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2024-12-01

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精选6篇)

1.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一

物价变动情况调查报告

2011级团总支纪检部庞晶调查人:

2011的物价,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有1.3%的涨幅,但由于上涨的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幅度是总体价格指数的2~4倍,令人们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当然,市场的菜、肉价格也免不了是一度的上涨。就算是这样,人们还是坚持着“偏高 但仍然坚持”的态度。

经过我一系列调查,物价飞速上涨,黄瓜的价格已经涨到4.48元/斤,还有

茄子5.68元/斤、香菇3.38元/斤、苦瓜8.98元/斤、柿子3.68元/斤,等等。猪 肉也涨价了,方便面、快餐、洗涤用品全部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 品也加入到涨价的行列,就连学生餐也是一次一次涨价,才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 格上涨给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也是突然不能够适应。“民以食 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 却是巨大的。这类基础物质价格再怎么涨,老百姓也是要买的,无论如何,饭总 是要吃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物价持续上扬的时期。其实,除了 基本生活消费品之外,住房、教育以及医疗更成为压在广大老百姓身上的“三座 大山”,令人喘不过气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物价在高位的徘 徊?

这个问题首先应由政府来解答。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物价上涨是由市场

经济规律供求关系作用使然,但在一些物价上涨的背后我们仍可以看到某些政府 部门的推波助澜。对垄断企业的支持或纵容,对政绩的饥渴与冲动,对自身利益 的考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寻租,这些都能成为某些商品与支出飙升的潜在理由。公共管理者应该意识到,物价的上涨背后更多的是民生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的 利益与政绩问题。相关审计与监察部门,也应该尽力消除这种物价虚高现象,还 物价一个真实的水平。

根据统计,全国居民各月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2%,其中城市上

涨4.5%农村上涨6.4%.是继95年内的又一新高。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 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据统计,6月份全国31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价 格均比去年同月上涨,幅度在2.4%到8.4%之间。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涨2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2.4%,鲜蛋价格上涨28.1%.在新涨价因素中,粮价上涨仍占据一定的比重。此外,国际 油价一路飙升,带动相关原材料和消费品上涨,加上国家发改委调高成品油价格,其后续影响在春节后体现出来。据介绍,从呼和浩特市上半年市场物价总体情况 来看,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8%,其主要原因是粮食、油脂、肉禽 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和在外用餐价格上涨。另外,居住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 比上涨4.6%,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处置费、房屋贷款利率和取暖费上涨。今年 下半年以来,就一直听老百姓嘴里一直念叨着一件事情:吃的东西怎么变得这么 贵?的确,我们吃的食品和粮食今年的涨幅不小。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 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能大幅增长,把价格降下来。

经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可能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

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 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 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原因之二:成本推

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 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 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 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身边也不缺乏物价的影响,对于我们自身会触及到的反 应,物价飞涨带来吃饭、购买学习用具、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增加。漂亮的衣 服可以不买,但饭不能不吃,牙刷、牙膏、笔、纸张等生活、学习必需品必须要 购买。每个月,每位同学的开支大概要增加100-200元不等。有些同学家庭经济 本来就比较困难,相对于原本就艰难的生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即使家庭经济比 较好的同学,也明显的感觉到了物价飞涨所带来的压力。大学生们热议的话题中 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话题“物价”。远离社会的他们也开始谈论起柴米油盐,我们 如何做呢,为此,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减缓物价的不利影响:

2.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二

一、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的必要性

1. 物价变动会计。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会计人员通过一定的价格信息, 为企业, 机构或国家修正财务报表, 使报表数据更为合理。社会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 商品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一定的价格波动。在生产企业和单位, 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要做一个市场的价格预期, 确保生产稳定运行。事实上, 原材料价格和成品价格会有一定的波动, 使得预算出现一定的问题, 导致企业的决策出现一些错误, 产生负面影响, 为减少这种影响, 通过使用会计方法对财政预算修正案使价格变化。

2. 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 中国的崛起非常迅速, 这和稳定的价格脱不了关系, 企业和单位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的时候, 如果一味地按照老的价格计划, 将导致企业的规划产生问题。例如, 在制定2013的下一年的发展规划的时候, 在2013年年底, 石油的购买价格为302~312元/桶, 汽油, 柴油供应价格为每吨5120元, 6270元, 明年2014, 企业有3000吨的收购石油的计划, 然而,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石油价格继续走高, 达到325~330元/桶, 汽油, 柴油供应价格为每吨6520元和5570元, 按照传统的会计方法, 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 生产消费, 所以按照老方法, 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炼油厂, 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会扩大生产, 增加投资, 导致企业亏损, 由此可见, 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的难点

1. 研究比较浅显。

与国外研究相比, 我国在物价变动会计领域的研究比较浅显, 中国在1990的引入对物价变动会计的概念, 在之后的10~20年, 我们的研究仅限于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 很少有在企业和单位的实际生产价格变化中的应用。

2.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物价变动会计, 财务和会计人员需要结合价格的相关数据, 包括过去的价格变化趋势, 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 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但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这样的人才,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价格核算变革的实施。

3. 企业缺乏积极性。

企业在物价变动会计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 但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的, 再加上物价变动会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风险, 如果价格预期业务把握不准确, 可能会影响企业决策, 导致很多公司不愿意实施物价变动会计。

4.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考虑。

价格变动对财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税务会计需要的各种措施的实施, 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家政策, 或不支持企业开展全面的会计核算和价格变化, 税务会计就会无法实施。此外, 通货膨胀的显著标志是货币贬值, 导致企业名义收入的增加, 购买力的下降, 同时国家税收收入相应减少。此外, 使用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利润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同时由于税收会计过程的主观性, 导致政府部门很难支持物价变动会计的实施。

三、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的对策

1. 推进人才培训制度。

在实施物价变动会计方案的企业, 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掌握市场经济趋势预计和融资纠错的能力, 这将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显著增加。许多企业会计人员能力缺乏, 使得物价变动会计制度难以在企业中实施。为解决这些问题, 管理者应寻求改变, 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该制度, 通过调整薪酬吸引优秀的会计人员, 并建立具有竞争机制的会计部门, 让会计人员提高自发性,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企业会计人员要认清形势, 严格要求自己, 开拓思路, 积极学习物价变动会计知识, 通过对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的研究, 针对企业改变会计模式和方法做出改变。

2. 完善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

目前, 中国尚未形成适应物价变动会计的有效实施机制。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 如国家政策的缺失, 地方政府不重视物价变动会计, 企业缺乏人才等。国家缺乏配套政策支持价格变动会计迅速落实;地方政府不能及时进行价格指数的定期披露, 这直接影响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运行的模式;即使可以将这些价格调整完成, 亦将给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 物价变动会计必然带来工作的困难, 给有关部门实施物价变动会计, 增加社会成本, 这是许多政府部门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企业很难实施物价变动会计。

3. 从多方面考虑物价变动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落实。

执行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实施, 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在物价变动会计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如缺乏数据、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等。为克服这些问题, 企业在实施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时候, 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佳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型。大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平衡、汇率和原材料成本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会影响产品价格走势, 由于企业总费用人工成本占企业比重较小, 更适合于货币和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度量模型。这种模式不同于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测度模型, 这一模型预期的难度较高, 需要更多的价格数据, 往往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需要过去5~10年的价格走势作为参考, 修改数据, 预期财务报表, 然而, 这预期的精度非常高, 适合大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四、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要点

1. 确定资产重置成本。

现在企业中耗用的原材料有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议价三种情况。如果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较固定, 原材料重置成本可以按供应单位的现时供应价格加采购费用确定;如果同一报告期内原材料兼有多种不同价格, 则可采用同步消耗假设重置数量为权数, 加权计算该种原材料平均重置成本。对于固定资产中的机器设备, 同类采用供应部门的现时供应价格加采购费用计算。若是非同类的固定资产, 则先计算出资产单位生产能力的重置成本, 乘以在用资产的生产能力, 对于房屋建筑物可以参照同等新建工程单位平方米造价计算。

2. 物价变动会计的核心是对资产定期进行重估。

由于价格变动, 重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这样会给某些经营思想不正的企业以可乘之机。对此, 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控制和监督。

3. 在企业净收益计算中, 要把营业利润和资产持有利益严格区分开来。

营业利润是企业真正的营业净利, 它来自企业的经营活动, 可以作为利润分配。持有利益是企业资产持有期间由于价格上涨造成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 不能作为利润分配。因此, 营业利润不应包括持有利益。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自身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呈现一定的波动。当国家的经济转型, 价格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 如果企业和单位下一年度生产计划, 依据价格的旧标准, 便可能会出现更大的规划错误, 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为了减少价格波动对金融规划的影响, 将物价变动会计模型应用于企业的财务规划,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物价变动,物价调控,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杨程.物价上涨影响因素及宏观调控措施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5) .

[2]杨万泉.我国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4) .

[3]章明奎, 陈国潮.企业实施物价变动会计对国家经济的影响[J].经济学报, 2012 (4) :359-365.

3.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三

我国2005年7月的汇改毫无疑问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200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同样迫使我国对汇率政策进行调整, 进而影响到人民币汇率, 此时又适逢我国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 故有必要对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新情况进行单独的分析。因此本文以2005年7月和2008年7月为分界线, 分三阶段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物价水平的关系。文章最后对三阶段的实证结果予以解释。

一、人民币的汇率变动

1994年1月1日,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 我们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物价水平的关系也以1994年1月1日作为起点。

图1表示的是1994年1月至2012年7月, 人民币和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官方网站, 以2010=100。

由上图可以看到, 1994年至今,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其中1994—1998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最快 (虽然在这一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近年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维持在100上下小幅波动 (以2010年月平均值为100) 。

1994年1月到2005年7月这一时期, 我国实行的是管理严格的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范围很小, 实际上是钉住美元一种货币, 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几乎没有变化。2005年7月21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2008年7月左右,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又实行过一段短时期 (一年左右) 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 之后才恢复到管理浮动。

图2表示的是2005年1月到2012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名义汇率的变化。汇改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基本呈平稳升值的态势, 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则起伏较大, 但总体上也是升值的。值得注意的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频频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转嫁危机, 所以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 为应对外部冲击, 我国的汇率调整也比较积极, 综合考虑, 有必要对这一时期进行单独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因此本文分三个阶段来分析我国的汇率变化:第一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第二阶段:2005年8月—2008年7月;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12年7月。

二、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

我们选取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来衡量物价水平的波动, 这样可以只关注最终的消费水平, 而不必考虑中间产品的价格影响。同时为了排除季节性因素的干扰, 采用CPI的同比增长值来进行分析。

图3反映了1994年1月到2012年7月我国CPI的同比增长值。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单位为%。

由上图不难发现, 在1994年1月到1995年12月整整两年时间里, 我国的CPI均在10%以上, 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尤其在1994年10月, CPI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27.7%。自1994年10月份起, 我国的CPI同比增长值出现了一段直线下落的时期, 由1994年10月的27.7%一路下滑到1999年5月的-2.2%。原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的因素, 也有来自各种内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1999年6月至2003年10月, 我国物价水平基本平稳, CPI在0上下小幅波动。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 物价水平有所提高, 之后恢复稳定直至2007年初的水平。

2007、2008年两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大手笔宏观调控影响, CPI明显升高,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暂趋好转, 国内打击通货膨胀力度增强, CPI又由2008年2月的8.7%直线下降到2009年2月的-1.6%。此后维持了一年的低CPI水平。2010年2月~2011年7月, CPI又一路走高, 2011年7月, CPI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6.5%, 之后一年一直缓慢下降。

纵观我国的CPI变化, 自1994年以来, 我国CPI的波动越来越频繁, 反映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也越容易受其影响。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物价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 自1994年1月至今, 人民币总体上呈升值趋势, 我国的物价水平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那么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下面将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三个阶段, 分别对每个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 和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构建VAR模型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一) 第一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

首先对这一时期的REER和CPI进行平稳性检验, 发现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 对这两个变量建立VAR模型, 进而进行协整检验, 发现二者具有协整关系。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 而且所建立VAR (2) 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 表明该VAR模型是结构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滞后2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 在1994年1月到2005年7月, 人民币汇率是国内CP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而CPI变动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对这一阶段的VAR (2)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我们考察8个季度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响应函数, 结果如图4:

这一阶段的特点比较明显, 符合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由图4可以看到,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消费者物价水平负相关, 人民币升值能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但具有4期的滞后, 即在人民币升值4个月以后, 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达到最大, 之后效果不断减弱。

(二) 第二阶段:2005年8月—2008年7月

与第一阶段一样, 对这一时期的REER和CPI进行平稳性检验, 发现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 对这两个变量建立VAR模型, 进而进行协整检验, 发现二者具有协整关系。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 而且所建立VAR (1) 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 表明该VAR模型是结构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滞后1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 在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 人民币汇率不是国内CP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而CPI变动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对这一阶段的VAR (1)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我们考察8个季度内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响应函数, 结果如图5:

由图5我们发现, CPI与REER正相关, 意味着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币不断升值, 并且这种效应具有持续性。

(三)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12年7月

与前两个阶段一样, 对这一时期的REER和CPI进行平稳性检验, 发现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 对这两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而进行协整检验, 发现二者具有协整关系。

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 而且所建立VAR (2) 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 表明该VAR模型是结构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滞后2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 在2008年8月到2012年7月,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内CPI变动互为格兰杰原因。

对这一阶段的VAR (2)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我们分别考察8个季度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响应函数以及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响应函数, 结果如图6、图7所示:

图6表明在第三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能迅速地对国内物价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 人民币升值一个月后, 物价水平下降到谷底, 其后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减弱。人民币升值两个月后, 不但不能降低国内的物价水平, 反而会抬高物价水平。

同时, 图7表明, 在第三阶段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并且CPI与REER是负相关的, 国内物价水平的下降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在国内物价由于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化5个月后, 对于人民币升值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 其后这种效果开始减弱。

四、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我们发现, 1994年1月到2005年7月, 我国物价水平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比较大, 而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 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反而受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影响更大, 到了2008年8月以后,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与国内物价水平互相影响。

如前所述, 1994年1月到2005年7月, 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 而实际有效汇率则呈小幅上升趋势, 同时CPI同比增长值由较高的25%以上下落到0左右, 甚至为负值。可以用开放的小国模型来解释这一时期我国汇率变动与国内物价变动的关系。本币升值使得本国居民的购买力增强, 通货膨胀压力减小, CPI处于较低的水平, 而由于本国是小国, 国内的物价不会影响到世界物价。所以这一时期, 外汇市场波动对我国物价有重大影响, 我国物价波动对汇率则没有影响。

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 我国开始进行汇率市场化的改革, 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汇率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不是由外部环境决定, 而更多地是受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所以国内物价对于人民币汇率有重大影响, 相反地, 汇率对于国内物价的影响则很小。

2008年8月以后,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互相影响, 汇率与国内物价也彼此受到影响。

因此在2005年7月之前, 人民币升值确实能对国内的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 但是之后, 至少历史的数据表明, 人民币升值对于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效果并不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 后两个阶段时间段比较短, 数据量相对有限, 可能会影响到实证分析的结果。而且2008年以来, 我国宏观调控的加强, 比如四万亿的基础建设投入, 以及其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打压, 对于抬高和降低国内物价都有重大影响。因此, 要全面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研究。

摘要:人民币汇率与我国的物价水平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关注的重点, 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人民币升值是否能缓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根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变化的三个阶段, 分别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物价水平的关系, 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政策,实际有效汇率,物价水平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张志文,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PI通胀的传递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2) .

[2]卜永祥,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1 (3) .

[3]陈六傅、刘厚俊, 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7 (4) .

[4]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12) .

[5]王晋斌、李南.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9 (4) .

[6]Campa, J.M.&Goldberg, L.S.ExchangeRate Pass-through into Import Pric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7, 679-690, 2005.

[7]Devereux, M.B.&Engel, C.Monetary Policy in the Open Economy Revisited:Price Setting and Exchange-rate Flexibilit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0, 765-783, 2003.

4.浅析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篇四

一、物价变动的现状分析

1. 物价变动的概念。

物价变动的概念可以通过分别解释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语而定义。物价就是我们通常所描述的商品的价格或劳动力价格, 两者都可以被称之为物价, 一定数量的货币在商品上的购买力或者劳动力的换取上的表现就是物价的定义。

2. 物价变动的种类。

物价的变动通常能够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 分别为物价变动的范围和物价变动的方向。

(1) 以范围划分。以范围对物价变动进行划分则可将物价变动分为特定变动和综合变动。特定变动是指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 而综合变动则是指货币购买力的降低或升高。物价的综合变动与特定变动存在着互相作用与互相影响的关系。

(2) 以方向划分。以方向对物价变动进行划分则可将物价变动分为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 物价或劳动力价格比以往高则称之为物价上涨, 而物价和劳动力价格比以往低的时候则称之为物价下跌, 持续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则被称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 物价变动的现状。

我国在建国后呈持续通货膨胀状态, 但步伐相对缓慢。从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愈发严重,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通货膨胀的速度相对还比较缓慢, 从1990年~2000年我国的物价变动综合变动大体上翻了一翻, 而从2000年至今我国的物价变动已经比之前的10年变化更多,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物价的变动已经翻了两翻, 通过统计局报道的数据我国物价变动并没有表现出放缓趋势。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 尤其是最近5年, 我国的物价变动幅度相对较大, 通货膨胀预期也相对较高, 这对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整, 在此调整形势之下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会使我国的物价变得相对比较平稳, 这样会使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有所降低, 但目前通过何种策略抑制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仍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 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会计核算包括历史成本核算, 但历史成本核算的原则就是以物价稳定作为前提条件, 若物价出现持续变动时, 历史成本的计量所提供的信息则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因为其已经无法正确的表现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 进而使企业资产中的实际成本和现行成本出现差异, 严重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同时在通货膨胀期所获得的收益会导致其与历史成本比较中虚增企业的收益, 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以上即是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原则造成的影响, 使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阻碍会计目标的达成。

2. 剥夺会计报表的价值。

物价的大幅变动, 会导致会计报表中利润表包括其中的资产负债数据失去其有效性, 使之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具有表现力。在资产负债表中, 历史成本会计会以业务开展时的成本进行核算, 但不同项目其业务开展时间的不同导致其物价指数以及货币的购买力具有一定的差异, 故导致资产负债表数据失真。同样在利润表中, 收入是当期实现, 而成本与费用则是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计算的, 故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也就导致最终核算结果与实际存在差异, 尤其是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时期, 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之间的差异会被放大更多, 导致计算的利润结果与实际利润差异更加显著。利润虚增会导致企业缴纳为数更多的税款, 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运营资本,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影响投入资本的价值。

企业的净资产确认由多种因素所影响, 其中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费用以及收益等。而以上各项均采用分期计算的方法, 历史成本会计对各个时期的核算均使用当前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 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均与现在不同, 这就导致会计报表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投入资本的价值, 尤其是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时期会导致失真更加严重。而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利润获取的前体则是资本的保值, 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则会导致企业利润虚增, 这就使得企业缴纳更多的税款, 同时对股利的支出也会比实际的要多, 这就导致企业运营资金减少, 对企业的提升与发展十分不利。

4. 改变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的前体是货币计量, 一般认为其具有两种意义: (1) 以货币为同一标准对会计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度量; (2) 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使其更适合作为货币会计的计量标准。而脱离于“金本位”的纸币在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干预之下必然会导致货币价值的变动, 而货币计量的基本前提即是币值的稳定, 脱离了这一前提的情况下, 货币的计量将不再符合实际。

三、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对策

1. 加速固定资产折旧。

通过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能够解决实质资本维持问题。具体实施方案为: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在这一年限内, 早期计提较高的折旧费用, 同时逐年提高其折旧费用, 这样就能够在早期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收入的配比, 并及早收回固定资产的投资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能够使企业快速收回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 但由于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历史成本投资范畴, 故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虽然能够使企业快速收回投资成本, 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维持的实质问题, 故应通过其他措施进行实质性解决。

2. 调整会计报表的统计范围。

通过调整会计报表统计的范围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解决物价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的。现在的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主, 故其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反映历史信息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这其中包括历史收入和历史支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 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逐渐提高, 这就需要会计报表的信息更新速度也应该提高, 从而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 提高其信息的准确性。目前财务报表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报表对不确定信息的披露降低, 进而降低报表的真实性, 故实现财务报表外披露、增加报表的附表内容能够更多的体现企业的真实信息, 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 定期重新估价固定资产。

不同的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 部分企业采取保值态度, 这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从而提高企业的支出, 降低企业的利润。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重新评估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现有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采用此方法能够将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转换为现在的报价, 同时能够保证利润表中的当期收入与折旧费用的配比真实的反映当期成本, 从而保证会计报表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此方法能够真实的体现企业现阶段的支出和盈利状况, 有利于企业调整策略, 实现正确发展。

4. 调整会计模式。

调整会计模式可以通过以物价变动会计代替历史成本会计的形式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调整会计模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实现真实会计报表信息的披露。

(1) 不改变购买力 (历史成本) 的会计模式。该会计模式还有一种称呼为一般购买力模式, 或被称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 其基础依然为历史成本原则, 但其采用自行定制的一般购买力单位进行会计核算, 通过实施此种会计模式能够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2) 名义货币 (现行成本) 的会计模式。该会计模式的另一种称呼为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其计量方式为现行会计成本, 同样采用名义货币单位。这里首先应确定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不同的企业影响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故现行成本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物价变动的情况, 而现行成本则是企业更加关注的问题, 采用现行成本能够更加准确的为企业提供信息, 以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 一般购买力 (现行成本) 的会计模式。通过结合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和名义货币模式, 其计量现行成本的同时以一般购买力作为货币的计量的单位, 故能够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的情况下, 会计核算对物价变动的反应相对比较迟钝, 这就会导致资产、收入和负债等计算缺乏准确性, 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故针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包括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调整会计报表的统计范围、定期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以及调整会计模式, 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的降低物价变动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总而言之, 以上几种解决措施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但同时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故应当提高会计核算的投入力度, 以期从体制上完善会计核算。

摘要: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物价变动的含义、种类和现状, 探讨物价变动给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 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对今后的会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核算,资产重估,加速资产折旧

参考文献

[1]任聪聪.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2]韩静轩.通货膨胀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5.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五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到60年代末发生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饱受批评, 随之兴起的以货币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 再到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 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向我们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对价格变动的理论解释。凯恩斯主义对价格的解释是刚性的, 即工资、物价基本保持不动;新自由主义则奉行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及信息的充分对称, 由此得出价格的变动是完全弹性的结论;新凯恩斯学派修正了原凯恩斯学派的刚性价格理论, 提出了粘性价格理论的主张, 认为工资和物价并非完全不动, 也非完全灵活变动, 而是由于菜单成本、隐性合同等原因呈现出较长期的调整, 缓慢变动的发展规律。而新凯恩斯学派的粘性理论由于兼顾了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理论和现实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及信息的不充分对称, 其研究结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 当经济中市场由不完全竞争趋向完全竞争, 各项传导机制高效运转的前提下, 物价波动将由相对的粘性特征转向相对灵活调整的弹性特征。

我国学者通过数理推理及价格变动数据的比较分析, 基本得出了我国目前价格粘性的特征, 如肖六亿等人通过对我国名义价格粘性的分析发现由于中国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分为准市场型和市场型两种, 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效益工资制度, 工资是随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变化, 而不是依据劳动力供求而变动。在由市场决定工资的企业里, 工资的调整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但由于劳动合同制度的普及和效率工资的存在, 工资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反应不灵敏, 因此,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特殊的不完全竞争性, 工资粘性不仅存在而且很强。而劳动力市场较强、较普遍的名义工资黏性, 垄断竞争市场和行政垄断市场的市场结构使得我国生产资料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都具备价格粘性产生的条件。新中国60年间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演进也支持了我国整体物价变动具有的这种较强的粘性特征。

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 我国由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 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 信息的充分流通, 我国物价变动的趋向也应该是从政府严格管理到辅助引导直至充分依靠市场供求决定的变动过程。由此, 我国应该做好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工作, 推动物价变动走向以市场供需决定的相对弹性的路径。

二、我国物价变动方式向弹性调整的趋向分析

(一) 农产品价格弹性变动的趋向分析

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食品价格上涨可以说是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物价波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而关于我国通胀的讨论也多与食品价格的上涨相关, 然而2008年一季度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回落则更多体现出市场供求之间的调整对价格的直接影响, 同时政府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引导也是农产品价格在经历高涨后回落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向弹性价格调整的趋向是非常明显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 作为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 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将直接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从而表现出较强的供求对价格的调整关系。在外部市场, 作为农业出口大国的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产品价格, 而基于各国保护农业的贸易思想干扰, 几乎所有的大国都会对本国农产品提供较高的补贴, 由此造成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壁垒, 因此在全球范围看, 农产品市场的高贸易保护破坏了自由竞争的机制, 为此世贸组织也通过多边谈判限制各国对农产品的补贴, 艰难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则在欧美承诺降低农产品补贴的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我国经过价格改革对农产品价格管理范围、内容已很小, 目前政府管理价格的农产品已寥寥无几, 棉花、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木材、羊毛等其他大多数农产品价格, 已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市场的决定作用已得到高度发挥 (而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仍然通过干预价格、目标价格、门槛价格等多种价格管理方式对粮食、棉花、奶制品、肉类等大多数农产品市场进行干预) 。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 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为此, 在我国的大国效应及可期待的多边谈判的约束下, 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趋向应是自由竞争市场下的弹性价格。

在内部市场, 由于农产品占我国消费支出比重较大, 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农村居民家庭为43.1%, 为此农产品价格变动成为我国物价变动的重要原因, 因此,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针对食品价格引发的物价上涨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然而这种干预仍是调整、应急的, 比如2008年初动用储备猪肉调整猪肉价格, 更多时候政府会通过生产引导及时发动农民生产短缺农产品的积极性, 以提高供给来平衡市场需求从而对物价高昂进行平抑。

其次, 农业产业链短, 中间环节少, 成本内部消化能力弱, 由此原材料对最终产品的价格影响效应非常明显, 例如饲料涨价就会立刻引发肉类价格上涨, 这也是在政府放开农产品价格遵循市场规律调整后农产品价格具有相当弹性的原因。

最后,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政府积极努力遵守世贸组织有关的农产品协议, 在对农产品的补贴问题上向“绿箱政策”靠拢, 以一般政府服务、粮食安全、农业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支持为原则,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使农民的养老、医疗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中, 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由此进一步放开粮食市场, 真正实现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市场自由调节机制。

以上分析均表明在农产品特殊的、重要的价格组成部分中, 我国在制度上、市场机制的运作中均具备了现代的自由竞争调节机制, 农产品价格应是在不断的成熟、完善的信息化市场中日趋弹性和灵活性。

(二) 能源价格弹性变动的趋向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增长领域的经济模式下, 以及能源的稀缺性, 石油、电力、煤炭等能源的开采及销售仍以国有控股公司为主体, 由此市场化程度较低, 比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以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大石油市场的加权平均价格为基础, 当此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 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中准价, 成品油零售商可以在中准价的基础上浮动一定比例出售成品油。尽管方向是市场化的, 但在对市场反应的速度上还存在着偏差。此外, 和成品油一样, 我国电力等能源产品价格, 由于发展阶段和社会承受能力所限, 不能及时反映供求实际。然而能源稀缺问题的全球性表现及国内能源供求关系的失衡, 都需要依靠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自由价格来调整, 由此我国也在大胆进行价格调整, 如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能源“一篮子”调价方案, 以及2009年我国电价、油价的频繁调整均表明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在朝市场化方向迈进。未来可以看到, 我国依赖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取得经济增长的局面将转变为真正依靠价格引导经济体创建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将会更进一步推进, 由此能源价格的弹性变动趋向也是可观测到的。

(三) 制造业价格弹性变动的趋向分析

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说, 由于全球贸易的带动性及激烈的竞争性, 价格变动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当然在外部市场上, 这一行业也是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最大的领域。2007年末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制造业出口受阻, 大批制造业企业利润骤减甚至出现倒闭风潮;而内部市场中, 制造业往往也是一国政府放开的自由竞争的领域, 在政府的零干预下这一领域的价格非常接近自由竞争市场下的弹性价格。我国制造业在经历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大幅下滑的冲击下, 在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引导下, 面对更多的是国内的市场竞争, 我们也相信这一领域的价格调整仍会遵循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下的弹性调整。

(四) 服务业价格弹性变动的趋向分析

服务业在我国有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一类是以金融、电信为主体的原来由国家严格控制现逐步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向现代股份公司的资金实力强的被民众称为“垄断”行业的服务业企业, 另一类就是完全依靠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软件、餐饮、娱乐业。服务业价格市场化的改革重点集中在第一类企业中, 银行业、电信业经过重组改制基本上实现了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模式, 然而大多数传统的带国有性质的公司仍由国家控股, 因此不能说是完全的市场化企业。然而我国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逐步放开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而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这一领域的开放问题也是多哈回合谈判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一个最大障碍点, 所以随着欧美削减农产品补贴承诺的做出及多边谈判的推动, 所有发展中成员都将面临这一领域的逐步开放及市场化的改革趋向, 我国近几年银行业的手续费下调、手机资讯费的下调都显现了这一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所以在未来, 这一类服务企业的价格仍会更多受到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弹性调节引导。

三、政策性建议

尽管我国价格改革的市场化方向非常明确, 然而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物价的过度波动会直接影响经济体的信心, 损害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 对一国的货币稳定也有损害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均把通货膨胀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 鉴于对我国物价变动过程中面临的物价结构和经济安全的考虑, 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机制的同时, 物价的相对弹性改革也应注意尽量对经济体施以正向积极的引导,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物价的过度波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 有层次、有步骤地打破垄断格局, 引入自由竞争

在讲到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时, 所谓的垄断国有企业总是首当其冲面临自由主义者抨击, 然而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经济实力, 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阶段来看, 目前我国还缺乏历史发展悠久资金实力雄厚的私人企业和完善的金融资本环境来支撑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的运营, 为此国资委明确表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保持绝对控制力, 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 对这类企业国家的改革方向是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 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所以从大局出发, 未来这些领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国有控制力, 好的方面是国家已明确要将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打造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由此看来在外部市场上, 大型国有公司仍然会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这种外力的拉动有助于企业向成熟的国际化大公司迈进, 最后推动企业在国内市场发挥自由竞争的市场带动力, 推进此类领域的产品价格变动方式向自由市场的相对弹性发展。所以在兼顾国家经济发展及成熟企业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 应该在不具备完全放开的条件时实行自由竞争机制的内嵌式发展, 在具备放开的条件时真正打破国家的控制, 推动企业接受市场自由竞争的调整。

(二) 施行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

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过程中, 政府对各经济体的扶持应该遵循适度、有效的原则。比如对农业的扶持, 世贸组织的多边协定及国际社会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出口补贴已被定性为破坏自由贸易的措施而饱受抨击, 为此政府的扶持应转向对农业的直接支持, 比如对粮食安全的检测方面、对非正常农产品价格波动 (如囤积居奇) 下的价格引导以及打造环保农业方面进行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不干扰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发挥政府对农业的正面、良性的引导。

(三) 建立高效、透明的市场信息化平台

解决价格粘性的一个重要障碍在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此要发挥正常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就必须打通这一传导机制, 为此应建立高效、透明的市场信息化平台, 使各个经济体能在最短时间相对同步知晓各项经济信息, 正确决策, 正确反映出适度的价格水平。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各产业的经济动态, 建立高效的预警、检测系统, 同时施行政务公开, 充分结合市场信息和政府政策的互动性, 在自由市场和政府必要引导的双向互动下实现经济信息的充分性和对称性, 最终实现竞争性价格变动的调整目标。

(四) 重视物价结构变动,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尽管面向市场的弹性物价对真实反映经济中实物供求关系, 引导市场供需平衡同时充分发挥经济中各个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积极性都有益处,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物价结构变动及由于对外融资及外贸带来的输入型物价变动对我国物价稳定乃至经济安全的冲击性影响。

由于西方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假设中完全将结构因素排斥在外, 没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当作重要因素来考虑, 认为经济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实现的, 市场一旦失衡引发价格出现异常后, 由于价格具有非常强的调节供求变化的能力, 会使市场重新达到均衡。然而, 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市场远非均衡, 作为一个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通胀或通缩往往与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 结构性问题往往比总量问题更为突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伞锋在2005年就撰文分析了物价结构变动的原因, 他认为多种定价机制并存, 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这三大要素市场的发育不成熟, 垄断和过度竞争并存, 价格传导机制不畅, 信息不完全造成物价结构的大幅度波动以及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都是影响物价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原因。

分析物价结构变动的深层次原因, 可以看到正是外国投资及外贸的发展带来了国家安全的考虑。正如郎咸平分析的上游、下游的定价权均由欧美巨头控制, 同时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又通过对外投资以参股甚至控股的方式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就像在华尔街金融炒家将大豆价格炒高致使我国70%的压榨企业破产, 而世界四大粮商进场收购了我国70%以上的停工企业, 从此中国的大豆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的例子一样,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身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对外融资及外贸中已陷入价格危机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危机。这是我们透过价格变动的深入分析得到的教训, 也是我们在研究价格变动时应注意的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原因。

为此, 我们在研究整体物价变动的基础上应该重视物价结构的变动, 同时在引进外资及对外贸易中一定要注意国家经济安全, 尽快构建发达的金融体系, 通过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构筑稳健的外贸发展及外资利用道路, 维护经济安全。

摘要:主流经济学理论表明一个经济体的自由竞争机制越有效, 价格的变动就越具有弹性。我国正处于深入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在各生产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 价格的变动也表现出了由粘性向相对灵活的弹性转变的特征。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机制的同时, 物价的相对弹性改革也应注意尽量对经济体施以正向积极的引导,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物价的过度波动。建议有层次、有步骤地打破垄断格局, 引入自由竞争;施行有效率的政府扶持政策;建立高效、透明的市场信息化平台;重视物价结构变动,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价格变动,粘性,弹性,趋向

参考文献

[1]肖六亿, 张爱婷.名义价格黏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2]李慧中.稳定物价与构建和谐价格环境——基于新中国60年演讲的分析[J].当代财经, 2009 (11) .

[3]伞锋.关注我国物价结构性变化[N].经济参考报, 2005-11-08.

[4]车卉淳.新凯恩斯理论述评[J].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0 (7) .

6.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六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计量

一、引言

物价变动, 指的是商品、劳务等价格的变化, 或者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参照一定的物价变动资料, 修正相关会计信息, 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带来影响的会计方法。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这个概念就已提出并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近年来, 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呈上涨趋势, 但实际中企业的物价变动会计计量体系并不健全。下面本文就中小企业情况为例, 探讨物价变动会计实际运用中的会计计量原则问题进行探讨。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几种计量模式

1. 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又称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以代表货币一般购买力的不变价格来代替已发生币值变动的历史价格, 借以一般物价指数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数据的影响。实际上, 它并没对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改变, 且不能体现个别物价水平变动, 但优点是操作简单, 易于理解。

2. 现行成本/名义币值会计模式。

又称现行成本会计, 是建立在资产现时重置成本作为基础来计量, 改变了原有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方法。在会计处理中, 需要调整各资产账户, 编制出改变计量基础的财务报表, 因此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及损益情况。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的不足, 反映个边物价变动的影响, 但并不能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因素, 得出的数据主观性明显。

3. 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这一会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模式, 且对上述两种会计模式进行优化, 对会计计量属性及计量单位都进行了更改, 在计量属性上以现行成本取代历史成本, 在计量单位上以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取代名义货币单位, 以求全面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它要求既要确定货币性购买力损益, 又要确认实物资产持有损益, 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行成本会计的结合体, 摈弃了两者的缺点, 具备科学性与完整性, 但增加了换算工作的难度, 具体操作时更加费时费力。

三、现行中小企业运用物价变动会计计量的局限

1.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实际工作中, 物价变动会计一般需要通过物价指数衡量。物价指数是反映两个时期商品、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包含一般物价指数和个别物价指数两种。除了国家官方公布的数据外, 个别物价指数需要企业依据价格变动计量。而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组织机构简单, 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会计核算基础薄弱, 会计机构不健全, 这无疑增加了依据物价变动指数进行核算的难度。

2. 会计人才的缺乏。

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其发展中包含新的理论与方法, 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推动运用。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中会计人员起点不高, 工作经验不足, 他们往往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学习, 平均技能水平有待提升。同时, 中小企业内部也没有制定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上小企业会计人员流动性较大, 人才的缺乏不利于物价变动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

3. 未建立相应的物价变动会计规范。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发布公告, 提出必须揭示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而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建立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物价变动会计规范。同时, 使用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是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 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然而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一般不需要在市场公开, 报表使用者范围有限, 如何反映物价变动在会计核算中的影响任重道远。

四、关于中小企业选择应用会计计量原则的探讨

1. 依据实际管理需要。中小企业应根据实际管理需要, 结合规模特点, 确定合适的会计计量模式。在实际中, 单个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 但总体涉及国民经济各方面, 行业众多, 运作较大企业更加灵活, 实际管理情况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因此, 企业不断发展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 面对较大的物价波动情况时, 就中小企业会计的特征, 较倾向于选择操作较为简单且可行性强的会计计量模式。同时, 注意到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由于可操作性不强, 过程较复杂, 具体选择时应该慎重。

2. 遵循会计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指的是会计信息要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与大企业不同的是, 一般中小企业的信息使用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及税务部门。因此, 中小企业在选择运用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的过程中, 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不仅需要服务于内部管理的需要, 也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合作, 力求及我国现行税务制度的一致, 便于税务部门稽核征收。同时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在近期来物价变动的基础上, 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 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

3.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要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选择合适的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 力求科学化、效益最大化, 既兼顾使用者的决策, 又考虑具体会计环境的影响;选择计量模式时, 不仅考虑历史成本, 又应考虑现时及重置成本, 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并且适时通过成本控制、效益衡量等方式, 较为准确、及时地反映物价变动的相关信息。同时, 在参考现有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 不局限与某一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 可以对现有的模式进行简化, 充分且合理利用物价变动计量, 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作文佳句(高考高分必备)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