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2024-08-17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12篇)

1.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一

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水量的河流是长江。

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的`内流河。

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淡水湖鄱阳湖。

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了九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要想根治黄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黄的根本是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6、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青海省内,自西向东经过了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的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7、从以下方面掌握黄河、长江这两条河流,知识点要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枢纽、沿线主要城市等。

2.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二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三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6、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冬季风

成因: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发源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风向: 陆地→海洋

性质: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等)

夏季风

太发源地: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风向:海洋→陆地

性质: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

影响范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7、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 季节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台风 夏秋 热带气旋强烈活动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 夏 连续性降水 洪水泛滥 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 冬 强冷空气入侵 严寒、大风、霜冻 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 全年 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国的河流

1、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大 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5、滚滚长江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的落差主要集中在源头到宜宾这一段,而水利枢纽、水电站则主要集中在宜宾-宜昌的干支流。因为宜宾以上这一段地形复杂,工程困难,投资大。

长江三峡由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其中防洪是该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6、滔滔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不大(2)、中游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4)、易泛滥(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新课 标 第 一 网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4.湘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四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

季雨林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11—次年5月)和湿季(6月—10月)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西亚和北非、

澳大利亚中部

2、亚 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亚 热带季风气候,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暖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3、温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多雨,雨热同期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近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冬暖夏凉,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草原、荒漠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耐寒的针叶林冬长而严寒,夏短而暖和,降水较少俄罗斯和加拿大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7年级上册地理中重要复习知识点

(一)亚洲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二)欧洲西部

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

3、欧洲西部主要为发达国家,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畜牲业发达。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

(三)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平均海拔、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四)日本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峰为富士山,是一座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 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五)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千米,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首都为莫斯科。

2、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个淡水湖。

4、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年平均气温低。

5、在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在图上明确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的位置。俄罗斯的工业都临近资源丰富的地方布局,主要工业区有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7、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业都很发达,但交通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六)美国

1、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由50个州组成,其中本土有4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另外还有两个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的主体(本土)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

2、美国的主体部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美国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为落基山脉,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境内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群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为的淡水湖。

5、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美国的农业具有区域化的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产量很大,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利用地图记住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7、美国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三大工业区中,东北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以航天工业为主,西部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8、美国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

(七)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上,东临太平洋,西面和南面临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亚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小,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3、澳大利亚地形分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为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有典型的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东部为大分水岭。

4、墨累河为澳大利亚的河流,从东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具有半环状分布的特点,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大。

6、由于澳大利亚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独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等。

7、澳大利亚羊的数量特别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8、澳大利亚农牧业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

9、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出口比重大,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5.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五

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目前人口数为13亿。增长速度较快: 分布疏密不均。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人口多处和人口少处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6.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六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内容相对于高中阶段原理的学习相对浅显, 但整体的知识框架都接近相同, 因此要求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要主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戴维·奥苏贝尔是迁移理论的成功提出者, 他强调迁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学科基本原理, 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迁移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和学生有着相应的要求。

一、迁移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1. 教师迁移意识的薄弱

当前很多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拘泥于教材, 人为地把联系密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划分开来, 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迁移意识, 并能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便会精心搜集教学资料, 重点分析学生的学情, 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教学情境与过程, 运用启发式或讲授式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 解决新问题。

2. 学生的认知结构差异大

每个个体对于某一段文字或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 这是个体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这就使得每位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知识的方法, 不同学生存在不同的思维习惯, 这些会影响他们在接受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因此, 在能力培养上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 而不是简单的以询问的形式说: “你知道了吗?”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拉近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迁移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1. 分析学情, 为迁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 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 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 也是关键点, 教师迁移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 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 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 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 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如小学科学课程中学习过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这便是很好的迁移能力入手点, 根据具体情况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以复习等方式导入, 学生学起来相对会比较轻松且有亲切的归属感。

2. 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必备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 在此基础上才能联系旧知, 构建新知识。如七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世界地理部分, 世界地理部分的学习要以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上册教材从地球的整体概况谈起, ( 包括大小、形状以及地球仪) 放大比例尺到世界的海陆分布, 在放大比例尺陆地上的地形类型, 在学习世界的居民、气候。引导学生分析将尺度放大具体到某一大洲, 我们如何来认识大洲, 学生通过联系上册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 可以分析出总地形、居民和气候等方面认识大洲。通过这种夯实基础的方式, 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 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明确学习的目的, 能力便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3. 联系实际, 升华迁移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 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 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学习亚洲与欧洲之后, 可让学生利用相似的方式方法 ( 即区域分析法) 去学习分析非洲和美洲。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的案例可以延伸到当地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要实现知识的迁移, 就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 同时要让案例学习方式多样化, 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 探索本质特征。如新疆地区的学习, 带动西部地区的相关要素的一般性, 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取因素, 分析得出新疆地区的特殊之处, 得出区域的发展应顺应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要注重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与综合性, 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非可以言传树立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知识联系起来, 逐步培养自身的迁移意识与能力, 不断迁移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 存在忽视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将地理知识人为地划分开来,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义务阶段的地理教育, 反而会影响学生世界观的树立, 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地理教育,联系,迁移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7.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七

学习目标

1、记住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并能举例阐明。

2、记住自然资源的特征,理解其应用中呈现的成绩。

3、阅读矿产散布图,记住次要矿产的散布,晓得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应用的次要途径。②有色金属: 白云鄂博(稀土)_______ 招远(金)________ 金昌(镍)_______ 攀枝花(钛)________ 东川(铜)_________ 个旧(锡)_________ 铜仁(汞)______ 锡矿山(锑)________ 水口山(铅锌)_______ 德兴(铜)_______ 大余(钨)______ 协作探求,交流展现:

自然资源的根本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重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学习难点

次要矿产的散布。学习方法

资料完整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模块一,自主学习,夯实根底

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_中对人类____应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活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①自然宝石 ②煤油 ③羊毛衫 ④西南虎 ⑤沼泽 ⑥森林 ⑦阳光 ⑧闪电 ⑨水泥 ⑩水稻(11)河流水(12)皮革 归类(填序号):

矿产资源_____.土地资源_____.生物资源_____.水资源_____.气候资源_____ 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非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其中最根本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协作探求,交流展现:

① 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吗?

②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模块二,自主学习,夯实根底:

1、阅读P54中国次要石油和自然气散布图,判别下列石油和自然气所在的省。大庆________ 辽河________ 华北________ 中原________ 南阳________ 玉门_______ 冷湖_______ 克拉玛依_________ 江汉_______ 泸州________

2、阅读P54中国次要煤矿散布图,判别下列煤矿所在的省。

鸡西、鹤岗_________ 伊敏河、霍林河__________ 开滦、峰峰_________ 乌鲁木齐_________ 石嘴山________ 神府__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六盘水________平顶山________ 大同、阳泉、西山__________ 淄博、兖州________ 淮北、淮南__________

3、阅读上面中国次要金属矿产散布图,判别下列金属所在的省。①黑色金属:鞍山、本溪________ 迁安、武安________ 大冶_______

马鞍山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石碌________ 白云鄂博_______ 镜铁山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三,动脑筋:

① 自然资源的应用存在哪些成绩?

② 结合实践,罗列自然资源存在成绩的事例。

③我们应如何合理应用和维护自然资源?

小结:在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课堂自测: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根本特征的叙说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匮乏 B、自然资源散布平衡

C、自然资源种类单一 D、总量丰厚,但人均占有量少

2、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泥 B、自然宝石 C、水力 D、自然树林

3、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A、森林 水稻煤 B、耕地 海水 煤矿石

C、石油 闪电工矿用地 D、野生植物 草地 噪声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说,错误的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宏大,但是无限的B、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时增多,资源的人均量下降 C、随着消费的开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会越来越少 D、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地无差别

5、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绝对贫乏的国度”,次要缘由是()A、矿产品种少 B、矿产总量多,但只集中在多数矿种上 C、矿产埋藏太分散 D、人均矿产资源少

二、填空题:

6、水、石油、森林、土地、铁矿、太阳能、煤等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自然资源的根本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

8.湘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八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

热水

温水

右手感觉

左手感觉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分析:

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的成分;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及实验(鉴定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可以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观察长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教师可围绕长的功能逐渐展开让学生认识长的各部分结构(膜、质、髓)。为了使观察目的性、针对性强,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问题,设计观察表格让学生记录。观察后及时对学生检查反馈。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长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另外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膜的功能,可以联系折后的愈合是依靠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来说明长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运动的特点。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做到观察实物或标本与挂图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鉴定成分的实验,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鱼肋,用手轻轻弯弯,看着弯曲的程度。指出有一定的硬度和弹住。这时提出: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造成的两种特性的原因是具有的两类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得出结论: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的物理特性是由的成分决定的。

为做好鉴定成分的实验,煅烧的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的可以选用细长的鱼肋。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以防灼伤等。

9.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篇九

2. 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 (举例)

3.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1.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1.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 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1. 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 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 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3. 人的敌人:自己。

4.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1.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 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挫折面前也从容

1. 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 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2. 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3. 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4. 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

10.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册教案 篇十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11.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12.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十二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气候总特征的是()A.大陆性强

B.气候复杂多样

C.季风气候显著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因素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季风因素 3.今年5月中下旬,我国南方连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形成“南涝北旱”现象,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B.南方地形复杂多样

C.夏季风强弱不稳定

D.冬季风的势力强大

4.2017年1月,小强去黑龙江省漠河滑雪,小东则去海南岛领略海岛风情,下面是他们拍摄的照片,你认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

B.东西跨经度广

C.南北跨纬度广

D.地形复杂多样

5.广东出现的“回南天”现象,是指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室内墙壁、瓷砖遇到暖湿空气 “冒出”水珠。请问“回南天”最容易出现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我国四大高原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7.世界上大多数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是因为我国()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季风区广大

D.雨热同期

8.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影响

B.经度影响

C.地形影响

D.季风影响 9.关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由东北向西南减少

B.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C.降水冬季多夏季少

D.南方雨季短北方雨季长

二、填空题(共4题;共20分)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A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农业以________ 为主。(2)右图中B高原夏季气温较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3)右图中C是________ 盆地,该盆地年降水量________(大于或小于)800毫米。(4)右图中D地区夏季盛行风主要来自太平洋的是________ 季风(方向)。

(5)左图的气候类型分布在右图B、E、G三地中的________,该气候年降水分配的特点是________。

11.我国的季风线是 ________。

1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 沿海向________ 内陆递减,根据________ 量与________ 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________ 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和________ 地区。13.连线题。

A.塔里木盆地________

①热带 B.海南岛________

②亚热带

C.长江中下游平原________

③中温带 D.东北平原________

④暖温带

三、综合题(共2题;共13分)

14.读我国四城市1月、7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________,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2)从图中可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我国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填“南方”或“北方”)地区。

(3)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填“南多北少”或“南少北多”)

(4)湖南省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15.读图I、II、III,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I,造成我国东部油菜开花日期由南向北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2)图II中A是________省,结合图III所示气候资料,判断该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武汉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读图II,归纳我国油菜集中产区主要分布特点________,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________。(至少写两点)

四、问答题(共1题;共5分)16.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由于中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因此中国的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故选:D。

【点评】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此外,由于地形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中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考查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要理解记忆。2.【答案】C 【解析】【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暖北寒;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影响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因素有:纬度因素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南多北少;受地形的影响秦岭阻挡了南下的冬季风,北方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纬度因素。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理解解答即可。3.【答案】C 【解析】【分析】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夏季风强弱不一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故选:C 【点评】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4.【答案】C 【解析】【分析】我国领土最北端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约53°N),最南端位于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了我国南方与北方温度上的巨大差异,于是同在1月份,二人可以去黑龙江省漠河滑雪和海南岛领略海岛风情。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领土南北跨越将近50个纬度,东西跨越将近60 个纬度。我国所处纬度位置造成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气候影响,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关于我国的气候,是中国地理部分的重要考点,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5.【答案】A 【解析】【分析】南方每年的3、4月份,正是乍暖还寒的春季,室内的墙壁,地板温度都较低,如果这时温暖潮湿的空气流过墙壁和地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滴,附在墙壁和地板上,便好像是墙壁和地板渗出水来了,这就是“回南天”现象,因此在广东“回南天”现象最常出现的季节是春季,故选A。6.【答案】B 【解析】【分析】在我国四大高原中,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B对,ACD错。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我国气候的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区. 7.【答案】B 【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8.【答案】D 【解析】【分析】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夏季风的特点是温暖湿润.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由东北向西南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界线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

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故选D. 9.【答案】B 【解析】【分析】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故选:B。

【点评】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考查我国的降水特点,要理解记忆。

二、填空题

10.【答案】草地;畜牧业 ;低;海拔高(地形因素);四川;大于;东南

;E;夏季多冬季少(分配不均)

【解析】【分析】(1)左图中A高原内蒙古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2)右图中B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低,其原因是海拔高。(3)右图中C是四川盆地,该盆地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4)右图中D地区夏季盛行风主要来自太平洋的是东南季风。(5)左图的气候类型分布在右图B、E、G三地中的E,该气候年降水分配的特点是夏季多冬季少。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我国地形特点:(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我国各类地形齐备: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主要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主要山脉,“五纵三横一弧”:①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另五指山。②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③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最高峰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④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⑤南北走向…横断山;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誉为“世界屋脊”、“中华水塔”;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林溶洞奇异,峰岭起伏,世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黄土高原:世界最广阔的黄土分布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新疆天山北麓,内分布着成片的戈壁和一连串的小块绿洲。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四川

盆地:被誉称为“天府之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长江中下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水乡”、“鱼米之乡”。11.【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解析】【分析】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由东北向西南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故答案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点评】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12.【答案】东南;西北;降水;蒸发;湿润;半干旱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由于受到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的影响,再加上我国东南部临海,夏季风从海洋吹过来,首先到达东南沿海,越往西北,风力越弱,距离海洋越远,从而造成了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温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点评】该题没有难度,主要就是考查,由于夏季风的影响,从而决定了我国的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一个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从而得出四大干湿地区。13.【答案】④;①;②;③

【解析】【分析】根据活动积温的多少,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东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作物一年一熟,属于中温带。故答案为:A—④;B—①;C—②;D—③

【点评】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秦岭--淮河以南主要是我国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在暖温带和寒温带之间是中温带地区。

三、综合题

14.【答案】(1)广州;北京(2)较大;北方(3)南多北少(4)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

(1)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据图可知: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广州,夏季降水量占比重最大的是北京。

(2)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从图中可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我国的气温年较差大的是北方地区,主要受纬度的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3)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因此季风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由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南多北少。

(4)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它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等。湖南省位于该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故答案为:(1)广州;北京;(2)较大;北方;(3)南多北少;(4)亚热带季风气候。【点评】本题考查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及我国降水的分布等,理解解答即可。15.【答案】(1)纬度因素

(2)湖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集中在长江流域地区;水稻;地势平坦,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水源充足等 【解析】【分析】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1)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春季我国东部油菜开花日期由南向北依次开放;(2)读图2,图中A是湖北省,安徽省的简称是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3)我国油菜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南方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

特色.同时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理解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和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即可解答。

四、问答题

16.【答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解析】【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省,最低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故答案为: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上一篇:产后如何美化疤痕下一篇:教师如何搞好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