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

2024-09-18

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10篇)

1.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 篇一

内容摘要:中国信用卡市场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呈现出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有待完善。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将实现实质性的扩张,市场结构将转向多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将不断趋于合理。

关键词: 信用卡 规模 结构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hinese credit card market key words: credit card, scale, structure 信用卡(贷记卡)是商业银行或专营公司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商户购物消费或向银行存取现金,并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凭证。作为一项集资产、负债与结算功能于一体的金融产品,信用卡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市场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中国信用卡市场 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呈现出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有待完善。

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历程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1995年到2000年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趋势的加速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1979年8月,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许可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代理国外信用卡协议,外国信用卡开始进入中国。外国信用卡进入我国以后,不仅使来华经商和旅游的外国机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也使现代金融意识、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深入到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国人对信用卡有了初步了解。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具有购物消费、存取现金和透支功能的准贷记卡,此后,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都相继发行了准贷记卡,这一时期准贷记卡的发展为今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里,除了准贷记卡的发展之外,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一直没有产生。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开创了中国真正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先河。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广发行和中行的信用卡发行拉开了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序幕,谱写了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新篇章。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进入2000年来,面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趋势的不断加速,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信用卡市场,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 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是我国第一家且目前也是惟一一家发行贷记卡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耐心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未雨绸缪地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目前已有“美国系”、“欧洲系”、“澳洲系”以及“大中华系”的众多银行频繁地和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商讨信用卡业务合作。一些已经获得个人外币金融服务执照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收购中国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希望以合作方式把其在信用卡审批、结算、积分计划等方面的经验转让到中资银行,共同发展信用卡业务,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起来。

二、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标准的贷记卡,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银行,共发行贷记卡400多万张,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在信用卡市场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里,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量都很大,以消费信贷为主要功能的信用卡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个人理财工具。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在我国台湾地区,共有60家发卡银行,发卡量超过了2000万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达到65%,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为9%,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持卡人使用信用额度。香港拥有600多万张信用卡,成年人持卡比例达到71%,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为18%,其中60%的持卡人最高贷款额度达到月薪的2—4倍。表1:现阶段中外信用卡市场规模比较

发卡量 成年人持卡比例 信用卡支出比例 中国大陆 400.82万张 不到3% 不到1% 美国 超过10亿张 超过80% 25% 中国香港 600多万张 71% 18% 中国台湾 超过2000万张 65% 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信用卡》2003年各期及中国银联网站相关数据与资料整理所得。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内地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不但远远落后于信用卡市场最为成熟的美国,而且也较大幅度的落后于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综合考虑市场规模、网络建设和市场规则等方面,可以说我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2.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 篇二

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现今银行业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以存贷款等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利息收入占据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的传统业务型盈利模式,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 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逐步从对公业务转向了个人金融业务。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的或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模式基本上以传统业务为主。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 居民个人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 居民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正从一般的存贷款、代收代付业务向增值性的理财服务转变, 个人金融业务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今后竞争的焦点在于日益庞大的个人银行业务, 而个人银行业务的综合载体就是信用卡。

信用卡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高额的利息收入、交换费收入和手续费收入, 而且可以通过吸收存款增加贷款等方式促进表内业务利润增加。毋庸置疑, 商业银行之间个人业务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信用卡业务的争夺。尤其是在作为传统的个人银行业务重点的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市场持续萎缩, 风险层出不穷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把竞争的核心转向盈利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的信用卡业务。可以说, 信用卡的发展对于重塑我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具有战略性影响。但是作为一种新兴市场, 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尚未出现规模效应, 整个产业的经营成本较高, 各个机构规模较小, 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 因此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很高。目前国内17家发卡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并且随着新的发卡机构不断出现, 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更令国内发卡机构担忧的是, 2007年是中国金融零售业务对外开放的第一年, 外资银行正式进入中国, 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 中外资银行间竞争的主要领域将是面向个人的零售业务, 而这恰恰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缓慢的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信用卡以其收益高、市场渗透力强和品牌影响广泛等特点, 不仅成为了当前国内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而且已经成为外资银行和企业抢摊中国市场的先遣业务之一。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已与这些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有着长久合作关系的外资银行将获得正式的发卡资格, 并且与中资银行享受同等待遇, 这就意味着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竞争。外资银行将利用其在产品和系统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和品牌资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与国内银行展开全面竞争。

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方式看, 价格几乎全部达到底限, 没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这既是我国对信用卡价格进行管制的结果, 又是价格管制的体现。与此同时, 经过多年的发展, 信用卡产品的差异逐渐缩小, 尤其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呈现高度同质化。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用卡竞争是在几乎一致的价格水平上, 利用几乎无差异的产品进行的。其市场绩效的直接表现就是信用卡利用率低, 死卡休眠卡占据绝大比重。同时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低。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 国内外尚缺乏有关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的完整深入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同时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价格的规制条件下, 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在信用卡市场上进行差异化竞争并不断提高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绩效, 依然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需要不断深入的问题。

由于中国的信贷市场尚不成熟, 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也异常薄弱, 对于高风险且受经济波与国外相比, 信用卡在中国出现时间相对较晚, 但受中国不断扩大的需求提振, 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 以及银行的积极推动, 近年来已呈迅速发展势头。

消费信用评估公司费埃哲中国董事总经理近期曾表示, 近期中国的消费信贷在飙升, 但中国的信贷市场尚不成熟, 银行间很少共享信息, 市场中没有统一的信贷积分体系, 加之银行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使得消费信贷可能成为中国金融业值得担忧的问题。信用卡支付拖欠数量飙升就是危险的信号。国内有研究人士也表示, 信用卡是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 其风险本身就比普通贷款高, 受经济波动也较为明显。加上世界经济走势尚不确定, 收入水平和就业形势尚不乐观, 因此信用卡坏账率持续上升。

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 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 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 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营销策略、价格营销策略、渠道营销策略和促销营销策略, 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现状

(一) 中国缺乏自主独立的信用卡品牌

国内信用卡品牌从最初起步时以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长城卡”、“牡丹卡”、“龙卡”、“金穗卡”开始, 到现在包括国内多家股份制银行遍地开花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光大银行信用卡”、“浦发银行信用卡”、“民生银行信用卡”等。中国信用卡市场经历的20年巨变中, 信用卡品牌也从最初的独立信用卡品牌, 到现在针对不同细分客户的多产品信用卡品牌。品牌传播诉求也从突出产品功能, 到突出产品服务, 及目前逐渐凸显品牌个性及差异化的时代。

现今中国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都是附属VISA和MASTER CARD两个国际品牌, 并没有创新推出拥有稳定的用户群体的优质信用卡。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想要发展和扩大, 必须建立自主的优质信用卡品牌。

(二) 信用卡营销策略吸引力不足

我国的银行虽然有相对详细的战略市场的区分, 也有名目繁多的各类信用卡, 如大学生卡、与各大著名高校联办的名校卡、与著名城市联办的名城卡、与著名大型企业联办的名企卡、还有各种专题卡等等。但是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却没有根本性区别。目前我国信用卡品牌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品牌意识较差的普遍问题, 大多数还是依靠信用卡数量的扩张来扩大客户, 真正靠服务、靠品牌来进行竞争的并不多。把品牌构建简单等同于广告宣传、卡面设计、礼品促销等;在整体品牌建设方面还没有从战略上进行系统规划;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 品牌定位缺乏个性特点;诸多银行在营销的过程中被迫只能频繁地大打价格战。这样的后果就是既无法提高本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 也不利于整个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 缺乏优质的信用卡服务和成熟的经营策略

由于国内各银行信用卡发行缺乏对市场的经营和管理策略的研究, 存在严重的信用卡资源浪费的现象———大量的休眠卡坏账。很多用户表示除信用卡的透支业务外, 他们对怎样更好的使用信用卡来为他们服务或是一无所知, 或是由于信用卡用户体验的不便利不高效而很少使用信用卡, 没有培养起如香港或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使用信用卡习惯。大量睡眠卡账户还涉及日常计、检索、汇总、查询、账务处理等环节, 影响了其他账户的正常交易活动, 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同时, 大量“睡眠卡”的存在还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 金融品牌是国内银行的短板, 而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品牌的建设和扩张比我们成熟和早得多。比如瑞银集团, 它通过兼并收购, 在世界各地迅速扩张。为便于推广业务, 简化品牌形象, 瑞银集团聘请了声誉显赫的品牌策划公司和广告集团为其推广品牌和代理全球广告活动。

而信用卡品牌则正是银行品牌发展很好的突破点。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金融支付工具, 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这一消费方式大大减少了消费支出中的现金流量, 有效节约了社会成本, 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加快银行卡产业发展, 打造更加强有力的民族自主品牌, 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比如, 招商银行的服务网点虽然很少, 但由于它的信用卡业务和品牌发展很好, 它迅速成长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目中最好的中国银行之一。

(四) 市场营销策略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体系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各种信用卡虽然种类繁多, 但是每种信用卡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没有形成完整而有效的价格体系, 阻碍了信用卡的发行。例如, 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汽车卡坚持每年年费200元, 可是许多的客户并非拒绝缴纳汽车卡年费, 只是交纳了年费却有许多功能用不上, 所以觉得不值。龙卡汽车卡的单一年费却成了其发行的最大障碍。如果把龙卡汽车卡的年费划分不同的档次,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信用卡。

(五) 市场营销策略缺乏个性化服务

哈里森的《金融营销服务》一书中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客户均不相同, 存在生活背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人喜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一个客户所能带来的利润均不相同, 取决与其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和忠诚程度。信用卡的获利并不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持有这张卡, 而在于他使用的程度。例如, 从客户的信用级别出发推出金卡和普通卡, 对信用级别较高的客户, 金卡一方面可以满足这类客户的大额消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吸引优质客户, 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几年前很多商业银行就已经制定了金卡、VIP卡持卡人的服务标准, 但真正贯彻执行的不多, 使金卡、VIP卡客户得不到差别服务。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不能改进其对优质客户的服务, 必然会导致优质客户的流失。

(六) 市场营销策略缺乏便利的刷卡环境

我国可以受理联网信用卡业务的特约商户仍然较少, 并集中于大型城市, 客户在中小城市刷卡消费仍然很不方便。突发性异常拒绝和差错经常发生, 而节假日期间, 交易成功率不高、交易速度慢的现象尤为突出, 经常出现交易信息通道拥挤、刷卡失败等差错, 商户对POS联网这种形式产生了技术不信任, 而不断向POS服务中心投诉。此外, 跨行交易费, 异地取款手续费等情况也被很多消费者所不满。

二、如何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

(一) 加强信用卡的品牌建设

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信用卡的忠诚度仍很低。发卡行提供的月均授信额度是1.1万元, 但客户每月人均刷卡消费仅为1400元, 大部分的客户根本用不完授信额度。由于客户使用率低、银行手续费收入低、营销成本增加等因素, 一半以上的客户很难给发卡行带来盈利。国内信用卡营销一开始并不是打品牌战, 只是搞人海战术和价格战, 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大规模的营销战之中, 大量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赠送礼品, 客户办理信用卡的动机并不是来自于其消费需求, 这导致了大量睡眠卡和卡透支行为的产生。

此外, 消费者对信用卡品牌感知不明显, 现有信用卡品牌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和品牌风格。虽然目前少数银行信用卡品牌已经树立一定的品牌差异化形象, 比如招行给大家的感知是“服务好、人性化”, 工商银行给消费者的品牌形象则是“稳重、有实力”等, 但信用卡品牌形象感知是基于对银行品牌感知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区隔于银行品牌形象的信用卡品牌感知。

(二) 个性化信用卡服务

目前国内银行信用卡品牌价值在功能满足需求、安全性和亲和力上表现突出, 而在促销活动实惠与创新和个性化方面表现较弱。其实消费者对信用卡品牌的诉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功能层面, 还希望通过品牌来表达自我, 通过品牌投射出自我, 对于信用卡品牌的核心价值诉求也从“安全、便捷、高额度”等功能利益上升到“人性化、时尚、个性”等情感利益主张。

目前, 招商银行白金卡的发卡量已达20万张左右。如果仅仅以3600元的年费计, 仅此项年费收入就达到7.2亿元。可见高端客户的钱显然要容易赚得多。招商银行在打造最佳零售银行的同时, 信用卡也同样选择了高端路线。

民生银行信用卡品牌发展坚持走“独立路线”, 寄望公司制构建成熟信用卡品牌。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从成立伊始就是一个独立事业部。现在, 民生银行又准备设立信用卡公司, 要把信用卡"独立路线"坚持走下去。

(三) 有效拓展延伸服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

在信用卡促销大战中, 消费者看到的是精美的卡片、诱人的优惠条件、丰厚的礼品和动人的广告词, 然而隐藏在其后的却是高超的营销策略和巧妙的金融创新。

运通卡拓展后续服务的做法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一是赠送旅行保险;二是租车保险;三是用运通卡购买的商品可以延长“三包”期;四是每月付10美元, 持卡人可以享受法律咨询服务;五是持卡人可办理信用卡保险, 若持卡人失业, 该保险可代付每月最低的到期还款金额。

在香港大学校园内, 东亚银行采取的是更加细致、深入的营销策略。东亚银行推出专门针对香港大学生及教职工的港大智能卡。港大智能卡最特别的功能是:兼作大学学生证和教职员证

(四) 拓宽营销策略渠道

为适应市场竞争, 国内发卡机构必须不断拓宽发行渠道, 逐步采用国外流行的直邮、电话行销、邮件销售、互联网销售以及委托专业化的行销公司代理销售等新的营销方式, 开发新的营销平台。值得一提的是,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成熟, 信用卡和互联网的结合成为必然选择。互联网的用户群体多为年轻人, 拥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或学历水平, 为网上申请信用卡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五) 推行外围业务改革

近年来, 我国信用卡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为信用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银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发卡等核心业务上去, 而把自己信用卡的一些外围业务, 如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以及ATM、POS系统的维护管理等包销出去。这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 更为重要的是, 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 包含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客户忠诚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银行实际上只是“产品”的供应商。至于以客户为导向, 上门寻找客户, 推介信用卡, 则是信用卡行销公司的特长, 他们能更为专业地向现有客户和未来客户介绍信用卡的用途和功能。同时, 外包方式可望使信用卡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例如, 卡片个人化过程, 如果由银行自己进行, 平均每张成本2.7元, 而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成本只有0.4元左右。

(六) 提高服务诚意和质量

3.中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类及特点 篇三

关键字:债券市场 信用风险 违约风险 降级风险 信用利差

2014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已出现多起违约事件。违约债券从私募市场蔓延至公募市场,违约主体从中小企业扩散到国有企业。违约事件使得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受到极大关注。

一般来说,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其债务导致违约,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风险。而广义的信用风险还应包含债务人的降级风险和信用利差风险。降级风险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标的证券评级下调导致证券价格下降的风险。信用利差风险则是指市场因风险定价变化而导致证券价格变化的风险。

违约风险特点分析

2012年以来,债券市场共发生债券违约事件28起;其中,公募债券市场18起,包含10只集合票据、3只集合企业债、1只短期融资券、3只公司债和1只中期票据;私募债市场共有10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违约。从违约主体类型来看,发行集合票据、集合企业债和私募债的中小企业共计违约23起,占所有违约主体的82.14%,已成为债券市场违约的主要群体。

(一)私募债逐渐成为市场主要违约券种

对中小企业来说,集合票据、集合企业债和私募债都是其重要的融资工具。私募债自2012年推出以来,由于其发行方便易于操作,逐渐取代集合债券成为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直接融资工具。因此,2012年至2013年违约的中小企业债券以集合债为主;而随着私募债偿付潮的到来,2014年以来中小企业私募债开始成为违约的主要品种(见表1)。

出现违约情况的中小企业大多长期经营困难,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对债券的本金或利息进行及时兑付。总体来看,这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产品结构单一,市场需求大幅萎缩,销售收入显著减少,毛利率下降,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2)公司与关联方进行互保,对关联方的逾期款项代偿且金额巨大,占用公司大量流动资金,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3)涉及重大诉讼、股权纠纷及高管变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4)市场突发事件对公司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如欧美主要光伏市场的“双反”政策导致国内光伏产业境外需求下滑,产品价格大幅下降;(5)企业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6)中小企业大多融资成本较高,且难以获得流动性支持以解决经营困难的问题。违约的中小企业往往同时出现多个上述不利因素,各因素互相影响使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停产、破产重组。

(二)违约向中长期债券扩散,国有企业加入违约队伍

截至2015年5月,债券市场共发生3起公司债和1起中期票据的违约事件,分别是11超日债、12湘鄂债、12中富债和12天威MTN。债券违约主体类型逐渐增多,由中小企业扩散到大中型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另外,违约向中长期债券扩散,违约券种的不断增加也说明当前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在持续扩大。

11超日债和12天威MTN的发债主体均激进投资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而受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实施“双反”政策的影响,两家发债人出现经营困难,进而出现债务违约。12湘鄂债的发行主体是由于主营业务受国家政策影响,业绩大幅下滑,公司转型困难重重,不能按时偿付到期债务导致违约。12中富债发行主体则是由于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违约。

(三)违约债务偿付率高,刚性兑付未能有效打破

目前,已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大多得到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违约债券由担保公司进行代偿;发生违约的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也在积极进行偿付;11超日债通过发行公司重组,引入外部担保,最终实现全额偿付;其他违约债券完成部分本息偿付,剩余部分正由相关机构进行协商处理。

笔者认为,当前发生违约的债券将会大概率进行偿付,对投资者产生的实际损失不会很大,刚性兑付的现状短期内不会被实质打破,其原因在于:(1)局部的实质违约事件可能会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市场收益率,对当前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对违约事件仍保持警惕。在12天威债和12桂有色的偿付危机中,政府部门身影频现;而今年3月发改委要求排查城投债也是佐证。(2)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缺乏违约事件的规范处理机制,市场的参与者均缺乏应对违约事件的准备,都有消化危机维持刚兑的动机和意愿。在此情形下,实质违约给资本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传染和蝴蝶效应难以估量。刚性兑付的打破并不在于几只债券名义违约与否,而在于违约事件是否有效地影响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定价。只有各信用级别的风险溢价被市场重新定义且确认有效,刚性兑付才算真正打破。

(四)债市风险层出,监管有待加强

违约风险事件也牵扯出债券市场其他风险,如担保公司拒绝代偿,募集资金去向不明等,这些风险暴露了债券市场存在的监管问题,也为日后债券违约埋下了隐忧。此外,由于缺乏充分的指导性法律规章,债券违约后,债务处理过程有一定的随意性,监管机构鲜有介入,不利于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债主体和券种增长迅速,监管政策存在漏洞和空白,亟待进一步改善。

当前,就违约主体来看,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违约风险,大中型企业甚至国有企业也存在违约的可能。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债规模占整个债券发行市场的比重很小,大中型企业的违约仍只能视为个案,加上政府隐性担保和市场仍未实质打破刚性兑付的现状,违约事件对当前债券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

降级风险特点分析

(一)主体评级下调增多,企业信用质量下滑

据统计,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债券市场主体信用评级和展望下调共发生469次。2012—2014年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分别为102次、170次、169次;2013年评级下调次数同比上升约70%,2014年评级下调次数与2013年基本持平。469次下调中,展望调整239次,评级调整230次,各约占50%;但是2014年以来调整风格逐渐向评级调整倾斜,表明部分发债企业信用资质下降明显。

(二)评级下调呈现周期性

图1显示了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债市主体信用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的走势。从图中可见,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呈现周期性。2012年的评级和展望下调主要集中在12月,这是由于各评级机构均于当年末对存续债券进行跟踪评级。2012年3月19日《证券资信评级机构执业行为准则》发布,要求评级机构应在受评级证券存续期内,每年至少出具一次定期跟踪评级报告,且应在受评级证券或其发行人年度报告公布后2个月内披露;2013年4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要求评级机构在受评企业年报公布后3个月内,出具主体和中长期债项的定期跟踪报告。基于以上两项规定,2013年和2014年的评级下调主要集中在5、6、7这三个月中。投资者应对降级特别是集中降级带来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三)工业机械、钢铁和煤炭与消费用燃料等行业信用质量下降明显

图2显示了2012—2014年不同行业信用评级和展望的下调情况。工业机械、钢铁和煤炭与消费用燃料等行业成为评级下调多发区,且下调次数呈现上升趋势。食品加工与肉类、金属非金属、重型电气设备等行业下调次数波动较小,保持相对稳定。半导体产品行业的情况与其他行业相反,2012年该行业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最多,风险暴露充分,之后下调次数走低。

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较多的行业大多毛利率较低或无法盈利,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产能过剩。此外,部分行业处在衰退周期,经营困难,财富创造能力有限,因而行业内大量企业出现信用质量下滑。

(四)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成评级和展望下调主力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是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最多的两类企业,中央国有企业的下调次数紧随其后(见图3)。2012—2013年,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的评级和展望下调次数出现较大增幅,而2013—2014年下调次数保持相对稳定。另外,民营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的调整类型也有所差异。民营企业自2012年以来,下调类型逐渐由展望调整向评级调整转变,其中,2014年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下调约占其全部下调次数的60.0%;地方国有企业的下调以展望调整为主,2014年地方国有企业展望调整约占地方国有企业全部下调次数的75.0%。

图3 各类型企业2012—2014年债市主体降级情况(单位:次)

从实际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在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承受较大的经营压力,信用质量下降明显,因而信用评级下调次数增多。而国有企业规模较大,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好。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信用质量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其信用稳定性仍然较好,下调以展望调整为主。

(五)AA级和BBB级债券成降级高发区,AA级以展望下调为主,BBB级以评级下调为主

分级别来看,评级和展望下调主要出现在以AA级和BBB级为中心的2个大级别区域内(AA+、AA和AA-组成AA级;BBB+、BBB和BBB-组成BBB级),其中AA级下调次数占比最多。但两个级别区域的调整类型有所不同,AA级下调以展望调整为主,而BBB级下调以评级下降为主(见图4)。

信用利差风险特点分析

信用利差风险是指市场因风险定价变化而导致证券价格变化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信用利差和信用级差因市场风险定价变化而产生的波动。信用利差是指债券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本文中以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信用级差是指同一券种相邻信用等级间低等级与高等级收益率之差。信用利差和信用级差因政策变化、市场风险事件等因素而变化,从而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化。

随着2014年以来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市场流动性趋势整体向好,信用债券利差逐渐下降。但是,2014年12月,股市走牛对债市资金造成挤出效应,加之中证登的债券回购新规引发市场恐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信用利差曲线全面抬升,债券市场各券种收益率在短期内回到2014年中期高点。2015年以来,市场资金面继续维持宽松,信用利差波动走低(见图6)。

从信用级差来看,资本市场流动性对各信用等级风险增量(级差)的影响较小,各级别债券对降息等增加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敏感性较低。2014年底中证登的债券回购新规则引发市场对不同级别信用债券风险的定价区分,以3年期中期票据为例,AA+级相对AAA级的信用级差整体提升了约20BP,其他各级别间的信用级差虽有波动,但仍维持相对稳定(见图7)。2014年发生的债市风险事件较多,但主要券种的信用级差并未因此发生明显迁移,说明当前中国债市风险定价并未因这些风险事件而发生明显变化。

总结

违约风险是债券投资中需首要考虑的信用风险。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上升,个体违约事件将常态化,但预计不会发生大面积的违约事件。目前,信用风险更多是通过降级来表现出来,未来企业降级将持续增加,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下一阶段主要的信用风险考量因素。信用利差风险主要受监管政策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单位:大公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4.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 篇四

http://.cn2009年03月13日 19:57新浪财经

第一章评价总则

第一条(评价宗旨)

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旨在运用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这一新的信用评价专业技术产品,评价企业诚实守信的水准。

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适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为深化企业诚信建设,树立企业诚信形象;便于公众认知企业诚信水准,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促进行业诚信自律和有利于政府实施分类管理,依据有关法规,按照信用评级学说的原理,借鉴国内外信用评级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根据企业诚信建设实际,以评价企业诚实守信水准为目的研发提出的企业诚信评价专业技术产品。为切实运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做好企业诚信评价工作,特制定本办法,即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

第二条(评价定义)

企业诚信评价是指通过科学设立全面反映企业诚信状况的评价指标,征集评价指标定性、定量的信用信息,运用先进的评级方法,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专业评估,对企业诚信水准做出评价,确定企业诚信等级并用特定符号给出标识。

第三条(评价范围)

企业诚信评价的对象是企业,凡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各类企业及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都可申报参加企业诚信评价。但不包括以下企业:有严重失信行为,被责令关闭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有严重失信行为,虽未被吊销营业执照但被责令停业整顿的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被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的企业。

第四条(评价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是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的主管主办单位,为中国市场信用企业诚信评价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开展企业诚信评价工作。

第二章评价标准

第五条(评价依据)

企业诚信评价以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基本行为准则为依据,以诚实守信状况为评价内容,以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包括各类经营活动及凭借信用的借贷活动中能否诚实守信做到遵法守规,履约尽责为评价标准。

第六条(评价功能)

企业诚信评价的功能是反映企业诚信状况,而不是重在反映企业还贷偿债的能力状况;企业诚信评价旨在评定企业诚信水准,而不反映企业的大小和实力强弱;企业诚信评价标示的是企业诚信建设结果,供社会公众认知企业诚信状况的参考,而不是重在预测未来。

第三章评价指标

第七条(设定原则)

企业诚信评价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诚信状况,包括企业自身践行诚信的状况,社会对企业诚信与否的认可状况,及企业实现诚信的基础保障状况。由此,围绕最能全而反映企业践行诚信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经营活动信用记录、经营行为信用记录、社会贡献信用记录;围绕反映企业诚信“公信力”状况选取的指标有社会形象信用记录;围绕反映企业实现诚信自身基础状况选取的指标有企业管理信用记录。

第八条(指标体系)

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是:

(一)经营活动信用记录,包括:

1、合同信用状况;

2、商品(服务)信用状况;

3、还贷偿债缴费信用状况;

(二)经营行为信用记录,包括:

4、行政执法记录;

5、司法诉讼记录;

6、行业管理记录;

(三)社会贡献信用记录,包括:

7、依法纳税状况;

8、环保安全状况;

9、资助公益事业状况;

(四)社会形象信用记录,包括:

10、政府、社团及相关机构评价状况;

11、客户与消费者评价状况;

12、舆论监督评价状况。

(五)企业管理信用记录,包括:

13、信用管理状况;

14、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15、经营能力状况:(1)偿债能力、(2)盈利能力、(3)营运能力、(4)成长能力

第九条(信息征集)

实施对企业的诚信评价,需按照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企业诚信评价信用信息征集办法进行信息征集。其基本原则是:

1、信用信息的征集以为时段,以各项指标的最终结果为评价依据;

2、信用信息的量化指标以相对比率为准,而不采用绝对量数据;

3、信用信息的定性指标以采用事项性质确定,而不采用数量多少为据。

第四章评价等级

第十条(等级划分)

按照企业诚信状况经评价给出的反映企业诚信水准的等级为:

诚信企业、诚信偏低企业、诚信较差企业、其标识分别为: A、B、C。其中评定为诚信企业的又可按诚信水准状况分为诚信优秀企业、诚信优良企业、诚信良好企业,分别以:AAA、AA、A符号标识。

第十一条(权重分值)

信用等级的确定,按企业诚信评价指标反映企业诚信水准的关联度,以百分制科学确定各大类指标、子类指标、要素指标的权重,在征集各类指标信用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诚信评价指标权重及计算办法计出评价分值,作为评定企业诚信水准的依据。

第十二条(特约否定)

在企业诚信评价确定诚信等级中采用定性指标信用较差一票锁定制。即只要在某一类定性指标中按征集的信用信息为信用较差等级的,在总合成中即以信用较差锁定。第十三条(等级确定)

在各定性指标未有信用较差记录的情况下,按各类指标权重经合成计出分值后,按计分>90分为AAA级,>80—89分为AA级,>70—79分为A级,>60—69分为B级,59分以下至50分为C级。

第五章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评价申请)

凡自愿按此办法进行企业诚信评价的企业可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书面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诚信评价信用信息征集表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评价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4、社会表彰、褒扬的证书及投诉、曝光的记录

第十五条(评价流程)

根据企业的申报,企业诚信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企业诚信评价中心对申报企业按是否具备参评条件进行初审;

2、经初审凡具备参评条件的,交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授权的专业机构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及管理办法进行独立评价。

3、经专业机构评审并出具评价报告,凡评定为诚信优秀、诚信优良、诚信良好等级的企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通过网络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并告达申报企业。经公示包括申报企业无异议的,在5个工作日内向企业颁发诚信等级证书。

4、经专业机构评审,并出具评价报告,凡评定为诚信偏低、诚信较差等级的企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企业诚信评价中心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如无异议,即将评价报告提供企业作为改进诚信建设工作的参考;如提出异议可协商提出解决办法。

第十六条(特别约定)

企业诚信评价以企业申报为基准,申报单位要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在评价审核期内,如发现企业有弄虚作假、隐瞒问题等失信行为,将立即取消其参评资格。

经过审核已通过评价取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如发现在评价有以上失信问题的企业,将立即取消其获取的信用等级,收缴其已发证书并通过网络予以公告。

第六章评价信息

第十七条(信息发布)

凡经企业诚信评价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通过网络正式发布公告,同时刊发反映企业诚信建设业绩的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信息使用)

获得A级以上诚信等级的企业,其诚信信用信息为可开放信用信息,披露使用的原则是:

1、凡获得A级以上诚信等级的企业可免费登陆中国市场信用网进行查询;

2、除政府、社团等相关部门可依法依规免费获取以上信息外,其他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则需按一定程序缴纳一定费用进行查询;

第十九条(信息管理)

获得A级以上诚信等级的企业信用等级公告及信用信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通过网络建立数据库,保存期原则上为5年。参评企业在新一继续参加企业诚信评价并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企业诚信评价中心负责进行信息更新,更新的信息自更新之日起,保存期原则上仍为5年。

第七章 评价监管

第二十条(社会监管)

企业诚信评价旨在弘扬诚实守信,树立诚信风尚,深化企业诚信建设。评价工作将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包括:

1、企业诚信评价方案的制定,办法的实施,工作各环节的操作等;

2、参评企业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及信用信息的真实等;

3、评价信息的发布、使用、管理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设立接受社会监督的专用电话,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

委员会法律部受理投诉和举报,并自受理之日起30内作出处理和答复。

第二十一条(法律责任)

在企业诚信评价中,凡有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私改信息等行为的,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直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实施)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相关规定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作学术指示,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牵头实施。

5.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 篇五

2010年校园招聘材料

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

人力资源部

2009年12月

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简介

中国民生银行是我国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于1996年成立。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直属中国民生银行总行,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有35家营销中心,员工总数已超过5000人。

首张民生信用卡于2005年6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公开发行。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民生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750万张,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等方面独具特色!在各种卡产品中,民生钻石白金信用卡、民生女人花信用卡、民生留学生信用卡、民生VISA奥运信用卡等产品深受持卡人青睐。在高端客户领域,民生钻石白金信用卡已累计发卡10万余张,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年来民生信用卡先后获得中国银联、国际组织和多家主流媒体颁发的“2005年最佳产品设计奖”、“2006中国银行业杰出创新奖—信用卡”、“2007年最佳白金信用卡”、“2007信用卡卓越市场营销奖”、“2007最具创新信用卡”、“2008最受女性喜爱的银行卡品牌”等多个奖项。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先后为民生信用卡题词:“民生卡为民生”、“国际标准,民族品牌”,对民生信用卡寄予厚望。民生品牌正逐渐深入人心!

因业务发展需要,现诚邀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加入我们的行列,信用卡中心将为优秀的您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极具前景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

应聘基本条件:

(一)全国重点高校(“211”工程)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含定向和委培生)且在毕业同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二)身体健康,年龄在30周岁以下;

(三)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无违规违纪情况,学习成绩优异;

(四)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和自动化办公设备;

(六)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七)曾担任校、院级学生干部或荣获校、院级优秀学生的人员优先考虑。

招聘岗位:

关于简历投递的说明:

1、每位应聘者请登陆以下网址“校园招聘”栏目,限投递一份简历,请勿重复投递:

http://creditcard.cmbc.com.cn/zhaopin/zhaopinInfo.aspx2、简历投递截至2010年1月10日。

3、经审查符合条件者,将另行通知面试时间。

6.中国银行信用卡申请流程1 篇六

一、适用范围

1、统招学历

2、本科及以上(已获得毕业证,或大四在读出示学生证原件)

3、理工科专业4、20-30周岁

5、具有还款的意识和能力

二、申请流程

1、学员上交所有申请资料,并填写《长城信用卡批量预开户生成表》交给公司

申请材料包括(担保人是父亲为例):

1)本人身份证(二代正反面)

2)父亲身份证(二代正反面)

3)父亲亲笔签字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学生族群办卡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声明》上半部分为打印,签名和日期手写,必须原件

父亲如果是务农,工作单位就填村委会

4)证明本人与担保人为父子关系的文件,有两种情况:

A本人与父亲的户口在一本户口本上,且户主是父亲,可以清楚显示本人与户主的关系是“子”,则提供复印户口本首页+本人页+父亲页(参加“户口簿模板”)。

B当地派出所出具的父子关系证明原件,必须按照以下模板,包含双方姓名、身份证号、经办民警姓名和电话、派出所公章。

(陆佰)元书本费,申请批准后该1500(壹仟伍佰)元学习押金全额退还。与学员签订《海同分期付款协议(中国银行方案)》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公司存档,一份给学员;

3、在提交给中国银行前,由公司负责审核所有申请学员的学历真实性。已毕业学员提供学

历证书复印件在教育部网站上查询。在读学员须提供学生证原件给车卉审核后复印存档。

5、申请中国银行专项信用卡。该信用卡授信额度是22500(贰万贰仟伍佰)元,首款7500(柒仟伍佰)元由公司向银行支付。剩余15000(壹万伍仟)元由学员从成功申请中国银行专项信用卡之月起,于第七个月进行还款,还款期为12(壹拾贰)个月,每月还款额为1250(壹仟贰佰伍拾)元。

三、银行审批

1、上海分行初审清单;

2、交由总行复审;

3、复审合格后总行制卡,邮寄至上海;

4、上海分行收到信用卡后与公司联系,确定开卡时间;

5、公司通知申请学员准时携带本人身份证到海同开卡;

6、银行、海同、学员三方当场填表、签协议、开卡刷卡;

7、银行款项到海同账上,公司与学员签订正式培训协议。

上海海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中国P2P公司信用风险管控分析 篇七

一、贷前合理判断坏账率

P2P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简言之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借款即信用违约风险。P2P公司的业务模式都是建立在会发生坏账的前提下运营, 只要获得的借款利差即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与向投资人付出的利息的差额高于公司员工劳动成本和公司办公成本以及坏账成本等, P2P公司就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对借款人群进行合理的风险定价就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坏账。比如, 借给1万个借款人每人1万的借款, 这1万人里有3%的人违约, 那么坏账成本就是300万, 如果之前设定的利差率是8%, 则利差收入是800万, 除去坏账成本、劳务成本及办公成本等后仍有盈利;但当违约率达到6%时, 坏账成本就达到了600万, 利差收入则不能完全覆盖公司运营的所有成本。

因此, P2P公司在贷前对借款人群进行合理的风险判断并通过调节利差就能够有效降低公司运营风险。即P2P公司在审批这1万个借款人的借款申请时就能够判断出坏账率会高达6%, 那么可以通过相应调高利差比如调节至10% (在借款人在其他途径如银行获取不到借款, 愿意接受这个利差时) , 此时1 000万的利差收入若能覆盖公司运营的所有成本, 那么该P2P公司就能够持续经营。

二、注重“分散”的业务模式

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 “分散”是指借款主体之间还款概率的独立性, 即借款人群分布在不同行业、年龄段、地区、不同学历、财产状况等, 也就是借款个体之间发生违约的概率是相互独立的, 那么借款个体同时违约的概率就会非常小。假设100个借款人每个个体的违约概率为10%, 那么随机两人同时违约的概率就是1%, 随机三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0.1%, 而若这些借款人之间的违约概率存在相关性, 比如甲违约时乙也违约的概率是50%, 那么甲乙同时违约的概率就会高达5%。因此对借款群体进行尽可能的“分散”, 保持借款个体之间的独立性是P2P公司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借款主体若集中在某个特定行业, 就易受到同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借款主体集中在外贸企业, 当外部经济环境、汇率等因素变化, 出口受到影响, 外贸企业回款压力大, 那么这些外贸企业的还款能力就会受到大幅影响, 即使外贸企业作为借款个体的还款概率假设为10%, 然而由于外贸企业还款概率是具有相关性的, 因此再多几个外贸企业同时违约其概率很可能就会超过10%。

三、注重“小额”的业务模式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 “小额”业务模式能够降低“小样本偏差”。比如, 某P2P平台一共贷出了1亿, 若每个借款个体的借款额是5万, 有2 000个借款个体;若单笔借款额是100万, 有100个借款个体。根据大数定律, 在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越来越符合正态分布。若坏账率都是3%的情况下, 那么这2 000个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为3%的可能性将远远高于那100个借款人3%违约概率的可能性, 即这100个借款人很可能存在小样本偏差而致使其违约比较集中、违约率也远远高于2%。因此, P2P公司应注意单笔贷款规模以控制运营风险。

摘要:截至2013年末, 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贷平台已超过350家, 累计交易额度达到680.3亿人民币, 预计至2016年中国P2P贷款交易的规模将增长至3 482.7亿元。

关键词:P2P,信用风险,风险管控

参考文献

8.信用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篇八

摘要:介绍引言用卡基本知识、交易、信贷模式及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信用卡;交易;信贷模式;发展

1信用卡基本知识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其形式是一张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有效期、号码、持卡人姓名等内容,背面有磁条、签名条的卡片。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贷记卡是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则是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的信用卡。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信用卡起源于美国。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

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实际上是银行卡家族中的一员。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除了广义的信用卡(准贷记卡和贷记卡),还包括借记卡。借记卡通常被称为储蓄卡。其主要作用是储蓄存款,持卡人通过银行建立的电子支付网络和卡片所具有的磁条读入和人工密码输入,可实现刷卡消费、ATM提现、转账、各类缴费。消费或提款时资金直接从储蓄帐户划出。不能透支,卡内的金额按活期存款计付利息。借记卡的申办十分简单,开立一个储蓄账户即可申办一张借记卡,无需银行进行审批,一般可实现即办即取。

2信用卡的交易与信贷模式

在中国,信用卡完整的交易和支付流程为:

(1)持卡人用卡消费并在签购单上签字。

(2)商户向持卡人提供商品或劳务。

(3)商户向发卡银行提交签购单。

(4)发卡银行向商户付款。

(5)发卡银行向持卡人发付款通知。

(6)持卡人向发卡银行归还贷款。

通常情况下,当持卡人在商户的终端机POS机上刷卡后,商户会通过电话或电脑网络向收单行提请交易授权,收单行随之会通过银联网络向发卡行提请交易授权,在发卡行确认了消费者身份之后,会向收单行批准交易授权,而最终收单行会向商户批准交易授权。这一套复杂的授权批准过程,通过银联网络只需要几秒钟便可完成。授权批准之后,交易并未完成,还需持卡人在购物小票上签名才能最终完成。

信用卡同时具有支付和信贷功能,一方面持卡人可以凭信用卡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这与使用现金和支票进行支付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方面,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款项是由发行信用卡的银行垫付的。银行与信用卡持有者也发生了贷款关系。信用产持有者依赖银行获得了支配资金的方便,银行则加速了资金周转并获得利息收入。

但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又不同于透支放款和其他消费者信贷。这是因为透支放款的对象必须是在银行开户,经常往来,资信较好的客户;而信用卡持有者并不一定要在银行开户,一般消费者信贷只涉及银行与客户双方,而信用卡除银行与客户外,还涉及接受信用卡的商户,便于银行监控。

信用卡是银行利润较高的业务之一,信用卡业务收入来源于:

(1)年费(信用卡客户向发卡行交纳的年度费用,目前许多银行都用刷卡次数充抵);

(2)循环利息(目前年息18%以上,任何其他业务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3)刷卡手续费,虽然顾客按标价付款,但商家却要付手续费给发卡行,收单行和结算组织(收单行代收),这也是发卡机构的收入。

3中国银行卡现状与发展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1993年,国家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2002年底,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已全部实现,且绝大多数发卡商业银行系统内异地交易成功率都达到了80%以上,超额完成了任务;在100个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75%以上。通过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中国银联实现了不同银行间的互联互通,对推动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跨境通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外资银行迈出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

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银联卡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继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2007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15亿张,2007年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金额达到3.22万亿元,交易笔数39.8亿笔,分别比上一年增长78%和40%。截至2008年5月底,我国境内银行卡受理商户已达88万户、联网POS机138万台、联网ATM机14万台,这表明中国规模化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已经形成。

银行卡的普及使各种形式的支付创新应运而生,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百姓生活。水电煤气缴费、商旅预定、信用卡跨行还款,甚至是慈善捐款、电视购物、购买基金等,都能通过银行卡轻松实现。而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支付等创新支付业务,更是中国百姓支付进入“卡时代”的最新表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目前银行卡的使用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全国广大的二三线地市、中西部地区甚至县乡镇还没能覆盖,现金支付仍占很大比重,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联网通用的便利。

到2008年底,全国二级地市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0%,进一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同时,与银行卡网络相配套的专业化服务和受理终端将基本覆盖全国的二级地市和经济百强县,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的蓝图已经跃然纸上。

银行卡产业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国际测算表明,银行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提高lO个百分点,就能带动GDP增长0.5~0.8个百分点。分散的受理终端通过银联网络连接到一起,点燃了人们使用银行卡的热情。2007年,全国刷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1%,远高于5年前2.7%的水平,预计这一比例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到25%。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银行卡使用状况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一些大型商场,银行卡消费已占到消费总额的70%以上。

9.网络时代中国信用卡的四幕剧 篇九

这次会议的议题反映了银行业当前主要关切的问题。议题一是“移动支付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怎么玩”,议题二是“传统互联网企业与银行互相渗透的未来发展之路”。这也正是信用卡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

中国发展信用卡面临十分特殊的形势。上一代实体信用卡还没有普及,下一代虚拟信用卡又呼啸而来,移动信用卡夹在中间,银行何去何从,处在十字路口选择关头。我试图从互联网的视角来解析这个问题。

第一幕:实体信用卡的发展——从规模驱动到范围驱动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是1985年由中国银行在珠海发行。信用卡业务真正成规模发展,还是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的事情。我把这十年称为是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其中2009年,2011年分别是它的两个坎。2009年起,国有大行后来居上,五大行规模占比到六成以上;迫使股份制银行转向差异化经营。2011年,信用卡互联网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网上支付成为信用卡发展最主要驱动因素。我根据驱动因素的不同,把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分为前后两段。

信用卡最初进中国的时候,并不被人们看好。偌大一个中国,工业化已经发展出完备的体系,但信用卡却寥寥无几。这同美国形成鲜明反差。人们普遍认为喜欢储蓄的中国人,天生就不适合信用卡。2002年,花旗银行找到马蔚华,希望进行信用卡合作,主要看中的是招商行的发卡能力。谁能让信用卡在中国尽快形成规模,谁就是当时解决信用卡问题的关键。马蔚华在“一卡通”业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信用卡的拓荒之旅。

中信银行也是信用卡起步较早的银行,2003年年底正式发卡,就确立了“建立世界级信用卡中心”的战略目标。到2005年10月,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00万张;2006年12月,发卡三年实现盈亏平衡,是中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本投入实现盈利的信用卡中心。先行者的成功,带动了银行的信用卡热。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发卡量(含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已超过8750万张,发卡机构翻了两番。

这一时期信用卡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规模驱动。以招商行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一卡通”累计发卡5172万张,卡均存款为8670元人民币;信用卡累计发卡2885万张,居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领导地位,并入选哈佛大学MBA教学案例。

然而,要论规模驱动,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占有先行优势外,并无特别优势。2009年以后,一当五大行醒来,开始发力信用卡。规模化的优势马上就转到了国有大行手中。从2009年到2011年,国有五大行累计发行信用卡达15497万张,比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531万张,几乎高了近一倍。象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到1000-1500万张,已不再显山露水。

形势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规模经济,逼向范围经济,纷纷转向差异化经营。2009年后,这些银行信用卡经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规模化经营,转向了精细化经营。

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和创新寻求新长点,差异化的客户经营和创新型卡产品成为各家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信用卡行业从“发卡圈地”追求规模扩张的时期,步入了追求效益的“精耕细作”时期。

招行在2009年、中信在2010年相继提出“二次转型”的战略目标,提出要从以获取新客户为主要模式,转向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提升客户忠诚度为导向的模式转变。内部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集约式管理转变。

这就是我国信用卡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前夕的总体形势和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是在补工业化的课。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信息革命又迎面而来。互联网的冲击,打乱了信用卡按部就班的发展,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幕:互联网金融——从技术冲击到业务冲击

互联网对信用卡业务的冲击,最初只是表现在技术和局部业务层面。相对后面谈到的二级跳、三级跳,还只是毛毛雨。但就算毛毛雨,已对信用卡业务产生了深刻影响。

2011年是互联网支付迅猛发展的一年。对于中国信用卡产业来说,驱动发展的因素,开始在实体经济内部传统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外,增加了信息生产力的因素。2011年,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国内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67亿,占到网民总体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1.67亿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末我国信用卡累计激活量1.52亿张。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互联网成为信用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之所以还称为实体信用卡发展阶段。是因为这种驱动主要来自技术,还有待深入到业务内部核心(例如金融脱媒)。

1、支付电子化成势。信用卡鸟枪换炮

在2011这一年,一个突出事件,是支付宝等推出了快捷支付业务。这是信用卡搭上互联网快车的标志。信用卡作为支付节点的作用,还没有被银行普遍重视。但电子商务企业已清清楚楚看到,3.46亿没有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是被银行信用卡中心看漏的大鱼。用101家非金机构涌入这个领域,其中有49有互联网支付业务,57家有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31家有银行卡收单业务。2011年非金融支付机构(以下简称“非金机构”)清算业务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以非机构为主推动的电子支付登上了历史舞台。信用卡的技术基础,发生了一场鸟枪换炮的革命。正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所指出,“银行业本身具有IT属性,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如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技术发展。在改变银行的生存环境。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段超良也认为,互联网的去地域化为信用卡集约化、专业化运营创造了条件。

2、互联网进入小微贷,增强信用卡业务

互联网对信用卡第二个影响深远的冲击,来自小微贷领域。如果说,互联网在电子支付中,只表现为一种技术力量,只是作用在工具层面,那么当互联网渗入小微贷时,标志着它开始进入到银行核心业务层发挥作用。互联网对信用卡业务带来的变化,从用变到体变,影响又深了一层。

小微贷业务同“三大”业务(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比,属于高收益、高风险型业务。同样面对高收益,互联网业做小微贷,与银行业做小微贷,比的就是谁化解风险的能力强。风险取决于信息,互联网业做信息是专业的。银行业做信息是业余的,这一点决定了二者竞争力的不同。2011年,全国小微贷的创新,有43%集中在“联保”上。可见大家对小微贷不同于“三大”业务的特点,已产生了共识。但具体到怎么做联保上,银行业与互联网业的思路有明显不同。

银行刚刚从实物抵押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重现金流、轻抵押物”的小微贷技术,这基本是德国经验(IPC公司经验,国内典型如湖北银行荆州分行的“融易贷”)。以中信银行为例,它面向家电行业的“保兑仓”业务和面向汽车行业的“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网络业务”,都把联保的重心,放在产业链上。从“轻抵押物”这个角度看,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是一个创新,效果也很好。

但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呢?互联网从事的是专业的信息业,它有自己的更专业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超越“硬信息”(“现金流”信息),低成本开发软信息(非“现金流”信息)的思路。互联网业广泛采取的这种小微贷技术,普遍超越了德国小微贷技术,这是它们给银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的主因所在。

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认识到的那样:“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基于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记录了多年来电子商务平台上众多企业的资金流动、企业订单数量、销售增长、仓储周转、投诉情况等海量数据信息以及企业主的个人信用和社会关系信息,信用卡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网络化信用信息,筛选出信用良好的中、小、微型企业”。在这里,德国小微贷技术所赖以成立的“资金流动”记录,只不过是更全面的信息分析中的一个子集。银行被互联网逼到了一个角落里:如果他要以同样的低成本进行更全面的征信分析,就必须让自己基因串种——从金融业改行到信息业;否则,他无法同专业的信息业去竞争信息成本和信息效能,因为毕竟专属金融的那点知识并不能构成挡住互联网人的门槛。现在100多家非金机构涌入互联网支付,就说明了这一点。

据来自浙江的数字,互联网人做小微贷与银行人做小微贷,整体上的成本已拉大到7:30。只有当这时,当银行在自己的核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上输给互联网人时,才会深切体会到,互联网不光是技术,而是一种渗透业务核心的力量,是生产力引致的生产方式变革。同样做卡业务,互联网人的不同,只不过在于他们是在传导一种力,把信息生产力向信息生产方式转化的力,传导到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业务中去,变革了做信用卡业务的方式。

第三幕:废除信用卡——从卡业务到手机移动支付

中国现在每5人当中就持有一张信用卡,但这很可能是信用卡的终曲。招行行长马蔚华曾说,手机取代信用卡是迟早的事。

去年9月10日,招行行长马蔚华在“2012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表示,现在招行信用卡还是国内最受欢迎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今天,我们提出招行是应该最先把信用卡废掉,实际上不是真正地废掉,是让它和手机合二为一,这是未来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事儿。

从互联网角度看,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马蔚华行长可能是银行界里,跟我们互联网人想的事最接近的一个。其他人,90%以上,与我们想的牛头不对马尾。所以我想借马蔚华行长的思路,展开一下我们的想法,看能不能与银行业人士沟通清楚。

前不久,在吴小莉那里,听马蔚华行长讲互联网。静静听了一个半小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对马行长说,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银行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社会融资中介,即充当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中介角色;二是社会支付平台,即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在前一个方面,互联网的冲击表现在金融脱媒,在我看来涉及的是1.4万亿的事;而后一个方面,我的理解是,互联网恰恰是把银行解放了,可以投入去赚25万亿的生意。我认为未来的方向是德勤所指出的金融行业“业务发展新思维”,也就是“商务服务+支付服务”。

据电视台导演后来跟我说,摄像师在剪镜头时发现,这是马蔚华两个小时中,唯一一次表情突然起了变化,而且转身显示出专注的一次。我想马蔚华当然应该知道,我们谈到的这个问题,涉及的是真正的要害。所谓手机取代信用卡,只是背后逻辑显现到表面的现象。

1.4万亿,是指谢平说的“2011年全国银行和券商的利润就达到约1.4万亿”,是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交易费用;25万亿,是指我国51万亿GDP的一半,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因为诺斯和Wallis的研究显示,交易费用占一国GDP的50%)。

我的意思是说,互联网导致金融脱媒,顶多把前一个交易费用变成零,夺走银行业1.4万亿;但如果银行业抓住后一个机遇,可以通过金融数据,把后一面交易费用变成零,从而转化出25万亿的利润。潜台词是,手机一旦成为信用卡,挣的就不是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小钱,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大钱了。

我具体向马蔚华算了一笔账:如果将支付服务从金融服务“解放”到商务服务,一方面可以将电子商务的客户转化为银行客户,一方面可以将银行数据转化为电子商务润滑剂,把降低的交易费用转化为利润。

当然,25万亿这个说法,只是一种修辞。只能理解为是从这25万亿中节省交易费用。具体来说,按商务部长陈德铭3月8日的说法,我国流通费用占GDP的比例约为18%左右。50万亿大数的18%是9万亿。用手机取代信用卡,通过大数据,同时节省金融交易费用和流通交易费用,可以转化出的总利润,应该在10.3万亿的范围内。当然不可能全变成利润,但至少比现在1.4万亿的天地要大得多。

去年9月18日,招商银行联合HTC推出了“手机钱包”,在国内第一次将“银行卡”功能模块内置在了3G手机的芯片上,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但是,互联网人并没有闲着,他们将演出更为惊人的一幕。

第四幕:情境信用——虚拟信用卡扮演“终结者”

互联网的发展。比马蔚华已很超前的关于社会支付平台的想法走得还要远。信用卡演化的第四幕正在拉开序幕。

下一个浪潮,很可能是情境信用(Contextual Credit)。情境信用与现有各种信用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再以一般等价物为核心,不再以货币为重心,转而以一对一精准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重心,发挥社会支付平台作用,去赚现在没人赚的那10万亿的钱。

当信用卡发展到情境信用阶段后,不用金融信用卡,就可以用商务中介直接透支消费。信用卡将回到它的本身——以信息形式存在的信用,对货币权力进行支配。在现实中,阿里下个月即将推出的信用支付,就是情境支付的雏形。

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宣布,拟在4月正式推出与银行信用卡业务高度相似的“信用支付”。阿里巴巴通过分析支付宝用户的消费习惯、个人信息等数据,确定信用等级,用户可以预支1 5000元消费,免息期38天。阿里金融正在将信用支付功能接入淘宝和天猫等平台的商家体系,每个签约商家将为此支付1%的服务费。买家在淘宝站内看好货品,只要店铺开通了这个服务(类似于传统商家支持某个行的信用卡),买家就能“刷卡”,然后在还款目前还款,38天内还是免息的。

“信用支付”并非靠借钱生息获利,而是靠数据获利。获利的本钱,也不是金融,而是商务本身。阿里由自己掌握的商家数据出征信报告,由合作银行负责放贷。这将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服务+支付服务”。

互联网人的做法并非异想天开。3个月前Rob Dotters等人所著的《情境定价》(Contextual Pricing)实际为情境信用提供了理论基础。Dotters指出,目录价格(List Price)之死,将开启人类一对一定价的新时代。List Price是指制造商建议的零售价。Docters指出,List Price死亡,是因为一个固定的价格将再也不能适应不同的消费者。经济学将建立这样的新法则:一个商品在一个时间和一个地点的价格,不同于同一个商品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的价格。

情境就是指一对一。一对一定价,要求一对一的信用。情境信用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情境信用是金融脱媒后中介所承担的新使命,它使信用卡这种中介转向商务服务。这不是金融中介的死亡,而是金融中介的新生。至于掌握这一中介的还是不是银行,完全取决于银行跟不跟得上信息革命的脚步,具体来说跟不跟得上作为信息革命华彩乐章的大数据的节奏。

从金融业自己的理论看,这正符合斯蒂格里茨等的《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指出的方向:权力从货币转向信息,而且是转向“与某个具体借款人信誉有关的信息”,它“不能用简单的变量加以刻画,例如‘价格’这一变量”。如果银行业自己都不读自己的经典,对不起,互联网就代劳了。结果就会应了比尔·盖茨说的,“未来,银行业是必要的,银行是不必要的。”

10.信用卡“刷动”中国经济 篇十

在美国, 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举措, 无外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凯恩斯主义, 就是强调在需求方增大供应量, 通常是政府财政政策主导下的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投资。第二个方法是里根主义, 主要从供给这个角度来调整经济的平衡, 通过减税来刺激大家的消费。两种方法都从各自的角度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 这两种方法到中国都面临问题, 中国的问题比较独特。中国最大的挑战在于, 如何让几千年来形成储蓄的文化变成投资和消费。于是米尔顿·科特勒博士建议了第三条路——通过扩张消费者信用来促进消费的增长, 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中国人的储蓄观念让凯恩斯主义和里根主义行不通

有一个数据, 中国居民基本上拿出40%以上的收入用于储蓄。金融危机之后, 更开始了全民节约, 白领开始带便当做午饭、夜店酒吧销售额急剧降低、地产市场低迷, 就连农村的老婆婆也开始叫嚷着“金融危机了, 要存钱……”于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 对于本来就“杞人忧天、防患于未然”的中国居民而言, 心理影响早就超越了物质生活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希望能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减税两方面行动来拉动内需。

但是, 基础设施这样的投资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 并没有直接专注到具有消费力的人群中。基础设施的投资, 直接获得收入的是些低技术水平的工人们, 他们通常拿到工资或者收入之后消费很少。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不断地累计成为国家资产, 带动一些相关的行业, 但是它不是最优的驱动消费, 不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力量。可以带动GDP, 但是带不动消费, 也就是说“叫好不叫座”。

减税政策起的作用能够直接增加居民的收入和现金持有量, 但在金融危机期间, 公司和个人会把更多的钱存起来, 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而不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支出和投资的增长。包括美国, 也是如此, 美国通过救市计划把上千亿的钱投入银行, 实际上很多银行把这些钱都存起来了, 所以在供给方面的产出, 银行方面就断掉了, 并没有实现流动。

为此,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信用卡在零售、消费者消费中的应用份额。整个营销的启动与发展都是基于消费者信用为基础。中国一直以来还是一个以现金为主的国家,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了为什么中国的营销相对不成熟。

中国需要“消费光荣”文化

到2007年为止中国已经发行了1亿张信用卡, 绝大多数的信用卡信用额度是在2万元人民币以下。而美国的消费者信用占到GDP的20%, 美国整个零售的交易额有1/3是通过信用卡来实现的, 德国的消费者信用占GDP的10%;即便像墨西哥这样有1亿多人口的国家, 34%的人口都拥有信用卡。

如果把中国13亿人口和1亿张信用卡对比一下, 发现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的。那么中国在这个方面应该设置的比较合理的目标是什么?

参照一下德国, 德国的经济结构也是以出口为主, 大众的习惯也是爱储蓄。德国有8200万人口, 有2200万张信用卡, 差不多1/4的人口拥有信用卡。而现阶段的中国离这个目标非常远。如果参照德国的标准, 从长期来看, 中国合理的信用卡发行量应该在3.5亿张。

我们经常谈创新, 创新的确非常重要, 但创新的角色在于它创造了非常有用的、令人非常渴望获得的一种产品;我们也经常谈到品牌, 品牌的作用在于为我们创新类的产品带来情感性的联系, 使消费者非常渴望获得这种产品。但是只有当消费者有了消费能力或者消费信用之后, 他才有可能购买这种产品。很多时候, 如果没有钱做品牌, 那么创新就是没用的;如果消费者没有能力购买产品, 那么品牌也是没用的。而在西方绝大多数的奢侈品、科技品都是通过信用卡、花银行的钱来购买的。

让我们仔细来看一看, 通过消费者信用如何驱动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首先来比较一些数据, 看一看三大经济体之间的差别, 中国40%的个人收入是用来储蓄, 零售在中国的GDP当中占到30%多一点。与中国这样以生产和储蓄为主的国家文化不一样, 美国已变化成了消费型社会, 其储蓄率接近于0, 零售占整体GDP将近70%。英国的情况和美国非常接近, 德国60%的GDP是来自于私人领域的支出, 储蓄率是10%左右, 挪威、瑞典和德国的情况都非常类似。这10%比美国的0或者是1%还要好。

邓小平曾经说过“致富光荣。要吸引国外投资、发展国内的产业, 带动财富增长”。这个愿景指导中国30年的发展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现在我们需要一个新愿景——“消费光荣”。原因在于出口的减缓、出口的衰退并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它将是一个永久的事实, 中国必须来创造国内的市场, 经济发展的契机在于要更多地消费, 更多地购买国货, 才能真正拉动经济的复兴和发展。

中国的银行要通过“信用卡营销”让这种理财产品获利

消费者信用在中国持续的扩大也有问题, 问题在于中国的银行会非常地犹豫, 这涉及到中国银行体系传统的赢利模式, 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利用消费者的信用、利用中间产品、利用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利。

从银行赢利角度来说, 额度越低的信用卡产生的利润率越低。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在于每个月最低付款额度的客户。所以, 银行的信用卡应该专注于那些愿意消费, 愿意贷款消费, 每个月最低额度还款的人, 而不应该是那些以储蓄为生活习惯的人身上, 为此中国的信用卡受众有两个细分市场:

一个是25岁以下的人群, 这一人群在学校, 或者刚刚参加工作。他们已经习惯于花父母的钱了, 消费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存钱孩子花钱, 年轻人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消费习惯。所以, 给这些年轻人信用卡更大的额度, 让他们不仅花父母的钱, 还要有机会花银行的钱。要相信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来还银行的钱, 如果自己付不了钱, 他们会找父母要钱。

另外一个细分市场是25岁到50岁左右的人群, 这些主要是由创业人员、白领、专业人士组成。这类人群, 他们主要购买的行为和动机是追求社会地位, 社会的认同, 他们购买产品带有非常多的社会印迹和情感价值。这类人经常购买的, 是目前现金收入所不能够负担得起的, 他们会稍稍地超越消费。所以, 他们需要信用卡, 需要消费者信用来证明和显示他们的成就和成功, 以及社会的认同。

信用卡消费的价值诉求是什么?首先, 我们要把消费者信用卡消费或用卡支出作为一种对个人、家庭和事业的未来投资的一种预支。另外, 在一个“物质疯狂的年代”, 很多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往往是通过对物质的占有, 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必须通过外在的物质性的东西来体现。

一些年龄大的人或保守族会觉得信用卡消费不可接受。实际上是中国人长期所受的教育, 强调储蓄, 强调投资办厂, 生产产品换取外汇。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需要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如何增长, 消费者信用曾经快速地驱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是可以适用的, 而且它可以弥补我们出口减少带来的损失。

上一篇:借物抒情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