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题研究计划(精选14篇)
1.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一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好处:
现行的音乐识谱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洗礼之后,虽然有必须改观,但仍然仍存在“老、大、难”的问题,“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困难,长久未得到根本解决。
现状一:在新一轮的音乐课改后,曾流行着这样一种提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在人文性主题的统领下,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导致了老师们对识谱教学有了一个误解,认为有识谱的教学就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于是老师在教学中随意降低识谱的要求,故意回避、淡化识谱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乐理知识体系脱节,使得学生对识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敢、不愿去识谱。
现状二: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把超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有时甚至整整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练习识谱,搞所谓的“集中识谱法”,而我们小学的音乐课一周只有两节,这个间断的集中其实达不到所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一种低效的现状。这样的教学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质,它把教学的手段当成目的,把对音乐技能训练为音乐素养培养,它违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研究课题,透过研究我们旨在摆正识谱与学习音乐的关系:我们的识读乐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个性是歌唱、演奏活动中的工具性教学资料,对这些教学资料来说,识读乐谱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寻求适当的、有效的识读乐谱的教学策略,让识谱教学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二、概念界定:
1.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主要是指透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的识谱潜力获得进步和发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转变,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有效性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要贴合本年级段学生已有的识谱水平和认知规律,要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可操作性:制定的策略便于操作,利于评价,贴合教育教学规律。
2.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在著作《教学策略》中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音乐课程标准》理念:
它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必须程度的识谱潜力”。教会孩子们识谱的方法,运用各种策略让孩子能不机械地识谱,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表现,才能使他们的音乐兴趣更好的得以持续与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合理分析每个学生的语言、逻辑、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备课,构成有效识谱教学的准备策略。其次应在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基调,合理整合教学资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构成有效识谱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应围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构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事实上有效教学就是学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还是无效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学生识读乐谱潜力的提高。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明白什么样的识谱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要求每个教师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摆正识谱与学习音乐的关系,改变以往教学中低效的识谱现状,透过对各年级段学生的识谱现状、知识结构的研究分析,能在小学各年级段构成行之有效的.识谱教学策略。
2.提高识谱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能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识读乐谱的潜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其他音乐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潜力。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3.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师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潜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课题研究主要资料
1.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小学音乐识谱教学各年级段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针对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效的策略,如在低年级重点在训练“唱名音程感”、“节奏感”的策略研究,在中年级能借助熟悉的歌曲、多变的教学手段识谱的策略研究,在高年级重点在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潜力的策略研究上。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识谱潜力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如研究在唱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谱潜力;如何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研究在如何在欣赏、器乐教学中结合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识谱教学。
4.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案例的研究
5.对小学生识谱潜力评价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识读乐谱的评价体系,同时又能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识读乐谱的潜力。
六、课题研究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贴合教师师和学生实际;研究的资料、过程、方法、手段及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都有科学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现有的学生识谱潜力的基础上,学习已有的相关理论,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和经验,然后用之于实践、修正教学行为,在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停反思,总结经验,补充和完善相关理论,再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再总结、再提升,如此往复。
3.实效性原则:课题研究要重实效。主要是解决学生识读乐谱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教学过程面临的普遍问题。
4.发展性原则:一是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研究方案;二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和学生更有效的学。
5.现实性原则:围绕当前学生的实际音乐状况,依据教师的实际教育潜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确定适宜的教育资料。
七、课题研究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及时把握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跟踪识谱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2.调查研究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识谱现状,调查分析其中的原因,以便研究相应的对策。包含问卷、访谈。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识谱教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识谱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反映中,将用心鼓励教师总结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1、书面文字呈现: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论文、优秀教案和案例、教学心得与反思。
2、图片展板: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图片及展板。
3、视频影像资料:课题开题、结题活动,课题研讨、课堂教学、培训交流等方面影像资料
4、教师课件: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制作的电子课件。
5、实物展示:教师制作的教具、学生制作的有关作品。
6、汇报课:教师上课题研究汇报课,实际展示研究取得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主要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三年,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4月—206月)
主要任务:
(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组建课题组,做好研究成员分工。制定实施计划。
(4)邀请有关专家作理论讲座,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实施方法的进行指导。
(5)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
(6)初步确定研究专题。
2.研究阶段(年7月—6月)
主要任务:
(1)根据实施计划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2)开展学科教学开放日活动。
(3)参加全市教学优质课、论文、教育故事、教学案例等系列评比活动。
(4)课题研究实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调研,制定改善措施。
(5)开展专题观摩研讨,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7月—年12月)
主要任务:
(1)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构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
(2)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实验研究成果展览。
(4)实验研究总结表彰。
(5)开展结题工作。
十、课题主要成员分工
组长:唐燕
负责课题方案、课题成果主体报告的撰写和课题的具体指导与实施工作;
副组长:徐泳、顾刚琴
负责学习研究活动记录、学习心得;各种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记录和活动的总结;各类原始数据资料的搜集。
组员:唐佩娟、胡燕、张华、韩婧、吴晔、顾丽华、吴云霞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开展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不断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为课题研究带给网络支撑。
十一、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人员保证:本课题成员有市小学音乐学科的兼职教研员,有学校音乐教研组的组长,课题组核心成员唐燕老师曾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获金坛市嘉奖,在常州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大都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音乐学科教师,他们对音乐学科的专业成长有着切身的体会,同时他们都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努力打造自己,探寻着一条适合自身专业的成长道路。
2.制度保障:我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已逐步构成了比较规范的课题管理与评价机制,个性是课题月考核和学期考核制度,能有效地保障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3.经费保障:能争取上级研究部门和学校在资源、信息、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保证研究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2.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二
众所周知, 伴随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普及, 网络逐渐替代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成为新一代媒介霸主。尤其是各类社交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博便是其中之一。资源丰富、名人效应等特点吸引了呈几何数字增长的用户, 这使得传统媒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猛虎”, 惧怕甚至盲目对抗只能造成两败俱伤, 只有在充分认识与肯定微博传播优势的同时, 利用微博的影响力来协助甚至促进活动推广, “草船借箭”方能四两拨千斤。
一、微博作为传播手段
归功于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文化融合, 大众渴望可以尽早以非常便捷的方式获得信息。对于新闻工作者, 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媒体需要将信息源通过介质传播给受众, 在这个过程中, “微博”便成为了一种传播手段, 这个平台的搭建恰恰也迎合了受众对于信息的需要。
如果上升一个高度, 需要指出的是, “微博”改变了普通受众的身份。对于媒体来说, 信源需要被采集和传播;对于公众, 对信息有知情权。原来这三权是各司其职的, 但是微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媒体和公众的角色。信息自由权所倡导的“采集权”、“传播权”和“知情权”对于媒体和受众似乎没有界限了。也就是说公众对于信息同样具有原来媒体所独具的权利。[1]这就让微博上体现的信息让公众有一种对等心理, 处于同样的一个水平线, 看待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再是仰望的感觉, 公众对于微博上的信息接受度变得更强, 更有共鸣。因此这次的“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活动, 用微博来宣传成为首选。
二、微博的影响力助力电台活动
(一) 裂变传播
微博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 (一对一) , 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 (一对众) , 而是一种裂变的传播方式 (一对众, 众对众) 。[2]微博的这种裂变传播不仅使信息赢得更多网民的关注, 同时还增加了用户的人气, 取得了双赢。微博具有最主要的“转发”功能, 这一功能也恰恰体现了它裂变的传播方式, 一转十, 十转百, 这次活动的消息一发布, 单条的转发量达到2000次, 利用微博的这一特性, 为这次活动的宣传在最短的时间内, 赢得了最佳效果。和以往的“阳光计划”相比, 利用传统媒体, 如:报纸、电视、广告这些昂贵单一的针对人群的方式, 微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锦上添花, 让这次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广告部的同仁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冠名商, 为这次活动的成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季“阳光计划”首先由“阳光心愿爱心认领”开始, 也依托微博的这一特性, 在不到半天时间里, 二十个残疾孩子的新年愿望, 小到吃鸡腿大到将近2000元的架子鼓被博友一一认领, 每个心愿一经转载, 热线电话马上响起, 爱心传递的浓浓爱意让每一个参与的工作人员沉浸在感动中。
(二) 延展效应
对于即时发生的新闻, 需要速度;新闻背景的分析, 需要深度。140字的限制, 让微博的新闻能够直接地突出新闻的重点, 但是很难展现新闻的背景。所以在网络新闻报道中, 新闻网站仍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在微博新闻广度与深度上的补充。所以, 这次“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的活动, 通过微博发布新闻时, 在结尾加上活动专题的链接。这样一来, 就为此次的活动新闻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背景信息, 例如孩子们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 让爱心人士可以通过微博链接的福建音乐广播官网, 了解到更多孩子的实际情况, 也使认领愿望变得更有针对性, 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了宣传事件的质量。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种方式也吸引了受众去浏览媒体网站, 提升了网站的浏览量与关注度, 是一种发展专业新闻网站的途径。
三、掌握微博特性, 打破电台活动局限
(一) 快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深深地被消息的浪潮所影响。在讲究速度资讯的时代, “快”成为了新闻资讯获取的一大要素。“微博”在传播速度上的及时即刻性上的优势正好大大满足了我们对于“快资讯”的渴求。广播被称为是最快的媒体, 即采即播一体, 但在“快”的优势下隐藏着它无法改变的劣势——信息的呈现模式单一, 只有声音, 而且转瞬即逝, 很容易遗忘。“微博”在这一点上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140个字的精准提炼, 图片视频共享, 大大满足了人们对于快资讯的需求。
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关于迈克尔杰克逊死亡的信息。2009年当杰克逊被救护车抬出家门时, 就有人在Tw itte r上发布信息, 接着美国各大强势媒体都引用了这条微博消息。其实杰克逊的死亡也让twitter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让许多人明白了新媒体从宣传式传播、挖掘式传播到主动式传播的意义。宣传式传播或挖掘式传播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 传统媒体经常是通过自身的过滤来进行议程的设置, 这些议程可能是为了服务宣传某个政治议题或者社会现象, 也有可能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挖掘来报道,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最终都是自上而下式的传播。而这次Twitter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主动式传播, 首先由用户发现新闻进行信息发布, 之后再由媒体来相继报道。[3]因此这次在Twitter网站上关于杰克逊死亡的报道的确给微博“快”这个特性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利用“快”这一现代化特征的重要性, “2010阳光计划”在争取时间达到最广的影响这样的前提下, 微博当仁不让成为活动计划的首要发布渠道。
(二) 简洁明了
一条资讯要用140个字说清楚, 这对文字的精简提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并不是一个开始和结尾的陈述, 而是“抛砖引玉”式的引言。从作者的角度考虑, 如何把一件事、一个想法表达清楚, 其实不需要长篇大论, 限定字数会让你的表达更专注于核心内容, 能用一句话交代清楚的内容, 绝不拖沓。“2010阳光计划——关注残疾儿童”活动的第一条微博内容是:“我们没有慈善家的阔绰手笔, 但我们拥有和慈善家一样的博爱。音乐传递爱, 阳光在路上, 用爱的声音一呼百应, 第五季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 心愿认领进行中”, 短短的两句话把事件交代清楚, 让大家直接明了地记住了精华和重点, 并不是冗长的煽情做作。
(三) 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在微博上体现得非常具体, 明星、主持人、社会公众人物, 纷纷开通微博, 依靠本身自有的名气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 “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也是利用了微博的名人效应, 邀请到了小庄、王智辛、薛晗哲、蜗牛哥哥、岚岚姐姐等福建著名的主持人来关注这个活动, 让活动增色不少。关于微博名人效应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各路明星、企业家、主持人、作家, 在开微博后的短短时间就吸引了几十万博友的关注。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微博的信息传播面广在名人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这次的“阳光计划”每一位来现场的爱心大使都吸引了各自大量的支持者到场, 而他们都带来了自己珍藏的一个物件集中在一个神秘礼盒里, 而这个礼物盒也以913阳光计划珍藏版礼物的方式, 在现场进行拍卖, 现场爱心人士此起彼伏的“竞拍”声中, 最后这个心爱礼盒由一位爱心车友以8000元的高价获得。
(四) 图文并茂
广播的最大缺陷就是只有声音, 无法呈现视觉上的张力, 微博在这一点上也弥补了广播传播中的不足, 微博除了可以上传文字之外, 还可以配以图片和视频的解说功能, 对事情的传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微博丰富了电台的互动功能
1. 快速评论回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使用, 微博也把他的互动性完美体现。手机与用户、与手机、与互联网、与传统媒体间进行互动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除了通过微博快速发布信息外, 用户还可以在微博简单的操作界面上快速发布评论和感想。只要处于微博的世界中, 就像点对点, 面对面的交流。“FM91.3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 在残疾儿童新年愿望被认领完之后, 现场还为一群听力有困难的孩子捐助助听器。在微博上发布后, 通过微博的评论回复和私信功能, 不到一周的时间, 已经有博友捐助了五对助听器。这样直接的交流方式有助于913品牌的树立并大幅提升大家对913的信任度。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 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显然, 在构造、改变受众对于某ID (品牌) 的态度 (印象) 时, 人际传播有着更好的效果。这就是说, 互动对媒体机构构建自己品牌形象会发挥最主要的作用。[4]这一观点让媒体在微博的发布内容上有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让博友可以更好地参与讨论互动转发, 从而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身受众的需求。为市场定位做出更好的依据。
2. 微直播
“微直播”顾名思义就是用微博对某一特定事件,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网上直播。在这次活动中, 也首次采用“微直播”的方式对活动现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发布, 微直播已成为活动信息最快速的传播平台。在活动的过程中, 广大的听友、现场的工作人员就是利用微直播, 这场活动在没有电视画面传播的情况下, 为广大关心这些残疾孩子的爱心人士做了最全面的报道, 这是一种新的互动方式, 为现场活动人数的局限性和消息的发布性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六) 微博的发布功能
微博是一个文字声音图像兼具的全面发表平台, 是可以即时迅速地发布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消息, 在这次“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的后续活动中, 大家的财物捐赠公示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能够透明公开的呈现, 光靠在节目中口播的表现形式是永远不够的, 利用微博全面的发布功能, 把大家的捐赠明细表发布到微博上, 让所有关注活动和参与活动的人明明白白自己的爱心到底去向何处。避免了很多误会和暗箱操作的嫌疑。
四、总结
微博的特性弥补了广播传播方式不足的地方, 对于广播活动只能靠文字和声音来传播微博进行了互补性的修复, 一个小小的电台活动通过微博这个平台, 展示出了活动的魅力和影响力, 微博的形式也为它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使它在用户的需求满足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价值。如果微博能够继续把握住自己的特性和长处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信它能够为大众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交流平台。在未来的日子中, 福建音乐广播将继续采用微博的特性, 为活动赢得最好的反响, 更好地对电台形象和活动品牌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帮助。
摘要:2010年一个名为“阳光计划——关爱残疾儿童”的活动悄然席卷了新浪微博, 众多网友通过新浪微博直击活动全程, 众多名人的参与互动更是锦上添花, 也为活动主办方——FM91.3福建音乐广播赢得了“福建最有爱的电台”的称号。本文旨在结合微博特点系统分析本次活动, 阐述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之间如何取长补短, 达到双赢的效果, 为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阳光计划,给力微博,跨域合作,蝴蝶效应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经营与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54.
[2]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8.
[3]骆燕玲.微博传播优劣势及发展策略研究——以“人民微博”为例[EB/OL]. (2011-04-26)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213990/14372122.html.
3.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三
关键词:国培计划 音乐学科 培训内容
一、引言
培训内容是培训过程中与教学双方即授课教师和参训学员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培训目标达成的素材及信息。“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特别是农村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端培训。“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是国家级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活动的载体,既是对授课教师“教什么”的规范,又是对参训学员“学什么”的规范,是影响“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目标达成、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存在的问题
“国培计划”作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培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实施对于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并且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培训内容方面仍存在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问题,培训内容较少考虑到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相脱节,难以解决参训教师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第一,培训内容未考虑到参训学员培训需求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的参训教师一般来自全省不同的城市与地区,他们在教龄、职称、学历、教学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作为音乐教师还存在专业特长的多元化,有的教师擅长声乐、有的教师擅长舞蹈,还有的教师擅长钢琴或笛子、琵琶、二胡、长笛等不同的乐器,学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就使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性与多元化,但是培训单位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并没有认真对参训学员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而是选择了“一刀切”,为培训需求不同的参训教师安排了相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导致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差异性与多元化的培训需求不能通过培训内容的学习得到满足。
第二,培训内容忽视农村音乐教育教学的需求。以湖南省“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为例,参训学员由最初的“农村骨干音乐教师”到2015年面向广大“乡村音乐教师”,文件中明确指出“乡村教师指县城(不含城关镇和街道办事处)以下的农村学校教师”,由此可见“国培计划”正在逐步的惠及更广大的农村音乐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应该取决于培训对象的特点,对农村音乐教师的培训必须基于对农村音乐教育教学现状了解的基础上,真正满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但是,“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大多忽视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质,缺乏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教材、教师需求的研究和把握,脱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导致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参训主体的实际需求,难以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培训内容面面俱到但特色不足。首先,在内容安排上学科特色不足。目前“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丰富多样,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但却未能真正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接轨,没有凸显音乐学科特色。如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以理论为主,未能体现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演唱、演奏、创编、舞蹈等专业技能,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园文艺活动策划能力等培训内容没有得到重视。其次,在内容安排上未能体现地方特色。每一个省、市、地区都有丰厚的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目前“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大多千篇一律,未能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课程或者引导参训教师了解、学习、开发利用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培训内容。
三、优化“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的方法
面对基础音乐教育的重大变革,对旨在发挥“引领示范、雪中送炭”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改革作用的“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与设置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优化,以保证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与前瞻性。
1.做好培训调研分析,了解培训对象及需求
“国培计划”音乐学科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教育活动,全面、真实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是优化“国培计划”音乐学科培训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培训前,培训单位应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或利用QQ群、微信群、论坛、网站等平台对所有参训教师进行多样化调查,了解参训音乐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对培训内容安排的意见与建议等。培训单位通过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参训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参训教师的共同问题为出发点,根据参训音乐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结果,设计培训方案并对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进行修改、完善,尽可能满足参训教师的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要通过座谈会、观察、询问等方式,随时与参训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培训的满意度,并根据参训教师的反馈信息及时对培训内容进行相应的完善与调整。在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应通过远程指导、信函跟踪指导、到校实地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参训教师的训后跟踪指导,对参训学员在实际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为以后音乐学科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依据。
2.以教师需求为依据,加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音乐学科参训教师在“国培计划”培训过程中以成人的身份完成培训学习,他们学习目标明确,一般都是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希望培训内容与自身的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并且能够即学即用,有效解决在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更好的开展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与指导。大多数参训的音乐教师希望通过“国培计划”的培训了解提升个人师德师风与艺术修养的方法与途径;希望通过培训更为科学全面的理解音乐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加深对新教材的认识,了解音乐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希望通过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程教学能力、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水平;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等。因此。培训单位在安排培训内容时应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参训教师需求为依据,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选择参训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心存困惑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让参训教师从培训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3.凸显音乐学科特点,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响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胜任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水平。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培训学校应加强参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实践性特色。通过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创编、校园文艺活动策划、信息技术应用等实践能力,促进中西部乡村初中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安排情景创设教学艺术、课堂问题设计艺术、导课的教学艺术、简易MIDI制作方法、音乐课件的制作与方法、音乐教学过程设计、“影子”实践汇报课交流与反思等实践教学内容,使参训教师创新音乐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培训学校应设置钢琴即兴伴奏基础、合唱指挥基础、声乐训练与教学、课堂器乐训练与教学、音乐基础训练与教学、校园舞蹈编排、班级合唱比赛的组织与策划、校园艺术节班级演出的节目策划与组织、小型音乐剧编排等培训内容。
4.着眼教师职业发展,强调培训内容的前瞻性
随着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音乐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音乐课程的设计者、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音乐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者。面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国培计划”音乐学科的培训内容,不仅应该关注参训教师的现实需求,更应该着眼未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适应中小学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作为培训单位,既要从宏观上及时准确把握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又要在微观上预测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安排设置有利于音乐教师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培训内容,帮助参训教师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最新动态、趋势,掌握音乐学科前沿知识和技能,更新教师知识结构,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新发展。如设置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研读、国内外音乐教学改革动态与趋势、文化的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新课程观下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势、有效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提升获取资源的能力、利用社会资源服务音乐课堂等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倩倩.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赵政.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以“国培计划”为例[D].西南大学,2013.
[4]张慧春.有效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音乐骨干教师培训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4):16-17.
[5]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2):77-78.
4.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标为依据,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四年级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等。在唱歌方面要学习16首歌曲,每首都有各自的特色及特定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共有25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学习的渴求与期望也进一步增强了。由于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习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2、音乐基本技能: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习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4、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认真组织铜管乐队进行活动。
五、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一周,一、我长大了,第一、二课时
第二周,二、春,第一、二课时
第三周,三、草原上,第一、二课时
第四周,四、在海摇篮,第一、二课时
第五周,五、音乐家舒伯特,第一、二课时
第六周,六、家,第一、二课时
第七周,七、江南小曲,第一、二课时
第八周,第三、四课时
第九周,八、月夜,第一、二课时
第十一周,九、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二课时
第十二周,十、地球村,第一、二课时
第十三周,十一、团圆,第一、二课时
第十四周,十二、音乐万花筒,第一、二课时
第十五周,选唱:放牦牛的小卓玛,第一、二课时
第十六周后,制作在音乐中长大学习记录卡,复习
5.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五
1、以审美为中心。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为中心,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新编的音乐教科书中,体现在音乐教科书中,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的全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在教学中,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从音乐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浅入深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1)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2)音乐艺术与姐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6、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在组织音乐教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复习旧歌
《春天》
《放牧》
《手拉手》
《长鼻子》
《跳起舞》
复习
《咯咯哒》
《大海的歌》
《幸福生活》
放假
复习
《巧巧手》
《汪汪与咪咪》
《愉快的夏令营》
机动
总复习
【人音版一年级下学期音乐教学计划-音乐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人音版音乐教学计划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学计划
3.人音版小学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4.人音版音乐教学计划精选
5.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范文
6.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7.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8.人音版九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6.音乐活动计划 篇六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的历史内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为了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满足大家心理需求助于,特在校园内成立音乐兴趣小组,以声乐训练为主。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以前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学分析
要求学习的乐理知识比较多,学生开始视唱曲谱。这是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在对他们的教学上,我要注意采取趣味性、知识性并重的原则。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来讲解枯燥的知识,用丰富多彩的小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更好的学习知识。
三、教学要求:
1.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四、教学内容: 1、3—6年级选拔拔歌唱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独唱、表演唱、合唱。
2、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的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3、利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作品进行演唱教学。
4、丰富学生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音乐表现力,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五、教学目标、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1、学会连音唱法,逐步做到声音自然连贯、圆润流畅。
2、运用唱法时,声音要有弹性。
3、初步运用气息控制,变化的练习。
4、在韵母变换时,逐步做到声音位置不变,注意咬字、吐字的正确。
5、二声部发声逐渐做到声部和谐。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结合键盘认识音名从c1到c2在高音谱表上的位置。认识各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知道名称及它们的名称和时值。知道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学习各种拍子的指挥图式。学习顿音记号及其唱法。
2、视唱部分:视唱C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及五声徽、商等调式音阶。在教师帮助下视唱C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包含所学过的音程及节奏)。练唱有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
四、纯五度、大小六度、纯八度旋律音程的练习(不出现名称)。
3、练耳部分:低年级练习听一个音,高年级练习听记两个音——四个进行的旋律音程,增加大小六度音程。(不说出名称)。练习听记2——4小节的节奏。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具体教学工作措施:
1.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2.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并在此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平时将定期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好的舞蹈。
3.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4.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活动地点:音乐教室
7.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音乐美学研究 篇七
鼓音乐在地戏中作为一种被神化的声音符号, 几乎担任了地戏全部活动的总指挥工作 (作为乐器的地戏鼓, 在流传的漫长岁月里, 其本身也被人们赋予了“神性”) 。民间认为, 在演奏中, 鼓锣的关系就像夫妻一样密不可分, 但鼓担任了绝大部分的“发言”, 锣通常在鼓的乐句或乐段结束时以一声锣响“帮腔” (同时, 锣也为节奏提供了音高上的对比变化) 。因此, 地戏器乐音乐中, 鼓乐的研究最为重要。通过前期田野调查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现状、保护和传承等情况进行考察、收集、整理, 并进行总结归纳, 建立起安顺地戏音乐文化总体概览, 以供对其器乐音乐进行音乐美学层面的研究, 即以自由的艺术哲学思考来分析安顺地戏器乐音乐文化。
一、从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线性特征讨论其乐舞精神
安顺地戏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以军事征战为主要表现内容, 在戏剧表演和音乐演绎上, 均体现出丰富的舞动形态。通过舞与乐的视听整合, 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赋予了外在的形式化特征。同时, 其叙事方式具有线性化特征, 音乐是在时间中线性化的听觉艺术, 舞蹈则是在空间中线性化的视觉艺术, 安顺地戏中跳神鼓——“行军鼓”“跳神鼓”“开场鼓”“点将鼓”“催战鼓”“间歇鼓”“扫场鼓”等等的乐舞精神最终被抽象为一种线性的形态, 体现出一种时空一体、虚实一体的纵向的形式美。“人为宗教、民俗文化、艺术样式的紧密结合……激发傩文化的生命活力而显示了人类本体意识的生命张扬。”[2]
二、从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巫傩化特征讨论“跳神鼓”起源
“地戏是在‘诸军傩’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属于傩戏系统的一个分支。”[3]安顺地戏反映出我国古代军事生活, 体现出“娱人娱神”的独特功效。古代歌舞与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地戏音乐的起源来讲, 这种作为古代军事文化的图腾式戏曲表演活动, 蕴藏着明显的巫术动机与目的, 在科技欠发达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历史背景下, 人们无法在战争中把握自身安全, 更无法预知战争的胜负吉凶, 只能寄托于带有巫傩化特征的地戏表演活动。“军傩是古代军队在岁终或誓师演武的祭祀仪式中戴面具的群队傩舞, 兼备祭祀、实战、训练、娱乐的功能。”[3]地戏表演活动客观上亦起到了治疗身心创伤、振奋军队士气的积极暗示作用。鼓乐器, 既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必备器具, 地戏中以鼓锣为主的音乐形式充分体现出了军事仪式性特征。地戏“跳神鼓”的称谓, 也隐含了这一戏曲形式的“神人共娱”特征。
三、从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特征讨论其音乐受众心理
宋代朱熹为《论语》“乡人傩”注曰:“傩虽古礼, 而近于戏。”是一种“在祭祀心态笼罩下的审美观赏活动。”[4]地戏音乐的受众通常为驻屯军民, 在参与地戏表演及观赏的活动中, 地戏音乐受众心理体现出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特征。从戏曲剧本来看, 其多样性体现在题材涵盖了从秦汉到宋元的广阔历史时空, 其一致性则体现为军事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对象。从音乐形式上来看, 其多样性表现在多种“鼓曲牌”涵盖了庄严、雄壮、激烈、舒缓等情绪特征, 其一致性则表现为使用的器乐基本为军事上常用的鼓和锣。地戏受众由于生活环境基本处于战争状态, 军事生活使其对地戏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偏好。地戏“具有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特具阳刚之美。所以, 也是中华民族歌魂中的一曲英雄壮歌。”[5]
四、安顺地戏器乐中的节奏性体现了表情艺术的最重要审美特征
既然“跳神鼓”作为一种节奏性的音乐形式存在于安顺屯堡地戏音乐中, 就必须对其音乐美学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节奏, 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可以被看作为表情艺术的生命根源, 是音乐艺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在对音乐的美学研究中, 节奏的本质被归结为生命的运动, 与客观世界的自然变化有着微妙的同构关系。“屯堡人并非安顺的土著居民, 而是明代从江南一带迁入安顺的移民后裔。”[6]研究地戏器乐音乐所带来的音乐美学内涵必然需要与屯堡历史紧密结合。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 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 沉重的节奏令人感到压抑, 而欢快的节奏则令人感到愉悦……安顺地戏“跳神鼓”中, 是否蕴含和传达了明代以来驻屯军民的喜怒哀乐呢?节奏是音乐家的情感外化, 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 通过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人们能感受到安顺地戏中不同的情节与情绪。遥想明代驻屯军民, 是否在这以军事为主要题材的古老戏剧的音乐形式中, 再现并感受到金戈铁马征战岁月的豪情与离愁?节奏传达讯息古已有之, 明代以来驻屯军民是否在地戏的演出和欣赏中寓教于乐, 创造并学习到许多默认的节奏警讯呢?节奏是舞蹈的基本要素, 安顺地戏中的武打、造型、架势、穿插等动作, 无不呈现出古朴的舞蹈特征, “跳神鼓”在支撑地戏表演中的动作节奏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节奏是一种潜藏在民族内心的情感符号, 地戏里的鼓乐, 是否蕴含着背井离乡、远屯边塞、长途迁徙的明代人民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原文化的记忆?“心理学一般认为, 人的情绪活动在运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强与弱、紧张与松弛、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变化。其中强与弱的变化体现为力度要素;激动与平静的变化体现为速度要素;紧张与松弛的变化在时间上体现为节奏要素。”[7]既然地戏鼓锣能体现出上述力度、速度和节奏等人类情感同构要素, 其蕴含的情感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同时, 鼓锣的节奏还给听众带来“空间移动的动态化幻象, 这种动态幻象依赖人的听觉经验而存在”[8]。上述种种设想, 都应该在安顺地戏器乐的音乐美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文化的美学阐释也可以说就止于其本体以及本体的表现, 其内蕴亦绝不会完全被语言所涵盖, 对它的理解建立在欣赏者和其本体的“对话”的基础上, 这种对话, 形成于地戏音乐本体和欣赏者 (理解者) 的统一上, 而这一理解一定是包含着“效果历史”的影响于其中, 所谓效果历史的意义就是, 历史对理解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意即说,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并不是纯粹由鉴赏者自主控制的纯主观的认知活动, 而是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下展开的存在方式。“历史具有一种高于有限的人类意识的力量,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历史的影响以及是否承认它的影响, 它都已经借助于传统和语言等因素对人的理解和实际存在发生着影响。”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美学诠释过程, 实际上是参与欣赏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去解读其内涵, 并在与音乐的思维性沟通中产生视界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 诠释其器乐音乐的过程就是音乐意义的创生过程。所以, 伽达默尔强调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 这不是暂时的, 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 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9]
摘要:鼓在地戏中占有极高地位, 地戏中的鼓乐在广泛的地域和时间里, 被当地人们统称为“跳神鼓”。安顺地戏中的鼓和锣作为专门的节奏乐器, 在安顺地戏音乐的存在中必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美学诠释过程, 实际上是参与欣赏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去解读其内涵, 并在与音乐的思维性沟通中产生视界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安顺地戏,器乐音乐,音乐美学
参考文献
[1]傅利民.弋阳腔之活化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考察[J].音乐探索, 2005.3, 18.
[2]曲六乙等.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2006.12, 25.
[3]庹修明.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10, 38, 37.
[4]中国戏剧起源, 余秋雨.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美学特征初探[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5, 45.
[5]陈跃红等.中国傩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3, 22.
[6]顾朴光等.中国傩戏调查报告[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3, 189.
[7]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5, 45.
[8]吴海.虚拟时空世界的严谨规范——视唱练耳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音乐美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6, 166.
8.音乐教学计划 篇八
曹美玥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我担任二、四、六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也就预示着我需要把每一个年级所有的音乐课程了解透彻才能教好我的学生,针对上述因素我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以下几点安排:
一、对自身的要求
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备课时注意与课标相结合。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丰富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以及表演性。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5、多看多听其他的课程,从中总结经验。为教好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课堂保持愉悦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去。
二、对学生的要求
发声训练部分: 这个部分主要是运用于高年级的学生为主,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a、e、i、o、u。
视唱、知识、练耳: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
欣赏: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
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学期我会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训练,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我希望通过我的课程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使爱音乐的孩子感染内向腼腆的孩子,最后可以达到一个整体成绩有所提高共同进步的好局面。
9.音乐专题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以生动、具体的教学引导幼儿,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能力,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将自己融入乐曲中,从而更喜欢音乐。在上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也早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从中也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也会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综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本着让幼儿快乐去学习的宗旨,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内容:
1、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儿谣及歌曲。
2、世界名曲欣赏片段。
三、情况分析:
纲要中使出,一切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早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对话崽子们进行观察,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欠佳,特别是个别幼儿胆小,在集体们面前不敢表现自己的优点,甚至有的孩子唱歌很好听,比如王楚涵,歌声太棒了,为什么不敢展示自己呢?不自信!所以,我认为应该在音乐活动中尽可能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的表现欲更强烈一些,因此,本学年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进行专题培养。
四、研究目标: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各类的游戏中。
2、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并学会同他人进行分享。
4、大胆的使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5、激发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幼儿认真地倾听能力和大胆的语言表达能力。
6、了解每首曲子不同的曲式,掌握常见的几种节奏类型。
7、听音乐,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乐器演奏,并进行简单的合奏、轮奏,取放乐器有秩序。
8、能自己做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道具来进行各种表演。
五、研究的方法:
教学以集体授课为主,主要以游戏的方法,其中包括演示法、谈话法等,把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练习,积极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演能力,让每位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高。
六、步骤与措施:
1、对所选的乐曲进行分析,了解乐曲曲风。
2、本学的内容安排在9月——12月进行,每月将进行四首乐曲的学习。
3、每个月末将会把本月的学习进行阶段复习,例如组织一次大型表演活动等。
4、学期结束对本学期的音乐活动进行汇报表演。
七、成果的形式:
希望通过这样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和我能真正的融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喜欢音乐。所以后期的成果应该展示,方法如下:
10.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十
一、《音乐基础》课程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相互促进
《音乐基础》课程在很大意义上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学习其它专业与非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甚至直接影响《曲式》《即兴编导》等多门核心课程。根据目前的文献梳理,相关《音乐基础》课程的研究比较多,但从地方民间音乐视角下进行该课程的研究和时间很少提及。本课题建立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试图尝试将民间音乐文化与《音乐基础》课程相结合,运用山西本土民歌和乐曲与《音乐基础》课程中视唱、音乐理论(节奏、音高、调式、音程、和弦等)和练耳相结合,一方面,促进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如何使用正确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合适的教材,并与其它学科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如何从地方民间音乐的视角改革音乐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方法,有效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值得去探索。
二、山西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
地方民间音乐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具备社会认知,道德陶冶,情感交流,精神塑造,情操培育等教育价值承载功能。1979年,由文化部、各有关协会发起,按行政区划分立卷,并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集成》编撰工作,每省(区、市)各十卷,共计300卷。这300卷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万里长城”。以山西为例,山西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推出了五部音乐集成。这是迄今为止对山西民间音乐最大规模的调查和整理,为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仅靠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及民间音乐的研究著作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传承需要,急需进行高校教学传承手段的介入。教育部规定,从2007年起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并提出:“要注意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乡土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明确了民间音乐与高校教育的关系。因此,充分利用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高等音乐教育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地方高校积极参与。
三、《音乐基础》课教学如何融入山西民间音乐文化
《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结合,即通过合理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师资队伍;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手段、内容、过程、模式,将地方民间音乐的资源多元化呈现于课堂中;利用大学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运用地方音乐文化促进学习核心课程《音乐基础》课的氛围;利用山西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山西音乐特色教学等方法,在大学生中推广我国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知识,促进核心课程《音乐基础》的知识掌握,本文试图尝试将民间音乐文化与《音乐基础》课程相结合,运用山西本土民歌和乐曲与《音乐基础》课程中视唱、音乐理论(节奏、音高、调式、音程、和弦等)和练耳相结合,一方面,促进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为山西高校学生民间音乐文化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项目开辟先锋,逐步培养在校大学生传承意识,使其在接受地方音乐教育后,不仅促进学习《音乐基础》课程,还需要运用自我传播方式、人际传播方式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而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志毅.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间音乐传承与对策[J].艺术探索,2009(6).
[2]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以安徽四所高校为点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音乐教师读书计划 篇十一
卢向茹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新学期又开始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如下:
1、树立“以书为友”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火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读书活动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读书选择
1、读书选择。积极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1)《教育新理念》、(2)《爱和自由》。
2、避免形式主义,走过程,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注重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教师教育生活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始终如一;将阅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习成效;将专业阅读和多元化阅读统一起来,注重提高综合素养。
3、促进深刻反思。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反思等。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等活动,及时消化,及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智慧,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四、读书安排:
1、经典阅读:《教师培训读本》《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专业阅读:《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22位音乐名师的教育智慧》、《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等。
12.音乐教学计划 篇十二
2:能够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3:以学生为主体,以律动教学为主,让学生喜欢音乐课。教学计划:
第一课:《耳朵的故事》一课时
让学生知道耳朵的用处,突出耳朵的功能。从学生的身体出发,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第二课:《我快乐》两课时
通过“拍手”、“跺脚”、“拍肩”等律动的动作提示,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能力。
第三课:《什么动物出来玩》两课时
1:音乐游戏《什么动物出来玩》,扩展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根据图片中的动物进行歌词创编。
2: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想象空间。
3:动物音乐会感受音乐形象进行音乐表演。
第四课:《小青蛙找家》《爷爷、爸爸和我》一课时
为儿童音乐剧做铺垫,加强模仿不同事物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表演能力。
第五课:《唱唱跳跳去旅游》一课时
1:《火车开啦》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协调性,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关注。
2《郊游》让孩子体会容入大自然的情景,为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六课:《办家家》《买菜》两课时
通过孩子喜欢的“过家家”与“买菜”的游戏,表现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第七课:《小乐手》两课时
1:认识四种常见的打击乐,并用他参与表演。2:学会演唱歌曲《小乐手》,并即兴伴奏。第八课:《放牛歌》《保护小羊》两课时
1:学唱《放羊歌》和欣赏《牧童》 2:音乐游戏《保护小羊律动》
第九课:《话船》律动活动《随着琴声动一动》一课时 律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琴声强弱、快慢的变化,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快慢和强弱的能力。
第十课:《快快跑》《骑竹马》两课时
让学生们在玩玩乐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孩子们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第十一课:《少先队号鼓》《学做解放军》两课时
让学生观察学校的生活和成人的世界,让他们请不自禁的学打击乐、学唱歌曲。
第十二课《螃蟹歌》《唱呀,跳呀》两课时
音乐游戏《螃蟹歌》,为音乐游戏提供思路,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韵律感。
第十三课《小小的船》两课时
1:学唱《小小的船》和听赏《小白船》 2:听赏《太阳起床,我也起床》
通过听赏音乐与唱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十四课《鸭子拌嘴》《两只小象》两课时
通过体态与动作习性,使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懂得在生活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第十五课:《开心多来咪》《小拜年》两课时
1:让学生把轻松、愉快的知识表现出来。
2:在新年的气氛中让学生对最后一节音乐课溜下美好的印象。
13.音乐课题研究计划 篇十三
一、音乐欣赏教学与校园音乐生活整合的意义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在“考查”“体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感受生活、体会人生、观察社会、领略自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中, 流传着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 看到的记得住, 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话生动地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校园音乐生活的整合不仅是当前课改的要求, 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它可以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 增强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分析
对高一450位学生在音乐欣赏基础知识和音乐类型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有80%的学生喜欢通俗音乐, 有26%的学生喜欢校园音乐, 有34%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 有6.7%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喜欢通俗音乐, 校园音乐和古典音乐也不乐观, 而喜欢民族音乐少得可怜。但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华灿烂的珍宝, 可有这么多的同学却不喜欢, 的确令我一时无从下手, 学生喜爱音乐, 但又不喜欢上音乐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尝试, 本人从中也掌握了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心理动态, 造成这个现象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喜爱音乐的切入口。
另外, 我校学生85%来自农村, 音乐的基础比较差, 人教版的音乐教材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 显然是起点偏高, 如果照本宣科, 不同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导致恶性循环。
三、音乐欣赏教学与校园音乐生活整合的探索
高中音乐鉴赏的内容可以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 横贯东西几万里, 包含了各类及中外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管弦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 。可谓是琳琅满目, 丰富多彩, 仿佛是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借助于不同的探究方式, 在课堂的欣赏教学实践中了解音乐艺术, 关注音乐人文, 关注校园音乐生活, 从而应用于校园的音乐实践活动。
1. 从音乐欣赏启始课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校园音乐生活
本人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 形成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启始课教学的一点浅薄之见。我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和课前唱的一些音乐活动中, 发现学生对通俗音乐有着特殊的情感, 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亮点, 以《走进通俗歌曲》这样一个贴近学生心灵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用3课时作为本校学生音乐的启始课, 系统地介绍和感受了80年代优秀的通俗歌曲, 特别是70年末、80年代初当时国内的政治背景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如《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童年》《我多想唱》《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等等, 这些歌曲启发了他们对通俗歌曲真正意义上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通俗歌曲, 有选择地欣赏通俗歌曲。学生通过这3节课的学习, 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同时通过这些歌曲的欣赏, 也初步地了解了音乐的基本要素, 如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等。
2. 体验校园音乐生活, 坚持良性发展的导向,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音乐欣赏的品位
在通俗歌曲泛滥成灾, 学生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的今天, 学校应支持良性的发展导向, 充分利用广播台和校园电视台, 构建绿色音乐生活氛围, 渗透中国民族音乐和经典的西洋音乐,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品位。如中国作品《茉莉花》《小白菜》《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梁祝》等等。
3. 搭建校园音乐生活的实践平台, 实现课堂内外联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展现其才能, 增强求知欲。
在欣赏教学中, 让音乐欣赏的学习充满成就感。本人根据教学进程有计划地开辟了广播台和电视台的音乐节目, 同时在高一年级组建不同的音乐研究性学习小组和课外音乐兴趣小组:
(1) 乐评兴趣小组:对音乐感悟强且写作出色的学生和演讲水平高的学生组成广播台乐评栏目工作人员, 搜集整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欣赏后感文章, 利用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 每周播出一期,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乐评能力。
(2) 音乐欣赏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广播台音乐欣赏栏目, 该小组既要参加音乐教师每两周组织的欣赏专题讲座指导以外, 还要根据高一年级欣赏教学的进程, 搜集相关的音响及文字解说资料, 每周播出二次。该小组还要负责广播台诗歌和、散文欣赏和校园新闻播报的配乐。根据学生手反馈的统计情况来看, 有85%的学生喜爱这些栏目。
(3) “海之音”点歌台小组:该小组负责广播台点歌栏目, 小组成员除了负责搜集曲目以外, 还要指导点歌学生所点曲子的品位。
(4) 学校还组建了校合唱队、舞蹈兴趣小组、音乐高考兴趣小组, 校园内歌声、琴声飞扬,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音乐生活氛围。
搭建校园音乐生活的实践平台,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效地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 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而实在, 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扭转了被动教学的局面, 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价值也充分得以肯定和实现。
总之,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校园音乐生活的整合, 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也是广大学生渴望已久的实践开拓, 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最有效的磨合。实现课堂内外联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提高了他们实践美, 鉴赏美的品位, 培养了他们关心学校、热爱学校, 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精神。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6月7日发布) 教基[2001]17号
[2]《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 (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教师用书》2003年7月版)
[3]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4.音乐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 本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对音乐书上的二声部歌曲能基本唱出。这学期需要注重听音、创编练习。欣赏时重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特点,通过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的表现来感受音乐的内容、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达到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的统一。
二
教学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
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2、基本知识部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理解3/
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3、欣赏部分:
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四
工作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丰富教 五
课时安排:
第一周-------学唱歌曲《同一首歌》
第二周--------------------欣赏歌曲《我的祖国》学唱歌曲《大中国》
第三周--------------学唱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学唱歌曲《天堂》
第四周----------------------学唱歌曲《银杯》、欣赏音乐《筷子舞》
第五周--------------学唱歌曲《拉库卡拉查》、欣赏音乐《化装舞会》
第六周------------------学唱歌曲《红河谷》欣赏音乐《平原我的心》
第七周----------------------学唱歌曲《茉莉花》欣赏音乐《茉莉花》
第八周----------------------学唱歌曲《茉莉花》欣赏音乐《茉莉花》
第九周---------学唱歌曲《洛累来》
第十周--------------------欣赏音乐《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
第十一周-------学唱歌曲《连连夯》
第十二周-----学唱歌曲《船工号子》
第十三------十六周----自选教学内容
第十七----十八周复习
【音乐课题研究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研究10-19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06-14
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论文06-21
心情与音乐研究性学习08-15
美术课题研究计划07-04
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计划06-18
小学学校课题研究计划06-26
小学美术课题研究计划09-08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计划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