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精选10篇)
1.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一
浅谈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当下,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正伴随着互联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相应进步的全新时代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对于目标任务要求以及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流程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其中对于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来说,具体的发展模式相应有所转变,显现出卓越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特点。由此,必须充分展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体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水平,增强同行业市场内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顺应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金融发展特点,实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创新。
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意识相对匮乏。
通过宏观分析我国当前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本身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其中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级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意识较为匮乏,依旧选择使用传统陈旧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观念,从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开展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偏差。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不能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特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影响商业银行在同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从根本上有效的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经济效益。其中特别是对于财务成本管理方面的应用来说,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费用支出,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等,致使财务管理工作以表象的消极趋势发展,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二)财务管理系统整体落后。
科学技术水平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但是对于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处于发展初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发展需要,阻碍了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由于现代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是确保财务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就是说,在当前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整体表现出的数字信息化程度相对较差,未能形成统一的金融活动编码。其中最为独特的金融信贷业务活动审批过程,较为繁琐复杂,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开展的系统平台建设缺乏先进性,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运行以及发挥风险控制作用产生消极影响。(三)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制约。
对于整体金融机构的宏观发展管理形式来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必须从核心参与人员层面上有效的贴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全新金融活动参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关人员自身的认知转变存在限制,专业性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能从根本上有效的满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需求。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人员未能根据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活动开展状况,正确认识会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缺乏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影响商业银行内部的正常运转状况。也就是说,参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管理人员本身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专业能力较为薄弱,难以胜任当前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特征下的会计管理工作。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理念的渗透效果。
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注重全方位、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核心组成部分,为更好的推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渗透高效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增强商业银行获取持续的发展效益,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向心凝聚力,更好的推进商业银行获取稳定的发展动力支持。对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要充分认识到实行高标准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满足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工作需要,更好的推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商业银行的相关管理层级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引入现代化的领导决策方式,重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增强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综合业务水平。(二)提升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平台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表现形式的金融机构来说,必须依据自身先进的发展适应性,持续不断的优化对新兴金融活动开展的接纳性。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海量的财务数据信息以及绩效报告内容都需要高质量的处理整合,因此,需要借助科学、合理,准确性系数高的财务管理系统平台。在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系统上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注意商业银行内主要核心的信贷业务,展现出真实独立性的特点,从而实现分散数据信息的高度整合,有效的简化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增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与此同时,为更好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拓展应用宽度范围,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决策依据,必须制定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尽可能的减少由于人为等客观因素产生的财务财务管理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数据信息的综合质量和管理效率。(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际执行效果。
必须从根本上注重增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相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积累,强化其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创建高素质的会计管理团队,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金融背景条件,依据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周为单位展开定期培训,逐步拓展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增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对于商业银行内当前核心的信贷业务建立人才培育的相关性,确保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展现必要的专业素养,全方位立体化的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依照相关要求,应用科学合理化的人才聘用管理机制,更好的落实岗位分配工作。借助业绩奖惩制度,从根本上提升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参与培训学习的兴趣。2.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二
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 风险管理能力是衡量它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互联网+”这个概念被提出是在2015年3月, 与它结合的对象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现代制造和物流技术, 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产品不断创新的环境下,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变革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大好发展形势, 充分融合渗透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是提高各个商业银行综合能力的有效保障。因此, 笔者写作的出发点将是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弊端, 通过“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种种冲突与矛盾, 然后提出其变革的必要性, 并探究如何做好当前环境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革, 以供相关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弊端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本质上来说指的是对于商业英航经营过程中的业务风险的事前评估与识别、事中检测与处理以及事后反馈等综合性过程, 其目的旨在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随着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和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化情况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策略越发显得不适应当前多变的环境。从目前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来看,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棘手的挑战之一。银行自己的发展良好与否不仅受到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 更直接地说, 银行的持续化经营受到风险管理水平影响。当然更严重的是, 如果管理不善的话, 整个金融系统都可能引发紊乱。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的方法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形成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这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分不开, 另一方面与我国金融业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有关。与此同时, 与当前一些金融领域发展先进的国家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然比较落后, 还有很多领域跟不上别人的发展速度, 滞后性比较严重。
(一) “Parkinson”式管理思维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与理论水准还有一定差距, 这里特指自动化、海量化的风险管理标准。从管理思维上看, 我国的风险管理仍停留在Parkinson式的人工化模式, 即通过在商业银行机构中设置大量层级和岗位来管理工作, 这与目前通过智能端、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大数据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讲,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没有规范化的组织制度, 当然科学的协作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此外, 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仅仅在我国少有的商业银行中存在, 对应的在风险管理领域有突出作为的管理人也是凤毛麟角, 因而商业银行在承担风险管理职责方面权威性不够。不仅如此, 传统机械式组织结构的弊端带来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管理体系的健全与系统性、银行能够独立经营、外界环境因素的波动情况、制度的明细化程度等。
(二) 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内控效率低
传统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往往面临海量的数据资源, 对目标客户的有效信息的整合效率低下, 数据管理显得闲散、不规范并且往往还有数据不全、遗失等原则性问题的发生。当数理统计、金融风险监管理论、IT技术、风险计量等学科大力发展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杆也越来越关注这方面了。过去互联网技术不发达的长时间以来,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用的管理技术主要依靠人为审批, 因此模式显得简单和粗放。然而我国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却是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从国际形势到国内现状, 从而确定行业类别的风险限额, 在选择合适的客户授予相应的信用额度。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落后, 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有的时候还会发生客户资源和信息失真情况, 因此风险管理量化的技术还不能同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形势, 不仅如此,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效率低下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首先从理念上来看, 风险管理在中国还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相比国外银行将风险管理与创造利润同等看重来比, 中国的商业银行更看重利润创造, 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与业务创造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其次, 中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大部分还依靠相关专家经验式的判断而不是现代化的量化标准, 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很强的交易往往由于传统商业银行人为审批的拖拉和一些规章制度模糊导致的低效率使得风险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这严重阻碍着商业因在新的“互联网+”形式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互联网+形势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遇
“互联网+”背景下, 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将使得银行在获取客户互联网上行为数据上失去可能, 银行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客户行为和习惯将变得困难。因此, 商业银行转换职能通过大数据和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精细化风险管理才能迅速捕捉市场变化的信息。不仅如此, 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形势,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可以被有效拓展, 数据不仅多元化, 而且精度非常细致和全面, 能够保障客户行为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传统风险管理的模型方法也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 不仅从运算方法和模型精度上得到优化, 更重要的是从风险观测视角上得到优化, 这就有利于IT整体框架的优化。笔者认为,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就像是对银行核心系统的关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科学化处理, 从而使得银行获取客户资源更加容易, 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 获得信息的时间更加及时, 获取信息也更加安全, 因此这要求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迫在眉睫。
四、如何变革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相比其他国家比较特殊, 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又比较晚, 因而一些发达国家, 如法国、英国、德国等, 它们的银行业中已经成熟推广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如市场风险管理VAR模型、信贷风险矩阵模型等多元统计方法, 并不能完全适用我国的情况。因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笔者提出如下变革策略建议:
(一) 完善风险管理综合评估体系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完善过去粗犷的风险评估系统, 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具体来说, 管理者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股权结构的变化, 当符合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的风险管理体系被建立后, 现有的组织架构将逐渐被改变成由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形式, 银行的各个业务部门从此将会与一个新兴的风险管理部门紧密联系。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系统才能避免个别网络黑客进行客户信息与资源的恶意盗取, 从而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与银行信誉的可持续化建设。与此同时, 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潜在客户、目标区域和特定行业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全面把控银行经营风险。笔者认为,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采用先进科技, 完善风险管理综合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实时、动态分析风险管理相关数据, 才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有的时候比具体的风险控制手段重要。在规避资金安全风险的过程中, 具体的操作方法往往产生于一个科学有效的理念之上, 换句话讲,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理念极容易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破坏现有的金融安全环境。从发达国家中很多优秀的金融机构倒闭案例中, 笔者认为风险控制不当而往往是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 但是原因最终还是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因此, 经营的重要基础必须建立在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之上, 这是整个银行的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都需要了解的。他不仅体现在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还要求他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增强自我约束力, 还要利用大量的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案例来提高风险控制人员对潜在风险的敏感度,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不能松懈, 从而保持高度警惕性, 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措施。
(三) 优化风险管理方法
首先, 利用第三方管理平台, 对客户征信数据库进行完善和补充, 全面升级客户信息与资源。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在关于客户信息与数据上仍保持封闭的状态, 与外界数据库的交流与合作很少, 使得其在保护和建立信息安全的道路上显得孤单和无助, 因而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平台上, 需要强化与外部数据库的合作和交流, 促使多边平台完美建立。其次, 优化风险管理方法还需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一线执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员工表现优异的应有所奖励, 对业务操作过程中违规经营的人员严格追究责任。只有通过奖惩制度的合理建设, 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使得业务人员在业务办理中严于律己, 控制不当的风险。最后, 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需要被完善, 从多个角度披露企业财务信息之间的勾稽关系, 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全面了解信息, 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从而及时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五、结论
3.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
一、前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于2015年3月正式提出,充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现代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是该计划的实质与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与优势,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发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新改革,从而适应社会发展。
二、当前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即在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处理等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致使风险得到预防、防范或转移等,避免商业银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确保经营资金安全的一种行为。一方面,传统管理观念与科学风险管理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导致大部分企业采用间接融资方式,致使银行运作空间逐渐缩小。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是我国的四大银行。目前,经营规模是商业银行主要追求目标,短期效益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导致管理观念与科学风险管理存在较差差距。另一方面,风险评估和量化风险技术落后。基于风险识别基础上,开展风险量化工作,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但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仍处于风险量化初级阶段,未充分发挥计量模型和关键参数的作用,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
三、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拓宽数据源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拓宽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促使数据维度达到多样化效果,细化数据颗粒度,扩展数据延展面,达到提高数据准确性的目的。
(二)有利于完善模型方法体系
以互联网+环境为前提条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使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方法体系得到完善。在增加风险管理数据变量的基础上,转变风险观测视角,将内部评级体系视为重点与核心,优化模型方法,促使运算方法得到改革,摒弃传统量化方式,提高模型精准度。
(三)有利于优化IT整体框架
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迫使银行IT整体框架得到重检和优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坐标,财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轴,在规范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的前提下,对银行核心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对业务交易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处理,确保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以及合同信息等的真实性、可靠性,促使IT整体框架优势得到发挥。
四、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弊端
(一)风险管理战略思维落后
针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其未达到风险管理战略思维的数据化与信息化标准,仍以风险管理人工模式为主。换言之,机构、多岗位、设层级等是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体,与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即自动化的风险控制、海量化的风险管理数据以及信息化的风险决策等。
(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不到位
内部数据信息管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传统商业银行内部数据信息整合效率低,多元化建设目标未在商业银行中得到建立,且存在功能设计单一化等问题,导致风险管理数据较为闲散,规范性不强,破损度大,致使风险管理内部数据应用价值不高。
(三)外部数据信息利用率低
外部数据信息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依据,为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方向。但传统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外部数据信息利用率低的问题,对大数据未引起应用的重视度,缺乏对外部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利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
(四)风险管理方法落后,工作流程未得到规范
针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尚未达到自动化和定量化标准。一方面,基于主观经验为主导的专家判断型仍在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中占主要地位,以大数据为主导的技术型风险管理法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以制度规章为主导的人为审批型在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中处于主导地位,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系统自动化手段实施困难。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规范性不强,致使风险管理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阻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五、如何做好当前环境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革
(一)完善风险管理综合风险评估体系
以包括产品评级、客户评级、区域评级以及行业评级在内的四维纲目为指导,充分结合立体刻画、四维定位、分维排序等手段,达到风险描述全面性效果,将商业银行的风险量化成果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推动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革。数据化和自动化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基本特征。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优势,采用先进科技,完善风险管理综合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实时、动态分析风险管理相关数据,优化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评估效率,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
(二)优化区域风险等级评估体系
以区域特色差异为出发点,对区域发展进行预判,结合切实可习行的风险防范措施,扩展区域性业务,达到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需求。针对中国境内而言,区域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且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状态。基于全球范围内,各国和不同区域在法律环境、地理位置、产品特征以及企业状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鉴于此,区域性风险评估与研究成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区域战略不断推行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应优化区域性风险等级评估体系,以国家战略为指导,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与价值,提高区域风险评估有效率,为掌握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三)改革客户征信数据库
基于多边平台下,借助第三方平台,对客户征信数据库进行改革,实现客户征信数据库的全面性升级。征信活动,即以参与市场交易的个人与企业为主体,商业银行调查并评估其信用情况,是一种风险管理方式,“量化产物即信用评级”的观念是其核心与关键。鉴于此,商业银行需在认识到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实质与核心的基础上,强化与外部数据库的合作和交流,促使双边或多变平台得以建立,达到客户征信数据库改革效果,提高数据利用率。
六、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改革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受内外因素影响,导致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导致风险管理效率难以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发展特点,制定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革。
参考文献:
[1]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07:10-18.
[2]杜欣欣.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功能再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李广新.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吴钊.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5]张青.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四
对措施
学号 姓名:申丽静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市场上人们把由互联网科技企业从事的金融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把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网上称为金融互联网,二者的从事主体明显不同。在此,我们采取这种定义模式,即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指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电子商务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而向广大网民及网络商店提供的资金融通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2、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3、覆盖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据报道,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一是风控弱。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已有众贷网、网赢天下等P2P网贷平台宣布破产或停止服务。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6、风险大。一是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二是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二、互联网金融的几种模式
金融服务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四种,即网络支付、网络理财、移动金融和网络融资。下面针对这四个发展方向展开分析。
(一)、网络支付
随着淘宝、支付宝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网上购物、理财的重要方式,掀起第三方支付平台迅猛发展的浪潮,人们通过网络支付进行缴费、购物等其他交易活动。据调查统计,2012年已有将近230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了支付牌照,交易额比2011年增长了近80%,达到了3.8万亿元。使用网络支付平台,人们能够方便的进行跨行存取款,获得很好的交易体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挑战和冲击的体现。
(二)、网络理财
上面所述的余额宝是网络理财的典型例子,而淘宝也为网络理财建立了专门的淘宝理财频道,由于网络理财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所以具有操作便捷、无地点时间限制以及收益率较高等特点,各个网站也都为网络理财提供了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各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银行提供理财服务代售业务。相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银行理财更具安全性,所以,网络理财仍然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移动金融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移动金融成为现实,移动金融主要是将金融业务和移动终端结合起来,而且这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将移动金融作为发展重点,商业银行也推出了NFC支付和手机客户端等移动服务,目前移动金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智能手机的发展也给移动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综合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建立产业联盟,是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
(四)、网络融资
网络融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融资方式,有P2P、网络信贷等多种融资方法。网络融资主要是依靠网络巨大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自动计算,对借贷人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符合要求,系统自动发放贷款。相对于传统贷款方式,网络贷款具有成本低、风险分散和效率较高的特点,从目前的趋势看来,网络贷款和网络融资将会逐渐取代传统贷款和传统融资。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
客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于拓展银行业务的客户和渠道。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可能发生改变,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商业银行传统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将发生改变,能够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市场青睐。
(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微贷技术,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了解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建立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在信贷审核时,投资者将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风险,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超越传统融资方式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方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指导,应主动在市场上寻找利率基准。互联网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判断特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如果还能够深入研究挖掘
数据,甚至可以形成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指数”,从而完善贷款定价基础。
(四)、加速金融脱媒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从融资角度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寻找交易对象,之后的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自己完成。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
四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覆盖了传统银行的一些忙去,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补充。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必定将逐渐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发起冲击。面对目前的挑战,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银行变得更加健康,更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服务,让这个金融体系尽快的健全起来,最后体现在民生上。打架都能享受到合法、便捷、完整、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也一定能够在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过程当中成为主力军。
(一)、全面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品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研发科技系统的能力的强弱将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是否能激流勇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职称者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产品设计、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等各个关键环节。互联网企业拥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快速,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唯有加大科技投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经营管理中,积极地推进数据整合,将客户管理建立的更加人性化,建立市场细分系统,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数据挖掘,将数据集中带来的技术优势转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为了将系统技术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金融业务的稳定持续运行,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应急处理机制和金融信息保密机制,提升金融信息系统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自我恢复能力。
(二)、调整业务结构
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基于网点的建设,网店越多越方便,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应该发展各种便捷的支付方式。现在互联网金融解决移动支付问题,手机,无线网络的普及,是互联网对生活无孔不入,过去一定要到现场,签字。移动支付解决的这个问题,点击一下就完成了。过去银行很多业务从管理的角度划分开来,储蓄就专门设一个吸收储蓄的平台,贷款找贷款部门,信用评估、理财找理财部门,今后商业银行应该简化程序,一个网打通所有环节。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使用网银、app、手机银行,部分银行在其理财产品上动足了脑筋,推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只能通过网银app及微信银行来购买,一般购买时间也是规定在晚上银行下班后或半夜时间,而且不接受柜台购买,如果柜面受理的预期年回报在4.6%左右,那通过新型支付手段,买的理财产品回报可以在5&,甚至更高。此外,在国有大行中业务通过电子渠道的分流率达65%-75%,网上银行交易金额的增长,也是在30%-50%之间,这些数据都预示着,商业银行未来的战场,将聚焦互联网,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他们已经开始布局。
(三)、改变客户基础
为了在未来复杂的小微金融生态中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结合自身实际重新进行客户定位和业务定位,是当前各家银行必须思考的课题。小微业务需求多,市场广,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定位空间;与阿里金融平均每笔贷款6万元的额度相比,商业银行面临的是更多样化的客户层级;与纯粹提供融资服务,如小贷公司,达到效率与完美体验的机制不同,商业银行更擅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小微业务由于兼具对公与零售业务的双重特征,除了融资需求,更多需求在于结算、咨询等非融资领域。传统银行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基础和经验积累,在结算、咨询等非金融领域,势必会比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得心应手。因此在定位上,银行相对更适合在综合金融服务领域有所侧重。
(四)、改善服务水平
互联网企业开放式的金融平台,交互式的营销手段,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客户资源的流失的威胁。商业银行要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高度重视客户体验,从客户角度出发涉及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一要打破商业银行传统部门局限充分整合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各类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为客户量身定做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二要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银行卡申请、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三要充分运用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开展营销,实现客户之间的开放是交互接触,及时高效的满足客户需求。
(五)、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
金融企业的服务空间,首先是服务对象的问题,传统的金融业存在二八法则问题,我们的金融企业,其80%的资源服务了20%的高端客户,给其他行业的人的音响师金融行业有点店大欺客。其次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以前不是商业银行不能提供产品,而是商业银行不知道提供什么产品,不知道大家的交易习惯。对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客户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能被准确的采集,进而及构建起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所谓我们现在大数据里面叫非结构性的数据,借此银行就能像因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配套产品,就是所谓的精准营销。所以从这两点来说,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企业,尤其是传统金融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从相对多的样本中归纳出这个风险损失率,然后指定费率,in后在大数据时代,要把全样本的资料拿来分析,信息不广高速银行可能是什么,而且直接告诉银行就该是怎么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核定费率是多少,今后的差异化理财产品的种类会更多。
5.互联网时代,银行网点的变革研究 篇五
范 正 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老的旧的制度体系慢慢崩溃消亡,特别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无论一家公司曾经创造出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固步自封,最终也会因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所以,一家银行要想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就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做出改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思维来重构自己的经营理念与服务模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对互联网时代下银行网点形式变革的一些看法。
Part 1
传统银行网点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网点服务无法对客户进行全天候全地理的跟踪,获得客户信息有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人类正迈入一个24小时在线、信息全面互通的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必然带来客户需求的变化,作为银行金融机构,如何感知客户需求的变化,是银行转型的前提。金融活动的私密性导致客户始终对自己私人的财务运转心存戒备,银行传统的渠道获取的数据分析并不完整。例如传统的支付业务所反映的信息只体现了收款人与付款人之间的货币转移,其信息含量十分有限。
二,业务操作流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客户体验不好。
银行最大的痛点在于风险控制与客户体验的平衡。银行做任何事情,监管部门率先考虑的是风险,其次才考虑便利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受到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开展的业务,有着类似必须本人到场,必须去柜台签字等很多约束条件,以至于在客户体验方面难以顾及。比如一个客户拿另一个客户的卡取钱,按规定需要核查两个人的身份证,最后签字的时候还得将两个人的名字都写在上面,而实际上核查证件打印双头像的时间大大多于取钱所需要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三,时空限制,很难实现全面完整的产品营销。
当前所有商业银行都在力图将网店打造成一个金融产品超市,而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平台,银行最有价值的工作不是为客户办理业务,而是为客户设计一整套的理财方案,最大程度推销我们的产品。所以,如何吸引客户走进来,并充分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是网店成败的关键。我行有非常多好的理财产品。但实事上,很多客户都是来去匆匆,当柜员在办理完业务之后刚准备给客户介绍几款产品的时候,即便客户表现出兴趣也会因“我要接孩子”“我要赶火车”之类的原因而营销失败。因为他们在来银行之前就只为自己预留了存取钱的时间。他们显然不知道银行会在什么时候对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Part 2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网点转型
一,尽快实现银行全业务的在线服务。
建行应该加快传统线下业务向网上银行特别移动端的迁移,支持重点业务及常用功能的7×24小时在线办理。有效延展网上银行的服务的领域。
有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大约有95%以上的证券业务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并且网上银行交易量已经达到了这个行业的80%以上,比如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网上销售量超过了75%。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相较于其他实体商品交易的行业,银行业更容易实现全业务的线上办理。
全业务在线服务可以更大程度的掌握客户信息,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更是大大丰富了客户的金融交易信息的价值。移动端的网上交易可以反映交易双方所处的空间位置、人际关系等,增加空间和社交圈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对客户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各类数据的深入分析,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客户,精准预测他们的风险偏好及理财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进而在一切有金融需求的地方与客户对接,以创造持续、稳定的超额利润。
花旗银行与Facebook已在数据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花旗银行允许用户出让自己的积分给Facebook上的好友,以吸引更多人来办理信用卡和注册积分会员。花旗银行不仅收集到了更多客户的姓名、生日、住址等“硬数据”,还基于社交网络收集到了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意向等“软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得到了有着共同爱好或特定思维的一群或一类客户,针对这些客户完成精准营销变得简单。Facebook也得到了来自花旗银行的众多的优质客户。
二,打造一款实用易用的移动端APP,占领客户的手机屏幕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将书上的内容讲给客户听的时候,就应该把书送给客户让他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看。这时候,手机就充当起建行移动的宣传电子屏的作用了。移动互联时代,占领手机屏幕意味着占领一切。第十届慕尼黑数字生活设计大会发布数据: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预计今年底前,移动数据流量将首次超过台式机。所以当所有业务都放到网上之后,建行就应该着力打造一个实用易用的移动端APP,使之像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百度客户端一样,成为客户装机必备的手机软件,不可或缺的互联网入口。移动端APP不能简单理解为手机银行,它应该是更全面和更不可替代的,除了可以办理银行柜台上的各项业务之外,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直接进入善融商务进行购物,实时查看股市行情及金融新闻,查询附近信用卡特约商户的打折信息,甚至可以与个人客户经理进行视频聊天。并且坚持迭代更新,根据客户不断增多的金融生活需求,丰富功能应用。只有做到客户没想到的我们要想到,客户想到的我们已经做到了,才能牢牢的占领客户的手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甚至于即便客户手上有几家银行的卡,也会删掉其他行的手机银行,而用建行的APP去操作其他行的账户。这时候,就无需担心产品的营销不到位了,建行后台只需将根据大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的适合该客户的金融理财服务直接从后台不定时推送到他手机就可以了。
当前,制约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风险的问题。由于风险控制的缘故,网上银行的使用不仅及其不方便,而且很多功能相对于物理网点来说还是阉割版,导致客户的很多业务明明想在网上办理,但是在几次操作失败之后仍不得不到银行网点来办理业务。“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本身就是一家经营风险的企业。现在一味追求‘银行千万不能出事’,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天天和风险打交道、经营风险的企业,关键是如何把风险管理好,通过风险管理和风险补偿,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樊爽文(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我认为互联网时代,银行更应该通过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新渠道有效的向客户进行金融知识讲解与宣传,提升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财产保险意识。然后运用各种类似指纹识别这样越来越普及的新技术来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进行各种限制。
互联网时代,墨守成规是最大风险。
三,重新定义物理网点,完成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
在进行全业务向网上转移的同时,物理网点也应由原来的增加柜员数量的方式,转变为增加大堂经理的数量来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金融服务需求。根据网点的实际情况,就下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综合化柜台,让其他柜员全部从柜台里走出来,真正走到每个客户身边,去引导客户用网上银行、移动端APP、柜员机完成自己需要的服务。搭建出客户自助,银行辅助的服务模式。
曾有媒体预测说随着全业务网上办理的实现,人们对实体货币的依赖度会下降,最终将导致银行物理网点的消亡。对此,我不敢苟同。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小米之家,顺丰嘿客。
小米公司一直称自己为互联网公司,作为一家所有的商品都是网上销售的公司为什么仍然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小米之家呢?同样以做快递这种服务类行业为主的顺丰又为什么开始做实体商铺了呢。这明显与他们所坚持的用互联网节省掉中间成本的经营思路背道而驰。
仔细分析下会发现,这两个所谓的实体店也与传统实体店有很大区别,小米之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售后服务,他还是小米粉丝的交流场所,小米之家的整个内部装饰像一个客厅,除了提供售后维修技术支持和产品自提之外,还经常举行各种活动,让粉丝们真正觉得这是一个大家庭。而“嘿客”商店也很特别,这里没有满货柜的食品、成箱的饮料,除了显示各种虚拟商品供客户用手机扫描下单的二维码墙之外,再无他物,比起商店更像一个车站或者大型场馆的休息区,然而这里除了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等多项业务。俨然一个综合的社区服务平台的模样。
互联网能够在虚拟的空间拉近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物理网点能够很好的弥补网络的这一缺点,人们在城市里能够看到那样一个物理建筑,对自己虚拟账户里资金也更为放心。当忘记密码,银行卡被盗,或者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的时候,一想到附近就有一家马上可以赶到网点,心里也为得到一丝安慰。而在网络上用语言和文字无法清楚表达需求的时候,还可以去那里当面向工作人员求助。
其次,传统的金融消费以“推”为主,依靠客户经理的推销和柜面人员的推介。而互联网金融开创了以“拉”为主的金融消费模式,以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去感染客户。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和公众公关,通过官方微博和贴吧与客户互动,共同成长。以强大的归属感与参与感让更多的用户成为自己的粉丝。这不仅可以让客户更加坚定不移的使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能让他们自觉的帮助企业进行宣传。
最后,从国外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财富效益的高净值人群仍然需要以网点资源和人工专员为依托的服务。网点就是为他们提供这种私人管家式高价值服务的场所。
所以,今后的网点将以提供自助设备,在线业务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高端客户维护联谊为主,大额资金预约取款,残破零币兑换,和假币识别为辅的职能定位。小巧但精致的分布在人流量大的车站,商场,社区,步行街附近。根据网点附近的金融环境进行精分,配置不同的岗位设置。
Part3 未来场景
小明填完表格,将自己的身份证照片上传到建行网站上,又对着摄像头按照语音提示做出相应的动作,完成了在线申请银行卡的最后一步,系统弹出窗口询问银行卡是邮寄接收还是网点自提,他点击网点自提,输入了自己家附近的网点名称,然后他手机收到一条短信验证码。他拿起手机下楼来到附近的建行网点,将短信展示给一名大堂经理,大堂经理将小明的验证码输入电脑后,按照电脑提示拿出已经申请成功的银行卡,确认客户信息之后交给他。小明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网点墙壁上的电子宣传屏幕上滚动着善融商务今天的打折信息,他早就想给妈妈买一部手机了,于是找到手机专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查询了手机信息,当看好一部手机准备下单的时候倒吸了口凉气,小明还是学生,每月只有固定的生活费,这部手机的价格对他来说还是有点偏高。客户经理发现了小明的囧态,上前询问小明是否有建行的信用卡,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便开始向他介绍信用卡的分期业务,小明认为自己有能力支付每个月几百块的还款,于是点击下单。想到自己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学校,就将收货地址选择该网点。
小明妈妈正在陪外婆逛街买衣服,老人的衣服不好买,走了好几家店都没买到。老人有点累了,于是小明妈妈陪她走进街边一家建行网点坐下来休息,然后打开建行APP,寻找附近哪里有合适的商店。大堂经理端来一杯水递给老人,老人忙对小明妈妈说,自己眼睛不好,再柜员机上取工资的时候经常还没操作完时间就到了,幸好有这位大堂经理每次都过来帮忙,才顺利取到钱。大堂经理连声说没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者需求可以在建行APP里关注自己,以后直接联系。小明妈妈很感激,拿手机对着大堂经理的胸牌上的二维码一扫,关注了他。大堂经理顺势对小明妈妈说,老人年纪大了,要是没有经济负担的话,可以为她买一份保险,多一份保障。小明妈妈点点头,大堂经理拿出平板,开始详细的介绍几款适合她的保险,小明妈妈刚对一款保险产生了兴趣,突然想起来小明爸爸快下班了,要赶紧回家做饭,于是对客户经理说下次继续了解。大堂经理点了一下这款保险的名称,然后平板上弹出一个二维码,小明妈妈对着二维码一扫,这款保险就自动进入了她建行APP的收藏夹里。一个星期后,大堂经理发讯息过来询问小明妈妈对这款产品了解的怎么样了,小明妈妈说已经在网上自己办理了,而且由于填写的的保障年龄是60岁,现在建行APP的善融商务界面上每天会自动推送一些适合六十岁左右老人用的商品,再也不用满大街寻找了。
小明爸爸今天和几个生意伙伴去打高尔夫,大家约在公司附近的一家建行网点的集合,等他赶过去的时候,有几个好友已经到了,正坐在网点的私人银行室里喝茶聊天,于是小明爸爸愉快的加入了他们的谈话,当得知这次去的高尔夫球场是位于风景区内的高档球场,小明爸爸很惊讶的问是怎么订到场地的,因为这个球场客人常年爆满,所以一般要提前好长时间预约。一位球友得意的掏出自己的建行国际高尔夫白金信用卡,用这张卡可等同于该球场的会员待遇,不仅能优先安排场地,而且每还可以免费参加8次专业高尔夫培训活动,零距离接受名师指点,轻松提高球技。虽然平时也有客户经理向小明爸爸推销建行的信用卡,但是由于他的工资卡是工行,所以为了方便还款,平时只用工行信用卡,不愿意办建行的信用卡,听好友这么一说突然对建行信用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忙问该怎么办理,那位球友打开建行APP,在好友录里找到小明爸爸,将一名客户经理的名片发送过去,介绍说这张建行国际高尔夫白金信用卡是找这位客户经理办理的,你可以直接联系他。
6.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六
——互联网金融学习心得
这一段时间,我接连参加XX等公司就互联网金融(直销银行)解决方案介绍,学习了银联数据XX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交流成果,参与了互联网金融论坛线上、线下讨论,更有幸聆听了家兴副主任在多个场合对互联网金融的精辟阐释,让我对互联网金融与XX农商银行未来发展,充满了憧憬,更有了新的感悟与思考。
首先,对农商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金融,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将金融这一基本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更迎合了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5后”年轻一代,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但由于金融本身对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影响,必须有序发展,无论谁从事金融业务,最终必然会纳入到金融监管范围内。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互联网企业金融业务高歌猛进,但长期来看,通过某一合适的契机,银行(农商行)企业将实现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完成其华丽转身,重新改写金融竞争格局。
其次,正视传统银行的缺陷。传统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话银行等,使我们拥有了多样化的渠道,能满足部分客群的基本金融生活。但这些技术与手段相互独立,线下开户线上使用的金融体验远远满足不了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相对互联网金融强大的获客能力,我们显得捉襟见肘、无所适从。要改变这一现状,以互联网思维与手段指导农商行未来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再次,应全面理解互联网金融的精髓。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农商行拥抱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嫁接,更应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融合。互联网思维除了王立威副总裁讲的流量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开放性思维、“资产立行思维”外,还可树立迭代思维,即允许产品不够完美,针对用户的建议进行调整,快速迭代;跨界思维,即敢于自我颠覆、主动跨界,占领传统企业的领地。
最后,个人认为,如何实现农商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将发展直销银行作为拥抱互联网金融的突破口。并不是说直销银行相对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能形成多大的竞争优势,而是要用直销银行作为引导今后农商行思想观念、组织变革、技术变革的突破口,更是一次奋发而为的自我革新。发展直销银行,一是要准确定位。差异化和精准化的战略定位将助力直销银行的成功发展,如依旧遵循以往银行业同质化的追随竞争策略则难以生存,实现盈利则更加困难。因而,我们必须要应用“直销银行”背后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对目标客群、产品体系、服务体验、品牌形象的精准定位和匹配,推动真正差异化发展。二是 亟需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步要解决流量的先天不足问题。农商行以往的渠道匮乏、客户存量少,要获得广泛的客群,必须借用第三方,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渠道、通讯企业(有限电视、电信、移动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及搜索平台、本土电商客户等进行广泛合作,扩大客群的入口。第二步要解决组织及管理模式问题。今后农商行网络金融部当仁不让成为直销银行的直接管理部门问题。如何快速响应客户碎片化、长尾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多变性的需求,给农商行组织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成立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跨职能小团队,成员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等方式获得,由总部给予人、财、物方面充分的授权,以提升其效率和响应能力,使互联网金融产品快速迁徙迭代和获取海量客户成为可能。第三步要解决产品匮乏问题。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中,考虑到监管因素,直销银行目前在售的产品更是十分有限,一般的配臵就是普通的“宝宝”类产品,支付和汇兑产品被封死,理财产品也多有不足。在成功解决前两个问题情况下,吃透监管层政策,金融产品创新做出超半步的突破,研发具有竞争力、定位精准的金融产品。
第二,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整合模式的创新型银行。如果说直销银行模式是银行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先行军和试验田,随着银行业互联网化的不断发展,这个试验田将不断扩大。直销银行将不再简单地作为传统银行的补充,而是将深刻影响整个传统银行的转型,为客户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我们应利用移动互联网轻渠道和大数据技术搭建获取“85后”客户的轻平台,利用智能网点、特色网点、自助设备、社区银行、VTM机等搭建便捷获取“85前”客户的线下体验银行,将互联网平台的获客能力和商业银行强大的账户体系结合起来,打破时间、空间、渠道的限制,打通线上、线下的用户体验,破除客群的年龄断档问题。
第三,跨界合作建设属于农商行的金融生态系统。随着中国数字化消费者行为的改变,银行已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而是随时可得的金融服务。首先利用好湖南农信广泛的农村金融资源,组建农商行(农信社)联盟。在资金运营、业务发展、客群共享、信息传导、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战略结盟,同时这一联盟(合作)可向外推导至整个农商行(农信社)体系,在产品与服务方面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其次,利用好省、市政府及大股东的资源。如运用“投贷联动”的模式,与企业大股东合作成立股权基金,提供信贷支持,同时通过商业银行以表外理财资金认购产业投资基金优先级的方式,对产业基金所投企业提供贷款融资;也可以借代理发行社保卡项目为契机,着力打造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互联网+”金融生活商圈。再次,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统筹管理与集约经营,推动各类资产的多元发展。最后,深耕农村金融、小微金融市场,它们将成为未来金融角逐的战场。要按照互联网逻辑深化“三农”和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让客户体验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如搭建P2P投融资平台,通过线上获取小贷客户优势资源;通过与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龙头企业、物流基地等合作,参与农产品供应交易链、价值链的建设,利用农商行平台资源,获取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提供内嵌式的金融服务。
7.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七
银行业之惑:为何传统金融土壤中无法孕育互联网金融之花?
回顾一下历史, 我们便会惊异地发现, 早在十多年前银行业就已实现了技术联网, 而每一个刷卡消费的商户就是一个数据接收点。因此, 对于银行而言, 跟踪用户购物行为, 并做大数据分析其实并不困难, 所以人们自然认为互联网金融从银行业中孕育而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 现实结果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互联网金融首先从互联网技术企业诞生, 并且银行业正前所未有地遭受着互联网金融的猛烈侵袭而备受煎熬。对此,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传统金融土壤中无法孕育互联网金融之花?”笔者认为, 造成上述结果的根源在于:银行业对于交易效率、运营成本以及互联网核心本质的理解偏颇所致。
在金融领域, 从银行融资的行为被称为间接融资, 因此, 银行扮演了资金融通的媒介角色。然而,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颠覆了上述商业模式, 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点对点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而真正产生数据信息的是每一个网络个体, 也就是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如今谁拥有这些数据信息?是网络个体行为发生的场所——互联网平台, 就如同实体商场。既然如此, 互联网平台为何不自己组合数据信息发售金融产品?
其实, 金融本质上就是数据信息, 所有金融产品就是数据信息的不同组合。而这些数据信息并不是来自于传统银行, 因为数据信息流过的地方, 任何金融产品都可以想象, 而这也就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同时,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信息在人际间的传播速率, 使得传播速率由原先的生物级跃升为光电级, 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共享的信息空间, 另一方面极大地延展了信息传播的人群边界, 进而开启了信息化金融的新时代!
事实上, 在信息化金融时代, 由于传统银行的运营效率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因而它的存在对于资金融通不仅起不到高效对接的正效应, 反而起了阻滞资金融通的负作用。以往, 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营销渠道的便利, 即其依托星罗棋布的营业网点便可轻松获取竞争优势。然而,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使得这一竞争优势一去不复返, 因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平台, 摆脱了对营业网点的依赖, 在竞争中轻松获取了非对称性的竞争优势, 进而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商业盈利模式。
可见, 在以往的工业化金融时代, 市场竞争法则是“大鱼吃小鱼”, 即银行同业之间竞争所依托的是显性的资本规模与网点渠道, 其核心优势是“力量”;现如今进入了信息化金融时代, 竞争法则已转变为“快鱼吃慢鱼”, 即银行同业之间竞争所倚仗的是隐性的技术平台与信息渠道, 其核心优势是“速度”, 而业态进化迟缓的传统银行们正迅速沦为难以适应互联网生存新环境的恐龙一族!
互联网之秘: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显然, 传统金融土壤中之所以未能开出绚丽夺目的互联网金融之花, 这源于以往银行业对于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的本质特性理解的偏颇所致, 其将互联网简单地界定为仅仅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已 (例如, 当年银行业认为其涉足互联网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刷卡渠道罢了!) , 因而其对于互联网进行认知与研判仅停留在“术”这一低层次的思维层面上, 缺乏从“道”这一高层次的思维境界出发的分析与决断, 也就自然难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预判与长远性的行为决策。可见, 今天的竞争结果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已现端倪。
笔者认为, 事实上互联网作为一种数据信息的渠道载体, 其既是一种技术手段的体现,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表达!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争的本质是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较量, 是互联网思维模式与体制性思维模式之争, 前者的思维核心是“开放精神”, 其心智特质是“追求变化”;而后者的思维核心是“封闭心态”, 其心智特质是“寻求稳定”。
如果深入分析一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行为特质, 我们便不难发现, 互联网思维模式具有以下三个心智基因, 分别为;第一, 开放精神;第二, 市场化思维习惯;第三, 扁平化运营理念。而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体制性思维则与之相对应地亦具有以下三个心智基因, 分别为:第一, 封闭心态;第二, 体制化思维习惯;第三, 科层化管理理念。
银行业之所以具有强烈的体制性思维特质, 其根源在于:银行业的第一经营要旨是“确保资产安全”, 其次才是“资产保值增值”。然而, 以往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传统金融业态只能采取“静态封闭”的业务管理模式, 以达成“资产安全”的管理诉求, 进而强化了银行业的体制性思维模式, 致使银行从业人员的心智思维与其行为习惯之间交互作用、彼此推动, 最终形成了一个思维模式与运营体制之间相互强化的心智闭环, 因而导致银行从业人员一旦置身其中, 则无论是其心智思维还是行为模式都难以摆脱传统体制性思维的惯性束缚。
结果, 银行业自然也就缺乏了内生性的自我变革的意愿与动力, 因为在传统银行人的心智模式中所缺乏的正是“寻求变革与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基因, 因而亟需外力的介入与影响。现今, 互联网的出现正是代表了这股外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事实上,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银行人的心智思维模式的影响宛如一股清风吹皱了一池春水, 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固有利益格局的触动冲击则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银行业再造之路:既要引入网络平台, 更要现实心智转变!
老子《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 非常道。”即强调世间万物, 稳定只是暂时的, 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今天,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举打破了银行业思维模式与运营体制的心智闭环, 进而消解了传统银行业“为了‘安全’而力求‘稳定’”的组织文化, 推动传统银行业脱离了“内卷式”的周而复始的惯性思维轨道, 裹挟其开始了业态演化的全新进程。
然而, 由于传统银行业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开始其业态再造之路, 于是未知的经营风险亦随之而生。因此, 对银行经营者而言, 如何才能稳中求进 (即如何在稳定与变革之间不断地找寻到新的动态平衡点) 便成为了业态运营的第一要务。因为这一自我变革过程宛如一个初学者尝试着学骑自行车, 既要保持平衡稳定, 又要能够曲折前行, 这就仿佛让一个已经习惯于低速步行之人一下子 (跨越了中速跑步阶段) 开始学习高速骑车前行, 这不仅是意味着其行为习惯的改变, 更是要求心智模式的转型, 难度之高、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 这一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级递升、不断摸索、逐步适应的长期过程,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要切忌心浮气躁、急功冒进, 为求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贸然采取“休克疗法”, 致使乱象丛生、局面失控;同时, 另一方面, 也不可因噎废食, 畏难而退, 错失机遇, 而应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 制定银行业态进化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银行业态再造之路。
事实上,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放开等对于银行运营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互联网金融, 其本质是通过营销渠道的创新, 实现了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产品 (如货币基金等) 由线下销售向线上销售的运营模式转型。因此, 在不久的未来, 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将彼此学习、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即未来的银行业态将呈现出线上线下业态融合趋同的新态势、良性竞合的新格局;与之相应, 线上线下协同运营的新模式亦将伴随而生。
与之相应, 银行监管模式也必须随之转型, 即由传统的财务监管模式向现代的信息监管模式升级, 其具体特征表现为:第一, 由线下监管向线上监管转型;第二, 由静态安全监管向动态安全监管转型; 第三, 由传统人力监管向网络软件监管转型;第四, 由过时的财务数据监管向实时的金融信息监管转型, 即由原先的单一线下监管的传统模式向线上线下复合监管的现代模式演进。
8.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八
7月25日,银监会正式对外披露,已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筹建申请,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主发起人为腾讯、百业源、立业;正泰、华峰主发起的温州民商银行;华北、麦购主发起的天津金城银行。前海微众银行由于发起人中有互联网巨鳄腾讯,而备受业界关注。
据本刊记者了解,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英文名为“We bank”,注册资本30亿元,其中腾讯为最大股东,持股30%,其他两家各持股20%。根据银监会的要求,民营银行筹建工作应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如未按时完成筹建,可延期3个月。这意味着前海微众银行最晚将于明年5月之前正式诞生。
而关于前海微众银行的具体商业模式,腾讯方面表示,要等到开业时才发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会更多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
自去年7月国务院提出“尝试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后,民营银行概念便风起云涌,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苏宁云商在内的诸多电商都蠢蠢欲动,希望成为第一批拿到民营银行牌照的幸运儿。如今,腾讯捷足先登,自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金融帝国
根据腾讯方面的计划,前海微众银行将主要面对个人或企业的小微贷款需求,但贷款总额有一定上限,即大存小贷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银行最为关键的风控体系上,前海微众银行除了引入国家级的银行风控体系,还会导入腾讯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能力,在维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风控判别,最大限度地减低风险。
从今年3月进入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到如今终于开始紧锣密鼓地正式筹建,显露出腾讯对于前海微众银行的高度重视,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腾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立体布局。
去年8月,腾讯发布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微信5.0版本,在此版本中,微信支付成为最具亮点的功能。此后,微信支付通过春节抢红包,滴滴打车砸钱推广等各种手段增加曝光率,并迅速在亿万网民中蹿红。接下来,微信支付还通过充实“我的银行卡”模块,满足吃穿行玩乐等各种支付需求,再到最近的版本更新升级成“我的钱包”,引入独立的余额账户概念“零钱”,进一步丰富支付功能。
除了在支付领域发力,腾讯还涉猎理财、券商、银行卡等多个金融领域。去年11月,腾讯与国金证券达成合作,实现网络券商、在线理财等业务。今年1月,微信理财产品“理财通”悄然上线。今年3月,腾讯推出首张微信信用卡,不仅可以在手机上便捷地使用微信支付,还可以在线下特约商户进行扫码支付。
本刊记者从坊间了解到的观点认为,此次成立的前海微众银行将成为腾讯构建互联网金融帝国的最重要一环。“腾讯获批民营银行牌照之后,无疑在自身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上会有更大的便利。”易观智库分析师马韬分析认为。
首张入场券的分量
作为拥有国内最多用户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在银行业务上显然有着独特优势。
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王汀汀看来,随着腾讯金融业务的开展和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海量的网上客户群可能转化成腾讯实体银行的金融客户。
此外,鉴于腾讯净资产充足,因此,前海微众银行在抗风险能力方面相对其他几家民营银行还是颇有优势。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如果民营银行面临破产风险,而其净资产又不足以赔付时,主要发起人或实际控制人以其自有资产给予全额或者部分的存款赔付。因此,若就股东承担无限责任而言,前海微众银行背靠“不差钱”的腾讯,自然风险最低。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业界对于前海微众银行的成立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分析认为,前海微众银行落户前海,对于深圳个人消费者以及深圳小微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民营资本因子的注入,有利于解决深圳大量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大量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会给公众带来更多实惠。”
除了对深圳本土企业的利好,前海微众银行作为民营银行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撬动亦是不言而喻的。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建立将大大推进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在成立民营银行之后,很多业务会纳入到银行体系中发展,拥有合法的银行牌照,互联网企业在进行金融业务产品创新时打擦边球的情况将会相应减少,其业务发展将会更加规范。”马韬认为腾讯在拥有银行牌照之后,无论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存款,推出新型理财产品,还是面向小微企業的银行信贷、面向个人的信用支付,都会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拓宽业务范围和盈利能力。
危与机
虽说前海微众银行因其特殊的身份和腾讯的背景而成为关注点,但不容回避的是,其毕竟面临着和传统银行的直接竞争,未来需要迎接的挑战还不少。
首先是银行最基本的吸储能力方面。尽管腾讯有海量的用户群,但与传统的四大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前海微众银行依然面临资产规模、客户认同度以及品牌知晓度方面的瓶颈。对于大多数的用户而言,传统银行的信任度会更高,也更放心将大额资金存入传统银行。
此外,尽管腾讯方面称在风险控制方面采用了多种手段来保障,其自身的现金流也很充裕,但由于在开张伊始缺乏基础数据,更缺乏征信系统的支持,它们在风控能力方面存在着天然硬伤。
这样的现实存在,让业界认为,即便前海微众银行未来有着诸多的可能,但现阶段依然难以与传统银行业正面交锋。
招商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谢亚轩博士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短期看,腾讯旗下的民营银行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和中介优势,迅速扩张其业务,利用其固有的产业链优势发展供应链金融、小额信贷等积累客户,但难以撼动整个行业。“因为大中银行在对公和大客户上,不论是产品还是规模优势都相对明显,而且其拥有政府信用的背书,民营银行难以取得超额的信用溢价。”谢亚轩说。
9.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篇九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宋体四号字居中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宋体四号字居中 级 20 年 月
内容摘要
10.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 篇十
2014年4月29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是央行自2005年首次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来的第10份报告。作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称为央行对外发布的三大重要报告
2014年4月29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是央行自2005年首次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来的第10份报告。作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称为央行对外发布的三大重要报告,此次《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进行了专题论述。报告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专题(以下简称专题)与“银行业压力测试”、“金融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格局发展趋势”并列为三大专题,这是央行首次以专题的方式集中、系统地阐释互联网金融的体系、业态、作用及监管原则。
专题分为五个小节,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该专题的发布,是央行对业界和理论界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金融探索的梳理、总结,对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做好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监管、服务实体经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在对央行互联网金融专题的五个小节逐一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对专题透漏出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正本清源:厘清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专题的第一小节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主要特征,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当前,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尚无明确的、获得广泛认可的定义,但对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典型业态分类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在专题的上述表述中,明确了以下三点信息:
一是认可了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尚无统一认识的现实。“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是谢平教授在2012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专题研究报告中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解析央行报告首论互联网金融提出的,在此之前,国内外学术界和金融行业中尚没有正式的“互联网金融”提法,而是以“电子金融(ElectronicFinance)”、“电子银行(ElectronicBanking)”、“电子货币(ElectronicCurrency)”等术语来进行研究的。然而,尽管“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中国学者和金融从业者首先提出,但由于相关研究刚刚开始,加之其内涵与业务与以往的电子金融、电子银行等往往难以区分,业界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因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
二是提出了央行版本的互联网金融定义。专题提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这一表述中,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业务功能(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实质(金融模式)进行了明确定义,即互联网金融是诸多金融模式中的一种,而非游离于现有金融体系之外的存在。
三是使用“广义”、“狭义”两个概念,概括了业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个术语。专题指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即业界的“金融互联网”),也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即业界的“互联网金融”);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则单指互联网企业从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中肯地讲,互联网企业近几年之所以能够快速跨界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近二十年来的电子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2,中国金融业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远远早于互联网企业3,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和监管,不能抛开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当中,将金融机构排除在外,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务上来看,都是不甚妥当的。专题的定义,既明确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新特点,又将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囊括其中,避免了定义上的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一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基础,挖掘客户信息并管理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在信息挖掘和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需求。二是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进行金融资源配置。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达成交易,交易环境更加透明,交易成本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边界进一步拓展。三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以第三方支付为基础的资金转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
专题所归纳的上述三项特征,市场上有不同的细分业态与之对应,本报告将其梳理成表,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金融产品比价搜索业务,服务对象一般是金融业务的消费者,包括个人投资者、信用卡潜在客户、消费贷款、小额经营性贷款申请者等。通过对各类金融产品的比价与匹配,有利于客户更加全面地了解金融产品、消除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解析央行报告首论互联网金融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促进相关业务的发展。
电商平台贷款主体信用评估业务,一般由电商平台为对平台之上的卖家、商户以及个人消费者提供贷款而进行的信用评估。阿里小贷根据淘宝卖家、天猫商家、以及阿里巴巴会员在电商平台上的交易数据、客户评价信息、虚拟账户资金变动情况等进行信用建模,可以做到网上提交申请,5分钟放款,大大提高了贷款效率。京东的“京保贝”与阿里小贷的思路完全一致,而其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京东白条”授信业务,则是将消费端的信息加以分析,为符合要求的客户授以一定的信用额度,既方便了客户消费,又为平台增加了金融产品收入。
第三方信用评估业务可以分为网贷征信和供应链融资征信两种类型。以安融惠众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征信机构,将大量的网贷企业信息加以分析与共享,方便网贷企业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评估;以金银岛、金电联行为代表的平台或企业,以贷款申请企业的实时现金流、库存等信息为依托,为商业银行提供新颖而可靠的贷前、贷中、贷后一体化信息服务,在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链条中,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难、评估难、授信难的问题。
P2P贷款和众筹业务是典型的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的金融资源配置业务,这些业务可以绕开金融机构,实现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的直接对接。尽管国内的P2P业务与国际原生的P2P业务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差异,但国内的P2P业务,无论在平台数量还是在借贷总量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与国内热火朝天的P2P业务相比,国内的众筹业务的开展速度明显缓慢得多。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是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将上述文字转化为图1,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上网习惯来共同分析。2005年以后,全国网民人数快速迈过了2亿的门槛,并在2014年初超过了6亿(移动网民也超过了5亿);人均周上网时长也从2005年的不足15小时,增长到了2014年初的超过25个小时4。应该说,接近全国人口一半的网民人数和平均每天超过3个小时的在网时间,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客户基础。
二、公允客观:肯定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
专题第二小节题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这一小节归纳出了五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
三是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
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五是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对于第一点,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市场定位主要聚焦于“小微”层面,无论是单笔不足10万元的网络贷款、户均持有额不足万元的网络理财,还是小于百元、甚至十几元的网络支付,都具有明显的“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长尾”特征。这些业务,客观上弥补了国内传统金融机构业务覆盖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专题在第一点的阐释中,再次强调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即: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两者都是
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定位,既表示了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是专题后续提出监管策略的基本立场。
对于第二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起步晚、基础差、业务和服务覆盖有限,这就客观上为民间借贷资本的兴起留下了发展空间。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方面民间借贷资本数额庞大急于寻求投资出口,另一方由于民间借贷难以规范化监管,风险频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为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提供了信息化的捷径,通过规范化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帮助民间资本实现阳光化发展,遏制高利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定位的众筹股权融资,专题也给予了肯定:
众筹股权融资也体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客观要求。
这是央行首次以报告的方式对众筹股权融资基于正面评价,这为国内众筹股权融资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对于第三点,专题站在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阐释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二者密不可分和共生共赢的密切关系:
电子商务对支付方便、快捷、安全性的要求,推动了互联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发展;电子商务所需的创业融资、周转融资需求和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促进了网络小贷、众筹融资、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四点和第五点是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优势的体现,也是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构建多方参与的网络平台的优势体现。为了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就必须不断更新信息处理技术、降低信息处理成本;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就必须脱离传统的对于物理网点的依赖——这些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激励、造就了跨界金融所向披靡的互联网企业。
以2013年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支付宝平台24小时内顺利处理1.88亿笔交易。比较而言,Visa卡组织2013年第三季度的交易笔数为155亿笔5,平均1.7亿笔/天;中国工商银行的平均处理能力为2亿笔/天7。另外,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规模已经达到数百PB级,而商业银行的数据仓库规模尚在数百TB级6,相差近1000倍。
专题还指出:
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和证券市场的新融资渠道,以及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动态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计量客户的资信状况,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
上述概括,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解释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尽可能的贴近客户、了解客户,以客户为中心设计、营销产品。
专题的第二小节公允客观地归纳了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全社会,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摘掉有色眼镜,正视互联网金融的正面价值;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认清自身在服务定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差距,快速制定方案迎头赶上;也有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协同发展,丰富我国金融体系的层次,扩展我国金融体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我国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三、简洁全面:梳理国内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
专题的第三小节题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梳理、定义了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六种主要业态,并以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加以说明。相关描述的整理如表2所示。
专题对于国内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的描述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明确地将“快捷支付”方式列为互联网支付的三种模式之一。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下调了快捷支付业的支付金额上限,引发了人们对于快捷支付的关注。截至2014年3月,支付宝已经与170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快捷支付协议,财付通也与45家银行签订了快捷支付协议。在快捷支付模式下,尽管客户的资金仍然存储在客户的银行账户中,但资金操作指令由支付机构发出,支付机构成了“准清算”机构。虽然支付机构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对客户提供支付风险保障,但这一方式的风险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后续影响,值得长期关注。
二是对国内P2P行业进行了客观的概括。一方面,国内P2P网贷发展势头迅猛,专题指出,截至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另一方面,国内P2P网贷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专题指出,平台公司的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从业人员多为几十人,且多以担保业务为主——以数百万元的注册资本,开展平均交易总额接近2亿元的借贷业务,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不但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整个P2P行业甚至金融行业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试水P2P业务,例如平安银行旗下的陆金所已经在P2P领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招商银行也已经多次尝试了P2P业务。
三是纳入了以阿里金融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专题中仅仅列举了阿里金融的网贷业务,事实上,京东的“京保贝”、“京东白条”,一号店的“1保贷”都是依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商家、供货商、消费者丰富的采购、销售、财务等数据(或者消费者的消费历史数据)及对其开展的高度集成和挖掘,进而完成自动化的审批和风险控制的网络贷款。这类业务,是基于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重要革新。凭借对积累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的深度分析,电商平台的相关业务机构可以完全脱离物理网点进行批量实时放贷,大大提升了借贷业务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让更多的小微借款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借贷服务。因此,这类业务还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和普惠金融色彩。
四是纳入了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将金融机构的网络创新纳入了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无论是专题中列举的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招商银行“非常e购”以及华夏银行“电商快线”,还是工商银行“融e购”、农业银行“E商管家”、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开放平台,亦或是平安银行的“万里通”、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直销银行,都是金融机构在多年来“金融电子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网络渠道、开源众包的开发方式和既有的信息处理技术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专题将其专门列出,呼应了第一小节“广义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五是通过数据揭示出国内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促进金普惠融的显著特点。
根据专题公布的数据,2013年国内互联网支付的笔均金额为601.12元;国内P2P单笔借款金额多为几万元;阿里小贷网络贷款业务上线以来,户均累计贷款总额为23.08万元,众筹平台“天使汇”上线以来,平均每笔项目的融资金额为3.13万元,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金额为25万元,平均每个认证投资人的投资金额为29.76万元;截至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规模户均持有金额为5102.04元。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具有获得服务门槛低、金额低、效率高的特点,带有显著的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特征,这也印证了专题第二小节所归纳的互联网金融积极意义。
专题的第三小节站在系统层面,简洁、全面地梳理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并用鲜活的实例和详实的数据描绘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全貌,印证了第一节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特征与第二节提出的积极意义,这是央行第一次在公开发表的报告中对国内互联网金融业态进行梳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比特币和征信市场,在本次金融稳定报告的其它章节也有所体现,而对于以成为SWIFT2.0为发展目标的Ripple支付网络,专题并没有提及。
四、全球着眼:总结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
专题的第四小节题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互联网金融不仅在国内刚刚起步,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也属于新兴事物。由于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一般的电子商务,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世界各国都已经(或者正酝酿)设法加以适当的监管,以防金融风险。专题第四小节从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四个方向入手,总结了世界各国的监管理念、思路和具体方法。相关描述整理如表3所示。
可见,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正在快速变化演进的新生事物,各国虽然具体的监管方法各有差异,但对于“监管”这一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环节,都非常重视。
纵观各国的监管思路和具体办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各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都持审慎的乐观态度,乐见互联网金融创新给金融体系带来的正面变革。例如,英国政府在2013年制定了一项方案,旨在通过P2P平台FundingCircle提供约2000万英镑的小企业贷款来刺激经济的发展12,今年还计划把P2P直接纳入个人储蓄账户获许范畴13,让投资人享受免税的投资收益;欧盟委员会2013年3月公布的《欧洲经济长期融资绿皮书》则提出要支持众筹融资等非传统融资方式;美国SEC对P2P机构进行规范化指导之后,让P2P机构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的JOBS(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法案的TitleII条例在2013年的正式生效,则被认为会给众筹平台带来更大的机遇。
其次,各国一般都遵循“适度监管”的原则,力求不让监管束缚住创新的动力。无论是美国证监会(SEC)对P2P的证券认定,还是法国的《众筹融资指引》,或是英国对众筹股权融资合法性的认可,都体现了政府及监管部门“适度监管”的原则:首先保持开放的态度,与相关机构厘清业务流程,然后在客观了解创新业务的基础上,站在全局高度分析可能的风险点,进而划定相关创新业务的“底线”——只要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金融体系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就鼓励具有高效、包容、普惠特点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第三,在监管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各国都严守“底线”,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严防系统性风险。美国证监会(SEC)对P2P业务的强制信息披露、日本《资金清算法》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设定的单笔业限额、法国对网络保险设定的14天无偿退保期、德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放贷款的限制等政策,都体现了“宽中有严”的底线监管方针:不管什么形式的金融创新,只要有可能发生金融消费者侵权、参与洗钱等金融犯罪、违反其它法律法规等,就必须加以限制,严格监管。
可见,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积极引导、谨慎鼓励、乐见其成的同时,按照适度监管的原则,贯彻底线监管的方针,是世界各国政府及监管机构普遍遵循的策略。本小节的国际经验总结,对于合理有效地开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五、适度监管: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
专题的第五小节题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指出了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立场,进而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
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立场,专题从鼓励发展和防控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应当给予积极支持,也应当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一切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创业增长的金融创新均应受到尊重和鼓励。
另一方面,对一些新的业务要留有观察期,冷静地分析总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属性和金融风险属性,把失误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
因此,对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既不能任凭野蛮生长,以致伤害金融消费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影响金融体系稳定;也不能束缚过紧,使我国金融体系错过这股新技术推动的发展热潮,这就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以创新为动力的这一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立场,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五大原则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一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
二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
三是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五是要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第一条原则直指金融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服务实体经济”这一金融的重要职能。任何创新,只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就应当受到鼓励;而促使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脱离金融监管而形成空转的所谓创新,应当受到限制。
对于网络支付,专题明确了小额、小微的服务定位和服务宗旨:网络支付应始终坚持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对于P2P和众筹,专题再次明确了不得假借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底线:P2P和众筹融资要坚持平台功能,不得变相搞资金池,不得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从事证券业务等非法金融活动。
第二条原则站在社会经济运行的高度,用四个“有利于”、一个“避免”、一个“不能”,给出了现阶段衡量金融创新的标尺: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一切金融创新,均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有利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避免因某种金融业务创新导致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不能因此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转化,进而降低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
第三条原则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宣传手段、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办各项业务,应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任何机构不得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承诺收益,误导消费者。开办任何业务,均应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详细的制度安排。
第四条原则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要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按照法律和市场规则开展竞争:在线上开展线下的金融业务,必须遵守线下现有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资本约束。任何竞争者均应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求,不得利用任何方式诋毁其他竞争方。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条原则的表述中,对于最近业界存有争议的余额理财类业务,表明了监管意见: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收费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
第五条原则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速度快、业务演进迅速,容易造成监管盲区的特点,提出了“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向结合”的监管模式,强调行业自律组织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大型机构的作用:抓紧推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规则,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大型机构在建立行业标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应起到排头兵和模范引领作用。
第五小节所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及其基本立场,与央行近年来对互联网金融的多次公开表态一脉相承,是央行第一次在报告中成体系地阐释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意见,为适度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总要求,也为日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确定了总基调。
综观全文,专题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观点是: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
同时认为,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的观察期,需要处理好鼓励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其予以适度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六、任重道远:对于商业银行的启示
以商业银行的视角,专题有以下几点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专题提出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定义,明确了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地位。如前文所述,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因此社会和媒体往往将商业银行放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之外甚至对立面,这是对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程的选择性失忆,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因果关系的混淆。专题在“广义的互联金融”定义中,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的行为也囊括在内,并在第三小节中,将“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之一加以论述。这一迟到的“正名”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明确自身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打破两大类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之间本不该存在的隔阂,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服务实体经济为共同目标,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共同创新。
第二,肯定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积极意义,为商业银行技术革新和经营模式转变提出了新思路。专题总结归纳了互联网金融的三大特征和五点积极意义,从总体上对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小微、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程度等方面的创新给予了肯定,商业银行应当客观理性地加以分析。例如,互联网企业对电子商务数据的深度处理和小微金融服务的结合、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的金融资源配置方法、基于“三流合一”的高效率低成本网贷审核放款、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消费+支付+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等,都值得商业银行认真剖析,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利率市场化、银行机构国际化、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三,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划定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底线和禁区。专题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五项原则的详细阐释中,提出了若干细节,对网络支付、P2P和众筹、线上开展的线下业务等方面提出了监管策略,值得引起商业银行注意。例如在第一条原则中,专题对网络支付提出了“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进行业务合作时,合理设定支付限额,防范风险。又如同样是第一条原则关于P2P和众筹坚持平台功能的监管原则,为商业银行日后寻求合作平台或者开展相关业务提出了指导。再如第三条原则中,专题关于在线上开展线下的金融业务所需遵循的约束、对不公平竞争行为以及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不计罚息等不合理合同的禁令都对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和业务合作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申明和提示。
【银行互联网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互联网金融银行系统07-30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11-18
交通银行互联网金融08-07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冲击08-21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09-2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11-29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12-0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以XX银行为例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08-01
互联网购票管理办法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