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个人发言(精选15篇)
1.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一
“两会”期间,前最高人民法院肖扬一幅仰天大笑的照片刊登于《南方日报》的头版,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为新闻媒体解放思想的力作。这位当年被小平同志点为“娃娃市长”的省委书记在到广东后就刮起一股“解放思想”的改革旋风。解放思想这一旋风也迅速被高层认可,并引向各省。学术界也在争论不休,各有看法。在喊口号之时,不禁要问谁需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如何解放思想。
谁需解放思想?毫无疑问,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在当前,行政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部门肯定充当解放思想的主导者,推动者。看媒体的宣传,正是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各地也都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学者们纷纷建言。在我国,有许多次思想的跨越都是在学者多次上书高层后获得认可才得以进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政策也是失灵,社会在呼唤思想变革,制度创新。政府的主导,学者的介入,社会的呼唤,推动着这轮思想解放向前进。
解放什么思想?我们口喊要解放思想,如果连要解放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只能是徒劳。所以解放什么是核心,它决定了变革方向。有人提出,解放旧思想,这好似当年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气势。但世事不断变化,所谓的旧思想定不是以前的封建传统思想,而是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问题。所以我们要解放的思想是制度的束缚和落后,使之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制度的变革,才能换得发展。近期“大部制”的改革和以南京公选正局级干部为代表的干部选拔制度改革都给了我们信心。
如何解放思想?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最最关键的。凡是谈到“做”的问题,就是最难的。如何做,学者各抒己见,政府各施其政。谈得最多的还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围绕着人的需求来解放思想,进行变革那才是真正切题的。人的需求很多,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解决了温饱等问题后,迫切需要的是尊重问题,也就是个人平等的权利。这呼唤着政治改革,赋予人民更多的实际的权利。谈得大了,感觉空了,但是这是方向,是必须要走的路。
解放思想,必将在这个“改革纪念年”掀起巨大的浪潮。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如今掀起的大讨论热潮,旨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行动上,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有为跨越式发展。《论语》上有:君子贵讷于言而敏于行。其意告诉人们,要谨慎的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把思想化为行动,切忌空想,说空话,说大话……“大江东去浪淘沙,沧海横流显英雄”。正如古人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敏于行”,勇于实践,积极实践,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加快全区改革发展的动力,干点事情、创点业绩出来。
2.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二
一、思想背景
对于美国来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变革和动荡的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也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工业寡头的手中,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已经结束, 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大行其道。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联合组织广泛地出现在制造、分配、运输和金融等领域。与此同时, 大量的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社会贫富差距极其悬殊, 阶层分化十分明显。在金钱文化的侵蚀下, 社会道德规范普遍松弛, 家庭生活和性道德也处于分裂状态。世界大战的战火和极权国家的建立进一步加剧了美国人的不安全感。
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下, 美国人依然将个人主义视为自己的传统与旗帜, 但“个人”已经不是美国建国之初所指代的那种具有进取心、发明、活力和进步品质的“农民”, 而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以工业寡头为首的人们激烈地使用个人主义来反对“政府对从前免受法律控制之工业实行任何形式的调节”[1], 以维持原有的制度, 并无视这种经济个人主义所造成的经济与机会的不平等。同时, 这一制度及实践与人们的信念和理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离。人们大力地颂扬着宗教、家庭、理想主义和利他主义, 但又普遍地感觉到自己沦为了机器与金钱的奴隶, “缺乏明确而肯定的信仰对象与公认的行动目的”[2], 从而陷入了一种孤立与无价值的体验之中。
明显地, 这时的个人主义“已经萎缩为一种金钱尺度与手段”[3]。各种寻求救世的学说杂然兴起, 有人主张完全放弃个人主义, 采用极权主义国家的做法;也有人主张回到彻底的个人主义时代。在纷纭的意见争论之中,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
二、主要观点
面对冲突与争论, 杜威摒弃了绝对主义的简单化错误, 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分析, 并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问题、解决问题。
(一) 批判旧个人主义
杜威将农业时期和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个人主义统称为旧个人主义[4]。他认为“旧个人主义是一种原子式的自我封闭的个人主义, 它在理论上充满了缺陷和矛盾, 在实践上带来诸多讨厌的后果”[5]。
1. 理论缺陷
在杜威看来, 旧个人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缺乏“历史的相对性概念”[6]。它把人性中的某些要素作为固定不变的东西, 从而认为个人是“既定的、自足的”, 自由则是“个人现成的属性, 为了使其表现出来, 只需消除外在的约束”[7]。在“个人”与“自由”这两个核心概念上的绝对化错误, 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旧个人主义的先天不足。
杜威进一步具体指出, 旧个人主义以人性因素孤立地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颠倒了文化与人性的关系, 并对人性做了简单化的想象。杜威认为, 人性学说表面看来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实际上则是政治学的内容。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 人性是如何构成的学说其实都是某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由此, 用人性学说来解释社会文化无疑是颠倒因果。旧个人主义高度赞扬的“进取心”等个人品质, 事实上表征的是中性意义上的“尝试”的含义, 其结果积极与否需要在具体情况中进行判断。[8]
2. 实践后果
杜威肯定了旧个人主义在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所发挥的积极的变革作用。作为一个必要的过渡性运动[9], 旧个人主义成功地解除了对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束缚, 在开辟美国的发展道路上充当了变革手段。同时, 杜威明确指出, “个人主义运动, 历史地、总体地看, 也未能在任何相称的规模上——并以任何可靠的方式——确保个人的自由, 哪怕是那些自由的临时拥有者”[10], 它“错误地把权威与自由, 稳定与变革对立起来”[11], 并误入金钱文化的歧途, 成为了商业投机者所制造的不平等与压迫的源泉与辩护。
在“美国已从其早期的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12]里, 个人的地位已经被各种组合所代替, 而旧个人主义仍旧力图永久化存在, 它从内部造成了社会混乱与冲突。因为“虽然个人现在已为种种庞大而复杂的团体所掌握, 但这些联系的意义尚未和谐且一贯地映入人们的想象的与情感的人生观”, 杜威将之称为“‘失落的个人’之悲剧”。[13]
(二) 提出新个人主义
在对旧个人主义深入批判的基础上, 杜威并不认为美国要完全抛弃个人主义, 而是要考虑如何“改造社会以利于一种新型个人的成长”[14], 即重建个人及个人主义。
之所以选择重建而不是放弃, 杜威有着自己的充分理由。首先, 在价值上, 杜威赞同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是目的。他认为在前科学与前技术时代, 个人主义存在的终极意图就是确保个人的灵魂得救。[15]现代个人主义运动所表达的个人自由的原则, 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构造之中, 体现其中的真理永不消逝, 无论对它施加多大的压力。[16]其次, 杜威观察到, 虽然产生旧个人主义的背景已经改观, 但道德和哲学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在社会的深层“顽强存在”[17]着, 并且构成了机器工业和经济活动的背景。因此, 杜威认为美国需要的是“一种普遍的、共享的个人自由”, 且“得到社会化的、有组织的理性控制的支持与导向”的自由。[18]关键的问题只是“个人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崭新环境中怎样重新界定自我, 新个人主义将呈现怎样的品质?”[19]
在提出个人主义的道路上, 杜威首先界定了“个人”。他认为“个人是某种达成的东西, 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达到的, 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帮助与支持下”[20]达成的。进一步说, 个人是通过社会互动, 通过共同体的活动逐步形成自我的。[21]因此, 个人与组织或社会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 而是彼此交融的。甚至, 个人只有在和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寻找到安全与保障[22], 这种联系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是道德上的。同时, 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在环境或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人性及其联系生活的运动中, 个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23]
另外, 杜威对“自由”的含义进行了转向。首先, 杜威认为自由并不是个人固有的成分或先天属性, 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达成或制造出来的。[24]其次, 经济自由也不是自由的基本含义, “基本的自由就是心灵的自由, 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要的行动与经验的适度的自由”[25]。另外, 自由更不是“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权利”, 即便个人的行为不会干扰别人同样的自由。个人的行为应该接受来自于自我反思与判断的束缚, 尽管它不接受外在的束缚。[26]
在这两个前提之上, 杜威概括表达了他所设想的新型个人——“思想与欲望的模式与他人具有持久的一致性, 其社交性表现在所有常规的人类联系中的合作性”[27]。根据杜威的设想, 社会将为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个人仍将继续保持着主动性、创造性与活力, 在共同体中与他人分享着一致的信念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个人不会过度地沉溺于表层的社会交往, 更不会在外在束缚的约束下与他人保持肤浅的一致。但是对于新个人主义将要采取的形式, 杜威没有给予明确的介绍, 他认为那“只有在取得更大进步后我们才能进行描绘”[28], 因为新个人主义必定是一定社会具体条件中的新个人主义。
至于在当时如何实现新个人主义, 杜威自己也认为如何让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同一目标的要求并使个人获得自由是一个难题[29], 美国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不断地强调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力量。
1. 共同理智。
在杜威看来, 体现于科学中的共同理智始终是变革的真正的和最终的源泉。[30]民主的基础不仅包括“对人性之能量的信赖”, 还包括“对人的理智, 对集中的合作性的经验之力量的信赖”[31]。自觉地使用理智参与到社会联合之中是实现新个人主义的必然之路。
2. 科学技术。
杜威曾明确指出“只有通过控制性地利用业已掌握自然界物质力量的科学与技术之全部资源, 我们才能获得一种新个人主义”[32]。他认为, 科学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以弥补传统的更迭;科学可以发展道德, 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维持社会的统一。[33]同时, 杜威主张将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推广到社会生活中, 以实验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并释放人的潜能。
3. 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与教育是相互交织和依存的。[34]教育内在含有自由之义, 教育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使个人发挥自己的潜力, 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同时, 教育也应培养个人形成理智, 担当起一个有效的社会成员所应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教育对于新型个人的产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总结评价
综合来看, 杜威本人虽然没有对新个人主义的具体形态和实现途径进行周详而细致的描述, 但从杜威已有的论述中我们发现, 与旧个人主义相比, 杜威的新个人主义完成了两个转变。第一, 他将个人与社会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从文化与人性的相互作用出发来审视个人, 消除了旧个人主义将社会碎片化的可能;第二, 他将理性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类的基本自由, 并接受理性对于自由的自我约束, 摆脱了旧个人主义为经济利益之手段的桎梏。这使得当代任何对于个人主义的责难似乎都在杜威那里被无形消解了。与杜威的其他思想学说联系来看, 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无疑与其实验主义、人性、民主与教育等学说是彼此融通的, 新个人主义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无疑是其整个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没有对个人权利、个性与尊严的尊重, 没有对民主共同体的期许, 我们不可想象杜威学说的灵魂会在哪里。
在对杜威新个人主义的评价中, 有研究者争论杜威究竟是将个人还是将社会放在了第一位, 也有研究者讨论杜威是否真正做到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35]在笔者看来, 这些讨论无疑又陷入了杜威所批判的“意见”之争, 其意义并不大。当然, 杜威的思想中有纰漏之处, 但笔者认为, 在个人主义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方面, 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 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动态的文化分析视角来认识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范例, 以及看待自由问题的历史眼光。个人主义不仅不与资本主义等同, 更不与社会主义对立, 任何社会都需要面向自己的实际问题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并为着民主的理想不断地调适社会以发挥个人的潜力, 实现心灵的自由。因此, 在我国追求民主化的道路上, 在实现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与权利的努力中, 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功能, 它让我们以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个人主义思想及方法, 以更好地做到用他山之石来攻玉。
从实践方面看,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从某个方面来说, 就是一个逐渐破除各种身份等级制, 争取个性独立与个体权利的过程。[36]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始终从集体主义的角度认识和使用个人主义, 使得今天很多人仍然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而错误地压制着个性, 刻意地疏离着自由。同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 一部分人又用个人主义来掩饰自己的暴利行为, 更加错误地将自由等同于经济自由与不受约束, 制造了新的社会不平等。另外, 在学校教育里, 我们口口声声地颂扬着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同时, 又有意或无意地约束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将个人消泯在纪律的管制之下。对于社会和学校中这些错误的认识与做法, 笔者认为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无疑是一剂解毒良药。它帮助我们从源头上理解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教导我们尊重个人的个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将个人自由的原则融入我们的血液;同时, 它提醒我们接受自己的自我理性约束, 更向我们强调在行为中要时刻参照他人的行为, 考虑他人的需要, 从而在一种共同体验中走向心灵的自由。
最后, 笔者要表达杜威思想中的一个应有之义, 恐怕也是杜威最想告知读者的一点——在对自己所处社会的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个人主义形式。
参考文献
[1][2][3][5][6][7][10][11][12][13][14][15][16][17][18][19][20][25][27][28][30][31][32][34]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64、71、91、21-22、46、46、43、36、64、87、86、83、4483、41、97、47、6、91、96、43、4、93、23.
[4]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92-193.
[8][9][22][29][33]杜威.自由与文化[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77:114、117、161、159、150.
[21][23][24][26]Blanche H.Brick.John Dewey and the New Definition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J].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Volume35, Number1, 2008:117–130.
[35]杨南丽.杜威的新个人主义述评[D].北京:清华大学, 2004;王国韶.新个人主义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7.
3.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三
关键词:个人主义;胡适;自由;
一、"五四"时期"个人主义"发展
学者张灏曾将1895年至1930年初这段时间称之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在此时代,无论是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内容,均有突破性的巨变。就前者而言主要变化有二:一为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媒介的大量涌现;一为新的社群体--知识阶层的出现。至于思想内容的变化,亦存在两面:文化取向危机与新的思想论域。"个人主义"是转型时代新的思想论中一个重要话题。
甲午战争中国大败之后,李鸿章受命将赴日谈判前夕,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指出:"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①。 此文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但其思考的深度远超时人。"存我"是严复对西方人重个性、重个人之"个人主义"一个相当准确的理解--首先将"存我"与"自由"紧密联系;其次强调"存我"是"个人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即不能在"待人及物"之中消融个人,而应始终保持自我。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中国积弱由于繁弊》一文,认为:"西方强调'人人有自主之权',即'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而中国则处处從'防弊'入手,务必'使治人者有权,而受治者无权,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致民愚国弱"②。此后,梁启超接触西学愈多,对"个人主义"的领悟愈深,强调个人之自主自立。不过他自清末即深受国家主义的影响,有牺牲个人自由而为国家争自由的言论,因此其"个人主义"思想并不纯粹。
"五四"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超越前贤,对"个人主义"的阐扬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当时,鲁迅张"个人的自大",陈独秀呼吁"个人本位主义",周作人宣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些观点虽然或平和持中、或激烈偏至,更前有知识背景之不同、后有精神走向之分化;但是广义的"个人主义"无疑为他们所共同关注。其间,胡适所倡导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脱颖而出,很有社会影响。
二、胡适"自由思想"的形成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说是在他留美十年间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在杜威、罗素等国际学界泰斗的影响下形成的。他曾经说过:"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③。
胡适从杜威那继承的思想主要有三项,一是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使胡适等人相信可以像知识研究那样,科学地、分门别类地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具体问题;二是渐进的、点滴的社会改造策略,鼓舞一批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耐心地坚守文化教育阵地,从文化与社会的最基本改造做起;三是将民主的含义大大地泛化,推广到所有的领域,使得这一本来在古典自由主义辞典中纯粹的政治概念,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属性因而也获得了普遍的支持。
以实验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胡适展开了他关于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关于实验主义,胡适自己有详细的论述,即: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只是参考的材料,暗示的材料,待证的假设,绝不是天经地义的信条。实验主义注重在具体的事实与问题,不承认根本的解决。它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有智慧的指导、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因此,胡适相信以实验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可以像知识研究一样,科学地、分门别类地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以此提出他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种种答案,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由主义理论。
在学术上,胡适认为一切结论都只是待定的假设。也就是学术的研究不能有成见在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思考问题,也不能以所谓的现成的真理和结论为先,也不以自己的义理为义理思考问题,一切都要经过怀疑之后找到证据方能得出结论。在政治上,他又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和平改革。
三、胡适"自由思想"的核心内容
胡适文化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一直所强调的学术独立与思想言论自由,这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始终贯穿他终身的言论与行为。胡适指出有四种自由是必须由宪法予以规定的,即: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和书信秘密自由。这几种自由是学术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政治改善的必要条件。思想言论自由权是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核心,是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政治进步的关键。思想言论自由是个人与社会生存的命脉,是最小限度的自由。
胡适把当时的中国社会看成是一个不思想或没有深的思想的社会,有的也只是谄媚阿谀的思想、牢骚怨愤的思想,对社会只能是破坏的,不是建设的,因而不适合于现代的环境和现代的需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是必要的,故首要的就是给人们以思想的自由,这样才是鼓励思想的最好方法。"思想的转变是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条件之下个人不断的努力的产儿。个人没有自由思想又何从转变,社会又何从进步,革命又何从成功?"由此,"思想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不受限制的时候,学术就能进步,社会就能向上,反之则学术必要晦塞,社会必要退化" ④。
胡适倡导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在国民党政权建立之后,仍一如既往、不改初衷。他写的《人权与约法》、《知难行亦不易》和《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党》等文章,批评国民党按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而实行的所谓"训政",使思想言论完全失去了自由。在胡适看来国民党这种专制统治不仅是以党治代替法治,而且对思想自由上的钳制,与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是背道而驰的。胡适一针见血的指出:"在思想言论自由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国民党是反动的……从新文化运动的立场来看,国民党是反动的"⑤。
注释:
①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至3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饮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至100页.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全集:卷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第685页.
④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第456页至459页
⑤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胡适全集,卷一十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第440页
参考文献:
【1】 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胡适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适未刊书信日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6】 董德福.胡适与梁启超: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董国强.论 1910-1930 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展流变[J].民国档案,2003(2).
【8】 丁守和.对胡适研究的再认识[J].安徽史学,2003(1).
4.解放思想发言 篇四
蒋集镇许培余
(2012年2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年春节刚过,县委、县政府便组织我们到高邮、天长、利辛等地考察学习,紧接着又在全县上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与先进地区发展的差距,这些差距有资金、技术上的差距,也有人才、区位等方面的差距,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是思想观念和发展境界上的差距、是干事创业精神和工作推进力度上的差距。集中表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发展的愿望不够强烈、发展的动力不够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求创新、不思进取,工作标杆不高、要求不严、推进措施不力,亦步亦趋,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思想与当前我县奋力追赶、加速崛起的目标,与实施‚五大战略‛、打造‚三色定远‛、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格格不入,已成为我县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严重障碍。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对标先进、追赶跨越,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我们蒋集镇地处定远、长丰、肥东三县交界,离省城合肥50公里路程,融入合肥‚经济圈‛,打造省城‚后花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我镇实际,立足我镇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我们提出了‚对标吴圩,追赶张桥,全力融入合肥经济圈,着力建设省城‘菜篮子’工程基地‛目标,为实现目标,实施‚农业稳镇、产业兴镇、劳务富镇、城镇带动‛四大 1
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蒋集在全县的发展位次和知名度,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狠抓结构调整,着力建设五个基地。一是以绿色亲情养殖有限公司发酵床生态养猪为示范,着力建设5-10个标准化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二是以‚腾飞‛、‚冠南‛等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着力建设5000亩林下草鸡养殖基地;三是以储城寺水库2000亩水面网箱养蟹为基础,着力建设5000亩水面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四是以胜华葡萄园为样板,着力建设2000亩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基地;五是以凯源粮贸为依托,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着力建设5000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
第二,开发绿色资源,打造“五子”工程。围绕融入合肥经济圈、打造桥头堡目标,以我镇绿色亲情养殖有限公司注册的‚皖农‛牌绿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着力做大做强,全力打造省城‚菜篮子‛、‚肉案子‛、‚米袋子‛、‚果盘子‛、‚鱼篓子‛工程。力争每年向省城合肥供应2万吨优质大米、20万头优质生猪、100万只优质土鸡、10万斤优质水产品、400万斤优质水果、蔬菜。
第三,强化平台建设,落实五项保障。一是围绕融入合肥经济圈目标,成立专门组织,做好规划设计,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商贸物流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对接。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通往省城的道路建设,建成站岗-卜店-大庙12.5公里、蒋集-费集5公里,计17.5公里县乡道路,实现与省城合肥的无缝畅通对接。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抓好‚丰乐杯‛创建,着力提高小集镇的品位和承载功能,聚集人气,繁荣集市经济。四是健全干部目标考核和奖
励激励机制,狠抓干部作风和效能建设,将招商引资、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等各项重点工作与干部奖金福利和晋升晋级相挂钩,着力营造镇、村干部‚比、学、赶、超‛的工作精神,做到‚大思路谋划工作、大手笔运作措施、大力度推进落实、大决心兑现奖惩‛,确保各项工作准确决策、快速推进,实现提速、提质、提效。五是加强治安防范,狠抓矛盾调处,巩固2011年综治、信访工作成果,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氛围。
5.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 篇五
2017年是全面深化农垦改革的第二年,现在,黑龙江农垦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广大干部、职工都在关注农垦改革、关注农垦命运,这时,就更需要我们领导干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做好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做好思想引导,把各级党政班子、机关干部和全体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下面我将联系之前学习内容,谈一下对“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的一些想法,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一、在认识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上统一思想。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是以国有土地为依托、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区域性为一体特征的国有企业。在新时期,农垦更承担着建设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等重要历史使命。中央以及省委领导都多次强调,黑龙江农垦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要把农垦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所以,黑龙江农垦在新时期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还将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我们就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更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推动农场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二、在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定位中勇担重任。中央33号文件明确要求农垦改革要推进“两化一改革”,就是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办社会职能改革,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八五六农场是农业大场,在农垦改革、国家各项政策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全场领导干部、职工群众更要从实际出发,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攻坚克难,为农场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强化国有农场统一经营和管理服务职能,同时积极推进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要构建党委集中领导,行政管理、生产经营、社区服务有效统筹的新型治理结构。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按照“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要求,补齐短板,在优质米、粮改饲、精深加工、质量追溯上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品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到农场就业创业,提高农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持续发力。农垦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是农垦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经济上的要求。必须坚持党对农场、对企业的领导,把深化改革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使党组织发挥作用更加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要以“加强党的建设、弘扬北大荒精神、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作为改革的保障措施,集中精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三严三实”教育。要充分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想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周全考虑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政策宣传、解读,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工作,激发职工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积极性。要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在全场上下形成勤于学习、严谨细致、勤勉高效、务实担当、严格自律的新风正气,形成学先优、下基层、干实事的良好氛围,在改革这个关键时期为职工群众更好的服务。
6.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 篇六
我认为,开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沦活动,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开展这次大讨论活动的重大好处。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务必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加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带给有力的思想保证。要大力破除影响和束缚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障碍,以新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作为创造新的辉煌。认真解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工作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组织要求上来,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合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克服一个“满”字,强化忧患意识。
我们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聚精会神搞税收,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跨越,齐心协力建和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应对成绩,有些同志沾沾自喜,自我满足,小富即安,小成则满。我们务必看到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在不进则退的新形势下,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固步自封、小成即满的思想,树立争创一流的精神,提高工作标准,努力向先进看齐,以更大的胆略和气魄,以几倍于人的努力,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好更快。
二要克服一个“旧”字,强化创新意识。形势发展很快,客观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对新的形势,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不够适应。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意识。要创新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好中求快,更加关注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土地集约利用,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相协调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更加注重依法执政、依归执政、科学执政。要创新工作方法,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加注重办事效率、以人为本和换位思考。
三要克服一个“副”字,强化实干意识,我们务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脚踏实地干事业,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持续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长期扎实工作、埋头苦干、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干部必须要格外关注。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在全社会构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踏踏实实、艰苦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要克服一个“难”字,强化进取意识。应对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要做到正视困难,增强信心,有困难是正常的,困难往往与机遇相伴,我们要不回避困难,更不被困难所吓倒,而是要以坚定的信心去应对困难。要分析困难,寻求办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不断创新的方法,依靠群众的方法,典型引路的方法,学习外地的方法等,寻求解决困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敢于知难而进,把竞争压力化作创新动力,以科学的办法战胜困难,在不断拼搏中创造新的天地。
五要克服一个“斜字,强化大局意识。要透过这次大讨论,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务于全局利益;正确处理监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正确处理税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自觉当好发展经济的推进器,切实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发展营造“百花争艳、万物竞发”的春天般良好环境。
7.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七
一、供给学派关于减税的主要学术思想
20世纪70年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滞涨”局面。就在凯恩斯主义者对于“滞涨”束手无策之时, 强调供给方面调控、减少税收的供给学派受到瞩目, 其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马丁·费尔德斯坦、罗伯特·蒙德尔等人。供给学派以其独到的视角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减税在政府宏观、微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滞涨”困境下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降低税率能够增加供给从而扩大税基。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的“拉弗曲线”阐述了税率与总税收额之间的关系, 这是供给学派税收学说的核心。如图1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方向表示税率、横轴表示政府总税收收入, 则“拉弗曲线”就用一条倒“U”函数曲线表示税率同政府总税收之间的关系。当政府实行E点以上的高税率时, 会抑制社会总产出, 最终致使政府的总税收减少。而当政府实行E点以下的低税率时, 将会刺激经济社会扩大产出, 从而扩大税基, 政府的总税收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知, 高税率并不意味着高税收收入, 在一定范围内, 降低税率, 反而能增加税收收入。
2、降低边际税率能够增强人们创造新增收入的积极性。供给学派认为, 实行高累进税率制度时, 富人税收负担更重, 这对于其消费需求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却会抑制富人的投资, 从全社会来看, 降低了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其次, 由于过高的税率进入“拉弗曲线禁区 (即在图1中高过E点的税率) ”, 一些企业和职工为了逃避过重税负而逃税, 使地下经济抬头;最后, 实行累进税率过高还会引起“经济转移”, 即资本外逃和人才外流。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降低税率, 尤其是降低边际税率, 以减少税负的替代效应, 增强人们对于创造新增财富的积极性。
二、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制在税负方面的问题
1、费用扣除方面。从各国税制来看, 个税费用扣除主要有3种方法:定额扣除法、定率扣除法、定额与定率相结合扣除法。费用扣除的标准体现了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 各国对于费用扣除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从理论上说, 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应该是纳税人的净所得而不是毛所得。净所得就是在毛所得的基础上考虑到相关扣除因素。而我国现行费用扣除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到影响纳税负担能力的相关因素, 而是对纳税义务人的工资所得采取一刀切的扣除办法, 每月的扣除额统一为2000元, 不考虑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等因素, 也不考虑纳税人婚姻状况、赡养人口的多寡、健康状况甚至残疾以及地区间物价水平差异等情况, 这样有悖税收的公平性原则。
2、税率、级距方面。近年来, 世界不少国家下调个人所得税累进级数及边际税率, 减少级距及边际税率已成为世界税率改革的趋势, 而我国最高边际税率为45%, 累进级数最多为9级, 不符合世界税改趋势。我国目前的这种税率结构容易引起以下问题:对同属劳动所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采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高边际税率为45%, 而对个体工商户和承包经营所得则采取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高边际税率为35%。同是劳动所得, 税负不一样容易造成税收歧视, 进而产生税收漏洞, 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原则;工薪所得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 级距过多并且差额小, 使得税额计算繁琐, 工作效率低, 不符合世界范围内“简化税制”的发展趋势;边际税率过高, 不利于吸引投资, 也易引起“经济转移”。
三、我国采取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的意义
1、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税收负担、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近年来关于个税改革的呼声颇高, 个税起征点调高过2次, 在2008年调至2000元后便裹足不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近年来物价涨幅迅猛, 2010年11月CPI同比涨幅突破5%, 创出28个月新高, 食品价格涨幅更为明显, 突破了10%, 不断高企的物价, 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统计显示, 在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 近三分之二来源于中低收入家庭, 如果这次个税改革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对中等收入群体而言, 将有效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将有效改善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 促进社会稳定。
2、拉动内需。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 拉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对保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藏富于民”, 才能够拉动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的增长, 提高总需求水平, 并且帮助改善我国目前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对于高端人才的激励作用。按照供给学派的理论, 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的削减, 对于高收入人群的激励作用是明显的。而这一人群中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高端人才占了很大一部分。一方面, 边际税率的削减使得高端人才的创新、投资等动机增强, 从而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收入人群采取种种方式在大陆地区避税, 如果适当降低这一部分人群的边际税率, 还可能将这一部分人群吸引回来进行纳税, 从而增加税收。边际税率的降低也有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四、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的实施建议
1、建立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理论上讲,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 开支费用不同, 个税扣除额也应该不同。但是, 考虑到我国纳税人或家庭的数量较多, 目前征管力量不足, 按各个纳税人或家庭的实际开支确定费用扣除额上有一定困难, 鉴于此, 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区差异, 实行有差别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国家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 考虑到地区收入、消费水平的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可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准费用扣除额;而具体执行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为防止各地竞相提高费用扣除额, 国家以基准费用扣除额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费用扣除额进行监督。
同时, 个人所得税的征缴应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使费用扣除额能够随物价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以避免纳税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因物价高企而下降。
2、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按照上述供给学派的理论, 降低个税的税率比提高免征额更为有效。
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 他们的消费能力才会增强。就目前而言, 个税免征额调整空间已不是很大, 但在税率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 政府接下来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减少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级次, 降低税率, 如将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定为35%, 则将大幅度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促进相关的消费。中等收入与高收入阶层在消费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大, 扩大消费的效果更为明显。
调低边际税率的方案也比单纯的提高免征额更公平、合理。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在欠发达地区, 当前2000元的起征点或许还算合理, 但在发达地区, 就会导致“全员纳税”, 各地老百姓实际承担的税负并不公平。而如果将起征点提高, 比如提高到5000元, 又会把部分地区个税推向“颗粒无收”的尴尬境地。降低税率, 既不会使欠发达地区的个税大幅减少, 也能切实减轻工薪阶层沉重的个税负担。
3、调整个人所得税级次和级距。过去削减个税的“利器”是提高起征点, 而同其他西方国家通行的4级左右的个税制度相比, 我国现行的九级税制级数过多, 可将目前的9级税率缩减为4到5级。并可提高每级级距, 如第一级可调到2000元, 对应5%的税率;下一个级距可以调整到2万元, 适用10%的税率, 这样实际税率相当于降了一半左右。相对于单纯的提高起征点, 这种“减少级次, 调整级距”的方案更为实惠, 减税效果更明显。
摘要: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对于减税问题的研究很有特色。作为与普通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一直引发着全社会的关注与探讨。本文通过结合对供给学派减税理论的简要梳理, 初步阐明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我国的实际意义, 并依据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得出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减免改革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
参考文献
[1]、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任高飞, 陈瑶瑶.当前结构性减税与税制改革问题探讨[J].税务论坛, 2010, 7:14-16
8.现代史上的个人主义思想谱系 篇八
世人对于李宗吾的误解有多深,便对个人主义的误解有多深。在编完《斯人不在》之后,我开始着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个人主义的因子这一命题,并且决定用历史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思想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条隐形的脉络,而李宗吾,便是我的切入点。
从杨朱“为我”到荀子“性恶”,个人主义的薪火在先秦时期其实并非若隐若现,“天下之学,不归杨,便归墨”,说明了杨朱之学在当时曾经是如何显赫,儒家在那时根本还数不上,更不要说是显学。直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个人主义才开始被逼仄在思想史的旮旯里,甚至只剩下断简残篇,以至于我在考察这一思想史脉络的源头之时几乎是无迹可寻,比如当时的社会史、经济史的资料,但是,在阅读历朝历代的史料时,我总是能感觉到中国文化的阴阳两面,或者说,其自身的自我调节:即我们的老祖宗们,并非是由表及里的儒家,更多的是儒家其表,杨朱其里,这和古代帝王常常是“外尊儒术内用玄黄”一样,尽管由于家庭的原因,从小就深受儒家的耳濡目染,这样的结论让我对过去受到的教育不免产生一种幻灭感,但我却不得不“痛苦”地接受这一事实。由于专业上的隔阂,以及体例的限制,在这本小书中我只能对于这个问题做到点到为止而不能完全展开。但我对于自己这一思想史脉络的判断,却颇有信心。尽管我也知道,这一断论在学界难免受到争议。
经过了近两千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个人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再一次成为思想史的焦点是在五四时代,不过,那时的个人主义是个舶来品,说句大不敬的话,那时的先贤们,未必弄清了个人主义是个什么东西,即使在今天,在中国,说到个人主义,还是个充满歧义或者贬义的词。而李宗吾的“厚黑学”,发轫于辛亥之后,比五四要早,而且,一生未出夔门的李宗吾的思想资源,完全取法于传统,这是我对李宗吾产生兴趣的原因。而李宗吾的“厚黑学”也经历了诸多阶段的发展,按照我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第一阶段:专门利己主义,主要利己,哪管它又厚又黑,哪管它道德底线,李宗吾从历史中感悟到了这一点,又拿这一点来验证于历史,屡试不爽,这也为他赢得了话语平台,厚黑教主暴得大名,世人对他的印象,即来源于此阶段;但世人不知的是,李宗吾的思想后来有许多发展,最初他考察的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而当他进一步考察之时,便在普通民众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阴阳两面,而此时,厚黑也有了新的含义,厚是“隐忍”,黑是“坚毅”,厚黑,不过是底层民众在愚民政策下的生存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自我调适;第三阶段,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李宗吾的厚黑与当时时代强音民族主义发生了关联,李宗吾把厚黑从个人性引申到民族性,竟然搞起了“厚黑抗日、厚黑救国”,此时,不但厚黑无罪,简直厚黑有理了。可惜的是,李宗吾后来思想的转变,被他早期“大放光芒”的“厚黑思想”掩盖了。
正是从个人主义思想谱系这个角度出发,我曾经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百年思想谱系,个人推崇的是严复、胡适、李宗吾、李泽厚。不幸的是,严复被忽视了,胡适被错过了,李宗吾被误读了,李泽厚先生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下之所以如此,四位思想家的命运似乎可做注脚。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仅停留在李宗吾的厚黑思想上,对于教育、社会制度等方面,李宗吾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丝毫不亚于他在“厚黑学”上的创见,不过,同样由于他“厚黑思想”的掩盖,这些天才的创见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此书初版之时,取名为《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新传》,李泽厚先生读完之后在电话中跟我说,对我对于李宗吾“大师”的这一断论有不同的看法,并且要我和他去专门谈一谈这个话题,可惜的是那时总有俗务缠身,而李先生又不是总在国内,以至于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深入和李先生探讨,不过,事后想想,那一题目确有不够严谨之处,且不说“大师”之谓的争论,李宗吾,果真被忽略过吗?他不过是被误读而已,所以后来在台湾再版时书名改为《正说李宗吾——现代思想上的厚黑教主》,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修订,加入了一些材料,减少了一些初版时的遗憾。
书初版之时,承蒙诸多师友厚意,耗费文字评论拙作,此次再版,一并收入,如此精彩的评论本来应该收在书前,但实在担心读者读完那么多精彩的评论,再读此书了无兴趣,请师友们原谅我小小的狡狯。
9.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发言提纲 篇九
方 城 县 人 民 检 察 院
关于召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民主生活会
情 况 的 报 告
中共方城县委组织部:
按照全县开展的“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安排意见,我院于二00八年九月十九日召开了党组民主生活会,现将召开的党组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如下:
一、充分认识全县开展的“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的中的重大意义
全县开展的“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展的总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广泛开展讨论,制定措施,集中整改,着力解决影响检察工作的各种思想问题,作风方面的突
1出问题,增强检察人员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广大检察人员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政法部门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统一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解决好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与党的十七大和胡总书记讲话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梁志敏检察长在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在学习和讨论中,我们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重点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监察长会议上的讲话,徐光春书记在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文件,及中央政委下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系列短片等辅导资料。重点围绕“检察机关如何才能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检察机关如何增强的局意识,服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如何正确树立和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特征和优越性”,等四个专题开展讨论。
梁志敏检察长在民主生活会上要求,在整个查摆阶段,我们结合今年来开展的检察工作主题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2“改进执法作风,树立良好形象”等活动情况,结合工作实际,采取自查,互查,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运用各种方法,认真回顾查找本部门和个人在执法思想,执法能力,执法行为,执法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分析原因,及时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民主生活会上党组成员认真查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查摆归纳出一下几各方面: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2.在贯彻落实“严格,求实,创新,高效”的工作要求上做的还不够,不能切实让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工作,的信心和勇气还不够大,工作中新的亮点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力度不够。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论学习不够,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得不到解放,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很好 地为发展服务。
2.改革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对已经形成的制度落实不够。
三.主要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做到学习经常化。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发展观念,群众观念和法治观念。
2.改革创新,服务大局。围绕检察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维护社会安定的新思路,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全县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转变作风,勤政为民,牢固树立依法为民的办事的观念。解决为民服务中执法思想,执法观念方面存在的差距,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执法与稳定的关系,做到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提高执法为民的自觉性。
特此报告
10.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篇十
东王堡学区支部
王世东
增强“四种意识”(即忧患意识、拼抢意识、实干意识、争先意识),是进一步激发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要针对这“四种意识”不强的问题,着力在破除影响实现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透过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创新的发展优势,推动上秦镇科学发展。透过四种意识不强的学习、讨论,我认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足,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应对本职工作,不精益求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放松了自我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轻视理论学习,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解大局不透彻。
3.工作不够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坚定思想观念,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振兴我镇的教育发展服务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结合我镇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始终持续清醒的头脑,坚决破除小胜即喜、小进即满的观念,始终持续昂扬的斗志。
二是增强拼抢意识。一流的业绩,不是等来的,更不是靠吹出来的,只有靠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成效。在发展机遇面前,我们都要力戒“等、靠、要”倾向,增强拼抢意识,不要为困难所吓倒,不能为非议所动摇。要有自我加压、奋勇争先的闯劲,要有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拼劲,要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干劲,在成绩面前不停步,在荣誉面前不自满。以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是增强实干意识。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我镇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11.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十一
关键词:个人魅力;知识水平;道德素质;爱心奉献;感召力;责任心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从课程性质角度来看,它所体现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从内容上讲,它涵盖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内容。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门学科也很重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对于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往往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有些深刻的道理由于远离现实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使政治课堂"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指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緒,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那么,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我认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而教师个人魅力的产生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做起:
一、政治老师要具备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上好政治课,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人。这就要求自身的专业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具有良好的人文学科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变化。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和掌握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而且能充分利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到教师的知识力量的强大。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并热切的盼望上好这一门课,你的教学效果和目的自然也就不难实现。
二、政治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觉悟要努力提高
我认为,一门高尚的学科必须有高尚的人来传授方显它的高尚和神圣;相反,一名品德低下道德沦丧的人来讲圣人道德只会是对它的亵渎。所以,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道德觉悟。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如果教师自身修养不够,不仅学生不会认真学习和听讲,甚至还误认为是一种欺骗。这样导致的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不要说什么思想道德教育。
所以,我们教师平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我们在学生面前对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负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让学生信服。第二、要用你博大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用你的炽热的爱心和负责的精神打动学生。第三、教师也要注意外表形象。不能过于随便也不能过于时髦,穿着要文雅大方得体。
三、政治教师要用爱心关注学生,达到情感教育效果
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形象思维发达,从性格上说,处于变性时期,逆反心理有所加强,对父母的唠叨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用富于情感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具有以下四颗爱心:一是严爱之心。对学生的学习一定要严格认真,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要给与指导并严格要求。二是要有仁爱之心。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是初出的笋子,他们需要关心,需要温暖,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他人的理解。这时候,作为教师,千万不可摆出教师的架子和神圣的威严,要接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兴趣,指导他们快乐健康成长。三是要有同情之心。作为教师,首先是学生最敬重最信赖的人,其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人,再次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所以,在我们面对众多学生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忧虑,这时候,我们教师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解除他们的忧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样下去,你的学生对你产生敬慕之情,你的课堂会变得亲近自然,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你的工作会变得顺畅如意,这就是爱心付出所得到的回报。
四、政治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人的学科,是在教学过程中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而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和简单理论毫无兴趣,这时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讲授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还需要我们教师用一腔热情和生动的语言去阐述和评价问题及现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激情和求知欲望才会被点燃。相反,如果照本宣科,死板硬套,平铺直叙只会导致你的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会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厌倦和疲惫。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讲究适度。在原则上不能违背法律法规,不能肆意的歪曲事实把学生引入歧途。要用我们的智慧和激情正面影响学生,要让这种激情逐渐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和隔代感觉,从而更好地达到师生互动的理想效果。
五、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相关“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题,作为教师,无论是在讲授课程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要给学生做出表率,哪怕是一丁点小事,老师都要说到做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严于律己、严谨教学、精益求精;不可粗枝大叶,随意妄为。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言行一致。因为作为一门指导人的意识形态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言传身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
总之,要想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实现他的目标和价值,政治教师要想让你的课堂变得顺畅精彩而且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个人魅力相当重要。
12.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十二
关键词:个人解放,传统,矛盾
一、《古韵》:面向西方的传统中国浮世绘
《古韵》是凌叔华的唯一一部英文自传体小说, 全书分十八章节, 每一节都可独立成章, 通过“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的眼睛展现了清末中国旧式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与人情是非。
1935年, 凌叔华结识了英国诗人朱力安·贝尔, 并通过他认识了女作家伍尔芙, 在伍尔夫的鼓励下, 她完成了《古韵》, 并于1953年首先在英国出版。伍尔芙曾经在信中鼓励过凌叔华:“凡你能记得的, 就写下来。既然在英国没有人知道你, 下笔也就没有什么顾虑。”可见, 她创作《古韵》是在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作, 试图带着他们来了解中国文明, 因此, 与其他作品不一样, 她能够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传统精神而不用对传统文化刻意规避, 然而, 性格以及时代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她细腻柔美的老中国世态描述中仍呈现出小心谨慎步伐的影子。
《古韵》可以说是作家温婉格调的一次体验, 它承载了作家对古老中国的体验和回忆, 也包含了西方人对中国故事的期待视野。不但有传统文化平淡冲和的古典审美意趣, 又是基于文化比较立场而做出的与西方文化的一次接连。在伍尔芙的建议中, 一直在强调小说的中国意味, 甚至建议通过家庭内部日常布置和家居细节的细微描写, 这在凌叔华的创作中作了很细致的应用。小说是一幅清末民初官宦人家的复杂大家庭世态图, 有六个母亲, 十几个兄弟姐妹, 远近亲姑妈等及其佣人无数, 用儿童的视角也展现了她一贯的女性婚恋和命运的主题, 她的描述从容平和, 对古老家族的往事回忆做了个日常化的处理, 这个封闭狭小的空间中, 折射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官宦家族的文化氛围和日常形态。
凌叔华选取了自传体的叙事方法, 本身就是无意识的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和运用。中国自传文学的文本源起于战国, 形成于两汉, 司马迁“序传”体自传《太史公自序》, 成为古代自传作者遵循的模式, 撰写传记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凌叔华, 选取自传体形式自然容易解释, 但是这种暴露自己的体裁形式, 在作家面对西方文学市场的时候, 对文章描绘做了一定的保留。
二、传统精神特质影响下的创作矛盾
《古韵》虽说是凌叔华的自传体小说, 但事实上并不是由她独立完成的。“这部自传后来在布鲁姆斯伯里的培育下最终得以告竣——早起受到朱利安·贝尔的鼓励, 之后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再由玛乔里·斯特雷奇编辑整理, 后来又得到了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的鼓励并由她作序, 最后才终稿。后来, C·戴·刘易斯又为她做审读, 伦纳德·伍尔芙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的介入, 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她产生了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 她试图展现古老中国的家庭生活, 而对于自身心灵的坦白崭露, 做了细心的收缩。正如帕特丽卡·劳伦斯所说的:“与一个西方人保持关系不啻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出轨, 而且, 那次绯闻过后, 从个人角度也需要‘保全面子’”, 中国人传统内敛的性格在作家心中根深蒂固, 因此, 老中国家庭琐事的碎片, 都经过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的过滤处理。
因为这种迎合西方期待的因素影响, 与中国的平淡反应不同, 《古韵》在英国好评如潮,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论说:“叔华平静、轻松地将我们带进那座隐蔽着古老文明的院落。现在这种文明已被扫得荡然无存, 但那些真正热爱过它的人不会感到快慰。她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一个中国人情感的新鲜世界。高昂的调子消失之后, ‘古韵’犹存, 不绝于耳。”中国人创作的作品在本土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反而在异域他乡热闹非凡, 这种差异是发人深思的。除了传播翻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作品内蕴的文化含量应该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理解与西方认识有不同之处,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凌叔华通过描述, 一定程度上裸露了她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五四时期要求打倒传统, 人们力求在中国与西方两个价值系统的对接中找到一个最好的契合点, 从而寻找自身身份构建的出路, 凌叔华是从五四走上文坛的作家, 因此必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致的步伐。这在她前期作品中有显著表现, 压抑、痛惜而对中国传统文明持有批判, 如本文前面所阐述。这种意识延续到了她的《古韵》时期, 和同时期的作家一样, 她企图表达出一种追求自主的声音, 然而自身身份的限制, 在社会上又无从找到支撑时, 她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 从而向西方作家投去了咨询的眼光, “有一天, 我碰巧拜读了伍尔芙的《自己的一间屋》一书, 她的书作令我如此兴奋, 我突然决定给她写信, 看看她处在我这种境况会如何处理。”向西方的询问, 正彰显了她无所适从的彷徨状态。《古韵》中作者对女性生存境遇做了自觉的审视, 批判了传统伦理道德, 但是温柔敦厚的描绘, 也展现了古老中国家庭的温情, 和作者割裂不开的传统精神纽带。她就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进行着传统的书写, 传统的批判。
参考文献
[1]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9, 84.
[2]伍尔芙.现存世的伍尔芙致凌叔华的第一封信[J].文学界, 2008, (12) .
13.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篇十三
解放思想大讨论
青岛包头路小学马小菡
解放思想,这是时代的号角,它吹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对照学校发展的脉络,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第一小组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展开讨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着眼点,开展“尚善优能,生本智慧”等系列教研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以“智享有约,生本提素”为主题进行“尚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开展“邀请课、高峰课、登峰课、度峰课”“四课”,让师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中得到有效提升。
解放思想,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石。我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引领,立足立德树人,积极打造“尚善润德”德育品牌。学校以“国学文化润童心”为载体施行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礼仪素养。
解放思想,是拓展课程建设的抓手。我校以“求真、尚善、德美”为基调,建构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一体五翼”“尚善”课程育人体系,开设了《翰墨飘香》、《快乐篮球》等深受学生喜欢的27门学校课程。学校以“尚善”文化节为载体展示课程成果,在快乐体验中,释放成长的精彩,塑造了学生“自我悦纳”的美好人性。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解放思想,是深化读书活动的途径。我校以“读书追梦”为主题,通过“荐书共品”“品读经典”“点石成金”三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精心建设、打造高品质“品善书吧”,让品茗与书香萦绕校园中。解放思想,是推进家校合作的保障。我校以校委会、家委会为核心组织,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形成家校携手合力。通过校长开放日、家长会、家长驻校、家长座谈及时反馈家长们的问题。制定家长驻校菜单进行主题培训,在微信平台上开辟教子心得优秀家长论坛、让更多优秀家庭的教育经验展示教育经验,引领更多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当然,学校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校特色发展还不够鲜明,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有待提高。在本职工作中,我将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在抓好精细化教学的同时,结合校情,摸索出一套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办法,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又能服务于师生。
14.先进个人发言材料 篇十四
过去的一年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记忆。雪灾、地震的悲痛;奥运、神七的辉煌;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的动荡;房市继续萎缩,持续走冷的触底徘徊;可以说2008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xx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员,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仍然实现了较好的利润指标,可贺可喜。我作为
2008公司先进部门的代表在此发言,深感荣幸,倍受鼓舞。请允许我代表受表彰的先进部门,向在过去的一年里与我们一同工作、学习的同事、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鼠归牛到竞辉煌。过去的一年营销策划部坚持一个例会制度,建立了深度剖析、快速决策的沟通机制;从合作与执行两方面入手,成于合作赢在执行;继续明晰部门组织营销、收款贷款、置业租赁三块主要职能,发挥了部门应有作用;围绕营销四因素进行了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的组合,有效地把控了销售的进度和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之目的。
通过一系列规范有效的营销管理,xx的销售结出累累硕果。从面积、销售收入指标上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趋势,营销业绩明显。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过去不等于未来。营销策划部不会因为取的的优异业绩而沾沾自喜,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沿着公司制定的战略方针,围绕营销计划目标,坚定个人信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采用适路的工作方法,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充满挑战的2009年。
15.解放思想个人发言 篇十五
(一)家庭代际经济交换的金融学意义
人生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人自一出生就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在财务学当中,将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称之为风险(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不能对等,风险是可以确定概率的不确定性,一般将二者不加以区分)。这又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于个人而言,系统风险包括各种天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灾荒。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 年次。其中,水、旱灾最多,还有蝗、雹、风、疫、地震、霜雪奇寒等灾害。在中国历史上,灾与荒结成了不解之缘,通常有灾必有荒。所谓灾荒就是灾和荒的通称。这些都是人们在一生当中力图避免的系统风险。
而非系统风险方面个人面临的也很多,健康问题、事业问题,此外人生中重要的支出如盖房、娶妻生子、养老等,都存在很多不可预知性(古代人的寿命及健康都远不如现代,人生存下去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个人一生当中必须面临的非系统风险。
除此以外,个人生活中还有一种必须面对的风险,就是老去的风险。在古代,由于没有任何的现代金融工具,更没有有关养老的任何理财产品,比如包括各种类保险、贷款、股票、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养儿防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就是生儿育女成为防范未来各种人生当中面临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具体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就成为了父母对未来的投资,也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子女就成为人格化了的金融交易产品。
金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如从银行借款,签订借款合同就是贷款人把今天的收入转移到未来花,借款方则把未来收入转移到今天花。现代社会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包括:基金、股票、债券、权证、期权与期货等等现代金融衍生品,即使其形式多种多样,条款和限制条件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核都是: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及利益交换。
此处可以将古代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当父辈年轻人通过对子女的培养、照顾,并提供教育支持,也就是牺牲当前的一定的经济、物质、精神的利益,而换取老年时子女给予自己的另一种利益交换,即获得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服务。这种代际之间的利益交换实际上也是一种金融交易的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其具体形式如图1 所示。
(二)儒家思想与养儿防老的隐形契约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与现代的严厉的法律体系及健全的契约条款作为合同履行的保证不同的是,在古代以及传统社会里,这种金融交易是依据怎样的形式和保障来进行?如果交易双方不履行职责,那么这种金融交易就无法在两代人之间进行下去,况且代际的经济交换又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父辈再对子女的照顾和抚养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子女健康问题、教育不成功问题、子女于远离父辈地方就业和工作(古代地域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不发达,都会导致父辈与子女之间交流的困难)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父辈花费了巨大精力、时间在子女上的投资失败,也就是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因此,此时的隐形制度安排,及管理和规则(包括各种文化、思想、家规等)的制定,都顺理成章的成为对这种金融交易普遍推行下去的必要保障。
儒家宣扬“仁学”,重视人的问题,尤其关注老人。“老吾老”可谓是儒家的核心命题,儒家对于养老思想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儒家特别强调给予老人物质上的供需以及孝道对于养老的保障。儒家十分重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如“仁政”的核心是“制民恒产”。“恒产”就是分给人民每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然后家家栽种桑树,又养鸡、豚、狗、豕之畜,当政者再“省刑罚,薄税敛”,以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其次,儒家宣扬在精神和情感上尊敬老人。儒家不仅重视在物质上养老,更推崇在精神和情感上敬重长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日常生活中,儒家大力宣扬老人是理应崇敬的三大偶像之一,即“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老人既为“三达尊”之一,故儒家主张应常怀敬老之心。最后,儒家强调养老是人类社会正义、进步和美好的事业。儒家不仅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养老的一些具体设想,还在理论上探讨了养老的重要性,提出三个意味深长的看法:一是善养老人为理想社会的标志;二是善养老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三是善养老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组成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增进人民的幸福,更是统治者的天职。
更为重要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承继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孝道也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范畴,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道观念仍受到全世界华人的认同,孝道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与其他文明的重大特质之一。在这层意义上,“养儿”是父辈的前期投资即一种养老的金融产品,而“孝”则是子女执行金融交易的隐形契约。可以说,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家庭代际之间经济利益交易即代际之间金融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易安全性而顺应产生的。
二、代际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
现代家庭内部的养老方式得以执行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关于养老方式的视角也呈现多样化,其中国内外对于家庭代际之间的这种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
(一)利他主义假说
这是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最主要的一种假设。是Becke(1974)和Barro(1974)提出,它是从经济学角度,从效用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代际之间财富转移给两代人带来的效用大小。主要内核是:代际转移的上一代对于下一代子女的财富转移的根本是源自于自己的利他主义思想。上一代对子女的生活现状出于自身真心地给予关怀。只要自身有经济条件并且下一代的确有需求的时候父母会给他们提供经济上、精神上的帮助,并无偿地转移遗产给下一代。此时,上一代人的效用函数会由自己的消费情况和子女的消费情况共同累积构成:
其中YP、YC分别为父母和子女的收人IP、IC分别为父母来自其上一代人所收到的和自己给予下一代的支出的财富转移数额,λ 表示父母对下一代的消费的关注度,这里效用函数为凹的递增函数。其财富转移为:
对于T*,由微分的效用最大值一阶求导得出:
对上一代的父母的效用函数求解偏导得到:
以上公式代表上一代父母的财富转移当增加了一个单位时,同时子女的财富就会随之而降低一个单位,这样父母为了保持效用最大值就相应增加财富转移一个单位。
(二)交换动机假说
该假设是与利他主义动机有所区别的一种假说,即非利他主义动机的一种,假设子女时间的价格是其收入YC的递增函数,则父母为“购买”子女关心所必须支付的价格P也是YC的递增函数,即:
父母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父母从子女处“购买”关心的数量为CS,价格(父母为“购买”每单位关心所必须支付给子女的遗产或其他财富)为P,V(CS)为父母因子女的关心而获得的效用,λ 表示父母对子女关心的偏好程度。则有约束的转移收入解为:
假设U(YP+IP-P(YC)·CS)和V(CS)是单调递增的凹函数,则:
由于P(YC)是YC的递增函数,因此在交换模型中,子女收入的增加对父母转移支付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即:
与利他主义模型中一样,父母收人的增加仍然会增加收人转移的数量,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越看重,他所提供给子女的转移收人数量就越多。
(三)父母投资回报动机假说
这是由贝克尔(1990)提出的模型,它假定上一代人对自己子女的数量和教育支持有不同的水平,而结果又与父母前期对子女的精力、物质等投入的大小有关,即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财富转移和价格的因变量。当父母的收入增加时,会相应加大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
其中Vt和Vt+1分别是父母和每个孩子的效用水平,μ'>0,μ''>0,α 是指利他因子, 即子女效用转换为父母效用的系数,并且单个孩子的利他因子与孩子数量成反比。孩子被赋予H0个单位的生产技能,人力资本的生产决定于这个禀赋值、父母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教育时间,所以有:
其中A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生产率,b是H0和H之间的换算系数,β 为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
三、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的变更
根据前文的论述,可以将父母对子女的财富转移的动机归类为两大类,分别是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和利他主义倾向动机。所谓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传统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在子女之间进行代际收入转移应该是补偿性的,即经济困难的子女应该给予更多遗产或者是财富。但是如果是出于非利他主义倾向,则会相反,因为经济较好的子女未来提供给自己的养老服务可能会更好。再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如果是为了年老时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则说明父母的财富代际转移动机是非利他主义倾向的,即是利己的。
《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课题组针对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海、武汉、江苏、安徽等地的区分不同年龄、地区和教育程度等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课题组共发放了754 份问卷,其中设计了关于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的量表,量表共分9 题,所得总分越高说明父母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越显著,即利己主义倾向越动机越明显。其中,31(含31 分)分以上,表明具有十分显著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具有十分显著的利己主义倾向动机;24(含24 分)分以上,表明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具有较为显著的利己主义倾向动机;23(含23 分)以下,表明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其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表1 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非利他倾向动机越显著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愿意独自在家养老的方式,说明越具有利己倾向的人其养老方式更独立,他们更愿意将财富用于自己的养老,而不愿意将财富转移给子女。而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利他倾向动机的人当中,其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占了34.49%,选择独自在家养老的方式占了33.14%,两者相对持平,说明这类人已经逐渐倾向于将财富留给自己用于养老,而不只是出于利他动机而转移给子女。在具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当中,其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占了33.80%,而选择独自在家的养老方式为26.76%,说明出于利他主义倾向动机的人他们会更愿意老年时与子女住在一起,将财富转移给子女,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子女也会承担更多赡养老人的义务。
同时结合被调查者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结果也表明,苏州、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更能接受较新的养老理财产品,比如住房逆向抵押贷款,以及以房养老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金融产品的逐步丰富,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通过“养儿防老”的方式来满足老年生活需要的观点已逐步衰落。“家”原来承担太多的精神、物质附属功能在这些地区逐步分离,原来由“家”所负担的金融功能已转由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所替代。与此同时,在调研所在的安徽等许多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家庭功能仍然是以经济利益的交换为首要目的,“养儿”仍然承担着古代的家庭的防老的工具作用,所以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
四、个人理财规划的现实思考
(一)理论渊源 - 生命周期理论
理财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管理自己财务资源的过程,而养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一个人晚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随着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的逐步衰落,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又尚不够完善,通过个人理财规划来实现养老,储备退休以后的养老金也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
那么与养老方式有关的现代理财思想又从哪里产生呢?现代个人理财规划思想是建立在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该理论指出,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在生命周期初级阶段,个人消费支出可能会超过收人,例如为谋求更好的工作而参加培训课程或者购买房屋和其它耐用消费品,这些花费很可能超过当期收入。为此,在生命初级阶段可能要背负许多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收人开始超过消费支出,在步入中年之前,收入在不断增多,同时子女也日渐长大;当子女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债务也已还清,于是开始收支相抵并有了盈余或称之为储蓄存款,随着存款数量的增加,存款总额也在逐年增长;退休后,个人收入大幅度减少或没有丝毫收入,于是开始动用储蓄存款来维系自己的生活,存款总额开始随之减少,如果计划周详,一个人在去世时正好花光其所有存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以及获取收入的能力是不同的。几个不同阶段组成的人一生称之为财务生命周期。个人成年以前在经济上是完全依赖家庭的,父母为整个家庭而理财。但成年后则必须设法赚足够的钱来维持自身日常的基本消费。同时也实现了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均衡,具体见图2。
基于生命周期的个人理财,就是通过合理的贷款和储蓄,弥补收人与支出之差,从而更好地利用现在已有和将来可能拥有的资源,完成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个人理财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人的整个一生而不是某个阶段的规划。
(二)以房养老的理财规划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养老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正在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其中一种金融产品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 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以房养老理念下,个人于青壮年时期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住宅,60岁之前归还完全部贷款,取得该住宅的产权,到60岁退休时再出售或出租该幢住宅用做养老,用住宅的余值供养自己的余生,就不必在工作期间过多地考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问题。中青年时代将住房购买得大一点好一点步入老年时就可以利用积累的房产价值实现养老保障功能。
采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方式的养老模式将老年人以自有住房作抵押,可以有效地解决养老资金的来源,大大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为个人拥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资源的长期地、综合性地、全方位地优化配置,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通过图3 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个人比不实行的其退休后的实际消费额更高。也就是通过这种金融产品可以实现在生命周期内实际消费水平的整体的优化。
五、结论
我国古代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养儿防老”,依据这样的主导模式顺应就产生了儒家文化思想,但是二者并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确成为维系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内核。
随着工业化革命的产生,儒家文化思想不能在继续有效再支撑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内部的养老方式得以执行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多样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利他主义动机不同,交换动机等非利他主义正在逐步取而代之,尤其在经济发达和金融市场地区对较新的养老理财产品的认可度较高,与此同时,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儒家文化仍有所保留,养老方式也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我国整体的养老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国内外对于家庭代际之间的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养老方式的视角,具体区分为利他主义和非利他主义包括交换动机、父母投资回报等。
【解放思想个人发言】推荐阅读:
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发言08-28
解放思想敢于担当讨论发言稿09-26
解放思想大讨论第二阶段发言材料07-20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个人整改方案10-18
解放思想心得体会:解放思想要善于学习10-05
解放思想学习心得: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到实处08-16
关于解放思想的演讲稿:解放思想我先行08-19
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