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2024-08-09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精选12篇)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篇一

一、力求提问面向全体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获得发展.但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前提是,数学课堂上要为所有的学生架设思维的桥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提问,让学生获取思维的机会.在提问上,力求做到不仅关注智力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问题学生,较好地杜绝课堂上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状态.为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分层性,提问的形式应当注意多样性.

二、力求提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兴趣所起的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越浓厚,越能尽快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反之则不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课堂上也缺乏稳定性,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兴趣就会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时尽可能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教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一开始,笔者这样提问:体育课赛跑时,两个同学跑的速度有区别吗?平时在家用餐,父母亲的饭量各是多少?平时上学你喜欢坐怎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初步建立起世间万物都可能存有不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的不等式.如果要让学生探究生活中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学生有时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运用提问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让学生知道一些事物的不等.必须让学生较准确地运用不等号表示相互之间的不等.

三、力求提问激活思维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先生如是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这里学生应如何创造?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课堂提问是比较理想的促进环节,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问总是新颖巧妙,发人深省的.例如,在教学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以“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提问式进行相关的总结,而是比较巧妙地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好比按照性别来排队,有的说好比水果摊上的水果归类,等等.学生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这时教师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地设计问题后再提问,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能激发创造的提问,其提问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疑惑的,这样的课堂才引人入胜、波澜跌宕、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意识上的调控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之余去做比较深刻的反思,积累成功而又理想的提问经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数学教学.

作者:王嬉娟 单位:江苏如皋市常青初中

2.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提问能拨动心弦, 活跃思维,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对象有别, 故每节课的提问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一般说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课堂提问应有思考价值

课堂提问有思考价值指的是所提问题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要求学生动脑之后才能回答, 这样, 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 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索, 进而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例如, 在讲授“全等三角形判定 (二) ”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 如图1, AB=BE, ∠A=∠FBE, ∠CBA=∠E, 求证:△ABC≌△BEF。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并不是很难。教师在讲解时, 不能泛泛地去讲, 而是应频繁地设问: (图形不变, 变换条件) 如图1, 点B是AE的中点, CA∥FB, CB∥FE, 求证:△ABC≌△BEF。把图中△ABC向前推进, 又可得下面几个问题:已知, 如图2, 点A、D、B、E在同一条直线上, CA∥FD, CB∥FE, AD=BE, 求证: (1) △ABC≌△DEF; (2) CA=FD; (3) CB=FE。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不仅巩固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 ”, 也学到了证明线段相等的又一种重要方法。

二、课堂提问应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有的放矢指的就是提问有针对性, 要提在关键处, 一步到位, 简单明了, 中心突出, 能使学生对所提问题有清晰、准确的理解。例如, 有这样一道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问题:有一项工作, 甲、乙、丙三人合做, 若干天可完成。如果甲一人独做要6天, 乙一人独做较甲多9天, 丙独做需2倍于三人合做天数。问各人独做需多少天?教师可针对此题设计这样一组思考题: (1) 这是一个工作问题的应用题, 总工作量设为多少? (2) 题目中所求的量是什么? (3) 怎样设未知数? (4) 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5) 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是什么?通过以上这些提问, 暗示了解答此题的关键步骤, 使学生在这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动脑思考, 进而发现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所在。

三、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数学课上, 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使学生处于“愤悱境地”的问题,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起到导向作用。例如, 在教授“正多边形有关计算”一节的定理时, 教师可以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我们学了正n边形的角的计算方法, 那么怎样计算正n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和面积呢?能不能也把正n边形划分成一些三角形, 通过三角形来解决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呢?怎样把正多边形划分成一些三角形呢?经过教师的启发, 学生的思路会茅塞顿开, 发现推证定理的方法。

四、课堂提问应深浅适宜

因为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是全体学生与教师间的信息交流,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问题的深浅度。问题提得太深、太难, 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回答不出来, 会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问题提得太浅、太简单, 学生不需思考即可回答, 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由此可见, 教师对提问深浅度的掌握十分重要。例如, 教学“同类项”一节时, 教师可首先通过出示大量含有两个单项式且它们是同类项的多项式, 让学生实际感知同类项。接着教师可提出:这些式子中分别含有什么字母?字母的次数各是多少?在这些基础上, 让学生研究一个多项式4ab2+3a3-6a3b-5ab2+7+4a3-10-a3, 看哪些项同时符合“所含字母相同, 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定义后, 教师又可让学生根据同类项的意义, 判断几组单项式是否是同类项。在课堂结束时, 可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 (1) 如果5x3ya和-3xby2是同类项, 则a=______, b=______。 (2) 如果3x4y与4x2myn是同类项, 则m=_______, n=____。上述三个层次的提问, 既照顾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又满足了好学生的求知愿望, 合理灵活地应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收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

以上是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数学实践中实施这四个原则,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研究大纲、教材, 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

大纲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 还要把握每册书、各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只有在吃透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

2. 注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运用迁移规律探索新知识。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每一概念、定理都是在相应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或发展起来的。因此, 每一节课教学都要用3—5分钟的时间复习巩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旧知识,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进而在新旧知识的联络点上, 创造出成功的课堂提问。

3. 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规律。

联系密切是初中数学知识的一大特点,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分析、发现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之好学、乐学, 为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服务。

4. 注意引导学生向知识的纵、横方面发展。

学生学习知识, 不仅要学会本节课的知识, 还应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就是让学生向知识的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发展,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进而为课堂提问的系统性、延伸性做好准备。

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篇三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起来,需要我们的引导,需要通过问题探讨。但是,我们现在课堂提问存在一些不够好的地方。

1.问题过于简单化,缺少思维的调动

随着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我们都注意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预习,也就是学生在课前都对要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因此,课上要学什么,哪些地方是学习的重难点,学生一般都已经意识到。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的提出的问题往往就简单无味了。有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学习中,我们往往是以所学的面积的知识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复习导入,但是这样的问题上节课中已经完全解决,并且让学生初步运用了面积大小的比较。这里再作为导入问题,学生肯定没有什么兴趣的。倒不如,我们直接给出活动,让学生去测量一下规定的长方形纸板(或课桌面)的面积,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获得对长方形面积的初步认识和解决的思考。

2.提问缺少有效性,让学生无法思考

我们教学是教学生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帮助他们自己发挥主体性,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随意,有些问题甚至不需要学生思考,不需要他们运用所学就能解决;而有的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解答。如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有老师让学生拿出直尺,在体验中获得线段的认识。但是,问题不够有效,问学生:我们用手感受一下直尺的边,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小学生思维比较简单,于是,什么“滑滑的”“冰凉的”“划得手疼”等等答案都会出现。其实,我们要让学生感受直尺的边是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去画,从而得出“直直的”收获。

另外,我们课堂有些老师提问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仔细倾听,给出评价,而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或者把答案强加给学生。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质量提升策略

我们的提问也应该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我们的问题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让学生跳一跳,获得知识,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1.提问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他们自己思考、探索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启发性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数学知识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如在“除法”学习中,让学生怎么知道要学习除法,怎么去理解除法,怎么学会除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就教材上的“农村新貌”的主题图设计问题,让学生获得除法运用的意识。这一主题图是以生产玩具工厂的一个场景,可提出问题:你在这幅图上能够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如何运用?这样,学生们在阅读、思考和分析之后,能够生出疑问——这样的一个工人一天能够生产多少箱玩具呢?于是,他们就会想到用一天生产的玩具数量按照每箱6个去分,也就是明白了除法的含义与运算方法。这里,可能有的学生思考还比较多的,他们会想到上午生产多少箱,下午生产多少箱,5个这样的工人一天生产多少箱。如此,通过这样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就会很好掌握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问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

我们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提问要有针对性,不仅让学生学到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引导他们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提问可以是:自己用(或者画)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尝试拼成一个四边形,自己看看拼成的图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针对性很强,因为两个完全的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四边形之后,学生就会根据已学知道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然后在他们之间长与底、宽和高关系的确定中,发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在和拼成图形中的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轻松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们还可以问,如果是钝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呢?我们怎么操作来找到求其面积的方法呢?

另外,我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要注意追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获得一般性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将问题分解,或是变换方式进行提问,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开展的问题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讓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思维和方法,从而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调查问卷 篇四

亲爱的同学:

你好!本问卷旨在了解你的一些基本学习情况,以便于我们在研究之后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改进学习。所有的题目仅作为我们研究使用,不会和你们的学习成绩有任何联系。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如实填写,你的意见将会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况,以及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依据,感谢你的参与和配合!

你所在的年级是: 年级

1.你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并希望老师让你回答课堂提问()A是 B否

2.你的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较多的采用方式是()A自问自答 B师问生答 C生问生答 D生问师答 3.在课堂上,你最喜欢哪种提问方法?()

A 老师按成绩提问 B 老师按小组提问 C 自由提问 4.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你希望采用的回答方式是()A个别答 B齐答 C 无所谓

当课堂上老师提问听不明白时,你会怎么做?()A 自己思考 B 问同学 C 问老师 D 不管它

5.课堂上,老师给你们留出提问时间的机会()A经常 B较少 C几乎不

6.对于课堂提问,你属于以下哪种情形较多()A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B有欲望,但不敢提问

C想提问,但没有机会 D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提问 E不愿意 7.老师设置的问题,你经过探索,思维能力进步情况()A有极大的提高 B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C没有一点提高 8.希望课堂上要求被回答的类型()A自己组织回答 B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C选择性问题,只要求回答是或否或者是这个是那个。9.你希望在你回答时,你数学老师的反应是()A经常简单赞扬 B经常简单赞扬,加以点评 C重复你的回答,加以表扬 D不太赞扬 E经常给予批评 10.你希望在你回答出现错误时,你数学老师是()A打断你的讲话,及时纠正错误 B请他人回答 C重复你的错误,提醒注意,引导你自我修正 D延长等待时间,期待你自我修正 E给出部分正确答案,希望你补充其余答案 11.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A老师启发问题提出者自己找出答案 B老师自己回答 C几个同学回答后再总结归纳出答案

12.如果你认为老师的提问很枯燥,主要原因是()A 老师的提问内容我听不懂 B 老师过多的提问和讲解,形式太单一 C 老师的提问语言太乏味,缺少吸引力

5.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篇五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实践的。

一、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二、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实践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探索。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3.备问题要“准”

在备透教材、备实学的基础上,再来设计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切入口要准。心理学认为,人的谁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而且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2.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3.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

4.及时反馈

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课堂提问,总结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课堂提问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使自己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强。

6.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篇六

王平

摘 要:课堂提问可依据所提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进行分类,也可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问题。数学课堂上提问分为复述性提问、铺垫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探索性提问、效果性提问和概括性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类型;激发思维

课堂提问可依据所提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进行分类,比如美国的贝尔在《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按照事实、技能、概念、原理四种对象与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认知水平交叉结合,把问题分成24种类型(如事实理解、事实分析、技能应用、技能评价、概念认识、原理综合等)。也可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分为引入性提问、复习性提问、启发性提问、显示性提问、表现性提问、激趣型提问、联想型提问、类比型提问、悬念型提问、迁移型提问、暗示型提问、猜想型提问、发散型提问、反馈型提问等类型。这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的角度考虑的分类。实际上,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更要关注的是提问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体现问题。因此可以按问题本身进行分类,如概念性提问、定理性提问等;还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有低级认知问题、高级认知问题,还可细分为记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等。

我在教学中习惯按问题的作用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一、复述性提问

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

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

例如,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有关的一系列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证明和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促使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

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往往在新教材进行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在以后用到它们时事先提问。当然,这类机械复述要以先讲清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为前提,以这些结论的运用为目的。我们仍然不主张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因此,这类提问所占比重并不高。

二、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提问。

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教材扫清障碍,垫铺性提问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

例如,在讲“对数函数”之前,教师可先提问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讲对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做有利于新、旧教材的相互联系,易于使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师所提问题的形式应更多注重灵活性,以避免学生照书直答,对于上例,可以这样来提问:

(1)函数y=7x,y=(■)x,y=nx(x∈R)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

(2)描述y=7x,y=(■)x的图像的形状,并说明它们的单调性。

(3)y=7x,y=(■)x 有没有反函数?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学生仅靠翻书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学生若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开动脑筋思考。这显然比教师直问概念、性质,学生照书直答好一些。

三、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即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的提问。

学生刚学新概念、新规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例如,学生学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对“y=sinx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往往理解不深,不易与角的弧度制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可以考虑提出“sin4是什么意思?„4‟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或“sin(-2)是什么意思?„-2‟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等问题,但此类问题不宜过多、过深。

象这样为深化概念和规律而提出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

四、探索性提问

探索性提问,即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的提问。

这样的问题提问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主动探索解题思路。此类问题并不需要很多,并且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的梯度不能太大,否则启而不发;梯度也不能太小,否则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包办”。

例如习题:“2n-1与2n+1表示两个连续奇数,说明这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

教学时依题意写出(2n+1)2-(2n-1)2之后,可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上式变形为怎样的形式,就可以说明它是8的倍数?”为的是启发学生明确变形的目标,避免盲目推导。

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五、效果性提问

效果性提问,即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问。

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类提问往往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学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倒数关系、商数关系、平方关系之后,教师可提出“哪些关系式可以互相推导?”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的误解和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六、概括性提问

概括性提问,即要求学生概括学习材料的提问。

对学习材料能够进行概括,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概括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时候概括过程让学生来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此类问题的提问可选择中等难度的材料。

例如,学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将解析几何中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立体几何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经过教师适时启发,学生逐渐概括为:相同点是它们都归结为两条直线或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度量结果都具有确定性。对于不同点,学生可能首先发现,前三种角都是在到之间,而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在到之间。学生找到第二个不同点:前三种角归结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时,指的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得角中较小的那一个;而二面角的平面角,却不具备这种“最小性”。事实上,一个平面截二面角时,截得的角可以无限接近。学生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概括出一系列的数学材料,此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参 考 文 献]

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反思 篇七

一、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对课堂提问行为的反思

面对课堂教学中提问行为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以促进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心中存疑,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种求知需求,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特性”时,课间我把坐坏的方凳放到教室前面,学生很是纳闷。我上课后坐在这个凳子上,学生大声喊:“老师,凳子已经坏了,别把你摔着!”我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的关心,老师很感动,凳子腿爱变形,你看,也可以说什么图形爱变形?”一个男生站起来自信地说:“老师,是不是像你写的课题平行四边形呀?”“老师听到你的回答很满意,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老师坐的凳子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们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提问”要关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这些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五一”长假就要到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提出问题:“你能制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认真研究、计算和分析,分别确定旅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

(三)“提问”要构建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新课程强调的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在课堂提问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提问”要具有逻辑性。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要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展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在“敢于发问—学会思考—互助合作”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提问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个教学艺术的过程,针对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对课堂提问的方式、效率作了深刻的反思。

8.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 篇八

一、课堂提问要生活化、趣味化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要使学生得到发展,获取知识,教师就必须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问题。

1.问题生活化

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而且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问题趣味化

教师应进入学生的世界,发现、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充满期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

善于提问的教师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设计问题,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教师可以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像?”接着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若各小题中完全一部分项的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这样的提问层层推进,便于学生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有趣味性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层层深入的小问题,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达到以“精问”促“深思”,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1.鼓励为主,循循善诱

教师的提问应注意点面结合,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千万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不让他们回答完整或代替他们回答。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后进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取长补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回答。

2.通盘考虑,以优带差

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不应局限于少数尖子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对于比较容易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使他们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进取心;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可以先请基础好的学生回答,留给后进生更长的思考时间,避免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心理,失去信心。这样可以形成帮、带、促的良好学习风气,促使学生携手共进。

四、课堂提问要教会学生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学习的内驱力、探索的源头。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敢于表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减少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有效的问题。

五、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观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归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益。如在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笔者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怎样的改变?两组边相等时又会怎样呢?如果对角线发生改变又会怎样?把这些条件组合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中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讲究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9.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与策略 篇九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交流的常规手段之一。课堂中教师借助语言交流实现情感的碰撞,思想的沟通,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提问行为的错误理解比比皆是。因此调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策略,显的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期刊、CNKI和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检索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面的文献,试图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为今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意见。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提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学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它被广泛的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对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运用。”[1]《现代汉语词典》将“提问”定义为“提出问题来问。”[2]学者路璐认为“提问是提出来的问题,并要求被提问者给予回答后,提问者要做出反馈与回应。”[3]

综上所述,提问是由提问者、被提问者、问题三要素构成。它要求被提问者给予回答,提问者针对回答做出反馈与回应。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从提问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提问就是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学生给予回答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学者江涛和李艳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提到“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4]学者王清艳在《浅谈小学语文的“课程提问”》中谈到“‘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用形式。”[5]学者许玲玲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以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教学目标。”[6]

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提问包括师问和生问两部分。如学者李楠认为“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既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应该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提问。”[7]学者韦志成也认为“提问,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还有另一层意思,指学生在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8]

以上关于课堂提问概念的界定,虽然在文字使用和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继而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包括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水平的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课堂提问不仅是单向互动,更是双向互动。

(三)语文课堂提问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9]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本身特点便是沟通,而课堂提问更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概念,学者李楠认为“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的课堂上,师生双方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10]湖北的黎玉琪在《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论略》中指出“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11]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师生双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调动对课文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二、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对提问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孔子在教学时,循循然善诱人,利用提问层层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但是到20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对课堂提问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正处于发展时期。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取得了很不错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综述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分类,根据不同维度,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种分类,经过整理分析,总结归纳为以下类:

1.根据知识掌握水平分类

学者李楠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分为“回忆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12]由低到高,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地提问。

2.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分类

学者卞开广经过研究认为,可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分为“书面提问、设情激问、换向提问、连锁提问。”[13]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课前预习,则设置书面提问;教学过程中,根据文章结构,作者思想等,设情激问、换向提问、连锁提问。

3.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分类

学者张战辉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将提问分为三类,“一类是促进鼓励性的提问;另一类是纯粹知识性的提问;还有一类课堂提问旨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14]

4.根据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象分类

学者宋振韶根据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象将提问分为:“师-生提问模式、生-师提问模式和生-生提问模式。”

[15]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可以根据知识掌握水平、提问的方式、提问的作用和提问的对象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前三个维度的划分都是以教师为提问者的角度来划分,忽视了学生为提问者的角度。所以,按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象进行分类,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划分为师-生提问、生-师提问和生-生提问三类,较为全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的研究综述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对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关于课堂提问功能的表述,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功能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功能表述,可以概括为: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其智力发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者王秉礼认为“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16]再如,姚安娣在《课堂提问的功能和技巧》提出: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提供学生参与讨论,表示意见的机会,有助学生组织发言能力的提高;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自我概念;提问具有组织教材、提示要点、帮助了解与促进记忆的功能。[17]还有,学者李俊华认为,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要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必须经过语言的传递,课堂提问就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8]

肖锋把提问的功能总结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指明教学目标和要求;发展学生思维。”

[19]

2.对教师教学的功能

对于教师教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监督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气氛等。例如,学者梁志大在《课堂提问的功能、原则与艺术》中阐述了课堂提问的七个功能:课堂提问的检测功能;课堂提问的组织教学功能;导入功能;授课功能;反馈功能;总结功能;巩固功能。[20]再如,学者王秉礼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1]还有,学者姚安娣认为“课堂提问具有诊断与补救教学的功能;提问引起回馈作用,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可以控制课堂秩序,形成合适的教学环境。”

[22]学者李俊华提到提问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学生要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必须经过语言的传递,提问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有利于防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督促学生学习。[23]

通过上述课堂提问的功能来看,虽然学者他们对于课堂提问功能的表述不一致,但是所要表达的实质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从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功能和对教师教学的功能两方面阐述的。

(三)小学语文课堂存在问题研究综述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师生交流。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提问主体来划分,主要分为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质量不高、数量颇多和提问技能不当三大方面。例如学者文玲、周玉观、邓李梅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课堂提问的内容方面,课堂提问的技巧方面,教师提问作用的方面。”[24]再如,学者陈怡通过在听课过程中对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认为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包括“问题数量泛滥化,问题质量浅层化,问题表述模糊化,提问方式程式化,候答时间吝啬化,提问对象不等化。”[25]还有,学者吴桂珍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归纳为“问题数量过多,提问过于频繁;提问对象集中,重优生轻差生;追求标准答案,打击学生思维;学生回答不好,给予消极反馈;问题毫无价值,太难或者太易。”[26]学者向万宁,李贵全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有“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教师提问多,导答少;随意性大,针对性少;教师逼问多,追问少;学生参与面不广。”[27]学者刘明君存在问题主要有“问题模式固定化,问题提问没能抓住重点,思考时间过短,问题设置不合理。”

[28]总之,学者对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问题质量不高、数量颇多以及提问技能使用不当。

2.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学生提问存在提问形式化提问意识不高和提问形式化的问题。例如,学者陈怡认为课堂提问的问题包括学生提问形式化。[29]再如,学者胡媛媛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造成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

[3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找问题,很少有学者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包括教师提问方面和学生提问方面。教师提问存在提出问题质量不高、提问数量颇多和提问技能使用不当的问题;学生提问存在提问形式化和参与面不广的问题。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成果较多,下面,将从教师提问和如何引导学生提问两方面,对提问的策略开展分析。

1.教师提问策略

教师如何提问,有以下几点: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问题提出后,把握好等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选择同学回答问题的范围要广;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有效的反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再组织等策略。例如,学者张莉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策略》中提出七大策略:“营造氛围,请教提问;因地制宜,提问关键;精心备问,难易适度;以问促读,问读结合;变换角度,一例多问;声情并茂,富感染力;面向全体,鼓励参与。”[31]再如,刘德平从教师如何提问的角度提出三点策略:“建立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差异性设置问题;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32]还有,学者叶玲珑提出“课堂提问需要坚定明确的目的;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提问。”[33]学者徐云、曹森晓提出教师要“从研究学生认知规律着手改进提问;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提问对象的广泛性。”

[34]学者江荣华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针对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设计,使得提问更加有针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35]总之,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概括起来主要从课堂提问的发问、侯答、叫答以及理答四个环节来论述。

2.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提问。例如,学者叶玲珑提出要“构建民主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凸显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主动发挥出探究意识。”

[36]再如,学者胡媛媛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三点策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初步培养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以课题作为出发点,注重提问的侧重点。”[37]还有,学者何少叶提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立足文本,抓关键字眼,调动学生质疑的主动性;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以新鲜的角色体验,激起学生提问的欲望。”[38]学者江荣华提出教师要“适当进行拓展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9]朱德香提出要通过“培养主动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0]的方法来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不应该是随意的,不能是没有准备的,而应该讲究科学的策略性。

三、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学者和教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功能、存在问题和策略研究都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任处于发展时期。

综合我国学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本人有以下启迪与收获: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免不了对一个教师提问质量的定级评价。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高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引发学生对其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揣摩,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产生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对其有新的见解。培养其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提问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知识藤条上的不足以及认识到学生对知识为什么没能掌握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发现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而灵活地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检查自身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认识到,课堂提问虽然可以获取到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有效反馈,但是这种有效的反馈是实质性的,并非是形式上的,在这一点上,课堂教学能够高效就在于设问的质量,只有实质性的反馈方能成为教师调控教学进程的依据。从以上对课堂提问的总结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因此,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0.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论文 篇十

(一)面上问题,缺乏实效性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中听课或评课,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课堂提问次数繁多,提出的问题不用思考就可回答,有的问题只需回答是与否过于简单,看上去好似提问,实质是不假思索的无效问题,并且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形式上看学生进行了参与,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并没有给予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更不用谈给学生课堂提问和思考的空间。

一节课下来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是用一些单一的一问一答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牵着小学生走,占用了学生课堂培养发展思考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动脑主动学习的行为,妨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当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如果有学生没有答到教师的思路上,教师就会出现不关注、不耐烦的表情,以至于后面教师不听学生的回答,或学生没回答完问题教师就打断学生的回答,另叫其他的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讲出正确的答案,那样,既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挫伤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再一种情形就是使用提问去变相惩罚学生,例如,对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问他们一些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没有注意听课,从而会使学生自我感觉更差,使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更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严重者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提问思考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方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设计清晰的问题,为了促进互动要优化提问形式,力求提问有效,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要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好火候,选择比较准确的时机,巧妙地设置疑难。

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题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题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题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题于教材的含蓄处。

问题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避免无目的无针对性、繁杂琐碎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提问,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对学习能力普通的学生可以逐步升级问题的难度,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也就是课堂提问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开放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猜测式提问、启发式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平时多方面努力,特别是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提问环节绝不可忽视,鉴于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尽可能给足学生思考和交流问题的时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想法,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给予评价,教师给予赞赏,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以便在愉快的心情下继续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手段,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就会逐步满足每位教师的心愿,即所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1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 数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0-02

在我们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之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开始真正的学习初级知识的阶段就是初中。在初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中数学也要算的上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性、逻辑性以及科学性于一身的学科,也就是因为数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也就使得数学的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一名枯燥乏味的课程。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教授数学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有特殊技巧的,这样才能使得上课的效率更加的有效,让学生能够更加的高效的了解,更加的有兴趣去学习数学这门严谨的学科。

在数学的课堂之上,学生吸收的知识的多少,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些方面不仅仅依赖于老师的知识水平的高低,教课的风格的好坏,更重要的就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问的所达到的效果,这一点如果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的话,那么这堂课程就是非常成功的。在初中的课堂之上,老师经常进行的就是课堂上的提问,这种方式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老师如果提问的方式技巧非常好的话就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的上完本节课堂,课堂提问的方法非常的多,提问的计巧非常的多,应用的好的话就能够使课堂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一些技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一、在课堂上教育的时候要创造一个好的情景,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

每个人都知道数学课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堂,数学课堂之上经常都是些公式的算法,公式的算法问题都是非常的费脑的,如果在加上老师的教学方式是照本宣科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听起来更加的没有趣味,就会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更加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这时老师就需要有一定的意识的在特殊的时间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来那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就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都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这个效果,那么这堂课就是非常的成功的。因此,老师就需要积极的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然后经过教室的语言的整理,用科学的、有趣的、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真的思考,使得课堂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老师进行提问的时候需要有目的的、有必要和必需的,能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

数学课堂之上都是需要提问的,因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学生就有可能会在听课的途中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导致无法进行集中精力的听课,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有必要的、有目的性的进行提问,要有针对性。数学是一个有层次的学科,老师问的问题需要能够有层次,能够禁得起推敲,然后就是把问题与问题的联系,进行有层次的设计,使老师自己问的问题能够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学生在提问中也能够思考,培养紧密的思维。重点问题重点提问,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老师需要特殊的提问,突出重难点,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记忆记得更加的深刻。教师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完重难点的时候会习惯性的问学生“你们懂了吗?会了吗?以及 知道怎么做了吗?”等等这种形式型的问题,这种问题对于课堂是没有必要的,教师需要在讲完的时候进行针对性的都这些重难点进行组织一个小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刚才教授的方法进行解决,这让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更加的强化了学生吸收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之上教师需要更多的设计这样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创新以及知识的吸收强化。

三、教师问的问题要能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特级教师曾经说过:“知识是‘生长出来的”。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够一蹴而就,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就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老枝发新芽。

四、教室要做到提问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必要时就因人而异

课堂并不是一个人的课堂,教师也不只是只教授一个学生,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提问的问题需要面向全班的同学,合理的让全班同学都进行思考,进行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全班的问题。但是在某些的情况之下就需要教师进行单独的提问,这样才能有助于那个没有进行很好的吸收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能够尽量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够积极的思考,而不是提出的问题就那么几个人能够思考的到,需要满足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的需要。使全班的不管是好学生还是一般的学生都能融入到学习的分为中去。

五、教师的提问的问题要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回答上来

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够是那种非常难得问题,因为非常难得话就会导致所有的学生无法正确的回答上来。教师提问的问题需要经过教师自己的思考,然后进行一定的整理,能够做到提问的问题能偶需要学生经过思考,然后跳一跳才能够回答的上来,这样就达到了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还有就是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够是那种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比如说不用经过思考就能脱口回答上来的那种问题,这种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是没有一点必要的,甚至,这种问题问的多了就是在浪费课堂上的对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时间。

总之,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之上的提问就是需要精炼的,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宏科.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10.12.

1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三性” 篇十二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反映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程度。所以, 教师提问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导, 也是一种启发学生正确思考、激发共鸣以及探索的好方法。但是, 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 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以及思维的特点。只有, 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思维特点, 才能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具体情况。具体而言, 笔者采取的是“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的方法, 把理论具体实践在实际上, 让学生在实际中寻求具体理论,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

1. 问题设计趣味化。

趣味化问题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 迎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教学方式。风趣化、趣味化以及比喻化的问题能让学生切身实际中感受到问题的所在, 以及具有解决的浓厚兴趣。在学习方程组的时候, 教师采取经典趣味化的问题, “鸡兔同笼, 有头48个, 脚100只, 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问题不仅能风趣, 还能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积极思考以及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就能说明趣味化问题提问是成功的。

2. 问题设计多角度化。

多角度化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内容。多角度化问题能练就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以及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却可以运用到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设计问题不仅要迎合学生的切身情况, 还要考虑到学生长时间的能力培养。多角度化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多方向思考问题, 对于任何事物抱着疑问的态度, 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立了现代教学的思维优势。

3. 问题设计悬念化。

悬念性事物一直牵引着好奇心去探索, 去发现。倘若, 教师能把问题设计得更加具有悬念化的情况, 学生应该能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抱有积极地兴趣去学习思考。每一个新问题, 就像学生面对知识产生的阻碍。的确, 问题就是学生心目中的“麻烦”。但是, 教师采取悬念化提出问题, 就能让问题以一种“悬念”手段去解决, 在激发探究的同时, 把问题的难度最小化。

二、提问方式要有“引导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享受体验以及充分学习的过程。课堂提问的本质是质疑知识、探究知识、学习知识以及反问知识。但是, 教学的主导应该是是学生, 不应该是教师。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提问只是学习上引导, 而不是现成的教学成果, 省去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毋容置疑,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全等三角形》一课, 采取“听辨会”的形式去搜集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例题、解题以及图形, 让学生在“听证会”教会大家自己组的全等方式, 让学生在“听证会”的特殊形式下, 牢记到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深化证明的方法。同学们在“听证会”中感受到教师教学的场景, 并激发了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可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把这个主导权归回于学生, 引导学生提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带着疑问。作为师者,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提问的方式以及提问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此, 笔者认为, 课堂需要一个相对自由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感受到能有发问的权利。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以“问题”来探究学习, 而不是课前安排的教学进程。

三、提问内容要有“思维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一方面, 课堂提问是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所以, 课堂提问不仅要引导学生问问题, 教师还要问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一来, 知识能在这种发散性问题中得到一些运用。一题多解, 无论是巧解、易解和难解, 这样的解题思路都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重要能力。

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课, 一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教学分析】如图, 已知D、E在BC上, AB=AC, AD=AE, 求证:BD=CE.

第一个思路是证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其次, 利用“三线合一”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 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 证得BH=CH。另一个思路就是依据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而言, 可以轻松证明出BD=CE。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营业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近代史复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