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重点归纳

2024-06-16

保险学重点归纳(精选8篇)

1.保险学重点归纳 篇一

2012~2013年船舶概论重点归纳

第一章 船舶分类与用途

1、不同分类方法,船舶种类的分类。

2、几种特殊船舶的分类归属:载驳船→运输船;浮船坞、海洋开发船、钻井船、钻井平台→工程船舶;调查船→渔业船;消防船、供应船→港务船;医院船→舰艇。

3、几种船舶的特点: ① 杂货船:

配备有完善的期货设备。② 集装箱船的特点: 装卸运输效率高。③ 散货船的特点: ④ 油船的特点: 要求防火防爆 ⑤ 客船的特点:

要求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适航性和居住、生活等设备

5、气垫船的分类:全垫世气垫船(全浮式,有两栖能力)和侧壁式气垫船。

第二章 船舶的几何形状

1、船舶的主要尺度及其含义:总长LOA;设计水线长LWL;垂线间长LPP;型宽B;型深D;吃水T;干舷F。

2、船型系数的含义:面积系数→水线面系数CW;中剖面系数CM; 体积系数→方形系数CB;纵向棱形系数CP。

4、主尺度比影响的内容:

① 长宽比L/B:与船的快速性有关。例如高速船这比值越大,船越细长,在水中航行时所受的阻力越小;

② 宽度吃水比B/T:与稳性、快速性、耐波性和操纵性都有关;

③ 型深吃水比D/T:与船的稳性、抗沉性、船体强度及船体的容积有密切的关

系;

④ 长深比L/D:与船体总强度有关,长深比小,船短而高,强度好; ⑤ 船长吃水比L/T:主要影响船舶的操纵性,比值越小,回转性越好,转动越是灵敏。

5、船体线形图:纵中剖面;中横剖面;设计水线面。

6、横剖线、纵剖线、水线在基准投影面上的投影是船体得真实形状。

7、船舶的外形的内容:船舶的外形包括首、尾部形状、上层建筑形式、机舱位置的安排及烟囱、桅杆等上层舾装件的形状和布置等。

8、船舶首尾形状的分类。

第三章 船舶的航行性能

1、航海性能:各种船舶从事运输生产或执行特定任务时,经常航行于凶涛骇浪的海洋或急流险滩的江河里,它们之所以能顺利完成预订的任务,在于船舶本身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能,我们称之为船舶的航海性能或航行性能。内容: 浮性——在一定装载情况下,船舶在水中具有正常浮态漂浮的能力;

稳性——船舶在外力(或外力矩)的作用下偏离原平衡位置时,当外力(矩)消除后船舶恢复到原平衡位置的能力;

抗沉性——当船舶破舱淹水后保持浮性和稳性不致沉没的能力;

快速性——船舶的主机功率一定时所能达到最高航速或者在一定的航速要求下船舶消耗最小功率的性能;

耐波性——船舶在波浪中具有缓和的摇摆性能; 操纵性——船舶保持航向和改变航向的能力。

2、储备浮力的定义:为确保航行安全起见,船舶除在设计水线以下需要足够的排水体积以提供足够的浮力外,在水线以上还必须有足够的水密体积,这一部分水密体积可以保证船舶在继续下沉时提供更大的浮力,通常我们称这部分水密体积所提供的浮力为储备浮力。

3、载重线的名称:“X”——夏季载重线(国际上采用S); “R”——热带载重线(国际上采用T);

“D”——冬季载重线(国际上采用W);我国内航行船无。

“BDD”——北大西洋冬季载重线(国际上采用WNA);较冬季载重线低50mm,对

于船长>100m的船舶,不需勘绘该线。“Q”—— 夏季淡水载重线(国际上采用 F); “RQ”——热带淡水载重线(国际上采用TF)。

4、船舶稳性的分类:稳定平衡状态;不稳定平衡状态;随遇平衡状态。

5、改善船舶稳性的方法:①降低重心。降低重心是改善船舶稳性的最根本措施;②提高稳心。

6、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船舶的储备浮力。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增加干舷;(2)减小吃水;(3)增加舷弧以及使横剖线外倾;(4)使水下体积瘦削也可以认为是相对的增加了储备浮力;(5)合理分舱,即合理的确定各水密舱室的位置。

7、船舶推进器的种类:导管螺旋桨;可调螺距螺旋桨;对转螺旋桨;串列螺旋桨;360°回转式螺旋推进器;直翼推进器;喷水推进器;现代风帆。

8、改善耐波性的设施(减摇装置):舭龙骨;减摇鳍;减摇水舱;陀螺减摇装置。

9、船舶操纵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航向稳定性、回转性、转首性。

航向稳定性:表示船舶在水平面内的运动受扰动而偏离平衡状态,当外界扰动消除后能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性能。

回转性:表示船舶在一定舵角下,能迅速改变航向并作回转运动的性能。转首性:表示船舶应舵转首的性能。

10、改善船舶操纵性的方法:提高舵效。

第四章 船体结构

1、船体组成。

主船体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1)船底结构,包括单底结构和双底结构;(2)舷侧结构,即连接船底与甲板的侧壁结构;(3)甲板结构,(4)舷边结构,(5)舱壁结构,包括横舱壁结构和纵舱壁结构;(6)首尾结构,包括首部结构和尾部结构。

2、船体强度的概念:船体强度是指船体结构抵抗各种外力作用的能力。也就是指船体结构抵抗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被破坏和变形的能力。

3、船体强度分为总纵弯曲强度(亦称为纵向强度)、横向强度、局部强度和扭转强度。

4、引起船体发生总纵弯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沿着船长方向每一点上的重力和

浮力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5、船体骨架形式的分类:纵骨架式、横骨架式和混合骨架式。

6、纵横骨架式结构的特点。

7、典型船舶运用的骨架形式。

8、集装箱船的船体强度补偿措施。

9、船底结构的分类及部分特点:纵、横骨架、双底结构P54、P56

10、舷侧的抗冰加强:船舶在冰区航行时,船舶某些部位受到的作用力远较普通航区为大。

作用力:一是与船体的撞击力;二是挤压力。

11、舱壁结构的功用:舱壁的功用是加固船体,增加船体构造强度,分隔船体内部空间,使之隔成不同用途的舱室;在有的船上也可保证某一舱室或更多舱进水时船舶不致沉没;此外还可防止火灾的蔓延和毒气的扩散。

12、船舶首尾加强的原因。P69 第五章 船舶舱室设计

1、舱室设计的内容:舱室设计从学科上讲包含了美学、人机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和建筑学等。

2、舱室区划与布置的基本原则:(1)满足使用需要;(2)符合规范、公约约束;(3)紧密的与船体设计配合;(4)注意船体结构;(5)充分考虑船舶制造工艺;(6)给人以“美感”;(7)注意经济性。

3、内装材料结构材料发展的四个时期:木结构时期、塑面材料结构时期、硅酸钙板结构时期和复合岩棉板结构时期。

4、各层甲板和上层建筑内部房舱门的主要用途: ①沟通上层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

②对房舱与邻居住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隔音、隔热,并维持房间的温度和湿度; ③保证房舱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④船舶一旦发生火警时能应急隔离。

5、舱室照明的功能:舱室照明的作用同时具有实用和艺术双重性。(1)实用功能:①日常活动的需要;②健康维护;③安全保障;(2)艺术功能:①组织空间;②装饰空间艺术;③渲染空间气氛。

6、舱室设计的总原则及其地位:舱室设计的总体原则为适用、合理、安全、舒适和经济。适用是设计的目的,也是设计的核心;合理是工程技术最起码的要求;安全是舱室设计中不可忽视而受约束的问题;舒适是一个向往的指标;经济目标是现代船舶设计所必须严格控制的。

7、船舶设计的三个阶段: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

第六章 船舶设备与系统

1、船舶设备的内容:就运输船舶来说,船舶设备主要包括舵设备、锚泊设备、系缆设备、起货设备和救生设备等。某些特殊用途的船舶还有其专用设备。

2、舵设备是保证船舶操纵性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舵、转舵机构(或称舵传动装置)、舵机、操纵装置及传动机构等部分组成。

3、传动装置的分类机械式、液压式和电动式。

4、舵的分类:按形式分,分为普通舵、平衡舵和半平衡舵。

按舵叶剖面的形式分,分为平板舵和流线型舵。

5、特种舵的一般特点:①增加舵效;②提高推进效率;③减小旋回圈直径;④改善大型船舶在低速时操纵性能。

6、特种舵有:反应舵、主动舵、整流帽舵、襟翼舵、组合舵等。

7、利用抓力或自重使船舶于水面固定位置的设备,叫做锚泊设备;主要利用缆索,使船系结于码头、岸边或浮筒上得设备,叫做系缆设备。

8、锚泊设备的组成:锚、锚链、锚链筒、止链器、起锚机械、锚链管和锚链舱等组成。

9、锚:锚是一种形状特异的金属物,抛出后卧在水底,利用抓力和自身及锚链的摩擦力系住被风、流吹袭的船舶。按结构和用途,有杆锚、无杆锚、大抓力锚。

10、三种锚的特点。P89

11、系缆设备主要包括系船索、带缆桩、导缆装置、缆索卷车和绞缆机械。

12、货舱盖的形式很多,按制造材料分可分为木质和金属。

13、机械化舱口盖主要有滚翻式、铰链式、滚移式、滚卷式等几种类型。

14、救生设备的分类:常有的救生设备有救生艇、救生筏、救生圈和救生衣等。

15、救生艇的结构形式分类及特点:敞口式和封闭式。前者为传统型,结构较简单,登艇方便;后者能是乘员避免风浪、雨水和严寒的侵袭,较敞口式优越。

16、船舶系统定义:船舶系统是指船上输送液体和气体所需的管子及其附件、阀件、机械和仪表的总称。

目的:它是为船舶达到良好的航行性能和安全创造条件,并为满足船舶管理和船上人员的生活需要而设置的。

内容:船舶系统主要包括舱底水系统、灭火系统、日用水系统、通风系统、取暖或空气调节系统。

17、灭火系统的分类: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蒸汽或CO2灭火系统、卤代烃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

18、各类灭火系统所针对的火灾种类。

19、通风系统的作用:供给给舱室新鲜空气,排除污浊气体,使室内空气维持在一定的纯度、温度、湿度和速度,从而保证人员的健康,避免货物的腐败,有利于各种器材、机械、仪表的正常工作。20、通风系统的分类: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吸入式;排出式;混合式

21、空气调节系统的任务:对外界空气进行滤尘、加热或冷却、加湿或去湿,并把经加工处理后的空气送到各舱室。

分类:集中式空调装置、分组集中式空调装置和独立式空调装置。

22、部分航海仪器的用处。

第七章 船舶建造工艺

1、传统造船工艺分为船体建造、舾装、涂装作业三种不同类型的制造技术。

2、船体放样的重要性、目的。

3、号料的定义及分类。

4、钢材预处理的原因及定义。

5、边缘技工的含义和分类。

6、船体构件成形加工的内容有单项曲度板和复杂曲度板的弯制、构件折边、型材弯制等。

7、常见的船台装配方法有整体建造法和分段建造法。分段建造法又可分为塔式建造法、岛式建造法、总段建造法、串联建造法和两段建造等。

8、密闭性试验的目的:检查船舶外板、舱壁等焊缝有无渗漏现象,保证船舶安

全。

9、常见的密闭性实验的方法有水密试验、气密试验和没有试验三种。气密试验包括充气试验、冲气试验和梨香油试验三种。

10、船舶下水的方法有重力式下水、漂浮式下水和机械化下水三种。

2.保险学重点归纳 篇二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总体上属于社会保险模式,公平性和互济性是基本准则。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符合社会保险运行规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一重大部署完全正确。

当前,推进这一改革争议的焦点之一是要不要统一管理体制。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的。众所周知,管理体制问题是决定资源配置和责权利的重要问题。体制决定机制,体制决定运行模式和效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首先是要整合管理体制,这是决定整合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同其它社会保险制度一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筹资机制、待遇标准和基金管理三个方面。只有在由同一个部门管理,城乡居民医保才能有统一的筹资标准、筹资结构、筹资渠道和筹资调整办法;才能有统一的定点机构、统一的三个目录、统一的支付标准和调整办法;才能实现对基金从预算到支付和监督的有效管理。管理体制不统一,只能是各自为政,“公公婆婆”各自制定“游戏”规则,增大管理协调成本,给居民的医保福利划出了一条鸿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更不利于医保制度本身的公平,也有违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险原则。其次是如何整合,说白了是整合到哪里,整合给谁?作为城乡居民而言,他们并不关心谁来管理。保费都是交给政府,待遇也是政府给的。他们关心的是缴费是不是便利、办理转移接续是不是快捷、报销和待遇享受是不是方便。城乡居民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同一个部门缴费和领取待遇是最大的便利。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网络已经遍布城乡街道和社区(村),很多地方实现了社会保险服务的“十五分钟”服务圈,人社部门制发管理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人社部门管理的优势不言而喻;从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和零售药店)看,他们更关心如何便捷地同经办机构结算费用,医院使用一个网络平台、向一家经办机构结算费用最为方便。前不久,笔者在某地区调研时,一些医院就抱怨,需要分别向不同的部门结算费用很不方便,希望有一个部门管理,与一家机构结算。人社部门管理着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将新农合划归人社部门,对医疗机构更为方便;从政府看来,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部门管理有利于统一规划,更加合理配置资源,节省行政成本,便于百姓和推进健康中国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都在人社部门管理,单独划出居民医保给其它部门,不符合行政效能原则,更违背社会保险的同一性。

同任何改革一样,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动力问题,整合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民众,来自于中央,来自于医疗保险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整合,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改革任务;二是阻力问题,目前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阻力来自于狭隘自私的部门利益。有的部门仍然抱着“先入为主”式的思维方式,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事业,当成是自家的“权力和势力范围”,造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中的种种阻力。遇到问题就绕着走的改革时代已经过去,应当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推进将新农合的管理整合到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体系中,实现由人社部门对医疗保险的集中统一管理;三是发展问题,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这其中包含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整合和统一。这需要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人社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各项社会保险事务,卫生部门着力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发展。

3.保险学重点归纳 篇三

1. thank 感谢

thank 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它的形容词形式是thankful。

thanks to 由于,幸亏;thanks sb./thanks for help 为某事而感谢某人。例如: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Thanks for ______ me ______ my English. 谢谢你帮助我学习英语。(helping; with)

______ ______ the rain, many crops have been protected. 多亏了这雨,许多庄稼才得以保护。(Thanks to)

2. one 一;一个

one可作基数词,也可作代词,它的序数词为first, 意为“第一”。例如:

I dont like blue socks. Please give me white ones. 我不喜欢蓝色的袜子,请给我一些白色的袜子。

【注】one 可用来代替上文提到过的一个人或物, 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数的人或物,用ones代替。

【注】one与it的区别:one指同类中不确定的一个事物;it指上文提到同一个事物。例如:

—Do you have a red pencil? 你有红色铅笔吗?

—No, I have a green ______. 没有,我只有一只蓝色的。(one)

3. family 家;家庭

family 意为“家;家庭”。作“家庭”讲时被看做一个整体,表示单数概念;作“家人”讲时,表示复数概念。例如:

Here is my family photo. 这是我的家庭照片。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My family ______ a happy one. (is) 我的家庭是个幸福的家庭。

—Her family ______ all waiting for her outside. (are) 她家里人都在外面等她呢。

【注】 home, house, family 这三个词都有“家”的意思,但是含义上有所不同:

home 指家庭成员在一起生活居住的地方,意为“家;家乡;本国”。例如:

His home is in Hunan. 他的家乡在湖南。

house 主要指建筑物,意为“住宅;房子”。例如:

New houses are going up everywhere. 到处都在修建新房子。

family 指家中成员或子女,如父母、子女、妻子、丈夫、兄妹等,一般不涉及房屋。例如: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Simons family? 在西门的家里有多少口人?

4. take 拿走;带走

take ... to ...意为 “拿去;带走”,指把某物(人)从说话处带到别处,它与bring所表示的地方相反;bring ... to ...意为“带来; 拿来”,指把某物(人)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carry“提;拿”,不强调方向性,但有负重之意;get “拿来;取来”,与fetch同义,指先到别处去再把某物(人)带来,常用在口语中,强调的动作的往返。例如:

Im thirsty, please _________ me a bottle of water.

A. take           B. carry C. bring

Dick, _________ your raincoat with you when you go to school. Its going to rain.

A. bring         B. take   C. get

5. some与any

some 意思是“一些;有些”,常用于肯定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作定语时,它可以修饰可数名词,也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例如:

He wants some water. 他需要一些水。

Some students are playing soccer. 一些学生在踢足球。

some 还可以用于表示请求的疑问句中。例如:

Can I have some meat? 我可以吃点肉吗?

any 意思是“一些;有些”,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也可以用在条件状语从句中,作

定语时,它可以修饰所有的名词。例如:

Do you have any paper? 你带有纸吗?

There arent any cars on the road. 在路上没有什么车了。

此外,any 也可用于肯定句,这时它的意思是“任何”,而不是“一些”。例如:

Any man knows that. 任何人都知道那事。

6. sound 听起来

sound 在句中作感官动词,意为“听起来”,后接形容词作表语;sound like 后接名词或代词,意为“听起来好像……”。

4.卫生法重点归纳 篇四

卫生法是调整在卫生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调整的对象是卫生社会关系,是法律规范的总和。

卫生法的特征:1.行政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法律2.在医学发展演变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专门法律3.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的法律4.具有一定国际性的国内法。

卫生法的基本原则:1.卫生保护原则2.预防为主原则3.公平原则4.保护社会健康原则5.患者自主原则。卫生法的作用:1.维护社会卫生秩序2.保障公共卫生利益3.规范卫生行政行为

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1.国家机关2.企业事业单位3.社会团体4.公民和我国境内的外国人

卫生法律关系的客体:1.公民的生命健康权2.物3.行为4.智力成果

卫生法律关系的内容:1.权利:卫生法所赋予当事人的,在卫生法规定的范围内:有权依据自己的意愿记性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活动;主体有权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薪给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保证或不影响自己的权利实现;由于他人的行为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实现时,有权请求相关机关予以帮助。2.义务:卫生法规定的要求义务人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保证权利人的权利获得实现。卫生法的效力范围:1卫生法效力范围的概念:卫生法的生效范围活适用范围,包括卫生法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三个方面。2.卫生法的适用规则:上位法由于下位法、同位阶的卫生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使用、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不溯及既往原则。

【选择】卫生行政执法主体:1.卫生行政机关2.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3.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4.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关5.环境保护行政机关6.爱国卫生管理机关7.其他部门的卫生行政执法

【选择】卫生法行政处罚原则:1.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原则2.使用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原则3.先调查取证后裁决原则4.合法、适当、公正、公开原则5.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卫生法律责任的种类:一卫生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2.行政处分。二民事责任。三刑事责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行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记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对乙类传染病中非典、炭疽和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中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疫苗: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第一类疫苗:政法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

防止医院和医源性感染:1.医疗废物管理2.医院和医源性感染管理

疫苗报告的方式和时限:方式:传染病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限内讲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

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机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时限: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非典,脊髓灰质炎,禽流感病人和疑似病人,活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报告卡网络直报,未直报的应于2个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打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关报告,2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其他乙、丙类的24小时内网络直报,无条件者24小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单位接收信息后于2小时内网络直报。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亲密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紧急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者捕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尸体的处理:对于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为了查找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然安全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作用的双重性:药品的作用和功能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使病体回复到圆满状态,并进一步提高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是多数药品在不同程度上加油毒副作用,因而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加之人体的生理功能复杂性和差异性,同一药品用于不同人体,其治疗效果可能出现差异,甚至在特异质人体中出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副作用。因此用品用之得当方能发挥治病救人保护健康的功能。药品管理法的概念:1药品作用的双重性2.药品使用的专性3.药品质量的严格性4.药品鉴定的科学性 假药:1.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的成分不符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其他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3.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4.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已发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5.变质的6.被污染的7.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8.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过规定范围的劣药: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3.超过有效期的4.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医师:取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再医疗预防保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专业机构从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不属于超范围执业的情形:1.对病人实施紧急医疗救助的2.临床医师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呢试行办法》等进行临床转科的3.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批准的卫生支农、会诊锦绣学术交流承担政府交办的任务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义诊等4根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的5.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不予注册的情形: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2.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不满2年的3.受吊销乡村医生在一页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人体器官捐赠的基本原则:人体器官捐赠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公民享有捐赠或者不捐赠其人体器官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捐赠人体器官。

临时采集血液:1.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或所在地无血站2.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3.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肝表面抗体,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输血申请2.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3.交叉配血4.血液入库核对贮存5.发血6.输血 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分级:1级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2级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3级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5.初三上册历史重点归纳 篇五

1、四大文明古国及文明成就:

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古印度: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

古中国:四大发明、长城、甲骨文。

2、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例子及影响:

①暴力冲撞(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影响: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②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印度人发明)、马可·波罗访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影响: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3、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文明

4、文艺复兴:

①时间:14—16世纪(被称为发现了“人”的时代,产生“巨人的时代”);

②核心内容:人文主义

③影响(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④代表人物: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5、新航路的开辟:

①时间: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发现了“世界”

②影响(评价):

积极:把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带来殖民扩张,造成亚非拉的贫穷落后。(东方落后,西方先进)

6、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背景: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名称由来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有关。

8、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时间:(1640—1688)

②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③作用: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0、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双重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③、转折:萨拉托加战役。

④、文件《独立宣言》,

时间:1776月7月4日(国庆节:7月4日);

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和美国独立

作用:标志着美国诞生

⑤、1787年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

⑥、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11、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他成为美国最着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12、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①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南方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③林肯的首要任务:维护国家统一

④颁布文件: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作用:扭转了战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影响: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3、评价林肯: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着名总统。

14、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内战:扫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5、美国崛起的启示:

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独立、统一是强大的前提。

16、中外维护国家统一的人物:左宗棠收复新疆、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林肯领导南北战争。

17、法国大革命

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④颁布文件《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⑤《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18、

①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爆发的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阻碍;

③启示:先进制度推动社会发展,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19、

①《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都是:自由、平等。

②它们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实行依法治国。

20、工业革命:

①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首先发生于 英 国。

②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③理论依据:牛顿力学

④时代特征: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⑤、主要成果: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英国)176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英国)1785年

富尔顿——汽船(美国)18

史蒂芬孙——火车(“旅行者”号)(英国)1825年

⑥影响:

积极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对世界统治。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消极的: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⑦、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殖民国家。

⑧、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活。③科教兴国。

⑨、17—19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两次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21、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②标志:电力广泛应用(或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③首先开始的国家: 美国 和 德国。

④应用理论: 英国 科学家 法拉第 发现的 电磁感应原理 。新能源:石油、电力。

⑤、主要成就 :

A、美国爱迪生1879年发明了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

B、德国 人 卡尔·本茨 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 。

C、1885年德国 人 卡尔·本茨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 汽车 。

D、19, 美国莱特兄弟 制成第一架 飞机 。

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美、德超过英、法;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2、通过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这条路上的主要经营者。(欧→非→美→欧)

23、印度反英大起义:

①时间:1857—1859年。

②英雄:章西女王。

③同时期中国进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

②领导人:玻利瓦尔

③称呼:“南美的解放者”

25、英国宪章运动

背景:工业革命

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7、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特点及对应的史实: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胜利);

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8、巴黎公社(1871年)意义(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9、《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 曲作者:狄盖特 创作背景: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

30、俄国1861年改革又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

①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税法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六

一、总论部分:

1,税收部分:

1)税法角度定义税收:p6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活动或手段。

2)税收三大职能:p10分配收入配置资源保障稳定

3)税收的分类:p12

直接税与间接税:依据税负能否转嫁。凡税负不能转嫁于他人、需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税负的水中,即为直接税,如各类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凡税负可以转嫁于他人、纳税人只是间接承担税负的税种,即为间接税,如各类商品税。

3)税收原则:p20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4)税收政策及与货币、财政政策的作用:p24

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通常,在税收领域实行“减税”政策时,需要有“增支”的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与之相配合,反之,税收领域实行“增税”的政策时,应有“减支”的紧缩性的财政支出与之相配合。

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采取“增税”或压缩财政支出的手段会受到法律以及心理上的诸多限制,因而各国主要运用货币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经济过冷、出现通货紧缩时,则主要采取更为直接有效的“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发国债等手段。

2,税法部分:

1)税法体系:p29

税收体制法:基础和主导地位。

税收征纳法:主体地位。包括征纳实体法以及征纳程序法(保障地位)。

2)税法宗旨(直接,最高):p32

直接目标:保障税收的各项职能的有效实现,即通过获取有效地实施再分配和配置资源,实现宏观调控和增进社会福利与平等的目标,以求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保障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增进社会公益,保障基本人权。

最高目标是:调控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税法原则:税收法定原则p33

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课税要件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起始于英国,具体包括课税要件法定原则、课税要件明确原则和依法稽征原则。

3,税权部分

1)狭义税权p39

狭义税权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征税权(课税权)或称税收管辖权。具体包括:税收立法权(基本的、原创性的,主要包括税法的初创权、税法的修改权和解释权、税法的废止权)、税收征管权(包括税收征收权和税收管理权)和税收收益权(或称税收入库全,说明,谁有权获获取利益、谁有权将其缴入那个国库问题,涉及国家及各级政府的税收利益的保障)。

2)税权的分配模式:p40

横向分配:是指税权在相同级次的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割与配置。

独享式:更强调严格的税收法定原则,由立法机关独享税收立法权,当然也可能依法授权行政机关适量地行使税收立法权。

共享式:税收立法权可能会被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共享,甚至法院都可能分享广义上的税收立法权。

纵向分配:不同级次的同类国家机关之间在税权方面的分割与配置。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集权式:强调税收立法权要高度集中于中央政权。

分权式:强调应按照分权的原则,将税收立法权在各级政权之间进行分配。

3)我国税收立法权模式及弊端p41

我国税权在纵向分配上属于集权模式,横向分配模式属于分享模式。

集权模式及其问题:在集权与分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上存在矛盾:集中财力,解决分配器秩序混乱和财力分散的问题,迫切要求实行集权模式;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保障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以及各部门、单位的特殊性,则要求财力的相对分散。从总体上看,综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各种因素,应在实行集权以后在实行分权。

分享模式:从中国未来税收立法权的横线分配来看,由于宪法对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均享有立法权,因而分享模式很难改变。但由于税收立法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逐渐成为税收立法的最重要的主题,从而应当改变目前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作为税收立法的主要主体的局面。

4,课税要件:p55

课税要件,就是国家有效征税必须具备的条件。

实体法要件:税收实体法必须规定的内容,是确定相关主体实体纳税义务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基本要件主要包括:征税主体、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以揭示征税主体和客体的范围,以及征税的广度和深度。例外要件是在上述基本要件之外的辅助性要件,是以纳税主体通常的基本负担为基础而对其税收负担的减轻或加重,因而它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措施和税收重课措施。

程序法要件:就是税收程序法必须规定的内容,是纳税人具体履行纳税义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是纳税时间和纳税地点。

二、增值税:

1、征税范围:

销售商品与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具体规定:

1.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带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牌照费不征收增值税。

2.销售软件并随同销售一并收取的软件安装费、维护费、培训费等收入,混合销售征收增值税。交付使用后,按期收取的维护、技术服务费、培训费不征收增值税。缴纳营业税

3.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后印刷报纸、图书和杂志缴纳增值税。

4.矿产资源开采、卡巨额、切割、破碎、分拣、洗选等劳务征收增值税。

5.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同时一并销售的附着于土地或者不动产上的固定资产分别缴纳增值税,营业税。

6.货物期货征收增值税。(商品期货和贵重金属期货)

7.集邮商品生产以及邮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征收增值税。

8.其他:金银,报刊,融资租赁。

特殊行为:

1.视同销售:交付代销,代销,移送不在同一县(市);自产或委托加工——用于非增值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自产、委托加工、购进——作为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

2.混合销售: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3.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分别核算否则税务机关核定。

2、税率与征收率:

基本税率:17%

低税率:13%

粮食、食用植物油、鲜奶;自来水、暖气、冷气、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图书、报纸、杂志;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其他。

3、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1.销售额:全部价款+价外费用(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其他)

价外费用不包括受托加工代收代缴的消费税;代垫运输费用;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型收费。

2.特殊销售方式下的销售额:折扣销售(降价销售),销售折扣(收回款项);以旧换新(新货物同期销售价格);还本销售(就是货物的销售价格);以物易物;包装物押金(1年,需先换算成不含税价格);

3.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按照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2008年12月31日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

2009年1月1日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17%税率征收。

4.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或者旧货,按照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

5.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销售额的确定: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成本*一加成本利润率)

6.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1,增是谁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2,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3,购进农产品;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4,购进后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运输费包括运输费用以及建设基金;购买或销售免税货物(购进免税农产品除外)所发生的运输费用,不得计算进项税额抵扣。

5,不得抵扣: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出、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销项税(不得抵扣=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7.特殊经营行为和产品的税务处理:

1)兼营:不同税率,应当分别核算,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机关核定。

7.海底两万里重点归纳 篇七

1.作者: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2.主要内容:1866年,有人在海上遇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皮埃尔·阿罗纳克斯随着法拉克特舰长和众人搭乘林肯号出发寻找,最后阿罗纳克斯发现那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因出事入海被救所以带着仆人龚赛伊和捕鲸手尼德·兰和尼摩舰长一起进行了两万里的海底探险旅行。3.人物形象:

(1)尼摩船长:从“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他时刻关注世界政治风云变化,心怀博大,是一个反抗压迫的战士;从他杀死大鲨鱼救出采珠人并送给他一个珍珠可以看出他勇敢善良;从他制造鹦鹉螺号,对亚特兰蒂斯等人类历史非常了解,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从“南极冰山脱险”中,可出看出他的英勇顽强、不畏艰险、镇定沉着。外表阴郁而内心炽热。

(2阿罗纳克斯:从他敢于跟随尼摩船长乘坐潜艇作海底两万的探险旅行,可以看出他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正直仁慈,学识丰富,热爱科学考察事业。

(3龚赛伊:从他看到主人落水后,勇敢地跳下去抢救,在南极缺氧的时候,把最后一丝空气留给主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格稳重,为人热情,正直诚实,忠心耿耿的仆人。(4)尼德·兰: 体格健壮,有勇有谋,但性格固执,脾气暴躁 4.鹦鹉螺号的强大原动力是什么?在海底如何产生电?

电,氯化钠在海水中含有相当的分量,从海水中提炼出钠,跟汞混合,成为一种合金,钠电池比锌电池还要强好几倍

5.在潜艇上怎么保证人能呼吸?

每隔一段时间就浮到水面,利用抽气机,把空气送入特殊的密封室。

6.海底探险路线:

8.毛概知识点重点归纳 篇八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指什么?

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

6、毛泽东思想包括那些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7、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8、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基础;(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9、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那些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1、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等世界情况的变化所要求的;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出现新的情况等国内情况变化所要求的;

(3)是党的执政方位和党的队伍等党自身情况变化所要求。

1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 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4、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进步;

(2)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即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性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习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考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还包

括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它既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

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

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就新在其领导阶级,五·四

运动以前,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主要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正式走上了中国革命的舞台。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参加并在很大程度上领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资产阶级了,而是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中国无产阶级,其革命的理论和主张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方法。五·四运动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是中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无法使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敏锐地发现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尤其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可行性,使得中国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自觉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来领导中国的革命。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取代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强大的封建经济的并存局面,近代的若干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城市中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农村革命的力量比较弱小,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弱小,使得中国的农村成为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一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另一方面,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80%,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加之连年军阀混战,生活极其困苦,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2)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地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封闭性,对外的交流相对较少,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加之帝国主义采取的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造成了中国实际上的分裂状态。这种分裂状态就给予了中国革命力量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生存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农村和山区,这也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民主革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可能条件。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 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的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正规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割据发展的局面。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

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1)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确保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2)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阶级,参加红军和革命战争,农村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扩大。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可靠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

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之下,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肯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1)理论意义

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怎样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在落后的农村环境和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怎样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军队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农村还是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也为与中国国情类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条理论涉及到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革命军队建设及其战略策略问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在反对“左”和右的错误,主要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勇于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实践意义

①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应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总结

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完成反帝反封的艰巨任务,就必须从国情出发,照顾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主要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必须同这些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此外,统一战线中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大资产阶级。

(2)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3)党的建设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是掌握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处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因而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的饿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20世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习题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第二次结合.(2)马恩经典作家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3)“以苏为鉴”、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7、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是占第一位的决定因素;(2)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

1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习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成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九个方面,这就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不成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外部条件;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和奋斗精神,“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要实现的总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5.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

(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在我国实现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人

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达到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3)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

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我国21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

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8、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生活将明显改善,我们的国力将大为增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将进一步的前移。

(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大大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9、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

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

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11、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我们达到的总体小康的水平,离人民的美好愿望仍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习题七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

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4.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6.“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7.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来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8.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3)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鼓励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缪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1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2)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3)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12.为什么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提高?

(1)原因:

①近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② 要更好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发战略,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自由,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手段:

①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③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3.试述邓小平有关改革的重要理论观点。

(1)主要内容:

①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②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2)重要意义:

① 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 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题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

(5)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具有一定的共性:

① 经济关系市场化; ② 企业经营自主化; ③ 政府调控间接化; ④ 经济运行法制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征:

① 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② 在分配制度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结构。

③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国家的参与,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④ 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有强大的政治优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1)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3)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1)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公有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类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3)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发挥优越性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社会生产发

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效率优先”就是使生产要素投入者能按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贡献取得报酬,承认个人在生产要

素拥有的质和量以及个人对生产或财富创造上贡献大小的差别,进而承认个人之间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的差别。(3)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合理和合法的原因有:

①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按劳分配本身包含着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

②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

③ 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 ④ 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

① 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

② 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从而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不合法的原因有:

① 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收入; ② 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 ③ 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 ④ 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

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

(3)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

① 保护合法收入。② 取缔非法收入。③ 整顿不合理收入。④ 调节过高收入。⑤ 保障最低收入。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②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

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就业结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

①.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② 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③ 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并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题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考题

1.什么是国体与政体?

答案要点:

(1)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所掌握。(2)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具体的政治制度。2.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党的领导指的是什么领导?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什么组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5.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哪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8.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9.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 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11.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

(1)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2)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

治权利。

(3)

人权,泛指人生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

等。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

12.民主、自由、人权,这三者中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要点:

民主、自由、人权中,核心是民主。因为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在民主的前提下,即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公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人权。

习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

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可能性: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④ 改革开放获得的三个文明的伟大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⑤ 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 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1)孔子的“和为贵”思想;(2)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思想;

(3)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的思想等等。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欧洲探索和谐社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现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的思想;(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以“新和谐”命名的共产主义试验;

(3)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期望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全体和谐”的社会。

8、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有哪些探索?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应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能够实现人和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9、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

义社会矛盾的方法、方针思路和目标。所描绘的图景就是一个的“和谐社会”。

10、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

(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3、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5、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6、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7、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习题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紧密联系着的。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也必然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扭转社会风气的需要。(2)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②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习题十二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思考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试述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才被分割出去。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现时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东侧,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素有“东方之珠”的美称。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次年1月26日宣布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了香港岛。1856年,英国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0年10月24日迫使清政府缔结中英《北京条约》,将位于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包括西南的岛屿昂船洲),永久割让给英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借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9日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些新租借地总面积约为975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92%,后被统称“新界”。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等条约。

以上就是香港问题的由来。3.试述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门位于广东珠江口西侧, 原属广东省香山县。153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

1887年12月,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强占澳门。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及凼仔、路环两岛,面积15.51平方公里,人口488500人,我国同胞占95%。1979年中葡建交时, 双方就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已有谅解。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造成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属于中国恢复行使主权问题。

4.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为什么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1)“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最基本的原则。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权利的总称,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权力。

(2)“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表明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坚定信心。

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主权,就会丧失一切。如果中国对香港的主权问题是可以讨论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没有按期收回香港的权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他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说,中国必须按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同英国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5.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并没有因为被英国非法占领、统治而改变这一事实。

“三个不平等条约”,就现代国际法而言,是没有任何合法效力的。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三个不平等条约”没有任何地位。

(2)中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是在相隔100年后,重新对香港行使主权。

所以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只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6.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针对香港有些人总是担心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方针会变的思想背景提出来的。邓小平提出这个方针长期不变的根据:

(1)为了稳定这些地区的人心,减少他们的疑虑,使他的更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

(2)“一国两制”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方针,是法律。既然是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方针,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又是正确的,那就谁也没有理由改变。

(3)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是同中国需要五、六十年才能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在这个期间内,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如果到下一个五十年,这个政策见效,达到预期目标,就更没有理由变了。

(4)这个政策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否则,香港50年不变也会吹掉。

7.为什么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我们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使和平统一变得不可能。因此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当前主要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搞公然的独立。任何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行为都是非法、无效的,选择台湾独立就是选择战争。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3)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向世人表明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和决心,为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我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

8. 如何理解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支援的坚强意志。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从实践上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既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世界

和平。可以说“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的又一伟大贡献。这一构想从提出,到理论的形成以及方针政策的完善,再到实践中具体实行,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利于加快祖国统一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使和平统一国家的愿望开始化为现实;(2)实行“一国两制”,对振兴中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思路。

10.为什么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1)“一国两制”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的本质;(2)“一国两制”更有效地发挥了国家的作用;(3)实行“一国两制”,突破了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国体这一传统的理论,它允许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实行两种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本身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习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3)从党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同党肩负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如何理解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意义?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5、为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当正确把握哪些基本原则?(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广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指什么?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6、毛泽东思想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7、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9、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10、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11、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4、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习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考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习题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7、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1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1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习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5.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7、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9、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11、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习题七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 1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5.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7.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8.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19.“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来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1.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23.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4.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25.为什么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提高? 26.试述邓小平有关改革的重要理论观点。

习题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考题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8.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0.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1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习题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考题

2.什么是国体与政体? 2.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党的领导指的是什么领导?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什么组织? 12.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什么?

1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哪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15.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16.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3.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

14.民主、自由、人权,这三者中的核心是什么?

习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欧洲探索和谐社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8、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有哪些探索?

9、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10、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13、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15、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16、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17、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题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3.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习题十二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思考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述香港问题的由来。3.试述澳门问题的由来。

4.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为什么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5.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6.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8. 如何理解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10.为什么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习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思考题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如何理解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幸福里的杂文随笔下一篇:技术工程师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