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共18篇)
1.《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一
17.黄果树瀑布(修改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优美词句(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形态)中蕴涵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感受,并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图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4、学习运用“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手法 重、难点:
1、体会文章优美词句(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形态)中蕴涵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感受,并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图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我,引出徐霞客的照片。2.请一位学生读幻灯片上徐霞客的介绍
3.是的,徐霞客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面对黄果树瀑布,却表示要永远留在那里,不愿意离开。所以后人在瀑布的旁边,建造了徐霞客的塑像。那么黄果树瀑布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他深深的——(指课件)生答:沉醉。
4.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7课,(板书课题:17.黄果树瀑布,注意“瀑”的读音。指读。师范读并注音。生齐读)让我们一起跟着徐霞客,向着美丽的黄果树瀑布出发,去感受一下,是什么让徐霞客和游人们都“完全沉醉”了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瀑布声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请同学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读后让学生说感受,你通过这个句子感受到什么,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教师可以相机指导范读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应板书。
3.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用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就是还没有见到他的人,先听到了他的声音。作者在写黄果树瀑布时,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有没有同学能够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写还没有看见瀑布时,听到的声响呢? 生读后(出示课件中的瀑布声)
3、刚刚这位同学读的不错,但老师有个问题不太明白,同学们能告诉我吗?(指课件)(出示课件)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好呢?请学生说理解,谈感受。再让学生读读看。
4:同学们,这是作者还没有见到瀑布时听到的声音,当作者亲眼见到瀑布时,作者是怎样写瀑布声响 生答: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生答: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指导学生讲句子带入文段中读,并再次请同学说说此时作者分别站在哪里(如果之前的板书不完整,可以补充完整)指生读,齐读。再次感受瀑布声响之大
5: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在理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练习说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示一下,你听到的瀑布声很大呢?老师先说一个:山回谷应。这个词是说瀑布的声音很大,大到在山间传来了回声。你们能想到一个说声音很大的词或者写一句话吗?
三、紧扣重点,欣赏瀑布的形态。
1.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一首关于瀑布的古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会背吗?让我们齐声背一背。生背
2.那么,这首诗当中,李白写了庐山瀑布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呀?(如果学生一口回答出来就立即出示课件;如果没有回答出来,就点拨:飞流直下三千尺。你从中读出庐山瀑布的什么。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为庐山瀑布很长)
(出示课件,两个瀑布的对比图)
师:如果说庐山瀑布很长的话,那么,我们的黄果树瀑布(教师用手比课件上的图片)——生答:很宽(板书:在课题的瀑布下简单画一个瀑布的样子:宽)
(出示课件)师范读“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后,要求学生齐读。(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黄果树瀑布的气势来。预备齐。)
3、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3-4自然段,你觉得哪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宽大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⑴(出示课件)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很宽的瀑布。
哪句好,为什么呢?能不能读出来?(比喻句的好处: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瀑布的宽大)
a.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说说,这样读,能够使人觉得瀑布的形态的宽大。需要加强哪些字词的读音呢?
b.有没有同学能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让举手的同学都来读一读)
⑶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形态,而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岩石后又会形成什么样的一种更为奇特的景观呢?我们来看一张图。整个黄果树景区全部笼罩在(老师指图片中的雾气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雾气)——雾气之中。这些雾气落到哪里了?让我们一起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⑷、(出示课件)读悟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银雨洒金街”的美。
师:请同学来读读一段话。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师:同学们,图片中白茫茫的一片,是什么呀?
生答:瀑布激起的水花形成的雨雾。师:这随风飘飞的雨雾落到哪里呢?形成了怎样的景观啊? 生: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生:奇景
生:“银雨洒金街”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象一下,这漫天浮游的水雾,太阳光照在上面,银光闪闪!说不定还有彩虹呢。这真是一幅()的景象啊!指括号让学生说一说。
c.指名读课文:师:谁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入“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当中呢?
c.这位同学读的真不错,现在请女生齐读,男生闭目感受
过渡:好了,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跟随作者来到群山怀抱下的谷地里,一起坐在瀑布边,一边谛听瀑布声,一边欣赏雄伟壮观的瀑布。
四、体会作者的感受。
1.快速默读第5、6、7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出示课件)让学生找,找过了说感受:你感受到什么?怎么样能读出这种感受呢?
(1)瀑布泄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2)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这里的乐声就是什么声音啊? 生:瀑布的声音„„ 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说来听听。
(3)聆听着訇(hōng)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出示课件)
(4)我们一起来认真投入地读一读这句话。
聆听着訇(hōng)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2、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坐在谷底的作者,此时,他感觉自己的胸膛就是张开的山谷。瀑布在作者的心中飞流直下。在作者的心中,瀑布和他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融为一体)
3、来,一起读第七自然段。师引:我们久久地坐着„„生接读。
4、师:离开潭边,作者循着石径登上了溪旁的一个平台。此次此刻的作者,(画箭头,板书:平台)也和徐霞客一样——完全沉醉了。(指板书:沉醉)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出示视频)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让人沉醉的黄果树瀑布吧。(根据课堂时间自行设定播放时间)。看了这段视频,你想对黄果树瀑布说些什么呢?学生自行说说。
2、作者用这一句话概括了我们心中的千言万语,请大家调整好坐姿,用最深情最动人的感情赞叹:(出示课件)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板书:杰作)师:让我们再来一遍!
六:师:雄伟壮丽的黄果树瀑布让无数人沉醉,叶圣陶先生也曾为它写过一首小诗,来赞美它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让学生们读一读叶圣陶的《瀑布》。出示课件。齐读)
七:、作业设计:
(指板书)。作者一边走一边记录所见、所闻、所感。这种“移步换景”(有时间可以板书)的写作方法是游记类文章中常见的。课后的作业就是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为了让你的文章更加的生动传神,记得运用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
设
计
:
《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很感谢能有机会来到二小进行此次学习。
我今天上的课文是《黄果树瀑布》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让人久久沉醉,不愿意离去。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在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的基础上,教学时,我侧重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理解相关重点词句,去体会瀑布声音的宏大和形态的宽大,进而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在教学设计时,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难点是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瀑布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点,学生对这种景观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以及整体画面的视频,希望能给学生一个直观上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内化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导入的。先结合实际,让学生说说今天的课堂与平时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接着出示徐霞客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徐霞客浏览过那么多的名山大川,为什么偏偏想要在黄果树瀑布这里永远的住下呢?黄果树瀑布怎么会有这么大得魔力呢?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入文本的学习。
在品读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句子,反复读,并适当的加入了一些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瀑布的气势非凡。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穿插了一些说话练习,让他们说说自己听到瀑布声、看到瀑布景时的反应和感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加强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印象。
在教学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的感想时,我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出示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感受作者完全沉醉的这一感情。
最后,我再次出示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面对如此美景,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自此,也较好的完成了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板书设计时,我才用线索式的板书样式,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行程一目了然。抓住一些“响”“宽”“沉醉”“杰作”等关键词语来进行板书,希望通过我的板书,能够帮助到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方便学生课后的复习。
2.《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立足于散文文体特点和写作特色。以散文阅读“四步法”为重点,贯穿整篇教学设计;以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边阅读边欣赏,进而熟读文章语言、明晰文章结构、归纳文章特色;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有效设置问题, 逐步引导,完成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迸溅、仙露琼浆、沉淀、伶仃等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借景抒情和“文中集美” 阅读法;
情感目标:知道“生死迷、手足情”的含义,珍惜亲情和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掌握“文中集美”阅读法,情感教育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导入
在电视中,经常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泓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 你追赶着我,我追赶着你。前面的瀑布,撞击在岩石上,碎化成朵朵水花;可是,后面的瀑布却依然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其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此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又怎会让作者宗璞心中顿生焦虑和悲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紫藤萝瀑布》 一探究竟。
(二)展示教学目标,介绍散文阅读“四步法”
散文,一种清澈空灵、潇洒活泼的文学体裁。阅读一篇散文, 可以领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感。那么,如何鉴赏散文呢?可以从四个步骤入手:
1.感受文章意境
意境是意象汇聚,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主观情感和文章所描绘的景象结合产生的审美境界,这时,客观景物就具备了某种主观的象征意义。如陆蠡《囚绿记》中,一株普普通通的紫藤萝,经过作者手里,妙笔生花,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生命力、希望、快乐、坚强、向往自由和蓬勃向上的象征。
2.分析文章结构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特点。散文的鉴赏,结构艺术是一个关键,追踪蹑迹、理形摄神,沿着文章线索,看作者是如何用巧妙构思,将丰富感性材料组织起来的。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无论选材,还是结构、表现手法,都表现明晰的“形散神聚”特点。 它选用材料是零散的。文中细致描绘了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景物, 有训鸽飞声、碧绿天色、花下槐蕊、秋蝉残声、清秋佳枣,它们之间都因为清、静、悲凉的格调有机结合在一起。
3.领悟文章立意
立意,就是作品所确立的文章主旨,它既可以是对事理的昭示, 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立意是散文的灵魂。如《箱子岩》 一文:作者对十五年前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对比描写,目的是通过一正一反的强烈反差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在文化失落和文明断裂的伤感中引发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发展前途的忧思。
4.品味文章特色
文章风格的定型,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衡量散文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准很多,其中风格独特尤为重要。如鲁迅的辛辣讽刺和严峻批判、冰心的清婉明丽、余秋雨文化底蕴深厚、矛盾的深刻严谨 ……鉴赏时,要抓住风格进行细细品味。
(三)读佳句,感意境
1.介绍“文中集美”阅读法
所谓“文中集美”,是由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提出的散文课美读方法的一种。具体步骤分为:(1) 仔细阅读文章,筛选文中优美语句;(2) 可以打乱优美语句顺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3) 组合后的文章,能够形成一篇微型美文;(4) 微型美文和原文一样,要能为原有标题所驾驭。因此,“文中集美”阅读法优点是:直观形象展示课文描写顺序,助推学生感受文章意境,有效明晰文章结构; 缺点是颇费教师的心力,且有失败风险。
2.微型美文展示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微型美文如下: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 /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 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 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中集美”展现了明晰顺序:从花瀑──花穗──花朵,它是按照从宏观──微观顺序对紫藤萝进行细致刻画的。“文中集美” 直观形象地展示文章意境:作者描写了壮丽花瀑、分层花穗及饱满花朵,通过细致地描绘,给读者营造一种辉煌灿烂意境。微型文结构:赏花之情(欣喜)──思花之感(欢快)。
(四)读全文,析结构
1.默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时间默读,思考:微型美文结构和全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全文结构
全文结构分为赏花之情──忆花之憾──思花之感。
3.对比提问
微型美文和全文相比,少了忆花之憾。请问:(1)这个“憾” 点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课文中画出具体词汇;(2)面对这辉煌灿烂、 气势宏大的紫藤萝,作者因何而悲?
4.参考答案
(1)“焦虑和悲痛”;(2)文中线索:1课文练习题二提及此文写于1982年,而文中第8自然段写道“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那么文章写作时间应该发生在“文革”时期。 2文革性质:文革初衷是好的,可是却出现一些让人痛心疾首之事, 不论是非、颠倒黑白,连美丽紫藤萝花也难逃此劫,更何况是人? 3文章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2年。作者在《铁箫人语·哭小弟》 中写道:“那是一段焦急悲痛的日子。”宗璞一家,“文革”中深受迫害。写作此文时,她小弟弟,一位娴熟科技、文艺,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贡献血汗,才华横溢的工作者却身患绝症,离作者而去。 4总之,作者看见眼前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联想到挚爱的小弟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悲惨结局,怎能不触景生情?
(五)读标题,明主题
1.提问:标题中,作者运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暗喻,将“紫藤萝”比喻成“瀑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参考答案。紫藤萝繁盛茂密、参差不齐,给人一种流动之感;而瀑布是自上而下流动,这是最大的相似点。
3.教师要求。根据相似性“流动”,请同学们画出含有“流”字或有“流动”含义句子,仔细揣摩紫藤萝特点。
4.画出句子,概括特点。如下: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特点:繁盛、茂密、蓬勃生命力、光线照耀下颜色不一)
2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特点:花给人带来新、力、乐、美的感受,壮美)
3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了生命的酒酿, 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特点:生命力顽强)
作者想出了一条绝妙的比喻。他把“紫藤萝”生动形象地比喻成“瀑布”,这里“紫藤萝”也具有象征意义:繁盛、壮美以及能给人心灵抚慰的紫藤萝象征着顺境;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象征着逆境。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主题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六)读深入,品特色
1.介绍名言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 :“昔人论诗 , 有景语情语之别 ,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 景
用“这是一片 _____”的紫藤萝来概括它的盛景。这是一片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气势宏大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流动的紫藤萝……用排比句,从多个角度概括,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的印象, 增添紫藤萝形象性或美感。
3. 情
文章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赞美,或是焦虑和悲痛, 或是遗憾,或是喜悦。
4.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借景抒情”。需要指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异曲同工,区别只是在于景和情关系的主次不同,如是而已。
(七)作业布置
1.找出对紫藤萝进行生动细致描写的句子,说明采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中好处。
2.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结合感悟和实际,写一篇300字小文章。
摘要:《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优美的紫藤萝,为再现其优美,设计采用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用阅读逐步将学生带进灿烂辉煌的意境之中。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将散文阅读“四步法”有机融合在朗读之中,以读代讲,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篇三
《紫藤萝瀑布》一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乐观、奋发、进取的,对学生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而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又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这一大问题。
【教学目标】
1.揣摩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2.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深化对人生的思索。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法学法】
教法上采用“以读为主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对话为平台”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学法上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讲练结合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作者、写作背景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 激趣导入
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发现的眼光去体悟生活,自然界的花鸟鱼虫都可以让你悟出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昙花一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瞬间绽放的美丽,尽管这种美是短暂的。枯木逢春让我们体会到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展示“昙花一现”、“枯木逢春”的图像视频)
那么作者在一树茂盛灿烂的紫藤萝花前,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提示“璞”的读音)
二、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要求:
1.用一段话概说课文大意。
2.用一句话提炼课文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三、驻足凝视 欣赏花容
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眼前紫藤萝花的句子,结合句子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株紫藤萝。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这是一株___________的紫藤萝,你瞧,它们___________(将你找到的符合紫藤萝这一特征的句子融合到一起)。
2.说起国画,按照作画技法来分可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种。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展示工笔画和写意画各一副)你觉得紫藤萝瀑布与哪种画的风格相似?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多方面描写事物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教给学生写景状物的方法。)
3.小结:仿佛在我眼前,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着我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鼻……我想这样一幅卓绝的“工笔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也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发现是分不开的。
四、回首过往 哀花不幸
1.充满生机的紫藤萝也曾有过不幸的过去,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此时的紫藤萝就像是步入暮年的老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紫藤萝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不幸?写紫藤萝的“不幸”又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台交流课前利用网络搜集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教师适当作补充。)
明确:将眼前的紫藤萝和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进行对比,突出眼前紫藤萝的生机盎然,同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与人的不幸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不会风平浪静。
五、开启心灵 体悟哲思
1.面对紫藤萝,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疑惑、痛楚→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2.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有这样的变化,是紫藤萝给他以安慰吗?请设想一下,紫藤萝花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作者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提示:可结合“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等句回答。提示是否需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而定。)
六、总结课文 课外练笔
4.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篇四
《望庐山瀑布》是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的第二首诗,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本单元以“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美和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并学习了一些古诗,尤其是对唐诗、对李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古诗的朗读方法。
在了解学情和本单元特点的基础上,我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学写“炉、烟”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画面激活想象、感受诗意,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韵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积累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2、说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熟读成诵。
借助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意境。
二、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准备了每一张幻灯片,利用长短符号、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品味诗情画意。
三、说学法:
依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上,主要通过“看、听、想、说、读”等活动,让学生使用“批注、自主探究”等方法去观察、去想象、去积累、去使用语言、去感受古诗韵律之美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一部分学生没看见过瀑布,瀑布图片的播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同时,利用图片识记“瀑布”两个生字,相信孩子们印象会更深刻。
2、解诗题、知诗人:
教学时,我借用给“望”组词这个小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望”在这里是远看的意思。接着提问:诗人远看什么呢?进而引出诗题的意思。
3、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自由读古诗,然后老师范读,形成对比,引出“平长仄短”的读诗方法,让学生感受新的读诗方法更吸引人,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学习兴趣、体会古诗的音韵之美
4、认好生字:
5.《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篇五
———
14、《庐山的云雾》反思性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的说课分九个部分,分别是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堂重建。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说学习内容: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全文共4个自然段,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本文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册课文中,学生初步接触”总分”这种构段方式。由于他们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不多,对新课文感情朗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还不够,大多数学生不注意感情朗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用惯常的“唱读”读法,声软而长,没有抑扬,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所感悟后指导多次感情朗读,继续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习惯。另外,身为城区的学生没有见过山间的云雾,他们少出远门,没游览过庐山,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三、说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4、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仿写家乡的云雾.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把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确定为:
四、说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落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学习难点: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具体。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以下教法学法——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针对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导思点拨等方法。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动画、音像等手段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品读,在读中感悟和体会,有所感悟后再去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一找、二画、三品、四读”阅读法。一找:找中心句,找出概括云雾特点的关键词,找比喻句等等。二画:用“_”画出中心句;“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四读:以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传达情感体验。
(3)迁移法。课文的2、3自然段结构相同,均为总分结构,在第二自然段学习后,总结学法,让学生利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接着进行练习仿写,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总分”构段方式。
六、说学习时间:
1、导入新课(3分钟)
2、学习新课(30分钟)
3、总结课文(4分钟)
4、布置作业(3分钟)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七、说学习过程:
本课的整体教学程序为:复习旧知,情景导入————精读品味,想象感悟——读写迁移,扩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开课伊始,我以复习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作者把庐山的云雾写得那么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自然引入课题。
2、接着,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然后播放轻音乐,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请学生注意倾听、闭眼想象在庐山漫步,身边是触手可及的云雾,会有什么感受?
3、请两、三个同学说说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最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设计目的在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图画、音像,再现课文情境,带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环节:精读品味,想象感悟。
1、重点指导学习2自然段。
(1)阅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云雾的哪几种姿态?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中心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 百态”中的关键词“千姿百态”来体会。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幻灯展示,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四种云雾的样子。)(2)师绘画庐山,抽学生讲四种云雾姿态添画出来。
(3)全班交流,点评。目的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以及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感悟以下词语:笼罩、缠绕、弥漫、天幕等。
(4)读喜欢的句子,说说感受。再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以此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感情朗读,不是做作出来的,也不是教师将自己感受强塞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结果。
(5)、议议:庐山云雾是否只有这四种姿态?以此理解“省略号”作用,“千姿百态”的意思。
(6)课件展示云雾景观,展开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以图画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用“ „„的云雾,像„„”练习说话。
(7)带着自己对庐山云雾喜爱之情,朗读该段。
2、自学3自然段,教师适当指导。
(1)自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云雾的哪几种变化?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2)从“瞬息万变”理解云雾变化的两大特点?
(3)读文找依据,幻灯展示。如“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一座冰山”。
(4)读喜欢的句子,谈感受?体会情感,感悟词句。如:一泻千里、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
(5)有感情地朗读3自然段。
3、学习4自然段,理解“流连忘返”。
师:孩子们,目睹了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庐山的云雾真美呀!)你想不想离开?文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种感受,是哪个词呢?学生很快找到词语“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概括和抒情,文字虽不多,却是情感积聚所在,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话。首先,抓住关键词“流连忘返”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回顾前文思考:庐山为什么流连忘返?接着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引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常,观赏这神奇美丽的庐山时,真舍不得离开,所以,作者在结尾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然后,再指导学生齐读,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三环节:读写迁移,扩展延伸。
仿照第2自然段的”总分“写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具体。
1、做课外小导游: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庐山的云雾。
2、仿造课文第二自然段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家乡一处自然景物或校园的一处景物。设计意图:读是理解的表达,写是语言的表达,读能丰富语言储备、陶冶性情,写能内化文本语言、抒发情感,两者相互促进,只有读写结合,才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八、说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刚刚还是„„转眼间„„
瞬息万变{
明明是„„又变成„„
设计意图: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法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九、说课堂重建: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对精读课文的学习,“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激趣促读,齐读,个别读,读句子,读段落,默读,朗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法,全方位,抓重点的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接着,我结合了幻灯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圈圈画画,自主学习、教师相机指导。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对学生的回答、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对感悟不够深的地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我预设有部分学生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姿百态”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简笔画,课件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展开想象,使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然后,通过问题: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除了从“千姿百态”这个词语,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不止这四种姿态呢?我引导学生再仔细读课文,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段末有省略号,我就顺势追问:那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知道省略号表示庐山的云雾还有许多姿态,我又继续追问:想象一下,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呢?让学生仿照课文的例句说一说云雾不同的姿态。如果学生说的不够好,我利用图画展示了庐山云雾其它姿态,让学生看图说话,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想象。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从而突破了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总体上完成了预设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云雾的图片,学生在直观、轻松快活的氛围中学习。但是,在教学中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问题设计不够准确,学生开始不能很好的理解我的问题;学生在朗读上还有待加强等。如果还重新上这这节课,我会注意这几方面的缺陷,在教学设计时注意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6.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感谢王老师给我这样的学习机会,能够和在座的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交流,我设计的教案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我准备的是第五单元的《黄果树瀑布》一课,第五单元中《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写景文章各有侧重,黄山松的奇特,黄果树的壮观,莫高窟的古代历史的艺术美,但这三篇文章都是围绕景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的,所以教学应着重通过阅读来使学生享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渗透写景文章写作方法的指导。
《黄果树瀑布》一文重点写出了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而且文章很长,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两个课时完成,就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学时要抓住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突破文章重点、难点,这种做法是我从中学转入小学来一直追求的,也是我们学校情智高效语文课堂所要求的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
二、教学设计:
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第六段有一句话“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那样长,但远比它宽”这句话突出庐山瀑布的特点是长,而学生对庐山瀑布比较熟悉,所以上课时先板书瀑布两个字,学生能想到的古诗就是《望庐山瀑布》,学生背诵后,让他们思考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够说出庐山瀑布很长,从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中知道的,“长”是庐山瀑布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庐山瀑布的特点,充分感知李白写作时抓住庐山瀑布的长的特点,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黄果树瀑布的特点。
学生带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通过朗读学生能从课文的很多段落里找到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它的声音很大,形态很宽,进而感受到它的壮美。
7.《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七
一、勘察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本项目由江西赣北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勘察设计任务,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 充分运用新技术, 采用纸上定线, 广泛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使路线走向更为合理, 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和计算, 对各项技术标准和平纵横线型的配合等, 应用微机反复调整, 作技术、经济比较, 优化设计, 取得了优异的勘察设计成果。使工程造价低、进度快、质量好, 综合评价得分95.42分。
(一) 采用纸上定线, 运用微机技术, 优化设计
采用纸上定线, 广泛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使路线走向更为合理。在设计过程中, 引进纬地道路设计和桥梁通、桥梁博士等专业软件, 运用微机进行设计和计算, 对各项技术标准和平纵横线型的配合等, 应用微机反复调整, 作技术、经济比较, 优化设计, 从而使设计速度加快, 质量提高, 周期缩短。
(二) 争取各方协作, 地方支持
本段公路沿线是保留比较好的自然丘林地带, 也有部分是耕地, 耕地是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问题, 必须千方百计节省耕地, 尽量少的破坏大自然。为此, 测设人员跑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 每个角落。在测量中争取沿线县 (区) 、乡 (镇) 人民政府及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邀请他们参加实地定线。定线时充分利用地形进行优化走向, 路线方案经过多次比较, 反复论证, 选取优化的既不直通又不远离城镇的路线方案, 避免了大片破坏树林和占用耕地, 线型美观、顺直, 三处改线共缩短里程4.1公里, 减少了占用耕地, 减少了破坏大自然等等。
(三) 坚持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老路、老桥, 节约投资
原路、原桥都建成永久性结构, 而且大部分已经过大吨位重车的考验。于此,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有的经过结构验算, 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 对老桥做技术鉴定。凡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 采取加固改造措施能达到技术标准的均予以利用。全路段加固改造后, 利用老桥250米/2座, 节约投资650万元, 并通过许多观察、测量、实验, 取得大量数据, 为加固、维修利用旧桥, 提供科学依据。
二、本项目的勘察设计难点
1) 该路段有部分地区是是丘林地带, 因此路线设计或施工中要极大的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2) 沿线的丘林地带, 路线部分地段纵坡大、平曲半径小, 交通安全设施在设计的重点考虑问题。
三、解决勘察设计难点的方法
(一)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般情况下, 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 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所以在勘察设计过程我们严格按照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尽量保护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充分采用了以下几种原则:
1) 选线尽量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2) 防护采用先进护坡设计尽量不造成水土流失;3) 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 在设计中尽量增加沿线绿化, 美化环境;4) 考虑今后公路施工尽量不造成环境污染;5) 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尽量做好优化设计措施。
(二) 解决平曲半径小问题
我们设计中充分运用到以下几种先进方法。
1) 在实际平面设计中, 充分利用地形, 尽量采用直线, 特别在平原地区, 不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 但也适当引入曲线, 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 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 (V+ΔV) , 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 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 一般取ΔV=15~20km/h。
2) 纵断面设计中, 纵向坡度的标准值, 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在连续下坡时, 车速越来越快, 不安全, 必须控制坡长。对纵坡长度受限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3) 横断面设计中, 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因此, 车行道的宽度尽量控制在3.5~4.0m之间。
4) 在平纵横结合设计中, 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 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与平面上两反向回旋线的拐点重合;避免竖曲线顶部有急弯, 以免驾驶员靠近顶部来不及判断, 从而造成速度过高引发交通事故。在平曲线的组合中, 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
经过采用以上的的先进步骤先进方法, 使庐山环南山公路的设计得到极大的优化。昔日的陡坡、湾急、路窄等路况, 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砼路, 且线形顺畅, 路容美观、环境优美, 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效益评估
本项目建成后, 预计交通量可达到货车平均每天运输35687吨/日、客车平均每天运输60458人/日, 车速可由50km/h提高到80km/h, 路况改善可获得的经济效益2674.63万元, 缩短里程4.1公里可获得的经济效益3673.12万元, 静态投资回收期6.9年。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将会进一步促进九江市与周边临近省份的经济交流的繁荣和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是带动九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通道,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与外界交流的途径, 使九江的商业繁荣得到又快又好开发和发展,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摘要:九江市地处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 北倚庐山, 曾是我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素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全国著名的旅游圣地庐山等风景名胜, 已发展成为江西省赣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的中心。
8.《功率》说课设计 篇八
一、有关教材和教学对象
《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二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是对理解功的概念的进一步,对后面学习电功率也有铺垫的益处。《功率》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从新的角度对功进行深入探讨和衡量,深化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所以这节课是架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我想这也是教材的编写意图。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立足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这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而且能让学生更多地体会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因此本节课我制订了如下的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2.通过瓦特的介绍,体会物理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推动。
二、有关教学方法
个人认为一节好课一定是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的学习,并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利用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及过程,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讨论法;归纳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有关教学程序预设
本节课我将使用物理教材中标志性的人物“闪电一毛”的动画视频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以一毛的所见、所想为主线,通过学生们帮助一毛解决问题来达成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首先,通过一毛对牛犁地和机械化耕种来引入比较做功的快慢,并结合导学案上的问题一探究表格,引导学生通过有方向的思考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给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并通过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学案,体现主体学习成果。而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入有效的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通过一毛乘坐的三轮机动车和汽车的比较,解决一毛有关力与速度关系的困惑。并通过该部分探究问题的讨论,认识一些用电器的铭牌,进而突破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两个教学难点。
再次,学生将进入我为本节课精心设计的练习环节,我们知道目的明确,坡度适宜,内容适中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并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我会让学生把过程和结果写在预设在学案上的问题下面,借助投影仪把成果进行展示,充分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当然练习也与一毛离不开,因为练习题目的情景就出现在一毛回家的路上。
好的板书设计,会对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本节课的板书我有两大坚持:坚持布局清晰化,坚持简约明了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更能使需重点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尽收眼底。
最后的作业布置为:查阅资料,体会生活中功率的应用的开放性作业。它所起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物理学习为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带来的便利。
四、有关教学效果预测
一是目标达成度预测。本节课是概念课,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相关的学习内容,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特色情景预设,使重难点的突破顺理成章,相互的讨论与协作促进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瓦特的介绍及生活实际的引入更突出了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的精彩。
二是教学效果预测。在本节课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相信一定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特色教学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果的成功心理体验,也将有助于日后物理及其他科目的学习。
以上便是我对《功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9.《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篇九
张苗苗
教材分析:
本课特点: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对紫藤萝传神的描写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写景主要通过赏析让学生体会、想象并尝试运用;抒情要老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带领学生一起去感悟。通过对生命无止境的理解,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内容以人生感悟为主,前面一课《短文两篇》是托物抒怀、托物言志,本文承接上文为借景抒情。学生分析:
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文中的哲理理解较好,并且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篇文章中的感情较难把握,主要涉及到历史背景,因此需要老师讲述出来。文中的优美词语、修辞手法等写景的手法,需要学生掌握、自己品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熟记“终极、迸溅、忍俊不禁”等词语;
2、熟读课文,精彩句段要熟读成诵;
3、了解作者与背景;
4、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5、掌握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语言之美与作者的感情变化;
2、联系背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3、在问题的引导下,抓住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4、小组合作,找出写景的句段,从词语、修辞手
法、句式安排等方面鉴赏,体会字里行间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韧劲、无止境。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熟读课文;
2、梳理思路,理解主旨;
3、鉴赏语句,学习写法。
教学难点:
1、梳理思路,理解主旨;
2、鉴赏语句,学习写法。教学方法:
1、朗读法:学生通过齐读、接龙朗读、选择朗读等方式,熟读课文,对其中的优美句段能熟读成诵;
2、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找出文章线索,顺着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
3、讲授展示: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等,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展示讲授;
4、分享交流:联系生活经历,分享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5、小组合作探讨:找出写景的句段,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式安排、字里行间的感情等方面鉴赏;
6、尝试写作:写一个片段描绘景物,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读课文,记词语,理思路,探主旨。第2课时:鉴赏写景句段,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从人的眼睛去看的,如果从花的眼里来看,则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其实,花和人一样,年年岁岁,经历风雨,感受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二、介绍作者:学生先说,课件展示。
三、接龙朗读,检查词语:课件展示词语,学生齐读、速记。
四、沿着思路,理清文脉:
1、文章写紫藤萝,开头没有直接写紫藤萝,却写到了“我”,同学们先顺着“我”的活动,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先找文中“我“的活动,课件提示,理出思路】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从停住脚步到加快脚步,中间发生了那些活动,同学们概括一下。【提示】看花——忆花——思花
2、“我”在看花时,花有什么特点?“我”当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课件提示,此处插入作者的弟弟当时病危的背景,理解“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
3、“我”忆花时,回忆中的花有什么特点?我的心情如何? 【学生概括,课件提示,插入背景:文革时有些人对花的错误认识】
4、“我”再回来思花时,此时的花有什么特点?“我”当时的心
情是怎样的?
【此处插入写作时间1982年的历史背景,理解主旨】
5、由花的经历和人感情变化中,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五、理解主旨: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学生自由说】
六、问题探究:【课件展示问题】
题目 “紫藤萝瀑布”有何含义? 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和深意?
七、作业:
A:
写字词
B:收集一些写花的诗文,试着品析文中的描写。【为下节课赏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展示紫藤萝图片,引用苏轼的话:“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我们如何让美景了然于眼,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写景的文字,看作者是如何运笔行文、构思的。
二、复习词语:听写。
三、分享收集到的写花的诗文,简单赏析一下。
四、接龙朗读,思考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紫藤萝花的?
五、赏析句段:【提示方法】
词语: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句式安排:
暗含的情感:
六、写作提示:借景抒情的文章怎么写?
1、把景写好,观察仔细,有顺序;
2、对景有情,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
3、运用修辞手法。
七、作业:A:完成练习册;
10.《大瀑布的葬礼》的说课稿 篇十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遭受破坏后的样子。
3、了解大自然的美妙绝伦,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葬礼的重大意义。
在本课时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来进行教学。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读来质疑、梳疑;通过自悟、小组讨论来解疑;最后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深入地理解,学生达到自得,同时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初读质疑、梳疑
1、读课题,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师生交流有关塞特凯达斯的资料。
2、学生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再次提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疑,确定最后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1)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亲自主持瀑布的葬礼?
(2)大瀑布是怎样消失的?
(3)举行瀑布葬礼的意义所在?
师生共同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其目的性强,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参与,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解疑
让学生主要围绕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亲自主持大瀑布的葬礼这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可采取读-画-议-说的方式进行讨论,每个同学交流前,最好将自己的发言概括成几点来说。
三、全班交流,深入理解
1、巴西总统之所以要亲自主持大瀑布的葬礼,是为这个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和遗憾,因为它一直是巴西人民的骄傲。
师引导对比朗读第4自然的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体会大瀑布昔日的雄奇壮观;对比朗读第5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体会昔日的旅游胜景。同时展示大瀑布雄奇壮观与逐渐枯竭的图片资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使其同作者同惋惜。
2、大瀑布是怎样消失的?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得出瀑布消失的原因有三:上游建起了水电站、水资源浪费严重、破坏森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
四、交流体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突出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本节课将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发散思维,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可引语面对即将消失的瀑布,人们为他举行了浓重的葬礼,这葬礼难道仅仅只是向人们宣布大瀑布逐渐枯竭吗?它的意义所在?让我们来读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里巴西总统菲格雷特所发出的倡导。如果你当时在场,有什么感受,动笔写在书下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一写菲格雷特总统所读的悼词。现场设计一条有关环保的广告语。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共建美好家园!把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推向高潮。
11.《学会赞美》说课设计 篇十一
(一)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
《学会赞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与阅读课、作文课、综合实践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口语交际课,但遗憾的是它现在已经被人为地架空,学生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不擅言辞的老实人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能说会道”将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好口语交际课既是一种尝试,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本节课制定如下目标。
1.工具性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见闻,努力用语言打动人;③能根据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敢说、会说、能说。
2.人文性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美,用真诚的心感受美,用诚挚的语言去赞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慷慨赞美、会赞美。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岁左右,正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日益增强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表现欲、竞争欲易被激发。但他们由于平时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虽有说的热情,却缺少说的能力。这要靠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
三、说教法
1.生活即教育。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用评选“校园之星”这种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即时应对能力,我创设了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组内成员说感想或祝贺这些具体的交际情境。
四、说学法
为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会说,最后到能说的训练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从说一句话到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再到自由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提出要求
1.板书“美”字,让学生组词。
2.教师小结说带“美”字的词语(32个):美丽、美好、美观、美妙、美食、美味、美容、美貌、美意、美感、美称、美言、美化、美景、美人、美事、美发、美梦、美德、美满、优美、甜美、完美、健美、美不胜收、美中不足、美玉无瑕、完美无缺、两全其美、十全十美、成人之美、天公作美。
3.导入,板书课题。
4.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两点要求:①认真听;②积极说。三个目标:①敢说;②会说;③能说。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说得正确,符合当时的场景。特提出以上要求。]
(二)创设情境,指导听说互动
1.推荐“校园之星”候选人
①课件出示评选项目及条件
[设计意图:五颗“校园之星”的评选,既激起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②让学生推荐候选人,也可推荐自己,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赞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求说的质量,只求说的态度,让学生打开思路,达到敢说的目标。]
2.让学生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①分组商讨,一组给一个名额,看哪个候选人的事例最突出。
②讨论后小组比赛,一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说候选人的事迹,看谁说的事迹最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说一句话到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③小组代表在说候选人的事迹时,为了调动其说的积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特设计从五个代表中评选出一位“赞美小明星”。为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达到“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我让没有说的学生转述,并用评选“转述小明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④评出“校园之星”、“赞美小明星”、“转述小明星”,颁发奖品。(课件出示颁奖背景音乐,创设颁奖现场的氛围)
⑤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获奖学生,同组内说感想,同组成员向获奖学生表示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达到会说,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三)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赞美的范围,由人到世间万物
课件出示一组画面,看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感想,想赞美什么就赞美什么,让学生排队逐个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抒发情感,达到人人能说的目标。]
(四)作业
把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说给他人听或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并为写作做好生活储备。]
(五)结课
为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会赞美,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我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会的东西还有很多。我送给学生四个字——“学无止境”,以此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做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略)
12.《书愤》说课设计 篇十二
本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扩展阅读中的一首;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 气韵浑厚, 诗歌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来自他亲身的经历, 饱含着诗人的政治生活感受;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 想到“气如山”的早岁, 现在却一事无成, 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
《书愤》之“愤”, 句句是愤, 字字是愤。愤而为诗, 愤中含悲, 愤中含忧, 愤中有报国之义。
2.说学情
高中生青春焕发, 情感丰富, 喜欢读诗, 但缺乏一定的方法, 老师是一个引领者, 要去引导。老师是一团火, 要去引燃学生心中的激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高一学生的学情特点,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在过程和方法上采取五读法:吟读 (体会情味) 、译读 (理解内容) 、背读 (积累语言) 、说读 (思考探究) 、联读 (迁移拓展) 。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上, 教学生读懂书愤之“愤”及古典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激发青年学子身上的爱国情。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重点, 译读部分, 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出古典诗《书愤》的情怀。
5.说辅助工具
采用多媒体、配乐《大梦敦煌》。多媒体能解决好课堂上大量诗歌拓展材料呈现的问题, 《大梦敦煌》的配乐可有效地激发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 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强烈的情感流淌的课堂。
6.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 (约1分钟)
以爱国名句导入, 激发同学们的阅读愿望, 初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情感, 为整堂课做一个情感主题的奠基。
如:同学们,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 司马迁这样说,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文天祥这样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这样说,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同学们, 我们现在翻开课本122页, 我读《书愤》, 我们一起来读《书愤》, 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第二个教学环节:吟读 (约7分钟)
体会情味, 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吟读, 个别吟读, 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 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点评, 强化吟读的要求, 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三个教学环节:译读 (约10分钟)
理解内容, 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 不仅让学生入情, 并且觉得有趣有味有挑战性, 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 老师肯定, 补充, 提供参考意见, 突破难点参考: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齐读。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背读 (约9分钟)
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 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 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 (爱国) 经历的艺术概括”, 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早年:“气如山”, 恢复中原之志
壮年:“楼船”“铁马”, 抗金胜利的豪迈之情
晚年:“衰鬓”, 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
然后, 自由背读, 各自背读, 齐背。
第五个教学环节:说读 (约7分钟)
思考探究阶段
你觉得陆游所书之“愤”为何愤? (讨论、交流)
义愤, 悲愤, 呼唤。这首诗对比手法运用成功, 富有表现力, 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提出一个说的话题, 我心目中的陆游。 (学生各自思考, 交流)
老师总结: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诗歌总会在诗坛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 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 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个过程通过思考探究深入文本, 同时又能从课文中读出来, 让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既有感性的形象, 又有理性的升华。同时, 为过渡到“联读”做准备。
第六个教学环节:联读 (约10分钟)
迁移拓展阶段, 情感发酵, 提炼主题, 我手写我心, 掀起课堂高潮
齐读
陆游写于1173年的《金错刀行》
写于1192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古稀之年写的《诉衷情》
写于1210年的绝笔诗《示儿》
出示 (板书) 课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由一个到一类, 由陆游诗歌到其他诗人的诗, 由诗人陆游到更多的爱国诗人, 扣紧“千秋英雄”展开。
齐读
肖邦:爱祖国高于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祖国, 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例举:
一寸丹心为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大梦敦煌》的配乐声缓起, 师生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 对我们, 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 对我们, 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 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 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 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学生情感到达高潮, 课堂达到高潮, 犹如巅峰体验状态, 学生跃跃欲试, 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只需要一根火柴去引燃。
师:同学们, 巨大的汶川地震震痛了我们的心灵, 瞩目的北京奥运激荡着我们的情怀;让我们唱响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声音, 让我们捧出滚烫的心, 朗读我们自己书写的爱国诗。
(各种方式——自己读、男女生读、一起读——朗读同学们的诗歌作品若干)
联读弥补了课文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让学生从更深广、厚实的内容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对一个诗人形象的整体把握, 是一种人类普世情怀的共振, 从而较好的提炼了这样一个主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同时, 老师顺势拓展, 在不断创设的教学环境中, 极大解放学生, 调动学生, 学生情不自禁, 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 从而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堂的精神濡养。
13.竞赛一等奖《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篇十三
一、说教材
《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通过感悟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使学生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信仰。
本文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到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藤萝花衰败到茂盛的变化,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赏花、忆花、悟花三部分构成,层层深入,最后揭示主旨。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品味语言之美,把握紫藤萝花的特征;
2、学会提取关键词分析解决问题;
3、理解作者情感变化,感悟生命的坚强与美好。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优美句段;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感悟生命的坚强与美好。
四、说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启发点拨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创情境——赏花知形象——忆花析感情——悟花明哲理——写花作拓展)
(一)导入创情境
(欣赏一组花卉图片)由学校门前的月季花入题。
(二)赏花知写法
1、观看视频,读我所爱
2、小结:这是一树 的紫藤萝。
(三)忆花析感情
1、提取关键词明确“这又是一树 的紫藤萝。”
2、结合背景理解“人的不幸”
3、分析作者感情(焦虑悲痛——宁静喜悦——遗憾——振奋)
(四)悟花明哲理
1、结合生活体验谈感受
2、小结:这还是一树 的紫藤萝。
(五)、写花作拓展
1、老师小诗展读
2、学生创作
3、结束学习
(六)布置课外作业:
1、阅读课后作者的《丁香结》《送春》片段
2、完成一张“学习卡”,建议办一期班级园地(花语人生)
推荐读物:《铁箫人语》
说课体会
说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或阶段,它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它能整合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4.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平翘舌音的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根据自学提示,理解“疑”等关键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
2、借助图片,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情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古诗。
3、感知《望庐山瀑布》想象奇特的特点,补充阅读一些写名山大川的古诗,丰厚积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情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古诗。
2感知《望庐山瀑布》想象奇特的特点,补充阅读一些写名山大川的古诗,丰厚积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古诗两首》(齐读)
2、小朋友们,古诗词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记载了先辈的风采,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国粹!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很有必要朗读和背诵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就来背一背古诗,看谁背得多,背得好!(你的这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你竟然能背出课外学到的古诗,很了不起!你的声音响亮又动听,背出了古诗的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望庐山瀑布(板书)
3、解题:齐读课题,注意突出望字,“望”是什么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从远处看庐山的瀑布。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为大家介绍李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说得很对!唐代大诗人李白诗风豪放,想象丰富,被后人称为“诗仙”,他还和下一首诗《绝句》的作者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呢!下面我们就随着李白的足迹,来到庐山瀑布前尽情欣赏它的美姿: 二 初读感知 1、(出示课件)、从大家专注的眼神中,老师明白庐山瀑布已经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那么小朋友们能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吗?(指名)(你说出了庐山瀑布的形状!你的小眼睛课真厉害,一下子就看出了庐山瀑布的特点!是呀,你说出了老师的心声)那么李白又是用怎样的诗句来赞美它的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把字读正确,把诗句读流利。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些生字一定难不倒你了。出示生字,开火车读。怎么区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字呢? 这些字回到了诗中,相信你一定能认出它们。(指读古诗)(你把生字宝宝们都读准确了,你读得真流利呀,你的朗读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真棒!)三 诗图结合,感知诗意 1 别看这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它可为我们介绍了不少景物,可是这些景物藏在诗句中,谁能很快地按照诗句的顺序把他们都找出来?(引导小朋友这么回答:我从“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找到了日、香炉、紫烟)你能把它们贴到黑板上吗?注意它们的位置哦!、小朋友们,他贴对了吗?是呀,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日照香炉生紫烟”,谁能把它读美?(真是一个会欣赏的小诗人呀!谁能比他读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景象记在脑中——“日照香炉生紫烟”。读着,读着,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小朋友: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要用“生”字,而不用“升”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因为“生”字让我们感受到香炉峰上的云雾很多,在不断地冒出来!你的回答很正确,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哪句诗中也有景物?哪个小朋友来画一画?应该怎么画?你为什么要把瀑布画在香炉峰前?(因为诗中第二句说,遥看瀑布挂前川,出示课件,你能说说你把瀑布画得又长又细的原因吗?因为作者是在遥看瀑布。这位善于学习的小朋友,把美丽的庐山瀑布带到大家面前,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那么诗人李白站在哪里呢?指名,你从哪句诗知道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让我们也一起站在瀑布对面来望一望!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出示瀑布课件)遥看瀑布挂前川,小朋友们,望着瀑布,读着诗句你能感受到什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很快、很长、很急)三千尺——虚指,很长,很高,难怪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道瀑布流得真急,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瀑布很长,你的朗读把美丽的瀑布带到了大家面前,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感悟这长而急的瀑布!)6 庐山瀑布,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呀!难怪诗人这样想:(疑是银河落九天。)望着这美丽的瀑布,诗人怀疑——(一条银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道瀑布想象成银河呢?(因为瀑布与银河一样又白又亮,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你可真是个会思考的小朋友,真棒!小朋友们庐山瀑布从天的最高处奔腾而下,气势磅礴,诗人还以为是天上的银河从九天之上掉了下来呢。
7、诗一般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留恋,让我们再次观赏这人间奇景,齐诵这凡间妙句:(再看课件,学生跟读)
让我们把这美景牢牢地记在心中。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我们真想把这些美丽的景象刻在脑海中,与身边的每个好朋友分享。
2、小组合作: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3、谁能勇敢地来为大家介绍庐山美景?感谢你为大家带来了生动的介绍,还有谁也想与大家同享美景?你的介绍,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美!五 作业:
15.《月光曲》说课设计 篇十五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 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真挚的情感。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体, 适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月光曲》的传说, 体验音乐的魅力,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析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个教学目标既突出了语言训练, 又兼顾情意因素, 还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渗透, 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月光曲》的传说, 感受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心境与乐曲意境”的和谐统一。
【教法】
为了紧扣课标, 突破重点, 解决难点, 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利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情境教学法”“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读写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 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 同时渗透“读”“悟”“习”等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月光曲》PPT
学生准备:查找贝多芬资料, 了解课文背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 我运用情境教学,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他为人民创作, 为人民演奏。这样创设出浓郁的情境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暗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 从而引出课题。)
二、读说结合, 整体感知
1. 概括地说
快速默读课文, 边读边把文章人物、故事起因、主要经过记住, 再把这个传说通过说提炼出来, 关键要做到简洁、准确, 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要会听, 听出优点和问题。教给提炼的方法:
方法一: (提问式) 谁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干什么?
方法二:提供人物、地点的关键词:
贝多芬盲姑娘茅屋月光
2. 生动地说
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把生动的情节、人物的细节记住, 再用上下列词语:幽静、断断续续、对话、激动、清幽、陶醉、记录, 通过读再现文章情境。
一开始, 我就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读书时间, 让他们跟文本从容对话。在这个环节中, 我强化了两项语言训练。
一是读:始终把读与语言积累相结合, 但目的不同, 积累的内容也不同。
二是说:概括提炼要简明扼要, 生动描述要抓住“情节”“细节”说, 并恰当使用所给词语;始终将说与运用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听记、复述的能力,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品读词句, 深入感悟
1. 指名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看书, 注意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和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品读以下词句:
(1) “断断续续”:让学生扣住这个词提问。
师:让你用“断断续续”设计几个问题, 你会问什么? (预设:“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琴声“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会想些什么等问题。)
(梳理学生的问题共同质疑, 以学定教, 深入体会当时盲姑娘及贝多芬的真实内心活动。)
(2)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她是真的“随便说说”吗?贝多芬听出了这话中之话吗?此时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内心有什么感受? (同情、感动)
(这个问题的设计, 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由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产生的同情和感动, 从而感悟到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3)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重点:A.品读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情感。
B.品读前一个“您”表达的情感, 这个“您”去掉意思是否会改变?为什么要多一个“您”, 并加上一个逗号, 停顿一下呢?不是显得多余吗?
C.反复诵读, 体会盲姑娘当时激动得不知所云的心情。
D.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 内心有什么感情变化?
(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的激动之情而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让学生再次感悟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4) 从“苏醒”这个词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阅读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实践活动过程, 扣住文章的文眼读出言外之意, 读出弦外之音;读出人物的脉动, 读出作者的心跳。这个文眼可能是一个逗号、感叹号, 可能是一个词, 也可能是一句话。)
2. 教师播放《月光曲》片段, 学生静静地听着, 并在文中找到描写乐曲旋律的课文片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出示三个描写海的四字词语, 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排序。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微波粼粼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背诵第九自然段。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 让他们从感官上理解这首曲子。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生明月”的奇丽景象, 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引导他们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感悟到乐曲意境与人物心境的和谐统一, 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 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轻松地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四、运用迁移, 学会联想
师:一个秋天的月夜, 贝多芬走进简陋的茅屋, 为兄妹俩弹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表达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优美的“月光曲”。这个传说之所以这么动人, 这么富有美感, 从文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出来。像这样在事物的描写中恰当地加入联想, 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了, 表达的情感更深刻了。请学生听《森林狂想曲》的乐曲, 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 把文本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激活,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中小练笔的安排, 让学生拓展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提供素材, 创设情境, 让学生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在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语言, 体现了学法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板书的设计我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故事线 (明线) , 贝多芬在莱茵湖畔散步时听到琴声和谈话进了茅屋, 为穷鞋匠兄妹弹了两首曲子, 并记下了第二首乐曲——《月光曲》;另一条感情线 (暗线) , 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手足亲情及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由同情转化为激动, 最后激情涌动, 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从而也实现了他的愿望:“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
16.《角的度量》说课设计 篇十六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7—40页——角的度量。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教材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通过角的度量,形成角的度量的意识,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2、经历角的度量方法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是:内、外圈读角的度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五、说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角:∠1和∠2,并提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猜测后,再让学生拿出印有∠1和∠2的透明胶片,同桌之间比一比,并问你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说出:把两个角的顶点对准,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1的另一条边在外面,所以∠2大。尔后,动态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验证。随后,我又说:用重叠的方法,我们比较出了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有谁知道∠1和∠2比大多少呢?回顾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单位。那么,测量角需要用怎样的单位?怎样量角的大小呢?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设计意图】一是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上述情境的设计,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将重叠的数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其中,为学习角的度量方法作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建立1度角的概念,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在继第一个环节之后,我对学生说: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譬如1度,记做1°。接着提出问题: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怎样的角是1度呢?
然后板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我引导学生思考,演示过程:把半圆等分成180份;再出示1度的角。我提出問题:请大家比画一下1度角的大小。想一想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
我顺势向学生介绍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的中心点,两条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在哪。【设计意图】角的度量其实和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度量一样,先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然后再看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即为度量的结果。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早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通常也不方便向学生解释起由来,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告知学生1°的角,然后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目的在于从知识发生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摆角。我说: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要求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度。我又说:摆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度数是多少?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第二层:尝试量角。我用激将法:“量角”老师不教,你们会吗?请打开课本37页,先估计一下∠1 和∠2的度数,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我随后巡视学生量角再加以适当点拨。指定几名学生上台说量角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量角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这个环节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先摆,后量,然后集体交流,汇报总结,归纳量角的正确方法。因为有了前面的摆角、画角作基础,所以后面水到渠成的生成了量角的方法。整个环节,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始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三层:自主学习38页的例1。通过猜想、验证,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用旋转角的一边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建立角的大小的正确概念。
(四)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提问:那量角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与角度有关的问题太多了!多媒体依次出示:风筝、椅子、滑梯、大炮等图片,我再加以适当讲解。【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角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情境:风筝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为了击中目标,炮兵要随时调整角度等。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有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会量角了吗?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二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
六、说板书
17.《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十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执教者:龙田上薛小学
石玉娇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品读能力和理解水平欠佳。这首古诗虽然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是古诗的意境不容易理解,因此体会诗的意境,是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时借助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并适时进行点拨,不搞字字落实,只要大致了解诗意能熟读成诵就行。而识字写字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思路】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字词教学,二是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意境。在识字教学部分,既把生字词的学习做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又兼顾到古诗的特点,采用字音通过自学、带读、朗读来解决,字形字义的落实努力做到联系古诗,不露痕迹,并且力求达到多样化。在学习古诗的同时,让孩子享受识字的乐趣,保持识字的热情。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基于二年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不能教条地把诗意进行灌输式地填鸭。突破这一难点的过程中,本节课采用将诗句还原成画的形式,将李白的诗句还原成当时他所看到的情景,这样一来,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很自然地与学生的感受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品味,又培养了学生读文字思画面的想象能力。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瀑,庐,炉,疑”,会写4个生字“炉,银,烟,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古诗,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入情入境,感悟诗人赞美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诵读的积极性。积累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意境。【课前准备】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猜谜导入,识记生字“瀑”。
2、看瀑布视频,激趣入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流利。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识记运用。
3、检查读诗:
(1)指名读诗,纠正字音。(2)指导停顿,读出诗的味道。
【设计意图】低段以识字教学为主,在古诗教学中还是牢牢把握这一点,字音通过自学、带读、朗读来解决,字形字义的落实努力做到不露痕迹,并且多样化,让孩子享受识字的乐趣,保持识字的热情。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1)想画面,说画面,理解“香炉”指“香炉峰”。
(2)运用句式“这紫烟就像()。”展开想象,感受画面,读出画面。
2、学习第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1)想画面,说画面。(2)抓“川”字,理解诗意。
(3)抓“遥看”,了解诗人的观察位置。
【设计意图】朗读加想象,既深入了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又培养了学生读
文字思画面的想象能力。在读诗中激活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组合他们想象到的画面,从而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3、学习第三、四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自主练读。
(2)指导读好瀑布“飞流直下”之气势。
(3)抓“三千尺”“银河”,感受诗人想象之丰富。(4)探讨此时诗人的观察位置。(5)想象读、引读积累名句。
4、创设情境,读诗、背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想象读、引读,一方面为学生朗读垫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运用,让学生知道以后看到类似的瀑布的时候都可以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句诗不仅仅是庐山瀑布的专利了,我相信,孩子们以后肯定会灵活运用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
四、指导书写,展示点评。
1、观察要写的生字,发现共同点。
2、重点指导“流”字。
3、学生练写,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每一节课都动笔写一写字,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交流后再书写,可以提高学生对字形的记忆能力和审美水平,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五、总结拓展,丰富积累。
1、交流李白富有想象力的诗句。
2、鼓励继续收集积累。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远望
︱ 想象 近看
附: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18.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篇十八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庐山的云雾》
一、说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本文语言优美,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情怀。通过学习本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抓住重点句和段落来理解课文。本课继续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静态、动态描写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通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默读课文,能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会抓住重点句和段落理解课文
2.发现和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篇课文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和段落理解课文,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同时能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庐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感,从而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人间仙境。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分别是:
一、展示课件,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四、欣赏美景,总结全文
五、课堂延伸,家乡云雾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展示课件,激趣导入
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带来一首古诗(展示课件),接着让学生读一读,初步知道它赞美的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庐山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展示课件)。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文,圈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接着,让学生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展示课件)我将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词读音,并启发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接着指导书写,着重指导“尤、添、茫、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记,读思考题,并讨论交流。
提问: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秀丽在哪里呢?(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从视觉上获得一些美的感受,接着我就趁热打铁:“ 在如此的美景中游览,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想象自己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驾起云雾,进入仙境。最后小结:第1自然段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展示课件)
(二)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并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然后进行评议,梳理,得出结论:庐山云雾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2.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划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提问:这一段是围绕庐山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具体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3.(展示课件)指点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 “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 等词语来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三)让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展示课件
提问:如此美景,你还舍得离开吗?激发学生发出感慨,让学生体会游人流连忘返的原因。
四、欣赏美景,总结全文
(展示课件)云雾图,说说学习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课堂延伸,家乡云雾
让学生谈谈家乡的云雾,自由讨论,再汇报。
六、说板书:
伴随着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简明的板书,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此板书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推荐阅读: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2-13
小学二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08-08
课文《瀑布》教学设计10-12
高中课文《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09-30
《紫藤萝瀑布》精品教学设计10-27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和反思08-25
小学课文《大瀑布的葬礼》优秀教学设计07-31
说课稿说课 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