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心得:此情可待成追忆

2024-10-02

《芳华》观后心得:此情可待成追忆(精选6篇)

1.《芳华》观后心得: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一

上回和爸爸一块去悼念您的时候,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苍凉”,只有这个词才能形容我的故园了!很难想像,昔日的快乐家园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个荒芜的不能再接纳我的回忆!

犹记得我的童年里充满了您慈爱的笑容。我喜欢扯着您的衣襟跟在您后面不停地喊着“爷爷”,直到您张开大手抱抱我为止。有时还会不恭敬的用手去捏捏您那打满岁月印迹的脸,软软的,像您善良的心肠。印象里最温馨的夜晚要数您给我创造的故事王国了!您总是遗憾自己读书不多,但您讲给我的道理却是最动听的。

可现在呢!当我走过您挥洒过汗水的农田时,没有了肥美的蔬菜、飘香的瓜果,空留一片嘲笑岁月的杂草。当我回到老屋时,听不到您唤我的名字,无法再握一握您坚实的大手,看不到您走向田间地头那挺拔硬朗的身影。我再也感受不到您至亲的呵护与爱抚,寒冷时我会忘记加衣服,因为没有您的叮咛我已经忘记了季节的更替,似乎还在等待那一声温暖的嘱咐,等待您站在门前呼唤一声“老孙女”。

你给我的.爱是一条缓缓的小溪,而今却断流了,我无以回报,岁月也不给我回报的机会。四年多了,直到今天我还不敢相信,你竟离我们而去!而这四年仿佛也只停留在你抓着我们的手老泪横流的那一刻,您不舍我们这群孩子,但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以前您在时我可以向您肆无忌惮地倾诉,您总能给我找到答案。我可以从您身上读出“宽容”、“大度”的美德并践行着。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人,而在我心中你却无人能比。没有您的岁月里我品味到了孤独,真的很想和您风雨兼程地再走上几个春夏秋冬,或者奢侈点,再回到过去,仔细品味那些童年的岁月里的种种温馨!

当我再去悼念您时,我终于明白爸爸当时为何要哀伤流涕了。这毕竟是承载了美好记忆的地方,而今却物是人非!如落叶归根一样,我们不舍的是那段感情,不堪于岁月的厚重。这样真实的站在一方墓前,欲哭无泪,突然是这么的感激那些伴我走过的人哪!

2.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二

大凡易代之际,总有前朝遗老述作忆旧之什,如吴自牧《梦粱录》,张宗子《陶庵梦忆》之类,记载旧朝文物风俗之外,一段伤心藏于其间,是不必说的了。此书却并不。其以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分目,悠闲之笔缕述前尘影事,使其自具一种风趣,一种神韵,且又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极简练极传神的文字,这是非特具深心并极查访之劳所不能为的。可知作者意在存一段历史,或一个方面的实录,若仅怀旧论,便难以概括了。

但令人心动的,依然是那并不深却时时在的怀旧之感。尤以“四季时令”、“吃喝忆旧”题下所述,使人精神会餐之余,忍不住渴想当年北京人的朵颐之快。那时的人活得细致、滋润,又有情有趣吗?这样说当然失之片面,此不过社会百端之一端。应当说,社会进步了,新的淘汰了旧的,不过毕竟有一些今日仍可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又难免有一种怅惋之感。

说到“吃喝玩乐”,大约总含有贬意,但近年谈到风俗、文化之时,又似乎总不脱这四个字所包括的方方面面。以饮食而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曾作为孔子的反动言论之一,痛遭挞伐,但这实在是中国的传统之一。至于是精华还是糟粕,倒是可以讨论。“圣人制饮食”,“以强股肱”,“以颐精神”,这是对生命的一利珍视吧。而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则又是顺天行道了。猩唇燕翠,玉馔珍羞,固然过奢,但说到米饭,不也有“散如细聚如凝肤”,说到面饼,不也有“弱如春绵白若秋绢”么?这里也还淡不到“追求什么生活方式”,不过是生命本身的一种要求罢了。没有力量去追求,或求之而不得,本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那么公平的社会,当使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这种生命的需要。说“大众化”,原也不是要把“讲究”变为“将就”吧。当年供有闲阶级享用的精致与细巧,今日不当施之于平民百姓吗?

何况,一饮一啄,又岂止一饮一啄而已!当年季鹰在洛,感秋风而思吴里之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可见口腹一事,所包含的乃是人间万种情思。因此,写到“银鱼紫蟹”,作者乃记道:“有一次天降大雪,正值我为吴晦园夫子在华大代课,夫子电召赏雪,由湘乡会馆备火锅银鱼紫蟹于陶然亭赏雪,座客上有善化杨西屏先生,天垂海立,雪大如掌,坐在陶然亭茶馆中,屋矮光暗,寂静无声,举杯闲话,佐以佳肴,一时兴会异常。”记“虾米居”,则道:“夏天后院临河高搭苇棚,后墙开扇形、桃形等空洞,嵌以冰震纹窗棂,冰碗瓜桃,玉杯琥珀,西山秀色,直入座中。冬日雅座中,纸窗朴古,红泥火炉,高烧蜡炬,西北风过冰吹来,烛影摇摇,又是一番闲暇境界。以前我们到此饮酒时,堂倌老崔必给我们买红烛两只,烛影摇红,比作一首词,还来得有味。”字里字外,却是何等况味!

当然,今日有了各式“易拉罐”饮料,可以不去系恋信远斋的酸梅汤了;冰箱、空调,早又胜过红泥火炉,冰碗瓜桃多多;“卡拉OK”比起书茶馆、野茶馆,又当如何?虽然难得听到野韵悠悠的市声,但以立体声音响中的流行歌曲招徕买主不是更好么。只是这其中的情调变了,趣味变了,也可说,文化内涵变了。对此或者不好作价值判断,但是否道一句“俱往矣”就可轻轻带过呢?

古未必尽好(此书所记,便有许多辛酸的往事),复古当然更不必。然而活得精意一点,有滋味一点,在生活中多保留一点美好的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不也是新时代所必须吗。如此,则值得追忆之“前情”,也就不仅止在“追忆”之中了。

3.此情可待成追忆抒情散文 篇三

八月的骄阳高悬在空中,圆圆将水洒向屋前的一片向日葵,不似瀑布般飘逸隽永却独有柔弱可人的美感。不一会烟囱里冒出阵阵炊烟,“刺啦”的炒菜声与菜籽油散发的独特香气,定格成童年必不可少的画面。

饭后,奶奶洗完锅碗收拾好灶台,走向屋外。瓦屋前的一株株向日葵在阳光下挺立,如同一个个小卫士,穿着仙绿的外衣,头戴金黄的帽子,保护着屋前榆荫下睡着的小女孩。圆圆蜷缩在树下的老藤椅里,伴着阵阵的蝉鸣,暖风吹过带来的“沙沙”声,美梦酣甜。“定是上午和小伙伴们玩沙包玩累了。”奶奶一边想着一边伸手拿起圆圆手里的沙包,笑着刮了刮圆圆的鼻子,“小淘气又睡着了,这个黄豆沙包这么结实够你这个小皮猴玩的了。”她宠溺地将孙女抱到床上,捶捶自己弯曲的脊背,拿起大蒲扇,一下一下轻轻地搧着。屋外窗台上的沙包,结实的麻布被黄豆撑的微微凸起,四周用黑线缝合了一遍,又一遍,缝进了满满的笑意与怜惜。

似是为了向灼人的夏季告别,镇上的集会如期而至。沿街摆起的小摊,各式各样的物品琳琅满目:小巧的竹篮,乖巧的兔子,可爱的糖人,没有一样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奶奶拉着圆圆的手在拥挤的人群中走走停停。耳边忽然传来竹板的击打声,圆圆闻声看去。只见一个小贩推着辆自行车,后车座上绑着个小木箱,箱子外沿贴着几张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小贩正用竹板有节奏的敲打着木箱,圆圆不自觉的挣脱开奶奶的手掌,向小贩跑去。“叔叔,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呀?”圆圆好奇地盯着包装纸问道。“这是冰棍,这大热的夏天,冰棍最解暑了,又凉又甜。小丫头要不要买一根?”中年商贩一边说着一边动手打开木箱。“圆圆,怎么自己乱跑,这么多人让奶奶好一通找。”满头大汗的奶奶来到圆圆身边,一边说着一边着急的拉起她热乎乎的小手。“走,前面耍猴的表演快开始了,好多小朋友都过去了。”圆圆被奶奶紧紧拉着手向前走去,却频频回头看那个“神奇”的小木箱。

第二天,圆圆午睡起来却不见奶奶的身影。走到屋前拿起窗台上的沙包,兴趣缺缺地玩着。没多久,奶奶便喘着粗气地从村头的小路上跑来。“圆圆啊,快快快,这冰棍啊被这大太阳一晒,直往下滴水,快点吃。”奶奶涨红着脸边说着边将手里沾满水珠的冰棍塞到她手里。撕开包装纸,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圆圆将奶白诱人的冰棍放进嘴中,一点一点的舔着。两三点中的午后,有的人家午休起来扛着镰刀向田间走去,有的人家三三两两坐在屋门口一边择菜一边唠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屋门口的榆荫下,扎着俩小辫的圆圆坐在老藤椅上,舔着奶白的冰棍,时不时喳吧喳吧嘴,两只腿悠哉地晃动着。穿着灰布衫的奶奶坐在一旁干着闲活,额头上时不时沁出一滴汗,滴落在腰间有着奶白水渍的围兜上。甜味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头,舒心的凉意萦绕在燥热的空气中。小小的她,不知是否明白这份甜味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作亲情。

当金灿灿的稻穗如地毯般铺满整个田野,圆圆告别了那一小片向日葵,告别了朝夕相伴的奶奶,随父母搬到了另一座城市。那一年,天真无邪的圆圆7岁,身体还算健朗的奶奶63岁。

在马路宽广的城市里,不见了冒着黑烟的拖拉机,不见了耕作的农具,手工的沙包被新奇多样的电子玩具掩盖,向日葵花淡出了记忆,随之而来的是琼瑶剧和周杰伦。那份思念好像被时间冲淡,村头的那条小路离圆圆越来越远。不知代沟一词从何而来,如何兴起,老人好像总是不能融入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好像总是和老人活在不同的星球。异地不仅拉开了路程的距离,也让心与心间的沟壑日渐变大,看不见彼岸。

当时间发挥魔力一点一滴改变这个世界时,猛回头,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

向日葵花再也没有曾经的风采,屋外墙角里,那把曾经被一个小丫头用来午睡打盹的破旧老藤椅上,有个女孩,像从前那样蜷着身子,只是这次她没有睡着,因为再没有人宠溺地将她抱起放入床榻上。那年,圆圆12岁,而奶奶永远停留在68岁。

4.《芳华》观后心得: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四

踏入校园,仿佛看见了刚入学的我,那个背着“史努比”牌的书包,满面春风的小小的我,我没有紧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而是飞奔而入写着“一年级一班”的班级。我急切地寻找她,终于在第三排看到了我幼儿园的好朋友--穆晓微。我笑着向她打招呼,然后像一个弹簧“蹦”到了她的身边,我们两个嘻嘻哈哈的打闹成一团,像一个世纪未见面似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形影不离,曾杨娜老师称为“二合一”。

漫步校园,柳树婀娜的倒影映出了我二年级和同学们玩耍的情景,无论是“过家家”还是“男捉女”的游戏,都是那样让人回味无穷。清楚的记得,一次我被男生给“捉”去了,张洁为了“救”我,宁可和男生打做一团,当所有女孩都过来帮我时,我感动极了,最终我们女孩子获胜了,男生的领头杜晓宇气得脸发青我们却躲在一旁在暗自欢喜。

走进教学楼,看到了“古诗背诵大王”的头像,思绪被拉回到了三年级。当刘校长将被抽参赛人员的名单给我时,我像被大雨浇了,浑身打了个激灵。有我的名字,天呀,假如背不好,我们班级的荣誉就毁了。比赛时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有劲的手紧紧攥住,紧张到极点,但我最终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完美的展示了自己。如今,我已经破了学校古诗背诵612首的记录,望着“博士精英榜”上我的头像,脸上划过一丝欣慰的笑容。

推开教室的门,似乎四年级的我就在眼前,当我收到第一封“情书”,我十分羞涩而又有点好奇,看完后,心想:妈妈曾经告诉我:小学阶段应该全神贯注的学习,不能谈情说爱。成绩好的,高富帅的男孩子都在大学里等着我呢,于是我在背后写了一句:“我们在清华相见(或哈佛)。”从此,我便严格要求自己,陆续的,收到了许多类似的信,不仅仅来自他,还有几个男孩,我一声不响,只是默默收好。同时把这份纯真的情感悄悄珍藏。

望着讲台上的课本,我想起了教过我的所有老师。遇到她们,是我最大的幸运和幸福,无论是有爱心的郑老师,教学方法独特的吴老师,还是引导我走上写作之路的张老师,年轻漂亮的邵老师,贾婷老师,幽默、小巧玲珑的李老师,以及校长,主任,生活老师……没有她(他)们悉心的指导和培养,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5.《芳华》观后心得: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五

亲情因为生活,常常四分五裂,分散于五湖四海,友情也因为世事难料,常常面对离别。生活就如古诗,处处是离情别意,所以每当亲人朋友要远离时,自己心中总有一份哀戚。人生聚散是我们无可把握的悲哀。

今天是星期五,下周要月考了。我在打印室里准备试卷。我像往常一样,一开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挂上,不为和谁聊天,就只想看看谁还在线上,仅此而已。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学校终于换了一台打印机,其打印速度之快,效果之好,这是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没有几分钟,八十多分卷子就差不多了,打印的闲暇之余我还可以在网上干点别的。我的头像闪动了起来。我打开来看,是张潘——我上个级的学生——发来的:徐老师,快来给我们开门,我们到学校门口了。我心中一惊,但也特别高兴,我迅速走出打印室,朝学校门口的那条小径望去,果然,一群熟悉的身影,一阵欢快的声音,一片高高矮矮的手林,他们在向我打招呼。我转身关掉电脑和打印机下楼去了,去看看这群我曾经“厌恶”而如今又特别怀念的孩子们。

你们唧唧喳喳的进了校园,仿佛忘了曾经的校训。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也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兴奋。你们笑语盈盈,像一朵朵灿烂的向日葵把我顿时内心照得霞光万丈金碧辉煌,心中郁积的阴霾一扫而空,我觉得此时的自己就明亮得像一个单纯的童话,而你们就是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个个热情的拥抱迎面而来,让我像一个醉汉一样忘却了人世烦恼,只管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人间是非多。

五月的天,已经很热了,大中午的,一个个满头大汗,你们却不减兴高采烈。我拿出纸杯,本想略表欢迎你们回母校的情谊,可你们一个个就是不给我机会,都来自个儿倒水了。想想我曾经的抱怨,看看你们今天的礼貌。我才觉得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我看着你们一个个送给我的结婚礼物,我感慨万千。我只不过是做了你们三年的老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自己稚嫩的处事方法都曾给你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又何德何能让你们如此挂怀呢?那两个大狗熊,精致可爱如你们模样,那一对可爱的塑像温馨如春花,还有那一个特别的奖杯——“最佳老师奖”,更是让我羞于接受,还有那一排排熟悉而娟秀的字迹,仿佛把我带到了一年前的办公桌前,此时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不再用笔去勾勒你们的文字,而是用心,我感受到了你们美好的祝福,宽容,慰藉,真诚,关心……对此,我心中也更觉一丝遗憾和对未来事业的责任。

请允许我叫你们一声兄弟姐妹(应该都是弟弟妹妹)吧。这一称呼,又把我拉到四年前刚踏上讲台的日子。

四年前,我凭着单薄的学识,侥幸的命运,肤浅的认识,还有那一点仅让我骄傲的对教师职业的执著来到了大明中学。那时的我,从内到外,都十足像一个学生,再加上我不爱打扮,也不喜欢打扮,现在也无闲暇去打扮,难怪你们都曾说我是初三的学姐。我大学一毕业,就又回到学校,见着同事们,我也条件反射似地招呼某某老师好。或许同事们也私下笑过我十足的学生气吧。不管外形与内心的成熟与否,总之我站在了讲台上,开始担起授业解惑的重任了。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也深知这一点。

在我刚站上讲台之初,我不懂什么教学规律,什么青少年心理,什么教育手段,但我有一颗真诚谦虚的心:我会为自己不会做事而着急,会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会为自己的教学水平低而自责,会为管不好班级而焦急,会为同事们的疑惑而发愤图强……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去克服目前所遇到的困难。

在教学上,我遇到鲁老师这么一位和善的人,有她带头,河里的石头再多我也不会摔跟头,一路走来,感谢有你。在班务工作上,我遇到一位热心而正直的纪老师,他工作的热情、认真、效率,是无人能敌的,再加上他为学生的那份拳拳之心,更是让人感佩。是他给我做好了榜样,给了我有力的帮助,一路走来,感谢有你。还有张老师,李老师,他们都是学校班主任的主力,在我迷惘时,他们总会给我帮助,让我受益匪浅。一路走来,感谢有你们。

在这路上,更应该感谢的也还是你们这群弟弟弟妹妹。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很考验人的综合素质的工作。在做这个工作以前,我不知道,做这个工作以后,我才惊讶于一向内向不善于表达的我竟然敢去接受这样一份高难度的工作。

刚开始的前两个月,个中滋味记忆犹新,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全都得找我。我不懂如何权衡,如何开导,如何批评教育……我常常被你们牵着鼻子走,班级的纪律、学习、卫生等一塌糊涂,糊涂的不只是你们,更是我,我性格中的急躁、强悍、冲动、鲁莽都暴露了出来,班级常常是被我搞得“腥风血雨”,怨声载道。这种环境,让你们彷徨迷惑,让你们自卑懊悔,让你们侧目而视,致使有的同学过早的放弃了学习,甚至离开了学校。

三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一同成长。其实,弟弟妹妹们,你们真的没有必要如此抬高我在你们心中的位置,我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挑剔,促进了我的努力;感谢你们的容忍,让我这个轻率懵懂的人成长了;感谢你们的真诚挂怀,给我的职业生涯中点亮了一盏盏明亮的希望之灯。

现今社会,师生关系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师把学生当成商品,是拿来赚钱的机器;学生把老师的正当教育当成是一种侮辱和伤害,于是打击报复。前者,社会说老师丢掉了高尚,变得势利,人人不齿;后者,老师成了众矢之的,不敢放手教育,如履薄冰,甚至有很多人都冷眼旁观,幸灾乐祸。这两种行为我都是极不愿看到的。前者,我为教育愤怒,后者,为师者们悲哀。这种境况何时才是个了啊?但在今天和你们相聚的时光里,我不用考虑那么多了,不是因为你们现在不是我的学生了,而是因为你们都带着最真挚的祝福而来的,没有做作虚假,只为一起怀念我们曾经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人活在世上,最美的不过心美。我们都沉侵在这纯美的氛围中,我享受和你们谈天说地的分分秒秒,你们都笑靥如花。此时的我,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过去,不为将来,只想狠狠握住现在相见的欢乐,或许能弥补我过去的轻率无知带给你们的伤害。从你们充满幽默风趣,充满理想前途,充满奋斗与朝气的谈吐中,让我也情不自禁的有点小激动起来,内心也略得安慰。

“走,我们再听徐老师上一节课。”李萍提议到。大家都附和着。我心中很高兴,我也很想再次体验一下有你们的课堂。但同时,我课前紧张的毛病在一年之后又犯了,我害怕上得不好,让你们觉得无趣。我突然想到现在班级的状况,我就想让你们在班上给那些小朋友们谈谈学习的苦与乐,或许对他们有点启发吧。

我让李萍来组织,你确实能干,组织得井井有条,时而还穿插些自己的特殊感悟。你们从我的班主任工作谈起,从语文教育谈起,。你们把我夸得天花乱坠,我真的想找个洞钻起来,不过钻进洞之前还是谢谢你们的夸奖与鼓励。与此同时,我也更加感受到了教师这份工作的重大意义。李萍的发言提纲挈领,李岚的发言伶俐大胆,黄国彬的发言实用,张潘的发言有趣而实在……一年的离别,一年的成长,你们丢掉了原来的害羞,多了一份成熟与谙练。我为你们的成长而高兴。但愿你们和现在的孩子们都要相信自己,只要心不死,一切皆有可能。

14级2班的孩子们,老师也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吃得起学习的苦,能在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乐趣,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一节课的时间是多么的短暂,我们师生共同追往昔,看今朝,思来者,什么功,什么名,什么利,一切都如浮云,任其舒卷与我们无关。我们为自己心中那份纯洁清新如高山雪莲的情谊而陶醉。

那座特殊的奖杯,我会记在心里,我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不愧于你们的信任与鼓励,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孩子们,往昔过则过矣,老师的好,老师的不好,希望你们都放下来。就借用孔子的话来安慰一下吧:成事不说,往事不谏,既往不咎。我只希望在将来,我们相互勉励,共同徜徉在这片无欲无求的海洋中,放肆追逐我们内心最动人的梦想。

6.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六

即使时光飞逝,过去不再,我也能清晰地记住16年前的夏口。灿灿的阳光洒在樱树上,叶儿在暖风中轻轻摇曳,鸟鸣嘤嘤。那是我初到日本的第二天。

从电车驹场东大前站西口出来,朝北走,有一条通往东京大学驹场校区的窄窄的小径。想到很快就要见到并木先生了,我不由地又嘀咕起烂熟在胸的仅会的几句口语。这时,妻碰了我一下,迎面走来的是先生。先生中等身材,身着便装,戴一副宽边眼镜。我急步趋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先生轻声回应。“个子真高。”妻给我翻译道。

“肯定不是高人。”我脱口而出。先生稍顿一下,脸上泛起了笑容,浓密的卷发在笑声中微微地颤动。

先生能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汉语,但是,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有其他不会口语的学者在场,先生从未跟我用汉语交谈过。到日本前,我没有学过日语,每次应约去先生研究室,都如临大敌,要准备若干日语句子,记下一堆专业名词,借了书,就想着赶紧离去。日子久了,我慢慢地可以多说几句日语了,在先生研究室里停留的时间也长了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居然点起香烟,和先生一起吞云吐雾。好几次,天已经黑了,谈兴正浓的先生从柜子里取出酒,邀我相对而饮。来日本后,我本打算转赴大洋彼岸,这样一年下来,竟然乐不思去了。

驹场六载,跟先生学的主要是近代中日关系史,讨论课读的大多是明治时期的文献。进入博士课程后,我打算以日本的亚洲主义为题做论文。先生听后说:“好呀!不过,博士论文还是做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为好。”先生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缘此,对他的每一句话,我反而会认真倾听。正是这句话,使我改变了论文题目。博士论文完成后,我开始从民间宗教的角度研究亚洲主义,这是学习多年后发现的鲜为人知的课题。原来,先生所说的熟悉乃是指有无一己之见。

我的博士论文涉及范围很广,做得非常辛苦,从构思到文字,不知叨扰过先生多少次。还记得,我曾想用千年王国理论解释中国的末劫思想。听完我的构想后,先生反问道:二者是一回事吗?这让我很沮丧,却南此幡然醒悟。如果说,在关于中国社会和革命起源问题上,我的博士论文有什么新的创见的话,这次谈话的影响甚为关键。

8年前,先生被诊断为癌症。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这消息时,刚刚做完手术。第二天,我没打招呼就径直奔到东京。那天,先生精神非常好,话比平时要多。先生说,他将主持教科书历史的研究计划,希望我也能够参加。很多朋友奇怪,我本来研究社会史和政治史,何以会转而研究思想史,殊不知在跟随先生进行教科书研究中,我发现了研究近代公共知识——东亚近代知识空间形成问题的意义。

两天后,我从东京返回名古屋。一进家门,就看到一大袋鱼沼米——先生家乡出产的日本最好的大米。厚人薄己,是先生一以贯之的待人之方,即使在病中,也丝毫未易。师恩难报,其情何堪!

听到先生患病,先生的学生都很着急,更有同学和我商量要请最好的中医到日本进行辅助治疗。我深知先生性格,劝阻大家少安勿躁。这八年,我差不多每个月都往来于名古屋至东京的新干线上,回想起来,既想聆听先生的教诲,更想借此了解先生的身体状况。

2009年3月6日,先生原本是要参加在山梨县召开的一个民间宗教国际研讨会的,当天突然因事缺席。4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预定在先生研究室召开的读书会也因先生有事而临时改换了地点。我隐隐有些不安。第二天我给先生家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夫人。热情好客的夫人时隔多年还记得我到她家时的情景,这让我感到高兴。当我问到先生的身体情况时,夫人说治疗效果不错,但声音听起来有些黯然。我说想见见先生,夫人让我一个小时后再打电话,说那时先生应该已经回家了。我再次打电话时,接电话的是先生,先生让我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到他的研究室见面,语气很平淡。

第二天是星期二,上午先生有两节课,一节是本科生的世界史课,一节是博士班的讨论课——以前我当学生时也是在这个时间上课的。那天我到得早了些,回头往车站去迎先生。在那条连结先生研究室和车站的窄窄的小径上,远远看到先生从驹场东大前站西口出来的身影,16年前初次见到先生时,正是在这儿,岁月无情,先生那浓密的头发已经灰白了。我跟着先生走到研究室,又陪着他从研究室往教室去。一路上,都是先生在问我,学校的情况怎样?在搞什么新的研究?一阳来复,樱树枝头满是新绿,看着先生的背影消失在大楼里,一阵伤感袭上心头。8年来,先生就是这样一边治病,一边坚持上课的!

5月17日见到先生时,先生的滿头浓发已经不再,人也消瘦了许多。6月25日的读书会上,有人提议编辑并木博士班同学论文集,先生听后显得很高兴。7月23日晚读书会结束后,大家在驹场附近的居酒屋相聚。那夜,先生兴致很高,一连喝了两大杯扎啤,畅谈教科书论文集编纂之事,相约8月31日再见。

8月4日下午,我正在房间里整理去北京的行李,书和资料摊满了一地。妻突然间了进来,眼睛红红的。10天前我还在和先生把酒谈笑,10天之后竟然天地两处,生离死别,其痛何堪!小女回家后,很快觉察到发生了什么大事,她记得去先生家过年的情景,但她不知道从出生到进幼儿园,先生是怎么关心她的。我从书架上取下文件夹,那里面的一张张照片,一封封书信,都有我对先生的无尽的回忆。我的哀痛传染了学界的朋友,大家纷纷发来唁电,回忆和先生相识的日子,让我转达对遗属的问候。新加坡国立大学社费奇教授在电文中,特别提到和先生在东京涩谷吃印度料理的情景,这位文化研究专家笑言吃的不是正宗的(authentic)印度料理。杨念群教授深情地回忆说:“忘不了,和先生在北京吃生鱼片的情景。初尝生鱼片,有些胆怯,先生看着自己,呵呵地笑。”王笛教授在东京访问期间,参加过先生主持的读书会,感触良深,在演讲和文章中,多次称赞东洋史研究的这一传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即使时光飞逝,过去不再,我也不会忘记那最后的夏日。灼人的阳光罩在樱树上,叶儿在热风中恹恹欲枯,梵音袅袅。那是先生飘然离我而去的日子。

以下是8月12日我在先生追悼会上所致之悼词:

八月是最残酷的

分别如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一边泪眼模糊

一边寂寂无语

我们多想,再一次聆听您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

我们多想,再一次感受您在居酒屋里

的音容笑貌

八月之约、九月之会、十月新学期……

所有这一切,这一切

为什么就这么无情地破碎了

分别啊,为什么总是单方面的

为什么似火的八月冷若冰霜

为什么我们这么顽固地想止住时间的脚步

让光阴倒淌

八月是最残酷的

我们在泪水中咀嚼记忆

十年前

在北京

您、伯克莱大学的魏斐德教授和我

“你不是说想到美国跟我学吗?”魏斐德教授问

“因为我找到了比你更好的老师。”我答道

吃惊的魏斐德教授许久才明白过来

我们三人大笑不止

笑声在国际会议大厅里回荡

先生呀,您可知道?

有多少人愛戴您

又有多少留学生因您而改变了日本观

八月是最残酷的

世界在记忆中徘徊

从日本到中国

从亚洲到欧美

有多少人在追忆您的学问和人品

印裔学者杜赞奇教授忘不了在东京印度料理店的文化冲击

是您,中国的杨念群教授体验了曾祖父梁启超的日本体验

是您,美国的王笛教授念念不忘日本的读书会而逢人便说

八月是最残酷的

分别如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一边泪眼模糊

一边寂寂无语

分别啊,为什么总是单方面的

记忆呀,为什么会停止在八月四日

八月四日

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旅日学者

(本文编辑宋文佳)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美)大卫·哈维著,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39.00元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一直充满着张力,并使此书堪与卡尔·休斯克的《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纯真博物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陈竹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36.00元。

上一篇:电子音乐在中小学下一篇:城市与梦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