“面向21世纪工科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到“十五”期间的“新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的实践与完善”,许多院校对已沿用一个世纪的四大化学基础课体系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改革,求新、求变成为大学工科化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报考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第一志愿的人数越来越少,大学生对于工科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课程的进行与日衰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显得越来越迫切,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一、国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及特点

(一)课程设置多层次化

将基础课内容分为多层次设课,有初级和中级,中级课程不同于我国的专业方向课,该特点在其课程计划中十分明显,如许多学校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均分为Ⅰ、Ⅱ两个层次设课,然后就是选修课。

(二)实验学时比例大,内容现代化

如德国Halle大学的化学专业基础实验课学时是讲授课的2-5倍,高中级学生在实验中可反复使用现代化大仪器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小型化、板块化

课程小型化是指各门课程的学时大都少于我国的相同课程,这一特点尤其在高年级的课程中更为明显,这种做法表现出许多的优越性,课程小,可吸引一批从事科研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集科研。教学于一身,使讲授方法到课程内容体现一个!新"字,剑桥为此编写了一系列小型教材,很有特色; 学生选课跨度可以很大,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增加了选课的灵活性,有利于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有利于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CAI软件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四)实验课自成体系

与原来无机、分析、有机和物化课的联系减弱或几乎脱钩,主要设立三门实验课,分别为化学实验入门,中级化学实验、高等化学实验及仪器应用。

二、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在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基本的实验条件都不能保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只是一纸空谈。所以,高校应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同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和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将“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在借鉴国外大学成功办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国情、校情,逐步改革,稳妥发展。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

化学素养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总结、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升华而形成的。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目前的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多,而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很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多研究一些“学”的问题。比如,怎样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怎样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最希望学校和教师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学生多做些调查研究,必然会引发出许多深化教学改革的鲜活课题,开辟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三)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应从实验内容上作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应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放性试验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开放性实验的效果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自带课题到实验室来,实验室将在材料、仪器等方面给予支持,教师参与帮助他们完善设计方案,提高其创新和动手能力。

(四)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大学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各自的特点,对教学计划作相应的调整。首先确定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然后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结合当前专业方向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学成果,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重大发现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绿色化学教育、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总之内容的选取以真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6(10):63-64.

[2]周长智.无机元素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3]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大学化学,1997,12(4).

2.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 篇二

【摘 要】 初中课堂一节课是45分钟左右,而如何利用好这45分钟,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研究课题。本文就针对当前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研究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课堂;化学;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自主的获得并体验知识的形式和发展。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学生初次接触一门全新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快速熟悉并掌握化学课堂的教学要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成为了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途径,高效的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学习体验得到了强化,学习结果更好。

下面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1、掌握学生的情况

我们知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率的高低并不是看教师在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吸收了多少内容。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一定要提前对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上要把控好全局,譬如在做讨论发言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控好发言的内容,把问题设置到位,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和知识上的提升。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谈教学方式和手段,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纸上谈兵。

2、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走弯路。教学目标明确后,就是我们对“教材”的料理了。既然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就无需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W生的教学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章节之间的教学顺序的变换,教学内容上的扩展延伸。对不同教学章节有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分清楚重点和难点,有意识的进行强化训练。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具体标准化,只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就算是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3、预见学生学习情况

要对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进行事先模拟。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实现发现并解决。预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相对应的处理。这样才能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时候,学生关注的地方可能会和教师关注的地方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实现就做好准备,那么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散,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更加积极的思考和参与。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较好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

1、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的组织,无论通过何种精妙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就成为了课堂有效性高低的一个决定性标准。通过精心的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并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能够更投入的开展学习,可以说教师只要下了功夫去精心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够看到,教学效果也一定不会太差。

如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教学难点是怎样把抽象的微粒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成败就会影响这节课的效果。本节课如果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用闻到各种香味、各种饮料的味道、搜救犬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等作为情景材料,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为这节课的所有教学作铺垫,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问题的设计也是维持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对学生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设计一围绕重难点的问题,按一定的梯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维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近几年来中考就这个知识点所出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学习本课内容知识点的目的,达成教学目标要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效了。

2、有效处理突发问题

一个教师再有本领,他都有意料不到的课堂突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象《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一样,由于课堂教学的无效,可能让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受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时,一位胆大的学生质疑,说他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偏大,引发学生们哄笑。教师再次仔细观察,事实确是如此,学生们脸上疑云重重。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观察仔细,敢于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步骤,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积极讨论并找到了答案:红磷点燃后,燃烧匙插入集气瓶的动作不够迅速,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太多。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结果果然如此,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就有效了。

课堂是师生互动最多的地方,是传输知识的主阵地,但由于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强,问题更多,应注意处理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矫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展开联想,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一般农村中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少。上课过程要经常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多同他们交流。教师可以按能力差异对这些学生进行隐性分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散到各学习小组中,与能力强的学生搭配为宜。同时为他们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按学习进度差异安排教学,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自己的学习速度、阶段循序渐进。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也应有所区分对待,教师不要基于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多元性的特点,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基于评价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当发现学生表现不佳时,不要马上下定论。否则,会引发这些学生的畏难、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体验。教师应当把一些有助于这些学生改进学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在学生有了满意表现后,教师再给予肯定评价。课堂教学中,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这些学生思考问题,他们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充分展示出来。

综上所述,教学的方法千千万,但是殊途同归,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我认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首先就应该要让课堂活分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牢记这一点。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全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多下功夫。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3.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探析论文 篇三

1传统教学方法中化学实验考核存在的弊端

高校实验课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重视度不够且存在种种弊端。①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主要为书面方式,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成绩组成,这样的评定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思考、创新能力,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情况给予综合客观评价。一些学生,应付了事,把精力用在撰写实验报告上,有学生为了得到好成绩而随意篡改实验结果,更有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的,这就造成某些实验成绩高的学生,实验技能差,使考核缺乏公平客观性,学生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②考核标准不具体、不统一。教师缺乏具体而统一的客观评分标准,印象分较重,评分随意性较大,不同教师的评分相差较大,导致同一教师不同实验的评分及不同教师对同一实验的评分有较大差距。③考核方法操作性差。虽然我院多次修订实验考核办法,但还是简单模仿或抄袭其它院校的办法,没有充分考虑我院实际,没有考虑其可操作性,设计过于全面、细致和均衡,导致考核操作复杂,工作量大,加上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这些原因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可操作性差,成为实验考核改革中的突出矛盾。④考核结果不透明、不及时考核几乎都不是现场打分和现场公布,学生不知道考核的具体细则,会导致学生对于考核结果感到疑惑,不知自己水平如何及错误之处,因此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实验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考核成绩缺乏公平和说服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丧失了考核的意义。

 

4.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探析 篇四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版块,它对于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相关教师应该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加以重视和探索,重视基本实验常识的讲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进而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化学实验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版块,它对于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化学素养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析,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课题意义。然而,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给予学生亲自上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只停留在技能和形式层面,忽视了对学生实验习惯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对学生基本实验常识的讲授、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及实验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出发,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析。

一、基本实验常识的讲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目的,便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常识和实验步骤,进而具备规范、安全操作相关实验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具备传递实验常识的意识,在实验安全以及规范操作等细节方面对学生耐心引导。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普及相关实验仪器的用法及特性,比如酒精灯、化学药品、化学试管等等,使学生具备对其基本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常见的“确定问题――制定实验计划――实验观察――记录总结”等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并制定相关化学实验的大体方向;最后,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安全实验”的理念,向学生普及化学实验安全的基本常识,比如硫酸等腐蚀性液体浸染在皮肤表面的紧急处理办法,酒精灯的安全使用准则等等。

总之,相关实验常识的讲授,是对教师的细心以及耐心程度提出的一项考验,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大体方向和基本准则,是学生进行丰富而深入的实验的基础。

二、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

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多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这种模式一方面较为单调,不利于学生实验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侧重教师主导,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相关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一)趣味元素的运用

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实验积极性。化学实验本身便充满浓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相关教师应该将其充分发挥和呈现。比如,在笔者教学经验中,曾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魔棒点灯”的化学实验,即在玻璃片上放置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再向晶体上面滴落几滴硫酸,随后用玻璃棒蘸取这种混合液体并接触酒精灯灯芯,酒精灯随即被点燃。在这一过程中,班级学生由最初的质疑态度变为的诧异和惊奇,为笔者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及化学实验奠定了氛围和基础。

(二)多媒体等工具的运用

当前的网络环境,为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便利。教师应该对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弥补传统课堂化学教学的不足和不便。一方面,部分具有危险性或污染性的实验比如“浓硫酸稀释”实验,如果将水加入浓硫酸,可能造成硫酸飞溅,给学生造成伤害,此时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来放映相关的实验视频,便可以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规避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开放的图书馆和微机室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弥补课本教学的有限性,拓展学生思维。

(三)灵活可行的实验操作

受设备以及授课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初中化学实验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相关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可行的实验教学策略,对部分实验操作项目进行合理的简化或改进。

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的化学教材中,针对一项关于“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可以进行以下改进将一粒火柴头连同白磷一同置于试管内并用橡皮塞塞紧,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尽,继续称量。如此不仅能安全地测出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还能清晰地观察到白磷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下沉的白色烟雾,进而验证“五氧化二磷”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结论。也就是说,化学实验从来都不是一项刻板的知识照搬过程,教师可以在规范而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灵活的发挥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科学的评价机制

想要引导学生确立起对初中化学的重视程度,相关教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而诱导学生重视化学实验并且积极参与相关的操作进程。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测验评定的过程中可以适度地参考学生日常的实验表现,由单一的笔试考察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笔试测验中优化实验题目的考察模式,改进实验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编排方式,促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与日常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思索,进而反促学生对相关实验操作的重视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学生日常实验操作情况的分工记录,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日常化学测验的分数统计中,同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四、实验空间的拓展

想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帮助学生深度领会化学实验的精神内涵,相关教师应该拓展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便要求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将学校空间、家庭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结合起来,依靠这种多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摩当地社区的环保公园、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食醋清洗水壶中的污垢,测定当地土壤、雨水的PH值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价值和意义。

5.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探析 篇五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5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氢气的爆炸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

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xAgNO3----→xAgCl↓+Fe(NO3)x。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6.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六

西营中学

陈学焘

化学,这一门独特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和课改的进行,化学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初中化学作为基础化学的基础,就更是举足轻重了,所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综合水平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也证实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为此化学实验和化学学科不可分割。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拥有自己的硬件设施,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如缺少一般实验材料,气候影响,学生的不同等等。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应有自己的特点,应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在农村学校中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做为一名化学教师,仅凭自己的一点经验谈一下化学实验教学在农村学校是怎样进行的,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一、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做为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做为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我们在分组实验中缺少滴管,就自己动手拉制滴管;缺少烧杯,就收集日常生活中用的塑料杯代替;缺少药品,比如做分子扩散实验缺少品红,就用高锰酸钾代替;缺少材料(如锌,细铁丝,细铜丝,生锈铁钉等),就自已平时收集废电池壳,废旧铁丝网,老化电线,生锈铁线和生锈铁钉等,再做适当处理后使用;还有缺少小刀和剪刀等,就通知学生自带,克服了这些困难我们就完全可以完成初三化学分组实验。在具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克服,如在讲“碳的几种单质“CO”这两节时,实验室没有金刚石,石墨的分子模型和煤炉模型,就自己制做这些模型,直观演示了它们的结构,效果不错。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编排,初三的实验主要集中在三大气体和酸,碱,盐,但前四章教学完成后己进入冬季,天气渐冷,在做实验就很困难了,这样为保证每一个实验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可以调整分组实验时间,能提前做的分组实验就尽早完成,余下教师演示完成,少量学生参与,有的实验就等来年天气变暖再分别集中完成,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教师的平均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加之学生又极特殊,为适应实验教学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应从学生入手,从自身出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学科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联系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结合实验教学实际,以特有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调动学生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刚才提及到农村学生极特殊,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往往毫无兴趣,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争取运用好化学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完成实验教学。在开学初,我们第一堂为实验课,做些趣味性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铁树开花”等小实验,又提出许多他们身边的生产常识问题,来激发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如:制作酸碱指示剂,研究如何洗去污迹,如何除去污垢及净水器的制做,开展制作竟赛,参观水泥厂,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机动灵活地进行演示实验。

1、改演示实验为“表演”。说起演兴实验,它是实验教学的一大特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中,应全力完成演示活动,但从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认识到,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一点学生的参与,这种演示实验虽然也是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但谈不上什么教学的提高,对农村孩子们来讲,就更不见其效了,所以应加强对演示实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甚至把演示实验改变为“表演”,我们在演示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演示实验中,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老师或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我在讲“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试验物质的导电性的简易装置,目的是让学生区分溶液的导电与金属导电的不同原理,就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完成了实验内容。

2、改变常规演示方法。演示实验的通常过程是教师出示目的,设计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最后教师强调记忆实验结论,在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观察,对于我们的学生有很大困难。他们只愿意走马观花的“看”实验,而不乐意细心的研究观察实验,实验后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出于学生的这种情况,我改变演示方法,让学生们各负其责,有的操作实验,有的设计实验,有的监督学生操作,还有的学生做评委,“铁的性质”一节,我就用了这种方法,整节课,在演示实验中没有直接给出演示内容,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摸索,开展实验讨论操作观摩,使每一位学生在演示中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认真观察和完成实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扎实有效地完成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感官和教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在具体的程序上大至是:思考预习→明确目标→掌握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检查仪器→实验操作→归纳结论归整仪器→巩固小结→填写实验报告。这几步程序是学生主体要完成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给予适当讲解或演示,甚至巡回指导,我们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大至也是这样的实验过程,但在具体做法上,结合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机的结合实验要求,扎实地进行适应我们学生的分组实验。

l、优化组合学生。农村学生由于经历及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分组时,注意到将成绩好的和进步生,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

2、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分组实验中,不可“管”的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玩实验”的心理较强,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进行分组实验中,应全面监控每一环节,即给学生一片活动,自主的空间,又让他们能有效的完成实验研究。

3、抓好重点实验环节。在分组实验的一至四环节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合理有序的完成任务,可以少讲多问,少讲解多演示的方法,即巩固课本知识又为实际操作做好准备。实验操作是实验课的中心,应强调学生的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但在实验中对预测出现的问题,我先不提出,只是让他们动手做,当学生遇到困难求助时,再集中指导。如加块状药品。滴管使用和液体药品取用的方法。有些学生随便把颗粒状药品扔入试管,滴管伸入试管或靠着试管或滴管倒置等,经常出现错误操作,于是就集中解决这些问题,我就让他们先回忆操作要点“口决”,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试剂,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后自己演示规范的操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正确操作方法。有时对上个班级做过的实验试剂,因操作失误,试剂颜色变了,有的学生就会问这样的问题,我就不指明原因,而是指导学生自查原因,然后对学生的想法及时分析/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推理方法及动手能力均不相同,这样在实验操作中,我也鼓励各组之间互帮互助,操作准确,又快的学生可以越组帮助其他学生,有时对简单的实验也开展操作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经过种种方法,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对其它实验环节也不能轻视,更应做好,做到实处,以补充和完善实验操作中的不足。

7.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七

摘要:以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以陕西理工大学“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为例, 针对结构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时代的发展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 尝试引入“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现代网络技术等辅助工具, 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提升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构化学; 互联网+; 教学模式;

《结构化学》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 通过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揭示微观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1]。学好结构化学,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物理、数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相关知识,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结构化学是化学专业公认的最难学的课程之一。由于结构化学中涉及许多比较抽象的内容, 教师无法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清晰的表述相关课堂内容, 从而对学生学习结构化学带来了较大的阻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 “互联网+”模式在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领域也深受裨益[2,3,4,5]。因此, 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结构化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积极深入教学研究,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 结构化学的课程地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构化学》课程是物理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是化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这一规律, 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解释各类化学现象。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获得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 加深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前修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物质结构及其性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陕西理工大学“结构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 目前仍采用以“教”为主, 以“学”为辅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多媒体结合板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 结构化学属于理论基础课, 与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紧密相连, 对于学习者而言大多艰涩难懂[6]。其次, 学生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单一式灌输及书本上对原子结构、化学键、对称性及晶体结构等概念的抽象描述, 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刻意重视教学任务的落实, 导致授课过程死板, 课堂气氛沉闷。倘若学生基础差, 学习和理解就较为吃力, 很容易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再者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时间和空间制约, 不能够满足学生对重点难点部分反复学习理解的需求, 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知识要点, 学习效果不理想, 这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一大弊端。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以信息的形式存储和传递, 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实现课程的广泛传播。课程内容的获取与教学互动都以多媒体环境为基础, 学生通过使用多媒体平台可以随时复习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同时通过多媒体互动平台实现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能手机和电脑已经基本成为学生的必备品, 加之我国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覆盖面的完善, 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十分便捷, 他们可以在网络视频教学网站上随时学习授课视频、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等。通过在网络上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们由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在他们需要或想要学习时在网上主动学习,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内容的丰富性, 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和自主化, 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7]。因此, 目前在结构化学课程中使用“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值得逐步探索和推广。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7]。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体现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可以集图形、视频、声音、文字于一体, 不受实地教学环境设施和课堂时间的限制, 根据教学需要,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相关教学软件, 将所要表达的课程内容充分展现出来, 有利于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并从多角度思考相关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课件, 探讨课后习题以及下载课外资料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安排, 随时观看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 可以随时和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 而且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远程人机交互功能的发展, 学生可以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并按相关要求调整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鉴于上述特点, 倘若在教学中使用“互联网+”这个平台, 将我校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形象的图像、声音、动画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的可视性和互动性, 优化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由传统的被动式、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积极的自主式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

3.1《结构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互联网+”新型授课模式的特点之一, 就是上课过程中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由此并产生了“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8], 这种模式实现了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知识, 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和老师或者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授课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视频课程,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带领学生逐步学习和理解相关课程内容, 并把握“以学生为主”这一主线, 在课堂交流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用启发式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理解相关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授课教师提前将授课内容的视频、习题等教学资源发送到网络平台上, 让学生自己下载学习。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制作多媒体课件, 走上讲台,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在进行分子对称性教学时,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三种镜面操作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将三种镜面操作的概念教给学生, 然后列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课上, 学生可将自己的观点用课件的形式阐述, 实现互动式交流。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从过去知识的单向传授, 转变为与学生互动、互学的新型教学关系, 可提高师生间互动的频率和效率, 有效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互联网+晶体结构模型制作

结构化学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 用传统的方法讲授, 学生不但感觉非常难以理解而且不易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概念。例如在结构化学教学中, 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其中涉及的分子对称性、晶体的点阵结构、以及等径圆球密堆积形式等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描述和讲解清楚非常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加强学生对结构化学课程的兴趣, 加深对此类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我们初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互联网+”晶体学模型制作, 要求学生利用Flash、Authorware等辅助软件制作相关的动画视频, 并在做模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 如金属原子的堆积顺序, 配位数, 晶胞类型、结构基元、正四面体空隙及正八面体空隙等, 通过亲自制作并讲解相关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触觉, 视觉和听觉等多层面增强学生对课程中抽象理论的理解, 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3 利用计算化学的动态模拟进课堂

结构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涉及许多抽象概念。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设相关实践教学环节, 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目前陕西理工大学已开设两个与结构化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 如:络合物磁化率的测定、分子偶极矩的测定等实验, 但这些实验项目仍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练习机会, 而利用计算化学程序及互联网动态模拟软件便可以解决此问题。例如有机分子的振动模式、有机立体化学瓦尔登翻转实验、原子轨道及分子轨道研究等。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模拟结构化学课程章节相关内容。例如:有机立体化学瓦尔登翻转实验模拟中, 可通过改变反应物的进攻方向, 观察瓦尔登翻转的角度变化。学生通过计算化学的动态模拟学习, 可将典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反应过程整合在一起, 从而更深层次理解课本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 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形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课题组将对结构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与探索, 旨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课上变为课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转变和优化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公度, 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3-6.

[2]李爱蓉, 李晶晶, 王宏, 等.“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 , 45 (1) :140-142.

[3]唐群, 邹志明, 刘峥, 等.“互联网+”模式下理工科院校基础化学课程[J].梧州学院学报, , 26 (3) :69-73.

[4]张银玲.“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形势及其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 (7) :15-17.

[5]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 :10-16.

8.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优化课堂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基本上是整堂课缺乏互动,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忆为主。由于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无从谈能力培养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选择生动有效的导入方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恰当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带着疑问来学习,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印象更深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化学,产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提问要讲究艺术和技巧,语言表达简洁清晰,面向全体,根据问题难易和学生知识水平进行适量适度的提问,是学生始终处于理想的思维活跃状态,积极思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然后到创造性思维的过渡,并重点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二、运用恰当的教授方法

(1)试验教学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他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新的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实验课时比例增大,实验内容增多,实验类型增加,尤其化学必修Ⅱ还提高了对定量实验的要求,教师应深刻领会大纲精神,挖掘实验内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认识实质,掌握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为创新意识铺路架桥。

(2)电教辅助法。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教学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验证过程,使学生对某知识主体获得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强化某种素质。高中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化学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内容很抽象,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势必导致学生“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补充或显示一些趣味性的材料,可使枯燥无味的内容显得生动直观,使学生便于接受。

三、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启发教育学生

(1)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知识,探求未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这是一种同于肌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就是有目的的认识与掌握知识的过程,需要在情绪上的表现就是兴趣,兴趣则表现在学生又不断地深入认识客观的事实,认识客观规律的自我要求。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兴趣是人类活动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兴趣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但如果学生认为这种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没有味道,时时处于被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无法发挥。

(2)因材施教。有的研究工作者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只有8%,而根本不感兴趣的也只有4.5%,此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处于可学可不学的状态,他们学习这门课程是因为升学考试有这门课程。这种现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分别对待.更新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个观念转变,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个性特长上,都能获得他可能得到的最良好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同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他们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强弱之分,学习态度有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之别,化学知识和化学操作能力也必然有相当的差异,几乎每个学生都不尽相同。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使教学能够让程度不同的每个学生所接受,也就必须真正从每一个或每一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实行因材施教,使高中化学教学与人的个性发展和谐结合,应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

四、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實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配置适时适量的练习和测试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能力的源泉。为了巩固知识,学会运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变成技巧,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要附加练习和测试,但要禁忌过量的训练和偏难的习题测试,题不在多而在于精,题目应是严格筛选的有代表性的,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题目的讲评不应就题论题,应该就题讲知识,这样学起来,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状况,耐心教育,帮助他们,使他们乐于学习化学,喜欢化学课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正和.《化学课堂教学法探析》

[2]郑爽.《如何上好一堂化学课》

9.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九

摘 要:为适应新世纪新的医学模式对执业医生执业素质的更高要求(本文由研究生论文网:, 整理提供)“医学心理学”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中的位置愈显重要。基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等教学形式和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互动中图分类号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空前丰富使人类生存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频繁的应激与剧烈的竞争导致各种心理疾患、心身疾病、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

身为医者,是要治 “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故建议在“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做些改进。

一、教学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理论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讲授认知活动时,明确人们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动过程就是个体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随意选取实物或实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描述和演绎,从而体会到:一种知识,是在没有意识到获得它的途径和条件下而产生的,因而主体把它看做是“直接发现”的结果[1]。

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也称为直觉思维能力。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直觉能力,因为它不仅对艺术与科学的认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内部机制之一。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变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能力,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开发。(二)理论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在讲授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时,明确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且情绪对认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例如,置身大学校园,时常听到有学生诉苦:“我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我总感觉心烦、无聊!”“我有勤奋学习的必要吗?”如此等等。在这些学生眼中,世界是灰色的,因而心理浮躁、空虚,干什么都厌倦。对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大学生为何会感到空虚”这个话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校爱心社团的活动,并结合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在社团中开展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反馈回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讨论的问题如: 是以积极的情绪去认识问题,揭示自己生存的意义, 找寻生活的目标和理想,还是消极面对客观存在的现实,失去前进的自信心,让“生存空虚”[2]?这些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而且 —83— *收稿日期:2009-11-02 作者简介:韩丽萍(1957—),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副主任医师。明确了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自己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探求生存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10.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十

摘 要:教育是一门艺术,美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如何把握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堂的天平,怎样发挥学生的潜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关键词:职业学校 美术教育 策略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向,应以适应就业的发展方向为前提,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对实用美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本文剖析了当前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一、当前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往往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

1.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低,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就读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甚至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学生成绩差会影响纪律和思想品德,如果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又没有目标和追求,很难将美术学好。

2.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美术学科难逃成为“附属品”的命运。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美术课地位的认识

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课程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将美术看作专业课的辅助,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家。因此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更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教育功能,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另外,我们不可误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而忽视其美育功能。我们要从教学实践中突出美术课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特殊功效,和它对人的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

三、新形势下美术课教学策略初探

1.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职业学校尤其如此。因此,美术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即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中就能以理论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是很困难,更不要说对教学教材提出质疑了。因此,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为一个个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3.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可能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这一点,表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美术教学中更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4.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导演”和“唯一主角”的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表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掌握开启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之,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让美术教育从泥沼里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菊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关系研究[J].美术大观,,(01)。

11.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68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的,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今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要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没有任何发言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等于教师就袖手旁观,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师要发挥好自己课堂教学引领者的作用。只有教师为学生创设出适合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学生才会身心放松,思维的火花才会被点燃,探究知识的欲望才会更强。

二、运用小组教学法,激活课堂教学

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习过程中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互助的课堂氛围,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改正。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更大提高。

小组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小组教学时会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为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多多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探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指正;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不管学生讨论的结果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保持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肯定。因此,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评价机制,对学生形成激励

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不能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还要注重评价模式的转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个方面,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品质等,不管学生在哪个方面取得进步或有突出的表现,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由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外,还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通过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让学生不断进步。

四、把化学教学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体味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化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化学从生活中走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化学,让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通过把化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化学课堂中,让教学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化学课堂大起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教师肯下功夫,一定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教师就要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以及新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断总结以往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十二

职业院校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体育教材内容的着眼点,既要加强学生对基本体育知识的学习,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学习。教材内容必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教会学生确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另外,职业院校的体育教材还要充分考虑职业生的体育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对身体锻炼需求的个性差异,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更加全面地涉及休闲领域和竞技领域的体育项目,体现职业特征和本校特征。

3.2 将德育融进体育教学中

职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职业道德是不行的。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职业生更需要德育。而体育课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为体育课是开放性教学,在职业院校,比起其他课程,体育课比较轻松,学生比较感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如团结合作,坚韧不拔等精神。

3.3 引导中职生正确地认识竞争

职业生在毕业后大多直接走上社会,从事的工作基本从最基础做起,需要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就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职业的特性,在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竞争类项目,让学生在竞争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竞争,从而正确地对待竞争,不要在竞争的潮流中迷失自己。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安排一些合作类体育项目,鼓励学生融入集体完成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接力跑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努力完成比赛,增进学生的友谊。

3.4 为学生搭建个性的舞台

职业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可能文化成绩不算优秀,但是他们思维活动,个性突出,所以体育教师可以为职业生搭建个性的舞台,多安排一些体育项目让学生自主参加,发挥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日后的工作!

4 结语

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院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职业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桂池;;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01期

[2]马立杰;刘景华;;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

[3]董启林;谭延敏;张铁明;;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期

13.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十三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2007.5

高等学校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改革研究

柳若芍

(山东教育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文章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阐明了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

标设定,提出构建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体系设想,论述了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大学化学STS教育课程改革

2l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要求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 能把科学知识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智能型”、“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应该有较扎实的 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技能,在深度上有一擅长的专门领域,在广度上了解几种不同的学科门类,以便获得知识的拓广与技能的迁移,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然而,传统的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学 科本位、专业化倾向过重,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学科间的整合与交叉,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根据国际、国 内教育领域在STS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在我国高等教育 中优化化学课程结构,发扬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已势在必行。

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的再审视 STS即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 的缩写,这是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中较早出现的三个独立的概念,现在人们将三者联在一起,构成不同于三个原词的全新概念,其实质是指人类智慧及其创造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演 化而成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体系,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全新景象的总合。

现代STS教育的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技术革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并日益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 能源、电子产品等。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繁荣时,也发现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 来发展。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学 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技术的意义何在?人类应该如何使用科学技术? 在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STS教育思想初露端倪。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使未来公民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应该而 且必须关注社会问题。对于未来的公民,理 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同等重要。因此,STS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社会乃至观念、意识、文化之间的 复杂关系,去研究并掌握如何对待这些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自然环境的演化能处于

183

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最佳状态,使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今,STS教育已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世界 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所向,这一潮流为“通才”教育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步入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尝试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体现了STS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 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各学科相互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纯粹的专门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于此同时,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山大学的化学化工 学院提出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改革方案;复旦大学将课程设置分为普通课程、基 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新的实施方案把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分为低年级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化学专业课程两个阶段: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应用化学 课程体系方案;南京大学设立了基础学科强化部;北京大学提出了理科实验班的大理科方案„„,这些都为大学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实践探索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借鉴。

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1)社会结构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2)学科知识结构因素(学科发展水平、历史发展顺序、学科最新成就等),(3)社会需求人才的个性结构因素(认知方式的需要,价值 定向的需要,动手能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文化审美的需要,从业定向的需要等)。在大学化 学课程体系中实践STS教育,应准确把握“整合性”、“兼容性”“真实性”“交互性”的课程发展理 念,既要重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进行“静态”审视,又要结合课程改革 对这些“因素”作“动态”剖析。例如,可参照国内外STS教育专家列举的STS问题,选定多个主 题,构成“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并围绕化学、技术和社会主题选择相关素材:“现代化学发展 与诺贝尔奖”、“元素化学和元素周期表”、“绿色化学与环境问题”、“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科 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现象”、“药物化学”、“化学新技术新工艺”等。对上述主题要求 既从“掌握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收集信息与交流信息的技能”、“生 产设计与决策管理的技能”等几个方面作“静态分析”。这些技能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互洽、并互动运作,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和典型案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实际 操作训练以及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并通过发展性评价和实践活动将其中带典型性的示例(活动项目、实际操作、表现特征、实施效果等)突显出来,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认知,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想”,去们晤”,去“内化”,以形成自己对科学、技术、社会深层次的理解和认 知。力争使课程的实体结构(各主题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范围)与方法论结构(课程设计所遵循的研

究与实践的程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引导大学生理解、体验、内化有关STS主题的典型领域、概念、术语和原理等的同时,还要发展大学生相应的技能(从业的技能、交流表达的技能、决策的 技能),养成他们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其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是一条主线。换言之,要让大学生感受、理解典型主题选择和运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的 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84

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2007.5

为此,必须精心设计STS教育化学课程的目标,力求达到精确化、具体化的程度。所谓“具体 化”是指应具体规定大学生经过学习最终将会完成的任务,宜向他们指明具体的、可以操作或体验 的学习要求:所谓“精确化”,就是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在准确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情感态度状况、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的 前提下,明确限定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标准。并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细化研究,不断总结提 高。3走向理性构建的STS教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 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是化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大学化 学课程的“启智、育人、笃行”多种教育功能的依托。确定并构建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首先 要明确课程的性质、类型和结构体系。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是大学高年级必选的专业课,先行的 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课还有多种,必须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必修课更重视为大学 生打下学科基础;选修课则偏重于对某一化学专业领域的深入提高。因所设课程课时有限,一定要 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为此可以建议:选择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的部分教材或选定某几个主 题组织课堂讨论,并辅以典型的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大学生对先进的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的体验和领悟。采取不求全,也不企求全面研讨当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的做法,力求尽可能地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新思想、新举措,促使他们明确社 会发展的动向,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成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突出地要解决好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公民问题”。所谓“公民问题”,即随 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普及,随着在多数国家中与健康、粮食、能源及环境关系特别密切 的所谓“公民问题”的出现,所有年轻人对科学、技术、社会均应至少具有一种基本技能和了解已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从生物工程和微电子到材料科学和太空技术,各个领域的进展层出 不穷。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相应地,大学化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也应针对化学各个 领域的进展,引导、提示大学生去关注这些信息。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的导向,就是在课程 编制和教材编制中的观念要落实“社会导向的、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的”教育理念和准则,引领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从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从反省社会和关心人类的要求和发展这 一背景出发,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联系以及从人性化的视角来学习化学实践化学。4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经过精选确定之后,如何整合、构建成一种促使大学生乐于去主动 学习的体系,这就需要将先进的STS教育理念与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相融合,并借助于一定的呈现方 式来运作。以往我国大学化学课程较重视化学学科体系及理论知识的阐释,如今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 情,创设情境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领悟,形成他们自己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信念和能力,从实际情况看跟课程设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宜多从“实践”和“体验”上尝试创新,重视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实训基地、社会实践的作用,结合各地、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实效的实践活 动。需要化学专业的教师、学生树立一种全新的学习观。澳大利亚学者拉姆斯登(Ramsden P)所概

185

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括的“现代学习观”的主张,很值得我们借鉴,其要点是:(1)学习是转变观念;(2)学习是内容 和过程的统一;(3)改进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与学科内容间的关系问题;(4)改进学习必须了解学习者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5)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比一般人认为的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观摩、实践、体验等环节,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现 实,观察现实,参与现实,让大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并再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方面用课堂习得的知识体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将已有知识与个体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揣 摩自己认知结构的合理性,不断积蓄个人实践经验。参考文献

【l】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2(1)【3】关士续,王大洲.美欧的STS和S&TS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4】张国明,陈凡.开展STS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教育文理交融【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

上一篇:云南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管理办法2011-1-3下一篇:党风廉政警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