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024-10-20

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共14篇)

1.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一

如何指导学生全面学习

全面的意识,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本人认为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自信与主动。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的主导情绪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能有效的引发、激发、促成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主动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二、倾听与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倾听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良好的与人交流习惯的核心是学会倾听。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好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从而学会学习。然后才能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这都是学习的过程。

三、建构与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应特别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活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做完一件事,学完某个知识点,思考有何收获,有何启迪,学会在反思中长见识、长能力。

四、格物与提问。格物就是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发散分析、质疑、幻想……,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探讨问题的思辨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要有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睿智和学习习惯。

2.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二

一、遵循规律

“米”字格是传统的软笔习字格。从古到今, 从很多成名书法家成长的经历来看, 他们有不少都是从“米”字格练起的。因而, 现在的软笔练习本、练习纸都是米字格。由于教材和字帖基本都是黑体白字的, 为此, 我让学生把教材、字帖中的范字、例字, 借助黑底方框, 画成“米”字格。为了便于指导, 除了把中间的横线和竖线分别叫“竖中线”和“横中线”外, 还把斜线分成了“左上斜线”、“右上斜线”、“左下斜线”和“右下斜线”, 这样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线条看清楚例字的每一笔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和走势以及各笔之间的联系、照应、宽窄、穿插等。如“去”字的中心是在竖与长横的相交处;“部”字的中心在“口”字的横折处;“永”字的横撇起笔于左横中线, 右边的撇写在右上斜线上。再如”壮”字的长横的起笔要在“米”字格的中心位置;“手”字的“竖钩”起笔于竖中线, 起笔时中心离开竖中线, 收笔时要过竖中线出锋收笔。

总之, 汉字的每一笔都可以借助“米”字格找到它们恰当的位置, 这样在练习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就能写出结构匀称的汉字。俗话说“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渐渐地, 学生在脱离米字格习字时, 在他们的头脑中也会有此格的形象。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来看, 久而久之, 即使在无格的纸上, 学生也能写出结构匀称的汉字来。

二、练好单笔

省编小学语文教材, 从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 每一个练习都安排了练写一个基本笔画。汉字中有20多种基本笔画, 它们都有其独自的特征。如“丿” (撇) 和“乀” (捺) , 俗话说“一撇像个锹, 一捺像个刀”。由于这两个笔画都有弧度, 为了用直观的图画表示这两个形象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 借助图形, 使学生对“丿” (撇) 和“乀” (捺) 的形象有了直观的了解。撇画有长短之分, 平斜之别, 大体可分长斜撇、短撇、平撇、竖弯撇及弧弯撇等。长斜撇长且斜, 斜度约为45°左右, 在一个字中一般为主笔或副主笔。短撇的特点是短而略斜, 短撇又类似撇点, 如“名、休、生、铭”等字。形短而势平的撇画称为“平撇”, 平撇一般在字的上面, 且下面有一横画, 写时为第一笔。书写时宜短、平。要平斜得宜。用平撇的, 绝不能用短撇, 它和短撇的形状, 写法虽相似, 但比短撇平些。采用平撇可以让出一定的空间, 留给下部的笔画, 使字比例更协调、更匀称、更美观。如“千、重、乎、德”等字。

我认为, 练好基本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画, 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笔画的特征。

三、掌握部件

由于汉字大多数是复合笔画组成的, 借助“米”字格, 可以看出它的一些部件在结构的组合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忄” (竖心旁) , 它的左点在左横中线下面, 而右点却在左上斜线上面。而左右两点也有两大两小的说法, 即:左点大右点小。左点与竖画的距离大, 右点与竖画的距离小。再如我们常见的“氵” (三点水) 的三点分别在左边的左上斜线、左中线和左下斜线上, 三点的起笔处呈圆弧形。

汉字的右下部分的“乀” (捺) 画, 几乎都在右下斜线上出锋。如“长、般、是”等;“辶” (走字底) 捺画的出锋一般都在右下的斜线上, 而半包围结构的“走字底”的第一笔一般在左上斜线上;含“戈”部首的字, 斜钩的起笔一般都要过竖中线, 钩在右下斜线出锋。字的中部有“竖钩”的竖钩必须过竖中线出锋, 如“于、东、事”字等;右部或右下部有钩的, 一般在“米”子格右下区出锋收笔, 如“马、有、杨”字等。

再如, 撇捺连写笔画的字或者含有“人”字结构笔画的撇、捺的收笔一般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如“又、交、奉’等字。左双耳旁“阝”的横折弯钩要写在横中线的上面;“ㄔ” (双人旁) 第二笔、第三笔相较于左横中线;“攵” (反文旁) 的第二撇, 要在第二笔横画的中部起笔;宝盖头“宀”的前两点一般分别在竖中线上和左上斜线上。

由此可见, 只要我们在练习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掌握汉字部件的规律, 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写字技能。

四、抓住特征

有些汉字的本身也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如“有”的横画的起笔处, 撇画的收笔处与“月”的收笔处基本在一个斜线上;“不”字的外围呈五边形, 撇的笔末和点的笔末须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心”的三点的起笔在同一个斜线上;“文”字点的中心和撇的起笔在同一个垂直线上;“在”字左竖的中心要与第一笔横画的起笔在同一个垂直线上, 右竖的中心基本与第一笔横末的收笔在同一个垂直线上。再如“降”是左右结构的字, 右边的“フ” (横撇) 必须写在左边横折弯钩的下面, 呈托势;“直”字有6个横画, 每个横画之间的距离必须相等;再如像全包围结构的字一般不要四角全封, 须留有透气, 还要呈“内方外圆”之势等。

总之,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断总结, 就一定能把握好汉字的结构, 学生的写字素质会有提高的。

3.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学习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7-01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倡导阅读教育,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参与“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给学生一份快乐,引导学生成长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把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以阅读文章为主,尽可能地增加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好语文。做好“语文主题学习”要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阅读指导

对学生進行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既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阶段最基本的阅读数量,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的自由王国之中。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用阅读的方式,给学生一份快乐,给学生一条自我成长的路径。“语文主题学习”所选书目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古今的精美篇章,能使学生从小就接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学习”

开展班级“语文主题学习”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读书活动、师生读书会等多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近文字、亲近文学、亲近文化,营造了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在快乐、自由阅读的同时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以阅读为主要方式

以阅读为主要方式,打造书香校园,倡导书香家庭,建设书香社会。学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学到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品,让学生与最杰出的人物对话,使学生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的效率。“语文主题学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型性,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诵读和默读中学会学习。选取的文章彰显了经典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魅力,蕴涵着生命与心灵的智慧。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故事屋》丛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深深地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感悟生活和提高审美情趣。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可结合课本内容,教学生学习《真爱无声》一书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彰显的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指导,教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孝心,使学生从文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也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道德优秀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习,重建语文课堂文化

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脚下。”“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让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语文课堂文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习语文,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新。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阅读中注重搞好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地去接触文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充分阅读、潜心阅读、体验感悟,通过阅读汲取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语文主题学习”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智慧人生的引路人。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文化素养,首先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习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博览群书,笔不离手,圈划批注。如学了《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充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三国演义》。在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中,我设计了部分有趣的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以此把学生带进《三国演义》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些题比较简单,只要学生能细心一些,就很容易找到答案,通过简单的回答,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其次是教师让学生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自读自悟,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阅字典、资料解决,把读懂的文章、段落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和收获,读不懂的句子标上问号,进行集体讨论。再次是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思想政治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四

传统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授之以鱼”,而学法指导是“授之以渔”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即有“学会”转变为“会学”。具体讲学法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渗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一把金钥匙。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

一、指导学生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二、指导学生听课。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用生动而富于鼓励性的语言,用典型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用漫画或录音、录象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听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三、指导学生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 让学生发言。总之,让学生动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四、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许多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不少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课堂记录,凡是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结果弄得课堂上很紧张,也影响听课。教师应让学生抓好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五、指导学生思考与提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思考,思考从问题开始。会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再 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讨论法激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或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新的疑点。在思考提问时可采用层层递进法,发散法等。层层递进法即对所学知识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方法,如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这一知识时,可采取层层递进法思考: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发散思维法即对所学知识采取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发散性地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方法,如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知识时,可采取发散法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 篇五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发达地方我不知道,但在我们这种偏僻、落后的乡镇,就经验主义而言,给学生讲解平仄押韵、讲韵律、讲谐和,估计行不通。古诗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如何朗读诵读?

就自己上课及观课心得谈三点: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二是根据教材适度扩充读。在教一新课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古诗,课外补充让学生回家好好诵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起学生读背古诗词的兴趣。

三是诵读想象法。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去。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生初具诵读的基础上,每两三个星期来一次总结,评出读书优秀的学生,成为班中的读书之星,张榜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让其他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还可以专门把每周某节课定为古诗文背诵课。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让学生上台来交流读书心得,比赛谁背诵的最好最流畅,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鼓。久而久之在班级上无形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朗诵氛围。

6.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六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唐龙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老师探究的方向。

小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在自主学习中,有效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的基础,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个别的帮助,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策略:

一、变课内布置为课前布置

可改革过去的“课内布置”为“课前布置”,增加对作业的预习因素及思考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现在,预习时间约占全部课外时间的五分之三,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及作业的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时,我发现,学生在六年级上半学期学习过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在六年级下半学期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就可以将补充习题这项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作业。

二、让学生自己订正作业中的错误

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做作业也不例外。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可采取“有错教师不改,学生自己修改,改终评分”的方法。这本老师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只做出记号,不再批

改,发回学生,由学生自行订正,老师根据批改的次数给予适当评分,记载于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批改意见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部分差生,作业错误较多,往往要多次修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本子上的“不及格”,充分调动了学生订正作业的积极性。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并兼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大部分班主任都采用:统一要求,发现问题,记录不足,进行反馈。后来我发现,将这种日常行为管理的策略运用在数学作业的改错中,也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三、分层次布置作业

我在过去布置作业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法,其结果是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中等以下学生却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信心。为解决这种矛盾可采取分层次作业,分档处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我将学生按好、中、差适当的分为A、B、C组,将作业习题分为起点题——由差生(C组)完成、一般题——由中等生(B组)完成、思考题——由好生(A组)完成。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每一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课堂上注重练习

著名学者布鲁纳认为:“数学中的反馈——校正过程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认知基础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

”课内小练习将课后部分作业或练习有机地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堂训练,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课堂上进行练习有利于分类指导学生,在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可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提前做完了规定的作业,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题去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满足了优秀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五、展开“兵教兵”活动

当学讲计划走进校园时,我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在自己在批改作业的过程当中,我同时采用了“兵教兵,兵帮兵”的方法。对学生作业分为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以小组进行评改,各小组组长批改各小组的作业,组长的作业由课代表批改,批改者要改题、评分、签名,若发现对改错或错改的现象,教师先要追查其责任;第二步再由老师批改、验收。

六、作业的评语要有激励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仅体现在课堂,也要注重作业的批阅,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批改作业,我除了用传统的打“√”、“×”及圈圈点点、删删补补外,还特别注重写评语,我称之为“笔下留声”。因为单纯的符号只能给人以视觉感受,而评语则有一种声音效应,犹如老师就在眼前指点,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给人强烈的听觉刺激和想象余地,增强了触动力。评语多以鼓励型为主,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从而对所学课程表现出兴趣和信心。作业给一个恰到好处的评语能鼓励学生的干劲,指导学习方法,沟通师生情感。例如对学习不理想但已较努力的同学除了写勉励的话外,也可写上一些名言,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平时骄傲自大、作业又不认真的同学可写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于学习有了进步的同学可写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而对马大哈似的学生不妨制造一点“黑色幽默”以加深印象。

七、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上交

鼓楼区刘春华主任经经常说:将公开课中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又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好的保留。其实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学生确实对于老师布置的部分题目不会做又不敢问老师,但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毫不费力地去抄袭,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可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当作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交。教师可针对这些反馈信息,作为调整下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下一节课教学中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7.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篇七

一、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 能够抵御各种诱惑, 还要对外界的干扰做到波澜不惊

教师要教会学生, 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并学会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向学生自我管理要效率, 追求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实效性。这样, 教师的教育效果才长效, 教育作用才更持久, 对学生的影响才更深远而博大。比如, 放学回到家里后是先巩固一下所学知识呢, 还是先玩电脑呢?后者对学生很有诱惑力。但一定要选择前者, 因为把课上的内容再巩固一遍可以加深印象, 否则学了又忘了等于没学,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二、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计划抓起, 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计划的修改和完善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计划。让计划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不能让学生把别人的计划照搬过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别人的计划不一定适合你。想让计划适合自己并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要开动脑筋, 自己思考。

三、利用周末和假期查找自己的缺漏

教师要指导学生过好周末和假期, 教育学生多思考, 多实践, 多补充弱项, 多查漏补缺, 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会真正地完善并改进自己的学习状况, 也只有经过周末和假期的全面查找弥补, 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才得到提高。比如, 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假期自己读书, 自己学习, 自己做练习, 有疑问自己独立思考, 请教老师同学等等。教师还要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的弱点, 加强练习, 假期是很好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要释放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而全面地开展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情趣, 提升学习境界, 直到学生热爱假期的学习, 熟练而充实地过好每一个假期, 这样,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综合品质就得到了有效塑造, 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学生真正意义上在假期学会自主学习, 将会受用一生。一段时间后, 学生在这一方面就会更上一层楼, 我们也可以预见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综合而全面的提升。

四、要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自我评价。我们不仅要学, 在学完了之后还要检测自己。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在同学之间互相比较而实现自我评价, 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先进典范而实现自我评价, 也可以让学生追求高远的目标过程中及时量化评价标准, 而在自我检查, 评价, 衡量, 反思, 实践中提高。教师不能允许学生稀里糊涂地学习, 教师要避免学生对自己满意, 认为自己什么都会, 如果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就能把握住学习中的很多机会, 并能掌握自我学习的进度和效率, 而实现有效学习。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一生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会学得更成熟, 更圆满, 更优秀。

8.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八

学习方法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低年级开始着手抓学法指导,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技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原生态就是方法,思维素质来自方法,所以抓住学法指导,也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把黑板比较精确的画下来,并说明是画图的步骤。在学生们交流画图方法时,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比例尺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同学们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逐步进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示和交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我用一些兰色的国画染料着色的水给同学们演示了体积=底面积×高这一体积公式。演示完之后,引导同学们交流一下,在演示过程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并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的答案很多:他们有的说颜色变化了,有的说高度变化了……;有的说仪器的形状没有变,有的说水的气味没有变,还有的说仪器的底面积没有变……我他们的答案都给以肯定的答案。然后继续引导他们这些量中和体积有关系的量是什么?使他们认识到上面的量中,只有仪器的底面积和高与体积有关。从而总结出: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随者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变大,体积也随着变大,高度变小,体积也随着变小,而且,它们变化的比值等于底面积,所以,在底面积一定时,高度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规律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开拓学习思路和视野。

三、动手实践,培养创新

学生的发展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一节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导出圆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另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等训练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9.我是如何学习语文1 篇九

我认为不论学什么,想要学好,首先的条件就是要对所学的抱着热忱。所以想学好语文,就要让自己喜欢它。

语文的学习首要积累。平时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些比较常见的词语或我们习惯写又常写错 的字音,就可以把它们记起来,并要把这种行为强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读书习惯,这样就可以多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知识不用很快就会遗忘,所以有空的时候,比如说走路时,等公车时把积累的知识回忆一下,自己假设一些简单的题目来回答,加深印象。

其次,课堂40分钟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特别时对积累知识比较少的同学来说。课前预习时融入课堂中的关键,在上课之前先阅读课文范围内的资料,你就可以集中精神,有效吸收老师的说明和重点,并将重点记下来。课堂结束后,尽快复习一次笔记。

在上课时,当老师反复强调某个知识点时,要认真记好,因为这通常对我们很有帮助。再次,就是要有一个计划和安排好时间。你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远期目标,再在远期目标之下列出中期目标,再分成短期目标,分得愈多愈好,每一个小目标会让你做得更好冲劲、更有信心。

最后时关于记忆。语文中有很多需要记住的东西,如何记得住也是很重要的。背诵时重复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或者是利用小故事或简短的对话,把知识串起来以帮助记忆。保存记忆的方法是:设法让自己坚信你所读的,是非记不可的,而且日后一定要拿出来用的。这个方法可以增加我们将知识放入贮存场的机会。

10.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十

提交时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是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收集整理资料的人物,并且按照一定的材料安排和任务的程序进行排列,从而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样一来,轰轰烈烈的教学大改革开始进行了,教师乐得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于是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给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一下分组任务。学生们呢,拿着老师布置的这个主题,大张旗鼓地去网络上搜,去图书馆淘,忙得不亦乐乎。找到了打印出来或用本子一抄,课堂上一念,完事!

我们认为,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前所未有地让学生发挥了个性、特长、学识乃至胆识。但是中学生尤其初中生年龄尚小,心智不太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并且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有限,在巨大的网络资料、图书资料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完全不进行指导,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那么最后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活动前指导工作要到位

(一)细化主题

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活动的主题是很容易确定的。如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每册书中每个单元最后都有一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总共有36个主题。但这些主题的范围大都过大,没有提供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这个时候如果不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主题直接抛给学生,教师不作相应的引导,恐怕学生会茫然四顾,无从下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教材提供了五种活动方案,但是有些可操作性是不强的。有些课题偏大,如第一个方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月球的奥秘“„„开发月球、月球与人类关系”等;有些受限于条件,如第三个方案“有条件的可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向专业人员了解人类观测天体的历史,了解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及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和天文现象等,并观看关于月球的录像资料”。

此时,教师应该将某些主题细化。如将活动方案确定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下设五组主题内容:聊神话传说、话月亮习俗、诵古代诗词、讲成语故事、吟歌谜对联。那么,学生有迹可循,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容易造成大而空的形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糊里糊涂。

(二)合理分组

综合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积极的参与精神,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可能就会会让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孤立,造成组与组之间实力不均而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所以我们在布置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自由报选组别后,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如活泼一点的同学要和胆子小一点、不爱发言的同学在一起,爱发言的带动那些腼腆的、内向的同学,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每一个小组要求分工明确,确立小组长,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检查标准应该为: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由四个板块组成:

1、数风流人物

2、说风流人物

3、评风流人物

4、写风流人物活动。同学们在自由分组选好感兴趣的板块之后,我再按照以上的原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让成员能够合理搭配。如胆小的同学写风流人物故事,胆子大的汇报时上台来“说”风流人物,并朗诵相关诗文。同时我注意安排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领袖级”的人物,这个人物要有一定的感召力,在组员中有一定的威信,这样方便同学们推选出组里的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要能协调组员之间的矛盾,起好带头作用,使每个成员能够各得其位,互相协助,共同发展,使小组合作效果得到最优化。我们认为,如果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没有调动到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性,没有让不活泼、比较内向的那一批同学动起来,那它都应该算是失效的。

(三)指导资料搜集

要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离不开同学的大量搜集资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

直接获取的资料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察、采访、聆听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七年级的“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活动环节。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在大自然之中,用心观赏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山川草木,悉心聆听风声松涛、鸟鸣虫啾。而课程实施开放性的这种特点容易造成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开展活动的盲目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首先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了解活动的主要程序和注意事项、细节,要确保活动开展的安全、有序、有效。当活动在学生心中留下成功、开心印象后,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就会给大大地激发出来。

间接获取的资料是指学生通过图书、报刊、上网搜索等方式所获得的间接资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有限。而图书馆中浩如烟海的书籍和网络上强大的网络资源常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这时候,教师要调整学生过度兴奋或灰心丧气的心理,指导更细致一点,比如让学生明确自己要搜索的主要内容,指导其使用好书目和索引,提供适当的关键词,提供专业搜索站点等。对于部分家中没有电脑或家中不能上网的学生,要谅解他们。可以跟电脑老师商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上电脑课或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学校的电脑上网。这种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举动最容易走进他们的心坎,使得他们喜欢综合性学习活动。

另外,对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教师还要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如何去粗取精。仍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在进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审查学生所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明白“风流人物”指的是三类人物:(1)、建功立业的人物(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人物(3)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的人物③。注意看清学生所搜集人物的涵盖面要广,不仅有伟人大家, 也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称“风流”的平凡人物。如果学生们的搜集中出现某些球星、歌星,教师不应作简单粗暴的否决,而是因势利导,避免学生泛泛地谈论“偶像”、“英雄”。

由上观之,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工作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二 活动成果展示指导工作要到位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取得成果后,一定要组织成果展示交流会。展示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写作评改、办手抄报、小组交流、辩论赛等。这一阶段,无论是个人展示还是小组展示,都是学生“自主”的天下。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削弱了,反而更应该加强。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课堂为载体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课堂上,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决定该活动主题有没有效果的关键。而学生往往由于自信心不足,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不好意思发言。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的“自我介绍”这一环节。虽然在活动前我已经给时间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同学们刚上初一,相互之间不熟悉,有点害羞,都不敢上台展示自己。没有让沉默继续下去,我及时读了几段之前在同学们的本子上看到的介绍自己的精彩片断,并且播放了“小燕子”赵薇的一首有自我介绍意味的歌曲《有一个姑娘》。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激发了讲的兴趣,在小组范围内交流了起来。没一会儿,在老师的邀请下,陆续有几个同学地方地朗读了自己的自我介绍。他们的文字显示出来的幽默、风趣搏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笑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都踊跃举手想要发言。他们在初中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以后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突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性,努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否则这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也很难开展下去。

(二)增加展示形式 上面曾经说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展示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上文所举的例子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尽情展示。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可能许多跃跃欲试的学生因时间关系而抱憾下课。这时候,教师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可能的提供多一点让学生展示的舞台。仍以“这就是我”这个专题为例。在课堂的展示交流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并在习作后面附设一栏“别人眼中的我”,然后挂在教室显眼处供大家课间翻阅。请翻阅的同学在附设的一拦写上对作者的印象,以便跟原作相互对应,看看作者是否写出了真实的自己。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同学练笔的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大大增进了。又或者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画出自己或他人的肖像,贴在教师后面的成果展示栏里,让学生通过图画形式增进对他人的了解。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肯花心思,多做准备工作,时刻不忘自己的主导地位,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是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的。

11.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积累词句;仿中学写;抓住契机;鼓励激趣

当前,作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都是“谈文色变”,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质量更是无从说起。三年级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步阶段,也是过渡阶段,更是关键阶段,万事开头难,兴趣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取决于老师,一开始,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得通过多种途径别让学生对写作这个新生事物产生畏惧心里,而应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尝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累词句打基础

没有大量的词句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那种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做法还是值得提倡的。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定期给学生布置摘录任务,并能做到定期检查,要求他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我把校本教材——诵读本作为阅读课的主要教材,我们三年级的诵读内容是成语和歇后语,我把每周的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查方式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凭借文本作范例

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购买形式多样的作文书,学生手中的语文教科书就是一本很好的作文书,书中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有多彩的生活、名人的故事、四季的美景、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等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手中现有的作文书,抓住语文书这一原始资料,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三、指导观察获题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这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抓住契机写片段

三年级的作文起步训练主要是练习写片段。平时每单元按规定的要求写一篇作文的常规习作训练,有可能造成了学生“害怕作文课”这一心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极为不佳,我认为:作文教学应打破常规,抓住契机来练习写片段。

其实,这样的契机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比比皆是,关键是老师能否做个有心人,能否把握机遇,为学生创设一次难以预设的习作训练教学。

五、引发想象求生动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有了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六、寻找亮点激自信

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是让学生想写作文的法宝。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成功是支撑信心的不竭动力。

三年级的学生是初学作文,他们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要敢于肯定学生的“四不像”作文,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对于刚刚写起步作文的学生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难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寫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是必要的。

以上所述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深切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重视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起步教学,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千万别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萌芽期给扼杀了,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模式,让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让写作契机在你的慧眼底下溜走,努力让三年级的孩子想写作文,敢写作文,会写作文。

参考文献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谈(4,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12.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篇十二

一、科学认识学习效率, 主动转变教育观念

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就不敢大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苦恼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学生学习效率却不高。有效教学强调教学劳动的效率, 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有效教学指出衡量教师劳动的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就仅仅抓住了关键点, 如何才能提高效率, 通过反思, 教师会明白,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量占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没有足够的学习实践做保障, 正是学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师接受了有效教学理念, 才会在课前进行有效准备, 更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才会关注课堂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尊重学生, 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会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指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更加积极地活动, 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进步和发展,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巧妙引导, 鼓励学生在“先学”中发现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围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即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数据分析、试验行动、总结问题解决途径等一系列环节直至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课前必须进行有效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往往呈现为一个个问题, 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主要问题精心地设置悬念, 在导入中运用激发情感的导语, 巧妙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就可以在学生进行主体学习活动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发现学习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我在准备过程中, 主要依据高中语文教学标准, 改变过去每一节课都面面俱到的做法, 将语文教学的学期教学目标进行层次性分解, 贯穿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当中, 做到每一课时都只确定一个重点和难点, 并将重点和难点分解为几个循序渐进的若干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际, 把这些教学目标转化为几个学习问题, 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并选择几个可行的引导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或者采用多种途径提出问题, 以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 并根据问题的难易层次设计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逐步解决。

在教学活动中, 一般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范例中比较容易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 解决比较容易的个人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 在指导学生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在小组之间展示, 激励组长发现并解决问题。此时, 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 往往就是这一节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这些难点问题往往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有效拓展, 让学生在展示中享受快乐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 目的是花更少的时间,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让学生在活动感受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以学习问题为学习探究的起点, 一切学习活动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引导学生进入主体探究活动后, 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展示活动, 通过小组之间竞相展示学习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果, 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与争论, 让学生实现自我肯定, 通过自我肯定享受进步和成功带来的快乐。如我在平时学习活动中注重学习过程的考评, 将平时学习成果展示情况纳入学生学习综合考评, 与德育表现直接挂钩, 作为班级评优表先的重要依据。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 积极发言, 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13.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篇十三

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孩子去“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帮助。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总是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就必然不愿意向家长寻求帮助,不可能与家长成为朋友,不愿和家长沟通。家长要想与孩子之间进行真正的交流沟通,就要在学校的指导下学会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家长应该树立一种“全程控制”的观念,把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与考试前后的教育完美结合,用正确的观念对待考试成绩,用正确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解决好“对孩子的学习什么时候管”的问题。

按照“全程控制”观念,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分为“学习、查找错误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验证措施有效性”四个步骤,简称“学查改验”。这四个步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

如果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掌握学习规律。再怎么说教也难有收效。仅从学习方式来看,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完全模仿”逐步过渡到“完全自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明显的转变阶段是在中学。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完成从模仿到自学的转变,中学教学与小学有很大不同,仅从形式上看,中学教学有如下特点:

1、题型分类:中学老师一般将知识点中的内容分为两类对学生进行教授:

基础题讲授:通过在课堂上对基础题的详细讲解,以及让学生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初步理解和掌握;

拓展题讲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变形、拓展,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并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

2、讲课方式变换:中学老师讲课的方式在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而逐步变换,从手把手的教孩子学会,逐步转变到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会学。

3、考查方式变换:从小学到中学,虽然从表面上看,都在用作业和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这种形式有着差异。

小学老师对学生“教”得非常细致,从日常作业中指出的对错,到考试之后进行的课堂分析,都体现出老师在非常细致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的不足。

中学老师则有所不同:通过作业考查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力度在逐步淡化,考试之后进行老师在的课堂上进行分析也逐步过渡到学生在下面自己分析。尤其在大考之前,这种变化更体现为“答疑”方式,即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向老师寻求帮助。

所以,为了尽快帮助孩子完成从“模仿”到“自学”这个过程,家长要懂得100、80、60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中学生),要以“自学”为努力目标,要帮助孩子树立“应该尽快脱离老师”的学习观念,要逐步培养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要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方法要以适合自己的特点为标准。要培养锻炼孩子做到六个字:“跟着跑、自己找”。

跟着跑:紧跟学校老师的进度,在校学习要跟得上,从内容上来讲,基础的东西一定要记得住,从形式来讲日常出现了差距一定要及时弥补(“补齐”);

自己找: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普遍教育下感到吃不饱的时候要“拔高”;成绩中等或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学校普遍教育的进度的时候,即在“吃不了”的时候要“补齐”。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找”。

要注意:是在跟着跑的基础上做到,是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自己主动去找,不要等着老师给自己找。

在学习的时候,最低档次是学形式,高一档次的学方法;最高档次是学思路。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能从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中获取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在老师的点拨之下,从自己学习思考中获取知识。

为了尽快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档次,就要加强预习,尽快从形象接受到逻辑思维接受。从盲目模仿接受,到思考理解接受。这就是所谓在跟着跑的基础上自己找。

自己找,找什么?找出在普遍教育下自己的差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弥补这些不足的有效解决措施——要找得着、找得准。

要培养孩子逐步掌握“提前预习为主,听课为辅;自学为主,跟学为辅;“看书”为主,“听课”为辅;自己平时主动复习为主,跟随老师同步复习为辅”的具体学习方式。在“学”的步骤上,家长和孩子如果忽视了在学习能力上要不断提升,只是一味地听老师的话,缺少主动性,孩子的学习就会落后。

为什么要查?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用考试这种方法进行考核,否则,学好学坏一个样,那谁也学不好。

在管理孩子的学习中,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秋后算帐——平时不管,只盯着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只盯着中考高考。这样做很危险。到最后总收的时候,问题成堆,根本解决不了,只能报废。

在大考之前,看着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重点学校急得着急上火,真想问他们一句:为什么不早一些抓紧孩子的学习呢?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学习不能不管,不能只是在期中期末考试、大考之前才管。为此,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抓好“检查”这个环节。

及时准确查找错误原因,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什么叫“及时”?孩子在平时会出现许多暂时错误,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面对这些错误,使得这些在平时偶尔出现的“小错误”没能及时克服,在考试之前累积成了“大错误”,大到了不容易克服和没时间克服,于是就会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低分”。所以要及时查。要查出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差距。

什么叫“准确”?家长总是在说“孩子差”。但是,孩子究竟差在哪?这个结论不应该靠家长的主观臆断来确定,只应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以后才能得出。科学: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只承认用数据来反映出来的真实的原因,不承认在家长“我觉得、我认为”等想法下推断出来的原因,要求杜绝“主观臆想”的错误做法。

准确:实行“原因细分”,即每一项错误原因都要找出最根本的因素,不能只停留在“不认真、不刻苦、粗心”等空泛、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要求杜绝“表面化”的错误做法。

所以,为了帮助孩子预防在期中、期末考试的失败。首先就要帮助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准确查找平时的不足,为克服不足打下基础。

查,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不检查,就不能限制学习中的惰性,否则,很少有人会认真学习,同时,查也是改正不足的第一环节。由于不少家长和孩子不了解或忽视了这个步骤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步骤中,出现了差距。表现为“只学不查”。

只学不查,是最累的学习方式:一些孩子在学习中为什么觉得特别累?就是因为不清楚自己“差”在哪,因此在考试之前的复习阶段只能是按照学过的顺序,一遍一遍地把精力分配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全部知识上。结果是由于复习缺乏针对性,使得已经掌握的,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掌握的,由于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依然没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拓展题),很容易出现“复习的时候觉得全会,考试的时候觉得全不会”的现象。

只学不查还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由于自己不知道哪里存在不足,所以总是被一种无名的恐惧心理所困扰(表现为心里总是没底),尤其在重大考试之前表现更为强烈,因为不知道自己差在哪?因此也就不知道从哪里进行补救。查什么?不是查表面错在哪,那些不用查。要仔细查出在预习、听课、记笔记、做作业、滚动复习、系统复习各环节中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要细查。

1、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检查:

有的孩子在应付检查,总觉得自己聪明,平时不重视日常的检查(抄作业、突击复习),总说:到考试的时候我认真一些就行了;有的孩子害怕检查,总是想躲避检查,一到检查的时候就心里哆嗦。

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日常检查,认真面对阶段检查;同时在老师的“普查”之外,自己还积极主动进行“自查”;以加强检查的力度和密度。

2、科学安排检查时间:

(1)日查:家长要指导孩子认真做好课内作业: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主动的做好错误原始记录。及时查找并记录在日常作业及小测验中出现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针对每一道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和考试之前再认真做一遍,如此,可减少错误的“重犯率”。

问过不少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为什么错?答案基本上一样——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怎么错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错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不上的。详细一问,这些同学都忽视了《日常错误原始记录》这一环节,家长也没有抓紧这一环节。或没有,或形同虚设。

在学习中,《日常错误原始记录》是重要基础,是孩子深入了解自己、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据,也是孩子制定改正措施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求得外界帮助的重要依据。从表面上看,《日常错误原始记录》是用于跟着跑的方法,但是,如果用好了,它也能起到自己找的作用。尤其是解题思路和避免再出现错误的措施等项,更应该自己找。

(2)周查:一些家长和学生不仅不重视日常作业,也不重视周检查,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上。家长要抓紧孩子每周的学习情况。有的学校在每周都要进行小测验,建议家长在小测验之后,要督促孩子主动地做好错误原始记录。

(3)月查(阶段查):学校进行的单元测验是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但是,一些家长和学生由于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上,因此也不重视此项检查。

家长在考前要指导孩子认真查看错误原始记录,争取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二遍”,在考试后要指导孩子认真做好《阶段学习质量分析表》——把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丢分)按科目、分类、分项填入表内,做好分项、分类小计。

通过《阶段表》最上方的科目总计,可以看出孩子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状况;通过最右面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孩子某一错误原因的状况。因此可以成为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重要依据;也可以成为学生制定改正措施、求得外界指导帮助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以成为调整两代人关系的有效工具。

自己找:如果觉得学校的考试难度不够、频率不够,家长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来增加力度和密度。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更应该自己多找一些。本校老师没有找出你的不足。不是好事,应该自己找不足。

使用《阶段表》可以避免出现家长“考试之前着急、考试之后生气”“初三高三着大急”的现象,使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即在平时考试之后,只看孩子丢多少分,只关注丢分的原因,只想着“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克服不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每克服一个不足,就等于获得了一次成功,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给自己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家长此时如果再给孩子一个鼓励:你能够克服这个不足,也一定能够克服其它的不足,你能够克服这个学科的不足,也一定能够克服别的学科的不足。家长这么做,会使孩子增添了自信。这样面对学习,绝不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关注,也绝不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是查找各方面的不足,每次考试之间没有可比性。一些家长在考试以后,总是爱用本次和上次考试的得分相比较,从而得出孩子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是认真刻苦了,还是“只顾着玩儿不学习”。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帮助孩子找出在学习中各方面的不足。因此,每次考试的题目必然不一样,出题的侧重点必然不一样,每次考试的角度也必然有所不同。孩子在接受掌握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的时候,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水平,所以,孩子的得分就必然有高有低。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管孩子在各学科、各方面都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只是在表面上用同样一个标准来要求孩子,那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不客气讲,家长有时候这样做其实不是为了孩子——要求孩子每次考高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否则,家长就不会采取“认假不认真”的方式。

(4)学期查:如果说,做作业是所学知识的“平时检验”,月考和期中(末)考试就是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检验”,是对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的一次“总考核”。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个检查阶段,可是,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重视的方式确是错误的。具体表现为只看考试得分、不看丢分,更不管为什么丢分。

学生只看得分,就看不到被得分掩盖的东西——得分高容易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满;得分低容易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产生自卑。两者后果都是导致放弃努力。同时,只看得分更容易导致出现: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分析错误原因的错误现象。家长只看得分,就会只看到孩子的“失败”,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因为孩子在考试中很难得满分,很难一直得满分)。在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孩子的自信心会随着多次失败(因为家长认为满分才算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而逐步丧失,会随着家长的经常否定而逐步丧失,进而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孩子逐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学生的月考和期中(末)考试成绩,使孩子的成绩不仅上不去,还严重损害了两代人的关系。因此成绩单已经成为两代人爆发冲突的导火索之一(另一个是考试之后的家长会)。

如何正确面对期中期末考试:家长要指导孩子在考前认真查看错误原始记录,争取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二遍”。

《单科表》使用方法:把每次《阶段表》反映出的单科情况按时间顺序填入本表相应的栏目内。通过本表,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在某一阶段内,孩子在某一科目的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

《总体表》使用方法:把每次《阶段表》右面的“合计”按时间顺序填入本表相应的栏目内,通过本表,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在某一阶段内,孩子在整体的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

如果说日常的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制定战术”问题,那么学期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制定战略”的问题。

家长要认识到:考试是查找孩子各阶段的不足,要注意连续性;家长还要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帮助孩子找出在学习中每个阶段的不足。在这里,希望各位家长认识到这一点:每次考试的得分没有用,或者说是没有多大用,它只是能暂时满足或打击家长和孩子的情绪。考了高分不要洋洋得意,说明老师没有查出你的错误;在大考的时候,判卷老师绝不会因为你总是考高分就会给你加一分。

但是,请各位家长注意,每次考试的丢分都有用。丢分不是孩子的耻辱,而是老师查到了孩子的漏洞,是帮助孩子查缺补漏第一环节。在大考的时候,判卷老师也不会因为你平时总是得低分就扣掉你一分。一次错误的后果不严重,当同样的错误多次重犯以后,就严重了,因为已经成了习惯性错误,不容易改正;一次考试得低分后果并不严重,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没有克服。

所以我倡导家长对上述量表要进行系列使用,即对孩子每次考试的丢分进行“连续性”统计,将每次丢分的原因一定要准确记录下来,从中找出延续性、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家长才能在总体上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在某一阶段内,孩子在整体的学习中存在哪些差距,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了解孩子在某一科目的学习中存在哪些差距,有哪些整改措施不够有效——用于预防“大考”的失败(中考、高考),在报志愿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不报“飞”了,也不报“冤”了。

3、科学安排检查内容:

(1)查知识点:考试考什么?考的是知识点,是把基本概念拓展和变形以后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很可惜,一些家长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重视了对老师所讲过的题“做对”,忽视了对知识点的“学会”;只重视考试时得多少分,忽视了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

由于这些同学在学习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点,所以一到考试总是感觉“老师没讲过”,在分析错误原因的时候,孩子也总是说:这种题型我没见过,所以我不会做。为什么有的学生敢于说:不管出什么类型的题,我都能够考出好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所以不怕考试。作为一个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检查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呢:在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2)系统性查:

跟着跑:要重视学校的考试,那是总体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有效措施。

自己找:在学校的考试之外,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可求助于外界的一些条件,比如,家长们可以用四中网校提供的这样一些资源来帮助学生检查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采用正确的形式:

搞好两个结合:学校普查(跟着跑)和家庭自查(自己找)相结合,家长监督指导和学生自查相结合。(1)学校普查和家庭自查相结合:学校的普遍教育不可能满足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个别需求,需要自己找。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提供的午饭,是用同样的食谱、同样的数量面对所有的孩子,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得到基本的营养。因此,绝大部分孩子对这种“标准化”的饭菜不满意。为什么住校的孩子一回家就像饿虎下山一样,就是或不满意色香味(酸甜苦辣的程度),或不满意数量(吃不饱或吃不了)。但是,学校不可能根据每个孩子的需求来做出不同的饭菜,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精力达不到。所以,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身体需要、胃口特点、饭量大小在学校饭菜之外进行调整。同样,学校的普遍教育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具体要求:成绩好的孩子吃不饱,为了不埋没孩子的才能,就需要自己找(所谓的“拔高”);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仅是吃不了,而且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受到打击,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需要家长加紧家庭教育,更需要自己找(所谓的“补齐”)。

(2)家长监督指导和学生自查相结合:

①监督管理的目的:眼前的严格监督管理是为了最后的“不管”,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习惯”上,而不要放在体现家长的权力上;

②关注时间:重平时,轻考试;重考试之后的分析,轻考试前的思想教育。倡导各位家长接受一个“新观念”,即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从考试以后转移到日常学习中,转移到考试之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加强科学管理,帮助学生及时找出平时的差距,及时将在日常学习中偶尔出现的“小错误”克服在“本环节”之中,避免日常小错误因“长时间积累”而酿成大错,最终导致不容易克服。这样做,才能预防日常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的失败。

③关注重点:只看丢分,不看得分;重分析原因,轻追究责任;重改正措施,轻批评教育;

④相互地位:以孩子为主:即分析原因要以孩子为主,不要把自己认为的原因强加在孩子身上;制定措施以孩子为主,不要用自己的措施代替孩子思考;

1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如何指导 篇十四

威宁县二塘中学:李洪高

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团队,他们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理解,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团结友爱等。然而,当我们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就会发现许多的问题,如:有的活动组织流于形式,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讲的层面上,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沟通碰撞,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呢?下面就我通过实施一个学期小组合作教学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肤浅认识。

一、分组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我们在分组时,必须要按好、中、差的比例来搭配。同时还要尽量考虑到小组间各成员的年龄、性格、性别、兴趣爱好、成绩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来进行分配,使他们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这样,使他们在合作探讨中便于互相帮助,实现互补。在我的班级中是按四个人一组来进行分组的,在这四个人中,有一个是基础好的,两个基础中等的,一个基础较差的。并且,在这四个人中,尽量保证有两个是女生。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具体任务。我们经常讲的团结就是力量,其事实上就是要同学们合作。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就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离开谁,要想顺利的完成相应的任务,我们只有合作。小组的点滴进步就是小组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给学生讲提问:“为什么我们每一次做题时,同一道题有的人能答对,而有的人答错呢?”学生就回答说:“有的会做,有的不会做”,当然,这回答不错。我又说:“如果我们把会做这道题的同学和不会做的同学放在一起来共同探讨,又会怎么样呢 ?” 学生又回答说:“当然是基本上会做了”。我说,没错,这就是合作,当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

难时,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好好合作,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都能解决,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在小组成员中,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承担一定的不同角色,为自己的小组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树立起荣辱与共的观念。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就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教学的合作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要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并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当讨论受阻时,要及时给予点拨或提示,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当小组讨论的秩序混乱时,要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解和调整,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到有效的探讨活动中来。

四、在小组合作探讨中,教师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讨,不能三、五分钟就草草收场,表面上热热闹闹,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这样,一堂课下来,时间被浪费,学生却使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获。同时,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如果我们只是一贯的强调小组合作,这样便会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丧失。所以,在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最好先让小组各成员对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讨论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

五、鼓励、关爱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他们在面临困难时往往就会显得无助,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此时就要我们老师伸出援助之手和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深入细仔的了解其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积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总之,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是很重要的,但教师的指导更为关键,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麻烦的问题(如:对问题不知从什么地方进行探究、学生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自己不愿意动手动

上一篇:中英双语名言下一篇:青春励志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