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2024-10-14

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精选9篇)

1.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一

浅析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

翠屏区民政局局长 王刚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就在社区,社区养老服务必将成为今后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新选择。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达1.6亿,2020年达2.23亿,2030年达3个多亿。目前,翠屏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9.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9%,和全国总体趋势一样,翠屏区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加,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显著,给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观念及方式正受到冲击。当今社会,中、青年人生活节奏的加剧、跨地域职业流动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等,深刻地影响着家庭养老模式,有相当一部分是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独居者,现实和未来期待新的养老模式。

现有社会化养老机构也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需要,目前全区有社会养老机构24所,其中城区国家办的1所,民办的6所,仅有床位1250张;农村敬老院17所,仅有床位 1280张,仅相当于老年人总数的3.9%。机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服务的一种辅助方式,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所形成的“空缺”。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微型社会,包含有组织服务的功能、人际情感交流的功能及邻里互助的功能等。可以说,社区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而社区的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也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优势和选择模式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社区养老服务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从专业化来看,由专业人员来照料老人,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保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从便利性来看,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大家同在一个社区,彼此熟悉,感觉亲切,服务上门,办事方便。从成本来看,社区养老服务能够避免机构养老成本过高的弊端,低成本运作,不需要为新建许多养老设施而增加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可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实行社区管理服务,不仅要考虑到离退休人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应尽力做到“养、医、乐、学、为”为一体,可以选择如下一些服务模式。

一是家政服务。将一些原来由家庭负担的事务性工作纳入服务范围,开通服务专线电话,实行上门服务,这一服务体系应包括家庭保姆介绍、代买菜、洗衣、打扫卫生、维修、搬运等内容。

二是社区医疗服务。开展医疗服务“下访”活动,开设家庭病房,上门送医送药,实行巡诊制度、义务查体制度,实现从“有病去医院”到“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转变。

三是文体活动服务。围绕“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棋类、球类、书法、健身、合唱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是设立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城区独居老人在老年人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发展社区老年公寓、日间照料室、托老所等老年人服务机构,对家庭抚养照顾有困难的老人、独居老人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

三、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翠屏区社区养老服务的还处在低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主要有这三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社区内没有专门向老人提供三餐等日常生活服务的家政服务机构,很多老人希望社区里有这样的机构存在。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有待完善。社区内没有向老人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没有针对老年人的优质优惠服务,不能做到小病好在社区,大病养在社区。由于行动不便,在城市公共交通很拥挤的情况下,外出极其困难,老年人即使到了医院以后,又因为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还得跑上跑下不断排队,做各种检查,结果是老病没好,又添新病。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更为缺失。

(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有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很少组织活动,对老年人没有吸引力。大多数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绝大多数活动都是独自一人或和其他两三人一起进行的,缺乏一定规模的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发展的不充分。

出现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工作人员人数不够,社区事务繁多,社区养老服务还没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采取如下一些对策。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所具有的福利性、公益性而言,社区养老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将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此外,还要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而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方式。

2、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福利性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之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发展,鼓励个人和社会各企事业团体走进社区兴办各类老年人服务机构,并对那些愿意在社区建立这种服务机构的投资者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此外,还应积极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和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尤其要善于发挥低龄老人的“余热”,创造一种“人人互助”的社区养老环境。

3、整合现有社区医疗资源,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其他专业性的医疗服务机构为补充,以正规大医院为技术支撑的综合性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和老年医疗保健体系。

一方面应该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主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医疗资源,包括政府创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等,将这些资源整合并改造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各社区的实际需求,可以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创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医疗服务机构,如老年护理中心、家庭保健指导机构、社区康复院等,并将之纳入社区医疗服务的范围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建立起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的连贯性服务体系,使病人从发病到康复的全过程都能做得到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医疗护理服务,并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中间环节,节约医疗资源。

4、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首先,放开政策,简化老年人申办各类组织协会的程序,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对老年人创办的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其次,作为社区管理者而言,应当正确认识老年人和他们的组织在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中的积极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老年人组织只是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的传统看法。在目前各社区资金和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应重视积极开发社区现有资源,特别是那些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低龄老人,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和活动能量,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养老难以普及,事实上,对老年人而言,社区是他们晚年生活最主要也是最理想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老年人对自己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有一种深深的依恋,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二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可以发现社区养老的应用存在着导向性,而导向性对我国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社区养老仍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寻求我们的方向,明确城市社区养老的建设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社区养老关键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角色的转换、如何利用市场的作用、针对养老的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

首先,对于政府角色的转换的导向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我们的改革中,如何进行政府职能的改革。基本政府职能的转换已经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建设“大市场、小政府”下政府的新角色、新功能。我们的政府在老龄化逐步严重的今天,单靠原来的政府一手包办解决养老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老龄化的需要。1979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传统的家庭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4-2-1”、“4-2-2”家庭结构逐渐会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流。在这种变化中,政府的角色应不再从事具体的事务,从以前的包揽、包管转移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购买、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到管理监督等服务方面。

第二,从政府的政策支持上看,我国已将养老的问题提高到不解决养老的问题就不能实现民生的高度。将养老提高到解决民生的重要位置。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院及养老设施,发展有特色的社区和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在政策的支持中还应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法制管理,学习日本的养老经验,出台相关的养老服务法,实现养老法制下的规范化。

第三,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上看,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的支持。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尤为看重,除自己的“小家”以外,更需要建立一个“大家”,而社区最适合充当这个“大家”的角色。在社区的建设中,强调社区应有自己的特色,使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归属感,这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和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从一些社区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上看,社区起到的作用很大,包括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区功能得到运用的前提下,城市社区养老才能良好的发展。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看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社区不论从划分上,还是功能实现上,都还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结构特点,社会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社区从政府行政中脱离出来,使社区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充满活力,使社区更像社区。

其次,如何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活跃市场,让市场充分调节我们的需示,满足我们的需要。如何才能搞活社区养老,解决市场与社区养老的问题,必须解决3个导向性的问题。

第一,社区养老如何才能充满活力。解决我们面对的社会老龄化,必须在政府和市场的监督下,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事业的投入应是有限的,政府大量的投入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可减轻政府的负担也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更具活力。社区养老单一低层次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实对社区养老的需求,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鲶鱼效应”的作用下,将使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

第二,只有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养老中,才能解决早已显露的社区养老的资金短缺问题。发展一项事业往往是以经济为支撑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是无法带动社区养老的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区养老方面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偏重于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现出我国社区养老的行政色彩。但是,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政府职能的转化要求服务的发展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已经不能解决社区养老所能解决的问题,并且也成为社区养老发展的最大阻碍。将社区养老市场化是我国养老市场的需求,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我们对养老的需要。

第三,调动社区中的可利用因素。在社区中服务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是社区中的物业管理机构,它是最可利用因素之一。物业管理机构是脱离政府的社会服务单位。随着住宅改革,物业服务已经遍布城市的新建房地产小区和部分居民生活社区,在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服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业的根本在于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人们衡量物业服务企业的标准。目前我国有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已经进入社区养老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后,物业服务企业也将收获不错的收益,并拓宽了企业的收入来源。除了社区内的物业服务公司,还可以建立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平台,面向全体社会,通过各种形式(包括NPO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的养老投资,其中包括养老设施、设备、场地等养老硬件的投资,实行全方面的市场化社区养老。

再次,针对养老的需要,还必须有软件的服务,而在养老护理服务的软件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导向研究就是社区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的问题。虽然专业化人才问题也是整个养老的重要问题,但是,社区如何吸引和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问题也是必须确定的导向性问题。

第一,从全社会来讲,需要全方位的培养养老方面的专业化人才。我国目前的养老护理标准是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来进行的,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几万人,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需求相比,老年人的护理专业人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整个社会上,还是要加强专业化教育的投资规模。大学中要设有养老护理专业,设立专科教育体制,贮备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以适应加速发展的老龄化。从教育专业化人才之外,还要突破教育专业化的误区,只有接受高等教育、受过专业学习的人才是养老的专业化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应面对社会设立养老护理的培训机构,以备人才的再培养。解决养老护理专业性人才的缺口。人才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适合为养老事业工作的人员,如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这些能够并愿意为养老事业服务的人力资源往往被忽视。另外,现就职于养老服务事业的员工大多数依靠个人经验对老年人进行护理,缺乏科学专业的学习。因此,利用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护理老人专业相关培训是必要的,这也是解决社区养老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社区养老输入专业化人才。

第二,有效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在合理利用社区专业化人才中,主要将社区内接受过培训,的养老专业人才集中起来,建立长期、短期等多样化合作模式。同时,对社区内待业、失业等有工作能力的人进行培训,让这些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加入到养老护理大军中来,不仅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也解决社区养老人员的短缺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发展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首先建立养老志愿者网络平台,将志愿者分为专业、半专业、非专业三级分类机制。随时补充养老人员的不足和短缺。经常性地对志愿者进行免费培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作用。

第三,养老护理专业人员职业化的问题。职业化就是要求对职业的尊重,而对职业的尊重从物质化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薪酬的给予。如何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首先是国家对养老护理专业的扶持,主要是专业教育的投资和培训机构的设置,建立职业化标准,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额度,从养老作为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养老护理人员能够积极正面地从事工作。其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平衡专业人员的薪酬也是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对社区养老建立的导向性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方向。在社区养老领域引入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投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让适应我们文化的社区养老更具有活力,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摘要:在最近的数据统计中,都会出现我国老年人口的具体预测,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会翻一番。我国处在一个发展的相对最佳时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还保持在一定的增长期内,而要进行的社会抚养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时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刚刚结结束的《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但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城市社区养老发展模式的导向性研究还很滞后,因此,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模式将在未来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探索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导向

参考文献

[1]石胜杰.当前我国社区养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当代经济,2012,(5).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3.发展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三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2011年2月11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依然面临“未富先老”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养老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应对的重大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1.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凌晨,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2.“空巢”老年人口比例增大,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以上,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

3.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抚养比较高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0.873‰)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24%,其中各省、市、自治区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的是上海市,达17.98%。就连抚养比最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高达9.23%。

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国的城市家庭也经历了由传统大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变,家庭照顾资源减少,传统家庭养老服务的基础和功能被严重削弱。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难以负担养老重任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家庭规模减小,现代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四二一”现象增多,照顾老人的子女数量减少,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难以负重。

2.社会竞争激烈加剧,年轻人用于养老的时间和精力减少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学习、工作压力大,异地就业、出国留学、移民海外等现实情况造成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尤其是,在家庭养老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的提高,造成女性对家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大大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3.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有一定的衣食和居住条件,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消费水平超前,易出现代际摩擦。而大部分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增加负担,只需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和慰藉,使得独居老年人越来越多。

三、专业机构养老陷入困境

从理论上讲,机构养老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它通过适度集中养老,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组合与优化配置,并由此降低养老成本、减轻养老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但从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拥有的养老机构、入住情况和实际运作普遍都不太理想。机构养老陷入困境,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1.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缺少必需的精神慰藉

有些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很少关心和探视他们,有些子女虽然经常探望老人,但是与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无法相比,老年人需要親情的交流和精神的慰藉,而这些是养老机构所无法提供的。所以虽有其他老年人相伴,老年人依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良莠不齐

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较为完备但覆盖面窄,尤其是中低档床位爆满,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较好的价格过高,民众难以负担;而价格低的往往设施落后,且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

四、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被弱化,专业机构养老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社区养老模式更加凸显出了优势。

1.社区养老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服务

老年人地缘文化观念浓厚,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养老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老年人在自己所熟识的环境中享受服务,能满足老年人“亲缘”“地缘”的“恋家”心态,增强了老年人的归属感,避免了去陌生的专业机构养老所可能造成的陌生感和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

2.社区养老覆盖面广,服务完备且收费低

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打扫卫生、购物、陪同去医院、做护理、伴聊天等服务。对那些心智已有些老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白天将由家人送入老人日托所由专人看护,晚上则回到家中由子女照顾,既减轻了子女负担,又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的服务收费标准较低,适合于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3.社区养老可以有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养老提供多种服务,需要大量服务人员,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缓解了就业压力。另外也可满足已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的愿望。

4.社区养老有助于推动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区是家庭与社会的桥梁,社区养老有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消除了现在城市人的隔离和漠然,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和谐的社区风气,有助于推动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我们肯定和提倡社区养老的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更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们。社区养老是对家庭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缺陷的补充,帮助解决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助于促进社区的整合,促进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相互协作,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燕琴.推广社区养老 构建和谐社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3).

[2]中国老年学会.21世纪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3]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4]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03).

[5]肖童.城市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方式的概述[J].今日南国,2010,(08).

[6]刘红.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2011,(06).

[7]肖云.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4.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四

天津市社区养老院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1选题依据

1.1选题背景

目前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养老的需求,除了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制外,最紧迫的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积极的推进老龄事业社会化,支持扶助发展老龄化事业。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事业发展较快。我国也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化事业。二是整合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模式居多,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是最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养老模式。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生育率和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大趋势。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11.03%,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3012万增加了1396万,比重比2000年的10.3%上升了0.73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2006.3.16]

天津市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养老问题更是不容忽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的缩小,城市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社区养老院作为社会养老的一部分,在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天津市社区养老院居住老年人的现状,我选择了部分养老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由此产生的养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目前的现状,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我深深记得孔子最初提出“老有所终”以来,数千年过去,这一理想仍未真正实现。在城市,老

人们或“住不上”养老院,或“住不起”养老院。在农村,主要是以居家养老。如何在养老问题上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人情温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社会和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

鉴于以上的背景,本文主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形式研究天津市社区养老院的现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做出相关的分析,并且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天津市政府的养老规划中是实现97%的居家养老。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针对现在天津市老龄化的现状,分析天津市社区养老院中老年人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满足,选择此课题首先是为了清晰地展现如今养老院的现状,并看到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的平均寿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也在日益上升。老年化的现实和养老问题已摆在我的面前,其重要性也十分突显,目前该城市出现的“空巢家庭和孤寡老人、无保老人”并因此延伸出来的社会问题更不容忽视,由养老而引发的社会、家庭问题更是十分棘手的。所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我会进行归纳分析,人们对于养老院的质疑和问题我也会对其进行调查阐明,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养老院的真实现状,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如今的养老院是怎样服务于老人的,养老院的优缺点是什么。其次是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式去看养老院在未来的发展是怎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养老院的看法不一,城市对于养老院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展现养老院的发展可以让社会对养老的建设更加重视,让人们对于养老这一观念有了更充分的思考,有意识的去关注身边的养老情况,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将目前社区养老院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问卷中有分类数据和李克特量表数据,通过有效数据的分析给出可能的改进建议。

以此更好地补充天津市社区养老体系的现状,解决养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天津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开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天津市的中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老人养老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该课题很贴近现实。

1.3研究方法

第一,看社区养老院的现实状况;第二,问卷主要是根据老人的现实的状况进行设计的,符合老年人的现实需求状况,调查我采取了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第三,从而得到老年人的现实需求结果;第四,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将统计方向的很多知识进行整理,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问题的现实意义也非常明确,从目前已出现的问题角度入手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将目前社区养老院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问卷中有分类数据和李克特量表数据,比如领取养老金是否方便?生活不能自理、半自理及全自理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养老院的平均消费?个人月收入?平常都会做些什么呢?认为老年人的幸福是怎样的?觉得到医院看病不方便,是什么原因?申请入住时很容易吗?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样?觉得您的居住环境如何?会涉及的问题应该有:看病是否方便及不方便的原因?对养老院的价格、生活照顾、日常护理、精神慰藉、医疗服务等的评价等等。我们选择了部分养老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通过有效数据的分析,尽可能的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对于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类数据分析将采用列联表分析、概率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进行。问卷设计和发放用到了《抽样调查》,其他的统计基础知识和软件知识随着问题的深入主要涉及的工具是SAS的某些模块和excel软件。

除此之外,本论文还着重说了天津市社区养老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让老人真真正正的了解社区养老院,对养老院有个重新的认识。

2论文结构

2.1文章的总体结构

论文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要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为有关理论的介绍。

第三部分为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第四部分为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且对将用到的统计知识做出简要的概述。第五部分为通过对问卷整理的数据结合理论知识的方式对天津市社区养老院的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

第六部分为养老模式的比较。

第七部分为结束语,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要概括论文所做创新点,并给出天津市社区养老院的合理化建议。

2.2实际应用的相关知识

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以下的一些知识:

1.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贴近实际,符合老人的现实需求状况,问题要设计的客观,尽量多出选择题,方便老人的回答,并且在做抽样调查时,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的养老院的老人进行抽样调查,以便得到的结果和现实的状况更加吻合。

2.利用SAS软件、Excel软件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概率统计中的抽样调查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列联表分析等相关统计知识。

2.3主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天津市社区养老院的现实状况,对于养老院,老人对现实不满的状况,给养老院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以满足当代老人的需求,提升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促进我国的养老问题进一步改善,让社会上更多的老人享受安乐的晚年服务。

2.4预期达到的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天津市社区养老院现实情况,并对天津市社区养老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预期是使天津市社区养老院能够根据老人的现实的状况进行合理化的改善,让老人过上幸福快乐的好生活。

3工作进度计划及目前研究现状

3.1工作进度计划如下

2012年12月下旬————2013年02月下旬

有针对性的阅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熟悉有关软件,学习理解相关统计知识和合理的设计调查问卷

2013年02月下旬————2013年03月上旬

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筛选信息,并对实际数据作初步分析,写出开题报告 2013年03月上旬————2013年04中旬

写出论文的主要部分

2013年04月中旬————2013年04月下旬

写出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等等并且对各个部分进行整理

2013年04月下旬————2013年05月上旬

写完论文初稿,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3年05月上旬————2013年05月下旬

定稿并进行打印及其装订,完成毕业论文,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3.2目前研究现状

在已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相关信息和收集素材,仔细设计调查问卷,认真学习列联表分析、概率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SAS的某些模块和excel软件,并且有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思路。完成开题报告,开始论文初稿的撰写。

4参考文献

[1] [英]B.S.艾沃日特,列联表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 SAS支持网站.SAS/STAT® 9.22 User’s Guide.2010:

[3]SAS支持网站.[4]George Casella ,Roger L.Berger.统计推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10年1月

[5]董大钧.SAS统计分析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计出版社.2008

[6]茆诗松,王静龙,濮晓龙.高等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9]孙山泽.抽样调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10]曲庆云,赵晓梅,阮桂海.统计分析方法-SAS实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谢邦昌,朱建平,何海鹰.Excel2007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5.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篇五

近日,由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部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xx)》在北京发布。

智能养老产业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老龄服务业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新业态。当前,在老龄领域,智能住区、智能家居、智能服务、智能健康、智能装备、智能教育、智能文化等业态迅猛发展,不仅加速了老龄服务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深刻改变了老龄产业的发展方式。我国智能养老产业方兴未艾,但仍存在着观念认识、体制机制、核心技术、市场模式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扩大市场需求,探索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xx)》指出——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制度碎片化。

好的制度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是促进技术合作、扩大市场的基础。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制度碎片化,没有形成统一衔接的良好制度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制度创新乏力、激励措施不落地等,严重束缚了行业市场的拓展、企业间技术协作、产业的快速推进。仅标准化一项,调研显示,由于标准、规范的缺失,某集团公司投入了近千万元成本对原来在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但是在项目实施上仍然存在标准对接问题,无法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

我国智能养老整体还处于“学、抄、拿”的起步阶段

智能养老产业必须始终以老年人为本,老年人满意不满意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最终评判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在度过安全、便捷、舒适晚年生活的同时,获得多元化、个性化、专业细致的养老服务。虽经快速发展,但我国智能养老整体还处于“学、抄、拿”的起步阶段。一方面,智能养老产业领域的行业组织发育不健全,从全国到地方都缺少权威性的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直接导致行业自律机制缺失,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智能养老产业领域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缺失,行业内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以及市场扩张缺乏必要手段,难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市场秩序,行业发展受限。

“一颗爱心、两只手”已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大,以及高龄失能老人比重的上升,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也呈现新的特点。一是精神文化服务需求逐渐提升。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将得到全面的保障,而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将成为老年人的主要需求。二是对健康康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凸显。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希望生活得更加健康;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对保健康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对服务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区和养老机构,老年人都希望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而这种服务只凭“一颗爱心、两只手”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智能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质量。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都脱离不了市场需求的制约,智能养老产业也必须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的特点和重点来进行谋划和发展。

我国智能养老设备用品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期

蓝皮书指出,我国智能养老设备用品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期。一是老龄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智能养老设备用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涉及老龄工作的相关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老年人权益保障进一步落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老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也聚集了巨大的消费潜力,孕育了更为庞大的市场。二是改革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智能养老设备用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标志,以来国家在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信息惠民、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等政策颁布,有力地支持了以互联网为主的智能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出台了大量相关的配套措施,30个省(区、市)基本实现了改革政策全覆盖,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等省(市)出台了专项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性利好促使各市场主体对智能养老设备用品的引进、消化、吸收、研发呈现更加积极态势,主动地以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三是老年消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为智能养老设备用品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并以年均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新增老年人口中绝大部分对智能养老设备用品的需求更具购买力,消费潜力可能快速释放。

老年远程医疗的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已经确诊和未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总计将近5亿,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对于自己的病情并不是十分了解,导致医疗开支巨大但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平台管理,按照人均500元/年的慢性病管理费用计算,国内市场总值约为2500亿元/年,市场容量巨大。

浙江好络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专业从事“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了面向全国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云平台,整合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延伸,完善三级医疗体系,优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流程,实现了远程医疗慢病管理创新模式。

以县为单位,以桐庐模式为样板,可以建立县、乡、村的三级医疗体系;以青岛市医保定点心脏信息会诊中心为样板,可以建立市、区县、社区的三级医疗体系。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各地政府出台符合各地方基层公共卫生政策要求的相关政策,项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

截至目前,好络维远程多参数监测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品遍布全国200多家医院、1500多个干休所和养老中心、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临床应用8年多以来,累计患者动态数据6000万条,共计给450万患者提供服务,挽救了大量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命,其中危及生命的有1500多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0例、恶性心律失常360例,室性心动过速241例等。

蓝皮书指出,国内,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形式。老年人养老其实不单单意味着生活照料,老年人的身体包括心理健康等都需要予以关注,养老离不开医疗,医疗保健和养老结合是养老的趋势。未来老年人无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医疗保健都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不同养老形式,医疗保健服务也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和各种养老形式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医疗的深入发展,未来远程医疗将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的养老保健,通过远程医疗创新基层慢性病管理模式、控制慢性病发病率、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将成为可能,届时“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组合模式将会成为老年人医疗保健的新的发展趋势。

“华龄健康365工程”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促进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及服务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业、提高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全国老龄办率先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论,并概括了智能化养老应包含的六大智能系统,“健康管理智能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是民政部批准直接登记、全国老龄办主管的社会组织,肩负着推动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的社会责任。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养老工作的战略部署,为了使智能化的健康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在全国老龄办的支持下,华龄中心联合艾科泰克(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华龄健康365工程”为载体,通过搭建老年健康智能管理云平台、建设全国老年动态电子健康信息数据库、打造全国养老健康三级服务体系,为我国广大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普惠的智能化养老医疗健康服务,内容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疾病预防与筛查、慢病管理等。

“华龄健康365工程”以先进的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优质医疗资源为依托,打造以全国数据互联互通的“全国老年动态电子健康信息数据库”和“全国老年健康智能管理云平台”组成的“一库一平台”全国养老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优质医疗保健资源,以“互联网+”的.形式,以最便捷的手段、最经济的方式普惠全国老年群众,促进养老健康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华龄健康365工程”为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打造了一个信息化平台,为他们共享优质医疗技术、无疆界地服务全国老年人,依靠医疗技能放大服务能力、合法增加服务收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365工程提供的平台服务,养老服务提供方可以获得强大的养老健康服务能力,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同时,政府部门通过PPP模式落地实施365工程,免费获得养老健康信息云服务,大大减少信息系统硬件投入及系统维护支出,节约的经费可直接用于购买养老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提升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效率。同时,由于对健康预防的投入增加,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将最终减少当地医保支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华龄健康365工程”在全国范围的实践推广,一个前端触及祖国大地每一个角落的老年健康信息采集、养老健康服务网络,后端连接国内国际优质医疗保健资源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不断吸引更多资源进入。“华龄健康365工程”将继续努力积极应对老龄化,一步一步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健康中国乃至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应当加强系统全面、使用简单、高性价比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尤其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智能养老倍受关注。市场的火热的同时,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仍然存在技术层面缺少核心科技、市场层面商业模式水土不服等问题。同时,养老涉及领域众多,老年人口和养老从业人员接受信息化程度较低,系统全面、使用简单、高性价比的智能系统,是养老行业的刚需。

上海岸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智能养老领域,参与了多个国内知名的养老机构的智能系统的实施与运营,积累了丰富的养老机构智能系统的经验。在取得资本助力后,吸纳了国内外顶尖的物联网研发团队加入,从底层技术研发创新开始,成功研发出了全面、易用的智能养老系统,同时在商业上,创新推出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使得智能养老系统成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的老人经营都可承受,深受市场的好评。

岸欣智能养老系统核心技术由健康物联网路由器、精准三维定位、智能插座、健康物联网管理平台、蓝牙语音传输与识别、一体化机顶盒等模块构成,通过与创新型的金融资本对接以全新的产业金融租赁的方式,对接智能养老市场,解决目前国内养老机构因建设投资大、运营见效慢、专业人才与商业模式缺位等原因而难以采用智能化系统的问题。

岸欣智能系统的商业模式是由运营商与养老机构或个人签订不低于5年的权利锁定运营期,所有的智能系统的设计、实施、设备、售后服务,全部由运营商负责。设备所有权归运营商所有,养老机构和个人无需购买产品,仅需要每月支付相关服务费即可。同时岸欣通过技术创新以及资本借力,成功的将该服务费变得亲民,进入到较多养老机构和个人可接受的范围。

6.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六

农村养老保险,是指以农村非城镇户籍的居民为保险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面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快来看看吧!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5.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分层分类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新农保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公开参保人缴费和待遇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引入独立于基金运营机构之外、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制约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文成.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问题分析.环渤海经济望,.

7.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七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呈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大量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城市家庭及近半数农村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逐步简化、规模逐渐缩小。民政部2015年6月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共计21 242万人,占总人数的15.5%。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养老问题日益显著,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日渐式微,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逐步提高。

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可以避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过剩或不足,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1杭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数据来源

对杭州市各街道社区450位常住老年人及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4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发现康复医疗、常见疾病预防、定期体检义诊、提供常用药品、上门医疗服务、陪伴就医配药、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紧急情况救助、日常按摩保健等为主要医疗服务需求。通过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2数据分析处理(见表1)

本次调研侧重于居住地较为分散的各生活小区老年人,主要考虑地域因素,不考虑其他人员结构因素,因此各因素所占比重不一。为便于理解,用医疗护理服务项目选择数占所有选择数比重表示,其中代码占比(%)表示选择各代码对应医疗护理项目占选择所有医疗护理项目总数的比重;均值表示所有调研对象选择该代码数占总代码数的比重;(+)(-)(=)分别表示该比重高出、低于、等于均值。

表1说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一,从均值来看对康复医疗(16%)、定期体检义诊(14%)需求较高,对日常按摩保健(5%)、医疗保健知识普及(9%)需求较低。不同影响因素下,研究对象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如60~70岁年龄段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22%)、医疗保健知识普及(20%)需求明显高于均值,且比重较高。

1.3服务满意度调查及问题反馈

本次满意度评价主要是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服务的反馈,结果如下:很满意20%、满意52%、一般16%、不满意9%、很不满意3%。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护人员对用药和膳食等相关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不明确;(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形式单一,医护人员不熟悉护理对象身体情况;(3)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电话预约和电话回访程序繁琐;(4)护理时间较短,不能详细解释病情;(5)缺少对护理对象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6)语言交流障碍(杭州方言和普通话)。

另外,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部分护理对象对基层医护人员有偏见,只认可综合性医院,认为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较差;(2)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认识不全面,认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会额外收费,对医护人员有排斥心理;(3)不能明确回答相关问题,如养生、保健、膳食以及综合临床反应;(4)与部分独居、空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联系、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建设模式的选择依据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而杭州市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并将出现高龄化发展趋势[1]。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应卫生服务站,人员配备按片区划分,人均服务100~400人。调研发现,72%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表示满意,但仍有12%的老年人表示不满意。因此,在确定医疗护理项目时不仅要从服务供给层面思考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而且要关注老年人自身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合理需求。

表1数据显示,研究对象对不同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明显,不同人员结构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也较明显。因此,我们在安排医护人员时应考虑人员结构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影响,合理配备相关人员,如该社区老年人对康复医疗需求较高,配备人员时则适当向这一需求倾斜;组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小团队,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人员结构和需求灵活调度,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团队共享服务对象疾病信息,建立病历档案动态信息库,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强、侧重点清晰;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其熟悉养生、膳食、心理健康等相关专业知识。

根据老年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反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社区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拥有过硬的医疗护理技术,树立良好形象,消除老年人偏见;(2)根据老年人护理需求适当增加医疗护理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如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加强沟通交流、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等;(3)简化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手续,增强服务的灵活性;(4)根据护理对象情况适当延长护理时间,增加服务内容,掌握服务对象健康情况,避免护理过程形式化;(5)医护人员要适当学习地方语言,提升语言交流能力;(6)加强宣传,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认识;(7)建立动态人员流动情况表,方便及时联系医疗护理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速较快。从民政部统计公报可以看出,老年人口基数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见图1)[2]。受传统养老理念影响,老年人十分重视家庭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家庭必然成为我国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居家养老自然成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日趋核心化、小型化,“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比重上升。有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寻求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是家庭养老条件或资源不足时的一种替代选择[3]。因此,仅依靠家人照顾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依托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退休模式”、德国“邻里之家”、日本“老龄看护福祉体系”)[4,5],对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6,7]。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作为一种有效且易被广大老年人接受的长期照护模式,符合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及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本次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需求包括医疗护理形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综合专业技能更全面、服务方式人性化,适当引入精神慰藉、心理指导、健康养生、日常保健、合理膳食等。因此,要根据老年人人员结构特征以及相关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结语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杭州市社区常住老年人及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调研发现,不同特征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不同,除基本服务项目外,老年人精神层面、养生保健等需求有所提高。在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过程中社区老年人和医护人员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医疗护理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等途径,逐渐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倪荣,杨佳琦,朱晨曦.杭州市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27-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3]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4]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卫彬,王姝文.日本老龄人口看护福祉体系的建构及对中国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15(3):71-82.

[6]曲绍旭.福利效能视域下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功能优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4-109.

8.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八

【摘 要】把医院、养老院和养老社区三者结合起来,是建立一个高效、经济的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但建立一个怎么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尚值得探索。本文从医院学科设置角度,对医院、养老院和养老社区的建立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医院;养老院;养老社区;医养结合

任何生命的个体都是向死而生的。老年是离死亡最近的年龄阶段,也是利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阶段。医养结合,把医院、养老院和养老社区三者结合起来,是建立一个高效、经济的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探索一个合适的医养结合模式对于处于老龄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代中国而言,不仅对解决养老问题,而且对提振区域经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以医院为中心的医养结合体

目前,我国在养老模式主要存在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等不同形式。从长远来看,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都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老年化趋势,社会养老模式会最终取代其他养老形式成为未来养老体系的主导。医养结合模式是对传统社会养老模式的创新,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重新审视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功能进行整合,将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放在首位,将医护与养老相结合,有助于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的多重需求。因此医疗服务是医养结合体的中心环节。一个患病老人,首先需要的得到该病的优质便利的医疗救治,如果同时其又社会养老需求的话,那他会倾向选择与其治疗有关的专业化养老机构。那么此人在疾病急性期是这家医院的住院患者,在疾病缓解期可以是该养老机构的客户兼作医院的门诊患者,因此我们建立怎样的医院是医养结合体经营成败的关键。笔者的建议是建立一个以老年多发疾病为特色科室的综合性医院,并配套以疾病为特色的养护院,可考虑从如下科室选择一至数个建立以该学科为特色的医养结合体。

1.医院的医疗学科设置

(1) 透析中心——肾脏病科——肾病养护院

截至2013年底,中国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需要透析患者)数量达到200万左右,但实际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人数仅34.5万左右。因此建立透析中心的市场广阔。肾透析是肾脏替代治疗,治疗方法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单次治疗时间长,且需要频繁治疗,就近治疗非常必要。可以以透析中心为特色,吸引包括肾透析患者在内的各种慢性肾病患者来肾脏病科救治。并引导其就近养老,选择肾病养护院,保证其救治便利、养老服务专业,有利于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2 )肿瘤治疗中心 ——肿瘤养护院

据2012年癌癥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37万。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在《国际癌症杂志》上发布我国2003年—2005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生存数据我国年龄标准化后的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其中,女性乳腺癌的生存率最高(73%),其次是结直肠癌(47.2%)。而美国目前全部癌症的5年生存率约为70%,其中预后较好的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5年生存率都超过90%,因此癌症日渐成为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除需接受除手术、介入、放化疗外,还有很大部分的工作是癌症康复。这部分工作如果是由患者或其家属来完成,对其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对大的负担。因此在医院有能力吸纳癌症患者来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的将患者留在肿瘤养护院来完成养老。

(3) 神经精神病科——康复中心——神经精神病养护院

目前,我国神经精神疾病,尤其是老年相关的神经精神疾病,如脑血管病、老年退行性的中枢神经疾病发病率高,该类疾病的致残率高,除治疗手段特殊外,其远期康复、生活护理等也相当专业,依赖无专业背景的家庭成员恐难以奏效,因此神经精神病科-康复中心——神经精神病养护院的路径是该类患者难以拒绝的选择。

(4) 中医科——养生中心——传统医疗养护院

现代医学对有相当大部分的老年性疾病,尤其是功能性疾病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传统医学,主要是中医,其他如苗医、傣医、蒙医,甚至是印度传统医学都是可以用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健康的。目前老年人关注健康,热衷养生也是一种普遍的潮流。与其放任这种潮流无序发展,不如建立一个中医科——养生中心——传统医疗养护院平台,引导他们成为科学的规范的救治手段,以期让这部分患者获得更大的助益。

(5) 其他多学科配套发展

从病人的需求上看,该模式需要建立在一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框架上展开。强势的专科特色是吸引大量病员就诊的亮点,是继而进行分类性的专业养老的基础。但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基础疾病多,如果缺乏多学科配套,缺少对其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就会导致病源流失,使专科-专业养护机构的模式难以为继。

2.学科设置的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市场:可考虑目前需救治病人数量庞大,现有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领域:如肾透析;可适当考虑某疾病领域虽患病人数有限,但治疗上仍有盲点的(2)设备:后起的医院缺乏历史的沉淀,要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宜优先选择高度依赖设备,从业人员可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专科。

3.应用该模式的几个优点

(1)将养老作为医疗的后续环节:赵艺研究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医疗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其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现有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能达到较高医疗层次的较少,只有少数专业医院附属的养老机构或由医院直接转为养老院的才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大多数医养结合型养老仅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还达不到专业医准,医护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病患老人的需求。我们提倡的模式就是建立在医院基础上,可以满足大部分病患老人的医疗需求,而由医生推荐选择的有专科护理背景的养老机构使病人更放心入住。(2)分类管理:养老产业的大量人力投入注定其是一个微利行业。由医疗机构对老人进行分类,入住养老机构后实施专科管理,可以提供劳动效率,提高利润空间。理由如下:i 专业化对护理效率的提高:一个护理人员看护的对象由包含慢性肾功能不全、帕金森病、痴呆、糖尿病等多种不同类型老人组成,其护理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我们训练一个护理人员主要看护以帕金森病为主要疾病的老人,其看护的人数可以增加,护理的内容也更专业;ii 自护的成分增加:orem护理理论把护理分为自我护护部分和补偿护理部分,有类似疾病的病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健康教育,首先可以增加其自我护理的能力的,其次不同护理能力的病人在一起可以相互协作,互相帮助,是可以提高其完成其部分补偿护理的能力的,这也是减少护理人员劳动强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医养结合体基础上的老年地产及老年社区建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养老服务实现了社会化转向,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养老社区遍布全美各州,带动养老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报道,1986年美国老年人消费额达到8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18%,而在2008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危机中,美国养老社区发展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在普遍疲软的美国房地产可谓一枝独秀。。美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养老社区开发可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美国最早的养老社区开端于独立前的“凯斯利养老社区”(Kearsley Retirement

Community)。1772年,费城教会根据约翰·凯斯利(John Kearsley)医生的遗嘱,用他的遗产在费城建立一所基督教堂医院(Christ ChurchHospital),占地13英亩,专门收容穷人和体弱的寡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高级护理社区,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持续照顾,由此可见美国老年社区也是从医院发轫的。从西方国家的养老发展阶段上看,其初起阶段是基于老年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建立养老院,继而是因健康需求和生活需求而建立养老公寓阶段,到当代为满足老人精神、社会、自我实现需求而设立老年社区阶段。中国的老年化是与生育政策相伴随的,来势汹涌,不再具有分阶段发展的历史机遇,可考虑三阶段合一,尝试在医疗健康产业上的三合一老年社区建立。

三、老年社区促进老年相关产业的集中化发展

以美国“太阳城”为例,在老年社区内必然要发展与社区规模相配套的衣食住行、娱乐、体育服务。另外,鉴于老年健康产业的巨大经济前景,老年社区注定是吸引各路资本进入、各种新生事物产出的平台,老年健康产业与老年社区结合必获得长足发展。中国目前的家庭和人口年龄特点,笔者认为老年产业不可能长期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其劳动力替代手段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老年社区也是其探索发展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1]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69-74

[2]http://www.jkb.com.cn/news/depth/2014/1103/354070.html.

[3]刘旦中国养老社区开发和运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 2015(7):79-84.

[4]张卫国 美国养老社区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5):136-149.

[5]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广东经济,2008(6)50.

作者简介:

9.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篇九

养老难离家:模式难创新 特殊人群难养老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养老产业发育不足,服务供给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经济状况老人的服务需求。陕西很多地方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却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尴尬。

养老遇阻,“难”在哪

“以房养老”模式难在哪儿

对于会不会选择以房养老这个问题,记者在西安市环城公园内随机采访了10位老人,几乎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没好好考虑过。只有一位老人表示,如果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可以考虑以房养老。[详细]

“以地养老”模式能否实施

“以地养老”模式主要是通过流转老年人承包地使其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并在保持其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流转使用权用于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归老年人所有。[详细]

以“N”养老模式如何探索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在以房养老、以地养老之外,一些地方又探索出一些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相关专家认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详细]

哪些人群,“难”养老?

空巢老人:寂寞孤独地老去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许多“空巢老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长期感到寂寞,又得不到排解,甚至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详细]

高龄贫困老人:活着就是活受罪

相比于城市,日益老去的村庄里还有更多的老年人无人照料,传统的观念也阻碍着他们进入养老院,缺乏经济来源的老人,更像是被遗忘的过去。[详细]

失独老人:无处安放的暮年

陕西的失独家庭约有8600余户,失独父母约有1.4万人,他们在情感上遭受煎熬外,面临养老的窘迫,比一般家庭更需要经济上的扶助、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亟待社会更多的关爱。[详细]

养老“三难”1 养老遇阻,“难”在哪

——养老模式运行调查

作者:康传义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10月19日06:03

一方面,“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养老产业发育不足,服务供给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经济状况老人的服务需求。为打破养老困境,陕西省很多地方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以房养老、以地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不断涌现。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尴尬。

以房养老,看上去很美,却似乎只是“天上的云彩”。记者从陕西省相关部门获悉,尽管数年前,陕西省就已经将以房养老提上议事日程,但截至目前,具体的可操作方案,依然处于调研阶段。

去年保监会正式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被列入试点城市。然而,一年多过去了,“敢吃螃蟹”者却微乎其微。幸福人寿作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推出以房养老的保险公司,截至7月底,仅签约12户家庭。这样的“成绩单”,相对于我国两亿多的老人基数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房养老”模式难在哪儿

对于会不会选择以房养老这个问题,记者在西安市环城公园内随机采访了10位老人,几乎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没好好考虑过。只有一位老人表示,如果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可以考虑以房养老。

在国家业已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相关保险公司又积极推进的情况下,以房养老却遭遇现实尴尬,原因在哪儿?对此,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认为,以房养老作为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一种养老模式,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在我国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石英分析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房养老,首先必须要有房。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国实行商品房制度,到目前为止,也不过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老人名下,有房的到底能占到多大比例,需要好好地调研。实现以房养老,不仅仅是要有房那么简单,还必须有“大房”,有“值钱的房子”。这样相关机构才会考虑“回购”,如果地段不好,又是建设多年、简陋的“房改房”,要实现以房养老,也是不现实的。

“现实恰恰是,没有经济基础,需要以房养老的老人,手里又没有能让保险公司看得上的值钱的房子。手里有这样房子的老人,往往经济基础和条件又很好,几乎不会考虑将房子抵押出去,用来养老。”石英说。

实现以房养老,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关键。虽然保监会已经出台《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但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相关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对这项业务还不是特别熟悉,在条款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有诸多的不足。同时,房屋价值由谁来评估,有没有可信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也是老人们在考虑是否选择以房养老时很关心的问题。

除了诸多客观制约因素之外,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是主要制约因素。把房子抵押掉养老,而不是留给子女,很多老年人对此很难认同。以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老人为例,他们要么名下没有房子,即使有房子,首先考虑的也是“留给孩子”。“卖掉”房子养老这样的方式,他们从观念上还很难接受。

中新网房产频道也曾围绕“目前制约以房养老推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0.9%的网友认为是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制约,27%的网友归因于金融机构业务条款、配套机制等不健全,21.9%的网友认为是政策适用人群范围窄。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结果则显示,选择上述三项的网友占比分别为42.9%、46.9%和45.4%。

“以地养老”模式能否实施

在各个城市纷纷试点以房养老的同时,针对农村老人的“以地养老”模式,也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其主要形式是通过流转老年人承包地使其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并在保持其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流转使用权用于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在陕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恒源煤电集团董事长孙俊良就提出,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让农村老年人有钱养老,二是农村老年人要有人管理。农村老人可以住房向银行或政府组建的养老贷款公司抵押贷款,由银行或贷款公司按一定期 限支付养老金。到期或老人不在时,其子女可以偿还贷款赎回住房,也可由贷款机构回购处理。“以地养老”,可以通过家庭承包土地的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增加养老收入。

今年刚满60岁的白五奇,是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农民。由于有一手漂亮的泥瓦工手艺,常年在外务工的他,收入还是不错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现在他干起这样的活,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不行,以前干上一天活,晚上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浑身是劲了。”白五奇说,“这两年,明显感觉体力有些跟不上了。”

谈到自己的老年生活,白五奇心里很是没底。“能将土地抵押出去,用来养老,听起来还挺让人向往的。”白五奇说。

然而,以地养老这样的模式,在石英看来,也有很多“槛”需要迈过。实现以地养老,需要建立在土地确权基础之上。集体建设用地在所有权上属于集体所有,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它对于用地的主体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说外人来使用集体的建设用地,目前还没有放开,如果现在这么去操作,在法律上有一定的障碍。如果没有对土地进行确权,就很难保障老人对土地的使用权益。然而,在很多地方,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土地确权,依然是个未知数。

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之土地的收益率不高,即使迈过了土地确权这道坎,以地养老仍将是一个未知数。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土地流转的价格,一亩多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样的收益下,实现以地养老,无疑只能是“纸上谈兵”。以白五奇一家为例,全家三口人,家庭拥有责任田2.8亩,平均一人不足一亩。按照汤峪镇流转土地的平均市场价格,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用大约800元左右。如果只是把自己承包的那一份责任田流转出去,每年收入不足1000元,如何养老?

以“N”养老模式如何探索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在以房养老、以地养老之外,一些地方又探索出一些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相关专家认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

陕西省千阳县建立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既体现了“互助”的特点,又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目前,入住千阳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老人每天只需交5元左右的生活费,按照专门的食谱就能享受到一日两餐的可口饭菜。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寄家养老”、“会所养老”、“家政养老”等各种不同养老模式纷纷涌现出来。

谈到诸多不断翻新的养老模式,石英一方面给予了肯定,认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满足老人们对养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但石英认为,在多方面探索之外,我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社区居家养老上面。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年龄越大,越对家庭依恋,更多的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下,年轻人很难做到与老年人同住,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年 增多。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会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关键是要发挥“社区”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的社区现在好像还没有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石英说,“让社区逐渐成为养老的主要载体,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必须的软硬件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可以供老年人交流与娱乐的老年活动室、老年餐桌等,在目前大多数的社区还都没有。更不要提社区家庭医生等更高层次的服务了。”

在不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同时,石英认为,应更多地建立起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根据调研,我们发现,现在的养老机构,最紧缺的不是床位,而是医疗服务。”石英说,“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越是收费低廉的低端养老机构越是无人问津,收费高昂的高端养老机构却往往一床难求。主要的原因就是低端养老机构虽然收费不高,但服务水平,尤其是医疗服务水平难以跟上。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宁愿呆在家里养老,也不愿意到这些养老机构去。”

下一步,我们应该将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上。可以让一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上来,依托医院的医疗和其他软硬件资源,并最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目标。

养老“三难”3 中国养老,“难”离家【2】

——养老未来走向调查

作者:杜瑶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10月19日06:31

愿在家中慢慢变老

像呼延玉一样,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生活障碍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涌现在新时代的老龄潮中。在家人们逐渐老去的时光里,伴随我们更多的是对这个庞大群体养老问题的思考。

采访中,呼延玉老人直截了当地表示,她从没打算去养老院。目前身体还算硬朗,能照顾好自己日常生活,日后要是真动弹不了,孩子们会请人来家里照顾她。对此,呼延玉的大女儿李霞说:“我们兄妹几个的孩子也大了,家里的房子都买得大一些,就是想把妈妈接来一起住,可现在她还是离不开她的老屋。如果,妈妈年纪再大些,我们是一定要把她接到自己家里来住的,到时候就算请人照顾也放心。妈妈操劳一辈子,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送她去养老院,不能让老人家有孤单感,这是做儿女应该想到的,况且我们也有条件办到。”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养老问题总是包裹着时代特色。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红娟表示:最近做的《陕西省老年人现状与需求调查》,其中关于养老方式的选择,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83.3%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8.6%的人选择社区养老,仅6.7%的人会去专门机构养老。要知道,在20年前提出去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随着社会各种思潮的交锋融合,大家都很看好的“专业养老”,如今支持率却一落千丈。在经历过时间和现实的考验后,“回归家庭”终究成了绝大多数老人年最终的选择。

谈起上面的调研结果,今年90岁的高荣英总有说不完的话。2012年5月住进西安市北郊的一家养老院,2013年1月底彻底搬了出来。“我年纪太大了,大毛病没有,就是人老了经常出各种小问题。老伴去世了,孩子们都要忙自己的事情,没人管的上我,五个孩子就商量着把我送到养老院。”高荣英说,“里面干净,有好多和我一般大的人,大伙时常在一起聊天、吃饭。可心里总觉得不畅快,没个老熟人,也不知道外面人都在干什么,孩子们看我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交谈中,高荣英思维清晰,只是说起话来断断续续:“最后,是我自己坚决不住了,好几天不吃饭,逼得孩子们年前把我接出来。”高荣英老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从养老院出来后大部分日子跟着小女儿住,自从2014年小女儿查出糖尿病后,就是五个孩子轮流照顾她,每家一个月。今年年初,高荣英走路时不小心摔跤骨折,在几个孩子家搬来搬去更不方便,尽管这样“挪窝式”的生活别人难免略带微辞,高荣英却说:“我 不觉得累,老年人也不图啥。感觉自由,能和你们交流,每天在家里睡个踏实觉,比花钱住养老院强多了。”

养老“三难”3 中国养老,“难”离家【3】

——养老未来走向调查

作者:杜瑶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10月19日06:31 养老缘何难离开家

严中华在西安市红专南路当社区主任已经近15年,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他对养老有着更深刻的见解:“红专南路社区有老年人2000多人,占比超过社区总人数的20%,如此大体量的老龄人口养老一直是社区管理的重头戏。我发现,尤其在养老保障体系频现危机的当下,中国传统观念对养老院制度始终难以亲近。像我们这院子里只有5户老人去养老院,即便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采取‘居家养老’形式赡养老人有弊端,但大家都试图发现其更多的可行性。”

似乎,在中国谈到养老话题,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孝道。因为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先入为主把去养老院定义为“不太幸福的结局”,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显得理所当然。也就是说,当年老的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尤其是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减弱之后,通过子女的照料、关怀,来实现养老这一功能。“和养老院相比,这种通过子女的孝顺达成赡养年老父母的‘家庭式养老’的优点在于,它不是完全经济型 的关系,而是掺杂着感情在里面。比如,在一个五星级养老院,如果你给的钱足够,它能提供全方位的完善照顾,但那终究是顾客和服务者的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完全不一样。”杨红娟说。

当今,有所谓“四老”的说法,即一要有老伴,二要有老友,三要有老窝,四要有老底。大多数的老人越老越难离开固有的生活圈子,就是因为这里有他自己的感情世界,可以在脱离了社会工作关系和子女的长久陪伴后,还可以感受到愉悦。就如严中华所说:“哪怕是再旧的房子,再老的邻居也觉得亲切,在家里可以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子女来看也方便,光是在街边转转就已经很满足了。”因此,这种“难离家”的养老,除了传统观念外,还带着老年人自己的心理因素,“对父母的孝顺,不应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抚养老人的理念,要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进而关注精神的追求。”李霞说。

从“只生一个好,养老靠政府”,到“政府和你一起来养老”的转变,其背后折射出近年养老和社会保障形势的加剧。“这实际上就大多取决于你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换句话说,如果你自己经济收入好,你就能找个条件比较好的养老院;但如果你是下岗工人,或是农村的老人,境况就比较尴尬了。”家住西安市北郊文景观园的王海志说道,“然而,老年人都不愿多花钱,不去养老院,不愿请保姆也多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对此,杨红娟表示:中国是真正的“未富先老”,正式的制度支持跟不上老龄化发展速度;加之,我们欠账很多,养老院很少,养老机构 13 比例非常低,无论是社会投入还是经济发展都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去养老院养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看来,更多家庭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也是有其现实和经济的考虑。

养老的路该怎样走

“我省老年人子女情况:多子女占61.2%,双子女占28.2%,独生子女占9.7%,无子女占0.9%,这是从《陕西省老年人现状与需求调查》中反映出的情况,可以这样说,未来五到十年,才到了独生子女老人的高潮化。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还未真正到达养老资源紧缺的时间点,我们的养老问题就如此棘手。”杨红娟说,“现实中,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常见4:2:1的家庭结构,以及随着国人居住流动性增加,都在挑战‘居家养老’传统理念的可行性。比如子女希望在大城市或者国外求学工作打拼,而父母希望子女回到家乡近身陪伴,个人追求与赡养责任时常发生冲突。”

然而,对于养老困境,严中华说道:“老年人想居家养老,但在家又难以得到周全照顾,这种两难困境在8年前我就有感受,而现在社区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也是从那时起的心。”严中华回忆,2009年设立“社区服务站”,只有一个热心的退休人员操持,主要是做家政的中介联系;后来发展为5个成员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些吃低保的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去重点老人家里走访,帮他们买菜,陪他们取钱。再后来,就是下月即将开放的“日间照料中心”。“为这个中心我做了8年功课,在这里解决老人吃饭、看病的问题,提供老人活动、休息的需求,子女 14 可以白天把父母送到这里,晚上再接走。这样既能不背离老人养老不离家的初衷,又能消除老人得不到照料的顾虑。”严中华说,“然而,条件虽然都具备了,但还是缺人。中心常态化运行需要专职人员,这个是我们社区人员和志愿者远不能替代的。”

上一篇:中秋游园活动主题下一篇:红领巾中国梦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