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共16篇)
1.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 篇一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反衬出作者因现实烦恼而产生的不宁静心情。
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由写画到
2.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 篇二
第一, 细腻委婉的描写极富画面美。朱自清在散文 (特别是写景散文) 中善于运用描写来细腻的刻画对象, 力求做到逼真、形象, 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的美, 就好像是一卷工笔的画卷, 丝丝入扣, 栩栩如生。比较典型的就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从第四段开始描写月下的荷塘。首先看到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看到的是叶子中间, 零星点缀着地白花。那些花儿形态各异,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吹过, 展示给我们的是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接下来又写月下荷塘整体的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最后写荷塘四周的灌木、杨柳和远山。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将一幅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 多样的写作手法极富情趣美。朱自清用精湛的技能, 将观察到的声音、色彩等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艺术手法传达出来,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他笔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描绘春天。《荷塘月色》中通过众多的比喻, 用“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等可感可触的事物、“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声音来形容静止的, 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荷香,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来表现月下荷塘的美感。这种化静为动, 点石成金的表现手法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三、巧妙的构思, 精确的剪裁, 使文章在很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朱自清的散文, 虚实结合, 详略得当, 充分展现其精密的构思。《春》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 不仅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而且行文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作者先全面、整体地观察春景, 从山色、春水和阳光几方面勾勒出春景的轮廓, 总体观察后, 再微观描绘, 有次序地、精细地观察春天的各种景象。“绘春”中描述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 在这五幅图的顺序安排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工夫。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 是人们最先看到的春天 ;次写“春花”, 因为花迎春, 它是春的象征 ;三写“春风”, 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春的温度 ;四写“春雨”, 雨润春, 既体现了春的特点又表现了人们对春到来的喜悦, 自然就过渡到了“迎春图”。尽管各幅画面观察的方法, 描写的角度不一样, 可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融入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对未来的喜爱赞美之情。“迎春图”中, 作者就像是一位丹青高手, 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 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 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第四,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着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往往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他笔下的自然都是人化的自然,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写真。他在“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 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 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在《绿》中“我”把梅雨潭的绿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
总之,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也奠定了他宗师的地位。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散文, 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让我们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学习“美”、靠近“美”。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一生创作了130余篇散文, 很多散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光中称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心境温厚, 节奏舒缓, 文字清爽。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 极富有真情实感, 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抒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背影》为例, 分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希望能窥视其文被人称为“美文”的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抒情散文,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篇三
关键词:严谨;质朴;画意
一、严谨结构的呈现
朱自清散文能放能收,手法自如。对于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因为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极其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在于他的“自由”与“随便”,但他的自由与随便是有严谨性的。
我们所熟悉的描写父子之间感情的文章《背影》中的“背影”是整篇的“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正是以背影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了艺术上的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了繁简有致、详略适当的组织和安排,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排全文结构纵横交错的经纬,所以,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突出要表现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但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它的美变幻且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多样性。他从主题出发,在构思作品时,往往运用对立与统一的方法。他的作品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题材和主题也会因文而异,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结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题材创造了不同的多样化的结构。
二、平时质朴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他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会发现其言辞优美流畅,简洁朴素。其行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语句,取而代之的是质朴的语言基调。
在叙事散文中,作者能捕捉到生活事物中的细节。往往用平实、明净的白描式的语言进行创作,有些看起来不在意、不经心的话语,却成了作者传神的笔法,而不是对语言的细致雕琢和再加工。尤其是他在后期散文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
如,在众所周知的《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全用了平实朴质的叙事手法来叙述情节事件,不会让读者发现有一丝多加修饰和淡妆浓抹的地方。如父亲为作者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此句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一句很直白地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非常平白直述,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的神态栩栩如生。从中反映出来的是作者内心感受手法的秀丽,仅两句质朴的话语,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这种在语言上的平实手法的运用还体现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手法用得非常出色,平实、简练、流畅。
三、诗般的画意
我们知道散文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局,朱自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有关诗的意境投入到了散文里,使散文具有浓烈的诗意,从而使他的散文也有诗般的画意美。
朱自清散文中用于广泛,而新颖的譬喻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生动、活灵活现的优美画面。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开篇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将自己的情绪抒发了出来。作者当时正在清华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作者心中有些不平静,所以,来到清华园的荷塘来散步。半部分重点的描写是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先写荷塘的静态美,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吹拂之下的动态美。如在微风的陪伴下来缕缕清香,而荷叶、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作者先是通过荷叶、荷花和荷塘的层次写月色。《荷塘月色》呈出的诗般画意,在《背影》《春》《绿》等都有所体现。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是通过严谨的艺术构思,通过语言和创造诗画俱美的意境,使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他五四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他以“真挚深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杨亚林.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朱自清散文艺术管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4.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篇四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色彩浓郁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是其散文创作的突出特色。《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把真情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这些都是轻淡的,情态交融,静美淡雅,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显示出多姿的美,丰富的情感,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二、意境情景交融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力求“绘画美”,意境清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荷塘月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月下荷塘的跃然约上,“神异”奇美,无美不备。《绿》中“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春》中 “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这些内在诗情与外在景物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构思缜密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组织有序,剪裁分明,布局完整和谐,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首揭全文之旨,点明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对尽情享用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语言清新自然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十分注重语言的创新。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备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具朴质无华、蕴藉腴厚之美,其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荷塘月色》语言清丽优美,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朱自清散文情感色彩浓郁、意境情境交融、构思缜密精巧、语言清新自然,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总的说来,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美的风格中立新意,创新语,在平淡之中看出神奇,平正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美在他的散文中几乎完美无缺,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家当中,能够达到这样高度的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篇五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在散文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其魅力令读者久久不能释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优美的乐曲,诵读起来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一咏三叹,或回环往复,或一泻千里,每一个字、词、语句,都是跳宕的充满灵性的音符。朱自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修辞艺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出神入化。下面从音乐美、色彩美、修辞美三个方面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
一、音乐美
(一)整齐的美
(1)对偶的运用
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荷塘月色》
作者描写天上的满月,由于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时,就用了对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如果仅把淡云遮月描写成“小睡”,而不用“酣眠”与之相对,其艺术效果就不会这样强烈。
(2)排比的运用
排比句式可以使语句整齐,但不一定具有整齐的美,因为整齐的美还要求不雷同、不呆板。朱自清散文的排比句式就做到了这一点。如: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荷塘月色》
作者十分巧妙地把四个排比分成两部分,一方面适应了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雷同。第三句中没用“我”字,使句子精炼而不杂沓,匀称而不呆板。
(二)抑扬的美
利用语音的平仄和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奏上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1.协调平仄
是指在诗歌或上下整齐的句子中讲究平仄相间、对应。这样的平仄相间、对应,能使语音起伏有致,产生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匆匆》
(2)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匆匆》
例(1)中的“燕子”是仄平声,“杨柳”是平仄声,“桃花”是平平声。例(2)中的“去”是仄声,“来”是平声,“去来”是平仄声。以上的例子中,作者基本上做到句内平仄相间,上下句基本上平仄对应,显得起伏有致,和谐悦耳。
2.长短句的运用
一长一短或两长一短的句子搭配形式,也可以构成抑扬的美。如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绿》
这段的句子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这种节奏起伏很具美感。
二、色彩美
(一)朱自清运用色彩的基调是淡雅的,很少用浓墨重彩。
如: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泛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朱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但淡淡的冷色,不能朗照的云, 《荷塘月色》整个景物描写就是以淡雅的月色为背景的,突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冷,静寂。
2.“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着灯,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是夜幕初垂,灯光刚明,光、烟霭、水波互相映衬的景象。等到灯火明亮时,碧阴阴的秦淮河又变成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尔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二)在色彩的描写上,运用对比的手法。
朱自清对散文的色彩描写表现在写景状物之时,常常能运用独到的眼光捕捉独特的瞬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色彩描写,给人以新奇之美感。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自然巧妙地用冷暖色相比。如:
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②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父亲的黑帽,黑大马褂,深青色的棉袍,颜色都是深而冷的,隐隐地露出了当时的悲伤,惨淡之情。接着,作者在全文中安排了一个唯一的亮色“朱红”。在对比中,红红的桔子异常突出,恰似父亲那颗赤红的爱心。在家遭不幸,祸不单行,父子离别之际,这红色的反衬,增加了凄凉的色彩,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令人潸然泪下。
三、修辞美
辞格的使用
1.比喻的大量使用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
一组新奇的比喻,把荷花描绘得圆润有光泽,显得那么娇美、洁白。一个平凡而荒凉的荷花塘,到了朱自清的笔下就被描画成一个令人目眩神摇的`境界,显得那么秀丽迷人。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
作者在写荷叶时,把“高出水面田田的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之“态”、之“色”,也赋予荷叶以情,似乎荷叶就要翩翩起舞了。
2.通感和联想的连用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6.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 篇六
[摘 要]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朱自清 语言 艺术 时代性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如:
(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儿女》)
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 自然。“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再如:
(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谈抽烟》)
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五四时期,他在努力打破白话文的艰涩难读并自觉追求“口语化”语言艺术的同时,并不回避文言词语及某些西欧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朴质的叙事散文《背影》中,就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惟”“箸”“诸多”“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等。这些词,典雅传神,蕴涵了作者怀念饱经沧桑的父亲的深沉感情,凝练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借用也是审慎的,少数的外来词尽量音译,如《荷塘月色》中的“梵阿铃”;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如
(3)她松松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梅雨潭》)
作者在形容词“皱缬”“明亮”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使其动词化,与中间一句 1的“摆弄着”结构一致,句式整齐,更显露出梅雨潭的情态。
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了一种能雅俗共赏、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也是当时的文学语言在努力向前 发展 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二)遣词造句的艺术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自序》里曾谈到:“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作用。„„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与诸多启发。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道:“沿路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这一“飘”一“度”,既与歌源“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
恰当地运用叠词,不仅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还特别能给人舒缓婉转、轻柔真切之感,传达出深远的情意。如:
(4)人生若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跋》)
文段中的几个叠词意象丰富、广阔而形象,描绘出形态、情味、程度各异的人生梦想。这样的叠词在朱自清的各类文中都有,而写景抒情类散文里尤多,带给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朱自清还十分注意句子排列的节奏感。他的文句总能散、整结合,长、短句式间隔有致,且行文的缓急、跳跃与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情感的起伏紧密相联,句子之间有 音乐 的韵律美。在《冬天》里,有一段写回家时情景的语句,就兼容了这种字词与句式恰当组织的双重美感:
(5)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冬天》)
先是对称简洁的转折句式,两个“老是”朴实传神,家中的温情便清晰地凸现在外面的凄冷之上。接着写回家景象,全用短句,“开着”“挨着”“向着”几个动词令人回味无穷,一家人的团结友爱表露无遗。最后再用“似乎„只有„也只有„”的句式抒发感受,把作者对家的深情与家带给作者的感动表现得自然流畅、形象空灵。
无论是动词的传神达意、儿化词和叠词的轻巧蕴藉,还是句式的跌宕有致,都表现了朱自清对语言技巧的深钻细研和运用语言的纯熟与机巧,反映出他对时代语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表现手法的灵活
朱自清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用情均细腻深刻。他能把对平常景物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联想,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做到虚实结合,从而营造出各种幽美意境来。朱自清喜欢设喻,将自己善感的情思寄托在一个个清新而完整的比喻意象之中,使文句优美传神。在《荷塘月色》中,这样的比喻就很突出。如:
(6)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作者先将“月光”比作“流水”,化无形为有形,接着紧扣“流水”,写出其完整的姿态动作“静静地泻在„„”,表现出月光的轻灵生动,月夜的静谧和幽美。
再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作者写到一个五岁女孩只卖七毛钱时,把它喻为“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极言生命价格之贱。比喻贴切形象、内涵丰富,有力地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 艺术 是其语言的另一大特点。他善于以“移觉”的方式使各种感觉融会贯通,给人灵动漂渺之感,在传情达意上收到了奇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这样描写“荷香”: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花香本属一种“嗅觉”,似与“歌声”无甚关联,但作者却感受到“缕缕清香”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朱自清散文中的表现手法自由灵活。为了更细腻准确地传达某种感触,他常把几种修辞串连在一起,而无堆砌之感:比喻常将比拟融合其中,使意象生动完整;通感事物之间的神似又借助了比喻的形式;有时将多个比喻或拟人形成排比,在层层递进中表达出更深厚的情意;或顺情引用文字,使文情更浓,意更切„„
二、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2]这“朴素”“平淡”之论,既符合其创作实情,又与其“谈话风”口语特点相一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自然 流畅,情感真挚,简约传神,形成了一种“朴质清幽”的神态。
在他的散文中,情或由事发,或由景生,自然地抒写出其独特的心眼观感,深刻地展现了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一个善感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怀。读者徜徉在其质朴的文字中,也似走入了他那片细腻的感情天地。这种风格,在其不同类的散文中,表现形式与内涵却又各有特点:
(一)在叙事散文中,他能抓住平常人及事件中动情的细节,用质朴、简明的白描式语言进行描摹、勾勒。一些看似淡然的、不经心的语言,却正是作者的传神之笔:不夸张、不雕饰,浓浓真情孕于质朴之中。在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全用了白描来记事,未作多余的修饰、渲染。全文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但像“爱”“感激”“关心”等抽象概括的词儿一个也没有,更没有华丽铺陈的词句,就凭着自己用心地观察、感受和细致地描摹,将父子之间浓厚的真情写得真切感人。如车站买票那一段:
(8)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背影》)
作者抓住父亲动作——“拣定”“嘱我”“又嘱咐”,写出父亲不只操心“我”的位置、衣物,还担心“我”的旅途生活,想方设法为“我”做极其精细、周密地考虑和安排。这些描写,看似平常简洁,却恰到好处,使一个饱经沧桑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他的《给亡妇》,也全是这种简朴生动的语言。此文具体描摹“亡妻——谦”对孩子和“我”这两方面的爱,表达“我”对妻的感激与缅怀。通篇无一夸张矫情的“爱”字,却给人情真意切之感。如写谦对孩子的惦念:
(9)“„„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心不下孩子。病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给亡妇》)
这一个个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妻子的爱子之情,十分感人。
(二)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朱自清尤其注意了情与景地紧密结合,写景细腻清新、景中含情;抒情真切朴素、情中有景。
在《春》中,一幅幅春景图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无论是春草、春花,还是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都被写得意味盎然。如写春花时,有一句“闭上眼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联想,与上文连贯自然,不仅侧面写出了花的多与香的浓,更使人感到了这花儿带来的希望与收获。画意与诗情,浑然天成。
另外,在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他的抒情感喟也不空洞,而是写出了生活中的情景事理,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由衷之情。如《匆匆》第三段中写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
(10)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城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众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匆匆》)
作者把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融入了“太阳的挪移”“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着”“叹息”等行为、场景之中。这些细小平常的生活情景,带来了他对时光深深地思考。朱自清用多情的眼看天然的世界,把笔下的世界也变得多情、美丽。无论何时,朱自清都善于捕捉细节,细腻刻画对象,以有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他朴实真挚的写实风格;而写实不落窠臼,总是蕴含了作者的浓情真意,表现出朴中见巧的独特风格。
参考 文献:
[1]见《朱自清全集》
(三)(江苏 教育 出版社1988年版)。
7.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篇七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在于:
一、节奏生动、整齐之美
刘大槐说:“文章最要节奏, 譬之管丝繁奏中, 必有希声窈渺处。”[1]“希声”是乐声中的“至微之声”, 用以比喻文章的节奏。朱先生很赞赏他的主张, 并加以具体发挥:“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 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 周身筋肉仿佛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 或是舒缓, 都产生极愉快的感觉。”
(一) 采用长短句的句式, 运用回环、反复、详略呼应等修辞方式来调节语言的节奏, 为表现题旨服务
“这是袭击, 也是污蔑, 大大的污蔑!我因了自尊, 一面感到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 (《白种人——上帝的轿子》) 这里用短句和“详略呼应”造成了快而强的节奏,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怒情和耻辱感。还有“抗战的中国在我们的手里, 胜利的中国在我们的面前;新生的中国在我们的望中, ……中国要从工业化中新生, ……中国要从民主化中新生, ……中国要从集体化中新生, ……”由于运用了大量的“错综式反复”“排比”, 造成了很有气势的节奏, 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憧憬新中国的那种热诚的心情。又如:《春》的节律, 活泼而又平和, 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妥。文中大量使用三音节词语:“嫩嫩的, 绿绿的, 园子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 满是的”,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在乡下、水路上、石桥边……”。这些三音节词语的特点是十分活泼流畅的, 它们穿插文中, 使得全篇始终有一种流畅欢快、欣欣向荣之感, 读了它好似按到了春天那扑扑欢跳的脉搏。三音节词虽然跳跃活泼, 却易使文章失于平稳, 为克服这一弊端, 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式, 使三音节词成对出现, 这就符合了现代汉语成双成对的特点, 使人于活泼中更觉其平稳。
(二) 通过排偶、排比和对偶句式的运用, 语言更加整齐流畅且富有节奏感
我们在朱先生的散文中, 经常会发现排偶句式。例如:“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匆匆》) ,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春》) 。
这种语句, 观之整齐匀称, 读之连贯通畅, 听之节奏明快, 品之回味无穷, 具有一种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排比句式的妙用, 也是朱自清散文语言音乐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匆匆》一文中写到:“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并未提出一副“要珍惜时光”教训人的面孔, 而是通过“洗手”“吃饭”“默默”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细节, 却给人以“时光催人老”的紧迫感。这种排比复迭的句式, 节奏和谐, 铿锵悦耳, 读来就像听古典乐曲《阳光三叠》一样余音袅袅, 韵味无穷。
二、声调悦耳, 抑扬顿挫
中国古典诗歌和骈文很讲究平仄、押韵, 现代散文当然不可能也不必那样。但平仄和收韵的适当注意还是能有抑扬起伏、回环变化的声调之美。朱先生的古文功底很深, 所以他往往能“不经意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如写“梅雨潭”, 作者抓住了潭的特色——“绿”, 以“绿”为题, 以“绿”为眼, 以“绿”为中心, 甚至连句子末尾的字也大量收于与“绿”相同或相近的“i、u、ǖ”韵 (如:布、低、体、底、气、意、主、去、缬、肤、举、女……) , 当然, 真相收韵于“绿”的就更多了。
(一) 语气词和叹词的准确适用, 使语言的音调蕴涵了深情
“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 你成天儿忙着, 汤呀、冷呀、暖呀, 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哪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给亡妇》) 如果去掉这四个“呀”, 只说“汤、药、冷、暖”便要大为失色。“失”在何处?这就是失掉了“忙着”时的气氛, 失掉了作者带着深挚之爱的埋怨的口气, 失掉了音乐美。
利用语言的强弱和句式落错有致的变化, 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这也就是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声调的平仄相同或相对, 构成语言的抑扬之美, 这是诗人写诗常用的艺术手法。朱自清既是散文家, 又是诗人, 在散文创作中, 他是很注意平仄格式的。例如:“淡淡的月, 疏疏的林”, “去的尽管去了, 来的尽管来着”等, 都充分注意了平仄的相同和相对, 又仿佛是顺手拈来, 不着一点痕迹, 琅琅上口, 趣味无穷, 是诗化了的散文语言。
(二) 拟音词和叠词错落有致的搭配, 也显抑扬顿挫的音节美
声音之中有美的感人力量, 语言借助于声音, 让声音和语言发生关系, 可以作为一种强烈的表情达意的手段。在朱自清的散文里,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模拟声音时, 可以做到形象逼真;在描绘声音时, 能够激起人们的音乐美感, 在语言里寄托着情感。
《匆匆》里的阳光是“斜斜”的, 它“轻轻悄悄”地挪移, “我”“茫茫然”旋转, 时间去得“匆匆”, 它“伶伶俐俐”地跨过,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 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 表现出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的情绪上的飞快流动, 有一种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音节匀称, 和谐之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音节和谐动听在善于运用“重叠式”, 中国古代诗文, 尤其是宋词、元曲里运用较普遍, 它具有和谐悦耳、活泼自然的音乐美。
有人统计过《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词, 用得非常的得体, 而没有丝毫的复沓。例如:形容“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时, 不用“蓊郁”, 而用“蓊蓊郁郁”。既加强了夜的寂静, 塘的幽静, 心的不宁, 这种情景交融的气氛, 又使语言增加了和谐的音乐美。
他的《莱茵河》一文中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的搭配互对, 更为讲究。如:“马克思与考勃伦兹之间, 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 高高下下的, 错错落落的, 斑斑驳驳的, 有些已经残破, 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 住过盗贼, 或据险自豪, 或纵横驰骋, 也曾热闹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 任凭日晒风吹, 一声儿不响。”
这儿“高高下下”“错错落落”“斑斑驳驳”, 三个形容词叠词连在一起, 音节匀称和谐。“住过英雄”“住过盗贼”, 两个双音节的动词“住过”互对, 两个双音节的宾语“英雄”与“盗贼”相对, 音节匀称韵律和谐。“或据险自豪”, “或纵横驰骋”, 两个单音节的“纵横”“驰骋”相对, 也给人音节匀称和谐之感。
综上所述, 我们读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犹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 又如欣赏玲珑剔透的象牙雕, 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美的陶醉
摘要:本文认为朱自清散文具有真淳的情趣美和超乎寻常的语言美。朱自清散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形象美、新鲜美、口语美。笔者试从其音乐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节奏生动、整齐之美。二、声调悦耳、抑扬顿挫。三、音节匀称、和谐之美。
关键词:节奏生动,抑扬顿挫,音节和谐
参考文献
8.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篇八
【关键词】朱自清 艺术 风格
朱自清,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本名自华,自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淳朴细腻,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秀,包含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透着灵气。朱自清以其标志性的美文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抹綺丽的色彩,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代表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大师生于近代中国,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段沉痛的历史。在漫长曲折的人生经历后,大师以其深重的爱国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成为了一名鉴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斗士。纵使身患重病、缠绵床榻,也极力的投入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斗争中,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愤怒的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并告诫家人绝不能因为一点面粉而丢失对于国家的忠诚,从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气节。毛主席曾大力的赞扬了朱自清大师不为美帝国虚伪“救济粮”折腰的爱国精神,评价他“宣示了我中华子民的英雄血性”
1 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民国时期的大家,其作品都带有那个残酷时代的烙印,朱自清先生也不例外。先生开始拿笔写文章,便是受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影像。自那时起,先生的散文一直与时代保持一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每个阶段的历史。后来的五四运动的低潮、再发展、西方文化刺激下传统文化的变革大跃进和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伤痛,都在先生的文中得到了详细的体现。而随着先生人生的前行,先生的文体日趋圆满,风格益发显著,最终诞生了独树一帜的朱自清派散文。
先生的文章偏向于叙事和抒情。先生叙事的散文,多是描写社会百态、芸芸众生;而抒情的散文亦或描写家庭的温脉的亲情(比如《父亲》、《儿女》),亦或以大千世界内的自然之景传递出先生内心的感慨与思考(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荷塘月色》等)。而说到借景抒情,不得不提先生的一篇绝佳之作《白马湖》,借着对曾经逝去的时光的回忆,先生用笔表达出了常人难以言喻的对故友的思念和牵挂。而本文将从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角度来探讨先生的散文风格。
2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2.1 结构上的艺术风格
就论散文自身而言,如其名所意,散文便是松散随性,不拘格式和规则,其文只求写出作者的主题思想,虽看起来语句飘忽东一句西一句,但“形散而神不散”。先生的散文更是得了其中真味。随意翻动先生的文字,看起来充斥着大量毫无关联的语句,可若静心细细研读,就能发现先生埋藏在其中的精巧构思和严谨的结构。譬如《荷塘月色》一文,先生一笔写景一笔说情,看起来松散不知所云,可仔细体会下,你就能感受到先生在字里行间表述出的苦闷,而随之你也被先生的文字所感染,被带进了他当时那苦闷而无法明喻的心情。这就是优异散文的必须品质之一。
2.2 抒情上的艺术风格
散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抒情。先生的散文中主要有三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人抒情和接物抒情。
(1)借景抒情,在著名代表作《荷塘月色》中一开头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先生是为了追求片刻精神上的安宁,而走到了这片安详的荷塘月色中,为的只是暂时抛开烦恼,但先生忧思繁多,怎可能真的在这些景色中忘我沉迷?便是一片蝉鸣与蛙声,也能重新勾起先生的愁绪,叹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安详的景色与阴云密布的心境的对比,体现出了先生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失落。先生对景色由衷的赞叹,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心情。
(2)借人抒情,在另一篇被采纳进高中教材的文章《父亲》中,描述到父亲从不放心茶坊而决定亲自来送,到帮助儿子挑选座位、叮咛嘱托,又跑去买橘子等一连串琐碎平常的小事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3)借物抒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事物进行描写,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能被先生拿来表达出深沉的哲学思想。
2.3 语言表达上的艺术风格
先生的散文,其语言表述也是一绝,简要的形容就是:口语化、简练含蓄、画面感强。
(1)先生的观念里,文学创作中最忌讳用过于华丽的语言矫揉造作,语言就该是清新淳朴的。所以在先生的文字里,我们能发现大量的口语化淳朴清新的语言描写。譬如在写威尼斯的桥时,先生是这么写的“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于此类似的口语化表达,在先生的文集中俯拾皆是。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不仅没有使得散文读起来十分的粗俗,而且让文章显得自然真实,翻开时犹如清风拂面。
(2)其次,先生的语言一直力求简练含蓄,不说废话。在《春》中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化的“偷偷”让文中的小草更添一分生气,使得冬去春来、生机盎然的场景描写生动形象,不显得刻板和套路化,多了几缕喜悦在其内。
(3)最后,先生的文字里能够装下一副画。你读完一遍先生的景,闭上眼睛,那画卷就在你的脑中铺陈开来。先生把“田田的叶子”写成“亭亭的舞女的裙”,那绿油油的叶子就恨不得从字中钻出,要与你共舞一番。而这种特殊的内涵,便来自于先生那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3 结语
实际上,凡是成绩斐然文史留名作家,都具有自己辨识度极高的风格特色。朱自清作为中国文坛的一座高耸的山峰也不例外。朱自清通过自己在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自创的鲜明特色,为自己成为散文巨匠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者对朱自清的解读可能还会更加深入, 但是有一点是永恒的, 那就是朱自清独特的写作风格将会在中国的新文学史上永远传颂的。
【参考文献】
[1]黄凌飞.情真意浓 精美缜密 清秀纯朴——朱自清散文特色的研究和分析[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10):3-3
[2]林金海.读美懂美享美--朱自清散文与小学语文[J].新校园(上旬刊),2014,(6):242-242
9.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篇九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③、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与现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再如《儿女》: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
10.朱自清散文:春 篇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作家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读书体会: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精美小诗: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自己小作文:
在巍峨的泰山脚下,有一处美丽的花园小区,我们的学校-南实小学东校,就座落在这个小区里。校园的四季风景如画,有看不完的缤纷色彩,有说不完的有趣篇章。
11.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篇十一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的文风是十分独特的,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结构的艺术魅力、抒情的艺术魅力、语言的艺术魅力三个方面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结构的艺术魅力
(一)优美的构思
1.“文眼”的设置
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文眼”是一篇散文的重中之重,是作者对素材的艺术性概括,它是作品中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思想的统一体。散文围绕“文眼”把素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散文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例如:《春》这篇短小而又精致的散文,文章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谚语开头,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这篇散文通篇都是美景美图,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用“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做文章的“文眼”,是思想核心之所在。这个文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毫不粉饰,却不乏美感。
2.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都有一条线索很好的为主题服务,这条线索将生活片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篇结构严谨的优美散文。如果没有这条线索,文章中的材料将像一盘散沙,互不相连,更不可能有何艺术魅力,观赏效果不佳。总的说来,朱自清散文的线索分为“纵贯式”和“横贯式”。其中《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 《给亡妇》、《冬天》等采用的是“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将看似不相关的生活片段并列组织在一起。
(二)缜密的结构
1. 服务性。结构是服务于文章内容的,运用的好将会领文章更加优美,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好的散文结构是具有服务性。总的来说,结构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服务才能创造出好的散文。《背影》一文中“背影”是“文眼”,是文章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文章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写作素材进行深加工,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一文的结构具有服务于主题的作用。
2. 整体性。细细品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结构的整体性,作者善于将各种写作素材认真裁剪好,按写作思路排好先后顺序,之后进行巧妙的缝合,使得整个文章看上去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即不同维度的写作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
3.多元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中,既有整理的美,又富有变化的美,而且千变万化,色彩艳丽。他从主题的需求出发,他的作品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作品的结构中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因不同的题材和不用的主题也会有所差异,继而出现了结构的多元性。
二、抒情的艺术魅力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都是叙事抒情的代表作品,朱自清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方法,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在偏重写“身边琐事”的文章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更“情意化”,抒发了真情实感,更有一番“声色”。他的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在朱自清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是借景抒情的文章。在这作品当中,他喜欢描绘各种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特别钟爱用重彩工笔,大多“以形传神”,尤其重视形似,主张“以形为本”,若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了,孜孜不倦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朱自清有一部分散文是融情于理的,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既有理论的美,在理论当中又带有抒情的美。例如《航船中的文明》一文中,作者对男女分座一事的陋习进行了讽刺,在文章中朱自清把叙事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抨击了旧社会的恶劣制度,表达了人们对旧社会和反动军阀的痛恨。
三、语言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他的语言艺术中带有含蓄,平淡朴实,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辞藻,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相反都是平常之词,既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正是这些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动词的运用可以使所写之景瞬间活跃起来,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朱自清散文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同时在积累了中国古典诗文词汇的基础上,在吸取西方语言文化精华的前提下,作者善于掌握平易近人的群人语言,写出别具风格——新鲜活泼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
12.朱自清短篇散文 篇十二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
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
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
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
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
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
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
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
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
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
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
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
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
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
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马湖》朱自清
2.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3.朱自清《扬州的夏日》欣赏
4.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5.朱自清人物生平
6.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教学实录
7.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
8.朱自清《背影》名句
9.朱自清作品《致亡妻》的赏析
13.朱自清散文《匆匆》 篇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散文诗,但是从作者将此文收录于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诗歌与散文集《踪迹》看,作者是将此文作为散文作品的。因为其《踪迹》之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而此文恰被作者收录在其第二辑散文部分的。
该文凡五百四十一字,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原载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4期。此前,朱自清先生的作品都是诗歌。而此时朱自清先生则改诗歌创作为散文创作。其中缘由:一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决定的,二是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选择。因为作者面对时代前进中的社会与人的种种变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①作者细细地看了之后,就要把它说明白,自然,散文比诗歌更适合朱自清先生内心世界的表露,更适合他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的实现了。
朱自清先生写作《匆匆》一文是1922年。此时,恰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作者失望于现实,其心情苦闷,彷徨已不能自己。但作者恰如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②,彷徨而不消沉,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著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③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④以求得“段落的满足”。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于是作了《匆匆》一文,呼吁要振作精神,惜时奋进。
14.从朱自清的散文看其性格 篇十四
对朱自清的认识起于毛泽东的那句评价:“‘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所以,笔者眼前耸立的一向是一个刚正不阿、意气风发、如鲁迅般桀骜不驯的朱自清。
但读过了他的《春》,他的《绿》,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的清新自然,他的细腻柔美,他的踧踖不安,已使笔者对先前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一篇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更是让笔者茅塞顿开。
一个桀骜不驯的人,是用犀利傲气和倔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即使有美好的感情,也会给他涂上浓重的色彩,谱上沉重的调子,让人在大喜大悲中体味人情的悲凉或悲壮,要么让你总是紧张喘不过气来,要么嬉笑怒骂溢于言表,节奏感极强。
朱自清则不然。读他的《荷塘月色》有如在欣赏一位带着面纱的姑娘,那情味是需要你去品的,品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然后去想像她的眼睛、鼻子、面庞,然后去体味她别样的气质,那美便犹若维纳斯的断臂,瞬间有了一种虚幻的美,一种无法言表的美,一种无法比拟的惬意美。那月下的荷塘不正是这样一位女子吗?含而不露,美却不招摇,踱着细步,却是“闲庭信步”,掬揽水中的月,痴于雾中的花,那是何等的美妙!其实我们能从朱自清的很多散文中读到这种感觉,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到:“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一个豪情万丈的朱自清,一个桀骜不驯的朱自清,一个侃侃而谈的朱自清,甚至一个放浪形骸的朱自清,如何会有这么细腻的感触,如何会描绘出这么朦胧的画面?又如何会达到这美不胜收的意境?
二
与《荷塘月色》的柔美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即使是悲苦,作者还是娓娓道来,让读者静静地听,慢慢地品,那其中的滋味就不自觉地进眼,进心。
三
朱自清很善于运用口语的节奏和调子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读他的散文,就像面对面跟他进行谈话一样,亲切自然。“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莱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这是朱自清《儿女》中的一节,此种感受颇深。
四
一个有风度的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会适度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如戏剧之表演,不温不火。这该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极好表现。
所以朱自清该是一个隽秀的、穿长衫、带着眼镜、举止文雅、言谈彬彬有礼的书生,应该是一个平和中正的君子。
正是这样一个人,即使生存的环境再恶劣,即使生活的压力再强大,绝不会大喜大悲地来宣泄内心的愁苦。那苦闷,它要来得清,来得静;那惆怅就像是桌上的尘埃,眼前的蛛丝,虽不厚重,却留有淡淡的痕迹,有时撩之不去,有时又被生活的流水冲得一无所有。正因为如此,当那蝉声与蛙声又把作家拉到愁绪中的时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热闹光景。那荷塘展现的宁静、自由、平和,那采莲展现的人性的美好,又是令作家多么的向往。
记得曾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的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了他和平中正的品格和向往自然的情趣。”我们去评价一个人多多少少都要寻根溯源的,当然,朱自清也不例外。
其实,笔者一直在想,朱自清是出身书香门第,该是读着经典在私塾里长大的,而经典往往承继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而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经典大都是儒家圣人的典籍,而儒家文化讲究的是礼,中国也由此成为礼仪之邦。孔子讲“三十而立”,“立”就是立于礼,礼仪是人的行为规范。站有站之仪,站的时候要有一种浩然正气;坐有坐之仪,正襟危坐,人看起来端庄典雅。朱自清恰熏染着儒家精魂,彬彬有礼,却是浩然正气!
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e]
15.朱自清散文片段 篇十五
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
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
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
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
4) 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
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
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
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
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5)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
16.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 篇十六
散文阅读——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
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二、点击考纲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三、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她只能活七小时》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济南市一摸试题 《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潍坊市一摸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 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四、设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处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某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典例回顾:
《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学生答案展示1:
①每段的开头都有对该段的总结。使读者读起来更能清楚地了解文章内容。②多处使用‚证据表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例如‚现有证据表明:许多…‛,‚有关研究表明:一名儿童…‛
学生答案展示2:
①第三段采用自问自答的 形式,使文章内容更为通俗易懂。②采用举事例的方法,凸显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③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中年人的中心地位。
五、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讨论交流,记下发现
原则: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使用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六、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第二步,举例分析(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 第三步,指出效果。
例 散文阅读:问语言特色
原文:古韵深深里,我会让自己的思绪随意地飘荡。想那青山绿水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夏夜里,明月高悬在画楼的一角,梅花的疏枝在被月光映照出的银白的水面弄着清影。此刻,该有一轻舟从那枕河的桥底悠悠荡出,船头一长衫纶巾的公子,齿白唇红,冠上一定要嵌块白玉,腰间也要悬一青绿的丝绦,这就是我幻想的丰满形象了,在他轻启的唇齿间,吟出三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伴随着寒山古寺飘渺沉静的禅钟,此情此境,醉了我是必然的。
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赏析。(答出三点即可)①使用叠音词,如: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悠悠荡出,使语句 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用词)②使用长短句结合的句式,如:斜阳里……弄着清影,使语句错 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句式)
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梅花的疏枝……弄着清影‛,‚弄‛赋于 水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修辞)
④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月落……对愁眠‛,增强了文采和诗意。
七、学以致用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问题:这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答案提示】运用了口语方言,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此答案太简略,请你根据总结出来的办法(答题三步骤)将答案完善一下。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答案示例】
①划线部分运用了口语词。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瞪眼‛‚摆弄‛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文章质朴通俗。
②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被弄得迷迷糊糊比作‚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 ‛,写出了刘四爷的聪明善于调动。(杨慧敏)
巩固提高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参考答案】
第①处:语言简洁,使用短句,用词生动。如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第②处:语言流畅连贯,句式长短相间,用词传神。如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参考答案】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八、课堂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 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 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常见语言风格(特色)平实自然 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 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 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 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 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 音韵和谐
《古怪的重水》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①严谨。如第三段中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句式短小,语言简洁明白。
③朴素。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打这儿‛口语色彩浓重,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练习1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4分)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1)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从修辞的角度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臵悬念)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推荐阅读: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09-28
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07-19
小班语言特色课公开课08-28
张爱玲散文特色分析10-16
中考散文阅读语言赏析10-19
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06-18
大班语言秋天真美丽散文诗10-22
学校特色文化特色课程10-08
海南特色饮食06-12
人格特色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