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2024-07-29

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共18篇)(共18篇)

1.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一

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一课有感

李冬梅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专题中讲到,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收获,听完了专家讲座,又回顾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觉得受益匪浅,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而在校学习课时少,所以遗忘很快,基本上上个周学的内容到下个周就忘得差不多了。为了能很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

学生的兴趣中。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李老师所讲的课堂动态生成问题,“课堂的组织与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更重要的是解决课堂动态生成。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课程本身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学得过且过,学生学习马马虎虎,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再讲,学生再练的模式,哪有什么课前预设,更何况动态生成?另外,农村教学设备简陋陈旧,教师本身专业知识欠缺,操作水平较低,也使得教学中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上课基本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没有丝毫的拓展。作为教师,在学习了专家讲座后,我觉得自己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自己能应用自如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随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让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要让它名存实亡,使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好处!

2.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二

1. 出示:

找一找:大长方形里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学生操作, 自主探究。

汇报。

师追问:不操作, 能知道吗?

重点理解:10-6指什么? (大长方形剩下3格, 说明可以平移3格。) 为什么还要加1?

2.出示:

大长方形里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师:10-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

3. 师:

大长方形一共有23个小方格, 小长方形一共有

13个小方格, 大长方形中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师:23-1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

师:如果大长方形一共有100个小方格, 小长方形一共有50个小方格, 大长方形中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4. 师:

大长方形一共有A个小方格, 小长方形一共有B个小方格, 大长方形中有几个这样的小长方形?

师:“A-B”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

5. 练习:

(1)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练习。

[案例简析]

1.精心选取知识载体, 有力凸显数学本质。教师改变书上例题, 以简单而清晰的格子图呈现在学生眼前, 没有了“数”与“不同的和”的干扰, 在学生探索“大长方形里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长方形”时, 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很快并自然地关注到了“平移”, 从而发现规律。这不失为“智取”。

小小的改变, 顿时能使复杂的数学变得简单, 教学就是如此神奇。

2.围绕核心教与学, 清晰建构数学方法。在找规律时, 教师带领学生层层推进, 从操作实践———感知规律———初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推广到很多个格子———抽象规律, 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推理, 从简单到复杂, 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而每一个推进的过程, 教师都抓住了“A-B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1?”来引导学生明确算理, 清晰建构数学方法。难点就在师生的潇洒中被分解得烟消云散。以上教学过程中, 没有时髦的“小组讨论”, 教师只是创设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同时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自己从“原生态”的认识中逐步提取方法, 实现对新知的再创造, 从而掌握规律。这个“找”规律的过程, 正是智慧生成的过程。这不失为“智找”。

找出数学的本质, 从简单入手, 层层推进, 教学便会如此轻松。

3.巧妙设计练习, 灵活运用方法。由于例题的呈现数学味比较浓, 让学生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发现规律, 为弥补这一不足,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 如铺地砖、买票、排座位等, 学生在这种返璞归真中, 更细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规律, 体会到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的奇妙, 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失为“智练”。

精心设计练习, 学以致用, 享受思考、成功的乐趣, 教学就是如此有趣。

3.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三

一、环境,“研究”的前提

[案例一]“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师:上周五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历程,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听听各位的探究成果。

生1:我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应相邻两边相乘。

生2:错了!开始我也以为是,可我后来发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不相等。(拿出学具)

师:不要紧,多次错误的尝试,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谁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3:我是通过多次画相同格子的方式得出计算公式的。(拿出学具)平行四边形面积有42格,底占6格,高占7格,6×7=42格。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积=底×高。

生4:凑巧吧,换个平行四边形会不会不是这样?

生3:我试过许多次,大家可以都试试。

全班尝试……

师:这种方法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早用的直观方法,得出了正确结论。

生5:我们的方法还简单,只要画一条高就行了。沿着高将直角三角形剪下,补到另一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齐声鼓掌,老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反思:研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探索中产生错误,很正常的。如果错误给学生带来“嘲笑、讽刺、挖苦”,将会给他们造成恐惧的心理,最终导致他们不敢、不愿去研究。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乐于研究,必须给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这是学生学会“研究”的前提,这样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问题,“研究”的起点

[案例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

师:谁能随便说个数,这个数要能被3整除。

生:9能被3整除。

师:谁能说得大一点,如三位数。

生:123能被3整除。

师: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

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太慢了!

师:我有了123做基础,可以一口气说一堆这样的数。

师:(边板书边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

生:不信!

师:可计算一下。

生:您有什么窍门呀?

师:你们也会。我说516能被3整除,这个数作基础,你们也能说出许多数。谁来试试?

……

师:从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师:刚才大家大胆地猜想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些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再来列举些数字看看就知道了!

……

反思: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学生对问题越是百思不解,他们的思维就越活跃。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应该在课堂上有问题。本节课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三问”,显然,这样设计,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通过猜想—验证,产生了新的疑问,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交流,使自己的答案更优化。

三、方法,“研究”的核心

生实验讨论。师生形成如下对话:

生1:我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重放在一起,发现一样大小。

师:好办法。长方形的四个角都一样大小吗?(立刻再操作)

生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一样大小,都是四个直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用直角板量过。

师:同意。

生3:不相同的地方是正方形四边一样长,长方形不是,只有对边一样长。

师:怎么知道的?

生3:用尺子量的。

生4:对折知道的。

生示范、小结。

反思:操作是学生“活动”的一种形式。活动是主客体交流的桥梁。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操作—实验”的研究过程,有利于“活动性原则”在课堂上得到落实。案例中,教师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并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来发现,这才是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给自己定下操作目标,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学生的自主参与,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学习“道德课堂”有感 篇四

“合乎道,至于德”的道德课堂,使我更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田局长指出教育即道德。就是合乎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最终达到国家的培养目标,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道德课堂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与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的全面发展。

我最初对“道德”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里的道德,即做人要讲道德。但田局长在道德课堂里的“道德”则是两层意思,即“道”是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否则,我们的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构建道德课堂(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活力。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放手,少讲多引、多领,并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变灌输为引导,变被学为要学,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李萍

听讲座 谈感想

郭浩

“导学案”!我以前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更别提知道什么意思了,但是通过许x老师的讲解,我认为这真的是一个新课标要求下的又一种创新教学的方法。

我感觉要想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制定学生学习方案,教师制定方案前必须充分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使用学案时的意见,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制定符合学生胃口的学案。其次,教师应避免像其他讲课方式那样,一节课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教师只需起引导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学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防止出现把导学案搞成“习题集”或“练习册”。

5.学习太谷教学模式有感 篇五

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我深受启发。

一.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案导学(全体教师主编),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设问导读”就是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由十二人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用。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二.教师定位准确,不会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紧跟学案导学,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教师巡查指导、讲解。并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且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引领课堂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了一种高效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适时给予评价,评价语言很朴实、无华,对就对,错就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我总结了两点:首先,教师的课改理念必须到位,不可重形式,缺实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绝对不能填鸭式、满堂灌,那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势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改革,教育才会前行!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素质: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课堂。新型的课堂模式,不是老师没事干,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我们的老师成为智慧型的老师,也就是成为爱学习、爱思考、爱创新、会管理的老师。

6.学习李吉林的教学实践有感 篇六

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张建民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了学习李吉林的先进事迹,并观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的先进事迹的视频,首先被李老师对儿童深挚的爱所震撼。李老师她是那么热爱教育事业,那么热爱儿童,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的追求跟儿童的喜怒哀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成长而感到幸福和欢乐,为儿童的挫折、反复和遭受不良影响而感到痛苦、焦虑和不安。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情境教学”的研究,矢志不渝,把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创设哪些情境,一条条地研究出来了。她这样孜孜以求的目的,是要儿童学得生动而富有成效,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一切都源于对孩子深深的爱。李老师每次在上课前都做深入地研究,周密地思考。为了让学生在观察时能获得丰富的美感,在学生观察之前,她自己先到实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然后筛选,选好角度,定好观察顺序,然后才带领孩子去观察,这样孩子们就能获得一个清晰、丰富的印象。为了带领孩子们观察日出,自己半夜一个人骑车,一个人静静地等待日出。这样做,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只要对学生好,只要能让学生学得好,自己不管付出多少,她都无怨无悔。想想自己,虽也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但像这种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研究,还没有做到。今后,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为了高效课堂,为了学生的发展,矢志不移,孜孜以求。

其次,李老师是那样多才多艺。她寥寥几笔,就能画出形象逼真的图画,动情之时,张口就能唱出美丽动人的歌曲,随手就能弹出悠扬的琴声,真的让人敬佩不已。与李老师相比,我是这样的年轻,但是我不能做到这样。我想孩子们这样喜欢上李老师的课,也有一定的程度是被李老师这个人吸引,她为什么能这样吸引学生,是因为她有这样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样深厚的教学功底,让她的语文课充满内涵,充满吸引力,是那样有趣、生动。我想,我们也要苦练内功,静心阅读,思考探索,勇于改革,让自己各方面能力有所增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课堂生动有趣,充满灵气与活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快乐起来!

李吉林老师境界高远,行为感人,她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超越自己。她坚持走教育创新之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30多年来,她从不间断地

用笔写下思想的轨迹,将她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她还放弃了去欧洲十国、俄罗斯考察的难得机会,悉心研究教育。如今,李吉林虽已是古稀之年,仍孜孜以求。一些必要的会议,无法推辞的,她去了,却也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去济南,会议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老师上课;去郑州,会后大家去洛阳看牡丹,她却冒着滂沱大雨去农村上示范课、做讲座;在黄山脚下参加国际会议她竟未登黄山。没有功利的教学实践,每时每刻坚持着教学实践的推广,这就是人格。

7.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七

一、慧眼洞见问题价值,志存高远发奋学习

邱学华从16岁开始当农村小学代课教师起,到现在的60多年中,基本都是行走在“尝试”的路上,同“尝试”有着不解之缘。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使他热爱上了教育,喜欢上了孩子,但同时也有了许多困惑 :为什么教师教得辛苦而得不到好的效果?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而学生成绩有差异?能不能找到一个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理想方法?多少年来,诸如此类太多的“困惑”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个司空见惯的“小”现象,不足为怪,但在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邱学华看来却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亟待解决。他似乎已敏锐觉察、慧眼洞见 :当“困惑”解决之日,乃教育“解放”之时,坚信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必将会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意义,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寻求教育教学的真谛,为了彻底改变这种被动的课堂教学局面,为了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他立志走出一条自己的探索之路,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已经端上了“铁饭碗”的邱学华,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尝试”之路,决定报考大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基础,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刻苦自学,高中仅读了半年就辍学的他,于1956年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攻读教育学。

由于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的追求,邱学华一进入校园,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说 :“我是带着问题进入大学的,好像一头饿牛闯入了牧场,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每天早早起来读外语,中午从不午睡,总是一吃完午饭就到教室去啃书,晚上则泡在图书馆。几年时间,我阅读了图书馆里大部分小学教育方面的藏书,读了很多世界教育名著。从教育理论著作中,发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虽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 :‘相信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个思想就成为我以后从事尝试教学研究的主导思想。”

如果说5年的小学教师生涯、4年的大学学习分别为邱学华打下的教育实践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他“尝试教学法”课题研究上的丰满厚实之“两翼”,那么他对教育特有的无比挚爱、对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怀有的深厚感激之情,就是他“尝试教学法”课题研究上的强大动力之源!为实现他“立志要为建设中国的教育理论”而发奋工作的远大抱负,为“2亿中小学生需要新教法”的宏伟事业,为研究指导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的崇高理想,而展翅高飞,所向披靡,奋力拼搏,“试”不可当!

二、怀揣使命弃官从教,不遗余力执着探求

邱学华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是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了。1960年大学毕业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由于怀揣着解决“困惑”、研究教学改革的崇高理想,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深入中小学搞教育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路,走出了大学的校园,来到师大附小与教师们同吃同住同工作,一同搞“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的实验,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好,坚定了探索实验的信心。但时间不长,由于“文革”的冲击,研究一度中断。“文革”期间,由于出身问题,他的妻子由小学教师被下放到农村,这时的邱学华又毅然离开上海,主动要求到江苏溧阳县农村工作,被分配在一所农村中学教数学,在实践中默默地思索着教学实验。“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他们全家回到了家乡常州。在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并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为开展教育实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80年邱学华决定进行系统、科学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实验初获成功,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发表后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震动了教育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热。正当邱学华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时候,竟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左”思潮的冲击。尝试教学法受到了某些教育权威人士的不公正批评、指责,导致各地实验纷纷下马,面临夭折的严重困境,使他焦急万分,备受煎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1984年,邱学华被任命为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底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切充分表明,教育行政部门是大力支持尝试教学实验的,使他感到无比幸福,心情无比激动!

之后,在《福建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湖南教育》等杂志社及教育理论界人士的参与和强有力的支持下,尝试教学法的研究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更具体的操作方法,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邱学华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执着梦想,白天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思考问题打腹稿,晚上抓紧写作,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专著《尝试教学法》,并在1989年举行的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奖的殊荣。

由于尝试教育研究发展迅猛,许多市、县都在大面积推广。邱学华老师考虑到推广中亟需自己的亲临指导,同时尝试教学法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又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辞去校长工作搞研究。得到上级的批准后,他于1988年调离常州师范,来到常州市教科所当了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实现了他专职研究的愿望,更实现了他进一步加强尝试教学理论建设的愿望。虽然此后的邱学华“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但他却“心情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再苦再累心里也是欢畅的”。

三、“尝试”研究成果丰硕,特色理论走向世界

邱学华从16岁开始当乡村小学教师,到现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已长达60多年了。几十年间,他的著作十分丰富 :在国内外教育报刊发表论文600多篇 ;编著和主编的著作有270多种,总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 ;关于尝试教学的著作就有几十部,其中有小学数学教育数十部。建国后的几代教师都读过他的书,看过他的文章,汲取着他丰厚且广博、通俗而深邃的教育养分。可以说,邱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为我国教法改革的广泛开展,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光大道。

邱学华在“尝试”的道路上,从不满足已有的研究成果,总是在不断探索“尝试教学”的历史渊源与规律,将“尝试教学”不断升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思考酝酿,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历经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尝试学习理论,直到发展为尝试教育理论,真可谓成果丰硕。但邱学华在此基础上又为自己确定了更高的人生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尝试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还需继续进行,目前正在筹划出版‘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丛书’一套18本,准备再用6年时间完成。”不仅如此,他还有更高的愿望 :“尝试教学研究已经搞了50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我准备再搞10年,到那时已是近90岁的老人了,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要干下去……”如此宏愿,如雷贯耳。如此境界,实在是震撼人心,怎能不令我辈汗颜!

邱学华在“尝试”的道路上,曾历经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和无情打击,但他痴心不改,信念不移,意志弥坚。既“耐得住寂寞”,又“经得起诱惑”,不辞劳苦,不骄不躁,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个实验的圆满成功,真可谓“踏平坎坷成大道”!仅就从“尝试教学法”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该课题被列为“八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之后,邱学华雄心勃勃,以实验基地校为依托,全国范围内3000万学生为实验基础,组织了106个子课题配合。这样复杂庞大的研究团队和阵容,其组织难度之大、面临困难之多、指导过程之繁,不难想见。但他经过短短5年的研究攻关,课题终获成功。“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报告终于完成,一部近60万字的研究论文集《尝试·成功·发展》如期出版。课题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并且得到了充分肯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为基础教育的学科科学改革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尝试。从1998年到2009年,邱学华又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尝试教学理论丛书》,一套8本。可以想象,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讲,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啊!凡此种种非凡的科研业绩,足以证明邱老师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度的使命感。他的这种为了教育事业,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极大地鼓舞和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该研究中撰写的实验报告、论文、教例有10万多篇,其中公开发表的文章有3500多篇,从实验教师中走出了许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

“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这是邱学华老师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充分说明了“尝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柳斌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邱学华的贡献在于把‘尝试’这个概念引进到教育、教学中,这本身是从哲学高度上进行思考。”邱老师以我国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为根基,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悠久经典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80%的学校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老少边穷”地区,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育理论”。正如朱永新在《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指出 :我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在农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梁漱溟等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但真正取得成效的可能首推尝试教学法。”

8.《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篇八

关键词 :方山子;异;探究

G633.33

苏轼的《方山子传》,全文短短三四百字,信笔写来,不饰雕琢,着意细节,耐人寻味。

初读便有平中见奇之感,掩书闭目凝神,一仗剑策马、吟啸山林的侠客和一衣衫破败、散发肃面的行者在脑海中突兀交叠,硬生出幾多疑惑。寻疑细品,探其文旨,终见黄州湿寒之地、苏子浅笑宿其陋室。阅完心境豁然,神情愉悦。有如此愉快的品读体验,特想与学生共鸣一番,于是迫不及待布置了《方山子传》的自主探究任务。在此,就学生探究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做一分享:

一、方山子何处“异”于常人

文中写道方山子乃光黄间异人,真名陈慥,有着令人“耸然异之”的大半生。一学生巧妙地从此句设疑,准确地梳理出了全文的内容要点,值得肯定。同时不难想见,苏轼笔下人物的奇异之处有效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共鸣,此乃教材课文选取者的功劳啊!

学生整理出方山子四处异于常人:

(一)“异”在生活道路与常人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遏合,遁于光、黄间。文中作了如下描述: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二)“异”在生活态度的独特。

文中写道: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三)“异”在待人接物方式的特别。

文中写道: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异”在其家庭地位的显赫和他行为作风的大气、大方。

文中写道:世有勋阀,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我稍作总结:方山子的所作所为,让一些人人想不通。方山子出生于世代有功勋的门第,本可得到官位,而他不做官。他家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本可以生活得富裕安乐而他却抛开不去享用,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住茅草屋,吃素食。谁又能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是闻名的游侠之士。

点拨质疑 :方山子如此奇人,于作者而言,极力点染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汇总:他是特立独行的侠士,是具有特别的人生取向真正的隐者,有着苏轼赞叹渴慕的品质。

二、得知故友苏轼谪居于黄,方山子为何“俯而不答仰而笑”?

首先来分析语境:“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是苏轼告诉了方山子自己被贬后来黄州的原因后,方山子不答而仰笑。

学生探究原因:

(一)方山子听到了好友苏轼被贬的消息,略有伤感,所以他“俯而不答

(二)苏轼告诉了自己被贬的原因,他可能在思考其中因果,所以“俯而不答”。

(三)方山子的笑里应该含有一种好友之间的嘲讽--“哈哈,你早就该贬了!”因为方山子了解苏轼为人处世的方式,才华锋芒毕露的个性。

(四)方山子虽然是官二代兼富二代,但他不慕官场名利,自乐于山水之间。对比苏轼今日之现状,忽觉自己的选择之明智而讥笑东坡。

(五)方山子的归隐选择是在看透了社会政治黑暗艰险,尔虞我诈之后的明智之选。因此方山子的笑声里还应该有对当时腐朽社会政治制度的嘲讽。

(六)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以上探究结论给我很多启发和触动。因谪居黄州,喜遇好友方山子,这与苏轼来说本是极大的宽慰;而友人闲适安贫的生活又给仕途迷茫的苏轼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鲜活,助他驱散心中块垒。人生幸事何其多,只怕你执拗于伤感!方山子以他对黑暗世道无比熟悉,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他用这种独有的神情来表达对苏轼的理解,对打击污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他的表情与邀请,让苏轼感到一种远离政治的安宁。于此,我们读出了另一层情意,那便是苏陈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辛辣讥讽,读出的是达观处世智慧练达人生态度。

故言此处探究,极见苏轼行文细节之妙,方山子为人性情之真率,苏轼省己之释然。一品多悟,辞章并显,乃真正精选好文也!

三、课后作业:方山子独来穷山中,究竟“有何得而然哉”

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可谓怀才不遇;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可谓真正的隐者风范。苏轼借方山子其人其心来抒写谪居黄山心态,,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在赞赏方山子的同时,也是在以此自喻自慰自励。借此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写作意旨,迁移渗透“以彼之文探彼之情”的阅读方法。

课罢,同学们喜不自胜,深感本文学习真切体会到了文意理解由表及里的过程和行文深入浅出的道理,更真实触摸到苏轼性情之完美。我亦激动不已,好文好技巧,不在于教师精讲溢美表演,只需引人入胜,学生便可欣然往之、自悟自得。企盼教材文章选录专家们切实关注读者心智情思,让我们的学生对教材选文“喜闻乐见”,爱上语文!

四、课外链接

苏轼记叙类散文中的“杂体”传记,能够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与他主张文学作品“神似”、反对“形似”有关。如《方山子传》。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为贵公子陈慥所作的人物传记,确乎不同于一般“杂体”传记的写法,更不同于正史中传记的写法。第一段先概括叙述陈慥其人,并点出名方山子的原因。以下重点叙描方山子甘守清贫和任侠、隐居二三事。最后点出方山子家世有勋阀,可凭门荫得官,而且家资富饶。之后,宕开一笔,以“光、黄间多异人”、“不可得见”结束。全文用力叙描方山子的精神面貌,人物神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文章详略得当,如行云流水,体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同类作品,还有《书刘庭式》等。

参考文献:

[1]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

9.学习教学方法改革有感(李德英) 篇九

李德英

2010年10月19日-20日,我参加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践专题”培训,邀请了潘懋元、邬大光等知名教授为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网络培训。本次培训以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线索,集中阐述了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实践、课程建设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高等教育中的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等内容并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培训会上我聆听了很多专家精彩的讲座,受益匪浅。

其中陆国栋教授从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关系;关于教学模式转变与革命;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模式改革的路径;实验教学项目分类与分层;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师生互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培训结合我校特色有以下几点感受:

1、实验教学项目分类的改革

实验教学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①依附性——相对独立性,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观念。我们学校的大部分的实验课是依附于理论课的基础上的,并没有很好的把协调二者的关系,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②被动性——相对主动性,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这就体现了实验课的作用,实验课就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前几年我们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因此没有体现出实验课的重要性。在这几年,尤其是2008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还有清华大学等四所学校的对口支援,使我们认识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实验建设中。实验教学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学生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是在2009、2010年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的申报中,学生积极申报,并且喜获佳绩。③单一性——相对多样性,使开设的实验模式多样化,包括基础规范性、综合设计性、研究探索性。我们在开设实验初期,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实验,后经过条件的改善,大部分课程已经开设创新性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自己设计实验并展开研究,大部分学生对此都表示出了高昂的兴趣。

2、考试方法改革

陆国栋教授讲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很新颖——一定比例学生免期末笔试(20%以下),其中免试的学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式来测验,变被动考试为主动学习、巩固、深化。如“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考核模式,而且学生反应良好。其中就有考试方式是让学生出一份卷子。我也觉的这个考核方式很好,曾经也设想过,但是我目前还没有实施,而且实施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我们学校对于教考管理很传统,虽然说出题比较灵活,但是最后还是要考试的,这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里都规定的。那么我想知道像我们这种传统学校如果要实行像你们这样的考核方法,应该如何实施,要从哪里开始做工作?

10.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十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跟岗学习的体会

玉山县文成中学 徐晓轮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很荣幸跟随徐文胜校长来到上海建平实验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学习,行色虽匆匆,但收获良多。建平中学的校容校貌、校园文化、课堂改革、管理理念等让我如沐春风,思想和心灵再次受到深深的撞击。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管理者如果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怎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此次学习,参观了有金苹果标志的建平高中,让我眼界大开;领略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建平地杰学校,令我惊叹不已;聆听“主体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思绪万千;品味“求真务实,和谐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让我为之赞叹。

当前,我县教育环境逐步优化,“353”高效课堂稳步推进,教育成果不断涌现,教育事业呈现喜人局面。为此,通过跟岗学习,我能否把两周的学习与考察所得,化作推进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呢?如何用建平模式,打造文中的教育呢?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就建平之行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打造高效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先导。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这是最不容质疑的问题。而提高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作为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堂上,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最为重要的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建平实验人用他们对教育的执著追求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在跟岗学习中听了建平实验教师的各种课型,让我想了许久,悟出了许多。建平实验中学“主体参与式”课改模式,其核心就是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任务单),提出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指定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其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式参与,教师由讲授者的角色转化为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从而把教师从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师课堂上的“减负”,达到课堂增值、增效的目的。

在这一点上,我随我校的课改团队也走过了一条尝试之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提出了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中教师活学活用,不断总结,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在全县高位推进“35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浪潮中,学校课改小组又提出“自主学习、当堂反馈、合作探究、达标训练”的教改理念,再次唱响了“高效课堂改革”的主题曲,高扬了“改革观念”这面大旗,学校每个班都把“我参于我快乐,我快乐我幸福,我幸福我成长”等课改理念悬挂在教室的后墙上,让农村孩子也能感受转变观念带来的春风化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精抓教学教研,细化教育管理是学校质量发展的基石。

建平人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建平教育产业园,如果没有他们大刀阔斧教研教改,没有建平领导团队科学的教育管理,没有建平教师的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建平教育产业园区是无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浦东新区的学生是无法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

如今,教育环境正逐步优化,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研教改之中,依托本校现有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人曾说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办不好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一要千方百计地改变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分级管理,步步验收。二要深入研究学生,科学地管理学生,坚持不离不弃,发挥“优生帮扶学困生”的作用,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所以抓好教研教改是每一个学校要长足发展的基础。

同样,成功在于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建平管理者很注重在管理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细节。小到学校每周一升旗队列,大到学校的发展规划,无不渗透了他们细化管理的做法。建平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我们不容忽视要着力打造一个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管理团队,深入挖掘资源,形成管理特色。

三、创建 “一校一品”,注重文化引领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在目睹了整洁美丽的建平校园之后,我们还能时时感受到富有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每一幢楼层的鱼缸,醒目的标语,文化墙、各具特色的班牌、学生礼仪等,学校处处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也是一个培育文化的场所。然而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人在搞题海战术,抓零碎的、不系统的校本开发,让我们的文化荡然无存。所以专家说得好:“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了。”校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都要寄于它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热爱校园,热爱学习。为此,我想对于我们学校,今后必须要精心打造好学校文化,要有健康、鼓舞人心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各项事务。

当然,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积淀与生成,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立足本校,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仿建平之路,创文中特色。

11.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评价实践 篇十一

一、注重评价方法,进行有效评价

1.根据教学目标分层评价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有接受过全面素质教育的佼佼者,也有智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两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都不一样,这样就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分别设置辅助型教学目标、基本教学目标、提高型教学目标。在评价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大多数学生需要完成基本教学目标;个别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适当控制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活动,要求他们完成提高型教学目标;对身心有缺陷的学生,评价以鼓励为主,只要他们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利用计算机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对他们来说就是值得鼓励的。

2.根据教学重点设置评价标准

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展开评价,评价标准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不能一成不变。有些教学内容要求精确规范,如局域网的设置,为了使得多台电脑互联并且能够正常上网,必须设置规定的子网掩码、网关、域名服务器地址,对于IP地址,如果在同一个网段内存在重复会导致IP地址冲突,无法正常上网。有些涉及到设计与规划的教学内容只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就达到了教学要求。在学习“网页的制作”时,同样的素材能加工成多种网页效果,教师要观察学生的页面布局是否合理、各个网页的风格风格是否统一,图文是否能很好地表达主题等,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评价的侧重点。

3.根据学生作品进行有效评价

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只是简单地说“好”“不错”“真棒”等赞美词,缺少实质性的指导价值,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该简单地喝斥与打击,中学生已经有了较明显的成人化思想,拥有了独特的人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引导其形成乐观向上的思维方式,把鼓舞和期盼融合到评价中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图像处理加工课堂上,针对图像中表现出的不和谐现象,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我们能发现不和谐现象说明我们长大了,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同时我们是否有了比较科学的处理能力呢?我们可以一并在图像上表现出来,这样的图像才是完整的。”教师还可以运用积分勋章形式的非语言评价,给完成一项量化的任务计分,这样的评价简单有效。

二、建设评价平台,进行生动评价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和获得认同感的心理要求,在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评价一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有利条件,建设可以开展评价活动的网站,通过网站平台,给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互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满足自我表现和获得认同感的心理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如笔者在“word小报设计”一课中,提前建立了一个网站,为学生批量建立账户信息,课间提供给学生,学生完成作品以后,就可以登陆网站的规定模块,以发帖的形式发布作品,作品以图片形式插入在帖子中,加上作品简介与创作思路等文字信息,同学之间可以浏览,把自己的见解以“回复”的方式表达出来,这节课学生表现很活跃,能积极地发表观点,出现了不少好点子。这种活动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建立自信心,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融入到班集体中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建立评价记录,实现评价的长效机制

每个中学生都有“中学生成长档案袋”,其作用是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要成长经历,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自己最好的表现放入成长档案中。这要求教师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发布等多种技能,如何记录下学生在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可以采用网络存储器、电子档案袋等多种方式,目前笔者正在使用的是FTP与“中学班级网站”相结合的方式。

FTP管理端选择ODBC连接数据库,利用ASP语言建立FTP账户申请网站,提供账号的申请、密码的修改,对默认的用户空间大小要进行限制,防止个别学生存放大容量文件。学生可以把每节课的成果上传到FTP中,使用统一的文件名,“中学班级网站”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网站主页的连接,学生的个人网站可以自动调用学生作品,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一个网页,网页上除了显示学生的作品,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记录。学生可以相互浏览同学的网站并与自己的网站对比,进行积极的思考,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补充修改之前的作品,提高课堂的学习表现,获得更好的评价记录与成长档案。“中学班级网站”在教师和学生的不断补充与更新下,将会越来越完善,建立这样的评价记录将是对学生学习的长期的评价,实现了评价的长效机制。

12.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十二

在大声初读课文时, 老师要求学生们画出难读的字词, 她巡视之后把这些字词归纳起来, 统一投影在屏幕上。我们发现这些难读的字词既是这个班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 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困惑之处。果然, 在“撩动”的“撩”的正确读音问题上, 先是一位章同学提出了疑虑, 接着发现很多学生也不能准确把握。这时, 老师一方面请这个学生查字典寻求答案, 另一方面继续请其他学生校正其他字词的音。章同学在查字典后认为应读第一声, 可是其他学生在查字典后则认为应读第二声。就在老师和其他学生要将读音确定为第二声时, 章同学却坚持认为读第一声是正确的。这时, 老师没有简单地判定, 而是请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确定。这时, 一位女同学根据课文句子和《现代汉语词典》, 最终明白了这个字在课文中应读第二声。

这个一波三折的教学过程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了学生们和听课老师的面前, 我们不禁要为这位老师的教学预设担心。因为按照“重难点至上”原则, 许多老师都会把大量教学活动时间放在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上,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而在初读阶段就横生枝节, 花费过多时间纠结于一个字的读音, 是否值得呢?课后, 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思考, 并试图从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进行解答。

一、“撩动”学习困惑

笔者常年从事高年级教学,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总觉得不是很满意。但我也发现, 当学生们对学习内容高度注意时, 就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 而有疑惑的学习内容是最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动力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以, 真正的学习是要让学生们产生学习困惑, 这远比获得学习结果更重要。这位老师把问题抛向所有学生, 期待学生们共同来解决, 而不是由老师来提供答案。这是教学的细节化体现, 更是老师实践“学习要到学生中去”的具体表现。老师借“撩”的读音, 撩动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困惑, 坦然地将其晒到了学生们的学习桌面上,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下, 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更是一个学习时代。私以为, 教改、课改的一线执行者都应有一个重要的方向, 那就是改变、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困惑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最近发展区”。

二、“撩拨”学习过程

这位老师在备课时, 一定已经将“撩”的读音查清楚了, 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将正确的读音告诉学生以正视听呢?事实上, 字词的读音教学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被忽视, 老师们都不愿在字词读音教学上花费时间。而这位老师却给予了学生们充分的学习时间,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动手解决, 即使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对于高年级语文老师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一般情况下, 许多老师根本不屑于去关注字词读音。

学习是一个过程,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学习的过程包括了“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只有让学生们经历丰富的学习过程, 才能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结果。以此累积, 才能真正到达学习的境界。这位老师不仅鼓励章同学投入这个学习过程, 也巧妙地鼓励了其他学生投入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们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经历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老师只在一旁点拨, 鼓励并指导学生们大胆去检验、去确定, 而不是不以一个裁决者的姿态出现, 使学生真正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应该如此投入地去引领学生们发现问题, 与他人争辩, 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撩理”学习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 你永远无法预料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意外。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课堂上, 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即时表现。因此, 我们的教学生成应更多地从学生当下的表现出发, 需要及时调整预设。而调整预设, 意味着会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起冲突, 如何最大程度地理顺各种学习关系, 完成预设, 达到最优的生成, 就很考验老师的课堂表现。

这位老师在处理“撩”字读音的过程中, 没有大面积铺开, 让所有人停下学习的脚步, 都去查字典, 毕竟不是所有人对此都有疑惑。只让最有疑惑的章同学去查, 其他同学继续读词语正音, 然后适时地请他来公布学习结果。这样智慧的处理, 既节省了时间, 又照顾了所有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潜移默化地暗示并鼓励了学生们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去学习、解决困惑。

解决“撩”字的读音前后花费了六七分钟时间, 许多老师认为不值得, 而我却不这样看。课堂教学生成的效益不应仅从这个课堂量的满损或是时间的多寡去衡量, 它最终是要指向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这个终极目标, 并使其终生受益的。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投入学习, 进入“我要学习”的状态, 生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们既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生成”, 也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生成”, 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基础, 学会适当而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 智慧地调整好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获得最大程度的学习生成。

13.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有感 篇十三

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我收获巨大。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情景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设情境呢?

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比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深刻。教学不仅为了习得知识,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就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

14.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十四

学习《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有感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有五点:①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中,沟通的策略②习得新知以后深化旧知,用新的视角看旧知的策略③在学习新知时,关键处设问引发思考点拨思路的策略④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策略⑤构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策略。其中的第一、二条应用很广泛,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标示;还例如:除法、分数和比的相同点,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中的前项,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中的后项。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比中的比值,除法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比中的比号。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四基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15.听课学习有感 篇十五

一、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基础、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有些教师没有板书写, 通常采用投影的形式, 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强化数学语言的表达与应用,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2一些教师有板书, 但板书不规范。在板书设计及书写上, 以前经常看到一堂课下来板书满满的, 而现在看到的恰恰相反, 课堂板书很少, 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顺着课件的播放, 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课件点击与板书的重复现象也经常出现, 如何使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的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值得教师进一步研究。

同时由于教学技术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等技术的应用, 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 设计一些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小实验。当然课堂教学中的严谨规范应与趣味性相结合, 而不是一味的严肃、死板。

二、要注意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些教师认为, 新课程只不过是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 知识点上没有多大变化, 所以课堂教学还是原来老的一套做法。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现, 老课程知识的呈现的方式与新课程知识呈现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理念是, 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得以落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感悟和提升, 而实施过程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 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比较充分的互动是很少的, 通常只在某些公开课上能见到。老师们通常会担心互动以后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控制, 有时可能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更担心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目标难以落实。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 但这是新课程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若教师精心备课,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不同形式的互动, 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等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情。

三、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 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绝对值”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通过合作学习, 让学生掌握绝对值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 教师可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 则a的绝对值等于多少?若a=0或a<0又是多少呢?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探索性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绝对值的重要性质。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要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的数学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存在着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例如, 新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在数学学习中, 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熟记, 然后反反复复地训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 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学生身边的数学故事, 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素材和图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例如, 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 用硬纸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时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 然后在按每四人一组, 把这个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 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派一些代表做总结发言, 老师点评, 对做的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6.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十六

关键词: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36-02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不好玩”、“不生动”,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直观性、操作性、互动性,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做好知识的积累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学科,教师要勤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适当地把新知识、新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要学新知识,首先把基础知识学好,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转移到当前的信息技术课上来。

2.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①导入新课: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新课导入做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去创设情境,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的一大优势,也可利用社会热点来导入,或导入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当然,导入的方法较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原则是一样的,既好的导入既要切题,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把总的教学任务细化成小任务,做好各教学小任务间的衔接,做到先易后难,勿贪多求难。

③巩固练习:一定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练,要注意难易结合,照顾到“两极”的学生。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或作品时,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上保存。如果是作品,要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如果是练习,教师要在最后把练习情况进行点拨,指出练习中的问题。

3.采用启发式、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多数教师喜欢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而且所学知识记忆亦不深刻。我们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比如,在讲Word2000中图片的环绕方式时,教师可先不讲怎样操作,而是给学生展示几种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效果图,并发给他们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怎样操作,即使出错也不怕,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找到的办法,记忆会更深刻,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意培养“两极”学生的积极性

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课的“两极分化”是“先天性”的,由于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不一,参差不齐,并且这几年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已相当熟练,甚至个别学生已会编程,而有的学生还从未碰过鼠标,连开机都不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设计任务时,注意分层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还有知识可学,又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可以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

1.发挥“特长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础好的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接受较快,甚至早已掌握,如按照正常的进度,他们会感到操作都会,学不着东西,在那无所事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设计任务时要在面向基础之上,注意加深、拓宽知识,出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另外在上机练习时,让他们当“小老师”去辅导其它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辅导压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这时候他们的积极性是最高的。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老师布置一些小的课题,让他们去研究,并定期地汇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2.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培养其兴趣

对于一些毫无信息技术基础可言的学生,我们更不能放弃,要花大量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去慢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会有更大的困难,几节课学不好,就会造成上课时听不懂,操作时不知怎么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甚至厌倦信息课。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注重基础,设计教学任务时分几个层次,给最基础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并且在辅导时在他们身上要多花时间,也可让他们和基础好的学生坐在一起,可帮助老师辅导,对他们的要求是掌握基础操作,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即可,慢慢的,他们就会感到信息技术是容易学的,上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三、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Word时,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回家帮助父母去进行文档编辑工作;在讲完Excel后,可以让他们帮助老师完成成绩的分析工作;在学完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使用电子邮箱后,让他们在重大节日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发电子邮件,致以节日问候;学完因特网信息搜索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较好地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技术,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四、掌握激励学生的小技巧

如果老师能掌握一些激励学生的技巧,将会对你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首先,老师尽量多当众表扬学生;其次,要不吝溢美之词,比如对一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可以说,“太棒了,就是让老师做,也不如你做的好!”再次,可适当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玩玩游戏,上会儿网,老师在课前给学生约定好,如果这堂课都掌握得很好,可在任务完成后上网。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

五、建立创新的学习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主。目前的评价机制多重视课本知识的接受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压抑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的学生课本知识接受能力一般,如果迁移能力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制作出很有创意的电子作品,应该是更优秀的学生。但往往他们的考试成绩一般,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考核内容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那么信息技术课会变成学生的乐园。

17.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有感 篇十七

听刘儒德教授讲座有感

这个周末是忙碌的,因为一直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教授联系,希望他能到学校给老师们做一场讲座。教授的时间安排得很满,直到周五下午才确定到郑时间,但是心愿终于了却——周日教授给全体教职工做了一整天的报告。体会很多,选写如下:

一、专家就是专家:

整理笔记的时候,对照了教授的著作《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很惊讶地发现,原来教授一天的讲课容量非常大,包括了教学中的系列位置效应、专家记忆优势、遗忘曲线、神奇的7±

2、首因和近因效应、超限效应、沉锚效应、连锁塑造、鸡尾酒会效应;教育中的依赖心理、仰八脚效应、鸡尾酒会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第十名效应、习得性无主、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管理中的边际递减效应……但是听课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杂乱无章和疲惫。教授在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内容是“专家是怎样炼成的”,讲到专家的三个擅于:

1、记忆信息组块化。

2、知识结构组织化。

3、知识应用条件化。作为专家的刘教授让我们从这一堂课中深刻地领会了这三个擅于的含义。

二、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

(一)用好沉锚效应:

中国有个成语“先入为主”表述的就是沉锚效应: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的提问、提供的案例和范文、设计的问题情境都是锚。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好这些锚,不要让锚束缚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情境的创设。知识不是完全存在于符号之中,而是存在情境之中。情境的创设,要同时考虑到物理情境、心理情境、社会文化情境,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考虑教材内容,考虑孩子的已有知识、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绝不是为了课堂表面的热闹。语文老师讲公开课都喜欢讲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但是为了创设情境还要用故事、儿歌、谜语、图画等方式重新导入课题,这就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了。情境创设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创设情景前首先要考虑:学生原来的头脑里在想什么?想起上个学期崔雁萍老师写的教学案例《孩子,还给你……》,文中写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自己乐在其中,孩子却无精打采,经过询问才知道孩子早都会被这首诗了,觉得再这样学很没意思。这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已有的知识和想法吧。

(二)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1、在“神奇的7± 2”这一心理效应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7±2是我们记忆的范围,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不能一下记住陌生的手机号了。同时也知道“7±2”可以是组块,单位组块的大小和过去的经验有关系。经验越丰富组块越大,否则越小。所以记忆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把学生过去的各种知识经验调出来,把知识分成一个个组块。找同音字、形近字也应该是组块的方法吧。

其次是要合理安排任务量。一段时间内任务越多,花在单个任务上的时间越多,效率越低。

还要要预防心理超载。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负荷分为三种:a、固有认知负荷,这是由材料的相对复杂性和学生的经验水平决定的,无法改变。b、附加认知负荷,因信息呈现和教学活动所耗费的认知工作量,与教学设计有重要关系。c、生成认知负荷,因深度理解和创造消耗的认知工作量。三部分之间是相加的关系,不平均,此多彼少,总和不变。教师上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减少附加认知负荷,增加生成认知负荷,这是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

2、从背诵《再别康桥》、回忆大学生活和唱奥运主题歌这三个互动我们了解了记忆的规律:对开头和结尾的事件或内容印象深刻。为此,刘教授提出了如下建议:

a.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总重要的时间。

b.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前的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c.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d.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地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减少低效期,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好。

e.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f.睡前醒后是记忆的黄金时间。

总之,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三、不做知识的传递机器。

当教授讲到习得性无主时,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可怜的小狗:当它知道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要摆脱不了电击的命运时,它干脆选择忍受痛苦,放弃努力。其实很多孩子也是这样,他们不是天生就愿意当差生,他们也想得到家长的表扬、老师的赏识,但是一次次地打击之后,他们也就认可身上的标签,“自暴自弃是后天学来的”,这句话是多么残酷但又多么现实啊。

作为老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机器,更多的要关心孩子的成长。爱孩子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要有爱的愿望更要有爱的方法。鼓励孩子是必不可少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假想过他当老师以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往死里夸他(她)!夸奖孩子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神奇的磁场,你是不是真心对待某个人、你的言行是否一致这个磁场是很容易感受到的,所以老师要真诚一致、表里如一。“孩子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老师要接纳所有的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所有孩子。曾经看过几个很经典的比喻:老师要像显微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疑惑和困难;老师要像放大镜,把孩子的优点看成“了不起”;老师要像多棱镜,能折射出孩子五彩缤纷的个性差异;老师要像望远镜:把孩子看做发展的人,培养他将来幸福生活的能力……

刘教师到郑的时候,最高气温达到了12度,我开玩笑说教授此次到来带来了知识和观念,带来了友情,也带来了温暖。其实,刘教授也带来了力量,提升自己的力量,解释疑惑的力量,课堂高效的力量,热爱孩子的力量,还有——坚定前行的力量。

****************************************************************

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

学习的方法: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结合起来 写本书书的原因:

解释题目:看图:年轻老师和专家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的不同注意点。专家教师关注的是面,不仅仅是发言的学生。教育需要老师的灵感和创造性。教育是创造,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教学是处方的理论。

一、沉锚效应

例子: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3500万。超过1亿吗?受到前面问题的暗示。前面的问题会对后面的问题产生影响。生活中处处存在。

例子:粥棚卖煎鸡蛋。服务员问话不同,生意好坏不同。例子:用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华盛顿(曾砍了樱桃树,诚实是美国人很重视的品质)家的马丢了,找到后无法证明。捂住马眼睛,问偷马人:左眼瞎还是右眼瞎?(隐含前提:眼睛是瞎的,是锚,限制对方思维的方向。)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锚。看调查结果,一定要警惕,看调查的对象,和询问的方式。例子:台湾90%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问卷方式:你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问卷方式掩盖了事实真相。夫妻对话:上次汽车旅馆的女孩漂亮不漂亮啊?

教学中的锚: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锚。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和认知活动。不能随便提问。很多老师的问题都是唱和。例子:课例《容积和体积》。问答法。生活中都是面对完整的复杂的问题,任务要整。目标要明:让学生争辩水位的高低毫无意义。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是锚。

在问题解决中,例题是锚。心理学家非常重视例题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样例学习。先给什么例子,给多少个,都要慎重。例子:研究机器学习的科学家山姆获得诺贝尔奖,提出“例中学,做中学。”朱新民教授将“实例演练教学法”用在中学生的学习中,都是用例题找规则、训练。节省教学时间三分之一且成绩显著。

(三)在作文教学中,范文是锚。

注意锚的正负作用。给例子时要给一组,至少是两个,让学生经历抽象化的过程,要多样化。

(四)在情境教学中,问题情境是锚。

阅读实验:一段话,假如气球爆炸了……同样一段话,只是增加了情境,就增加了理解力。知识不是完全存在于符号之中,而是存在情境之中。有问题、有经验、有现象,结合起来,就是学习。很多学习不是取决于字面。例子:全神贯注。理解是从上下文来的,并没有考虑字面的意思。实际是由古代穿铜钱的动作演化而来,类似的词还有“一贯”“一以贯之”,应该教学生一点语言文字学的。例子:对“好马不吃回头草”的理解。问“超级宝宝秀”的孩子好马为什么不吃回头草。“吃饱了”“吃光了”“屁股后面的草臭”,都是孩子根据这个情景调出自己头脑中相关的情境形成新的知识。知识存在于产生、呈现和应用该知识的情境之中。

情境是指背景、上下文、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语境。

1、物理情境:指场所、时空、物质条件、活动。例子:从广州开车到北京,看到一个路牌“北京由此两百公里”,取决于木牌的方位,不仅仅取决于字。方向发生改变意义就发生改变。例子:《周总理的睡衣》补丁、针脚。老师用幻灯片也没有讲明白,其实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衣服上的针脚。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了解到知识赖以产生的问题情境。一旦老师做了这样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明白。

2心理情境:指学习的目的、意图、学习的先前活动、后续活动。特定化、具体化、协调化,逆向迁移,心理预期,之前在做什么会影响现在的思考。

学生头脑里装了很多知识和概念,但是没有用。要教学生灵活的有用的知识,让学会产生心理预期。让他们了解知识源头、实践价值、必要性。

例子:学生问为什么要学合并同类项?老师用生活中买油条来告诉学生:“你去买早点,说要买三根油条两碗豆浆四碗豆浆五根油条,会怎么样?生活中处处都在合并同类项”。但是我们教学中却在去情境化。学生全然不知知识产生的情境。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递:2-5+3,教了就会,不教就不会。

例子:随意的情境创设。“前后的教学”用的不是合适的情境。1、2、3、4是绝对位置,前后、左右是相对的位置。情境创设要简约、经济、有力。例子:排队买水喝,关心相对位置就可以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学到具有迁移能力的知识。

自己指导老师上课时两个方面最下功夫:一是情境,二是学生原来的头脑里在想什么。创设情境是非常困难的。

3、社会文化情境:a信念。绿帽子在中国消极的情感,在越南人手一顶绿帽子。b概念。如区分白色,一般人只能区分几种,但是爱斯基摩人可以区分几十种白色。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如去山东出差,要不要来一碗“米”,主要吃面食。c 工具。吃饭的工具国内外不同。不同的工具训练孩子的智能部分是不一样的。内在的工具是符号,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如数数,用1234……在太平洋新几内亚数数靠身体关节,最多数到29,学习就是一个被文化的过程。物理的思维和数学的思维有区别。如:数学思维是什么?第一道题:水壶、水龙头、煤气灶,要得到开水。第二道:半壶水,其他条件不变。数学家说:半壶水要倒掉,叫“化规”。如:留学生考试汉语水平,250.知识存在于呈现、产生、应用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d时代精神。不同时代,话题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学生对话题的理解不同。如:邓奶奶是谁?奶奶、妈妈、老婆。当时文章入选课本时的情境不用解释周总理和邓奶奶的关系。现在就不同了,孩子不知道。人不可能超越自己头脑中原来的知识产生新知识。理解是产生联系。创设情境要考虑以上三个情境。

二、神奇的7±2 请你记住一行数字:9527417580 记住一行字母:hjsatretowe 记住一行字母:三个词组。student teacher school 信息单位:组块,记住5-9个组块的信息。单位组块的大小和过去的经验有关系。经验越丰富组块越大,否则越小。对教学的启示意义:

1、要学会组块。

看看怎么记得更长久?8164493625169平方数。要把过去的各种知识调出来。Gniklawduol 如何可以长久记住? 反过来看loud walking.把知识分成一个组块。

2、要合理安排任务量。要适中,练习项目数量要适当。

记忆项目的数量要适当。一段时间内任务越多,花在单个任务上的时间越多。效率越低。分段记的效率高。

新学项目的数量要适中。一边讲一边写,现在信息可以一下用电脑出示,并非信息越多越好。以前是人灌,现在是电灌。“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预防心理超载。

(1)不要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学习中的认知负荷。高效课堂要分析学生头脑内部,哪些工作是该做的,分析学生的认知负荷 ——固有认知负荷,因知识的含量所消耗的工作量。知识点越多,消耗越多。受两个因素影响:a材料的相对复杂性。b学生的经验水平。——附加认知负荷,因信息呈现和教学活动所耗费的认知工作量,与教学设计有关系,必不可少,迫不得已。用文字、图片、活动展开来。要看、要讲。活动:看图片突触体验学习过程,大家说自己经历的认知过程,得出结论:信息不等于知识。例如打字鼠标跟随就减少了附加认知负荷。——生成认知负荷,因深度理解和创造消耗的认知工作量。

三部分之间是相加的关系,不平均,此多彼少,总和不变。在教学中的运用,帮助我们设计一节有效地课、判断一节课。好课要增加生成认知负荷。

课例:小学数学《复式表格》,调查当天学校到校的人数,用一个表格报告,按小组汇报画图原因。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动更多更深的脑筋,否则不要。把精力花在深层认知上。分布式认知情境学习。脑和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给的条件不同,脑的反映就不同。如67乘以89用笔算容易,是因为纸承担了很多记忆工作。

要利用学生以前做过的工作。例如:用自己的电脑打字,专业词语更容易打出来,以前的工作承担了现在的工作。合作学习也是丰富认知。

(2)主观的心理容量。一个学生对自己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是有数的,超过限度就不愿意做了。例子:周末的作业时一篇作文,学生会写;但是如果是十篇,就不会写了。同样一个刺激用的多了,就不愿意听了。故事:马克.吐温捐款的故事。牧师讲了四遍,马克.吐温的思想变化:捐-不捐-倒拿。

“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方法用的多了效果就下降。如生理上,睡不着,吃安眠药,越吃越多。癌症打吗啡也是。如发奖金,同样多的奖金激励作用越来越小,到最后不给反而不行了。

(3)主观的容忍程度——超限效应。例子:很饥饿的时候,第一个汉堡很好吃,第二个需求下降。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回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回忆大学的情境。回忆奥运会主题歌。

以上都是对开头的和结尾的印象深刻。

(一)U型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对开始和结尾记得很清楚。心理学家:记住四十个单词,必须按顺序记,看看记忆情况。(首因区域

近因区域),系列位置效应。U型记忆:曲线。

(二)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开场与压轴的节目精彩。

课时与位置序列效应。一个学习过程分为:高效期1 低沉期 高效期2。学习期越长低沉期时间越长。

启发:高效期1先教新材料。如果复习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有用。避免课程开始时讲无关信息,避免做事务性的活动。如收作业。

把低效期教给学生。

把高效期2做总结,回顾的价值不如总结。图形:

(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睡前醒后的记忆效果最好。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开始快后面慢。对策:及时复习。乌申斯基:我们不要等墙倒塌后再来造墙。例子:考英语单词。要搞复习计划。每天都有新记也有复习。规则:开始密度大,后来密度小。

(四)神奇的记忆丸

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把时间分成两段,减少低效期的时间,并增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好。例如:开会。Meeting.很多老师了解其中的奥妙——见面。例如:写贺年卡、发短信,在别人快忘记的时候搞分散复习啊。投资小、见效快。

四、完整课例解析

一个课例:《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用在数学中:他怎么做才能得到最大的土地呢?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思考:凭你过去的经验和直觉怎样做才能得到最大的土地?(四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学生的讨论引发数学问题。从生活中的问题提炼出数学的问题:怎么才能证明我们说的是对的呢?用几何画板软件。分别记录相关测试。然后处理数据归纳总结:周长一定的时候,圆的面积最大;周长相同的多边形,正多边形的面积最大。一个好的课,情境不能只有一个,最好要有几个,一个为主,其他为辅。新的情境创设:阿凡提建一个羊圈,发现羊圈太小了,老爷让扩建羊圈又不肯再出钱。不是前一个故事的简单重复。学生:利用老爷的一堵墙。给与情境,让学生探究、创造,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实验。

这里面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用了绳子去做,目标就变化了。

五、记忆的方法

接受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能因为合作探究就不再使用。对知识的记忆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知识的灵活应用。所以该记的和该背的还要继续。一个单词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写句子。记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记忆,想办法记忆。重复记忆是弱方法。强方法:(一)

精细加工.把过去知识和现在联系起来。

1、谐音联想法。例子: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南北

对联。a例子:圆周率背诵。=3.14***932384626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

更号2 意思意思而已。要把知识总结,变成顺口溜。李渊是那一年建立唐朝:618。李渊见唐留一把;安史之乱,755(气鼓鼓)。长江长度:溜山洞洞6300.b外语学习中的单词记忆方法。《这样学习最有效》作者学了八门外语。例子:arm 铁臂阿童木。Tiger 泰山上一只虎。Fascinate :发现你的魅力。baffle:拜佛。可以做任意的理想。c过滤声音的耳朵——鸡尾酒会效应。在鸡尾酒会上,和一个漂亮的女士聊天,周围充耳不闻,但是如果有人叫自己名字,马上就能听到。有一种幸福叫做被人记住,关心学生的第一步:记住孩子的名字。例如:别人和自己的名字有相同的字,都有好感。要把名字和长相行为特征赋予谐音。谢香雯:谢香吻。阮瑾章:乱紧张。胡丽菁:狐狸精。例子:多年后的聚会,小学老师能叫出孩子的名字,令人感动。

2、歌诀和简缩。

例子:《辛丑条约》钱 禁 兵 馆

六、专家是怎么炼成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专家,要把老师从教学新手变成专家。首先要思考:新手和专家有什么区别?首先是知识量。例子:心理学家的测试:国际象棋高手和新手来看棋局,然后要求复盘,发现高手的能力高。复盘90%,新手30%。如果不是真正的棋局是随便乱摆的,复盘概率两者差不多。启示:

1、记忆信息组块化。需要五到十年的功夫才能成为专家。专家的脑袋里面要有丰厚的领域知识,要有5-10万个定式。

2、知识结构组织化。例子:国外学者曾经对物理学的教授和博士以及学生20道题让其归类,专家靠概念把其分类。

3、知识应用条件化。专家脑子里的知识是非常灵活的。条件——动作配对。如:电脑下棋。

知识分成两种:陈述性知识,叙述 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怎么做。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如何使学生变成专家。人的能力不是通过听讲得来的,要靠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能力来自社会实践。还要反思。要对做过的事情进行思考。“二十年如果重复相同的工作,没有反思着做两年有成效。” 问题双向归类。

例如:中医看病。专家看病脑子里有症候群。来做出假设,分析。用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来分析。如:请中医教授分析,新手忙不过来。问十个问题,有先后顺序。

把学生训练成看到背后的关键问题。不断地概括总结,形成分析框架。

七、布妈妈的启示

案例:研究一个刚出生的猴子,两个替代妈妈,一个铁丝有奶,一个布妈妈。启示:有奶便是娘乎?现在的父母变成自动洗衣机、自动取款机、自动食堂,缺少的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和关爱。

例子:高档社区的白领忙着工作和享受扔给孩子。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成为一个知识的传递机呢?更多的要关心孩子的整体成长。

1、起码要做个布妈妈。(1)要提供安全感。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学校在课堂里面没有威胁,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阅读的时候结结巴巴别的孩子大笑,下一次就不敢读了。不受重视的孩子只能随大流,做沉默的羔羊。(2)要提供温暖、柔和,例如南风效应,要感动人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2、要超越布妈妈——主动关爱。想、及、喜、忧及对方之所……。“施者比受者更有福。”爱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是一种关怀、一种倾向。要以学生为中心。(1)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意味着对每一个学生关心、注意、接纳。和成绩无关。向父母对孩子一样无条件的关爱。圣经中的故事:“浪子回头” 佛教故事:“佛桌开花”“我们被优生淡忘,被差生感念。”学生的未来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第十名现象”。温情接纳。(2)真诚一致:a表里如一。例子:夏天,天津,观摩会,空调不好,“闭幕式开始。”是心理的直接反应。例子:评先进,轮流转。客气一番:今年评我啊。例如: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人都是避苦趋乐的,是本能。但是生活中总是会遇到障碍挫折,如何避苦趋乐?精神胜利法——合理化。例子:男士追求女士很久没有到手,说:不想要,是单眼皮。酸葡萄心理。例子:孩子手里的东西是好东西。甜柠檬心理。例子:明明是一个现实,你偏偏说他不在。否定作用,鸵鸟政策。适当运用对心理有好处。过分就不好了:妇女带孩子去看南京长江大桥,孩子掉下去没有了,但是天天打扫孩子房间。例子:生气踢小狗。转移,发泄。例子:失恋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升华。例子:苏格拉底,哲学家,经常高谈阔论,但是有一个泼妇的老婆,经常骂他,还泼他一桶水,苏格拉底说:我早就知道打过一场雷之后马上就有暴雨的。故事:中学校长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学生最恨他,原因是打球时说:我就知道你接不住。一句话暴露出真实想法。故事:小学老师的眼神可以把学生吓得半死。真实的谎言:皮革玛丽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应验。结局会怎样呢:凡是到手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良好的期望的时候,还会用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例子:老师提问很简单的问题,提成绩一般的,学生支支吾吾,态度不一样。学生能感受到。b表现真实。要可亲可敬,真实的存在。例子:仰八脚。人对完美的东西有敬畏的感觉。征婚:28,外貌气质绝佳,欲觅28-40岁的成功男士。有人不信,去验证,比写得更好。前后相处了三个男朋友,最后一个说了三个字:“我害怕。”我们的幸福总要欠着一点。完美的前面写着两个字:回避。c同理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差生做梦都想当好学生,只是他们成功无望啊。想想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学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的,后来就灰心丧气了。例子:心理学的实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电击后跳到左边,然后跳过来跳过去,最后狗宁愿遭受痛苦,也不愿意再努力。习得性无助。后天学来的自暴自弃。学生的自暴自弃有很痛苦的挣扎的过程,要体会他们的心情,给他们树立适合他们的目标,拜托他们的困境。故事:一个学生从来不举手的举手了,但是没有回答问题,原因:不举手太没面子了,没想到真的点名。举左手知道,举右手不知道,孩子慢慢好转,老师很具有同理心。体会他行为背后的心里想法。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很多人爱但是不知道表达,没有爱的方式和能力,缺乏爱的人长大后也不知道怎样爱别人。如何建立起这种爱的习惯呢?

爱的五种语言:

1、为人服务。行动能改变态度。

2、鼓励话语。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处处都在鼓励学生,鼓励的力量导致学生自信、自尊、自主。例子:孩子出国前下国际象棋,一个美国小孩说自己下的非常好。美国孩子画的画很差,妈妈很骄傲,并没有比较,贴在墙上。例子:张朝阳采访郎平。问美国得亚军的秘诀,回答说比赛前三个月组队,但是美国孩子相当自信。美国你要是不让孩子上场,板凳队员要据理力争。鼓励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一个鼓励会改变学生的人生,会激发他的能量。例子:一个人小时候成绩很差,经常成为被捉弄的对象,“山羊爱某某某”,经常被痛批。老师说作文不错,让同学看看,同学还叫他的绰号要看作文本,心理很害怕,但是老师说:“你是好样的,你没有做错什么。”影响孩子一辈子。例子:每到秋天我都尝到雀巢咖啡的滋味。提高三名就可以喝咖啡。鼓励不依赖于全优。不能求全责备。小步强化效应。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例子:如给美国和中国家长讲多元智能,美国家长很高兴,但是中国家长会问如何全能。95分,那5分是怎么搞丢的。孩子刚开始走路的时候予以极大地热情,后来才走的越来越好,后来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鼓励要远离社会比较。总是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98分,多少名啊??鼓励要用心。例子:周弘赏识教育,女儿耳聋,十道题作对三道,大加赞赏,说自己当时三道都做不出来。例子:自己孩子的老师夸奖孩子:用数据告诉家长孩子比开学时候的进步。

3、肢体接触。凡是小学科的老师在全校是最高的。为什么?因为此类学科老师经常和学生有肢体接触。

4、提供礼物。要和家长联合,在学校表扬后,让家长买礼物。但是机会也是礼物。机会会让人与众不同。

5、相处时间。父母亲对孩子的爱就体现在相处的时间。孩子就好比树上的一个果子,青的时候打他打不掉,熟了留也留不成。多留出和学生单独谈话的时间。

18.学习山东三大经典教学模式有感 篇十八

教研室

吕如平

2012年4月14日至4月18日,我与三位领导一起赴山东即墨二十八中、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进行了考察学习。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山东之行恰如其分的印证了这一哲理。一周的学习体验,使自己心中产生出一种渴望,一种尝试的渴望、一种改变的渴望,带着这份渴望走出了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历史上产生了教育至圣孔子的齐鲁大地。三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对学习的那种强烈求知欲、教师们对职业的那份激情始终激荡在脑海中,反复回味,感受颇多。下面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分享,将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美丽的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即墨二十八中的校门口,静立着雷锋塑像,“雷锋精神”就是二十八中的 校魂,他们逐渐将雷锋精神渗透到“和谐互助”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所全国学雷锋先进单位。长长的文化长廊里展示着许多学生们的书法、绘画、剪纸、手工制作和小发明等;新修楼盘给自己打的广告是:“与即墨二十八中零距离,放飞清华北大梦”,这样的广告就是因为即墨二十八中的教学质量高。从即墨市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有五分之四都是在二十八中读的初中。

走进昌乐二中校园,一本打开的书的雕塑映入眼帘,还未走进教室,仿佛就 已经嗅到了浓浓的书香气。干净的校园,百来个富有特色的橱窗,每个教室外都有的“好书推荐”、“美文欣赏”、“书香伴我成长”、“目标管理”、“基能小报”等板报,都向我们展示着丰富的校园文化及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海量阅读”是昌乐二中的又一个亮点。昌乐二中规定学生必须“海量阅读”,他们制定了《昌乐二中阅读课程标准》,让阅读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初中每周10节阅读;高

一、高二每周6节阅读;高三每周4节阅读。初中每年读40本书;高中每年读30本书;初中毕业学生读书176本!它们有藏书25万册的学校图书馆,有全国678种报刊杂志的阅览室,拥有这样良好读书氛围的昌乐二中,必将造就真 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最有内涵的学生!

杜郎口中学校园绿化良好,空气清新,简朴而不失典雅,肃静而不失活泼,校舍美观、干净,使人一进校园就能产生清爽、亲切和无限愉悦的感受。杜郎口中学特别设计的校园文化板报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每期板报师生共同编写,或写或画,尽情挥洒,不拘一格。

二、山东三大经典教学模式的解读

(一)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听了即墨二十八中的几节课,了解了他们的特色:“和谐互助”课堂。正像他们所说的,这是一种一学就会简洁高效的神奇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和谐互助”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双赢。这样的课堂达标率很高,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师友一同起立,学友先回答,师傅再做补充和评价。这样给了后进生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发展自我,也使他们得到了更多关注、鼓励与帮助。那些学习本来较弱,没有自信的学生,也能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师傅在给学友讲解和帮助的时候,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71”有五个含义:

一是时间的划分。“2”指20%的时间属于教师,即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7”指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1”指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

二是学生组成的划分。在任何一间教室里,学生的组成大体是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档学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属于后进生。

“271”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转化”,把其中20%的学生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例。第三个目标是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的群体推进。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从理论上消灭了“差生”,充分

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三是学习内容的划分。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 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

四是学生课后自习时间的划分。20%的时间完成导学案和训练案中规定的“作业”,70%的时间用作下节课的“预习”,10%的时间进行预习“自查”。

五是生活学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是体育锻炼,70%的时间是阅读、实践和社团活动,10%的时间用于处理个人日常事务。

昌乐二中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绝对的主角。无论是在小组中学习,还是在全班交流,他们都很投入,精神饱满,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这才是真正灵动的课堂。他们的课堂都是先预习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课堂上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再全班交流,然后老师追问点拔,最后进行当堂检测。他们个个能站上讲台,举手投足间洋溢着自信和智慧。从他们的眼中,表情上,就能让人感到阳光、积极、乐观、自信、洒脱和温暖。

昌乐二中采用导学案和训练案“两案并举”,既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1、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所谓立体式就是将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倡导全体参与体验;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是展示、3

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升;反馈是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鼓励较弱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主动向优等生拜师学艺,可以是同组的,也可以是他组的。练习方式也丰富多样:可以在黑板上演示,可以趴在地上扎堆,也可以蹲在地上用粉笔在地板上演算。通过反馈课的检测练习,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内,一般每组只完成一项即可;展现提升,是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穿插巩固,是各小组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是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山东三大经典教学模式虽然流程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学生是课堂中的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的作用是点燃、激励、唤醒。

三、我的思考

我们在进行课堂改革的时候,应当做一个深入的思考者。(一)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不要改? 全国新课改已走过十年的历程,也涌现出不少课堂教学成功的典范。1997年前的杜郎口中学是全县有名的落后校,曾连续10年处在全县初中的后几位,每年升学人数都没有突破两位数,教师不思教,学生无心学,曾多次被亮黄牌警告,家长意见纷纷,社会舆论强烈。新的领导班子从1998年建章立制,1999年起以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突破口,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2003年7月,县教育局对全县21所初中综合考评,杜郎口中学跃升至第二名。从此,凭着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校连续多年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全国课改的先锋和楷模。

目前虽然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改变,但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灌输式占据主流,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来唱“独角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许多老师常说:我们的生源太差,我们的学生太懒,缺乏团队意识,缺乏自信心,缺乏创造力。我们现在的生源再差也比1997年时的杜郎口中学好,杜郎口中学能通过课堂改革来改变落后的局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呢?我们的学生太懒,那我们更应该多给他们创造动手的机会,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我们的学生缺乏团队意识,那我们就应当在课堂上教会他们合作;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信心,那我们就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力,是因为我们包办的太多,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太少,让学生的脑袋长在了教师的脖子上。我校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改一改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有决心、有勇气、有魄力,要知难而上,要不怕失败,跌倒了再爬起来,要在借鉴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一种真正适合我校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在传统课堂里是老师的“一言堂”,是老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他们的思维被框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的兴趣是不高的(甚至对学习有厌恶感)。一切问题的根本就在学习方式上。所以,我们课堂改革的核心就应当是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为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学会合作与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评价”等。

(三)怎样改?

我的思考是:把山东三大经典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联系我校提出的“目标问题教学法”来进行改革。

首先,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理念、领会新课改的实质,改变自己教学观念。山东三所学校的教学模式虽然风格不同,但它们的共性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听中解放出来,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亲自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才能真正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只有通过合作与交流才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才能实现学习上的“双赢”。

第三,要组建好学习小组,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培训、评价等方式,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学习力和战斗力。组内成员要相对稳定,选出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建立完善的小组内捆绑式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他们团结合作、学习竞争的热情。在小组内结成学习对子,让学习优异的帮助学习较弱的同学,提升整组的学习水平。

第四,要花大力气编写导学案和训练案。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把功夫用在课前,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自学指导部分尤为重要。导学案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训练案则是课堂学习的课后延伸,训练案和练习作业不同,要求限时完成,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纠错。每个导学案、训练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错必纠。

(四)课改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学生对全新的学习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三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更高,团队合作意识要求更强;四是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没有成熟的方案;五是来自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所有这些困难都需要我们一一克服。

通过本次考察学习我才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探求新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的一个综合过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执行者,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进步,唤醒学生的潜能。通过听报告还深知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一定要坚持,要不断地完善制度,改革不好的方式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昌乐二中校长的一句话:“当你坚持不下去时,你都不知道你离成功还有多近!”但愿我们三中也能在改革中进步、在改革中发展,成功就在不远的前面!

以上就是我这次考察学习后的感想,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指正。

上一篇:高一语文 工作总结下一篇:氯气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