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2024-11-13

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精选10篇)

1.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篇一

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史诗”,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史诗”。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是诗歌飞翔的翅膀,而且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

一、杜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主要分布的时期。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及他的生平遭遇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二)用守长安时期(35—44岁);(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病逝)。

杜甫童年时代,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和盛唐文化熏陶。他刻苦好学,聪颖早熟。七岁能诗,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他二十四岁开始壮游。前后三次漫游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这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期。漫游使他历览了祖国山川,陶冶了性情,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与伟大诗人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这对杜甫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受时代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的青年杜甫充满乐观自信,有一股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何当未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写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年青诗人的心胸气魄。而(二)、(三)、(四)三个时期是杜甫仕途坎坷、历经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时期,这使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走向了人民,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爱国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由此可见,杜甫浪漫主义诗歌作品主要分布在他的读书与壮游时期。但在他后来漂泊西南时期定居成都草堂后,由于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暂时安定的住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杜甫的诗歌也由叙写动荡的社会生活转向描绘宁静美丽的自然界,创作了许多描写雨细、风微、花香、枝弱的清新小诗,赞美自然万物,憧憬美好生活,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有些作品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杜甫在漂泊西南时期也创作了一些浪漫主义诗歌。此外,在杜甫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中蕴含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杜诗的理想主义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对“世外桃源”、“精神的故乡”的向往与追求。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若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的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三、诗人大胆抒发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表达自己要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主义思想。

1.诗人大胆抒发热烈奔放的情感。当诗人流寓梓州的时候,忽闻宫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下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描写自己漫卷诗书的狂态和青春还乡的幻想,抒发了自己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痛快淋漓、奔放恣肆,体现了浪漫主义手法抒发强烈感情的特点,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杜甫的浪漫主义精神。

2.诗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五句,写彻夜难眠中所感所想。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贯而下,写诗人一种假设中的愿望,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图景,诗人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幻想有“广厦千万间”,由屋破雨漏的境遇幻想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环境,并从自己的愁容扩展为“天下寒士”的“欢颜”。这种由现实世界宕开,转入理想世界的描写,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感情描写理想生活图景的创作方法体现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这首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诗人要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在杜甫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体现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一面。

四、大量运用了想象、夸饰、比拟、象征、铺捧、奇异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色。

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激越的基调、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语言和磅礴、激情和昂扬的节奏取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很少受客观生活逻辑制约。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神灵妖魔,现实梦幻,经过作家诗人自由大胆的想象,使作品形成独特而奇异的形象体系。杜甫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浑涵汪洋,千汇万状”,为表达其主观幻化的理想,“不用浪漫手法,无以达其意”,不用浪漫手法,无以涵盖“汪洋”的内容题材。杜诗奇异的表现手法在夸饰和铺排,壮美和雄浑上都有很好的显现。杜诗在夸饰与铺排中,显示了壮美的风格特色,加上杜诗忧国忧民之深,就使得这种带有极强的“沉郁”色彩的豪壮转而变为悲壮。

五、直抒胸臆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也是杜诗现实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

社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欢快或愤激之情,悯民之苦,拯苍生之慨,汪洋倾泻,自由喷涌。杜诗抒发主观,以一种冷叙述的方式抒发难忍的激情。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入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可谓不着一字泪而泪。杜诗这种不着一字情而情的特色别具一格,它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特色,可以说是对浪漫主义特色的有益补充。杜诗中随处可见如此冷叙述的抒情方式,尤其在叙事诗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杜诗叙事诗的最大特点。诗中概括典型的生活形象,是诗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叙写和主观抒情,水乳交融地表现出来的,达到了情感的艺术升华。

2.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篇二

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主题思想特色

1. 关心人民疾苦, 同情人民, 也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歌颂。

杜甫创作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亲民性, 这和他后期的生活有关。《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希望能够让天下劳苦人民摆脱痛苦, 得到幸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加体现出诗人对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 面对现实, 讽喻事实。

这种面对现实的精神,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表现得很清楚。在这首诗里, 杜甫突破了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不管穷或达都要面对现实, 投身政治, 兼济天下。这是杜甫与其他诗人有别的地方。陈岩肖《庚溪诗话》评价杜甫说:“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早谋先定, 出处一致矣!”杜甫有诗云:“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 此志常觊豁。”再穷再老也不放弃从政理想, 拙就拙到底, 愚就愚到底, “取笑同学翁, 浩歌弥激烈”。这是何等的坚定顽强!在当权者的冷淡、同辈的嘲笑和艰苦的生活中, 杜甫也曾动摇过:“非无江海志, 潇洒送日月”, 但是“终愧巢与由, 未能易其节”仍然表现了要百折不挠地投身到政治中去。杜甫这样做, 不像那般蝼蚁之辈是为了自求其穴, 也不是为了皇帝一人一姓的益, 而是为了拯救人民:“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这才是推动杜甫积极从政的原因。

在古代的中国, 封建统治者尤为注重其自身统治的稳固, 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杜甫对于统治者是十分效忠, 诗歌中虽然写了很多讽刺统治者的语句, 但是依然对统治者抱有很大的期望, 以至于在他的诗歌中写到了“唐尧真自圣, 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 苍生转寂寥”等诗句来盼望统治者采取维护统治的措施。但另外, 《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写出天宝年间以后, 唐王朝频繁发动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 人民苦不堪言, 从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说明青壮年已经全部被抓去充军, 现在已经扩展到老翁了, 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二、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1. 善于对现实生活做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 有时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 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中, 从而揭示它的本质。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里, 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仅有百家存。”表现出四川地方混战的罪恶。

2. 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 博大精深的知识, 丰富深刻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的诗歌境界雄浑壮阔。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的、细微的景物和表现内心的细微波动来表达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 说他能在尺幅的画卷中表现出万里的山水。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

三、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语言运用特色

1. 语言精练, 用语精确, 注重炼字。

《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诗中的“垂”和“涌”字用得十分传神, 星垂和月涌形成一连串动态的画面, 以自然的壮阔与永恒来反衬人生的无奈, 用语十分传神、精练。

2. 使用口语和对话形式, 使诗歌更加接近生活、反映生活, 更具现实主义色彩。

在《潼关吏》中,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采用对话的形式用朴素的语言对潼关形势进行描述, 这让人更容易相信此诗的真实性。

四、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 同时也批判地汲取六朝以来诗歌在音韵格律、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艺术技巧, 从而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

1. 对中国古代文学诗体的影响。

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体的老一套办法, 而是按照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 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 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2. 爱国精神的影响。

3.论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篇三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人道主义精神

一、杜诗中人道主义精神探源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是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的,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常常充满沉甸甸的政治关怀和道德意识。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产物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幼苦读儒家经典,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平生之志乃通过当官来行儒家匡时济事之道。其祖父杜审严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书香门第的传统,使杜甫在盛世文明的教育下,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和早期盛唐诗人们一样,对人生、对朝廷、对前途充满了乐观向上的遐想。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时代的变动,生活的流离所失,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内心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儒家的“仁爱”思想,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二)经历乱战,现实感悟的结果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地漂泊时期。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丞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他自己屡试不第,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弟的失意,献賦求官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忧。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使他开始正视现实,使他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后,长安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经历。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二、杜甫诗中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一)忠君爱国

1.诗人对皇帝的忠诚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根深蒂固。他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怀着济世的思想,执著地求索国泰民安的路径,诗中他表明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他以葵藿向日自喻,称自己对皇帝像向日葵那样忠诚;以稷契自许,表明希望做稷契一样的贤丞良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

2.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作的。他的诗中有很多是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他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因为他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才写出了如此壮美的诗句。

(二)“仁爱”精神

杜甫号称“诗圣”,乃诗国之圣人,恰似孔子、孟子,乃儒家之圣人。其诗名垂千古,荣膺了各种美誉和桂冠,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既是由于其思想艺术成就的无与伦比,还因为诗人用其毕生心血,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熔铸到了诗歌之中,成为诗国中儒家思想文化薪火的重要传承者。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颜渊》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爱人”。孔子为推广自己的“道”而周游列国。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也”。杜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爱”精神。他对亲情、友情的眷念,对天下寒士的同情,对自然的怜爱,都无不体现他至仁至爱的思想。他的“仁者”之心,使他在与人交往之中,表现出无限的真诚和无私。

1.诗人对家人的亲情

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然而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爱推及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晚年,他逃避战乱,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他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

nlc202309021738

2.诗人对邻居、友人的真情

杜甫对自己的邻居老夫体贴入微,他在把房子借给姓吴的亲戚住时,特意写了《又呈吴郎》一诗,他叮嘱吴郎不要干涉贫困孤苦的邻居老妇来门前扑枣,可看出他对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

《春日忆李白》中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当时诗人自己身经磨难,但当李白生死未卜的传闻传到他耳中时,他忧心忡忡,对朋友思念无比。在得不到李白的任何消息时作了《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怜。”“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还在《遗怀》、《赠李白》等篇中,表达了对朋友李白浓烈诚挚的友情。

3.诗人在战乱中对黎民百姓的同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战乱中统治者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妻离子散的痛苦。他以深处民间的深刻感受,从现实生活出发,把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常常在诗中流露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写下了不少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下黎民百姓悲惨生活的诗篇。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杜甫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写下“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石壕吏》通过对这一家的苦难遭遇,以及官吏抓人的凶恶相的刻画,反映了人民灾难深重的真实情况。《新安吏》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遭遇,揭露官吏强行征兵拉夫的行径。《垂老别》写了一个“子孙阵亡”的花甲老人被征从军,他告别老妻子,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场面。

《茅草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中的狼狈处境,触起了他对于战乱以来所尝痛苦的记忆,进而又联想到天下和自己一样不幸的“寒士”。杜甫推己及人,把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由自己的苦难而想到天下人的苦难,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仁爱”精神在他的诗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4.诗人对骄奢淫逸的统治阶级的批判讽刺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杜甫亲眼目睹了由于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丽人行》),写出了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等尖锐的指出了贫富对立。这些诗句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

因为长期困苦生活的特殊境遇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更切身的体会,所以杜诗更多的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呼唤仁政爱民,他是怀着深厚的同情心为百姓呼号呐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食戍》)。“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喜雨》)。这些诗句真切地勾画出了杜甫为了天下百姓甘愿呕心沥血的仁者形象。

可见,杜甫是由自身颠沛流離、怀才不遇的悲苦人生,去关注和思考平民百姓的疾苦、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这成就了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5.诗人对天地万物的仁爱之情

杜甫的仁爱精神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关爱,就是对大自然的景、物,他也倍加关爱。如《缚鸡行》中“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仁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事,注目韩江椅山阁。”诗人同情鸡的被缚。《病马》中写了一匹衰老的马仍然在为其主人尽力,全诗表现了杜甫“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过津口》中当鱼儿的生命垂危时,诗人不禁产生了同情之心。《枯棕》中叙述棕榈树受到的种种摧残,由感叹枯棕引出对于人民苦难生活的感叹。《楠树为秋风所拔叹》中诗人用拟人化的写法,写了老楠树极力反抗挣扎和被风吹倒的惨象,倾诉了对它的同情和惋惜,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深感慨。

诗人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了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怜悯,流露出的是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杜诗中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仁者爱人的广博之心,在他的诗篇中充分的表现了忧囯伤时、同情民苦的真挚感情,向世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诗人,曾经像杜甫拥有这样多的追随者。

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情感之中饱含着大仁大爱,尤其体现为对国家前途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陆游就曾在诗中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北宋爱国将领李纲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杜诗“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每天读杜诗,有《集杜诗》二百首,《序》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民族英雄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杜诗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内容。杜甫的影响直至现代也历久而不衰。

参考文献:

[1]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放.杜甫诗今译[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

4.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篇四

2010应用心理学

毛重琳

2010020735 《当尼采哭泣》是当代美国著名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大师欧文·雅隆的心理学小说,书中他深入浅出的将“存在主义”和“关系心理学”进行了完美诠释,用最易理解的言语向大众讲述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根据此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同样以“存在”和“关系”作为中心议题进行探讨,以哲学家尼采与医学大师布雷尔的彼此挽救为线索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表达。我们暂且不论电影或小说的文学功底如何,但但来看它们折射出的主题: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认知„„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存在”(exeistnece)一词从词源学来讲派生于两个拉丁词ex和staer,其基本含义是,人不是静态物质的集合体,而是能够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通过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超越,通过创造、工作、爱和友谊而使个体超然于自我之上。西方思想中,“存在”一词常被用来和“本质”相对立,本质指的是事物未受到处理时的本来面目。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传统思想和科学所关心的就是发现这种本质,不可否认,这种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研究确实获得了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但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抽象作用获得的,而某一个别事物的存在却被弃置一边。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抽象作用得到的真理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真理,缺乏具体现实意义。

西方近代科学理性把人分裂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这虽然有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不能解决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现实存在问题,这里的存在不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世界万物的存在,而是和人密切相关的存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所关注的就是人在面对实际情景时的内心体验,是把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的“本体”意义上的存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所要探究的存在,从一开始就不同于统计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而是和每个存在者的内心世界相一致的独特的存在。

其实,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影响了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蕴涵着诸多心理学方法论主张。存在主义不仅把个体的自我看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实体,也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视自我为主客同一的本真存在,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与发展,突出了人的特性对心理学方法论构建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学简称存在分析学,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早年就是一位精神病医生,他曾将精神分析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著有《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一书。德国的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尽管在其著作中没有提到弗洛伊德,但却在其巨著《存在与时间》(1927)一书中首创“存在分析”(Daseinsanalytik)一词。该词后来被存在主义分析学家宾斯汪格稍作修改,就变成了具有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存在分析”(Daseinsanalyse)。同时,海德格尔还多次应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的邀请赴瑞士讲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默认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解释为精神治疗的方法论基础。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存在主义的哲学改造最为直接。他早年在柏林大学留学期间,专门研究过弗洛伊德、阿德勒以及施泰格尔等人的精神分析学。他曾说过:“只有一种学派是和我们出自同一原始自明性的,这就是弗洛伊德学派别。”萨特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一书中,专列一节“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是能够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科学典范,并且将之称为“经验主义的精神分析”(empirical psychoanalysis),而把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称为“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

存在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化主要是精神分析学家的工作。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曾一度成为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他完全以性本能和潜意识理论来揭示精神病和神经症的病因并说明人的本质,这招致了各方面的批评,也导致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内部分裂和各方面的批评。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陆的一批精神分析学家,如瑞士的宾斯汪格、鲍斯和奥地利的弗兰克尔等人,发现当时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因不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问题,而是因战争创伤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人们普遍感到人生的沮丧和生活的渺茫。这些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探讨的问题。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站在精神分析学的立场,对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化的改造,将其转变成了经验科学的方法,用以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他们所创立的存在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进展。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中,“自我”这个概念集中体现了现代思潮中的主客二元关系。例如斯金纳把自我视为客观的有机体,他认为,自我只不过是一个代表着功能上统一的反应系统装置。就是说,他虽然承认自我在功能上是“统一的”或“有组织的”,但它也只能对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而不能做出任何新的、有创造性的行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则反对把认识和体验的主体与被体验的客体加以割裂,而主张我们既能把自我看作是事物在世界上发生时的一个对象,又看作是通过这些对象进行解释评价,把他们投身到未来,并加以转换而反作用于事物的一个主体。例如,罗洛·梅主张,为了全面理解人类的存在,作为主体和客体的人的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得到研究。布根塔尔也认为,我们虽然存在于一个客观的世界上,受各种外部事件的控制,但我们只要学会进行负责任的自由选择,我们就能在这个客观的世界上找到“存在本真”的意义。因此,他虽然划分了自我、客我和自我,但他主要是从回归本真的超越层次上进行研究的,是一种主客同一的本真存在。

同样,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们也反对主客分裂,强调天、人、我的有机统一。存在心理学虽然是在存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它并不是纯粹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而是一种能对加强自我治疗提供支持的实际可行的存在主义。它能在人面对现代生活的焦虑时提供心理学的支持和指导。我们从这些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对现代人的存在困境、自由与责任、个体性、社会整合、分裂的自我、意义治疗、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本真存在等概念的阐述不难看出,他们既承认人具有塑造自我的个体性倾向,又强调个体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与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一句话,他们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自由的存在。在人类存在的生物的、文化的和历史的限度之内,人可以自由地把自己塑造成他想要成为的人。不过,这种存在着的人又不是完全个人主义的,而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与社会融为一体的自由存在。

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人的看法是整体论的,其典型特点是大整体观。就是说,它不仅把个体的自我看作一个完整的心理实体,也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它力图通过对某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的内部存在。特别是在心理治疗中,它强调要通过对病人外部症状的分析,寻找病人内外心理存在相一致的结合点。因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们相信,人是集心理、心理和社会伦理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是各种人格特征和存在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整体存在。

同时,由于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也具有不同的成熟度,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从人的外部表现还不能完整地理解人的存在。有心理疾病的人尽管表面看来出现了心理歪曲和自我不完善,甚至出现人格分裂,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竭力要保持生命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主张通过对人格特点的完整理解,揭开神经症状的面纱,帮助病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识和体验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的潜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尤其是罗洛·梅,他看到现代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因而极力倡导建立一门真正人的科学心理学。这些理论观点和设想不仅对于心理学工作者,而且对于其他从事人的研究的学科都是具有不同启发意义。

存在主义的心理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他们结合本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研究人类存在的心理学问题,把人生的意义、价值观、自由选择、潜能和责任等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的小册子上,有着这样的阐述:“„„其核心在于使个人发现他自己的存在,发现他与其他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关系。”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是在他自由地选择与行动中赋予的,所以人必然要对自己的选择、行动与价值负责任。

人的价值与尊严理应受到关注,不仅仅在于人对“选择”的负责,还在于人类具有潜在的能力。潜能的发掘无疑是自我实现的强大推动力。海德格尔认为人所要关注的是从“现在”到死亡之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我筹划”。而“自我筹划”的意义不单单是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筹划”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筹划中还要发挥潜能,由此非但实现自己,更要超越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仅创造了自己的价值,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尊重价值,关注潜能,不仅是关系个人存在,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们反对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研究范式。人从自然走来,是天地宇宙精华之结晶,受自然法则的制约,人无疑具有自然物的属性。但人又不同于物,其存在和生存方式又不完全顺从自然的性质、听命自然的安排,而是要在逆反自然性质、否定自然命运的自我创造活动中去实现和发展。因此,意识、情感、意志等内容为人所固有,心理学应以人的全部存在为研究对象,将人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心理学研究不能够摆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研究者也无法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在研究中,要严格忠实于研究对象的本性,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会共存、合为一体,通过非逻辑非对象化的直觉体验和内在体悟、通过理解和体验使研究主体生活在自己的对象里,从而把握对象的内在心理生活和内在精神。

总而言之,存在主义是一种理解人的尝试,它的要点在于从根基上消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以存在主义的观点看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的现实,是包括人的主观性在内的人的存在基础。而基于此来构建心理学的方法论,已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原来对心理、行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将人真正当作人来研究的高度,突出了人的特性对心理学方法论构建的重要性,使心理学的方法论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而他们所提出的人的研究范式,从总体上看则试图摈除科学主义之“物”的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弊端,将非主流的人文科学取向重新纳入心理学,极大的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杨韶刚。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4]车文博。统合主客观心理学范式建构中国大心理学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5,(1)。

[5]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爱国主义精神 篇五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屹立于世界的一种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可以是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存亡,不畏强暴,英勇抗敌,不计个人得失,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它可以小到讲文明、重素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些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地频现。

为什么会在中国出境旅游的主要地点,用汉语表明这些文明用语?为什么不是用日语等语言标写?那是因为部分出境旅游的中国人,脑子里想着我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但是却忘记了素质这么平凡而又重要的事情。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我们不仅仅是代表的我们个人,更重要的是对外我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总书记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那么它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其实爱国主义精神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每个人把身边的一些小事,一些小的举动做到,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守功德讲诚信,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就应该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积小善成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融汇在一起,便会形成全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得中国教育学专家鲁洁教授曾经说过一次经历,那次她在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讲座,在进入会场的时候,她看到一名女生在经过楼道里的垃圾桶时,随手将地上的一张废纸捡进了垃圾桶里,她虽然只看到那名女孩儿的背影,但是她觉得那名女孩儿一定是极美的。她说:‚可能一些人的眼睛能够‘看到’大事,但是不一定能够看到‘小事’,那些能够看到‘小事’的人,一定能够看到‘大事’。‛爱国主义精神无分大小,身边的事例就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最实在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学会爱家,才能更好的爱国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对于个人而言,弘扬爱国主义,最大的恩情莫过于亲情。对父母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情感之一。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是最无私的爱,若谈及爱国,先得学会爱家,方能更显爱国主义精神。在央视上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温暖感动了无数人,那边是‚家‛。这则广告采用动漫的方式,通过对英文单词Family的巧妙解读和演变,诠释了‚家‛的内涵,表达了家庭中的责任、爱和温暖。

其广告词是这样的: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爸爸遮风挡雨,温柔贤惠的妈妈相夫教子。渐渐我长大了,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挣脱爸爸的束缚,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长大的我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发现爸爸的背早已驼的不成样子,妈妈的身体也已臃肿。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悉心呵护这个家了。做父亲贴身的拐杖,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给母亲撑一把庇护伞,为她遮蔽盛夏的阳光。Family,家,又要就有责任!

这则公益广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感恩从现在开始,有爱就有家,学会爱家,学会责任和担当,才能学会爱国。爱,因责任而生。我们把爱国主义放入生活中,懂了人情,懂了亲情,也动了爱,我们发现,爱很容易,爱就在身边。弘扬了传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同样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学会爱家,方能爱国。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实在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或者事情,少给甚至不给他人增添麻烦,那么,国家的各项事业就会得到良好有序的发展,就会减少各种社会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实在的爱国质疑精神。

高振东先生再一次演讲中有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老师,你让我爱国,我可以爱国,不过,国家在哪里?我找不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在国家里头,还不知道国家在哪?!当老师的,国家就是你面前的学生,你往讲台上一站,下面的学生就是你的国家,找国家太容易了。今天我往这里一站,下面1500人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对你们尽心尽责,就要产生教化作用,影响作用,你就是我的国家,我爱你,就是爱国,把我的思想传播给你,就是爱国!你以后往你的学生面前一站,那就是你的国家。你不能浪费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生命,你要好好的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你给他们这种爱国思想,你就是一个爱国者;你不给他们,你就是不爱国,你就是叛国者!‛

我们身边有很多尽心尽责、默默无闻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的平凡人。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报道《大国工匠》中的八位工匠就是典型的代表:中国航天‚发电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大师孟剑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席装配焊工顾秋亮,中国大飞机首席焊工胡双钱,LNG船焊工‚牛人‛张冬伟,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宣纸捞纸工周东红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焊工管延安,他们既没有名牌大学的耀眼文凭,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是他们用孜孜以求,默默坚守的刻苦钻研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全意的专注,全力以赴,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怨言。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丝钉‛精神,努力在技工职业上求发展、寻突破。正式这种爱岗敬业、尽心尽责、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铸造了中国的‚匠人精神‛,使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奉献他们自己的价值,构造出他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做学生本职的事情,上课、学习、以及学术研究。

现在许多在校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大学该做什么,以后会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更没有考虑筹划过自己的未来,‚一切先玩了再说‛。

在大学期间,一方面我们应该专研学术,另一方面,应该全面审视自己,正确对自己评价,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理想,优势和劣势。在大学期间挖掘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贡献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多了解社会,参加实践,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有很多学生把进入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上大学后,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将学业完全至于不顾。

并非说,作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只有读书。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始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方便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生活的累赘。

作为大学生,学习、学术研究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将知识带给更多的人,如支教等等。我曾见过山里的孩子上学,因为老师稀少,他们不得不翻越几座山头,走过仅有半米宽,旁边就是悬崖的山路,去上学。天还没有亮,他们就要起来,用两只小脚丫在山谷里面丈量,直到太阳落山了,才能回到村子里。他们清澈的双眸里,透露出的都是好学的眼神,他们那里的老师很少,一个老师要带很多门课,很多的小朋友。渐渐地,也有附近的大学生,去义务支教,去缓解改善他们的情况,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大学生,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奉献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从本职做起,做好自己的一份子,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更加突显其价值,从点滴小事,落实爱国大事,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总而言之,对于我们而言,爱国主义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爱父母,爱亲人,爱家,从自己的本分事情做起,进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6.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理性精神 篇六

一、野兽派

野兽派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代表流派之一, 也是最早形成的。虽然, 立体主义在画面的视觉空间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那么野兽派就是在颜色的运用早上做出了巨大解放。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野兽派画家的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进行的, 而不是像传统画家那样在三维空间上进行绘画。所以,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色块非常粗重, 但却具有简约的线条, 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具有装饰风格的画面来展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中,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亨利·马蒂斯, 他在色彩上的运用已经达到了非常出色的水平。他所所创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追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颜色的出色运用, 不仅能够使人产生别具一格的美感, 还非常具有说服力。在亨利·马蒂斯看来, 绘画的点应该是在颜色的运用上, 也就是能够将色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平面装饰性图案。所以,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对形状进行简单安排之外, 就是对色彩的运用与搭配。无论是其中的风景还是人物都只不过是构成作品画面所必须的线条以及色块而已, 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马蒂斯的作品秉承了他对平衡、纯净、安宁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和对表现形式与色彩优雅温和的克制力, 形成了一种能够让人平静的感化力, 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一种对美即真理的信仰。野兽派改变了对客观事物色彩的忠实描绘, 而将主观思想作为评断色彩选择的主导者。画家们的作品与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 但却令人惊讶的保持着与观者感觉上的一致。对客观世界的理性分析使画面的色彩和造型以更具有表现力与形式感的新面目呈现在观者面前。

二、立体主义

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立体主义的出现改变了西方传统艺术中对绘画空间进行静态观察以及焦点透视的方法, 成为了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而立体主义所采用的则是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方法, 形成了多透视点的全景同存突破, 不通过对象的客观描绘而实现了对对象本质的揭示。立体主义画家都应该具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存在于不同空间的事物展现在同一空间的画面上, 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具有立体感。在创作的时候, 他们需要先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 只有将其全方位的同时展现在画面上, 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立体效果。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 立体主义推动了绘画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也使绘画的主观性变得更强, 这是之前任何一种流派都达不到的。无论立体主义画家的作品与现实有多么的不符, 但那却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是他们通过认真的挑选而得出的结果。但带给欣赏者的却不知是视觉感官上的愉悦, 更多的是对艺术的一种全新认识, 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艺术家的任务, 就是希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深刻含义。在这里也许勃拉克的话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诠释立体主义的艺术精神, 那就是“感官消灭形式, 精神创造形式, 只有精神在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未来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进步, 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流派——未来主义, 而科学技术就是未来主义画家所崇拜的对象。未来主义希望能够赋予物体动态的感觉, 只有将现代社会中的速度美、机械美以及动力美充分的表达出来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 未来主义显然更加的大胆, 无论是布料、羽毛、玻璃、沙子还是木头等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原料, 有时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甚至会运用到几十种不同材质的物品, 通过不同材质物品的组合可以将艺术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未来主义艺术是西方传统艺术的叛逆者, 他们使时间、运动等因素成为画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他们的艺术理念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 并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繁荣奠定基础。未来主义作品所流露出的理性因素更多地体现在人本主义思维的基础上, 它使未来主义作品闪烁着现代工业社会科学精神的力量和金属般的质感。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艺术想象力使现代主义艺术散发着青春的朝气。

综上所述, 精神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家要想更好地通过艺术方法来表达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就应该具有理性的精神。虽然, 每个人对理性精神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但却不可否认其是人类智慧的长明灯, 是破除一切愚昧的利刃, 更是人类艺术之所以存在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珍.对后现代行为艺术的艺术考察[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 (05) .

[2]陈清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理念取向与发展走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0 (02) .

[3]熊鹤.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1) .

7.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篇七

摘 要:克里斯蒂娃是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诗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其学术的广泛交叉,她对各个问题的跨学科、多角度解答,使她对问题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克里斯蒂娃在弗洛伊德与拉康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研究,将精神分析彻底地非理性化。克里斯蒂娃所说的女性诗学是指符合女性特质的文学,是偏重于女性特质的多元逻辑的文化诗学观。在充斥着男性话语的理论界,克里斯蒂娃以精神分析为理论支撑建立了女性诗学的别样视角。

关键词:克里斯蒂娃;精神分析;女性诗学

克里斯蒂娃吸收了黑格尔、弗洛依德、拉康、巴赫金、班贝尼斯特等多位大师的理论,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方面都卓有成绩,其理论以多元逻辑建构,广阔视野的多角度阐述方式使她同时在多个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她提出的许多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些概念均建立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之上。

1 精神分析研究

克里斯蒂娃在精神分析学上卓有建树,她在弗洛伊德与拉康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研究。克里斯蒂娃以卑贱、禁忌、抛出、排斥、恐惧、反抗等概念探索了有秩序的象征世界的组建过程。她把象征世界之前的母体世界看作生命的根本状态,认为象征世界是被抛出于母体之外的,象征世界利用对卑贱物的排斥,形成对母体的排斥,象征功能是“对母亲身体的禁忌”。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着重于前象征期,弥补了弗洛伊德与拉康的不足。

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研究以过程主体研究为中心。认为不存在固定、统一的主体,主张过程主体。指出主体是向身体与社会敞开的,在象征秩序中,以社会框架控制本能倾向,但又不断向空白的、无秩序的符号空间融入,是本能的汇聚。异质性的主体向逻辑的主体提出的挑战干扰了主体的统一性。过程主体不断地从一个定点向另一个定点的过渡,使主体表达呈现为多样、零碎的状态,它拒绝统一与静止。因此,主体就具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象征状态,是社会的规范状态,另一种太一状态属于前俄底浦斯阶段,是作为母体的原初存在状态。符号象征状态产生于太一状态,它试图抛弃太一状态,但又受到太一状态的诱惑,试图向太一状态回归。象征状态脱胎于太一状态的母胎,受到它的攻击与摧毁。后者对前者的干扰,使主体处于一个流动的,不断重新建构自身的状态。这种运动性的主体是我们平常不可见的,是遭禁止的,它存在于受到我们排斥的卑贱物中。

以母亲立场代表父亲立场的精神分析,是克里斯蒂娃精神分析的战略转移。母亲一方面是理想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痛苦、疾病。她用卑贱来表明母亲的立场。以卑贱来论述主体与社会的存在状态。关于卑贱物的论述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首先,卑贱物是一个被排斥物,社会把卑贱物选出来,并对之加以排斥,以构成社会的象征秩序。

第二,卑贱是无意义,它反对一切意义的构成。

第三,卑贱是一条界线,它处于母体与象征之间,卑贱产生于母体“子宫”之中,当主体还未形成确定形象时,因此,卑贱形成于拉康的镜像阶段之前。

卑贱的产生在于人类具有一种恐惧感。她认为在弗洛依德所举的小汉斯害怕马匹的例子中,小汉斯所害怕的不是弗洛依德所说的对阉割的害怕,而是在对于事物意义的命名中,在对意义的发现中,伴随着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害怕,是对不可命名东西的害怕。由缺乏、无意义产生的害怕,导致了语言拜物教。因此,克里斯蒂娃才说作家通过书写不断地逃避着意义的缺乏。

对于传统精神分析学将精神分析者视为客观物,忽视精神分析者也属于主体之列的缺陷,克里斯蒂娃提出了批评。她指出精神分析者也不是完全自由的,精神分析者也要受限制。在治疗中,当精神分析者移置被分析者话语时,这种移置是被建构出来的,它本身也受着利比多等精神要素的影响。这样,她就对精神分析者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精神分析者们如何能保证精神分析的客观性,而就她看来精神分析者本是想象的他者,无纯粹客观性可言。拉康也注意到了接受分析者將分析者放入过去的权威人物的角色之中的问题,强调精神分析者移情心理的重要性,但克里斯蒂娃以一个女性的特有视角,从母亲与父亲的双重立场论证精神分析者的想象性,与拉康的理论路径自是不同。

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是对欲望“无”的探索,是将精神分析彻底地非理性化。她反对弗洛依德将欲望理性化,认为如果说我们有欲望的话,那么这个欲望并不是自身的真正感觉。她以边缘向中心挑战的批判立场发展了拉康的观点,不但质疑非过程化主体,而且质疑客观分析者的存在。克里斯蒂娃一旦将这种无意识的表现集中于文学的表达,就构成了她以精神分析为背景的女性诗学研究。

2 女性诗学研究

克里斯蒂娃认为文学语言是母性原理,但文学语言并不由表达主体的性别所决定。克里斯蒂娃以塞利纳为例说明了自己的诗学观。塞利纳的作品有反犹太人的倾向,为此她对塞利纳的推崇受到了理论界的批评。不过克里斯蒂娃的推崇,并不是说她站在法西斯立场,她推崇的是塞利纳作品带给人的具有女性特质的阅读效果。

克里斯蒂娃提倡翻译式的写作方法。认为翻译作品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因为在翻译外文时,无论翻译者的外文功底有多好,在他的翻译作品中都会保留翻译者母语的痕迹,都会具有母语对翻译语言的冲击与颠覆。具有不同思想交织特点的翻译式写作保留了人类内心深处母亲的痕迹,可以对抗父亲的象征秩序。

克里斯蒂娃所引证的其他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等人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先锋性。克里斯蒂娃加入过“原样派”团体。克里斯蒂娃受其影响,推崇语言上具有革命性质的文学,认为这种艺术具有防御意识形态控制的力量,带有无厘头的艺术行为流露出无穷重叠在艺术背后的意义,使艺术具有更深厚的颠覆性。

与原样派不一样的是,除了政治视角外,克里斯蒂娃还重视心理视角。克里斯蒂娃以心理情感的“爱”和“忧郁”来阐释文学的成因和特征。以女性的特质话语“爱”来诠释文学语言是克里斯蒂娃女性诗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她认为“爱的语言是文学”,爱这个词是不确定的。不但爱的经验的象征、模糊与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相通,爱也是推动语言构成的动力,是获得自己形象与语言活动的开端。爱的对立面忧郁同样也是丧失的母体成为表达母体的动因。融合的母子关系要成为分离关系,一方面主体发生自恋,脱离母体,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脱离母体的忧郁。因此,夹杂着爱与忧郁的,对爱的欲望的折磨的语言活动也必将在矛盾之中扑朔迷离,文学语言,特别是内涵丰富、语言跳跃的文学作品尤其如此。

克里斯蒂娃是女性诗学研究的先锋。她并不是以女性的立场反对男性,要求从父亲权力制转到母亲权力制,她推崇女性特质又不将之归于性别上的女性导致了她的女性主义理论在性别差异上更加宽容,而在批判立场上更加激进。她以社会、文化上的性别来界定女性,从主题、语言效果、叙述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女性诗学,但克里斯娃分析的作品并不囿于女性作家,相反绝大多数却是男性作家,因此,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诗学已超越了男女性别区分,而指向主体脱离原初主体,成为表达体时就形成的人类最根本的语言模式。

3 地位与影响

克里斯蒂娃在精神分析领域,以女性特质的独特视角对身份形成的过程做了个体与历史的追述。其中以“卑贱”、“爱”、“忧郁”为核心的分析话语建立了同弗洛伊德、拉康不同的后结构主义分析视角。

克里斯蒂娃以男性作品为例,阐述女性诗学的特质,摆脱了男女作家之间的简单对峙,以更贴近语言文本的方式深思女性诗学的特征,造成女性诗学研究领域从女性作品中的突围,其理论视角更加新颖,理论视野更加开阔。克里斯蒂娃将文学定为母亲的特质,认为它永远处于一个不断建构自身,寻求意义的过程,它的特征是象征、模糊、不确定与隐喻,文学的生产性加强了文學的政治性。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诗学立场是建立在母性特质的基础上的。

克里斯蒂娃的理论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诗学观给予人们不同于性别区分的另一种女性诗学的思考,与露丝·依利格瑞、埃莱娜·西苏等人的著作同声相应,同属专注于语言与欲望的后期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以超越女权主义的视野看待女性主义理论,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自由观倾向于平等,已经从对女性地位的捍卫扩展为对一切平等的捍卫,因此更具有建构意义。

克里斯蒂娃是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诗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其学术具有非常广泛的交叉性,具有显著的跨学科优势。克里斯蒂娃关心政治,注意到了文本中政治环境的重要性,但又不局限于政治,而是认为政治之外另有心理决定因素,文本中的语言也带有天然的二重性。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集中于前俄底浦斯阶段,从母性的角度来论述母子的融合与分离关系。这种立场影响了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诗学观,使克里斯蒂娃将女性诗学定为文学的真谛。克里斯蒂娃的文化诗学偏重于女性特质的多元逻辑的文化诗学观。在充斥着男性话语的理论界,克里斯蒂娃具有的女性特有身份的话语与视角无疑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朱莉娅·克里斯蒂瓦(张新木译).恐怖的权力——论卑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8.科学主义人文精神 篇八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9.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篇九

2020爱国主义精神在召唤爱国主义征文(1)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我们伟大祖国七十一岁的生日了!国庆节这天,我们一家人围聚在电视机前看国庆大典,今日的北京,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天安门广场,花的世界,歌的海洋,举世瞩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就在那里隆重举行。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当威武雄壮的解放军战士在庄严地理解检阅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今日我们的祖国是如此强大!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的祖国以往走过沧桑,以往历过屈辱。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我的生命和青春!

今日,我们作小学生,作民族的期望和未来,我们应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健体魄,长大了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美丽!

2020爱国主义精神在召唤爱国主义征文(2)

今日,我们红领巾小队去餐馆赤湾左炮台。

赤湾左炮台位于南山区政府西南5.41公里,蛇口半岛的北端。炮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有六个炮位,六门生铁炮。炮台高约3米多,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残基,是当年守炮台的土居屋。南面的高约8米多,是运用炮位的场地。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林则徐禁烟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则徐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我们今日来参观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所以,今日的这次活动对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少先队员,是十分有教育意义的。

2020爱国主义精神在召唤爱国主义征文(3)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祖就是保家乡,中国儿女齐心向前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看到首歌词,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它是在五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写给自几鼓舞的战歌,对于战征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时,中国刚刚解放,有两个战士的事迹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始终不能抹去。。。

电影中这些志愿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至今还令我敬佩和震惊。

10.精神分析中的女性主义 篇十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达利;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1-01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涉及的领域广泛:电影、绘画、雕塑设计等。以卓越的天才和非凡的想象构建力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艺术作品,受到《梦的解析》影响,完美的阐释着超現实主义艺术,迎来了非凡的艺术人生。达利早期接受学院式的教育,从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有学院教学式的写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立体主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9世界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心理分析学和有关的治疗方法。他把一切精神失常归于“性的压抑”认为人的种种欲望只有在梦幻和半昏迷状态下才能得到宣泄,在无意识和潜意识中才能流露出来,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可见得其影响的广泛性精神分析对心理学和西方个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文、雕塑、影视和绘画。精神分析学是从达达主义分割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来源基础,这个学派主要以梦境和幻想作为创作源泉,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把现实生活与本能、无意识和梦的经,验糅合在一起 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

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在圣费而南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达利就解读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正如他在自传里说道“我读完了《梦的解析》,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我不知疲倦的自我解析,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梦的解析》是后期达利超现实主义创作的灵魂源泉。达利接受了《梦的解析》并潜心钻研,最终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说服力的梦的诠释者,弗洛伊德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在接下来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一系列怪诞、荒唐超现实主义作品包括绘画、电影和雕塑。达利借助理智的力量积极地激发潜意识下的创作本能,以梦境、幻想为基础把梦境描绘于现实之中,受到拉康博士论文《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的启发,最终自创出“偏执狂批判发”即将由自己诱发的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感觉过程,画家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在生活中的达利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僵硬状态,从达利创作的父亲画像中看到表情淡然,冷漠给人威严、传统之感,俨然就是权威的化身。加之后来母亲的去世更令达利崩溃,他曾在母亲过世后写到“为了向我受到的伤害复仇,这伤害就是母亲的死亡。我怀着宗教般的热忱崇拜她、爱慕她。”后来就是娶了诗人的妻子加拉并相守了60余年,他把这种对母亲独特的爱折射在加拉身上。达利在70年代创作利用大多借助宗教题材,加拉却总在画中“客串”扮演着圣母的角色可见加拉在他心中的地位,从另一角度思考是对母亲的爱恋。弗洛伊德的理论似乎印证了达利的生活经历,以至于精神分析学对达利的影响折射在生活和作品上。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潜意识欲望表达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是本能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发泄,足可以暴露个体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达利认只有错乱的梦境才能最真实地折射人们的内面状况。《梦的欲望》是达利1928的作品,,从作品中给人直接呈现的是地面构图程对角线的方式像今天的比赛跑道一样,从近处一直向外延伸并逐步缩小,带圆头圆柱体形似细胞的物体向外伸展到一定长度向四周程不规则散开。这幅作品是达利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画面看起来荒诞虚无,用这种梦境、幻想的题材把梦境描绘于现实之中。1929 年,达利在戈曼斯画廊举办了以“妄想狂评论法”创作的作品,即用来自梦境、记忆、心里或病态心理学,创造一个梦想的现实。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达利总喜欢在画面中表达性话题如《欲望的调适》用拼贴组合,表现性渴望的主题。又如《开明的享乐》中达利利用狮子的形象以象征欲望、激情画面中上方是一个呈带把容器样子的女人头像,在精神分析领域,在梦中容器象征女人,在往后许多作品中达利画作中都出现了象征性物体如:抽屉、火、蜗牛等,抽屉在弗洛伊德解释是代表女人潜藏的情欲,而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蚂蚁则是形象于他童年时代的经历。这不仅是借助女人表达对性的幻想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背景是一片空旷的海滩,画中还有由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组合在一起的怪物软体形像以及蚂蚁,这都是达利常用的绘画元素,画面中还有枯萎的树枝和软绵绵挂在树上的软钟。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蚂蚁在达利眼中象征残酷、腐烂甚至死亡的气息。绵软的钟则是时间流逝的代表。这是一组看起来用荒诞怪异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画面。达利用这种半梦幻半显示的方式去表达了时间于空间不可分割性永一种写实的画法给人制造一种惊人的非现实现象。达利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要把自己抛到疯子的边缘切身感受些并用画笔描绘下这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就是达利和疯子唯一的区别,也是我不是疯子的最好印证。

达利虽然最后被逐出了超现实主义团队,但不可否认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技法的成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利用潜意识的符号用怪诞荒唐的画面去一一解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参考文献:

[1]《梦的解析》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1900

上一篇:仿写句子成品1下一篇:经典美文赏析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