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翻译

2025-02-04

端午习俗翻译(精选12篇)

1.端午习俗翻译 篇一

韩国端午节习俗介绍_ _ 韩国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是韩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寒食和中秋并列为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韩国端午节习俗是什么?下面我为您介绍一下韩国端午节的习俗。

韩国端午节习俗介绍

在过去,韩国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当天吃艾子糕,用菖蒲汤洗头。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演出和体育活动,女人荡秋千,男人则聚在一起进行摔跤比赛。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过去在韩国许多地区都保持的端午习俗,现在已经少有人能记得并传承了,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有些家庭还会保留过端午节的习惯,但因为城市生活条件限制,已不再有运动会和摔跤比赛,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桌上摆出艾子糕等食品,做一个简单的祭祀台,以示庆祝。

现在韩国唯一完整保留端午习俗的是位于东海之滨的江陵。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已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不同。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

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

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韩国端午节吃什么

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类似我们的煎饼,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葱粒等煎成的,但他们不吃粽子。游戏活动有荡秋千等,此外还有一些民俗戏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剧以及民谣演唱,荡秋千比较常见,但不划龙舟。

韩国人喜欢在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将用黄纸红字写成的条幅贴在堂屋或者顶楼的墙上,这个条幅被称为“端午符”,目的是为了驱除一年的晦气、保佑家族的平安。

在端午节,亲友之间互赠“端午扇”也是韩国流行的风尚。由于端午节时正值夏日,扇子可以赶走暑气,为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据说在李氏朝鲜朝代,宫廷中人们会自制扇子进贡给皇帝;在民间,同样流行制作扇子赠予长辈的风俗,而长辈之间也会互赠扇子、祝福安康。

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的区别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 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 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 13 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保存完好的传统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2.端午习俗乐趣多 篇二

相传每年端午节那天中午12点,鸡蛋可以直立在地上。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一年中端午节那天的中午是阳气最旺的吉时,圆滚的鸡蛋吸收天地之间的正气,便能竖立不倒。其实,端午节中午鸡蛋容易站立起来是有科学依据的。端午的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互相作用,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这股力量作用在生鸡蛋上,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牵扯着鸡蛋,使它不会东倒西歪,这样鸡蛋就能够轻松地站立起来了。

打午时水-正午井水最纯净

午时水是指端午节正午打上来的井水,据说用它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由于水质纯净无毒,久存都不会变质变味,具有治病、解热、去毒的神奇疗效。

如果找不到井水,可用经阳光照射的自然水源替代,或是在家取用“午时”汲取的水以表心意即可。

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

夏天气温逐渐上升,万物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包括人见人怕的毒虫。所谓的五毒,就是蛇、蝎、蟾蜍、蜥蜴、蜈蚣。相传这五种有毒生物如果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会停止争斗,和平相处,因此才会有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的传说。

戴五色线挂香包-避邪物变艺术品

古代的人们认为端午节那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系上五彩线,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线绳,以求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人们在脖子上戴香包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安康,早期香包内放的不是现在常见的香料,而是蚌粉、驱邪符咒、铜钱或是驱虫的雄黄粉,后来才发展为装着特殊香气的香粉。

插艾蒿、悬莒蒲-关注自身健康

3.端午节习俗 篇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端午习俗小知识 篇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亦称端

五、端阳节、重

五、重午、午日节、五月节。流行地区还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要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端午节有为小孩配香囊的习惯,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避邪驱瘟。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粽子多是做成角形,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象征牛,祭祖。

1998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知识问答

问题:

1、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

2、端午节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至少说出2个)

3、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

4、屈原是哪国人?

5、屈原卒于何时何地?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

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7、哪一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8、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表示什么?

9、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插艾蒿是为了什么?

10、端午节小孩配香囊的有什么意义?

5.端午习俗作文 篇五

端午节来喽!我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五月五日,这一天来的可真迟啊!我等它等的都快急死了。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盼端午?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有得吃有得玩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到端午我们就要放假了!

五月五,端阳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而我最喜欢的是吃粽子了!我偷偷告诉你我吃粽子一次能吃好几个呢!你可千万别说我光会吃不会做哦!我也会包粽子:在包粽子前,现将包粽子必备的糯米置于水中泡上一段时间。把采来的箬竹叶放置于水中洗干净,然后把箬竹叶卷成圆锥状,将糯米放入其中。卷好,用线将粽子捆起来便做好了!如果在粽子里加入几颗蜜枣,那么粽子大味道就会更好了!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佩香囊、悬艾草菖蒲。不过,赛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常见,我们喜欢在家门口悬艾草菖蒲。用银杏叶与艾草泡水洗澡。父母还会在孩子的耳朵里,鼻子里点上几滴雄黄酒。在做完这些之后,父母会在孩子的手上扣绒,这些都是人们用来祈祷来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方法。

6.写出端午节的习俗 篇六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外缠彩丝,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7.端午习俗作文 篇七

吃完粽子,大家都来到河堤上看龙舟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飞一般的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他们如同军队一样威风,“加油,加油……”在人们呐喊助威声中,伴着急促的鼓点和响彻云霄的鼓啰,龙舟选手们斗志高昂冲向终点。好一幅龙舟竞渡,百船争流的景象。

除此以外,重庆过端午时,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陪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及丝布,在以五色丝线成索。做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故乡的端午节呀,你给了我多少欢乐与笑声?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香囊香又香,可惜我已经好久没回家过端午了,不知道这风俗还依旧吗?

8.端午习俗翻译 篇八

农历五月,临近端午的节气,东天山脚下的巴里坤乡间田野里艾草的叶子舒展碧绿,巧手的农妇呼朋唤友,相约着去田野里采摘一把。坐在地埂上,就地择去杂草,放进篮子里,说笑着回家,乡村下午的炊烟里,十有八九都是艾面的味道。

艾面是巴里坤端午节必吃的面食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碧绿鲜亮的样子诱人食欲,而且艾草理气血、祛寒湿的药用功能也让人青睐有加。端午当日,一些地方会把艾草插在屋门口招福辟邪,但巴里坤人则直接把它制作为面食,送达胃腹。

艾面的制作过程是繁琐而讲究的,把洗干净的艾草用开水烫熟直到绵软,用刀细细的切碎,让其彻底变为汁液,和进面粉里,擀制出圆润劲道的面饼,一来一去折叠后,再仔细切做均匀的面条,放进开水煮熟,浇注上勾制的鸡蛋西红柿卤,碧绿、鲜红、油黄相加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胃口大开。煮熟后的艾面色泽晶亮,如同翡翠,许多外地来的人直接称呼它为“翡翠面”。这食物间的“翡翠”出身极为普通,它的取材遍地都是,来历却可远溯到唐代年间。提起吃艾面的起源,巴里坤乡间上了岁数的人,会给你指指矗立在巴里坤县城东北大河镇区域内的唐城遗址,悠然讲述他印象中的那些传闻。

巴里坤的屯田历史起于唐朝,唐景龙四年(710年),唐王朝为了巩固西域政权,设置了西州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并首次设立蒲类县(巴里坤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后来又改名为后庭县,属北庭都护府管辖。驻守在这里的将士被称为伊吾军(哈密古称伊州),实行兵屯制度,并修建了城池,驻守的将士亦农亦兵,屯田自给。据《唐六卷》记载:“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安西都护府有二十屯,疏勒有七屯,焉耆有七屯,北庭都护府有二十屯,伊吾军有一屯,天山军有一屯,共五十六屯。每五十顷为一屯。”也就是说驻守唐城的将士在附近开垦的土地有五十顷,在《旧唐书·地理志》中也有相应记载:“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

三千驻军远离中原,镇守在这荒芜的西北,垦地五千亩,虽然粮食可以自足,但在当地寒冷的气候下,新鲜蔬菜却是少见的。一个春季,有位将领来到巴里坤巡查,因水土不服,食欲不振,只想吃点新鲜蔬菜。然而那时的巴里坤,能看到的绿色,除了刚刚露出头的麦苗,就是地埂上的一些野草。他的手下试着采摘了一些艾叶,可是艾叶做菜实在不好下咽,随行的厨子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艾叶放进开水锅中焯了一下,用刀剁碎和面,切成面条下锅,煮熟,拌上调味品。这位将领看到绿茵茵、亮晶晶的艾面,一下有了食欲,连吃两碗,病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至此,艾面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广,遍地的艾草和粮食填充着驻守将士的胃腹,他们在西域的风里就地取材,一边进行艰苦的屯田,一边驻守着边疆。

唐城之北的良田,最早由伊吾军开发出来,之后在战火里被弃耕。到清代年间,清政府从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大规模移民到新疆,千里沃野,养育了世代落户于此的民众,而移民们的辛勤耕作又重新让这片土地葱郁起来,成为当地的主要产粮区。粮食作物出产的单一,没有阻止人们对饮食的追求,虽然仅仅只有麦面和一部分青稞,但是当地的妇女们还是费尽心思,推陈出新。为了避免一年四季的乏味咀嚼和365日的单调重复,她们尝试着多样的烹调和制作,不经意间,保留下了富有巴里坤特色的饮食文化。

小时候,每到下雨天,我们都欢快的拍手唱:“天气天气大大的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箱箱柜柜盛不下,撂倒房上把房砸塌。”这首不知道被什么人率先吟唱的歌谣一直传唱至今,这种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夸张期盼常让外地的人在惊诧之余有一丝哂笑———馍馍怎么会有车轱辘大呢,那得用多大的锅、多大的蒸笼和多少袋面粉呢。面对外地人的不解、好奇和惊诧,巴里坤人淡定自如,车轱辘大的馍馍如今依然是巴里坤节庆间的重要食品,拿蒸笼蒸出来的叫蒸饼,拿鏊子烤制出来的,则叫锅盔。

做蒸饼的时候,一家的妇女是忙不过来的,巴里坤无霜期短,小麦成熟的不够好,面粉不够劲道,需要使劲地揉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揉面是种大强度的体力活,需要几个女人相互替换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制作蒸饼的时候,也是要好的乡邻一次小型的聚会,几个女人说说笑笑间就把一个高强度的工作解决了,这劳作过程中和谐的亲密关系是在长久的互帮互助中自然形成的。

nlc202309091143

9.漫话端午节及闽台端午习俗 篇九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与“初”同,称“端五”亦是“初五”,而端五的“五”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亦称“端阳”。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重午”,这是中国传统中微妙的数字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的别称之多,很可能说明它的节俗起源的歧出现象,仔细注意一下便不难发现,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诸多说法--

一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10.端午节相关习俗 篇十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 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 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 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11.端午节习俗故事 篇十一

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辽阔的疆域演变出了各式各样的习俗和节日。其中端午与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习俗。也有说法指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端午就成了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部分地区在端午纪念伍子胥、曹娥的习俗。

端午节是个由来已久的节日。在唐代,每个月的第五日都可称为端午。但是,以端午为节日,记载最多的还是五月初五。于是乎,“端午节”就这样叫开了。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在大门上悬艾辟邪成为习俗。就这样慢慢的固定下来了。在民间,端午节有着众多别名,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一个。诸如五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粽子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女儿节等等。

吃粽子是端午的重要习俗。唐代有百索粽子的说法。“百索”即是五色彩丝,它又名朱索、长命缕、续命缕等,端午节有将五色彩丝系在臂上,或悬在门上,以避兵止恶的习俗。百索粽子就是用五色彩丝扎缚的粽子。有一说是和屈原有关,说屈原大夫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楚国人民无比悲痛,就在竹筒里放入米,投入江水中祭奠。后有高人指点,用株叶和彩丝包缠白米,以防江中蛟龙偷食。众人听后无不照办,这个习俗一直跟着粽子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的另外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主要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夫差继位,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后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粽子又叫“角黍”。也有传说,吃粽子并无特殊的纪念意义,只是当做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语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人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人夏季,这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不单单是点缀节景。在五月仲夏,酷热季节将临之际,吃这种米制凉食,用葫芦叶包裹,用灰汁煮熟,其色、香、味都别具特色,吃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在此时,人们要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

菖蒲酒和雄黄酒是端午节供人们饮用的专门酒类。以前人们在端午节这天都要饮菖蒲酒或雄黄酒,以辟邪除疫。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痰,久服耳目聪明”,可见,端午节饮葛蒲酒是一种有益的风俗。与此相反,端午节饮雄黄酒却是一种有害的风俗,这是因为雄黄有毒,具有杀虫解毒的作用,以此配酒,虽然能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但对人体也有很大的毒害,不应内服。有些地区,端午节也饮用艾酒。每逢端午,在一般民众的家庭宴会上,除了吃粽子、粉团,饮葛蒲、雄黄酒外,还讲究吃新鲜蔬菜,民间称之为“尝新”。

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说法,即: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瘟疫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不过带着孩子经常回家看看和亲人们一起过节,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2.端午民间主要习俗 篇十二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采药、翻药

上一篇:经典青春文艺句子摘录90条下一篇:公司管理水平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