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读后感(精选15篇)
1.阅读经典读后感 篇一
今天,我把妈妈给我买的《经典阅读》这本书全部都看完了,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童话故事,有灰姑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有飞上天的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哈哈笑儿童医院”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最怕吃药打针了,如果有了哈哈笑儿童医院,那么我们就不怕吃药,更不怕打针了,可以快快乐乐的好起来。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后,我一定要经常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那么,我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了。
我想:“在往后的学习阶段里,我除了学好课堂里的知识外,我还会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还会多做户外运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阅读经典读后感 篇二
一、经典阅读危机
朱自清曾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1]其实在所有阶段的教育中, 经典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1956年欧远方教授在《怎样阅读经典著作》一文中讨论了阅读经典的方法。而在随后的40年间, 只有少数研究经典阅读的作品问世, 其中有宋养琰教授的《怎样阅读经典著作》。经典阅读又一次迎来研究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近10年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发表了有关经典阅读研究的文章有250余篇, 而其中关于对经典阅读历史的考查也为当下研究经典阅读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王余光教授在《论阅读传统经典》一文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 包括从20世纪初的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距离越来越远, 以及五四运动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热衷推荐书目, 而得出21世纪经典阅读的意义。[2]尤小立先生则在《“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文中总结讨论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读经运动, 一次是1915年康有为、陈焕章先生等提出的定孔教为国教的运动, 另一次是1934~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 通过分析探讨经典阅读对当今教育的影响。[3]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影响着人们语言生活和人生态度的电视为主导的图像文化, 使人们更容易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内在精神的提升。人们对待阅读更希望在短时间内摄取大量信息, 就专注于能够给人感官享受的时尚流行阅读。这就是大众文化对经典阅读的冲击。当下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的中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 面对如此众多的刺激和诱惑, 又怎么会静下心来研读经典呢?此外, 家庭、学校和社会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就是升学率。而经典阅读带不来立竿见影的高分和经济效益, 中小学生面对极少的课外时间和沉重的课业压力而造成了没空看书这一现象, 并且有的家长也目光短浅, 认为这是看“闲书”会影响考试而加以反对。所以造成了许多中小学生只关注于课内而不进行课外经典阅读, 如果长此以往, 那么经典文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离我们而去。
二、产生经典阅读危机的原因
这样的阅读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远离经典阅读的时代, 人们处于浮躁的氛围之中。正因如此,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教育就更要重视起来, 更要关注它。那么, 为什么会造成经典阅读匮乏呢?
一是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学生读书不在于学到多少科学知识, 提升多少道德素养, 而仅仅是为了考试, 仅仅关注阅读对分数的影响。这样的功利性也导致教师教学方法上忽视对经典著作的广泛阅读而仅停留在解题的技能上。二是学生自身压力也大, 课业繁重占用大部分的时间, 没有足够的精力花在不能直接带来分数的经典著作的阅读上。此外, 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现在许多教师对经典著作涉猎不多, 有些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齐, 即使读过也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 又怎么能够讲解透彻?
因此, 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经典阅读上来?“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若是一味忽视经典文化, 那我们会成为历史上亵渎前人智慧结晶的罪人。
三、拯救经典阅读的方法
1. 要营造书香校园, 充分发挥阅览室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就是要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主体都得到发展, 尤其要使广大青少年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完成这个根本任务, 学校学习文化建设是很关键的手段与途径。它是学校师生生命成长中的核心力量, 学习上升到“文化”的层面, 学校就会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习就从简单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上升为思想升华的过程, 在这种氛围中, 广大师生也就增强了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从而产生强大的教育推动力。学校要从立德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 措施出新, 更新观念, 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学校阅览室,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要提高阅览室教师的素质, 用教师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使阅览室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 还要分门别类开设分层次阅览室, 并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经典作品书架, 让学生很容易找到想读的著作。同时, 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络和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对已藏经典著作进行宣传, 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组织各种与经典阅读有关的活动与讲座, 吸引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音像资料库, 收集一些由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品, 借给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利用课外时间放映, 让师生一起感受名著的魅力, 以培养阅读的意识和自觉性。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以学生读书和做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与那些人类的大师对话, 走高品位的读书之路。
2.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
教师以身作则就先要热爱经典阅读, 只有拓宽视野, 才能在上课时游刃有余, 才能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的世界, 去观、去品、去悟, 然后爱上经典。可以争取条件开设经典名著的欣赏课, 可以用课件、影视剪辑、评书等多种教学手段, 带领学生分析异同, 从中领悟经典的内涵及价值。同时, 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诸如精读、略读, 摘抄优美词句, 做读书笔记等。教师帮助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适当推荐阅读作品, 以避免学生自己选择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推荐数量, 要以学生基本情况来确定, 不要贪多, 以少而精为原则, 可以参照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经典名著为基础, 灵活掌握。此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读书效果, 建立灵活的考核模式。秉持“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 让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体验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4], 这才是真正成功有效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阅读课外经典名著可以采用多种活动, 诸如征文比赛、演讲朗诵、编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 还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主题当然是以经典名著为题, 主要建立在对经典著作深入阅读的考查上。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既深入了解了经典名著又增加了对经典名著的渴望。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不能只看外部条件怎么样, 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要提高阅读认识,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典阅读的功利性。赋予更多人性色彩的经典阅读, 拉开了人与冷冰冰的物质世界及世俗的功利世界的距离, 它不仅是保持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的手段, 还给个人精神世界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德国的诗人诺瓦里斯曾说, 哲学史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经典阅读也可看作是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经典阅读里充满着前人对人生, 对人性真、善、美的探索思考, 可以引领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饥饿感, 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愿望。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通过每天一首诗来培养个人文化涵养;循序渐进, 扩展阅读, 课内和课外和谐链接;撰写读书报告, 促成学生内在感受能力和外在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读书习惯, 使读书变成快乐享受, 让学生爱读书, 想读书!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 能够让学生看得远, 想得深。
3. 创设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要创设和形成包括家长在内的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给学生以阅读的熏陶和榜样。中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心理, 尤其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更是他们的模仿对象。父母率先进行经典阅读, 那么子女也会自然而然进行模仿, 所以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是学生最基本的修身养性的地方。我们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发挥经典阅读的德育的功能。家长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经典著作阅读, 扩大视野, 陶冶情操, 摒弃只为分数而读书的学习功利性, 营造开心愉悦的读书环境, 享受经典阅读的乐趣。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艾伦·布鲁姆曾说:“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 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 因为阅读经典将使人置身于无限蕴藏的本质中。”[5]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激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 迫使他们认识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这就是经典阅读的魅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 通过经典阅读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 为他们的将来打好基础。
四、经典阅读的效应
经典阅读填补了新课程改革与国民素质差距及青少年道德教育之间的空白。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 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要让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继续发扬, 就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提高当代中小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的读经教育运动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很大启发。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之所以传延至今而不被淘汰, 就是这一传统文明教育所致。经典阅读带来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经典著作的阅读, 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当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能够培养师生双方的阅读能力, 使自觉阅读成为可能。阅读经典, 加强了学生智力品德修养, 使中小学生自身生出许多书卷气,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陶冶学生的性灵, 诸如对“晨则省, 昏则定”[6]的学习, 就可以养成学生孝顺的习惯。同时阅读经典也可以促进实际的办学效益, 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和空间, 还推动了学校各项校园文化、德育工作的发展, 带动了一系列科研实验的开展,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造就了一批科研骨干的教师队伍。
总之,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经典著作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呼唤经典阅读的回归。让经典阅读重新回到中小学生身边, 让经典阅读时刻伴随着我国的教育, 让经典阅读伴随学生并成为他们的文化之魂!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王余光.论阅读传统经典[J].北京大学学报, 2001 (1) .
[3]尤小立.“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J].安徽史学, 2003 (5) .
[4]曹晶.当前高校人文教育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
[5][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阅读经典美文,培养阅读习惯 篇三
关键词:职高学生;经典美文;阅读习惯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阅读都在各个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一辈子的事。然而,作为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在这方面却很难真正做到。他们只是“目的很明确”地想学好一门技术,这是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殊不知,“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从实用角度来说,如果阅读能力不行,那么哪怕是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说明书,他们都可能会看不懂它的意思。其实,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不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美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训练,让自己的学生逐渐学会从语文中体会文字的魅力,体会语文的美好,从而为他们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而经典美文在所有的文章中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一篇被人们记住的美文都有它值得人们记住的地方。所以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回忆都读到了哪些内容,并简单地写出来。这个过程不仅能考查学生读课文的效果,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有了更多的关注。如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针对课文写一小段关于“母亲对我影响”的话。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再一次阅读课文。因此,写语段的过程就不仅是在回顾课文,也在无意识中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职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并不是很自信,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迫不得已才会到职高学习,也因此会对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敏感。因此,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学生写的关于课文的语段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肯定,哪怕肯定一个句子,让他们赢得自信,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有利于我们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课中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中阅读习惯,主要是说在正式学习课文的习惯的养成。在学习经典美文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面都有什么内容,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来写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河畔的金柳、康桥河中的影子、软泥上的青荇、康河及康河的水草等,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描写他提到的这些景物的。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盎然,更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描写并使之充满魅力的。即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语句,看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方法以后同简单的陈述相比有什么样不同的效果等方面来具体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作者进行关注。对作者进行关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及原因也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品读课文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形成认同感。这样,在无形中就完成了对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认知。因此,经典美文的学习可以从鉴赏语言,进而感悟形象逐步展开。
当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学生再读文章就会有不同于学习之前的认识。这也正好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的要求。只有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的个性化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课后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一经典美文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才能让人们广为认可和传颂。而因为个性的差异,每一人在读了文章之后也便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认识和看法。面对经典美文,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授完一篇经典美文的时候,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反思,反思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之间的差别,反思从文章中学习到的做人、做事、写文章的方法,等等。当然,光反思不行,而是要让学生把这些反思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后,让学生写关于自己亲人的文章,学了莫言的《卖白菜》,让学生写有关身边诚信的事。一方面,考查自己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督促学生对课文进行再次阅读、回顾学习,从而加深对经典美文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通过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模式使用的时间久了之后,学生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性思维。因此,在刚开始使用这类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觉得多此一举,因为“反正也不重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坚持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会慢慢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到那时候,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也就会顺利起来了。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职业中学校)
4.经典阅读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四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孤女——简.爱,年纪幼小,父母双双离世,由她的舅妈抚养,可舅妈心狠手辣,害她处境极差……被送去了可怕的孤儿院!可这位女性在今后那危机重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强、勇敢、执着,遇到困难总是想尽办法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无论是独自在夜里的红房子,与好朋友海伦告别,还是和罗切斯特先生站在婚礼舞台上……都是因为她那种不朽的精神,使她摆脱了孤独贫穷生活,得到了幸福。
书中有一句话曾经被无数人引用过,也让我印象深刻: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富有,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离不开你一样,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或肉血之躯同你说话,而是用我的灵魂同你说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彼此平等地站在上帝脚下,本来就是如此!
读了这本书,我流了很多泪,心里默默地想:简那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她那明确、坚定地追求女性在社会上尊严的个性把我深深地感动了。虽然她没有任何亲人,没人富裕的生活,但她有珍贵的生命!有珍贵的心灵!有可贵的精神!简教会了我,只有自己爱惜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简还教会了我,遇到困难要有信心去面对,学会自力更生。难道我们的人生道路会一帆风顺吗?不,我们和简一样,人生道路总是曲折蜿蜒的!啊!简,你是多么的伟大!我要好好向你学习!
5.阅读经典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篇五
课堂回顾:
在孟子《鱼我所欲也》教学中,我疏通完字词,翻译了课文。布置孩子们写读后感,强调是自己的感想,强调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腾出第二课时交给孩子,让他们交流读后感。效果出人意料:有学生不同意“舍生取义”说应该“见义智为”等;有学生则联系西安保安徒手接坠楼女子,可谓“舍生取义”;也有人盛赞孟子演讲的能力,排比句气势磅礴……如此种种感悟,互相碰撞,理解渐深。我在课堂上,适时发言促进思考,下课铃响,言犹未尽。
课后反思:
为了让这个经典——《鱼我所欲也》走到孩子心里,做过很多尝试。但往往最好的结果只是学生背诵过全文。
而这次写读后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写读后感,留够了时间,准确了语言,避免了口头发言造成的低质量倾向;更重要的是写读后感学生发现经典与自己的现实如此之近,不再敬而远之。课堂交流读后感,实现了以经典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让经典文本成为了孩子的共同话题。这次尝试也让我和学生认识到经典果然没有过时,常读常新;认识到经典不只属于专家而属于每个人。这不正是经典不死的真正原因吗?
2015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有篇短文叫《为什么不读经典》,让我记住了马克·吐温一句话,“所谓经典,就是大家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说得多好,非为大师怎能把名著的尴尬,讲得如此惟妙惟肖。
如何让经典不再尴尬?让我们特别是让学生亲近经典?
九年级有篇课文叫《香菱学诗》中香菱读到“渡口与落日,墟里上孤烟”,记起来那年她们上京来的情景,解了诗的妙处。被宝玉笑赞已得“三昧”。
三昧,就是事物的关键:可见阅读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
北师大郑国民教授谈阅读教学时说“珍视学生独特体验”。阅读经典不是我们教师把经典的经典解读灌输给孩子,直到有一天他们把这些下载到试卷上或原封不动地告诉给别人。诚如是那不是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还要是草吗?如果真如此这是在架空经典。
6.人文经典阅读论文 篇六
忏悔是佛教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但也为其他人所使用,当我们犯了错误,感觉自己内疚,想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后也不再犯,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忏悔,那我们又应当如何去忏悔,如何在忏悔中收获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去体验真正的忏悔。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写的忏悔录就能给我们很深的感受。
《忏悔录》写于卢梭悲惨的晚年,是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书中,卢梭以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忏悔录》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奠定了卢梭的文学地位,也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欧洲思想和文学的发展。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一方面描写着平民家庭中亲切宁静的柔情,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像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一方面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
在卢梭生活的时代,给统治阶级腐败,贵族官僚主义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尽管卢梭受到了种种责难和攻击,但他深信在自己的“布衣”之下,比“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更有“灵魂”和“力量”。在我们看来,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己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保持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卢梭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中,虽不能完全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但在关键的时刻,在重大的问题上,却难能可贵地表现出高尚的节操。他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在这里,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
这样的大无畏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与感动呢,在黑暗统治社会中,强权政治下,卢梭这样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一点也不惧怕,勇敢提出批评指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此时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是我们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我们能够像卢梭一样,肩负起这样的重任,与统治阶级作斗争吗?尽管不说的那么遥远,就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有勇气与黑势力作斗争吗?虽然我们生活的年代经济科技都很发达,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没有黑暗统治阶级,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完全全太平,也同样存在一些恐怖分子,在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反对恐怖主义,虽然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无法避免暴恐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要有卢梭那种不惧统治阶级迫害的勇气,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采用合适的方式积极与黑势力做斗争,另一方面,卢梭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能过毫不保留的暴露出来,也深刻地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的人或许是先天性的,也或者有些是在后天逐渐养成的,但是我们要直面缺点,不能因为缺点而自卑,更不能因为缺点而走错自己的路,同样,我们都曾犯下过很多错误,但我们都知道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犯错后不能够承认,更可怕的是知道自己犯错了还不改正。很多事我们都需要在一个精神层面上静心反思,我们需要对自己每一天做的事反省一下,想一想我们今天那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仔细去领会卢梭的大无畏忏悔精神。
《忏悔录》就是以卢梭这样一个伟大的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而闻名中外,感人至深,忏悔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或许就在此时,我们还在对以前一天,前一分钟,甚至前一秒内所做的错误的事情进行忏悔。我们要学习卢梭的这种高尚的品质,学会忏悔,更要懂得如何去忏悔,从而坚守住自己的情操。
姓名:郭锋
学号:20***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7.经典阅读在图书馆 篇七
1 关于经典
中文语境中下, 经典通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有几个特点:第一, 经久不衰;第二, 具有典范性或者说是权威性;第三, 是经过了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在西方语境下, 经典游两个词汇, 一个是classics, 一个是canon.Classics一般用于指代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 具有良好的品质;第二, 具有良好的声誉。第二个西方语境下的词汇Canon, 这个词的来源是希伯来语, 其意为一种衡量的尺度。后来这个词汇多被宗教社会所用, 特指那些经典的、官方承认的重要作品。再后来, Canon这个词汇用运到了文学作品当中, 指代那些传世的精品之作。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对“经典”有不同的定义, 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意大利作家卡尔维在《经典》一书中给出的十四条解释, 其中有这样一些经典定义:1)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2)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 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 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 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 才阅读它们的人, 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3)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 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 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 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4)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他的定义对“经典”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解释了。
2 中外当代阅读的现状与问题
经典阅读在当代社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对经典阅读已经提出了各种质疑。根据国内最近的调查, 中国连续六七年来阅读率一直在下降, 目前已经低于50%。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 还有一些人说不习惯读书, 这两者加起来, 超过70%。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30万种, 但是家庭户均消费图书还不到两种, 据称是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 说我们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 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 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 阅读英文文献的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 平均每周的阅读量要超过500页。以上两组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我们的大众与大学生阅读的普遍状态。与国外相比, 中外经典阅读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第一, 中外经典阅读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相对来说, 中国当代阅读受到的冲击无疑更为严重。即大家对于阅读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人们几乎不去读经典, 不去读古典, 而相比之下, 快餐文化盛行;
第二, 网络阅读、电子图书对中外都有影响, 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 它改变的是阅读方式还是阅读内容。目前在中国, 它更多的是改变了阅读内容, 即不再是经典阅读;而在发达国家, 更多改变的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就中外当代阅读的现状而言, 两者有一些相同点。首先, 经典阅读受到冲击, 经典阅读量与兴趣有所下降。其次, 电子读物、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的流行, 都给传统的出版方式与阅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最后,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实用主义盛行;
第三, 受到实用主义冲击的程度不同, 导致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在中国, 情性似乎要更严重一些。两种倾向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目前的阅读趣味有低俗化的倾向;二是作家的写作也有浅薄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所造成的结果, 就是普遍地缺乏思想深度, 甚至有可能造成全社会文化水平的下降;
第四, 比较中外的阅读, 还有一种差别值得重视。在中国, 我们太多的人都会讲, 没有时间去阅读。但是在发达国家, 比如美国, 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 在美国的很多地方, 比如说在地铁上、飞机上、火车上, 美国人都会沉静在自己的书籍阅读之中。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我们中国人也有在上述地方阅读的习惯, 但大多数人似乎更喜欢阅读杂志。
3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当今的时代, 是一个信息泛滥、图书丰富的时代, 也有是可能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一方面, 国学热、读经热风起云涌, 百家讲堂的收视率屡创新高;另一方面, 国人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越来越冷漠。那么,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是什么?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 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 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 换个角度, 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 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 但不能太有目的, 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 又不能总带着目的, 否则会很可怕。
经典阅读的意义, 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 有偏至的物质追求, 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 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 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 多种调查显示, 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 从成人到孩子, 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 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 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要否读书, 读书重要与否, 重要到什么程度, 这些在不久前被看作是只有白痴才会问的问题在当下还真成了问题。我们的孔老夫子曾说, 不读诗, 无以言。十七世纪英国哲人弗朗西斯·培根说得好, 读书使人充实,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人之才智但有滞碍,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读书, 首要的是读什么书呢?当然是读经典著作。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 常数为典。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的内涵, 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同样一篇文章或一个理论, 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经典还具有不可超越性, 更不是我们眼前这些急功近利的东西所能替代的。著名电视导演张纪忠说:“经典是不能超越的。你可以在他旁边再垒一座山, 却无法超越这座山。”经典就是这样的一些作品, 常读常新, 且不会过时或落伍。历史文化学者易中天说得好, 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他还引用中国那句老话教育大家, “取法其上, 得乎其中。取法其中, 得乎其下。”“取法其上”, 对于我们读书人来说, 当然就是阅读经典。看看周遭, 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 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 甚至哪里有上网点, 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 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 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 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 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 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 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 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 做在线阅读, 甚或以上脸书 (Facebook) 、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 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 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 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 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 但一回到阅读, 认知就发生了偏差, 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 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 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 因符号抽象, 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 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 能唤起人往复思考, 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 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 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 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 多刺激感官, 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 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 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 进而造成迟钝自闭, 沟通不良。严重的, 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 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 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 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 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 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 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 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 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 由此, 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 《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 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 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 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 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 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 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 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 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 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 我们实在不能相信, 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补人的精神, 相反, 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 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 甚至有害的。看看周遭, 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 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 甚至哪里有上网点, 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 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 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 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 就更触目惊心。这让人不禁想起两个世纪前托克维尔著名的发问: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 杰出的个体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时, 天才反而再难见到;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 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原因固然与物质、技术有关, 但更在人避却思考、耽溺安乐的自甘平庸与自我放失, 在不能善自利用物质技术造成的心智的慵懒与偷惰。在这种慵懒偷惰中, 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 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 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 恰恰经典里最多, 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4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经典阅读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就呈现出令人尴尬的局面, 为此, 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
4.1 经典阅读, 守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
上个世纪初, 在我国文化界, “中国文化虚无论”曾甚嚣尘上。我国曾是一个文化强国, 汉唐雄风是当世时代的最强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形成了一个亚洲文化圈, 但是,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屡次失败, 由一个泱泱大国, 沦为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败绩, 让文化界也开始反思, 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出了问题?鲁迅、李大钊等文化巨匠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传承了近五千年的汉字, 也背上了难识、难记的罪名, 要用拼音文字取而代之。但也还有一批有识之士, 如梁启超、王国维等认为:一个民族的消亡是它的文化的消亡。他们逆潮流而动, 力主发扬国学传统, 培养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人才, 为中国新时代创造新文化。
清华大学于1925年创办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是研究院四大导师。共招生四届, 毕业74人, 其中徐中舒、姜亮夫、王力、陆侃如、蒋天枢等, 日后都成为我国20世纪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清华国学院的意义在于:弘扬国学, 提倡经典, 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术传统, 为文化守护了她的灵魂。
4.2 经典阅读, 呈现出最优雅的人生姿态
李宁、刘璇的体操展现人类的体形之美, 姚明、奥尼尔的篮球展现人类的力量之美, 刘翔、罗伯特的跨栏展现人类的速度之美, 我们不禁感叹, 人类无疑是一切生灵中, 最适合各种姿势的动物, 但是, 在这些姿态中, 最优雅的姿态莫过于读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著名的“横渠四句”, 因被温家宝总理和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演讲时引用而为世人熟知。张载 (1020-1077) , 字子厚, 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大儒, 哲学家, 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原来志不在学问, 而在军事, 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年) , 张载至延州上书范仲淹, 提出自己的九条军事主张。范仲淹极为赏识, 劝他弃武从文。张载接受劝告, 回乡读书。张载一直埋头于治学读书, 先读《中庸》后求《六经》, 从而形成自己理学学说。熙宁二年, 张载辞官回到横渠, 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 整日讲学读书, “俯而读, 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或半夜坐起, 取烛以书……”在这期间, 他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终成理学大儒。 (《张载年谱》) 若热衷于军事, 张载的成就不会超过范仲淹;若痴迷于政治, 北宋历史上也许又多一场“乌台诗案”的悲剧, 但张载退而读书做学问, 所以, 是经典阅读成就了张载, 做为理学大儒的人生高度, “横渠四句”最能表达儒者的襟怀, 也是一个儒者最美的人生姿态。
其实读书不仅丰富人的内心, 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外形。沈从文, 由一个剽悍的湘西军人, 成为温文尔雅的先生;吕蒙由一个目不识丁的军人, 成为“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的儒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伯承戎马倥偬中翻译《战争论》, 哪怕是偏远的农村、封闭的客家土楼, 依然坚守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4.3 经典阅读, 快餐文化下的阅读选择
而今经济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但是, 国人用于阅读的现状却更令人担忧。由中国科学出版研究所, 主持进行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 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min。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 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 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 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 甚至十几分之一, 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 (除教材、教辅外) 为5.2册, 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 而韩国的人均阅读量是11册, 日本是40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陈晓明认为:“这恐怕和我们所处的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密切联系, 这个时代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 文化也不例外。当下的文化在这种求新求变的潮流下, 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主义的模式。”阅读指向日趋功利化, 于是乎理财、养生的信息广受关注, 厚黑学、关系学成为焦点, 而关乎修养、关乎心灵的书籍, 则少有人问津了。消费主义的模式的直接结果, 就是导致快餐文化的出现。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 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增大, 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吟唐诗、习宋词,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生存的信息, 为了休闲, 追求浮光掠影的东西, 追求感官的刺激, 消费的成分多了, 思考过程少了, 精神的滋养遗失了, 久而久之, 人生的高度就降低了。
在阅读中, 快餐文化的确是一个很大问题, 它在给读者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种阅读的功利性。那么, 如何避免快餐文化带来的功利性呢?那就只有静下心来, 回归经典。余秋雨先生说:“书籍, 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 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 经典阅读无疑是锻铸生命质量的重要一环。”
5 经典阅读活动的启示
提倡全民阅读经典, 不仅要阅读社会科学的经典。而且还要阅读自然科学的经典, 唯有如此, 方能让广大民众在培养陶冶人文情操的同时,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5.1 注重传统经典与现代数字阅读的完美结合
虽然传统意义上的经典阅读, 一般限于纸质的图书阅读, 但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术的发展, 已经使阅读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数字阅读确实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方式, 但也只是方式之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阅读的娱乐性、游戏性、碎片性等明显特征以及所承载知识层次的局限性, 我们应通过完整的作品、优秀的作品、认真的阅读来强调, 传统的经典阅读的思想性和审美情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现代阅读的完美结合, 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的阅读带来的便利成果的同时, 也能体验经典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5.2 注重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
通过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 我们要加强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各个企业团体间的合作。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 仅仅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形成行业内开展社会经典阅读的立体效应, 图书馆界应该进行行业内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形成行业共振与效应, 形成推广社会经典阅读的立体格局, 达成精诚合作, 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 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共同发展, 创造最大化的社会财富。
5.3 注重培养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 青少年的阅读, 负载着伟大的使命, 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建立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体制, 这是所有国家成熟推广阅读计划的最大特点。我们国家决策层面以及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配合, 改变学生功课安排太紧、学生没有更多阅读时间的状况。全身心投入阅读, 是青少年的义务;教会学生阅读,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把阅读放在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 一定要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敞开大门、吸引青少年阅读, 应成为图书馆、博物馆的立身之本。让青少年因阅读而成长、因阅读而成才, 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历史使命。
5.4 注重形成图书馆为中坚力量的全民阅读经典的长效机制
“全民经典阅读”活动的背后, 是需要用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长期努力作为支撑的, 建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中国应学习借鉴美国的阅读计划, 将经典阅读纳入国家图书馆战略发展规划和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协同制定一系列的方案, 形成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 把经典阅读会活动推向深入。
6 结束语
图书馆承担着经典文化传播, 启迪和教育青少年一代健康心灵的历史使命。图书馆里陈列的书籍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无边无际, 对人的感染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图书馆主要是用来进行经典阅读的, 一个图书馆的价值就是一个时代经典阅读的价值, 而一个图书馆经典阅读的价值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图书馆的经典阅读的氛围和水准。图书馆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举办各类讲座和读书活动, 举办读者沙龙探讨等, 来形成经典阅读的图书馆氛围, 来吸引读者自主的参与进来, 多读书, 读好书, 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 至乐莫过读书”。
参考文献
8.阅读经典赢取健康 篇八
遗憾的是,IDF调查表明:即使在糖尿病患者中,仍有50%~80%的人对糖尿病不甚了解或严重误解。这种情形在我国更为严重,除了大城市有较多糖尿病患者树立了学习意识之外,多数地区(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多数糖尿病患者还只知道“开药、吃药”,严重忽视另外“四驾马车”,特别是忽视了“糖尿病教育”,导致直接影响了“驾好其他马车”。
在此,向广大糖尿病患者推荐一本经典好书——《这样征服糖尿病》,该书有以下特点:
权威作者:
该书由22位医学专家精心撰稿。三位主编中的顾经宇医师是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学博士;朱大龙医师是南京市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刘超医师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其他编委医师均为各大医院内分泌科、营养医学、运动医学领域的一线专家。
系统全面:
这非常重要!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理解问题造成的危害。根据最新理念,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了解“糖尿病本身”,而且要了解与糖尿病“狼狈为奸”的各种代谢异常(如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凝、高尿酸、高骨破坏等)和并发疾病(心、脑、肾、眼、足、神经、性功能等),而且,特定的人群(例如:儿童、老人、未婚青年、孕妇、需要避孕的女性、家属等)还要了解特定的知识,这些在该书中都有精心编排和阐述。
深入浅出:
让科普书真正适合病人看是很不容易的,为此,该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该书每章的编排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浅显明白又细致详尽地告诉病人“做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这是对病人最实用、也最重要的;然后,适当深入、通俗易懂地阐释“为什么这样做”——以确保病友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患者才理解得更透彻、执行得更准确;最后,拓展性补充更深一步的相关知识和医学思维——让学有余力、喜欢深度的病友过足瘾。
最新精华:
该书充分汲取和反映了2005、2006年以来糖尿病诊治的最新认识和最新进展,并超前性涵盖诊治“代谢综合征”的知识和理念,对老病友也大有裨益。
层次清晰:
糖尿病知识实在太多。教学有条理、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该书的设计独具匠心,打造了层层递进的5级台阶:
①防患——排除潜藏的糖尿病;
②核实——正确诊断糖尿病;
③调研——治疗之前要做5件事;
④攻坚——全面治疗糖尿病;
⑤守业——用心呵护胜利果。最后,为特定人群(儿童、老人、未婚青年、孕妇、需要避孕的女性、家属等)开辟了第6篇。这样的设计,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贴心和实用,犹如一步一步上楼梯,循序渐进。
印刷精良:
该书采用大字体、彩色印刷,并精心运用加彩、图、表、流程图、小贴士等设计,重点一目了然、视觉上清爽舒适。
9.阅读经典书单 篇九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汤姆•索亚历险记》——珍贵永恒的少年之心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爱丽丝漫游奇境》——一场游戏一场梦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改变生活的奇遇
The Secret Garden
《秘密花园》——在自然中美丽
The Last Unicorn
《最后的独角兽》——和独角兽一起成长
The Cricket in Times Square
《时代广场的蟋蟀》——追寻生命的自由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野兽国》 ——释放心灵的兽国暴走
在青春的“战争”中成长
The Wednesday Wars
《星期三的战争》——在青春的“战争”中成长 Seventeen
《十七岁》——痛苦的涅槃
Before I Fall
《忽然七日》——七日读懂校园生存法则
The Glass Castle
《玻璃城堡》——一首忧伤的青春恋曲
The Only Alien on the Planet
《我的自闭症男友》——我不愿让你一个人
Uglies
《丑人儿》——身体的完美抑或思想的自由?Gone
《消失》——如游戏般畅快淋漓
大爱无言,伴你走过弥漫的硝烟
Goodnight Mister Tom
《晚安,汤姆先生》——大爱无言,伴你走过弥漫的硝烟 The Irresistible Henry House
《别丢下我》——别丢下我,别丢下爱
Shiloh
《喜乐与我》——爱是最纯真的坚持
Daddy-Long-Legs
《长腿叔叔》——学会感恩,传递幸福
My Sister’s Keeper
《姐姐的守护者》——血亲之爱与生命权利
Bridge to Terabithia
《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搭建通往心灵的桥梁
A Wrinkle in Time
《时间的皱纹》——爱是最伟大的力量
The Great Blue Yonder
《天蓝色的彼岸》——让生命不悔
为自己许下勇敢的诺言
Private Peaceful
《柑橘与柠檬啊》——为自己许下勇敢的诺言The Alchemist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命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
《造梦的雨果》——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蓝色的海豚岛》——天蓝色的守望
The Lightning Thief
《神火之贼》——其实你是神
Hatchet
《手斧男孩》——你需要一把手斧
The Hunger Games
《饥饿游戏》——自由,以爱之名
乐观坚强,让阳光洒满花季
Rebecca of Sunnybrook Farm
《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乐观坚强,让阳光洒满花季
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布鲁克林有棵树》——爱那卑贱生活馈赠的美好Anne of Green Gables
《绿山墙的安妮》——点燃生命的热情
The Graveyard Book
《坟场之书》——敞开心扉,拥抱生活
The Wishing Trees
《许愿树》——爱不是羁绊前行的锁链
The Happiness of Kati
10.经典阅读活动方案 篇十
二、活动时间:12月份
三、参与人员:全校师生
四、具体安排:
(一)阅读成果展览
1、内容及要求
1-2年级制作书签比赛,每班上交15份优秀作品
3-4年级制作读书小报比赛,每班上交10份优秀作品
5-6年级制作读书征文比赛,每班上交10份优秀作品,要求A4纸打印,文本稿和电子文档同时上交。
2、作品上交时间:12月11日(星期五)之前上交到政教室。
3、评奖:学校将评出集体奖、个人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出。
(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1、时间:第十七周(各班具体参赛时间另行通知)
2、每班报一个节目,人数在3-10人之间,节目形式不限,可以是讲故事、诗朗诵、演讲、舞蹈等。
3、节目上报时间:12月16日,班主任填好节目报告单,由年级组长统一上报。
4、要求服装整齐,与节目相吻合,道具制作精美,演员要求化妆。
5、评奖:评委当场打分,电视现场录象,分年级段评出一、二、三等奖。
(三)迎新年庆祝会
1、时间:12月31日下午
2、各班在教室先收看电视台节目,电视台节目包括
(1)颁奖:阅读成果比赛获奖名单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获奖名单,班级博客和“祝福祖国”明信片学校获奖名单,并当场颁奖
(2)阅读成果比赛获奖作品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一等奖节目展演。
3、分班开展迎新年庆祝活动。
六、工作职责:
1、政教室;
负责各项比赛活动的`程序安排,人员安排。
2、教导室:
评选出“阅读成果”比赛的评选,填好比赛奖状。
3、总务室:
负责优秀作品展室的桌椅;电视台的信号畅通,所有班级电视机能够收看节目。
-----------------------------
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地探讨课堂教学中实施经典阅读的方式、特点和规律,提高教学艺术和效率,提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落实街道师徒结对工作,凝聚团队力量,决定于第十三周举行低年级“课堂经典阅读”专题研讨活动。
活动主题: 低年级“课堂经典阅读”
活动时间: 9月12日(第十三周星期四上午8:20――11:20)
活动地点:下十围小学电教室
参与人员:各校低年级(一、二年级)语文教师
活动过程:
1、7:50――8:10签到。
2、第1节下十围小学郭志红老师执教一年级《两个小狮子》。
3、第2节塘尾万里学校周彦彤老师执教二年级《三个儿子》。
4、第3、4节分组互动式研讨:
(1)执教老师谈设计理念及课后得失。
11.阅读经典 感悟人生 篇十一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南图阅读节 阅读推广
分类号 G252.1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深深影响了无数后来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南京图书馆从2010年举办首届阅读节开始,从四大名著着手,一年一本书,一书一主题,引导社会大众阅读经典、感悟人生。
2013年12月1日,由南京图书馆主办、中国江苏网协办的第四届“南图阅读节”拉开了大幕,在《三国演义》主题系列活动中,邀请了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围绕“战争与人性”这一主题对《三国演义》进行多角度、有重点的解读,开展了“和名著对话,与大师同行”的一场主题研讨会和两场学术讲座。持续了15天时间的第四届“南图阅读节”继承了以往三届阅读节中的优秀项目,既有系统性,又有延续性;创办了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新活动,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形成了书籍与人生相映成趣的理念,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活动以极具特色的亮点吸引社会大众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了读者阅读水平,对读者的人生拓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1 论坛讲座 学术纵横
12月6日举办的“《三国演义》:战争与人性”主题论坛,邀请了在《三国演义》研究领域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专家教授,分别从历史、军事、哲学等研究领域,共同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与人性。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北辰教授以“长阪战乱中赵云的人性光辉”为主题,通过赵云这样的个例,把《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与史书中的赵云进行客观对比,提出要用客观态度、正确方法和细致眼光,去发现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人性光辉随处有,请君慧眼细观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教研室汤晓华教授从军事角度讲述三国与人性,他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去反观和反思三国这场战争中所透露的人性,提出要从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的视野看待战争与人性。南京大学历史系陈得芝教授对《三国演义》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形成过程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令听众收获颇丰。他们新颖深刻的观点,方法独到的研究,精彩绝伦的讲演在打动读者内心的同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了名著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读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解读《三国演义》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全新的阅读理念,让听众感受到文学经典带来的愉悦阅读体验。
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点评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并提出自己对于战争与人性的独到观点。他认为,人性中的自然性有出生就有的人的本性,优于动物禽兽的理性和高于动物禽兽的德行。战争就人的德行这个人性范畴来说都是违背人性的,提出人类的历史不会按照不文明时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文明时代的天下大势一定是走向统一、走向和平、走向和谐。他表示:我们阅读经典,反思历史,就是要知道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要“和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呼唤社会的正义和人性的光辉。
在互动环节,对读者提出的问题,专家们当场一一给出精彩答复。此次论坛,话题展开深入浅出,文学欣赏与研究结合,文化观念与时俱进,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2月7日—8日,先后在多功能厅又举办了两场主题讲座。方北辰教授和汤晓华教授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代军事的角度讲解了《三国演义》。
方北辰教授主讲的《三国时代的新风貌》,以一曲《三国演义》开篇词(明杨慎《临江仙》)开场,迅速调动起听众兴致。他选讲了三国时期几位精英人物,通过对他们共性的演绎,展现了三国时代别具特色的一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递出人性的正能量,影响后世深远。
汤晓华教授主讲的《“新三国演义”中的中国国家安全》,从苏联解体讲到俄罗斯崛起,继而通过对美国策略的解读,阐述了美国推出的“新帝国”战略,进而重点讲述了中国的应对措施。他强调,大国博弈,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旋律,当今世界,中、美、俄三国是影响多极化发展的主要国家,正演绎着21世纪“新三国演义”的大棋局,而中国应建立强大的国防以应对严峻的形势。
两场讲座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主讲嘉宾以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幽默的语言表达吸引了听众。此次讲座通过历史与现代、具体人物与战略规划两方面的讲解,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深化了广大读者对《三国演义》这一经典名著的阅读感悟,使读者在享受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形式多样 交相辉映
随着网络化阅读越来越被广大年轻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南图阅读节也在不断顺应网络阅读新趋势的发展,本届阅读节展开了多平台联动,多种传播手段并举的方式,与广大读者互动,推广阅读节系列活动。
12月7日下午,方北辰、汤晓华教授走进中国江苏网在线直播室,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专家们分别就网友提出的关于《三国演义》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曹操的军事才能,谋士与谋略的作用,周瑜、孙权等人物的评价与赏析,战争与人性等问题做出了回答与阐释。
12.如何引导初中学生阅读经典小说 篇十二
如何引导初中生用心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保持原真性
所谓“原真性阅读”,即不带功利目的,没有思维框框,全凭个人兴趣爱好,由内在动力驱使所进行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独立自主地深入作品,用灵魂去感受作者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等的深刻思考,进而抚慰、滋养、丰厚、提升自己的生命。因此,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期的初中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原真性地阅读一定量的经典小说,培养健康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戴上“行家眼镜”
初中生阅读经典小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像行家一样关注小说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等方面的特色。
例如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读到一个“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了解一个被虚荣心害得很苦的马蒂尔德,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变幻无常”的论断等,更要引导他们戴上“行家眼镜”,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以深入体会作者在人物刻画、结构布局、突出主旨等方面的良苦用心。
比如:小说的结尾说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合理吗?前文是否有伏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伏照应?小说中那晚的破旧马车为什么只在晚上出现?你由此看出了什么?小说大段地描写马蒂尔德参加舞会前后的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这样阅读小说,他们就会从小说的主旨、主人公的性格、作者的审美情趣等维度深入思考,自然也就会明白作者在人物刻画、结构布局、突出主旨等方面的良苦用心了。
三、自主思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小说时,还要提醒他们心存自主思辨的意识。
例如阅读《项链》,不妨让学生想一想:马蒂尔德只是虚荣吗?她有没有更可爱的品格?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提问学生:“我”的父母就一点儿也没有值得理解的地方吗?阅读契诃夫的《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思考:是谁给“变色龙”发的通行证?这篇小说今天读来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很显然,马蒂尔德绝不只有虚荣,她还有重诚信、讲尊严、敢担当等优秀品格;于勒叔叔确实曾经很浪荡、不成器,“我”的父母也确实曾尽了兄弟情义,但现在自家生活拮据,他们如此对待于勒也情有可原;“变色龙”本人应无大过,是趋炎附势、颠倒黑白的社会风气给他开了通行证。
假如学生每读一篇经典小说都能这样用心深读,并自问审辨,肯定会获益多多。
13.经典与阅读同行 篇十三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我们怎能知道书中所蓄含的深刻哲理,怎能知道王安石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言;怎能读出杜甫《绝句》中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怎能读出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忧民之情,怎能读出诗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再谈四大名著,它是我国文学经典里的一颗巨星。看《西游记》,我们不能不被孙悟空的那般七十二变化而吸引;看《三国演义》,我们不能不被其中的斗智斗勇所吸引;看《水浒传》,我们不能不被梁山好汉的一起而感染;再看《红楼梦》,我们不能不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段凄惨的爱情故事而悲伤。
我们应该慢慢的学会从生活中去体会文学,散文、诗词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是自然的流露,是天性的流露,如阳光下的飞絮而去,在我们的心坎上留下丝丝缕缕的影子,牵引着我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同样,我们也背诵过《唐诗三百首》、《三字经》,那时候觉着挺枯燥无味的。许多背诵的都只是应付应付,而今天,在我看来古人所作的那些诗句,精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相关,甚至连失意的人,能从中找到重新站起来的信心,那些悲伤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有利山水的乐趣,那些成功的人,更能在其中找到信心。记得我小的时候,很顽皮,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听故事,其中听的最多的,最爱听的便是《丑小鸭》了,那时候也只是觉得丑小鸭很可怜,至于妈妈再将万古时候的一句“真金不怕火炼”到现在才开始明白了。
小时候也喜欢读书,小学时在白水,学校的两旁各有一家小书店,可以借书看的那种,可以让学生闲暇之余可以去里边看一看书,其实更重要的是放松精神,放松自己。那时我经常在晚饭后去哪儿看书,每次来到那小书店,我就仿佛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一般,一个个文字都拉着我的手,让我尽情的遨游。至今那时候看过的一本画册,名字叫《孔乙己》,讲的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当时那本事上的画面和似懂非懂的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原作者的名字很响亮,我就暗自立誓,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像鲁迅爷爷一样的笔耕者。转眼看一看现在的一些人,他们不了解经典的文学,知道周迅而不知道鲁迅,淡忘了祖上那些书的存在,拿起一些自己也搞不懂得外国书来装饰一下门面,他们不知道四大名著的存在,但是又能随口说出上万种的四大名著,什么《哈利波特》、、等等。先贤们所作诗词、警句没学会两句以至于闹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股票”的笑话。在此我只想深深地告诉人们,不要因潮流而人云亦云,迷失自我,而是应该真正的走进书籍,在那里寻找做人的本分,找回本来的自己,去感悟生活。体味文学,感悟生活。
14.语文阅读语录经典 篇十四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她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4、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5、每当我做作业时,笔尖沙沙响,好像小鸟在对我唱歌,又好像在鼓励我:你要不怕困难,勇攀。
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7、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8、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11、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14、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5、如果你对你需要的词语了如指掌,你就能将它们信手拈来。
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19、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20、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2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2、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23、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4、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25、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2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7、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28、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2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5.阅读经典, 为孩子打造精神支柱 篇十五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刻, 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 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和人类心情, 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带进儿童心灵。因此, 我们要把那些适合孩子的经典读物带给他们。
一、经典童话
《红鞋子》《长袜子皮皮》《德国, 一群老鼠的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时代广场的蟋蟀》《小鹿斑比》《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小王子》《彼得·潘》《哈里·波特》系列……这些都应当成为孩子们, 以及所有小学教师的必读书。童话里, 隐喻着人性的善恶、真假的判断、是非的导引, 童话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也有阴险和黑暗, 生活里也有阴霾和挫折, 可是只要我们勇敢和乐观, 善良和坚毅, 经过奋斗和努力, 一定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幸福和美德永远是九死而不悔的心灵指向。作家用简单的艺术手段, 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邪恶的巫婆、精明的狐狸、可爱的公主、潇洒的王子……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就像从照亮夜空的经典著作里放射出来的静美光华, 引领孩子们挺直脊梁, 庄严地屹立于岁月的风雨, 在甄别与抉择中实现生命与灵魂的一次又一次蜕变, 蒙受教育, 成其为人, 成其为时代主旋律响亮的音符, 成为人类生命的共同灵魂。
二、经典绘本
经典绘本有着古希腊的雕像一般的境界——“简单是成熟的美丽, 单纯是丰富的高雅。”。《光屁股的大犀牛》《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大人们的秘密》《逃家小兔》……惟妙惟肖的图画, 妙趣横生的文字、曲折幽默的故事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 用另外一种叙述方式向你娓娓道来, 鲜明地呈现出丰富的感受与体验:难以言说的寂寞孤独、不可承受的恐惧自私、令人焦灼的战争与和平和这个世界各种潜在的规则……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 (写话、表演、补画……) 形式, 让孩子静静地聆听图画书中的呢喃细语, 让图画书中的画面成为孩子写作的基本素材, 让图画书中的故事成为激发孩子写作的动力, 让图画书中的情感成为孩子成长的精神滋养, 让看似“简单”的图画生成语文教学的一片丰茂肥美的青青草原, 从而令群群“羊儿”自由地徜徉, 流连忘返, “为之着魔”。孩子在“阅读”中, 直面现实与问题, 终究理性而果敢地走向智慧与精神的成熟。
三、经典诗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 孩子们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 从“蒹葭苍苍”吟唱至今, 诗歌浸润了华裔溢香流韵的血脉, 心灵深处的根根琴弦和着岁月的流光奏鸣, 伴着我们的生命之火代代相传, 永生不息。《诗经》的“思无邪”、汉赋的铺陈典雅、唐诗的气势恢宏、元曲的秾丽婉转、宋词的气象万千、歌谣的清浅如话, 以其特有的优美语言、动人旋律、蕴藉意境、丰富想象的质地和属性, 成为孩子阅读手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幽眇的“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明媚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新的“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漫游到异域金子美玲的“我光着脚/走在露湿的草地上/感觉好像我的脚渐渐染成绿色/也感觉好像草香融入脚里”浪漫童心, 整个大河流域芳草萋萋, 落英缤纷, 万物峥嵘, 风景无边。每一个受到灌溉和哺养的生命, 都纯洁而坚毅, 淡泊而志远, 都在向着他要抵达的高度翩然上升。
泰戈尔说:“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 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 诗呢, 无论在空中, 在地上都是如此;因为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 与能飞翔的音乐。”浸润了诗意的目光别样的清澈晶莹, 想象的翅膀轻盈有力, 心底敏感柔软, 言辞灵动溢彩。
行走在如此的阅读之路, 浸濡感染着无限的诗和诗意, 孩子也将更加美丽, 民族的未来一路光明。
四、社科经典
如果能够从小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 无形中, 孩子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 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体验的能力, 就会拥有不俗的气质与襟怀。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在亲近涵泳沉浸的历程中, 能够让孩子拥有人性的光辉与尊严, 拥有仰视星空的气度与经验, 精神丰润饱满。而《昆虫记》《西顿动物故事集》《宇宙的起源》《万物简史》《时间简史》《上下五千年》《美的历程》等社科经典, 又能够让孩子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 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自成高格的审美能力, 穿越千年万里的睿智。这样, 孩子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
五、经典“闲书”
如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了, 尤其是小学, 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蓬勃开展。但是, 孩子的阅读现状是严重的“偏食”。那就是在各种书香活动中, 我们提倡推荐的是以纯文学作品和绘本居多的阅读。但是我们孩子的阅读绝不应当止于此, 也不能因为孩子要读这类的作品, 而去关起阅读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惊险小说等所谓的“闲书”、杂书的窗口。因为正是《汉修先生》《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窗边的小豆豆》……这些所谓的“闲书”、杂书, 包含着中国孩子乃至成人世界所缺少的探险精神、创造意识、敬畏理念、勇敢意志以及最重要的营养——海阔天空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旅途上逐渐丢失了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和礼物——想象力。所以如此的“闲书”、杂书, 不可不读。如此, 让我们引领孩子踏上经典的阅读之旅, 享受阅读的快乐和滋养。
“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 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 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 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 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途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 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从人生前14年所读的书中, 我们获得激励与启示, 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 怎么能与之相比呢?”这是格雷厄姆·格林在《销蚀的童年与其他散文》中的叙说。
阅读经典, 是致力于生命根部的营养。根深, 才会拥有枝繁叶茂, 花团锦簇。
摘要: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刻, 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 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和人类心情, 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带进儿童心灵。因此, 我们要把那些适合孩子的经典读物带给他们。
【阅读经典读后感】推荐阅读:
《阅读与经典》读后感10-05
经典阅读1000字读后感06-22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讲座观后感01-01
经典童话阅读11-22
经典阅读比赛试卷08-20
童年经典小说阅读感受11-18
阅读经典议论文11-24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纲要12-28
经典阅读问卷调查01-11
外国文学经典阅读书目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