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2024-12-09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1.《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篇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检测题

(二)2012-12-28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

④鹦鹉学舌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并非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9.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⑤《物权法》颁布实施

⑥教师教书

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⑤⑥⑦

2.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这种现象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明代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这一观点()

① 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

② 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③ 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④ 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6.2010年11月11日,中国南级科考队开始执行我国第27次科考任务。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一直以来,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关注。我国重视南极科考是因为()

A.实践的主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获得科学的理性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10.“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

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11.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12.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强调()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3.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14.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对诸多生命功能至关重要的基因调节器也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的形成。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用于治疗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等疾病的药物。据此回答15—16题。

15.上述材料说明()A.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B.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C.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D.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答案:A 16.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用于治疗艾滋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等疾病的药物。说明()A.只有真理才能对实践起反作用

B.人的认识越深刻,越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C.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D.必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17.《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地理位置提出了新说,重新确定了新的源头,这说明()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18.漫画“为嫦娥拍写真”反映了我国“嫦娥二号”发射、运行成功。这表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现代科技有利于提升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 ③实践为推动认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④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科技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0年11月1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是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现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④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2.在2010年的中国官方,“调整收入分配”一词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出现在各种场合。实际上,“调整收入分配”已是2010年官方语境中的共识性语汇。围绕“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某校高三(1)班同学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 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历程

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我们曾经历了历史的曲折。改革开放前,在理论上,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实行的是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钣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开展了理论上以强调“按劳分配”为标志,在实践上以实行“包干”为标志的分配制度改革,关于公平的错误认识开始扭转,从农村到城市,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后,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更加注重公平”作用完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政策取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这一理论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重义。

分析材料信息蕴涵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检测题

(二)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①、④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排除;⑦属于认识活动,排除。2.B【解析】经济萧条期人们更要通过科技创新帮助经济走出低谷,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为正确答案,其它不符合题意。

3.A【解析】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该观点把认识和实践混淆,因而④观点错误20.B【解析】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具体和有条件的,③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

21.【解析】本题以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要排除。

4.A【解析】“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了实践在历史地向前发展着的,A符合题意。

5.D【解析】材料体现了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A、B表述错误,C不合题意。

6.B【解析】重视南极科学考察是因为在科考中能够获得宝贵的认识。A、C不符合题意;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D错误。本题选B。

7.C【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选C。A属于唯物论;B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8.B【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C项错误,不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9.C【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10.B【解析】“经历”说的是实践,“本领”相当于认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正确。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本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A错误;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C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D错误。

11.C【解析】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可能是认识或者客观事物本身,AD错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B错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在特定条件下是有限的,C正确。

12.C【解析】“时间作结论”就是让实践检验“先干”、“先试”的效果,答案为C,其它答案不符合题意。

13.C【解析】“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体现了理论的指导作用;A、B、D本身表述错误。

14.B【解析】①表述有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中的“确保”表述绝对。

15.A【解析】美国这一最新发现,表明人的认识是要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故选A。16.C【解析】A、B两项表述错误;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治疗艾滋病等药物,体现了正确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故选C。

17.A【解析】通过考察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位置有了新的认识,证明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B、C不符合题意。D不正确。

18.A【解析】“嫦娥二号”发射、运行成功,借助最新发明的技术,我国科学家能更近距离拍摄月球。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利用科技手段探测月球,与提高物质生产水平无关。排除④。19.B【解析】材料的主旨是人口普查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选B。

积累的经验,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2.【解析】解答未题首先要注意设问的知识限定,即认识论,其次要白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找对应的哲学观点,关键信息如经历曲折、在实践上等。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人们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②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思考并探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与时俱进地调整两者的关系,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对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解在不断发展。

上一篇:沉默的父爱(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高一英语备课组逐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