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2024-10-12

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精选11篇)

1.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一

走班制教师工作总结

走班制度的实行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老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在一学期的选课走班的适应,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总结交流,向各位领导、老师做一下汇报。

一、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用真诚换取真诚,使学生快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选课走班最初的障碍就在这里。学生对原有的老师已经充满了感情,这也是人之常情,出现这一现象,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把现在的老师接纳为自己爱戴的老师,也就是没有做到“亲其师”,所以很多感性的同学也很难做到“信其道”。那也就是说哪位老师能够与学生快速融合起来,哪位老师的教学活动就更能有效、快速的开展和落实。

我没有一味的强调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强调了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强调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需要并肩作战。学生在心理上非常的易于接受。通过学生们的表情和学生们的掌声,我知道,我们之间的交流融合已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二、加强师生交流,加快师生的交流融合。

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要给与鼓励。王默涵同学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我快速的找到她,进行个别的谈话,分析她的学习现状,提供有效学习的途径,给予她信心和鼓励;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我这个人总是有惰性,希望老师能够严格要求我,多检查我作业。”每次检查作业,我都会善意的跟他进行目光的交流,而他总报以会心笑容。一位同学在交流中写到:“老师,我很喜欢我原先的老师,但我也很喜欢你,就像你喜欢原先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一样。”每次我们相见都会有很默契的笑容。

三、真诚团结、用诚信和耐心做好学生的答疑和个别辅导工作。

在选课走班模式下,鼓励孩子不懂就问,老师上课巡视指导,答疑解惑。学生的问题热情不仅恢复了原状甚至更加高涨起来。常常会出现课间交流问题热潮。

是的,我们忙碌着,也在忙碌中收获着幸福、收获着感动,并在感动中积聚力量,继续前行。

2.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二

一、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提出

北京市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2004年后进入高中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逐年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中学校因为设备、师资等方面原因, 没有完全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 学生家庭不同的经济状况及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我校生源不仅有来自城镇的学生, 还有来自农村的学生, 更有民族班学生、外籍学生, 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2004年, 我们依据当时的教材内容对高一新生进行过摸底调查。调查显示, 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差异更悬殊。2006级更换教材后, 我们又重新设计了调查内容。通过两次调查的对比, 我们发现, 虽然2006级高一学生的整体水平比2004级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明显, 分布更不均衡。

在现行的行政班授课制下, 由于受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我们虽然也曾尝试过调整教学策略, 采用班级内部分层的教学方式, 但感觉教学效果难如预期。并且面对学生越来越大的差异, 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很难满足多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 我们又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小班制、个别化教学, 于是便尝试进行走班制的分层教学, 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可能。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我们选择了以下分层教学方案: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三层 (基础层A、提高层B和发展层C) , 按照不同的层次重新组合为三个新的教学单位, 分别上课。

1. 学生分层,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

在实施分层前, 教师将分层的意义和对每一层的安排向学生详细介绍, 做好分层前的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 虽然每一层的学习内容不同、要求不同, 模块考核和会考题目也不一样, 但会考的成绩具有同样的作用, 并且各层之间没有高下之分, 重要的是应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 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 教师根据各班的报名情况进行适当微调, 将每一个新的教学单位控制在一定的人数范围内, 尽可能避免人多机少或机多人少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 层次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教学后,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层次的调整。

2. 内容分层, 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将学生分层之后, 教师根据对每层学生的调查统计,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基本原则是:压缩、删减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和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每层学生学习哪些内容、进度如何安排、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根据每层的不同情况而定。唯一限定的是, 不管哪层的学生, 都必须至少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并通过会考。

3. 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 我们参照新课标, 逐渐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并尝试实行纵向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信息技术会考, 以一次考试的分数评定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后, 我们尝试进行形成性评价, 比如每个模块安排1~2次考核, 并以学生上机完成作品的情况以及一定间隔后学生的进步指数给出评定, 最终将这些考核评价折合到会考成绩之中。进行笔试时, 每层也根据他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分别出题, 并适当减少笔试在会考成绩中的比重。这样, 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上, 减少了“为考试而考试”的功利性。

三、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效果及思考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可忽视的较大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两年多的实践证明, 这是解决学生差异的有效措施之一。

1. 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 这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首先, 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技能及兴趣选择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当的学生聚到了一起, 激发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 学生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教师来说, 这是一次挑战, 更是一次新的探索。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定位同时也需要转变。教师必须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情况, 并根据这些情况确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交流探讨,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2. 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前, 虽然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及班内分层指导的尝试, 但总是存在部分学生“吃不饱”和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有认为教学内容已经掌握而不学的, 有因听不懂而放弃的, 还有一些学生处于“伪学习”状态。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组织课堂。

分层教学后, 一是课堂好组织了。基本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少, 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授课和辅导上。二是内容好安排了。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的水平大致相当, 教学内容容易确定, 学生大部分能够听进去、学进去。三是学习状态逐渐好转。相近水平的学生聚在一起, 他们之间就有了可比性, 有了竞争就有了动力, 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四是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以前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并主动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问题及思考

经过两年多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们总结出以下进行分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必须对学生进行彻底的摸底调查, 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 全面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经验等, 了解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必要时, 也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前期评估。

(2) 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要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 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 在层次选择和内容安排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绝不能因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而歧视学生。

(3) 要做好充分的分层动员。在分层前要向学生、家长及教师说明学生的总体状况, 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分层的意义和必要性。只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分层才能顺利实施。

(4)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一些变化较大的学生, 允许他们适时调整层次。

(5) 要做好考评工作, 改变以往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核方式, 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关注学生的变化,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6) 要注意分层教学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 如管理问题、教师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等。

四、新课程的挑战和尝试

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出发点, 新课程的实施给分层教学带来了许多变数。下面仅就必修模块, 简要谈一下新课程的变化及分层教学的应对措施。

1. 新课程的变化及其与现实的差异

与以往相比, 新课程内容明显增多, 知识覆盖范围明显增大, 同时难度加大, 对学生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但是, 学生的总体情况与以往相比, 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显然, 新课程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新课标下的教学, 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 已经假定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但这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异。详细比较高一新教材与学生初中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发现, 仅就知识与技能来说, 即使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初中所学的内容, 也难以完全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即使学生已经达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 从新教材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来看, 其知识容量比以往一个学年的还多, 课程中又安排了不少体验、实践和探索活动, 而实际最多仅有34课时, 课时数显然不够。此外, 必修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 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 而是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改变。

2. 分层教学的应对措施

针对必修模块, 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统计显示, 仅有约1/4的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我们同样按照学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 并重点对接近课标要求的C层进行了优化, 创设一个与新课标要求接近的学生环境, 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教学, 探索在基本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的经验。

对于A、B层学生而言, 则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或伸缩, 适当安排课程中的活动, 适度调整实践任务的难度, 在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环境,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对于A、B两层, 还应该关注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如何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真空”?我们认为, 需要根据每层学生的情况适当补课。特别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 必须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并逐步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切忌贪多求全。此外, 教师还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比如, 有针对性地将一些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制成帮助文件, 有选择性地搜集一些拓展资料, 如范例和操作步骤等, 整理成文件或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 使学生随时能够找到帮助。教师还要对部分学生进行详细的学习指导。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 我们尝试进行两节连排上课, 不仅利于保持课程的连贯性, 也节省了开、关机和来去机房的时间, 增加了不少实际可用的课堂时间。同时, 两节连排也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能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 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较大的实践任务。

总之,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就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 让学生学会选择, 在选择中自我认识、自己定位、自我调整、自我教育, 最终实现自主、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 如何将步伐调到新课程的谐振点上, 还需要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心血。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去研究、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9) .

[2]吴乔.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4, (10) .

[3]高志凌, 周圣山.浅谈教学中的分层[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6) .

[4]周卫东, 靳艳琳.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2005, (3) .

[5]陈元保, 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6]隋立国, 谷广文.走班式分层教学将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研究与实验[J].新课程研究, 2005, (3) .

[7]倪志刚.初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5) .

[8]董丽丽, 周圣山, 解维轩.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2) .

3.走班制教学的学生管理策略 篇三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赫尔巴特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走班制教学中的教学班与日常教学中所实行的行政班又有很大区别,行政班中有一个班主任,教学班是按所选课程分的班,没有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任课教师身上。

走班制教学把全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虽然大了,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不同,也就相应加大了相互间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不在原行政班中上课,原行政班班主任也就无法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无形中增大了管理难度。

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实行走班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管理工作。

一、固定走班时间、地点、人员

1.固定时间(课程表)

为使走班秩序井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把走班教学设在每周四和周五下午第八节课(17:00-17:40)。

2.固定教室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选课组班后人数的多少,将上课教室确定在学术厅。一是学术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充分展示动画内容,体现生物学科特点。二是教室空间较大,能容纳选课学生。

3.固定班级(学生)

根据高二理科学生选课人数把学生分成两个班级,一个班级为选修生物技术实践的全部学生,另外一个班级为选修现代生物科技的全部学生。教学班也要兼顾到相邻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组到一个班内,以降低管理成本和难度。

4.固定教师

根据任课教师原班选修情况和教师个人特长确立选修班的任课教师,原则上让选修同一门课人数多的相邻行政班的原任课教师担任该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配套相应管理制度

1.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明确要求

一是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我校各任课教师根据从各行政班班主任处了解的情况确立了2—3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秩序、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行政班班主任,以便共同管理,确保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每班确立2—3名课代表,主要帮助教师收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记录(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同时,及时把教师安排的作业传达给同学并督促同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三是确立卫生小组组长。组长具体分配相应同学的值日任务,督促值日同学做好值日工作。

2.严格作业检查制度

走班开始之初,任课教师公布本次选修作业次数、质量要求。作业次数依据选修课程内容由教师自己确定;作业质量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次不合格学分认定为不合格)三档。教师随时做好记录,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圆满完成本次选修任务。

三、及时协调各种关系

1.确立“人人负责”的观念

任课教师把自己看作教学班的班主任,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班的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共同管理,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信息,加强教学班的管理。

2.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我校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确保良好教学效果。

基于上面的管理理念、方法,我校走班制下的教学班管理工作正扎实推进,朝着高效课堂迈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我们探索走班制管理体制的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新一轮课改的必然选择,我们正为此而努力。

4.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活动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当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二、“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 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三、“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慨念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社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习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学习:就是在选择教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教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公示学生所去的班级。

五、实施“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5.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五

2014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 号)中规定,从2017 年开始将实行“3+3”的高考改革方案,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等级考,最终等级考成绩纳入高考总分。这意味着走班制教学将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毋庸置疑,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较之传统行政班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方面有着超越之处。然而,这必将给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学生差异化的挑战

从目前已公布的《2017年上海各高校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来看所有专业(类)中,要求最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共有415个,占专业(类)总数的37.9%;生命科学,有222个占20.3%;地理选考科目为仅为47个,但历史、思想政治分别为41个、26个。因此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地理并不属于优势学科。但是与历史、思想政治相比较占有略高优势。又因随学随考的政策,大部分学校为了减轻学生高三时的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在高二参加地理和生物的等级考。这就使得一些理科不好的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选择地理的可能性偏高。

从选择参加地理等级考的考生原因调查来看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种:

1、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或地理学科成绩优势明显。

2、对其他学科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地理学科。

3、为了减轻高三学习压力。对于这三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调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管理制度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创新,是指行政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未必来自一个行政班级,这就使得原本行政班主任为核心领导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是不仅要完成一个任课教师的角色还要充当班主任的角色。如上课时的班级卫生、座位的安排、各班课代表的任命、本课程的学风建设等等,这些原本属于班主任的工作也都落在的任课老师的肩上,这无疑增加了科任教师的工作量。

“走班制”制度下,更多的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在混合的班级里也没有原来的班主任的束缚,因此学生更容易散漫这又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师生、生生磨合期的挑战

走班后课堂上的学生未必来自同一个班级,也未必都是以前教过的学生。以前教过得学生,由于已经适应老师的上课的风格,可以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教过的学生则增加的师生之间的磨合期。

此外每个原本行政班级的学风不同,课堂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班级的学生习惯课上安静思考,认真做笔记;而有的班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敏捷,回答问题迅速。不同的学习习惯使得生生之间也需要磨合。

四、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走班制”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在增加,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方法活的老师将会大受欢迎,相反那些知识陈旧,教法单一,观念落后的老师则会受到学生的冷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而且要建构鲜明的教学风格;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

“走班制”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因此“走班制”教师要先行。

一、更新观念,关注学生个体

孔子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因材施教”的呐喊,学生性格不同,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同,教师授课的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也无论学生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参加地理等级考,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进行充分的个体关注,在此建议教师在上课前通过问卷和面谈等方式做好学生调查,并与班主任进行关于学生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的沟通。

对于对地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扩展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布置有些难度的综合题目,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对于对其他学科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地理学科的学生则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鼓励的方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为了减轻高三学习压力的学生,则应该侧重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苦练内功,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上课幽默、有独特教学风格、人格魅力高尚的老师往往深受学生的喜爱,而学生成绩的提高的前提也往往基于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因此才说教学的过程也是一场争夺学生的战争。“走班制”实行之后为广大的地理教师虽然提出了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对于只重视评优课,公开课不重视常规课的老师无疑是敲响了警钟。教师应该不仅能让学生“慕名而来”,还要让学生“满载而归”,不仅要“来的了”还要“舍不得走”。

三、适应角色变化,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6.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六

1、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走班课的设置本意是因材施教、真正发挥教师的优势和发展学生的长处。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时并不能真正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存在“把选修课当做必修课来上”等形式主义问题或从高一就已明确分文理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走班课设置的初衷。

2、学生学习的诉求

在现高考体制下,高一年级“文理不分”,本意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知识面。第一学期进行的可能比较顺利,但第二学期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以我个人教学经验为例,在高一历史课堂中存在偏向文科的同学对于理科课程不够关注,偏向理科的同学对文科课程也是应付了事。或到了高二,学生在没有实践的前提下盲目跟风选择或凭感觉选择文理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留下隐患。最终结果就是教师授课内容因考虑全体学生而使发挥备受限制,学生侧重点不明确、学习的深度广度不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有不同的兴趣诉求,他们更愿意听自己喜欢的内容,更希望在“走班制”上去发现自己到底更适合文或理。如果我们照顾到这些,学生们定会学好走班课,毕竟诉求才是最好的老师。二“走班制”在运用过程中的操作

结合区内高中教育现状和呼市一中现行走班制的做法,经过实践在传统班级体制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推行“走班制”,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分组

“走班制”的一大特点是教师固定、学生流动,因此我认为应根据教师的专长进行分组、讲授不同内容,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内只讲授同一内容,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侧重有所不同。教师方可集中精力备课、讲课。

2、学生分类

结合学生兴趣喜好对其进行分类。具体操作中,可以考虑让学生自由选报某教师课程,然后组建本课时班级。

3、后勤保障

为了辅助“走班制”推行,学校应在教室和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整。结合一中经验来看,教室方面,学校应安排专用多媒体教室用于“走班制”;时间方面,学校对不同科目进行统一安排,具体可考虑将某科目置于某天上午或下午的固定时间。为了课程的完整性,亦可考虑将传统课堂两节并一节。

三“走班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走班制取消了传统行政班约束。虽然有任课教师、班长,但班级成员的临时性、随机性,以及班级存在的短暂性,引发了管理松散、课堂随意、学习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对于自控能力尚不强的高中生来说,更容易引发各类问题。

2、观念问题

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分科教学,因此对于走班制这种新的教学策略需要适应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片面的将走班课和文理分科教学挂钩,将尝试作为真正的文理分科,而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一中走班制经验,这需要班主任教师及固定班级任课教师及时发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引导,正确对待走班制。

3、实施问题

因为每周一课时,时间较短,不能充分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点拖沓,作业不好收。

4、学生差异

总体而言,倾文学生数量少但水平层次跨度较大。不同的班级之间差异明显,甚至在个别班级内部学生水平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不同的班级要做到区别对待,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学情。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充分的关注与培养。

四对策

综合上述问题,提高走班制课程实效的现实不容乐观,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校走班制的工作开展情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1.落实教师理论培训

提高教师对走班制的认识水平,增强走班课程的开发和开设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切实开展好走班课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讲座,对走班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2.备课组集体备课

为了走班制课程的高效性,备课组要制定有统筹安排的走班课程体系,做好课程的实施工作;走班学案由出本学案的老师编写,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走班学案质量和适应度。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大家充分讨论,把教学的深度、广度确定下来。这样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特点,在学案使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原则是“同案不同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循序渐进的规律,开好走班课。3.做好学生培训

培训指导秉持两个原则:一是“以生为主”原则,结合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强化学生“认识自己,设计未来”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指导老师建议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师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生对走班制的认知度。结合我校已经实施的导师制和成长档案,更为合理地指导学生个性化课表的制定。

4、阶段性考察

7.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七

教使学生学好一门课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学兴趣。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

心学法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充分挖掘

每个学生的潜力, 使教学过程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 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了这一教学方法效能的发挥, 而走班制教学则为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走班制教学模式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 教师按规定的时间、地点, 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 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着明显的缺点:第一, 重视统一要求, 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第二, 课堂上学生活动少,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 只强调传授现成的知识, 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第四, 由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 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少, 容易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第五, 容易养成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思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因此, 必须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而走班制教学正是对这种教学模式最好的补充。

走班制教学即采取“教我所长, 学我所爱”的技能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擅长来开设技能教学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学技能教学课程, 以达到教师“亮己所长, 教己所长”, 学生“选我所爱, 学我所爱”的教学目的。在职校采取这一教学模式, 有着诸多的优点。

首先, 许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 实行“走班制”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喜欢的科目上课。这样既让优生“吃饱”, 又避免了“学困生”掉队。这种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学生更多人性化关注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其二, 走班制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除学习成绩外, 其他兴趣爱好、意志力、性格、品质、态度、行为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但他们当中不乏有潜力者和有创造力者。走班制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智力方面优势的同时促进这种优势向其他领域迁移,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释放, 努力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三, 走班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行走班制教学可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观念,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 激励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虽然走班制教学模式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缺点, 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 真正实现愉悦式教学, 发挥教学的最大功率。

二、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也称分层目标教学法, 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 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同进也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下面以CAD教学为例, 对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加以说明。

1. 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分层目标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 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将学生进行隐性分层, 分成好、中、差不同的层次, 以利于动态教学。对每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分浅、中、深三个层次。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深度, 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准备, 力求使每个学生均能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对于CAD这门课程, 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 制定适合职校生的教学目标, 分解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起点, 再加以深化,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 并在课堂教学中以实施。

2. 分层授课与分层辅导结合

分层授课指教师在具体讲解时, 区分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针对CAD课程的特殊性, 它主要以学习基本的绘图命令和技巧为主,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所以在授课时, 大约花1/3~1/2的时间集中授课, 介绍“绘图”、“修改”、“标注”三个工具栏图标中相关命令的使用。以直观的方式导入课题, 边演示边讲解, 着眼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图命令, 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CAD教学中, 课堂练习占总课时的1/2~2/3。在辅导的过程中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重复授课, 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后讲解, 力求让每一个同学每一堂课都有扎扎实实的收获。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要精讲精练, 做到灵活运用所学命令来绘图, 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优秀层次的学生少讲多练, 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其使用命令和操作技巧的能力。

3. 分层训练

课堂训练是分层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特别对于CAD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 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课程, 合适的训练方法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次新授课安排的练习中, 准备相应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把练习分成基本练习和巩固加深两部分。对基本练习要求每位同学必须独立完成, 而巩固加深部分作为选做题, 每完成一题作相应的记录。总之, 借助于练习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层教学法与走班制教学的结合运用

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而走班制教学则为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首先, 走班制教学制度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班级授课制是把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 对于不同的课程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 不可避免地存在个别同学没兴趣, 上课不专心或做小动作、讲话而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学生即使是老老实实坐在那里, 也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 不可能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而采用走班制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 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教师可以选教自己擅长的课, 学生可以选学自己喜爱的课。选我所爱, 学我所爱。如在CAD教学中, 不少同学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 能主动钻研, 对于同一图案寻求不同的绘图方法, 力争以最快捷的方法完成图形的绘制, 同时在绘图过程中也增强了读图能力, 机械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 走班制教学制度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班级授课制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教师完成新授课时间是够的, 但对于专业课, 特别是像CAD这样操作能力较强的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多练。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若不能在当天通过自身的练习得到强化, 往往到了第二天有很多东西都忘记了, 又需要重复讲解, 这样往往是事倍功半。在CAD教学中的初学绘图命令时, 教师在讲完一个命令的使用方法后, 对于教师的演示操作学生能看懂, 若能及时在演示之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和个别辅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这需要时间上的保证。又如在介绍完所有命令后学生要练习大量的零件图抄画, 有些复杂的图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若是按一般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情况下一节课下来只能完成极小一部分, 等下次再拿起来画时, 学生就缺少了一种激情。而走班制教学是专门安排两个下午作为走班教学时间, 这样教师可能采取与一般模式不同的方法, 就是在讲解的基础上多提供时间让学生练习。

再次, 走班制教学特有的考核制度能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走班制教学,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 可制定一系列考核制度, 如技能鉴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初级:以入门为主, 重在吸引、激发学生对该项技能的兴趣;中级:以实用为目标, 学生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熟练运用该项技能, 体现出专业训练的素养;高级:体现尖子水平, 培养蓝领精英。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 让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通过考核, 发现自己的不足, 找出与他人的差距,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向更高层次 (高级) 进军。有了目标, 在学习中他们才会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才能学得更精, 更扎实。

8.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八

一、学情以及教学情况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笔者所任教班级,是在原来三个班的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优秀;一部分已经对英语望而却步,26个英文字母还没有完全记住;还有一些在中间摇摆不定。显然,采取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一刀切”,力图让学生“齐步走” 已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二、英语课堂走班制分层教学实践

(一)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对于基础班,学生原本已失去了学习兴趣,行为习惯较差,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降低难度,放低起点,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始终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重点是词组、基本句型、语音等。围绕这些进行操练和扩展, 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然后把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使他们跳一跳能取得一定进步,并在短期内产生成就感,增加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情绪。例如在教授词汇时,我们注重拼读方法,让学生不再一味地死记硬背,同时减少词汇量。在考试时,对试卷进行把关,将一些较难题删除。

对于提高班学生,我们设定的施教原则是:高起点、重能力、求拔尖,强调其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较高的能力,在学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补充听说材料,拓宽思维,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对提高班中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要求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并注重学法指导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争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分层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教材难易度的差异, 教学内容分三类:第一类为基础知识,如每课的单词、词组及常用句型等,这部分内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为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篇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知识,要求提高班基础较弱的学生及基础班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重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吸收、消化、巩固和提高;第三类为难点知识,如八年级和九年级课本上出现的大篇幅阅读课文,要求提高班的学生尽可能作为精读内容进行处理。此外,对基础班只作理解和记忆词组要求;在提高班尝试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顺序,尽可能使语法句型完整,并组合成更为统一的知识块,以便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前后连贯性更强,从而使教学目标体现得更清晰明了,也使学生易于温故知新,更加灵活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重点引导提高班学生自己领悟,利用创设参与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做小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品尝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对基础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及时给予表扬,“Good”“OK”“Well done”等让他们在一次次赞扬中逐渐树立信心, 从一个个小的成功慢慢走向大的成功。

(三)分层布置作业

要想让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单纯依靠课堂的讲解和学习而不通过独立作业是很难实现的。作业不仅是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上课听讲效果的,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所以,作业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常常被统一而繁多的作业所累,基础班的学生会觉得一些作业如拓展题太难,做不出来;提高班的学生又会觉得一些作业例如抄写太简单,没有必要做。这样统一布置作业的后果就是没有办法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目的。因此,我们面向不同的层次,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提高班的学生全做。其中必做题可以是直接运用题、基础练习题或简单综合题,而选做题可以是一些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这样使优秀的学生有练习的机会,而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分层进行课外指导

由于学生并没打破原来的行政班编制,只是在上午进行走班分层上课,下午的课依旧在原来的班级内,自修课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学生利用好课外的学习时间以及利用提高班的学习资源提升基础班学生的成绩?

对于提高班,仅凭课堂的45分钟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对于基础班,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但仅凭课堂上的一点时间也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让学生找师父,让师父带徒弟,即给基础班的同学到提高班里找一个师父,让这位师父帮着教单词、背课文,同时讲解一些疑难问题,看看其所学的知识是否过关。同时,带徒弟让提高班的学生既帮助了他人,也让自已的知识得到巩固。

(五)分层进行检测评价

学生对成绩总是很在意,一个恰当的检测形式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检测时,我们把检测题分为三层:基础题、中档题和高档题。基础班的学生只要求正确完成基础题,力争完成部分中档题;而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来说,三档题均要完成。日常测试,提高班的学生需要测试句子翻译,而基础班的学生则只测单词、词组。提高班要完成技能技巧题,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作文;而基础班的同学只需完成基础知识题,最重要的是单词、词组,同时,也鼓励他们尽力去做那些更高层次的题。例如,在做“选词完成短文题”时,对提高班的学生的要求是,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有两个词是多余的),并从词形的基本变化、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阅读理解能力三个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班的要求是,选词填空,给出所选词的适当形式,只要求学生对号入座,降低考查的难度,只考查单词记忆量。

同时,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对提高班的学生,我们借“一校两区”的便利条件,利用托管学校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和城区学校里的学生共用一份试卷,并通过两校同级学生的成绩对比,让学生们找差距、促进步,真正做到有目标可追。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我们则对试题进行删改,删去超出他们能力的题目。

三、走班分层后出现的问题

在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备两个不同教案,准备不同的课件,作业批改也不一样,工作量大大增加;因基础班个别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有效地降低差生的厌学情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分层教学,自暴自弃,成绩有所下滑,因此低分数段的学生也不少;由于基础班整体基础较差,利用合作学习及提高班帮带的方法,似乎难以达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9.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了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并要求各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教师面对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即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核要求)。虽然教学研究机构一直大力提倡学校改变教学方式,先后出现了“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由于行政班级中学生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材施教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行政班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呈现两极分化,造成学优生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学困生出现学习信心不足、渐渐失去动力的现象。

为了尊重学生差异,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校从2014年2月起,实施必修课走班制度。在学科分层、学生选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物理学科也在分层之列。本文是从物理教学方面谈谈分层教学的实施。

二、分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所谓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均不同,对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按不同的要求实施,其实质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学校近十年本部高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因学生转学、出国、病休等原因,以下数据与实际招生人数略有出入。

虽然从表中反映出的学生总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都很大。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多数教师觉得如果对全体学生按相同的教学计划、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考试评价标准,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同时,按12个班级平均,每班人数不足40人,为走班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决定在第二学期实施必修课分层次走班教学。

三、学科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考试和分层提高。

1.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表2所示。

2.分层作业和考试

实行分层次教学后,每天的作业,每一单元的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和采用不同的试卷。各层次以“教(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分层命题、分层次考试、分层检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3.分层提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我们分层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自信,学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分批次地稳步提高。

四、分层走班制后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分别从不同的几个侧面谈谈高中物理学科如何实施班内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测评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分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为原则,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科学素养的可能。在制定具体教学要求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都要分层进行要求。对于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的“识记与简单应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达标;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实验探究”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达成不同的目标。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里窥斑见豹,展示一节课的某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在直线运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要是用动能定理探究,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②在曲线运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需要用到极限的思想和微分的观念。要求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示推导的方法进行迁移,要求高于直线运动的探究,对A层学生来说需要启发引导,而B层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合作下完成目标,C层学生则独立完成任务。

③在有弹性势能存在的情景下,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因此,C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达成目标。而B层和A层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教材对这一部分也不做明确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一介绍或者将其放在课后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活动。

2.教学活动分层设计

要分层次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意义和理解,才能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精心策划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了开发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开发教学事件。

下面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说明教学活动如何展开:

在分层次课堂教学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通过互助合作,适当地组织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协作进取的精神。这不仅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质量,也能使优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还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学习气氛。分层次教学使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受基础弱的学生的拖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给他们帮助差生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可受到老师、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消除厌学情绪,学习热潮居高不下。这样,可以把机会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力求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教师先发散后引导,让各类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积极性得以保护,创造性得以发挥,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3.课堂提问的分层设计

教师要善于实行分层提问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内容和方式。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的物理教师往往善于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辨析物理过程,掌握物理规律,使教学难点得到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用来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被当作是高水平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要有清楚的了解,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和探究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太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冷场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问要求,对于A层次的学生提出较基础的问题;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于C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要善于实施换位提问的策略。

教学实例 《电阻的测量》这节课,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仪器,对于A层学生可以提问电表的使用方法和如何读数,然后请学生设计电路图。对于B层学生,完成电路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两种电路图的误差来源,适用条件。对于C层学生,完成B层的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若一位同学在实验时,发现电流表已坏,请你想一个办法,不用电流表测量未知电阻,还需要哪些器材,画出电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追问:如果电压表已坏,如何不用电压表测未知电阻?注意:本节课为了达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课前要充分备好学生,安排好各层次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分层提问,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思维的目的。

4.作业的分层布置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能力差异,分层次要求完成作业。总的原则是:分层布置、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分层设计、分层要求。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为主(如课后练习与作业本),B层以夯实基础为主,同时配有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习题,C层是一部分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比如学考中的难题和高考中的中等题)。在作业上分三个层次布置和批改。学生对自己的层次很明确,作业层次分明,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差异,并由学生按层次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避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对B层学生有一个进步的目标和空间,对C层学生有了相对明确的要求,减轻负担,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5.单元测试的分层命题

分层走班之后,平时考试、考核也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层考查。每份试卷中的试题要包含三种层次的命题,可以按: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B层和C层学生必做,A层学生选做;能力题C层学生必做,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不做。三类题的比例可以为基本题占80%,提高题占15%,能力题占5%。分类考查后,要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及时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要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到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 对匀减速运动规律的考查

A层学生可以以考查公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为目的:“歼十”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机,已成为我国空军最可靠的蓝天卫士,大大提高了我国空军捍卫祖国领土的能力。在某次战机巡航归来降落地面时的速度为60 m/s,制动加速度为5,则制动16 s后,飞机的制动位移是多少?

6.评价方式的分层化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随着内容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学习的决心和信心逐渐加强。因此,能否保持和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确评价。教师的评价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实际情况表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教学中的评价环节不可轻视,而分层走班使得评价方式更为合理,有效。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表3)。

这样做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10.临沭县实验中学走班制方案 篇十

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全面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学校领导深入学习与研究高中生日常班与教学班双重管理模式,制定我校实行走班制方案。

一、宣传发动

(一)选课指导

高一下学期,在选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对下学年拟开设的课程实施选课指导:

1.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下发到全体教师和学生手中,以学科备课组长牵头,学科教师为指导教师,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指导工作,责任教师为选课导师,该导师负责学生三年选课指导,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学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模块、学分等总体要求,了解选修课的总学分及模块要求。2.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在征求家长、导师、亲友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自主规划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修习模块。

3.合理分解三年的目标,根据学校课程开设的总体时间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和安排个人每个学段的修习内容,防止内容和时间的冲突。4.熟悉选修课各系列、各模块的编码,并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愿望,研读每科的特殊要求。5.填写学生选课单。

6.班主任结本班对本班选课情况进行汇总,年级组全面汇总选课结果,根据选课结果安排课程。

(二)走班制指导与准备

1、走班制教学物质准备

进入高二年级,从课程设臵情况看,多数学科需要实行“走班制”教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而不乱,提高质量的原则,搞好教学场地及设施配套规划,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教室规划: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学校最多组织教学班16个,在使用好现有16口教室的基础上,再加使阶梯教室、物理实验室、学生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即能满足走班制教学要求。

(2)、配套设施:由于我校的教室资源紧张,为方便学生走班,保障学生走班学习中学习用品的存放,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个行政班购臵7个书橱,共有56个橱洞,做到每个学生一个橱洞,供学生存放书籍。

(3)按要求逐步配臵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教学设施,我校建设2口音乐教室和6个琴房,供学生训练,设臵4个美术专业工作室,提高教师专业教授水平,添臵6个室外乒乓球台和2个室内乒乓球台,供体育选修教学使用。

2、年级组搞走班分级教学的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走班制的必要性,在“走班”前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

3、备课组根据开设模块和学生选课情况,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本着教学单元内一个教学班尽可能减少来自多个行政班的学生的原则,从教学班的教室、学生来源、教师分配、开课计划、场地设施等方面,拟定出本学科开课方案,上报走班教学指导领导小组。

4、学校走班教学指导领导小组对学科上报的方案进行整合、协调,并考虑教室、时间、科目分布等因素,统筹安排,确定每个学科分属的学生教学班。5教学班级师资配备

结合我校学科任课较少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个任课教师都要任教至少两个系列的学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同一系列几个班级教学成效的比较,另一方面有利于每位老师体会不同系列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等的差异,有利于每个系列都有一定数量的老师共同探讨,集体备课,合作编印练习,共同提高。

四、学校走班教学管理与实施策略

1、学校走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袁秋晓

副组长:丁来瑞 傅用信 王乐福 邢连绍

成员:赵康兵 闫朝永 谢春波 王开征 王玉龙 崔会封 职责:负责制定分级走班教学模式方案及相应管理制度,协调学校走班教学工作。

2、走班教学班级管理策略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教学班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2-3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临时班主任,做好教学班级的全程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做好。

(2)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臵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我们每周每个学科安排一次晚复习值班,值班时间可以辅导答疑,平时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到备课组,备课组成员要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3、学校分级走班教学实施策略

(1)目标策略分层,把握教学的正确尺度

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每个教学班中,教师注意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将学期教学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中期目标”和“发展目标”。A层学生完成“发展目标”,即在掌握课标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之上再进行适当的提高和拓宽,尤其注重知识的沟通和能力的培养;B层学生完成“中期目标”,即完成教材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C层学生完成“基本目标”,即完成书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目标分层,改变了以往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和要求“学生齐步走”的状况,使不同基础和程度的学生都“跳一跳能摘到自己的果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具体要求:

A级:确保基础,适当拓展深难度。总体上遵循课标和教材,以考取本科大学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实施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尖子生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时单科成绩超过重点本科线。要求学生会学,多学一点,重自学、自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卓越发展。

教师教学策略: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

B级:正常教学。遵循课标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单科能超过一般本科线。

要求学生会学,重双基扎实,培养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

教师教学策略: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级:注重基础,适当降低要求。以考取大专所需知识、能力和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

要求学生能学,要学,学懂,学会,重在双基形成,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师教学策略:难度适时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示范,多鼓励。

对基础相对薄弱的C级,任课教师下大力气帮助学生理解基础概念,加强重点辅导,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及要求,使他们尽快赶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

(2)教学分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分层施教的操作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在分层教学中,教学设计首先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根据教材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切入点是分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在分层施教时应做到“教学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各层学生积极参与,各得其所”,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不同需要,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自主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学生,实施中速前进,努力为A、B两层学生当堂完成学习目标创设条件,课后辅导兼顾A、C两头。在课堂活动安排上,机械化的训练和简单的提问优先考虑基础差的学生,辅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偶尔也给出难题,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老师对之要求更高,要求他们在“知其然”的同时,也必须“知其所以然”。

(3)练习分层,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应有所不同。A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B层学生: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层学生:基础题加补差题。当然,A、B、两层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挑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与热情。

(4)评估分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11.走班制教师教学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选课走班制;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G633.41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是一所新建高起点优质中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始了一条创新型教育改革道路。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了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教学制度的改革。泡桐树中学基于选课走班制背景下,针对初中英语课堂实施了分层教学实践,对以后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选课走班制与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

选课走班制指的是将学校各年级学生按照自身的特色及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其分为不同的组,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科学可行的教学环境和方法,以达到补差与培养的双重效果。泡桐树中学认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目标设定、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评价等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班级和课程选择,从而为初中英语课堂的分层教学夯实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绝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初中英语课堂的分层教学顺利进行。

二、选课走班制下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性

1.了解差异,科学分层

按照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潜力等方面的真实状况,由教师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为优秀生,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基础知识理解扎实;B层为中等生,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学习能力较强;C层为待优生,学生知识理解能力较弱,学习成绩较差,上进心不高。在学生进行选课走班制之后确定班级人数,再由教师按实际情况岁各班级进行分组,每一组均包含有A、B、C层学生。这种分层可以让每组不同层次的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励学生向高层次迈进。

2.针对差异,分层备课

在完成科学分层之后,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其中教学目标为帮助A层学生向高层次发展,B层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C层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以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所以,针对三个层次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联系设计,教学目标也被分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三个层次。例如,以记忆英文单词为例,共同基础目标面向C层学生,只需达到最低教学目标,即知道单词含义和拼写;预备内容目标面向B层学生,即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掌握单词的基本发音和用法;扩展内容目标面向A层学生目标,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单词辨析、搭配和造句。

3.面向全体,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的受体是全體学生,需要同时兼顾面向全体和分层教学。而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工作完成后,势必要对学生布置作业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分层作业设计应将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都充分考虑在内,例如针对英语课堂中的课文阅读学习,要求A层学生可以仿写,B层学生能够复述文章,C层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单词和巨型,如此一来,分层作业简单明了,同时还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4.辅导分层,分层评价

由于课堂时间较少,以及分层教学的疏漏,极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分层辅导十分必要。即对A层学生进行知识之间联系、区别以及解题思路进行培养,对B层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进行培养,对C层学生进行基本只是带你和题型解答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全体学生的进步与优化。

三、选课走班制下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经验

1.选课走班制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可取之处

在选课走班制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体现了诸多可取之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教学将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第二,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分层教学的实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随之提高;第三,增加了学生之间互助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组内互相帮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习趣味性;第四,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避免了无效作业;第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和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2.选课走班制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不足之处

虽然目前选课走班制下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容易让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分层而产生很大的焦虑和烦躁等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在提高B层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因英语教学难度增加而造成的学生成绩波动,一旦出现考砸了的局面,学生将有可能产生不自信和迷茫的心态;当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而进行适当的层次调整,但事实上这种动态分层标准很难把握,因此一味地根据每次英语成绩的得分率来进行学生层次划分并不很科学。

3.选课走班制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改进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之处,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三点改进措施:第一,实施隐形分层政策。面向全体学生,在走班选择之后针对课堂中的学生教学实施有层次地提问、作业布置等,尤其是作业并不公开指名道姓讲评,并给予学生较大的鼓励,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第二,适时调整B层学习目标。教师针对B层学生的提高教学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适时调整学习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不应急于求成;第三,寻求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在选课走班制条件下,如果长期开展分层教学,需要借鉴学生多次英语成绩和教师平常细心观察的经验来进行分层,尽可能避免偶然性所带来的分层弊端。

参考文献:

[1]谢达波.“走”出来的改革味道——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走班制教学深度观察[J].中国西部,2014(36):24-29.

[2]雷中怀.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选课走班制”的路径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5(6):4-7.

上一篇:双十二网店活动策划书范文下一篇:幼儿园运动员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