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写作(共8篇)
1.新闻与写作 篇一
案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区别
(1)真实性要求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
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允许虚构。
(2)媒介运用的区别
新闻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有一定的媒介制约。而广告文案作品的发布和传播,对媒介无特殊要求。广告文案写作的媒体运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新闻写作的运用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目标受众接收、有利于说服受众的接触途径就是好的媒介途径。
(3)时效性的区别
新闻写作强调作品所体现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但广告文案写作对时效性问题没有特殊要求,它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为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加强广告信息的亲和力,广告文案写作甚至可以为产品特意营造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了利用时效性,达到信息传播的新闻效果,广告文案写作经常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运用新闻写作的特殊结构、新闻写作的特殊语言表达程序和表达风格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表现消费者的需要。
广告文案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1)两者共属于信息传播方式
两者都是信息传播方式,都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写作形式。
(2)广告文案写作运用公文的写作形式达到目的
公文形式有其规范化、程式化特点。这些特点,使公文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说服力:庄重、典雅、规范、具有法规效力。这种形式的规范力和说服力,被广告文案的写作者运用,体现在广告文案文本之中,可达到更进一步的广告目的。
(3)两者对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不同
公文写作对写作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每一种公文都有一种独有的格式;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须庄重、典雅,用词准确无歧义,形式规范化。广告文案写作对形式的要求和规范却不同,只要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的形式就是好形式,只要是符合产品特性、目标受众接受特性、媒介有效利用的语言风格就是好风格,无任何形式约束、语言约束、结构约束。
广告文案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1)写作目的性不同
文学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独具的表达方式,使形式本身的创造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目的。让读者陶醉在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过程之中,是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意义之一。
广告文案写作不应该产生游离或凌驾于广告运动目的的文本形式。只有传达广告信息、获得与目标消费者沟通的、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和购买愿望的文本形式,才符合广告文案写作目的。
(2)写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
广告文案写作首先注重的不是如何表达撰稿人的思想、体现撰稿人的才情,而是如何运用才情将信息处理、表达得更准确、更完美、更有吸引力。写作者的主体性是为客体表现服务的,主体风格是为了客体的目标而存在的。
(3)文学表现手段的运用
为加强文案的吸引力,诱导受众读完整个文案,广告文案写作往往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文学语言、文学笔法、文学句式的运用,只是为了让受众在文学的氛围里得到感染,并对产品产生感激之情和购买欲望。文学的表达,在这里只是广告作品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
2.新闻与写作 篇二
1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概述
网络新闻, 即以网络作为主要载体的新闻, 具体来说就是, 通过对文字、图片以及动画和印象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以网络平台与网络技术为依据, 对近期发生的事物所做出的报道。网络新闻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简洁性、互动性和传播的多渠道性, 故而受到广大受众, 特别是青年受众的喜爱。
报纸新闻, 是以报纸这一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闻形式, 通常是指刊登在报纸上的相关新闻, 虽然近年来, 报纸新闻受到网络新闻的巨大冲击, 但却并未消失, 原因在于, 报纸新闻不仅在新闻的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深度, 而且还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与引导的功能, 故而受到广大新闻爱好者的青睐。
2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2.1写作主体差异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且增强了网络新闻的互动性, 在这一背景下, 受众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新闻阅读者的身份, 同时, 也能够成为新闻写作的主体, 如在论坛中发表帖子开展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而从理论层面分析, 只要受众身边存在能够利用的网络技术, 其便可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对报纸新闻而言, 并不是任何受众均能够成为其写作主体, 即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必须是特定新闻记者, 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素材, 从而将近期发生的新闻以客观角度进行叙述和评价, 使社会大众了解新闻事实和新闻背后所蕴藏的社会现象[1]。由此可见, 从新闻写作主体层面分析,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范围要大于报纸新闻写作主体的范围, 即任何公民均因其享有言论自由权而成为网络新闻写作主体, 而只有新闻记者方能够成为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
2.2写作理念差异
对报纸新闻进行分析可知, 其写作理念大都以说明社会现象、揭发社会本质、启发人们思维、给予受众感悟和引导大众社会舆论为主, 其更加侧重新闻的社会价值,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但也正因如此, 报纸新闻的写作通常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求, 即对于部分受众而言, 其浏览报纸新闻的意图并非是以看穿社会本质或与之相类似的目的为主的, 而是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新闻浏览的主要目的[2]。因此, 因报纸新闻写作理念的局限, 使其相关内容难以全面满足受众需求。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基于网络的新闻写作与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的写作理念大都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且因其长度和篇幅不受限制, 既能够以简短精炼的语言表述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 又能够以较长的篇幅揭示社会现象并开展社会评论, 同时还能够较好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因此, 其受到了当前社会大众的青睐, 特别是对于具有紧张生活、工作压力的上班族的青睐。 网络新闻从放松人们心情、满足新闻娱乐化与休闲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大众放松身心的自娱需求。但需要说明的是, 网络新闻对社会现象和本质揭示的程度则不及报纸新闻, 而这也是网络新闻写作的休闲化和娱乐化的理念所导致的。
2.3写作方式差异
对报纸新闻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可知, 其通常需遵循一定模式, 所进行的写作大都是线性写作。在报纸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思维模式大都是被其所选择的新闻主题固定的, 其需要根据所选新闻主题搜集相关素材, 并围绕素材拟定新闻的写作思路, 而后开展新闻构思与写作[3]。
与报纸新闻写作不同, 网络新闻写作侧重的是超链接的运用, 通过将作者所选题目的关键词或是中心思想以链接的形式予以发送, 从而对新闻进行各个层次的梳理。相较于报纸新闻的句与句、词与词间的高强度逻辑联系性, 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更加随性化, 其注重的是受众的需求与参与度, 故网络新闻写作需要作者具有跳跃性的思维, 将相关文字和图片进行超链接的组合, 从而以链接而非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供受众阅读。由此可见,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非线性的写作方式。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概念进行分析, 进而从写作主体、写作理念以及写作方式等方面对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之间的差异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在写作主体、理念和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各具特点。未来, 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二者差异的研究力度, 从而为满足受众需求和促进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写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确保写作内容能够为多数受众所接受, 以写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即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者的概念进行简要阐述, 进而对二者的差异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报纸新闻,网络新闻,写作主体,写作理念,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文月.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报业, 2014, 10 (16) :40-41.
[2]李嘉瑞.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23) :233-234.
3.数据运用与经济新闻写作 篇三
在刚刚揭晓的20届“中国新闻奖”29篇报纸消息类获奖作品中,经济类消息有14篇(见下页表格),占了半壁江山。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运用,不约而同地成为这14篇经济消息共同的特点。经济数据是经济活动的忠实记载和集中反映,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人们可以准确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结果,把握经济工作中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数据是构成经济新闻不可缺少的材料,是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数字,可以更为鲜明地说明观点,起到其它新闻事实难以起到的作用。
一、获奖经济消息中数据的运用
在下表所列出的这14篇获奖的经济消息中,通过数据在标题或导语中的运用、数据在主体材料中的运用和数据在背景材料中的运用,使数据运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数据在标题或导语中的运用
新闻本身就是关于事物最新变化的报道,因为数据本身就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它们或者对新闻事物的性质、地位进行判定,确定新闻事物的性质;或者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题。因此,数据更多的时候自然成为描述这种变化的工具。体现在经济消息中,就是在标题或导语中直接运用数据。
在刚刚揭晓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荣获一等奖的两篇报纸消息都是经济消息,并且这两则消息不约而同地用数据拟定了新闻标题,并在导语写作中也使用了数据,它们是《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此外还有荣获二等奖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和荣获三等奖的《危机之年授权专利破万件》、《镶黄旗两牧民牵手大集团引资2000万元》、《康平“新鲜空气”首售10万美元》,荣获三等奖的《本市攻克盐碱滩绿化世界难题》在副标题和导语中也使用了数据。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精炼、最简短的文字。用数字做标题或数字出现在主标题的表现形式,不仅使读者对报道对象一目了然,而且冲击力强。如荣获一等奖的第二篇经济消息,用“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作为新闻标题,其中“一个”、“十亿”两个数字形成剧烈的反差,给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要求用省俭的笔墨反映出经济新闻的要点和轮廓,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危机之年授权专利破万件》这篇经济消息的导语中写到道:“昨天,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1月至11月,宁波获国家授权专利13298件,首次突破万件,总量列全省第一,同比增长48.1%,增速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在这段话中用了多个数字来说明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宁波的授权专利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抓住了经济新闻事件的核心和精华,而且清晰、简明、生动,突出了经济消息导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二)数据在主体材料中的运用
主体部分应围绕经济新闻报道主题,选择和运用材料进一步阐述和深化经济消息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以生动、具体的数据对经济消息导语进行解释和深化、充实和展开。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这篇经济消息中的“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国汽车销量达133.11万辆,同比增长77.88%,再创月度历史新高。前9个月国产汽车产销量已经双超去年全年总产销量960万辆。”用9月份和前9个月这些产量数据,进一步解释了我国去年汽车生产的成绩,紧紧抓住“1000万”站在继往开来的高度上,描绘了中国汽车工业阔步迈进的新篇章。
此外,导语一般只涉及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大多只突出一两个要素,这就要求经济消息的主体还担负着补充导语所没有涉及的新事实的任务,而在其中充分运用数据是这届获奖经济消息的一大亮点。如在《镶黄旗两牧民牵手大集团引资2000万元》这篇消息报道的主体中,用“目前,鄂尔多斯市和平华瑞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批1000万元资金已经到账,其余部分将近期分期到账。牧民巴图吉日嘎拉和张贵山对记者说:‘今年准备购进2000只羊进行育肥,并完成建冷库、引入自来水等工程。第一步成功后,我们将育肥规模扩大到20000只羊。’”用几个数据来进一步补充新闻事实,让读者了解到事情的最新进展。
(三)数据在背景材料中的运用
经济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属于消息主体的一部分,之所以将它拿出来单独讲,是因为在背景材料中运用数据已经成为经济消息写作中惯用的手法,尤其在此次“中国新闻奖”获奖的经济消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据在背景材料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为了突出主题的对比性数据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既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与新闻事实融和在一起,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中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资料表明,全国汽车年产量从零到1万辆,用了5年;从1万辆到10万辆,用了13年;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从100万辆到突破200万辆,用了8年;之后平均每年增长1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我们用了17年。”从这些数字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轨迹。
烘托新闻事实的历史性数据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也多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出现,很容易分辨。如《哈市一项农业建议成全国惠农政策》中的“2007年,哈市提出3年内将全市旱田全部进行大农机深松整地目标,当年投入5000多万元,对大农机深松整地进行补贴,完成秋整地面积达到800多万亩。2008年秋天,哈市组织专家对深松整地地块进行跟踪检测,结论是深松整地比非深松整地的耕地粮食平均增产10%以上。”用数据的形式将最近几年的调研成果表现出来,更简明更有说服力,进一步解释了对大农机深松整地进行补贴的必要性。
与新闻事实密切联系的数据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往往会和新闻事实融为一体,放在同一个段落中,成为新闻事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全球首次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签约》中“10月中旬,北京安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拟定了《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方案》。该《方案》保险费285万元,最高赔偿限额为3000万元,保险费率9.5%。”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寻求商业保险新模式的进展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显现了由过去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积极性和有益性。
二、经济消息中数据运用的启示
数据与经济新闻报道是密不可分的,有些数据本身就可以成为新闻。数据能让事物更准确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经济新闻如果离开了数据, 光从概念到概念, 没有具体的数据分析, 就没有说服力和可信性。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新闻写作中的数据问题,如何让数据更好地为经济新闻报道服务,通过对此次获奖的经济消息中数据运用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就是选择数据要科学,表达数据要灵活。
(一)经济消息中的数据选择要科学
科学地选择数据,体现在数据要真实、数据要简洁两个方面。
真实,这是对数据质的要求。经济新闻亦是如此,在经济消息中对数据的要求便是真实、准确、全面,数据应当准确地反映新闻信息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做到数字和材料的准确无误。而选择权威机构的数据、标明数据的来源是保证数据真实客观的有效方法,如《美国人到瑶山养猪》中引用营养学博士李松岩的话:“采用美国先进技术育种,一头母猪一次可产18至20头猪仔,而中国一般只达到8至12头。”让数据出自权威人士的之口并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来说明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
简洁,就是能让读者在有限的语言符号内,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报道内容。新闻界都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简洁也是对数据量的要求。鉴于数据本身简单、干净、利落的特点,在经济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数据,会起到使报道更简洁的作用。如荣获二等奖的经济消息《全国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通篇只用600余字就把武广高铁取得的骄人成绩、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交代得很清楚,很多句子单独成行,简洁明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据的巧妙合理的运用,如“9时,标有‘G’字头的高速列车同时从广州、长沙、武汉三地首发。武汉广州间旅行时间由11小时锐减至3小时”“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等。
(二)经济消息中数据表达要灵活
所谓灵活,就是要让数据做到通俗生动。通俗生动就是要求新闻报道应该深入浅出,平顺易懂,新闻语言应该生动活泼、富于立体感。新闻报道纯朴自然、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穿透力和传播力;语言不新鲜、不生动,则往往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内容的表达也会受到很大限制。然而数据本身具有单调、死板、枯燥的特点,如何让数据的运用变得通俗易懂呢,这些获奖的经济消息告诉我们,可以借助对比、打比方、解释、分解的方法把数据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对比法,这是在经济消息写作中运用数据时最常见的方法,借以说明所报道的事物,使其个性、特点更为鲜明。对比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美国人到瑶山养猪》中:“中国一头毛猪每增长1公斤要用8至12公斤饲料;而用美国先进技术一头毛猪每增长1公斤只用4.6公斤饲料。”通过毛猪增长1公斤所用饲料的数据之间的对比,突出说明引进美国技术带来的好处;二是把同一事物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以显示其变化,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中:“全国汽车年产量从零到1万辆,用了5年;从1万辆到10万辆,用了13年;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从100万辆到突破200万辆,用了8年;之后平均每年增长1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我们用了17年。”
比喻法即打比方,就是用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数字,使数字形象化。如《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中:“17天前,这里在试运行时曾创下重联列车394.2公里的世界高铁最高时速。武广高铁沿线重峦叠嶂,高速列车风驰电掣,穿越226座隧道,跨过684座桥梁。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一位铁路专家形象地比喻为‘短跑变长跑加跨栏’。”
解释法,就是对消息中一些读者难以理解的数据用另外一些通俗、易懂、好记的数据进行解释。如《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对于这种计算机性能的描绘:“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内存总容量98TB,点点通信带宽每秒40Gb,共享磁盘容量为1PB。”这究竟是怎么样的性能,便于读者理解,紧接着消息用一些简单的数据进行了解释:“这相当于:‘天河一号’1天的运算工作量,人们使用1台普通计算机需要160年方能完成;磁盘可存储13亿张1兆大小的相片,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2台“天河一号”互相传输的话,1秒钟便能下载40多部高清晰的电影。”读者对此便一目了然了。
分解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大数据分解成小数据,人们对浩大的数据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可以采取以大化小的方法,把很大的数据灵活地换成较小的数据,使之与群众的生活更接近。如《全球首次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签约》中:“据统计,西双版纳州受亚洲象影响和损坏的区域涉及14个乡镇34个村委会6161户村民29145人。为了保护亚洲象,我州各族群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平均每年都有3至4人被野象伤亡。”
通过对此次获奖的报纸类经济消息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些经济消息都或多或少地运用数据不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它反映出数据运用和经济新闻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新闻作品的成功也和数据正确合理的运用密不可分。一个好的记者,尤其是专门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就要能够通过数字观察问题,明确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位置和作用,在对数据进行理性分析中显示它深刻的内涵,在对它进行正确合理的利用中使它显出亲切的面容,真正让数据在新闻中活起来,成为新闻报道中最具说服力的论据。
参考文献
[1]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2]安雅.谢芙琳格雷海姆.瓦茨著 张倞译.当代西方财经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3]祝培岭.数字新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程道才 严三九.经济新闻写作概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吴玉兰.统计数据类经济新闻的报道策略.知识丛林[J],2008,(24).
[6]田新玲.用好数据做新闻.新闻三味[J],2005.
[7]孙超.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公信力和方法处理.工作视点[J],2008,(10).
[8]王麦玲.新闻报道中数据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传媒论苑[J],2008,(9).
作者:张祝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
4.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四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ss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1)“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5.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篇五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6.《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篇六
1、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①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②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③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④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⑤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①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②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4、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①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②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5、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
6、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7、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②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③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8、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采访的作用有:①发现和落实线索;
②获取第一手材料
;③增加感性认识
;④核对新闻事实。
9、增加感性认识的作用有:
①捕捉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
②增加真实感,增加知识和见闻,获得真知灼见
③有记者自己的比较深刻的感受,能写出独到的见解,能写的感人
10、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
①全面情况
②主要事实
③有关背景
④典型事例和细节
11、采访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①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②
讲究唯物辩证法
③要有历史发展观点
④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12、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①是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②
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③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13、怎样讲究唯物辩证法?
①正确地选择事实
②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③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14、怎样有历史的发展观点?
①要作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②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
③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掘事物深刻的内蕴
15、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要正确外好几方面的关系:
①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
②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
③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16、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
①实事求是②依靠领导
③执行政策④内外有别
17、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应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①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②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
③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18、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②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
③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
19、在采访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
①要看形势,识大局;
②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
③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20、采访的工作路线:
记者采访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21、深入群众要做到:到第一线去、重要的“心入”、建立采访基点、持之以恒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要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22、写作的特殊规律及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①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②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①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②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3、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①纪实写真
②用事实说话
③交代新闻要素
24、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①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
②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25、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①是概念化;
②是套话多;
③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26、怎样要事实说话:
①直接陈述;
②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③
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④采取第三人称
⑤注明消息来源。
27、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①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②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③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28、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快、短、活
所谓短,就是要:
①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②
空话少说
③一事一报
④语言准确、洗练
⑤
善于删改
所谓活,就是要:
①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②
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③多写视觉新闻
29、新闻体裁的分类:
①
消息
②
通讯
③
特写
④
边缘体裁
30、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①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②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③
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④
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⑤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31、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只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①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②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③
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④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32、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特写的特点:
①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②
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③
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33、新闻主题的概念、标准、提炼方法:
概念: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确定一个好的新闻主题有以下标准:
①
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
②
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③
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主题的提炼方法:
①从认识事实入手
②
在比较中鉴别
③上头下头结合4.选好主题角度
34、关于主题的具体问题
1)
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
①
党的政策
②
当前形势
③
客观实际
2)
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
①
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②
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
③
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
3)
选取角度的方法:
①
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
②
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
③
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35、新闻典型:
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36、新闻选材的概念、原则及要求: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的原则:
①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②要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③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新闻选材的总体要求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的价值,具体有:
①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②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包括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要注意三方面的动向:政治动向、思想
动向、经济动向
③
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④
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37、新闻选材与写作的关系:
①选取准确、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事实的材料而进行的写作才能产生有益的传播价值,否则将产生极大的负效应;
②新闻事实客观存在,如何反映则为观念形态,这里就有选材的倾向性问题;
③新闻事实是一个立体多面材料系列,反映什么会一个目的性的问题
38、新闻结构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的具体要求是:
①
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
②
有利于表现主题
③
适应受众心理
④
紧凑又富于变化
⑤
符合体裁的特点
39、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40、如何做到客观?
①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②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③
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41、如何做到简练呢?
①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②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
③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42、白描手法:
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43、新闻文采的特点及表现
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也就是要在平淡中见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叙事突出动感
②描绘富有美感
③
修辞强调实感
44、新闻文风的体现和具体要求
新闻文风总的体现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是:态度明朗;言这有物;短而精粹;新鲜活泼
45、新闻敏感的概念、作用、表现及培养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①
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②
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③
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④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那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新闻敏感的作用是:
①
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②
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③
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④
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①
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②
要懂得新闻价值
③
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④
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46、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来源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①
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②
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③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新闻线索具有比较简略、可信性有待证实、大多反映现象等特点。
新闻线索的来源:
①
直接来源: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②
间接来源: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47、新闻选择的标准和运用
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①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
②
新闻的政策标准:A.政治标准
B.新闻宣传思想
C.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①
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鲜、重要、显著、趣味)
②
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③
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48、怎样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①
某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一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看它是否符合新闻政策。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②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彼此制约的。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新闻价值的根本作用则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从总体来说,我们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新闻政策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
③
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就是某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但不符合新闻政策,这种情况,新闻价值就必须服从新闻政策。
④
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看到新闻价值,不考虑新闻政策;二是只强调新闻政策,不讲究新闻价值。
49、新闻记者的概念、分类、职责、任务、素质和修养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记者的分类:根据专业技术职称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根据报道手段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新闻单位,按记者的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可分为: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记者的职责:新闻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我们无产阶级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记者的任务: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三大项:
①
及时采写新闻
②
反映内部情况
③
做好群众工作
记者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记者的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50、在我国,新闻报道的作用主要是:
①
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②
宣传政策,指导工作
③
宣传典型,表彰先进
④
传播知识,开阔视野
51、记者怎样反映内部情况这一任务?
①
要有正确的目的②
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
要实事求是
52、记者要经常和读者联系,特别要做好的三个环节工作是:
①
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
②
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
③
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53、提高我们记者的政治素质,必须努力做到:
①
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
正确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③
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④
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54、当前,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特别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①
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②
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
③
讲究文德,反对以权谋私。记者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④
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55、采访的准备、方法及深化
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平时准备:
①
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②
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
③
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④
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临时准备:
①
明确报道思想;
②
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③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④
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⑤
拟定采访计划。
56、关于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
1)
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
①各行各业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
②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
③
三是实际工作是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
④
四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2)
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①
一要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②
二要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③
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3)
资料积累的分类:
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57、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①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②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③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④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59、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①
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②
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③
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④
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⑤
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60、访问的形式、类型及分类
访问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
个别访问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集体访问就是记者有意组织或邀约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包括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两种形式。
访问活动的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接近、融洽、沟通、激发四个阶段。
61、提问的方法与技艺
①
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问题要结合使用
②
抓住疑问点
③
尽量具体
④
提倡讨论式,营造双方交流的气氛
62、提问的分类:
①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②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63、访问的要领
①
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②
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③
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④
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⑤
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64、访问的“心理控制”: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65、记录的一般要求:
①
记要点;
②
记易忘点;
③
记疑点;
④
记有关原话;
⑤
记典型情景。
66、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有:
①
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
②
溯本求源,寻求物证
③
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
④
技术检验
67、观察的特点:
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外来语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观察分为事前观察、同步观察、事后观察。
观察具有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等特点。
68、现场观察的作用:
①
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②
印象深刻,生动再现;
③
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④
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⑤
见多实广,有利积累。
69、现场采访中的瞬间印象主要包括什么?
①
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②
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③
环境气氛与情景;
④
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70、采访是的心理感应规律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
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②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
③
“自己人效应”与“异已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
④
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71、特殊的采访方式分类:
①
巡回采访
②易地采访
③
交互采访
④
蹲点采访
⑤
隐性采访
72、什么情况下采用隐性采访?
①
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发解情况的辅助手段
②
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
③
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用隐性采访
73、如何多方面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①
找特点
②
抓问题
③
会透视,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74、怎样找特点?
①
认清形势找特点;
②
通过比较找特点;
③
具体分析找特点。
75、抓什么样的问题?
①
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②
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③
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④
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76、怎样找问题的根源?
①是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
②是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③是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
77、采访中“结合艺术”理解: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包括:
①
上下结合: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②
点面结合: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的结合;
③
横结合: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④
正反结合: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78、消息的概念、特点、组成成分与结构方式: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彩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1.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3.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消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消息的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三种
消息的分类:
①
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②
按报道内容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③
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④
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⑤
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
⑥
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⑦
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
79、事件性新闻:
7.校园新闻的发现与写作 篇七
重大事件发生、重要领导视察, 这些很明显的新闻, 学生一般也会发现, 难就难在当没有这些重大事件的时候, 还有没有新闻?如果在平常的新闻写作教学中, 教会学生以下几点, 对解决“校园无新闻”现象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寻找变化出新闻
校园不像街市, 车水马龙, 变化多端。往往是教室、操场、食堂三部曲, 单调而乏味, 一成不变。因此, 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新闻。这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变中的变化, 通过细微的观察, 在熟视无睹的平常中找出变化的不平常, 发现新闻价值。
如学校的各类比赛, 都要打一些横幅标语, 这是看似不变的, 但近来有了变化, 在横幅的右下角, 多了“动感地带”、“如意通赞助”之类的文字, 在中学里, 还是头一回, 这就有文章可做、有新闻可写了。
二.新旧对比出新闻
对所报道对象作新旧对比。新闻是在事物变化进程中即时发生的, 原有基础是新闻的生长基点, 新闻所以为新, 是以旧事作参照系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种对比, 察觉这种变动, 是发现新闻的关键, 也是锻炼、打磨、培养新闻敏感的极好办法。每年的校运会, 都是固定的程序, 开幕式、领导讲话、裁判员、运动员讲话, 团体操比赛, 然后正式开始其他项目比赛。这时候, 要教会学生多和前几届运动会比较, 看今年的校运会哪些方面和过去的不同, 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样, 就能通过新旧对比, 写出好新闻。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对校园的各类现象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哪些报过, 哪些没报过, 哪些是旧招子, 哪些是新举措, 先过筛子, 新旧反复比照, 遴取老师同学们欲知未知的新信息。实际上, 对新旧材料过筛子的过程, 就是培养强化新闻敏感的过程。
三.整合线索出新闻
对同一类型的新闻线索进行整合, 揭示出最近一个时期事件的发展走向。新闻忌讳就事论事的报道, 既报道现象, 还要敏锐地揭示事件的本质、发展趋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落点要找好。如每年都过教师节, 每年的教师节都有很多报道, 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可能都是单个老师、或单个班级、年级的慰问活动的报道, 能否以“他们这样过教师节”为题, 做一个综合的报道呢?例如, 把这些现象分类综合起来写, 就可以写出一条整体地体现教师们过自己节日的好新闻了。
四.挖掘关联出新闻
有些事件看似很小, 但背后隐藏的关联事件却耐人深思。故事背后的故事, 往往也是读者最喜闻乐见的。从运动的角度说, 任何一件新闻都是动态的, 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说, 大家总想了解新闻报道后有什么下文和最新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还要关注新闻之后产生的影响、事件的最新进展、发展走向, 对有最新进展, 有价值的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另外, 一些反向关联也能写出好新闻。例如, 一件很隆重、精彩且反映强烈的新闻背后找出不和谐音, 找出冷思考, 或在新闻发生后不久, 再杀一个回马枪。比如《中学生交谊舞热现象的冷思考》等。
8.新闻与写作 篇八
【摘 要】从项目教学法出发,研究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引入行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并从评价体系的理念、方式、标准、实践体会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5-02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完成过程为基点的教学理念。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学生便在课堂中实际经历了分版跑线、报题会和排版会等新闻行业工作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也转变成了“总编”和“编辑”、“记者”,学生不但通过“做”领悟了“学”,还培养了极大的职业兴趣。
项目教学法中的评价体系是检验项目教学法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反复实践和论证,笔者对评价体系做了革新,即在激发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注入行业模式,确保整个项目教学法运用的贯通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评价理念要紧扣学生实际和行业标准
(一)评价理念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怕“写”,因此新闻采写通常是他们最头痛的课程之一。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一年级起就安排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但指望学生能很快进入“记者”、“编辑”的角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同时,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挖掘。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不仅重视采访与写作能力,还认可并鼓励学生发展各种新闻职业能力,如摄影能力、新闻策划能力等,使体育专业学生能通过他们点子多、眼光独特、喜欢动手操作等特长,事半功倍地完成新闻采写。
(二)评价理念体现新闻行业评价标准。项目教学法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感受和锻炼,进而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将新闻行业原本就已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结合进课程项目的评价中,可以提高项目教学法的成效,更好地创造仿真教学环境。经过研讨,笔者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用了业内最常见的量化打分的方式,并分为基本分和奖罚分。其中,基本分是指稿件和报纸按规定应得分数;奖罚分是指某一稿件或报纸因质量状况而被奖罚的分数。奖罚分剥离于整个评价标准中,主要由行业一线采编人员提出建议,由主讲教师综合意见进行打分。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评价方式是课程的重点
(一)项目评价形式。项目教学法的采用,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又使课堂成为了媒体的实际战场。因此,在评价中,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也将媒体的评稿会、版面评审会搬入课堂中。以项目之一“制作完成一份校园体育月报”为例,见表1。
从表1可知,通过项目教学法和引入行业模式,教师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重视写作,以新闻作品完成质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偏见”,重视学生各方面岗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二)项目评价方式。在执行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体系中,笔者不但引入行业评价的量化标准,还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改革为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者各占总评价的50%。下面以制作完成一份校园体育月报的项目为例。
1.过程性评价标准。笔者将总项目中的各采写子项目的成果分别进行过程性评价,5个子项目总分的相加将是过程性评价的总得分。其中,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详见表2、表3。
三、引入行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实践体会
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体系根据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来进行全方面的大胆改革,打破传统“一考定音”的模式,把学习过程包括评价过程转变为创造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评价体系具有多元化和前沿性。评价标准的执行采取教师评、小组互评和组内互评的形式进行。教师评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小组互评主要针对各组作品完成的质量,组内互评主要针对组员团队能力和个人贡献。通过在评稿会上稿件的展示和总编、编辑的点评,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体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同时,由于评价体系中的评分标准很大一部分是采取植入行业评价标准的模式执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深入行业一线学习锻炼,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动态,保证课程的前沿性。
(二)评价体系体现公平又富有激励。传统考核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教师的主观臆断。项目教学法重在引入行业模式,就把行业严肃、公平的考评量化指标也一并引入了进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引入项目教学法评价体系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小组组长,甚至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俨然在真正的职场中。组长作为编辑更是认真做好作品完成和评价过程的情况书面报告,确保整个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让所有组员心服口服。同时,笔者创新性地加入惩罚分,由聘请的行业一线能工巧匠打分和评价,能刺激学生表现欲望,并以激励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
总之,项目教学法评价体系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使课堂更好地与行业相融,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掌握岗位技能的程度都有大幅度提升。当然,本课程之于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如在项目实施过程监控体系建立等方面。我们将继续探索思考、深化改革,以切实提高体育专业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璐荣.行业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项目制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3(2)
[2]金静梅.高职项目教学法考核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3]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4]何瑜.加强过程控制,采纳形成性评价——建立项目教学法的学生评价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5]陈惠英,傅德清.项目教学法中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的探讨[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0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一般B类项目(2013JGB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