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欣赏中成长

2024-10-26

让孩子在欣赏中成长(精选13篇)

1.让孩子在欣赏中成长 篇一

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学校让我有幸参加由四川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国培计划(2011)----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这十天的培训让我有幸聆听到了各级各类专家、教授对语文教学的前沿思考、精辟理论、独特见解;让我灵魂涤荡,充实无比,受益匪浅;让我思想转变,理念提升,激情澎湃,总觉得有好多的话想向大家说。今天受学校的安排我将自己吸取的精华向大家作专门的汇报,让大家和我一起共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都倍受关注、倍受争议,大家也非常苦恼。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转变了教育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学习了各种教学方法,我们是专专心心地学,踏踏实实地干,改革着我们曾经非常熟稔的传统教学。可是课改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看到如今的教学效果还是不见得那么好,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见得那么强,为此,我们都困惑不已,难道是我们的课程改革不对,教学方式不对,那语文到底教什么,到底该怎样教。其实这个问题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就曾提出过,他说:“语文是看起来简单却是最难教的学科,其问题之复杂令人望而却步。”纵观我们十年课改的成效,是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还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冷静地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今天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省培训中心杨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科的核心价值,没有清楚语文的本质,只注重表面的听说读写,不在乎内在的思想情感,以致三维目标隔离,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合作学习低效,阅读体验凌乱;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是让学生有海量的阅读,有真实的表达,有多元的理解;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思想更深邃,情感更丰富的人。”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搞清楚语文的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汉字的掌握和词汇的积累,学生需要掌握多少汉字,积累多少词汇,才能够达到“培养和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真正想过这个问题?为此,我今天向大家介绍学习一位老师,她是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的韩兴娥老师,我也是通过此次培训才认识的,她今年7月刚刚出版一本专著

《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社会反响非常之大。她十年磨一剑,一直致力于“课内海量阅读”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曾经《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这样评价她: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医治多年来“满堂灌”、“一言堂”的痼疾、对于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艰难宗旨和实现教师“授之以渔”的渺茫目标,对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老师们,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韩老师多年来一直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这样的教学进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却让所教的学生不但基础知识扎实、成绩稳定,而且挥笔成文,富有灵性,赢得社会的好评。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会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的成人成才,必须让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

老师们,通过对韩老师的研究学习,我发现她的教学观念真正的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不断的积淀,不断的内化,不断的升华,得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堂上,一切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中、小学生,都应该让他们自行阅读和思考。至于词语是否有绝对正确的理解,段落是否有绝对正确的划分,结构是否有绝对正确的认识,中心思想是否有绝对正确的概括,都没有太大关系。在大量而持续的阅读中,在不间断的语文学习进程中,他们自会得到深层的认识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韩老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简单,以以读为主,自读感悟,鲸吞牛食(意为多吞食,少咀嚼jǔjué,再反刍chú)

老师们,所谓的“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 “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老师们,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的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实践就大量阅读

教材外的读物。全班在语文课堂上同读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她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在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有时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由家长自己购买;三是由学校图书馆有针对性的配书。

实践检验,韩老师每学期低年级阅读量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老师们,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全力专注于阅读,但我们很多人是不敢想象的,觉得不可思议。就其原因:首先是我们使用教材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关注教材本身,而忽视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的文章浩如烟海,教材那几篇课文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我们只教那几篇课文,学生能有多大收获,能力能有多大提升。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表面上这是对学生阅读量的规定,其实是对我们语文教学质的规定,必须抓好学生的阅读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是不可能会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材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到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能自己读书,自主学习。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其次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对,喜欢专注于一篇课文大讲特讲,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占据着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深度探讨的机会,失去了很多自我习得的良机。《走进新课程》一书有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同时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学生的“参与”,参与“活动”、参与“合作”、参与“探究”、参与“实践”。谈到这里,可能我们很多人会说,老师讲不到,学生没学好,考试咋个办;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咋个办。实践证明,随着孩子阅读量的成倍增长,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力气。在“课内海量阅读”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就可以使向我们共同期待的“彼岸”。阅读的关键是在于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感悟,韩老师教学方法简单实效:首先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这样,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她先采取听录音、“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或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文章学生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不必作精细的讲解,因为学生只要反复的阅读就会有所感悟,只是还不能如成人清楚表述,况且有些感悟是可能用语言来描述的。其次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韩老师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某一本书,达到要求时由她抽查。阅读之前,她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三是可以选择精彩片断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她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并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其实老师检查的过程就是指导阅读的过程。

老师们,阅读的前提是必须先解决学生的识字问题,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那韩老师是怎样解决的呢?我通过学习发现韩老师的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并不同步,先识后写。她在一年级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韵语识字。韵语识字虽然生字密度大,但不是孤立地、枯燥地进行识字,而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性记忆,充分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韵文短小精练,通俗有趣,琅琅上口,极易引发儿童的联想,较好地实现了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积极主动的良性学习状态,达到了识字快与兴趣浓的和谐统一。她首先利用两三周的时间解决学生的汉语拼音问题,然后利用注音读本《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引领学生开始读书,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以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她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阅读小故事,整个一年级,她领着学生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老师们,韩老师在一年级就基本扫清了学生的识字障碍,打破了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敢于创新,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然后从二年级开始就引领学生大量

阅读,从我国古代的蒙学读本上升到古典诗词、成语故事,又提高到到经典小说、名人传记、优美散文、文史作品、科普读物等,学生读的书目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等。她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学生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从二年级下学期,她就进行作文起步教学,因为有了前期大量的诵读垫底,学生落笔基本上是有话可说,能写出流畅的文字。从人的记忆发展角度来看,生理学家早就研究得出儿童时期是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可塑性最佳的时期,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海量阅读,鲸吞牛食,拥有大量的储备,为其终身发展先奠定基础。

老师们,我们学习了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不难看出,今天的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关键是学生的本位缺失,语文的本质不明。我觉得韩老师在她博客中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实在:“我是平平常常的老师,做着平平淡淡的工作,没有好的口才,也不擅长写作,教改的出发点仅仅是想让自己的教学不再有那么多烦恼。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启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因此)我带领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识字,实现了教多本读物的大跨越。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才能让‘轻负担高效率’的美梦落到实处。海量阅读走进课堂,使‘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最重要的是,书香墨韵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是的,我们都是孩子成长的领路人,缺少故事的童年是苍白的,没有书香的人生是灰色的。书籍以卓越的象征和隐喻方式建立起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文本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大量阅读,披文入情,滋养生命,开启智慧,倾听悠远的历史回声,传承悠久的文化血脉,领略人类的的文明演进,感受多样的人文情怀。我相信孩子们与书为友,与书为伴,潜心阅读,我们循序渐进悉心指导,必将奏响语文教学的凯歌。博尔赫斯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让孩子们置身于阅读的世界,就能变成自由飞翔、拥有极乐体验的天堂

鸟!

谢谢大家!

2.让孩子在欣赏中成长 篇二

一、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

案例:女儿已到小学高年级,每学期的期中测试之后,学校都会召开家长会,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时,老师让我们在孩子的试卷背面,写上孩子的优点。这时教师问家长:“您怎么不写啊?”那位家长说:“我还真想不起来他有什么优点。”我忍不住说:“每个孩子都会有优点,只要你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教师也说:“您的孩子虽然顽皮一点,但是优点还是有的。我让大家写这个的目的,也就是想让您去关注您的孩子,鼓励您的孩子,给予孩子信心。”

那位家长摇摇头说:“他不爱读书,不爱锻炼,在家不做家务,挑食,还经常跟家长顶嘴,我还真没看到他有啥好的地方。”“好吧,让我告诉你,你孩子有哪些优点。第一,他很大方,在和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他懂得谦让,很有人缘;第二,您的孩子虽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可是一旦集中,反应特快,记忆能力很强;第三,他很善于帮助别的孩子。还要我再说下去吗?”“啊!有这么多的优点,我怎么从来没发现。”那位家长说。

孩子成长需要欣赏,需要表扬,大人的欣赏是成长的养分。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觉得孩子劣迹斑斑,那只说明你看待孩子的角度不对。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便学会了感激;生活在赞美环境中的孩子,往往“自信、自律、自强”。而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挑剔、动辄责备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胆怯或桀骜不驯。这种两极分化的心理,作为家长,需要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使他受到过意想不到的伤害?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有时比教师更重要。因为教师只陪伴孩子一程,而家长陪伴孩子一生。学会赞美吧,在许多时候,赞美就是点石成金。谁会赞美,谁就能点亮美好人生的希望。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

当看到孩子犯错,家长暴跳如雷,虽然得到暂时的发泄,但口不择言、图一时的痛快,会大大伤害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案例:女儿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古筝,兴趣浓厚,到五年级,准备报考六级的时候,得一琴行的朋友点拨,觉得进入六年级学习紧张了,没时间学古筝了,不如在五、六年级暑假加紧努力,把九级考过。孩子在旁听到我们的谈话,没表示反对,我便自作主张与古筝老师商定学九级的事宜。哪知孩子一听说学九级的曲子,觉得不可思议,在我的再三动员下,才勉强配合去学。可在上课时再也没有以前那股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了,总是磨磨蹭蹭,假期过去一大半,曲子弹得支离破碎。等到暑假准备考级时,孩子终于爆发了,从不逃学的孩子,擅自离开乐理课堂,想独自乘公交车返回老家。

当我面对孩子那忧郁、怨恨的目光时,我震惊不已、幡然醒悟。经过几天的痛苦反思,我终于想明白了,是我的急功近利、一厢情愿夺去了孩子的快乐,毁了孩子的兴趣。痛定思痛,我找女儿谈话,首先表明我这样做出发点是为了她初中时能安心学习、心无旁骛,不过没考虑她的感受,让女儿经受了内心的痛苦挣扎,这是我的责任。这次考级如果觉得没有把握,可以选择放弃,请女儿相信妈妈是爱你的。后来,女儿在同学、家人的宽慰下,经历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当看到我为此事满心疲惫,反过来安慰我说,她想明白了,这次既然都已经报名了,就去拼搏一下,同时还表示由于六年级压力大,又要面临考级,心理上有些调整不过来,让妈妈担心了。听了女儿的真情表露,我也不由潸然泪下,一次冲突在理解中化解,母女之间又重归温馨和睦。

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随机性、自由性,不像学校教育那么按部就班。例如,周末安排孩子学习之余的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充满快乐。我们总是尽可能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参与,野外的远足、野餐,去图书馆阅览等。暑假、寒假安排旅游活动,有时家长陪孩子去,有时鼓励孩子和亲戚一起去,今年甚至放手让她一个人和同学参加昆山小记者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孩子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

3.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篇三

首先,树立游戏规则意识。有一天,在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都高兴地要玩警察抓坏蛋的游戏,这是一个比较难组织的活动,因为孩子们要奔跑就有可能发生碰撞,“坏蛋”是否服从“警察”,也可能会发生扭打,但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我不忍心拒绝他们,便提了一些要求,看着孩子们快乐地玩耍,我也心情愉快地参与其中。但我的观察范围并没有缩小,及时地捕捉着每一个幼儿的身影,这时发现原先还较为集中的幼儿都在四散跑开了,离我们规定的活动场地较远,有的甚至跑到了大型玩具下面,我急忙叫他们回来,但收效甚微,孩子们还是我行我素,向不同的方向散开,我想要把活动范围重新规定一下,我看到一块有利地形,一定要把规则再定细一点,于是我把小朋友们都集中起来,规定他们只能在操场的一角活动,不能超出那个范围,谁违规了就让他多当一次“坏蛋”,那里有几棵大树,便于“坏蛋们”躲藏,这一次果然都按要求做到了,“坏蛋”被抓到后,都送到我这里来。

规则有了,游戏中的危险性降低了,但并不等于完全消除了。在抓坏蛋游戏中,奔跑中难免有碰撞或摔跤的情况,小朋友们高兴起来,常常顾不得什么危险不危险的,也不看看周围是不是安全的,因此,在奔跑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警察”还是“坏蛋”,在奔跑中如果摔倒或受伤,就等于输了,因为,警察他就不能抓到坏蛋了,而坏蛋受伤了,那么警察会毫不费劲就把你抓住了,这不就是输了吗?所以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小心不要摔跤、不要发生碰撞。当然,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仍然有个别小朋友摔跤,但没有发生上医务室的事。我发现,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在多次游戏活动中慢慢培养,而且,你把这个危险性说的严重了,有的小朋友会因为害怕危险而放弃游戏,说得太轻描淡写了,他们又不会重视而发生危险,因此,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我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更为重要,日常的小事中他们能够注意自我保护,形成一种习惯,那么在游戏中就会减少危险的发生。

4.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大多数教师怕乱、怕麻烦、怕出事故,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力。即使游戏时,也是集体游戏多,自由活动少;智力游戏多,其他游戏少;幼儿独立完成少。孩子们规规矩矩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集体游戏,抹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禁锢了儿童的创造力,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针对上述弊端,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逐步开展了小型多样、开放、任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玩具——球,因此球类游戏格外受孩子们的欢迎。我们要创造空间,创造条件开展球类游戏活动,让每一个在园的孩子运动起来,健康起来。球类游戏原本是件多么快乐的事,但当游戏与掌握技能、练习基本动作、完成教育目标等联系在一起时,就不一定快乐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们在球类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让游戏成为快乐的体育运动。

一、游戏中创建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

1.营造氛围,游戏处处充满快乐。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模仿、善于发现,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动作发展的不协调,对老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兴趣不高,时常出现抱着一个大皮球到处跑,有的甚至不愿意参与活动,独坐一旁。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我们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激发他们对球类游戏的兴趣。首先在每次活动中,我们应根据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音乐,在幼儿练习过程中配播轻快乐曲,这样除了能活跃活动气氛外,还能减轻幼儿运动的疲劳。其次创设活动情境,如“森林运动会”中,我布置了大树、草地,让小朋友扮成小动物;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铁丝网”,用自制球作“炸弹”;用五颜六色小气球挂在横杆上,让“小海狮”练习顶球。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孩子们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们游戏时兴趣不减。从孩子们欢快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快乐运动的渴求和满足。

2.激活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我们在球类活动中投放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如:羊角球、按摩球、小足球、小篮球、投篮筐等,还有我们自制的水果球、五彩球、毛毛球、橄榄球、保龄球、流星球等。为了让小班孩子爱上玩球,小班的老师和阿姨还专门为孩子们制作了动物布球,有熊猫球、小猪球,还有可爱的青蛙球;更有专门为幼儿球类游戏制作的辅助材料,如手球棒、过山洞、大口袋、梅花桩等。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适宜的玩具、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如体育运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球类玩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两人一起玩淘淘乐抛接球;对足球感兴趣选择足球;不太会拍皮球的幼儿就可以选择卡通皮球,因为卡通皮球不仅漂亮,弹跳性也好一些。这样,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器具,还玩出不同的玩法,兴趣越来越高,思路越玩越广,自信心越玩越强,身心也越玩越健康。

二、游戏中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

1.体验快乐,变统一为自主。

做想做的事就会快乐,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或不会做的事就不快乐。球类游戏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正是通过各种游戏,才使运动器具“活”了起来,使孩子在球类游戏中从模仿走向探索,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例如在“抛抛乐”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青蛙捉虫的游戏,把青蛙球往上抛,让它去捉网上的小青虫。幼儿主动探索怎样让“青蛙”“跳”得高的方法,兴致勃勃,每每青蛙球碰到小虫发出铃铃的响声时更是欢呼雀跃。如果把幼儿学习玩球比作航船,那么真正的舵手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在指导幼儿玩球的实践中,我们变“以集体游戏为主”为“以分散活动为主”,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自主锻炼机会,使幼儿在与周围的人或物互动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形成对人、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羊角球、小篮球、流星球让幼儿自由选择,先让幼儿分散自由玩,教师在一旁观察幼儿的玩法。当幼儿尽情地玩了以后,教师再让玩得好的幼儿来介绍他们的方法,并组织幼儿集体练习。这样分散集中交替进行不仅能调控幼儿的运动量,还能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

2.和谐互动,用幼儿喜欢的方式指导。

教师、幼儿是游戏中的两个角色,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教师还是幼儿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我们提倡老师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动作,这样对幼儿的积极参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指导开展活动:

教师提供、创设活动材料与情境,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玩法,并通过幼儿的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指导练习并巩固,从而使幼儿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参与,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展,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主动探索法,比如中班游戏“让球动起来”,老师出示刺猬球,引导幼儿想出办法:“怎样不用手使刺猬球动起来?”幼儿在自由尝试、探索、实践过程中“用脚、用肩膀、膝盖、头”等部分让球动起来,老师提供垫板、勺子、盒子等辅助材料,幼儿通过再次实践,运用各种辅助材料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然后老师总结,帮助幼儿巩固已有经验,内化为新的经验。

让幼儿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产生对运动快乐的体验,并逐步养成运动的习惯,这便是很受孩子们喜欢的体验教学法。比如在玩卡通皮球游戏中,我组织了森林音乐会,让孩子们扮演小动物,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之中。在滚球碰铃铛的过程中,幼儿体验趣味,体验乐趣,提高兴趣。

把球类动作的要领、规则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学习球类基本动作和技能时结合儿歌的朗诵,使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同时记忆动作要领或游戏规则,这种形象生动的方法叫儿歌辅助法,它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对于小班幼儿尤其有效。比如和毛毛球玩游戏时,教师编了儿歌:“毛毛球,真调皮,变成小马跳一跳;毛毛球,玩累了,牵着小手摇一摇;毛毛球,睡着了,背着身上轻轻走。”

三、让游戏活动延伸到各个角落

随着球类游戏的开展,孩子们对球类游戏的兴趣与日俱增,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非常注重游戏活动的延伸。

1.天天有乐——游戏延伸到每天的户外活动中。

每天的户外活动,操场上球类玩具满场开花,小班宝宝拿着可爱的小猪球、青蛙球、熊猫球在玩你追我赶的滚球游戏;中班的孩子对小篮球有浓厚的兴趣,正玩“勇闯三关”的球类游戏;大班的花样拍球玩得有声有色,快慢变速拍、双手交替拍、转圈拍、两两合作拍„„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孩子们获得新的玩球方法和经验,促进幼儿动作及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2.家长参与——球类游戏进入家庭。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球类游戏的浓厚兴趣,幼儿园开展了球类游戏亲子运动会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羊角球接力、推车运球、双棍夹球、袋鼠投球等游戏,这些具有趣味性、合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玩球的乐趣,更激发了孩子与家长的亲情,同时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了我们开展球类活动的意义和做法,掌握了家庭开展亲子球类游戏的方法,一些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玩具中多了皮球,有的家长还自制了不同的球类玩具和孩子一起游戏,使球类游戏从幼儿园走向家庭。

四、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智能

为了让幼儿开阔更广阔大游戏空间,除了注重球类游戏外,还应为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我们提供了纸板上的跳舞衣、外套、儿童头型等,开展了扣钮扣、系鞋带,扎蝴蝶结、梳小辫等活动,孩子们兴高采烈,乐此不疲,非常认真,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准备了旧纸板、废布料,开展拼布块、做钱包,钉钮扣、缝衣裤等游戏;提供了布娃娃,孩子们有的给布娃娃穿衣服,有的为布娃娃绣花被,有的织围巾;通过这些游戏,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

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进行科学游戏时,我们准备了小电动机、灯泡,导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连接线路,做电动玩具;从小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能力,孩子们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编制皮带、窗帘、桌布、手风琴;用火柴盒制作火车、小船;用玉米、高梁杆制作各种交通工具、日用品;用红萝卜切成各种形体,组合成房屋、汽车、轮船;用蛋壳制作各种动物头具,灯笼;用形状颜色各异的种子、树叶粘贴各种小动物,供舞蹈、表演用的花帽子和各种形状的书签;制作简易木偶,用于各种游戏活动。

5.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 篇五

摘要: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关键词:快乐 自主的空间 自由 合作 交流 感知能力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

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感觉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快乐”从何获得?

新纲要颁布后,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我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蓝猫》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蓝猫》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如何挖掘《蓝猫》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蓝猫》的歌!”“我想用《蓝猫》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蓝猫和淘气!......”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小画廊”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陶行之在二十世纪初发表的《创造宣言》时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时时处处创造的重要性;南师大屠美如,楼必生在《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中关“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述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特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师大许卓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了“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孔启英教授在《新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现代艺术以创造为前提,其基本特色是求新求异的创新。所以,幼儿艺术是发挥年幼儿童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我这里说的创新并不高深,而是指最初级的,简单的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创造,是儿童把已掌握的音调、节奏、动作等重新加以组织,形成新的形式和内容。它强调艺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给儿童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是幼儿能完成,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欣喜。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打上雨伞,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孩子们兴奋的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慢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教师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塔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等。然后教师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提议让孩子们用小雨靴来唱歌,孩子们尽情的在积水中玩耍,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三、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音乐欣赏活动《神奇的门》中,教师和幼儿在充满童话色彩的环境中,一起欣赏了一段充满神奇的音乐,并随音乐创编了小动物探险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必须想办法搭建神奇的门才能逃出森林。”孩子们在老师故意设计的冲突中开始了自己的创意,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热烈讨论起来,并开始迫不及待的自由组合开始用身体搭建了许多有趣的门:与同伴坐在地上,双脚靠拢塔了“脚门”,与同伴手脚着地用屁股搭起“连环门”,两人后脑勺靠后脑勺,手向后牵手,取名“人字门”......许多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尝试中获得。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让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教师引导幼儿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技能的表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创造的数量多少,而应关注自己成功的同时关注同伴的成功,关注自己的创造所给同伴带来的快乐,同时同伴的快乐才会使自己更快乐。

6.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篇六

----读《爱和自由》有感

《爱和自由》是由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编著的,该书是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最好的体现。作者深谙蒙氏教育的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角度阐述,写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科学、成熟、理性的爱,对孩子每一阶段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该书不仅适合家长阅读,更能给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全书探讨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理念,即“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性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六章“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作者指出:“简洁”是幼儿教学的妙法,它使语词袒露,直指对象。它排除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给出即时环境的主词。它非常对应儿童初期“电报语”的特点,突出要语,省略杂陈。比如作者举了一个反例,指出教师在教拼音时,为了便于孩子记忆,就说“a”是一位大夫拿着手电筒,“o”是一只公鸡“喔…”, “b”是一架收音机在播音。然后,当这位教师提问,指着“a”时,孩子们说“手电筒!”,指“o”问:“这是什么?”“大公鸡!”指“b”问“这是什么?”“收音机!”。作者又举了一个正例,用简洁的方法教拼音,直接告诉孩子“a”就是“a”,“b”就是“b”,“e”就是“e”。这样一来,孩子们倒能很容易说出字母的概念了。读了这两个例子,给我很多启迪,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挖空心思为学生想出一些口诀,以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知识点,结果却忽略了简洁这一妙法,即废话少说,直奔主题,让孩子们直接掌握概念。

7.让孩子在智慧文明中成长 篇七

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 家长不要去阻止孩子尝试新问题、新事物, 即使是错误的。孩子慢慢的长大, 他会用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去认识问题, 这时候如果家长强硬的阻止孩子去尝试某些问题, 往往会适得其反, 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长此以往, 孩子的心里会排斥家长的意见、建议, 即使家长是对的。我们的家长总有一种心理, 就是要保护孩子, 避免孩子犯错误。其实, 不必担心孩子犯错误, 不知道错误的, 又怎么会知道哪个是对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讲,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 不要去指责, 要耐心的帮助他分析, 这为什么是错的,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认识了错误, 才会避免犯更多的错误。

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 促进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孩提时的教育, 是人生的启蒙。作为父母, 我们应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亲力亲为, 做孩子的榜样。习惯有有益于人的, 也有有害于人的。有些习惯会使人过于刻板、触犯法律、导致失败、损害身体。。一个习惯于呆在家里的妇女, 往往失去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一个孩子若只和同性玩耍, 他 (她) 的习惯就会歧向发展;一个在责骂和嘲笑声中长大的孩子, 会形成一种对所有他讨厌的人都进行攻击的暴戾;偷窃成性的人会偷他所见到的任何东西, 尽管他根本不知道摩托车怎么驾驶, 机器如何使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思想家和作家赫尔芩:“生活里最需要的是礼仪, 它比最高的智慧, 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 注重孩子文明礼仪素养的培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 人际交往强调礼尚往来、大度谦恭、落落大方、举止优雅、说话礼貌。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 对人说话要和气, 遇事要谦让。在家庭生活中, 我们要求孩子要讲礼貌, 尊重长辈, 而且要求他们学会文明用语, 如:谢谢、你好、再见、认识你很高兴、对不起、没关系等等。文明有修养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 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 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 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 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 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 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 文明是一种修养。

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 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孩子小时候, 脑子里会有很多问题,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讨论, 耐心地向孩子解释, 父母积极地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 让孩子的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 就要从为孩子提出问题入手, 父母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孩子会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断思考。

孩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父母要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题目, 比如茶杯的不同用途、一个画面可能看出的答案等等。父母利用这样的方法, 让孩子从全面和新颖的角度思考, 让孩子勇于突破常规的想法,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便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 在家庭中要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见这样两种家庭, 一是对孩子娇生惯养, 甚至是溺爱, 这样的家庭, 孩子的一切家长都包办了, 孩子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怕孩子遇到困难, 怕孩子受累, 为孩子承担着一切, 总是包办代替, 孩子说:“我自己来”, 父母却说:“你不行”, 总是不让孩子动手, 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这样往往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 显得笨手笨脚, 容易产生自卑感, 遇事爱依靠他人, 缺乏积极主动精神。这种家庭实际是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是缺乏民主的一种表现。另外一种就是, 剥夺孩子的话语权, 父母要求孩子这样, 要求孩子那样, 唯独不管孩子到底想怎样, 一旦不符合家长的意愿, 就喋喋不休的唠叨, 甚至挖苦、打骂孩子。这种方法, 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错误, 还会使孩子为了逃避打骂而撒谎, 不敢讲真话。个性强一点的孩子则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变得倔强、暴躁, 更不听话,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 都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和谐的家庭, 要为孩子创设一种生活的舞台, 让孩子有表演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要参与进来帮助孩子。帮助的最好方法就是和孩子倾心的交流。家长应该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家长要把自己的意见建议提供给孩子, 让孩子去斟酌、思考, 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 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更是一种责任。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个父母都需要从自己做起, 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同时学会与孩子交朋友, 走进孩子的心灵, 发现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 才能真正有效的的担负起教育培养孩子的重大责任。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措施、培育方法及有效的训练技巧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国家有用之才, 除了与学校老师教育、学习环境以及自身努力密不可分外, 还与我们家长从小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分不开。

8.让孩子在竞选中成长 篇八

【关键词】幼儿 竞选 成长

1案例

每周五下午,我班孩子要进行班长、组长竞选。竞选者要即兴演讲,然后由其他孩子进行投票,票数多者竞选成功。今天的竞选活动中,贝贝和露露就要竞选本组的组长。

贝贝本身有过几次演讲经历,所以显得很从容。她说道:“老师好,小朋友们好。很高兴可以参加这次竞选,如果选我当组长,我会努力改正身上的缺点,发扬身上的优点,为其他小朋友做好服务工作。小朋友们,请相信我,给我一个机会,投我一票,我会做得更好,谢谢!”全体小朋友鼓掌,这时轮到露露了,因为他平时总喜欢欺负别的小朋友,所以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我为他的演讲捏了一把汗。露露说道:“老师好,小朋友们好。我知道我以前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这很不好,你们可以原谅我吗?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我一定改掉这个坏毛病,为班级多做贡献!”说着说着,露露的眼泪慢慢流了出来,其他小朋友静静地看着露露,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霸道的露露此时这么软弱。

我及时说道:“今天老师看到了很精彩的演讲,感谢这两个小朋友,尤其是露露,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好吗?”立刻掌声响起,我又继续引导:“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投票吧,投露露的请举手!”一只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就连贝贝也举起了手,这蕴含着小朋友们无数的宽容与理解,不禁让我感受童心无瑕。此时露露脸上露出了灿烂天真的笑容,他说一定会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在今后的几天里,我发现露露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主动帮助小朋友,而且很有礼貌,再也没有欺负小朋友的事情发生。

2教师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隐藏着很多教育内容。首先对于幼儿而言,竞选活动的公平性是很重要的,用这种方法竞选班长、组长,也更有说服力;其次,演讲的过程也是锻炼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最后教师合理的引导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3结论

幼儿的一切活动中都隐藏着教育机会,教师要尽量介入与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多一份观察、多一份等待,时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和谐、互爱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晓婷.承载爱的希望——浅议关爱幼儿成长的几点体会[J].剑南文学,2012(10):45-47.

[2]谭秀鸾.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2012(6):33-34.

9.让孩子在爱心评语中成长的作文 篇九

“你的画画得棒极了!教师节时,你送给老师的那份礼物,我至尽还挂在书桌前,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了你,想起了你的天真活泼和多才多艺。

每天我总是默默地观察你分饭时那不太熟练的动作,那认真的表情,和那穿梭于食堂与班级之间忙碌的身影,你总是最后一个吃饭。就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你辛苦了!老师多么盼望你学语文也能像画画那么专心,像分饭一样认真,成绩也像画画一样出色,那样你远在外地的父母将会多么高兴啊!”

我被这则评语感动了,于是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的“八股式”评语:“该生在校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学习刻苦,希望今后克服懦弱性格”等等,年年如此,大同小异,真的,让人感到乏味极了,想来家长和学生读了也会味同嚼蜡,不把它当回事。

评语作为一种定性评价的方法,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和道德行为评价等方面正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评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已被广大教师运用,也倍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那就是――爱心评语,笔者在此想探讨的是,爱心评语的内容构成及特点问题。

众所周知,对孩子们来说,每个学期末,都会从班主任手里接过素质教育报告单,他们最迫不及待要做的事,就是阅读老师给他的评语,要知道,这可意味着他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啊!对家长来说,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老师对他孩子的印象,也永远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因此,什么样的评语最能触摸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去自觉克服自身的弱点,让评语真正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爱心评语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肯定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评语的切入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所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我们的素质教育,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以肯定学生的主要行为表现和进步为评语的主体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撰写激励性评语的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大量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学生,但实际上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赞扬”与“激励” 的区别。

“激励”特别关注学生做的事情本身,关注学生为成功所做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及他们成功后所获得的成就感;而“赞扬”则把学生做的事情本身与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起来。“赞扬”的结果是,一方面学习可以通过评语感觉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承受着只有继续做好事情才能保持这种“位置”的压力,这使得学生难以放松地去学习和生活。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讲,这种结论性的赞美语言也不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在评估中过多地使用赞美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主张,尽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以肯定学生的主要行为表现和进步作为评语的主体。

首先,要肯定学生在本学期的主要行为表现。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体现综合性,突出重点;二是要体现激励性,就事论事。例如:

▲你酷爱学习英语,获得了区英语比赛的优胜奖;每天一次班会,你都要付出很多,从找材料、帮助同学练习到写串词和当主持人等,你都那样尽心尽力……

其次,要肯定学生在本学期的明显进步。班主任要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及学生因这种努力而获得的点滴进步与成功,都予以特别的关注。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班主任在评语中也可以顺便提及上学期在评语中对该生的希望。如下面一则评语:

▲还记得上学期奢武功对你的希望吗?这学期你的确变了,不仅上课爱举手发言了,而且作业比以前更清楚、更整齐了。更可贵的是,你克服了住处离学校远的困难,一个学期没迟到过一次……

三、以肯定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评语的高潮

近几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愈来愈深切的关注。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正确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笔者认为,用等级制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多弊端;用激励性、谈心式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虽然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它很难涉及学生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针对上述问题,在运用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时,我们应以正面肯定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做到内外结合,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即在肯定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对学生予以积极的评价。

我们在评语中要特别注意肯定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

1、有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基石。坚定的自信心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形成;学生良好的外在行为又会使自信心更加坚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下面的评语就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种肯定:

▲你的名字告诉人们,你是一个不怕困难,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孩子,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2、有顽强的毅力,能持之以恒。下面的评语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了较好的正强化作用:

▲在病中,你仍没有放弃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很快补上课,作业本上那一个个“优”展现出你顽强的毅力。

3、善于交往和与他人合作。合作精神被公认为当代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教师在评语中应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正确交往,并在交往中学会宽容与合作。请看下面的一则评语:

▲你关心同学,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是那么大度与宽容;为了做好老师的小助手,你无私地付出辛勤的劳动,老师感谢你。

四、以指出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为评语的结束

在评语的末尾,教师用诚恳的语言指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不仅能使评语的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而且有助于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应达到的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要让他们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否则学生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自信心。教师在写这部分评语时需要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不同性格和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方式之一:指出今后应发扬的长处

▲我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交上了“书”这个好朋友,愿你永远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方式之二:

▲如果今后你能在性格上变得再开朗些,再活泼些,那你就会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小干部。

方式之三:运用比喻,形象地指出努力方向

▲一棵小树苗,只要经得住风雨的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方式之四:巧妙地运用名言、警句

▲虽然你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但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克服它。“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一定能赶上大家!

10.让孩子们在赏识中快乐成长论文 篇十

摘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我们教育者的共识,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教师的奖励比惩罚有效。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赏识 快乐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我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对赏识教育深有体会。关于赏识教育,专家们多有议论,像周歧老师的《觉醒》、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王瑞富等人编著的《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等都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即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

一、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怕孩子骄傲――这是许多老师的顾虑,也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理念。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外国孩子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亲爱的,你真棒!我为你骄傲!”中国孩子同样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大多数妈妈则会说“别骄傲啊!”“这次题目挺容易的吧?”我的学生徐晓昱在上三年级时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可是爸爸妈妈、老师总对我说:‘你做的还不够。’为什么呢?我考了100分,他们说:“这是偶然,你能保持得住吗?……”看到这里,我深深地反思:或许是我们苛求完美,我觉得我们这种“谦虚”的教育方式并不恰当,因为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伤害了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失去自信。

我认为赏识教育的实质是爱,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不带功利性的爱;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从爱的基点出发,发现、发掘、抓住、肯定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每一次进步;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就在于对孩子的赞许、鼓励、夸奖、表扬……不要吝惜一切赞美的语言,充分发挥大拇指的功能,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愿意有“好话一句三冬暖”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来说“顺耳忠言”效果会更好。

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叫吕鑫宇,开学第一天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非常散漫,总爱做出一付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老师一说他,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我断定这是一个从小挨批评比较多的孩子,被说“皮”了,批评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有一次语文课,他钻在桌子下面偷偷玩拼图模型,我提醒他时,他用眼睛不屑地瞄着我,一条腿不停地颠着,做出一付不以为然的神态,但我已经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与不安。

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他预料中的批评,而是温和地问他:“谁给你买的拼图模型?这种玩具可以开发智力,你拼得很好,活动课上带来教教同学和老师,但上课时不能玩,你说呢?”他低下了,头脸红了。“今天先把玩具拿回去,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我已经看出你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这次谈话后,老师们都反映他有了“表现好”的意识,尤其上我的课,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

二、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自己的学生自己最了解,比如谁优秀、谁一般,谁勤奋、谁懒惰,谁有什么优点、特长,甚至怎样的个性等等。可奇怪的是大部分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优点持“不说也埋没不了”的态度,尤其拿自己班级的学生去和别的班级优秀学生去比较时,总是觉得脸上无光。我认为我们这样是作茧自缚,我教过许多的学生,你只要承认他还是个孩子,身上就一定有表现出来的和没有显现待挖掘的优点。这些优点就像一颗颗火种,一旦以正确的方式点燃,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可是如果不被我们发现,这小小的火种也可能自己熄灭,或被我们无情地压灭、踩灭。

我有一个学生学习确实很差,考试都不能及格,老师们都怀疑他智力有些不够,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我了解到他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有一天我发现他扫地比别的学生扫得好,我当即说:“啊,你扫地扫得真干净!”值日完后我又请他给同学们做示范并说:“张大林同学在家里一定特别爱劳动,看,地扫得真好,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当时他的脸有点红,头立刻抬起来了。当看到同学们有点钦佩的眼神时,我想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三、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孩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抓住的,而有些优点却由于或者是内在的、或者被压制埋没的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轻易被别人感觉到,但他只要有这个优点,一定就会有闪光的时候。作为有心的老师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那些问题比较多、习惯于挨批评,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你的这个优点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为你骄傲。”“你在这方面能做得这么出色,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够做好。”把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或者长期被所有人忽视的优点、优势挖掘出来并加以肯定,对增强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十分有好处。

总之,我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积极实施赏识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我们教育者的共识,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教师的奖励比惩罚有效。那么,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地成长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管理.(4):19。

2.F.戴维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G].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52-168。

11.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 篇十一

【关键词】自信心;关注;成长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望和理想的动力源泉。然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的要求参加活动,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困难惧怕、退缩等。作为教师应该多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积极的关注是自信的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自信的源泉。这些能使孩子感到安全,对他人产生基本的信任,使自己感到自身价值,从而充满信心的愉快的探索世界。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孩子,留心孩子的每点细节,使孩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起来。

教育案例:浩宇是班里个头最高的男孩子,却是最不爱表达的一个,他很少跟老师主动交流,也从不惹事生非。

早上,浩宇走进教室,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他没有问老师好,而是用眼睛认真的看了看老师(其实他很有礼貌,老师不勉强他)。他走到自己的橱洞边拿出彩笔准备画画,一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他还迟迟不动笔,老师走过去问“你想画什么?”“老师(思),我不会画”(发音不清楚是他不跟别人交流的主要原因),“画什么都可以,老师知道浩宇爱动脑筋,你先试一试”在老师的鼓励下浩宇拿起笔画了一个圆,老师及时鼓励“浩宇画的这个圆能变成什么呢?”“你试试看!”老师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再看浩宇的画,老师惊呆了,圆的底下画了一根树干,变成了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老师看后很是惊喜,因为浩宇从来没这么积极的做过事情(他一直不自信),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老师说“老师今天发现一个特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他会是谁呢?老师要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当老师走过去摸到他头时他会心的笑了,他笑的很自豪。第二天浩宇被妈妈领进教室,他主动和老师打了招呼,这声问候带给老师很大的满足。通过鼓励,老师在浩宇的心里种了一颗自信的种子。

通过这个案例看出,给孩子必要的关注和恰当的鼓励是孩子自信心产生的动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对每一个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关怀、宽松、平等、和谐的精神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满足孩子正当的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二、孩子的自立自主是自信的基础

自信是建立在自立自主基础之上的,对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会干的孩子来讲,自信只能是一句空话。孩子只有首先具备了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才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将有关知识、道理、技能的传授、练习,渗透于各科教学及游戏之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多探索,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

五岁的小雨经过努力学会了轮滑,对他自己来说是件很兴奋的事呀,慢慢地,他学会了穿衣服、系鞋带等各种事情,成功的体验使他对自我充满信心,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他也不会退缩不前,而是想方设法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来,自己做,不依赖别人,不断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肯定的习惯锻炼出来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出来了,自信就会在他的身上扎根。所以教师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自我锻炼中增强自信心。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自信的展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孩子的自信来自生活,来自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孩子就是在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在自信中不断的成长。

针对小班孩子刚入园的特点,老师相继开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孩子尝试整理自己的小被,叠自己的衣服,在做的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是有收获的,孩子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能使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拍球、接力赛、集体跳大绳、跳小绳、双手拍球、平衡拍球、小青蛙跳菏叶、滑板使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了竞争意识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使孩子充满信心的迎接各种挑战。

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带来无限快乐,教师带着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置身于课堂教学中难以感受到的情境中,收获了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丰富知识,真正让孩子做了探索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孩子能体验到发现的神秘和收获的乐趣。

自信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目的。自信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只要大家走进每个孩子心里,在孩子成长的空间中多给孩子赏识和赞许,多给孩子创造表达表现的机会,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冯晓霞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2002.4

[3]任环.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0期

[4]刘君霞.让幼儿绽放出自信的“花蕾”[J].甘肃教育.2010年14期

[5]敖春美.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邱蔚.如何培养幼儿合作与分享的品质[J].魅力中国.2010年06期

[7]米爽.浅谈幼儿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8]司蔚娴.自信的孩子最快乐[J].科学大众.2009年05期

[9]史蕾.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5期

[10]颉莉.浅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J].甘肃教育.2011年22期

12.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 篇十二

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照样可以发现思品课课堂上的一些奇怪现象:一些学生主动意识不强, 老师讲什么听什么, 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至于如何探究、如何形成成果、如何研究出一定的深度根本不去体会, 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活动、被动的研究, 让一节本应精彩的思品课因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而变得枯燥乏味, 整个过程稀稀拉拉、懒懒散散, 至于课堂所要实现的情感价值目标, 我想那就不言而喻了。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参与老师精心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 促进自身情感价值的成长和提高, 我也经常在思考。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

一节内容丰富、情感丰富的思品课, 必然会拥有大量的信息。作为老师精心备课的过程中, 会收集大量的资料, 如图片、视频、案例、诗歌、名人名言等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那我们不妨在课前让孩子先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料, 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 让材料丰满起来。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地表现自己, 我比你找的多, 我比你找的好, 我比你找的全, 这样还没有开始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就已经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的课堂学生不需要强迫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时, 我先布置了一个活动调查关于人类的起源, 也就是抛出了一个探究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热情很高, 有的上网查找, 有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收集了一些小时候的寓言神话故事 (上课带来了小学时买的书籍) , 有的找生物老师询问, 有的甚至去新华书店买来了VCD。在课堂展示的时间内学生都踊跃举手, 大声展现自己收集的成果, 如有的是关于女娲、盘古、亚当夏娃的神话故事, 有的是生命起源的视频资料, 有的是网上下载的生命起源历程, 有的是生物老师上课的影像资料。当有的同学找到和自己一样的资料时, 周围一片叹息, 当自己的材料独一无二时, 激动不已。在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适时地点评和总结, 课堂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二、课上让学生转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讲授, 填鸭式的灌输, 学生发展到后来只会是“一只耳朵进去, 另外一只耳朵出来”。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真正想要, 积极参与, 才能化老师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 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 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并自主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课堂的教学主旨和教育主旨。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也是自己愿意主动接受的课堂, 更是知识能力情感悄无声息内化的过程。如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章节中, 我播放了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部分视频———12岁小女孩何玥的事迹, 然后抛出了一个话题:作为一个农村女孩, 她捐献器官是否应该?同学们自发组织了辩论:甲方认为, 在农村, 这么小的女孩子生命结束肯定要保留遗体, 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对家人的尊重, 更是延续了传统习俗;乙方认为, 虽然她的做法可能在当地不是很适宜, 但却发扬了新时期的传统美德, 并且她的生命也延续了多人的生命, 这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讨论过程中学生唇枪舌剑, 从古到今, 旁征博引, 让我感叹智慧的力量,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课堂。在这里, 我适时地投影了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 告诉他们:人的生命不在其长短, 更在其质量, 如果每一个都能献出一点爱, 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课后让学生干起来

一节教育意义深远的思品课, 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45分钟师生的交流。德育功能的强化、情感的共鸣, 需要我们继续延伸课堂的内容。让每一节课在课后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落实到自我行动中来。对此, 我们思品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课后继续干起来的习惯。继续开展系列活动, 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延伸其教育价值。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结束后, 我们立即联系了学校团委开展了《感恩生命感悟成长感谢父母》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教材的内容, 学生自发组织了感恩系列手抄报、感恩系列征文、为家人制作一张感恩贺卡、感恩见行动———为父母做件事、爱在心中演讲比赛等活动。整个活动精彩纷呈, 内容丰满, 学生非常热情地展现了自己的各个作品, 用不同的形式对生命进行了赞美。有的学生在家里为父母洗脚、做家务、打扫卫生、按摩捶背;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爱心卡片, 上面写满了爱的心语;有的学生自己拍摄了一段VCR, 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股脑地倾诉出来;更有的学生请广告公司制作了一条横幅, 让学生写上爱的签名。多项活动的开展, 我们思品课的教育功效就不言而喻了。

13.让孩子们在体育课的笑声中成长 篇十三

下,可结果正应了那句古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们根本不理你的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发火是个什么概念!仅仅是楞了一下:“哎!老师嗓门怎么大了?”一会儿又我行我素去了。令你是苦笑不得,几节课下来,嗓子哑了,腿跑细了,可学生们一点进步也没有。苦恼的我彷徨着,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在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时兴趣索然,而我一说做游戏时,他们变会变得欢呼雀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我就从这里入手,开拓出体育课堂的新天地:

一、激发兴趣,在笑声中贯彻教学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儿们在欢乐的情境中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学生在初学集合排队时相互推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喊乱叫。教师若单凭枯燥的说教、指责、命令、压制,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针对这种现象,我把学生分为四队,男生第一排编成“苹果队”,第二排编成“香蕉队”,女生第一排编成“桔子队”,第二排编成“草莓队”,并给每个学生编号,如第二排第2个就叫“香蕉2号”等等,这样的编号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再集合时我只要说:“各队各就各位,看谁排得快”。学生就能迅速整齐地完成这项任务,随后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就可使学生由兴趣进入正式学生角色,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潜移默化的自觉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做好良好的铺垫。

二、循循善诱,在笑声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奇、好问、好动、好强是孩子们的一些特点,这也是求知欲旺盛的具体体现。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疗效。如站队时经常会有同学窃窃私语的现象,你想说话,好我给你说话的机会,我下口令“向右看——齐”时,你喊“齐”,我下口令“向前——看”时,你喊“看”……此举不仅满足了学生们说话的欲望,同时在潜意识里督促了他们排队时要快速看齐,一段时间下来,课堂常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再如,学习齐步走及立定教学内容时,大部分同学对于此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都急于去玩,于是我便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上课时我先将动作要领讲解一遍、示范一次,然后把练习完成动作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即让他们四人一组互帮、互助、互练、互学,觉得练习的差不多了就到老师哪儿“过关”,做对了便过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游戏”,做不对,对不起回去再练,看着别的小组的同学们顺利过关去开心的玩耍,我想其他的同学是不会甘心自己不同的待遇的,课堂练习的劲头就更高了。就这样我把练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便其被动为主动,学生参与的兴趣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上去了。

三、合理评价,在笑声中激励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更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肯定的需求尤为迫切,课堂上我及时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鼓励、表扬,使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例如:在站队时,有的小组没站好,我表扬站好小组中的一队:“瞧!苹果队站得多好!掌声送给他”不仅鼓励了听老师话的同学,同时也鞭策了其他同学。

又如:在爬肋木时,由于胆小害怕有些同学不敢爬,这时,我就请出一名胆大的同学进行演示,并对他高度赞扬,这种做法不仅向同学们证明了爬肋木并不难,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楷模,有利于课堂练习的广泛开展。

上一篇:学校管理中三种动力下一篇:小学生创文明城市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