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

2024-07-04

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精选8篇)

1.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 篇一

一.中国白酒品牌营销的优势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6年4月1日,白酒行业进行消费税政策调整,取消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差别税率(此前对粮食白酒、薯类白酒分别按25%和15%的税率从价计征消费税),改为20%的统一税率,保留每斤白酒0.5元的定额税率从量征收政策。新税制的实施减少了国内白酒行业的负担,尤其是大型白酒企业的负担,使高档酒尤其是名酒涨价所带来的压力得到缓解,盈利空间增加,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各个白酒产地的政府也出台各种政策扶持白酒企业的发展,譬如四川省的中国白酒“金三角”计划:中国白酒“金三角”简称“国酒金三角”,主要指川南长江上游交汇的宜宾、岷江流域的泸州及赤水河流域所形成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在白酒产业和文化名镇的结合发展上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地域资源。四川省将创新思维,以新模式、新路径把中国白酒的知名品牌提升为国际区域性品牌,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带动白酒产业加快发展。四川创建出“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后,将对品牌进行注册,凡四川优质白酒都将打上“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继续巩固提升“五粮液”、“国窖1573”和“红花郎”世界品牌地位

[1]

。贵州遵义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出台的文件,《关于2009年白酒产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将从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品牌建设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对传统名优白酒进行扶持,培育有特色的高、中、低档白酒品牌,形成优势核心品牌、大众品牌、特色品牌、区域强势品牌,满足各个层面的消费需求。

(二)稳固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

白酒在具有中国悠久的历史地位,独特的文化底蕴决定其具有长期存在的根基,这种根基不是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可以撼动甚至完全摧毁的。国人饮酒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情感消费,上至重大国家活动,下至民间婚丧嫁娶,酒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酒既是消费品,也是礼俗,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时代,酒都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这也是中国的白酒产业得以延续数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2]。

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在白酒生产方面得天独厚,水资源、酿造白酒的粮食都十分丰富,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酿酒技术也达到了颠峰。从目前来看,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以美酒河水系为代表的贵州和四川产酒区,茅台镇被称为中国酒 都,而安徽、河南、山西、湖南、陕西等地也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优质白酒酿造资源。

(三)中国白酒海外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扩大,餐饮文化也正在得到许多外国朋友的认同。作为世界五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具有深厚的认知资源,这种认知资源将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而受到唤醒并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目前,中国已有很多酒类产品以不同形式出口国外,中国所拥有的茅台等优质白酒品牌一度使日本等国家嫉妒不已,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的优质白酒与法国的干邑白兰地等优质酒相比也决不逊色,而来自法国干邑区的品酒师们甚至认为中国相当一批优质白酒酒质已经登峰造极,在全球的蒸馏酒中也堪称极品,这些都是中国白酒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品牌的基础。作为中国酒类产品海外消费主力军的华人,在世界各国已超过6000万人。此外,同样喜欢中国白酒的韩国人、越南人、蒙古人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居民,在世界各地也超过1亿人,另外,酷爱烈酒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韩国人、蒙古人、日本人等,这个市场大约有5亿多人[3]。

二.中国白酒品牌营销的劣势

(一)中国白酒品牌营销过程中存在误区 1.白酒企业过多关注白酒营销的终端和促销

很多企业认为白酒营销成败的关键是做好终端和促销,产生此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白酒的同质化严重,大部分白酒品牌之间缺乏差异,从而导致了消费者无从选择。企业不得不通过终端的建设和促销争取那些随机性客户[4]。可以说,没有一个白酒品牌可以真正依靠终端来获得长期的市场地位,而且一旦你减少了终端的投入,销售量马上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终端的竞争是花钱的竞争,而不是赚钱的竞争。

2.白酒企业过多的注重白酒的高科技技术含量

企业认为高科技就可以带来高品质,譬如茅台集团推出的“红河酒”,也是这样一种类似的高科技产品,茅台集团为红河酒动用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宣传,然而,营销的结果可以说是很失败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喝 酒的时候想到的是在喝“甲醇、乙酸等等这样的混合物”,还会喝下去吗?所以这种“有磁化技术,对身体无害”的红河酒注定是不会成功[2]。

白酒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产品,一种精神产品,白酒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传统。消费者不会接受现代机械生产出来的白酒,他们宁愿相信老工艺,就象食品一样,他们相信老字号。

3.白酒过于花哨和注重形式的包装

酒鬼酒的包装让产品同质化的白酒行业眼前一亮,行业的模仿立即一拥而上,一时间各式各样希奇古怪的包装纷纷上市,现代的火箭、飞机到古代的宝剑、龙、虎都成为了白酒品牌包装的道具。企业的观点是包装越出位就越吸引人,越具有差异化。事实上复杂的包装和过于注重造型的包装容易让消费者把太多的注意力让在包装而非产品上,还会让消费者对酒的品质和价值产生怀疑,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两种印象:第一,削弱消费者对酒本身的正面联想,甚至对酒的价值和质量产生怀疑 [5]。第二,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距离感。

4.中国白酒企业的品牌营销观念滞后

中国的白酒具有得天独厚的认知资源和产品优势,但是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强大的世界级白酒品牌,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白酒企业在营销观念滞后,品牌战略观念缺乏。

以茅台为例,中国的白酒中,茅台最具有成为世界级品牌基础的品牌的潜力,茅台不仅在中国尊为国酒,而且在世界级名酒舞台也有惊艳亮相的记录,但是,落后的观念让茅台在营销和品牌上不断的犯下错误:中国高档酒第一品牌的位置让给五粮液,又被水井坊占据了最贵的酒的定位,过多过杂的延伸开发茅台液、茅台王子酒等系列产品、发展茅台干红、茅台啤酒等跨品类的产品,可以说茅台的延伸产品几乎没有一个算得上成功,白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削弱了茅台酒在大众心智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古井、汾酒等老牌名酒在酒业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并不自觉的开始向酒店、药业多元发展[6]。

几乎中国白酒企业发展的里程都经历这样一个历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开始觉得在白酒行业再上台阶很难,进入一个瓶颈阶段,但是为了做大,开始进入到非白酒行业,实际上市场并没有衰落,甚至远远没有饱和,世界前三位的知名洋酒业企业销售额都在4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的白酒企业,即使是曾 3 经拥有上百个品牌的五粮液销售额也没有超过20亿美元,相当一部分品牌的销售额基本都在10亿美元以下。中国白酒企业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中国白酒企业过早的进入瓶颈。

5.盲目的认为产品线越齐全,可以获得最大分额的市场越大

目前在白酒行业,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全线价格的产品,几乎大部分白酒企业都拥有中高低档的产品,关键还在于:这些中高低档的产品都属于同一个品牌。企业们认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我们的策略是高档建形象、中档走销量、低档占市场,实际上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实际上全线产品的策略蕴涵着诸多的危机和问题,破坏品牌本身的专属性是全线产品策略一个致命的问题。当你使用同一个品牌名的时候,高中低档的产品本身就模糊和混淆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举例来说,汾酒的全线产品中,低至三五元,高至三百多,大大小小数十款产品,当一个消费者希望卖一瓶汾酒送给朋友的时候,消费者马上就产生困惑,明明我买的是300元的汾酒,朋友是否会认为这个汾酒是20块的?

全球顶级的营销大师“里斯”提出了著名的品牌力矩公式:品牌的力量与产品线的长度成反比。产品线越长,品牌的区隔越模糊,竞争力越弱。营销的规律是“多就是少”产品越多,卖得越少,说的越多,消费者接受的越少[7]。

6.错误的品牌延伸战略——发展副品牌

发展副品牌是白酒行业最热衷的又一种策略,几乎大部分白酒品牌都热衷于此,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五粮液的示范作用:五粮液成功之后,多品牌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大举进行,最多的时候品牌多达200个,最初的时候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等品牌销售都不错,这种策略引来各个企业的纷纷效仿。茅台推出了茅台液、茅乡缘等十多个姓茅的的品牌,而古井、汾酒等也用令一种方式进行品牌延伸,遗憾的是在茅台那么多姓茅的品牌中,几乎没有一个称得上是成功的。而五粮液的五粮系列品牌也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开始下滑,这就是关于品牌延伸的规律:在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品牌延伸是好的策略,一旦竞争环境改变,竞争加剧品牌延伸就成为一个陷阱 [8]。

(二)中小企业的白酒品牌缺乏竞争力

目前大部分中小型白酒企业在白酒市场运作中遭到惨败,跟老牌的大型白酒 4 企业相比显得毫无竞争力,一来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多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消费者怨声载道,包装不上档次,原材料成本太高,造成定价太高,产品诉求没有亮点,消费拉动十分困难。二来为营销队伍,营销思路与资本实力存在问题,中小型白酒企业没有一支训练有素、具备强悍执行力的营销团队,就没有与大企业相抗衡的资格[9]。同时,中小型白酒企业没有学会运用先进的营销思路与策略,难以争得区域性市场运作规则的制定权、竞争的主动权,在“资本战”中必然以失败告终。

(三)中国白酒品牌的城市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近些年来白酒品牌大量进入城市市场,这样一来对于终端的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很多白酒的经销商为了争夺终端,不惜采用各种各样的商业贿赂手段,促使终端的争夺升级。商场、超市由于业态相对稳定,成为白酒经销商争夺的重点,而零售终端由于风险较大经销商不愿过多参与深度分销。酒店、商场超市的资源是有限的,争夺的结果是抬高了白酒终端的进入门槛,让众多的白酒企业苦不堪言。城市消费者日益讲究健康生活,强调生活的高质量,红酒、啤酒以及各种碳酸、果汁、茶饮料成了消费者日常待客、佐餐的首选,白酒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白酒的季节性消费日益明显,白酒的消费场所日益萎缩。统计数字显示,白酒在酒店的消费比例在逐年下降,白酒仅仅在送礼或婚寿宴会占据一定比例。

在城市白酒品牌推广中,推广费用的巨大支出也是困扰白酒行业的大问题。一个新品牌进入大城市,要想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广告费用和推广费用的投入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白酒的广告推广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三、促进中国白酒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完善白酒品牌的战略规划

白酒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品牌成为解决同质化现象的唯一方法,成为白酒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一步。要将白酒产品变成品牌产品并把产品打造成强势品牌,关键就是进行产品的品牌战略规划。1.要注重品牌区隔使之与众不同

区隔是白酒企业建立开创产品品类的基础。每个品牌都需要有一个区隔,强有力的区隔是强势品牌的关键。比如说今世缘,就是以个性区隔赢得区域市场竞争优势的典型。她开创性地在区域市场建立了“喜酒”的区隔,不但与竞争的大 众白酒定位完全区隔开来,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专用喜酒品牌,而且,在婚庆市场与品牌个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今世缘的内涵非常适应婚庆文化,产品的包装也非常符合婚宴喜酒的要求,酒质也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喜爱。挖掘品牌核心区隔点,寻找市场销售空间,是白酒品牌成功的必经之路[10]。2.通过价值管理体系让白酒品牌做大做强

真正的品牌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四个方面的资产。通过对白酒企业的诊断,结合品牌经营实际情况,首先通过管理工程,建立品牌管理团队,设置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次之,通过执行工程,整合执行战略、人员以及运营三个核心流程;以让白酒企业员工和经销商参与品牌经营为目的,从品牌经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开展系统培训工程,包括思维观念、行业专业知识、品牌营销实战技能等[11]。

白酒品牌,无论是全国的或是地方的,都必须恪守锻造名牌所应该必须具备的品牌品格:基地的环保与生产资源的整合;生产工艺的精益求精;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不断提高;个性的操守与消费者文化习惯的对接;与时俱进的可持续性人文创新和产品创新;永远坚持以品牌强势文化的拉动为战略和以不失风度的渠道推动为战术性结合。惟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牌。3.运用正确的品牌延伸战略

对于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的白酒企业来说,当品牌成熟到一定阶段,适时、科学地延伸是进一步做大品牌的捷径。首先,要注意延伸的白酒产品是否与品牌核心价值一致。其次,延伸的产品要与主产品具有关联性并且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白酒企业在市场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以副品牌形式推出新产品,在产品没有形成强悍市场地位的情况下,产品开发层出不穷,这样只会导致“品牌稀释”现象发生,伤害品牌的主体,因此,白酒企业在市场操作时注意,在主品牌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推出与品牌核心价值相吻合的副品牌,让主品牌与副品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4.注重品牌文化,创造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文化是共生于品牌所定位的核心目标人群的,是由某种特定文化元素为支撑,需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才能最终成为品牌的文化根基。品牌文化代表了某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个性,它包含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甚至是民族文化。6 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让消费者奉为终生品牌信仰的文化。白酒是文化的产物,每一种酒类品牌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一个成功的白酒品牌,传递给消费者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应该将这种文化融入生活,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12]。

(二)优化白酒品牌的产品结构

中国白酒市场经过近几年的良性发展,正在逐步由感性市场发展阶段向较为理性市场发展阶段过渡,市场对白酒品牌的要求正在由粗放化价值形式向精细化价值形式转变。这种市场趋势的演进,逼迫白酒企业必须向精品化阶段发展。首先要强化单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二八法则,20%的产品占有80%的销售份额。白酒企业主应当时刻珍惜自己的20%主打产品,并使之最终形成品牌的代言,尽量不要受产品延伸的表面利益诱惑而迷失自己。其次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性,价格政策不统一、市场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是大部分白酒品牌产销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加强市场管理的规范性就是尽量的保持单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的通过规范化市场运营来做到产品的市场适应,而不是盲目的革新和扩展。最后要淡化品牌概念 金六福成功不是五粮液产品延伸的成功,而是一种在淡化原有品牌概念下实施的一种品牌式拓展策略[13]。白酒企业进行产品结构的延伸优化,必须提高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单一产品的独特消费价值。

(三)中小企业要注重白酒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

国内中小白酒企业很忌讳“战略”两个字,感觉说战略就像不务实一样,他们的观点是“与其天天说虚的战略,还不如想几个好点子多卖酒来得实在”。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白酒行业的特性,白酒是一个传统性产业,很多中小白酒企业基本上在偏僻的地方,其老板基本上是企业的创始人,其接触的理念、思想以及现代营销比较少。当然,随着白酒行业竞争的完全化和激烈化加剧,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白酒企业高层,都将战略作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围绕战略开展了系列的营销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

中国白酒战略创新要要建立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产品研发模式要从“独立”转向“联合”模式,以销售目标以及竞争导向的产品研发,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路径,白酒企业需要建立战略产品研发体系;第二销售模式由营销向“营心”转型;这个转型对于白酒行业现状来说至关重要,以渠道、终端为特征 7 的竞争不能解决营销的本质问题,白酒行业必须回归本原。第三,在管理模式上要实现从范本式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型;范本式、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在目前中国白酒营销中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但是未来中国白酒的管理模式上要实现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品牌影响力,树立品牌的向心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在竞争模式上,要实现窄幅竞争向宽幅竞争转型。白酒企业要站在更高的竞争层面上,而不能将目光仅仅定在现有的竞争对手,红酒、啤酒甚至乳品、饮料等都是白酒潜在的巨大的竞争对手[14]。

(四)以整合营销来达成白酒品牌的城市攻略

在白酒市场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城市的白酒消费者和城市的商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白酒的推广必须从消费者的欲求和需要、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成本、购买的方便性和沟通上入手。1.城市消费者的欲求和需要

城市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是季节性的,白酒淡季、旺季的市场表现完全不同,因此白酒品牌的城市攻略必须对季节性营销特点进行把握。同时城市消费者已经逐渐呈现追求个性、追求品位的休闲主义,白酒品牌在品牌的塑造上必须抓住这一消费特征,尽量避免品牌的卖点和消费者的预期脱离,从而造成品牌形象落伍。

城市消费者在酒类品种上的选择空间日趋加大,白酒品牌必须加强品牌个性的塑造,加强品牌的社会文化特征的体现,从而给城市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品牌体验。城市消费者对白酒香型的选择出现多样化的需求,白酒企业必须抓住机会,避免自身的品牌陷入同质化的陷阱。城市消费者对酒精度的要求呈现降低的趋势,白酒品牌必须在技术方面下功夫,使得白酒既降低酒精度,又保持独特的香型和口感,以适应城市消费者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层次、消费水平落差极大,白酒品牌在城市攻略中必须抓住市场细分,以针对性的产品来面对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城市消费人群2.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成本

在以生产为导向的时代,白酒产品是依照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利润水平来定价的,而在以消费为导向的时代,金钱只是白酒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白酒的成本中包含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消费者对于精神体验付出的代价以及品牌本身所固有的价值等等。城市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分界线是十分明确的,因此,[15]。

城市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是依据其消费水平、消费场所、消费目的和消费意义来确定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会对白酒的品牌选择有所区别,城市消费者心目中的价格定位是白酒品牌的定价基础,也是白酒品牌价值的基础; 3.购买的方便性与沟通的策略

城市的商业业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市场定位的产品应该有不同的通路。在白酒品牌的固有通路中,批发市场、集贸中心已经逐渐淡出城市商业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连锁超市、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白酒产品的经销商在经营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上已经落伍于市场的,传统的酒店直销业务和批发业务竞争激烈,为白酒的购买方便性制造了障碍。沟通是白酒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是白酒品牌价值的表现策略。白酒广告的诉求必须体现消费者的意愿,打动消费者的心弦,勾起消费者的回忆,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促销必须符合白酒品牌的个性,符合消费者的消费潮流,引起消费者的参与等等[16]。

(五)白酒品牌建设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当前,正处于白酒品牌建设的新时期,传统的名酒品牌在振兴,当然,其中一部分品牌在重塑,一些新兴企业在着力打造新品牌,市场也掺杂着一些缺乏内涵或者是低俗的缺乏生命力的新产品。客观地认识白酒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白酒品牌的内涵,提高品牌的感染力,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白酒业更良好、可持续的发展。长期以来,白酒的质量风格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改变的仅仅是度数的降低和香型的细化。现代饮酒人群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将对白酒的风格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在目前越来越多的商务、公务活动的饮酒场合,消费者饮后舒适度的要求,可能和过去传统要求完全不同。因此,现代白酒产品的开发应该把握3个方面:一是产品入口绵柔顺雅,饮后无不适感,可以继续其公务、商务或其他休闲活动,应该拓展白酒的市场新空间。二是在继承历史的同时,体现现代诉权,寻求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点,积极发掘白酒文化的新内涵。

(六)做好白酒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工作

近几年,洋酒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轩尼诗XO每年在中国市场销售7万箱,马爹利在中国每年销售8万箱,而芝华士的中国年销量更高达70万箱,2004年仅上海口岸一般贸易方式下共进口洋酒就高达1.52亿美元。与此同时,白酒的 9 出口却相形见绌,以出口最大的五粮液为例,2006年出口额为1.44亿美元,却占据中国白酒出口的90%以上。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白酒出口国际市场,白酒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下面几个方面给白酒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工作提出建议。

其一,文化要先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完全中国化的东西正在被西方所接受,甚至被追捧,中国文化年也不断在世界各地举办。这些都是好的迹象,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所应具备的文化基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的白酒,理应当在这个过程中走出国门,通过不同的文化交流形式去影响他们。中国白酒从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巧妙地把中国酒文化与当前世界商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内容紧密结合,努力开拓,保持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酒文化,要通过让西方能逐渐接受的东方文化来进入他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而且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白酒传统的酿造工艺的路子,并让他们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要让白酒成为西方所接受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17]。

其二,中国白酒的海外销量路线中,东亚,即日本和韩国的酒类市场是最近的一条,而且中国与日本、韩国有趋同的文化价值观,所以酿制合乎日本和韩国消费者喜欢的口味的白酒可以是一条容易走通的路子。

其三,有中国人劳务输出的地方就应有中国白酒,比如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目前都有大量的中国援外劳务大军,这些人同时也是中国白酒走向海外的使者,他们对中国白酒的中低档品牌在海外的市场扩张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实,目前销往海外的中国白酒中,高档品牌居大多数,这部分的受众显然被忽视了。

其四,海外中餐厅本来就是中国白酒最好的销售地,这也是上百年来中国白酒海外经营的最坚实根据地,下一步要做的是,为这些数量众多最能直接代表中国文化的海餐根据地度身订做饮用酒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如果中国白酒厂商能成为某国中餐厅的指定白酒提供商,无疑可以间接通过这些海外根据地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文献来源

[1] [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303-410。

[2] 刘永炬.品牌苦旅(第一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3] [爱尔兰]弗兰克·布拉德利著,文瑜译:战略营销,华夏出版社,2005,P232-306。

[4] 薛可: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04-358。[5] 大卫·爱格:品牌资产管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美]米尔顿·科特勒,徐继业译:公司形象与产品品牌,21世纪经济报道,2002-5-23,科特勒专栏。

[7] 陈尚希:茅台对比五粮液:凸现品牌聚焦管理,中国营销传播网,2006-05-15。[8] 陈宏兴.白酒品牌的市场细分[J].中国酒业,2005,(5):41.[9] 袁仁国.2006年是名优白酒利好年[J].糖烟酒周刊,2006,(1):6.[10] 长龙.混战局面几时休-沈阳中档白酒市场动态调查及分析[J].糖烟酒周刊,2006,(1):50-51.[11] 靳木林.地产雄踞高端,外品销售流通-江苏地级城市白酒市场调查[J].糖烟酒周刊,2006,(1):52-54.[12] 李志华,孙旭东.中国酒业区域市场特征透视[J].中国酒业,2005,(5):6-8.[13] [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著,高增安、赵红译:论品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P27-196。

[14] 2006中国白酒市场研究报告(上、中、下)卷[J].中研恒信,2006,(12)[15] 陈青云.品牌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 斯剑.对“第三种品牌”的呼唤[J].销售与市场(战略版,中旬刊).2006,(10)[17] 白光:品牌演变的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2.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 篇二

2008年5月,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 指导中国电信全面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业务, 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 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即中国电信行业运营商由5家变为3家。2008年6月2日, 中国联通向中国网通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对两家公司实施合并, 每股中国网通股份将换取1.508股中国联通股份, 每股中国网通美国存托股份换取3.016股中国联通美国存托股份。2008年10月15日, 网通红筹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2008年7月29日, 中国电信以总价1100亿元收购联通的CDMA网络。同时, 中国电信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投资800亿元发展CDMA移动业务, 并提出在三年内把CDMA用户数由目前约4300万增至1亿, 使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5%。2008年8月, 工信部发布《关于同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展试商用工作的批复》, 同意中国移动在全国建立TD网络并开展试商用。2008年10月1日, 中国电信开始与中国联通进行C网交割, 并在60天内完成。2008年10月15日, 新联通公司正式成立, 至此, 电信重组改革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工作全部结束。2008年12月31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 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至此拉开了中国3G通讯技术商用的序幕。

二、世界三大3G标准全部落户中国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目前, 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有三种, 分别是CDMA2000、WCDMA和TD-SCDMA。

1. CDMA2000标准是由IS-95A/B标准演进而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主要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 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

2. WCDMA是一种由欧洲和日本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 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都参与支持该协议。

3. TD-SCDMA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 (时分同步CDMA) ,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 1999年6月29日, 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大唐电信) 向ITU提出。

中国三大运营商重组后, 在3G网络方面, 中国电信建设并运营CDMA2000网络, 中国联通建设并运营WCDMA网络, 中国移动建设运营TD-CDMA网络;在2G网络方面中国电信运营CDMA1X网络, 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运营GSM网络;至此世界主流三大3G网络已全部落户中国, 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三、中国电信3G市场定位

中国运营商在市场中可“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四类:市场领导者、追随者、挑战者和补缺者。在一个新出现市场启动的时刻, 作为市场的先入者中国电信能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市场的领导者。认清3G客户群的特点是对目标客户群准确定位的第一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电信) , 首先对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用户进行细分:高端商务用户、时尚白领用户、市民大众用户、学生用户。

1. 高端商务用户群主要是商业精英, 他们在企业中多位于管理层, 年龄分布范围较大, 从28岁到45岁不等, 月收入在9000元以上, 以男性为主, 每月通信费用在500元以上。

2. 时尚白领客户群主要是年龄在20~30岁的办公室白领, 月收入在2000~5000元, 有较高的学历, 每月通信费用在200~500元。这部分客户群个性张扬, 善于洞察时尚潮流, 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 并乐于向周围的人传播

3. 市民大众用户群多指工薪阶层用户, 这部分客户群数量较大, 消费理智, 年龄分散于30~50岁, 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每月通信费用在200元以下, 对时尚潮流不敏感, 是跟随性和依赖性很强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交际圈比较封闭, 主要受周围的人影响。

4. 学生用户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客户群, 他们多为在校的大、中学生, 自己没有固定收入, 经济主要依赖父母, 年龄集中在17~22岁。但是他们勇于探索,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 对网络依赖性很强, 互联网和电脑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使用手机的数据业务大于话音业务, 对自己不熟悉的业务容易接受, 是超级玩家的主要诞生源。

通过上述的3G客户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初入市场的3G, 其客户群具有“不完全覆盖”和“可交叠性”的特点。这就是说, 要把握几个重点人群, 而不是覆盖全部人群, 客户群之间可以相互交叠, 而不是完全独立。中国电信在初入3G市场的定位如下:

1.中国电信3G个人用户品牌-天翼

“天翼”主要针对个人用户, 以融合移动与固网的全业务优势, 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手机服务。CDMA手机将成为真正的互联网信息应用提供平台。“天翼”的中文名称寓意“翱翔”, 体现了无限自由的移动体验和广阔的覆盖。

“天翼”的英文名称为e-surfing, e指互联网、信息时代;e-surfing, 信息冲浪, 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的定位。

“天翼”的LOGO是一朵由e变形而成的祥云。整个LOGO以e为主, 与翼字谐音, 充分体现与互联网及信息应用的相关性;变形的e字形似云彩, 很好地诠释了“天翼”的寓意, 图案既有传统特色, 又富含未来感和科技感。

2.中国电信3G家庭用户品牌-我的E家

“我的e家”, 是中国电信为有效满足家庭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通信及信息应用需求而量身打造的客户品牌, 更是中国通信市场第一个面向家庭的客户品牌。

“我的e家”强调与众不同的尊贵感受:高速宽带上网带来超级速度感, 宽带多账号上网和无线宽带漫游带来更多自由感, 多种通话方式和超长通话时间带来全新通话体验, 更有快捷服务通道、优先服务保障、积分回馈计划、合作联盟服务共享等内容。

“我的e家”将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综合信息服务, 让顾客更加自由、便利地使用固定电话、宽带和小灵通等多种语音和数据业务, 还可享受视频娱乐、家庭理财、家庭办公、信息家居等缤纷家庭信息应用。

3.中国电信3G企业用户品牌-商务领航

商务领航是中国电信面向企业客户推出的客户品牌,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综合通信和信息需求, 提供通信应用、信息应用、行业应用, 满足客户提升企业形象、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商业机会、促进业务增长、提高工作效率及一站式服务等等方面的需求。

四、中国电信3G营销策略定位

中国电信所运营的CDMA2000标准具有升级3G较快的特性, 助力其成为第一个实现3G商用放号的运营商, 同时依托中国电信在中国拥有最大固话用户群的优势, 融合多项服务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差异较大的需求。中国电信通过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服务让中国电信的客户感受到了选择中国电信就是选择了一个在通讯领域内的专家。

1. 利益定位

中国电信利益定位在于其产品, 在中国3G商用放号初期, 中国电信凭借其使用的CDMA2000标准在3G升级时不需要重新布置基站, 只需在原有基站上升级通讯技术的优势, 在速度上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最快实现了3G商用放号。并且其独特的拥有庞大固话用户的优势, 让中国电信再次在产品订制上能更贴近中国用户的需求, 可以将宽带, 固话, 手机通讯融合, 产生其他运营商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及使用便利。

2. 属性定位

中国电信通过几十年来与消费者进行持续有效的服务, 为各种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3G产品及增值服务。并依托其在中国固话通讯市场几十年的通讯经验累计及服务品牌建立, 让消费者在购买中国电信3G服务的同时能获得多项增值服务。

3. 价值定位

品牌承诺:让用户享受到高速率、全域覆盖、使用便捷的手机互联网体验, 最大限度将互联网冲浪快乐体验在C网手机上重现, 全方位满足用户互联网商务、娱乐、生活、信息咨询等需求。

五、总结

通过对中国三大运营商竞争环境的分析, 对中国3G通信市场有了宏观了解。通过对主流3G协议的解析, 更加深了对中国运营商三足鼎立现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信的3G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定位, 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尽管初入移动通信业务, 但在对3G市场的定位方面思路相对清晰, 这将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0年5月移动终端经营分析报告》

[2]《P.R.C CDMA Analysis Rep APR-10Samsung (SINO-MR) 》

[3]《赛诺高端视野10第1期》

3.中国的南极战略利益分析 篇三

但中国在南极的真正利益到底是什么?虽然南极是否属于全球公域至今并无定论,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全球公域来看待。在全球公域中的利益跟主权国家体系并不相同,因为全球公域的公共属性它赋予了各国平等进入南极的机会,但也是因为公共属性,使得各国不能完全将自己的国力无限制地转化成权力。各个国家都有平等进入南极的机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进入南极,所以“能力”就成为公域利益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全球公域中利益,内部来源是国家的需求,外部来源则是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制度。就南极国家利益的实现来看,至少有三个影响因素:国家能力、国家规则和国家间关系。根据这个分析框架来看,从1980年中国首次参与南极活动至今已经35年,其间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1985年长城站建立,中国由此进入南极决策圈;二是2009年昆仑站建立,中国由此成为第六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国家。在第一阶段,中国的目标就是进入南极决策圈。而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则是明显增强南极存在,扩大南极影响力。

然后就进一步可以依其重要性将中国的南极利益具体分为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科研利益和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首先就是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然后是获得南极事务的话语权、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并且推进南极治理、提供相应的国际公共产品。

安全利益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传统安全方面,比如说可以增强我国的远程投射能力;南极是所有近地卫星轨道的必经之地,如果想保护中国卫星网络的安全,也必须要关照到南极地区网络站的安全。非传统安全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可能带来的危害上。比如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等。

科研利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获得南极事务的话语权,因为科研活动是整个《南极条约》体系中惟一一项得到肯定的活动,各国想进入南极,也只能通过南极科研活动。所以科研活动的作用首先是获得南极话语权。其次,南极科学集中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极端环境技术等大量前沿问题,并且由于南极研究具有独特性,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学科,所以它也能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再次,因为南极地区条件恶劣,所以如果自主研发一些相应的设备,也能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最后,在南极地区的投入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利益分为资源驱动和产业驱动两方面。资源驱动是因为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可以促进国内的经济转型,可以促进企业收益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中国首先要在科研方面有足够的应对。中国的南极科考专家指出,我们的南极科研水平还落后于一些其它国家。还有科学家认为,中国对南极的研究不如对北极,但对北极的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尽管有很多科研投入,但研究工作并不能跟上。所以如何加强南极科研是最主要的方面。其次,我国应该提出一个明确的南极战略。没有明确的南极战略,也是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可能处于一种“话语权缺失”的状态,可能还在追求国际社会的承认。没有话语权,就谈不上参与南极治理。2014年初,我国“雪龙”号南极大救援成功,国内一片欢呼,但是国际上除了俄罗斯之外都没有对中国这次行动有任何赞赏,反而都是说中国来窃取南极的矿产资源。但是国内不仅相关媒体对此没有报道,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专家或者是官员在国际媒体上发表相应的回应,处于一种无声的状态。中国还没有强大到无视这种诋毁,所以中国要想进一步加强对南极的参与,首先要把话语权掌握在手中。

4.中国零售业战略态势分析 篇四

百联集团旗下拥有五家上市公司,涉及50余家企业,产业涵盖百货、连锁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物流中心等多种业态,集团网点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总资产超过280亿元,年销售额规模将达700余亿元左右。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百联集团的诞生,预示着商业零售领域的国企改革将进入新的深层次发展阶段,同时,这种改革为行业加入了新的指导思想,更加快了行业产业的整合速度、力度和效率。

自从1995、以来,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沃尔玛相继登陆并分别在北京、深圳开出第一家连锁店。大陆的零售业便由此激起了千层巨浪。人们突然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已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行业大鳄和资本巨头的凯觎,本土企业自我封闭式发展的好日子没有了,行业面临优胜劣汰的整合,生存危机摆上案头。

其实,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国内的商业零售业一直在进行着业态的整合。在进入一段空前规模和速度的发展之后,九十年代中后期,传统的百货商店逐步让位于连锁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等新业态。各种规模的连锁超市、大卖场、专卖店蓬勃发展,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业态的诞生对传统的商业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并加速了传统业态的深度变革。

零售业态的整合变革同时也影响了生产供应商的营销策略及销售渠道革命,渠道扁平化的呼声渐高,作为通向消费者的最后目标终端――零售业越来越强烈地吸引了生产供应商的视线,

那么,国内的零售业态目前态势如何?这恐怕是每一个欲介入终端营销市场的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阅历及经验,尝试以市场营销人的眼光对国内的零售终端市场进行解读。

战国时代,诸候争霸 中国大陆有着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这个市场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而全面敞开。零售业作为国内商业市场的一块大蛋糕为国内外商业资本所垂涎。尤其在进入下半年之后,这种趋势的关注度更越来越强烈。然而,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市场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春秋战国,诸候争霸。据中国连锁连锁经营协会于今年3月20日发布的《20中国连锁百强名单》显示;年销售额达一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五家,分别为上海联华超市、上海华联超市、大连商场、北京国美电器、北京华联集团;年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者共有十九家,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者共有三十一家。(见下表)

2002年中国连锁百强前十名名单 排序企业名称销售额(万元)同比增长%分店数同比增长%01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18330223019215702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1506600771603大连商场集团公司127900071515904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108964970644905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3000029542906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8730001770211707华润万佳有限公司859108373972108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728738339024709江苏苏果超市有限公司70339404210江苏苏宁电器集团公司6068442613447

(图表一)

5.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 篇五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而要想成功,就要与成功者同行”这是一条被很多人信奉为真理的定律。对于创业初期的人员来说,对投资者成功经验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将给大家介绍创业者李先生的成功案例,他的成功经验细致而周到,希望大家能从他身上学到自己欠缺的创业真理。

李先生在家纺行业里属于早期创业者,2007年就开始加盟宝缦,算是跟着宝缦品牌建设一起成长的宝缦人。他睿智、从容、处变不惊,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制定出适合市场行情的策略。今天的创业者能从他身上找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采访从聊天开始,笔者与李先生聊起近两年来家纺市场的现状,很多新生代家纺加盟商做生意亏得冒冷汗,李先生一本正经的告诉笔者:“这太正常了,首先是生意难做,不难做的话大家还不都做生意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前期不调查市场,各方面准备不充分,盲目入市,这属于先天不足,若后期再不拿出真诚、不努力,不亏才怪!”

李先生的店开在闹市区,多年来一直处于稳步盈利状态,他对自己这近十年来摸索出的开店模式相当有信心,他的信条是:今年要比去年做得好,每年都要有创新、有进步。他强调,做生意需要数字化的理性,不能“估计”,前期市场调查与预算特别重要,下面几条就是李先生给大家的开店箴言。零经验,他以诚心动人

10年前,李先生是商场管理人员,不高不低的收入,安稳的生活,波澜不惊的状态让他感到自己被社会“遗忘”。在一次商场年终大会上,某个客户代表引用了丘吉尔的一句话:“一个男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大有作为。”这句话让李先生感慨良多,热血沸腾。

当时他突然觉得自己愧对自己曾经的生活,他环顾自己所处的环境:工作了10几年的商场、不高不低的收入、日趋长大的孩子、没有车、两居室的房子„„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让生活更好,几乎是在一瞬间,李先生下定决心——自己开店!

对于开一个什么样的店,李先生犹豫了。商场里店铺琳琅满目——以服装、鞋子为主,“人生最好的境界在于工作、兴趣、财富三位一体。”这句话对李先生启发甚大。李先生从小就对色彩感兴趣,而花纹、图案异彩纷呈的床上用品一直是他欣赏的对象,尤其是李太太,她对五彩缤纷的床上用品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逛街就喜欢买床上用品,经过多年的比较他和太太认为床品品牌宝缦的性价比最高,于是开始考察市场,并向宝缦总部提出了开店申请。

宝缦公司是一家有责任感的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的原则,对于资金不足或经验为零的客户,一般会进行多次前期沟通,李先生当时只有20万的资金,店面选择又比较模糊,宝缦总部对此进行了拒绝。他很快草拟了商业计划书,对开店的目的、计划、操作步骤、学习安排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计划。最终打动了宝缦总部的领导和负责人。虽然李先生一直在商场工作,但对开店知识一窍不通,甚至连床品专业知识如染料、规格、面料等也一无所知,于是他就到商场的家纺店学习,商场还未开门时,他就已等在门口。导购员一站一天,他就一直陪着,还帮着售货。最后,他的执着,让导购员全心全意的去帮助他。

其实,真正愿意做事的人,老天都会真心帮助,李先生说:如果不是多一点的坚持,就不会有今天的事业。而坚持一定要有态度,有方向,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前期策划和产品学习,这是基础。

开店,精确到一仗以内

在市场调查中,李先生摸索出了自己的开店模式。他认为床品专卖店的消费群在社区,他比照整个居住城市成功店面的运营状况,决定选一家面积在120左右,靠近社区的店铺。用李太太的话说,开店的位置,李先生精确到了一仗以内。

首选社区,看五公里范围内社区居民数量。按经验,新店周边五公里内至少需要有2万居民才能支撑住;其次,精确定位,看人流量定店址。如一个正常赢利的店,早上9:30至10:00门前通过的人要有100人左右,新店人流量也应比照此标准,如果相差太大,就成了问题。

基于这样的判断,当年5月中旬,李先生终于确定好了自己的店面,他一下子将自己多年积蓄的20多万元,并向亲戚朋友借了20多万元,全部投了进去。

李先生特别提出,店面布局好后,销售人员的状态十分关键。他为员工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工商保险,重大节日工资提前支付,从没扣过员工一分钱,还设有很多奖项,如“日销过万奖”、“创新节约奖”等,因此员工常自觉加班,甚至从来都不跟他讲。

居民,我们一起做朋友

未来的商机在于社区,如果充分挖掘,潜力大得惊人。基于这样的判断,李先生已着手对更多社区进行更加细致的市场开发。

6.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 篇六

很多人都知道科勒的广告语:全球橱卫经典!而TOTO的广告语则是:智能卫浴专家!其实这两大品牌的广告语基本上就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两大品牌的定位,而从实际效果来看,TOTO的定位更加准确,而科勒的定位更加空泛,所以对于科勒的广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又用了两则非常有代表性的广告来支撑其“全球橱卫经典”的定位,

科勒一则广告是关于其龙头的“经典性”的,一个女士要一个权威性的设计院设计一座能配得上科勒龙头的房子;另一则广告则是宣传科勒的“五级旋风,超强冲水”。有鉴于科勒在中国卫浴市场已经建立起强势的地位,所以虽然其定位有些含混,但仍然通过其强大的广告宣传继续提升其品牌的实力。而TOTO的定位则更加清晰,“智能卫浴专家”的定位让TOTO从其从众多的卫浴品牌中脱颖而出。多年过去了,我仍能记得一个小朋友和家长争着去洗手间用“卫洗丽”冲洗的广告。而TOTO的“智洁釉”技术则更是成了其代表性名词,成为众多国内品牌争相抄袭、模仿的对象。而这更加成就了TOTO,使其成为釉面好的代表性品牌。

7.中国企业集团战略动态分析 篇七

关键词:企业集团,发展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 既面临一定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也将面对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及国家间经贸往来密切, 新兴技术带来新产业的发展, 同时, 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进行, 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等等, 这些条件为大企业集团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并且我国整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这是一个有可能继续高速增长的时期。另一方面, 中国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继续依靠传统的低价格竞争来争取国际市场将难以大规模扩张。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市场的饱和, 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率先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等方面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2007年中期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已经波及到世界各国经济, 根据历史数据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会处在个相对困难时期。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国内CPI不断提升面临着成本增高, 国际上人民币汇率浮动引起的外贸净值缩水等等。但风险与机遇总是共存的, 风险越大发展的机遇也就越多, 如何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就成为我国企业集团未来战略实施的主线。

一、要突出企业集团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力作用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集群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对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需求很大, 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世界500强企业集团中, 可以看出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行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占很大比重。中国企业集团的排名都是依照营业收入来进行, 这只反映出企业的规模和形式上的行业内或发展潜力的竞争能力, 并没有对环境进行评估的标准。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大企业集团, 一方面要树立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 把它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经营行为中去, 应将环境污染损失纳入到经济核算中去, 把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用价值来衡量。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业特点, 做好技术改造和研发,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技术、管理、营销等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样才能突出企业集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力作用, 才能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做出表率作用, 企业集团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由此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世界各国都在大幅度提高科技研发的投入。时下创新的含义也已不仅限于原来意义上生产技术的提高, 而是渗透到企业运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国大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要做到:

1. 强化自主创新效率。

近年来, 虽然我国企业集团整体规模和平均规模均有较大幅度扩张, 从结构和规模上看已经和国际大企业集团不相伯仲。但在创新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大企业集团的水平, 尤其是在自主创新方面。日韩的企业在这方面是很好的范例。所以, 大企业集团要做到强化以创新为立足之本的发展思维, 增加对研发的投入比例, 做好对专利项目的申请和保护工作, 这样才能提升创新的效率。这其中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想从其他企业集团引进其核心技术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国企业集团要在维持基本生产的前提下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才能够更加高效的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升华品牌意识。

在当代经济社会中, 用五花八门已经不足以形容商品品种的繁多, 在这种条件下品牌就意味着质量和服务的保证, 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效益。而市场竞争已经成了品牌竞争, 创立品牌已经是世界大企业竞争的取胜之道、成功营销的砝码。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上, 中国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战胜国外品牌, 但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叫的出我国品牌却屈指可数。要改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能仅满足于“made in china”来获取其中的微薄利润, 企业要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 获取高附加值利润。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集团非常的重视品牌效应, 在管理领域其理论也层出不穷, 但这些远远不够, 尤其近年来许多我国的知名品牌纷纷遭到国际大集团收购或参股, 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需要我们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帮助,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大企业集团应该率先依靠高质量和良好的信誉、特色产品的魅力和合理的定价等策略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和培育品牌, 将品牌意识升华。

3. 经营理念上的创新。

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经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尤其在逐渐人本化和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当代社会里, 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资金、资产和人员的管理, 现代化经营还牵涉到人才经营、对信息、知识和战略等无形化资产的管理。创新经营理念已成为中国大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取得优秀业绩的企业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启发, 跨国经营、多元化经营、新型营销模式等成功经营方式都已经被我国企业所借鉴。而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把国外成形的管理模式搬过来, 要大胆的尝试经营理念上的自主创新, 开拓企业发展思路, 这里的开创指的就是对内和对外的开创。

三、企业集团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机构的调整优化是一个国家体现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结构调整无数次的被提起和应用, 长久不衰, 足以见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合理的解释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仍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服务化趋势也成为未来趋向。纵观世界500强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过去基础性的行业都已逐渐丧失其领先地位, 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如计算机软硬件、证券、保险和医药等, 这些产业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进步应运而生, 并发展日趋强大。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要顺应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向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趋势, 立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高端, 通过收购、兼并等资产经营方式, 进行内部与外部的产业链整合和拓展, 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行者。

四、我国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企业集团是在横向经济联合基础上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多数企业集团形成的基础, 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称为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同时, 我国政府直接参与了许多企业集团的组建。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国以政府为主体组建的企业集团成功的案例的甚少。所以我们应该明确我国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我国企业集团要加快国际化、信息化步伐。

从国外成功企业集团经营发展的历程中, 可以看出资源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兼并、收购和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随着国际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企业集团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的思路上, 立足于全球化背景进行经营, 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充分整合国际国内的优势资源来为我所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我国少数企业集团已经在这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 例如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跨国采购、跨国生产、国际融资。

2. 变更政府与企业集团的关系。

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 政府对宏观经济起到调节和指导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同时也使企业集团在运营中规避了许多风险。企业集团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经济联合体, 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 企业集团在谋求其自身利益时难免与社会经济目标有所冲突, 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使企业集团的目标与社会经济目标尽可能的一致, 调和矛盾,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在以后企业集团的发展和运作中应该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 靠政策、法规等引导;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 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

3. 企业集团应加大跨行业发展。

企业集团存在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是规模大, 更主要的就是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集团的主要战略之一, 纵观当代世界, 企业集团普遍采取经营多元化战略来分散风险。企业集团中众多企业成员, 其经营内容各不相同, 对于跨行业组建而成的企业集团更是如此。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 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等等。多元化的实施并不是盲目的投资行为, 在多元化的选择上要慎重, 首先要从一体化经营的思维上选择目标, 然后在竞争领域上进行选择, 但是一定要注意, 多元化经营只可作为尝试性投资, 不要把摊子铺得过大, 分清主次。

参考文献

[1]徐大勇韩云辉:企业集团核心能力分析[J].消费导刊.2008. (2)

[2]刘金勇:论企业集团化发展对国企改制的作用[J].消费导刊.2008. (6)

8.中国电信品牌战略分析 篇八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伊朗建交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认为中伊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伊关系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话语权、能源安全战略、经贸和投资战略、对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和中关关系博弈的重要影响,最后对中伊关系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伊朗关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D822·3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2-0071-06

中国伊朗关系的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关系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伊朗巴列维政府奉行亲美反华政策,不仅不承认新中国,而且还与台湾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伊间的对峙关系始终未能突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伊两国基于对苏联海湾地区霸权扩张的共同担忧和拓展各自国际生存空间的相似愿望下,中伊关系才开始由对峙逐渐走向缓和。1971年8月16日,中伊两国政府各自驻巴基斯坦大使在伊斯兰堡签署中伊建交联合公报,伊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中国则表示支持伊朗“保卫其国家资源的正义斗争”。

总体来说,纵览中伊建交之后30多年的交往历程,双方关系在正常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波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中伊关系正常化并迅速发展(1971年中伊建交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在中东地区的争夺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伊两国的内政外交开始调整,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开始采取更加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伊朗日益认定,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符合其国家利益,特别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压力。同时中国在外交上也日益重视反对苏联的霸权扩张,中国决定与中东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认为伊朗的政治、军事力量是该地区抵御超级大国支配,特别是制约苏联向海湾和南亚扩张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1971年中伊两国建交后,双边高层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互访,中伊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都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中伊外交关系的逐渐正常化,双方经贸领域的合作也开始迅速发展。以1971年双方的经贸额598万美元为基准,1972年、1973年、1975年、1978年分别增长了6倍、10倍、14倍和20倍。1973年以前的贸易主要是由两国政府出面签订,而且以伊朗货币里亚尔结算。从1974年起中国开始以欧佩克的价格,用硬通货购买伊朗石油,1976年和1977年的购买量分别达到20和万30万桶。

2中伊关系经历短暂低谷徘徊后逐渐恢复常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到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

伊朗伊斯兰革命是该时期中伊关系陷入低谷徘徊的直接因素。1979年4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外交政策服务于政治需要,由于霍梅尼政府奉行“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外交政策,已然使中伊关系客观上大受影响。加之由于此前六个月中国领导人对伊朗的访问被伊朗新政府视为对巴列维国王的某种支持,更使中国与伊朗新政府的关系陷入低谷,处于相对冷淡的徘徊状态。

在本阶段中国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中国开始奉行以反霸、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战略。直到两伊战争后期的1985年,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严守中立、积极劝和的立场,加之伊朗在战争后期的艰难处境,两国关系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但两国的交往层次并不高,而且经贸往来也发展缓慢。

3中伊关系驶入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快车道(1989年哈梅内伊访华到20世纪90年代末)

1989年是中伊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89年5月,伊朗总统哈梅内伊正式访华,成为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访华的第一位伊朗总统。他的来访为90年代中伊关系顺利发展拉开了序幕,也促使中伊关系驶入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快车道。

在政治领域,90年代以来,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1990年以来,伊朗总统、副总统、议长等和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等先后进行了互访。双方领导人探讨了两国间扩大经济、科技、贸易、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协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全球问题交换了意见,使双边友好合作不断发展。

在经贸领域,两国在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承包等领域的多层次发展,是90年代中伊友好关系最重要内容。两伊战争结束后,我国积极参与伊朗战后经济重建,双边贸易关系持续发展。伊朗从中国主要进口机器、工业设备、化学制品、车床、仪器、纺织品、运动器械、文化用品、电器、渔船、食用肉类和油菜籽;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坚果、客车、金属矿石、生铁、铬酸盐等矿物。与此同时,两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承包项目也稳步推进。到1996年11月,两国经合项目已达45个,合同总额为26.65亿美元,合作领域涉及电站、水利、渔业、采矿、化工、煤炭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大型合作项目包括德黑兰地铁、水泥生产线、浮法玻璃生产线和火力发电机组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德黑兰地铁项目,该合同总金额为5.8亿美元。

在文化领域,文化交流开展顺利。两国的文教、艺术和体育代表团经常进行友好互访,并有学者访问和留学生交换培养等项目。

4中伊关系进入以能源等经贸领域为主动力的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哈塔米访华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伊关系在近期的发展由于政治及经济的需求而更为密切。2000年哈塔米总统访华,两国发表了中伊联合公报,双方一致决定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基础上提高双边合作水平,开辟双边关系新的前景,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和走向构筑了框架。2001年胡锦涛副主席回访伊朗,以及江泽民主席对伊朗的访问,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继续保持两国高层官方接触与各个层次的交流,并在两国外交部政治磋商机制框架内继续开展定期政治磋商。

新世纪中伊关系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断扩大的对能源巨大需求和广阔产品市场的渴望。中伊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国间开展以能源等领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伊双边贸易虽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极不稳定,许多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年均贸易额始终徘徊在10亿美元以内。进人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1999年,中伊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3.48亿美元。2000年迅速攀升到24.868亿美元。自2000年到2005年,伊朗自中国进口货品的数量成长360%,2005年的双边贸易超过90亿美元,中国成为伊朗第二大进口国。中国一直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在2006年这一地位继续增

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已创下140亿美元,而中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

原油是中国自伊朗进口的第一大商品,在中伊贸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每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价值都占同期中国从伊朗进口总额的80%以上。伊朗近年来与中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2004年10月28日,中国和伊朗在北京签署了伊朗亚达瓦兰油田(Yadavaran)开发项目备忘录,由中石化负责亚达瓦兰油田的未来开发计划;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 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总价值达1 000亿美元。2006年,伊朗与中国签署了一份价值160亿美元的开发伊朗南部帕尔斯天然气田的合作协议。可以得出,新世纪以来,中伊已经入了以能源等经贸领域为主动力的飞速发展时期。

对发展中伊关系的基本审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东是一个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也是大国角力的场所。中国需要在这些极其重要的地区加强影响力,中东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地区性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在中东地区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中国伊朗的关系亲疏走向及其发展演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中东战略的实施效果,关系到中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的实现与否。

1对中国在中东地区大国话语权的影响

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宗旨。在继续推动大国外交、周边“睦邻、富邻、安邻”外交、多边外交等全方位外交的同时,中国正在力争奉行灵活、现实的新思路外交。然而,中东地区是我国外交的弱点,这既为我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提供了新的舞台,另一方面如何突破对中东地区的外交劣势,争取扩大在中东地区扩大影响力和发言权,也将是我们国家今后外交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在中东地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主要是以色列和伊朗两个国家。虽然两国都属于中东地区的热点国家,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坚实盟友,中东地区的唯一“亲美桥头堡”,是实现美国“新中东计划”的基地,其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追随美国的意志,为美国马首是瞻。以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记录为例,多年来以色列支持美国的议案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政府编译的文件数据,在1996年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中,所有华盛顿重要的投票以色列支持率高达95%,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拉脱维亚81%,与美国如此亲近盟友英国79%,法国78%,加拿大73%和日本72%。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与中东地区的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恶劣,至今没有还没有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所以,虽然中国和以色列双边关系良好,在经贸往来方面关系密切,但是很显然中国不可能对其发挥太大的政治影响力。

伊朗则不同,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头号敌人,两国关系正处于敌对状态。“9.11”事件后不久,布什总统在2002年1月的《2002年国情咨文》中将伊朗与伊拉克、朝鲜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国家,宣称美国在必要时将可能对包括“邪恶轴心”在内的“无赖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防御性军事打击。伊朗在许多问题上都与美国针锋相对,特别是目前的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伊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我国协调两国关系,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发挥大国影响力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极富想象力的空间。而且伊朗与中东地区的众多阿拉伯国家关系良好,在穆斯林世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对中国中东能源战略安全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成快速上升的趋势,中国如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2682万吨,外汇支出477.2亿美元,进口依存度为42.9%。并且各方面研究都显示,未来20年内,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伊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国。伊朗天然气、石油资源丰富,依据2007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截至2006年底,伊朗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89亿吨(1375亿桶),天然气可采储量28.1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1.48%和15.5%,均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伊朗还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大国,2006年伊朗年生产石油209.8万吨(434.3万桶/天),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4%,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目前,伊朗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而中国市场更是占了伊朗石油出口量的40%之多。

伊朗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之一。中伊能源合作历经近10年的拓展,截至目前,中国与伊朗已签订多达上百个长期的大型合作项目。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近年来的大型合作有六七个石油中下游项目合作,包括合资的大连LING精炼厂等,上游项目也有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等正在运作的三个项目。

3对中国中东经贸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影响

中国经济已发展到能量向全球释放、能源从外部输入的新阶段,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开辟新的市场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中东地区目前总人口约4.9亿,大多数国家居高收入国家之列,加上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该地区将逐渐形成一个仅次于欧共体、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世界大市场。中国和中东国家在经贸投资领域的互补性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结构的限制,中东国家对进口商品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中东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市场之一。

作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大国,伊朗的改革实际上刚刚起步,中伊经贸合作尚有很大潜力可挖。同时,伊朗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拥有6 000多万人口的大市场。2005年,中国与伊朗的对外贸易总额为1130.83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东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15.66%,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进口67.87亿美元,占整个中东地区进口的20.1%;出口32.96亿美元,占整个中东地区出口的10.77%。中国商品品种、质量受到伊朗市场认可,同时我们的商品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潜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伊朗消费者的喜爱。

伊中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很大。北京也在2006年成功完成了与伊朗签订的多个经济、技术承包项目。项目包括:中国参预建造伊朗查布哈尔地区的石油化工总厂。并将修建一条从伊朗的阿萨路维耶至锡斯坦和布鲁齐斯坦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线,而该厂所需能源将由输送管道线来保障。

4对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以后,中东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的消长变化。中东一些传统大国地位下降(如埃及、伊拉克,沙特等),伊斯兰政治力量在中东各国

发展壮大。西方甚至有媒体称:“中东不远的将来将是伊斯兰势力的天下。”

作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是伊斯兰世界的大国和强国,在伊斯兰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79年伊斯兰革命和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伊斯兰国家遍布亚非欧三大洲,总人口约14亿,占世界人口的1/5,许多伊斯兰国家跟中国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广大发展中伊斯兰国家也迫切希望改革和发展,希望能够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消除贫困和落后。中国也乐于扩大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和作用,依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紧密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保持中国与伊朗的良好关系,通过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以伊朗为代表的伊斯兰复兴对中国的西部安全战略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应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发展中伊关系,巩固西部安全。

5对中美关系的博弈互动的影响

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大失策就在于:伊拉克战争虽然让强大的伊拉克分崩离析,却让伊朗在该地区异军突起。特别是伊朗核问题的僵局始终没有新的突破,这让美国的大中东战略大打折扣。如果伊朗核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就算目前的伊拉克问题能够顺利地解决,美国还是不能够实现其主导中东的目标,因为在中东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个比伊拉克更加难缠的大国(甚至有可能成为核大国)与其作对。

在经济制裁已然启动仍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继续保持战争威慑力,积极推动多边会谈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根本途径。鉴于目前中国伊朗的良好关系,而且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美国要想解决伊朗问题不可能抛开中国和欧盟、俄罗斯等大国的参与和协调。这无疑为中国协调中美关系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使双方的博弈互动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比如涉及到台湾问题的处理等等。

对中国伊朗关系的战略定位

1伊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国家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区域性大国,在中东地区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东的政治经济格局。再加上伊朗核危机、中东和平进程等热点问题都与伊朗息息相关,凸现了伊朗中东大国的特殊重要性。中东地区是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影响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中伊关系的亲疏远近与发展演变,直接影响到中国中东战略的实施,影响到我国在中东地区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与否。保持和发展与伊朗的友好合作关系对发挥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特别是巩固我大周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伊朗关系基本定位为“石油贸易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是指在和平稳定情况下,维护各自国家利益,平等合作,相互协调,以求得共同发展的新型国家关系。它是冷战结束后新构筑起来的国家关系,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代表了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方向。鉴于目前中国伊朗关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两国关系的演变趋势,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伊朗关系基本定位为“石油贸易伙伴关系”。

从中国方面来说,能否从国际市场顺利获得能源和原料,不仅关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事关国家安全利益。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尤其是能源安全利益与中东地区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成为影响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伊朗将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来源,中伊油气合作有助于打开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新局面。

从伊朗方面来说,面对美国控制中东局势和石油资源的企图,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伊朗正在尝试开放本国石油资源市场,为其石油寻找其他安全的出口。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增的中国成为伊朗开拓石油市场的一个绝好目标。伊朗则显然有意由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原油输出国,以及投资伊朗油田的最佳对象。伊朗石油部长瓦兹里一哈马内今年6月1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加亚洲石油和天然气大会时宣称,伊朗正在同中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在中国储存战略石油储备,伊朗还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五国投资建造炼油厂。

因此,加强与伊朗等海湾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对保证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3中伊关系处于中国对外关系的第四层级

我国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重点,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处理好同各个大国的关系,同周边各国建立共同的利益,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夯实基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多边合作的角色。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布局。

中国一伊朗关系还没有、近期之内也不可能上升到中国对外关系的第一层级(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一美国关系是第一层级;中国-日本、中国-俄罗斯、中国-殴盟关系是第二层级;中国-周边邻国(含澳大利亚)关系是第三层级;中国与世界重要的能源、资源储藏国关系是第四层级,其余国家关系是第五层级)。目前,中国一伊朗关系处于第四层级状态,有望在21世纪初期上升到第三层级。

4中伊关系将在强调实效性和强调战略性之间选取平衡点

目前,中伊之间的关系以强调实效性为主,也就是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商品的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直接投资等领域,强调对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贡献为主。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平崛起的势头增强,中伊之间的关系开始会向强调战略性方向倾斜,谋求通过中伊关系的加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和作用,并最终在实效性和战略性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实效性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主,战略性以国家安全利益、国际利益为主。中国应该在默认美国在中东地区主导权,不挑战美国的主导权的现实前提下,以伊朗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适度有序的逐渐介入中东事务,加强中国“和谐”外交的感召力。

上一篇:员工代表选举通知下一篇:2020双11购物节促销活动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