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精选8篇)
1.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 篇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
化改革
精心整理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2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此,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他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让人振奋的目标,如何能够不打折扣地完成好这一历史任务,货真价实地实现这一总目标?激发活力是关键。
辛鸣说,回首来时路,便知日后行。从小岗村的手印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温州的小商小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公有制一枝独秀到多种经济成分百花齐放,三十多年来的改革,我们做了一件事,激发活力。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再出发,我们需要做的还是这件事,激发活力。
辛鸣谈到,有40多万亿元的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做后盾,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中国经济从来不缺强劲动力。但要让这动力活跃起来离不开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激发活力的关键一招。从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性作用”到还略感生疏的“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所导致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力度以及政策导向迥然不同,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社会最大的活力,反过来,一个两极分化、阶层隔阂、权利被漠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活力的。因此今日中国,需要通过公平正义来激发社会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比如,随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等这类的称谓将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将不再仅仅是愿景。
辛鸣最后指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可以从许多方面做出概括,充满生机和活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但这些年来这一优势在制度实践中越来越被忽视、被淡化,以至于在一些人观念中我们的制度往往与僵化保守为伍。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把我们制度中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也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 篇二
关键词:科学把握,正确运用,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实行了改革开放。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 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动全身, 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那么, 怎样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 推进改革开放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并就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崭新诠释, 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学习体会。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改革开放中矛盾的重要方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结构和方式方法整体跃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表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方法
在治理国家方面, 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不仅要完备而且要现代化,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方面,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要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适应程度, 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面对复杂艰巨的形势和任务,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 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 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这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党确定的奋斗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运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方法。
(二)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际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 把“两个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协调好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关系的手段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追求治理体系的科学高效, 二是追求治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调推进, 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自为政, 分散用力”。他强调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充分激发我国的体制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 是各项改革举措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四) 通过“两个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效能
在当前,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面临着稳中求进的繁重任务:既要保持社会稳定, 又要全面深化改革, 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即是说, 全面深化改革对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对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并且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成果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 收到实际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总书记讲这段话启示我们,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保护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把“两个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具体活动中,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实际效能。
(五) 通过“两个治理”的现代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崭新的方式方法, 为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更加科学先进的新鲜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找出答案, 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 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形成改革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必须统一全体人民的意志,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以凝聚强大的建设力量。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 重要的是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成果, 既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提振士气, 鼓舞党心军心民心, 又有利于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相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增强, 人均国民收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但服务市场又不到位等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要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某些产业优势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 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极端重要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经济规律、根据商品的稀缺程度合理地配置资源, 促进有序竞争, 保持经济活力, 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定位, 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概念,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这充分说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能够把真正质优价廉的产品和稀缺产品配置到最应该配置的地方, 科学地满足社会有效需求, 能够不断地优化市场经济环境, 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另外,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能够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多余的干预, 可以从根本上抑制腐败, 建立廉洁政府。
(二)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二十多年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 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 市场规则不统一, 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 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 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采取包括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内的多种措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 应密切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传导作用, 重视对这种作用的监控和评估, 使其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协调。
(三) 协调好市场的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对市场的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迅速增强, 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 政府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应积极地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通过深化改革, 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市场, 政府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总书记指出, 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 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 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 从‘越位点’退出, 把‘缺位点’补上”,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 加强支持和协调, 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 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 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总书记讲这段话的目的意在说明, 政府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还应充分认识到, 消除贫困和缩小差距是贯穿我们党和政府社会政策的目标和主线, 公共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 更是形成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还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预防和管控社会风险, 要以增强困难群众的就业能力为重点, 不断地提高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市场发育、经济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全球产业链的国内基础
确保我国成为改革开放的源发基地和安全地带, 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 培育带动区域开放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涉及投资、贸易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使我国成为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高地, 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区域和战略高地, 我们在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时候, 要确保对外开放有一头在我国, 要提高抵御和化解对外开放风险的能力, 一旦世界市场或其他国家经济风云变幻, 使我国的投资能够处于一种安全地带, 确保处乱不惊、保值增值。
(五)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我国企业和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进入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十年, 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 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和规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 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 愿通过协调妥善解决同有关国家的经贸分歧, 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总书记号召我们, 要不断地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 大力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开放步伐, 使我国在人才、某些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使走出去的企业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不断地提升、附加值逐步增多, 提高我国企业、产业和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型地位, 把世界经济低迷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化为动力和机遇。
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善于运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顶层设计”有助于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宏观科学把握, 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改革全面协调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是被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历久弥新的科学正确的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正确地使用这两种方法, 可以相得益彰, 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步子稳, 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 是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运用的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 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 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 重大改革措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慎之又慎。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 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 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动改革, 必须识得水性, 把握大局, 稳中求进。实践告诉我们, 有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偏差, 要扭转回来很不容易。我们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 力求切合实际, 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不能随便‘翻烧饼’。否则, 失之毫厘、误之千里。当然, 稳妥审慎, 不能耽误了必须推进的改革”。可见, 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就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要使政策既切合实际, 又行之久远, 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此, 总书记指出:“一方面,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张蓝图抓到底, 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 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另一方面, 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及时总结经验,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总书记讲这段话意在强调, 既要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要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地积累经验, 及时地总结经验, 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完美统一。这样, 才能做到既胆子大, 又步子稳, 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收到最大成效。
(二) 要发挥改革试点侦察兵先遣队作用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是被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特别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 我们要把“摸着石头过河”置于具体的改革情景中去理解、去把握。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 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 摸着石头过河都能够激活企业的制度创新, 而且还能够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认识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 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层次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 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 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 找出规律, 凝聚共识, 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总书记讲这段话意在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先行先试, 要密切关注诸多复杂的因素, 及时地科学地评价改革试点的成效, 采取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 能够在改革进程中避免大的失误, 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成效。
(三) 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中国改革规律的认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办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 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 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 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摸着石头过河, 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 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 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 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 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 看得很准了, 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 再推开, 积小胜为大胜。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 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 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而不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在这里, 总书记提出了加深对改革规律认识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要既反封闭保守又反盲目随意;二是要发挥改革试点投石问路的方法, 觉得有把握了再推开;三是要注意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已经成为华夏民族共同强烈的愿望和情感, 中华民族正以这样的方式向世人传达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既然确定了宏伟的目标, 我们便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万众一心, 风雨兼程;还必须注意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 即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的辩证法和实践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为我们解决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提供了科学先进的方法, 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与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相协调、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也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好的方法必须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起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真抓才能攻坚克难,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只要我们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先进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 真抓实干, 求真务实, 就能够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深化改革就是全面“清障” 篇三
中国能否在今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持续保持向好的增长态势,不仅事关十八大时给自己定下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更影响到亚洲及全球经济走势。今年是“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谋局之年,又是各项改革落实之年,相当于中期考试。2013年开局,2014年筹划,2015年则要将改革落实到位。
“改革”即清障,就是消除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激活内生动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传统制造业、资源行业及房地产业面临深度调整。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回落至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继续回落至11.7%,加上劳动力成本攀升、融资成本高企和出口内生动力不足,“三驾马车”疲态尽显。通过改革寻找发展动力尤显重要。经过去年营改增扩面、工商登记便利化等多项改革的推进,激活了创新创业大潮,催生了大量市场主体,不但拉动服务业提速和比重上升,就业也全面超过年初预期,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的新增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112万提高到170多万。推动创新创业和增加公共产业公共服务,目的都是在进一步激活内生增长动力,在供给驱动增长的方式和结构上作出调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很多,金融改革是大亮点。金融领域的每一项改革均非常具体,都是酝酿已久,或已经形成实施方案并展开试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样也是“清障”的过程。金融改革清障有助于为稳增长和调结构带来活水之源。长远来看,金改一要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和多元化货币创造工具,二要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当前则要围绕服务于实体经济推进改革。实施巨灾保险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助于进一步激活保险市场,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基础性政策,为利率市場化改革和民营资本进入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IPO注册制将开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民营银行放开和深港通则属于投融资改革的重要环节。
4.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 篇四
学习体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6月3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今年以来,面对罕见的困难局面,我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方面坚决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不停步,一系列重磅举措接连出台落地,频率之高、密度之大、分量之重,备受关注——
4月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被视为新时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5月1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公布,为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开放水平、实现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明确方向;
5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公布,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系统设计;
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着眼于打造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6月24日,我国公布2020年版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已连续三年缩减的基础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再次大幅缩减,释放出面对疫情冲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明确信号……
乘势而上,此次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紧扣当前改革关键点,又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深化改革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指明着力点和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重要法宝。当前,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十分艰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前路有险阻,改革开新路。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拿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干劲,把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潜能释放出来,不断在改革中破局开路、克难前行。
依靠改革应变局开新局,既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要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定力、理性分析、科学应对。要认清发展大势,把握好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根据时与势的变化完善改革举措、凝聚改革共识,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
依靠改革应变局开新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紧紧扭住关键,又强化改革协同,充分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无论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是教育改革,各项改革涉及面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做好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的文章。要强化重大改革方案的政策配套,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形成各尽其责、合力攻坚、务求实效的改革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澎湃驱动力。
5.全面深化改革感悟心得体会 篇五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求之于势”。可见,对“势”的认识和考量,影响着事物前进的方向和行动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势”的把握,要求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指出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多次强调要学会“顺势而为、应势而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不失时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之所以能涉险滩、啃硬骨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在于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 多年来,正是依靠改革,我们才涌起壮阔东方潮,书写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使民族复兴之势不可阻挡;我们才熔铸时代精神,培厚改革创新的社会土壤,汇聚起澎湃的发展势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明晰改革之道,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尤其需要对“势”有科学把握。
察势观势,应势而动。古人云:“察势者智”。“势”是客观存在的,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清形势、感知态势、洞悉趋势,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改
革所处的时代方位,也有助于从局部、微观处精准发力,更好掌控时度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落实改革举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当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体察世情国情党情,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时刻看大势、想大势、因应大势,自觉增强大局观念、全局视野、战略思维。
顺势而为,向势而转。《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具备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是掌握“势”的应有之义。主动顺势、乘势是一种智慧,意味着尊重规律、顺应人心。“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时期,物资匮乏、艰苦卓绝,但中国共产党人认清了革命发展大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传统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地方密切观察形势变化,探索线上经济、云端创业、共享用工、远程问诊等新模式,捕捉到新的就业机遇。今天,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最重要的“势”,也是我们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根本动力,必须紧紧围绕、主动顺应。
谋势取势,厚植优势。谋势不仅在于顺势,还在于能主动兴势。全面深化改革行进至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低垂的果子”早已摘完,但形势瞬息万变,难免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越是如此,越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善于研判分析形势,谋势而动。着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出台民法典、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一系列大手笔,突出了改革实效,彰显了改革的力度、深度,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了改革之势,积累了发展新优势。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驭势者赢,“势”在人为。主动作为、善战能胜,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努力取势起势兴势,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感悟心得体会2
十九大报告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秉承十九大报告精神,在总结2017年经济工作成绩和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对2018年经济工作和改革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四个领域将成为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坚实支撑。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其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2018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将从发展数量和效益提高向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转变,更注重质量提升和惠及民生,引领消费升级;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支柱产业将逐步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其二要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当前“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主要问题,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和降低杠杆率,是要符合经济转型的方向和人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
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是防控金融风险,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其中,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快金融法治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支撑。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方面,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着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在加快金融法治建设方面,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近期以来,银监会针对银行业对外开放、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征求意见稿。要推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规范金融市场主体发展。
第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高更深远的战略地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污染防治是本次会议部署的三大重点攻坚战之一,并明确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等方面入手,最终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体目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构建法治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参与、国际化合作的环境治理体系。一是要加快环境立法。我国虽已陆续颁布“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但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立法的质量和法规的执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要确立市场化机制。市场化机制是破解我国环保投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环境污染加剧难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的重要手段,企业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是较为适合我国采用的环保市场化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发挥金融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三是要推动全社会参与。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管和服务作用,推动产业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倡导居民采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第四,加快建设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2016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以租购同权为特色的房屋租赁市场改革,给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但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根深蒂固的安居乐业的观念,使得租房仍不能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而且真正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推开租购同权,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教育、医疗资源分配的配套改革,还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会议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通过发展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来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加快建设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土地、住房的供给端改革,税收、信贷的配套政策改革,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改革为着力点。同时继续坚持分类调控,央地差异化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具体而言,一二线热点城市,去库存要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相适应,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合理控制信贷投放。三四线城市,要重点加快城市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包容和融合,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方面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有序缓解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感悟心得体会3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区司法局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新征程有新作为。
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把好“方向盘”。抓改革,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正确,改革事业就能开拓前进;方向不正,小错也会铸成大错。因此区司法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主线,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谋划未来,明确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目标,结合司法部2018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着力将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往前赶”,着力补上“欠账”、补齐“短板”、补强“弱项”,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区司法局制定2018年工作计划,确保稳中求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打通“中梗阻”。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解决好“最先一公里”的利益调整和“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落地,打通改革“中梗阻”。2018年区司法局将以建设标准化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总抓手,理顺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思路,把社区矫正、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队伍建设等司法行政工作总揽起来,使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纲举目张、协调推进、综合发力,让人民群众、各类社会主体在需要时都能获得普惠、精准、及时和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争当“实干家”。在深化国家机构改革的远征中,我们要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区司法局在法律全覆盖工作走到了前列,开创性的组织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学校(幼儿园)一法律顾问”活动,通过法律全覆盖制度将法律的阳光照进了千家万户。建立司法局、镇街、村委三级微信群,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法律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在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涉及任何法律问题的咨询,都能得到更专业、更精准、更便捷的法律服务,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6.学习一号文件,全面深化改革 篇六
------------知识更新远程培训体会
文/任桂泽
3月5日,我随农场农业系统的工作人员聆听了哈尔滨管理局农广校组织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第一期培训”。这次培训让我们进一步学习并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精神,对进一步深化农场的农业改革、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下面我对于这次培训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1次把每年一号文件锁定在指导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上,可见党中央国务院确实对中国的‘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粮食安全新战略是重大创新。新战略鼓励集中力量保重点、保口粮,适度进口则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的环境下,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们做出的重大调整。同时,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立场没有变,要提高国内产能,通过科技支撑,使口粮得到更好保证粮食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只有强基固本、稳步发展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文件还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让乡村成故园,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此,文件确定了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点工作。一些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非常糟糕。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值得研究。未来我国即使实现70%的城镇化率,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环境改善,政府要积极承担,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只有彻底的改善民生,改善农业人民的生活环境,才能从精神上使推进农业的建设,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文件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效、科学的进行调整,生产力自然也会随之进步。依法推动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之必需,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
7.推动创新转型全面深化改革 篇七
江苏通服公司, 是我国通信行业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生产性服务类企业———中国通信服务公司在江苏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其诞生与成长, 浓缩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历史。上市多年来, 江苏通服公司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健、良好的发展。
2013年, 尽管受到行业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江苏通服公司致力于开拓集团客户、海外客户两大新兴市场和创新型业务发展成效显著, 全年实现业务收入达到74.5亿元, 同比增长21%。未来的经营环境依然充满艰巨挑战, 我们将以深化改革为不竭动力, 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大战略”, 持续推动公司的创新转型, 实现由传统实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转变, 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管理密集型转变, 由服务基础电信运营商向服务信息化转变, 由国内一流向国际一流转变, 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ICT领域有影响的信息网络建设/服务公司。
在推进创新转型、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公司的主要目标是, 用2-3年的时间,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努力实现江苏通信服务“百亿级卓越绩效企业”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 在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 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 提高客户满意度, 更好地为股东创造价值, 让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实现股权多元化, 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提升市场竞争力, 建立管理简约、扁平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流程, 提高企业执行力和运营效率。
二是建立适应竞争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构建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资源配置与激励考核评价机制, 创建以集约协同和分工交付相结合的市场化运营体系, 健全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市场化开放合作机制, 全面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
三是构建员工公平发展、与企业共创价值的舞台, 建立分层分类、灵活多样的用工模式,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
在推进创新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我们认识到, 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关键是要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聚焦主要矛盾。针对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打破思维禁锢和路径依赖,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 深层次激发业务活力、组织活力和人员活力。
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战略对齐, 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改革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凝聚广泛共识。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争取员工支持, 赢得股东认可, 形成深化改革“最大公约数”。
四是分类分步推进。针对不同业务、不同客户群、不同区域、不同规模, 做好差异化顶层设计, 稳步推进, 力求实效。
具体而言, 江苏通服公司将在混合经济所有制、商业模式、开放合作、运营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在推进混合经济所有制方面, 将进一步推进股权多元化, 由核心员工持有一定比例股权, 提高公司市场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管理层经营责任制, 探索构建超额利润共享分成机制;对有条件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公司,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通过合资合作、员工持股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 聚焦价值提升, 强化业务拓展、区域拓展、客户拓展, 用好运营和财务杠杆, 持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优化关联交易模式, 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关联交易机制;创新营销融资模式, 在“泛运营商”、集客、海外市场, 探索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BT、BOT、合资合作等模式, 推动总包大项目的获取、建设和运营;探索“融资创新+总包”模式, 理顺和规范审批管理流程与权限;灵活利用资本运作手段, 优化创新基金运作, 支撑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 创新大项目补贴等资金运作, 实现企业价值提升和效益增长;探索增量业务集约化运营, 通过内部市场化结算和有效激励方式, 平衡好各方关系, 提升营销交付水平, 促进增量业务特别是新兴业务有效益发展。
在开放合作方面, 分类推进业务板块的开放合作, 探索跨界经营, 积极引入具有品牌、技术、产品优势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资本等, 以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差异化合作;加强产品研发与推广合作。建立研发中心 (基地) , 重点加大对有一定竞争力和创新转型所必需的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对外合作, 通过引入业界领先产品和江苏通服的服务优势相结合, 打造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在运营管理模式方面, 适应形势变化, 树立互联网思维, 推动企业逐步从实体型公司向移动互联网软件化公司转型, 分级分类优化组织架构。推进省公司本部运营管控一体化, 强化专业公司的专业化运营和交付职能, 推进职能纵向条线向服务支撑型转变。强化资源共享与经营协同, 以区域营销协同、跨专业交付协同、优势产品推广协同为重点, 完善协同机制。建立资源共享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结算机制, 推进资质共享。优化各业务板块生产组织模式, 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推进“划小”。根据客户“一揽子”服务需求, 探索内部营销与交付适度分离。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深化用工与薪酬制度改革, 激发员工活力和创新力。构建“能人”脱颖而出机制, 完善专业领军人才的评审标准, 优化“四通道”市场化人才选拔方式。尊重人才, 增强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 在重大技术项目、重点产品研发、重大营销策划及市场推广等专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特长;依法探索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 完善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拓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逐步建立“能高能低”的市场化薪酬体系。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第二轮创新转型, 是江苏通服公司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迎难而上,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江苏通服“百亿级卓越绩效企业”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同心协力, 坚持以创新促转型, 江苏通信行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8.高举旗帜坚定道路全面深化改革 篇八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倍受关注?
中央公布会议召开时间之后,与会议相关的问题都成为社会热点,为什么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如此关注?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三中全会”富于象征意义。35年前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也包括清理了历史重大问题,恢复了民主集中制,作出了改革开放和农村改革的新决策。一句话,这是一次决定中国历史和未来的会议。
第二,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不管是开局的中央八条规定,还是习近平、李克强一再强调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性,都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由于良好开局和对深化改革的强调,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党的执政理念一般通过会议决定表达,同时这一届班子上任一年,到了为今后五到十年设定蓝图的时候。
第三,中国社会乃至党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无法绕过,必须迅速解决的时候。十八届三中全会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期、发展期,或者说处于新的历史座标点上。中国已经取得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这既有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同时还有政治领域的,所有矛盾问题都带有深层次性,非小修小补所能解决,必须进行深层而又全面的改革。由此而言,是内在的需要决定普遍的吁求。
二、对《决定》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核心与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总目标”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高举旗帜,坚定道路。这既是沿续与继承了党的十二大以来我们高举的旗帜与坚定的道路不变,也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再一次回应,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弦易辙的邪路。
二是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我对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三、如何正确把握与贯彻《决定》精神
第一,《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不是具体操作规范,关键是把握内含的政治理念。依照大众的迫切心态,《决定》应当告诉大众所希望解决问题的全部对策。其实,《决定》不可能直接规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体制的具体措施,尤其无法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操作性目标。也就是说,决定主要明确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纲领和思想指导,有了宏观决策,大量改革措施就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运而生。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领域的改革十分巨大,但却存在于全过程,产生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
第二,《决定》确立的是价值坐标和评价标准,不是固化形态,关键是弄清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如上同理,一部伟大文件,是因为其为我们确立的是一种清晰的价值坐标,以此引领社会。任何涉及具体目标和做法的文件都是阶段性的,走不远,毕竟社会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不可能固化于一种状态,而一旦固化意味着僵化。甚至西方许多影响巨大的文件,包括英国大宪章、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等等,都反映着这样的特点。当然,二者不完全具有可比性。
第三,《决定》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具体体制制度设计,关键是认清设计思路和走向。政治纲领主要解决政治认识,而政治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年邓小平设计中国的改革道路,也非把话说尽,而是强调做后说,强调不争论。社会和政党在许多方面是相一致的,重大发展走向不可能尽数抛出,很重要的是从方向中感知一种精神的脉动,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引入改革的洪流,既作追随者,同时又作开拓者。这一点对于富于担当精神者更显重要。
三中全会的报告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报告,一个振奋人心的报告。但相比于漂亮的文字,未来的落实更加重要。两万字的报告,哪怕到2020年时能落实一万字,中国都有希望。虽然官员财产公布、宪政等社会呼吁强烈的内容尚未写入,但没有关系,中国的事情要慢慢来,只要不断往前进步,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国家就有希望。
【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推荐阅读:
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感悟06-11
大学生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06-15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活动汇报材料11-09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06-16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06-12
浅谈全面深化改革意义10-05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文明发展》考试答案08-18
公管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08-18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09-10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专栏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