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2024-06-11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共9篇)

1.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一

财政与金融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2、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3、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职能是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以下三种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二)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这种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财政的分配只能才能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节。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

(三)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

4、外部性怎么解决:(案例分析题)

(一)是什么:外部性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利益和好处,而所有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补偿。如企业的科研活动。负外部性指产品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损害,但未给受害者应有的补偿。如企业生产的污染行为。

(二)解决外部性的常用方法:征税与补贴,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采取征税与补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征税与补贴问题上难以量化,征收补贴的数量难以清晰界定,这易助长腐败现象,破坏经济市场。

(三)为弥补征税与补贴方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利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从产权学派获悉, 在交易成本较低或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楚,并允许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或社会产值最大化的安排。利用政府有形的手,清晰界定产权,以及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使交易成本降低。这就是外部性内部化,以此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第二章

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是国家为了

实现其职能,通过对财政收入而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形式:财政拨款,财政性贷款,财政补贴

2、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

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财政补贴的特点:

(1)政策性,即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是按照一定时期的国家政策制定;

(2)灵活性,国家一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及时地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随着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修正,调整和更新。

3、财政支出的原则:

1、公平分配原则

2、效益原则

3、稳定

发展原则

5、以国家对助学贷款进行贴息为例,说明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是政府为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控职能,转移给各受益主体并由他们最终实现的支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偿支付,政府不能从中获得相等代价的补偿,只是充当中介人,在私人部门之间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6、评价财政支出效益常用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2、最低成本法

3、公共劳务收费法

4、综合指数法

5、公众评判法

第三章

1、什么是税收制度?税收制度体系中由哪些方面的税收制度构成?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一般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这里的税收制度是狭义的,指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现了税收的征纳关系.税收基本法规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税收的各种法律、条例,是各种税收的基本法律规范;二是各种税收法律、条例的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是对各种税收法律、条例所作的扩展性或限定性、解释性规范;三是各种税收的具体规定,是对税收法律、条例或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所作的补充性规定。

2、税种性的法规由哪些要素构成?

税收制度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收制度的基本环节。

3、我国财政收入包括哪些:(选择填空题)

按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其他收入

按来源分类:经济成分: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外商独资经济收入

经济部门: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

4、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哪些:(选择填空题)

1、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政府性基金

3、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4、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5、彩票公益金

6、罚没收入

7、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8、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9、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

5、国际反避税的措施有哪些?

1、从纳税义务上制度具体措施‚如纳税人某些交易的价格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同意;

2、不断调整和完善税法, 如取消延期纳税;

3、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 如成立专业的反避税机构;

4、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如开展国家之间的税收情报交换。

第四章

1、国债的偿还方式:

(一)还本方法:

1、抽签分次偿还法

2、到期一次还清法

3、以新替旧偿还法

4、市场购销偿还法

(二)付息方法:

1、分期逐步偿还法

2、到期一次还清法

2、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包括增加税收,增发货币,举借国债

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3、国债的发行方式:

1、直接发行:财政部面向全国,直接销售国债;

2、代销发行:财政部委托代销者负责国债的销售,向代销者支付手续费;

3、承购包销发行:

各地的国债承销机构组成承购团, 通过与财政部签订承销协议来决定发行条件, 承销费用和承包商的义务。

4.公墓法: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4、什么是国债的负担,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国债是国家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集中部分社会资金所 形成的债务。国债到期时,国家必须向国债持有人还本付息,国债的这一偿还性,决定了国债必然存在一个负担问题。包括:

1、国债认购者的负担

2、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

3、纳税人负担

4、代际负担 第五章

1、国家预算的特征:

1、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2、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国家预算是集中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

2、分税制的特点:P81

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强调以事权为基础划分财政。

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体现为收入的大头在中央,支出的大头在地方。

3、各级财政摇篮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

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的横向不平衡。

4、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性 第六章

1、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请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在生活中,当货币表现和衡量价值时,就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推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3、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的反映。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价值尺度表现其价格,然后才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价值。正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随时可购买商品,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可用于各种支付,所以人们才贮藏货币,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从历史和逻辑上讲,货币的各种职能按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进程。

2、简述纸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没有金属作为准备的价值支付符号。不同点:纸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纸币反映的是国家信用,而信用货币则是银行信用、商业信用

3、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民间信用

5、某人借款5000元,若月利率为9‰,借款期限为4个月,按单利计算,到期后借款人应支付多少利息?解:利息=500×9%×4=180(元)

6、某人借款4000元,若年利率为10%,两年后到期,按复利计算,到期后,借款人应支付多少利息? 解:利息=(4000×10%)+[4000×10%×(1+10%)]=400+440=840(元)第七章

1、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二

十六、什么是金融市场?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 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接待和资本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金融市场一般限定在以有价证券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的主体:市场参与者,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居民。

2、金融市场的客体: 金融工具,包括票据(支票汇票本票), 可转让定期存单、债券、国库券、基金、证券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

2、货币市场的工具有哪些? 5种

1、票据市场

2、同业拆借市场

3、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4、短期国债市场

5、回购协议市场

3、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哪些区别?各包括哪些子市场?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是资金的市场。二者的区别在于资金的长短上。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也就是说货币市场中的产品或证券都是在一年内到期的,如短期国债、银行汇票等;资本市场的产品或证券都是永久的或长期的,如股票、20年期公司债券等。此外,二者的风险系数不同,时间越短,兑现性越强的有价证券风险越小,反之越大。二者的用途也不同,前者解决流动资金,短期资金问题,后者解决资本结构,长期资金问题。

(二)货币市场的子市场: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回购协议市场;资本市场的子市场:证券市场,长期借贷市场。西方传统划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要银行金融机构 现代西方划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八章

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怎样? 我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一)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二)在业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对商业银行实行: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确立基准利率

3、办理再贴现

4、提供贷款并确定贷款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

(三)在银行业宏观调控和监管上,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对商业银行:

1、随时在业务方面进行稽核、检查

2、有权要求其按规定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它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

3、统一编制统计数据、报表,并按国家规定已公布

4、组织和协调商业银行相互之间的清算事项,提供清算服务。

(四)在协调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对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在业务方面的分歧负责调解和仲裁。

3、什么是政策性银行,我国有哪些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有哪些?

1、资产业务指将其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它是中央银行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总闸门。包括贷款业务、证券业务、储备资产业务

2、负债业务指中央银行以负债形式获得资金来源,是资产业务的基础。包括货币发行、代理国债、集中存款准备金等

3、商业银行有哪些中间业务?

1、结算类中间业务: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承兑业务、银行卡业务;

2、代理类中间业务: 代收业务、代理融通业务;

3、其他中间业务: 现金管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

2.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二

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体。财政制度是政府行为的代表,也是政府主观意愿的表达,又是政府职能的表现形式,是实现公平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由金融业内部个别子系统危机扩散到金融整个系统,进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至金融系统之外的实体经济,最终引起更大范围经济危机的现实提醒着人类,金融经济化、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无效或者低效的经济就是无效或低效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实际是不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①金融要素渐渐成为经济效率的提供者和裁判员。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财政制度提供公平环境,更需要金融资源提供效率因素。

二、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传统意义上的财政金融协调,是集中于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具有不同的调控手段和效应,在现实操作中也很难明确区分开来。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指定并且施行的,针对货币运动本身,以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等作为政策目标, 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作用。而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决策,是政府意志的直接体现,其调控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从政府收支两个方向来实现的,税收、基金、转移支付和补贴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进而对社会财富进行调节和配置的活动。

从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伊始,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长期的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在抑制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乏力方面比货币政策更能为有效;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货币政策便显现出更大的效果。就像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政策是一根绳索,你可以拉它中止通货膨胀,却不能推它以防止衰退。”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一支独大,货币政策只是作为财政的一种信贷安排,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差,金融制度建设也极其落后,但是不得不说,就算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 信贷政策依然是金融发挥效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作为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的成立,金融市场规则、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然而, 财政虽然逐渐从经济的参与者变成了经济规则的制定者,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在特定时期仍然是有效的。比如,1997年有效需求不足诱发的经济增长缓慢与失业严重问题,从最初发现货币政策调节的局限性,到及时启动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的主力,是协调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践证明。

(二)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是西方经济学政府干预行为的理论支撑,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所说,“技术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作为更为宽泛概念的金融制度资源,是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之间的协调性,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决定制度效能的关键要素。

财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补贴相联系的制度总和。财政制度的功能,是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主,无论是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还是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中央与地方、区域之间平衡发展,以及专项基金、 财政补贴等,都是用某一种特定手段对现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是为缩小区域之间、社会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而服务的,财政制度本身并不会直接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也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财政直接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基础建设的项目,会创造国民收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政府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府逐渐退出市场领域, 运用间接手段调节经济,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可见,财政制度的设立,是为社会提供公平环境的, 在效率领域,财政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

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已经是被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以其为指导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印证了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事实。根据金融资源理论的界定, 金融资源从层次上划分为货币资源、资本资源、 制度资源和金融商品资源。金融机构、金融政策、 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等,都是金融的制度性资源,也称为功能性金融资源。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服务的制度设计。但是,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建立和重新配置、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或者是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文化的形成等,都是为保障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动力要素的保障。掌握了金融制度资源的配置权,就掌握了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能够获得特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因此,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权始终掌握在金融当局或者立法当局的手中。 金融制度的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对保证社会公平却无能为力。

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需要公平机制,也需要效率因素。公平机制为社会稳定服务, 效率因素加速经济增长,二者缺一不可。单条腿走路,或者跛行,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高效运行。而且,金融制度要实现效率,需要财政制度提供社会公平的环境;财政制度要更好地践行公平,亦需要金融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

三、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效应功能区

任何资源都有相对独立的效应功能区,“作为金融资源系统的动态控制来讲,具有一定的宏观效应,所以它的出台过程或出台后的实施均会对我们的控制对象产生特定的效应,这种政策效应的辐射功能必然将其作用对象以及与该作用对象附有相关性的相关事物,聚于自身功能的作用范围。” ②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也有其独立的效应功能区。

(一)金融与财政协调效应功能区的要素

“效应功能区是指具有社会功能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发、配置过程和开发、配置结果的效应功能动力学区间。是具有资源属性的社会要素在特定的初始条件下,其动态作用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正负效应功能区间。这种动态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系列组成的多维空间就是社会资源的效应功能区。”②效应功能区的划分,由初始条件、 宏观调控目标、过程控制和选择对策等组成。

1. 初始条件

自然资源的开发配置状态,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素,也是财政金融协调初始条件的基础要素。而经济系统初始的开发配置状态,是财政金融协调的原始动力,社会系统中政治、文化、 科学、技术等的客观配置状态,会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金融与财政协调配置的重要初始要件。

2. 目标设定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首先是制度变迁的客观要求,也是制度本身效率提升的内生动力。无论是财政或是金融,都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无论是子系统自身效率的提升,或是二者协调配置的目标,都不仅仅是为实现自身的微观效率,更为关键的是提升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 人类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切社会系统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体现为人类生存质量和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也在于此。 因此,金融与财政的协调配置,不仅是自身系统效率的要求,更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3. 过程控制

从初始条件,到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同样需要三个层面的过程控制。首先,是金融制度要素与财政制度要素间的协调控制过程,包括金融制度、财政制度与货币资源、资本资源等之间的协调控制,还包括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本身的协调控制;其次,是二者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其中,一是目标的控制,二是过程的控制; 最后,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与社会系统资源的开发配置协调控制过程。但是,“依赖于特定初始条件确立的发展目标有时候可能出现‘虚化’ 现象,真正能够保证实现目标的实在性,在于执行过程的保证程度与保护措施。”②

4. 对策选择

对策的优化选择,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 对策的选择依据,依然是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的沉淀、横向要素功能传导与逆转等。其中, 对策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复杂的初始条件和目标的动态性的认识和把握。突发性的混沌因素, 相比人类可预知与可控制的要素,更可能决定和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变化。因此,对策选择的动态性,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本文动态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金融与财政协调的最终效果, 也取决于对制度变迁与动态性策略的把握程度。

总之,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是在给定的初始条件,即当前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现有开发配置与相互作用的动态关联状态下,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经济目标以及自组织系统目标,对制度实施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与保护下政策的安排与配置过程。

(二)金融与财政协调效应功能区的传导机制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效应功能区,是以系统科学基本理论、混沌理论为基础,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研究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性与社会经济目标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这种作用力,表现为横向和纵向的动力学状态。

1. 纵向动力学状态

金融与财政制度对直接过程和目标的效应功能传导与逆转的动力学系统,称为线性效应功能区。在此功能区内,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首先表现为一个与金融制度、财政制度的既定状态以及增量状态的过程,其次表现为二者直接目标的实现。

2. 横向动力学状态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对其他金融系统要素、财政系统要素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运动过程和目标的效应功能传导与逆转的动力学系统,称为发散性效应功能区。任何制度的开发,都会对其他与之相关的要素甚至其他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对金融系统内部其他要素的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的开发与配置等。而这种作用,对线性效应的两种情况产生类似的效果。共同组成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效应功能的发散性区间。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是以二者的线性功能区为主,发散性功能区为辅,以二者的协调配合为手段,以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效用功能的动态区间。

值得强调的是,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同样具有互补或者互斥的状态,即有正效应与负效应之分。正效应的体现,是在既提高自身效用功能的同时,又提升其他相关要素的效用功能,进而最终推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效用功能,达到制度开发与配置的终极目标。负的效用功能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则只针对正的效用功能。

四、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着力点:商业金融

本部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资源的层次

商业金融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的金融系统内在要素,是资金活动的主要媒介与场所,也是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微观主体。按照金融资源理论的划分,金融资源从纵向上分为货币资源、 资本资源、制度资源和金融商品(工具)资源。货币资源是贮存于经济生活和再生产过程的货币总量,是货币化的社会资本,也是最基础的金融资源。 “由于以实体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货币资源具有量的累积或功能累积的特殊性,所以它对所有层次的金融资源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其他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都必须建立在货币资源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的基础之上。”②货币资源形成后, 一部分在当期执行着交换媒介的基本职能,作为一般的金融工具被“消费”掉,退出了流通领域。 而另外一部分货币资源虽然以货币形态存在,但是却始终以量的积累形式贮存,变成后期开发的基础性金融资源。最后一部分则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源。资本资源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货币资源,是为满足生产和流通而存在的再生性金融资源,通过与劳动力和劳动资源等的结合,投资于社会经济的某个领域,发挥了创造新价值的功能,这也是资本增值性的本质要求。

金融制度资源也被称为金融功能性资源,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在内的制度性要素。其中,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等是承载金融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主要载体。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决定着金融资源整体的效率,金融制度资源的稀缺性,是制度供给本身相关约束条件的结果,如制度决策者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科技的驾驭能力、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能,都是金融制度资源开发的约束条件。金融商品(工具)资源,是金融资源开发的“产品”,有传统金融商品与金融衍生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交易中体现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 后者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核心, 也是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变化,对国际金融活动与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需要指出的是,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资金的运行速度,但是其虚拟性却也为金融领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风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便是极好的佐证。金融商品(工具)资源具有双重属性,“当它们的存在是发挥社会财富的开发、配置功能的时候,是金融资源;当它们的存在只是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的时候,只能是一般的金融商品,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有的资源属性——此时它和一般的消费品没有两样。”②

货币资源是金融资源的基础领域,资本资源是金融资源的延伸领域,金融商品(工具)资源是金融资源的派生领域,而金融制度资源是金融资源的特殊领域。

(二)商业金融的功能定位

本文所讲的商业金融,是以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为媒介,以商业金融机构为载体的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资本资源的开发主体之一便是商业银行,而资本资源开发过度也大多是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功能过度使用的结果。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确定一样,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功能也一定有某种客观规则,即由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客观需求所决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明确区分货币资源与资本资源的界限,二者的特定情况下会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也都与商业银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是必要的手段,而这两者最终都要通过商业金融对经济系统产生作用。资本的效率, 体现了企业的效率,也体现了经济的效率。商业金融对货币资源与资本资源的合理运用,最终会体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要素。无论是利率政策、信贷政策,还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法规,最终必须通过商业金融才能传导于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效率。而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协调,必须要有统一的着力点,才能最终使各自作用力形成合力, 实现最大的功效,商业金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建立都有各自的行为边界,财政通过对商业金融提供奖惩和鼓励机制, 利用商业金融内在逐利的本质属性,实现财政对公平机制的需求。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通过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利用商业金融的特殊属性来配置其他如人力、信息、科技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得各种资源流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最终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五、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的,是通过重新构建租金分配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目标不谋而合。

对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模式的讨论可见,人为再造经济发展模式(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为例) 相比自然演进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用了更短的时间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政府的干预。 金融发展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是政府干预的理论支撑。然而,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后期经济危机的频发,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协调所导致的经济发展畸形的后果。

金融资源理论主张政府的适度干预,他认为, 政府的适度干预,可以矫正或控制社会资源配置中的效应功能逆转问题,进而实现社会资源效应功能的相互提升。政府干预的方式,有直接的行政指令, 也可以利用政策引导方式将政策传导于实体经济, 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在这当中,离不开财政制度, 更离不开金融制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各经济要素的协调配合,而运行的效率, 取决于各要素配合的协调程度。这里所说的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人力资源)、劳动对象(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劳动手段(技术资源)和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各种制度资源。利用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各自的功能优势,实现功能的强化与互补, 弱化效用功能的逆转。对财富存量与增量的调节, 是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本质属性,而由此形成的租金分配体系,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不仅能够降低由产业结构的固化堆积最终演化为经济危机的风险概率,而且可以阻止资源型经济恶化走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期末复习题 篇三

1. 考虑以下现象:①直升机的螺旋桨的运动;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③ 钟摆的摆动;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其中属于平移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 下列各商标图案中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3. 如图1,△ABC是由△A′B′C′绕O点旋转180°得到的.则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点A与点A′是对应点B. BO=B′O

C.∠ACB=∠C′A′B′D. AB∥A′B′

图形可以看做是将原图经过得到的.

10. 在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中,其相同的性质是.

11. 图4是同学们玩过的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经过得到的.

12. 如图5,若线段AB是由线段CD平移得到的,则线段AB与CD的关系是且.

13. 如图6,△ABE、△ACD都是等边三角形,∠BAC=70°.图中△ACE可以看做由△ADB绕A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的,∠BOC=.

14. 小明把自己的左手手印和右手手印按在同一张白纸上,左手手印(填“能”或“不能”)通过平移与右手手印完全重合.

15. 如图7,Rt△ABC中,P是斜边BC上一点,以点P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DFE,两三角形的交点为P、Q、R、S.图中与△CPS全等的三角形有.

16. 如图8,BC是等腰Rt△ABC的斜边,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D重合,则△APD是.

三、解答题

17. (10分)观察图9中的两幅图案,分析这两个图案是由什么样的“基本图案”变化而成的.

18. (10分)如图10所示,在一个正方形网格中有△ABC.每个小正方形都是单位正方形.

(1)画出△ABC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形△ABC.

(2)画出△ABC绕C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ABC.

19.(14分)如图11,△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度是多少?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4)若连接DE,则△AD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20.(14分)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AD、AB上.

(1)如图12, 连接DF、BF.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判断“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DF与BF的长始终相等”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2)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连接DG.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请以图13为例说明理由.

4.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四

公共物品:P19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 公共物品 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公共性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需要:P21,其特征:P22 四大特征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市场?为什么会失效?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发展 P33—P37

三者关系?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区别?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的。

二.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为什么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P43 123 公共物品只能够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来决定的。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市场?

1.虽然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当市场失灵: 垄断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其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政府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1.财政支出评价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最低成本法。其与成本效益法的主要区别: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做为择优的标准。教育 卫生 文化 政治 军事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2.按支出用途分类:

3.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P74—P79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的三性,即权威性: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三性都不是绝对的!税与费的最大区别? P205

税收术语: 纳税人 课税对象

课税标准

税率: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比例税率(我国大部分都是)

定额税率(资源税 车船牌照税)

累进税率)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起征点和免征额 课税基础

税收分类:

1.所得课税 商品课税 财产课税 ——课税对象的性质

2.直接税和间接税——税负能否转嫁 3.从量税与从价税 ——课税标准

4.价内税与价外税——税收与价格为标准

5.中央税与地方税——税种的隶属关系 税收原则: 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

公平类税收原则 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受益原则 能力原则

2.效率类税收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税负转嫁的概念: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三点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方式 后转方式

其他转嫁方式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商品价格由供求价格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在基本条件前提下,还受到供求弹性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 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供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例如……p236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分类: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增量预算 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原则:

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

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容:P351

何谓政府采购制度及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353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当事人

政府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采购人与供应商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内容:P357 收支两头线 管理的基本内容P358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五个

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题,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政府将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弥补纵向财政缺口 弥补横向财政缺口

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粘蝇纸效应:

5.国际金融期末复习材料 篇五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内容

经常项目: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会计项目,它也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项目。经常项目一般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二级项目。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货物。该账户记录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出口记入贷方,进口记入借方,其差额称为贸易差额,亦称为有形贸易差额。若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称为贸易顺差;若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称为贸易逆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进出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

货物项目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的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采购的货物,非货币性黄金

2)服务。它是经常项目中的第二大项目。相对于商品的有形贸易来说,服务贸易属无形贸易。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

服务项目包括交通运输、旅游、通讯、建筑、金融与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3)收益。它是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流动所引起的报酬收支,因而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两大项。

4)经常转移。它包括所有非资产转移项目的转移,是商品、劳务或金融资产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转移后,并未得到补偿与回报,因而也称为无偿转移或单方面转移。经常转移主要包括政府的无偿转移和私人的无偿转移。

2,外汇市场交易的几个层次

外汇市场的交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1)外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

2)外汇银行同业间的交易

3)外汇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

3,国际资本长期流动的方式

国际资本长期流动是指流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分为国际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三种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

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的经营控制权。主要形式有创办新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利润再投资。

2)国际证券投资

也称国际间接投资,指购买外国企业发行的股票、外国企业或政府发行的债券等有价证券。

3)国际贷款

①政府贷款:各国政府或政府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

②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金融机构向其成员国政府提供的贷款。③国际银行贷款: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借贷。

④出口信贷:由商业银行对本国出口商、他国进口商(或者进口商所在国银

行)提供的贷款。

4,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概念

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和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

5,利用利率平价理论计算远期利率

升贴水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

掉期率(升贴水额)=远期汇率-即期汇率

本国利率/外国利率=即期汇率/远期汇率,该汇率使用外币表示本币 6,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季节性和偶然性因素

2.周期性因素;

3.结构性因素;

4.收入性因素: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会使该国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动,从

而影响国际收支;

5.货币性因素:在汇率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相对于

其他国家发生变动时,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6.投机性因素:投机性的短期资本流动会对一国国际收支造成失衡。7,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的概念

汇率制度: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一般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外汇管制:一个国家为防止资金的外流(或内流)、改善国际收支、维持本币汇率、维护本国经济利益,通过立法授权有关管理当局对外汇的收、支、存、兑等经济活动进行管制的政策措施。

8,外汇风险的类型及其管理方法

1)交易风险: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其管理方法有:

①签订合同时可采取的防范措施

a选择好合同货币,b在合同中加列货币保值条款。

②金融市场操作。

现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货币互换。

③其他管理方法

a提前或错后收付外汇,b配对,c保险。

2)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Accounting Risk),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时,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面损失的可能。

其管理方法为:

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的数额相等,以使其折算风险头寸(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之间的差额)为零。

3)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等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损失。

其管理方法有经营多样化和财务多样化。

9,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本币贬值后,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增加,有利于吸引外商到货币贬值国进行新的直接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如果本币将要贬值,或市场上对本币有继续贬值的预期时,则资金会从该国迅速大规模地转移到其他国家,即发生资本外逃。10,短期有价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

1)国库券(又称为短期公债);

2)商业票据:一些大工商企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凭信用发行的,有固定到期日的短期借款票据;

3)银行承兑汇票:为进出口商签发的经银行背书承兑保证到期付款的汇票;

4)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11,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

欧洲货币市场又被称为离岸金融市场,它是指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或集中于伦敦与其他金融中心的境外美元与境外其他欧洲货币的国际借贷市场。

1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概念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

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13,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改善其贸易收支

状况;反之亦然。本币贬值对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在贬值之初,贸易收支会有一段继续恶化的过程,一段时间以后,出口才开始增加,贸易收支才开始改善。

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本币贬值,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增强,该国的商品、劳务、交通

和旅游等费用就变得相对便宜,会增加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进了本国旅游业及其有关部门的发展,增加了旅游和其他非贸易外汇收入;反之亦然。

3)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本币贬值后,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增加,有利于吸引外商到货币贬值国进行新的直接投资;反之亦然。

短期资本流动:如果本币将要贬值,或市场上对本币有继续贬值的预期时,则资金会从该国迅速大规模地转移到其他国家,即发生资本外逃。

4)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1)储备货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2)本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本币贬值会刺激贸易外汇与非贸易外汇收入增加、支出减少,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而本币贬值会导致短期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从而外汇储备减少。因此,本币贬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大小取决于本币贬值后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影响程度。反之亦然。

14,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

结算方式:资金从付款一方转移到收款一方的方式。主要有汇款、托收及信用证三种。

①汇款通常有电汇、信汇、票汇三种形式。

②托收是出口商为向国外进口商收取销售货款或劳务价款,开具汇票并委托

出口地银行通过其在进口地银行的联行或代理行代向进口商收款的结算方式。包括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

③信用证或跟单信用证是一种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是进口方银行根据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商开立的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承诺。

15,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

①保证国际货币制度正常运行;

②积极协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6.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六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对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记录的统计报表。

2、利率互换:它是在一段时间内交易双方根据事先确定的协议,在一笔象征性本金数额的基础上互相交换具有不同特点的一系列利息款项支付。

3、掉期交易:是指将两种货币相同、金额相同而方向相反、交割期限不同的两笔或两笔以上的外汇交易结合起来进行,也就是在买进某种外汇时,同时卖出金额相同的这种货币,但买进和卖出的交割日期不同。

4、外汇期权:又称外币期权,是一种选择权契约,指期权买方以一定保险金为代价,获得是否在一定时间按照协定汇率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外汇资产的选择权。

5、回购协议:是在买卖证券时出售者向购买者承诺在一定期限后,按预定的价格如数购回证券的协议。

6、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包括两个方面:资本从债权国向债务国转移,本金和利息从债务国向债权国转移。

二、填空题

1、经常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三大项目。

2、国际储备主要由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四种形式的资产构成。

3、外汇期权的价格,即外汇期权的市价,表现形式就是期权费,也称权利金或保证金。

4、国际债券包括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5、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价值取决于基础金融资产的金融合约,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交易的是衍生金融工具。

6、根据外汇风险的表现形式,可将外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会计风险。

7、抛补套利实际是无抛补套利与掉期相结合的一种交易方式。

8、汇率制度有两种基本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9、外汇期货交易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机性期货交易。

10、国际储备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官方持有性;第二是普遍接受性;第三是流动性。

11、欧洲债券的发行费用可以大致分为销售费用、承销费用和管理费用。

12、国际债券市场主要由发行人、投资者和中介机构三类参与者组成。

13、国际银团中的贷款利率由基础利率和加息率共同决定。

三、选择题(含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B)调节机制。

A、利率 B、汇率

C、进口

D、出口

2、金本位制是以(B)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A、白银 B、黄金

C、金块

D、金汇兑

3、各国政府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调整纸币的(B)。

A、铸币平价

B、金平价

D、黄金输送点

C、购买力平价

4、国际间接投资即国际(C)投资。

A、股票 C、证券

B、债券 D、股权形式

5、在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于(B)。

A、黄金输送点 B、铸币平价

C、金平价

D、汇价

6、购买力平价指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所决定的(A)。

A、汇率 B、价格

C、外汇

D、利率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它是一个全球性的(B)。

A、国际金本位制 B、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C、国际银本位制 D、国际复本位制)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D、英镑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了以(C A、黄金 B、外汇

C、美元

9、牙买加体系设想,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以(A、黄金 B、美元

C)为主要的货币资产。

C、特别提款权

D、白银

10、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A),对国际货币事项进行磋商。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国际开发协会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世界银行

11、净误差和遗漏发生的原因包括(ABCDE)。A、人为隐瞒 C、时间差异

B、不同的统计方法形成的偏差 D、重复计算

E、漏算

12、各国政府可以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包括:(ABCDE)等措施。

A、外汇缓冲政策 C、货币政策 E、直接管制

13、贸易管制包括:(ABCDE)等非关税壁垒。

A、关税政策

B、进口配额

B、财政政策 D、汇率政策

C、进口许可证

D、卫生 E、包装标准

14、世界银行的宗旨是(ABCDE)。

A、鼓励国际投资

B、促进生产能力提高 D、生活水平提高

E、改善劳动条件 C、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15、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双挂钩需具备以下哪些基本条件(BCF)。A、推行固定汇率制

B、美国国际收支平衡 D、规定货币含金量

F、黄金市场价格与黄金官价保持一致

C、美国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E、建立多边结算体系

16、金融危机爆发时的表现主要有:(ABD)。

A、股票市场爆跌

B、资本外逃 D、银行支付体系混乱 F、本国货币升值 C、市场利率急剧下降 E、外汇储备激增

17、以下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说法正确的有(ABDE)。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推行浮动汇率制,减少外汇风险 D、建立多边结算体系

E、美国可利用该国际货币制度谋取特殊利益

18、牙买加体系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BCE)。

A、多种汇率制度并存

B、汇率体系不稳定,货币危机不断 C、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督

D、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E、国际收支调节与汇率体系不适应,IMF协调能力有限 F、在国际储备多元化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货币区

19、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具体可分为(BCD)。

A、非完全避险战略

B、完全避险战略

C、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 D、消极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 E、宏观外汇风险管理战略

20、国际储备制约着各国的(ACD)。

A、物价水平D、国际金融

B、充分就业 E、国际收支

C、国际贸易

21、以下哪些金融工具是衍生金融工具(ABDF)。

A、金融期货 C、股票

B、金融期权 D、利率互换 F、股票指数期货

E、商业票据

22、互换交易的主要作用是(BCEF)。

A、增加收益

B、降低交易成本 D、逃避税收 F、逃避政府管制 C、转嫁利率和汇率的风险 E、调整财务结构

23、银团贷款的优点是(ACD)。

A、借贷双方关系比较稳固 C、贷款规模不受限制 E、期限较长

24、以下关于牙买加体系说法正确的有(ACD)。

A、以管理浮动汇率制为中心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 B、汇率体系稳定

C、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多样化 D、国际收支调节与汇率体系不适应 E、外汇管制进一步加强

B、利率较低

D、资金的获得迅速 F、国际储备中的外汇种类单一

25、国际金本位制的基本特点有(ABDF)。

A、各国货币以黄金为基础,保持固定比价关系 B、实行自由多边的国际结算制度 C、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D、国际收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E、纸币与黄金自由兑换

F、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无需国际金融组织的监督

26、金融创新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E)。

A、新兴国际金融市场陆续出现 B、融资技术推陈出新 C、新的国际货币的运用 D、金融交易过程电子化 E、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27、被称为金融市场四大发明的是(BCDE)。

A、回购协议

B、互换业务 D、金融期货 F、金融期权 C、浮动利率债券

E、票据发行便利

28、国际银团贷款的主要职责是(BDE)。

A、选定牵头经理行

C、准备筹资备忘录

E、对市场情况进行估计

29、银团贷款的主要内容有(ABCE)。

A、贷款当事人

C、贷款金额 E、贷款利率

30、欧洲债券的主要形式有(ACDEF)。

A、普通债券

B、固定利率债券 D、零息票债券 F、双币债券

B、贷款期限 D、贷款用途

B、与借款人商定贷款的条件 D、在成员之间分配贷款份额

C、浮动利率债券 E、可转换债券

五、问答题

1、一国政府在调节国际收支时,应坚持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答:(1)根据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调节方式。

(2)尽量避免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给国内经济带来过大的消极 影响。(3)注意减少国际收支调节措施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

2、福费廷与一般贴现业务有何区别?

答:(1)在福费廷业务中包买商放弃了追索权,这是它不同于一般贴现业务的典型特征。在一般的贴现业务中,银行或贴现公司在有关票据遭到拒付的情况下,可向出口商或有关当事人进行追索。

(2)贴现业务中的票据可以是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往来中的任何票据。而福费廷业务中的票据通常是与大型设备出口有关的票据;由于它涉及多次分期付款,福费廷业务中的票据通常是成套的。

(3)在贴现业务中票据只需要经过银行或特别著名的大公司承兑,一般不需要其他银行担保。在福费廷业务中包买商不仅要求进口方银行担保,而且可能邀请一流银行的风险参与。

(4)贴现业务的手续比较简单,贴现公司承担的风险较小,贴现率也较低。福费廷业务则比较复杂,包买商承担的风险较大,出口商付出的代价也较高。

3、根据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通常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1)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

(2)周期性失衡(3)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4)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5)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

4、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即持有国际储备所相应放弃 的实际资源可能给该国带来的收益

(2)外部冲击的规模和频率(3)政府的政策偏好(4)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5)该国的对外交往规模(6)该国借用国外资金的能力

(7)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8)各国政策的国际协调

六、计算题

某日纽约市场USD/HKD7.7800-22 香港外汇市场USD/HKD7.7535-55 设某公司以100万美元套汇,可否?如可以,能获利多少? 答:可以进行套汇活动,操作如下:

7.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七

首先,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财政、金融的方针政策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与国家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财政与金融》作为各类财经类院校财经会计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 在教会学生财政领域、金融领域基本知识的同时, 可锻炼其对于经济形势变化的敏锐性, 学会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使用的条件及效果, 并与自身专业及实践联系起来, 从而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宏观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打下坚固的基础。

其次, 就独立学院而言,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 相较于国内本科教学在专业建设及课程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来说, 独立学院在教学的诸多方面尚需探讨、研究。且独立学院学生是由本科三批中录取的, 他们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社会能力较强, 重视社会实践, 善于利用社会资源, 普遍头脑灵活, 善于走出校园, 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社会适应性较强,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 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 必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探索适合其学习和接受的《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总体上看, 国内外研究《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尚没有对于独立学院财经类专业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先例, 所以现在开展这项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具体思路

(一) 教学内容的创新

1、根据独立学院培养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 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的《财政与金融》教材可分为适用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和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 本科院校的教材 (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现代财政与金融教程》) 理论非常丰富完善, 但是比较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而高职高专适用的教材 (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财政与金融》) 在实践环节设计和内容编排上很有特色, 不过理论介绍相对薄弱, 相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 这些都不是最合适的, 最好是能够寻找到皆有两者特色的教材, 必要时可以组织优秀教师自行编写一本。

2、在讲授具体课程时, 应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对内容做出详略安排, 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并为之服务。比如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有志于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那么财政部分关于税收的内容就是一个重点, 除了应介绍常规性的基础知识以外, 还应当对此进行补充和加深, 将理论、习题、真题以及实践结合起来;再如金融部分可以开辟一个理财专题, 督促学生将课本知识、专业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3、要做到以上两点, 还必须合理安排学时, 和目前的教学大纲比较, 改变全部是理论课时的的安排, 将一部分理论课改为实践课, 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交叉,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1、强化案例教学。《财政与金融》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 若单一的介绍理论知识, 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 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有必要在理论知识介绍的同时穿插各种案例。不但是要多实行案例教学, 而且还要有选择性的引入案例, 最好是日常化又能切合知识点的案例, 这样, 学生能够提高参与度, 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 加深理解。如探讨财政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市场失灵这一现象时, 指出当前市场失灵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宏观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对于这一点, 学生都能够感同身受, 所以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看法, 以及一些解决方案。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经济事件中自己分析原因, 提炼经验和总结对策。

2、引入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 深入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 让学生更熟悉财政金融领域的一些实际操作:如BOT的实际操作运行、养老保险的缴纳及享受、国债的发行和认购、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股票交易所的交易过程等。实践出真知, 通过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国家的财政和金融领域运行状况, 理解国家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意图。

3、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创设课堂学习情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 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 在金融市场的证券流通市场教学过程中, 在简要介绍证券交易所基本证券交易程序, 结合给出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资料和K线图资料后,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 各司其职, 开展模拟证券交易, 使学生如置身于交易所现场, 感受到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各个环节和所应注意的事项, 既历练了技能, 又增强了综合素质,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增加学习的兴趣。比仅仅上课时老师枯燥的介绍要生动得多。若软硬件设施许可, 还可以在网上的模拟汇市中, 做一次实际的炒汇, 熟悉流程, 同时如果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大家相互帮助, 一起解决,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教学, 让学生提高参与的兴趣, 启发思维, 激发独创性。

(三) 教学手段的创新

国外研究曾表明, 学习成果中有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除了课堂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方便师生间在课后的交流, 如课件共享、答疑等。这样, 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并巩固教学效果。

(四) 考核方法的创新

第一, 可以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 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一张成绩表。平时考核可采取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章节的内容结合财政和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 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

第二, 开展知识竞赛。如每年3月我国的两会, 反映了国家的预算、决算, 还有财政政策的重点实施领域, 可开展一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比赛, 就其中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探讨国家提出相应对策的背景, 原因并预测效果、比赛成果可以PPT的形式表示出来。

第三, 对期末考试的形式作出调整。期末考试除开笔试, 还可以采取口试的形式, 但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出题, 做出题签, 学生逐一进行口试, 这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 应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更好地使学生具备各项素质和能力, 契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

摘要:为提高学生对国家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理解, 同时训练其应用能力, 应针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财政与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具体创新可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四个方面着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 应能使独立学院的会计类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政与金融,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林晓婵, 张永丹, 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09) :68-69.

[2]陈代娣, 樊华, 桂庆军.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6) :81-82.

8.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八

习近平主席2013年9、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合称“一带一路”)。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出台。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国家合作平台,重点合作内容包括与沿线国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涉及基础设施、能源、金融、商贸流通等多个行业,这对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我国经济而言无疑会带来强劲增长动力。

当前,中国正站在经济实力蓬勃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正如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所描述的“躲在大树后的大象,再也藏不住了”——此前韬光养晦,依靠对外开放“引进来”而崛起的中国必须“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这需要对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更新的认识与布局,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的方式构建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带一路”正是构建沿海开放与沿边开放齐头并进的全新开放体系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探索,是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共同发展经济纽带的核心设想。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国家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是:以“规划先行、金融先导”为基本原则,以规划整合各方资源,以金融“走出去”,统筹带动中国技术、装备、标准等中国因素和企业“走出去”,创新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主导作用,拓展“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布局。

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战略层次和战略实施的需要,我国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做好相关规划的设计、相关投资的估算、相关国别风险的评估,还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但在如何更好地进行支持,且有效地防范风险上,财政需要认真筹划,并在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大背景下,做好角色定位,演好这出大戏。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从开发性金融开始

开发性金融将发挥重要作用。前期开发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任务。而前期战略任务又主要是境内外路段的经济开发,因此首要的金融支持只能是开发性金融服务。

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整体框架: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扩展金融企业的境外融资渠道和服务网点;二是运用多元化渠道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开发性金融业务主体。目前,到境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期开发,有可能负责融资业务的主体包括:

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该类型机构在对外项目融资方面有丰富经验,是“一带一路”前期开发阶段金融服务的主力机构。

专项基金管理机构。专项基金一般由国家出资,其来源有外储资金、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资金等,同时还能吸收其他资金,并由政策性银行管理。如去年11月创设的丝绸之路基金。

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主要专注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开发,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此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有可能参与其中。

国内商业银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实力雄厚,有可能适度参与部分已具备商业化水平的开发项目。海外网点较多的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常规的国际银行业务,如结算和贸易融资,财务咨询、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等创新业务。

总之,上述四类投融资主体几乎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其逐步筹建和投入运营将为这些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有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促进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

开发性金融机构资金撬动作用将显现。从长远看,真正值得期待的是这些机构并非是规模固定的资金池,而是作为资金流转的平台,一旦初始的投资生效,上述平台便可以为“一带一路”规划撬动源源不断的资金。

不过,要吸引各方参与、撬动社会资本也并非易事。若要保证资金的持续性,自初始阶段起投融资平台的长远布局,资金运营方面的谨慎设计,合作建设基本框架的确立便成为了“一带一路”长久、稳步推进的重中之重。

三、“一带一路”的财政支持——从地方开始

专项基金管理机构大多遵循市场化的原则运作。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多边机构,运作也不能随心所欲。考虑到“一带一路”项目蕴含的长远战略意义,国家必然需要对其推进提供更多支持。因此,财政层面支持的重要性体现的尤为突出:

一方面,政府将积极研究制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税收措施,通过双边磋商解决我国对外投资者的境外税务纠纷,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税收确定性,消除双重征税等障碍,实现对相关企业减税和帮助其避税。2015年初,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分别表态将对“一带一路”提供财政支持。财政部提出要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税务总局则提出将按照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要求,深化完善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统三互”即统一办税平台、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的税收服务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积极的政府购买和对PPP模式的大力推行将为“一带一路”提供定向资金支持。多个地方政府已计划采用PPP模式以加强公私合营,并积极尝试PPP模式与项目对接。例如,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共包括涉及生态环保、交通设施、能源设施、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社会事业、“高精尖”产业等7个领域136个示范项目的66条措施,预计吸引社会投资金额将超过2600亿。

四、关于金融与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增加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融资的可及性。银行信贷支持,大力发挥国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国际债券市场,充分利用直接融资渠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鼓励机构投资者、民间资本的介入。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鼓励民间资本通过BOT、PE基金等方式参与投资。

增加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便利性。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合作、金融机构合作,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增加跨境产业、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安全性。大力发展贸易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改善现有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运行,积极开发保险新产品;鼓励中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各类与海外投资活动有关的人身和财产保险;鼓励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以充分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由于其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社会效应的外溢性大,财政要完全给予支持。

在财政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上应该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做到海陆统筹,东西共济,防止建设和发展模式的趋同。

在具体的财政政策工具使用方面,应考虑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的匹配性,采用财政支出政策为主、税收手段为辅的支持方式,并使财政金融政策相配合。

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进入的投资领域,政府可适当借助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通过给予银行财政贴息等支持,降低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

財政部门要做好国家、地区、部门层面的财政中期规划,使得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部门规划与财政规划能够相衔接,更好地统筹安排预算,防范财政风险。

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对于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相应的支出预算应严格遵守有关编制、执行和审批程序。

9.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 篇九

1.主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

资产融资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短缺者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向资金盈余者发放股票、债券等索取权凭证直接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其优点是避开了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因此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其缺点是资金盈余者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在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短缺者与资金盈余者并不直接发生直接的金融联系,而是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联系在一起。其优点是只要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按时还本付息,资金盈余者就不会有风险,因此,这种融资方式对资金盈余者而言具有较小的风险。其缺点是资金短缺者在签订贷款协议时,会有很多附加条件,以至于资金短缺者很难在需求量和时间上得到保证,资金的用途也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

2.金融体系的主体有哪些?

金融体系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中央银行、金融中介、工商企业、居民个人和外国参与者等,各主体特性不同,在金融市场上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上最大的买方和卖方,金融中介分为存款类金融中介和非存款类金融中介两大类。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信用合作社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存款性金融机构吸收公众存款不同,它是通过发行证券或者以契约性的方式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

3.金融市场主要有哪些功能?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充当联结储蓄者与投资者的桥梁,对资本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即通俗意义上的融资功能。融资功能的一方表现为聚敛功能,另一方面表现为配置功能。但融资并非金融市场的唯一功能,金融市场在融资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新的功能,比如风险管理功能、交易功能、反映功能等。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划分为哪些层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货币层次划分为以下三类,分别是M0、M1、M2。M0,即流通在外通货,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M1是狭义货币,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M2是广义货币,由狭义货币加准货币构成。准货币是指流动性较差,但在短期中可转换成现金的账户。

1.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

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它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形成了三条基本的银行管理原则,即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行支付需要的能力。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

2.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和金融服务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贷款业务,把这些资金投入到需要资金的社会经济各部门,从而在不增加社会货币资金总量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社会货币资金的增值能力。支付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作为货币经营机构,具有为客户保管、出纳和代理支付货币的功能。信用创造职能指商业银行作为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账户的金融机构,在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保留一定库存现金后,可运用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过程中,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商业银行利用派生存款再增发新的贷款,进而又产生新的派生存款„„最后在银行系统中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金融服务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在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信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资金力量,为客户提供担保、代收代付、财务咨询、现金管理、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各种服务。

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被称为是银行的银行,这是因为是指中央银行具有作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的贷款人,并为它们办理结算等业务的职能。中央银行的这个职能是影响商业银行运作,实现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条件和保障。具体体现在三方面,即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办理商业银行之间清算业务。

4.以美联储系统的模式为例,谈谈你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看法。

总体看来,衡量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和人事独立性标准,主要看中央银行是否隶属于政府,政府对中央银行高级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免程序的控制能力。如美联储的最高决策单位理事会的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核准,任期14年,期满后不再连任,因此理事不必为争取连任而迎合总统的意见。此外,理事的任命为轮流制,总统一次只能任命部分比例的理事,理事任期相互错开,正常情况下每两年才有1人届满,即总统在任期内只能提名2名理事,总统 想控制整个理事会是不大可能的。通过以上安排,美联储保持了其独立性。

2、职能独立性标准,主要看中央银行是否能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如何解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是否有为政府赤字融资的强制性义务。美国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不受政府干涉货币政策的实施,如果与政府发生矛盾,只能通过协商解决。

3、经济独立性标准

主要看中央银行是否有可独立支配的财源,是否有赖于财政拨款。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则是私人性质的,其分布在美国各地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资金,全都来源于会员银行。

1.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运作流程是什么?

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运作在两个市场进行:

1.初级市场.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级市场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发行市场,它由出票和承兑两个环节构成,二者缺一不可。(1)出票。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它包括两个行为:一是按照法定格式做成票据,二是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这样汇票从出票人那里转移到收款人那里。(2)承兑。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汇票承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付款人一经承兑,就叫做承兑人,是汇票的主债务人。

2.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由票据交易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一系列的参与者和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等一系列的交易行为组成。

(1)背书。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等票据转让行为都必须以背书为前提。背书是以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为目的的票据行为,经过背书,汇票权利即由背书人转移给被背书人。

(2)贴现。贴现就是汇票持有人为了取得现款,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以贴付自贴现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的利息向银行或其他贴现机构所作的汇票转让。

(3)转贴现。转贴现就是办理贴现业务的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再向其他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

(4)再贴现。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其特有的未到期汇票,(向中央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行为。它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是中央银行的授信业务。

2.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主要有什么?

根据组织形式划分,可将基金划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两类。

根据基金单位总额是否可改变(增加或赎回),可将基金分为开放型基金和封闭型基金两种。根据投资目标,可将基金分为收入型基金、成长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

按投资对象划分,基金主要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期货基金等。

3.回购利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回购协议利率是衡量回购协议交易中借款人(证券出售者)向贷款人(证券购买者)所支付报酬的比例。由于回购协议利率反映了回购交易活动中的证券购买者所承担的各种风险,所以,它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用于回购的证券性质。一般证券的信用度越高,流动性越强,回购利率就越低,否则,利率就会相对来说高一些。二是回购期限的长短。一般来说,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因而利率也应高一些。三是交割的条件。如果采用实物交割的方式,回购利率就会较低,如果采用其它交割方式,则利率就会相对高一些。四是货币市场中其它子市场的相对利率水平。

4.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购买力平价理论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以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其实质就是以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去交换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 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一定时点上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将汇率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动归因于两个国家在这段时期中的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这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即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1.简要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

(1)存款准备金比率。准备金率与货币供给成反方向变动,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给下降;反之,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增加。(2)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货币供给倍数增加;卖出有价证券,货币供给倍数减少。(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贴现政策的松紧。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货币供给倍数增加。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货币供给倍数减少。(4)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运用越普及越深入,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都减少,货币供给增加。反过来,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都增加,货币供给减少。(5)公众的持币倾向。公众的持币倾向越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减少,货币乘数也下降,货币供给减少。公众的持币倾向越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

此外,影响中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还有国际收支状况、存贷款比例管理、贷款指标管理和央票发行规模。

2.简要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可以分成微观和宏观的,微观的是指个人和经济单位持有的货币,宏观的则是指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也就是所有个人和经济单位货币需求的加总。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1)国民收入: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但国民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2)物价水平: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3)利率高低: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4)预防考虑:公众持有货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防范不确定事件,因为预防考虑是不确定的,因人而异的,所以,因为预防而持有的货币需求服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5)IT行业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运用:IT行业越发展,在金融业的运用越普遍,货币需求就越少,反之则货币需求越多。

(6)对未来的预期:所有变量对公众货币需求的影响都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因为动态是指这些变量的变动趋势,它不是现实发生的,而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而可能发生的变量则在公众的预期之中。

3.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在经济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着手制定货币政策,再到实施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分为认知时滞和决策时滞。认知时滞是指中央银行认知需要调整政策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决策时滞指指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改变现行货币政策到提出一项新的货币政策,并加以实施所需的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外部时滞就是传导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货币政策最终发生作用所需耗用的时间。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所决定。

4.简述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的不同观点。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有三种观点,即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进作用的主要理由是:①政府可通过通货膨胀政策,增加预算赤字、扩大投资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②通货膨胀增加富裕阶层的储蓄倾向,进而提高社会的储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③公众对通货膨胀认知有时滞,在此期间,物价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利润增加,这就刺激投资,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增长。

(2)促退论.促退论认为,长期的通货膨胀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成长。其理由主要是:①通贷膨胀造成纸币贬值,影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②通货膨胀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削弱金融体系的营运效率。③通货膨胀不利于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④通货膨胀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⑤通货膨胀造成国内商品价格上涨超过国际市场价格,阻碍本国商品的出口,导致国民收入减少。⑥当通货膨胀加速发展时,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可能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这就会削弱经济的活力。此外,通货膨胀还会扰乱正常的商品流通,加剧供求矛盾,助长投机活动,引起资本外流和国际收支的恶化。

(3)中性论.少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因为公众能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提前采取行动,这就没有商品价格上升领先于要素价格上升的时间,企业没有机会赚取超额利润,生产投资不会扩大,就业不会增加,只剩下物价的上升。

1.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其特点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现新的组合。即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这个概念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三个特点:(1)金融创新是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对金融业务进行的一次革命。(2)它是适应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对金融领域的新要求而产生的。(3)它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自由化的要求而产生的。

2.阐述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1)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全球性“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形成及其回流冲击着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拥有巨额“石油美元”的国家,为了规避利率和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需要寻找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新型金融工具。同时那些国际收支顺差国也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

(3)国际债务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为了解决现实的危机和避免以后发生类似情况,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

3.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导致金融创新的?

(1)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范围金融管制的放松是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

(2)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是微电子技术,它的广泛运用,为金融创新创造了物质基础。

(3)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的放松。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高名义利率,使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出,出现金融机构“非中介化”现象。其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的放松管制,并引发全面的金融创新。

4.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措施主要有哪些?

(1)市场准入;(2)资本充足性监管;(3)流动性监管;(4)业务范围限制;(5)资产分散化管理;

上一篇:违反装修规定整改通知书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