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共11篇)
1.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 篇一
榆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我市地处陕西最北部,矿产资源富集,属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够,群众和各级政府认识不足,政府规划滞后,村矿(企)矛盾纠纷等原因,使得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面临很多问题,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土地浪费严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村镇建设杂乱无章,农民住房单家独户,缺乏有序管理,基础设施落后;村、矿缺乏统一规划,工业用地极力占用农村土地,建厂房、开矿石,建垃圾站等等,导致农村耕地和宅基地被占用,村民无序建房,违章修建,抢修抢建现象严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要有总体的规划,要成立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矿(企)矛盾突出的村镇进行试点。在村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村镇现有特点和民俗特征,对各村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农业种植区、农民居住区、文化娱乐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
主题词新农村 村镇 规划建设 农民 经济发展
正文“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全国几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了,才会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全市辖榆阳区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县1区11县,222个乡镇,5507个行政村。这里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能化经济的强劲势头拉动了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榆林农村建设。近年来,在新一轮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都意识到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各区县陆续开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村镇规划工作普遍起步晚,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村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国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乡镇党委、政府是村镇规划的组织者、实施者。但是,目前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够,认为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所以,一提到要去做老百姓的工作就犯难,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认为村庄规划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村镇规划的实施主体是村级“两委”组织,但是,多数村级组织由于缺乏规划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没有把村镇规划作为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来认识,更没有把它作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手段来认识。在现阶段我市的村民宅基地审批上,要么不审批,要么无序审批,没有合理规划的审批,这种现象我们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作为村镇规划建设执法部门,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村镇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但是,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在自家的土地上修建个人住宅是合理合法的,村民没有统一规划的意识。
(二)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差,基础设施落后。
全市现在的村镇建设仍然是在原有旧的村镇基础上的建设,即使有村委会的审批,也大都是在原来的房子旁边无序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这样既不利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不利于整齐、美观的要求。我市南部山区的最近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有一部分是以村组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北部草滩地区大都分散布局,整体村庄的道路、公共饮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娱乐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三)规划滞后,导致村、矿(企)用地矛盾纠纷大,乱修乱建现象严重。
(四)村民宅基地审批、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置换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五)缺乏专门的规划机构和专业人才,以及相关的资金支持。
(六)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乏专门人员,道路、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无人管理。
二、对策分析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二)成立机构,完善政策措施。
(三)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居住区、文化娱乐区、种养殖生产区、二三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区。白于山区的移民搬迁和城镇化的靖边模式,不仅破解了城镇化的难题,也为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摸索出了一条更趋合理的路子。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2.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 篇二
关键词:新村建设,村镇规划,难题,探索
1 引言
雪峰镇位于明溪县境中部, 常住人口1. 8 万人, 辖区面积15. 86 平方公里, 旧镇区面积达到10. 92 平方公里。旧镇区的形成主要是时代发展和城市进度的产物, 以前大多数村镇的建设没有经过正规的规划和设计, 且受小经济的制约, 村镇基本呈现零乱、分散、一户一宅的面貌。作为一名基层村镇建设管理的干部, 笔者自觉身体力行实践新村改造及建设, 通过新村建设, 发现了一些问题, 引发了一些思考。
2 实施新村建设前情况分析
( 1) 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缺乏。由于镇村建站随着镇政府办公地点的迁移, 许多关于镇规划编制的资料在搬迁中遗失, 站内只拥有一幅小平板测绘原始地形图, 由于镇政府资金方面的原因, 镇村建站长期未对已测片区进行规划设计。
( 2) 村集体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村集体组织意识中, 普遍认为新村建设是政府需要履行的职责, 与村集体无关, 存在严重的“坐、等、靠”思想, 不能积极投身新村建设当中来。同时村集体没有把新村建设摆在长远的战略位置上, 广大农民对新村建设持怀疑态度, 对政府缺乏信任。
( 3) 城区规模小, 功能不完善。我镇是著名的侨乡, 出国及外出务工人口占常住人口一半以上, 镇区规模小, 布局比较凌乱, 经济产业发展差, 城市化进程缓慢, 造成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供水、供电、供气、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 村民生活质量不高, 其效益难发挥。
( 4) 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明显存在。由于镇政府历史欠账多, 设施不配套, 且投入少, 机制不活, 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 村镇面貌未得到根本改变, 垃圾点无害化处理大多处于初始阶段, 环境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3 具体实施好新村建设一期项目
( 1) 做好拆旧建新前的调查走访工作。2013 年12 月, 我镇应雪峰镇城西村广大村民建房的迫切要求, 笔者作为镇村建站工作人员随同镇挂村工作队员走访规划片区所涉及到的拆迁住户, 逐一入户调查, 听取他们对规划布局和房屋式样选取的意见, 进行拆除旧屋的测量和数据记录。镇政府牵头召集村民代表, 镇分管领导、挂村工作队员和我一同参加了村民代表大会。在会上确定拆迁户数, 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先行实践的某小区建设确定补偿标准, 按原有房屋产权面积进行置换, 采用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补差。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 对将要实行的规划布局进行诠释。
( 2) 做好拟建地地形地貌的测绘工作。由于规划拟建区处于我镇郊区, 地形图是九十年代初所测, 现今地形已发生很大变化, 不能作为规划依据。在重新测绘过程中, 笔者指引县测绘队界定测量范围, 与测绘队同志共同架仪器、拿杠定点, 在记录簿上标记已测坐标。
( 3)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新村建设是否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规划是关键, 规划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抓住规划这个龙头, 做好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以编制的“两高”和选址的“三避”为原则。“两高”即规划编制的起点高和标准高, “三避”即一避低洼地带建村, 防止洪水灾害;二避在山势过高和不稳定地带建村, 防止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等隐患;三避在土质松、深水田、地形复杂等地选址建村, 宅基地没有足够承载力, 将增加工程造价。
( 4)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十分突出, 也是现阶段村镇规划管理的普遍问题。例如虽然指定了户型, 把整套施工图放在村部以便建房户能够随时复印参考, 解决了设计和施工图纸问题, 但农户住宅都在300 平方米以下, 法律未强制公开招标或邀标, 这样就无法保证参建工程队的资质和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更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现实也印证了这点, 农户建房普遍采取“亲帮亲, 邻帮邻”的方式, 聘请没有资质的工程队和没有经过培训的施工人员, 不遵守施工规范, 不按科学施工。为了保证住宅质量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笔者深入城西村, 参与新村建设的跟踪服务, 积极主动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例如在巡查中, 发现施工队砂浆配合比不对, 强度等级偏低。还有的施工队在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转角、丁字交叉处联接筋的绑扎不按设计要求增设拉结筋, 影响抵抗整体变形的能力。对此类行为, 笔者及时责令他们整改, 较好地完成巡查、指导等工作。
4 新村建设中收获的经验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和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实施好新村建设项目: 一是乡镇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 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村一体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摆在重要位置; 二是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 做到科学规划, 统筹部署, 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突出超前性、科学性, 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积极与地方设计院合作, 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地理环境、周围的生态环境等因素, 按照适当超前的原则加以编制; 三是规划编制要注重调查研究, 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 发动村民积极参与,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 了解村民意愿, 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 力争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5 新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 1) 新村建设存在的难题。难题一, 农村税费减免和乡镇机构新一轮的改革, 使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机构失去了资金保障和应有的权限, 导致了各级政府扶持村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 推动村镇协调发展的合力大大减小。难题二,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严重滞后, 资金短缺。国家支持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太少, 大多数村镇集体经济实力有限, 致使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 发展滞后。难题三, 农户建房普遍采取“亲帮亲, 邻帮邻”方式, 聘请没有资质的工程队和没有经过培训的施工人员, 无设计、无报建、无质量监督工程较多。
( 2) 新村建设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提高村镇规划建设从业人员的素质。着力打造复合型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艺高超的施工队伍,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 与单位或个人合股兴办供电、供水、卫生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百货商店等基础设施, 其收益按股分红; 三是指导农民增强工程观念, 不要擅自招用不合格的施工队伍与人员。规范参建单位各方主体行为, 做到从开工放线, 到竣工验收, 落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建设单位的责任, 按强制性条文实施全过程服务, 确保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认真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 形成责权利相互制约的体系。进一步明确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管的职能部门, 改进监管体制和管理方式, 实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导责任制, 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6 结束语
新村建设是乡镇村镇规划管理重难点工作, 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好坏, 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 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只有搞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村镇建设才能持久发展, 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特色农村建设才能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汪忠满, 黄天其.论提高新农村规划水平的三大途径[J].规划师, 2007 (08) .
[2]刘彦随著.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科学出版社, 2011.
3.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篇三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Tietgen Hallof Residence),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J ] 1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 69-701
[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J ] 1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 1271
4.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 篇四
摘要:所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一旦不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便失去了其实际意义,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让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城市规划不单单是建筑楼房的简单组合,更应该注重城市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法;策略
1.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做出的综合性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包括城市功能、规模、结构等各个方面。
2.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2.1规划缺乏相应的地域特色。一个城市,一个故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城市规划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特色,然而由于规划者对当地特色的漠视,不同的特色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相似城市的罗列,并没有凸显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一个又一个复制的再造城市使城市本身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与活力,同时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城市间的竞争力。
2.2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正在逐步走入家家户户,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这就导致了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通病,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水泄不通,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除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给近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这不仅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都知道城市建设是规划先行,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的所有建设发展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商业街道等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来,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却是经常被随意改变的,这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当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不同阶段领导的更替,这一切都导致了城市规划随意性的出现。
2.4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缺乏绿化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不单单是看城市的经济水平以及城市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并不在于城市的大小以及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就目前城市规划建设而言,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只看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普遍恶化。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又谈何可持续发展。
2.5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并对城市规划并没有作出相应明确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了相关审批部门无法可依,没有办法对权利进行制约,明知城市规划有不合理之处也无法顺利驳回,严重影响了审批工作的进行,导致了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3.加强城市规划,不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城市规划就是预测未来,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其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一个导向性,任何一个规划都应该以一个目标作为未来趋向性的,所谓规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为目标而服务的,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1拓宽规划内容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是要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设施等诸多因素都需要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在保证以上因素相互协调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来寻找适宜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式。在规划开始之初,就应该把所有因素以及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保证城市能够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3.2树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因此,不管对城市进行怎样的规划,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对于城市规划要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否则即使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一时的,无法满足一定时间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力度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讨论研究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方案,在实际过程中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与管制,以城市规划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法可依。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可以使审批部门的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而且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有法可依,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并且城市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突出,但是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以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等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赋予城市规划意义,最终以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英.浅析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
5.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 篇五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规划院来说,从单一的旅游规划升级成全产业链服务机构,已成为它们接下来必须突破的关卡。
“巅峰智业进入到旅游规划的16年里,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24日,在北京总部,巅峰智业总裁朱明辉向新旅界(LvJieMedia)讲述巅峰智业战略升级计划,“市场需求的倒逼,使作为旅游规划行业龙头的我们必须形成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从策划到规划设计再到落地运营、营销、投资的全产业链、一站式的服务,真正解决景区怎么建、怎么管、怎么卖、怎么投等一系列问题。”
效益最大化的集成开发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旅游产业的规模增长。2001年巅峰智业创立,彼时国内旅游业总收入3522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7.84亿人次,而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达4.69万亿元,增长十倍有余,而国内旅游总人次高达44.4亿人次。15年间,旅游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一种大众生活方式,旅游业也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市场需求的倒逼”来自于传统的旅游规划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不接地气、无法落地”已成为旅游规划饱受业界诟病之处,业内甚至流传“旅游规划90%以上都是骗人的”。
事实上,说90%的旅游规划都没用是无稽之谈。“中国旅游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还是缺好的顶层设计、好的产品规划,尤其缺少有投资回报性的项目规划”,某资深旅游人士告诉新旅界,“经过多年发展,大多数优质资源已经被充分挖掘,新开发项目资源比较一般,成功难度较大,并且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已经成熟,这时候旅游规划的侧重点发生变化,偏向确保项目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
确保项目成功和投资回报并非易事,尤其是近几年旅游项目数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据国家旅游局5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仅2016年,全国10亿-50亿元的在建旅游项目2209个,投资额50亿元以上的在建旅游项目有299个,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222个。2013年至2016年,国内旅游直接投资分别为5144亿元、7053亿元、10072亿元、129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6%、32%、42%、29%。
旅游业是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专业市场,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想在市场中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必须将团队效率和项目效益实现最大化。这需要投融资、规划、策划、建设、运营等各方面能力真正融为一体,各方面的资源无缝对接,如果割裂开来,效果、效益是有漏损的”,朱明辉告诉新旅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规划还是非常重要的,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一步。只是规划本身也要与时俱进,要有集成服务的理念,以保证资源开发的理念最终能够切实地落地执行。
全产业链业务结构
这已超出传统旅游规划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全产业链集成服务的概念。事实上,巅峰智业早在2007年就成立巅峰旅投公司,涉足景区管理和投资业务,2008年成立巅峰美景公司,开展旅游营销和智慧旅游业务,2013年收购艾肯联合公司,补足建筑设计能力。2014年,巅峰智业就曾提出打造旅游全产业链创意服务商的定位。2017年,为更进一步迈向该目标,巅峰智业重构了集团架构。
“新的集团架构呈全产业链结构,核心是我们起家的旅游规划板块,我们重新划分了不同的事业群,应对越来越细分的旅游市场”,朱明辉说:“传统的规划咨询业务,能够让巅峰智业很清晰地把握行业趋势和行业机会,保持敏感性,并且目前规划咨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这块业务未来还是巅峰的核心。”近日,巅峰智业相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都柳江国家公园”发展规划》、《贵州省山地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项目中取得重大突破,助推公司在规划业务领域愈发精益求精。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除北京本部外,巅峰智业已在上海、深圳、成都、西安、南昌、哈尔滨、贵阳、长沙、大连等地拥有分公司和办事处,拥有业界骨干的创意精英上千名,迄今累计完成2000余项高品质项目,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规划行业龙头和旅游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中国旅游产业全程智力服务的首选品牌。
在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景区管理、营销、智慧旅游等板块业务。朱明辉表示,“过去成立巅峰旅投和巅峰美景,是为了承接客户的不同需求,属于分别独立的模块,现在我们是把几个模块真正融为一体,形成专业能力的集成平台”。
这部分业务与规划咨询不同,规划咨询业务需要很强的创意创新能力,而景区和智慧旅游更强调管理、执行和整合能力,这对巅峰智业的人才体系提出考验。“这两年,我们在人才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做准备”,朱明辉说。事实上,朱明辉也是巅峰智业从外部引进的人才,此前朱明辉在万科、中建等房地产巨头公司任职,先后经历战略规划、产品线开发、营销、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海外业务等多个岗位,后加盟巅峰智业,目前已经升任总裁。
依托集成平台,巅峰智业在旅游目的地中扮演总包的角色。比如在江西吉安渼陂古村,巅峰智业承包了20年的经营权,古村里的资产属于村民,巅峰智业全权负责经营,从经营中获得回报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亲自打造和运营一个旅游目的地,会进一步发现项目的经营逻辑和复杂性,积累对项目、对市场的认识,提升规划咨询板块的服务能力”,朱明辉说,“另一方面只有在具体操作中,才能发现更好的投资机会,和自身的规划引领、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等优势对接,延伸出投资业务”。
在江西郁孤台项目中,巅峰智业就是采用“投资+经营”模式。在项目前期规划中充分保留原有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在建筑设计中深入挖掘当地传统建筑风貌和元素,2016年1月郁孤台开街后,巅峰智业植入创意营销,策划灯光秀等活动,快速提高了目的地的人气。
巅峰智业的投资业务并不局限于景区项目,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投资机会,例如大数据公司或景区二次消费产品等。此外,巅峰智业还与巅峰怡广等多家旅游产业基金达成战略合作,打造多元化产业基金模式。
“我们的调整并不是转型,更应该称为战略升级,从专业模块的分包,到专业能力的集成,再到产业投资,这是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因为我们有16年的规划咨询经验积累,有各个模块的业务布局,最终形成一体化、平台化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各方面资源无缝对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朱明辉说。
6月23-24日,巅峰智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暨全域旅游峰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全域旅游资源对接峰会,让全域旅游从思路、布局到落地、实施。朱明辉说:“全域旅游正在从理论解读向实操落地迈进,具体全域旅游怎么干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峰会上能联合多方资源,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
6.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 篇六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7.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 篇七
面向城市规划的三维建模技术探讨与应用
首先介绍了城市三维数据的获取方法,探讨了常用的.城市三维建模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城市规划三维模型的特点,综合多种建模方法进行了城市三维建模应用.
作 者:刘增良 杨军 张保钢 LIU Zeng-liang YANG Yun ZHANG Bao-gang 作者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地理信息中心,北京,100038刊 名:北京测绘英文刊名: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年,卷(期):“”(2)分类号:P208关键词:三维建模 城市规划 虚拟现实 三维数据获取
8.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探讨 篇八
智慧城市是把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业中,是基于知识社会加以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通过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应用,营造互联、智能、开放、协同的可持续创新。
2 我国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现状
2.1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比较高
定位超越“数字城市”,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或局部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强调支撑和引领城市整体创新转型发展。如:智慧扬州规划中提出“推进建设以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为特征的创新扬州、以精细高效城市运行为特征的精致扬州、具有高水平城市公共服务的幸福扬州”三大目标;广州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目标是建成智能技术高度集聚、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中国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城市。
2.2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涉及面比较广
智慧北京规划中提出了“四类智慧应用,四个智慧支撑”的建设重点。智慧宁波提出由智慧基础设施、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构成的建设重点。从建设重点来看,体现出很多共性,涉及面比较广,大多包括了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人群和智慧基础设施等内容。
2.3 智慧城市建设切入点有明显差异
智慧城市涉及的技术和建设领域众多,城市基础条件不同,选择的切入点和路径也不尽相同。大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无锡、杭州等城市,注重以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为驱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第二类是上海、重庆等城市,注重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为先导,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第三类是北京、武汉、宁波等城市注重以推进重大试点示范应用项目为突破口,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2.4 说的多,落地成功的少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均提出定位高的理念与口号,但未能做到从城市转型发展战略高度和全局的视角出发,总体规划设计不到位,在确定目标、重点和实施路径上等把握不到位。
3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思路
3.1 明确目标定位,解决智慧城市“为什么”而建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应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聚焦居民、政府、企业、生态环境等城市基本要素,着力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改善民生服务。
推进社会文化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提高政府效能。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实现公共事务处理和公共资源分配的开放透明,推进整个城市互动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
(3)促进经济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转向更多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驱动和创新驱动。
(4)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和综合治理水平,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2 确定建设重点,解决智慧城市“建什么”的问题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和系统推进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应构建“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体系”。
(1)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围绕智慧城市大系统智能运行要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为城市各领域智慧应用系统运行提供信息整合、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支撑,为城市管理、运营和服务提供统一的智能化指挥协同平台。
(2)建设两大支撑体系。
一是智慧基础设施。加强水网、电网、气网、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满足各领域智慧应用需求。二是智慧人群。着力提升全社会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加强智慧城市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居民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
(3)建设四大应用体系。
一是智慧民生。建设一体化的满足民生需求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对民生需求及时感知,并做出实时响应和高效处理。二是智慧政府。建设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支撑系统,全面感知并掌控城市运行状况,整合城市分散的资源、信息和组织,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三是智慧经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智慧环境。通过智能化途径,改造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能源消耗并加以自动控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及时预警预防和处置。
3.3 设计实施路径,解决智慧城市“怎么建”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结合智慧城市系统运作机理分析,智慧城市实施的主要路径有:
(1)走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道路。
注重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融资和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的、企业化运作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2)因地制宜选择切入点和突破口。
根据城市自身信息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色优势等条件,从智慧应用、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产业等方面科学切入和重点突破,对智慧城市整体推进产生带动和辐射效应。
(3)以标准化引领智慧城市规范有序推进。
建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统一规范设备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标准、政府监管标准,以标准化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产品、网络、应用和服务的融合发展。
(4)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互动发展。
坚持应用需求导向,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技术研发,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智慧城市产业链,形成产业与应用良性互动。
(5)在试点探索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
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有重点地分类开展先行试点,培育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示范项目,抓好经验推广,扩大示范带动效应,有序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发展。
4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原则
4.1 应具备广泛的普适性
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尝试均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是中西部城市,也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地方。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举措,不能将贫困地区关在门外。所以我们在做总体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广泛的普适性,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部门科学决策能力建设,注重智慧的积累,而不仅是IT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提高管理的分量;因此,即使在没有大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也能有效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4.2 应有权威性
一般来说,任何设计方案的权威性,均来源于学术机构、权力机构、投资机构。学术机构的科学性是易为世人所能接受的定理;权力机构是制定规则、代表政府的认可;投资机构是项目的业主方,其权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我们在做总体规划的时候,要充分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考虑这三方面的诉求,才能推出具有权威性的总体规划方案。
4.3 应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复杂的、长期的累积过程,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在想要拿出具体详实的总体规划方案,从时效性和科学性方面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做总体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共性,自上而下提出指导性方案。同时也要约定自下而上的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为以后的资源整合打好基础。
4.4 应加大城市软实力部分的设计
9.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推荐] 篇九
2007-1-8 15:51:25
新农村建设一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深入山东、河南、江西、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各地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其背后则是基层政府在认识、方法上的偏差以及工作作风的不切实际。及早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方能真正取得新农村建设实绩。
问题一:行政资源“垒大户”,试点村难以“以点带面”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 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抢抓这一机遇,启动了村道水泥化工程,乡镇和村级组织筹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资整修路基,上级补助资金铺水泥路面。然而,由于山区整修路基花费很大,群众集资无力完成,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欠下了新债。
以修路为名摊派集资现象也开始出现,不少农民反映,乡政府和村组干部在修路过程中向他们收取修路款。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张海坡村二组农民反映,村里去年开始修筑出村路和村内街道,二组农民要承担38万元修路款,人均1000多元。
修路负担重,走路的负担也重。公路上的乱收费、乱罚款严重干扰农产品销售秩序运政违规日夜上路罚款,对过往车辆“雁过拔毛”。渭南市大荔县盛产西瓜,今年每公斤西瓜价格跌至不足0.3元,当地瓜农损失很重。他们反映,道路乱罚款是西瓜滞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车西瓜运到兰州,沿途的各种罚款不下1000元。
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汉阴县涧池镇三星村22户村民今年实施移民搬迁建起了新房。正在粉刷新房的移民搬迁户李世清说:“盖3间房至少要花5万元,如果放在去年,要少花1万多元。家里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和农民增收环境。如312国道陕西咸阳段不足200公里的道路上,县县设卡,交警、路政、没有积蓄,扶贫补助也没发下来,材料价格又这么高,房盖起来了,自己也成了欠债大户。”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在漯河市大刘镇政府,我们看到了挂在墙上的“招商引资任务表”,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个镇领导班子成员招商引资任务。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发现,全省建设资金投入未能形成有效的融资机制,启动和补贴资金不落实,各级财政投资严重不足。陕西省共有行政村3.1万个,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和建制镇建设的补助资金仅有200万元,而全省县以下建制镇就有822个,这笔补助资金大部分投到了乡镇建设上,能投入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要落到实处,就是要改变和提升农民居住群落的生产、生活水平。我们在江汉平原上看到一种情况,一个行政村由原来三个村(生产大队)合并而来,在并村过程中原来三个村的农户没有发生任何迁移,原来的生产队(自然村)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政府认可的村名发生了变化,村干部的管辖范围变大。但在当地乡村道路建设中,国家只对乡政府到新村村委会一段路进行补贴,原来三个村的道路修建任务变成了一个村的修建任务,国家节省了资金,但留下的仍是农民行路难。在教育、医疗等问题上也有类似情况。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恒说,榆树市20岁~40岁的年轻农民多数出去打工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非常少,而且后劲不足。
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调研发现,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调研中一些乡镇干部认为,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党委书记刘建科说:“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对办企业村实行政策优惠,产生的税收乡村按三七比例分成。但办企业用地难协调,目前,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阻碍了农村现行生产力的发展。”
一次性租赁西明义等村1035亩耕地,建设温泉度假区。被占地群众反映,他们每年每亩获得500多元的“租金”,许多人觉得不划算,不如自己种地。
怎么办?长期以来,我们把“统”的功能放在村、组层面上,现在看来,这条路基本上走字,只剩下土地所有权了,但这个“权”不能动。因为“承包地”是个最好的社会“稳压器”,盲目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将留下社会发展隐患。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税费减免以后乡镇机关的运转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法保障运转,一些乡村干部便向农民“伸手”。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尽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让乡镇“瘦身”的同时转变职能。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鄢陵县陈化店镇政府与许昌永达公司非法签订土地租赁协议,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表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解决了,“统”不通。“公司加农户”是一种好形式,但问题是公司强农户弱,利益不均等。现在这个“统”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
10.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五大难题 篇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应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休闲难”等具体问题,把新农村建设这一党的好政策体现到一件件实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要想富,先修路。当前,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然是农村村级道路现状的真实写照,不仅群众心中有怨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契机,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补偿,调动基层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修建乡村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水泥路修到农民的家门口,切实解决“行路难”问题。
水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不少农村地区,群众“饮水难”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有的村只能靠天吃水,系缺水村;有的村只能人畜共饮一堰水、一池水;还有的村,由于长期饮用低质、超标、有污染的地下水,而导致地方病多发,严重侵扰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地方地位、政府必须把农村饮水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通过修建蓄水池,架设输水管道,让农民吃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切实让农民过去吃水靠肩挑、水质无保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教育是兴国安邦之基。农村要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因各种原因而面临辍学。地方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中央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历史机遇,把解决贫因生“上学难”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每位农村贫困生有学上、有书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
近年来,“看病难”问题日益困扰着农村广大群众的生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制约因素。地方党委、政府要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入手,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民群众家庭健康档案,让参合农民每年接受一次免费体检,切实做到“重大疾病早预防、早治疗”。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培训合格乡村医生,使农民群众“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住院有补助”。
11.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篇十一
1.1 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 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 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 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 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 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 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1.2 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 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 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 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 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 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市场价格是直接有形的产品, 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而另外一分部是无形产品, 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 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 及其他周边服务, 最后一部分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 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 如, 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2.1 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 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 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 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 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当保留大型绿地, 并且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 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 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 增加绿化覆盖率, 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2.2 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 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 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 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 通过点、线绿色规划, 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 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 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 、街道绿地, 以及河流改道扩建, 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 工厂需要搬迁, 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 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 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表。
2.3 综合各项新措施, 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 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 成为城市景观之一。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 其历史悠久, 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 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2) 连锁反映。依托城市, 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 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 纵横交错。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 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 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4) 兼顾点带。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 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 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 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 提高绿化美化档次, 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总之, 我国发展中的中小城市, 其城市绿色空间因为其经济的竞争意识, 使得绿化地带慢慢被侵蚀, 为了降低土地对城市发展的限制, 许多大型的城市公园被移动到郊区, 原本坐落在城市中心的绿色, 也受到城市中心的影响, 增加游乐设施, 使得公园的自然度下降。因此,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质量, 应当优先保护城市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指标, 重点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努力打造立体化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 2012 (2)
[2] 马世骏.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城市建设难题规划探讨】推荐阅读:
探讨城市群发展土地规划09-25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12-17
探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论文08-09
城市规划违法建设案件10-17
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10-21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学习心得12-18
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12-28
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07-12
矿业城市发展问题探讨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