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问题(精选8篇)
1.收入分配问题 篇一
收入分配问题原因探析:经济体制弊端强
化不公
2012年10月24日10:22人民网 评论(1084人参与)
编者按: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公布的调查数字表明,中国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23倍,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时经8年仍未出台。本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第四季度制定。据此前披露的消息,方案将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调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近期,人民网采访组专门就收入分配问题展开调研,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将推出十期报道。本期将重点探讨收入分配的悬殊现状。
小王和小秦是大学校友,毕业后分别在文化公司和金融企业工作。小王月收入4000元左右,而小秦年收入则达20多万元。小王觉得收入差距如此之大都是行业不同“惹的祸”,并不公平。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普遍存在且未得到根本改变。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底公布数据称,2011年,城镇私营单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年平均工资为11738元,而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91364元,两者相差8倍。而九三学社中央2010年提交的政协提案援引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图缩小收入差距,但社会上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并未因此减弱。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问题,首先得找到“病因”。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经济社会体制弊端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是直接原因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公共财政收入1037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而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8.5%,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12.3%。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居民平均工资的增速。且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57.8%。
上述数据反映出的收入分配问题,民众感受十分强烈。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不合理是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
宏观分配政策不健全。统筹研究并部署全国收入分配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的方案尚未出台,也未在政策上明确如何合理安排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如何合理处理资本、劳动要素的分配关系。
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在初次分配中,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未建立健全利润上缴、资源占用税等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个人所得税制度也不够健全,未能更多以高收入群体为个税征收对象。
工资分配制度不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尚不普遍,效力和作用有限。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尚未健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监管制度也不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中级别对职务过度依赖,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尚未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中的绩效工资未全面实施,对制度外收入调控不力。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要素分配等制度不健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制度与企业退休金制度不衔接、不平衡,带来两方面人员退休待遇的很大落差,成为引发企业退休人员不满的制度性原因。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极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购房住房压力,也进一步扰乱了分配秩序。收入分配基础工作薄弱。银行监管制度尚未健全,现金支付行为相当普遍,容易造成分配漏洞;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绩效薪酬的发放缺乏依据。
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缺乏高层次的工资分配法律法规,现有法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对收入分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震慑力弱。
经济社会体制弊端强化收入分配不公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蔡昉曾撰文指出,在中国二元经济和体制双重转换阶段,居民收入来源与渠道较为复杂,收入取得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因此,城镇居民收入在现行统计制度下被大幅低估,并且低估的隐性收入部分并非均等地分布于各收入人群。
蔡昉认为,居民真实收入有很大部分来自资产性或财产性收入,这部分收入的分配不均等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居民和社会所感受到的分配不公,恰好源自这部分数量庞大且来自于机会不平等的收入。
对此,苏海南表示,经济社会体制的弊端强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有些还成为收入分配不公的直接源头。
一是各类要素市场很不健全,特别表现在资源配置制度问题较多,原材料、能源、矿产、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不够公平合理,导致生产经营收入来源渠道失范,收入多寡不公。
二是尚未全面打破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难以缩小的重要原因。
三是部分地方存在的对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歧视和限制,在非公有经济领域中工会组织建设不力,不利于非公经济的顺利发展,又严重制约了非公经济单位合理增加职工的工资。
四是打破垄断措施不落实,对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不足,不利于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垄断行业的偏高过高收入,也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职工工资的提高,进而不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五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不到位,对微观经济领域行政干预偏多,对宏观经济领域的有效调控不力。权力寻租、攫取非法收入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扰乱了分配秩序。
六是中央、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够对等,政府财政收支及其预算不够透明;受多种因素制约,人大代表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到位;金融、国有企业等体制制度不完善,也对收入分配问题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苏海南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够得力,低估劳动价值贡献、忽视社会责任、缺少诚信现象较多见等等,都将恶化收入分配的突出问题,扩大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差距,成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深层次根源。
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不合理放大收入差距
在苏海南看来,我国劳动力结构明显不合理,呈金字塔型,劳动力总量中低端劳动力数量过多,比重过大,对收入分配形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形成很大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会对促进缩小高中低端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形成阻碍。
苏海南分析,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需要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巨大;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行业比重小,低附加值行业比重大,制约着第二产业职工的工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偏小,既加大了第二产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利于第三产业职工的工资增长。
我国主要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的生产方式,致使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1/30、日本1/
18、法国1/
16、德国1/12和韩国1/7 ;与此同时,农业仍将主要是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更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行业、地区、群体之间分配关系的总体协调平衡。社会新增财富总量将难以迅速扩大,可供有效分配的“蛋糕”将难以做大,促使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空间将被压缩,较多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比重的努力将受很大限制。另外,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很大,我国大量出口产品
原本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在产品价格上又受制于人,微薄的利润和较大的市场风险,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也对这类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形成严重制约。
因此,苏海南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放大了收入分配由生产力不平衡、自然资源差异等客观条件形成的收入差距。
目前,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原因,专家们达成了基本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对症下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6月15日向人民网透露:人大财经委从去年开始调研收入分配问题,今年5月底完成了调研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形成了初步方案,宗旨是促进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问题原因探析:经济社会体制弊端强化不公)
2.收入分配问题 篇二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公平,效率
一、凯恩斯及其继承者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 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论, 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其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对流动性的偏好。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也是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式的均衡, 就必须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凯恩斯打破了传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理论, 认为完全依靠市场是不行的, 他主张要以国家干预的方式, 配合一些政策措施, 来调节收入差距。
(二)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以萨缪尔森 (Samuelson) 、奥肯 (Okun) 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融合, 创立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融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两者的观点, 认为市场和政府两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优劣, 只有在维持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再辅以政府干预, 才能有效解决收入均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上,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应以不损害效率为前提。因此, 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要权衡的是, 避免在考虑更大程度公平的同时造成效率的重大损失。
(三)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以罗宾逊 (Robinson) 、卡尔多 (Kaldor) 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认为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不仅和财产占有制度有关, 而且和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工资收入者的货币工资率取决于国内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 利润收入者的利润是资本占有者凭借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因此, 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 资本主义现存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不合理的。因此, 新剑桥学派强调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进行调节干预来改进收入分配不均的状态。
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间差距尤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3倍, 己经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3的合理区间。
2. 区域间收入差距仍较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国家政策,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而中西部的发展却很落后, 这就使得东部和中西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显著拉大。
3. 行业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行业劳动者的绝对收入水平都大幅度地提升, 然而不同行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却不同, 据统计, 2012年年薪最高的是金融业89743元, 是该类别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而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22687元, 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1]
(二)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
1. 政策性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在外资准入、金融税收等领域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家才在内陆边境城市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策略, 而此时内陆地区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方面已相对处于劣势, 客观上导致了目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的较大差距。
此外, 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某些行业实行过度保护和干预, 对某些特定行业 (如金融、石化、电信) 在准入、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限制市场竞争, 使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而那些仅靠财政拨款、财政补贴而维持微利经营的传统行业 (如农、林、牧、渔业) 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服务性行业 (如零售业、餐饮业) 由于缺少政策上的倾斜, 其从业者工资的收入要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2. 制度性因素。
(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 虽然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 但仍存在一些立法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使得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2) 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税种设置方面不够合理, 税收的主要来源还是个人所得税, 其它税种还很不健全, 税制的不完善使其无法有效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3. 个体因素。
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强、素质越高、能力越强, 他的市场竞争意识就越强, 越能够胜任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则不能,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个人收入上的差距扩大。
三、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 完善市场机制, 确保初次分配公平
依据新古典综合派要既注重效率, 又注重公平的观点, 我国要创造按各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要素市场, 大力改革垄断性行业, 一方面, 通过引入外部竞争体制解除垄断局面;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法律制度。放宽市场准入,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电力等领域, 营造各类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 尽最大努力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
(二) 收入再分配时更加注重公平
1.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首先, 政府要扩大社会保障人群范围, 使得广大低收入者在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家政策;其次, 要有足够的资金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政策能够贯彻落实。
2. 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首先,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 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当提高过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率、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等方面着手, 逐步达到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缩小的目的。其次, 要扩大税源, 这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一项有效措施。
3. 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的扶持。
国家要推动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协调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均衡发展。此外, 国家要继续关注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增加扶贫对象,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 提高农村发展能力, 使农村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
4. 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化。
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要坚持公平原则, 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 使其享有和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设施和资源。此外, 政府还应关注成人教育, 比如建立公共图书馆, 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等。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减少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
(三)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为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的弱化使得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要规范政府行为,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强化政府的责任与服务意识, 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越位、错位的扭曲, 把可以由市场办的交给市场、把应该由政府办的办好, 促进政府职能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磊.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研究概述[J].经济学家, 2000 (4) .
[3]朱伟俊.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线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9) .
3.现阶段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篇三
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已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专家近期联合完成的《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及政策建议》中用“蓝灯”、“绿灯”、“黄灯”、“红灯”来描述分配的形势,其中“黄灯”表示接近失衡状态。这份报告认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中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形势将进入“红灯”区的范围。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官方资料显示,从1992年到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2:1。
笔者多年从事收入分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根据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几点对策。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农民收入低下问题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的参与和决策能力,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第二,积极扶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第三,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低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产品,增强出口能力。第四,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且以此来解决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第五,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农业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性人才进入农村就业和进入农村基层领导岗位服务农业,提高领导的知识水平。第六,构建为农村劳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体系,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环境,可以考虑重新建立农会表达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利益诉求。第七,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价格控制。如化肥、农药等。如控制不好会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加快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步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对外开放,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自身竞争力,还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经济援助手段,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平稳转型,大力发展中部六省的经济,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打破垄断,减少行业收入差距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时期,优势产业的交替变化极为频繁。解决行业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最终要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责任就是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人壁垒。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不能放松对其分配活动进行监管,要提出工资指导意见,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本增长率的考核,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为此,劳动、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监测,定期发布行业的人工成本水平,指导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人工成本比较,合理确定本企业的职工收人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
垄断、腐败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是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它极大地挫伤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规,消除制度和法律漏洞的真空,减少不合理却合法的现象。第二,政府要排除非自然垄断因素,消除市场准人歧视,同时要考虑将企业的一些没有保密需求的信息,包括盈利情况公开,便于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第三,要规范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及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分配行为,对于垄断性的行业征收特别的税收。第四,要制止权力的市场化和货币化。第五,严格执行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个人财产和收入申报、核查制度,严禁行政干部参与商务活动,防止卖官、买官和跑官现象。同时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加大惩罚资金外逃的力度。
完善稅收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作用
一是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点征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的收入分配情况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检查。逐步推行双向申报制度,加强个人收入的双向稽核,使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相互制约。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征管力度』口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从重、从快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要改革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适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可考虑采用征税及时、征收成本较低的总遗产和总赠与税制。对于一些高收人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总之,要通过适当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为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4.收入分配问题 篇四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是,我国在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收入差距明显持续拉大的问题,基尼系数2000年达到0.40的警戒线,近几年平均超过0.45,2013年更达到0.473。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哑铃型”结构,高、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中等收入人群只占五分之一左右,两头大、中间小。据统计,2010年,中国有1000万人民币流动资产的家庭有54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1%,总财富多达2.68万亿美元,超过当年GDP的44%,虽然当年人均GDP达到了4600美元,但是全国60%的人的平均收入达不到1200美元。这意味着改革的成果丰硕,部分先富群体占有过多,普遍居民分享过少,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善不大,2010年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为2.79,2011年则上升到3.10;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比从2003年的1.58倍上升到2012年的1.76倍,行政垄断或市场垄断行业包括能源、金融、通讯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其他还有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同工不同酬等问题。
2.网民A认为,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已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显著拉大。
网民B说,无论是作为家庭收入个体,其最高与最低之间高达65倍的巨大落差,还是作为居民收入整体,其仅占我国GDP比重40%左右的超低水平,均充分说明我国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亦因如此,对于我国当下的经济现状而言,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无比紧迫,原因在于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居民收入占比的过低,不仅会使“促内需”成为空谈,更会给深化改革造成民意阻碍。
3.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干得多,挣得少”是记者在采访中许多工薪阶层的共同感受。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一、概括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愈来愈多,请概括目前我过面临的收入非配主要的问题。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
【答题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通过审题可以得知概括的目标收入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好的不利的事情,通过阅读技巧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还要注意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参考答案】
一、两头大、中间小,中等收入人群人数少,平均财富少,穷降富升
二、乡镇差距没有改善,差距仍然较大
三、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差距较大
四、仍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五、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分析题
结合给定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题思路】
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通过材料中的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分析并作出合理推断。本题分析的要素为原因,要对材料当中的问题进行逻辑推断,判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做出合理推断保证原因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1.收入分配体系不完善,行政性垄断固守阵地、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 2.市场化改革不配套,部分地区没有进行改革 3.社会保障改革不到位、户籍制度的壁垒 4.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乡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5.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功能不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6.收入再分配作用不明显
三、对策题
假如你是某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员,请就当前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供领导参考。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答题思路】
提出对策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体验,特别要多关注政府的相关文件,保证提出的对策能够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符合常识。另外对策要注意可行性和针对性,按照主体、对象、方式、内容、效果进行扩充,并且一定要能够解决材料中的全部相关问题。答案要注意有条理,分条作答。
【参考解析】
1.加大投入,提升人口素质。通过教育均等化增强贫困低收入群体的未来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来缓解收入分配问题。
2.平衡推进城市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民工有序市民化转变,挖掘城市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鼓励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更好发挥政府再分配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四、公文写作
你是某县的工作人员,现县领导要到一所中学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做个专题演讲,请为领导拟写一个演讲稿。要求:态度诚恳,有针对性。
【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写一个演讲稿,演讲稿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客观,具有号召力,所以本演讲稿的内容结构为问题—影响—原因—对策。
【参考解析】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现阶段中国的贫富差距”这一话题的讨论及其见解。
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20%的人口拥有80%的社会财富,10%的人拥有65%的社会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所拥有。事实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比较严重了。
那么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有一部分人谁先抓住机遇富了起来,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在受穷。
其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这些年我们的经济上来了,但是社会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却使得社会矛盾积深。也使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最后,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贫富差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贫富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富裕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贫困群体的扩大则直接制约社会消费需求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初次分配要讲效率,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二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革税制,加强监管,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制和税种改革,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五、范文评析
这类文章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一些实际对策,写成策论文;也可以从职务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写成政论文。具体论点要围绕如何解决社会公平入手不能跑题。
【范文解析】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选择 华图教育 肖永辉
社会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且平等的分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对此,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会会要求: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为缓解贫富差距问题提供必要条件,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状况是社会公平正义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公平正义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切入点,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存在着公共投入的顺序严重颠倒的问题,在基本民生方面投入的比重相对过小,从而使公共投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就必须以基本民生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此来合理安排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加强司法建设,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各级司法机构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败。要使法律蕴含的公平正义价值变为实践中看得见的公平正义,必须通过公正的司法才能实现。如果司法不公,会冲破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可以说,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要进一步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要通过完善诉讼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等多种措施,方便群众诉讼,切实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司法工作,加强司法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司法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职能作用。
【范文评析】
5.收入分配问题 篇五
考试得分
单选题 正确
1.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____________共同作用驱动的。
1.2.3.4.A 消费、内部贸易、出口贸易
B 投资、消费、出口贸易
C 融资、内部贸易、出口贸易
D 融资、消费、出口贸易
正确
2.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究竟是“国富民强”还是“民富国强”?
1.2.A 国富民强
B 民富国强
错误
3.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_____。
1.2.3.4.A 分配结构调整
B 调整城乡结构
C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D 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错误
4.我们要实现经济转型,主要是通过_____调整: 1.2.3.4.A 需求结构
B 外需结构
C 投资结构
D 出口贸易
正确
5.第三次分配是指:
1.2.3.4.A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B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
C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
D 社会福利
正确
6.再分配是指:
1.2.3.4.A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B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
C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
D 社会福利
正确
7.第一次分配是指:
1.2.3.A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B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
C 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 4.D 社会福利
错误
8.我们说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体制,必须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而必须监管的垄断特别是指:
1.2.3.4.A 行政性垄断 B 企业垄断 C 行业垄断
D 部门垄断
正确
9.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有益于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发展的。该论述:
1.2.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10.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_____。
1.2.3.4.A 保障就业
B 拉动内需
C 防止腐败
D 提高国民经济收入
正确
11.国民总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显著增加,居民收入比重出现____趋势。1.2.3.4.A 逐渐上升
B 逐渐下降
C 保持平稳
D 飞速提升
正确
12.经济的价值规律需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环环相扣。要保持经济循环协调机制的形成,关键环节是______。
1.2.3.4.A 生产
B 流通
C 分配
D 消费
正确
13.1994年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是:
1.2.3.4.A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B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 《“十一五”扶贫相关规划》
正确
14.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循环协调机制形成,需要深化_____改革。
1.2.A 收入分配制度
B 经济制度 3.4.C 市场体制
D 社会体制
正确
15.“三驾马车”主要是指:_________。
1.2.3.4.A 消费、内部贸易、出口贸易
B 投资、消费、出口贸易
C 融资、内部贸易、出口贸易
6.收入分配问题 篇六
[摘要]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我国一次分配存在缺陷;二是公共服务不到位;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解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二是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缓解过大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收入分配;不公;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2-0018-04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2006年6月表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47。长期进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实说,“横向来看,中国的收入差距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比一些南美和非洲国家略低。”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层制约因素
最近二十来年,我国已经“从一个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持续的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沉淀了许多社会矛盾,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张力,有些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严重程度,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实施的各项改革的核心。那么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有那些呢?
1、一次分配存在缺陷。一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一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一次分配中市场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变收入分配差异的重点一直放在二次收入分配上。中央政府进行以分税制为主体的税制改革,以及从上个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到近年来的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可以说是这一政策的体现。这一政策也体现在诸如扶贫和建立社会低保政策等举措。没有人否认二次分配的重要性。但是,问题不仅在于二次分配政策的力度尤其是执行的力度不够,而且也在于光是二次分配不足以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至少有两大不利因素在有效地制约着我国政府改变分配的努力:
(1)一次分配制度保障不足。如果一次分配出大问题,那么二次分配怎样努力也会无济于事。要追求分配的公正性,就首先必须从一次分配人手,在这方面,最大的问题是一次分配制度没有法制上的保障。由于权利得不到保障,致使一部分人的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我国尽管有最低工资制度,但法律上名存实亡。譬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已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譬如在许多省份都存在着“最低工资标准”得不到落实、致使工资比“最低”还低的普遍现象。并且最低工资制度在多数情况下只针对城市居民。值得注意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低收入的工作大多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从事的。我国有一亿多流动人口,表明至少这部分人口的最低工资是没有得到任何法律保障的。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呼吁要保护农民工的利益,但在各级政府和资本利益者结合—体的情况下,法律和政策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2)行政性的经济垄断。经济垄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的差异影响最大。在国家“抓大放小”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一些巨大无比的国有企业。这些特殊的行业和特殊的企业掌握着垄断性的权力和垄断性的资源。它们与其它一般的行业和一般的企业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地位,这些垄断性企业,如电力、铁路、电信、银行、证券、保险、烟草和石油等。尽管不同的行业的收入不可能平等,但收入差异过大的现象主要是通过垄断行业造成的。国有垄断企业分配失控,是造成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源,主要表现为分配规则的混乱、无序,资 1
金渠道过多、过滥:国家垄断经营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差额利润,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越是垄断性的行业,工资管理越是失控。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要这个结构还存在,不仅改善收入分配情况没有任何希望,而且也会导致公共资产的严重流失。
2、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短缺”。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的严重不足。提供公共产品应该说是有效改善收入分配情况的手段之一,也是政府二次分配的主要内容。公共交通、基本教育和医疗是公共服务产品主要表现形式。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努力不少,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更是近年来政府改革的目标。但现有的公共产品显然没有对改变收入分配不公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1)公共产品“短缺”且不合理倾斜。提供公共产品对我国政府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一种新的实践。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以钱为本”,那么就难以提供真正的公共服务。更为严重是,现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中大多是向有钱人群倾斜的。无论是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更多地是为富人提供方便,而给穷人设置种种障碍。尽管近年来这些领域的各项基础设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穷人仍然是处于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景况,乘车难也到了使人望而却步的地步。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把穷人的孩子排挤在校门之外。医疗改革的利益性导向使一些人选择死亡。城市交通改革为个人汽车提供方便,公共交通则难以改善。而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向富人倾斜主要是因为富人有更多渠道去影响政府的决策。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2)公共权力的“寻租”行为使收入分配扭曲变形。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老百姓最不满的是权钱交易,是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发横财的,暴富的。所以,社会争议的真正焦点在于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的不公平。一个突出问题是,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一些掌握着行政权力和稀缺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能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寻求在行政定价与市场价格之间产生的巨额的政策“租金”,权力的介入造成机会的不平等,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恐怕主要是因为机会不平等。腐败造成的收入不平等占多大的分量?应该加以估量。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双轨”价差牟利,90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近年来土地批租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中的“圈钱”等腐败现象。近期突出地表现在国有土地和国有资产的划拨与交易、贷款及各种许可证的发放、稀缺资源的调配、上市指标和各种投资项目的审批等方面。这是对社会财富的瓜分,它极大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导致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引发了广大人民的不满。
3、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不仅没有逐步缩小,而且呈现拉大的势头。据资料分析,198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28倍,2003年扩大到3.23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有所松动。但至今“二元结构”特征在一些地方仍表现得十分明显。我国城乡居民不平等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差别明显的城乡就业福利政策。并未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完全消除。比如,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仍然受到多种有形无形的歧视和制约。加之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其转移致富的难度加大。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不高。整体经济增速偏低工业基础脆弱,财政实力不强。当地财政根本无法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扶持的力度,致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欠发达地区仍然停留于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难以在改变农村落后现状中产生实质性效果。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问题在于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否违反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是否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离开了具体的公平原则,就无法对收入差距合理性作出判断。
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对策思考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收入分配差异的拉大不可避免。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极易出现所谓_“拉美现象”,拉美的教训是:总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低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群体被排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孕育危机,经济也可能无法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从浅层次看是个经济问题,是由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所酿成;但从深层次看,却主要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换言之,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不能太直截,就分配而谈分配,而是应该寻根溯源,从根本上入手。其形成主要原因,是权力运作不规范,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须从保障权利、规范权力人手。亟须政府进行自我完善,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思考对策: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性安排完善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现阶段,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1)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要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体来讲,政府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发展,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进行市场化操作,减少政府官员寻租的机会;逐步取消各种行政审批权,减少审批项目,不断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而使“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获得不当利益而引发的贫富差距。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提高腐败及其他非法行为的成本,阻截寻租行为的发生,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二次分配中发挥作用,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各利益主体在同一平台博弈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集中财力解决医疗救助、义务教育以及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另外,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扩大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2)公共权力的“寻租”行为使收入分配扭曲变形。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老百姓最不满的是权钱交易,是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发横财的,暴富的。所以,社会争议的真正焦点在于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的不公平。一个突出问题是,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一些掌握着行政权力和稀缺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能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寻求在行政定价与市场价格之间产生的巨额的政策“租金”,权力的介入造成机会的不平等,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恐怕主要是因为机会不平等。腐败造成的收入不
平等占多大的分量?应该加以估量。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双轨”价差牟利,90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近年来土地批租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中的“圈钱”等腐败现象。近期突出地表现在国有土地和国有资产的划拨与交易、贷款及各种许可证的发放、稀缺资源的调配、上市指标和各种投资项目的审批等方面。这是对社会财富的瓜分,它极大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导致了收
本文原文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引发了广大人民的不满。
3、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不仅没有逐步缩小,而且呈现拉大的势头。据资料分析,198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28倍,2003年扩大到3.23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有所松动。但至今“二元结构”特征在一些地方仍表现得十分明显。我国城乡居民不平等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差别明显的城乡就业福利政策。并未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完全消除。比如,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仍然受到多种有形无形的歧视和制约。加之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其转移致富的难度加大。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不高。整体经济增速偏低工业基础脆弱,财政实力不强。当地财政根本无法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扶持的力度,致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欠发达地区仍然停留于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难以在改变农村落后现状中产生实质性效果。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问题在于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否违反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是否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离开了具体的公平原则,就无法对收入差距合理性作出判断。
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对策思考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收入分配差异的拉大不可避免。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极易出现所谓_“拉美现象”,拉美的教训是:总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低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群体被排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孕育危机,经济也可能无法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从浅层次看是个经济问题,是由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所酿成;但从深层次看,却主要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换言之,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不能太直截,就分配而谈分配,而是应该寻根溯源,从根本上入手。其形成主要原因,是权力运作不规范,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须从保障权利、规范权力人手。亟须政府进行自我完善,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思考对策: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性安排完善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现阶段,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1)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要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体来讲,政府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发展,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进行市场化操作,减少政府官员寻租的机会;逐步取
消各种行政审批权,减少审批项目,不断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而使“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获得不当利益而引发的贫富差距。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提高腐败及其他非法行为的成本,阻截寻租行为的发生,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二次分配中发挥作用,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各利益主体在同一平台博弈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集中财力解决医疗救助、义务教育以及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另外,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扩大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2)消除行政性行业垄断,避免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平等收入。行政性行业垄断的存在,是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行政性垄断的范围和价格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行政性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该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铲除滋生腐败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土壤。具体来讲,政府要做好以三件事:一是加强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二是制定消除垄断引入竞争的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监管,审计企业利润,规范员工收入,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3)促进机会均等,避免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人们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获得收入之前,就已经处在不同的起点,机会的不均等,必然会导致人们收入的不平等。我国人口众多,只有部分人可以首先占据稀缺资源富裕起来,一旦起步他们将占据更多的资源,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处在后发位置,这时政府是否可以协调资源,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政府在很多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人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融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不均等。以教育为例,现阶段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全面的义务教育,很多地方的人们缺乏基础教育,这就导致这些人缺乏竞争力,收入自然得不到提高。以就业为例,现阶段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大量农民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选择工作,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险”的工作,收入自然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再以融资为例,现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愿意给大企业提供资金,而小企业、农产很难得到贷款,只能小本经营原地打转。人们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分配制度的严重不平等。
为此,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积极推动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二是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步实现所有人拥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机会;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融资机会。
2、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缓解过大的收入差距。面对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政府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判断,除完善和规范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外,更应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采取一些有效的公共政策缓解过大的收入差距:
(1)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低保”政策的落实。在我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初
步建立起来的条件下,结果不平等问题也应当认真对待。当务之急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低保”(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教育保障、最低医疗保障等)。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覆盖率比较低,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还不到20%,相当数量的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应该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除了对贫困者提供救济之外,更建立了覆盖所有人口的福利制度。首先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最低收入保障。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五年规划中的一个约束性指标。这是目前国家财力完全能够做得到的。另外一方面,是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这件事也是目前的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收入调节机制,为三次分配提供多样化的渠道。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白津夫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当前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强调三次分配尤为必要。”目前,政府对于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实现的,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的个人所得税,来贴补低收入者,实现收入的再分配,进而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针对这种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媒体专访时,强调仅仅依靠以效率为主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财税为主的二次分配,并不能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应该大力提倡慈善事业等三次分配,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二次分配要讲公平,而三次分配则要讲社会责任,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政府可以鼓励高收入者从事慈善事业,资助失学儿童、建立希望小学或者建立敬老院等,还可以鼓励高收入者拿出部分收入成立非盈利性基金,完成一些针对低收入者的资助项目,对于从事这些捐钱方式的高收入者,政府可以考虑适当的减免税收。这些方式在发达国家是非常常见的,形式多样,而在我国还比较少见,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中比较好的方式,为高收入者提供多样化的捐钱渠道。
(3)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条件等公共品的投入。让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逐步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二是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做法与倾向,真正本着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要求,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首先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切制度性障碍,彻底打破劳动力市场人为的地域分割、城乡分割的状况,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人们在参与收入的创造和分配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平等的机会。帮助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实现有效转移。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已经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了显著的作用。三是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7.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问题探析 篇七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标,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早在1986年9月, 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是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可见共同富裕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邓小平坚持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相统一, 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3]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使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好起来, 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不发展生产力, 人民生活处于贫穷状态, 就不是社会主义。也只有实现了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才能站得住脚, 巩固下来, 并显示出优越性,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以前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不够, 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人民生活改善不大。“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 从根本上说, 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 没有饭吃, 没有衣穿, 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 生活水平下降, 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 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会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 发展很明显。”[4]邓小平广泛吸取国内外成功、失败经验教训, 做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论断。
(三) “一部分人先富, 先富带后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为了发展生产力, 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邓小平紧紧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针对我国地广人多, 各地资源不同, 地区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情, 提出了先富带动共富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打破‘大锅饭’。”“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 带动大部分地区, 这是加速发展, 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 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明确了先富带动共富的大政策后, 他又对如何实现先富、怎样由先富走向共富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首先, 勤劳致富既是先富起来的主要途径, 又是对先富者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明确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其次, 合法文明致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前提。邓小平在提出允许先富之初, 就强调了先富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要遵循法制规范, 合法致富, 要符合道德要求, 文明致富。最后, 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邓小平认为:“第一, 先富能激励后富, 正确认识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 影响左邻右舍, 带动其他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人学习。这样, 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民, 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第二, 先富要帮助后富。“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在帮助的方式上, 他提出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后富, 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利税, 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以及提倡先富裕起来的人自觉再办社会公益事业。
(四) 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和保证
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 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不能脱离发展生产讲社会主义。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更不是共产主义。只有解放、发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我们纠正过去那种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态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论断。首先,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突出地体现出来, 甚至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经济结构。其次, 在所有的生产力要素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已经不止由于其自身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显得重要, 更多的是它已经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等其他生产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使得劳动的素质得以提高, 劳动工具更具效率, 改造对象空前扩大, 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活动。
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地区的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但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西部地区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10个省 (市、自治区) 人口2.58亿,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5个省 (市) 的人口总数差不多, 而两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比1980年是第1:1.87, 到了1999年年拉大到1:2.77, 目前这个比值仍在扩大。
2. 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1999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 前者是后者的2.65倍, 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 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一些。
3. 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从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来看, 据资料显示, 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 80%的储蓄存款被20%的少数高收入者所掌握, 另外20%的存款由80%的人所掌握。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 1998年则上升为2.35:1。这些人不到总人数的1%, 家庭年总收入一般在20万元以上。低收入者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早退休或内定退休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 因疾病、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到1999年底, 我国仍然有3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由于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如其他因素, 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欠佳, 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陷入了贫困状态。这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在1000万左右。这就表明, 我国目前城乡贫困人口有4400万以上。
(二)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体制都有其内在的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生产者的激烈竞争中, 由于不同生产者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差别, 必须导致那些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者被社会回报的大量社会财富, 那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生产者被淘汰, 因而社会的贫富差距必然拉大。
2. 我国地域辽阔,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资源等方面地方原因,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地带:
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点到面的发展过程, 这里的点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这些城市具有良好的先天经济发展因素, 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开放, 与国际接轨比较容易。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植和倾斜, 这些沿海城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这些开放城市比较接近的中部地区在开放的示范、带动下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仍然取得了成绩, 但是相对东部沿海城市说来, 发展速度、规模的差距是很大的, 人民的收入差距也仍然在拉大。
3. 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在社会主义历史上是没有现成模式的。邓小平讲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 改革旧体制实行新体制期间, 旧体制的改革不一定彻底, 新体制实施的不一定完全合理, 还有许多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能修改、完善的地方。在这期间, 政治上层建筑也必定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 难免出现一些政策的权利失真, 因而为社会提供了不公平竞争的可能。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中, 有的地方经济搞活了, 有的地方经济衰败了, 有的人富裕了, 有的人失业了, 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三、正确对待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问题
正确认识和对待在共同富裕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包括分配不公在内的种种社会问题, 这对我们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绝对不是“两极分化”。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人类这会历史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两极分化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社会出现一个阶段, 为数不多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 能够作为“统治生产者剥削生产者的手段”无偿占有别人创造的剩余劳动;同时, 广大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 除了出卖劳动力一无所有。从而形成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和积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向多数人集中和积累的两极。两极分化是收入差距过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既有量的规定性, 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 是指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的财产和收入差距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界限分明而又对立的两极;从质的规定性来看, 是指贫困阶层与富有阶层在财产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同时, 两大阶层之间形成深刻的矛盾和冲突,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于确定“极”的人数比重,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五等分法, 即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最低收入家庭对比。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贫富差距程度的度量问题,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 越趋向于0, 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越趋向于1, 说明贫富差距越大。一般认为, 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 说明收入差距比较合理, 数值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过大, 0.6被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 表明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 包括各种集体福利和非正常收入的差距在内, 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45。据世界银行测算, 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67。无论是国家统计部门的基尼系数的测算数值, 还是其他调研机构的调查估计, 都告诉我们, 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总体上处于合理差距向过大差距过渡的过程之中, 更重要的是我国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的基尼系数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值, 所以, 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 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违背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原则, 我们还处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之上。
其次, 从共同富裕这个过程来看,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共同富裕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富、同步富、同等富, 要求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以同等速度达到同等程度的富裕, 不允许有先有后、有快有慢, 这是对共同富裕的曲解。这种观念实践的结果, 只能是共同贫穷, 而不可能是共同富裕。这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事实所证明。
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们并不反对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 但是有一个前提, 即这部分社会财富将在一定的时候用于帮助不发达地区振兴经济, 而并非私人无偿占有, 这也是公有制的优越性的一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找到合理解释。而事实也是如此, 因为我们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卓有成效地将效率和公平结合了起来, 即在收入分配调节中, 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发挥市场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规范分配秩序的具体措施, 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水平。
第三, 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特性来看, 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服务的, 它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财产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企业, 全社会的绝大部财产收益都归国有。
第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是人民政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此基础之上的宏观调控必然是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的国家行为, 其最终目标仍然是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 我们也必须正视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认真对待, 客观分析, 结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流, 现已存在的贫富差距, 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调节和控制贫富差距, 切实防止两极分化。
摘要:本文结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分析了当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39页.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田克勤高等教育出版社5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633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54页.
8.收入分配问题 篇八
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促进社会公正和谐,让人民更幸福、更有尊严地活着。这里的社会财富可以理解为国民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高速增长,1978~2008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5.32%,2008年国民收入总额达到了302853.36亿元。这些数据说明蛋糕已经做得足够大,我国现今的首要任务不再是做大蛋糕,而是怎样将蛋糕合理的进行分配。如果如果一贯的鼓励做大蛋糕,总有一天不仅没有人作蛋糕,可能会有人起来推翻和砸烂这个蛋糕铺的。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是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
1.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
1978年至2008年的31年中,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99%,而职工年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为7.8%,职工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4.71%。特别是近来年,我国财政收入每年都大幅增长,而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则相对缓慢。2005年至2008年间,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相比,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08年与07年相比,增长率甚至下降了2.6。
2.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较低
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比较低。2000年我国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6.96%,2008年为35.51%,2000至2008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比例依然比较低,一直维持在35%左右,这就意味着职工的非工资收入大约占65%的比例。
3.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比例比较低
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及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比例不完全对称,但大体能够反映企业内部要素分配比例的变化。2003年至2006年,企业利润增长率都远远高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2007二者增长率差距缩小,但其主要原因并不是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增加,而是企业利润增长率由于经济原因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率10年来首次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
(二)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所得过高,居民所得过低
上述已经说明了此问题,此外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也可以反映这一点。2000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
2.在居民所得环节中,少数居民所得过高,而大多数居民所得过低
据福布斯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个人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已经超过47万个,可支配财产超过1亿元的已经不在少数。目前我国富翁的数量已经仅仅次于美国,位居全世界第二位。而与此同时,我国还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还有年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196元的贫困人口4007万人,城市依靠低保生活的人口有2200多万,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60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得更快,而农村居民相对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年我国可统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1倍,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点。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的不可统计的待遇,这一差距会更大。
4.行业间收入差距大
国家垄断性质的行业凭借其特殊地位,收入水平远远高于职工平均收入水平,而收入本身不完全成比例,从而扭曲了行业间的收入,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過大。
二、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战略举措
(一)完善要素市场
1.完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市场发现价格
在初次分配中,收入分配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导致土地收益、资本收益、部分企业家收益不规范甚至过高,从而损害了劳动者利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决定价格。
2.积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多途径扩展居民收入来源
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仍以劳动报酬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因此要积极发展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扩展居民除劳动者报酬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提高居民收入总量。
(二)不断提高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既要提高国家财政供养机关、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还要提高企业职工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收入。今年的国家一号文件又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说明国家也是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要地位的。要提高农民收入,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扶贫力度;2.提高农民素质;3.促进农业产业化;4.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消除剪刀差;5,放开农村宅基地市场,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吸纳更多的资金建设新农村。
(三)限制行业垄断,减轻企业负担
限制行业垄断,提高市场竞争活力。清除各种市场进入壁垒,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以往只有国有企业的行业,加快电力、石油、电信、交通等行业改革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调解机制的作用。
加强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限制收入水平过高的垄断企业工资水平的增长。短期内,可以对垄断企业设定最高工资标准,从长期来看,则需通过引入竞争,改善垄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来解决垄断企业分配问题。
参考文献:
[1]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收入分配问题】推荐阅读: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问题09-26
关于政治关于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09-03
国务院:将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08-04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01
我国利润分配会计的几个问题研究07-17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07-17
工作分配方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