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024-10-23

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精选13篇)

1.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一

中学语文“析题课”之我见

[作者] 杨根法

[内容]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余年,从中收益匪浅,然而使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整体艺术美。

可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把语文课的课文变成了题型,象高考题那样,把完整的课文切成碎块,课堂上只讲这些题型,而不讲课文,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题型课、析题课。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究竟有什么利弊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见解。

一、“析题课”损害了课堂整体的艺术

细推敲每一篇课文,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可是,“析题课”却把课文分割成破碎的小块,这样就失去了语文的整体联系,很难把一个形象的整体讲得生动形象,严重扭曲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造成了课文的畸形。譬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性格变化,以及悲惨结局本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祥林嫂由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由于封建剥削、封建压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她的束缚和毒害,才使她一步步地走向麻木,以致于死亡。这前后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丝毫不可分割,在讲述上应是一套完整的课堂艺术,教师应通过讲述,把这一整套课堂艺术,循序渐进地、步步深入地融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假如把这篇课文切成题型,分成几块,就很难使学生受到感染,大大损害了教学效果。小说散文如此,即便是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说明文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也是互相联系,其逻辑十分严密。一篇好的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层次也是一个网络神经图,彼此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肢解成题型,实际上是破坏了作者的构思意图,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二、“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

十六、十七岁的高中生,思想仍处在一个好奇、幼稚的发展阶段,他们爱好一个事物,往往靠兴趣、情趣入门。析题课一般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因为这些题型,是按照考试类型的几个板块设计的,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一篇好的课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发展的,可以使学生精神凝聚,感情亢奋,甚至达到入神的地步。因为这些课文的一个个感情触发点,象红线串珠,是紧紧串在一起的。学生的感情思维过程随着这一粒粒的红珠子的出现,感情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光,那些支离破碎的题型又怎么能使这些电光石火串连在一起发光呢?因此,“析题课”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弊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来就成绩不好,对学习无兴趣

[1][2][3]

2.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 谁有耐心和细心, 谁就能取得成功。”教师在授课中要关怀学生, 感染学生, 带动学生, 朗诵课文要有表情, 思考的时候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要静思冥想。在生活中也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生命富有灵性, 是让人敬畏的生命, 有生命才有社会, 才有历史、当下和未来。对待学生要宽容, 多包容学生的过失, 有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 替他们分忧解愁, 有了幸福和快乐, 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 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像明灯一样祛除学生心中的黑暗, 帮助学生把不良情绪轻松化解。

二、要在作文方面下功夫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过,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 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 语言生动形象, 易感易学, 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 必要时背下来, 积累的东西多了, 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 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 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 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 阅读名家名篇, 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重视课外阅读, 拓宽视野的好处多多:课外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 大量课外阅读内容广博, 知识丰富, 是前人观察结果的结晶, 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撷取的素材。要抓住这一平台可采取循序渐进的积累:首先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自由积累, 积累自己喜欢的, 有意义的内容;而后, 教师规定内容有针对性的积累, 以扩大知识面;最后从“样本”中走出来, 留心观察生活, 感悟人生, 从现实生活中积累。最终让学生学会用心去发现, 用心去收集, 并把积累形成读书卡片, 笔记等, 定期交流。

作文写好了, 要注意批改方式。把作文的评改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评改作文。笔者认为, 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是评价;第二, 是修改。这两个方面都是学生“写作实践能力”中不可缺少的。

在作文素质训练中, 运用导改法批改作文,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改法培训。既要教会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批改符号批改他人作文, 又要教会他们如何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能学会批改吗?回答是肯定的。后进学生也能学会吗?也能。

怎样教会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呢?魏书生老师已开了先河。我们不妨试着大胆实践一下, 效果很好。

我们确立10个训练点: (1) 格式是否正确; (2) 卷面是否整洁; (3) 错别字几个; (4) 有几处病句; (5) 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6) 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 看文章的选材: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 (8) 就结构而言: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 看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 (10) 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训练时注意前五条, 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 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 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 掌握得比较熟练了, 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后五条要求, 不做太具体的规定, 由批改人酌情处理。一个一个训练点完成以后, 我们可以从10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修改训练了, 每一项五分, 共50分。

三、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中离不开语言文字, 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语文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 语文基础差, 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教师要通过多渠道的研究, 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 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 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 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 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师生要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样, 新的学校, 新的活力, 新的教学思想就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四、鼓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复制的结果就是原地踏步, 只有创新才会突飞猛进。创新的基础就是主动探索, 彻底改变被动地机械的复制。教师授课, 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学, 爱学, 懂得学习的方法, 认识学习的规律, 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加工对象, 而是创造者。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口若悬河, 学生不再似懂非懂依葫芦画瓢。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个能力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反复实践, 不断练习。

五、多接触大自然

语文就是交际的工具, 课外活动对写语文的帮助非常大, 接触大自然可以释放心灵,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 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 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 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 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 从而丰富感性知识, 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 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 从而在社会交际中, 积累语言, 发展思维。实践证明,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参观、访问、接触实际, 接触社会,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 能丰富生活, 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动机。

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高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都是重点。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因此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被定位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学科。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更是成了难中之难。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之中,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

1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博采众长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老师拿着课本,指定某篇文章,就让学生们反复“研读”,就连试卷中的文章,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它只是一个“中介”,只是教材编辑者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是供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对于学生的阅读教育,我们不能加以局限,阅读应该要博采众长,只有读得多了,眼睛才能看得远,思绪才能飘得远,思考文章才能透彻。

2 语文教师要会为自己减负,以引导为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也就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们就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给规定个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之作品,激起学生心灵共鸣,精心设计教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挖掘作品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让每一堂课都力求上成精品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体验、自主提高等等,这是每个教师首先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3 处理好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没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成了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出现了在阅读课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却要组织“小组合作”,学生对文本还没有解读透彻就组织学生探究的现象。 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热闹活跃,其实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走秀”,至于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分工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了学生间有的“一路高歌到天亮”和有的“默默无闻到永远”的差异就更不用说了。每堂课都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架构,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行为。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就无需“合作”,对文章没有深刻的感悟就没有必要“探究”。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才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

4 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就能提高的。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形成足够的语文积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进而喜欢上语文;还要引导学生远离流行文学、庸俗文学,亲近并接触高雅文学,在阅读中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4.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四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学员姓名 培训类型 学员单位 培训院校

培训学科 指导教师 结业时间

0

中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作者平时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作者以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为目的,进行了鉴赏和积累两方面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赏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了解背景、重点字推敲、物象赏析、修辞审美、意境再现几个方面入手,教级学生理解诗词内涵的方法,达到感知的升华;积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视野,从而汲取精髓,学以致用,应该说是在古诗词教学领域的一条新路。[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目的、探索、方法、鉴赏、积累。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美不胜收,其间大量诗词佳作,千百年来以其脍炙人口的音韵、饱含哲理的寓意、高运奋发的励志等等,乃至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作为中学生,掌握和诵读美词丽句,对于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积累精美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含义。《剑南诗稿》中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操会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东坡词》中苏轼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语句更是发人深省。《樊川文集》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慨叹带我们回到历史的时空。《杜工部集》中杜子美“安得广厦千百间,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让人读到了一位伟大诗人高尚的情怀„„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天下,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将自己的一些不够全面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的背诵、默写,让这些文苑奇葩于语文教学中黯然失色。任教二十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研究、实践,1 结合当前新课标理念,笔者在诗词教学中走出了一条自认为足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道路,也算是上点不成熟的见解吧,说出来,待同仁商榷——

我认为,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标准和方法来鉴赏作品,以期弘扬祖国文化遗产,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之目的。

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和摸索:

一、鉴赏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结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我在诗歌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从而耳濡目染,熟记于心。

1、穿越时空,了解背景

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中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和著作。”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孟郊有一首这样的《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初读,学生会感到诗人 太过份了,一朝及第,如此痴狂,与“范进”一样,其实,如果了解了背景,这种偏见就会变为对孟东野的理解了。孟郊四十六岁及第,高兴是自然的,最主要的是后两句的描写与唐代风俗制度有关,及第后骑马观花,实属正常描写。按唐制,进士正月应试,二月放榜,及第进士要举行游街赏花活动。因此,春风得意,指节令,也指心情,所以,并非孟郊狂妄。说什么“做了官了,要看遍长安的花”,所以,了解了背景,就会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如《漱玉词》中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才会知道这首词并非写闺中愁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所以说研赏古诗词课前,必须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炼字推敲,抓住精髓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老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东坡乐府》中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使用了一些富有张力的动词——“大江东去”中的“去”字虽极为平常,用在这里,即为人们展现出长江奔流的力量。“淘”字即大浪淘沙的“淘”,在句中是表现一个过程。“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崩”、“拍”、“卷”三个动词都有力度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抓住这些词,对于学生理解全词的豪迈情怀有“一叶知秋”的效果。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送”等等。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推敲这些字的含义,从而从字入手,理解全诗意境。

3、分析修辞,加强审美

古典文学作品能够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作者匠心独运的修辞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如果想更好地欣赏这些情采兼备的文学作品,就要正确理解修辞的内涵。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找出修辞,从修辞角度把握诗词感情。《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比喻;《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借代;《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对偶都是我们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的切入点,抓住这些,学生理解几千年前诗人的心境就容易拉近距离。

4、发挥想象,意境再现

鉴赏作品时,要充分调动想象和有关能力,通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深层情趣。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以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积累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古诗的积累,除了教材中学习的篇目外,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诗文。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介绍作者——请生练读——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在诵读上先培养学生停顿和划分节拍的能力,以便学生朗读时能读出节奏、气势和感情。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再找出作者的一首诗或作者同一时代的一位诗人的诗词,加以背诵,并且把学生分成五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每周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课外的古诗词,全班共十个小组,十首课外的古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去选其中的三至五首加以背诵。在古诗词背诵上,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词。语文程度好的要多背,程度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适当背会或少背。在熟读多背的基础上,我还注意适时挑选一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让 学生进行朗读分析,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方法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从积累和鉴赏两方面进行了不成熟的尝试,更希望语文同行都能重视语文诗词教学,让先贤的作品能发挥其广泛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2)《唐诗宋词全集》

华艺出版社

1997年

彭利明、夏于全主编(3)《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陈伯海主编(4)《唐诗三百首评注》

三秦出版社

1993年

5.中学政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五

农植素

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的传授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具有良好的现代公民品质。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考量,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所以,中学政治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从教师的个人素养方面来说,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及时的更新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角色应由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从而为有效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搞好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轻视考试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以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第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一切以考试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而忽视育人和教改;第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同时我们要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2、掌握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步骤

思想政治课既要遵循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中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要非常灵活,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要把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和磨练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要统一的观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练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课堂就会枯燥无味。

3、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文本的知识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其具有滞后性。因此,不要把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在利用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好政治知识。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把文本的知识重新梳理和设计,把文本的知识设计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能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准确的把握

政治课的教学重点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法律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

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阶段,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上。

二、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考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

思想政治课是影响学生“思想”的,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否则,没有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仅凭教师宣讲,是难以触动心灵的,是很沉闷枯燥的。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理解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身心。

但在诸多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容易变成对学生的放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浅薄无聊”。所谓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情况,自然,在完成过程中发展了智力,锻炼了能力。没有目标、任务的学习,或者没有时间要求的学习,效率是无从谈起的。

2、把时政要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因为目标教学,所以教师自然应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知道这课的重点,甚至知识结构。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不是枯燥地告知概念,也不是静态地投影任务目标。要多用时事导入的方式,就是用投影时事报刊新闻,或者播放时事新闻视频的方式,有时借最近高考或者各地的高考模拟题导入,制造一种悬念,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另一方面穿插一些时事政治的事例和国际、民生的新闻,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教育即生活”。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泉,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

3、培养学生回顾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复习的能力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教师灵活地教,学生自主地学,还要引导学生当堂及时地吸收、消化,甚至应用。政治课的内容需要延伸、拓展,但任务不需要延伸到课后,这既是减负的需要,也是思想影响“趁热打铁”的需要。应该每节课后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归纳学过的内容,整体复习,当堂消化,提高效率。

可以师生共同或者学生分组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纲要,形成知识的“树形图”,理顺知识点间的联系,促进理解。然后由学生结合知识树形图,去复述去细化,像教师讲课一样;如果有不会的,可以先看一下课本,然后继续“想”着知识提纲,接着复述。为促使学生认真复述,教师可以个别提问,或者默写。对提问的回答可以要求详细点,也允许自由点;对于默写,能细致表达亦可,不能的写出大概也行,如关键词、中心句等,甚至越简单越好,关键是是否动脑思考,是否理解。

6.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六

丁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来自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在此时恰在此时忽视了这一点。脱离生长活从文本到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仿结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现实性作的兴趣,以人为本,使写作更自然、更科学,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当务之急。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

一、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从文足文本形式,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1、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习、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但生活是松散无章的,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可以设置一个敏感的话题,如“理解”。结合口语交际的形式,在活跃气氛中丰富了表达能力也使写作有了着眼点。而创作由此生发开来。写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人际交住的感悟。而对于文体的学习可以由评改课中适当侧重来完成。

2、模拟生活有助激发灵感。可以在现实性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现实性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作为写作的元素可以想象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平时温文尔雅的你在作文课上因学生做小动作大发雷霆,该生由顶撞了你出言不逊。学生或忿忿不平,或左右为难时,你抛出作文题目——“脾气”。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若说也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因为材料是同样的。模拟只作为点燃思维的烛。可让学生适当联想生活中的种种。

3、评判生活有助思维深化。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的写作材料,必须深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评判生活在先,挥毫扬墨在后。让作文课堂成为辩论课。让辩论成为写作的开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深刻,想得通透才写得应手。

二、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

作文课堂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使生活更贴近学生。从群体中走出,以学生自我为着眼点才是生活化的取向。

1、个体劳动群体具有互补性。优秀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菱形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2、个体分类指导具有层次性。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又有着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有

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然后再有十八般兵器样样通的奢求。

3、个性张扬使写作有自主性。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强化文体到强化心理,体验有情的生活。

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的源泉。体验有情的生活,才有真情的文章。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记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同似的微妙变化,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心灵的教育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1、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导师。把学生的所有情感调动起来参与到一种场子景中,从中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转化。如一位名师给学生心理测试,拿出氏笔,写下至亲至爱的人姓名,逐一划去。每划一个意味着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学生都泣不成声。此时让学生谈感受,去写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平日。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感情悟。使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又有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生活中的平凡人丰富动人起来,使学生心度的爱潜流呼之欲出,再去作文就有了动人面目和动情语言。

2、让体验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

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的体验。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团门造车了。教师此时,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或做一顿饭。从中感受父子亲情。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汩汩而出了。

7.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学语文,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文教学的改革, 首先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改革。

阅读教学从广义上讲, 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

根据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 语文能力好的同学无不得益于得法的课外阅读。吕淑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书。”正因为我们以前不注重课外阅读, 才致使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 才使语文学科成了学生最讨厌的科目之一。

既然,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 它在课改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课改之后, 课内阅读毫无疑问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理论上、实践上对它进行关注大有人在, 课外阅读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觉得课外阅读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打一个通俗的比方, 以前 (课改前) , 课外阅读是一位被关在密封的铁皮屋里快窒息的人;现在 (课改后) , 铁皮屋已被打开一扇窗, 这个人已经缓过气来, 但还是有气无力的。我们应该再为他开一扇门, 让空气流通, 让这个人充满活力。

那么, 应该怎样做, 才能够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由此我认为, 课外阅读应该在老师科学指导下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从而使学生在广博的阅读中学会创造性思维。

一、课内长骨, 课外长肉

教师应加强课内阅读的指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因为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提问加分法, 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理解课文, 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等, 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 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如教读小说, 应教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 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来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 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描写的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课外作品的理解、鉴赏。

二、兴趣为先, 习惯为重

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养成读书的习惯。应该先安排学生阅读, 然后才把学生的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因为我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刚步入中学) , (经过调查) 他们的课外阅读率低得可怜, 连最基本的小学生必背的八十首古诗, 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成, 更谈不上主动阅读课外书。因而, 一开始教师应强调, 甚至布置下达任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外阅读, 并定时检查。当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布置背诵古诗, 可以举行古诗背诵比赛, 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布置阅读经典著作, 可让学生讲故事比赛, 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应该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教师定期上文学欣赏课, 在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的同时, 更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印一份“学生课外阅读记录表”, 把学生阅读的书目记录在表上, 定期评比交流。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 学生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主动寻找课外书阅读。变“苦学”为“乐学”, 也就是从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

三、硬件为上, 按需索求

创设条件, 筹集图书, 尽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由于条件的限制, 阅读资料的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捐书, 一个学生最少捐一本, 也可以捐款集体购书。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有专人管理, 定时出借。当然单靠图书角是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 还要想法创造更多的条件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

四、加强引导, 博览群书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因而, 从小学起, 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世界著名童话和中国童话, 阅读比较经典的寓言故事, 阅读少年百科知识丛书, 阅读著名的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

五、学会甄别, 汲取营养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说学习别人的作品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们所阅读学习的名家名作虽然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但它们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作品, 有的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它, 既要肯定它的可取之处, 又要看到它的不足。

8.中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欣赏;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登了许多名家的古诗作品,如李白的、杜甫的、陶渊明的等。古诗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凝练、意境深邃、韵律和谐、富于节奏。也因此,古诗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然而,当前的古诗教学并不尽善尽美。下面就中学古诗教学谈一点看法。

首先,进行古诗教学,要使学生爱上所学古诗。诚然古诗以其自身的特点受到众人的喜爱,然而并不是每一篇古诗学生都喜欢,对于同一首古诗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哪怕是名篇。因此,进行古诗教学要先激趣,要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使学生对其爱不释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重“读”。读是中学语文教学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古诗教学当然不例外,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所学古诗进行反复的吟咏诵读,比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配乐范读、小组合作朗读、学生独立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阅读中体会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词句美,想象古诗所传达出的悠远的意境,感受古诗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或思想,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地对美的感性认识。激起感情的共鸣,从而产生想深入探究的冲动和欲望。如《春望》一诗,学生在认真的反复阅读中将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诗中的画面,头脑中将不时地浮现破败的荒城,白发稀疏、悲伤落泪的诗人,士兵们奋力厮杀的战场,翘首张望盼归的伛偻的亲人。学生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不难发出疑问,如:诗人为什么如此伤心悲痛?乃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呢?当时为何要打仗呢等等。

其次,进行古诗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集音频、图像、文本资源于一身,能直观、形象、生动、大容量的体现教学中所需的资源。而古诗本身语句凝练、意境深邃、蕴意深刻,学生易于记忆而不易参悟。如何将精深的古诗形象化呢?这就要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了。首先是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效果,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配乐配景朗读,为学生学习古诗营造合适的氛围,更好地受到情感和审美的熏陶:它可以播放已准备好的名师的范读资源,使学生受到更好的启发与感染;它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反应诗中蕴涵的无限的图画和信息,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直观形象地感受每首古诗独创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易于理解诗意,感悟古诗的深刻内涵,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或思想。例如讲《饮酒》(其五),诗中的意境极其幽远恬静,格调娴雅有致。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虽是写景,但蕴意深刻,学生对其很难理解透,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出诗人与所写景色相融的图画,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物我合一思想和陶然自乐的性情。体会出这一点再理解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就容易得多了。还有是多媒体的文本资源,它可以清晰地展示无限量的文本资源,增加课堂容量,节省课上不必要的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利于反复强调和回顾,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讲《过零丁洋》这首诗,学生要深刻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就要对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足够的了解,而本诗的写作背景比较繁琐,涉及到当时社会大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如此复杂的写作背景用语言叙述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清楚。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文图并用地用大屏幕将其展示出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难题。多媒体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方便,但也不是说讲课中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多媒体来进行,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比如课文、课下注释、课后习题等,书上写得很清楚,就没有必要再用多媒体展示了。诗中隐含的情景和所写画面而书上没有的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条件。

再有,进行古诗教学,不能忽视相关背景介绍。创作要源于生活,古诗也是如此,其创作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比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就很好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既然古诗的创作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与背景,那么,学习古诗也就不能像当前一些教师那样忽视写作背景,认为写作背景无关紧要,上课时只是象征性地一带而过或是根本不提。况且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诗人的性情、思想、创作风格也会随时代和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同一位诗人的不同诗作其写作背景也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对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在学习时都要有所了解。诚然,不忽视写作背景不等于要本末倒置,把写作背景作为重点来抓。忽视了写作背景会影响古诗教学质量,使学生难以领悟精练含蓄的古诗的内涵,体会不到古诗那独特幽深的意境。而本末倒置、不分轻重,过于拖沓地介绍写作背景,也会将学生带偏。进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进行古诗教学要适度介绍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做才算是适度呢?就是将与感悟诗的思想情感内涵的有关信息,让学生真正了解了,也就足够了。比如讲《行路难》,有关李白的背景资料很多,但具体到这一首中,是不是要全盘托出呢?当然不用,只需将此诗是他在不受玄宗重用而被迫离京的途中所作的,以及与这一点相关的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即可,至于其他背景资料可以不提,如李白出生在哪里、哪一年到什么地方、哪一年入仕途等,就根本无需涉及。因此,进行古诗教学,虽不能本末倒置,把背景放在首位,但也决不能忽视相关背景的介绍。

9.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九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嗣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缱康成长历史教育应该贯彻于一切教育学科之中.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也应责无旁贷地贯彻于历史教学全过程,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 以及独具的教育功能来进行。通过中外历史的教育.进 行思想品德、行为教育,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实施证明“异步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之

一。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异步教学法呢?下面就我个人对“异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上课前准备

1、学生分类。分类标准一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二是根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类:

A 类:智商较高,双基扎实。学风端正.学习主动且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良好以上.占全班学生人数的20%~30%。

B类:智商一般,基础不够扎实,能力较差.学习方法较死,虽学习很刻苦但成绩提高缓慢.全班学生人数50%~60%类:学习无兴趣,不努力,基础差。能力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处于“学习脱轨”的状态.占全班人数的10%~20%。

2、认真设计编写教案。教案是教目标及教学设计的文字表现形式。编写 教案 既 要规 范 化又要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基础训练、能力培养、作业布置、预习和复习内容、板书设计等方面要作出通盘的考虑。教师讲授.学生活动互相配合.浑然一体.特别是师生活动必须反映 出内容、方式、时间、安排顺序、组织方法.教案的编写要对A、B、c 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清层次,也就是有一定的梯度在教案中写清A、B、c 类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写清A、B、C 类学生的预习提纲;写清A、B、c 类学生的 提问和质疑;写清A、B、c类学生的活动;写清A、B、c 类学生的作业。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案分层次设计课堂教学也要分出层次,对C类生侧重双基的训练,而对A、B 类学 生 则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把“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与“个别化”教学漠式锚合起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敦、分准进.使三类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我的做法是: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异步教学法则更多的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可见.确定学 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注意信息反馈.及时作好分类辅导

教学信息反馈最有效的途径是平时作业和阶段测试.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布置作业,进行阶段测试。我根据异步教学法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分类作业.也就是设计出A、B、c三组易中难作业题 .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如 C 类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只限于完成 A 类题组,B 类学生完成 B类题组,A 类学生完成 B、c 类题组,同时鼓励 c、B 类学生做 B、C 类题组。第二步是帮扶作业。课堂是完成内容数量相同的练习时,A、B类 学生完成后按分配的任务检查、督促、辅导C 类学生。第三步是区别批 改 作 业批改侧重于A、C类学生,抓两头促中间.对c 类学生重改或面批。测试,不论是单元测试,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都要分层次设计考试内容.试题为达标题和提高选做题两部分。对c类学生来说.让他们做达标题并鼓勋他们做提高选做题 :对B类学生来说.在做好达标题的基础上,可以做选做题.提倡全做:对A 类生来说.达标题和提高题必做当然.真正的把“异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搞好。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做是远远不够的.我所做的一些探索是肤浅的简易的.还需要不断的深化,还要我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进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10.中学书法教育之我见 篇十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之现状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一般有铅笔、钢笔等硬笔的写字训练,虽然有些学校有统一的教材,但没有固定的课时,有些学生一学期不过练习一、二次,收效甚微。初中情况更差,基本没有开设这门课。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连笔顺都写不对,笔画名称都叫不准,书法教育何从谈起!形成如此状况主要是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对书法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学生、家长以致社会都把目光放在升学上,书法教育既然与升学无关,就只能在被淘汰的位置了。

二、如何进行中学书法教学

至于个别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其书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一)选帖:字帖是初学者的无声之师!初学者应当特别注意字帖的选择。第一,选帖最好是名家名帖,尽量少选取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冷僻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刚刚进入书法学习,学生自身尚未有判断力与把握力。选帖太偏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而不自知。而名家名帖在技巧上有一定的保险系数,流传久远而被历史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保障。第二,所选取字帖必须优等。不取双钩本、修填本、集字本,因为这样的字帖会在天长日久的学习过程中消耗掉书法者的观察细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好处。第三,所选字帖必须是学生兴趣所至,有所爱才能投入去学。倘若不喜欢而强迫自己接受,即使学了也不会有效果。兴趣是恒心的保障,书法学习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师在学生选帖

过程中要作出正确的指导。

(二)先学楷书是练习其他字体的捷径。行、草书都是从楷书衍化而来的,所以楷书是基础。苏东坡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不只指出了真、行、草诸体的风貌各异,同时也借“站立”与“行走”、“奔跑”的关系,喻明楷书是行、草的基本功。真正的把楷书基础打好,切莫未学走而先学跑,否则是徒费笔墨而消费时日;在各种书体当中,无论是行书、草书、隶书还是魏碑都是个性随意性很强的书体,直接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而正楷经过历代锤炼,已经形成了一种严谨固定的法则模式,笔画标准严格,能给初学者明确直观的印象,使学习途径清晰,目标明确。加之楷书对于结构的准确度要求极高,笔画的种类最多,最丰富。所以把正楷的学习作为练字的开端是一条捷径。

11.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积累素材、语言。

活动是学生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活动中能够积累素材,积累语言,语言、素材的积累正如量的积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这就是说,语言、素材丰富了,习作时才有可能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

1、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阅读活动是人们对书面材料的认识,理解和吸收的过程。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法都可用于自己的习作,这就是所谓的“记得旧句子变为新文章”。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积累规范的语言,领悟到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思想文化素养,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摘抄好词好句,熟记好篇好段,教师要按时检查。同时介绍一些名言紧句,好篇,好书,让学生阅读,积累;介绍一些专业书籍给学生阅读,积累专业知识,术语。

2、指导课外生活中积累,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要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积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结合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口语和书面语,引导学生进行含蓄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资询,外出旅游等活动丰富所见所闻,让学生获得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积累丰富的语言,习作时才会减少麻烦,才能马到成功。

二、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丰富写作素材。

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丰富素材,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爱好,个人特色。也能为学生进行个性表达打下基础,根据需求主动地丰富习作素材的过程是学生自身认识、感知、了解、理解的过程,是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和事物,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积累的素材也会越来越丰富。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思维,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会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真正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的观察是按照个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有时存在粗疏或片面性。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交流会,通过交流汇报,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能够让学生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能够体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还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

1、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去写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感动最深刻的内容。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说出实话、真话、心里话。从而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现,能够加以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

2、要求学生去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把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结合起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力求学生的习作,有创新精神的存在,有独树旗帜的一面。

3、鼓励学生多写一些想象文章,学生想象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能力和习惯进行的,这些想象的结果都是个别的,有着明显的个性化特色。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表达。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同时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不仅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有内容可写,就能消除习作的畏惧感,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12.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如何?就乡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许多的不足,我听过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不尽如人意的课却更多。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二)考试制度具有应试化倾向,以练代讲,本末倒置。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受到中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标准化、唯一化、程式化。

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诵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都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情感,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字字句句充满着爱和恨。在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和讲演为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闻一多。先请男女学生各一位朗读课文,然后再听录音,让学生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课文,以讲演的口吻,用雄浑的声音、有力的手势、时爱时憎的神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严肃的气氛中,时而悲愤,时而奋然。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了熟于心,悟出文章的真谛。

(二)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篇。

一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一种整体美。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学生喜爱这篇课文,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闻其声,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我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我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学生答:“是因为抓住了暴雨的特征。”我再问:“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学生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

“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

“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

这时,我要求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于是我让学生说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对比后,我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学生们联想着课文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归纳,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以上的阅读教学活动,不但讨论了新课,使学生体味了本文写景的精妙,理解了写景与中心思想的关系,而且主动联系了旧课《春》;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内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将这种积极性延伸到课外,学生同情祥子的遭遇,进而急于了解祥子的命运,在课下阅读交流《骆驼祥子》。

13.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1 篇十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高尚的道德、一定的情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艺术创作的能力,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德育的发展,也通过学生的审美知识和美术欣赏技法的传授,使其形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鉴赏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绘画操作的专业性为实践在中小学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也经常被提到,但是作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部分的美育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大画家、大艺术家,更不是美术技能技法的操练,而是透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使全体学生成为全面和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变成“智力上的尖子、人格上的瘸子”。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是新时期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野扩展;审美观;改革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学科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主要使教育者成为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新世纪人才。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

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

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

首先,纠正美术教育观念上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先做好人的工作,要让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些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其次,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一改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西方现代派著名美术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背拾稻穗的老妇人的形象,及使用大地般静止深重的构图,使画面肃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所受的振撼是用言语所无法达到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

3.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

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四、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去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更进一步讲,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建立也是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初层次上应该寻找突破口,建立合目的性单科运行机制,而后逐渐由点到面推广,在较高层次上创立各种教育要素多层次,全方位作用的格局,完善素质教育的加工机制。说当前的普教改革正处于最初层次的探索之中,若不寻找建立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突破口,而停留于“尝试性”和唯“做法”的探索中,很难说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不蕴涵着向“应试教育”复归的危险。因而,寻找突破口,建立合规律性且合目的性的单科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普教改革的紧迫任务。

素质教育单科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

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一下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

中学美术教育,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幼苗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性(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任务),又要体现适应性(年龄特征)、现实性(现有条件出发和现实状需要)、超前性(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美术课的教学组织模式,摆脱美术教学单纯致力于教法学法探讨的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美术课“分类教学、全面推进”运行机制的设想。其主要环节具体设置如下:

(一)、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一致,活动指导时间分开

中学美术课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课堂教学一般每周每班一课时;课外活动指导安排在双休日里,课时限制较松。在不打乱学校整体课程、不增加课时或工作量的前提下,我们建议把同一年级的美术课安排于同一课时中进行,在某一固定时间里同一年级的都在上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一致。而双休日里美术科不同选修课活动指导的时间安排应分开按次序进行。

(二)、教学内容:兼顾基础与发展,分类设立专修课,课内外

教学内容大体一致

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美术科整体覆盖面很广,并且教材难度较大。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就是教师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兼顾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分类。应重视欣赏课教学,这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其课时应占美术课总课时的15%左右,每学期3—4节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纲权重要求,把美术教学内容分为平等的三大块;①西洋画,包含素描、速写、色彩等方面;②中国画,包含白描、工笔、写意等方面,其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等;③工艺制作,包含泥塑、版画、剪纸、模型等方面。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美术欣赏课为基础性必修内容,而其它三大块是供选择的专修课内容,学生可根据兴趣及特长进行选择。课外活动课的指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大体一致,但可适当降低要求。

(三)、师资配备:学以致用,群体互动

不难看出,很多即使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也仅停留在某个点上,对于目前的教材多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取舍,而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多样性。要教好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难处理好教师本身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的“专业”与兴趣的关系。因而,我们分别由不同专业倾向(所学专业、研究方向或所积累经验的倾向)的教师承担分类后的美术科三类专修课的教学,他们不仅能承担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能胜任各自所承担专修课的教学,即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强调教师个体点的突破。在教研上,鼓励教师个体主体纵向发展、横向联系。亦可建议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市地教育学院设立美术科中心组,组织各专修课教师集备、科研或进修等事宜。

(四)、分类教学程序:提供选择分类教学、内外相承全面推进

设置了以上教育各环节,要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突破原有的班级建制,让不同特长的教师在满足共同性、基础性需要的情况下,通过专业任教分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特长生,关键的是应形成一种合目的性的运行机制,即实施过程的落实与运转,(五)、课业考核;等级评定,逐层推进

素质教育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的思维去实现全体学生生动和谐的发展。它不以“分数”和“升学”为唯一目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应该具有一定 的弹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使考核的结果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层次目标体系。

综合上述各教学要素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美术教学的“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总的说来,这种运行机制,以素质为核心,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兴趣特长为基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欣赏技能,经分类编班进行美术专修教学,争取纵向进展,同时课余辅导从面上承接,满足学生猎奇涉广的要求,实现横向迁移,突出的主体地位。

关键字:中学美术教育 改革 意见

参考文献:梁超浩 《看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上一篇:心血管研讨会致辞下一篇:人生能有几个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