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上科学(精选5篇)
1.教科版五上科学 篇一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教科版五上科学 篇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学会看病。
师:如果让同学们自己写这篇命题作文, 可以写什么?
生:我会写怎样去看病。
生:我会写看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生:还可以写看病过程中碰到了哪些人。
师:这是你们笔下的“学会看病”。作者笔下的“学会看病”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生快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生:文章写了儿子出去看病后, 母亲心里很着急。
师: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重点。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看病之前, 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
师:真会发现。谁能将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
生:课文重点写了母亲让儿子去看病前的对话和儿子去看病后母亲的心理活动。
师:真会读书!不仅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了解了文章描写的两大特点———
生: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
【点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有很多。这里, 让学生用思维倒推的方式, 从“写”的角度去读课题, 读课文。在比较中快速发现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的对话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时又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巧妙结合。这就是简单、有效的语言训练。】
以“读”促“悟”, 学对话
师:我们先看看“母亲让儿子去看病”这部分。自由读课文第1耀20自然段, 读完后同桌间练读对话。
(生自由读课文后同桌间练读对话)
师:我们先读读母子间的对话———
(PPT出示去掉文中的提示语的对话)
师:请一组同学展示一下。
(一组同学读对话。其中“母亲”的话读得不流利。)
师:这位“母亲”读得怎样?
生:她读得没有感情, 不像一位母亲。
师:她没把母亲话语背后的情感读出来, 是吗?
生:是的。
生:她没能读出母亲当时“心狠”的感觉。
师:是呀, 母亲当时内心不舍, 但语气却很坚定。来, 再请一组同学读读这段对话。
(第二组学生读对话。“母亲”的语言读得情感到位, 声情并茂。)
师:真精彩。这位“母亲”读得又怎样呢?
生:她读出了母亲当时坚定的语气, 体现出要锻炼儿子的决心。
生:她的语气柔和又严肃, 把母亲当时的真实想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生:她还读出了母亲虽然心疼, 但为了孩子的将来忍痛坚持的想法。
师:我们能从她的语气中听出母亲当时的真实想法了。 (边说边板书:坚定、坚持。PPT出示句子。)
师: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
生: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点评:通过“角色朗读”, 学生轻松读懂了对话背后隐含的心理活动。朗读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读, 自己评, 自己体验, 教师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去发现, 做好其学习上的帮手。这就是“师生合作学习”的美妙过程。】
赏析语言, 写批注
师:通过朗读“对话”, 我们读懂了母亲内心的想法。那么儿子出门后, 她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第21自然段, 想想你读懂了母亲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默读课文。PPT出示课文第21自然段。)
生:在儿子出门后, 母亲就开始自责、后悔。
(根据学生回答, 在PPT中以鱼泡泡的形式现场输入“自责、后悔”。)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母亲当时不是一般的自责和后悔, 而是深深自责、极其后悔。
师:哦, 你还说出了它的程度。来, 听听你的想法。
生:文中说“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我从这个反问句中感受到了母亲深深的自责。
师:是呀, 这个反问句就是母亲对自己的强烈自责!还有吗?
生:我还从“不但……还……”“就是……也……”“虽说……但……”这些关联词中感受到了母亲的那份自责。
师:太棒了!你居然能从一系列关联词中读懂母亲的内心!真会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在PPT上圈画相关词句。)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感受母亲当时的后悔与自责。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 我就开始后悔———
生: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在孩子有病的时候, 不但不帮助他, 还雪上加霜。
师:再退一步讲———
生: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师:通过读句子, 找重点词, 写批注, 我们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欣赏第22耀27自然段, 你也像老师那样圈出重点词, 并把你的体会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生默读课文第22耀27自然段, 圈画词句, 并用一两个词批注。)
【点评:我们知道, 写和说不一样, 它是思维的固化, 是思维被慢慢激活的过程。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体会, 提炼出简洁的词语, 以批注的形式写在文中。这是师生合作学习的结果, 为接下来学生怎样写批注作了最有效的示范。】
师: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生:我从第2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以及“忐忑不安、疼痛、收缩”这几个词感受到母亲当时的焦躁不安, 心痛不已。
师:你批注的词语真实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的心情。那你能读读这几个句子, 让我们也感受感受吗?
(生有感情地读第22自然段。)
师:还有吗?
生:我从第23自然段中“虽然……但……”“假如……再也”这两个关联词, 以及“深深地谴责”“只要”这几个词感受到母亲矛盾、痛苦的心理。
师:是呀, 这些关联词将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太形象了。
生:我从27自然段中“不要埋怨”“总有一天”“聊胜于无”这几个词感受到母亲当时欣慰、安心的心理。
师:是呀, 母亲的心理从坚定到犹豫, 从犹豫到后悔, 从后悔到自责, 从自责到痛苦, 从痛苦到欣慰……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描写得太真实, 太生动了!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随机板书:焦躁不安、矛盾、后悔、自责、痛苦、欣慰。)
师:文章通过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心理描写体现母亲前前后后的情感变化。 (边说边用横线、曲线把板书中的词连起来, 形成“母亲”心理变化曲线图)
(PPT出示课文重点句, 师生串读, 再一次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师:当儿子生病时, 为了锻炼他的独立能力, 我想———
生: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师:可当儿子出门后, 我又深深地后悔、自责———
生: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在孩子有病的时候, 不但不帮助他, 还给他雪上加霜。假如事情重来一遍, 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 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师:儿子看病, 顺利回来, 我又找回信心———
生: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 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练自己。
【点评: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这是五年级学生已经熟识的表达方法。这个环节中, 教师充分结合文本特点, 围绕这个表达方法进行更深入学习。首先是学习作者巧妙运用关联词将人物心理描写刻画得细腻、真实的方法。其次, 欣赏作者通过几处大段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的表达方法。“关注文本”和“结合年段特点”在这里得到有机融合。】
迁移运用, 学表达
师:是呀, 这就是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那么, 这当中, 儿子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有位同学模仿儿子的语气也写了一篇《学会看病》的短文。 (PPT出示短文, 学生快速默读。) 请看, 在他的文章中, 可以补上怎样的心理描写来表现儿子的情感变化?
学会看病
淤今天早上一起床, 我感觉身体不舒服。母亲发现我生病了, 竟叫我独自去医院看病。这让我大吃一惊!
于走在去医院的路上, 寒冷的风吹在身上让人瑟瑟发抖。
盂终于来到医院, 我按母亲指教的过程去看病, 却又发现有好几处是错的……
榆看完医生, 打好针, 身体舒坦了许多。
生:可以在“大吃一惊”后补充“我”当时的想法。
生:可以写一写在去医院路上, 寒风吹在身上时, “我”对母亲的埋怨。
生:当发现母亲的说法有错误时, 这里也可以补充些想法。
生:还可以在看完医生后, 写一写儿子对母亲的那份理解。
师:大家说得很好。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处写一写。写出儿子心理变化的过程。可以学学文中的写法, 用上关联词将其写生动。 (边说边根据学生回答在PPT上作出补充记号)
(学生在练习纸上认真补充“我”的心理活动。)
师:谁先来展示“我”当时经历的心理变化?
生:我是在第1、2两个自然段中作补充。
第一处是:妈妈平时从来不会让我一个人出远门, 今天她怎么了?不过这样也好, 不仅能学会自己一个人看病, 也能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第二处是:天这么冷, 居然还让我一个人出门去看病, 她是不是太狠心了!
师:“居然、狠心”这些词写出了“我”当时对母亲的埋怨, 写出了“我”前后心理的变化。你的描写很细腻。
生:我是在第3、4两个自然段中作补充。
第一处是:我的妈妈真是太狠毒了!在我生病时不仅不陪我来医院, 而且还把看病的过程写错了。让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瞎折腾!
第二处是:原来一个人看病也不是什么难事。妈妈虽然没陪我来, 让我费了些时间, 但这锻炼了我的独立能力。哈, 我已经长大了!
师:同学们看看, 这位同学写得怎样?
生:他第一处写到的“不仅……而且”表现了对妈妈的埋怨, “孤苦伶仃”一词从另一侧面写出了对妈妈的埋怨。
师:是呀, 他用关联词、关键词把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形象了, 真棒!你点评得也很出色!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狠毒”这个词似乎不太恰当, 是不是可以改成“狠心”?
师:哦, 文中的妈妈有一些“狠心”, 但肯定不是“狠毒”。
(学生会心地微笑)
生:他第二处中写到的“虽然……但……”, “哈, 我已经长大了”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妈妈的“埋怨”变成了“理解”, 写出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师:从“埋怨”到“理解”, 她把这前后的心理变化都写出来了。
师:还没交流的同学, 把你写的内容读给同桌听听, 然后像刚才那样互相点评。
(学生兴致勃勃地互相交流, 互相点评。)
【点评: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自主、开放的状态。学生先讨论拓展材料中的何处补上心理描写最为合适, 这需要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对材料如何选取、如何安排有整体的思考, 同时也是学完课文后的一种检验。看似简单轻巧的环节, 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在讨论交流过程中, 先是教师示范如何欣赏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后, 同桌间交流, 同桌间点评。这又是创建“生生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美妙过程。】
师:大家的描写让我们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份特殊的爱!感谢作者毕淑敏。在她的笔下, 我们学到了如何通过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音乐起, PPT出示。)
毕淑敏的文字, 看去淡淡的, 轻轻的。这种细腻的文笔, 这样精致的刻画, 这么用心的观察, 所见与所得的完美转化, 真的是动人心魄!
奇怪, 她就用那500个常用字, 能把一团怒气塞进你的胸腔, 也能搬开你心中的大石, 能让你变得坚强, 也能让你变得温柔。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就是作者的伟大!
师:淡淡的文字, 朴素的语言表现细腻的情感。课后去读读这些文章吧, 你会走进毕淑敏不同的内心世界!
(PPT出示:《剥豆》《提醒幸福》《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点评:朴素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情感, 人物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学完文章之后的思考和收获。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通过“主题式”拓展, 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向更明确, 收效也会更多, 更实在。】
【总评】
王老师的课堂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结合文本特色、年段特点,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过程。综观全课, 目标指向明确, 过程简单清晰, 可以梳理成这样几个环节:
发现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有的特色, 同时编者的编排亦有其匠心所在。教学中, 教师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去发现, 使学习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不会有太多的阅读障碍。课一开始, 教师就从“如果你们写《学会看病》, 会怎样写”引入, 使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有强烈期待。之后, 通过初读课文, 马上发现文章的写作特色———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我写”, “我读”, 到“我发现”这个过程简单而不生硬、有效而不复杂, 是高效课堂的直接体现。
欣赏
《学会看病》是篇略读课文, 课前的“学习提示”中指出:“阅读课文, 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多读几遍, 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母子间的对话。学生用自读自评的方式读懂对话背后母亲的心理活动;研读第21自然段时, 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关联词、反问句等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当时真实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欣赏之后, 用简洁的词语通过批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体会母亲当时的心理变化。这一系列过程,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 体现了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的美妙“对话”, 为接下来进一步“运用语言”打下了扎实基础。
运用
“发现、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 教师创设的“补写”情境可谓妙趣横生。首先是讨论在文章中的何处补上心理描写以体现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其次是学习课文写法将儿子的心理活动写生动, 写形象。这样的课堂练习, 是巧妙的语言运用, 是充满趣味的能力迁移, 而且充分体现课堂练习的即时性、情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三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57人,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
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27个学生,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积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50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504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504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5现在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教育的路子。让的学生不再厌学,教学也变得更加的简单。
所以这学期的五年级教科书教育就成了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学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要提前制定好,让这个学期的教学更好的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教科版五上科学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50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504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504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教科版科学教学计划
3.小学科学教科版课件
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5.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6.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7.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8.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5.教科版五上科学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B)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D)的物体容易沉。
A、轻 B、重 C、大 D、小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体,(A)等于(C)。
A、浮力 B、压力 C、重力 D、动力
3、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B),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D)。
A、下沉 B、下潜 C、上浮 D、上升
4、软木塞浮在(B)上,塑料块浮在(C)上,葡萄在(D)上,铜砝码漂浮在(A)上。
A、水银 B、油 C、水 D、糖浆
5、(B)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B)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A、伽利略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迪生
二、多项选择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AD)有关。
A、构成他们的材料 B、材料 C、液体 D、液体的性质
三、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四、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会改变。(×)
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潜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4、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压力。(×)
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6、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
五、连线题。
1、物体的沉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 在液体中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 在液体中下沉
2、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在清水中 浮 在浓盐水中
在浓糖水中 沉 在浓碱水中
六、看图填空题。
1、感受浮力。(标出浮力和重力的位置)
2、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标出浮力、重力和拉力的位置)
3、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泡沫塑料就浮起来了。等到浮在水面上之后,泡沫塑料块为什么不再向上冒?
因为此时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很小了,受到的浮力也很小。小到与它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就不再上浮,也不下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水受热以后,(C)会增大,而(D)不变。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D、重量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A),物体就(C)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B),物体就(D)了。
A、增大 B、缩小 C、膨胀 D、收缩
3、(D)的这种奇特性质曾被用在印刷上,早些年印刷书报用的铅字就掺有(D)。所说的铅其实是铅和(D)的合金,当溶化了的合金浇进铜模里冷却凝固时,由于(D)热缩冷胀,字的笔画会十分清晰,而且经久耐用。
A、铜 B、铋 C、钢 D、锑
4、热总是从较(B)的一端传向较(D)的一端。
A、粗 B、热 C、细 D、冷
5、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B):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C):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散热能的过程。A):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A、热传导 B、对流 C、热辐射
二、多项选择题。
1、大多的(ABC)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A、液体 B、固体 C、气体 D、物体
2、有(ABCDEF)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能热起来
A、运动 B、吃食物 C、取暖器取暖 D、晒太阳 E、烤火 F、加穿衣
3、大多数的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张。这两种金属就是(BD)。
A、铜 B、锑 C、钢 D、铋
4、(AD)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BC)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
A、钢 B、木头 C、塑料 D、铁
三、填空题。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3、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5、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四、判断题。
1、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不同的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相同的。(×)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因为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啤酒瓶或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4、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瓶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里的空气在膨胀了。(√)
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6、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和钢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一样的。(×)
8、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9、热量绝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五、看图填空题。
1、你仔细观察过路面吗?工人叔叔在铺路的时候总是把水泥路做成一块块的,块与块之间都留有1厘米左右宽的缝隙。这是为什么呢?一条大马路做成平坦的一整条不是更好吗?
原来,水泥路面在夏天被太阳晒得滚烫,受热体积(胀大),就会向四面延伸,有了这些缝隙。留出了延伸的余地。冬天冰天雪地,温度很低,水泥路面又要(收缩)。每一块水泥路面都(收缩),缝隙处被拉大。如果没有预先留下整齐的缝隙,那么水泥路面将会被自己的(热胀冷缩)拉得四分五裂,整个路面就要坏掉。所以水泥路面要做成一块块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计时工具(B)的提高要靠技术、材料等的改进。A、美观性 B、准确性 C、实用性 D、时尚型
2、钟面上的(C)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C)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A、时针 B、分针 C、秒针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单位——(D)
A、时 B、分 C、秒 D、天
4、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C)根据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D)根据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A、“流水型”水钟 B、“滴水型”水钟 C、“泄水型”水钟 D、“受水型”水钟
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C)。
A、不一定的 B、一定的 C、相同的 D、不相同的
6、根据单摆的(D),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A、准确性 B、易加工性 C、耐腐蚀性 D、等时性
7、同一个摆,摆绳越(C)摆动越(B),摆绳越(D)摆动越(A)。A、快 B、慢 C、长 D、短 8、1583年,(D)发现摆动一次的时间,只由摆绳的长短来决定,不但跟摆动幅度的大小没关系,而且跟石头的轻重也没关系;只要摆绳的长度一定,摆动一次的时间就一定。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爱迪生 D、伽利略
二、多项选择题。
1、钟表以(ACD)计量时间。A、时 B、天 C、分 D、秒
2、(BD)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A、太阳能热水器 B、日晷 C、电子表 D、圭表
三、填空题。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3、(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4、(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四、判断题。
1、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很快地发生变化。(×)
5、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五、看图填空题。
1、摆锤与齿轮操纵器是如何运作的?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相连。当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以跳过一个齿,操纵器就可以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地使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指针转动。摆锤在(最右边)时,长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会卡住齿轮。摆锤摆到(最左边)时,长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会松开,垂体的拉力会让齿轮往前滑动一齿,短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随即卡住,不让它继续转动。当摆锤又摆回(最右边)时,齿轮又前进一齿,同时操纵器长针部分的倒钩又卡住齿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A、伽利略摆 B、惠更斯摆 C、布鲁诺摆 D、傅科摆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B)(自西向东),周期为(C)小时。A、顺时针 B、逆时针 C、24 D、12
3、(C)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A、流星周年视差 B、行星周年视差 C、恒星周年视差 D、卫星周年视差
4、(B)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与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D)”理论。
5、(A)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不辞辛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C)”,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A、哥白尼 B、托勒密 C、日心说 D、地心说
6、(C)有一位名叫傅科(1819-1868)的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底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A、波兰 B、古希腊 C、法国 D、荷兰
7、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其它星体(太阳、星星等)(D)(或顺时针)运动的方向相反,是(C)(或逆时针)。
A、自西向南 B、自南向西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二、多项选择题。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ABC)A、昼夜现象 B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
C、看上去北极星不动 D、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2、昼夜现象与(B)和(C)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A、月亮 B、太阳 C、地球 D、恒星
3、托马斯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DF)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4、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BCD)。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球形的 C、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E、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F、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三、填空题。
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试验的多种现象。
2、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3、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4、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做成(倾斜)的样子。
5、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四、判断题。
1、昼夜交替现象有一种可能的解释。(×)
2、在1851年,也就是“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3、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反运动的结果。(×)
4、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5、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西向东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
五、看图填空题。
1、世界时区图。(81页图)
【教科版五上科学】推荐阅读:
教科版五上科学考试题07-22
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7-18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0-08
教科科学教案及反思01-14
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07-02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试卷11-1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11-14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教案12-14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