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的提问

2024-07-09

优质课堂的提问(共13篇)(共13篇)

1.优质课堂的提问 篇一

《优质提问教学法》这本书我是硬着头皮啃完的。在学校看不下去,拿回家看,在家看不完,再拿回学校,看不懂的就跳过去,有感触的就随时做下批注。是啊!我们的课堂离不开提问,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在课改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提问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优质提问呢?通过读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优质提问就是所提问题有一定的价值,能吸引学生兴趣、值得学生思考、要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还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质疑为导向。反思:从教了四五年,我的课堂教学中与优质提问相差有多远?学生的质疑又有多少呢?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方向和思考。

首先是第3页有这样一句话:“你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怎么样?今天什么帮助你进行了学习?哪些因素阻碍了你的学习?”这不就是优质提问吗?我们学校每天晚自习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学生反思时间,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正合适。因为学习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事情,所以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第10页当中有一个案例,研究者对一些教师进行观察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在课堂的30分钟内大概平均提出的问题是50.6个,而学生仅仅提出了平均1.8个问题。我当时感觉特别意外,在现实中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提问都是备课时提前想好的,也存在临时性的提问,不管怎样应该都是服务与教学的。我觉得课堂提问的多少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定。如果是新授课老师的提问最多不会超过5个;如果是练习课或者复习课,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但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优质。学生能提出来的问题应该甚少,可能是我们给孩子的机会不多,有时候给了,学生要么是提不出来,要么就是提出来的问题没有价值,他们只会思考现有的问题。在14页给出了相应说明:优质课堂提问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实践中会受到一定阻碍,包括课程内容、教师的探究能力、习惯或传统、需要维持“控制”整个课堂的感觉、教师的惰性以及不想让学生觉得尴尬,另外是课堂管理当中也不允许出现太多的“停止时间”等等。

在34页出示了一篇完整的课程计划,应该是一个课时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从六个认知水平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共设计出了17个样本问题,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我站在数学老师角度看,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层层递进、值得学生思考,如果这些问题学生会了,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绝对是非常好的。但令我迷惑的是,我认为这个案例中提到的都是优质问题,但仍然以老师提问为主,没有显示学生质疑。这里给出的目标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加法和乘法的相似性。

2、学生能够了解加法和乘法的适当用法。在这里出现的“了解”合适吗?可以检测吗?它是一个心理动词而非行为动词。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制订目标是选用布鲁姆分类法中所提供的行为动词。我们同时又读了《优质提问教学法》这本书,今后的课究竟应该怎么备呢?也许还需要继续揣测。

从51到54页提到关于谁来回答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书中谈到:在大部分的美国课堂中,口头问答形式占主导地位。讨论是由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回答,并由教师进行评价,这和我们的做法是相似的。但有时候我们会叫一些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可能不太现实。为此,是不是可以在学生中进行一项调查呢?“你愿意成为回答问题的学生吗?”不知道调查的结果会如何?举手是课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实事求是的举手,那么就可以根据举手来判断他是否思考了你所提出的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会照顾中等以下的孩子,我们应该不在意他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在意他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真正的答案?在现实中的课堂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举手的不一定会,会的同学不一定举手。这就涉及到了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同等因素。

在66页的案例中,我获得了一个启发:在课堂提问中,当那些针对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当堂寻求帮助。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你希望谁来帮助你?孩子肯定会找身边的同学,一个不行就两个,不怕浪费时间。我进行了尝试,孩子的确能得到发展。

在104页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问题,也就是说提问是我们最重要的智力工具。我非常赞成和认可这种说法,那么一节课至少提问多少算是合适呢?怎样的提问才是高效的提问者?

终于,在此书的末尾第150页,我找到了令我静下心来的启发:一个优质的问题具有四个特征,(1)、促进教学目标,(2)、关注重要内容,(3)、在某个认知水平上辅助思考,(4)、清晰的陈述。

总之:我们终究是要通过提问和理解来促进学习和思考。

2.优质课堂的提问 篇二

针对教材, 针对学生, 有的放矢。问得合理, 才能答得“科学”。盲目地问, 轻率地问, 似是而非的问题, 非但不能“传道授业解惑”, 相反只能使学生“茫若坠云雾”, 须知以其昏昏是绝不能使人昭昭的。当我们认为某个优质问题必须是有目的性的, 这就意味着这位教师在创制该问题之前, 会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教学苏教版《论美》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谈美—品美—评美。即第一问: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 (明确:人的美) 第二问:文章中提出了生活中的哪些美呢? (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己圈点, 然后参与小组交流进行补充纠正) 第三问: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文章中心观点是:德行美胜于其他的美, 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前一个问题毫无疑问, 是属于“枯燥”的、低水平的问题, 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或归纳出答案。但是后两个问题, 学生却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这也就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让教室里的气氛明显热烈起来。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 铺垫引导, 层层推进, 师生互动, 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畅、有亮点, 也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应该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

一篇课文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关注:难点、重点、关键点等。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 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了。当然这也就是我们在创制问题时, 尤其是优质问题时最应该关注的了。

如何选择关注点, 一般而言要考虑三点: (1) 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核心观点; (2) 保证该内容与学生的测试内容标准相关联; (3) 要和你所教的学生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如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 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 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解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

读理解能力呢?

首先,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 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 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 然后, 再按精读要求, 给学生指定段落, 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 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 以求弄懂。

其次、每课时抽出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选用150个词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 再加5~10个理解检测

题,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 轻松, 学得有信心。完成阅读理解题。然后检查阅读速度和理

解准确率, 进行辅导讲评。

然后,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一个量词, 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 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 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 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 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 而且用得很恰当, 很形象, 很有艺术性, 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优质问题的创制, 是要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的, 不能随意而为之。

三、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水平具有六个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一个优质的课堂问题应该是让学生的这些认知水平互动, 至少是部分互动。

在我们所见到的课堂教学中, 通常会比较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转换能力。大部分的老师在口头上都表示需要推动学生脱离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但几乎没有人真正能够提供让学生对信息作出个体化的解释的机会。也就是说, 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几乎都以记忆性的问题为主,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设计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发展。

要做到课堂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应该考虑三点: (1) 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的背景和学生的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之上; (2) 伪优质问题的出现, 即很多看起来像高水平的问题实际上只是简单的记忆或回忆性问题; (3)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现实教学中, 有许多教师对问题进行假设, 使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回答处于较高水平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

一个优质的课堂问题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只有经过仔细思索, 充分预设, 才能形成优质的课堂问题。备课, 或者说预设优质的课堂问题, 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提高到新的高度,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比如, 某一教师在教学戏剧《雷雨》时, 在了解了创作背景, 理清了情节结构后, 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抓住时机抛出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圆的5 000元情感赔

材料, 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 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 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的用眼不科学, 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则咬文嚼字, 边读边查词典, 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 在阅读时, 眼睛往往往回看, 重读一个词、短语、一个句子, 不仅影响读速, 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句的意义。因此,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尽力减少眼停次数, 扩大视力范围, 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提高阅读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方法再好, 技巧再高, 如果我们不能持之以恒、不懈地坚持下去, 那收效也甚微。所以我们要从高一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只要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养兴趣, 广泛阅读, 积累词汇, 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最后, 认真选好读物也很关键。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选择读物时要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 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读物内容广泛、新颖, 体裁和题材多样化, 语言质朴生动, 引人入胜, 这样学生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所选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难度与课文相当, 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 难易适当, 使学生学得

当然, 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语文综合性学习”, 是新课程中的亮点, 它突出地表现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征。

一、充分开发和挖掘课程资源, 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 不限于语文学科, 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 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 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 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 是按照本单元主题来设计的, 都是单元教材的内容的综合和延伸。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让世界充满爱”“到民间采风去”等。

(2) 班级图书馆资源。课堂小天地, 图书大课堂, 图书内容包罗万象, 汇纳百川, 钻进图书馆, 其实也就是投身于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3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 我则要求学生必须读完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 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并指导怎么读, 要求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还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问活动, 阅读后要求提出几个合理的问题, 通过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给予解答。班上有班级集中征订和学生自费订阅的《读者》《哲思》《演讲与口才》《散文》《意林》《格言》等多种报刊, 还有《三国演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许多中外名著, 方便学生的阅读, 这样, 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3) 影视天地资源。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 特别是电视, 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 只要收视得当, 学生收益也是很丰富的。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 如《百家讲坛》《电视散文》《成长在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我还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 注意搜集优秀广告, 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 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提高写作水平。电影给学生集中播放的、推荐的也有很多, 主要都是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思想性的优秀的励志作品, 如《放牛班的春天》《美丽人生》等, 对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人生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4) 网络世界资源。网络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 虽然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 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它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在组织教学时, 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 老师应认真组织和指导, 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 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 表演型。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 拓展想象, 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促进语言发展, 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羚羊木雕》《石壕吏》等课文后, 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 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 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 身临其境。

(2) 辩论型。中学生好胜心强, 不服输。根据这一特点, 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 编写提纲, 辩论中唇枪舌箭, 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伤仲永》后, 学生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展开辩论;学习了《丑小鸭》之后, 同学们又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开展辩论。通过这些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人生哲理。另外, 在同学们推荐下, 我们还进行了“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 还是机会”等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鲜明, 用词精巧, 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才智。

(3) 赏析型。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 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 分头搜集资料, 集体展示。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 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而且对于语文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4) 竞赛型。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 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 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 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 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 开放课堂, 引入竞争, 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客观的评价体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 而非结果, 强调的是会学, 而不一定要学会, 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 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 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 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 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 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已逐渐显现。作为教师, 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 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 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乐清市虹桥二中)

偿金?问题一抛出,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要, 一种认为不能要。

学生通过辩论, 再回归到文本, 通过分析人物台词, 比较传统道德与现代的某些观念得出结论:文本中鲁侍萍撕毁了支票的做法带有中国传统道德的烙印, 感情无价, 真情与青春是不能用金钱来换的。而学生们则以现代的经济观点从“利”的角度出发来估算感情的价格。有同学认为不要钱太亏了, 还有人认为要了以后仍然

恨他, 这与鲁侍萍的刚强、忍辱不屈的人格相比就显得低俗。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差异的比较更能引起学生思辨探讨的兴趣, 激发出热情, 达到师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 既学会了阅读, 又升华了境界。

3.高效的课堂离不开优质的提问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提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74-01

课堂提问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恰当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把优质提问艺术放在教学的首位,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提问技巧,从而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英语优质提问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共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质提问的基本要求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在授课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质的提问必须要求教师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优质的提问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人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地思维。其次,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平等。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当然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我们要把握好提问数量,课堂提问并非是“多多益善”教师不间断的提问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利于他们的主动学习,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神经疲劳,导致接受速度缓慢,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教师要合理的去安排、分配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我们要注重科学合理提问,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到好处地设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注重问题的难易度。问题的提出,其作用只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因此,我们的问题不应该太难,也不应该太简单。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提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其实,对于课堂提问还有很多的艺术,优质的提问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勤总结,同进步。

二、如何进行优质的提问

优质的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该如何的进行优质提问呢?首先,我们要注重真实情境化。教师设计的提问不要为了提问而问,而应同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在真实的语用目的下设问。其次,我们要注重提问的多样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要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其实,目前的课堂提问多是“封闭性问题”,阻碍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追求的是答案的丰富多彩、个性化和启发性。它同学生的实际经历、生活体验、兴趣见鳃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另外,课堂提问不应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种形式,还可采用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搭档之间互相提问、一个小组代表向另一个小组代表提问等多种形式。为了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合理安排答疑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解惑的过程中来,最后再做总结和归纳。最后,要注重提问语言艺术。课堂提问要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让学生在理解问题上浪费时间。根据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给学生思考或者讨论的时间。有的问题可以点名让学生回答,有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回答。如上三种方法只是我们教学工作中进行优质提问的三个方面,可能有些疏漏,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建议。

三、优质提问注重策略

课堂提问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恰当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还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而优质的提问需要策略。比如:趣味性策略。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心理学实验表明,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时机性策略。课堂提问应选择恰当的时机,问题提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难以引起他们思考;如果提得过晚,对学生来说就失去思考的价值和兴趣。课堂提问的时机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的心理状态来把握,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这是提问的良机,如果这时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优质的提问需要策略,比如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等。

4.优质课堂的提问 篇四

1.找出你以往的教学设计,给教学提问分类、分析你的教学提问是否遵循了提问原则,并找出你的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级的一课教学内容,尝试设计出一个你满意的有效教学提问。

第二课 公共场所拒绝危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3、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教学难点:

1、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课前准备:

1、完成“社会调查记录”

2、几个不同种类的安全标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二、新课出示课文一则新闻及图片1、2、3、4。

三、提问○1:看了这篇报道,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给大家说一说。(有效性提问,面向全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

四、实物投影出示“我的调查记录”。

五、讨论:

1、提问○2: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踢皮球行吗?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2、提问○3:在柴草垛旁放鞭炮的行为好吗?这样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做?(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3、提问○4: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分组说一说)(有效提问,面向全体,由于明确○

2、○3两个提问,学生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回答问题。)

六、(出示课文图片)边看边听老师小结

七、做一做、想一想(出示课文图片)

1、我们来找一找周边的安全标志和设施,和它们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吧。

2、提问○5: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什么安全标志?(简单的低水平提问)我们来试着画一画,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3、提问○6:公共场所安全设施被损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围绕教学目的,有目的的提问。)

八、分组讨论:

提问○7:为维护公共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具有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5.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五

关键词:化学;课堂提问;艺术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课堂提问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足以体现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提问的重要性。种种事实证明:教师刻苦研究教学内容,深刻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严谨构思,恰当而准确地提出问题,提问时又讲究艺术性,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非智力因素。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现在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提问,说一说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讲究问题提出具有逻辑性、明确性

各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同,中学生思维水平处于混合思维的阶段,他们往往在分析问题上具有随意性。教师如果不清楚学生认识事物的这一特点,提出的问题不明确,没有逻辑性,往往会造成教学上的失败。提问时应抓住关键性且可以解释现象背后的实质的问题。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可以依次为:“钠为什么先浮在水面?为什么又融化成小球?并在水面上四处窜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最终溶液为什么呈红色?”通过这样连续的提问,把现象分解成几个具体的问题提出,就会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问,再结合钠的相关性质,回答相应的问题。(1)钠浮在水面,是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2)钠之所以融化成小球,是反应放出热量造成的。(3)钠在水面上四处窜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是有化学反应中有气体产生导致的。(4)最后溶液呈红色是反应用碱性物质生成。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讲究逻辑性、明确,就会引导学生思维朝着明确的方向发展,课堂上达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有劲。

二、课堂提问讲究面向全体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提问时应使全体学生,使所有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例如,讲解盐类水解时,教师可以分别在干燥的pH试纸中间滴加醋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然后与标准pH试纸比色卡对比,再面向全体学生发问:“为什么都是盐溶液,pH值有的大于7,有的等于7,有的小于7?”让全体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议论、分析、最终获得问题的最佳答案:虽然都是盐溶液,但是由于盐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的不同,最终导致溶液酸碱性的不同。这样,教师自然由《水的电离与pH计算》过渡到新课《盐类的水解》学习。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明确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注意一点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时,无论其对与错,都要以表扬为主。特别是学生的答案错误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努力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学生肯定,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讲究化学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提问中更多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焰色反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每到重大节日,家家都会放烟花进行庆祝。为什么烟花会五颜六色呢?”学习卤组元素时,教师可以提问:“夏天爱美的男士女士佩戴变色眼镜,那么变色眼镜变色,原因是什么?”学习糖类时提问:“农民种玉米,可以吃,也可以进行深加工,例如酿酒。为什么玉米可以酿酒?”学习盐类水解时提问:“洗涤灵是一种化工产品,为什么在热水中去污能力要比在冷水中强?”学习甲烷时提问:“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在煤矿工作的人们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学习氮族提问:“雷雨天气,为什么庄稼长势会更好?”学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时,提出问题:“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它带动信息革命的发展,为什么它可以作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学习硫酸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最后蔗糖会变黑?”学习蛋白质时可以提问:“在煮鸡蛋时往往加入少许盐,这样为防止鸡蛋煮碎,为什么?”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认真地学习化学知识,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求知欲。

四、课堂提问讲究化学语言专业、到位

化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化学语言也必然要求其专业性。化学语言不专业,用词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对教师的崇敬度与信任度降低,最终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在描述化合物时,最初我们可以用分子式把它表示出来,我们认为是完全正确。但是在学完物质的晶体类型后,我们应该明确:描述分子晶体时,应该用分子式。描述其他晶体时,必须用化学式。这样的描述语言在教师授课当中一定要准确地掌握,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这是教师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掌握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行之有效地在课堂中得以体现,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智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总之,化学课堂的提问,艺术性必不可少。

6.课堂提问的有效doc 篇六

----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今天听完马龙老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报告,感触颇深。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时机不当、缺乏开放性、只针对少数学生、缺少反馈评价等。这些不足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大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二、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

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盲从,善于检查评价,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良好品质,使课堂生成自然、深刻、精彩、有效。

7.优质课堂的提问 篇七

一、课前提问, 兴趣激发

兴趣是引导人们从事某件事、某个活动, 并决定此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若缺乏了兴趣的辅助, 不仅工作会变得生涩乏味, 同时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 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之前, 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快速融入学习, 感受知识。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 课前提问不仅具有很好的悬念性, 同时还能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课时, 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尝试猜测一下, 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 后有蛋, 还是先有蛋, 后有鸡呢?”这个问题不仅开放性强, 答案更是见仁见智。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讨论起来, 我立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来。又比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本质》时, 在开课前我是这样提问的: “杨梅, 你吃过吗?当同学们听到杨梅这个名字的时候, 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学生说:“好酸!”、“流口水!”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既然同学们说杨梅是酸的, 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酸到底是什么呢?具有哪些性质呢?”由此一来便让提问显得浑然天成了, 这时再过度到正题当中自然会效果显著。事实证明, 学生们有了感兴趣的话题, 探究就变得主动, 所以, 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有了这把钥匙, 才能开启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提问, 点燃智慧

授课中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授课进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具备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让“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大气与压强》的时候, 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于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将一张纸放在两本书的中央, 并向纸下方不断吹气, 那么纸会朝哪个方向弯曲?”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纸张会向上弯曲。针对学生的回答, 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看到他们疑惑的目光, 我让他们尝试自行探索。但是思考一阵后他们依然未能获得答案。于是我说:“同学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当大风吹向晾衣绳上的衣服时衣服会鼓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大风天的风是直吹向衣服的……”话音一落, 部分学生的眼前当即一亮, 并试探性地问我:“纸片没有上弯, 是不是因为下方的空气被吹走了, 所以气压发生变化, 才会向下弯的呢?”其他学生听到这句话后更是恍然大悟, 而我则微笑点头, 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原理传达给学生们, 继而将智慧快速点燃!由此可见,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 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这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更具效果。

三、课后提问, 融会贯通

授课完毕后的锤炼阶段是十分主要的。在制定练习题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融入提问机制, 让习题具有再现性、开放性、多样性、发散性,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思考, 继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含量。

比如在学完《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时, 我让学生结合对家乡的记忆, 用知识的理解来拟画家乡的地形图, 并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一份“一日游”的旅游路线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们主动探究, 从而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贴合起来, 不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 可以让他们调查家中盆栽叶子枯萎的原因, 并针对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解决方案。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不仅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与延伸性,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此外,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提问不是盲目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提问, 不能让提问显得生搬硬套;其次, 提问在于精, 不在于多。有些教师认为问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好, 这无疑是错误的认知;最后, 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个体差异性, 满足分层需求, 确保问题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8.实施以质疑为导向的优质提问策略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80-01

叶澜教授曾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实施课堂优质提问是激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课堂优质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精心设计或者自然生成具有目的性、聚焦性、合适的认知能级和清晰的语言表述等特征的优质问题,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1.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高效能、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必须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我们把“一系列能引导学生依次通过某个特定的思维操作的基本心理步骤的问题”称为“过程结构化问题”,也叫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有序排列,环环相扣,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去探索,从而构成了整节课的主框架。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2.找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设置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带着学生由生活走向教材,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切入口;设置具体可感的生活化情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关键性问题,然后以问题为载体开展课堂讨论。特级教师杨裕前先生在讲授“平面几何”的第一课时,以自行车为案例,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教师首先问学生:“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吧?”然后问:“那你们知道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不能是鸡蛋形的啊?”接着问:“厂家生产的自行车为什么要分18吋、20吋、22吋?如果只生产28吋的,那么你们个子小的同学能骑吗?”最后问:“自行车的两个把手设计在什么位子上啊?”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出问题的结论:几何这门课就是要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这门课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3.根据学生疑难点,精选答问方式。

回答问题的方式影响课堂提问的效能和质量。而目前课堂中常见的一些答问方式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管学生是否掌握,自问自答,没有反馈检测,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有的问题答案本身是多元的、开放式的,而教师采用一问齐答的方式,不理会学生个性化的答案;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思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已经掌握了该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在采用一问多答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回答,严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优质提问一般采用一问多答的方式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由小组合作讨论,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展评,提供不同的答案引导全体学生思考、比较、判断与评价,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解答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9.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篇九

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设置、优化“启发点”,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昧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比如,在讲“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先给同学讲了一个分苹果的故事:老师拿了一个苹果,准备分给2个学生,老师问:“你们每人应分多少?”两个学生齐说:“每人半个”,老师接着问:“谁会用数字来表示半个?”这个问题把同学们难住了,一个个瞪着眼、歪着头想不出来,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老师身上,老师就抓任这个有利时机组织教学。这时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衔接性。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有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反映它们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所含相同因素的多少,巧设启发点,由浅人深,从易到难,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例如,在讲“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以及商不变 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衔接点,迁移较好。在新授课之前,可先设出以下启发点: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a :b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3、怎样把分数改写成比?

4、怎样说明这几个“比”相等呢?

以上启发点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了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而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三、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要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上,达到“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而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讲“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通过不同的“启发点”一题多解:“甲乙两地相距144千米,甲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8小时,乙步行从乙地到甲地速度是甲的—,问甲乙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几小时后相遇?”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提出以下问题:

1、依据甲应行驶的路程及其速度,乙应走的路程及其速度各应如何解答?

2、从工程问题角度考虑,根据总路程及甲乙的速度和甲乙各应行驶的路程及其对应速度,又应如何解答?

这样的启发点,学生会沿着不同路径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和解题方法,得 到许多不同的解法,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适度性。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确定适宜的难度。“跳一跳,摘桃子”。老师提出问题后,好学生略作思考,中等生作一番思考,困难生反复思考才能准确回答上来。

例如:在教学“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这道题时,教师在用图片演示后,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这道题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2、已知什么,求什么?

3、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什么?

这三个深浅适度的启发点,使学生很顺利地理解了题意,明白了求红花有多少朵的意思就是求比5朵多3朵的数是多少朵,属于“已知少数,求多数”用加法计算的类型题,并掌握了解题途径的方法。

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所设的启发点要有梯度,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新授课的启发点应易不应难,而在巩固训练段,启发点适当增加难度,这样变化有梯度的启发点,才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水平很快得到提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探究 篇十

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炉山完全小学 唐 胜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培养,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创新,是文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很难令人满意。“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堂提问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流于形式,问题过于模糊简单;二是缺乏思考时间;三是学生没有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四是对学生回答评价不足;五是缺乏师生交流,学生不主动问。

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措施

(一)问得“准”

问得“准”是指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效果的优劣,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的效果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基本就是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问题设计准确。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避免空问、泛问、随意问。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问题的数量和密度要适度,教师在一堂课中不宜设计太多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提问太多,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深入思考;我认为一堂课的问题应当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展开,最好不要超过10个。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宜,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都有机会处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2.提问时机要准确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教学情境,要真切掌握教学的环节,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如在课堂导入时,应该尽量激趣诱思。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课堂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发问的语气声调要清晰,抑扬顿挫,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处要用重音读出,用词要准确,提问的句子应该做到文通字顺。教师发问时要一个一个问题提出,不要一口气提出几个问题,以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

(二)问得“变”

所谓问得“变”,指的是提问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文体的欣赏方法,又让学生在期待中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课学习的新鲜感,增强语文课教学的感染力。提问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方式的使用和效果,合理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增加提问的艺术性。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曲问,提有效之问,化直为曲。二是追问,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层层递进的追问下去,直到学生认识深刻为止。三是逆问,采取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四是深题浅问,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对一些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三)问得“趣”

所说得“趣”,就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个人的愿望。提问时创设情境,融入生活,语言幽默,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主动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如果运用夸张、犀利、新奇、具有娱乐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在惊讶快乐中进行思考。

1.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

2.融入生活

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样会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我提问学生:“人与人一般都是在家门口告别,为什么等到李白上船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来对照解读诗文的内涵。

3.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保持持久的学生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提问中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那么学生将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加提问的艺术性。

(四)问得“活”

1.问题答案灵活

问得“活”是指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朗诵、辩论、书写、绘画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将各种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如: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可以借到箭呢?文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几个主人公的什么性格?。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接受提问的学生一起将相关情节表演出来,其余的学生充当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思路多样

“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忠实文本的回答,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11.课堂提问的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3—01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1.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等方式,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由于时间的原因,提问的重点应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类问题不要平均用力,应尽量做到前詳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提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疏漏较多的地方,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识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量力性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都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

12.优质课堂的提问 篇十二

一、无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举例

(一) 多而杂的提问

有的教师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研读, 提问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贪多求全, 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中。

【案例一】《春酒》教学片段1

师:像树木花草一样, 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 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这位超凡脱俗的游子已驾鹤西去, 但留下了醇香的春酒, 且让我们用心用情去品尝。

(师配乐范读)

师:琦君的家在哪儿?

生 (齐答) :美国!

师:她还有一个家, 又在哪儿?

生 (齐答) :永嘉!

师:《春酒》写的是发生在哪个家里的故事?

生 (快速地齐答) :永嘉!

师 (兴高采烈地) :客居美国的她能不能品尝到这美得醉人的春酒呢?

生 (拉长语调, 兴致勃勃地齐答) :不——能——

师 (似乎意犹未尽) :如果将琦君家乡的水空运过来, 用当年琦君母亲的秘方酿制, 能不能酿出当年的味道?

生 (快速地、不假思索地齐答) :不——能——

(有学生在座位上自语:“能!”但教师似乎没有听到这不和谐之音, 只是摆手示意学生安静)

这一段师生问答, 没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与语言的感染, 思考流于肤浅, 同时也滋长了学生不假思索、信口开河的坏风气。

《春酒》一文情感醇厚而不露痕迹, 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笔调将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一件件普通事物舒缓自如地写出来, 文章美点很多。但有的教师抓不准文章的切入点, 提的问题多而杂, 导致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案例二】《春酒》教学片段2

师:文中有一句话是母亲说的, 代表母亲的为人处世原则, 是哪一句呢?

生1:鞋差分, 衣差寸, 分分寸寸要留神。

师 (“机关枪”似地追问) :你认为“分寸”的含义是什么?母亲为什么从不喝酒?

(生1显得诚惶诚恐, 一下子说不出答案)

师 (变换角度“引导”) :你觉得母亲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介绍母亲呢?

生 (缓过神, 笼统地回答) :母亲善良、慈祥、淳朴。

师:你认为这样的母亲会生下怎样的孩子?你知道旧社会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生1含糊其辞, 敷衍了事)

师:文章写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 作者是怎样把它们串起来的?事件中除了母亲还有哪几个人?作者用一些细节刻画人物, 描写风俗, 请你找出来, 说说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5分钟)

师:在温州, 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这堂课的一连串问题可谓不知所云。预设目标到底是什么?学生在一个个指向模糊的“碎问碎答”中疲于奔命, 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品味文本。

(二) 缺乏思维深度的提问

这种提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常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赞成吗”“同意吗”之类的问题;二是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隐藏于提问中, 即虚假提问, 如“《芦花荡》讲述的是一位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奇在他自信又自尊的性格, 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三是教师往往提“万能钥匙”式的问题, 如“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和大家交流一下”, “找找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等等。

还有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课堂提问也非常普遍, 如一位教师上《夏感》, 设计了这四个问题,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1) 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是什么? (2) 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的?请从文中找出句子。 (3) 作者描写夏天的景物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似乎包含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夏天的特点;具体的景物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情感。但真正上起课来, 学生却没有兴趣。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深入文本, 没有真正解读作者独特的表现夏感的方式, 而且整个课堂完全是按教师教的思路进行的。

(三) “话语霸权式”提问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 它要求教师对文本能够进行个性化解读, 但实际的教学, 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 以至于个性化解读被异化为随心所欲的解读, 有时甚至将错误的解读强加于学生。

如《湖心亭看雪》的教学, 很多教师都会在拓展延伸部分结合《西湖梦寻》《陶庵梦忆自序》, 谈到张岱等清高脱俗的士人的心灵世界。可是有一教师在学生连文言词句的疏通都有问题的情况下, 大谈这一阶层知识分子的孤傲与清高, 学生显得茫然而被动。还有一位在引导学生理解“强饮三大白”一句时, 引用作者曾经写过的说自己鄙视富人寻欢作乐的文字片段, 引导学生类比, 得出“强”是“勉强”的意思, 进而得出“作者鄙视那个在湖心亭寻欢作乐的人, 才一千个不愿意, 勉强喝酒”的结论。这样, 教师就把自己错误的解读强加给学生了。

(四) 与“语文”无关的提问

一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提问质疑:“作者的文章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 有损父亲形象的高大, 作者选择这样的素材恰当吗?”这样的教学, 由于教师提问的不恰当, 就滑向了“非语文”的泥沼。

有一教师教《羚羊木雕》, 撇开语言文字不讲, 郑重地提出了三道思考题: (1) 人格认识判断题:父母的做法对不对? (2) 价值观念选择题:诚信和木雕哪个更重要? (3) 人际关系回答题: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三个问题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模糊语文学科的特点, 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导致语文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

这样的现象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更是常见:上《大自然的语言》, 大量地提问物候知识;上《生物入侵者》, 大量提问生物知识;等等。

二、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特征

(一) 覆盖面广

有效的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问域宽阔, 学生可作多角度思索, 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如教《孔乙己》, 一教师就抓住“‘笑’为隐含的叙述线索”来设题,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多处“笑”并思考其含义。鲁迅以笑写了旁观者的无情, 同时指出他们也是被笑的人物, 因为在那“看得见的笑影背后, 隐藏着看不见的眼泪”。这个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能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板块”。

(二) 穿透力强

有效提问直接指向课文主旨, 往往是解读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教《范进中举》, 有一教师根据文中范进的一句话“中了, 就好了!”设计了一个指向文章重难点的问题:“为什么范进说‘中了, 就好了’?”这一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的变化, 又可以由此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这一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 (1) 范进中举前后, 生活状况有了什么变化? (2) 别人对他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 (3) 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全方面搜集和整合文本内容, 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

(三) 探究性强

真正有效的问题, 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而是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完成。如教《我的叔叔于勤》, 一教师就尝试让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 写“课文导读”。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

三、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 围绕重点、难点提问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是围绕重点、难点来展开。找准文章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如教《藤野先生》, 可以这样提问:“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为什么要离开仙台放弃学医?”这两个问题就是把握文章解读的重点。

再如教《孤独之旅》, 由于小说人物所处的年代、生存环境与如今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学生不易引起共鸣。对此, 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 肥硕了, 下蛋了!’这句话,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学生讨论之后, 领悟到了“杜小康经历人生的暴风雨之后长大了”。接着, 教师巧妙地运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假设教学法, 让学生把杜小康读成“我”, 把杜雍和读作“爸爸”, 并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朗读。学生的朗读很动情, 且在不自觉中参与了对文本的再创作, 增强了可信度。

(二) 设置矛盾提问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 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善于设置矛盾, 揭示矛盾, 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如《云南的歌会》一课的教学, 温州实验中学杨聪老师抓住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点:意思。文中提到两处意思:一处是“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还有一处是“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杨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第一个主问题是“从文本细节中发现意思”;第二个主问题是“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 没意思, 你认为呢”;第三个主问题是“抓住‘活人’一词谈作家的意思”。于是就有了“有意思—没意思—有意思”的教学, 这一过程充满矛盾与生机。

(三) 在文本留白处提问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 这些优秀作品中的留白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在文本的留白处设问, 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篇十三

(宿松县广福初中吴在南)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否体现全面性、普遍性,是鉴别“有效”的核心指标。有效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探求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实效。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让学生“跳一跳够桃子”的难度;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一种自豪感,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对于很多文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情”,因势利导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从而让学生乐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知识之旅。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恳切评析,不应直截了当简单告诉其答案

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上一篇:职业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办法下一篇: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庆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