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2024-12-12

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共12篇)

1.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县人大调研组:

近年来,按照国务院、财政部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县财政部门的安排布署,对乡镇财政作了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从“零户统管、乡财县管乡用、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工资统发”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缮。以“乡财县管乡用”为内容财政管理改革,是适应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减负,保证农村基

层政权运转,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财政的困难,不断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缩小了乡镇间的财力差距,进一步完缮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确定收支范围,财政收支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不但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有效控制和防止新增债务的发生,保证了基本支出的需要。现结合调研的内容和我乡的实际情况作简要说明:

一、“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实施后,财政所工作运行情况。

1、乡财政所工作运行基本情况:

从年开始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后,经过两年多实践证明,财政所工作运行正常,按财政收支预算,按时组织财政收入,按时间进度均衡入库,圆满完成收入任务和县对乡财政收入目标考核任务;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按轻重缓急,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原则,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视财力情况,对重点项目作适当安排。

2、工作的基本流程、人、财、物及人员的构成情况:

按照“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规范为目标,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在保持乡镇资金“四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业务,收入上划,支出下拔,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乡镇财政管理科)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工作流程主要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增强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意识,科学合理地编制财政收支预决算并组织实施;

3、乡镇财政在办理经济业务和事项时,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规程:

(1)、严格执行《预算法》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凡不符合《预算法》及相关财政、财务法规规定的,乡财政所有权拒绝办理,并要求预算单位更正、补充完整;

(2)、财政支出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做到支出有预算,开支有标准,审批按程序。财政所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下达的预算指标,由预算员按月造出用款计划,报经政府领导审批,然后报到县财政局乡财科审核后统一拔付。

(3)、因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急需投入的项目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写出资金申请,分管领导审核,报经政府领导审批,财政从预留经费中下达追加指标,报乡财科后统一拔付。

4、乡镇财政所岗位和人员设置。乡镇财政所的人事权、财权、物权继续由乡镇政府管理。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岗位,重新设置乡镇财政所岗位,每个乡镇设置四个岗位,即乡镇财政所长、专户管理员、零户统管报账员、统计员等构成。

5、财政所工作职责:财政所负责协助县财政局乡财科管理本乡财政收支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周转金及基金会专项借款清理回收工作,并对零户统管会计、农经站财务收支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利憋分析。

从年乡镇全面实施”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经过两年多运行,证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有利于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有利于增强乡镇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意识,改变了以前无预算拔款的局面;有利于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加大转移支付补助,有利于缩小乡镇间的财力差距,以此促进困难乡镇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制度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实施的一项重大财政调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村组干部报酬得到解决落实。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存在的憋端

进一步削弱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财政部门是一级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财政手段是政府进行调控的重要杠杆。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财政机构归县财政部门垂直管理,收支管理权又转移到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这就使本来就职能严重不全的乡镇政府又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财政管理职能。

1.3形成了财政支出事实上的“双审批”制。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的各项支出,一般先由乡镇财政结算员按月编制用款计划,交财政所长审核并报乡镇长签字审批,然后再报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核

准,最后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可见,在这个程序链中,乡镇要完成一项支出,实际上必须通过乡镇级和县级财政部门的双重审批。

1.4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办事效率。实行“乡财县管”后,有关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管理程序增多了,手续复杂了,整个工作程序链拉长了。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必然使行政成本上升,办事效率降低,从而使“乡财县

管”的负面效应被放大。

1.5弱化了乡镇经济发展成果与其财政利益之间的直接联系。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被淡化,有的乡镇可能产生对其财政收入增量甚至存量被调整的担忧,可取产生依赖县级财政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可取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县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等等,势必会影响乡镇经济发展和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三、按照新政发()26号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对超收分成兑现情况

收支基数的确定,收入以实际完成数作为基数,全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6万元,即正常(工商各税)收入基数确定为13万元,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万元,越收4万元,完成烤烟农业特产税18.6万元,基数为5万元,越收13.6万元,按超收分成办法4:6比例划分,上解县级支出5.4万元,乡级可增加可用财力8.2万元,.两项超收12.2万元,按体制及实际决算,县级已全部返还到乡上。具体兑现情况是弥补全乡公务费9.2万,用于兑现奖励金3万元。(其中:财政、税务各0.8万元,政府1.4万元)兑现依据按年初与政府签订的税收考核任务,完成基数给予1万元,超基数按比例分成。

四、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随着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入,收支运行过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发展缓慢,财源后劲不足,结构单一,财政征收难度大;

2、财政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虽然上级部门对贫困乡镇给予极大的财力支持,但我乡贫困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难于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工作事业发展的需要;

3、实施会计电算会业务,网洛建设滞后,网速慢,且经常出现故障,有些会计信息不能按时上传下达。当然,这些困难和问题并非实施“乡财县管乡用”后才出现的,有些是多年历史和条件形成的。

五、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完缮“乡财乡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使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县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增强乡镇财政分配能力,照顾地区间差距,实施差别比例,鼓励和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缩小乡乡镇间的财力差距。

2.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铜川市所辖一县三区, 其中3个国家贫困县 (区) , 1个省级贫困区。目前共有34个乡镇, 543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96万人。近年来, 市财政收入虽增长较快, 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乡村基层财政, 多年来由于财力原因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行。目前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乡镇财政建设无法引起乡镇领导足够重视

乡政府作为群众利益的直接承办者, 是全面贯彻中省市各级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 落实扶贫济困方针,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间载体。乡财政在很大程度上要用有限的财力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 乡镇财政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与具体业务上分属乡镇和县 (区) 管理, 有的乡镇领导对新形势下的财政职能不甚了解, 认为乡镇财政就是领导的会计、出纳机构, 因此, 随意调、派、换财政工作人员, 使得乡财政业务骨干人员系统外流动性较大, 严重影响了财政整体工作的连续和规范化管理。

(二) 乡镇事权和财力不对等

农村税费改革后, 铜川市的乡镇、村几乎全部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维持基本运转, 自身可用财力较少, 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本市经济发展中等县、中等乡的一个中等村为例分析, 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低需要4万元。其中:村干部工资及补助1.46万元, 村级组织办公费0.6万元, 计划生育费用0.6万元, 突发性事件支出 (主要指防汛抗旱、检查评比支出) 0.3万元, 生产经营支出 (主要指为发展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0.4万元, 其他支出0.64万元。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2008年全市543个村的平均收入 (含各种转移支付收入) 为2.4万元, 尚有缺口1.6万元, 543个村的缺口总计1 303万元。乡、村在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上经常争抢,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 更谈不上兴办一些农村公益事业。

(三) 财政约束软化, 乡镇机构膨胀, 财政供养压力剧增

目前, 铜川市乡镇人员普遍超编严重, 虽经过历次机构改革和多次清理, 但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监管“缺位”。乡镇一级政府无论乡镇规模大小和当地资源状况如何, 都要设置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部门, 增事务增机构, 减事务不撤机构, 导致机构和人员极度膨胀, 财政缺乏有效的制约。二是乡镇政府“越位”。在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前, 乡镇机关进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管, 在就业形势艰难的情况下, 人员进入的随意性较大。三是国家政策“错位”。一方面, 国家对大、中专生的硬性招聘安排, 对本来过剩的乡镇机构人员没有裁减, 使原来3-4人就可保证运转的单位, 短期内人员增加较快;另一方面, 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转正等也增加了乡镇财政供养, 在撤乡并镇的改革中, 虽然下达了精简人员的目标, 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安置办法, 工作难以开展, 最终还是越减越多。

(四) 债务监管化解机制不健全, 贫困地区债务负担沉重

至2005年底, 全市乡镇累计负债达34 503万元, 乡均负债235万元。其中村级债务24 155万元, 平均每村债务近45万元。巨额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一类是旧债。主要是有的原乡、村干部为创政绩, 以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名义向银行或个人借贷兴办企业, 建设公益事业项目形成的;有的是村集体为“普九”、“两基”达标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乡镇机构膨胀, 收支缺口较大, 为弥补日常开支而举债形成的;还有的是原基层干部吃喝招待等缺少监管所形成的;有的是垫付税款、弥补赤字、担保扣款形成的, 绝大部分根本无法回收。二类是新债。财政采取许多奖励措施积极促进旧债化解, 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 新农村建设又加剧了乡镇举债, 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举债, 比如, 农村道路建设, “村民打底子, 政府铺面子, 财政补助为水泥路面15万元/每公里, 沥青路面10万元/每公里”。就铜川市的实际情况看, 大部分是山区路面, 这样的补助标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缺口, 乡镇政府为完成任务只有举债。由于缺少收入来源, 因此旧债还未还清, 又添新债。加之目前缺少化解不良债务的利好政策和财政支持, 许多乡镇账户多次被法院查封, 因欠费而被断电、停电等更是常事。在加大财政风险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

(五) 乡镇财政理财积极性难以提高

税费改革后, 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 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 村级基本无收入。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给什么钱, 花什么钱, 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依赖性很强。虽然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期望值很高, 总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但乡镇苦于财力的原因, 往往事与愿违, 结果是群众不满意, 政府自己也不满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乡镇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 更多的是等、靠、要, 依靠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而发展。在一无区位优势, 二无资源优势的乡镇, 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六)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人员身份复杂。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财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了双重性, 即一部分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原财政所人员, 一部分是原经管站合并过来的事业人员, 干相同的工作, 身份、待遇却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二是接受双重领导。大部分乡镇财政干部在业务上接受财政局领导, 在行政上接受乡镇政府领导, 工作随意性很大, 很多干部反映工作很难干。三是干部缺乏流动。除少数领导干部和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外, 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机会流动, 从上班到退休, 永远在原地踏步, 一没变动工作地方, 二没职务升迁机会, 无活力也无动力, “工作一辈子, 反正是科员”, 干部无激情, 也无热情, 惰性强, 工作得过且过。四是人员年龄老化。农村税费改革、机构精简、人员分流以后, 财政系统干部只出不进, 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干部, 年轻人少, 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最基层、最贴近农民的一级财政, 担负着维护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切身利益以及乡村级组织运转的重要保障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财政职能的优势, 尽快建立完善科学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这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及时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地方财政发展壮大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建立分类管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体制问题实际上是财权的划分问题, 由于县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 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模式。一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上级财力调控力度。特别要强化省级政府在调节省以下财力分配方面的责任意识, 在建立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时及时完善省以下财力差异调控机制, 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 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财力补助力度,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逐步简化财政管理层级, 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同时,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直管县的直管村经济, 激活各个“造血细胞”, 增强各乡村的“造血”功能, 加大其对其他县乡镇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不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比如, 对经济发达、较发达、税源丰富地区, 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按税种划分县乡间财政收入和事权, 并各自负责本级支出;但对经济欠发达, 地区自身财源少, 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的乡镇, 实行核定收支超收分成、超支不补或给予一定比例补助的体制, 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对落后地区收入规模小、财力有限、无法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乡镇, 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 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五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确保村机构正常运转。村级组织肩负基层党政工作和村民自治的双重职责, 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 地方政府对村级经费具有一定的补助责任, 要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六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示范县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 科学界定乡镇的财权与事权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基层缺乏应有的财力, 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责任, 是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进一步明晰财力与事权划分, 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笔者认为, 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乡镇应该享有的财力要予以充分保障, 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 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 强化乡镇财政的基本职能, 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保障民生出发, 将适合县 (区) 级管理的事权收到县 (区) 级, 将适合乡镇管理的事权划归乡镇, 并匹配相应的财力。一是凡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事权, 都应下放到乡镇。二是将适合乡镇征收和管理的税种划归乡镇, 作为其固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确定后, 在体制执行中如遇到事权结构发生变化, 应及时划转收支基数, 调整财力分配关系, 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有效统一。三是凡属于县 (区) 级财政承担的支出, 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到乡镇。四是对事权未下放但须乡级协助开展的工作, 依据乡镇和县 (区) 级部门职责划分及工作量, 合理确定经费分配比例, 由县 (区) 财政局商县 (区) 级相关职能部门后, 将经费直接拨付给乡镇级, 实现“财随事转”, 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和重点专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五是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 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 同时减轻乡镇的负担和压力。六是针对乡镇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 由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和提供项目资金。七是县 (区) 市政府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 应足额安排专项经费, 不得要求乡镇超财力配套资金, 增加乡镇负担。

(三) 增强财政约束, 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在合理划分市县乡收入, 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积极性的同时, 采取可行措施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对债务进行细化认定, 制定化债计划。乡镇债务虽然已进

本栏目由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开办

行了清理, 但笔者认为至少还要进行细化认定, 并制定针对性的化债方案, 分期分批逐年化解。并把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债作为国家的欠账进行化解。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 专项用于化债。各乡镇除在年度预算中, 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化债外, 还可以从行政事业性收入、国资收益等非税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专项用于化债,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偿还债务, 最终实现对债务的有效化解。三是建立债务化解责任制。把债务化解纳入乡镇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目标责任制, 彻底杜绝乡镇政府举债搞建设和形象工程、超前消费现象的发生。四是上级财政要适当补助乡镇化债。争取中央在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在债务化解的政策、资金方面适当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财政困难较大地区倾斜。上级财政对县乡财政债务要区别情况, 分类处理, 共同承担起化解县乡债务的责任。五是坚持量力而行, 控制新增债务。乡镇在支出安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量力而行,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坚决不能举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六是建立乡镇债务监管机制。对乡镇债务化解情况、新增债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并加强督办, 确保乡镇债务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同时, 制定确保县乡财力稳步增长的奖惩机制, 对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和化解乡镇债务较好的给予财力性的奖励, 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和清偿债务的积极性。

(四) 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提高监管水平

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和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 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监管”的管理模式。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为主要内容, 遵循“统一政策, 分级管理, 确保收支平衡;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预算管理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五点原则。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 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当前必须把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作为规范管理的重点, 结合铜川调查实际, 乡镇财政所规范管理后应充分发挥监管九项职能:一是在区县财政局指导下, 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二是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集中统一核算与监督。三是负责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四是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村账乡管”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六是负责农村基金会的清欠。七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的管理。八是负责各项惠农补贴的核定兑付工作。九是负责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实现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切实心系农民, 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五) 进一步改革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以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年安排一定的财力从保障性、激励性和定向性三个方面对乡镇实施转移支付。对当年体制收入未达到乡镇级支出基数的乡镇, 实行基本运转转移支付, 根据综合考核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控消政府性债务的情况, 确定转移支付额;对公共服务等不定部分实施一般定向性转移支付;对区域产业布局做出贡献的实施专项转移支付。转移支付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 尽力实现财力下移。一是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 应尽可能的向乡镇倾斜, 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 解决乡镇实际困难, 支持乡镇发展;二是对由于产业规划布局以及生态建设示范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要给予加大倾斜, 特别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均衡乡与乡之间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是多渠道盘活存量集体资产, 增加财政收入。对发展势头好和有潜力的集体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 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对经营不善、亏损或倒闭的集体经济项目, 通过破产、兼并、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坡、荒地等资源的潜力,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 搞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四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积极引进外资企业, 大力培植新的财源。

(七) 建立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新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奖补办法, 积极采取措施, 在组织开展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基础上, 总结试点经验, 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大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八) 精兵简政, 切实加强乡镇的机构建设

建立权责一致的乡镇机关, 逐步减轻财政供养压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乡镇行政成本。一是精简乡镇党政机构。按事设岗, 按岗定人, 一岗多责。结合乡镇实际, 合并乡镇财政所、农税所、地税所、国税所, 设立乡镇财税服务中心,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管收与管支脱节的问题, 增强乡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集中乡镇的人力、财力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二是调整事业机构设置。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分类, 将公益性职能重新整合、综合设置, 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生产经营性业务分离出来, 走向市场。从而将乡镇现有的职能属于企业的放给企业, 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属于社会的交给社会, 属于村组的转到村组。过去由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办的企业, 都必须剥离出去, 自我发展。三是将财政所上收县 (区) 财政局统一管理。如铜川市有两个区财政将财政所上收区财政局统一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财政所上收后不仅有利于县 (区) 财政在业务和干部人事上的统一规范管理, 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且财政干部由县 (区) 财政局统一调配, 可以结合年龄、学历、能力等综合情况, 使财政干部能够在全县 (区) 范围内合理流动, 实现老、中、青合理搭配, 增强干部活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提高乡镇的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四是建立乡镇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 严控人员编制。建立乡镇机构编制的长效管理机制, 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 对每个乡镇逐一核定编制和人员, 做到编定到人。在实行严格控制入口、乡镇间互相调剂的基础上, 实行“渐进式”消化办法, 制定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短期和中期目标, 对分流人员分批逐渐消化, 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超编人员的分流任务。

(九)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乡镇财政依法理财

3.我国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篇三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

一、引言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也是实现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最基础的职能机构,在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以来,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不断发展,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逐步由传统的收支管理型向监管型、核算型与服务型的方向发展,对于财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财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预算管理弱化以及资金监管乏力等,制约了乡镇政府正常履行职能,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以确保乡镇政府更好地发挥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职能弱化

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的制定非常的粗放,因此导致预算几乎过于简单,对于乡镇财政收支实际管理的指导意义不大。而且在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造成了乡镇财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乡镇财政财源不足

我国乡镇财政工作中,最突出普遍的问题就是财源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乡镇政府的负债问题较为严重,财政收支处于非常紧张的状况。特别是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更是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局面,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一些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不能正常开展。

3.乡镇财政监管力度薄弱

当前由于乡镇政府对于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重视不足,认为财政监管是对政府管理权限的干预,因此对于财政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缺乏有效的公开公示,财政审计力度也较差,造成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管失效,不利于财务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

三、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改革措施研究

1.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设置,确保财政管理机构职能发挥

为了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实施,首先应该健全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参照当前我国较多采用的“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模式,或者是探索采取垂直管理体制,以减少乡镇财政所人员在履职时受到本级政府的干预和约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正常履行管理职能。在财政管理部门职能的界定上,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进度,将乡镇财政职能逐步朝着农村公共服务、落实惠农政策、乡村财务管理、乡村债权债务管理、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等几方面转变。

2.强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强化对收支的控制能力

对于乡镇财政预算的编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原则,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财力状况及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财政预算,经过乡镇政府审定以及人大部门审议后组织实施财政预算管理。对于财政预算的实施,应该实行项目管理,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具体支出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分月或者是分季度用款计划,由乡镇财政管理部门按照用款计划和庫款调度情况完成资金的支付。在乡镇财政预算的管理上,重点强化预算的执行力,控制无预算开支、超预算开支和擅自调整预算,尤其是避免先开支、后申报的问题,对于需超预算支出的,必须按规定程序调整或追加预算。

3.不断加大乡镇财源建设,缓解财政资金紧张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地提高财源建设能力是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主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财源的建设上,应该以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作为契机,加大对于乡镇农村经济以及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极地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并不断的加大乡镇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在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

4.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

首先,应该根据乡镇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财政保障能力,避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行为,为全面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应该探索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设立公务卡制度,不断地提高财政财务的透明度,并加大对于乡镇财政的审计管理,尤其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与经济合法。第三,应该落实好乡镇财政管理的公开公示制度,将财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资金收支进行公开公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四、结语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是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设,并强化财政预算与监督管理,积极的开源节流,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乡镇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武.吉林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丁成林.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差距透视财政资金使用中的问题——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师,2011年07期

4.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1、认真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整体转制。按照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两退一改”,即:单位退出事业机构序列,人员退出编制管理序列,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一是原有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印章于10月15日全部收缴,并上交县改革办封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印章统一更换为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印章;二是免去了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副站长职务,每个乡镇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认可,确定了一名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县局成立了总服务中心;三是在11月初将原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牌子,更换为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牌子,其原承担的行政职能并于乡镇“三办”,其它职能转换了经营方式。

2、扎实开展竞编竞岗。一是全面清退临时工。非在编人员经过清理,全县3名临时工、非在编人员予以辞退,办理了解除工作关系手续;二是确定竞编竞岗资格。我们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04〕144号文件和县委梅发〔2005〕11号文件以及县编委梅编〔2005〕19号文件精神,结合畜牧部门的实际,确定了原享受财政供给人员、具有事业编制和2005年经全省考试录取的正式检疫员等三种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竞编竞岗;三是严格组织考试考核。对于符合竞编竞岗条件的人员,由市局命题,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一考试,内容为行政法律法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畜牧兽医基础理论,动物防疫检疫知识等。考核由县局改革领导小组组织20人参加测评,分别对每个人评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4个等次;四是择优录用,签订合同。按照考试考核得分、基础得分、奖励得分等4项综合得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前32名同志为防检员,在落选人员中择优录用服务中心控制数人员16名,原则上优先聘用落选的财政供给人员和原站长、副站长等人。12月10日所有聘用人员全部签订了聘用合同,明确工作岗位,12月15日所有人员已奔赴到新的岗位从事新的工作;五是招聘工作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招聘防检员和岗位控制人员的选择过程中,始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参加竞聘人员公示,考试考核分数公示,基础得分和奖励得分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3、切实搞好养老保险。全县应参保的在职职工295人,保险费总额为6824549元,其中财政负担1660069元,单位负担3148400元,个人负担2016085元,保险费统筹部分的17%由财政和单位负担,个人帐户部分2879886元,其中财政负担340191元,单位负担(2%)523615元,个人负担2016085元。目前,我们已向社会保险局缴纳个人帐户部分个人和单位负担的保险费10万元,其余部分正在办理之中。组织两个专班对原兽医站资产、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锁定,经过清理,全县16个乡镇站债权868315元,债务2748050元,封存了帐目,公布了债权债务。

4、落实全员置换身份。下岗分流人员统一解除了原有的劳动人事关系,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与县编办、县人事局、县财政局核销了编制、人事关系,原干部身份人员的档案移交到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代管,工人身份人员的档案移交到劳动保障代理机构代管。

5、想方设法搞好安置。按照县委、县政府“划定时间、统一算断,离岗给钱,续聘暂挂,聘期不加”的精神,全县畜牧兽医站应买断人员为295人,除去续聘48人,达到内退年龄的42人,实际买断205人。按照财政供给人员以本人2004年底月平均工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补贴)为计算基数,非财政供给人员以595元标准计算,买断发给一次性安置费3183753元,其中财政负担67万元,单位负担2513753元。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货币安置、资产安置、签订协议、分期付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支付一次性安置费。全县用现金支付安置853129元,用资产抵扣和通过拍卖、租赁有效存量资产筹资支付安置费546200元,在征得个人同意,与个人签订协议,分期付款支付一次性安置费1784424元。

6、制订优惠政策,扶持分流人员再就业。为鼓励和支持下岗人员再就业,我局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一是自愿申请离岗的原财政供给人员,除享受国家负担的一次性安置费外,县局再补贴1万元,享受财政差额补贴人员县局再补贴5000元。二是下岗人员在本县创办经济实体,由县局出面负责办齐办全所有手续,如从事畜牧养殖业,三年内免收动物防疫证照和监测检验费。

5.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一、完善乡镇财政职能的意见和建议:

(一)乡镇财政体制建设方面: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重要性,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市乡财政体制。建议我市结合全省财政体制的总体构架,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调整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等手段,逐步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问题。

(二)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方面:要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

(三)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建设方面:一是加强人员配备管理。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增强乡镇财政的人员流动,规定在同一地方任职达到规定的年限后,要进行交流调动。要有计划地对乡镇财政所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财政所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增加对乡镇财政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改善办公条件,提高财政自动化办公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范围的见议

(一)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

(1)工资支出

(2)商品和服务支出:

1、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物品、服务支出。

2、虽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但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超过2千元或批量总额超过1万元的支出。

(3)招待费支出(单笔或累计2000元以上的)

(4)拨款支出

(6)其他项目。

(二)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

暂未纳入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零星支出。具体包括:

(1)差旅费支出(2)交通费支出(3)劳务费支出(4)奖励性支出(5)其他零星现金支出三、一卡通资金发放的见议

(一)多因素引起基础数据采集时存在的问题

1.责任心不强导致基础数据不实

在采集基础数据时因采集人员思想认识没到位,导致在采集过程中不按程序、不注重事实,对涉农户相关信息采集不全。

2.常年外出务工未归引起基础数据采集不到位

3.录入人员为抢抓时间引起基础数据张冠李戴现象

(二)基础数据库建立后因多种因素引起的问题

1.“一卡通”户主更改名字或存折号码。

2.“一卡通”户主死亡引起的改户现象

3.“一卡通”户主家庭成员要求分户引起的问题

4.“一卡通”户主为避贷引起改户

(三)与代发银行之间存在的问题

1.“一卡通”存拆挂失引起的问题

因农户对存折保管不善丢失,挂失后没有及时到财政所将其补折后的“一卡通”账户信息进行上报、登记、更改,财政方账号信息仍为挂失前的。因此,在补贴发放时信用社系统内出现销户,导致不能上账。

2.农户擅自到信用社更改相关信息引起的问题

个别农户擅自到信用社更改“一卡通”存折户主信息。没有及时到财政所进行登记、更改,使该户传递到信用社的补贴数据信息口径不一,导致农户不能上账。

3、存在个别农户信息正确,但资金就是不能上账的现象。

(四)与其他涉农部门之间的问题

各涉农补贴部门在提供的同一家庭不同类型的补贴花名册时,存在口径不一的情况。这为补贴登记部门在登记工作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为“一卡通”发放带来弊端。

(五)对策及建议

(1)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为进一步提升“一卡通”发放质量服务实践证明,拥有一整套最完整、最可靠、最真实、最完善的涉农基础数据库,是“一卡通”发放的基石。

(2)加强与涉农部门、代发银行合作,是提升“一卡通”发放质量的关键

1.涉农户对“一卡通”户主相关信息要求变更方面

农户因某些原因需对“一卡通”相关信息更改(如挂失、死亡改户等),必须到所在村开具证明,到财政所盖章后才能去代发银行办理更改手续,及时向财政所上报更新后的农户信息,从而有效的避免财

政传递的涉农补贴对象信息、代发银行系统内的相关信息、农户手中“一卡通”存折相关信息三者口径不一,引起代发银行无法将补贴资金及时打入“一卡通”存折户上而带来的难题。

2.确保 “一卡通”发放的唯一性,杜绝“多卡通”的出现

6.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11月12日,县农业局召开了“全县沼气建设及安全使用管理紧急会议”,会议上通报了三道水乡“10.31”沼气中毒事故情况,要求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把沼气安全使用工作做实做细。会后,镇农业服务中心立即向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引起了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镇领导指示农业服务中心要结合我镇沼气建设及安全管理现状,切实提高沼气用户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杜绝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根据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指示,镇农业服务中心采取了以下五点措施加强对沼气安全使用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订较完善的抢险预案。要据县农业局[2004]65号文件精神,我镇成立了以副镇长杨胜越为组长,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沼气用户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并从镇各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事故隐患排除组、事故抢险组、现场秩序组、医疗救护组、后勤组、事故调查组、善后工作处理组,并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各组职责。

二、加大安全生产工作教育培训力度。为了使沼气安全生产常识和有关技术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镇农业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学校、标语、广播大力开展沼气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并组织技术人员到建池农户张贴和讲解《沼气安全使用操作规程图表》宣传沼气安全使用、管理等常识,杜绝安全隐患。

三、建立健全沼气用户档案。为了加强对沼气安全使用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管理,镇农业服务中心对建池农户建立了档案,施行重点管理,并在建池较密集的村寨书写永久性标语,做到警钟长鸣。

四、严格执行沼气安全管理制度。根据黔农发[2004]136号文件精神,镇农业服务中心严格执行沼气生产工准入制度,坚决杜绝无证施工现象,对需清池的建池户,一定要在持证沼气生产工允许后并在其指导下,按照相关技术规程方可进行。

7.关于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七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乡镇领导人选举方式改革的试验。多数改革的重点是“候选人的选择方式”;少数改革的重点是力图克服体制性障碍。两类改革的共同特点是自发性、建设性、民主性和试验性。在全国尚未启动乡镇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上述自发性改革要受现行法律结构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却为乡镇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乡镇选举方式公选候选人选择体制性障碍

自1998年以来,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的广阔背景下,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乡镇长或乡镇党委书记选举方式改革的试验。其中,大多数地方的改革重点放在“候选人选择”上;少数地方的改革触及到选举制度本身,具有创新性。尽管这些改革的动机,都是试图重塑与扩大基层政府的合法性,但是,由于这些改革涉及到现行法律框架、干部人事制度等体制性重大问题,因此,乡镇选举方式的改革的难度和局限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不是全面探讨乡镇体制改革的问题,只拟对乡镇长与乡党委书记选举方式改革的经验、特点和限度作一阐述,力图揭示它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实际作用。

一、案例提供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民负担有增无减派生出来的乡村干群冲突加剧,造成了事实上的乡镇治理危机,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克服这种危机,各地陆续推行了乡镇工作规范化建设改革的试点,从扩大基层政治参与入手,不约而同地进行乡镇领导干部选举方式改革的探索。从1998年5月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保石镇的“公选”镇长起,到2004年3月至4月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止,有关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探索,正方兴未艾。从已知的案例来看,尽管它们的名称不同,有的叫“公选”,有的叫“直选”,有的叫“两票制”,有的叫“三轮两票制”,还有的叫作“海推”。但是,就其创新程度而言,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制内运行机制的改革,以改革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或者叫改革候选人选择方式为重点;一类是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改革,以直接选举为重点。

第一类,体制内运行机制的改革。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候选人的选择方式贯穿着“党管干部”的原则,法律规定的提名程序是党的意志的体现。按照法律文本,乡镇长、副乡镇长、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其候选人由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乡镇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被提名的候选人,通常是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考察,选择出来后推荐给乡镇人大主席团,乡镇人大主席团一般不能自主地提名候选人。至于乡镇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候选人的一般极为少见。如果出现乡镇人大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与党组织推荐提名的候选人之间发生竞争性选举,就会被看作是不正常的现象。主持乡镇选举的党组织就会做工作,动员被提名者或参与提名者撤回提名。这样,法律文本中规定的两种提名方式,在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就剩下“主席团提名”一种。

乡镇党委成员及其书记的选举方式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尽管党章的第29条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第4条都明确规定,应由乡镇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党章与条例文本中的规定常常让位于“组织意图”,乡镇党委成员及其书记,几乎都是由上级党委任命的,然后再经过乡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的认可性选举程序,使之合法化。于是,经常出现乡镇党委书记的得票数并不一定是乡镇党委成员中得票数最多的一个。

这种体制内运行机制上的缺陷,造成了候选人选择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凸显出来。主要案例有:1.1998~1999年,四川省绵阳市选择了11个乡镇进行由人大代表直接提名选举乡镇长的试点改革。具体做法是将乡镇长候选人由人大主席团提名和代表联合提名两种方式,改由代表提名一种方式,并确定了候选人施政演讲、答辩和代表秘密划票、公开计票等程序,从而扩大了代表参与,调动了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1998年10月,四川省南部县实行扩大群众参与选择副乡镇长候选人的改革。具体做法分两步:先将全县79个乡镇的178个副乡镇长职位全部公开,并确定竞争资格及条件后,由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法,提名产生了694名初步候选人,这是第一步。初步候选人在参加演讲答辩后,胜出329人。组织部门根据规定职数按得分多少对优胜者进行排队,取名列前边的作为正式候选人等额推荐给乡镇人代会。乡镇人大代表也可以联名10人以上从剩余的优胜者中选择候选人,并推荐给乡镇人代会,这是第二步。南部县各乡镇人代会用这种方法选举产生了175名副乡镇长,从而通过增加“群众举荐”、“个人自荐”以及代表联名等方式,为副乡镇长候选人的选择注入更多的民主性因素。

3.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公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改革。“公选”,是“公开推荐选拔干部”的简称,又叫作“公推公选”。1998年5月12日,中共遂宁市市中区区委发布《关于公开推选保石镇人民政府镇长候选人的决定》,9月17日又发布了《关于公选东禅镇、莲花乡党委书记和横山镇人民政府镇长候选人的决定》。接着,这几个乡镇又根据《决定》成立了相应的公选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公选的程序性“简章”。

按照中国现行的干部制度,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因此,公选领导小组成立后,要按照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规定公布乡镇党委书记候选人和乡镇长候选人的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然后才能正式启动“公选”程序。

遂宁市市中区的具体做法是: ①公开报名与资格审查; ②笔试; ③面试(答辩与民主推荐投票); ④区党委决定乡镇党委书记人选和乡镇长候选人; ⑤人代会选举乡镇长(等额)。

严格说来,“公选”较好地实现与原有的“干部选拔”制度接轨。其最值得称道的创新之处在于“公开”。“公选”一改过去“组织提拔干部”为干部自愿报名,通过增加考试程序和答辩、民主推荐投票(实际上是“预选”),注入了公平竞争,扩大了民意基础,提高了过程的透明度,从而使“党管干部”的方式日臻成熟。

4.深圳大鹏镇“两票推选”镇长候选人的改革。早在1997年11月6日,深圳市曾向广东省提出《关于在我市镇级政府换届中进行直选试点的请示》。1998年2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转报了《关于广东省深圳市在镇级政府换届选举中进行直选试点的请示》。同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回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深圳市的镇级政府换届选举工作还是应在现行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征求选民意见酝酿候选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1月至4月,深圳市选择了龙岗区大鹏镇进行了“两票推选”镇长候选人的试验。第一票,是该镇全体选民提名镇长候选人,由全镇5048个僟_?选民无记名投票,共有76人获得提名,其中前5名被确认为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第二票,是由该镇的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和农户代表(约占该镇选民总数的1 /5)在第一票选出的初步候选人的基础上,进行民意测评投票,选出正式候选人,在任镇长李伟文以813票胜出,由镇党委推荐给镇人大,经镇人大代表会正式选举,李伟文全票当选为新一届镇长。但是,在2002年初龙岗镇举行的镇长换届选举中,“两票推选”镇长候选人的改革试验被弃置一边,又回复到由上级组织部门决定唯一候选人、经镇人大进行认可性选举的传统方式。三年前轰轰烈烈地“两票推选”候选人的改革试验成了昙花一现,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5.山西省临猗县卓里镇“两票选任”镇党委书记、镇长、镇人大主席的改革。1999年4月,山西省临猗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中,选择了卓里镇作试点,具体做法是,第一票是民意测验票。4月18日镇里召开有镇直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共500多人参加的镇党委书记、镇长、镇人大主席等主要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接着,结合该镇人民代表选举,全镇参加投票的9266个选民在17个投票点通过秘密划票方式,对三位镇主要领导干部投“信任”或“基本信任”或“不信任”的测评票。凡在民意测评投票中获胜者,党委就可以将他们作候选人,分别推荐给党代会、人代会参加第二票的正式选举,否则,党委不能推荐。

6.湖北省京山县杨集镇和咸宁市咸安区的“海推”镇党委书记、镇长候选人的改革。京山与咸宁的具体做法小有区别,但他们都自称是“海推直选”,其实,“海推”是真,“直选”则名不副实。“海推”毕竟只解决了“候选人”的问题。

京山县杨集镇在2002年8、9月间进行乡镇换届选举,召开全体选民会议,由选民一人一票提名镇党委书记、镇长初步候选人。共有7,724名选民参加了提名,占全镇选民总数的82.6%,有18人被提名为镇党委书记候选人,17人被提名为镇长候选人。对选民提名的候选人,严格按得票多少,以1: 3的比例确定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初步候选人。这个过程叫做“海推”,是从吉林省梨树县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创造的“海选”做法演进而来。然后,再分别召开全镇党员大会、全镇村(居)民代表会议,按1: 2的比例,推选镇党委书记正式候选人、镇长正式候选人。最后,再分别召开镇党代会和人代会,差额选举镇党委书记、镇长。正式投票前,组织候选人在党代会或人代会上进行竞职演说,阐述自己的施政纲领,接受代表的现场质询,让代表更全面地掌握候选人的真实情况。投票过程一律实行秘密写票,当场公布结果。

咸宁市咸安区的“海推”乡镇领导候选人的改革,是与乡镇机构改革同步推进的。2003年1~2月,咸安区12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党委全体成员的候选人,都是由选民直接推选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均实行差额选举,并由党的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产生后,实行党政交叉任职,即党委书记兼镇长、一名副书记兼常务副镇长、一名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和纪委书记、一名副书记兼政协工委主任,另5名委员中有3名兼任副镇长;乡镇机构合并为4个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财政税务办公室,从而使咸宁区乡镇干部减少了62%。

以上案例的经验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创新之处,却都归结到候选人选择方式的改革上。这种通过扩大群众参与来选择候选人,必然为选举过程注入新的活力,使认可性选举的民意基础得以扩大。由于这类创新较好地实现了与现行体制的接轨,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又是传统的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的自我完善。

第二类,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改革,以直接选举为重点。从理论上说,人民亲自行使权力应当胜过把权力委托给别人。基于直接选举更能使公众参与具有广泛性,所以,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直接选举往往最受青睐。但是,在中国现行的选举制度中,直选仅仅被限制用于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其他选举或其他层级、类别的选举,都实行代表选举,即间接选举,包括县乡两级政府领导人的选举。因此,如何突破制度性障碍,扩大直选范围,很自然地成为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一个焦点。这类改革有一定的风险,却更具民主性,主要案例有:

1.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乡长”的探索。1998年11~12月,遂宁市市区在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公选”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试点之后,时任市中区党委书记的张锦明提出了由选民直接选举乡镇长的改革动议。在经过充分准备并正式制定了《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选民直接选举乡人民政府乡长试行办法》之后,正式启动了直选过程。全乡选民共推荐出初步候选人15名,有3名候选人进入公开竞选阶段。3名候选人到全乡10个村(选区)和1个居委会(选区)举行了13场竞选演说答辩会。最后经全体选民投票,谭晓秋以50%的得票率当选为步云乡第12届乡长,乡人代会以鼓掌方式“确认”了这一选举结果。步云乡也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大陆直选第一乡。”然而,由于它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关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和乡镇领导由同级人代会选举产生的规定不尽吻合,所以,在现实中,步云乡的直选乡长改革却备受指责。

2001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全国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发[ 2001 ]12号),文件就乡镇长的选举特别指出:“依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过去有的地方曾提出进行直选乡镇长试点的要求,个别地方出现了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乡镇长的情况。这与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不符。在这次乡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各地乡镇长的选举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2001年12月步云乡直选的乡长任期届满,面临新一轮乡长选举。是继续延用1998年的直选办法,还是退回到传统的间接选举办法? 经过慎重而深入地调查研究,步云乡的改革者做出抉择:坚持乡长直选。不过,这一次选举的设计和组织者在策略上把直选纳入“党委提名、间接等额选举”的框架,即“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乡长候选人,交由党委提名,最后由人代会进行等额选举”,从而巧妙地与现行法律规定接轨。

在操作层面上,这一次选举比1998年选举在程序上更加完善,有利于提高程序的公正性。表现在: ①选票上印有候选人照片,以利不识字选民选择; ②不能代票,一人一票; ③规定必须设秘密划票间; ④候选人在同一地点演讲根据抓阄决定发言次序; ⑤计票时候选人各方都可以派人监督。2001年12月31日,经过全体选民投票,谭晓秋以52.91%的得票率胜出。在随后的乡人代会上,谭晓秋以高票当选步云乡第13届乡长,获得连任。

步云乡直选乡长的价值在于,一是制度创新,两次选举的成功证明了可以在乡镇这个行政层级上进行直接选举,选举的质量不在于选民的文化素质,而在于选举程序。二是选举方法创新,比如选票上印有候选人照片,方便了不识字的选民;允许用按手印来选择候选人;取消了委托投票,严格实行一人一票等。这些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选举程序严密性和公正性。三是增强了选举的民主性,真正实践了人民当家作主。

2.四川省雅安市“直选县级党代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改革。2002年10月~12月,雅安市委组织部利用区县党代会换届的机会在雨城区和荥经县进行直选县级党代表试点,并实行党代会常任制。

雨城区党代表选举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自荐、推荐和推选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在党员个人自荐(报名)、党员和党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各选举单位以支部为单位召开党员大会推选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并报选举单位党组织初审。82 个选举单位共有1380 名党员报名,占党员总数的12%。其中党员自荐764名,党员推荐376名,党组织推荐240名。通过无记名投票推选和初审,共产生初步代表候选人506名。

第二步是确定代表候选人。选举单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从初审合格的代表初步候选人中以得票多少确定代表候选人,报区委选举委员审批并公示3天。区委选举委员会对各单位上报的242名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进行了审查,其中有2名预备人选不符合代表资格,由原选举单位依次递补上报审批;各选举单位将经区委选举委员会审批同意的代表候选人进行了公示。公示内容主要有:候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党时间、现任职务以及反映情况问题的方式、联系电话等。

第三步选举正式代表。各选举单位统一在选举日召开党员大会,对公示后无情况反映或有反映但经调查核实不影响代表资格的代表候选人,按照不少于应选代表20%的差额比例,在党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日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直接选举。选举大会需达应到会党员的过半数,始得召开。选举大会由选举单位党委(总支、支部)主持(联合选举单位由区选举委员会委托党员领导干部主持),向全体参加选举的共产党员如实介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和简历。候选人必须到会与选举人见面,并以姓氏笔划为序向大会和党员作出竞选承诺(因公因病不能到会的候选人要作出书面竞选承诺,由大会主持人代为宣读),接受党员的选择。候选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以上,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票者多于应选名额时,按得票多少为序,取足为止。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且过半数的当选。当选人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在未当选的得票多的候选人中另行差额选举,按得票多少为序确定,得票多且过半数的当选,取足为止。当选人名单由大会主持人当场宣布,不再报区委审批,只报区委备案。最后从242名代表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了雨城区第二届党代表159名。荥经县是个山区县,全县共划分32个选举单位,直接选举只在4个选举单位进行。这是它与雨城区的做法最大的不同。

雅安市直选县级党代表的创新之处,一是选举过程之中,所有党员都可以报名参选,符合资格的候选人要进行承诺演讲,党员秘密划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并向当选代表颁发《当选证书》。县乡领导都必须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选举。二是在选举之后,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通过制度建设,把决策权归还给党代会和全委会,重大事项实行票决,常委会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从而有效遏制了党内“一言堂”现象,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民主的发展。

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黄墩镇、蔡集镇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试点改革。为了解决因干部调动而造成的乡镇党委书记空缺的问题,2004年3~4月间,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先后在黄墩镇和蔡集镇进行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的试点改革。具体做法分公开推荐、资格审查和组织考察、差额票决确定候选人、驻点调研、演说答辩、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办理任职手续等七大步骤。其创新之处:一是“两推一决”,即组织全区基层党委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第一轮推荐,推出得票较为集中的前12名人选,进行公示。然后再由试点乡镇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第二轮推荐,排出得票前4名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和组织考察,提出3名候选人人选,交区委全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确定2名作为正式候选人①。二是虽然党章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都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可以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直接选举党委书记,并且是差额直选。在现实中,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及成员几乎都是上级党组织任命或者“指选”的。宿豫区黄墩镇和蔡集镇突破了这种体制性障碍,进行制度创新,把选择乡镇党委书记的权利真正交给了乡镇全体党员。其试点改革,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二、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特点

综观1998年以来各地陆续出现的乡镇选举方式改革案例所提供的经验,大致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第一,自发性。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2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9,240个乡镇,进行乡镇选举方式改革试验的乡镇如凤毛麟角。他们的改革实践,无论是以改革候选人的选择方式为重点,还是以突破体制性障碍为改革重点,都带有明显的自发性。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基层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诉求。一则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已深入人心。“直接选举”在基层被认为是最民主的选举方式。二则是由于税费负担加重,乡与村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加剧,个别乡镇干部的腐败,常常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人们对传统的干部选拔制度的不信任。因此,希望改变乡镇领导干部的选择方式,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愿望,而且也成为有改革意识的地方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共同诉求。三则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任务,为地方组织部门进行基层干部选拔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正是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改革乡镇选举方式被提到地方组织部门的议事日程。前面两类案例所提供的经验表明,各地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切入点和方法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恰好说明各地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自发性特点。它不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而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革。这一点还可以从各地方的改革,无一例外地都谋求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与赞同而得到证实。一旦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些改革做法不表示支持,那么,这个地方已进行的改革就可能变成“一次性”,在届满换届时又回到老路上去。深圳大鹏镇1999年的“两票推选”改革之所以变成昙花一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建设性。各地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主体,是地方组织部门中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他们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执行者,如何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来,是他们的职责。因此,他们推动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如何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因而是建设性的。

所谓“建设性”,又可以解读为是现行选举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改革候选人选择方式而言,有的改革是针对体制内运行机制的弊端展开的。例如改变过去乡镇政府负责人候选名单由上级党组织推荐的一贯做法,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由乡镇人大代表直接提名上来。又如,“公推公选”、“两票制”、“海推”等改革,是旨在扩大候选人选择的参与范围,增强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民意基础,实质上是探索传统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新的实现形式,其建设性特点是不言自明的。就力图克服体制性障碍的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而言,它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目标的逻辑使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尽管它与某些法律条文的规定不尽吻合,但是,既然法律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可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党的基层委员会也可以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那么,为什么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就不可以由直接选举产生呢?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相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选举制度的不完善。因此,直选乡镇长和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改革,是努力克服体制性障碍的创新,其建设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民主性。尽管人民对民主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民主的核心价值或基础性内涵,是政治参与。前面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共同点,就是力争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不管是以改革候选人选择方式为重点,还是以克服体制性障碍改革选举制度为重点,都是通过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来发展政治民主的一种努力。当然,不同的选举方式,改革的民主性程度不同。一般说来,停留在“候选人选择方式”层面的改革,民主性相对较低。对于选民而言,毕竟还只是解决了候选人选择阶段的政治参与。而意在克服体制性障碍的直接选举,其民主性的广度与深度则较高,它保证了选民的全程参与。从理论上讲,选举的实质是人民主权的寄存过程。它是构建代议制民主大的关键性起点。选民的全过程参与比仅仅在候选人选择阶段的参与更安全,更能保证选民的选择权不被改变,使选举式民主彻底制度化,从各地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案例所提供的经验来看,民主性的增长是一个累进过程。“公选”、“两票制”、“两推一选”到“海推”,选民的政治参与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选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所投的是“民意测验票”或“信任票”,仅在选择“初步候选人”时起作用,在决定“正式候选人”中虽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换言之,改革候选人选择方式,实质上是在为传统的选拔体制注入了公众参与的因素,并未能使自上而下的“选拔”真正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选举”。所以笔者把它称为为候选人选择注入了民主性因素。而选民全过程参与则使选民摆脱了被动状态,选民可以用自己的投票行为,影响或改变选举结果,使民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试验性。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贯以“试点”字样,表明乡镇选举方式改革具有试验性。也正因为这种试验性,造成各种选举改革方案设计及其程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尽合理,也不很完善。比如,有的乡镇选举方式改革仅仅限于副镇长层级;多数乡镇选举方式改革增加了“组织考核”程序,与传统的考核选拔体制没有区别;竞争性选举在大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选”;投票程序不规范,有些地方的秘密写票间形同虚设,委托投票过多,流动票箱过滥。诸如此类,都影响选举的质量,并反证此项改革的试验性。非但如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个世纪末叶,“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成为阻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乡与村的矛盾、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盘根错节,乡镇治理普遍出现了危机。如何重建乡镇一级政府的合法性,是执政党组织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时,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即通过改革试验,寻求克服乡镇治理危机的办法,就成为改革者的首选。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试验便应运而生,这一试验,作为解决乡村矛盾、干群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或者说作为乡镇体制改革的一个起点,立即受到广大选民的认可和支持,表明此项改革试验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各地乡镇选举方式改革试点纷纷告捷,却没有大面积推广的讯息。对于改革的推动者来说,“试点”、“试验”隐含着“试错”一面,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一旦被上级否决,不至于全军覆没。对于全社会来说,“试点”、“试验”涉及到方方面面,体制不变,这种改革试验的生存空间毕竟有限。所谓“下改上不改,改了也白改”的议论,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杞人忧天,也真实地道出了乡镇选举方式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三、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限度

乡镇选举方式的改革关系到乡镇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涉及到作为最基层政府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治理形式要不要、能不能作出相应改革的问题。在中央尚未出台乡镇体制改革方案与政策的前提下,乡镇选举方式的改革,只能在与传统体制和习俗的博奕中徘徊,受到来自体制层面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与推广。

第一,乡镇选举方式的改革,要受现行选举法律结构的制约。中国选举制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没有统一的选举法。有关选举制度的规定,除了宪法中的原则性规定外,还分散在不同的单项法律或规章之中,甚至同一种选举,却由多个效力不同的法律、法规来规定。而在选举过程中,选举机构还要制定一些规范性文件对选举程序及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尽管各种选举法律、法规之间,逻辑上不乏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这些规定也成为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制约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九条第六、七款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然而,这一规定在实际运作中却无一例外地流于形式,现行体制的习惯做法是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的候选人,县委组织部负责考察,然后交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乡镇政府的组织方式,其代表性大打折扣,选民的民主参与被排斥在外,因此,虽然也经历了选举程序,但其民主性值得怀疑,它的合法性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当他们在执行法律、法规及各项政令出现偏差或失误时,他们便首先成为群众上访、告状的对象,经不起群众用合法的方式质询、诉讼。前面两类乡镇选举方式改革,都是针对这一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的弊端而展开的。但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乡镇领导人却与法律条文不符,因而备受批评,从而限制了“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目标的实现,使乡镇选举方式改革陷于尴尬境地。

直接选举乡镇长的改革如此,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的改革也不例外。中国现行体制决定,乡镇党委书记是乡镇政权的“一把手”,是乡镇政权的领导核心。由于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直接面对乡镇广大群众,因此,选民要求对谁来当乡镇党委书记有直接选择权,于是,出现了“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改革。“公推”,扩大了群众参与。但从理论上讲,乡镇党委书记及乡镇党委其他成员的产生,纯粹是党内的事,只能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办。由群众选民参与“公推”乡镇党委书记,而且“公推”过程有“投票”程序,尽管不叫“选票”,而叫“信任票”,但群众选民毕竟行使了“投票权”,也与《党章》和《条例》文本规定不符。即使在党内,并没有可以直选党委书记的明文规定,更与实际运作中乡镇党委书记一贯由上级党委任命的传统相去甚远,从而使“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改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此项改革发展与推广的限制性因素。

第二,乡镇选举方式改革,要受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制约。乡镇作为单一制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其领导成员处于国家公务员等级序列的最底层。而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职务任免、晋升、调任??等等,均纳入由党的组织部门掌握的干部人事制度进行管理。人们所熟悉的“选拔”制度,即其关键性内容。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由少数人“选拔”乡镇长,缺乏群众参与,因而其合法性受到质疑。于是,地方党的组织部门便从改革“选拔”制度入手,力图通过扩大群众参与来为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各地改革乡镇选举方式试验相继出现的原因之一。地方组织部门发动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初衷是完善“选拔”机制。这一点在以改革候选人选择方式为重点的试验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是直接选举乡镇长的改革试验,如步云乡直选乡长,当初也是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为目标的。

正因为如此,乡镇选举方式改革不得不增加一些原本属于干部人事管理范畴的原则与程序。比如,报名参选的资格中关于年龄、教育程度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带有一定程度的歧视性,使选举的公平性受损、使选举的民主性受到怀疑。但是,选举过后在任期内,组织部门仍可以按常规任意调动选举产生的乡镇领导人。“公选”如此,“两推一选”如此,“两票制”、“海推”等无不如此。只有步云乡直选的乡长在任内没有升迁是一个例外。选举产生的乡镇领导人,在任内被按现行干部人事制度随意调动或交流,直接违背了选民的意愿,降低了选举的实质性意义与价值。这可说是干部人事制度限制乡镇选举方式改革的一个方面。

8.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篇八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珠晖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珠政办发[2010]25号),现将我区乡镇农业机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珠晖区位于湘江东岸,辖两乡两镇五个农场,总面积234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10万,耕地面积6.15万亩,是衡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

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情况

(一)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为了搞好乡级农技推广站的改革与建设,区政府专门下发了《珠晖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珠政办发

[2010]25号),成立了以区长符成安同志为组长的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体系改革领导小组。编办、财政、人事、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指导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办。1

(二)完善了机构设置。

1、设立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2、各乡镇、衡州路街道将农技、农机、畜牧、农产品质量监管一起,综合设置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全区共建立了5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2人。

(三)建设稳定的办公场所。全区4个乡镇和衡州路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有稳定的办公地点,为了便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办公地点全部设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四)资产整合情况。为了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作用,区政府对原有农技推广资产进行整合,农业部门负责解决办公用具、交通工具、仪器设备、办公和试验示范场所,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五)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充分发挥区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作用的管理体制。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乡镇农业推广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指导。区派出的技术人员的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评、调配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区级业务部门的意见。区级农业推广机构同时加强了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服务。

(六)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人员编

制维持原编制数15名不变。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机构人员编制按照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户数、行政村数作为测算的基本指标并分别设立权重,即按照农作物播种面积0.5~1.5万亩配备1名农技人员,权重为0.3;500~1000户农户配备1名农技人员,权重为0.5;2~3个行政村配备1名农技人员,权重为0.2;3个指标所算的值之和乘以2/3即为乡镇应配备的编制数。经测算最后核定为22名,具体编制分别为:东阳渡镇6人、茶山坳镇5人、酃湖乡5人、和平乡4人、衡洲路街道2人。确保了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区农技人员总编制的2/3。区、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今年是换届之年,干部提拔,人员调动,编制变动等工作都暂时冻结,因此,尚未开展竞争上岗工作,人员还没有最终确定,目前在乡镇街道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上班的都是原在岗人员。

(二)经费不足。一是要加大对农技推广机构办公场所、培训场所、检测仪器、培训宣传设施、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人员知识更新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要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变化,制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

培训规划,搞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素质提升教育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经费尚未落实。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待换届选举完成后,我区将全面实行了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三原则,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聘期一般为三年,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

(二)财政经费。拟定区财政部门保障乡镇农业推广站的工作正常开展,将人员工资、社会保险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并随区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

9.税费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九

我镇共有15个村1个居委会,102个村民小组,3727户,20338人,其中农业人口14699人,二轮承包的耕地面积35165亩。根据省地市统一要求,我镇自2001年开始先后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到2005年实现了“五个到位”,即“两免两补”全部到位,镇行政机关改革到

位,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到位,镇直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到位,延伸派驻机构规范设置到位。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请支持原创网站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生产总值1787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比上年增长150元;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实现工业总产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财政金融运行稳定,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96万元,较好地维持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现将我镇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做以下报告。

一、主要成果

一是“两免两补”全部到位。并结合农村“两委”班子换届精减干部职数,全镇15个村有14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全部实行交叉任职,二是镇行政机关改革到位。在乡镇机关机构改革中,我们实行“一个规范三个精简”。“一个规范”就是规范领导机构设置。只设置党委、人大和政府三个机构,不再设政协机构。“三个精简”即精简领导职数,班子成员由15人减至9人,并实行了交叉任职,党委书记兼任镇长,3名副书记分别兼任常务副镇长、人大主席、纪委书记;精简内设机构,只设置三个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精简人员编制,实行竞编定员,三是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到位。我镇财政所原有干部职工12人,经管站原有干部职工10人,合并成立新的财政所后定编14人(其中财政人员8人,经管人员6人),财政所3名落岗人员按规定发放基本生活费,1名已到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经管站4名落岗人员签订了解除劳动人事关系协议,按标准领取了一次性经济补偿,按规定办理了养老保险。

四是镇直事业单位整体转制文章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到位。改革工作最终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还是看事业单位能否顺利转制,人员能否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我们将参改单位的债权债务进行公示评议认定后,全部进行了锁定,并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除财政所外的本次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及其法人代表进行了注销。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想千方设百计筹措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和养老保险金,顺利地支付了90名参改对象146.99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为125名参改对象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107名参改对象顺利签订了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协议。扶持5人搞起了经商,为13人提供了阳光培训。

五是延伸派驻机构规范设置到位。

二、主要作法

一是紧扣政策“刚性”操作

二是体现公平“阳光”操作

三是以人为本“有情”操作

三、工作措施

1、精心组织,改革方案定细。根据改革要求和本镇实际情况,我们精心制定了本镇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专班,一个专班负责1-2个改革单位,实行包宣传、包落实、包稳定的“三包”工作责任制,任务到组,责任到人。

2、严格程序,实际操作保稳。一是积极宣传改革精神,镇多次召开班子成员会对全镇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召开改革对象参加的动员会、座谈会5次,共发放政策文件和宣传资料100多份,做到人手一份,让改革对象了解政策、吃透精神,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在改革中严格按实施方案操作,保证政令畅通,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转移资金、私分钱物和挥霍财产。三是认真落实改革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富余人员,对自愿买断工龄、解除用人关系的人员,保证按省统一规定的补偿政策一次性支付到位,对自愿转换身份人员多方筹资为他们办好养老保险,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10.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

一、改革进展情况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1.政府职能转变明显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基层服务性社会组织及其他中介机构等社团组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2.依法行政有效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新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根据需要制定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推行政务公开,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

3.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

镇党委、政府研究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公开制度;建立规划、计划执行评估制度及纠错改正机制,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制度。

4.政府管理方式得到创新

加强政府管理创新研究。加强领导决策、应急指挥、日常工作运转等建设,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服务公众能力,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

如何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合理的产业群体,是历届党委、政府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工作报告《2008年乡镇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十五”所取得成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制定了“**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了“优化粮油、巩固甘蔗、突破烟茶、发展畜牧业,积极探索和培育以蚕桑为主的新兴后续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农业这个最基本的中心工作,加大对产业的培植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发展产业,切实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近几年,**镇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优化米粮仓,丰富钱袋子”。在粮食生产上,加大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实施,培育优质水稻基地,办好粮食科技示范样板,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粮仓”风貌。

2.积极发展各项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甘蔗产业是**镇的龙头产业。镇党委、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立了甘蔗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到发展甘蔗的信心不动摇、决心不改、工作力度不减、措施不变,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的路子。继续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2)香料烟是**镇近几年培育起来的新兴骨干产业。2008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香料烟11580亩的总体目标,并采取有力措施抓实香料烟生产:一是坚持扶持政策到位,即保护价、物资赊销、穿烟机补助、面积补助、标准钢架调制棚优惠提供、十亩大户补助、大田碎垡补助七条政策;二是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即走质量安全效益型发展路子、合理规划种植面积、狠抓十大关键技术、保障烟叶安全、抓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五项措施;三是坚持推行风险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实行完成种植面积奖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四是坚持转变作风,严肃纪律,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3)茶叶是**镇的传统骨干产业。**种植茶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始终坚持一手抓茶园茶地建设,一手抓茶叶加工营销。切实加大茶叶生产的宣传力度,科技示范进入户,分类指导农户适时采摘,分级采摘;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抓好低产茶园改造,积极发展生态茶,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量;制茶企业实行分等级收购鲜叶,以质论价,注重抓茶叶生产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1)加大扶持蚕桑产业。2008至2009,镇党委、政府计划发展蚕桑3500亩、总面积达6190亩,养蚕5110张、实现产量17.9万公斤、产值350万元。为此,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蚕西移”的政策机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植发展蚕桑产业:一是成立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支书、镇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同时,在农业中心专门设立蚕桑产业办公室,具体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二是广泛开展好对农户的宣传发动工作,激发广大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三是优化发展酒药村酒药寨300亩的县级样板,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带动作用;四是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

11.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一

一、当前乡镇财政所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乡镇财政所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要适应由“手工作业”到“电脑作业”的过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升微机水平。

2、乡镇财政所人员目前大部分只有事业编制,而没有明确为参公人员,严重影响基层财政人员工作积极性。

3、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之间交流工作岗位较为困难,特别是城区人员过多,女同志较多,而边远所人员少,城区人员不愿去边远所工作。

4、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量严重不均衡,一个财政所,一般业务骨干只需3—5人,其他同志则只是发放补贴和收新农合等季节性工作,以致工作人员之间工作量很不平衡。

二、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1、加大基层财政所干部培训力度,省、市以及县市级应加大对乡镇财政所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2、建议上级应尽快落实乡镇财政所人员的编制问题,希望能够搭上今年企事业改革之风转化成行政职能单位,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乡镇财政所干部之间正常的岗位交流机制,鼓励业务骨干到周边财政所工作,对工作表现好的同志,要给予提拔重用。

4、加强对乡镇财政所及其在岗人员工作考核力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加强对财政所工作的支持和工作管理,我局自去年开始,经局党委研究同意,报县人大审批同意统招22名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扩大了基层财政干部的队伍。同时,为加大对乡镇财政所在岗人员的工作管理考核力度,县财政局要求各乡镇财政所要根据基层财政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等相关制度,对驻村专管员和其他在岗人员实行量化考核,目标责任细化到人。

**镇财政所

12.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二

接到上级通知后,我局迅速行动,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立足实际,着力推进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各乡镇办财政所现状

至2011年年底,我市共有……等..个乡镇办财政所,财政所现共有工作人员..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人;其中..岁及以上共有..人,..岁以下共有..人。各财政所办公用房合计..间、使用面积共计…平方米。平均每个财政所7.6间、123.2方米。同时,各财政所的办公设施有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办公桌、文件柜、保险柜、电话机等。目前,我市各乡镇办财政所均无服务大厅。

乡镇办财政所在2011年以前属于财政局垂直管理模式,2011年市政府下文将乡镇办财政所管理权限改为乡镇政府进行直接管理。

二、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开展情况

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和《..省财政厅关于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进度要求,我市计划分两批进行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第一批共有..个乡镇办财政所,分别是….。第二批为其余..个乡镇办事处财政所,分别是和….。要求各乡镇办财政所严格比照省厅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验收标准,逐步推进。争取在2012年年底全部完成建设目标。

目前,我市第一批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单位正在有序进行,其中..镇财政所硬件建设,包括便民服务大厅已经全部完工,… 财政所为新建服务大厅,..财政所在乡政府院内建立独立二层办公楼,内含便民服务大厅,目前主体工程均已完工。

财政所制度汇编、便民服务手册、走廊警示语、上墙制度、桌牌、门牌、胸牌等宣传、文明创建资料和牌匾均已由局统一印刷制作完成。其他台账、帐表等账册归类整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完善中。第二批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单位建设预算正在测算或部分财政所已测算完毕,待通过统一工程评估审核后一并开工。

为做好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我局主要狠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认识。召开全财政系统工作动员大会,强调推进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全系统财政干部职工明白开展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是省厅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加强“双基”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深化基层财政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将…个乡镇办确定为首批标准化建设试点财政所。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领导小组,从预算科、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组织协调、建设规范确定、配套制度制定等相关工作。同时,定期召集各乡镇财政所所长汇报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度情况,局长赵伟书对各乡镇办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情况逐一点评指导,确保全市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是加强学习调研。广泛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组织各乡镇办财政所负责人先后到….等先进县市财政所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学习宝贵经验,制定出台了《**市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指标体系》,对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上墙制度、门牌、标识牌等各项硬件软件项目给予了详细完备的规定和要求,努力使全市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实现“五个统一规范”,即:统一规范 乡镇财政组织机构、制度体系、业务管理、队伍建设和办公条件。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立足实际,制定了包含整体规则、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效能服务、廉政建设、业务流程六大项、42项制度的《**市乡镇财政制度体系建设汇编》和方便农民群众的《财政所服务指南》手册。同时,制定统一的门牌、职责标识牌、胸牌、警示标语、上墙制度等,对已达标的各乡镇标准化财政所进行统一配发。

五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已开工建设的财政所,财政预拨专项建设款项,确保工程顺利开工。同时,针对各乡镇办实际情况,对其财政所办公场所进行维修改造,并统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信息共享和即时监控。

六是加强督导检查。组织专人组成督导检查组,实地考察、逐个剖析,制定分步分批实施意见,对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并指导乡镇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工作。对已建设完工的财政所严格检查验收,力保各乡镇办财政所都达到省厅验收要求的建设标准。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财政所机构管理模式不便于财政职能有效发挥。目前乡镇财政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派出机构模式。乡镇财政所为县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人员隶属县财政局统一管理,代表县财政管理乡镇财政工作。二是“双重管理”模式。财政所为乡镇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在乡镇,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政府,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分工、调动、考核等实行统一管理。三是乡镇机构模式。乡镇财政所的所有管理权均在乡镇,县财政局仅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目前我市执行第三种模式,虽然有利于财政所干部职工的个人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制约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建议:省厅积极与省政府沟通,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相关文件,将财政所划归财政垂直管理,或实行“双重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确保财政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是财政所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省厅对乡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是每所设置所长、副所长、总预算会计、出纳、专项资金会计、村财乡管会计6个基本岗位。每个财政所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少于6人。目前,我市乡镇财政人员不足,造成干部兼职较多,管理、监督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同时,缺乏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乡镇财政干部专业人员少,年龄偏大,工作技能和素质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特别是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个别乡镇财政人员还不会操作电脑。如我市财政所现共有工作人员..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仅..人,占总人数的..%;大专学历..人,占总人数的..%;35岁及以上共有..人,占总人数的..%。持有会计证人数也不过半数。

建议:严控财政所人员准入关口,加强财政所干部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力争在标准化建设验收前财政所干部职工会计资格持证率达到100%。同时,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按照乡镇规模配备财政人员。

三是办公场地、建设资金限制,乡镇领导存在顾虑。部分乡镇政府住房条件紧张,没有闲置房间或场地进行乡镇财政所便民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如….,受山区地理位置影响,乡政府整体办公场所有限,腾不出来多余地方来进行新建或改扩建便民服务大厅,造成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困难。同时,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而标准化建设投入需有乡镇先行进行垫资筹建,等验收通过 后,上级财政部门才能给予补贴,一定程度上给乡镇办主要领导造成了思想顾虑,制约标准化财政所建设进程。

上一篇: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下一篇:书带给我快乐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