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2024-10-08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

1.《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一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特别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细细审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多个出彩之处,作者之思路令人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读者,其原因在于张鸣先生完全站立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正如书中所言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天下两种大势的碰撞,即中国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给自足,中国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内敛体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创造财富最大值,以殖民为核心的输出开放型的体系。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世界体系的扩张;中国的反抗,先是致力于中国传统体系的自我修复,洋务运动、戊戍变法、晚清新政则是被动应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则是自觉要求进入世界体系的呐喊。而且明确地指出我国的近代史存在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张鸣先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复杂冗长的历史也不过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其次,张鸣先生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采取开放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正如对待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为一味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从革命的角度出发,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续,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时张鸣先生也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评价,抛弃阶级所带来的观念,以当时的历史情景下臧否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写,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责任.....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希望学者能给予的吗?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轻松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不是平常所见板着脸的教训分析,令读者读来好看、轻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若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怎能不叫人在快乐地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我们沉浸于历史之中时,我们更应深思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2.《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二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家。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

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那么这一战为什么会败呢?为什么蒸蒸日上的国家会败得如此惨呢?蒋先生的观点很明朗:“政治领袖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方面,虽然改革领袖们最终意识到了改革才是硬道理,但是他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他们能作为领袖引领改革,因为他们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近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为之束缚,虽然比之曾国藩又进一步,但仍然做不到彻底的改革。而这也正是为何李鸿章如先知般地看清中日时局,却最终难逃甲午完败的原因。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历史的巨轮只是无情地碾过那些先驱,清政府运行的轨迹却只改变了分毫。之后是被列强瓜分,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打错。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因为评判标准由后人而定,只以成败论英雄,而失败却早已注定。

随后康有为、西太后、义和团又写下了各自的篇章。康有为的变法比之前诸人,更进一步。他抓住了时机,抓住了思想的中心——孔子,抓住了政治的中心——光绪,戊戌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遗憾的是维新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瓦解,只留下了谭嗣同的碧血。有趣的是,顽固派之后也进行了改革,只是这个改革只见倒退不见前进,失败亦在所难免。终于1911年,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终于打倒了清政府,这也是革命唯一的成绩,之后革命的成果迅速被窃取„„

蒋先生的著作到此戛然而止,但是我想我的疑惑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近代化,如何近代化?做了尝试的人数不胜数,虽均未成功,但毕竟留下了个人的印记。虽然先行者的探索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先行者做出过的探索,没有探索哪有成功?每一次探索都有它的重要意义,至少它为下一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做了林则徐想而未做之事,康有为完成了李鸿章愿而不能的梦想,凡此种种,不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吗?虽无法螳臂当车,毕竟稍许改变了呼啸的历史巨轮前进的方向。只要有人在,有爱国之心,方向终究能得以修正。只要依然有人高喊着,中国不能亡,中国必将继续前进。

3.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篇三

莫修荣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中国现代史作为中国通史的1919年—1949年的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史,1919年—1949年这30年的现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在这个国内外矛盾激烈锐化的时期,除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以外,还存在各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这条线;军阀、地主、官僚、买办以及他们的政治代表北洋政府这条线;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活动这条线等等,往往呢,这几条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叉进行的,并且,中国现代史上,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政治领域,从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战争便是这个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大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和国民国民高潮的开始。

这本由莫修荣著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国共两党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取得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于达成共识,进行了历史上国共的第一次携手合作。全书共五章,第一章,用四个小节分别从国际国内两大方面来分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呢,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形成统一的战线方针;第三章,叙述了国民党派领导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重新审视中国的革命形势,接受共产国际及中共的理论指导,进行革命思想转变,开始施行革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共同纲领的提出,以及国共两党通过恢复工农运动创建黄埔军校来壮大发展革命力量;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国共合作建立后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国民会议运动的兴起,为1924年国民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坚实的铺垫。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

关于前者,在本书的第二章有所论证;关于后者,在作者第四章做了详尽的论述,集中体现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三民主义”的纲领的提出。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发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高潮,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以孙中为代表的国民党领导人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总结了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国民党的重新改组,大力开展工农运动,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根据“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精神,对旧的三民主义作了适合时式要求的解释,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革命内容,成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合作纲领,使国民革命有了完整的反帝反封的革命内容,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接受了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纲领,“联共”作为三大政策的关键,是实现“联俄、扶助农工”的前提条件,是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纽带,只有实行“联共”,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才能彻底进行,毫无疑问,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相符合的,因此,者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我认为,这至少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国民”,说明其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国民党这方面来分析,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合作纲领,尤其是“联共”提出,表明孙中山开始接受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纲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主动向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靠拢,并且意识到工农阶级是活的反帝反封带着胜利的中坚力量;从共产党这方面来分析,集中体现在中共二大民主联合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大会对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做了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的最大要素”,大会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联合战线,此外,在这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中强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国民革命。

国共两党团结协助,一同合作,无疑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后盾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二,“革命”说明反帝反封的斗争形势不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彻底革掉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命,从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国家。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明确规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形式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的前景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这一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决定为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国民党经过改组后以打到帝国主义,打到封建军阀为基本目标,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基本政策,联合人民群众,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1926年1月,中共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发表了宣言,重申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对外打到帝国主义,对内打到一切帝国主义的工具—军阀、官僚、买办及地主豪绅;指出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诚意地和苏联合作,必须和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共同奋斗。这表明了国民党坚定的革命决心,革命斗志和昂扬的革命勇气。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四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分析)2.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3.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乾隆朝后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对外关系上分析)4.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商品生产无限增长-开辟新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及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中英江宁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广厦福宁上),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和中俄伊利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条约。1894年,日本甲午战争,1895中日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辛丑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1894日本旅顺惨案,1900俄国江东六十四屯惨案)3.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政治的控制(控制内政、操纵外交、领事裁判权、把持海关、勾结清政府和扶植收买代理人)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5.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宗教渗透和侵略、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轮”)

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侵略势力控制政治经济、封建势力勾结外患、封建经济保持、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各地发展不平衡、人民无权利和极端贫困)

7.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资本入侵刺激下产生。受到压迫可反抗或中立,而力量薄弱)8.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深受压迫革命性最强;人数少但集中;与农民有密切关系。最先进、最革命和最有力量的阶级)

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反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2.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867-1895反美反日侵略)

3.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关天培、陈化成、海龄、史荣椿、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4.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重要原因:列强之间矛盾和制约;根本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

6.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孙中山))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性质: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眼界。内容: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人人不受私物,物物归上主)3.《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性质: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但不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方面)

4.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军西征胜利后集团发生严重分裂)

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旧农民战争最高峰,毁孔庙儒学削弱封建统治支柱,打击外侵略势力,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6.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奕䜣与洋务派(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设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目的首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3.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建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促进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教育开端;传播新知识;引起风气观念的变化)

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顽固势力)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2.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上书皇帝;著书立说;介绍国外变法;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4.“百日维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5.“戊戌六君子”(菜市口被杀)

6.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改革社会风气的主张)

7.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反对,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不敢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辛丑条约标志放弃抵抗侵略。官制,兵制,学制改革。1906年预备仿行宪政。其根本是维护反动统治,所以破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孙中山为首,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骨干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资本主义,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思想文化,开始探索救国救民新道路)3.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4.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东京成立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为民报。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5.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1905年11月,民族,民权,民生)

6.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要不要革命手段,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意义:划清革命和改良派界限,使得三民主义思想更广泛地传播。)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保路风潮(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一革命者让权,二权利被掠夺,三旧官僚换面维持旧政,四革命者蜕变新官僚。说明革命发展迅速但不牢固)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宁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政权,政策上体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意义:推翻封建统治,确立民国建立,思想解放运动,促使经济思想风俗新变化,打击侵略。局限性:无彻底反帝反封建,没有充分发动依靠人民群众,未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6.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及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政治上军阀专制、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文化上尊孔复古)

7.袁世凯与复辟帝制(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6年登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8.“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发动二次革命,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护国战争,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9.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22年二次护法失败标志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意义:新旧文化斗争打击封建,宣传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到来铺路)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新文化运动没有揭示封建专制本质,没有发展工农群众,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启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也可以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工人和士兵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方法开展革命)5.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即直接斗争目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7.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天安门集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受到北洋军阀严厉镇压)

8.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扬者三类人:一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二五四运动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活动家)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以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学习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4.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工人最密集中心城市;活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5.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规定入党条件和党纪)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特点:得到列宁共产国际帮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上产生。意义:标志中国革命核心,为目标提供科学指导思想,使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联系起来)7.中国二大(1922年7月,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民族独立,建设民主共和。近现代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采取群众路线,第一次提出革命纲领)9.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通过领导罢工运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广州,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党以个人名义入国民党,但需保持自己独立性)2.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组织形式(国民党一大确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革命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使得国民革命迅速席卷而来;促工农运动发展,黄埔军校北伐胜利,孙中山思想传播,反帝运动,省港大罢工)

5.中共四大(1925年1月,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6.北伐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典礼,直接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7.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及其原因(原因:国共合作实现,广大工农群众支持,苏联政府援助)

8.国民革命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国民党右派发动反共政变,蒋介石中山舰事件,清党,汪精卫分共。意义:打击帝国主义和扩大共产党的国内影响。失败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统、一战线内部分裂,主观上陈独秀右倾错误脱离群众。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1.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张学良:北洋政府改易国民政府)2.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军队,建立特务机关,保甲制度)

3.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官僚垄断经济活动,垄断工业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

4.官僚资本(国民党统治时期,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实行***和军事独裁统治,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不占主导地位)

5.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活跃两党间的党派。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6.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年8月第三党脱离共党人士组成,不满国民党政策,错误认为共产党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企图建立新党,走另外一条复兴中国革命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召开。清算右倾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毛泽东:枪杆子底下出政权)

2.南昌起义的意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共产党独立武装夺权伟大开端,揭开土地革命序幕)3.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军队与工农武装共同参与。三湾改编,共产党新人民军开端)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点燃工农武装革命星星之火,开辟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革命保存发展正确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5.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八七会议和农村包围城市)

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根本原因:多帝国间接统治下经济发展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影响和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强有力的共产党组织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7.“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辩证统一关系)

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9.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

10.兴国土地法(1928年12月井冈山第一个土地法,1929年4月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11.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1月,江西瑞金县,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2.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着重农业发展,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危害★★★(统一战线排斥中间势力,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土地革命打击富农,反围剿实行消极防御,党内斗争和组织上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些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认识错误,理论不足,共产国际干预)5.“赣南会议”(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简单说就是把毛泽东搞下台,说什么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严重右倾机会主义。谁开的这个会啊,把他们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才行)

6.反福建“罗明路线”的斗争(这个路线指红色非巩固区的政策,但实际还是搞毛泽东的,别理了)7.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

8.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9.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意义: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通过长征使革命大本营转向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保存并锤炼了革命的骨干力量;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均炸铁轨诬陷中国军队。接着炮轰东北军驻地)2.华北事变(日均占领东北后,野心不满足,开始华北渗透)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丰台日军借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力反抗,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4.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亚洲“大陆政策”)

5.伪“满洲国”(1931年九一八开始14年对东北统治,扶持成立伪“满洲国”,加强对东北人民统治)6.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傀儡政权,巩固加强日军统治)

7.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制造惨绝人寰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2.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1932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不予抵抗命令)

3.《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自己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4.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北平学生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意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来临)

5.《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6.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批评党内左倾错误,关门主义错误。为全国抗日新高潮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7.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号召一切力量抗日,中国瓦窑堡会议,宋庆龄救国联合会,中共放弃反蒋(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8.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中共和平解决)9.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0.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11.八路军、新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台儿庄,歼敌一万,国民党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大捷)2.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不一一列举了)

3.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主观上国民党战略错误。)

4.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开始搞共产党了,消极抗战。防共限共溶共反共)5.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中国战区成立,国民政府组织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6.豫湘桂战役(日军太平洋战场失利,发动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所以遭到大溃败)

7.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游击战和科研教育)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政治局扩大会议,抗日基本主张)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民抗日,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击退国民党反共摩擦,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抗日文化事业与干部教育方针)3.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广泛地统一战线)

4.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意义:抓住中日战争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5.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大青山,华中)

6.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两个战场: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共产党军敌后战场。关系:相互配合)7.为国捐躯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不列举了)

8.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是辅助的,减缓日军进攻;战略相持阶段,为反攻准备了条件。之后百团大战袭击敌人交通线)

9.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高潮(1939第一次,侵犯陕甘宁,1941第二次,皖南事变,1943年预备发动被制止)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统一独立关系)

11.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工农小资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资产阶级))12.“三三制”政权(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13.精兵简政(1941年,陕甘宁边区李鼎铭提出,为当时中国最民主、最廉洁的政权)14.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发展生产保障供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5.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从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出发,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统一战线,武装斗阵,党的建设。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的理论成果)16.教条主义(主观主义)

17.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意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合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8.中共七大(延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被日本占领50年的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回收,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打败侵略者,促进民族觉醒,促进民族大团结,对反法西斯贡献)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共产党领导,民族觉醒与团结英勇抗争,世界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同情和支持。经验:团结,爱国主义,不惧战争)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战场,缓解其他战区压力,赢得世界认可)

5.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董必武出席美国旧金山,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帝国主义削弱,民主力量增强,欧洲被破,苏美格局,美国拟定称霸全球计划,并把夺取中国纳入战略部署)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地主阶级和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建国,民族资产阶级建国,工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3.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平建国)

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但利于削弱蒋介石独裁统治,利于和平建国,利于人民)5.校场口惨案(国民党特务搞事情,失踪逮捕60多人)6.下关惨案(请愿团体遭到大批暴徒的围殴)

7.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必须打败是因为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中国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能够打败是因为美帝不可能天天支持国民党啊,哪有那么多资源,蒋介石四不四傻。想想现在的日本,通货紧缩给美帝买单,蒋介石真没毛泽东懂行。)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

2.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没收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国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革命)4.《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5.《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质及半封建性质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6.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7.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发国难财,发动内战)

8.“五二〇”惨案(学生遭武装镇压,反饥饿,反内战和反迫害)9.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台湾同胞反国民党暴政)10.民主党派(不列举)

1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重庆国共谈判期间为和平反独裁努力,全面内战爆发时与共产党一致,支持共产党爱国民主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奋斗)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共产党号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其他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用户建立新人民民主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筹备建新中国工作)

三、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战略决战(19480912-1102辽沈战役;19481106-19490110淮海战役;19481129-19490131平津战役。4个月19天,消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2.国共北平谈判(蒋介石要拖延时间啊,中共又不傻,马上就打南京了)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向全国进军(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1949年底,解放除西藏以外全部中国大陆)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农业国转工业国,新民主主义转社会主义,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艰苦奋斗))

5.《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工农阶级占百分之八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力量,由新民主主义转社会主义需要这两个阶级联盟,为建立新中国须利用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不是有害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关于新中国国体政体;基本民族政策;经济工作方针;外交工作原则)

7.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经验:建立广泛地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创建,标志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帝国压迫,结束封建官僚统治,结束军阀割据战匪不断,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成果,能不能战胜严重经济困难,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能不能经受住执政考验)

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岛外,全部中国领土得到解放,实现人民盼望已久的统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不仅为了解放贫农,还为了把农村生产力从旧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废除压迫工人制度,提拔民主干部,调整劳资产销关系,解放妇女,对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改造运动)

6.没收官僚资本(削弱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壮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7.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三年三个条件,土地改革完成,现有工商业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节减)

8.“三反”运动(党政机构,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

9.“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0.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及其原因(1949到1952,发展生产工作重心,不四面出击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公私关系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效抵制资产阶级腐蚀)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与性质(特点:经济上国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性质:新民主主义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是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

3.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的实际步骤(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4.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前者欧美日走通,后者苏联走通,我们选择后者)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在很长时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6.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国营经济强大,资本经济弱小,对个体农业改造从而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国际环境欧美封锁,苏联援助,所以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三、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互助组,第二半社会性质初级农村合作社土地分红按劳分配,第三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村合作社,尽其所能,按劳分配)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先合作后机械化;充分利用发挥土改后农民积极性;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要自愿和互利原则;增产是合作社好坏标准;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结合,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3.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农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几千年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4.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赎买政策,变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6.“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股利分红四个部分。企业大部分收益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不得超过四分之一)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意义(特点:有偿而非无偿逐步改变所有制,改造同时给予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选举权。意义: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毛泽东的符合国情马克思主义政策及先进资本家配合是成功原因)8.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建设的成就(第一个五年重工业发展,国家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相应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成就:钢铁基地,重汽车,电子管,喷气飞机,武汉长江大桥,西藏公路)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生产关系由私有到公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1.《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团结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这里我要自由发挥了。一个不杀,大部不捉,明明毛泽东才是容忍,蒋介石才是独裁统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没有蒋介石国民党残暴统治,人民至于翻身起来革命吗。毛泽东才是政治军事伟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利于国计民生,蒋介石我就呵呵。)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经济上,反保守反冒进稳步向前;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各民族团结,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执政党建设上,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加强党和群众联系。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经营和主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意义:大会制定基本路线正确,方针思想富于创造精神,集全党智慧总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于1957年2月在国务会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

6.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要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要强制专政解决,后者要民主及教育。不能用敌我矛盾解决法处理内部矛盾。意义:科学创造性阐述社会矛盾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发展,丰富发展八大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长远指导)7.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反官僚主义,反宗教主义和主观主义。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党和国家损失)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大跃进”运动(多快好省是相互制约,宣传和实际工作把快作为总路线灵魂,左倾错误严重泛滥)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规模大,二公有化程度高)

3.1958年秋冬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努力(废除商业和商业产生是不科学的,全民所有制立马成为共产社会呢,所以毛泽东又开始开会了)

4.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毛泽东错误认成右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三面红旗)

5.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清理一平二调,纠正共产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农业六十条,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积极性;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6.“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中央到地方,党政军七千人与会。毛泽东刘少奇自我批评。意义: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将此作为阶级斗争使得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8.“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毛泽东主观愿望是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消除官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中寻求途径。可是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正确方针和成就,也实际否定了毛泽东在内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工作,否定全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卓越的奋斗)

9.“二月逆流”(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小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这次抗争被称为“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

10.林彪反革命集团(林彪密谋杀害毛泽东失败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后坠机身亡)11.“四人帮”(十大继续了九大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组织)

12.“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集团加紧夺权,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意志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1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大跃进及其纠正,十年**——文化大革命)

14.“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党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中缺乏科学认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搞清楚;党在历史上积累了丰富阶级斗争经验,但被错误照搬用于新事物新问题;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

15.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党犯错的时候,人民依然信任并寄予希望;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和抗争从未停息;毛泽东虽然坚持文化大革命,但对具体错误也制止和纠正过)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得到发展;国防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变。)

2.“两弹一星”(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中国在联合国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4.“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伤害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两个阶段,不发达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后者需要更长时间)6.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一步,建成一个独立较完整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7.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毛泽东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情应二次结合;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不发达和较发达;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中央地方大中小企业“两条腿”走路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问题,处理好积累消费、生产生活、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集中又民主,纪律又自由,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文化建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锁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确立实事求是路线)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恢复党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平凡冤假错案(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彻底平凡并恢复名誉)

4.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5.中国共产党第二个历史决议及其意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意义: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6.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毛泽东功绩第一,错误第二)7.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纠正左倾错误)8.“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9.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0.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应结束军事对峙,以便创造交往前提和安全环境)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中共十二大(高度文明,高度民主)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引进外资外技外设,出口创汇)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二届六中全会,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5.中共十三大(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和马列毛泽东思想。)

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8.“三步走”发展战略(一步,较1980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二步,20世纪末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小康;三步,人均国民生产总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9.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认清官僚资本、权利集中、党政不分、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

10.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废除人民公社,第二个发展集体经济)11.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关系党和国家盛衰兴亡;普遍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教育;克服党内各种腐败现象)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关键在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义: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中共十四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世纪90年代行动纲领)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5.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6.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的风险考验(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洪涝灾害;1999年北约炸大使馆、李登辉“两国论”、“法轮功”邪教;面对风险和考验,中共国务院采取有效措施。2001年12月11日,经过15年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香港、澳门的回归★★★(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8.“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7.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8.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需要和平环境发展自己,发展自己促进国际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对外开放互利共赢;携手各国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员素质不提高,何来执政能力的提高呢)

10.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胡锦涛提出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基本要求)

11.中共十七大的主题及意义(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围绕这一主题:审议通过报告,通过党章修正案,选举新一届党中央委)1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2.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3.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指导方针,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4.进入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中国同1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睦邻、安邻、富邻指导,加强睦邻友好关系,反对各种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深刻历史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六、简短的结语: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行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

5.近代史读书笔记 篇五

——读《叫魂》有感

摘要:《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的主要代表作,它描述了1768年在弘历统治下的清王朝,由于“叫魂”危机逐渐蔓延全国而形成的妖术大恐慌,最终却在一宗又一宗的冤假错案中不了了之的过程。作者旨在通过妖术大恐慌研究官僚机制与皇帝之间的博弈以及通讯系统在其中的影响,而本文仅就大恐慌的形成与影响作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清朝叫魂案;官僚制度;民众恐慌;冤假错案; 一.何为“叫魂案”

犹如武侠世界里不显山露水的绝世高手,偶一发招便技惊四痤。孔飞力和他的《叫魂》一出现,就如此效果。作者带着丰富性与奇妙性的故事,探讨帝国专制统治的原动力。随着孔飞力的视线,我们进入一七六八年弥漫四布的妖术大恐慌世界。

叫魂,一个中国特色乡土气息浓厚的词语。孔飞力教授在他的大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这样定义这个名词以及清乾隆三十三年的这个事件:“1768年, 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 一个幽灵—— 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这样的歇斯底里,影响到了十二个省份的社会生活,从农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宫邸均受波及。” 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民百姓忙着自保或者乘机打击报复,全国十二省的各级官员忙着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弘历先生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加以督促。折腾到年底,在小民不值钱的贱命和官老爷珍贵的乌纱丢了不少之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只是一场闹剧:没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妖人,没有一件不是冤案的妖案,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沮丧失望之余,乾隆皇帝只得偃旗息鼓。于是,在持续长达几个月的清剿行动中,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戕害了许多无辜无助的性命之后,这个事件终于因为破绽百出而被叫停。[1]二.“叫魂”的背后

“作为现代中国的前奏,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叫魂案从一开始就带有这种令人不快的特性。„„除了丑恶的嫉妒,还有无耻的贪婪„„”

“我们在这里所瞥见的,是否是一个已被人口过度增长、人均资源比例恶化、社会道德堕落所困扰的社会所遭遇到的一种道德报应?在这样一个倍受困扰的社会里,人们会对自己能够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身的境遇产生了怀疑。这种情况由于腐败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而变得更加无法容忍,没有一个平民百姓会指望从这一制度中得到公平的补偿。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妖术既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力补偿„„”

很显然,在这个全民运动中主角有三个:乾隆,大清官员,小民百姓。乾隆把这个事件翻来覆去,字里行间看见四个字:汉化、谋反(这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作为异族的统治者对“剪辫”这一行为所蕴涵的政治象征意义心存芥蒂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对普通的百姓来说,术师的妖术威胁到的是灵魂和躯体之间的脆弱联系,而对皇朝的上层人士来说,这种行为危害到的是皇朝同上天力量之间的脆弱联系。”如果僧侣道士或者乞丐也能作法与神鬼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会严重影响到君权神授的合理合法性。作为一个江南文化的崇拜者和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乾隆对江南感情复杂。愚民百姓的无稽之谈自然是不信的,他大张旗鼓的目的在于借机打击甚至根除因汉化而腐败堕落的江南的官僚们以及江南书生的桀骜不逊。而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员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经过科举的严格选拔,对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古训都是熟谙的,可能他们对怪力乱神也有敬畏之心,但是对于升斗小民的鬼怪故事无疑是不屑一顾的。作为地方长官,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他们推崇的是无为而治,不希望自己的管辖范围出现对自己声名不利的事情,即使真的出现了也会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乾隆朱批严加斥责的“化有为无之术”。中国封建政权对儒家的尊崇一方面形成了身后的儒家文化传统,同时也在不同的朝代造就了一大批这样的官员,即在肉身上他们是纯粹的奴仆,忠君爱国,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的浓厚情结,在社会结构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防止社会在疾风骤雨中偏离方向。所以,官员在这场大恐慌的闹剧中并不是积极的推动者,甚至他们起到缓冲的作用,是他们“尽力将来自君主的紧急、非常规要求导入习惯的、日常的轨道。”事实上,最后也正是军机大臣刘统勋劝阻了“十全老人”近乎偏执的行动。一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乾隆皇帝和他手下大小官员的作为完全符合他们的阶级理性,也就是说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没有出乎人意料的地方,他们扮演了合乎他们各自身份的角色。

真正让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在这场大恐慌的闹剧当中推动者与受害者都是同一个阶层——普通民众。所有的嫌疑犯都来自最低层,他们是乞丐,僧侣和道士(其实大部分出家人都不过是穿着制服的乞丐),而举报他们,将他们扭送衙门甚至执行私刑的英雄却同样是底层的农民、渔夫和小市民等等。普通民众制造了这场恐慌,并且在闹剧上演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三.“谣言”的传播

1768年初春,丝绸之乡德清慈相寺几个贫穷潦倒的和尚因为嫉妒附近一座观音殿的香火旺盛,散布谣言说有石匠在观音殿附近“作法埋丧”,进香者若去该寺非但难得庇佑,反会遭到毒害。四个多月以后,谣言已经铺天盖地,山东巡抚富尼汉将消息报告给了皇帝。从浙江到山东,并由巡抚这一高级官员上报朝廷,而其间并没有什么公共媒体参与,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人际传播,竟然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可以想象,民众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谣言最初的形状是石匠在观音殿附近的不道德行为,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发展之后它的形状变成了:术士或者妖人能够通过发辫,衣物甚至是名字来摄取一个人的魂魄,使之为术士服务,同时极大损害被施术者的身心。显然,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了修改和加工。每一个参与谣言传播的人都是同谋,他们同心协力,将谣言中不合理的枝节部分削减,增加自己的细节,使之更加明确合理,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然后更快更广的传播出去。当谣言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模样越来越清新可人的时候,几乎都可以看见这许多同谋者满足的笑容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取舍和细节的再造过程中,加工者充分考虑到了普通民众的习惯、兴趣、希望、担忧,并且投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所好,简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任何一个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一定不难理解“魂魄”的概念,即使并不能明确的表述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宇宙是“阴”和“阳”的双重构成,而在人的身上也同时存在着代表精神之灵的“魂”和代表躯体之灵的“魄”,并且和“阴阳”相对应。关键在于,在观念中“魂”和“魄”是可以分离的,这就给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以可乘之机,并且使自己处在危险当中。《大清律例》中有一段话规定“采生折割”的具体行为应是:“谓将人致死,取其官窍,以行妖术或使术法邪道,采取生时岁月,将人迷入深山僻处杀死,割取形骸,剜其五脏生气,摄取魂魄,为鬼役使。今两广豫闽等处所市鬼葛,即是又一术也。”而采生折割在当时正是巫术的一种。由此可见这个谣言既有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其力量之巨大是可以理解的。

谣言本身的精美,以至让人爱不释手并且或出于炫耀或出于慷慨的与他人分享,这固然是谣言得到大范围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我们也可以指责中国普通百姓的愚昧,教训他们:当科学与文明不占领你们的思想阵地,你们的思想阵地就会被无知和野蛮占领;又或者像孔飞力先生解释的那样,“所谓‘盛世’,是一种惯用的说法,常被人们用来当作德政的护符,用来装点官方文件。”乾隆的盛世是镀金的假冒伪劣产品,实质是一个无法通过增进生产来解决社会的基本问题的“受困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会对自己能否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产生怀疑”,因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当陌生人闯入其领域并有可能对其资源形成抢夺之势,他们自然要自我保护,对陌生人——也就是社会边缘人进行驱逐。在这个社会主体挤压边缘群体生存空间的过程中,社会边缘人越多,流动性越大,谣言也就会相应的越来越多,流传越来越快。

孔飞力把叫魂看作是三个版本的故事的综合,乾隆,官僚,民众是不同版本中的主角。可以发现,乾隆是个体,官僚是一个有组织的精英阶层,质量平均且数目不大,也可看作个体。三者之中只有民众鱼龙混杂,没有任何组织上的固定形式,“对于妖术的恐惧,并不是因为卷入其中的人数的多少,而是由于人们对此的想象产生”,也就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我们称之为恐慌。所以,处于叫魂事件中的民众其实也就是勒邦所说的群体,或者叫做“乌合之众”。我们相信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可能,作为一个个体言行符合理智,冷静客观地判断人和事,对待某一个陌生的观点必然是科学而辨正地看到正反两面。简言之,个人应该受到理性和利益的支配和驱动。但是遗憾的是,古今中外的人们的血液里仿佛天生就有从众的红细胞,个人往往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意见和心理的趋同造就了一个个大小不一性质不同的群体。群体正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个体被磁化而成为磁场的一部分。在群体的力量显而易见的时候,个人会失去他存在的理由及其自我感觉。他成了一个局外人,在其他个人组成的极其上发挥一只无足轻重的螺丝钉的作用,甚至他都不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当妖术谣言盛行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参与到加工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去,他就将边缘化,他将会感觉到未知而充满敌意的目光包围在他的身边,迫使他做出抉择。当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线的个人是有的,只是他们或者被私刑或者被官方的力量予以镇压,所以所谓的抉择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融入群体。或者你可以选择沉默,在谣言盛行的时候沉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但是,同样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妥协,是与制造加工传播谣言者心照不宣的默契。糟糕的是,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他的行为举止观点想法仿佛立刻就经过了歪曲,与其自身的理性和利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其自身的各种素质诸如自由的意志、对意见观点警惕的反思乃至洞察力都随之整个消失了。就像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中所说的那样:“事实上,人类群体的水准降到了其最差成员的层面。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行动并感到他们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群体中人的思想行为会接近那些最低水准的人的平均水平„„地位最低的人的标准被用来判断非常普通的事情。总之,在一个群体中,第一名会成为最后一名。”罗马人的谚语说:议员们都是好人,但罗马元老院是邪恶的野兽。这是个悲哀而让人感到阵阵凉意的事实,“这个事实给人类带来多少苦难!它是所有战争和每一种压迫的根源,使得世界充满痛苦、叹息和怨恨”(爱因斯坦)。

在群体中,个人是不会说话的,或者说他们说的并不是自己要说的,而是群体借他们之口发表的各种宣言。在群体中,个人是不会思考的,或者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群体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群体的心理景象就是他们的心理景象。谣言也是一种信息,只不过是扭曲了的带有社会倾向的信息。它同样能够构建参与其中者的虚拟环境,民众并不会觉得妖术有什么荒谬可笑的地方,他们的恐惧和厌恶都是真实的,他们生活在众人齐心合力建造的山洞监狱之中,处于囚徒的困境,却每个人都想做点什么。在这样的集体意识或者说是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之下,“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现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在一个备受困扰的社会,在一个即将面对“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停滞帝国的镀金时代,人们不能确认通过自身的奋斗而改善自己的命运,这种情况由于捐税似虎、酷吏如狼的腐败政治现实,而变得更加无法让人容忍。统治者不提供制度性的正义,民众就不能从现实中获得公平的补偿,偏偏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对妖术大理清剿,于是“妖术”这一术士们专用的武器突然就像“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恶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不同的是,术士通过妖术作法获得利益,而民众则通过指认这种行为,控告他们的敌人是术士并使用妖术便可以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谋取私利。一个对权力始终渴求却始终不可得的群体,突然有了这样的机会,怎么会不紧紧抓住这样的机会,“攫取这种自由漂浮的社会权力”呢?这样的机会成长于谣言的土壤之中,民众又怎么会不对散播谣言乐此不疲呢? [2]四.“叫魂”之于普通民众

“叫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尽管孔飞力的资料大都本于皇帝与官僚的奏章,却并未使他遗忘了民众这个“沉默的集体”——恐慌来自于民众,制造恐慌的同样是民众,民众既显得避之不及,又同时趋之若鹜。如果抽离出朝廷官府,这依然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孔飞力对于“民众”的论述充满了洞见:他认为“叫魂”代表着一种虚幻的权力,而指控“叫魂”则象征着现实的权力,它所体现的都是民众的无权无势——这似乎带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色彩。“在这个权力对于普通民众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力。”只是这种所谓的现实权力,对于民众来说也只是海市蜃楼,与“叫魂”其实别无二致。

但对于民众而言,在人口激增、资源日少的“乾隆盛世”中,掌握哪怕一丝的权力都是对于自身的保障,因为在平时,他们是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获得必要的保障的,他们没有正当的权力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益,甚至连卑微的生存底线都无法得以保证。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它(旧制度)几乎既准许人违抗法律,也准许人对抗专横行为,却从不能为所有公民提供最天然、最必需的各种保障。“在这样一个倍受困扰的社会里,人们会对自己能否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身的境遇产生怀疑”——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海事大学自杀的杨元元同学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读书不能改变命运!

对于生活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中的人们,“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社会被无情地撕裂,人与人、人群与人群因为利益彼此对立、仇视:大到本地与外乡、平民与僧道,小到两间竞争香客的寺庙、两队争夺生意的石匠。每个人可能刚刚用“叫魂”置人于死地,转眼成为别人“叫魂”指控的对象——“叫魂”这个本来就被民众臆想出的权力偶像,每个人既沉溺于权力的狂欢,又恐惧成为这狂欢的祭品。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是一场摆不完的人肉宴。大众既是这宴席的座上宾,同时每个人也都会是餐桌上的珍馐。在这样畸形的社会,民众只能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即使这种保护显得荒诞而脆弱。

如果没有“叫魂”,这种隐藏在民众心理深处的诉求不会如此强烈的爆发,但它总会以不同的形式悄悄地展现,当这个社会还无法使个人有足够的能力捍卫自己的权利。只有当这个社会给予每个人这种权力之时,那个“叫魂”这个噩梦也将不会发生。

五.“叫魂”之于官僚阶级

和愚不可及的小民百姓不同,官僚们是饱读诗书的知识阶级,他们不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叫魂妖术。再说官僚士大夫一般不会有小民百姓的那种朝不保夕的衣食之忧,他们对妖术谣言也不会有切身的恐惧和不安。不过各级官员大都有守土之责,他们即使不信妖术,也不可能不担心民间妖术恐惧对地方治安可能造成的后果。无论于公(维持治安)还是于私(保住乌纱帽),妖术和妖术恐惧对他们都构成一种威胁,使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

有意思的是,各级官员们尽管职位处境不同,品德操守各异,他们在妖术恐惧初起时的因应之道却大致相同。他们都力图息事宁人,安抚民间的恐慌,制止谣言的流传,打击无事生非、挑起事端的衙门胥吏和地方棍徒。虽然剪割发辫的所谓妖术似乎在挑战满清王朝的剃发制度,没有人小题大做,把这种妖术恐惧与叛乱谋反联系在一起,并将其当做紧急的非常事件奏报朝廷。

按照常规,地方官(首先是知县)有责任维持自己辖区的治安,并将所有超出杖责处罚的刑案报告省巡抚法庭,而死刑案则要由皇帝亲自审核。《清律》将多种妖术定为死罪,据此叫魂案似乎也应该移送省庭,并最终移送北京。表面上看来,对妖案无论是就地处理还是奏报朝廷,地方官都是在履行职责范围内的公务,而奏报朝廷还可以减轻他们自己的责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把发生的事件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之内,地方官就可以按官僚制度的常规独立全权地来处理,而不必受制于专断独裁的君权。但是一旦朝廷和皇帝卷入了地方妖案的清剿,官僚制度优游从容的常规就会被打乱,地方官就把自己直接置于君权的反复无常的淫威之下。对地方官来说,要避免这样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息事宁人,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的信息。毕竟,人们需要回避风险,在一个受规则束缚的环境里,最好的官员就是最少惹事的官员——也就是那些能规避麻烦,将消极应付视为美德的人。因为按照官僚责任制的常规,一项罪行如果未被官方——朝廷确认,地方官员就不会因为对此项“罪行”失察而受惩罚。各省巡抚,树立个人某种个人形象的强烈欲望,用官场的话来说就是“宽大”,这是一个好长官所应有的基本品质,它软化了督抚与属下之间原本是冷冰冰、公事公办的官僚关系,这种权力对他们建立个人的权利庇护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叫魂危机发生的最初两个月里,没有一个官员主动向乾隆皇帝报告过地方上发生的妖术恐惧。各省官僚的这种默契,织成了一张官官相护的网络,共同对皇帝封锁消息。[3]六.“叫魂”之于皇帝弘历

疑似案件愈来愈多,增加了弘历初始的判断。他的轻信体现在了各省官员们身上的压力。而官员们身上的压力,大多数化做一些冤假错案回馈给了弘历想要得到的新线索。

弘历异常激烈的反应,正是统治者对臣民的防猜心理。猜忌臣下,此为历代统治政权之统治心理,而满人外来则为犹甚。清初之高压统治政策,则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命。头发与叫魂案之联系,具有的种族象征意义,似乎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政治因素了。尽管弘历小心翼翼的对此保持缄默,一直忽略与避免它们之间可能的关联。但还是无改“妖术与弘历对大清帝国的深层焦虑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一事实。

具有谋反阴谋叫魂案在挑动弘历政治控制神经的同时,也触发了弘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与官僚集团进行反控制的较量。“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在专制统治结构中,皇帝与官僚专制在实施威权时确实受到了诸多障碍的限制。这些流弊部分是由于自身的管理缺陷,“官僚机器本身颟顸迟缓的工作方式,就足以使抵制专制专权的诡计得逞”。弘历为官僚机器低效的能力所沮丧,同样的,这个事实普遍的存在于所在社会中。理论上,政府有权开放和限制一项政策,但行政管理的可靠性与效率往往难以协调一致,甚至常为各方的力量所阻碍。权力的分散和平衡,是为有清一代也是现代统治政权的难题之一。

在叫魂危机里所折射出来的多重问题里,既“为对个人的纪律整肃提供了特别合适的机会”,也为“弘历创造一个环境,使他得以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同官僚们直接摊牌”。甚至也强化了君主和官僚之间的关系。对弘历来说,妖术危机“为他对官僚制度的极深犯忌提供了一个出气孔”。

清剿的继续和案件的重审,叫魂案已逐渐明朗了。说到底,这不过是衙门重刑逼供产生出来的冤案之又一例。这场由“剪辫案”引发谋反行动的一连串事件,朝廷和各省官员以及民众们各方所参与进来除妖运动,不过是乾隆的杰作。这个站不住脚的叫魂案完全是弘历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民间叫魂妖术大恐慌,“只是产生于无知又滋长于忌恨的幽灵”。各方对叫魂事件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社会群体都将妖术传说中的不同成分重新组合,使之适应于自己的世界观”。“弘历将自己的恐惧而产生的意义注入到民间妖术中去”,而民间的理解和表现出来的情况又反过来影响弘历的情绪。

弘历眼中的叫魂危机则属子虚乌有。普通民众的叫魂危机,或是一种无知的恐惧,或是成为一种“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的一种突然可得权力”。弘历“没有能力找到一个可与臣民共享的目标,君主和村民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最终在一七六八年的中华大地上,演绎了一段不是惟一的消极历史事件。

七.我们的反思

历史是面镜子,它照不清现在,也无法从它中看到未来,或许它就像作者所说,它为人们留下了手中的密码本去解读解码。

因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类似叫魂的或动态或静态的威胁,一直隐秘在有规则的社会之下。而大众内心深处留下的一些空间,随时能把不同背景的案例,解读出不同的迷信与恐慌信息,并引出更多更深的问题。新的方式,观点,恐惧,它们起着新的催化剂作用,将可能激起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由不同因素引起的社会危机,一如中国一七六八年的叫魂案。

参考文献:

6.近代史网上学习读书笔记 篇六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而且是稳扎稳打不是吹牛皮。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

1963年9月、1964年12月

《敬告青年》中实际上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目标,即所谓“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后来“六义”进一步浓缩为“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李大钊一系列对这些马克思思想的理解说明李大钊当时已经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节选)(1919年5月)

尼柯尔斯基建议要特别注意建立工人的组织。并讲述了他对俄国的印象。在会议期间出现过危险,会议主要就制定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拟定议事日程进行。并考虑了成员吸收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就“毛主席、马、恩、列、斯大林像是否一直保留”“四人帮事件中各种责任追究、和被害党员问题”“老一代领导人退居二线”“资本主义观”等事件代表中国广大人民进行了回答,表现出了邓小平对历史事件有自己深刻的简见解而且不脱离实际。

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1980年8月

21日、23日

对外政策对主权维护、对待各国关系、赔偿合理外债等进行说明,对内政策对地权,民主权,教育制度,税收制度,人口清查,女权和国家对待工农业的政策等进行说明。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

月)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节选)(1922

年7月)

指出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了解中国情况,斗争目的是要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什么。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的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2、敌人的强大。

2、红军的弱小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

12月)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上回顾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还指出了如今“红色旅游”的热潮日益增长,而且如今“小平故里”在他高尚精神的影响下,正正昂首阔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

话(2004年08月22日)

会议初介绍了与会人员,说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为了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会议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会议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会议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即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毛泽东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为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故其指出了四项文化教育政策。

毛泽东:论新阶段(节选)(1938年11月)

肯定地说明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要放得开步子,胆大而心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特别是发展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对社会风气、安全的整治也要同时进行。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人民对于马列主义等学习问题也进行了说明。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5年1月18日——2月21日)

讲话一次谈了这次会议的开会方法、民主集中制问题、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要团结全党和全体人民。分析现今国内外形势和历史经验教训,切实的解决问题。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

总结历史历程和现今国内外形势,指出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第一,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第二,在我们的国家里,工人阶级的同盟者不但有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有民族资产阶级。

二、社会主义改造针对国内外实际形势进行

三、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取得的成果和在第二个五

年计划的任务。

四、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五、国际关系。我国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

六、党的领导。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点明现今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刘少奇(1956年9月15日)

第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二)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

(三)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四)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原因。

(五)一九四九年三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要内容已有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

(一)我国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但我国旧有工业的基础是十分落后和薄弱的。

(二)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首先发展国营工业,并发展国营交通运输业、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逐步实行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的比重不断地增长。

(四)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材,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五)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我国人民一定能够胜利地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第三、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面获得解放。

(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

(三)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现国家对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我国过渡时期的工农联盟必须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

(五)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需要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并加深与各行业的合作。

第四、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经过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监督和管理,经过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的联系和合作,把私人资本牛义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来。

(三)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过渡时期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四)为了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经济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政府应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第五、加强党的领导,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

(一)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是我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彻底胜利的保证。

(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对于保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现有决定的意义。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团结全国人民的政治基础和旗帜。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

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中共中央宣传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制发,经过中共中央批准〉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同志主持进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主要由胡乔木同志负责。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多次谈过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的意见。中心的意思应该是三条

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1980年3月——1981年6月)

一、在这种形势下面,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国共两党的关系,现在怎么样,将来可能怎么样?共产党的方针怎么样?

二、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人民

分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认为抗战胜

三、公开的全面的内战有可能爆发 利后将是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和争取建立什么样国家的斗争,共产党的方针和策略就是要防止内战,自力更生,做好与蒋介石反动派做战斗的准备,争取建立一个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节选)

(1945年8月13日)

一、分析了中日战争与以往其他战争的在中国与日本两方面的不同。

二、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

上一篇: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下一篇:家长会邀请函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