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2025-01-12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精选9篇)

1.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目的任务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快乐、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对象要求

1、开发出适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并在学校教育活动 1 中发挥作用,从而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

2、让农村留守儿童体会到积累、提高、成长的乐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县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教研组负责。课题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六)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并交相关资料(小组上有活动记录,上课教师有授课记录,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

(七)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限原则上定为一年。

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一)经学校批准的科研课题,经检查考核完成科研任务,达到科研要求每学期末每位实验教师发给50元教育科研经费。

(二)在实验研究中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且经试用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给以一定奖励。

(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被申报为上一级课题的给以一定奖励。

(四)与科研课题有关的论文在省、市、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每篇分别奖励50元、30元、20元(多人合著的只按一人计算)。

(五)完成阶段科研计划并已经结题的课题,科研成果显著,有结题报告,经考核小组考核、评估,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学校亦给以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参照第四条。

(七)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期末不再发给教育科研经费。

(八)以上各类教育科研补助、奖励由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分类拟定考核、评估指标,负责具体评定。

八、附则

1、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若有补充,以补充规定为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建立接受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精心设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并研究档案袋的应用方法和途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和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最终找到成长档案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应用的最佳模式。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半(2015年9月—2017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5.9-2016.3)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建档。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6.3-2016.8)

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确保目标的达成。

3、邀请专家组来学校指导课题。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6.8-2017.3)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申报评审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2015年9月

2.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善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加快,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 在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 也导致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 占全国儿童总人数的21.88%,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达5290万。大量留守儿童所引发的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监护教养、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护人。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隔代教养, 即由爷爷奶奶辈监护教养;二是亲戚朋友监护代管;三是兄弟姐妹互相照顾或独自生活。这三种监护类型以前两者居多, 但其实际上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监护人。第一种监护类型监管有失全面。 爷爷奶奶们往往在孙辈学习指导方面显得爱莫能助, 同时出于担心自己对孙辈照看不周而招致儿媳、儿子不满或指责的心理, 隔代教育往往流于表层, 重吃饭穿衣轻性格学习, 重身体健康而轻身心全面发展, 容易出现溺爱现象。第二种监护类型责任意识不强。由于代管人与留守儿童是非亲子关系, 他们受传统观念中别人的孩子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的思想影响, 常采取通融政策, 只要孩子人身安全及不犯大错误即可。但这种过于宽容迁就的教育环境容易使留守儿童做出任性的心理行为。 第三种监护类型监管主体缺失, 缺乏有效监管。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 他们不仅社会认知度低, 自我约束力差, 极易受社会不良言行影响而行为上出现偏差, 而且在法律上不具备监护主体资格。

(二) 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存在隐患。

留守儿童有效监护人的缺失导致其身心发育存在隐患。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往往与父母联系时间间隔较长, 亲子教育匮乏, 亲子关系疏离。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及心理情感需要, 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并对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与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同龄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往往情感表达性、亲密度、娱乐性较低, 但独立性相对较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情感和人格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乐群性低, 比较孤独冷淡;二是情绪控制方面或者压抑抑郁、焦虑不安, 或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三是性格方面或者比较自卑拘谨、沉默寡言, 或者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此外, 寄养儿童往往比隔代教养儿童更敏感多疑。同时,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 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粗放监护, 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被拐卖、性侵的恶性事件时有报道。

(三) 部分留守儿童学业不良与行为问题互相加剧。

留守儿童学业不良往往与其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相互加剧。一方面,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常年在外打工, 他们无暇也无法有效关注子女学习上的兴趣和困惑, 而托管教养人或者为年事已高的祖辈, 其由于知识和认识上的限制无力督促指导其学习, 或者为留守儿童非亲子关系的亲戚朋友, 他们出于别人孩子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的消极心理, 往往只求孩子人身安全及不犯大错误, 对孩子学习指导和监督不够严格细心, 再加上儿童本身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差, 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业成绩不佳, 有的甚至早早辍学走上了打工之路, 只有少数自控能力较好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刻苦学习, 成绩优异。另一方面, 学习成绩差, 往往受到同学、老师乃至家庭成员的忽视甚至轻视, 产生厌学情绪, 而临时监护人迁就溺爱式的教养往往忽视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负面情绪的及时有效疏导, 久而久之, 造成其对未来缺乏理想、对自己缺乏自信,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回避退缩, 沉迷于网络游戏, 或者玩世不恭, 放荡不羁, 于是成为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反过来干扰妨碍其正常的学习, 导致学习成绩更差, 两者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 架设“亲情桥梁”, 加强家庭亲子沟通。

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因父母双亲外出打工而产生的亲子交往匮乏和亲子关系的疏离,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的负面影响。因此, 父母首先要明确不论其在家与否, 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监护人, 不能将责任全面转嫁给临时监护人, 要尽可能多地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在外打工的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架设“亲情桥梁” 进行亲子交流和互动, 保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一是多给孩子打电话, 父母在电话中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 要多与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事情 (如生活细节、工作情况及双方的内心情感等) , 尤其是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时, 畅通的亲子沟通能保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并及时给予认同和鼓励;二是适时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写信具有理性、信息量大等优点, 既能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父母在外的艰辛, 并反省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又能实现父母与孩子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三是打工的父母回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 尽量避免用“物质+ 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情感补偿, 多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影响孩子;四是有条件的父母应在假期接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 既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又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在外的艰辛。当然, 如有条件可让孩子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上学。

(二) 强化学校教育, 注重心理疏导。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首先, 农村中小学要针对留守学生特点,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其次,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开心理健康课程, 注重发展留守儿童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调控情绪和应对挫折能力的训练。再次,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对于儿童心理及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学校环境中,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学校应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员、开展师生谈心活动及丰富多彩的课余 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四是要建立留守学生跟踪管理档案, 重视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沟通协调,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整合政府及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养护,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弥补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留守儿童流入地政府要切实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具体办法,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入学、入托等提供政策保障, 如减免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征收的高额费用, 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 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地真正有可就读的学校。同时, 应明确界定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比例, 切实推进国家“两为主”政策有效落实, 防止“两头不到岸”现象发生。二是流出地政府要加快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当前家庭教育功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建立寄宿制学校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三是社会有关部门应帮助社区建设健康的儿童娱乐设施资源, 如设立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儿童俱乐部、绿色网吧等场所或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周末活动或假期活动, 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同时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及时清理, 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 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亦是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社会力量, 应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0) .

[2]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 2011 (12) .

[3]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1) .

3.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缺失就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品行及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关心爱护不够,不仅仅影响農村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监护人照看,甚至有些还可能不是由亲属照看,因此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这般沟通。 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稍有觉悟的父母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多多与孩子沟通,无奈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而不能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保障孩子成长就足够,没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局限性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局限性,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只能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身体成长上难以企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笔者对株洲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村学校老师跟学生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对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管理,有些还以成绩好坏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

(三)政府对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还存在不足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还不够重视。根据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各级基层政府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有所人力、资金的投入,也没有政策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相反,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中。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父母和监护人需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力支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父母和监护人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视频等各种方式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培养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也让在外的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父母也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再次,父母及其监护人必须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形成合力。有条件的家长应尽量参加家长会,面对面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和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即鼓励、激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关爱,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注重与学校教育同步,每个学校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小学时是小学时的方法,中学时是中学时的方法,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

(二)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推出相关措施,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机制。基层政府将相关政策措施逐步细化,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完善相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学校教育管理纳入工作评估体系,强调“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增加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关内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在课外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有益身心的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可以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三)学校层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份跟踪档案,记录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关键期,并针对各自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留守儿童心理波动大,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学校应积极与留守儿童家庭联系,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教育。开通家长热线,让外出打工的家长及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促进家长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4.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四

福泉市第四中学 孟信炎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选题背景:针对当今农村父母由于家里田地较少,种植单一,经济收入低等诸多原因,迫于生计,不得不进城务工挣钱养家活口,而自己的孩子大多只能在家里就读,委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代为照管,而这些亲人大多只能管这些孩子的吃住,而教育方面只能任凭孩子自由发展,即使想管,也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孩子即使犯错,也是爱莫能助,对孩子没有威慑力,起不到较好的纠错作用。因此有许多原来很优秀的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管,导致孩子早恋,吸毒,甚至沦为犯罪的例子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

研究价值: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增加许多新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作为更深入的研究,成为大家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期待我们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精密合作,研究出更有价值,更有创意的成果。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若干年以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对这一缺少关爱、问题多多的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家庭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我们必须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研究为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团体.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的人生旅途与同龄人一样精彩。

研究内容: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问题有情感教育问题、学习教育问题、道德教育问题、家庭生理教育问题等。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人能管的了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所以难以很好的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所以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那些开学后寄居在学校的则由于没人监护人,更是逍遥自在。至于那些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能有所改观,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

研究重点:学习教育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情况调查;通过走访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情况;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情况。

课题研究方法:

(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个别谈话、调查问卷、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的平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

(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时间安排:2014.4—2014.10(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

2(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时间安排:2014.11—2015.4(1)设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我校初中到高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各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

(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宣讲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成功案例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时间安排:2015.5—2015.10(1)整理调查数据和资料,对关爱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问卷,编写成功关爱案例系列,从不同角度个别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研究成果。

(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人员分工:

1.张荣菲负责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2.樊启华负责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 3.刘芳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问题;4.刘莉梅、王冬梅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理教育问题; 5.葛永芳负责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问题; 6.邓瑞仙负责负责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沟通教育问题;

7.孟信炎负责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执笔人:孟信炎

5.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五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致使农村家庭“老、弱、病、残、妇、幼”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早在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90万人。这些正值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偷盗等不良习气;也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也形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在学校,“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了“问题学生”,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农民的心头之痛,成为我们的民族之痛,社会之痛,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顽疾,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话题,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提出:

1、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

近几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问题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打架、、偷窃抢诈、通宵上网、外宿不归……屡教屡犯,引起了学校 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中大多数的家庭状况有想似之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与监护。

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本课题组成员初步发现:在这些留守子女身上明显存在着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大家达成共识:父母的关爱、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由于这些学生流动性大,一些大中城市难以提前做好学校规划和相应准备,农村流出的对本应就学的当地适龄儿童的去向和是否继续就学不甚了解,出现监管上的真空。农村留守子女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

3、我校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个农村初级中学,现有14个教学班,721名学生,经调查显示,其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133人,占在校学生数的16.4%。其中女孩62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6.6%。在学校寄宿的学生有58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3.6%。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②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③“真空时段”,自我监护,“留守学生”道德失范。

我校2007年12月被甘肃省妇联授予“甘肃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08年5月受省、市、区三级妇联委托,在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学校决定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课题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在我们农村,一些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但大多数的子女都留在了农村家里,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温暖、管理,他们大多数成绩下降,出入游戏厅、网吧,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成长。

支撑性理论: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指导我们研究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便于正确地把握和确定教育策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导我们根据学生的生理、安全等需要来关爱他们。

2、课题研究的价值 :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从黄羊镇特殊地域出发,样本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构建一个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对“留守儿童”发展教育的模式。

2、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生活内容、方式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

3、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5、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6、解决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保障我镇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中解决“断代”问题做出贡献。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学校被甘肃省妇联评为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并且为学校捐助了“留守儿童之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班主任参加课题组,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有利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资料,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得到市区教研室等上级部门的指导,研究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实情对研究方案作适当调整,使课题研究渐趋科学。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对比样本,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班主任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分理论篇、实践篇、案例篇进行总结和提炼。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拟订研究日程,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创建课题网站。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周落实一个环节的工作,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小结,以争取学校动员全校广大班主任、学生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此类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初步计划开展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此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中两次为问卷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摸清学生对家庭的要求、对学校的要求,并建立留守子女学生档案。

4、和留守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为了探索对此类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他们残缺的爱,课题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将邀请一批结对同学,举办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拉近大家的距离,融洽大家的情感,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合影留念。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组织活动。

八、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3.1-2013.8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3.9-2014.3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4.4-2014.7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整理汇总各类数据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申报科研成果评选并申请课题鉴定。

2、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九、课题组织管理

1、研究的组织

课题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理论指导:教研室杨建琼 杨跃武 吴华昌

3、课题组组长:李庆明

4、课题组成员:

李庆明,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落实、开展和总结性评价; 李绍燕,项目主管,参与管理和研究; 王华协调关系、指导;

周光友、王少华、陈学明、杨 清、普学明、刘 璐、普天俊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并参与研究及论文写作。

5、制度保证

(1)由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中心教研室等部门对课题研究加强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正常、有序地开展。

(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保证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3)每周四教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专题研讨、学习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吸纳他人先进的教科研经验。

6、激励机制

(1)定期汇报和活动,适当考虑工作量,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教科研奖。

(2)校内评比,对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除享受教科研成果考核奖励外,优先考虑评优、晋级等。

7、经费来源:

6.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六

我镇相对而言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于是广大农民们为了脱贫致富,纷纷走上了到广东、深圳等外省务工的道路,家里留下的均是读书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在这种情形下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父母亲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接送孩子上学读书。还有的孩子是被寄养在亲戚家,同时在亲戚家的学校读书。这一类父母亲外出务工,孩子被留在家里读书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我校存在着6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的教育与关爱、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把一切责任都留给了学校和老人,这给本已滞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要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对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会学习、会做事、懂生存,从而成为社会合格的、有用的人才。现在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谈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 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多亲近、关爱“留守儿童”。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甚至经常违犯纪律,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学生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缺憾。同时,教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亲近他们,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在谈心中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为自已的明天奋斗,并引导他们学会体谅父母,知道父母亲为了挣钱而出外务工,那是不得已的事情,挣钱回来也是为了养育孩子,也是为了供给孩子们读书用;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辛劳;引导孩子有什么心事或不愉快向老师或同学倾诉,多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不要把不愉快埋在心里;引导他们明白现在要以学习为主,学生时代就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了,纪律好了,其他事就好办多了;还有学校老师再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受到教育,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行动、爱心、真情去感化“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深爱。这样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已的“父母”一样,老师的话就是“金”,句句记在心上。我校很多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去做好,因而每个班上的学生与老师都是好朋友似的,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更是一有空就围得老师团团转,说心事,谈学习,谈生活,他们都不用老师愁心呢!

2、多给“留守儿童”学生以表扬和赞赏,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表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也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一句表扬,能让孩子一天的学习充满动力,精神饱满;而一句批评的话,所起的作用则相反,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以表扬,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在家里所得到的赞赏、表扬就不多,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所以老师能多给“留守儿童”以肯定、表扬、赞赏,对促进“留守儿童”的进步作用非常大。表扬时,要善于抓住“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肯定,那么他们就会在老师的一点点肯定、表扬中不断前进,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就充满了快乐,乐于回学校,乐于与老师交流,这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催化剂。我校有一个学生叫莫城江,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亲都去广东打工并且常年不回家,他的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非常关心他,经常挖掘他的闪光点给他以表扬,他得到老师的表扬后,非常高兴,学习也很自觉,也经常来和老师聊他的心事,问学习的问题,现在他的进步更快了,是表扬促使他的学习充满了干劲与快乐。

3、多包涵“留守儿童”学生非故意的过错,让“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为突出。别人要他这样做,他偏偏不听话。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儿童”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缺乏交流;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课堂中容易违反纪律。他们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书写字的习惯,很多学生不按时写作业、上课睡觉等,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家长或不管或根本管不了,他们经常三五个一群,到处游玩,有的甚至去游戏室玩,因而他们对各种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较严重的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的起因,这些是缺乏亲情关爱的行为表现,我们老师要给他们补上这方面的情感需要,要用伟大的“师爱”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么样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让老师的“师爱”满足他们缺乏的“父母亲的爱”。对于“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行为,作为老师要多多包涵,要有耐心地帮助教育他们,有些过错,不是他们故意的,是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必要的亲情而反映在行动上造成的,老师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地责骂他们,批评他们了。同时,老师要对他们以更多的包涵,更多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多看书,勤写日记,把开心与不愉快、把成功与失败、把周围的人和事等都写在日记上,从中也是练字的好方法;多练字、多画画、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把行为不好的“留守儿童”转变成快乐、向上、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好学生,从而自然的让我们的“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4、多与家长联系,家校同心,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人在外,却很少打电话与孩子沟通,总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对于孩子的内心由于爱的缺乏造成的困境不了解。更有不少家长常年一个电话一封信都没有。他们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家庭背景,老师要了解,并想办法去补救,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暑假,最好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去城市与父母团聚,了解城市的发展,开阔孩子的视野;春节或长假日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

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老师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一封信、一个电话就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而不要留下有任何心理缺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能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全面成长的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应定期与班里“留守儿童”的家长电话联系,向家长汇报他们孩子的学习情况,或叫家长打电话回来给他们的孩子,询问孩子的学习。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只汇报学生好的方面、进步的地方,即使有学生做不好的地方也作为对他们的希望给与家长提出;同时指导家长要多表扬孩子,多鼓劢孩子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进步。让所有的“留守儿童”学生都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师生融洽,笑脸迎人,愉快生活,对明天充满希望。

7.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七

调查显示,心理发展不健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很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离开家乡,远在外地,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也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缺乏家庭亲情的环境里,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是对亲情的渴望。父母的外出,家庭成员的缺位,不仅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缺少了,同时也感受到家里变得比以前冷清了,由此产生了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和对亲情的极度渴望。调查显示,有82.6%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

二是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有4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父母,心里往往比较自卑;37%的孩子很羡慕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仅有8%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感到自豪。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因为没有能耐,家里穷才出去打工,而且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很卑微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三是心理障碍、价值扭曲。调查显示,38%的留守儿童在有困难时,父母是最可信赖的支柱;29%求助于老师,说明对老师的信任度是很高的,远远超过亲友及同学。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后“远水救不了近火”,加之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忽视这些问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人际关系差、虚荣、嫉妒、敏感、仇视等心理问题。

四是逆反心理强。部分留守儿童总感觉别人因为父母不在家而欺负自己,因此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盲目抵触。主要表现在: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位

1. 畸形的教育观念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漠不关心。因为他们在外打工往往可以从事无需知识也可挣钱的行业,加之目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极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极易助长孩子的厌学情绪,并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打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迎合世俗,给孩子灌输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有的家长甚至把“金钱万能”用在对儿女的“关爱”上。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日后吞下的必将是青涩的苦果。

2. 隔代教育难以胜任。

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但隔代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祖辈对孙辈过分溺爱,听之任之,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常常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不能辅导功课,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1. 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许多农村学校虽然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采取任何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教师的关心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问及“老师对你关心吗?”时,有73%的留守儿童回答“一般”,15%回答“不关心”。

2.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机制却仍然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于是,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其中的绝大比例。

(三)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1. 户籍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户籍制度具有世袭性和等级性,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是不能改变的,不得不面对子女无法进城接受教育或虽已进城读书却不能享受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同等待遇的窘境。农民工打工所在城市学校要么不接纳农民工子女,要么对其征收高额借读费。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农民工无法举家在城市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留守儿童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中长大,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感情和教育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伤害。

2. 农村人文环境较差。

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规范、健康的公共活动和娱乐场所及设施,只有电子游戏房、网吧向孩子们开放,流连其中就成了部分留守儿童主要的活动方式。很多电子游戏房和网吧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就使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监护的留守儿童更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的解决机制

(一)家庭方面的解决机制

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孩子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应考虑监护人各方面的情况以及能否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外出父母需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定期与他们通电话或信件,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是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孩子向自己倾吐内心焦虑或困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向自己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帮助解决,而不是粗暴地指责和批评。同时,外出父母还应该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监护人要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监护人如果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应尽量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监督他们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他们不当的言行,增强他们建立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加强联系,交换信息,共同制定培养孩子的计划。

2.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否成为好公民,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因此,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改变那些“重智轻德”或“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目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是为弥补自己在外打工的卑微心态,把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当作要求孩子成才的唯一要求,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二是认为读书也不能“养家糊口”,强迫孩子辍学和他们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转变观念,认清仅仅打工挣钱的经营、上名牌大学的经营都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其次,转变家庭教育方法的观念。有些家长因长年在外工作,出于内疚,就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极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致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而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要弥补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把奖励和惩戒结合起来,根据孩子的进步表现采取表扬等精神奖励或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针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二)学校方面的解决机制

1. 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辅导。

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所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留守儿童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学校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休息时间给留守儿童进行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一批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或者让同村或同组的同学互帮互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抚和关心,他们更易于产生心理问题。建议教师要多注意观察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要切实采取补救性、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

2. 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学校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箱)或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切实搞好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在学校读书。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助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可以为经过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寄宿制办学,可以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3. 通过补偿教育,对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要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学校要尽可能地与留守乡村的孩子及其父母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多加沟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经常家访,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关心孩子在家庭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段时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使之形成经验。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学校应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起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的家庭生活观,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作用。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机制

1. 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如果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较高的借读费,大部分农民工承受不起。鉴于此,国家应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提供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支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增加农民工经济负担的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落实到位。

2. 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一是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农民工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为留守儿童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三是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在务工农民工集中地区,应该立足于社会稳定的大局,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合入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四是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建立解决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8.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将持续存在并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共有留守家庭约7 000万户,涉及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近20%。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老人、妇女和儿童构成了留守家庭的主要成员,这些留守家庭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均不完整。[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农村留守老人约 5 000 万,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0%;全国妇联数据显示,留守妇女的人数也超过了5 000万,约占20~59岁农村妇女总数的14%;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更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农村0~17岁的留守儿童已达6 103万人,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2]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人数近655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0.73%。[3]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因家庭结构不完整、与父母联系较少、缺乏父母关爱保护等而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微观上讲,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从宏观上讲,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内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着手,一般涉及学习状况、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等方面。曹春华[4]将父母的缺席对儿童学习状况的影响归纳为学习环境变迁、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学习动机发生改变三个方面。潘璐等[5]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国外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建议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化,不能以个案作为研究的立论标准,应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赵越[6]从生活、学习、自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教育缺失等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以学校为主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为政府和社会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为准确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他们在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以促进政府、社会提早介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关爱举措,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周口市部分留守儿童为抽样调查对象,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一般情况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时间较长,其孩子在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较多。同时,由于6~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发育期,留守在家的这种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较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将样本调查对象确定为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时间为6个月以上、且年龄在6~17岁的农村儿童。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访问临时监护人或留守儿童本人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生活状况、发展需求、社会关怀等有关情况。座谈法是通过与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相关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工作情况、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个案研究法是通过与留守儿童本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生活学习的现状、心理状况等。样本调查地点选择在外出务工者较多的河南省周口市,选取1 000名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少年版)和自编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家庭监护类型: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方面;亲子沟通交流状况:倾听儿童的烦恼,儿童向监护人诉说,关注儿童情绪,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家庭教养方式:讲道理、指责批评、打骂、迁就)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1.生活情况

性别比和健康状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女孩占46.3%,94%的儿童身体状况良好。

监护人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占53.7%,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照顾的占32.7%,由临时人员收取一定费用代为照顾的占1%,无人照顾、独立生活的占1%,由亲戚、邻居等其他人照顾的占11.6%;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其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的占48.3%,以在家务农为主要收入的占28.9%。

2.学习教育和行为状况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占481%,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占69.3%,厌恶学习的占7.9%。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向自己的监护人寻求帮助的占8.5%,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1%);得不到帮助的占6.5%,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3%)。近半数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其学习有不良影响,主要问题是学习缺乏监督、缺少关爱。在留守儿童中有2.6%的孩子目前处于辍学状态,基本上是在初、高中阶段。就行为状况来说,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欠佳,或多或少存在不良行为,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行窃等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状况对比调查见表1。

3.心理需求情况

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和暴躁的占48%,经常与父母联系或是父母常轮流回家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开朗,与亲戚和临时监护人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内向。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有心事经常向父母诉说的占49.1%,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诉说的只有1/3稍多一点。大多数被调查留守儿童对社会交往的态度比较低调,不爱交往甚至不交往的占54.24%。有271%的被调查留守儿童受到欺负或者伤害,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愿

望是希望父母回到自己身边,当被问到“是否想念父母”时,有94.3%的孩子回答想念,并且有75%的孩子希望由父母照料自己的生活。有近7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近50%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或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深入的沟通,甚至还有20%的留守儿童从来都不愿意提及父母。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在教育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和监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强烈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希望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关注;留守儿童最希望得到的关注内容并非学习方面,首先是“与你经常交流”(357%),其次是“对你非常信任”(265%),然后才是“对你的学习严格要求”(195%)和“对你非常公平”(18.5%)。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河南省周口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监护非常薄弱,学习成绩差

从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对监护类型有着不同划分,但多是在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这种监护类型上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都是基本趋于一致的[7]。不管监护类型如何划分,其结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一些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相当多的孩子几个月或一岁左右就被父母托付给他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养,这使得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缺乏父母教育,正是这一问题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上进心缺乏、厌学心理严重等问题,而且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

2.亲子沟通常年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在我们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常年没有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占50%以上,父母外出务工超过5年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6%、27%,父母每年只能在春节回家一次的占30%。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打电话,谈论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身体情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严重不足(见表2),以致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缺失健全的情感关爱和正常的亲情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答,在感情中遇到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在行为中出现的偏差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纠正,这样日积月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增加。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道德品行失范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和弱化。祖辈一般只停留在关心孙辈生理上的需求,如衣食住用行等,教育的内容单调、浅显,缺乏道德教育。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带,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春节时才回家,有的回家后对子女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奉行“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回家后如果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在外惹事打架,就态度强硬,拳打脚踢。教育上操之过急或缓慢滞后,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这种极端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阴影,甚至会使他们憎恨家长。同时,极少数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享受与同龄人对等时间的受教育过程,以及相应的生活待遇,久而久之,会被社会边缘化,他们长大后,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渐行渐远,甚至产生仇视家庭、社会的畸形心态。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成为“问题儿童”。[8]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这正是我国实现社会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但是,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成本和代价?当然不应该由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承担,而应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其中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诚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加之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易事。但如果能建立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则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心理关爱和精神关怀等环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9]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努力。

1.宏观层面

应构建分类、分地域运行机制,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一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本土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而不必长期离家打工,从而有时间给予儿童更多心灵上的安慰和教育上的关注。二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尽快实现居住证制度,加快“新市民”工程建设步伐,为城乡儿童提供同等教育机会。三是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应构建党委、政府统筹机制,全面建立关爱组织网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励责任制,推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一是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留守儿童数量并非准确数字,而是根据以往的统计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数量的增长推断而来的。政府可以先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再以学校为单位,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逐级汇总后就可以对整个留守儿童状况有较为详尽的把握,并据此出台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二是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各项激励机制的落实提供经费保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与需求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照顾。三是加强法律保护与法制工作建设。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法定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应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减少对留守儿童的不法侵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降低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

2.中观层面

应构建基层社会的监管体系,发挥农村社区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留守儿童所赖以成长和生活的农村基层,现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文化,以及留守儿童亲属的引导和教育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为留守儿童搭建活动和交流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应建立类似城市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活动场所,动员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参与其中,从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有益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放学后仍然有人管、有处去、有事做。二是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实现亲子视频沟通。可以利用村部的电脑,组织留守儿童与其家长定期视频,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消除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同时应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与学校、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应构建学校监管机制,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和心理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温暖和亲情沟通。因此,在《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教育部就提出通过加大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加强对教师的遴选与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构建学校的监管机制。一是推行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通过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学习生活统一管理,解决其监控缺失、自控力低、学业辅导空白,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等诸多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避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备的档案系统。学校应该通过细致认真的调研走访建立起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中除了应该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记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变化及时更新,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能够在档案里得到真实的反映。通过完备的档案,学校和教师就可以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和心理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和依赖感,加之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心理、行为上的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3.微观层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具有诸多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影响着儿童今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家庭教育的这种优势几乎消失殆尽,父母的缺位也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沟通不顺畅、监护职责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在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家庭教育主角,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如何发挥祖辈作为实际监护人的作用,实际监护人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祖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祖辈一旦成了全职代理家长,就不能只是疼爱孩子,也不能只是关心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疼爱关心之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二要讲究隔代教育的策略。祖辈们对留守儿童要注意宽严结合,一定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要注意护放结合,不能为孩子包揽一切,要放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注意多陪伴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祖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要注意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留守儿童总和老人在一起,心理状态容易过早成人化,因此应适当引导他们多与同龄伙伴交往,使其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三要不与留守儿童父母争夺感情。在衣食住行玩、吃喝拉撒睡的生活中建立的祖孙之情,当然会使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得到部分补偿。但是,亲子之情并不是祖孙之情可以完全替代的。所以祖辈在全职付出后不要贪功,不要在感情上贪恋孩子的爱,不要让孩子的感情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要让留守儿童疏远与父母的亲情,特别是要化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抱怨,促使父母尽可能多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四要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的过渡与衔接。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和送回的时候,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祖辈一定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帮他们做好衔接,给留守儿童一个心理过渡期,使其在生活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顺利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现象,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复杂的“三农”问题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集中体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从短期看将对留守儿童自身和他们的家庭,以及社会秩序带来伤害,从长远来说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相互配合,建立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教育体系,也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关注和主动作为,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更需要党和政府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教育、就业、福利等制度问题,以及“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参考文献]

[1]荆楚网.《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发布1人户或2人户的微型家庭占四成[EB/OL].(2014-05-15)[2014-10-10].http://news.cnhubei.com/xw/gn/201405/t2926517.shtml.

[2]王培安,王海东,莫丽霞,等.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104-105.

[3]大河网.河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张立勇将向“两会”提交相关议案[EB/OL].(2014-09-01)[2014-10-10].http://news.dahe.cn/2014/09-01/103422417.html.

[4]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73.

[5]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

[6]赵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郭永刚.陕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8]杨文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篇九

孙雪莲 09中文系

摘 要: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为21.7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问题,而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如,1.不良学习习惯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学习上计划不1学习时间不固定,没有计划。○2够,不会科学利用时间。其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思想好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2.学习时注意力涣散;课下对知识消1课下不懂也不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2写作业化不及时。具体表现为:○时边看(听)电视,作业好拖拉。3.不善于他人交流,学习情绪化。因此寻求对“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有效的对策,在当下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家庭、学校和自身1完善家庭教育,如何做出相应的对策。1.完善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素质。○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提高监护人素质。2.加强学校建立良好的亲情沟通。○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2鼓励教师增强工作责任心,建立好教育。○班级留守生档案。3.提高儿童自我约束力等。注重自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接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农村留守

1幼儿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占38%○。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环境特殊,又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势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方面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问题,而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已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的更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问题研究方面,我也对自己的一些拙见进行了归纳,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有效的对策,使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研究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研究意义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

2取决于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通俗地说学习习惯经过许多次反复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学习心理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一般就不会被轻易改变,并能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并且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反之,不

良的学习行为导致学习生活落后,缺乏自我约束力。小学阶段学习是人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在孩子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要学多少知识、成绩要有多好,这一阶段,正是孩子们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重点关注孩子

1的学习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倾向,应立即予以纠正。在小学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能令孩子终身受益。但作为留守儿童的小学生却因多方面原因在好习惯的培养上存在欠缺,让我们不禁对“留守儿童”的未来更加担忧起来。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我校21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大量走访并结合教学实践显示“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上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二)课前无计划,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1.学习时间不固定,没有计划。

“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性差,自制力较弱,学习上难以形成计划。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这些孩子在生活上既便能自理,但在学习上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的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逐渐让他们在学习上放纵了自己。表现出学习上随心所欲,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好不自由。即使在大家约束下勉强学习时,也是心不在焉。这种没有计划的不良学习习惯,在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农村表现得愈发明显。

2.课堂上思想好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农村留守儿童们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父母关爱,甚至还担任起照顾年迈的老人的责任,在学习的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按理说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的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有了压力,学习起来他们就倍感吃力,精力也不那么集中了。

(三)课外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够 1.课下不懂也不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被托付给亲戚代养,情感上缺少沟通。甚至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对外界一切都漠不关心。当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虽焦急、郁闷,但却不愿寻求他人帮助。面对学习上的问题不是回避,就是敷衍,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2.写作业时边看(听)电视,作业好拖拉。

不少小学生学习时习惯坏:不是屁股坐不住、好分心,就是一心多用。精力不能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尽人意,甚至忘记了作业,对已学知识不能及时巩固,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循环。

(四)非智力因素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

学习情绪化,耐挫折性差,听不进批评。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孩子更容易情绪化,这是由他们所处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学业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青少年的情绪带有较强的易感性和波动性;其次,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

1性也比其他阶段高。因此,青少年容易因受到挫折、批评而极度沮丧○。就留守儿童而言,这些情绪在学习上表现为耐性不够、害怕失败、很难采纳不同意见。学习受个人情绪波动,难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自身认知能力弱,心理承受力不强 1.认知能力差。

心理学认为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留守儿童作为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思想萌芽状态,对事情的认知、处理上难以进行分析1 判断,做事依赖性较强。小学知识用成人的眼光来说,应该非常简单,而对于一个小学生是有一定难度。就我所教的数学来说,从三年级起,孩子从接受知识方面来讲难度明显增加,在比较、判断、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是一个大的飞跃。这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有父母鼓励、引导孩子,那么他学习劲头肯定足一些,而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学习有困难时,在校能请教老师,在家却无人问津,导致学习下降,更加会促使他们自暴自弃,从而感到了学习的压力。有 了压力超出他的承受能力就不再是动力,而是绊脚石,是不可逾越的沟壑,当然会让他产生消极的懈怠,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2.心理承受力不够。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他们对挫折的反应是比较简单的,尤其是以消极为多。例如,学习制作小工艺品受到挫折,或是丢下不做,表情沮丧,或是破坏制作材料,却较少有人能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他们对挫折的认知不深刻,对挫折的发生往往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因此,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挫折,一般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不能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原因,总结教训,而是表现出灰心丧气、焦虑不安、抗拒、攻击等消极反应。这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是心理承受力较低的表现。

(二)家庭教育缺乏,代理监护人精力能力不足 1.缺乏亲情关爱

长期得不到家庭的疏导,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的挑战,不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代理监护人精力能力不足。

据我对本校留守儿童了解所知,其监护人主要有三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新华网北京3月7日专电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而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或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差,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甚至有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要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吃饭、身体健康,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加之他们可能因为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不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由于此类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可以说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大部分留守儿童不会在学习上自觉形成有效的习惯。

(三)农村社区资源匮乏,留守儿童缺乏社区成长环境 1.学校教育有缺陷。

学校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教育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一般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2.社会各界关注不够。

关注留守儿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乡体制,使农民工无法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社会将如何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行动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留守儿童”学习习惯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素质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情沟通。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习惯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 代的。

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教师清楚“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习惯情况,便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

最后,长期外出的父母也要在空闲时多打个电话或多写封信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虽身在外地,但对自己的学习仍很关心。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提高监护人素质。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妇联近日通过调查发现,31.2%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63.4%的留守儿童最想和父母说心里话,只有37.9%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临

时监护人说心里话。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最依恋的还是父母,亲情饥渴现象严1重○。孩子最好的监护人当然是父母,血缘关系是无可替代的。退一步,实在无法陪伴在孩子身旁,在寻找监护人时,所选的监护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那种只依靠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科学的;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注重与孩子情感沟通。

(二)加强学校教育,完善制度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学习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树立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目标地,定期对学生进访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增加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如建立留守儿童父母及代养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代养人经常性联系。要经常指导孩子主动写信、打电话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2.鼓励教师增强工作责任心,建立好班级留守生档案。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是在六岁前培养成功的。”,要使孩子身、心都健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成功的。教师要从细小处抓起,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多加关注,对帮扶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

(三)提高儿童自我约束力

留守儿童自我管理意识淡薄,学习习惯差,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缺乏自觉性。首先,注重自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学校方面特别是对自控力差的学生,更要细心周到,讲求方法,挖掘好的方面,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从学习良好的礼仪习惯开始,培养其自觉读书,自觉规范言行,调动坏事后面隐藏着的积极面,从而转化他的自我约束力。接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庭和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时要有耐心,不断发现他们的好习惯并给予及时表扬,以鼓励他们巩固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第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班主任和教师要有爱心、信心、耐心和慧心,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是孩子感到自己是受欢迎、受1。帮他们找到了自信,我们在进行学习习惯疏导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时就更容易了。

总之,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问题正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其好习惯的培养意义深远,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要明确各自的任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语文《狼来了》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二写景作文500字: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