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2024-12-20

三公经费情况分析(共15篇)

1.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一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情况

一、“三公”经费的单位范围

南山区教育系统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开支。

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情况说明

2016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19.24万元,比2015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增加29.11万元。1.因公出国(境)费用。2016年预算数0万元。为进一步规范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我区因公出国(境)经费完全按零基预算的原则编制,因此各单位2016年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数为零,在实际执行中根据计划据实调配。

2.公务接待费。2016年预算数126.49万元,比2015年减少13.90万元。公务接待费主要用于接待来访部门、结对学校来深调研、学习交流教育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适当减少公务接待活动

3.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2016年预算数592.75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2016年预算数0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016年预算数592.75万元。我系统现有车辆137辆,2016年没有公务用车购置预算,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用于车辆的维修、油料、购买保险等支出。因2014年我单位已实行公务用车改革,按照厉行节约的精神2016年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进行压缩。

2.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二

一、“三公”经费控制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三公”经费使用问题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在规范“三公”经费使用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 在控制和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因公出国 (境) 费用方面:目前名目张胆的出国旅游通过近几年的治理已经有所收敛, 但仍有一些单位以出国考察的名义进行出国旅游消费。特别是在事业单位, 因为工作中确实学习交流的需求, 所以更容易借国际会议、国际学术交流的名义组织旅游观光。然后通过伪造假文件的方式应付审计检查和监督。这种行为不但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还给了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 借机潜逃国外的机会。

2.公车购置及运行花费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单位对公车的配备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也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车辆数量、配置超标超编的现象仍然存在, 整体处于过度消费状态, 领导单独配车现象普遍;公车的配置标准过高, 存在很多超标车。超编、超标配车产生的高额维护费用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公务接待方面:公务接待费包含内容多、费用金额大、开支名目多、不易监管。公款消费项目多, 上级检查、同级交流都要搞好接待, 吃喝送礼等不合理不合规的费用巧立名目用公款报销。公务接待消费档次高, 将对客人的身份地位与接待标准联系起来, 超规格接待, 规格年年涨高。公务街道消费规模大, 来一个客人却需要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相关科室人员共同陪同, 导致超规模接待。

(二) “三公”经费过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一些领导依法行政观念淡薄, 节俭意识不强, 有官本位思想, 讲究排场, 对自己要求不严, 认为不贪、不拿、不把钱放进自己腰包就不算犯错, 对三公经费滥用问题不够重视, 甚至放任自流。

2.管理者治理“三公”经费的决心不大。因为很多制定限制“三公”经费规模政策者正是“三公”经费的受益者, 政策过严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 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患得患失, 难以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进行整治。

3.行政体制改革效果不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进行过数次机构精简, 但都走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编制人员也越来越多, 造成了庞大的支出基数, 使行政成本居高。

4.约束机制不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较政府部门更为多样和复杂, 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 特别是预算外部分资金的具体数目具有不确定性, 管理上有难度, 给超支留下漏洞。此外, 有些单位的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难以对经费支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5.监督缺位。从现实来看, 对“三公”经费的监督主要来自上级、平级和下级三个方面, 但三个方面都存在不足, 上级距离远, 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平级顾及面子, 不便查、不好查;下级更是不敢监督, 使监督工作徒有其名。此外, 在体制方面, 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社会上的中介机构一般无权对其“三公”经费进行监督。

(三) “三公”经费控制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公”经费的实质, 是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为满足公众需求而使用财政资金为其行政性公务行为提供条件和便利的消费行为, 其本意是为了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因此本质上来讲这种消费是合理合法的, 是一种必要的开销。但由于工作人员攀比心理、享乐心理的存在, 使“三公”经费存在过度膨胀的可能, 一旦缺乏控制和监督, 浪费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行为便逐渐滋生。

1.“三公”经费界定不清。“三公”经费在2011年以前是没有明确界定的, 只有一些“三公”经费的雏形。“因公出国出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费和运行维护费”等经济分类科目是在《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才得到了明确。在实际应用中, 目前对“三公”经费的定义和包涵的内容仍然不是特别清楚, 核算的口径并不同意, 会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有时成了确认的最终标准, 随意性很大。这些直接影响了“三公”经费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2.“三公”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隐藏“三公经费”的花样繁多, 一些部门单位, 存在以内部收据、代开发票入账情况, 真实性难以确定, 管理存在漏洞。正如前文所讲, 对“三公”经费的控制和管理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并且过严的控制可能确实会影响到一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此有些领导有意无意的忽视制度制定工作, 不去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此外, 财务核算也是不能有效监管“三公”经费的, 因为财务监管是一种事后监督, 对于一些手续完备又形成既成事实的“三公”经费支出, 难以起到有实际意义的控制和监管。

3.“三公”经费标准不健全。目前全国没有统一“三公”经费的标准和规范, 各地自己制定标准时, 没有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参考, 难以客观把握本单位所在的层次。财政预算对“三公经费”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 更缺乏对具体项目变化情况的必要说明, 实际审计中无法分清“三公经费”的财政预算安排金额。“三公”经费的标准已经多年未曾调整, 例如出国住宿费和外宾接待费标准是10多年前制定的, 已经不符合现实的经济水平, 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差异, 因此超支现象比较普遍, 致使审计机关对超标准列支难以界定。

4.“三公”经费支出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目前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支出功能和支出经济分类, 还不存在和“三公经费”直接对应的会计科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会计软件所设会计科目不能完全满足“三公经费”统计需要。对于部分没有设置明细二级科目的单位来说, “三公”经费更是难以统计和规范, 一切消费都隐藏在行政费用支出中, 往往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不能真实反映支出情况, 不利于审计和社会监督。

二、加强“三公”经费控制和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一) 加大公开透明工作力度

要加大公开力度, 完善公开方式和内容。公开不够、透明不足就会导致单位在“三公”经费上不计成本, 大手大脚。必须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 公开接受监督, 使“三公”经费置于阳光之下, 就会将问题暴露出来。因此, 事业单位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 尤其是对人民反映强烈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出境出差考察等支出情况详细列出, 将本单位“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要将“三公”经费公开情况, 纳入年度目标、廉政考核和问责范畴, 促使自觉规范和收紧“三公”经费支出, 提高行政效益。此外要明确领导的管理责任, 使单位领导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 将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 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 科学合理的设置“三公”经费内容, 支出预算具体到项目和岗位, 并加以固化, 不准超越, 不准随便变更。二是要建立公开制度, 严格做到预算必须公开、透明, 必须接受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 没有预算, 一分钱也不能花。三是明确法律责任, 加大惩戒力度, 加大对“三公消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四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把“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之中, 增强单位主动降低“三公经费”动力, 通过考核从源头上控制挥霍浪费的行为, 建立其既重结果又重成本的现代绩效考核制度。此外, 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在严格遵守财经法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财务签批报销制度、办公用品领用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三) 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对“三公”经费控制监督的关键所在。要做好“三公”经费的预算工作, 在实际开支前, 审核部门要严格把关, 做好事前控制, 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完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 准确反映“三公”经费支出, 建立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 遵循合理比例安排“三公”经费, 科学合理地使用和核算, 确保既能节约成本, 又能有效运转, 实现部门预算、财务决算和会计核算三者之间的有效区分和合理对接。要改进结账制度, 用一次一结取代定期结算, 增强对“三公”经费的管控。

(四) 提升单位内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决定一个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水平和“三公”经费开销的总体数量,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培养会计工作人才尤为重要。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是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准确掌握国家最新的财会政策, 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继续教育的学习, 组织单位间的研讨交流和座谈。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组织党风廉政教育, 使会计从业人员能够自觉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强化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 从思想根源上预防腐败。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做好日常会计工作的基础上, 主动思考, 认真研究, 深入分析单位的收支情况、各费用指标的构成比例, 发挥出管理会计的目标和职能, 为领导做好参谋。

(五) 树立节俭意识, 精简单位规模和人数

任何监督和控制都是被动的约束, 要想根本上杜绝浪费现象, 有效降低“三公”经费成本, 必须从工作人员节约意识上入手。只有广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树立了良好的节约意识, 才能自觉遵守各项制度, 不会感到制度是一种约束。要教育工作人员从一点一滴着眼,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逐步培养节约意识。此外, 单位规模庞大臃肿, 再好的措施也难以奏效。事业单位要注意控制在编人数, 整合职能、明确权责、精简机构、完善机制, 下决心清理超编人员, 切实清理“吃空饷”现象。将单位的编制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使缩减财政支出, 压缩“三公”经费成为可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规范和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建设、工作方法、人员思想等方面入手, 多措并举, 继续强化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控制和监管工作, 不断节约公务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屈生福.“三公”经费信息公开机制构建[J].财会通讯, 2012 (03) .

[2]高志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审计与理财, 2011 (10) .

[3]李晓慧, 孟春.“三公经费”披露及其绩效审计研究——基于2010年“三公经费”披露及其引发的讨论的证据[J].发展研究, 2012 (04) .

3.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三

【关键词】基层单位;三公经费;社会监督

一、基层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问题分析

1.公务用车问题

首先在公务用车的配置上处理不善,不仅超编还超标。许多工作单位常常以工作需要来超编配置公务用车,或者根据领导数量来决定车辆数量,甚至有些部门盲目攀比,认为选的车越贵越好,以彰显自己的地位,或者作为取悦上级的手段,导致公务用车严重超标。另外还表现在公车私用,作为日常串门走亲戚,参加各种宴会的代步工具,公务车俨然变成私人专属物。且公务车维护费日益上涨,例如油费、车险、维修费、过路费等,都无一不加重了经费的支出。

2.公费旅游问题

许多单位以出国考察为借口,实际上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尤其是部分学会组织假借学习研究为名出国旅游。一些单位还伪造邀请函、会议通知等文件来为其出国旅游做伪证。另外,部分单位按照公费出游指定路线出国,但后期又擅自更改路线,将个人旅游费用转嫁经费支付,更有甚者利用公费在国外转移财产,伺机潜逃。

3.公务接待问题

利用公款进行多种类型的消费,各种接待娱乐消遣活动,大小餐费,甚至送礼、游玩,各种巧立名目,如检查考核之后要请客,项目通过要请客,考察要请客,庆功要请客等等,无一不增加了公费的支出。不仅项目多,消费的档次还高,在有些领导的眼中,接待档次越高越能彰显自己的地位,且越能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使得公费滥用被无限放大。另外对于接待的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上至最高领导,下至科室人员,歪风愈演愈烈。

4.刚性管理和多头监控所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2014年财政部更是下达严格的三公经费预算控制,本着次年预算不能超出本年决算的标准,数据只增不减的原则,各基层单位互相比对,努力调减三公经费的政务公开数据,这种过于刚性的管理理念,也容易引发弊端,那就是容易诱导基层领导在管理上陷入另一个思想极端,简单的认为公用经费越少、管理质量越好;或是干脆预算宽松制造“假节约”的现象;再或者就是互相攀比经费节约让自己陷入经费不足的尴尬境地。此外,以我们项目建设单位为例,财政局、人事局、发改委、市政府多头统计、不同口径申报三公经费的工作量,也让我们财务人员疲于应付。

二、基层单位三公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1.加强思想意识渗透

针对根基领导层,加强思想意识渗透,从思想根源上树立正确的经费管理理念,杜绝三公经费的浪费,也避免出现两头极端的经费管理理念,让优秀的领导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风范,建立正派的作风。各级部门要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推进廉洁奉公思想,促进各领导形成勤政为民的理念,推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德,强化其公仆意识,严于律己,克已为人,建立正确的为官之道以及服务意识。同时对于盲目攀比风气,极端奢侈主义思想要坚决惩治,严格整顿不良风气,规避各种浪费、讲大排场现象,让各级领导遵守三公经费管理原则,成为广大人民身体力行的表率。

2.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在充分摸底调查和必要的民主程序上,通盘考虑所有的收支项目,将三公经费的支出预算细化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岗位,进行统一的规范。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减少预算追加的弹性和预算支出的随意性;不断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账目清晰,支出合理,加强公费的投资回报效益,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经济、效益。

3.强化财务审计核算

一方面要提高党内外监督力度,发挥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尤其是审计监督,不断强化财务审计结算的力度,使其更加精细化。将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核算的透明化以及绩效审计充分结合,优势互补,以提高三公经费的管理效率。将每一笔经费支出都悉数掌握,杜绝三公经费的滥用现象。

4.加强社会监督

创新监督机制,利用社会监督力量进行外部监督,对经费支出进行廉政风险监控,提高三公经费的透明度,让其曝光于民众眼皮之下,便于民众以及立法机关的监督和检查。敦促领导时刻坚守廉洁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不断增强其公信力。使经费管理渐趋精细化,完善公务支出、公务卡的结算体系,利用法律强制力来控制经费支出,缩减由于滥用经费带来的腐败力度。

三、总结

三公经费是历来就有的问题,也是社会民众抵制的风暴区,政府难啃的一根老骨头,由此,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之上加强基层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公费滥用现象成风,公务用车问题、公费旅游问题、公务接待问题、过于刚性管理所带来的问题,这仅仅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弊端萦绕在三公经费管理上,为腐败提供滋生与蔓延的温床。因此要不断提高三公经费管理效率,加强思想意识渗透、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强化财务审计核算、加强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基层单位的公信力,合理配置三公经费的支出,实现三公经费投入效益最大化,避免浪费现象,使基层单位领导廉洁奉公,爱岗敬业,积极为人民服务,将国家励行节约的管理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

参考文献:

[1]高志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1(10)

4.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四

按照《XX市XX区财政局关于开展2019“三公经费”支出自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对照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学习,专门召开了会议,充分认识开展“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自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次的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成立了专项自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要求,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依照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自查。

经过自查,我局“三公经费”我局2019交通费16803元。全年交通费预算数50000元。主要用于车辆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用于日常公务、监督检查、政策调研等。招待费2019开支702元,全年预算数10000元。主要用于接待上级、省、市、县(区)单位业务指导和工作调研等公务往来支出。我局无因公出国(境)费,也无人出国(境)。

没有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无虚列支出,无转移或套取预算资金,经费支出、经费开支渠道均符合标准和规定,支出科目列报准确,做到了公务接待“四单合一”,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三、提高思想认识,建立长效机制。

5.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五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经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后公布,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又展开了新一轮“三公”经费改革。但由于过去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其衍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目前,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具体消费不实

1.存在浪费现象。公务消费支出缺乏刚性约束,公务消费随意性大,若是单位领导自支自批,往往超出标准,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公务接待、差旅费等超出规定标准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2.部分消费模糊。在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公务消费经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走账,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变为招待费或者其他公务名义进行报销,无论是不是公务开支,都随着公务开支的名义报销,出现了模糊消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公务经费往往发生“公地悲剧”的现象,经费数额不断增多。

3.灰色消费众多。在公务消费不透明并且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公务人员利用公务消费的名义谋取私利,使公务资金为个人消费支付费用。比如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

(二)“三公”项目消费不合理

1.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不合制度。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有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靠执行才能发挥效力。有些单位对制度的执行不严,甚至无视制度,出现了公务用车配置和使用超出规定的现象。首先是公务车配置超编,在超编时往往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借口,实际上以领导的数量为标准配置公务车。其次是公务车超标配置,部分单位和部门存在公车使用相互攀比的现象,将使用车的标准看成是在单位地位的象征。再次公车私用的现象普遍,公务车的使用分成了三部分,公务使用一部分,领导使用一部分,驾驶员使用一部分,公务车成了私人的礼物和馈赠,直接导致公车费用上升。

2.公务接待超标。一方面,公务消费的名目多、项目多。领导检查考核、申请项目、汇报工作、庆功表彰、召开会议等等都是公务消费的项目,而有的公务消费项目形成了“一条线”,欢迎接

待——结束庆功——饭后娱乐——考察景点——走时特产。另一方面,公务消费规模大、档次高。在中国的传统里,接待的规模及档次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为了表示尊重,往往超“标”接待,而消费往往存在“棘轮效应”,档次提高时皆大欢喜,档次降低则上下不痛快,于是公务费用一再提高。

3.因公出国失控。一些部门把公务出国旅游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措施,假借各种出国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出国旅游。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已不多见,一些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借学习考察研究的名义假借学习培训、开会考察之名出国旅游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和部门伪造邀请函、国际会议通知、国际学术交流通知等假文件作为公费出国旅游的依据,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公务人员通过组织安排正常的公费出国,通过变更原来安排的路线和行

程,变相的进行公费旅游。而且变相的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了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借机潜逃国外的机会。

二、“三公消费”经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思想影响深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许多公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仍然存在特权的思想。对公务消费的认识不够,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不够,将其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公务费用来自于人民,“三公”经费的增加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部分官员为政绩等考虑过多,不敢违背业已形成的“惯例”,导致“三公”经费增加。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法律

对“三公消费”的预算、审查听证、审计、评估、使用、监督、问责和处罚做出规定。因此三公支出的多少就成了自己说了算,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无法可依使得“三公消费”的数额越来越大,政府及工作人员也把“三公消费”当做了福利之一,成为了刚性消费,积重难返。从一个小城市的副市长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因公”去过了60多个国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车改革会失败、公款消费会愈演愈烈、出国热会持续升温,三公经费屡攀新高。

三)预算体制有缺陷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没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国家财政部目前公布的财政预算文件当中可以发现,现行的财政预算分类科目中没有“三公支出”等相关科目,“三公支出”的费用都是隐藏在“其他行政经费支出”这一宽泛科目当中,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这样更进一步导致公务支出超出预算,使“三

公”经费增加。另外《预算法》也中没有对“三公消费”预算做出具体规定,比如公务接待费的范围、内容,规格标准等,也没有公务用车的购买标准,运行维护标准,使用范围、规格、限制,出国考察的范围,费用标准,效果考核等。因此“三公”经费有转移到其他项目的可能,公务接待费用的空间和灵活性比较大,在实际情况中,很可能会被转移到“会议费”等其他项里。

(四)监督体系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够和缺失是导致“三公”经费增加和滥用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是上级的事后监督,这种监督多属于亡羊补牢、成本较高。而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技术、能力以及利益等原因,人大代表很难对政府预算做出合理判断,监督也流于形式。而公众监督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政府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一直拒绝公布预算数

据与内容,**年后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所公布数据多为总数,缺乏具体说明,公众和媒体看不明白,监督无从谈起。缺少有效的监督,“三公经费”就便更加暗箱操作,助长了有恃无恐。

三、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监管的思路

(一)精简机构数量,控制在编人数

政府部门应按照“整合职能、整合权责、整合机构、整合机制”原则进行改革,精简机构、清理超编制人员以及吃空饷现象,在群众监督之下,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减财政支出,使压缩三公经费消费成为可能。

(二)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公开制度

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一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目前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方式、广度和

深度都不够,而且,地方各级政府“三公”经费还没有全方位公开。要制定县级以上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日程表,明确统一的、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让公众有知情权、能监督打造透明政府,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已公开的“三公”经费进行细化。要进一步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将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全方位审查“三公”经费支出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公开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制定治理和改进的对策措施。

(三)注重政府绩效,健全考核机制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等,其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绩效表现两部分。政府绩效考核是对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将“三公经

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能够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切实从源头上对挥霍浪费的行为进行控制,同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还能够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

(四)强化社会监督、实行行政问责

目前上级的监督、平级的监督和下级的监督是“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有三个方面。“三公”经费管理要到位,必须建立多层次、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行政的、公众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部门预算公开要网络化、财务科目设计要专业化、民意信息要集中化,加强行政的、财政的、审计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对违规超支使用三公经费的腐败问题予以坚决的查处,对不依法定要求、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和部门,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还要对相应地方和部门的主要

负责人进行问责;对违规的领导干部一律实行严格的不得提拔重用,还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预算公开化、信息网络化、监督社会化、执行法制化,相信“三公”消费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好转。

6.“三公”经费问题 篇六

杨志荣 2011-8-

2近日,公开“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已经达88家,超过全部98家的八成。然而,《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数据被指过于简略。对于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社会上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特别是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很难看得懂、看得清。

公开“三公经费”已经是国务院今年工作的一大亮点。温家宝总理3月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据悉,“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近年来,“三公”经费因增长迅速且缺乏透明度,往往引发社会公众质疑。

作为党政部门行政运行成本的“三公”费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各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同,工作职能也不同,“三公”费用规模是大还是小,支出是高还是低,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但总体上看,除个别部门2011年“三公”支出小幅增加外,大多数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基本上与上年持平或有所下降。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支出为94.7亿元,而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94.2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减少了4200万元。应该说,这两年中央财政大力压缩政府部门行政经费,特别是“三公”经费“零增长”的要求,还是落到了实处。

但《人民日报》评论说,一要确保“三公”经费的预算公开不流于形式,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二是对“三公”支出的监督和制约,还需要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的跟进。三是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彻底的公车改革,严格限制公务员配车,才能使“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中,公车支出61.69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六成以上。

不过,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指出,《人民日报》的这些评论,两头都没有到点子上。陈功认为,在“三公经费”问题上,经费增减与具体数据构成都并不重要,更该肯定的是国务院的态度,其实公开了就是一种进步。

其次,对“三公”经费实行预算约束、审计和问责等制度意义也不大。因为从目前所公布的数据看,这些部委机关在“三公”费用方面还不算太多,尤其是跟全国实际的政府消费相比,部委“三公”经费并不算多。其实,“三公”经费所涉及的最大部分根本不在这些部委机关的支出范围之内,绝大部分是由企业来买单的,尤其是民营企业。

第三,“三公”经费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花费多少,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人,而在于权力。因此,“三公”问题的实质意义还在于权力体制的改革。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改革条件明显还不成熟。

公开“三公”经费问题是今年国务院工作的一大亮点,其经费多少和详细数据构成其实并不重要,“三公”问题的实质还是政府权力体制的改革。权力体制改革如果到位,“三公”经费其实就不会是一个问题。

7.从三公经费出发研究“行政监督” 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迅速, 三公经费与各项行政管理问题走近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所有非常有必要对此类问题做研究, 得出成果, 帮助整个行政监督的改善。

实际依据:“三公支出”, “双规”, “贪污”, “腐败”这些敏感词汇在近几年的社会发展中显得非常容易挑动人民群众紧张的情绪。在探讨这些现象背后“行政监督问题”之前我想先阐述一下为什么大家现在对这些问题越发在意:

1.我国目前正在经济起飞的阶段, 人民币对外升值, 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越来越有信心, 国内外资金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而政府作为引入外资并进行统筹规划的一个只能部门在目前的经济格局来看扮演者一个继往开来的角色。

2.财富的天性是向资本和权利靠拢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并出现了很多社会上极端的仇富示例加重了人民原本就敏感的神经。

理论依据:为了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 防止权力腐败, 使国家行政机关廉洁高效地运转, 更好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公共利益, 必须对行政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特点

1.广泛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管理主要采取行政管理的模式, 无论是国家机关内部审查监督的设立, 还是各机关的管理层员工配置等都离不开行政监督的管理模式。尽管法官法检察官法已经公布实施, 但是对检察官法官的应用以及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内部管理还是基本沿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并且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也是如此, 所以行政管理必然伴随着行政监督。

2.主导性

按照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由于中共党员在公职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为便于监督, 行政监督与党纪监督必然具有关联性,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是纪检监察, 实际是一套具有强大约束能力加上双规措施的巨大制裁能力, 强化了行政监督的力度 使行政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上居于主导地位。

3.主动性

行政监督是对公职人员行政权行使的全面监督, 从在于行政行为的始终, 不但对行政行为存的错误进行事后监督, 同时也对行政的起始行为进行监督, 如:纪检监察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招标, 政府购买招投标等, 都是对行政行为始点的监督。

►►三、目前行政监督的问题

金额单位:万元

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情况

2010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11627.85万元, 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因公出国 (境) 费1310.84万元, 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是参加U.N.统计委员会、U.N.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统计委员会、国际统计学会、会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开展的国际会议。

二是参加U.N.国民经济核算咨询专家小组、U.N.农业统计专家小组、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技术专家小组等会议。

三是协调与世界银行、WTO等15个国际组织

四是开展与加拿大统计局的城乡住户一体化进程合作。

五是是参加U.N.统计司统计分类标准培训、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执行方法培训。

(二) 车辆购进及运行费用总计7190.54万元, 各类车辆总数2462辆 (包括因各种原因停驶的车辆) 。

车辆有执行现场调查、统计执法的业务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 主要是业务用车。

公务接待费总额为3126.47万元, 主要用于:一是用于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阶段有关统计标准、统计方法。

►►四、从三公经费中反映出的行政监督问题

1.监督力度不够

从“车辆购置及运行费”中可以看出, 对于该项费用理应来说是应该有大幅的降低的, 因为对于车辆这种固定资产来说第一年购入后能延续利用很多年, 但从2011年的预算数看出来并没有太大的降幅, 说明我国行政单位也在继续添购新车, 不得不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着庞大的经济利益的时候忘记了自身的权利范围, 甘愿去尝试触碰高压电线。而行政监督部门同时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类问题, 在为了自己也能分的一杯羹的同时也时常回避或者装没看见。

2.监督滞后

“公务接待费”是我国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项目, 而这种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监督滞后:发现问题往往在事故已经实际发生之后。比如说很多官员捐款出国,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监督部门在执行监督职能以及提出惩罚措施的时候往往是在行政部门已经做出了巨大损害国家民族的事情之后, 这种的监督滞后性是时候解决问题的类型。但是在保护国家利益的要求上, 监督部门应该采用避免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导向, 这样才能保证公正 公平与实效性。

3.多头领导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很大问题是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能没有进行有效地划分出来, 导致多头领导的现象浪费工作效率。

►►五、行政监督的解决方案

1.加强监督部门的独立性

作为事实监督审批行政的部门一定要保证第三方的公正公平行才能避免出于利益诱惑而导致的政府官员的错误。在中国, 作为监督主体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地位比较独立, 但是为了较好地发挥其功能, 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必要具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监督的自我认识。所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都由同级人大选举或者决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

2.促进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激励全社会公民和机构一起对行政机构进行审批监督的一种十分重要形式。并且我国宪法也明文指明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权力机构有发言权力, 因此目前我国应该把这一条宪法运用起来, 合理组织全体公民进行监督。

3.提高并改进行政监督部门公务员的素质和监督手段

作为行政监督主体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公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

[2]《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探讨》中国市场, 2011/40

8.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八

自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部门在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中央财政决算后,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公众便以极大的兴趣和挑剔的目光关注此事。

“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7月8日,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2010年支出和2011年预算情况。除了财政部公布的汇总“三公”数据,截至7月13日,已经包括审计署、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中国工程院等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预算相关数据。但是大部分中央部门未能及时公布,背后的原因引发各方猜测。

“三公”难公开是心虚所致?

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决算支出94.7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

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59.19亿元,公务接待费15.19亿元。

与2010年决算数相比,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0.42亿元,压缩0.5%左右。

虽然压缩幅度较小,但是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看来,已属不易。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中央级‘三公’经费管得比较死,在若干年前强调压缩之后,今年做了压缩。在整体经费上升的情况下,‘三公’经费做到了压缩。这是很不容易的。”

截至7月12日,多数部门并未公开“三公”经费。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表示,“主要是有些部门比较心虚,对自己的‘三公’经费公布以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没有把握,这进一步证明了‘三公’经费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合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同时,至少应该同步公布所有部委的‘三公’经费预算数字。”

政府收支分类中无“三公”经费科目

在部门财政预算中,最难公开的当属“三公”经费。这种难度还体现在专业层面。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整。

我国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一般由粗到细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按照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要求,目前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公开状况为部分重点支出公开细化到“项”,其余非重点支出公开细化到“类”。对是否公开细化到“目”,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李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目前实行的政府支出分类科目设计看,主要分为两层,一是按照支出功能划分,按细化程度分为类、款、项三级,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如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二是按照经济分类划分,分类、款两级,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如人员工资、商品购买、基本建设等。而经济分类还没有全面实行。“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是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

调整的背后还有对“三公”数字公布后的担忧。“因为要把这些数字抠出来,抠得准不准、对不对,可能会有一些顾虑,现在有些部门觉得这个事情能拖就拖。”贾康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公布形式并不统一

记者注意到,目前已经公布的上述中央部门2011年预算中,每个部门公布的详细程度也有差别。

科技部是中央部门中率先公开“三公”支出预算的单位。4月14日,科技部公开的“三公”经费显示: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只是公布了总额,并没有列出详细的分类。

一个月后,环保部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三公”经费,成为第二家公开的中央部门。环保部2011年部门预算中,本级“招待费”34.98万元、“出国(境)费”545万元;环保部下属的17家事业单位,今年新购置42辆车,共计1239.58万元。环保部公布的“三公”经费虽然内容更加细致,却没有公布总额。

而最受舆论赞扬的是审计署。

7月11日,审计署公布去年“三公”经费预决算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简明的三行表格和千字左右的说明,让人很容易就算出以下数据:去年一年,审计署因公出国(境)花费617万元,平均每人次近1.68万元;车辆运行费1114.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

这也是迄今7个已经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中,内容最详细易懂的。

尽管上述7家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在公布形式上并未统一,尽管人们脸上依然存在着之前98个中央部门公开的财政预算时“想知道的看不到,看得到的不明白”的茫然,但是,对这些提前公布“三公”经费的做法,舆论给予更多的是褒扬。毕竟,公开总比遮掩要好。

只知道“花了多少钱”远远不够

尽管舆论对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的质疑声不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开“三公”经费让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并非无法可依。2008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公开预算信息纳入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法定义务之列。之后几年,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化取得了巨大进展。

2008年,财政部首度开始向全社会公布月度财政收支情况。

2009年,财政部将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4张中央财政预算表格首次向社会公开。

在此基础上,2010年公开的中央财政预算表格进一步增加到12张,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基本上细化到“款”级科目。同年,75个中央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实现了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向社会公开。

2011年,财政部明确表示将在进一步细化中央预算编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尤其是今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部分重点支出和2010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将公开到“项”级科目。

上述进步无疑跟中央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密切相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

成绩值得肯定,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5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了当前财政预算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清醒地看到,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展不平衡,公开还不够细化,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9.三公经费总结报告 篇九

三公经费总结报告

河北省“三公”经费专项检查领导小组:

根据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实施方案》(冀财监12号)精神,我局在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认真开展了“三公”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部署

我局对“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高度重视,收到冀财监12号文件后,局主要负责同志和主管局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责成财会审计处负责此项工作,并成立专项检查办公室、抽调专人具体负责、认真做好实施。

为切实做好此次“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我局研究制定了《在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实施方案》,明确了专项治理的范围、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于7月30日以正式文件下发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印发了“三公”经费专项检查的相关报表及填表说明。8月1日召开了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财会科长参加的专题会议,全面部署“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各直属事业单位也都明确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主抓、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为全面做好“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认真检查,狠抓落实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对照“三公”经费的主要内容,对XX年以来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公车接待经费进行了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办公室认真负责,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引导、督导、协调工作,局办公室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各单位“一把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过问、协调和督导,有关人员按照要求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自查工作结束后,各直属事业单位分别向局专项检查办公室报送了检查报告和报表。我局按照时间要求,认真梳理汇总,在8月15日前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了自查情况报告和相关报表。

三、建树制度,完善提高

为了强化“三公经费”的长效管理,在专项检查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检查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结合起来,注重把检查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把检查与我局正在进行的机关标准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省直部门较早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了公示。同时,认真开展了相关制度的检查和修订工作。先后修订完善了《河北省粮食局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河北省粮食局机关公务用车管理规定》、《河北省粮食局工作人员因公出访管理办法》、《河北省粮食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河北省粮食局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规定和办法。4个直属事业单位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修订完善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效控制“三公”经费增长的制度办法。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较好地体现了本单位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对全面规范“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增长,保证“三公”经费支出不超预算,将发挥积极作用。

今后,我局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坚决执行省政府压缩经费开支的要求,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确保“管得严、控得住”。

特此报告。

10.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篇十

(1)、部门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拟订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统计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承担战备支前运输的有关工作。

(三)指导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培育和管理交通运输市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维护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的平等竞争秩序;调控和平衡全市交通运输运力;引导交通运输业优化结构和协调发展;指导交通运输业协会工作,发挥交通运输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四)负责全市公路、水路的运政和路政管理,统一管理城乡公路、水路客货运输;管理城市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加强交通运输服务业的管理,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对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进行调控。

(五)负责市属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重点公路、水路交通工程建设及客货运输站场的管理。

(六)负责全市汽车维修市场的行业管理。

(七)负责全市水上港航监督、船舶检验、船员培训考核及交通安全管理和船舶维修市场管理。

(八)开展全市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九)贯彻交通运输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经济政策;监督实施交通运输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指导重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

(十)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2)、机构设置

我局下设3科1室即业务科,法规科,技术安监科,办公室。

(3)、人员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

清镇市交通运输局属独立核算机构,年末行政在职人员12人,离休1人,退休8人,行政计21人;技术管理所在职人员6人;公路管理所在职人员8人,退休2人,计10人;遗属2人,共计39人。

二、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一)收入预算说明

20xx年收入预算20xx.57万元,全部为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收入。

(二)支出预算说明

20xx年支出预算20xx.5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747万元,项目支出1294.57万元。

20xx年项目支出预算1294.57万元,用于公路养护、对城市公交补贴、农村道路客运补贴、出租车补贴、农村道路建设、行政单位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三、部门预算中“三公”经费安排情况

(一)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2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执行公务和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公务接待费用,其他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费用。

(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15.7万元。具体支出内容:行政调研、执法监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公出差、四帮四促等发生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和其他按规定开支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

11.“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摘 要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党领导对目前“三公经费”的管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程度。自从党中央“八项规定”实行以来,国务院领导要求现阶段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本文主要围绕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详尽的阐述,并就其有效对策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今后“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三公经费 管理现状 有效对策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因为公务关系设计到的出国经费,公务过程中产生的招待费用以及公务车辆的购置以及运行费用。就“三公经费”的管理来说,是新一代领导人上台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行政领域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管理现阶段存在问题探析

通过上文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想标本兼治,还需要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根除。

(一)公务车辆配置依然超出标准

从目前“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存在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依然是公务车辆配置的超标。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来看,对公务用车都进行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但是从车辆配置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方的差异,公务用车的配置情况依然处于失控的状态。导致这一现象一直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一些超编制配车情况的存在,有的工作单位以特殊工作需要为由进行公务车的配置;除此之外,有的单位还存在严重的攀比现象,认为公务车的配置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导致配置车辆的数量增加。

(二)公务行政接待的严重失控

就“三公经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公务用车配置失控的情况之外,公务行政接待也存在相应的失控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公务接待大箩筐,各种费用往里装”。就公务接待产生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项目数量多且杂,进行项目接待不仅保罗了吃喝方面,同时还要包括酒足饭饱后娱乐项目的开支,临近接待结束的时候可能还会捎带一些土特产作为礼尚往来的赠品,直接导致公务接待开支的增加;第二,公务接待的档次飙升。公务接待支出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项目的繁杂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接待档次的不断提升,在这里面也有攀比意识的影响和作用。

(三)滥用公款,旅游成为趋势

“三公经费”现阶段管理过程中存在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和问题,是滥用公款,旅游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有的社团和协会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召集、组织相关部门另外以外出学习考察为幌子,利用公款遍游祖国各地,更有甚者,用公款游历好几个国家。就公款旅游的开支来说,少则上万,多则数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解决“三公经费”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来说,主要有认识不足、制度不全、预算不严以及监督不够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在下文的相关论述中,将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解决目前“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有效措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属制度建设不全,比如就公务用车以及接待费用的产生来说,一旦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不会给相关人员过多的操作机会和操作空间。因此改善目前“三公经费”现状的第一步,就是要落实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善公务用车配置的标准以及公务接待的项目标准,从而明确今后三公经费的使用范围,为我国行政工作的有效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考核力度的加大

“三公经费”管理的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依然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关领导干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而就领导干部不够重视的原因来看,是没有对他们的乌纱帽产生影响,也就是没有动摇到根本。鉴于此,就今后“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考核力度的加大成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砝码,将“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与考核测评进行挂钩,必然会引起干部领导的重视;再将相关项目范围的具体操作流程给与明确的指示,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评测体制,将每一项有效的行政行为都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必然能将“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民主监督的有效进行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点措施之外,民主监督的有效开展实际上是对相应管理成果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强民主监督力度,推进“三公经费”使用的透明化,是“三公经费”管理开展过程中最好的防腐剂以及杀毒剂,在超标现象产生伊始便对违规现象进行有效扼杀,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三公经费使用的知情权,同时还能对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加快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进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而言,从近期一系列单位“三公经费”的审计结果来看,地方各级各部门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现代商业.2012.36:84.

[2]齐新.浅谈“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外资.2013.04:115+117.

[3]丁爱霞.“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对策浅析.现代商业.2013.06:116-117.

12.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十二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 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失去控制

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有比较明确的关于公务用车配置的制度, 但是公务用车的配置仍然失去控制。

1、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

有些单位或部门以工作实际需要为借口, 超编配置车辆。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 但公车配置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 政策门坎低, 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 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一些单位和部门互相攀比, 在有些领导干部意识里, 豪华车就是自己地位的象征, 就是单位地位的象征, 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 这些错误的认识是促使车辆超标的原因之一, 从而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

2、公车使用成本太高。

一些单位公车制度规定的不严格, 有些车辆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十万元以上, 有效监管的缺位和庞大的司机队伍, 都是导致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成本比社会车辆高四至五倍。

3、公车私用极为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 公车私用的现象更为严重, 公车基本上公用占三分之一, 领导及家属私用占三分之一, 司机使用占三分之一。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学校门口因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由此也暴露出该模式下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

(二) 公务接待费失去控制

公务接待费是个大箩筐, 费用金额大、开支名目多、包含内容猫腻多, 这也是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首先, 公款消费项目多。上级来人检查考核, 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 酒足饭饱后还要去KTV、去洗澡、去按摩, 这些费用很多都以餐费名义报销, 等检查人走的时候还要送烟送茶送礼品, 如果附近有旅游景点还要去游山赏水, 这些通过公务接待之名, 垒高了公务接待费用数字。其次, 公款消费档次高。一些领导把接待标准的高低与对客人的尊敬程度及地位联系起来, 把“接待就是生产力”作为地方的座右铭, 导致接待规格一年高于一年, 接待档次高居不下。再次, 公款消费规模大。有些单位接待陪客的人比较多, 不但主要领导要到、而且分管领导和对口科室人员也要作陪, 致使接待规模越来越大。最后, 公款消费名目多, 有些单位以各种名义找理由来吃喝, 比如请示汇报要吃喝、学习考察要吃喝、召开会议要吃喝等等吃喝名目繁多。

(三) 公费出国失去控制

一些部门把公务出国旅游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措施, 假借各种出国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出国旅游。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 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已不多见, 一些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借学习考察研究的名义假借学习培训、开会考察之名出国旅游的事情还是屡禁不止, 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和部门伪造邀请函、国际会议通知、国际学术交流通知等假文件作为公费出国旅游的依据, 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公务人员通过组织安排正常的公费出国, 通过变更原来安排的路线和行程, 变相的进行公费旅游。而且变相的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了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 借机潜逃国外的机会。

二、“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足

社会环境培养了政府官员特权思想。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 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 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 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 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不够, 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二) 行政体制改革失效, 支出基数水涨船高

国家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 但是仍然不健全。我国在三十年时间里进行了一次次机构精简, 每每精简机构但总是越精简越臃肿, 相应的编制人员也越来越多, 各单位都在健全体制的幌子下, 争机构、争编制、争人员。造成了膨大的支出基数, 使行政成本居高。这也是“三公”经费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三) 高层决心不大

“三公”消费的受益者往往又是“三公”消费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订者。因此, 制订出的政策不关痛痒, 有的过于笼统, 很少触动其根本利益。有的甚至演变为变相提高地方领导收入的手段, 这也是三公消费治理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

(四) 预算约束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 很难掌握具体数目, 使得超支有机可乘, 难以控制。其次, 经费标准缺失, 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在公车使用、招待费用等方面, 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 缺少对“三公”消费明确的预算约束机制将会一路“绿灯”。再次, 财政支出缺乏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三公经费”往往被单位以“财务保密”为由不进行公开, 导致公务消费多半不明不白, 如同一笔糊涂账。最后, 财务监督作用弱化, 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三公经费”支出的过程和支出的结果不能监督。

(五) 监督不到位

目前上级的监督、平级的监督和下级的监督是“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有三个方面。“三公”消费陷入“上级监督太远, 同级监督太虚, 内部监督太弱”的尴尬局面。对于上级的监督, 往往由于上级工作较忙、距离较远、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而平级的内部监督, 大家彼此顾及面子, 同级不便查、同事不好查, 监督起来形同虚设;至于下级的监督, 因受到上级的领导, 往往不敢监督。因为缺乏统一标准, “三公”经费支出只要没流入私人腰包, 谁都不会管。其次, “三公”消费因缺乏进行行政问责, 即使以账查账, 查出了一点问题, 很少触动领导个人利益, 也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最后, 外部监督无法入手。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体制的原因, 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无权也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监督, 除非有上级单位或者法定监督机构的委托, 这也是导致“三公”经费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三、有效治理“三公”经费消费的建议

(一) 精简机构数量, 控制在编人数

政府部门应按照“整合职能、整合权责、整合机构、整合机制”原则进行改革, 精简机构、清理超编制人员以及吃空饷现象, 在群众监督之下, 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减财政支出, 使压缩三公经费消费成为可能。

(二) 健全约束机制,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举措。对于三公经费的消费应在政府的网站或媒体公布, 让公众有知情权、能监督打造透明政府, 从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其次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预决算管理、支出审核审批、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 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 将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 并将“三公”预算的执行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使“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三) 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所作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 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公共生产力”、“政府业绩”等, 其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绩效表现两部分。政府绩效考核是对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 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 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将“三公经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能够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 切实从源头上对挥霍浪费的行为进行控制, 同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 还能够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

(四) 强化社会监督、实行行政问责

“三公”问题其根源就是缺乏公平、公正的行政问责执行机制。“三公”经费管理要到位, 必须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行政的、公众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部门预算公开要网络化、财务科目设计要专业化、民意信息要集中化, 加强行政的、财政的、审计的监管力度, 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 对违规超支使用三公经费的腐败问题予以坚决的查处, 对违规的领导干部一律实行严格的不得提拔重用, 还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预算公开化、信息网络化、监督社会化、执行法制化, 相信“三公”消费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好转。

参考文献

[1]刘新成.“三公经费”公开怎么服众[J].北京观察.2011 (8)

13.三公经费管理自查报告 篇十三

据县纪委等五部分联合下发的吉纪发8号《关于加强

三公经费

管理及监视检查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局对xx年年1月以来的三公经费

使用情况及xx年年11月以来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展开了自查,并将

三公经费

使用情况在局政务公然栏内进行了公布。现将自查情况报告以下:

一、加强领导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同道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三公经费

管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同道任主任,负责

三公经费

管理及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的平常事务。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项经费支出

1、***出国费

今年上半年我局没有出国事项发生,此项用度不存在。

2、公务用车费

我局对公车运行用度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同一保险和同一报废更新制度,每季度对燃修用度进行公示,接受监视。照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同一停放在单位院内的规定。今年上半年,公务用车费为20981.37元,比往年同期降落了66%。

3、公务接待用度

我局的公务接待严格执行

三定、四不准

制度,不存在***大吃大喝及高消费文娱等情况,公务接待费为12222元,比往年同期降落了81%。

4、公务卡使用情况符合相干规定

公务卡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用度开支用公务卡结算,只有少数临时性开支用现金结算。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严格

三公

支出管理,提出了九项强化措施。

一是进步工作效能。

增强行政本钱意识,努力进步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

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范围,尽可能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情势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

控制出市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

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进步单车使用效力。

五是加强用电管理。

对空调、照明等进行同一管理,提倡勤俭用电。

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

七是控制公务接待用度。

严格执行

三定、四不准

制度,控制接待标准。

八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

大宗商品购置一概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

九是规范财务管理。

公务用度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报批手续,实行

一支笔

14.医院“三公”经费使用规定 篇十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各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根据我市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会议费管理办法、培训费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特制定本院“三公”经费管理规定。

一、公务接待

(一)承办会议

1.医院或科室承办会议的,应在会议召开前3天,制作“会议费用预算”报院长审批同意。

2.会议不得在高级饭店、旅游风景区等地举办。3.会议不得使用鲜花、水果、烟酒、笔和笔记本等,不赠送礼金、纪念品。

(二)公务用餐

1.公务用餐,需经院长审批同意。

2.公务供餐,一般在职工食堂。接待重要领导或来宾的用餐,由院长视情况安排在定点饭店。

3.来宾来客原则上实行对口接待,陪餐人员一般控制在1-2人。

4.原则上安排工作餐,每人每餐10元。用餐原则上禁止饮酒,严禁发整包烟。

二、公务用车

1.公务用车购置严格按照采购程序。2.车辆维修,需院长审批。

3.保险费、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由办公室审核、院长审批后报销。

4.严禁公车私用,尽量采用公共交通或拼车。

三、公务考察

1.不得借学习考察名义用公款组织旅游。

2.经审核批准后的外出学习考察,不得借机安排旅游项目。

15.三公经费情况分析 篇十五

“三公消费”指的是国家职权部门、政府的企事业单位因公出国 (境) 、公车购置与运行、公务接待所产生的消费合称, 长期以来饱受社会舆论诟病。而“三公”具体指: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2010年2月27日, 温家宝总理在与中国网友在线交流时传达出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信息:政府或出重拳治理“三公消费”。2012年7月9日, 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全面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 明确规定了编制机关运行经费预算要采用定员定额方式, ‘三公经费’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 意义很重大。”邓淑莲说。

晒出“三公”经费, 是我们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也是群众充分享有监督权的一个基础。虽然政府晒出的“三公”经费与百姓所期待的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它却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公开“三公”经费, 是顺应民意, 与时俱进的, 是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政府的。也是遏制权力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二是公开“三公”经费, 有利于“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打造。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就是公开、透明。这是打造“阳光政府”的一个信号, 也使公众对政府依法行政有了更多的信心。三是公开“三公”经费, 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衡量一个政府公共服务是否优质高效的重要标准就是政府花了多少钱, 为百姓办了多少事。用实事来证明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程度, 这样才有说服力, 才能赢得民心。四是公开“三公”经费, 有利于促进“民主监督”。公开进一步加大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 让老百姓能从中看到纳税人的钱在政府那里是怎样使用的, 同时也让政府在使用纳税人的钱是更加审慎。

但是公开的内容要具体, 要让群众看得清清楚楚;对于公开过程中群众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回应, 涉及违规使用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只有这样, 公开“三公”支出才会真正受到群众的欢迎。如果无视群众意见, 公开就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表演”时间长了, 公众也必然会产生视觉疲劳, 进而很可能对“三公”支出的监督失去信心。

二、财务视角下“三公经费”的监督:

(一) 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三公经费”难公开, 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 需要做一些调整。李燕说, “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 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 但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 “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 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 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应推进对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的审查, 包括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制度运作乃至整个政府行政运作中的问题, 探讨治理、改进的对策。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 这个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做, 除了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财政预算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力度外, 还应鼓励相关民间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

(二) 筑建公开、透明、完备的政府会计体系。

“三公”经费是一个从政府管理需要提出的概念, 在目前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没有明显的单独的列示,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 只是期末根据公开的要求将“三公”经费项目重新甄别、整理与归集起来, 因此存在不少自由裁量与“伸缩活动”的空间, 必须从制度、政策和技术层面将此空间和漏洞填平补齐。那么要做好“三公”公开首先加强预算工作。预算是财政支出的“大纲”, 政府机关根据业务管理活动的需要所匹配的经费应全部列入其中, 如果预算编制虚了, 公开的“三公”经费就实不了, 即预算执行必定因预算“先天不足”而导致后天不足, 故要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因此所谓落实预算责任, 最重要的就是落实预算执行的责任:所有“三公”消费都必须有预算来源;所有“三公”消费都必须纳入核算体系, 财政支出体系中必须对每一笔“三公”支出进行完整记录;“三公”经费的“资金流”必须与“三公”活动的“实物流”保持一致, 既没有“三公”经费的体外循环, 也没有预算外的其他“三公”行为;对于“三公”经费预算的调整 (特别是项目增补或数额追加) 必须是非常之特例且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 否则不予更变;对“三公”经费支出要实行动态跟踪审核, 及时发现偏误并加以纠正;对“三公”预算执行有偏差的单位, 要将其不良纪录反馈到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之中。目前我国财政支出预算体系分为类、款、项、目等四个级别。从目前实行的政府支出分类科目设计看, 主要分为两层, 一是按照支出功能划分, 二是按照经济分类划分。不论采用何种分类或划分, 均没有“三公”科目和细分项目。针对这一现状, 应迅速研究并着手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即将“三公”经费作为一个专项加以列示, 当预算执行完毕时即可自动生成年度“三公”经费数, 而无需对既成的会计资料再行加工,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三公”经费数真实、简要、易懂, 便于公众解读, 利于社会监督。

(三) 加强绩效管理和问责机制。

温家宝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说, “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 必须管得住!其实, 我们能够做到, 最根本的是两条, 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 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 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 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部长谢旭人在审议计划和预算报告时建议,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方面还需要继续推进。再者, 惩罚机制虽明确, 还应执行到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 有了条例还不够, 更重要的还是执行到位。

公开“三公”经费刚刚起步, 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治标与治本的全部目标, “三公”经费的公开标志着政府政务公开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必须开始思考下一步策略, 对公开“三公”经费作出系统安排, 特别是有关会计和审计方面的制度设计, 才能确保真正实现公开的全部目标。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尹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 会计之友, 2012年08期[1]尹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 会计之友, 2012年08期

上一篇:报社个人工作总结与报社摄影部2018年工作报告范文下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