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2024-07-21

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精选15篇)

1.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一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筷子这种取食工具分析日本文化的内涵。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从中国引入日本后筷子后在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产生了独特的筷子文化。筷子的长度和形状也进行了改造,与中国多用竹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更好的适应日本饮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点。日本筷子还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客人专用筷,还分男女筷。公用筷和方便筷的产生都缘于日本人认为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在上面,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在筷子的使用上有多达几十种禁忌,其中除了不雅举止外,有的还和葬礼有关系。

关键词:箸;筷子文化圈;灵魂;禁忌;日本文化;职称论文

在日语中筷子称为“箸”。按照《箸の文化史》的记载,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团的访问时的日本宫廷宴会上。圣德太子听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对隋朝宫廷宴会的描述,决定用中国礼仪款待中国使团,“箸食制度”就此引入日本。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到了奈良时代(710-784),随着唐风盛行,筷子进入到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1.筷子文化圈

如果以吃饭时获取食物的方式为基准,世界可以被划分成三部分:用手的占四成,用筷子和用刀叉的各三成。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等,这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与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兼用汤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酱汤的时候。日本料理中允许直接用嘴接触碗去喝汤汁,而在中国喝汤时要用“レンゲ”(调羹,因形似凋谢的莲花得名)。

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橋”相同。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竹子或木头的局部,也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能进食。可见,“箸”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庆祝活动时使用名为“太箸”( ふとばし) 的竹筷字,这种筷子中间鼓起,据说一头由神使用,另一头由人来使用,筷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现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日本虽不是发明筷字的国家,但于1975年将8月4日定为“箸の日”,因为日语中“箸”读作“は(8)し(4)”。每年的筷子节,主妇们纷纷购买新筷子,焚烧旧筷子,提倡正确使用筷子,感谢筷子为人类进餐做出的贡献。日本的研究显示,筷子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用其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人在用筷子夹取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

多田道太郎将筷子视为“高级工具”,“仔细考察叉子,就会发现叉子其实从纵向延伸了人类的手指,也即叉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与之相比,筷子必须手握两根小棒加以操作。如果不加操作,根本无法发挥其工具的作用。”筷子的实用功能很多,能挑、拨、翻、扒、捡、捞、戳、夹。无论烹饪方法是煎、炒、煮、烧、炸、烤,也无论对象是丝、片、条、丁、丸、块,只要灵活转动挑拨张合伸缩,全部都可以实现。“若从用手指灵巧操作这一点来看,或许能说筷子是最高级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叉子无论如何都不占优势”。

2.吸收与改造

日本的筷子和中国的竹筷子相比,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因为饮食中多生冷食物,如生鱼片,日本人将筷子前端改成又尖又细的圆锥形,使用起来更方便。中国人在很多人围着桌子吃饭时,使用长筷子可以轻松夹到远处的菜品,还可以帮别人夹菜。而日本人就餐时,每个人跟前都有一份饭菜,所以日本的筷子不需要那么长。

日本的筷子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还有客人专用筷。甚至还分男女,男用的筷子比女用筷子粗且长,夫妻饭碗也一样,男用的.比女用的大,这样看起来女子吃得少,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

烹饪时用的筷子有“菜箸”和“真魚箸”,比就餐用的筷子长,约有三四十公分。为了防止串味,往盘子里摆放菜时用“菜箸”,切割和摆放鸡、鱼时用“真魚箸”,这样的情景在古代的画卷中也可以看到。从火盆里取炭时用的金属制筷子叫“火箸(ひばし)”(火筷子)。

直接用自己的筷子从盘里取菜被称为“直箸(じかばし)”。吃生鱼片拼盘或火锅的时候如果没有配备“取り箸”(公用筷),日本人会向服务员索取,或者把自己的筷子倒置,用自己的嘴没有碰到的另一端夹取食物。“洁癖”的日本人还准备有“取り皿”(小碟子),将食物先用“取り箸”夹到“取り皿”后再食用。在接待的场合,如果喝醉了忘记用筷子的哪一端从大盘里夹取食物,招待方会很体贴的告之不用倒置筷子,以显示其亲切与体贴。

3.方便筷的发明

在明治三十年(1897)之前日本人进餐时都有属于自己的“食案”,类似于现在的“矮脚饭桌”,上面放着各种分好的饭菜和碗筷。虽然这一传统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未消失。现在的日本家庭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碗筷,孩子会说自己父母的碗筷“不干净”而拒绝使用。虽然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对碗筷一定属于某人进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里,还是有一种碗筷是专用的意识,不允许别人碰。而对于西洋传过来的咖啡杯子和咖喱盘子以及刀叉,却很少有人在意之前是否有人使用过。

在民俗仪式中出现的筷子多用洁净的原木或青竹制成,被视为神灵依附之物。日本各地至今仍残留着分手时在门口摔碗的习俗,这是由于人们不想让自己的灵魂留在上面,碗筷承载着的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促使了“割り箸(わりばし)”(方便筷)的发明。在古代日本,人们出门都会带着自己的筷子,因为外出就餐无法忍受别人用过的筷子。方便筷是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随着“二八荞麦面”(两成面粉和八成荞麦粉做成的荞麦面)在街头的热卖而出现的。一次性的筷子用过后就不会再有人用了,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会在吃完面后将筷子折断扔掉。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灵魂会停留在用过的筷子上,随便丢弃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至今仍有人会在吃完便当后随手将筷子折断。

2.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二

关键词: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等级制

一、日本“耻感文化”的内涵

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在其著作《菊与刀》中,她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考察了日本人价值体系,最终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即与欧美人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这一论述过程及结论,也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体现。关于“文化模式”理论,她在书中做过这样的说明:“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一些系统性的联系。我十分重视数以百计的单项行为如何构成覆盖总体的多种模式。”1我认为,耻感文化也是日本的国民文化模式之一。

“耻感文化”中人们的善行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羞耻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羞耻感的产生都是需要外人在场。在“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因为只要不良行径没有被别人发现,就不会感到耻辱,也就没有必要坦白忏悔而自寻烦恼。

二、日本“耻感文化”的源起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集体意识。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日本列岛周围被太平洋环绕,自然灾害频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个人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在部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以群体利益为最高行动准则的群体意识扎根于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之中。日本多山多水,地理条件将日本划分为多个区域,生活着不同的部族慢慢发展成为村落,且村落之间很少往来。这就加深了各村落的集体意识,并产生了排外主义。由于生存的需要,村落之间不断争夺生存资源,摩擦不断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之间的摩擦演变为地方势力之间的抗衡,最终演变为战国时代各方势力割据的局面。由此,集体意识和排外主义进一步加强。

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阶级意识。飞鸟时代的圣德太子(574~622)大力引进中国文化,当时最为盛行的儒家文化也传入日本。儒家文化讲究的“三纲五常”,讲究的“忠”、“孝”,事实上是维护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的规则。这使得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阶级把儒学奉为国学,将国人按照尊卑分为皇室成员、武士、平民三个等级。但是中国的耻感文化与日本的耻感文化还有不同之处。在中国的耻感文化中,道德是“知耻”的标准和底线,而对于日本人来说,“知耻”的标准和底线非道德,而是对集体行为准则的完全遵循。

日本本土神道教的影响——服从意识。神道教是日本本土最古老的宗教,也为日本耻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助推力量。日本神道教视自然界万物为神祗,属于泛多神论的宗教,认为“凡不平凡者皆为神”。所以“神”不仅有善良者、优秀者、有功者,凶恶者、奇怪者、可怖者皆可为“神”。民众对于“神”的感情,不仅有敬仰,更有畏惧。因此,民众心理有了“神高于我们的阶层,我们无法与之抗衡,必须服从神”观念。统治阶级也利用了神道教的教义和影响,向民众传播服从意识。

于是,通过上述自然地理环境、儒家文化和神道教教义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阶级意识和服从意识,使得日本人在狭小的阶层范围以集体利益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普通百姓开始接受了分阶层的思想,接受统治阶级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规则,并监督同一阶层和下一阶层人的行为是否触犯了规则。这三种意识共同作用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耻感文化”。

三、“耻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

(一)“耻感文化”是日本两次崛起的助推器

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西方国家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完成,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却只用了短短20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国土一片废墟、国民经济崩溃的谷底,到发展为资本主义大国,也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耻”是日本人重要的精神动力。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个人需要得到同伴或是他人的认可,否则就会自杀,抑或是努力洗刷掉不被认可的耻辱,而日本这个国家亦是如此,它时刻把自己置身于整个世界的范围中,要让世界来承认和认可它,并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实现了从落后的封建国家到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的转变,但日本仍摆脱不了它的自卑的心理,它需要他国的关注和认可,否则就觉得受辱。或许这和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怕被世界忽略,被世人遗忘,所以它要想世人或世界证明它的存在,并且因为它的存在,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在二战后日本国力的迅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耻感文化”助长了二战中日军的反人道行为

一方面,在日本的“耻感文化”下,道德的约束对他们的影响很小,而是强调将集体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主导。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对他们将做的或做出的很多灭绝人性的行为会感到内疚,但是这是上级发出的命令,他们仍然会果断地执行。

另一方面,日本军人是否感到受了作战对方的辱,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对作战对方的行为。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举了日本对俄国在旅顺作战胜利和日本对美国在菲律宾作战胜利的例子。在旅顺日本战胜了俄国,并认为俄国没有嘲笑过日本,日本作为战胜者曾谨慎地避免侮辱失败的敌人。 而日军在占领菲律宾期间的残暴行径和肆意破坏是世界周知的,本尼迪克特认为,这是因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有日本人都将美国的政策视为对日本的侮辱和蔑视。因此,对俄国和对美国的胜利,显示了日本人在“耻感文化”影响下对应的行为。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开创了国民性研究的先河与典范,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日益密切,关于国民性的深入研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中国为例,“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计划的实施,就需要对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的国民性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战略的顺利、有效、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3.

[2]刘代荣,姜昊.日本文化探索——以耻感文化为中心[J].学术探索,2015(02):115-119.

[3]陈飞.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学术论坛,2008,31(04).

[4]张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9(01):124-126.

[5]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菊与刀>和<家园>为例[J].日本学刊,2010(05):101-114.

3.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篇三

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作者:王玉莹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1期

摘 要:授受关系是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不仅要考虑尊卑关系和社会地位,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均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此外,授受关系的发展也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能体现出日本人一直以来特有的恩惠意识,希望大家通过对授受关系的学习,能更好的学习日语和进一步了解日本及其文化。

关键词:授受关系 使用方法 文化发展 恩惠意识 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56-01

日语中的授受关系表达独特,难以掌握,本文主要是想通过对授受关系的学习从而了解日本人的独特的恩惠意识。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授受动词有「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他们又可作为辅助动词使用变为「てくれる」、「てもらう」、「てあげる」,不同的授受动词产生不同的授受关系,下面来进行说明。

1.1 「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

「くれる」和「あげる」是“给予”, 「もらう」是“接受”。但授受动词也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くださる」是「くれる」的尊敬语,「いただく」是「もらう」的自谦语,「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和「やる」的谦让语。下面就其各自句型进行详细分析。

A: 甲は私に…をくれる(くださる)

此句型主语授予者一定是我或我方人员,「くれる」是用于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或授予者辈分低于“我”的场合,「くださる」则刚好相反,授予者身份是高于“我”的人,但要注意向他人谈起父母哥哥姐姐给了自己什么东西时,要用「くれる」。此外,「くださる」变型为「くださいました」。下面看一组例子。

①李さんは私にプレゼントをくれました。/(小李给我礼物)

②先生は本を下さいました。/(老师给我书)

在①中“我”和“小李”属于平辈,所以用「くれる」,而在②中“先生”是地位高于我的人,要用「くださる」。

B:乙は甲から/に…をもらう(いただく)

此句型主语是接受者,授予者作补语。用に或から表示,「もらう」用于平辈之间,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或接受者的地位高于授予者的场合。「いただく」则用于接受者的辈分或地位低于授予者。但也要注意,一般向他人讲述从自己父母姐姐等得到什么时,要用「もらう」,不用「いただく」。

③今お母さんから電話をもらいました。/(刚才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④昨日玉田先生から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昨天收到了玉田老师的来信)

在③中从母亲那接到电话,不用「いただく」而用「もらう」。④中“玉田老师”是地位比我高的授予者,因此用「いただく」。

C: 甲は乙に…をあげる(さしあげる)

此句型甲是给予者,乙是接受者,接受者一般是第二、三人称,「あげる」常用于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也用于授予者的对象是晚辈或动植物等。「さしあげる」用于接受者的辈分或社会地位高于授予者的场合。「やる」常用于接受者是授予者的晚辈或社会地位低于授予者的场合,也用于平辈之间的场合,或给动植物东西等。

1.2 「てくれる」、「てもらう」、「てあげる」

此种形式通常作辅助动词,没有被动语态,下面让我们通过例文具体分析一下。a王さんが絵を画く。

b王さんが胡さんに絵を画いてくれる。

c胡さんが王さんに絵を画いてもらう。

d王さんが胡さんに絵を画いてあげる。

例文a中是主语小王在进行画画这一动作,b中虽然是小王在进行画画这一动作,但是却是为了小胡。c中进行画画这一动作的不是主语小胡,而是补语小王,是小王为了小胡而画画。d中同a、b一样,小王进行画画这一动作,但也是为了小胡。

在c、d中正如大家所看到的,c 是以「てもらう」的形式,d 是以「てあげる」的形式。c中小王尽管不是主语,但为了主语小胡也进行了画画这一动作。d中小王虽是主语,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小胡才画画的。也就是说小王是“主语”小胡是“对象语”,通过上述解释,充分说明在使用「てあげる」时是主语移向对象语,而「てもらう」则反之。授受关系和恩惠意识

授受关系和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又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方面,而对授受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浓厚的恩惠意识。

2.1 日本人恩惠意识的体现

前面提到从授受关系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恩惠意识,下面让我们通过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a郭さんは私に万年筆をくれました。/

b郎さんに映画の切符をもらいました。/

c私は張さんの卒業式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した。/

a、b、c都是在表现授受关系,但其中还包括了恩惠意识,a中“我”是受惠者,小郭给我钢笔,小郭对我有恩惠。b中“我”也是受惠者,小郎是施惠者,小郎给我电影票,小郎对我有恩惠。但c中“我”变成施惠者,小张是受惠者,我给小张礼物,我对小张有恩惠。

无论是授予者还是接受者,都有一定的授受关系和恩惠意识。

上面我们所看到的是「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的恩惠意识的体现,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作为辅助动词是如何体现的。

2.2 辅助动词的体现

看下面的例子

aわざわざ遠い所から来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母は私のスピーチが素晴らしいと言ってくれた。/

上面两个句子用到了「てくれる」,下面我们把辅助动词去掉则变成:

cわざわざ遠い所から来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d母は私のスピーチが素晴らしいと言った。/

通过上述两组句子可以看出,c、d去掉辅助动词之后,哪位是受惠者哪位是施惠者已经分不清楚,尽管句子大意通顺,但确体现不出恩惠意识。在a、b中“为我远道而来”、“说我演讲很精彩”充分体现的恩惠意识。

无论是普通的授受表现形式,还是作为辅助动词的授受表现形式都可以看出恩惠意识。3 结语

各国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文化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日语本身具有暧昧性,因此在使用时切忌混用乱用。本文只是简单的对授受关系的分析,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4.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四

文章关键字:日本超市作者:宋效中发布时间:2007-10-8

作者:宋效中/李华/胡志敏 主题类号:F511/商业企业管理 【 文献号 】1-18

【原文出处】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沈阳

【原刊期号】200001

【原刊页号】14~16

【分 类 号】F511

【分 类 名】商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10

【 标 题 】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作 者 】宋效中/李华/胡志敏

【作者简介】宋效中 李华 胡志敏 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现实,借鉴日本超市经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超市目前存在的规模小、价格高、商品种类不全、管理手段落后以及经营方式不灵活等方面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发展连锁经营、实行低价策略、增加商品种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 键 词】超级市场/问题/对策

【 正 文 】

超级市场(以下简称超市)的形成被誉为零售业第四次革命。从1930年美国创办第一家超市开始,经过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现已遍布世界各地。1981年4月,广州出现我国首家超市,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竞争对零售业的冲击,全国各地掀起建超市热。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有各种类型的超市超万家。我国的超市已基本具备了超市理念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但它与国际上规范化的超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文拟以日本的超市作为主要参照系,以说明我国超市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一、我国超市存在的问题

1.规模问题。

超级市场,顾名思义,是规模巨大、商品繁多的大型购物场所。我们在日本所见到的超市营业面积大都在万平米以上,建在市中心的超市略小一些,建在市郊的超市都规模宏伟巨大,营业面积在几万平方米。其商品琳琅满目,从吃到穿,从穿到用,从用到玩,不下上万种。因为商品齐全,几乎消费者日常生活要买的物品都能在那里随意挑选购买。所以,消费者往往在休息日驱车前往,花几小时时间,一次购齐,这比跑几家商店要方便得多;在一家商店购的多,价格又便宜,消费者感到既方便又合算。每逢节假日,大型超市门前车水马龙,超市内顾客熙熙攘攘,就像我国春节前置办年货的人群。

而我国的超市一般规模较小:有的设在百货商店中的一角,有的只有几间房子的店铺,营业面积多在500平方米左右。沈阳近几年有几个大的超市出现,但从全市超市平均面积看,仍然较小。因为超市营业面积小,商品的品种也不能多,消费者难于随意挑选,随意购买。相比之下,只相当于日本昼夜营业的便民店,是典型意义的初级阶段超市。

2.经营方式问题。

日本的超市大多采用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有的是地区连锁,有的甚至全国连锁。它们进货时一般实行联购分销,享受较高的价格折扣,进货成本低,卖给顾客的价格也低,因此竞争能力很强。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象日本超市那样全国性连锁当然不容易,但地区性或全市性连锁还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超市多以独立经营为主,即使实行连锁的超市也不过几家、十几家分店,每个分店的规模又很小,从联购分销中降低进货成本的好处就不明显,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3.商品价格问题。

价格竞争在目前仍是超市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日本超市商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商店低10%-30%,以求薄利多销,而且随行就市,随着销售情况及存货时间长短迅速调整,有的商品甚至一天就几次变更价格。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少数下岗职工和停产半停产单位职工收入甚至绝对下降,对商品价格要比日本人敏感得多。价格较低,就很有竞争力。但我国超市由于规模小,独立经营,且经营档次偏高,另外还有商品进货后重新包装、整理、分类费用,资金周转速度慢,所有这些都难以形成薄利多销的良性循环,使超市价格竞争能力大打折扣。

4.经营品种问题。

日本超市的经营品种多在万种以上,能满足普通市民“一次购齐”的需要,而且侧重经营各种食品、水果、蔬菜、杂货、家庭日用品,其中鲜活商品占主导地位。

我国超市经营的品种则相对较少。据了解,现在国内最大的超市也只有6000余种商品,而且侧重于易保存、防腐烂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占有率有限。

5.服务对象问题。

日本的超市由于普遍实行低价政策,其服务对象一般是普通市民,特别是家庭主妇。而我国超市由于难以实行低价政策,又经营档次偏高,偏离了普通群众的需求,服务对象倾向于中高收入者群体或依靠父母中高收入生活的年青人,它说明超市的目标消费市场发生了偏差。

6.管理条件的问题。

日本的超市在管理硬件上有严密的条形码管理系统(POS系统)生产企业提供给超市的商品都打上特定的条形码标记,无须超市重新包装,结算过程十分便捷;日本的超市房顶上有电视监视,门口有未付款者警报器,对于盗窃和由于各种原因未付款者能及时发出警报。超市的服务人员只是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咨询服务,并不扮演监视顾客这种令人讨厌的角色。

而我国超市的硬件设备落后,国产商品中印有条形码的比例不到40%,推行POS电脑联网技术的超市也不多,电视监控系统和偷盗警报系统没有或不灵活,要靠营业人员进行监视,这必然增加了营业成本,还造成顾客与超市的感情隔阂,失窃现象时有发生。

7.超市产生的人文与经济环境问题。

日本的超市产生于社会物质财富十分丰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社会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时期。在日本的垃圾堆里,旧彩电、旧冰箱、旧自行车、摩托车、轿车等随处可捡,因此一般市民对冒风险到超市去占点小便宜并不感兴趣。在日本偶尔有小偷小摸的是不大懂事的孩子和较为穷困的学生,而暴力团体和江洋大盗则眼睛盯着银行。

而我国的物质并不十分丰富,商品滞销和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现象并存,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开架售货、自动付款,在监控设施并不完备的情况下,失窃现象并非偶然。另外,日本的超市为节约建设成本、方便停车、便利购物,一般选择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设店。我国目前因小汽车尚未普及,超市多设在城市商业中心,其地价和建设价格要昂贵得多,而且超市中经营人员相对较多,这就造成了营业利润的下降,有些甚至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二、我国发展超市的对象

超市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是今后零售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认为,针对上述问题,在我国发展超市的对策应该是:

1.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集团。

国际上的超市一般都是由百货店到连锁店,由食品连锁店到超市,自身积累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超市和连锁店现在都在全国试办,因此,我们可以实现连锁店和超市的同步变革(即建立连锁超市)。可考虑利用废旧电影院、车库或厂房试办超市连锁店,走小型食品店、副食品店、粮店、菜店的改造之路,通过适当合并达到程度大型化,进而发展成连锁超市集团,走肉联厂、食品加工厂、食品店、副食品店等联合经营之路,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流水作业机制,降低成本,提高超市集团竞争力。

采取上海“华联超市”的联盟战略,由同一个市或同一地区的超市组建超市联盟。超市联盟并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而是加盟了的各超市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伙伴关系,互相合作,共担风险。为了便于协同运作,超市联盟须建立强有力的总部领导。总部领导机构是联盟的核心力量、凝结力量和支撑力量。联盟总部对各个加盟店实行八个“统一”制度,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商品标志、统一经营方针、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结算,并严格执行。建立联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规模经济问题。

2.实行低价策略。

超市和普通商店比就是价格要低。如果不能实行低价,就不要打出超市的牌子。目前我国处于中低速增长期,下岗人员增多,大部分城市居民属于温饱型,对于商品价格比较敏感。因此只有超市价格低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为此,首先应尽量降低固定成本,减少营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连锁或联盟后大批量进货可降低进价,并以经营购买频繁的商品为主,这样才能实现薄利多销,发挥超市的优势。

3.商品销售应增加鲜活商品的种类。

我国超市很少经营易腐烂,加工、包装复杂的鲜活商品。其经营思想,一不在满足顾客需要,二不在尽可能多的利润,只在于营业的方便和保险。但从消费者购买的频率和数量上看,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蔬菜市场环境差、经营规模小且经营方式粗放的劣势,这类商品应是今后超市经营的重要方向,可采取供、产、销一体化的超市集团组织形式。

4.应满足中低收入者“一次购齐”的要求。

价格低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因素:“一次购齐”,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又是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因素。而要“一次购齐”,就要经营的品种多,最低限度在吃、穿、用的某一个方面系列产品齐全,才能满足顾客在的基本要求。因此,品种多样化、大众化、规模扩大化是提高超市经营效益的重要的手段。

5.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与日本相比有较大差距。要普及商品条形码的使用,生产企业要考虑超市销售的包装要求,逐步使用POS系统,提高结算速度,在购物高峰时增加结算人员避免结算口排队现象。另外,要加强人员培训,吸收专门人才充实管理层和员工队伍,超市集团决策层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发展超市所必须的。

6.超市地址要选在文化层次较高和物质基础较好的地区。

5.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五

传统的回归--从《所罗门之歌》看黑人文化传统

<所罗门之歌>,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标志着莫里森小说创作由深度到广度的开拓.小说通过叙说奶人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找寻到自己真实姓名和融入黑人群体之历程,描写了在种族制度下从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展现了美国黑人在被白人霸权文化异化的生存状态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

作 者:汤黎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6(2)分类号:G0关键词:飞翔 姓名 群体 找寻 回归

6.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六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汉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56-02

外来语不只是一种文化倾向,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情况。外来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外来语可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1关于外来语

外来语从字面解释就是来自外国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严格地说,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来自古朝鲜语,阿伊奴语的词汇也应属于外来语。狭义的外来语主要是指从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借用,并用片假名书写的词,也称为“洋词”。

日本人积极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这样外来语就像潮水一般的涌入日本,外来语已深入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活,商业,学术等。1996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有关报纸词汇作的调查表明:在区别词数中,外来语占有12 %。外来语的限制和规范使用,也已经成为了日本国语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专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形态、经济状态、社会生活和思想史的研读,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历史。语言的发展从一个原始的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化。一个新事物的发明,必然会有相应的词汇产生;一件事物的消亡,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项事物的词汇也将会被人们遗忘,而退出语言历史的舞台。语言的这种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历程。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2.1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的影子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语言和文化都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着。在现在已经自成体系的日本文化中,随处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像。

2.1.1日本语言中的汉语成分

日语自古以来就深受外来语的影响。最早对日语产生深刻影响的语言是汉语。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一般认为是从汉字中脱落而成,都是以汉字为母体演变而来的音节文字。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而成,相传是当时的文人墨客仰慕晋朝的文化,临摹草书而来的;片假名主要是取汉字的偏旁冠脚创制而成。相传是僧侣们在引进汉唐的佛教文化,抄习经书完成的。日语在初始时期,并没有现在的平假名、片假名,而是完全的汉字。但刚开始的时候,汉字并没有表意的成分,而仅仅用来记录日语本身的发音。于是就有了通篇由汉字组成的《万叶集》,后来又经过不断的简化,音节之间的代用,就简化了很多的汉字,而脱落成了万叶假名。日本在弥生时代就已经接受了中国的汉字。其后,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经过长期的摸索,才形成了后来日本的文字体系。无论是后世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徐福交书说”、“倭人掠书说”,还是“王仁献书说”来解释日语的起源,表明了日本语言中,汉字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在日本文字的发展历程中,汉字从无到有,从表音到表意,到最终形成体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汉文书籍转载在一艘艘来往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大船上。乘风破浪,开辟出了一条充满浓郁书香的航道。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些文字带着墨香,飘洋过海来到日本扎根、繁衍。这些文字、书籍,为在日本文明的发展史上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犹如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给日本国家带来了温暖,送去了光明,提供了文明开化的火种。

2.1.2日本文化对汉文化的吸收

漢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所言:日本民族为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汉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日本对于汉文化的吸收,可谓如饥似渴。他们不断地引进大陆先进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己本国的文化。这段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日本国家的一个重大的飞跃。中日文化的交流,有3个高峰时期。第一,移民阶段,也就是指大陆居民向日本迁徙的阶段;第二,遣唐使阶段,即日本政府为了学习先进的大陆文化,积极主动的遣使隋唐学习的阶段;第三,自由贸易阶段,即宋元以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主题由官方转移到了民间。民间自由贸易成为这一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是遣唐使阶段。彼时先进的大陆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了新的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4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等人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在军事方面,大化2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防人制”。京师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三年一轮带。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引入,使日本民众的信仰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日本八百万神灵以后,又引渡了一大批佛教神灵。鉴真东渡,给日本的佛教界带来了律宗。其后,空海、最澄入唐留学归来,创建了天台宗和真言宗。为日本的宗教添加了新的元素。在文学方面,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便是由汉字书写而成。《日本书记》的出典,也多来自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淮南子》、《金光明最胜五经》、《高僧传》等古书。以及后来的汉诗和歌,甚至于后来的《源氏物语》,现代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深重。

2.2日本文化中的西方色彩

在日本,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片假名的存在为外来语的吸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推广,外来语在日本民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欧美化、现代化的代言人,给人一种新颖、高雅、时髦的感觉。

日本吸收西洋文字的高峰时段有两个:一是明治维新前后;一是二战以后。从16世纪以来,由于葡萄牙和荷兰的贸易关系,葡语与荷语就经常出没于日语当中,在日本生长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语,多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引入的。基本是以英语、德语、法语为主要的外来语引入来源。这3种外来语已经分布在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英语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很多日本的学者都曾经一度计划将英语列入日本的第二语言,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是德语和法语。德语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原因之一是,因为现代医学的传入,很多的医学术语都是直接的借用而来;其二是由于德国医学的先进,他们发明创造了一批独一无二的医学术语。由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白い巨塔》改编的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的德语外来语。如:ウイルス(virus)病毒,リンバ(lympba)淋巴、血清,レントゲン線(rontgen)伦琴射线、ガーゼスポンジ(gauze sponge)纱布等等。法语外来语一般被广泛的使用在艺术领域。如现代美术、音乐、时装、美容等等的各个方面。如バレエ(ballet)芭蕾,バイオリン(voilin)小提琴,パロディ(parody)讽刺诗文等等。

外来语的使用比率之高,再加之日本人的推崇。外来语也顺应的就成为时尚界的主流用语。科学技术方面也可以说是外来语的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洋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多在于科学技术、时尚艺术等后现代科学方面。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逐渐的频繁,因此关于金融、贸易方面的外来语也日趋增多。这些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外来语这种方式传入了日本,加速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所以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方融合的产物。但是尽管如此,日本人具有其特殊的风味。其之后的殖民扩张也是学习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正如福泽渝吉在《脱亚论》一书中谈到“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成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开创一个新的格局”。

2.3日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日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外来文化

有人说,日本的文化是杂种文化。没有其纯正的文化来源。然而正是这些杂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大和民族,创造出了一个亚洲的奇葩。有别于欧亚各国,其独立性也是无与伦比。与其说是杂乱,不如说大和民族是一位出色的调酒师,调出了如此灿烂的日本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更是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语言的碰撞带来的文化接触。如果有人问,日本到底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过去日本是与中国一样的,是汉字的国家。但是日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日语在表意文字的影响下,具有了形象思维。在表音文字——假名的影响下,只用发音就可以理解的庞大数量的外来语。在外来语、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也就有了西方人的想法、见地、思维。日本人集中两种思维方式于一身,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比别的种族更深一层,也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更容易发达起来。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完全的依葫芦画瓢。他们在外国已经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中自由的寻找。挑选那些最适应日本土壤的文化。一旦寻找到了,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的推广,并不断的添加自己的元素,完善和充实着这些外来的文化,使之完完全全的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真正做到了“拿来”。将外来的文化真正的为自己所用。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日本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是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却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3结束语

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充实是人类文化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为了发展生产,使优秀的文化得以永生,大量吸收外来词汇更是势在必行。只有僵化的头脑,才会拒绝吸收外来词汇、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日本语概论[H].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2 吴 侃.日语词汇研究[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

3 沈宇澄、周 星.现代日语词汇学[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8

4 王 勇.日本文化[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5 福泽渝.脱亚论,http//www.nicemood.comforumarchivertid-

80124.html

6 鲁 迅.拿来主义.节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中的《且介亭杂文》[I].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7 叶谓渠.日本文化史[K].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8 覃启勋.日本精神[K].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5

9 《借用の起こる状況など》http://ja.wikipedia.org/wiki/%E5%

A4%96%E6%9D%A5%E8%AA%9E

10 周 烈、蔣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H].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8.11

7.我看日本的小学教育 篇七

今年3--4月份,我在日本探亲期间,和孙女朝夕相处,得以有机会了解了日本小学教育的一些情况,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现撰写此稿与各位朋友分享。

一、日本的小学生较少

近20年来,日本的经济一直很不景气,特别是国际金融风暴给日本带来了雪上加霜的恶劣影响和惨重损失。日本一些大型国企,如日本航空的破产;世界知名汽车企业,如丰田汽车的“召回门”;大型企业的“空洞化”日趋严重,许多产品从国内生产转移到国外生产,成本降低了,国内的员工也就不得不转行或下岗了,加之楼市泡沫的破灭;国民消费的紧缩,都给整个日本社会予巨大冲击,它给社会的老年化,带来更多的困难,也为日本家庭结构出现严重的“少子化”种下无穷的后患。经济不景气,百姓压缩开支,不敢多生孩子,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正因为如此,日本民主党执政后,在内阁专门设立了一个“少子部”,就是想解决日本社会的这一个难题。

我的孙女所在的鲛浜小学,是一所有着130年历史的老学校。儿子说,这所学校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创办的第一批小学。但今天,这所品川区立六年制小学,全校只有140名学生。孙女所在的二年级只有17个学生!校长认识全校的学生,跨年级的学生相互认识也更不是一件难事。

日本小学生奇少,鲛浜小学是个突出的例证。听说有的学校学生会多一些,但一个教学班也不过三十来人。学校的学生少,为学校的良好管理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措施具体

日本的小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把关心、尊重学生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年四月一日是东京新学年的第一天,我看到孙女所在的鲛浜小学,校长与全体教师都在校门口和主要的通道上,等候、欢迎18位新生。新入学的学生在盛装的父母亲或是爷爷奶奶的陪同下,缓步进入学校。在学校的礼堂里,二年级的学生吹奏风琴,用欢快的乐曲欢迎自己未来的小伙伴。孙女告诉我,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他们二年级的学生,每个人都为新同学献词,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要表达真切欢迎与祝贺的心情。在日本,小学新生的入学欢迎仪式,是日本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许多成年人至今都还会保存那张入学仪式后校长、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合影。我想,新生入学年年有,但能把关心幼童,关心下一代的事情,一年一年地传承下去,把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传承下去,让每一个人,从一踏上人生的旅程都感受到社会、学校的关怀,让他们身心获得健康,是多么重要的 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具体的措施。在日本,特别注重三件事:一是每学年一开始,学校就把本身体健康检查的项目、要求、时间以重要通知的形式告知家长并要求配合。今年一开学,学校要对二年级学生检查尿液与粪便,孙女把所需的尿液瓶、和纸袋带回来告知家长按要求搜集;二是学校每个月都会将每天午餐的菜谱告知家长,以保证学生食物的营养和便于家长的监督。儿子告诉我,东京的小学生都在学校吃午餐,每人每月交4000日元(约300元人民币);三是注重体育。日本小学有较完备的体育设施,以鲛浜小学为例,学校有200米跑道的操场、百米的竞赛跑道,一个小游泳池和室内的篮球体操馆。当然还有一块供各年级学生种植花草树木的土地,各年级自己种植植物,自己浇水管理。学生的体育活动是有具体要求、有标准的。孙女告诉我,一年级学生的体育项目中,有一条是跑完1000米。考核时,班上只有她自己跑完2000米,所以校长代表学校给她发了一张《完走赏》的奖状,她很得意。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紧密相关的。在日本东京,每个学生的胸前都佩戴一个类似手机的“安全救急机”(这是我给命名的)。这部机子顶部有一个按键,一按下去,直通警察署,警察可在第一时间到达你的所在地。机上有一个专用的手机键,比如按一下,接通妈妈手机;按两下,接通爸爸手机,这样学生的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为了防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棉质的类似帽子样的东西,每天上学都带着,以备地震时保护头部。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学校除了经常开展防震教育,组织各种防震活动,让学生知道灾难来临时,自己应该怎么逃生外,还要求家长明确告诉学校,灾难来了,联系不上你,该找谁?儿子说,在你确定后,在演习中,果真就这么办,一点不得搞假。这样编制的学生生命保护网就比较落实。比较严密。

在日本,所有通往学校的道路都有“通学路”的明显标志,让过往车辆小心行驶。在早上学生上学时间,有些路段还有车辆禁行的规定。有一些身佩绶带的老年志愿者,在孩子们上学的路口,自动值班,担任交通协理,认真维护交通秩序,这对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有着很重要作用。

三 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在日本期间,看到华文报纸上刊登一名新移民写的文章。文章说,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微笑和感谢。我深有同感,因为我认为,微笑和感谢是对儿童、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备良好美德的基本构件。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小学生高高兴兴地上学,有礼貌地待人,充满朝气的样子,能不为他们高兴吗?德育教育不用讲太多的大道理,也不用学会高喊政治口号,只要扎扎实实的教会他们,怎么做人,怎么去用微笑和感谢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就足够了!日本的小学,基本上是上半天课,下午在校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外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活动,如学习手工制作、学围棋、乐器及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孙女喜欢手工制作小玩意,所以她放学时经常会带回一些用废牛奶盒、塑料绳、旧纸板等做的小东西,颇有成就感。她还喜欢下围棋、国际象棋,学校有一位老师负责教他们。在日期间,我亲眼看到她参加围棋比赛的情景。用下午时间学校的孩子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玩呼啦圈、骑独轮车、打棒球、篮球、踢足球等。孙女的独轮车的骑技,也很是了得,可以不间断的围着操场转7圈!这些课外学习和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促进了身心健康,在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看出,日本的小学是在重视素质教育上下功夫的。正因为这样。小学生不必择校,都在离家最近的小学上学。我孙女从家3分钟就可到达学校。孩子自己可以上学,根本不需要家长接送。在日本小学的门口,看不到熙熙攘攘簇拥在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看到的是背着大书包自己走路的小孩子。要说明的是,日本的小孩子用的书包都是牛皮的,挺重,远远看,背着好像很吃力。我曾问,为什么要用这么重的书包?不可以用布的或其它质地较轻的材料的吗?答曰:这个书包要用到小学毕业!

在当今世界,教育首先要实现公平化,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学,受到国家规定的教育就很不错了,从这点上讲,日本的义务教育是做的不错的。当然,日本是发达的国家,皇室贵族、亿万富豪都会花高价将孩子送进贵族学校或私立小学、私立中学。不过,统观日本教育,特别是他们的小学教育,我觉得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8.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八

团董事长梁庆德之子梁昭贤出任CEO;茅忠群,茅理翔之子,在不声不响中成为方太厨具的总裁等等。中国家族企业当前面临的 “子继父业”、“家族纷争”、“家长权威”也都只是家族企业问题的一个方面。探究家族企业的问题,最根本的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家族企业文化的特殊性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制度强化,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积淀使整个国家的上中下各层对传统文化达到很高的共识度,对人的心理、行为及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活动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中国家族企业的核心。大量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人“家”观念之重,“家文化”积淀之厚,“家文化”规则对中国人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活动影响支配之大,同时也对家族企业文化的形成造成了重大影响。

但随着中国企业管理向世界接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家族文化正受到来自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挑战。在商业竞争中如何化解文化差异冲突,融合先进理念,保持家族企业文化活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传统文化下的家族企业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家庭和家族运作模式引入到企业管理模式中.另一方面中国人际交易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人情关系基础之上的。其实家族式管理就是建立在集权、等级基础之上的,在家族式管理中,只有服从,而没有个体的权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标记”,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的家族企业文化特征表现在:

(一)二律背离性特点 在家族企业中,家族内部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有很大的不同,形成鲜明的两个群体。家族内部成员往往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内部人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非家族成员则被边缘化,与家族成员间有明显的隔离层,感觉不受信任,对企业缺乏忠诚。这就是内外有别的二律背离性特点。

(二)关系性特征 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的关系性与它的背离性特点紧密关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家族观念,注重血缘关系,这直接体现在家族企业的产权形式、组织形式及经营继承等方面。在这种强调血缘亲情的环境中,维持良好的关系就成为了家族企业的典型特征。梁漱溟将中国人的这种凡事以关系为依归的文化特征叫做“关系本位”。传统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即关系形式化。

(三)权威性特征 中国的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创业者权威的深刻影响,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也就容易形成一种过份重视、崇拜及依赖权威的心理与行为倾向, 即权威性。

儒家文化强调“忠、孝”,“忠”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孝”指“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它们的物质基础就是父权家长制, 在父权家长制度之下, 企业中父亲或长辈作为家长有主要的权力, 居于统治家族的地位。他们具有经济专制、思想专制、家规家法、尊卑等级等权威观念。

(四)家族性特征 家庭或家族制度是家族企业“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家族主义的取向下, 人们生活圈内的运作是一切尽量以家族为重, 以个人为轻为从;以家族为先, 以个人为后, 即家族性。

创业依靠家长,成功之后惠及家人。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是已经分了家,在经济上已各自独立,但族人之间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一家人,在经济上仍然有密切联系。李泽楷起家所用5亿资金也正是其家族的支持,才成就了其电讯盈科时代的到来;近期李氏家族家丑外扬,也正是同时在这种家族性下的矛盾冲突。

家族企业的这些文化特性,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的独特风景,随着在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使得家族企业需要不断变革文化内涵,适应管理瓶颈和应对竞争下的挑战。

二、家族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冲突

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变革,其实也凸现了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本质。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中出现的冲突,是基于自然经济的“家族本位”管理文化与基于市场经济的“企业本位”管理文化的冲突。

(一)、“伦理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差异.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而重家庭生活,依靠伦理而组织社会,消除了个人与团体的对立,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人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依靠宗教(基督教)来统慑个人,凝聚社会,从而确定了个人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因而被称为“个人本位”的社会。这在家族企业中也有了充分展现。

这种“伦理本位”延伸出来的“二律背离”性、封闭性和家族性等特征随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与现代管理发生冲突。家族企业文化的这种背离性,破坏了家族企业的和谐,使家族企业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直接导致了员工流动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此外现代企业文化所强调的发挥个人能力、职业经理人等个体本位的文化传承在家族企业中“伦理本位”中屡现尴尬。一方面,家族企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实现两权分离,而另一方面则是依靠关系特性维系的家族企业,又会防止“大权旁落”的矛盾。这些严重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家本位”和“企业本位”的差异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方式。中国家族企业正是在厚重的“家文化”支配下,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模式也就自然地被移植到了企业之中,并且一直伴随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手足情深、家族事业等类似文化观念在家族企业形成过程中作为非正式约束对其正式制度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家族企业中,弥漫着家文化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形成了家长权威、关系为主的企业文化特征。而现代企业管理所强调的两权分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和“任人唯贤”的核心思想,就与家族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不分,家长权威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和制度变革、“裙带关系”严重的矛盾冲突,这将使得家族企业文化在封闭中成为阻碍企业持续发展的“羁绊”。

(三)、“低信任度文化”和“契约下信任”的冲突

美籍日本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将文化区分为低信任度文化和高信任度文化。低信任度文化是指信任只存在血亲关系中,高信任度文化是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家族企业中体现的依靠关系、子辈相传的特性,正是“低信任度文化”的真实体现。

家族成员彼此之间自然产生出一种信赖,而对其他异族人形成了一种先天的隔阂。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源自家族的血缘关系,这构成了家族企业的用人圈:核心圈是家族企业的领导者,由创业者或其继承人组成,核心圈以外事业由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所组成的小圈子,小圈子外是远亲和朋友们所称的中圈,再之外便是一般雇员。家族企业的这种用人制度文化成为了企业的“潜规则”,它必然使得家族企业把优秀的人才排斥在外。

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正是建立在高度信任为基础上的。在产权明晰,制度分明的企业环境中,聘用者和家族企业之间建立的“契约下信任”,企业也将根据个人绩效表现,唯才是举。而这些正好与家族企业所表现的文化特质相冲突。

三、文化冲突后的融合实际上,家族企业所体现的“家文化”、“家族主义”、“子承父业”、“低信任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家族企业的必然选择。,家族企业本质上由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决定,而其继续维持家族式管理却是由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共同决定的。“ 家”文化和以权威为中心的文化,是企业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 与现代企业文化具有一定冲突。多数家族企业文化具有二律背离性、封闭性、关系性的特征, 也使得企业缺乏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文化底蕴的支撑。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文化积淀,在相当程度上,在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中国现实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的演变,也必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适当吸收外部企业文化为方向的。

当前推进家族制管理文化向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关键在于以构建基于传统文化为主的企业本位为基础的管理文化。家族企业必须对文化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要树立现代“ 双赢”理念, 重构企业经营理念, 提倡人本管理, 注重长期培育、强化氛围。提出清晰的企业文化并且不断的向员工进行宣传, 要把管理方式由现象管理深入到本质管理, 着眼于建构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深层架构,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观, 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

9.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九

一、 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日本地处岛国,其民族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过程。在日本社会发展的早期,也就是日历史上的绳文时期,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仍然处于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被日本学者成为“停滞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日本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公元7世纪,我国大唐文明繁荣昌盛,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强盛吸引了日本派遣大批的遣唐史来学习大唐的先进文明,可以说,日本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唐代文明的缩影。日本仿照唐代设立国家行政体制,参照汉字创造日本文字,效仿唐代建筑、服装,甚至被认为是日本典型特色的艺妓妆容都是效仿盛唐某一阶段流行的蛾眉粉黛妆。所以,日本的传统文化其实是典型的东方文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是植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西方国家的迅速强大,善于学习的日本,又把学习的目标转向了西方世界,接触到了与东方文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19世纪“明治维新”运动,标志着日本全盘西化的开始。当中国还在拒绝西方文明的进入之时,日本快速地接受先进的西方文化,完成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转型,在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转型,源于日本的强者崇拜文化,崇拜强者,向其学习的理念,使得东西方文化在日本产生碰撞的时侯并没有受到抵触,而是贪婪的汲取。

所以,日本文化本身就是东西文化碰撞产生的完美融合。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的日本动漫电影里,既可以看到深沉的东方文明,也充满着无处不在的西方特色。正是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东西方观众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里既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元素,又感受到新鲜的异国情调,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的特点,大大曾强了观众的接受程度。

二、 宫崎骏成长轨迹对其动画创作的影响

宫崎骏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在这段时间,宫崎骏全家从东京搬去乡下,他的童年是在充满日本传统文化的乡间度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这些风景如画的风光和恬淡的生活气息,都是日后他电影里的主要表现元素。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平和、安宁都在此时期深深地根植于宫崎骏童年那幼小的心灵之中,在《龙猫》《千与千寻》中都可以看到他童年生活的缩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宫崎骏的全家又搬回东京生活,开始了他的少年生活。他开始接受日本文化教育,而日本此时的文化教育基本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他的中学和大学都主修了政治经济学。在此期间接触了许多的西方电影,加之从小对绘画和电影的热爱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主修专业,进入了知名的东映动画公司,开始了他的动漫生涯。

童年与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他的电影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他接受了东方和西方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对他的动漫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题材上来说,宫崎骏的电影都有深刻的主题,能够引起人内心深层次的反思和共鸣。在绘制手法上,常常采取东方绘画用线勾勒的表现手法,从体积感塑造上也趋向于平面化。但是在色彩的运用上,却又采用了西方绘画式的丰富色彩,并且将这两者自然融合,毫无违和感。深刻的主题和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宫式”动漫电影无穷的魅力。

三、 宫崎骏电影视听语言里的日本民族特色

宫崎骏动漫电影之所以获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电影里发人深省的深刻主题,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视听语言表象形式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主题还是表现形式,这些都离不开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动漫电影的制作手法越来先进,但是仍不能脱离以画面作为基础表现形式的手法,所以画面的线条和色彩仍然是制作动漫电影中最重要的表现元素。由于各自文化的迥异,东西方绘画艺术对于线和色这两种变现手法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和运用上的不同,使得东西方艺术展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一)东方绘画——线条的艺术

线条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东方文明中被发展到了极致。日本的传统绘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画,同样是以线条的艺术为主。“六法论”的第二条就是“骨法用笔”,这一条是针对画面中的线条提出来的,可见线条在东方绘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在东方绘画中,“线”不仅是起到勾勒外形的作用,还依靠线条的穿插表现对象的远近空间关系,通过线的虚实、粗细,表现对象的不同质感。在东方绘画中,完全可以通过看似单一的线条艺术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容,运用手法已经非常成熟。这一点,在日本传统绘画中也得到了高度认可,无论是日本的大和绘还是浮世绘都传承了线条的艺术。日本传统绘画借助有力的线条和淡雅的设色,呈现出一种极具装饰意味的东方绘画形式,这种对线条艺术的热衷,几乎在宫崎骏的每一部动漫电影里都无处不在。

(二)西方绘画——光影色彩的世界

色彩是西方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色彩表现对象不同环境下产生光影效果,展现对象的结构关系。多数的西方国家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工业社会,更早地接触到科学,所以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科学地色彩观,更多关注的是不同光线下的光影变化。通过“明治维新”运动,日本的传统绘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接受了西方的色彩观,日本的绘画呈现出新的特色。在传统的线条艺术与新的色彩观的冲突之下,日本绘画并没有抛弃传统艺术,而是将线条与色彩融合了起来。著名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就是将两者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一,他在继承日本传统绘画的基础之上,巧妙的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技巧,为当时的日本绘画开辟出了新的表现形式,甚至影响了此后的西方印象画派,梵高、高更等都临摹过他的作品。从他的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图》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近代绘画中融合东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绘画也正是宫崎骏动漫艺术的土壤。

(三)“宫式”电影视听语言中的线与色

宫崎骏成长于日本民族文化大环境之下,日本民族绘画对他的影响潜移默化。他完美地将具有东西方艺术特点的线条和色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亦幻亦真的“宫式”电影世界。由于他一直坚持手绘动画,使得他的动画电影中呈现出一种非常自然且真实的效果,并且在描绘东西方客观对象时熟练的切换线条与色彩的表现语言,使东方的浪漫诗意情怀与西方客观写实主义完美融合。

从宫崎骏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其动漫电影有相当一部分的故事是以西方国家为背景的。《魔女宅急便》这部电影里的魔女琪琪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欧洲沿海小镇,沿山地错落而建的欧式小屋、色彩明快的自然景观、古老的教堂、面包店等,都在向我们传达着西方文明的特点。但是主角琪琪的形象却有着明显的东方特色,一头黑色的短发,是从别的地方飞到这个欧洲小镇来的,这里仿佛隐喻这宫崎骏自己的留学生涯。再加上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是用简单而柔和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表情,熟练运用线条的手法又彰显着东方特色。这种将东西方文化自然结合的方式,在他的其他以西方生活为背景的动漫电影里都有应用,例如《红猪》《哈尔的移动城堡》等。而在宫崎骏以东方世界为故事背景的电影里也有诸多的西方元素。例如《龙猫》,故事发生在典型的日本乡村,但是在描绘大面积森林和田野时,宫崎骏采用了西方光影绘画的手法,以不同的的深浅色彩表现对象的明暗光影,体现了前后关系,并没有用线条来勾勒轮廓。《悬崖岸上的金鱼姬》这部电影也体现了这种善于运用色彩的手法,这部电影也是以日本生活为故事背景,但是主角金鱼波妞的造型非常简单,使得她朱红色的衣裙成为观众的主要印象。经常出现的大海场景也会因故事情节的需要变换不同的深浅颜色带给观者情绪上的感染力,随着大海颜色的变深而感受到紧张危险,随着颜色的变浅而感受到欢快轻松,这些都是西方色彩学里所讲的色彩能够带给人心理暗示的功能。

《千与千寻》可以说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他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和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部制作精良的动漫电影是宫崎骏糅合东西方文化元素最典型的作品。千寻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座古老的“油屋”之中,“油屋”是典型的日本文化元素,是指大众浴场,也叫“汤屋”,日本民族认为水能洗去一切污秽,所以酷爱洗浴。但“油屋”在日本文化中不仅是沐浴场所,也是重要的交际娱乐场所。从外形看,故事中的“油屋”是典型的具有唐代建筑特点的日式建筑,到了晚上众神都要来这里洗澡娱乐,“油屋”中所有的服务人员也都是日古代民众造型身着传统日式服装,而这些服务人员里既有人类也有动物,这种人和妖怪共存的状态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魔幻的场景。“油屋”的营业区域,都是典型的日本近代装饰风格,每个房间都是日式推拉门,客人也都是席地而坐;走廊的墙面上都是东方工笔画形式的壁画,以线条勾勒轮廓,单色逐层渲染,内容也多以花卉和祥云为主,从题材到技法显然都是脱胎于中国绘画。而“油屋”顶层,汤婆婆的住所却又是欧式的风格,高大的门窗、及顶的书架、波斯花纹的地毯、墙上的油画、欧式的家居、俄罗斯风格的茶具等等无处不显得富丽堂皇、繁复奢华,这正如汤婆婆自己所说“我这个人就是爱时髦”。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日本社会,学习西方文化是一种前卫时髦的表现,与此同时也保留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古日本文化,日本近代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从这座建筑物里可窥一斑。从“油屋”的内部装饰风格上,我们可以看得日本近代民众生活的写照,在“西学东渐”运动中不断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发展自身,而且也没有抛弃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将这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在这种大环境的滋养下,就有了《千与千寻》中的东西方文化大融合。

10.岩松看日本观后感 篇十

09物流一班 李会 学号:2009160031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放了岩松看日本的节目,看过之后,我感触很深。作为中国人,我们看到日本人的觉悟,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日本人把超市里盛放肉制品的发泡塑料饭盒洗干净了再放进超市专门的回收箱里,当岩松问一个日本妇女为什么这么做时,她的回答不像是我们中国人的固定模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而是淡淡地说:“我想给我的孩子留一个好的环境。”说的多好!多么平淡无奇!平淡中见伟大。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白色垃圾随风飘扬?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环境日趋恶化?问题在哪?

对于我们来说,日本其实一面镜子,很多地方多可以供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参照。当这个国家有很多做得很出色的地方时我们应当虚心的去学习。我们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饭盒回收

在节目中,白岩松:说到垃圾回收,不能不提到白色污染,而是装食品的很多白色的饭盒。我们看到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比较大的超市,我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也就是说在超市里买走东西之后,它由于是用白色的塑料饭盒装着的,等回家里头使用完毕之后,还有人要把这饭盒交回来,来我们看一下这样的设施。在超市里头有各种包装回收的设施,这里头是装着牛奶的这种纸盒,也有很多的消费者喝完牛奶之后,在下一次来买东西的时候,又把这白色的饭盒盒带回来了。而且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的白色饭盒已经相对洗得干净了,这是据当地人介绍,这成为了一种习惯。

而在中国,很多人吃完饭后,喝过牛奶之后就随便扔进垃圾桶了,中国的超市也没有提供这样的设施。我想到在我们学校里,我们有时从食堂打包带走饭,吃过之后也就扔进垃圾桶了,没有做到像日本那样去做。我觉得中国的超市可以像日本学习,设置一些放饭盒的垃圾桶,进行宣传,鼓励消费者把用过的饭盒带回来。

二、垃圾的处理

节目中我们看到每天8点半之前,居民们会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中,垃圾车会分别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取走,并送到相关的地点去处理。在这天上午的9点到10点之间,我们就见到了十辆运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车。有一位赶来送垃圾的女士,在这里转了一圈后,却又将带来的垃圾拿走了。这位日本居民告诉我们:因为这个罐子已经收集结束了,车都已经拉走了,没有了,所以我拿回去。因为我们都是有规定,比如这个社区要在这个地方,当然旁边有还来得及的地方,可以放的话,我可以向他们打一下招呼送去,但是基本上我们是要遵守自己的垃圾收集区,所以还是要拿回去。这一次没赶上,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里存放一到两个星期。

在我孙子市,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了,而这种做法并不是这个城市

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达到了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后以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中国会把垃圾集体放在一起,国人没有主动的意识去分类分放垃圾。即使在公共场所中,设立了分类的垃圾空格,也会发现大多数的人根本不看,就直接丢弃手中的垃圾。更多的人,会随手抛弃手中的废物,看着漫天飞舞的垃圾,有的人会感叹着说:这要是干净点,我也不会丢垃圾呀,瞧这地方脏的,我也就丢了垃圾。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想,那么垃圾怎么会不多呢?环境又怎么可能会变化呢?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清洁,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更期待着,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的意识,不要再随意丢弃垃圾,为环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还我们一个清新的空间。

三、关注娃娃的教育

节目中我们看到在岩松参观日本的一家企业时有很多为儿童设计的产品,有一个发电机,只要用手摇几下就可以使灯亮起来,让儿童自己体会节约的好处,从小就培养了节约和回收的兴趣。

而我们中国博物馆以及其他的参观场所的时候,有多少的设计为儿童设计?有没有考虑到娃娃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与点很多,不可忽视一点一滴细小的地方,也不可放弃对娃娃的启蒙教育。除了教学知识,我们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养成好习惯。使我们的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

四、总结

现在世界资源越来越紧张,我国在实行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国家应该制定关于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建立现代化的垃圾回收中心,发展垃圾回收的新技术。

2、世界各个国家应加强合作,说到环境问题,不能说它只属于哪一个国家。现在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互相影响,不管是日本、中国、韩国,还是其他国家,共同把环境治理好,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也要关注社会利益,在企业中要树立节约和回收的意识,在整个生产运作过程中要把回收纳入生产的环节。如一些物流企业设置有回收物流,逆向物流。

4、学校要加强节约和回收方面的教育,如日本在节约方面关注娃娃的教育。我们中国应该在学校就灌输节约和回收的理念。

11.日本传统婚礼风俗礼仪揭秘[图] 篇十一

在日本传统的婚礼模式中,教堂婚礼占40%、神前婚礼占50%、其他婚礼(包括人前及佛前婚礼)占10%。尽管日本已经现代化,但如今的高级宾馆或是高级餐厅依然设有简易神殿,因此广义上来说,日本传统婚礼仍以神前婚礼为主。传统的日本婚礼一般是在当地的氏神社举行,并且一定要事先或事后向氏神、祖先之灵报告。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分别离开自己家时,要向家里的神坛、祖先之灵行礼,这在日本传统婚礼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神前婚礼仪式程序

(一)1.入场:主祭人及祭事人、媒人夫妇、新郎新娘以及参与者,先漱口洗手后进入会场。新郎新娘坐在神前正面、媒人夫妇坐其后面,两家亲属分两边就坐。

2.开场致词:由司官向全体人员宣告开始进行婚礼仪式。

3.修净之仪:由司官指示全体起立,接受祭事人誓词并以大麻净身。

4.献餐之仪:向神供奉山珍海味。

5.奏上祝词:由主祭人在神前念祝词,全体人员起立祈念。

6.誓杯之仪:由祭事人向新郎新娘供神酒,新人在神前交换酒杯誓为夫妇。神前婚礼仪式程序

(二)7.交换结婚戒指:原来的仪式中没有,但近年来被列入神前婚礼仪式中。

8.奏上誓词:由新郎在神前宣读誓词。新娘与新郎并列而站,新娘接受丈夫的姓作为自己的新姓。此时全体人员起立聆听两人的誓词,祈祷两人的未来。新郎念完后将誓词献在神前。

9.供奉神木:主祭人向神供奉神木行礼后,新郎新娘也一同供奉神木并行礼,接着媒人夫妇供奉神木行礼,在场其他人员也同时行礼。

10.亲属杯之仪:祭事人将神酒献给两家亲属,两家人共饮以此巩固亲属关系。

11.主祭人祝词:当仪式结束之前,主祭人祝福两人的婚姻,祈祷新婚夫妇拥有美好前途,同时祈祷两家繁荣。

12.退场:司官宣布婚礼仪式结束,主祭人、祭事人退场,接着所有人员按顺序陆续退场。

日本人订婚要赠送奇特的礼品,每一样礼品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礼品用华丽的纸张包装,包括:干墨鱼,象征男性生殖器;海藻,用来比喻能生育的女人;一根长长的亚麻线,表示白头偕老;一把折扇,象征将来财源不断。

日本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丝绸和服原本是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武士结婚时新娘所穿的礼服。传统的日本婚礼上,新娘的头发应该挽起来,用龟壳梳子束紧。新娘子的脸用脂粉画得雪白,头戴一块白盖头和面纱,从内衣、和服到外套一切都以纯白色的衣服来装扮。这意味着新娘从精神到身体都归于“空白”,从此开始新的家庭生活。因为在日本结婚不仅是新婚夫妇的一致决定,而且与双方的家族共存,所以白色包含从“空白”出发的意思。

在婚礼上,新娘通常要更换好几套衣服,这种习俗的本意不是单纯的装扮新娘,而是象征新娘已经在新的家族中重生。一次是脱掉白色礼服,换上绣有吉祥图案(像仙鹤,花朵等)的华丽礼服,颜色为金、银、红三色。然后还要换上另一套深色、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是新娘最后一次穿这种式样的和服了,作为她纯真少女时代的结束。而新郎需则穿着背、两胸、两袖五个地方绣有自己家族花纹的黑色长和服以及平布斑纹摺裙,同时还要穿上同样有五个家族花纹的外衣,并手持白色扇子,脚穿白色便鞋。寓意丰富的婚宴

12.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十二

关键词:NHK;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早安日本;板块化编排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14-01

一、日本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日本第一档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是NHK在1960年推出的《大家早上好》。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早间新闻”的概念,《大家早上好》不像现在这样重视新闻报道,而是以电视体操、百科知识等“软”内容为主。但该节目开启了日本受众早上收看电视的习惯,是日本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先驱。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与普通的新闻节目区别开来,趣味性的内容增加,代表性节目有日本电视台《清晨放大镜》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理念进一步拓展,服务特质日益突显,天气预报、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晨报报摘等内容涌现,现有形态基本形成。

2005年,TBS聘请名嘴御法川法男打造的王牌早间新闻节目《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让早间时段的竞争白热化。目前在播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有NHK《早安日本》、日本电视台《ZIP!》、TBS《清晨机遇》、富士电视台《闹钟电视》、朝日电视台《早上好!》等。

那么,日本观众一般都如何收看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呢?NHK放送文化研究所于2011年5月所做调查显示,日本绝大多数家庭都有长时间连续收看早间电视节目的习惯,但由于早间忙碌,人们更多在“收听”电视。而观众在早间时段需要的信息包括天气、交通等服务信息,以及娱乐、星座等能够成为家庭主妇间谈资的内容。

二、从《早安日本》看日本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共性

《早安日本》开播于1993年,目前工作日的播出时间为4:30至8:00,周六为6:00至8:00,周日为7:00至7:45。2004年,《早安日本》将播出时间提至4:30,从此早间新闻进驻4点档成为各台共识。播出时间早、节目时间长也成了日本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共性之一。

《早安日本》涵盖每日要闻、体育新闻、气象新闻、外汇股票及交通信息等内容。从节目编排上来说,随着播出时长的增加,迷你板块的播出频率也不断提高,具体节目编排如下:

从上文可知,因为早间比较忙碌,观众不会一直关注节目内容,早间新闻节目的伴随性大于收看性的。结合《早安日本》节目编排表可以发现,早间新闻节目新闻类型丰富,并且多以短消息的形式出现,并在定时重复重点新闻。

上表中,“街角情报室”是报道日本各地的特色产品的板块,而“每日企划”包括“本周想知道!”、“健康!”、“Check!娱乐”、“世界瞩目!网络动画”、“关注@LIVE”这5个板块。可以看出,《早安日本》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新闻内容满足观众需求,另一方面借助板块化编排的手法为观众提供服务信息。这也是日本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共同特点。

此外,《早安日本》共有12名主持人,不同环节配备专门主持人,阵容庞大,主持人“司仪化”,是所有早间新闻节目的特征。此外,日本早间新闻节目经常使用室外摄像头拍摄室外实时景象,用于天气预报或转场。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也会选择户外直播与演播室连线。

三、《早安日本》的特性与改革

除了上述能够代表日本其他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共性外,作为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NHK制作的节目,《早安日本》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相较于商业电台的节目而言,《早安日本》充分利用与欧美之间的时差,使新闻更具国际视野,并且设专门板块介绍世界各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Students lab編集部2014年12月所做调查1显示,学生选择收看《早安日本》的原因有3点,分别是简单易懂、没有广告、能在短时间内听到想听的新闻。

此外,NHK还十分注重在节目中体现地方元素,各地支局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节目资源,这是商业电视台做不到的。《早安日本》经常报道日本各地传统文化,并为观众带来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实时景象。节目中还开辟了地方新闻的播出时段,插播本地新闻、本地天气预报、交通信息和其他生活资讯,以满足地方观众的需求。

《早安日本》的收视率曾经高于商业台,但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收视率逐渐下降,2010年后跌至在8%左右。NHK稳重的节目风格也被批评为“老气”、“无趣”。为了吸引更多观众,NHK开始进行改革,比如从2014年起,NHK不断起用新人为节目“换脸”,《早安日本》主持群也迎来了东大知名美女和久田麻由子。

同时,对节目内容和编排方式的改革升级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据日本收视率调查公司Video Research数据显示,2015年7月27日至8月2日7点档的《早安日本》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3.7%。希望《早安日本》等日本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可以为我国早间新闻节目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2] 田芳.“板块化”——早间新闻节目的提升之路[J].记者摇篮,2011

[3] 维基百科:早间信息节目

13.一位台湾媒体人看日本救灾 篇十三

日本震灾满四天了,有许多的怪现象,媒体不追究,也不解释。我不禁奇怪,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媒体有问题?兹略记如下:

一、从一开始,报出来的死亡人数就非常少,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灾情不成比例。直到现在,日本官方的死亡人数还是三千多人。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日本的统计很特别?还是真的没死那么多人?媒体不追究,也不解释,视而不见。这情形如果发生在台湾,岂不早被骂成「隐瞒灾情」?官员要被轰死了。

二、昨天的大话新闻,拿出自由时报的照片:一个学校操场上,好长好长的人龙,在排队领水。大家都赞日本人守秩序、冷静、有纪律。我就不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只有一个发放水的地方?日本是非洲吗?物资这么困难吗?台湾九二一,完全没有灾民排队,因为不需要排队,到处可看到救援物资堆积的像小山,非常多的志愿者把物资送到灾民手中,根本不用灾民排队。为什么日本不是这样?记者不问,只有一面倒的赞扬。我们只好相信,灾民都很强壮,不喜欢别人帮忙,喜欢自己排队,好让外国人来称赞。

三、都说日本纪律好,没有趁火打劫的人。可是,台湾九二一时也没有啊!这有什么特别吗?有「值得台湾学习」?说「值得美国学习」还过的去,因为美国卡翠那风灾,救援部队是要带枪的。台湾跟日本一样,没有人趁火打劫,那我们的记者又赞美个什么劲呢?莫非他们缺省以日本人的品性,应该有才对。是这样吗?不解。

四、汽仙沼市全都烧了,沿海许多城镇夷为平地,这么多的灾民,安置在那里?没看到帐棚、简易屋、野战医院这些。记者不追,我们看不到,所以也不知道该资助他们什么?

五、大家都知道「黄金七十二小时」。通常震灾后,最常见的两个数字,一是死亡人数,一从断垣残壁中抢救出的人数。这次震灾,没看到什么抢救的画面,也没有抢救出人数的统计。是日本防灾做的太好,没有人被压在瓦砾下面,还是有什么其它的原因?记者不问、不追,也不觉奇怪,弄得我一头雾水。

六、台湾九二

一、大陆汶川,我们都看到非常非常多的志愿者,还有慈济。这次都没有。是日本没有志愿者的组织吗?慈济在日本没有分会吗?记者不问不追,觉得很正常,很有秩序,一片赞扬,我们只好被迫跟着这样讲。(我才明白,原来九二一时跑去现场帮忙做志愿者,是「破坏秩序」。

七、救援物资在那里?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机队在那里?日本国民有全国动员起来抢救吗?大阪、京都、九州、四国„这些地方的人有组织动员起来吗?有捐血捐物资吗?有记者报导,都说秩序很好,我们只好跟着说,日本go-vern-ment准备的真好,都不用老百姓动起来。大家一起羡慕日本,活在这个国家真是幸福。

八、整个灾区冷清荒凉,人都那去了?十万救灾部队那去了?天空中也没有直升机,那去了?日本是怎么运送救援物资的?救难队是如化救灾的?完全看不到。我看到电视画面中出现的日本自卫队,三三两两,在废墟中挨家挨户的问:有人在吗?十分有礼貌。没有救难犬,也没有「生命探测器」,不禁纳闷,这是第一流的现代化国家吗?

九、没有失去亲人的痛哭场面。大家都称赞日本媒体不煽情。问题是,没有人痛哭?还是有而不拍?如果没有人痛哭,那就与媒体煽情不煽情无关啦,我们称赞个什么呢?如果是没有人痛哭,那是因为没什么人死亡(如日本官方的数字),还是另有原因?又是一团雾水。若是「有而不拍」,那我只能赞佩伟大的日本,立刻让我们的媒体「枳愈淮为橘」,让我们台湾的媒体也立刻学好了。(坦白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拍流泪痛哭?)

十、核能电厂出事了,四个机组全爆,前所未有。台湾媒体向来爱问「是天灾,还是人祸?」遇到了日本,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彷佛是说:当然是天灾,以日本人的纪律,怎么会是人祸?你还问这个问题,真是没良心。

十一、都说日本防震教育世界最佳,预防海啸也训练有素,居民都知道,海啸来了要到那里避难。那么,盖在海边的核电厂,也一定有预防海啸的方案了。为什么失灵了?媒体不问,不追,好像纯是天灾。如果问,就是对「严守纪律」的日本人不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吓得我们这些小人也只好不敢问了。

十二、规模九的地震,史上第四,核电厂防不住,好像理所当然。问题是,震源在海外130公里。震度随距离平方面递减,下降的很快。(规模八的汶川,到了70公里外的成都,就没什么影响了。)那么,各地震度如何?据十分亲日的自由时报报导,各地震度十分有限,并不很严重,既如此,为什么二、三百公里外的东京,交通、电力大受影响?一样,不追不问,一切当然。不知道我们的记者,经历了九二一的洗礼,到底长了多少知识?

一片对日本的赞美之声。

我自问并不仇日,也绝不吝于赞美别人真正的长处,只是担心,这样的赞美会不会太廉价?会不会有点不诚实?我们的赞美是否该有点深度?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耳。连最基本的「死亡人数」也不敢质疑,也不解释日本人是否有特殊的习惯,到处充斥着「一窝蜂」的赞美。我真担心,等过不了几天,「真象」在欧美甚或是日本自己的媒体的报导中暴露,今天一片赞美的人,是不是又要改口「痛批」了?除了「乱批」「瞎捧」「胡扯」之外,媒体可不可以提供一些平实的报导,提供一些真正营养的东西?

我并不想批评日本,我相信人家的社会一定有人家的一套。我怀疑、批评的是我们的媒体。

马英九前两天终于说了一句对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希望媒体记者也都听到。

从11号大地震发生开始,只要有空我就轮番看台湾的联合、中时,和大陆的新浪、搜狐和新华网(真惭愧!年轻时也在美念过书,最近十几年也在此混生活,可英文看着就是没有中文方便),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结果就如您的分析一样,报道一大堆,真相不知道!

比较两岸报道的素质,不论平面媒体和电视,大陆都优于台湾。我想除了政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外,大陆毕竟是一个大国,资源、专家也比较齐全。而台湾则多流于煽情、嘴炮和二手新闻;缺少了精准性和客观性。

东北老家一个堂弟,妈妈是日本人,算是日本二战滞留大陆的日裔,全家移民日本十五、六年了。谈起来,他的感受是:日本人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民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冷漠!对外国人冷漠!对本国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我想哈日族赞不绝口的所谓守秩序,您所谓的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了一杯水,一大半来自整个社会的冷漠!不像两岸的中国人,一遇大难,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儒释道精神就自然流露出来了,不待go-vern-ment动员,街坊邻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老兵、僧尼、的哥们、慈济会、一贯道、、、包括其它城市地区的同胞,莫不奋勇争先,伸出援手。而趁火打劫却未曾闻也!

对于日本,我只看到了秩序和冷漠!而社会和同胞之间的互助互爱就看不到了!两者相较,我还是推崇有中国特色的救难方式!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宁肯看到像512当天下午在成都市万人排队献血的场面,也不想看到在日本东京排队打电话的场面;

我宁肯看到成都市所有出租车集体奔赴都江堰救灾的无序场面,也不愿看到日本地震后有人有序排队打的逃命的场面;

我宁肯看到因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太多而把道路堵塞的无序场面,也不愿看到有序得有些冷清的海啸灾民画面;

我宁肯看到灾区群众抢着为解放军送水送食的混乱场面,也不愿看到日本灾民看到救援队来了后的冷漠有序场面„„

14.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十四

初选《日本概况》这门课时,其实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原因主要有三点:1.喜欢宫崎骏的动画作品;2.上学期选学了《日语基础》;3.了解一下日本的民俗风情,自然风景,文化丰富下知识面也挺好的。

一般大多数人对于选修课都是一种比较随便的上课心态,但是,自从开始上了这堂课之后,我反而渐渐发现了它的有意思,也发现有了许多兴趣。

自从上次看了老师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给我们放的纪录短片《岩松看日本》,让我对这节课、对日本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

对这节课而言,不再觉得这只是一门简单的、带着点小清新的、走走停停看日本、形形摄摄,看日本的一门简单的课程,反而多了些,对历史、对未来、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刻思考的,让人对了些敬畏与思考的一门课程。对于日本而言,我不在只停留在它有美丽的富士山、漫天纷飞的樱花、整齐却又温馨的小居、随处可见的cosplay、大家都很喜欢的动漫卡通形象等这些可见的影像认识,更加了解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国民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真实的社会现实。

初看《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的名字是,我本以为会是一档类似于国外观光旅行的、介绍风土人情的旅游类的节目。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才意识到,它并非那么简单,反而是以一种最平实、最客观的角度去解读日本,去解读历史,去解读,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提到日本时,当大多数人准备以一种极其严肃甚至抗拒的态度来审视那个在感情上不太好接受的国家

时,白岩松和他的团队却用冷静的思维与平和的语气深入到日本的各个阶方面为我们做深度分析。当然这一套反映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生态的节目绝不仅是旅游采风那么简单,其中也有透视日本复杂的二战史观的报道,还有对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的高端访问。

我在观看了此次视频之后,对日本很多问题都有了很多的思考,主要归纳为日本的过去和现在几个方面来总结:

日本的过去:

在很多的历史记载里,都有说其实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而作为中国的邻国,中国与日本有割舍不了的历史渊源。为了民族进步,他们也曾派人历尽千辛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知识,至今也能从日本找到很多中国元素。然而,有一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也是永远也忘不掉的,那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在《岩松看日本》当中,也很真实的展示了日本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录。当然,对于这个历史问题,在日本有两股势力,一个是试图掩盖历史的左翼分子,另一类,就是尊重历史,公平、公正的还原历史的一部分人。在日本对待历史问题上,我发现日本国民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度。其中靖国神社展现了荒唐,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讲述了真实,而鹿儿岛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则表现的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只有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的时候,才是日本对历史的一个总体的态度。

谈到日本和中国,最不能逃避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尴尬,之前,很受关注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情,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一个敏感性问题。靖国神社1869年建立,对世界游客免费开放,里边存放着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亡灵等等。书中说“历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追忆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字、图片、记录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然而日本将扭曲的历史世代相传,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去辨伪存真呢?而且,日本对那段历史的掩盖与扭曲,更重要的是会使那些后人对历史的看法产生空白,更加无法以史为鉴,警醒自己战争带来的痛苦。之后的日本天皇继续参拜,中国政府依旧谴责,恶性循环,无休止。可是,任何人站出来承认错误都需要勇气,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理性的声音”。可是,1869年成立的靖国神社,每年参观人数超过500万,而1992年成立的和平博物馆多年来参观人数才50多万,触目惊心的对比,让好多人都很无力,无力去辩解、无力去纠正。

日本的现在:

在《岩松看日本》中花了很大篇幅讲述了日本的动漫文化,虽然,日本不是动漫的起源国,但是自从动漫这里种子种在了日本,反而,发展的比任何一个国家更繁荣。阿童木、一休哥、叮当猫……那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动漫形象都是这个名族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日本人民对动漫的热爱与追求,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对童话、对单纯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日本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日本人喜欢樱花、喜欢那些精致的美食、注重保护那些历史遗留的珍贵文物。从各种小小的细节中,更多的隐性观察中,都处处体现出日本的严谨与对自然的敬畏。

虽然,只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但是日本仍然有十分灿烂的民族文化、认真严谨的民族内核、独特的创造力。也正是有着这些独特的东西,才使它能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并且有着影响世界的力量。我想在因为日本人做事时认真,严谨的态度,才能使其不断的取得成功,不断进步。当然,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日本人也更应该多些反思,多些实际行动,多些更加理性的思考。

在节目中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细节,那就是白岩松从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出来的时候,当时在馆外受到了多加日本媒体的现场采访,白岩松说,在我们中国人来到日本回访历史的同时,也同样有很多人关心着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我觉得,在中日两国关系上面,历史问题是两国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于我来说,日本其实一面镜子,很多地方多可以供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参照。当这个国家有很多做得很出色的地方时我们应当虚心的去学习,而在面对中日关系上,理性、客观、冷静的面对日本才是最好的态度。

15.从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看日本的匠人文化 051 篇十五

【关键词】战争;石榴;本心;爱情

由于川端的满洲国经历,很多学者将其战时的小说解读为支持战争的作品——就《石榴》来说,纪美子作为战时的日本女子,坚守后方支持“圣战”,鼓励男子奔赴战场,这样的解读层出不群。但是我认为,这是对川端作品的曲解与误读。那么,战时国家和媒体宣扬的积极备战的日本国民的内心深处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1 “石榴”的意象

“石榴”该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对其解读也是多种多样——“女性”、“在被禁忌所分离的两者之间的一种存在”、“是启吉的代表,亦指他被迫远征的悲哀”等,但这些解读无一能够贯穿小说始终。把握整篇小说,石榴的意象到底为何?

小说中有几处甚是奇怪的描写。首先是纪美子妈妈对启吉说的话。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

试想深爱纪美子的启吉马上就要出征,为什么会“总也不来”呢?战争年代里明白有去无回的启吉怎么可能为出征准备太忙以致没顾上看心上人呢?小说开头这样写道: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圆似乎总要被风吹散了似的。”(p277)

“木枯”是初冬时节常吹的西北风,如果说这股风是从中国的东北战场上吹来的战争之风,那么纪美子的生活被这股战争的风吹成了“光秃秃的”,一无所有。鹤田认为“或许是因为这个圆形,寂寞清秋冷少了许多,倒是增添了不少暖暖的幸福之感”。可是这个给人暖意的圆形也是暂时的,随时都有被战争之风刮散的危险。小说中纪美子和启吉的爱情是那样纯粹,就像那落叶形成的圆形一样美满,但因这战争之风的吹来,美满迟早会被吹散。

如此,启吉迟迟不来看心爱的人纪美子的原因也就变得复杂。我们试着以启吉的“眼”来重视两人的关系或可知一二。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子,明知此次是有去无回,怎可忍心看着纪美子因为自己而孤苦终老?他或许已经下定决心要与她分手,因此狠心不去看她以让对方死心。但即将启程的他实在压抑不住内心的爱,便去了纪美子家。

其次,是启吉和纪美子相见之后的描写。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眼色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纪美子家的石榴已经熟裂了,而正值青年的启吉却掰不开这石榴以致滑落?如果说石榴象征启吉和纪美子的爱情果实,那么当下定决心要分手的启吉看到他爱的人的时候,“眼色变得温柔”,内心爱意严重动摇了之前的决心。这时理性和感性开始斗争:理性想通过将象征他们爱情果实的石榴掰成两半的行动来表明分手的决心,而感性的他却完全使不出劲来,以致连熟裂了的石榴都没有掰开。两者僵持不下,石榴落地。

2 石榴酸味中渗出的悲哀

小说中多次出现纪美子的感情描写:“悲伤的高兴”、“要哭的幸福”等。鹤田认为,“悲伤的高兴”是由于启吉要远征不在身边而有所损失的高兴,“要哭的幸福”则是把焦点放在了纪美子幸福的情感上。而田中则主张,“悲伤的高兴”是“默默的爱”,是“和不在身边的启吉一体化的感觉”,而“要哭的幸福”即是“在纪美子的心中她和启吉的灵魂成为一体,这种感觉在她的心中愈来愈强烈,最后实实在在存在在她心灵的深处”。由此,无论是哪种情感,都是纪美子和启吉成为一体的感觉。那么,这种“悲伤”“要哭”“高兴”“幸福”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石榴没有被掰开掉到了地上,被母亲捡到递给纪美子,纪美子则羞涩地将被启吉啃过的石榴送到嘴边。羽鸟认为,无论是纪美子吃启吉吃过的石榴,还是母亲吃父亲剩下的东西,“通过吃对方剩下的东西这一举动,女人们完成了和爱人的一体化”。鹤田主张“母亲吃父亲剩下的食物这一回忆,在纪美子的脑海中勾起的是有关父母性行为的事情”。就此田中的解释是“‘纪美子吃启吉吃过的石榴这一行为’是和启吉的精神进行爱的交融的仪式”。无论是鹤田的“性行为”还是田中的“爱的交融”,其实都是男女双方的“一体化”。确实,对于深爱着的男女双方来说,精神的融合、共鸣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石榴是两人爱的果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两人若精神和身体都能在一起则这个果实是甜的,但仅仅灵魂在一起而肉体隔着万水千山,这样的果实看起来还不错,吃起来味道的酸涩只有双方自己明白了。纪美子将这果实放到嘴边尝到的酸涩难道不就是这生活的酸涩吗?虽然她还没有开始这样的生活,但是父亲死后母亲的艰辛纪美子再熟悉不过了。“再去吃放在膝盖上的石榴”即意味着纪美子要独自肩负着生活的重担走下去。这是何等艰辛纪美子心里当然清楚,因此“再去吃放在膝盖上的石榴让她感到害怕”也是可以理解的了。由此可以知道,石榴的酸味是纪美子的悲伤、要哭的感情的外化,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味道。

川端冷静地通过“佛眼”看世界,客观地描述了战时日本的一个小故事,从表面看似乎是描写日本人民为“圣战”而光荣牺牲自己的幸福,但究其本心他们是痛苦不堪的,从而也暗暗表明了川端的反战思想。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掌小说百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鶴田欣也.川端康成論[M].明治書院,1985.

[3]田中実.戦争と川端文学――<日本的超越>のなかの「ざくろ」.『国語通信』

[3]夏号.筑摩書房1991(後『小説の力 新しい作品論のために』[M].大修館書店,1996:196-209.

[4]羽鳥徹哉.「ざくろ」について.『作家川端の展開』[M]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93: 541-553.

作者单位

上一篇:96饮食与健康主持稿下一篇:关于对市规划局整改工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