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共16篇)(共16篇)
1.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一
马建平 浙江省绍兴县华舍街道人利小学 zjsxmjp@hotmail.com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富有情趣。加强古诗教学,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为此,这学期我在我们班作了有益的尝试,推出“每日一古诗”制度,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我每天安排值日班长当小老师,将我预先选好的古诗抄在黑板上。学生将此古诗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是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猜读,猜古诗的大致意思;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但求粗知大意,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如学习赵嘏《江上感旧》中“独上江楼思渺然”一句时,我让学生猜猜“江楼”是么意思。一学生马上脱口而出:“老师,我猜‘江楼’可能是‘江边的小楼’的意思。”我追问道:“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吗?”“因为我们学过‘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枫’是‘江边的枫树’,所以……”我对学生的回答大为赞赏。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又如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时,我让学生回忆带“独”字的诗句。学生马上回答出“独上江楼思缈然”这句诗。“诗人为什么对‘独’字独有情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学生说:“独,孤独、孤单的意思,说明诗人那时很孤独。”又有学生讲:“我感觉‘独’字不仅有孤独、孤单的意思,而且有包含‘我’的意思,表现了一种思念之情。”……在“独”中体会到“我”的意思,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说明学生已有了一种感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会贯穿他语文学习的一生。再如学习张谓的《早梅》时,我说:“从‘一树寒梅白玉条’这句诗你联想到了什么?”一学生出乎意料地回答道:“我想到了贺知章的《咏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我让学生说说原因,学生笑而不答。但我似乎已感觉到孕育在这位学生身上一种可贵的语文素养。这恐怕就是人们所说的“`顿悟力”,确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培养语感,提高他的文化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学习古诗,对学生培养和发展他这种能力进而提高他的文化素养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祖国优秀的文化必将滋润我们新的一代。古诗学习必将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
[培养语感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加强古诗教学一得]
2.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二
一、关注生活, 培养语感
语文源于生活, 反之, 又对生活其指导作用。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五花八门的广告、商标铺天盖地。广告大多短小精悍, 意蕴丰富。商家打广告, 是为了促销产品;人们选商标, 也有其目的。新颖别致的店名, 常受到顾客的青睐, 不是广告而收到广告之效。引导学生揣摩广告、商标、店名, 不失为领悟语感的好途径。请看著名影星周迅给某洗发水打的广告:想不到吧, 第一次见面, 亲近就是这么自然, 没距离, 没阻隔, 当然也没有头屑。这个广告, 前面说了许多, 最后一句轻描淡写点出目的, 轻松引入, 意蕴深长。领悟这类广告词等, 不仅仅能认识和判断文字语词的妙用, 而且语感在其中起了再创造的过程。
在校内外, 学生们随处可见标语告示。引导他们留心观察, 学生们还真的发现里面蕴涵语感的例子不少。有些标语直抒胸臆, 富有感召力。如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是:“一个人学习得越多, 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 忘记得就越多;忘记得越多, 知道得就越少,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呢?”仔细玩索它, 发现它在近乎悖论中揭示了学习、教育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如今, 人本的意识在社会上已经提到新的高度。尊重人, 特别是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日益高昂。上海某实验中学就出台了以下校训: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这条校训无论谁看了都舒服, 家长哪有不把孩子往这里送的道理。朱光潜说“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 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 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其实, 不仅是诗, 一切文学作品, 包括标语告示, 都要靠读者的语感维系, 不能脱离语感而独存。引导学生阅读任何文字, 都要在头脑里琢磨琢磨。多琢磨, 多思考, 多感悟, 语感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 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 (摩尔根《古代社会》) 可以说, 通过语感的积累, 语文素养会逐渐提升。
其实, 校园歌曲, 流行歌曲, 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途径。生活中充满了歌声, 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易于接受新东西, 许多学生不仅喜欢唱歌, 还自己改编歌词。如有一位同学这样给《真心英雄》填词:在我心中, 老爸最凶, 常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 老师最凶, 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 老妈最凶, 常常把我骂得头晕脑昏。这首词, 虽然听起来不雅, 却实则是学生心声的流露, 语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说明这个学生不仅会唱《真心英雄》, 还细细体悟过,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面加以夸大。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欣赏, 品味, 并将优美的歌词记住。像上面的例子也要引导得法, 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肯定学生创造性的同时, 也要指出其缺陷。荣格说:“人脑已蕴藏一个人怎样去认识世界, 与世界处理关系的意识。”一般来说, 一首好歌, 它的歌词应该是优美、健康的。总之, 留心生活, 品味语感, 可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 从而达到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加强阅读, 强化语感
加强阅读训练, 也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对其中的精美语言, 精彩片段要仔细阅读, 细细咀嚼。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想象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于充分调动想象力, 通过想象达到听声辨义。语言有局限, 有时不能穷尽一切之意, 而语感参与其中, 学生则可以避开这种局限, 领会言外之意并于言外获得无限丰富, 无限悠远的内涵。言外之意实际上将语言感觉化, 想象化。梅圣俞在《续金针诗格》里说:“有内外意, 内意欲尽其理, 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 方入诗格。”其实, 漫画幽默都具有内外意, 其微妙之处全靠读者意会, 读者如何意会呢?发挥想象, 以语感悟之。如《读者》上有一则幽默, 说的是哥伦比亚某处有一块警示牌, 上面有这样的字:阁下驾驶的汽车, 时速不超过40公里, 可以欣赏本市的美景;超过60公里, 请君上本市最好的急救医院;超过80公里, 祝君安息。许多学生都看过, 仅仅付诸一笑, 不与深究。我引导他们, 想象一下我们本地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 比较一下有何不同。他们说许多标志是在转弯处标一个弯箭头, 表示要转弯了, 车辆要慢行;在危险处打一个感叹号, 要司机注意安全。这样一比较, 学生就领会了这则幽默的精微之处。劝说的内容一模一样, 措辞不一样, 所收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马克思也说:“人不仅在思维中,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学生喜欢看故事, 听故事。于是, 可以抓住时机, 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感。一些历史故事, 蕴涵丰富语感, 值得品味。刘邦做了皇帝后, 有一次问韩信:“卿看我能带多少兵?”“十万”“那你呢?”“多多益善。”刘邦听后再问:“那你为何在我手下?”韩信一听, 马上敏锐地意识到皇帝不高兴, 当即说道:“陛下不善将兵, 而善将将!”这几句话, 不啻于在战场上, 惊心动魄。刘邦问话, 暗藏杀机。他未做皇帝时, 尚能礼贤下士, 做了皇帝之后, 担心皇位, 有忌贤害能之心。这是对韩信的试探, 幸而韩信语感敏锐, 随机应变, 巧妙回答, 在关键时刻定了刘邦的心。历史上有一位爱好书法的皇帝, 有一天写好字后, 兴趣来了, 问当时最好的书法家:“我写的字与你的相比, 哪个好?”书法家知道, 不能让皇帝扫兴, 但又不能撒谎, 机智的答到:“帝王之中, 你书法第一;臣子当中, 臣书法第一。”这句话仔细品味, 意味深长。这位做臣子的书法家, 既没有恭维皇帝而失去自己的人格尊严, 又实事求是, 保全了皇帝的面子, 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因为无论何时在位皇帝只有一位。真是妙答。学生听后, 拍案叫绝!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语感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语感是心灵的感觉, 是一种精神感觉。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可以培养的。从生活入手, 不失为捷径, 但学生精力有限, 不可能每种生活都去经历, 要拓展他们的语感, 应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功效。
语感是一种内在的知识, 隐含在语言经验中, 领悟语感, 只有通过不断的语言刺激和语言实践而逐步获得。感受、认识和理解生活, 加强课外阅读, 可以为到达语感彼岸, 架设一条桥梁, 从而发现更多的东西。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篇三
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改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让语感在阅读与诵读中回归
语感敏锐的程度与个人的阅读量成正相关,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语感的强弱与他们的阅读量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语感好的学生的阅读面都比较广,也大多有较好的阅读习惯。相反,语感差的学生往往不注重阅读,也缺少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些精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诵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时,我们发现古人早就紧抓诵读这一教学方法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古人语文教学的经验之谈。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诵读。事实上,反复的诵读过程,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读得多了,自然就对语言的节奏韵律有所把握,甚至在诵读中,学生还可以获得语言领悟中一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体验。当然,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诵读时也不能像古人一样单调,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配以动作。以身体的律动去应和语言文字中的节律,我们还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比如带着感情去读;在方式方法上也应该多样,比如分角色读、精读与范读相结合等。当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时,他们的语感培养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让语感在咀嚼中精细化
语言文字的精细之处需要学生慢慢地体会。俗语里有“咬文嚼字”之说,我认为语文教学很有咬文嚼字的必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去感知语文文字的精细之处,让他们的语感更敏锐。比如:为什么采用这个句式而不用那个句式?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而不那样安排?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读的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赏析作者行文结构之精妙,体会遣词造句之匠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感才能够更精细更敏锐。
让语感在美的熏陶中顿悟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感觉体验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样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往往在反复的诵读与赏析中,还不能理解与把握,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体验仿佛是遭遇到瓶颈效应,这时候教师可以试着用美育去打破这一局限,以期学生的语感在顿悟中获得层次上的突破。例如:教师可以把音乐美术舞蹈引入语文教学,在艺术美的感受中通过感觉上的通感心理机制,打破那道局限性的门。从另一方面来说,语文可以算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的艺术有共通之处。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代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感的培养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在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视听等感觉中时,学生的体验获得了更直观的形象、更广泛的外延与更深刻的内涵。在美的潜移默化中,在不经意间获得语感顿悟,为培养更高层次的语感提供了契机。
让语感在实践中沉淀
4.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探析 篇四
摘 要:?Z文的核心素养及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语文学科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及能力。文章主要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文能力;人文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8-0042-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色彩及工具性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及素养的重要科目。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及应试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语文学科价值的实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涉及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人文素养等方面。而核心素养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帮助学生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及融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态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句的积累及语感、语文思维、学习方法及习惯等方面,其与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及交际能力息息相关。这些内容是语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该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汉语作为人们的第一语言,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而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语言素养技能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所在。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及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文精神。
三、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进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课堂教学协同性,改变以往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客观世界的研究放在重中之重,进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打开学生的未知世界,加强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体验放在首位,最大程度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情境,保证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内化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其主要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的积累、思想感情、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的融合。因而,从某种角度来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新字词、查询工具书等学习习惯,特别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要会进行批注,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将好词好句进行摘录及记忆。
在全新的语文教学背景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上的两个大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加强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众所周知,语文是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础所在,语文教育更是被视为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摇篮。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这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战略实施。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改进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两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语文课堂本身,深挖课堂,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与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5.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五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小学 潘莉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生成性的畅所欲言,我们就要进行更大胆的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
一、提出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二、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阐述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 “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开展语文活动的一些具体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周总理,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 ”、“ 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6.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2000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而语文教材一册书只有20几课,按每册平均25课每课平均800字计算,一册语文书仅有2万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六年里学生也不过阅读24万字,还不足课标要求总量的零头,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课标要求的这一保底数字的。而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面对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不断推陈翻新的知识信息,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这知识爆炸时代的主人,不被社会淘汰,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为学生奠定广泛丰厚的文化基础,以使他们一生的发展更具有较大的后劲和潜力。而让学生走出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使孩子达到课标要求并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阅读习惯差。根据调查的发现及调查结果显示,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喜欢并自学阅读的习惯。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足全班的一半,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硬性规定的;竟然还有11%的学生对此报无所谓的态度,情况堪忧。自觉读书的不足班级学生的一半,每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12%,有小部分同学仅仅停留在15分钟左右,阅读时间不能保证;尤其是喜欢看电视和上网的比看书的多,仅5人左右表示对书非常入迷;16%人的人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则丢在一边,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则不言而喻。
阅读内容单一。已经上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看漫画、童话、故事类书籍,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不足班级的10%。仍停留在中、低年级水平。和有学习有关的、辅导资料、作文类竟占到全班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学生阅读的书目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文学,不喜欢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画面有趣内容幼稚的娱乐类书籍,阅读内容趋向单一。
读书太少、藏书量有限。据统计,学生平时读的太少,每学期不过三两本(鲜有名著),与语文课程标准之要求(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相差甚远。学生的藏书量更是少得可怜,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势在必行,而且此路任重而道远矣。
一、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二、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中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有一个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三、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荐了同题材的故事《华罗庚归国献智慧》。为了避免拓展形式的单调,在教学中我用的最多拓展阅读指导的方法还是进行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一般是在学完相关的文章或一个单元后使用。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组织学生比较研讨,学生就会发现:杜甫的《闻》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情怀的,而陆游的《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感情的,这一“喜”、一“悲”表达方式虽不同,但表达了两位诗人相同的情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古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四、搭建平台,展示拓展性阅读的成果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在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次最多,而且凭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实力一举夺得高年级组第一名;在校“百字竞赛”中也获得了同样的佳绩,这对于一个语文成绩(五升六)全镇倒数第一的班级来说,真是太不容易。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呢,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中,全班语文平均成绩由接班时的68.2分一下子提高到82分,平均成绩提升了13.8分,这是多么娇人的成绩!虽然我对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坚信不移,但面对如此大的飞跃,还是感觉有些意外,那一刻,13.8这个普通的数字,成了阅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见证。
总之,通过实践,我班学生经过一学期对拓展阅读的热衷,他们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年级的其它班,主要表现为:课外知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上课个个发言踊跃,表达流利;读写结合,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投稿量、发表量均高于同年级班,列年级首位;研究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表现突出,以期中考试为例,课外阅读正确率达87%;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7.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七
一、创设情境,激情朗读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活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情境的渲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朗读的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都是如诗如画,情境交融的妙文佳作。写得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文章,在导入新课时,着重以情导入。教学时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教师语言特长,创设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发学生朗读情感之弦。例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先播放了优美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然后又富有感情地介绍创作人阿炳的情况:四岁时失去母亲,长大后又失去父亲,二十一岁患眼疾,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通过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双目失明、命运坎坷的人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名曲?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萌发出学生朗读的激情。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做出正确的引领作用。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引导朗读,激发情感
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感悟中产生情感,陶冶心灵,促进思维的发展,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亲之间的关爱之情,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处处细节的描写。在教学“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部分细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这一段话,抓住重点词“恬静的微笑”和“紧握着”来体会。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这幅感人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然后让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最后让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悟父母亲之间的关爱之情。
当我问学生:“你的父母亲之间有哪些像这样平淡无奇的真情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妈妈有时加班回来晚了,她怕黑,爸爸就骑摩托车去厂里接她”;有的说:“爸爸有时候睡到夜里腰疼,妈妈就起来帮他按摩”……从学生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爱如茉莉”的真情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四、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先在教室四周挂上图片,列举讲述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倍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惨痛历史以及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的目的,再学习詹天佑为维护祖国尊严,勇挑重任,并以富有创造性的智慧和才干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为祖国争光。再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詹天佑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渐渐地鲜活起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坚定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努力读书的决心,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目的。由此看出,通过反复朗读、动情地朗读,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五、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创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8.在读写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八
笔者执教的这12年,深感教改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让太多的色彩迷惑了双眼。剔除那些浮华的藻饰,拨开迷雾,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做好,才是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读出味,写出情,学生拥有了这语文的基本功,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语文教师就功德圆满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是古人对读书的高见,今人也深谙此道。没有广泛的阅读,是很难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的。课内阅读只是九牛一毛,课外阅读才能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语感。按照新课标,应让学生读完十二本必读课外书,教师还可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名著,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拾贝。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写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读书心得。教师更应找机会与学生交流,把学生的优秀读书心得装订成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可订阅报刊,学生可互相交换书籍进行阅读,更可有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班级形成浓厚的阅读气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的。如果不在一个“读”字上下功夫,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修练成一个儒雅的、有书卷味的语文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上有诱人的书香,学生会从心底里接纳、喜欢,学生更会因教师的影响而爱上读书。那么,语文教师就是天底下最称职、最伟大、最幸福的教师了,在教与不教之间,教师已经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
读书为写作作好了铺垫、积累,“我手写我心,抒我情”,这是创作的最佳境界。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应该是连评价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个学生会写出如此精彩的东西。这样的作文是学生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体验和学生的情感。
十几岁的学生写作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性为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学生所能拥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学生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学生率性地写生活,朴实地写自我,不加掩饰地描摹与诉说,本身就是崇高,就是庄严。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背诵,注重积累,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要同样重视。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如何视野开阔,没有一定量的背诵积累,如何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因此,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这就需要有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还要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还可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制作有关名人名言的网页,并有选择地进行背诵,把它们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只有大量占有语言材料,才能在习作时文思泉涌,挥洒自如。
一学期结束之后,让学生整理出自己的好习作,并加以修改,然后制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电子报刊等,并在班级展示。当学生看到自己精美的手抄报上自己的作品时,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学生爱上写作了,语文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也终于迎刃而解了。
9.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九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
夏卫兵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其落脚点在于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实践,创设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是点燃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火花的重要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己对话,是自主学习火花的迸射。综上所述,解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的学习方式放在首位,区别于被动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动的过程,自觉的过程;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决定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因势利导,让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参与个性化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实践,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萌发独特的体验和见解,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爱语文、主动地学语文、生动活泼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只有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学习方式,才是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地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自主学习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将做法和粗浅体会书于后。
一、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的、生活化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潜意识的语文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语文课由40分钟扩展为大课堂,整合课内外的教育资源,为语文课堂这口“渠”提供“源头活水”,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在潜意识中学习语文,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
1、在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一位老师在他所提出的“渔场”理论里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是关于学习指导理论的一次革命。在此,笔者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授人以渔场不如引导人去发掘渔场。上述说法都强调了渔场的重要性。的确,没有渔场,孩子们又怎么能学会捕鱼的本领?我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更要引导他们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生活。只要学生去发掘渔场,生活处处是渔场。在渔场里学习捕鱼比在教室里学习捕鱼更快,同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仅仅在书本中学习语文,更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又将促进学生在更大的层面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生活是学生的活教材。因此,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同自己、同生活对话,在潜意识中自主学习语文。比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自由对话本上,吧自己认为精彩的、最喜欢的内容——从书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歇后语、脑筋急转弯、笑话、谜语、平时写的自由习作(包括句、段、篇)、剪贴的手工作品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辑成《假日生活》(书)或报,取自己喜欢的名字,并展览评奖,对于少数刚开始不喜欢用书面形式编辑书报的,引导他们在兴趣活动时间,说自己假日生活当中的深切体会,待他们看到别人的大作,觉得很有意思后,再鼓励他们也参与“编辑工作”,并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 时把听说读写跟语文系列趣味活动紧密联系,在每天“我想说”时间里自由演说;在“小记者之家”里介绍自己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在“小小讨论会”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走上街头当“文字医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课本剧……把学生的生活和时事作为课程资源,把“伊拉克战争”和“非典”话题引入学生的习作或口语交际……在黑板上的左上角每周展示一首诗词或名言供学生积累,六年下来,积累量很惊人;将学生关注的话题内容或历史事件贴在教师的后墙上,供学生了解、阅读……诸如此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或为学生营造了学习语文的“鱼场”,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捕鱼”——学语文的思维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学科整合中自主学习语文。
新课程淡化了语文学科本位思想,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把各科知识都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尽可能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所用:以歌促学——把某些韵文改编成学生喜爱的歌,或在教学某篇课文前后教唱、欣赏相应的歌曲,如教学《浪花》一课,借用《赶海的小姑娘》的曲子,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哼唱“松软软的沙滩,金黄黄的沙,我坐在沙滩上,光着小脚丫。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以画促学——学生在读书或做作业的过程中,用画画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把《桂林山水》飘荡着山水灵韵的文字变成笔下跳荡的线条;以自主的“做”促学——同是学《桂林山水》,爱画画的孩子画画,爱唱歌的孩子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爱表演的孩子做起了划船的动作,喜欢诗歌的孩子吟起了自编的诗,善于观察生活、查阅资料的孩子向大家介绍祖国的秀美山川; 以活动促学——做了“盲人购物”、“掰手腕”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后,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经过和细节,谈谈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感悟,并将游戏的经过和体会写下来……
3、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娃娃家里没有课外读物,有几本也仅仅是作文书。没有广泛的采撷,何来丰富,何来厚积薄发。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中心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安排中午、自习课、读书指导课等时间引导学生读书,教他们怎样做读书笔记,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名著,诵读经典,读行天下,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先贤对话,启迪智慧,增长见识。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做好榜样。定期开展读书成果交流会:老师美文联播(给学生度精彩的故事、精美的文章)、学生美文点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美文、故事或读书的感受体会等)、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开阔眼界,丰富积累,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对话,于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中,点燃自主学习火花,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基础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满怀期待和向往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同教材、伙伴、自我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引发心与心得交融、情与情的碰撞,点燃他们自主学习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举。
1、自主地同教材对话。
改变以前的串讲串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阅读实践:比如常规化的“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在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悟“自己”的处境,如《凡卡》、《小抄写员》、《地震中的父与子》;比如跨越式的“角色”阅读——学习描写风景区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导游,如《桂林山水》;学习写动、植物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人与自然》节目的主持人,如《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学习戏剧色彩浓的,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演员,如《奴隶英雄》……总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方式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把听、说穿插于阅读中,把写“潜伏”于阅读中,实现自主听、说、读、写的交融。如教学《开国大典》,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手段简介时代背景、展示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等场合冉冉升起的感人场景后,摒弃传统的逐段讲解方式,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记者,曾经是战地记者,要用最富真情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做现场报道。孩子们都想把报道做得最好,于是,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遍一遍地进行“幕后”练习——和教材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准备后,“最富真情的声音”出来了,“现场记者们”争着“抢镜头”,“现场观众”热情洋溢,教室里掌声不断……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当作现场的农民、工人、教师、医生,或是一位早就盼望着在新中国的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在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尝试让学 生上台来讲,比如在学习古诗时,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去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到上课时鼓励学生上台来为大家讲解,对讲解的效果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最后由老师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我要学”转变为“我要教”的积极态度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探求,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也轻松。
2、自主地同伙伴对话。
每一个学生都是其他学生的伙伴,都是活的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破处了秧田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伙伴这一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伙伴自主地对话。比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写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片,提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图片。上课时,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鼓励孩子们,最想跟哪些伙伴讲图片的故事,就马上告诉他们,说完了,吧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来,让老师和同学也喜欢这图片!在教师的激情鼓动下,学生自由选择伙伴,饱含激情地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他们可以下位置,可以和同学、老师自由交流,师生一起感受美丽的图片后面稚拙而美丽的故事。
3、自主地同自己对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同自己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有助于推动自主学习进程的螺旋式上升。一般来说,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同自己对话:一是处理好独自质疑和独立释疑的过程反思,即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对课文提出疑问,且在进一步的独立阅 读中试着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就是典型的“自读自悟”过程。如有的孩子在阅读《中彩那天》第一遍时,提出:“我”中了彩为什么还不高兴?笔者引导学生再读书再想想,看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问题参与合作学习。或引导对同一问题最感兴趣的学生在一组,重点探究此问题,或先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比如第五册《作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说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中彩那天》“为什么彩票上面有一个淡淡的K字?”等等。三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之后、在课堂当中或结束之前,进行课堂独立反思:今天我做的最好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还要做些什么?……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困难时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行!”让他们自我鼓励、自我鞭策,使语文自主学习达到崇高境界。
总之,我们“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陶行知语),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学习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就能和孩子们共同感受“润物细无声”的自主学习新境界,共同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共同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效峰 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5 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1999.5 [3]龚春燕★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
[4]柳斌
朱永新
10.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十
中图分类号: H 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152-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只有阅读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所以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这就是所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那么如何开展绿色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地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
一、培养阅读兴趣,首先从词句训练开始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既增加了文章理解与认知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口、眼、耳、脑等身体器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内心情感的丰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朗读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和语言实践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感知以趣,趣知以读,读之以思”,呈现思维上的递进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要特别注意平仄、押韵。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特别是绝句,寥寥数字就表现了很美的意境。因此读之前一定要学生理解诗意,才能读出诗中的韵味。例如《春晓》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实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疑问处,阅读的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便在读的过程中仔细认字,积极思考。第二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诵读、轻声读、默读、赛读等进行充分的读书,自主的思考。讨论问题时,在关键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明”的能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个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寄情于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阅读,如《望庐山瀑布》等,可用“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包公审驴》等可用“读时按自己的想象加动作”的方法,学生都喜欢这样的阅读,读得有滋有味,配以动作表演时,也有板有眼。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第四层次的读,是指导个性化的阅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
三、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化积淀
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句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培养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靠感情对感情激发,靠智慧对智慧启迪,然而这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因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定时定量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要求。我们从课文涉及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文坛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当代文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可以接近生活。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一度的高考优秀作品。把这两方面选出来的作品编成书目印发给学生,学生读起书来就不会盲目被动。第三,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纸杂志,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在阅览课上或业余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假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四、在阅读中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升创新品质
想象是人脑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科书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特点,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11.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一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时不可想象得,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
二、朗读的作用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他的这一观点我极为赞同,而且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读书听,有时还尝试配乐朗诵。在朗诵中,让学生领略《春》的艺术魅力,感受《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體会《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欣赏《望岳》的气势与胸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第二,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方面的益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切身的体会。我在设计《同志的信任》朗读时,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方志敏同志被捕时与国民党两个匪兵的对话。同样一句话,处理不同,效果大不一样。能艺术地朗读,人物的身份、性格甚至神情、心理,都能一读而毕现;文章的情趣、意境、主旨都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感悟。可见,斟酌朗读的过程,反复朗读的过程,也是领会文章、分析文章的过程。
第三,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着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
第五,朗读,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着双翅膀的空气。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没有联想和想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魅力。这样,他们就会有联想和想象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第六,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从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当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时,他们自然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尤其是在今天,网络的普及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
第七,朗读,是积累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积累,自然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于积累,方能后积而薄发。而积累的过程如同化蛹为蝶,想成为蝴蝶,必须经过成蛹的过程,相对于蝴蝶短暂的翩翩飞舞而言,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八,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谈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九,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要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在朗读中,学生会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当面对话,甚至与他们融在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会因他们的命运和态度而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12.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方式
(一) 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源自于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教师若想对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行培养, 那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语感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但这种理解却是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理解的基础上, 生活实际将会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框架, 以此来决定学生的语感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描述, 学生要想体会到文章的精髓所在,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以生活为根本, 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实际是学生不断学习进步的基础, 教师应在生活中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 提升积累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增加, 知识储备也在逐渐丰富,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积累是提升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积累经验又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 会不断思考文章的大意, 感受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种语言的结构和文章的构造等,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语言也经过不断地变化, 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 提升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 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感的体验, 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 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训练, 而最好的训练方法便是朗读。因此, 教师要促进学生多朗读, 在口、耳、眼以及脑同时运动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到语感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朗读, 学生通过对古诗词中语气、语速的变化来体会文中的情感, 能够培养自身的语感能力。例如:在讲解李白的诗词《赠汪伦》的时候, 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 使学生体会到语气的变化等, 然后学生在进行大声朗读时, 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诗词中的情境, 并把感情融入到诗词中去。尤其是学生在朗读“挑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行”后, 能够深深体会到作者心中的不舍情感。另外,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进行联想与想象, 不仅能够体会到诗词中的精髓, 也能够培养自身的语感能力。总之, 通过不断的朗读训练, 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策略
(一) 增强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方式。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摘抄一些笔记, 如句子或段落等, 并且进行背诵;另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来写一些自身的感受,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心以及积极性,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利用影视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影视资源已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部分家长认为, 孩子关注影视会影响学业, 所以会阻止学生观看一些电视节目, 其实他们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一些电视节目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新闻联播, 学生通过看新闻联播能了解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国家的一些局势, 进而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再如, 少儿娱乐节目, 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少儿娱乐节目, 不仅能够放松的心态, 也能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 让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讨论与演讲
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地为学生提供讨论与演讲的机会, 从而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如举办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并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 这样学生能将心中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摘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感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要语感, 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语文素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能力,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淑端.培养语感三策略[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1 (02) :15-16.
13.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三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的人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侈谈都是空中楼阁。
1.一字未晓不放过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对于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出现“z、c、s”和“zh、ch、sh”混读的现象,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采用请其他同学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纠正。虽然在教学中耽误了一点时间,却没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梗阻,并且养成了细致认真的阅读写作习惯。
2.字放句中增理解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许多常用的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增添了更多的意味和神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
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3.教学体现汉字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在戏剧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在诗歌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美感享受,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
二、从“词”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厚积薄发、求新求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就仿佛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只有把这些砖石富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
1.在课堂上注意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结晶和喜怒哀乐的挚爱深情绽发出耀眼的火花,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
2.在课外要注意积累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多佳词丽句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被忽略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好词语、好句子,通过自己准备的笔记本随时进行收集的好习惯。收集来之后,反复进行诵读、体会,在作文的时候尝试着运用这些新结识的“词语伙伴”、“句式伙伴”,不断提高自己作文描写的精确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点。
三、从“句”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多重练习、脱口而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句”犹如一个个组装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个个零部件就如同服从命令的士兵,鱼贯而入,组合成为一个个整齐而富有生气的段落,组合成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
1.有意提炼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重点语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调,有的在文中是点睛之笔,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着重在朗读父亲的话语入手,让学生通过朴素真切的对话,体味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有意识记
文章之所以形成不同的风格,除了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外,主要原因还有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因为看前苏联文学多了,受他们的影响,长句式、倒装句式比较多,显得欧化十足;有的人因为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对仗、排比、押韵等传统手法信手拈来。这都是长期阅读和创作中不知不觉形成或者有意为之,从而形成的不同的文章风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诸多不同的句式,获得不同的表达路径,这样在作文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有“不择而出”的创作快感。
3.有意训练
作为教师在课内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式训练,通过填空、造句、段落接龙等方法,使学生早一点摆脱作文腔,走出符合自己性情的创作风格。虽然学生在开始练习的时候,会东拼西凑,甚至不知轻重,犹如初学走路的孩童显得有些踉踉跄跄,但这都是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只要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话风、文风。
四、从“章”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反复体味,“摹”篇布局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模仿,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认真钻研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到文章的宝藏。
1.学文章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打开局面的。从写法上来说,是“总分总”的“总写”开头,还是通过倒叙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画面首先展示给读者的。从句式上来说,是犹如《史记》中最传统的“陈胜者,阳城人也”句式,还是用煽情的笔调,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的写法。在体味文章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掌握,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学会运用。
2.学文章的衔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叙述故事,或者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可能一口气写完。在叙述完一个故事、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往往要歇口气,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这种峰回路转的功夫非常巧妙,有的作者是用承上启下的传统写法;有的是一气呵成,但是在每一个段落中突出的重点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写出下文,看似没有衔接,其实藕断丝连,给人文断神不散的感觉。教师不能只是带着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更要注意作者在写作上的技法运用。这样在以后阅读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掌握一些创作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掉书袋”、“抖包袱”、“且听下回分解”。
3.学文章的结尾
14.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四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是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性课题,其中国学经典指的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指的则是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旨在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阅读国学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继承和发展的研究。在此方面国内外许多仁人志士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文化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能系统地阐述并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小学生诵读经典重要性的问题。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
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如何在小学生中培养自主诵读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理论假设:利用素质教育理论,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研究目标:
(1)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古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A 帅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
B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国学经典文化的校本课程。
C 开展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
D渗透在学科教学及日常生活
E重视家校沟通,开展亲子活动。
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2)子课题设计:
探索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中的有形展现。
探索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探索弘扬国学经典文化,家校沟通的途径与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调查法:先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再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加强家校的联系,通过调查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及时反馈总结。
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
(五)研究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11.9—)
对目前师生素养现状,文化底蕴进行调查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11、11—2012、12)
(1)帅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
(2)收集资料,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和《三字经》《弟子规》《古诗70首》《论语》唐诗宋词等古代经典为主体。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在诵读、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完善国学经典文化的校本课程——《诵读千古美文,浸润书香人生》(暂定)
(3)以“弘扬国学经典,浸润书香人生”为主题,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国学文化墙,布置国学文化走廊,筹建国学讲堂等,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提升校园环境的内涵。
(4)开展诵读、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每日坚持诵读20分钟。每学期开展二次读书节系列活动,以班级或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读书采蜜卡、读书笔记、读书征文等活动。以“读书专刊”为载体,鼓励学生以德载文,以情润文,将诵读与征文紧密结合。
(5)结合经典之作,谈人生体会,交流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进行阶段性小结,扩大成果。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实验水平,整个实验有明显进展。
结题阶段(2013.1—2013.6)
深化发展阶段,整理、小结各子课题经验,继续深化研究。汇总整理各种资料,准备结题。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本课题研究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成果有广泛的实用性。
2、本课题可操作性强,内容是具体的,研究思路是清晰的,紧紧围绕校本教研而开展,对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创新之处:
1、找准切入口。“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抓住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2、教师专业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研究宣传读书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引导教师有深度、有内涵地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创新。解决自我教学中的困惑,形成自我的特色,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3、学生培养。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
家长对本课题的认识状况的统计和分析调查报告2011.3
国学经典的校本教材的定稿和校本教材调查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调查报告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活动研究论文集 论文汇编 2012.9 最终成果: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经验总结 2012.9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论文 论文汇编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学校条件分析
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占地14余亩。现有20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60余名教职工。
近年来,学校立足农村办学实际,以活泼团结,务实求新的精神,引领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使我校步入了新沂市先进学校行列。
学校布局合理,各种配套用房一应俱全,技术装备完善。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政策,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成立了教科室,组织完善,制度健全,我校具备完成该课题研究条件。
15.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五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需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涵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地等待,热情地唤醒,巧妙地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而久之,诗歌中所蕴涵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习得方式。学生在语言习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四、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16.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改;缺失训练;教学浮躁;抓实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03-02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一定曾亲身经历或发现这样一种倾向:课堂上老师似乎不愿或不敢再讨论“训练”的问题了,似乎课堂上一有了“训练”就是教法不新,与新课改方向不符。缺失了“训练”的语文课越来越显“浮躁”,学生所练甚少,所得甚少,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抓实语文课堂训练成了当务之急。
一、概括能力需培养
现在的语文课重感悟、轻训练,使得一些学生的概括能力相当差,但我想,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是需要的。例如,课堂上,可通过抓标题概括、抓中心句概括、抓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抓文章的几方面特点概括、把各段段意串联概括、抓住问题概括、想象画面概括、抓关键词概括等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其实,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善于发现教材特点,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坚持这样的训练看似平常,实际上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至关重要。
二、朗读训练需挖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但朗读训练在有些教师课堂上表现出的仅是一项单项的技能训练,如这儿读轻点儿、那儿读重点儿、这儿读慢点儿、那儿读快点儿的机械式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深入学习新理念,充分挖掘朗读训练,要善于引导在读中识字、学词、积累,在读中体会、感悟、理解。初读-熟读-理解的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目标明确、指向具体、强调实践、注重指导。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感受美,等等。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的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的时候,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但是在情感还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是,他幽默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灑一点儿。”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后来,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是,他马上表扬他说:“你读懂了。”于是课堂笑声又起。一句睿智的点拨加上一个幽默的动作,既指导了朗读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于老师指导有方,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学生感悟需引导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往往不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而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也就是感悟能力。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要让学生形成“共性”的体验,在“共性”体验的基础上再产生“个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具体训练方法可分为涵泳体味,在理解中感悟,还原语境,在对话中感悟,填充补足,在想象中感悟,角色换位,在体验中感悟,等等。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天鹅“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先后出现过三次,但每次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我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天鹅每次发出这种叫声时所处的情境,使学生感悟到:第一次是天鹅到来时自身发出的鸣叫;第二次是它们齐心协力破冰时有力而坚定的动员;第三次是它们攻破坚冰后欢快而热烈的欢呼。通过类似这样的感悟训练,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四、语言训练有层次
语言训练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话题,在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只抓课文的内容、情节进行肤浅的分析、理解的现象仍严重。课堂上,一串又一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疑自悟的时间,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训练。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既然确定为训练的内容,就得训练到位,扎扎实实。基本训练流程可分为: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感受课文语言,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深层次理解,熟读课文,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等。
五、背诵任务课内清
孔子“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无不强调,既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又要让学生反复背诵,在诵读背诵过程中积累感悟,获取精神的涵养。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当今课堂,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包办讲解、架空分析、随意拓展、无关游戏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在课内背诵的时间、机会极少,教师总是习惯性地从头讲到尾,习以为常地把有些本应在课内就能完成的背诵任务留在课后背诵,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不说,由于不指导背诵方法,久而久之还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其实,只要我们老师稍稍留意就会帮学生找到许多背诵的捷径,使学生在课上很轻松地完成他们下课必须花两倍甚至几倍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背诵任务,而且,在课堂上背诵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背诵方法有抓关键词、句背诵法,按线索背诵法,创设情境背诵法,叠加背诵法,重点突破背诵法,等等。
【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荐阅读:
语感训练贵在读06-2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0-09
浅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06-30
创设朗读情境 培养学生语感09-19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09-03
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08-23
高三1班语文提高训练08-26
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