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2024-06-16

排比修辞基础知识(精选6篇)

1.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篇一

复习《修辞》教案 ————————比喻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指出运用“比喻”修辞格的句子。

2、能根据“比喻”的修辞知识,说出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根据“比喻”的修辞知识,说出运用比喻、夸张、排比修辞的句子。

三、教具准备 有关“比喻”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综合复习“比喻”的修辞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要把本册零散学习的修辞知识系统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相信同学们会通过积极的思考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出示教学目标。

(二)综合复习比喻句

1、什么是比喻句?就是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的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常见的语词有哪些?(像、如、似、仿佛、犹如等;还有:是、变成、成为、等于登但这些事小学阶段是不常用的)

3、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4、比喻又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借喻)

5、这有几个句子想让同学们帮助判断一下是否属于比喻句。(出示投影)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属于比喻句。

(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2)这个小姑娘像他姐姐。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4)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5)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6、学生判断句子,并指出本体、喻体。

7、学生从阅读的课外书籍中说出一个比喻句

例: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五、作业在练习本上写出几个比喻句。

2.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篇二

一、视觉比喻修辞的分类

在对视觉比喻修辞的研究中, 根据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 (本体、喻体、比喻词) 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类, 分为视觉明喻、视觉暗喻与视觉借喻。在视觉修辞中, 视觉本体和视觉喻体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通过前后镜头中不同的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 也就是常常出现在影像作品中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同一时间轴上或者说是同一个镜头当中的不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 也就是常常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的方式。因此, 在考虑视觉比喻修辞中的本体和喻体时, 首先应该确定是运用上面的那种方式进行表达的。

1、视觉明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中间有比喻词。同理视觉比喻修辞也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进行划分的。视觉明喻的特点也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但对于中间比喻词的看法则形成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因为广告中不能出现像文学中那样具体明确的比喻词, 所以广告中没有视觉明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视觉明喻作为视觉比喻修辞的一种类型是存在的。图像中的比喻词虽不能象语言修辞那样直接出现, 但它在诠释图像意义时仍旧会出现, 只是这种出现只可“意会”, 不能用具体图像元素进行表达而已。” (1) 在此, 本人比较同意第二种看法, 认为视觉明喻是存在的, 它的比喻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借助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空间等视觉语言和元素来表达两种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正是通过这种视觉形象的外显和具象上的相似, 来刺激受众的联想和想象。因此, 通常视觉明喻主要表现在视觉本体和喻体出现的第二种方式,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轴上的相似性的表达, 常常出现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例如下图1、图2中的三星手机广告, 就是利用视觉明喻来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中借助人体和三星手机的形状相似性来表现产品的外形美观。通过这种方式的表现, 很容易使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为视觉修辞虽然与文学修辞本质和目的是相通的, 但也没有必要将两者完全一一对应起来, 视觉修辞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的。

2、视觉隐喻

视觉隐喻就是平常我们经常说到的视觉暗喻。视觉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中间没有比喻词。在视觉明喻中提到, 比喻词是不能直接出现的, 只是“意会”出来的比喻词。而视觉隐喻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比喻词, 那么如何区分出视觉明喻与视觉隐喻?首先, 在视觉明喻中, 视觉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 表现为视觉形象的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等视觉符号外显和具象方面的相似性。而视觉隐喻中视觉本体和视觉喻体主要是相关的关系, 表现为视觉形象的内涵和引申意义等方面的相关性, 通过视觉喻体具体形象的表现, 给受众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感觉。并且, 视觉明喻较多是运用在同一时间轴的平面广告设计中, 而视觉隐喻表现的内涵层面的相关性, 它较多运用在影像作品中, 常常通过前后镜头之间的衔接来表达的。例如, 2005年10月11日在广东有限凤凰卫视台播出的德芙巧克力, 其广告语为:“情迷丝滑德芙”;其广告描述为:女士一边在摆布丝布, 一边在沙发上吃德芙巧克力。在广告中巧克力被比成丝缎。这马上使人联想到一种意境:缎子德光亮、柔滑和轻软。“情迷”两字更增添了该巧克力带来的柔情蜜意, 让受众产生美好的情感。“情迷丝滑”中的“丝”字配合其广告情景, 巧妙地传达了那种巧克力的美妙感觉。 (2)

3、视觉借喻

视觉借喻是直接出现喻体, 本体不出现, 也没有比喻词。视觉借喻明显不同于视觉明喻、隐喻, 在视觉明喻和视觉隐喻中主要是两个视觉符号或形象之间的关系, 而视觉借喻却仅仅是出现一个视觉符号或形象, 将所隐含的喻意都聚焦在一体上, 也即用一个视觉符号或形象的外显或者内涵来完成这种喻意的成功转换。因此, 视觉借喻的表现就有了两种表达方式:通过外显表达借喻和通过内涵表达借喻。通过外显表达借喻, 与前面所提到的视觉明喻类似, 就是通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视觉符号外显和具象方面的相似性进行表达, 只不过借喻利用的是一个视觉形象或者符号。例如:图3康宝干贝紫菜汤的广告中, 将汤匙的形状设计成舌头形状, 来借喻表达干贝紫菜汤的鲜美和浓香。图4的戒烟广告中, 将香烟的形象摆设成“井”字, 来借喻香烟对人体的危害, 使戒烟的意识很容易深入人心。

通过内涵表达借喻, 与视觉隐喻的方式类似, 同理它也是将隐含的喻意聚焦在一体上而已。例如:图5是聚视网第一届网络公益广告创意大赛之保护环境作品——“未来之花悲哀”作品中将供给鲜花营养的土壤用电池供电代替, 电池和土壤没有能指上的相似, 但是它们同是供给能量的物质, 作者的设计意图是吃电池的未来之花虽能如此绚烂、美丽但却没有内涵。这是一种利用借喻来表达未来世界土壤的破坏已不能栽培植物, 将环境破坏现象以唯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学分析的相关理论

视觉比喻修辞的表现多种多样, 从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 能更好地把握住其本质。在符号学理论方面, 主要从二元关系符号理论和内涵理论出发。

1、索绪尔的二元关系符号理论

19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 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 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 它们的结合便成了符号。所谓符号是指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实际上, 这“某一事物”是指符号对象, 而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正是符号的所指。 (3) 即符号本身是一个微型的自足结构, 它由能指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能指即符号具, 它是符号的形式, 表现为一种声音、文字或图像;所指即符号义, 它是符号所代表的对象, 指向被联想到的事物。 (4) 由上可以看出, 视觉图像也是一种符号, 当然也包括视觉能指和视觉所指两个要素。前面所提到的外显或者具象方面即是指视觉能指, 内涵方面即是指视觉所指。根据视觉比喻修辞的分类, 可以看出, 视觉明喻简而言之就是指两个符号之间的视觉能指的相似性, 视觉隐喻就是指两个符号之间的视觉所指的相关性。而视觉借喻则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通过视觉能指的相似在单个视觉符号上的成功转化;一种是指通过视觉所指的相关在单个视觉符号上的成功转化。正是通过对视觉符号从微观的能指和所指的分析, 才能更好的抓住视觉修辞的本质特点。

2、巴尔特的内涵理论

在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之前,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 在《语言理论绪论》里就曾谈到过与内涵现象的相关含蓄意指:一个由表达和内容所组成的单元, 又成为另一内容的表达。 (5) 后来, 巴特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形成内涵理论。巴尔特指出, 所有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层面 (缩写为E) 和一个内容层面 (缩写为C) , 意指行为则相当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R) :ERC。即是指, 从这个ERC系统延伸出来第二系统, 相当于第一系统 (ERC) 变成了第二系统的表达层或能指:第一系统构成外延层面, 第二系统构成内涵系统。 (6) 从外延系统扩展到内涵系统的扩展途径如表1:

在巴尔特看来, 内涵代表外延的“换挡加速”。这种内涵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借喻, 在一个视觉符号中包括视觉能指和视觉所指。而视觉借喻正是利用这种视觉能指和所指, 来构成视觉符号的第一系统——外延层面;在此第一系统通过相似或者相关来成功转义到第二系统的内涵层面, 从而完成视觉借喻的表达。

三、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通过上面对视觉比喻修辞的分类和符号学的分析, 笔者从符号学相关理论角度进行模型构建和分析, 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视觉比喻修辞。

1、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构建

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基础, 该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进行构建和分析的。根据索绪尔的符号二元理论, 将视觉符号分为视觉能指和视觉所指。而视觉明喻和视觉暗喻是通过两个视觉符号之间的视觉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来表现。视觉借喻主要是指在一个视觉符号中, 通过符号自身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转义来完成, 这种借喻表现在视觉所指与能指有较大的转义跨度, 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却是表现恰当的。如用玫瑰花的图片来借喻爱人。

其具体的构建模型如下:

2、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分析

此模型主要是通过在两个视觉符号之间关系进行构建。如视觉符号Ⅰ分为视觉能指Ⅰ和视觉所指Ⅰ。同理, 视觉符号Ⅱ分为视觉能指Ⅱ和视觉所指Ⅱ。因视觉明喻是指两个视觉符号之间的能指相似性, 视觉暗喻是指两个视觉符号之间的所指相关性, 则模型中视觉明喻表现为:视觉能指Ⅰ和视觉能指Ⅱ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视觉暗喻表现为:视觉所指Ⅰ和视觉所指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而视觉借喻则表现在:视觉符号Ⅰ中视觉能指Ⅰ到视觉所指Ⅰ的转义, 视觉符号Ⅱ中视觉能指Ⅱ到视觉所指Ⅱ的转义。

视觉修辞中最常见的是视觉比喻修辞, 在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解构建构过程中, 我们可以依据此模型的相关思路来进行, 使我们的视觉表达和视觉建构更加清晰明了。此模型中的实对角线反映出对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建构过程, 虚对角线反映出对视觉比喻修辞的符号解构过程。下面分别对其建构和解构过程进行分析。

解构过程, 就是能由所指推知能指。该模型中的视觉比喻修辞表现出两种最基本解构途径 (以实线箭头方向为标注的区域) :一种是视觉明喻——视觉借喻途径 (如:视觉能指Ⅰ—视觉能指Ⅱ—视觉所指Ⅰ之间的转化;视觉能指Ⅰ—视觉能指Ⅱ—视觉所指Ⅱ之间的转化) ;另一种是视觉借喻——视觉暗喻途径 (如: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Ⅰ之间的转化;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Ⅱ之间的转化) 。

建构过程, 就是能由能指构建所指。该模型中的视觉比喻修辞也同样表现出两种最基本的建构途径 (以虚线箭头方向为标注的区域) :一种是视觉借喻——视觉明喻途径 (如:视觉所指Ⅰ—视觉能指Ⅰ—视觉能指Ⅱ之间的转化;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Ⅱ—视觉能指Ⅰ之间的转化) ;另一种是视觉暗喻——视觉借喻途径 (如: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Ⅰ之间的转化;视觉所指Ⅰ—视觉所指Ⅱ—视觉能指Ⅱ之间的转化) 。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解构和建构过程的途径并非是单途径的, 而是双途径甚至是多途径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途径都是最基本的途径, 具体的建构过程是双向, 多向和重复交叉进行的。如视觉比喻修辞的建构有两种途径, 这两种途径每种都可以重复进行, 而且还可以两种交替进行或者交替重复进行等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实践意义

在我们所欣赏的各种类型的视觉符号中, 它们往往将其各种旧元素进行新的组合, 形成创新性的表达。在这些有创意的表现中, 其视觉说服并非是任意、随意的, 大部分说服是运用视觉修辞进行的。因此, 在进行视觉解构和建构时, 可以适当考虑视觉修辞的方式, 以此为突破口来进行。而视觉比喻修辞是较常见和常用的一种, 它给我们的视觉解构和建构带来许多新的途径和方式。

1、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解构意义

在视觉符号的解构过程中, 受众看到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能指, 它们往往为了进行创新表达, 而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在进行解构时, 就可以考虑它们是否运用了视觉比喻修辞, 运用了哪种比喻修辞。当看到视觉符号时, 是否运用视觉明喻进行相似性表达某种含义, 是否运用视觉隐喻进行深层内涵相关性的表达, 或者考虑单个视觉符号是否运用视觉借喻来进行深层意义的表达, 将我们平常的符号意义换挡加速到更深一层内涵意义的表达。正是通过这种视觉比喻修辞进行某些相似、相关的关系性质的联想和想象, 来进行更精辟的表达意义。

2、视觉比喻修辞符号模型的建构意义

在进行视觉表达时, 往往在头脑中已经有某种创意, 有某种想要表达地意义。此时, 该意义就是所要表达的所指, 该所指必定要选定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能指, 其能指该如何选定呢?如果仅仅将其平淡地表现出来, 不仅让受众索然无味, 而且其表现效果没有说服作用。此时, 我们就可以考虑视觉比喻修辞, 运用视觉明喻、隐喻、借喻将其所指表达得更巧妙、更精辟, 成功地进行创意设计, 这就是“旧元素, 新组合”的新组合的巧妙之处。

参考文献

①温华、刘祖斌:《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 [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4) .497~502①温华、刘祖斌:《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 [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4) .497~502

②丁利英:《隐喻功能在广告中的运用》, [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3) ②丁利英:《隐喻功能在广告中的运用》, [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3)

③[意]乌蒙勃托·艾柯著, 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12③[意]乌蒙勃托·艾柯著, 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12

④陈一:《论广告中的视觉符号:意义与修辞》, [J].《广告大观》 (理论版) , 2007 (3) ④陈一:《论广告中的视觉符号:意义与修辞》, [J].《广告大观》 (理论版) , 2007 (3)

⑤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M].复旦大学出版, 2003:136⑤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M].复旦大学出版, 2003:136

3.排比修辞格在作文中的妙用 篇三

所谓“排比壮势法”,即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根据文章主旨表达需要,巧妙运用,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以达到拓展文思,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之目的。“排比壮势法”可用于描写抒情、议论说理。善用排比,往往能使文章描写抒情、议论说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运用排比,雕饰“凤头”,先声夺人

第一,用排比描写抒情。

文段一: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日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美的——那弥足珍贵的——诚信。

文段二:大海中,百舸争流,而我,只愿做一只纸船,漂流在江边,为人带去祝福。花丛中,百花斗妍,而我,只愿做一株兰草,坚守在空谷,为人带去芬芳。河道里,百川入海,而我,只愿做一泉细流,流淌在山间,为人带去甘甜。人世间,趋舍万殊,而我,只愿找准我的位置,实现我的价值。

第二,用排比议论说理。

文段三: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文段四:鹰说:我选择搏击长空。画眉说:我选择在林间歌唱。小河说:我将执著地追求我的理想。湖说:我将坚守我的一方净土。在人生旅途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

文段一连用四个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排比句开头,描写作者最喜欢的意象:盈盈月光、落日余晖、灼灼红叶、萋萋芳华,整齐有力。洞开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引出了文章的阐述话题,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突出强化了对“诚信”的肯定。真可谓“行文自然,一石三鸟”。

文段二连用三个抒情色彩的句子,描写自然现象,抒发作者爱憎,第四个句子与前文一脉相承,点出话题,诗一般的行文,灵动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人心情舒畅。

文段三开篇运用三个单句排比,随后运用三个复句排比,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求知读书的重要性,既拓展了文章内容,引人深思,又增添了文章说理的气势,还为后文议论说理张本。

文段四用排比开头,用鹰说、画眉说、小河说、湖说,展现了选择的个性与多样性,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表达有气势。

这种开头方式,往往能先声夺人。

二、巧用排比,撑起“猪肚”,排好“花花肠”

第一,运用排比拓展文思,丰厚内容。

文段五: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四个排比句,以时间为序,用不同的酒比喻人生的四个阶段,诠释了生活的丰富内涵,对比鲜明,突现了不同生活阶段的特点。脉络分明,文笔酣畅,耐人寻味。

第二,运用排比穿针引线,连缀文章。

文段六:目标是人生的一种准则,是对自我言行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痛苦……目标是对人生价值的升华,目标越是宏伟,生命的价值就越是巨大……目标是人生旅途上的灯塔,目标引导人前进……目标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超越,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自我生命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是智慧与能力的展示……目标是对生活品位的确定,是对生命的保障……目标是人生的阶梯——目标焕发热情,目标是生活的原动力——目标展现出的永远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目标诠释的是人生的辉煌——目标是一种希望,没有希望的心田,将会寸草不生。

文段运用了“目标是……”的排比句,缀连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了目标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人生旅途中的巨大作用。“放得开,收得拢。”条理明晰,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

第三,排比列举论据,阐释道理.

文段七: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作者巧用排比铺陈法,连用七个句子排比概述了不同时代的七个典型,论述了“身处逆境,发愤有为”从而名垂青史的道理,可谓言简意赅。

三、妙用排比,修饰“豹尾”,韵味无穷

第一,抒发浓郁感情。

文段八: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且独立成段,一气呵成,热情赞颂了春天的“新”“美”“壮”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浓烈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畅快淋漓。

第二,强化主旨,首尾圆合。

文段九:

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

珍惜今天,就是留给明天的开始!

挑战今天,就是留给明天的馈赠!

精彩今天,就是留给明天的最爱!

结尾用三个非常简短并且句式完全一致的句子,独句成段,形成排比段落,有力地强化着文章的主旨:珍惜、挑战、征服今天是留给明天的最高礼遇,收篇可谓是:短促有力,魅力丛生,“豹尾”一击,虎虎“升分”!

4.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篇四

葛福安

看今日之高考作文,“排比修辞”之名似乎已被败坏!

有这样的作文点评:“排比句有气势。不过,这样的开头是不是很时髦啊?多几把板斧好不好?难道只有排比是修辞手法吗?……我对排比句没有意见,更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我现在看到排比句就想吐。……这一代人真是把排比句害苦了,我为排比句感到悲哀。”

有些考生为确保自己高考作文得高分,总结出高考作文“三比法”。所谓“三比法”,就是把三个排比句放在开头或结尾,为的是“以文采把阅卷老师震住”。比如谈“理想”,三段排比,赫然置于篇首或篇尾:

理想是帆,理想是桨,助你划向幸福的彼岸。

理想是砖,理想是瓦,助你建造梦想的楼房。

理想是绳,理想是索,助你攀登希望的山峰。

如果话题是“诚信”,自然也可以照猫画虎,生吞活剥。更有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丛书》奉此技法为必胜之法,也有不少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妙文选段”,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临场套构。难怪有些评卷者有如此提醒:“在评卷过程中,大小组长们反复叮嘱评卷员的一句话是,不要被那些文字漂亮、排比成堆、花哨唬人的文章骗过,其中有很多是套构之作,实际上与话题无关。”(引自《2007语文高考评卷者絮语》)

可是,“排比”成为骗人之术,“套构”之法,罪责并不在“排比”本身。

“排比”这种修辞,曾经以它的气势,以它的节奏,以它的整饬之美,让人爱不释手,乐此不疲。何止我们如此!《诗三百》中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在和谐韵律中,传达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和韵味;《孟子》中的排比,层层叠叠,如长江大浪,奔腾而下,咄咄逼人,横行无阻;韩愈传世文章中的排比,飞流直下,语势犀利,情感充沛,令人心折……不用举例了,顺着文化的长河而下,有太多的美丽风景都有着排比的雄健姿影。排比,曾经是多少人的至爱。

因其“无辜”,正有替“排比”正名之必要!

其实,“排比”并无罪,罪在所用之人。“排比”在有些人的笔下成了炫目的油彩,“油彩”背后却是失血的嘴唇。矫揉造作渲染出的气势只能是纸上的老虎,可吓人一时,却经不起针尖之刺。而因说理层次需要而用的排比,在环环相扣、层层剥葱中引出自己的观点,自然可以以理服人;因情感需要而用的排比,发乎自然,出于真情,自然可以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一隅……

说到底,还是一个“真”字!理真则“排比”美,情真则“排比”真。“排比”毕竟还只是个形式,如果在这个“有意味的形式”中寄寓太多的内容,那么,“排比”会担当不起的。排比是如此,比喻也是如此,夸张等修辞也是如此。

一切出于自然,才是好的。正如苏轼在《文说》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样写出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理深情真,自然而然。这种写作所至的境界,又怎么是那种用俗滥的排比为文章贴金的做法所能企及的呢?如此看来,排比句,“用”还是“不用”,并不是一个问题!

★ 排比句子

★ 英语修辞范文

★ 语汇修辞

★ 优美排比句子

★ 家是什么排比句式

★ 经典的排比句子

★ 排比段开头范文

★ 排比段作文范文

★ 含有排比的句子

5.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篇五

一、常见句式介绍

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较庞大的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分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句式。

2.肯定句与否定句

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单个否定词。

3.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作被动句。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变被动,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动变主动恰好相反。

4.常式句和变式句

常式句是指其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而变式句是指其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的主要思考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5.整句和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整句改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

6.“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和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状语的主动句。“把”字句与非“把”字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宾语。如将“把”字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将“把”所关涉的内容放到宾语位置上,去掉“把”字;如把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则把宾语加上“把”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

7.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组成的句子,在几种特殊的单句中,除上述提到的被动句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把”字句。“把”字句就是用“把”或“将”把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式。它和被动句一样,否定词或助动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我没有把衣服洗干净。”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二、修辞手法介绍

《考试大纲》规定了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一)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做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2)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4.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喻体比方本体,重点是“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如: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比喻)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比拟)(三)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例如: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2)具体代抽象。例如: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4)专名代泛指。例如: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5)结果代原因。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6)以作者、产地代本体。例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5.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五)对偶 1.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①错批一人,误增三亿。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衬”,就形式上说是对偶,就意义上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用现象。

(六)排比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方法叫排比。

2.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平列式与对称性。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对偶必须对称,字数相等。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反复的作用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八)设问 1.定义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只问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反问。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但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6.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篇六

1、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人物和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分总)的结构和排比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景阳冈上,武松除恶虎;取经途中,悟空斗妖魔;长坂坡上,张飞退敌军他们都是让人景仰的英雄好汉!

2、下面是两个喻理于物的例句,请另选一种物品,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蜡烛:站的不端正的,必然泪多而短命。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参考答案:粉笔:磨损自己生命的长度学子精彩的人生。

3、《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列车。

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1)上述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和夸张。

(2)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妈妈的亲吻是驱除我心中阴霾的一缕阳光。或妈妈的牵挂是那奔挂是不息的涛涛长江之水。

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例。

4、两在四季各不相同: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雨。请你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夹雪)两种各写几句话。

参考答案:绵绵春雨是母亲的手轻轻的抚摸着大地,给世界带来一片新缘。或:夏雨来也匆匆,云也匆匆犹如大街上那来来往往的人群。或:秋雨就像那炎炎夏日里给人一丝清凉的冷气。或寒冬的笑语夹杂着小雪随风飘舞就像新娘那洁白的婚纱在风中飞扬。

5、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损款、损物、损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到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参考答案:献出您的爱心,孕育孩子的未来。

6、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运用所学的成语、古诗、词。(2)用上总分的结构和排比的修辞手法。(3)以母爱为中心词。

参考答案:我难以忘怀那深沉的母爱。

因为母爱就是游子身上衣那缝的密密麻麻棉线,数也数不清;母爱就是那陈年的美酒,藏的越深,味就越浓;母爱就是那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在我劳累的时候,是我休憩的港湾。

7、根据下列情景,以天空为重点,写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情景:夏天傍晚天空

参考答案:夏天轻轻的来了,她悄悄的将大地揽在怀里。傍晚时分,天空中的晚霞像熊熊燃烧的大火映得大地一片通红,又如孩子那充满天真烂漫的红彤彤的笑脸。一切都那样的红,那样的美。

8、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适当修辞手法,将月亮(色)、村影、笛(琴)声这三个词语扩展为一段话,描绘一副画。(50字内)

参考答案:清幽的山林中随风飘来一曲悦耳的笛声,空中那皎洁的月儿,洒下一片温柔的月光。山中摇的树影,温柔的月光,缠绵的笛声一起在风中应和、飘舞。

9、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风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话不超过30字。

背景一:冬天早晨风背景二:夏日傍晚风

参考答案:冬日的早晨,一阵寒冷的大风呼啸着掠过大地,带来阵阵凉意。或:夏日的傍晚,风儿仿佛是劳累了一天的老人,刮起来没有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

10、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字数在50-80.

参考答案:春雨绵绵,是伞默默地给你撑起一片晴空;炎炎夏日,还是伞为你投下一片绿荫;寒冷的冬季,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又是伞再一次的像母亲一样张开臂膀为你带来温暖。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1、运用下边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80字以内。

潇洒别出心裁魅力

上一篇:企业上网行为解决方案下一篇:公司刊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