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精选16篇)
1.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一
打造“温馨家园” 共筑社区和谐
创建“双百”示范化社区工作汇报
近年来,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计生委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按照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服务于管理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开拓服务项目,努力探索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大杂院和新型小区相呼应的流动人口温馨家园,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户数户2608、7436人,其中常住户1503户、4066人;流动户1105户、3370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辖区拆迁改造,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我社区务工、安家,为了解决老干部的福利待遇,投资在我社区建立了一座新型小区,共16栋楼、1240户,目前入住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小区人员结构非常复杂,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深化流动人口服务,已成为我们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网络,为做好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社区以推进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区稳定为主线,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和谐”的指导思想,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
社区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民警为副组长,计生专干、楼院长为成员的“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由楼院长、保安员、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队,设置了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大厅,集社区保障、法律维权、信息采集、教育培训等服务项目于一身,简化办事手续、成立了社区文体活动站,利用大型节假日和休息日举办载体丰富,寓教于乐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并把流动人口最集中的甘南花园做为社区服务管理的重点,将楼院长职责落到实处,要求进行定期入户,并协助物业对搬入搬出小区住房进行24小时督管,随时向社区上报情况,我们 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入户建档立卡,并帮助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增强归属感为宗旨,大力营造“温馨共融”氛围
为了使广大流动人口尽快融入社区,我们加大了对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出了“全走进、全覆盖、全时空”的零距离宣传口号。
一是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利用报刊、黑板报、标语、横幅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利用老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妇女工作协会、市民学校等社区资源挨家挨户宣传。
二是注重宣传发动的深入性,以户工作为平台,将宣传材料分发到每户居民手中,并进行耐心讲解,使每户居民充分认识到搞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注重宣传内容的突在性,广泛宣传政策法规中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精神,让流动人口感知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积极主动拥护、回应政策,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服务和管理,着力宣传省、市、区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流动人口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让流动人口有登记,维权、求助等需求后,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来解决办理。
(三)拓宽领域,提高服务,以创新服务为载体,努力工作共筑社区和谐
1、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政策
一是实行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服务。社区计生服务站共为流动人口实施免费查环查孕。对没有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指导其落实有效的措施,对意外妊娠的,帮助及时终止妊娠,使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在本社区享受到与当地育龄群众同等的服务和优待、优惠政策。
二是全面落实千名千元救治、独生子女特困户救助等惠民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千家万户,近年来累计帮扶18人。
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为方便流动人口享受计生服务,对流动人口实施市民待遇,形成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教育、同管理、同服务”的工作方针,用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市场,真正把外来人口管理落实到现居住管理为主的工作格局中。
2、创新特色,努力开创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新局面 2010年,针对社区特点,5月31日挂牌成立了全省首家“儿童之家”。不但为留守、单亲流动儿童提供了一个多 样化的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彻底解决了我社区内无一所学校,孩子们校外活动枯燥单一的局面,为了让留守、单亲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开拓思路大胆实践,打造了xxxxxxxxxxx的帮扶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还在儿童之家设立了xxxxxxx定期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区还与图书馆联系在在儿童之家挂牌成立了“xxxxxx社区青少年流动书站”,设立了“社情、民情征集点”,目的是想拓宽民情流水线工作,及时掌握民需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增加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建设,为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做一份贡献。
经过不断探索,完善与总结,社区流动人口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在不断成熟,今后我们发在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上更加突出特色,打牢基础、创新服务、真情投入,要使流动人口来到社区、带入社区、热爱社区、建设社区.
2.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二
一、造成导入人口规划与现实差异的原因分析
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可以更为系统、全面地解释大型居住社区人口规划和现实差异的原因。推—拉理论是唐纳德·博格 (D.J.Bogue) 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从运动学的观点来看, 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种是导出地促使人口转移的推力, 一种是导入地吸引人口流入的拉力。
(一) 对规划人口的推力
从金鹤新城的实际情况看, 对规划人口的推力主要由就业收入、上下班出行、医疗教育、居住习惯等因素构成。金鹤新城所在地区原为农村地区, 周边区域产业单一, 服务业欠发达, 缺乏都市型产业和生产服务业等产业配套, 本地企业工资相对市区低, 就业机会较少, 而且地区又实行镇保养老制度, 不能解决城保待遇。同时, 金鹤新城距离市中心区路程较远, 连接市区和江桥地区的轨交13号线延伸段尚在建设中, 居民出行仅靠158、121等4条公交线路, 早晚高峰公交十分拥挤。
(二) 对入住人口的拉力
相反, 对于来沪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来说, 由于就业、生活成本、农村拆迁以及低保金领取等因素, 大型居住社区对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容易成为低收入群体聚集的“洼地”。以金鹤新城为例, 该社区周边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 吸引大量来沪人员在此就业谋生, 由于江桥地区市政建设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地区绝大部分农村、“城中村”已陆续拆迁, 市区人口回流后腾出的空房出租恰好满足了这些来沪人员的落脚需要。
二、实际人口结构对公安服务管理的影响
(一) 人员成分复杂, 呈底数不清、难以掌控的特点
1. 人户分离相当严重。
受市区、郊区户籍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及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考虑, 除了少数低保人员为方便领取保障金将户籍迁进居住地外, 绝大部分本市居民都不愿意将户口迁入, 造成社区内人户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这大大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在金鹤新城内, 人户分离人员约1.64万人, 占入住本市户籍人口的81.1%左右。
2. 来沪人员流动频繁。
社区内来沪人员均以租赁形式暂住, 基本从事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随着工作单位经常变换, 居住地点也更换频繁, 很难在社区内长期居住下来。今年以来, 金鹤新城来沪人员新增5173人、注销4219人, 变更住址1.84万人。
3. 重点人员信息断链。
社区内市区导入人口涉及多个区县, 目前导出地与导入地公安机关间的对接联动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在这些重点人员流入之初, 导入地公安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其相关信息, 需要花较长时间、较多精力重新开展排摸。这种情况, 容易造成部分重点人员漏管失控。
(二) 居住环境较差, 顽症频现、难以根治
1. 社区消防隐患严重。
为获取最大利益, 部分业主将整套房屋简单隔断后, 分包出租给经济条件有限的来沪务工人员, 社区内群租房、乱搭建现象比较普遍。群租房内大量人员群居一室, “三合一”、“二合一”现象严重, 使用电器多、动用明火多、电线乱拉乱接等问题突出, 部分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还被人为隔断或阻塞。据统计, 金鹤新城内共有群租房680余套, 居改非房屋230余套, 今年以来已发生火灾事故3起, 造成3人受伤、财产损失10.6万余元。
2. 周边交通问题突出。
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中, 对周边交通缺乏前瞻性规划, 基本沿用原有交通路网, 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出行需求, 给公安交通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如金鹤新城周边主要道路华江路、爱特路路幅狭窄, 路面损坏严重, 沿线万达广场、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卖场相继开业后, 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道路的拥堵问题。
3. 地区治安隐患凸显。
由于生活型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无法满足社区内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 金鹤新城及周边“黑诊所”、“黑中介”、“黑网吧”、“黑棋牌室”等不规范的自我服务行业场所应势而生, 无证破墙开店、乱设摊点现象较为严重。据初步排摸, 金鹤新城及周边共有各类无证经营场所60余家, 这些场所既影响了地区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 也容易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 矛盾纠纷多发, 心态对立、难以化解
大型居住社区实有人口基本属于低收入群体, 由于贫富差距拉大、自身经济困境, 以及出于生计迁离繁华市区等原因, 会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受挫感及危机感, 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情绪, 容易引发各类矛盾纠纷。
1. 与管理方的矛盾。
许多入住人员对政府部门、派出所、居委会、物业公司的管理不接受、不配合, 管理方“门难进”现象普遍存在。在自身利益受损时, 一些人员与管理方容易发生对抗冲突,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2. 导入人口之间的矛盾。
社区邻里之间、家庭内部, 经常会因生活琐事、经济问题发生争执纠纷。有些邻里矛盾在导出地既已形成, 且延续了很多年, 有些家庭内部因动迁补偿、房产分割产生新的矛盾, 化解难度极大。金鹤新城每年因这些问题无法调解的矛盾纠纷达320余起。
3. 与原住人口的矛盾。
大型居住社区建设需征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地方政府需承担市政、公建配套和每年的管理维护等巨额费用, 导入人口将与原住人口共享当地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长此以往, 当地原住人口与导入人口之间很有可能因潜在利益分配而产生对立, 并还有可能因此引发集体上访等不安定因素。
三、加强大型居住社区公安服务管理的对策
(一) 注重规划配套, 形成更为合理的人口结构
1. 科学规划布局。
社区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 它是一个包含了社区建筑规划和社会规划在内的更为系统的概念或范畴, 在具体规划中需要系统考虑居民就业、就学、生活设施、交通出行、社会联系、消费成本等即时性与过程性的问题。因此, 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大型居住社区前期规划听证制度, 吸纳公安、房地、交通、民政、财政等部门参与规划评估, 共同研究导入人群的居住模式、心理需求、行为习惯, 听取采纳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 避免后期出现诸如新建社区静态交通管理先天不足、功能用地预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 引入优质资源。
在将大型居住社区纳入郊区新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与郊区新城、新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和功能融合互动的基础上, 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大型居住社区的产业发展扶持, 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都市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鼓励原有工业园区或地块企业转型, 扩大导入人口的就业机会。
3. 落实同步配套。
实现大型居住社区及其周边的市政设施、公共配套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 关键在于专项经费的落实。从目前来看, 市级财政补助不足, 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且地方政府推进热情不高, 主动投入不够, 造成经费无法全部到位, 配套建设难以同步实施。建议市级层面提高外围重大市政配套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市级补助比例, 建立人口导出区和人口导入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长效机制, 在政策性融资、普通商品房地块出让开发和动迁房回购、经适房购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安排。
(二) 注重引导培育, 形成更加成熟的社区管理
1. 搭建管理架构。
目前, 市、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均已成立, 但统筹协调社会事务管理及重大事项协调的机制尚未建立。建议组建成立市、区两级大型居住社区管理机构, 研究和出台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协调社建、公安、民政、房管、城管、交通等部门和导出地、导入地党委政府, 加强对后期社会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部门介入和资金投入, 推动完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无缝对接。
2. 健全基层网络。
要大力推进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为主的社区管理网络建设。在现行镇管社区模式下, 大力指导、帮助居委会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新建小区及时筹备组建居委会, 配足配强居委会班子, 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准入机制、薪酬保障机制及考评激励机制, 增强居委会工作活力。同时, 建议引入市区资质较高的大型物业公司, 继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适当提高物业收费标准, 在入住初期即加大对居民物业费征收的力度, 并尽快指导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 让社区业主参与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 确保物业公司能够正常、高效运作。
3. 推动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也是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当前阶段, 可以通过成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和租户代表参加的社区综合管理委员会, 制定《自治公约》和《议事制度》, 定期召开居民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 引导社区居民逐步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事务决策。
(三) 注重调整完善, 形成更具实效的警务机制
1. 管理体制上要阶段性调整。
按照导入人口规划, 市局原则上同意在新建的大型居住社区基地增设副处级派出所。从长远看, 增设派出所确有必要, 但从调研情况来看, 这些基地从开工建设、人口导入到形成规模需要较长的时间, 目前阶段采取做强现有辖区派出所班子、配足警力, 增强派出所综合实力的方式, 完全可以承担大型居住社区公安管理任务, 而且这种方式更加节约警力和建设成本。
2. 工作重心上要阶段性调整。
3.关于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 篇三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改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场所不固定,随意性大,对接种疫苗的认识程度不高、信息不畅、对接种疫苗不了解等原因,导致这部分流动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常常发生[1-2]。预防接种就是常说的打“防疫针”,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3]。儿童及婴幼儿最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因此,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的主要环节。人工免疫方法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4]。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以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为主。城市接种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为了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护流动儿童身心健康,要做到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及时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加强对流动儿童接种的管理。
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现状
1.1 流动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认识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平时都忙于打工、挣钱,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计划免疫接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早防、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孩子得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致使这部分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1.2 社区卫生防疫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方法欠妥。因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比较繁杂,大多居无定所,居住条件环境差,大多早出晚归,远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资料和计划免疫接种提示一般都张贴在卫生服务站以及辖区的小区周围,因此这部分人员平时无法看到、更不去留意,政府通过地方电视和地方广播公布的阶段性计划免疫信息他们平时也无法获得,所以常规的宣传方式存在盲区、不到位。
1.3 超生人员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顾虑,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为了躲避当地政府计生部门的追查带老婆来到城市的,在城市里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待孩子出生后,刻意去隐瞒,生怕别人知道,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致使这部分孩子不能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1.4 预防接种责任意识较弱。有些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的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一部分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和免疫接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歧视,认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从行政上、业务上狠抓落实,促使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搜索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儿童信息,减少免疫空白点。
2.2 执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依法加强辖区内管理[5]。
2.3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乡镇、居委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的单位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进城务工人员人口流动管理部门职责,尽可能使进城务工人员到相应理部门注册登记,摸清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
2.4 社区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做到随到随建卡、随接种。
2.5 建立横向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要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旦发现,应及时建卡和转卡、补种,各社区服务站之间要协调统一、互通信息、及时联系,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量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计划免疫接种[6]。
2.6 广泛宣传。根据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普及免疫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7],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租住地较为集中的地方,让家长带领儿童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造册、免疫接种,由现在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免疫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文娴.外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58-59.
[2]王小燕.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57-158.
[3]马旭峰.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848-1849.
[4]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78,83.
[5]苑波.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3,(34):388.
[6]李红.影响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5):397-398.
4.全面提升社区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篇四
实现新跨越 全面提升社区人口综合服务水平
雪浪街道裕新社区
裕新社区位于南泉古镇东面,与街道工业园区相邻,美丽如画的太湖缀于村前,环太湖高速如虹般架于村旁,社区西面以缘溪道为界,北面与葛埭社区隔河相望,社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裕新社区总面积2.663平方公里,南湖中路横穿我社区,辖区内企业30家,其中规模企业11家。截至7月31日居民总户数2608户,总人口5296人;本地户数1002户,流动人口户数1606户;本地户籍人数3205人,流动人口人数2091人。
今年,我社区根据市、区、街道关于创建人口综合服务工作示范社区的要求,以扁平化社区创建为依托,结合社区的具体情况,迅速组织实施各项创建工作。认真贯彻、积极推行“一证二合同三承诺”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了社区人口工作水平,着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二心”保驾强基础
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对社区人口工作提出了新的职责,裕新社区为确保人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二心”机制夯实人口综合服务工作的基础。一是齐抓共管强决心。社区始终严格落实“一把手亲自抓、总负责”的方针,把人口综合管理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投入、同考核。同时,社区加强与派出所、片警的联系,建立完善“信息联通、管理连接、服务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单位相关责任,共同组织开展人口综合服务宣传教育、信息统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与辖区内规模企业签订共驻共建共服务协议,落实人口管理服务责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二是优质服务暖民心。裕新社区在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上下工夫,谱写好优质服务这篇文章。对社区内的流动人员、房屋出租承租人员、用工单位实行“一证二合同三承诺”制度,实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流动人口现有2091人,办理暂住证1557份,签订《公民文明承诺书》1645份,签订率达80%;对辖区内30家单位,签订劳动用工社会责任承诺书11份,签订率达100%;对185个房屋租赁业主,签订《社会责任承诺书》165份,签订率达90%。对流动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同城化、均等化操作。为流动人员发放免费避孕药具、提供免费上环、免费孕环情检测、政策咨询、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等。年初,我社区开展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咨询活动,并配合文明卫生城市创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居民文明意识,共发放《告文明市民书》1000份,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面营造了“同享一片天,共建和谐园”的良好氛围。
二、“三个体系”保障争先创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在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各线各部都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我社区从实际出发,结合社区扁平化管理,以“三个体系”为保障争创人口管理示范社区。
一是强大的工作队伍保障体系。社区党总支、居委会高度重视大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根据创建活动要求,成立了由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专人具体负责,综治、民政、卫生、劳动保障、文教等相关条线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了社区信息采集网络,以社区工作人员为核心、社区协管员为主体、信息采集员为骨干、规模企业联络员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五支工作队伍。社区根据扁平化管理要求,按照“一专多能、一岗多职、分片包干、提供服务”的原则,以不低于300户1名的标准配备了16名社区工作人员,结合社区3名协管员及22位自然村居民小组长共同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并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会议,讨论研究社区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掌据一手资料。
二是稳固的财政投入保障体系。人口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受到社区党总支的高度关注,严格按照每100户不低于2.1万元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年初,为创建工作,社区斥资数万元重新配备了3台电脑,请专人将社区网络重新布线,以满足信息录入及较对的需要。社区也建立相应机制,对信息采集网络的各工作小组进行奖惩。
三是全面的宣传教育保障体系。良好的机制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基石。裕新社区在日常管理中,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将思想意识的改变放在首位。社区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人口学校的作用,积极开展政策宣传;通过板报、告知书、橱窗等多种形式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时把流动人口宣传教育纳入社区综合治理宣传月和平安建设中。
三、“四大措施”突破人口管理难点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我社区着眼实现政府要求与居民需求的有机统一,积极适应职能转变,不断突破人口服务管理难点。
一是构建了一个平台。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决定》精神,全面加强社区人口工作平台建设,目前我社区按照“一居一站”的模式都已设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来承载基层社会管理职能。结合自身实际,梳理、整合现有资源,按照方便、高效原则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人口登记、劳动和社会保障、社区教育、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岗位。同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分片包干、错时工作、节假日值班、限时办结、岗位兼容、服务承诺等,为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受理服务。同时人员作为社区工作平台的软环境,十分重要。我社区为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能力,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跟的上现代化农村社区的步伐。
二是完善一套管理体制。完善管理体制是社区进行综合人口管理服务的先行军。为此,社区内部明确职责分工,按照“以房管人、以证服务、共担责任、协同运转”的办法,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序、高效运行。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在警务站设立流动人口居(暂)住证受理窗口,协管员采取窗口办公和上门服务的办法,受理外来流动人口暂(居)住证的申请,并于外来人员签订《公民文明守法承诺书》;二是通过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时,与出租户签订《房屋租赁社会责任承诺书》、《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责任书》,督促房屋出租人履行社会责任为落实完善大人口管理工作。三是通过社保专员与相关用人单位互通信息,做好辖区企业劳动用工合同登记备案工作,同时督促用人单位签订《无锡市劳动用工社会责任承诺书》,配合劳动保障部门督促用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投入、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将流动人口信息全部纳入了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与各信息员达成了有变及时更新、有错及时纠正的工作理念,基本实现了信息、服务、管理、监督四位一体的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是制订一套考评办法。工作落实到不到位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在创建人口示范社区动员会议上,社区领导明确表示,需要将工作细化到各岗位,推进首问责任制。根据工作需要,社区建立了一套考评机制,根据考核情况,确定工作人员奖励,做到赏罚分明。
四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人口信息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社区工作,并不是说前期大量的信息采集录入后就结束了。我们面临着是如何第一时间掌握那些不断流进流出的人口信息,真正达到长效管理。为了及时掌握进出人口信息,准确录入电脑,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进行分片包干,将人口信息责任落实至片长,由片长领导共片区的信息员、协管员、企业联络员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可以第一时间内掌握好人口信息,特别是对在第一时间内对流进流出的流动人口和迁进迁出本地居民的信息掌握。二是要求社区户籍警定期把户口迁进迁出的人口信息提供给社区,片区负责人再根据户籍警提供的信息上门采集其他信息资料。三是社区内安排一名专职社工负责日常信息维护。户籍警和信息员反馈的信息经过片区负责人核对无误后,由人口信息员负责录入维护,这样对流进流出、迁进迁出的人口信息达到一个长效管理。
社区扁平化管理良好地促进了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我社区人口综合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社区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切实保障包含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辖区居民享有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但工作中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今后,我社区将继续努力,创新工作方式,确立创先争优意识,不断提升大人口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努力做到服务优质、管理到位、群众满意,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5.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五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方案,我社区服务中心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1、截止目前,我社区服务中心办流动人口总数为146人,流入人口 146人,孕产妇 9 人,高血压患者3人,儿童 8 人。
二、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内容
1、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与他们联系服务,为他们一一讲讲解,宣传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指导思想,让他们拥有了解及享受的权利与义务。
2、对辖区内流动人口中6类重点人群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服务管理,并为辖区内所有人群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6.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六
发表时间:2010年05月31日 文章来源:--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粤发〔2006〕9号)和《关于全面开展乡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和村(居委会)无政策外出生活动的意见》(粤人口计育〔2006〕1号),规范我省城市社区居委会人口计生工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社区居委会的重要职责,社区居委会应组织本社区群众通过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制订社区居民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并在街道人口计生办的指导和帮助下,实行“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不断增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自治能力。
第三条 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和居委会的坚强领导是做好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根本保证。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是本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人口计生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社区居委会成员要共同承担做好本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组织本居委会积极开展无政策外出生活动。
第四条 居委会要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协调各方面力量,把做好本居委会人口计生工作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分配集体福利等相结合,与保护儿童、妇女、老人权益相结合,为本居委会独生子女户在生产、生活方面提供各种奖励优惠。
第五条 居委会要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居委会党支部、居委会和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本居委会人口计生工作。居委会人口计生委设主任1名,享受居委会副主任或居委委员待遇;居委会人口计生委应按常住人口规模和实际情况配备计生专职干部,享受与村委委员同等待遇。
第六条 以居民小组为单位组成育龄妇女小组,并选配组长1名。组长配合居委会“两委”和居委会人口计生委做好组内育龄妇女的人口计生工作,组长的报酬可实行误工补贴,也可享受居民小组长同等待遇。
第七条 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实行居委会成员包户制度。按照街道关于实施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规定,落实好月度(或季度)工作责任书中规定的工作,做到月清月结。
第八条 居委会党支部委员、居委委员、居民小组长和育龄妇女小组长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人口计生专门业务培训。
二、政策法规
第九条 依法制定社区居民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并报街道办事处备案。
第十条 为已婚育龄妇女办理各种计划生育证明。
(一)协助已婚育龄妇女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告知符合政策可生育第一胎子女的夫妇怀孕3个月后至生育前持证进行登记;
(二)告知符合政策可再生育一胎子女的夫妇在未孕前填写《再生育一胎子女申请表》;
(三)在接到《再生育一胎子女申请表》3个工作日内,加具婚育状况意见,加盖社区居委会公章,连同有关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送街道人口计生办审批;
(四)协助无业、个体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申请表加具婚育状况意见,并协助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及有关奖励。
第十一条 认真做好计划生育信访工作。
(一)为群众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服务,对来信来访群众做好解释、说服工作,重点做好上访人员的疏导工作,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二)建立信访首问责任制,严格按照计划生育信访办信、咨询、接访、查办的程序做好信访工作。
第十二条 协助做好征收社会抚养费工作。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第十三条 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等基础知识咨询服务;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采集、核实、录入《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并定期上报。
第十四条 协助街道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办理、查验工作;督促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孕情监测和节育措施,动员流动人口政策外怀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做好药具发放、随访服务;做好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合同管理和其他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 积极在社区推进和谐人口文化建设,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在社区内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和谐人口文化氛围。
第十七条 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行动、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等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展符合本社区居民需求的各种宣传咨询服务活动。
第十八条 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育龄群众的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九条 在社区内的居民楼梯间、住宅小区、商铺等人流密集场所等设立免费宣传资料取阅箱,并根据群众的需求送宣传资料上门。
五、技术服务
第二十条 依照法律法规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生育一个子女且是男孩或一方为城镇居民已生育一个子女的(符合再生育的除外)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后90天内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剖宫产术后对象90天内指导其使用避孕药具,半年后落实相应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已生育二个以上子女的,在生育后90天内,一方首选结扎措施。
第二十一条 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孕情检查制度。
(一)查环查孕对象包括放置宫内节育器者;使用避孕药具者;应落实而未落实节育措施者;实施绝育术未满一年者;
(二)流动人口应查对象每年查环查孕不少于3次,城镇失业人员、无业人员、个体经营者中的应查对象原则上不少于每年2次,采用皮下埋植术者在药物有效期内每年检查一次;
(三)居委会进行查环查孕的具体时间应相对固定,并让群众普遍知晓;
(四)结合孕情检查为居委会育龄妇女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并协助提供有关服务。
第二十二条 居委会应设立计划生育服务室(或与居委会卫生室合建)。服务室应有妇检床、避孕药具专柜。有足量、品种齐全的避孕药具及药具失效登记本。
第二十三条 居委会人口计生专干要掌握群众生育、节育、不育、避孕和生殖健康情况并及时上报;负责避孕药具发放和育龄对象的随访工作。
第二十四条 积极、稳妥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指导已婚育龄夫妇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六、人口统计与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五条 居委会人口计生办要配备至少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兼)职统计人员,已应用《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的居委会配备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并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第二十六条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育龄妇女信息卡,及时掌握育龄群众的结婚、生育、节育、生殖保健和人口及户籍变动等情况。
设立新婚、怀孕、出生、计划生育手术、独生子女办证、社会抚养费征收、下符合政策生育对象、死亡、未及时落实节育措施、查环查孕、术后随访、药具发放、奖励对象等登记册。
第二十七条 每年9月底前核实街道提供的由《信息系统》生成的一胎登记、再生育一胎子女审批名单,并将核实情况上报街道人口计生办。10月份,根据街道人口计生办的批复,对符合再生育一胎子女的育龄夫妇名单进行张榜公布。
第二十八条 建立人口计生统计例会制度。
(一)每月定期召开居委会人口计生统计例会;
(二)街道驻居委会干部、居委会党支部委员、居委委员、居委会计生专干参加例会,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至育龄妇女小组长参加例会;
(三)例会的主要任务是汇报、小结当月居委会人口计生工作情况,布置下月工作任务;
(四)汇总本辖区内育龄妇女婚嫁、怀孕、生育、节育和人口及户籍等变动情况,及时填写月变更报告单或同时录入《信息系统》,并在次月2日前上报街道人口计生办。
第二十九条 建立计划生育基础资料保管制度。
(一)已使用《信息系统》的居委会应利用《信息系统》生成统计报表及各种登记册;
(二)统计报表、各种登记册、《育龄妇女信息卡》要长期保管,信息变更报告单、已退出育龄期和迁出的育龄妇女信息资料应保管两年以上;
(三)档案资料应分、按月份顺序装订成册,分类归档;
(四)居委会应设立档案资料专用保管柜,指定专人保管。
第三十条 配合上级做好各种统计质量调查、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等工作。
七、计划生育协会
第三十一条 社区居委会应成立计划生育协会,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要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可根据居住区域或楼房、行业或摊位划分会员小组,建立会员联系户,发挥会员小组长作用,经常开展活动。
第三十二条 社区计生协会应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协会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第三十三条 依托和利用社区资源,充分发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职工、老长辈)的骨干作用,建立“会员之家”活动阵地,组织会员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宣传、服务等活动。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自觉参与社区居民人口计生居民自治事务。
八、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范各项规定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是平时检查及年终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主要依据。检查、考核指标、标准参考本规范制定。
第三十五条 本规范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以前有关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规定为准。
7.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七
乌鲁木齐市A社区于2012年7月拆分成立, 位于赛马场路, 北起赛马场路, 南至榆园路北社区, 西起东七巷, 东至迎宾馆西围墙。辖区总面积0.38平方公里, 总户数1405户3797人, 有自建房164栋, 其中115栋用于出租, 登记在册有623间出租房, 辖区驻地单位有两个。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A社区具有七站一室, 工作人员49人。该社区总户数1522户4661人;其中常住户532户1653人, 流动户990户3008人, 七个巷道171个院子、一个小区556户1668人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质, 具体数字不稳定, 存在变动) 。
1.1 流动人口结构
1.1.1 民族及性别结构
A社区的民族成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截止到2015年5月, 所有流动人口中, 汉族占7%;少数民族则占93%, 其中维吾尔族居多,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86% (如表1所示) ;且流动人口中男性大于女性, 其中男性1365名, 占51%;女性1313名, 占49% (如表2所示) 。
单位:人
资料来源:A社区“2015年5月流动人口统计表”。
单位:人
资料来源:A社区“2015年5月流动人口统计表”。
1.1.2 年龄结构
相关统计信息显示, 该社区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 16-59岁的流动人口, 占总流动人口的68%, 而0-15岁及6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年龄分布则分别为29%和3%。究其原因, 大部分外来人员都是来务工的, 所以年龄的构成较为年轻。
1.1.3 来源结构
该社区流动人口的来源主要分为疆内、疆外, 从疆内看, 大多集中于南疆地区, 例如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区。其中, 疆外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 疆内人口占91%。
1.1.4 文化结构
该社区流动人口的文化结构偏低, 大专以上人口仅有132人, 占总流动人口的5%;大专以下有1985人,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4%;无受过文化教育的有561,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1% (如表3所示) 。
单位:人
资料来源:A社区“2015年5月流动人口统计表”。
1.2 流动人口特征
为了更好的掌握该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 除了上述分析, 我们还进行了抽样调查, 针对该社区居民发放了200份问卷, 有效问卷共计198份 (其中流动人口156份) , 可以概括出乌鲁木齐市A社区流动人口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2.1 文化素质偏低, 且青年居多
从来源结构看, 该社区大多数流动人口是来自南疆的一些贫困区域。他们在这种生活条件下, 大部分都没接受过良好教育, 致使他们文化素质低, 法律意识淡薄。年龄构成也是青年居多, 在20岁以下的居民占6%, 21-35岁的居民占55%, 35-50岁的居民占30%, 50岁以上的居民占9%。其中还包括许多“重点人员”, 致使社区管理人员压力不小。
1.2.2 就业层次低, 收入低
调查对象中84%以打零工, 做小生意为生, 例如以小推车为载体的流动水果食品摊位, 虽成本较低, 但稳定性较差, 常因各种原因被勒令撤回。其次较多提到的做打馕生意, 出租车及公交车司机。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外加掌握技术较少, 导致家庭月收入也普遍低 (如图1所示) 。月收入偏低继而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我们发现, 居民生活状况并不好, 被调查对象家庭人口数3-5人的占48%, 家庭人口数5人以上的占34%, 家庭人口多, 由于家庭收入低, 为节省开支, 大部分流动人口都是租住自建房, 且房间狭小, 再加上生活设施极其简陋, 条件十分艰苦。当问及流动人口选择A社区的原因时, 大部分流动人口回答是因为该社区房租便宜。在此前提下, 调查对象中只有36%的人月收入可以满足一个月的生活需求 (如图2所示) 。
资料来源:问卷调查。
资料来源:问卷调查。
1.2.3 居住期短, 流动性大
通过调查, 我们了解到流动人口来本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原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农村地少人多、本地区好赚钱发展机会多、照顾亲人孩子上学等几个方面。且他们中大部分所从事的都是非正式工作, 因此会出现居住期短, 流动性大的特点。此次调查的对象中, 流动人口在A社区暂住时间一年以下的占44%, 1-5年的占37%, 5-10年的占14%, 10年以上的占5% (如图3所示) ;近半数的人在该社区居住不到一年, 流动较为频繁。
资料来源:问卷调查
2 乌鲁木齐市A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的难点
相比其他省区的流动人口管理而言, 新疆对流动人口管理要复杂得多, 在于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 民族文化的差异, 难免会给社区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2.1.1 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管理困难
从A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我们知道, 该社区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掌握技能欠佳、法律意识不高, 导致就业层次低, 收入少且不稳定, 因此生活无保障。例如其中一些流动人口在权益受到侵害时, 也不懂得通过合法的渠道保护自己, 有的会选择忍气吞声, 有的则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此环境下, 会引发计划生育、民族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不通, 在对A社区流动人口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也与社区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多次交流, 通过了解, 发现流动人口管理最大的难点就是语言障碍, 因为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了93%, 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懂汉语, 再加上社区工作人员也是由各个民族构成, 虽然社区工作人员也在努力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但是想要无障碍交流还是有些困难。
2.1.2 流动人口对社区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管理困难
通过社区人员, 我们了解到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按照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方法来执行的, 但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反映, 流动人口对于他们的管理工作是少部分人配合, 大部分人不领情、不愿配合, 他们对流动人口的动态了解方式间接了解多于直接了解。例如社区工作人员每两天要对社区流动人口做一次清查, 每个月进行一次大清查, 面对社区工作人员每周2-3次的二维码扫描任务, 一些住户会有不满, 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了后期的入户工作;再如有些住户家里来客人, 如果入住, 需要办理复杂的登记手续;因此出现了有些流动人口不主动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流动人口对社区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了解得不够透彻 (如图4所示) , 且社区工作者对于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也是信心不足, 认为管理方式比较被动, 取决于居民个人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调查对象中对该社区管理方式了解的占60%, 了解一点的占33%, 完全不了解的占7%。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管理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由于新疆维稳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中, 要以维稳为主, 然而, 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除了治安方面的职能, 还应该涉及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职能, 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我们发现, 该社区的管理工作呈现“重管理轻服务”的特点, 对流动人口的服务重视程度不高, 必然会降低流动人口在该市发展的归属感, 过度的重视管理, 忽视流动人口合理的公共服务需求, 也会对社区的治安管理产生影响, 因此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 且必须增强服务意识。
资料来源:问卷调查。
2.2.2 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社区工作与其他管理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较少, 且各部门之间职能划分不清晰, 使得很多问题都无法定位具体由哪个部门解决, 再加上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楚, 信息交流不顺畅, 就容易造成工作的疏忽, 从而使管理的效率降低, 因此应该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可以协调各部门职能的机构, 制定具体的管理职责和任务, 而不是任由他缺少工作力度和制度保障。
2.2.3 社区工作“事多人少”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该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流动人口管理, 但由于社区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不明确, 现在该社区工作呈现“事多人少”的特点, 导致该社区工作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因此难免就会造成该社区工作人员出现流失现象, 人才流失对在岗人员带来更大的压力, 例如节假日值班、休息问题,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 该社区工作人员在节假日经常加班工作, 但从未领取过节假日三倍工资, 即便休息, 工作人员也不能离开乌市, 且工作环境本来就含有不安全因素, 但上级部门也从未发放过维稳费。种种原因导致人才流失, 使的该社区“事多人少”的工作模式越发严重。
3 完善A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建议
3.1 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
众所周知, 社会稳定是社区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 也要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流动人口合法利益的切实保障, 还能提高社会稳定性。大多数流动人口都存在生存压力大的问题, 因此为了避免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社区工作人员一定要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制度上的帮助, 对流动人口提供“同城化”待遇, 对流动人口困难家庭进行慰问、捐资、帮扶等。因为流动人口到了市区后会面临住房、就业、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 就拿居住条件说, 该社区很多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差, 社区可以与政府沟通, 提议加强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强化公共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整治等。即社区需要了解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化解生活中的难题。总之社区工作需要兼顾管理与服务, 确立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意识。
3.2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乌鲁木齐市A社区的人口流动性大, 成分繁多, 这对社区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挑战。首先, 应明确划分管理主体部门之间的职能, 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因为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 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本来就比较被动, 所以为了强化社区的管理地位, 就更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这样才能避免流动人口管理中漏洞的产生。其次, 社区也可以通过多举办一些丰富的活动, 来增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沟通, 加强流动人口对本市的归属感, 从而激发居民的主动性, 配合社区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 A社区也应向其他优秀社区吸取管理经验, 取长补短, 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最后, 就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例如尽力改善办公条件, 多配备一些办公的基础设施, 还有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节假日加班费、维稳费等福利待遇问题, 以此来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
若想提高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 首先, 要重视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在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的同时, 也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例如A社区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多数, 为了更好的与他们沟通, 社区工作人员除了进行双语学习外, 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汉语集中学习活动。其次, 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 例如社区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公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这样不仅可以使流动人口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又可以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最后, 要完善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体系, 为流动人口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 社区应努力想尽一切可行性措施, 采用多种形式提供就业机会, 解决流动人口就业难问题, 促进流动人口就业。
4 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口的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增加, 从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也显得愈发重要, 因为它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 改正问题, 继续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 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摘要:近年来, 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增长迅速, 虽然此现象有助于该地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但由于乌鲁木齐流动人口的特殊性, 无疑增加了各个社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难度。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A社区的流动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该社区流动人口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宏程, 杨俊孝, 刘凯辉.昌吉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1, (12) .
[2]楚汪洋.拉萨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1:43.
8.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八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流动人口大省,同时還是流出人口大省,据有关部门统计,如今,河南省流动人口近2000万,其中流出人口接近1500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河南低生育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河南省从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入手,从提高流动人口落脚地、从业地和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着眼,制订了相关工作规范。《城市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对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原则,管理网络建设,社区、单位、楼院长的工作职责,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内容标准,社区居民自治和协会,考核评估和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都市村庄和城乡结合部村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把居住十分复杂的人员划分成村民、居民、流动人口三类,分别按照农村、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同时还对管理原则、组织网络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维权服务等进行了规范;《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对各级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落实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负责制,并对工作原则、网络队伍建设、工作职责、内容标准、工作经费等进行了规范。
这一系列管理服务规范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提高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9.社区卫生服务站简介 篇九
xx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落于xxxxx巷,主要承担辖区内 3200人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居民的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协助处理社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大医院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残疾康复指导训练医疗服务。与二级医院实行双向转诊服务,上级医院专家定期到站坐诊。
我站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在职医生4人,护理人员 4人,药剂师1人。社区中医特色突出,设有中医普通门诊及专家门诊,并有独立的康复区,中医诊疗设备齐全,社区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的惠民行动,从源头上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社区居民站看病一律免收挂号费;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的连续综合卫生服务。推行“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念。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社区,得到家庭医生式的跟踪服务。团结社区服务站的全体医务人员积极转变观念,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增加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居民本位”,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我们将用最大的热情和努力为居民服务愿我们在健康路上携手同行。
10.琼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介 篇十
琼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沅江市三巷口路,是卫生部审定的一级甲等医院,沅江市医保与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中心承担了琼湖街道办事处内近13.5万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心现有医务人员80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5名,主管护师10名。其中全科医师15名;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门诊,同时设有B超室、心电图室和放射科,并拥有先进的进口生化分析仪和血球仪以及全新的放射科设备,电子阴道镜,彩色B超等检测设备;中心还开设了老年病人护理病区和普通病房,全部内设空调,电视,24小时热开水供应,为本地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中心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成立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服务团队。团队人员以上门服务,建立家庭病床及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推行家庭保健合同等方式进行全面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居民建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摆脱疾病的困扰和消除亚健康状态,真正享受健康的快乐。中心还与上级医院签定双向转诊协议,并开设绿色通道。从2011年1月15日起,实行药品零差率,社区居民将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而担忧。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将始终本着“满意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出所有的力量!
地址:沅江市山巷口路电话:0737-2722554
11.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十一
1 福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
随着福安市经济迅猛发展, 外来企业的增多和外来人口的涌入,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成为福安市社会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2010年11月以来以福安市公安局为主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结合福安市流动人口实际, 围绕着“拓展以房管人理念, 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信息化”的主线, 确立以实际居住地址为主的“实有人口”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实有人口动态管控机制, 围绕“以房管人”、“以业管人”, 努力掌握流动人口动态, 对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申领居住证制度, 努力提高流动人口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1.1 指导原则
2011年4月8日公布实施的《福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确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政府领导、各方参与、各负其责, 综合治理”和“谁主管、谁负责, 谁用工, 谁负责, 谁留宿、谁负责, 谁出租房屋、谁负责”的原则;各行政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应当坚持公开、便民、高效、文明的原则。
1.2 管理机构
1) 在市级层面:福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由福安市公安局李群副局长担任组长, 治安管理大队郭荣教导员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 挂靠治安管理大队户政中队, 由吴彩萍任办公室主任, 负责组织, 协调指导各派出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2) 在街道、乡镇层面:在福安市城区三办两乡 (城南、城北、阳头街道及近郊的城阳乡、坂中乡) 及赛岐镇和福安经济开发区等先期成立了7个流动人口服务站, 由派出所指派专人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
3) 在社区层面:在32个流动人口聚集区设立流动人口申报站, 以警务室为依托, 整合社区民警、治保会、社区计生服务站等力量, 建立流动人口申报站, 由专职协管员专门负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
1.3 具体管理模式
一是以物业小区为主的“物业管人”机制。市区中小区外来人口多且相对集中, 以物业登记台帐为基础, 逐户入户访查, 掌握实际情况, 形成准确信息, 录入电脑。目前全市有17个物业小区, 至2011年3月已摸排登记8个小区, 登记流动人口1.3万多人。
二是以娱乐场所、宾馆、旅店为主的“以业管人”机制。娱乐场所、宾馆、旅店主要容纳的都是外来人口, 通过在宾馆、旅店安装运用旅馆业管理信息系统, 对旅馆业管理信息登记情况实行每天一查, 及时发现问题, 督促整改,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 通过该系统登记住宿信息11.5余万人次, 抓获各类涉案人员25人, 其中网上在逃人员4人。
三是以工厂、企事业单位用工自管为主的“单位管人”机制。通过安装企业员工居住登记网上申报系统, 实现与用工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现已安装企业员工居住登记网上申报系统61家, 将这些企事业流动人口有效纳入服务管理范围。
四是以私房出租、暂住人口为主的“以房管人”机制。通过集中警力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新建居民小区、大型用工单位的租赁房屋进行逐区、逐栋、逐户摸排和对房屋出租中介机构的管理, 以全面掌握辖区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 全面掌握房主基本情况和暂住人员情况, 保证录入及时和数据准确。
五是以广电、电业、计生、卫生等行业为主的“台账管人”机制。以公安派出所为主, 通过走访、沟通辖区广电、电业、计生、卫生等部门, 借助他们已有的台帐, 与走访摸排登记的流动人口信息进行对接核实, 实现流动人口登记信息面广量大、准确无误的效果, 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库。
1.4 初步成效
以公安机关为主, 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充分运用上述机制,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23日, 福安市已入户访查31 797户, 采集人员信息105 436条, 新登记出租房屋3 176户, 签订《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责任书》3 150份, 登记流动人口7.8万人, 发放居住证1 100本, 流动人口月登记率是管理模式创新前的5倍, 安装企业员工居住登记网上申报系统61家, 先后抓获各类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51名 (其中网上在逃犯6名) , 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纳入视线面广量大, 高危人员列管及时、准确、到位的目标。
2 福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安市近年来在推动流动人口有效管理方面做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其中坂中畲族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方便了流动人口办理相关手续,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 但纵观福安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整体体制, 其本质上仍与大多数省市一样采用的是“治安管理拓展型”的管理体制。对于此种模式, 其它一些学者有不同概括, 如有的称“压制式管理”[2]、有的称“补缺型”管理模式[3]、还有的称“防范型”管理模式[4], 虽然名称不一致, 但其本质基本一致, 在指导思想上均具有以下明显的倾向性[5]。
2.1 重管制, 轻服务
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之初, 流入地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思路上只强调流动人口对城市资源的冲击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而忽视外来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巨大贡献;只看到少数外来人口沦为违法犯罪人员, 而忽视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外来人口被“污名化”, 在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实践中有着强烈的防范意味, 强调管控, 轻视服务, 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体现在操作层面的具体运行制度、工作重点、机构设置等方方面面, “改进版”的“治安管理拓展型”体制虽然对此有所改进, 但“重管理、轻服务”的本质仍未改变。如2011年4月出台的《福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暂行规定》, 虽然冠之以“服务管理”之名, 但整个规范性文件的重点仍然是“管理” (身份管理及住处管理) , 其中部分关于提供“服务”的条款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履行。
2.2 重“自上而下”直接管理, 轻社区参与
在这种“治安管理拓展型”体制下, 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 管理权限大多滞留于市、街道 (乡、镇) 两级政府各专业职能部门纵向的条条式管理中, 而基层组织———社区虽然设立“流动人口申报站”, 充其量只是行政管制权力的一种延伸, 而实质上缺乏行政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职能。这种以政府出台政策、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政府主导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呈现出管理高端化和条强块弱的局面, 面对规模庞大、来源分散、异质性强、流动频繁且缺乏单位组织依托的流动人口, 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和繁重程度自然使得有限的政府力量难以从容应对, 从而造成权责分离以及上述的微观政策执行不到位等负面结果。
2.3 重经济利用, 轻社会融入
此外, 对于流动人口, 流入地逐渐意识到流动人口对本地发展的重要性, 但政策倾向性上, “重经济利用, 轻社会融入”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 相关部门更多考虑如何使流动人口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更少考虑如何让这些流动人口有效融入本地, 如何使部分流动人口真正成为本地居民。在就业上, 由于户籍、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制约, 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长期被限制在劣质就业的轨道上, 收入低下;居住上, 由于难以获得政府保障性住房, 被迫居住在价格低廉、条件恶劣的城郊结合部的出租房或“城中村”内, 具有极强的“区位黏着性”, 与城市居民形成明显的隔离, 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理解。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缺失, 生活遇到困难时, 难以获得城市公共资源的支持。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流动人口难以真正有效融入到输入地, 难以成为“城市化”大趋势下的“新市民”。
2.4 重多部门齐抓, 轻部门间有效合作
这种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都尚未建立专门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的常设机构, 一般是由市级综治委或公安局牵头成立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纵向上, 在街道 (或乡、镇) 设立流动人口管理站, 延伸到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申报点;横向上强调以公安部门为主, 其他相关部门协助的对各部门命令式的围绕任务 (综合治理) 的综合协调 (福安市政府还专门出台《各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以厘清各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职责) 。但这种体制在具体运行中仍存在公安部门一家唱“独角戏”, 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调共同配合的尴尬局面。该体制在部门协作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
第一, 缺乏管理资源上的整合性与管理权力上的足够权威性。由于以治安管理为主的公安部门, 只是政府众多职能机构之一, 并没有直接调动其他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权限。为此, 由公安部门牵头的流动人口管理, 在管理效能上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发挥足够管理威力。
第二, 缺乏管理功能上的综合性。以治安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 主要是一种压制型或者控制型管理, 而事实上, 流动人口问题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 当其管理在越来越强调“服务取向”的条件下, 这种体制的弊端便越明显。
以治安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 虽强调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 但在运作中, 各职能部门往往自己管理领域为重的同时, 附带性地把涉及的流动人口问题纳入其中。这在流动人口数量巨大, 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情况下, 效果显得捉襟见肘。
2.5 重强化政府管制力量, 轻多元协同管理
在这种“治安管理拓展型”体制下, 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是重点强调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 以形成更有效的合力维持传统的政府“一家独揽”的管理模式, “社会协调、公众参与”并未能得到重视和真正有效运行, 比较典型的是流动人口本身的参与管理的力量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发挥。为此, 政府如何创造一个能够达成多元管理的前提条件, 即政府怎样通过制度培育和组织建构, 促成利用各种具有替代政府相应管理职能的多元化力量, 尤其是如何使作为管理客体的流动人口本身如何有效参与社会管理, 在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能的同时推动流动人口管理领域民主化的发展, 应成为政府流动人口管理中考虑的新主题。
3 优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的思路
根据对福安市流动人口的调查, 发现在流动人口对政府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 (劳动权益保障、就业指导、计划生育、法律援助, 见表1、表2) 的评价, 评价为“一般”的有效百分比分别为44.79%、46.96%、45.12%、46.12%, 整体约为45%;评价为“较好”及“很好”的合计44.31%、36.49%、41.22%及37.14%, 整体约为40%;而评价为“较差”及“很差”的合计为10.90%、16.55%、13.66%及16.75%, 整体约为15%。从此项调查发现, 约为40%的好评与约为15%的差评可以看出流动人口整体对福安市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认可, 但仍有约40%的中评同样可以看出福安相关部门优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 应该以流动人口反响比较大的问题为突破口, 有效借鉴国内外, 尤其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地方实施的具有前瞻性、实施效果好的举措, 结合福安市的具体“市情”, 从管理体制和操作机制两个层面对福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改革, 促进福安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改革的思路见图2。
3.1 可供福安借鉴的新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的探索可谓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 但综合而言, 目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除了上述占主流地位“治安管理拓展型”的管理体制之外, 还有两种新的具有创新性的管理体制[6]:
其一, “大人口机构统筹型”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以“大人口”观为指导, 通过某一机构牵头 (如发改委或计生委) 来协调各部门行为, 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统筹。这种管理体制在原有政府架构总体上不动的情况下, 强调“大人口”观, 通过某一机构来协调各部门行为, 从而使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统筹。目前, 采用这种“大人口机构统筹型”管理体制的主要代表省市是上海、无锡和深圳。比较典型的如无锡市按照“大人口”的观念, 强化市人口计生委的人口管理服务规划指导职能, 在市、区人口计生委增挂“人口管理服务委员会”牌子, 增设综合协调处和信息管理处, 承担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综合协调等重要职能, 实行人口统筹服务管理。
其二, “专业机构协调型”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主要通过成立单独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 (如新市民管理局) 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强化统筹协调和搭建信息平台。这种新的体制试图通过成立单独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从而形成一条良好的沟通协调渠道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运行机制。目前, 江苏的张家港市和浙江的嘉兴市在此方面正进行着积极的改革探索。
3.2 创新福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的构想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寓管理于服务, 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治安管理拓展型”的管理体制日益凸现其局限性。上述“专业机构协调型”和“大人口机构统筹型”两种创新的管理体制不仅延续了原有体制的管理功能, 更强化服务, 并在原有政府架构总体上不大动的情况下, 摆脱了过去防范式的管理理念, 实现了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模式向城市统筹规划、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代表了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相较而言, 考虑到计生委虽为综合性部门, 但其业务范围毕竟属于流动人服务管理中的一部分, 其与公安部门一样存在综合协调困难的问题, 所以, 较之“大人口机构统筹型”管理体制, “专业机构协调型”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更为彻底, 更具有借鉴价值。
借鉴“专业机构协调型”管理体制, 依托于专门机构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其一, 体现了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平、公正服务的职能转变。其二, 有利于以专门管理机构为载体, 整合政府资源和政策资源, 形成有效的服务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政策性强、影响面大, 需要有权威的政府机构进行综合协调, 督导各职能部门的相关服务管理工作, 牵头起草法律法规、政策方针, 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有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其三, 有助于建立流动人口与政府联系的平台, 使他们可以直接与政府交流沟通, 公民权利得到制度的保障。其四, 有助于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 如近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计划生育管理、农民工培训、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等政策。然而, 采用此种管理体制, 需要市政府赋予此构建的专门服务管理机构较大的综合协调的权力, 否则仍难以走出原有体制下协调难的困境。
3.3 更新指导理念, 寓管理于服务, 以服务促管理
在指导理念上, 还需要充分认识到, 人口迁移流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的现象, 从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这个角度上看, 流动人口甚至可视为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但一直以来, 流动人口却被当作问题来对待, 其实流动人口的本质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而已。人口流动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之所以称之为问题是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产生的问题[7]。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人权, 进而使流动人口也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根本宗旨。应当把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对待, 树立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乃“利益共生体”的管理理念。在具体运作上应寓管理于服务中,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加大力度推动流动人口的有序社会融入, 同时充分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及流动人口自身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作用, 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这就需要在具体操作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勾清明.关于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8) :23-24.
[2]苏熠慧.从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看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以深圳市为案例进行的探讨[J].思想战线, 2010 (4) :31-36.
[3]蓝宇蕴.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反思———以广州市为例的研究[J].思想战线, 2007 (4) :100-106.
[4]傅崇辉.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回顾与思考———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5) :81-86.
[5]课题组.外来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基于厦门市某区调研的分析[J].东南学术, 2007 (6) :39-45.
[6]肖周燕, 等.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机制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 2009 (6) :94-101.
12.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十二
便民出行服务示范工程项目
中国电源工业协会秘书长孙京伟 北京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
中国微型电动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
背景:
关于开展社区“最后一公里”微循环电动车小公交便民出行服务示范工程项目,合理解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出行、村庄改造等成本,可以改变“吃肉甩骨头”的局面。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他指出,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后一公里(La s t kilo m e te 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 s t Mile(最后一英里/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城市交通使用“最后一公里”,经常是用于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指乘客从主要公共交通主要站点下车后到自己小区(家)的距离。今年6月初,市政府印发了《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八阶段(2 0 1 1 年)工作方案》,提出要增设小区公交专线和区域“袖珍线路”,近年来,本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在新的大型居民社区、市郊结合部,一些公交站点、轨交站点与周边小区交通的接驳还没很好到位,由此产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这段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在没有“补充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给市民出行添的麻烦不少。
大力发展短途“袖珍公交”,完成“最后一公里”接驳,政府下决心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把好事办得更好,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如何实现社区居民、交通营运者、主管部门的三方共赢,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在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首都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面临新的要求和机遇,在交通、市政、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会存在若干个“最后一公里”问题。
现状:
现在“五类车”屡禁不止,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整治思路,通过“疏堵建管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方式综合治理“五类车”。“五类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装(拼装、报废)车,被统称为“五类车”。
违规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多发,有损城市形象,交警整治五类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的民警也受到很多伤害,有人身攻击也有辱骂,但靠堵是堵不住的。
要摆脱这种局面,需要尽快从立法上给便民服务车身份“正名”。同时需要地方政府在其他“补充交通工具”上协调和投入,从而解决居民小区与公交、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问题。扩大便民服务车的辐射范围,增加便民服务车的数量,尽可能多地让政府参与进来,购买这种安全环保的电动摆渡车。
公共交通接驳不便是市民们铤而走险搭乘“五类车”的主要原因。
不少北京居民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从家里到地铁站,虽然有公交车,但早晚高峰时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步行则需要花不少的时间,摆渡电瓶车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受到欢迎,却因没有“路权”,处于不能合法运营的尴尬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有小区公交及摆渡车的地方,“五类车”几乎“绝迹”。
由传统公交系统大客车或中巴(8米)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属于“拳头打跳蚤”,因公交体制(垄断经营)和利益驱动、站点设置场地等客观因素,群众普遍反映等车时间长,站点与小区距离长等,“费力不讨好”还极大浪费公交资源,空驶率较高。
传统燃油汽车在低速时耗油率极高,反而加大了公交亏损补贴现象,形成了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改造等成本,“吃肉甩骨头”的局面。而且还加大了环境污染和尾气排放。
而市场“第三方”运营的微型电动公交车(6米),是以市场为前提,除绿色环保概念外,其服务质量与运营机制也非常贴近市场和百姓,解决“最后一公里”与一般公交汽车不同。由各个小区(包括小区内部运行)为起点,以地铁、公交为终点,随叫随停,便利出行,形成短途闭环行驶,除绿色环保概念外,微型电动摆渡车的时速为5 至2 5 公里,一次充电连续行驶里程大于3 05 0 公里,票价为12 5 人左右,实行第三方运营市场化管理,保证车辆维护、保养、运营一条龙服务,并协调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完成前期资金投入等资金问题,协会进行监督管理、规范服务。
针对大型居住社区与地铁站、重点园区与地铁站、部分乡镇内部短途线路及特殊时段的出行需求,开展线路调研。将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设置线路,陆续进行投放,解决短途乘客出行和换乘需求。
以微型电动车为主的运营,在全市范围开展绿色环保出行提供了基础,受益人群将“不可估量”。首批示范运行的微型电动摆渡车为5 0 0 辆,1 0 个重点社区。完全可以解决部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出行、村庄改造等成本,可以改变“吃肉甩骨头”的局面。
13.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案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为维护我镇的社会治安稳定,巩固、完善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坚持“打牢基础、突出重点、抓着根本,以查处促管理,以管理强基础,以打击促防范”的工作思路,坚持管理与服务、维权并重,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为打造“平安旧城”夯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宣传教育,流动人口及房屋出租人的法制意识有较大提高,能依照有关房屋租赁规定,自觉申报登记并做好自我管理和防范工作。
2、全面摸清各镇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用工较多单位底数,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规范。
3、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对发现的流动人口中的违法闲散人员,坚决予以打击,维护社会稳定。
4、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关系,建立和巩固流动人口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新局面。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结合实际,制定了以“政府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把其纳入了各村、各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二)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管理
各村、各部门坚持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入学等,与本地居民实行同等待遇。公安机关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暂住人口、房屋出租户的管理手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外来人员坚持平等化、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充分发挥治保、调解、治安联防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以“十户联防”活动加强各村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预到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来。
(三)强化管理措施,严格依法管理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各村、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章立制,协调配合,使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一是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制度。建立了流动人口登记册,实行一人一卡,真正做到了“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
二是强化出租房管理。认真贯彻公安部《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建立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措施,做到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完善和规范了出租房屋的档案,并与房主签订了治安责任书和保证书。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作用,配合监督各地房屋租赁情况,杜绝房屋无证非法出租现象。
(四)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守法意识
1、通过在外来人员聚集较集中的地方张贴发放《致流动人员公开信》,向出租房屋业主发放《出租房屋管理手册》,向外来务工人口用工单位发放《外来务工人口管理手册》。
2、通过板报展示、法律咨询、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上街宣传活动,使他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维护自身利益。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14.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十四
“零距离服务”的概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其内涵十分广泛。“零距离服务”最初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 是指从资源、技术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最专业、最友善、最及时的服务。其基本原则是“亲切、快速、准确、优质”, 突出强调职业化的服务形象、专业化的服务技能和亲情化的服务态度。
近年, “零距离服务”问题逐步应用于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之中。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零距离服务”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对于人口与计生领域的单位和个人而言, “零距离服务”就是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宗旨, 通过点面结合, 为民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特别是通过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计划生育服务, 进一步提高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降低育龄妇女意外怀孕率以及常见生殖道感染患病率, 从而不断提高育龄群众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保健水平, 不断提高育龄妇女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达到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的目的。
切实方便群众, 密切干群关系, 做到依法行政不侵权、优质服务不失信、廉洁爱民不谋私, 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率。开展“零距离服务”, 可以使人口与计生领域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切实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多元化, 多干暖人心的事, 多办惠民生的事, 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零距离服务”在人口与计生领域实施的内容
人口与计生领域的“零距离服务”, 就是要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 在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技术服务、政策兑现、维权服务等方面, 最大限度地从服务距离、服务方式、服务时空、服务内容上贴近广大育龄群众, 始终坚持依法服务, 推行按需服务, 落实一线服务, 争创一流服务, 赢得群众满意。
(1) 国策制定与配套制度的零距离, 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下, “单独二孩”政策仅仅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规范性要求, 其他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必须与之相配套、相协调, 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施办法或方案也必须及时健全和跟进, 从而实现政策、制度与措施本身的零距离, 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 宣传咨询服务的“零距离”, 树立其职业化的服务形象。以建立新型婚育文化为目标, 把人口计生政策法规、服务程序、生殖健康知识作为宣传的重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面对面宣传教育, 使宣传内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语言温馨, 通俗易懂, 实现宣传服务零距离。一是宣传、咨询的零距离。采取划片定员、分片包干等形式, 组织基层计生工作者分别按月访视、季访视、年访视服务对象, 及时主动上门向群众面对面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讲解生殖健康科普知识, 赠送宣传资料, 确保上门宣传服务率、群众政策知晓率的有效提升。二是计生培训工作的零距离。充分发挥社区、人口、学校作用, 积极开办婚育班、生殖保健班、人口政策班等, 进行面对面培训和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尊重群众培训需求, 按照不同对象, 科学制订教学计划, 分类设班, 按需培训, 提升培训效果。三是宣传阵地的零距离。在人口集中的村庄、广场、村部院内建立载体稳固、内容规范、创意新颖、图文并茂的宣传碑、宣传牌、宣传灯箱、永久性标语、公示栏等, 及时清理内容不规范、形式太随意、内容残缺不全易产生歧义的户外宣传标语。四是宣传活动的零距离。要创造条件, 积极组建计生文艺宣传队, 或者依托群众自乐班、社会文艺团体, 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计生节目。充分利用5·29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元旦、春节等节日, 开展面对面计生宣传活动, 零距离向群众宣传计生政策, 开展计生政策、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咨询, 营造宣传氛围, 提升宣传效果。五是媒体宣传的零距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 升级或改版相关人口与计生门户网站, 增设互动平台、生殖健康等栏目, 利用QQ群、微博、微信、短信群发、服务热线等形式开展互动宣传。
(3) 技术服务的零距离, 提高其专业化的服务技能。一是孕情检查服务上门。对辖区内所有已婚育龄妇女, 以B超为主进行孕情检查。在孕检前要确定“两对照” (对照孕检对象的身份证、对照孕检对象本人) 、“三把关” (计生办主任或村支书、孕检医生、村计生专干三人把关) 的工作程序。在孕检中要严格执行“一医一检一签字”制度, 谁孕检谁签字, 不能代签。对查出的违法怀孕对象, 必须在当月内全部落实补救措施。对因特殊情况不能集中参加孕检的, 计生人员要发挥入户随访的优势, “一对一”用试剂进行检查服务。二是术后技术服务上门。技术服务人员要按规定时间上门为术后、产后育龄妇女提供规范的随访服务, 向群众宣传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科普知识, 做好访视内容记载。三是生殖健康服务上门。扎实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 对常见生殖健康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按照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的要求, 开展保健咨询、指导治疗、跟踪随访, 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参查和患者信息, 组织开展生殖道感染后续防治服务。着力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六项任务, 加强宣传倡导和健康促进, 开展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营养素补充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对计划怀孕夫妇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优生检查和指导服务, 将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 最大限度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避免不良妊娠结局。四是药具发放服务的零距离。及时将药具发放网络向人口相对密集的居住地、积聚地、活动场所和公共场所延伸。在农村以乡镇服务所、村计生服务室为发放服务网络, 在城市依托社区、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式”的药具发放网络, 扩大发放覆盖面。采取主动式发放和需求式服务相结合, 普及性发放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 定点发放与流动服务相结合, 药具网络发放与社会网络发放相结合的办法, 提高群众的药具易得性和自我保健意识。
(4) 政策兑现的零距离, 形成其亲情化的服务态度。按照为民、惠民、便民原则, 落实便民服务规章制度, 生育政策、优惠政策、证明证件办理等有关政策兑现要做到零距离、零差错、零收费。一是办事、办证服务的零距离。全面实行“限时服务、即时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及时公开办事、办证程序, 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生育保健服务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二女户父母光荣证》等证件要限时、保质办结。对不符合办事条件的, 要实行一次性告知制, 并耐心说明情况, 不得无故刁难办事群众。对活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老年人, 要安排人员上门为其提供办事服务。通过建立办事办证“零距离”通道, 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二是优惠政策落实的“零距离”。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制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 确保惠及城市独生子女户和农村计生“两户”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实现全覆盖。城市独生子女户和农村“两户”家庭该享受的优惠政策, 要在第一时间落实到户;奖励扶助对象、特别扶助对象、特困救助对象要准确确认、及时上报。同时, 要做好人口计生政策与相关民生政策的衔接配套, 努力满足计划生育家庭在优生优育、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保证他们优先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维权服务的零距离。切实做好信访工作, 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 把来访信件当“家书”, 把反映的问题当“家事”, 及时按规定程序处理。对所反映的问题, 妥善做好分类化解, 能解决的解决, 不能解决的依据政策, 说明原因;立案解决的, 要及时书面答复本人,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的零距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切实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办证、租房、子女入托入学等综合服务, 制定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服务、困难救助、免费的计生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积极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送服务、送药具“五上门”服务活动, 切实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均等化的服务。
三、“零距离服务”在人口与计生领域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实现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零距离服务, 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于每一位基层计生工作者来说, 其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业务素质的提升, 还有相关制度措施的建立完善, 都需要一个过程。实现其零距离服务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提升理念, 落实责任。各级人口与计生干部是落实“零距离服务”的主体, 要不断强化“服务人员就是公仆、服务对象就是主人、服务质量就是生命”的服务理念。二是完善制度, 简化程序。要将“零距离服务”内容涉及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审查和修订完善, 切实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收费公示制、追踪问效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零距离服务”工作制度。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体化”办公、“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三是调查民意, 掌握需求。通过走访城乡群众和服务对象、发放民意调查表、公布热线电话、有奖举报箱、政务公开栏、人口网“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掌握群众需求, 为“零距离服务”专项行动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四是提升素质, 转变态度。计生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适应计生工作技术发展要求, 科学完善“零距离服务”工作流程, 规范办事程序, 转变工作态度, 以亲情化的服务提高工作的满意度。五是强化指导, 加强监督。要建立健全“零距离服务”效能监督检查制度, 以有效的问责力避免责任不清、相互推诿、乱收费等现象发生, 最大限度减少违反办理规定和办理人员擅自离岗造成的误时、误事现象, 确保“零距离服务”高效运转。
摘要:为了确保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计生部门的政风、行风建设水平, 不断适应人口与计生工作形势发展需要, 最大程度满足群众计生服务需求,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推动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健康、持续、和谐、创新发展, 一些单位和部门, 开展了以“加强行风建设、展示队伍形象、密切联系群众、促进工作发展”为主题的人口与计生工作“零距离服务”活动。本文简要论述“零距离服务”在人口与计生领域应用的概念、原则、意义, 重点论述在人口与计生领域实施“零距离服务”的内容与保障性措施。
关键词:零距离服务,人口与计生,行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庆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庆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零距离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Z].2011-07-11.
15.社区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篇十五
我们老边街道办事处宁园社区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创建“流动人口示范之家”为主线,以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大胆探索流动人口工作新机制,构建起了“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以亲情服务促管理,以关怀关爱强服务”的流动人口温馨之“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强化基础管理、狠抓措施落实,探索出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新路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基本情况
宁园社区现有流动人口20人,其中流入11人,育龄妇女7人,查验率100%;流出9人,育龄妇女8人,办证率100%。
具体工作
一、强化领导,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意识,始终把流动人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部门配合抓,计生专干具体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了信息登记、清理清查、合同管理等内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制度。设立专人从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立了流动人口办公室,建成了集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等为一体的“流动人口之家”。社区与流入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与派出所签订管理协议,明确责任,加强协作,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孕环情检测、“四术”免费等服务。全面落实流动人口随入住、随登记、随报告、随建档制度,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坚持做到了核 查经常化。
二、以人为本,优质服务
一是温馨化宣传增强社区管理的影响力。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走访慰问流入人口,将各种宣传资料送到流动人口家中,广泛宣传了流动人口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作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专栏,分发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联系卡》,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用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便民信息,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流动人口之家”。在社区新建之初便预留出200平米单独作为“流动人口之家”,设立学习课堂、阅览室、图书角,现拥有各类书籍3000余册,供广大流动人口借阅。同时配置了电脑、电视、DVD机和音响和相关光盘。三是同管理同服务的真情承诺。始终坚持亲情化服务理念,全面落实了“坚持一幅笑脸相迎,把流动人口当客人待、把育龄妇女当朋友待,工作办事有耐心、帮助扶持用真心、跟踪服务献爱心”的“一迎二待三心”服务原则,认真开展优生优育知识宣传、避孕节育药具发放、环孕情服务、生殖健康知识咨询等服务,无偿为流动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和致富信息等。几年来,共举办女性生殖保健和健康知识讲座 期,发放生殖保健等宣传资料 份,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孕情服务 人(次)。
三、落实责任,规范管理
建立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将流动人口全部纳入服务管理,及时查验《婚育证明》,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 计生技术服务,真正做到外来人员与户籍人口一样同宣传、同教育、同管理、同服务,真心诚意地解决他们在生育、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市民化待遇”。全面掌握流出重点管理对象生育、避孕节育情况,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实效性,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将流动人口工作纳入社区其他社会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协会会员、包街民警等力量,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流动人口计生属地管理机制。协调公安、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以“以房管人”为抓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管理和单位管理为辅的管理服务模式,努力解决人户分离、环孕情不到位、节育手术落实不及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全面等突出问题。
几年来,在社区干部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宁园社区流动人口工作一年一个台阶,“流人口之家”也初具规模,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流动人口之家。
老边街道办事处宁园社区
16.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 篇十六
安远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始建于1995年,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甘谷县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投入20多万元对房屋破旧,设备老化的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成的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802平方米,在职职工8人,其中中心主任1人,执业医师2人,助理医师1人,护师1人,助产士1人,微机员2人。
一、完善设施健全功能。我镇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标准,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宗旨,不断完善服务所建设,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药具室、B超室、妇检室、手术室、消毒室、检验室、心电图室、康复室、治疗室、乳腺诊断室、咨询室、诊断室、心电图室、微机档案室、人口学校等18个功能科室。拥有B超、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酶标分析仪、红外光治疗仪、尿液分析仪、多功能光谱治疗仪、乳腺诊断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并配备了空调,使服务中心站成为了功能科室齐全,技术条件完备,工作环境整洁的优质服务型乡级一类服务中心,极大地方便了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优质服务群众满意。我镇始终坚持“落实依法服务、深化优质服务、推进按需服务”的原则,以避孕节育、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为重点,围绕已婚妇女婚、孕、生、育等开展综合服务工作。中心承担着全镇44809人的日常技术服务、宣传教育、药具发放、人员培训等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多功能、全方位为13689名
育龄妇女以全面促进生殖健康,提高生育、生活、生命质量为目的,充分履行八项服务职能,以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技术,优秀的管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
中心建设以“环境优美、技术优良、管理优秀、服务优质、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履行八项职能,充分发挥了服务中心的龙头作用。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推荐阅读: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07-27
滨江社区“关怀关爱”流动人口总结06-10
村(社区)流动人口责任书10-09
社区流动人口领证摸底小结10-10
学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总结11-06
年度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总结08-14
创新机制 强化服务 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再上新台阶08-30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管理服务协议书09-18
切实做好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