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2024-08-30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共11篇)(共11篇)

1.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篇一

考点跟踪突破8 答谢中书书

一、(2015·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②③④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⑤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A项中“之”第一个为“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国”均指国家;C项中“乃”第一个作动词,是。第二个作副词,竟然;D项中“方”第一个指名词,方向,第二个指“方圆”,故选B项。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2)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解析】从句子看,“东”“南”均指方位,属于对称句;“川野沃润”“畴陇膏腴”是属于对称句,依照对称的规律断句。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甲】山川之美

【乙】封疆之域

【参考译文】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的不同而自命其国名,、的地方,称之为印度。至于印度的界域,我们可以谈一谈。印度的五个部分,方圆九万多里。三面濒临大海,北面背靠雪山。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全国划分地区,有七十多个国家。当 地天气特别炎热,地方又多潮湿。北方耸立着很多高山,丘陵地带多是盐碱地,东部河流平原肥沃滋润,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十分贫瘠„„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二、(2015·德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9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

①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②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

③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注释】①曩(nǎng):从前。②雊(g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矣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复与疏钟相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倘能从我游乎 请从吏夜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示例: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示例: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8.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动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9.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之情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参考译文】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教学总结】

2.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篇二

1、积累文言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全文。

2、品味本文层次美、意境美, 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 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教学方法, 我设计了“一读课文通文意, 二读课文理层次, 三读课文品意境, 四读课文悟情怀, 五读课文诵经典”这五个环节, 层序递进, 预期在“三读课文品意境”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三.教法学法:

1、诵读法;2、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庐山的雄奇壮丽, 苏轼用“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 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2、板书并解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题目, 说说课题的意思。

3、心中有目标, 学习更高效。在进入文本之前,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牢记心中。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一) 一读课文———通文意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听准字音, 听清节奏, 圈点勾画生字词。

下面,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

2、大胆试一试

来, 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全文?

(读后找学生点评)

3、快乐译一译

同学们, 要想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 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 边读边口译课文, 借助我们已学知识和文下注释, 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 做上标记。

全班交流后教师提问检查。

(二) 二读课文———理层次

有人说《答谢中书书》是一幅清丽的画, 是一首流动的是诗, 真是美不胜收啊。老师觉得课文之美美在层次。

建议大家这样实践: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 ;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一笔, 描绘一笔, 议论一笔) ;读成四个段落 (总起一笔, 描写静景, 描写动静, 议论一笔) 。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感受本文缜密的结构之美。

(三) 三读课文———品意境

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来引导学生进行佳句赏析:

我发现了文章_________之美, 请听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等。)

让学生在品中读, 读中品, 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四) 四读课文———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描写中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和作者心灵契合。请同学们回读课文, 说说本文作者借美景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

(五) 五读课文———诵经典:

这样美的景色, 这样美的语言, 这样美的课文, 就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根据提示的关键词背诵全文。)

3.答谢中书书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教学重点】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像一个人《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两腿左右错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谷,假借“榖”,表示粮食)《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3.最后,一齐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勃勃的生机

4.改写答谢中书书 篇四

我也是一样,愛那巍峨高大,直入云霄的山峰;爱那清澈见底静静流淌的小溪;爱那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美丽石壁;也爱那四季常存,青翠的竹子与碧绿的松柏!

可这美景的颜色又变化多端,时而深,时而浅,时而传来几声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美景让人猜不透,恐是画家也很难绘出此景。自来有水无山乏味,有山无水又无趣,只有这山水相伴,又伴着清脆的鸟叫,才让游者感到心旷神怡。 山水色调虽美,却单一,加上那五彩斑斓的石壁,配着青林翠竹,就如五彩绸缎缀上青玉翡翠,如此美景,四季常存。当太阳欲坠时,鱼儿们都撒了欢儿,争相跳出了水面,又为这美景,添入勃勃生机,落山的太阳又为天空抹上淡淡红晕,飞鸟归林,山色苍茫,跳出的鱼儿。动中有静,寂中现响。 此时,景色最美,别有一番意境,令人心情开朗,心旷神怡。

知识扩展:扩写答谢中书书500字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见底的溪流明净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是神采奕然,情味盎然啊!峰高水清,明媚悠然。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两岸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青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如同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啊!

5.《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篇五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 ) 歇( ) 鳞( ) 与( )

2、理解字词句:

四时: ; 歇: ;颓: ;复: ;与:

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 ;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习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3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习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 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很明确,学习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习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习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平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6.《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六

徐闻二中 杨光新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而八年级是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八年级的文言文与七年级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七年级的文言文篇目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是单独编排,五篇文言文为一个单元,每册各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增加了近一倍,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八年级才是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启蒙阶段。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千古传诵的名篇肢解成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子等组合起来的呆板篇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无趣。部分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本课教学,我力求从传统的程式化框架中跳出来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自主译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品析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拓展提升,引导学生表达心中之美。这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不足之处更多。文章比较短,理解难度不大。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知道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懂得圈划重点语句,也学会了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等等。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尝试“四读”教学。

一、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课语言简练,画中有诗,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二、品析语句不够味

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诵读,通大意——品读,感语言——悟读,理文理”的原则进行。在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不放开

课堂的确够“实”,字词落实到位,文章内容把握较好;课堂也的确够“活”,一篇美文在自由快活的氛围中学完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我搜集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是我在总结方法,包括文章写景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相对机械的传给学生。尽管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偷懒造成的,比如很少有学生主动的预习课文,就 算预习了也仅仅是大略看下课文,不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但是,归根结底,这始终还是老师的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加上部分学生的偷懒,不认真做好预习,让老师形成了对大部分学生不够放心的心理,结果课堂差点成了教师一手包办完成。

四、贪多不齐,课堂节奏错乱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但本文过于重视朗读的训练,结果对学生的品读指导不够,课堂节奏前松后紧,致使不能完整地完成教学目标。

边声四起,尘埃落定,终于上完课了。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7.答谢中书书翻译 篇七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之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证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用心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好处。

佳句赏评: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取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阿!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齐: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齐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个性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述,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个性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之后描述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述、侧面描述……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诗中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资料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构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能够和谢灵运、谢I的山水诗比美。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必须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必须的影响(原书已佚,此刻敦煌发现残本)其资料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来源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忙。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色彩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

,《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资料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相关阅读:

8.答谢中书书背景 篇八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9.《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篇九

师: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玉凤,来自山城林口,莲花小镇 此时站在这里.心情是复杂的.幸福,因为能走进名校,向九中的师生们学习惶恐,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期待,希望课后能得到各位师生的点拨指导.来九中己近两周,听了二十多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九中的学生们非常善于积累,能将你们积累的写山水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吗?

生: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

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

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

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

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

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

谈 四时 仙都 交辉 俱备 竞跃 歇 颓 沉鳞 欲界

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

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

师:这么美的文章,没有朗读的欲望吗?毛遂自荐可以吗?生:朗读课文

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

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对偶

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

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

生:

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

生:准备译文

师:谁来试试

生:生口译朗读

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

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

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

生:不好。

师:给我一个理由。

生:“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动。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可写出山川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师:一字传神是吗?其实这篇短文所绘的几幅图画中处处都透着勃勃生机,你能找出来试着加以赏析吗?(竞 交)

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师:这是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自然清幽雅静,但让人不觉有一丝冷意,而这时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间,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

师:这是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阿。

生:“昔日玉颓,沉鳞竟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息树,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师:这时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三种美交汇融合,绘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动静搭配结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日落山瞑为静,猿鸟乱鸣,游鱼跃水为动,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板书 给拟一横批

生:山水奇文

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发式?

生:议论抒情

师:能指出议论句并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吗?

生: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颇感惆怅寂寞,细读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对自己能和古人比肩的自豪

师:真是作者的知音阿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既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师:齐背

10.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十

1.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体会缜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特点。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山水自然之美的体验和感受,启迪

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学习这篇课文。

2.本文的语言凝炼生动,富有音韵美,在翻译、理解之前能够引导学生多加以

诵读。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并谈谈感受。

二、解题

引导学生培养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潜力。

要点: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机密文书的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从“答”中能够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上的特点: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节奏。

2.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译文,划出疑难,讨论交流。群众解疑。一个学生译文,大家订正。

3.落实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四时具备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休息。那里是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那里指欣赏。奇:奇异,奇妙。..

四、欣赏分析,体会文章内涵及特点。

1.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明确:山川景色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在资料上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今往来的文人雅士比肩。结构上总领全文。

一个“美”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语句: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感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欣然自得。

3.本文语言的优点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四字短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4.根据课文资料,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五、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总结

本文寥寥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使文章清幽隽雅,像一首优美动人的山水诗,像一幅怡神悦情的山水画,让人欣赏不够,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总(统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作手法)黄昏

(具体景物)高峰入云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清流见底四时俱备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江南山川秀美图)“人间仙境”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11.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上课前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展示PPT)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1)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2)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生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并把握朗读节奏。(3)划分节奏(展示PPT)

(4)字词积累,注意音和义(展示PPT)(5)生再读课文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课下注释,生翻译课文,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指出(2)PPT展示文章译文(3)再读课文

2、理清课文结构

(1)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2)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3)文章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4)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展示PPT)

3、小结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展示PPT,生讨论)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展示PPT)

4、生再次齐读文章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上一篇:闲的艺术作文800字下一篇:化石吟公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