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精选7篇)
1.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篇一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一、迅速控制事态。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突发事件,领导者都应积极进行处理,立刻作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以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而不应一开始就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追究责任,多方埋怨,推诿搪塞,从而耽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造成处理的被动局面。此时领导者应从容面对,快速反应,果断行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和首战,要达到这一目的,领导者可采用:
1、心理控制法。心理控制的方法是告诫我们在意外和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心理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与压力,使大部分人处于强烈的冲动,焦躁或恐惧之中,所以领导者首先应控制自己情绪,冷静沉着。领导者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组织成员的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并能在领导者的引导下恢复理智,利于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的迅速及时解决。要达到心理控制的目的,领导者可以两方面去努力。第一,领导者自身要从容镇定。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一种遵从心理,即受他人活动影响,自己也从事和他人同样的活动。越在心理波动,价值选择目标不定的情况下,越易于产生遵从心理。因此,在突发事件来临 时,领导者要冷静,不能自己先乱了方寸。第二,多做说服教育。现在发生在基层的突发事件,大多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群众要求大部分是合理的或具有合理因素,只是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采取了过激的方式,为此,只能采取说服劝解,释疑答惑等方法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安定人心。
2、组织控制法。组织作为重要资源,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组织的作用无法替代。发生在齐齐哈尔市“8•4”侵华日军遗化武器中毒事件,政府成功的运用了组织控制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3年8月4日,事件发生后,政府成立了由公安、环保、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救援领导小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立即启动《危险化学品工作预案》,救援领导小组责成公安局出动150多名警力控制了l0多处现场,对运桶的车辆进行了封锁,并对所有涉及有毒物质的人员进行逐一排查,使事态及时有效得到控制。
二、准确找到突发事件症结。要真正彻底消除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突发事件原因,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阶段主要是作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收集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突发事件的原因深藏在事物的内部,隐含在各种现象之中,要想把握它,必须掌握大量的材料,并能对此进行分析与综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此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导者在收集材料和信息的过程中,一般可采用公开调查和隐蔽调查等方法。公开调查法,即事件发生后立刻深入现场,观察事态的发展,了解破坏程度,特别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可以广泛听取事件参与者、目击者的反映,想法。不漏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思路敏捷,善于从薄弱环节人手,寻找新的突破点。只有实地调查,领导者的感受才会强烈,解决的态度才会更坚决。隐蔽调查是指对有些突发事件不便做公开调查,而采用暗中观察,在不引起对方的警觉和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依法收集掌握事件的情况和踪迹。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去调查,主要还是依据事件本身的性质,要从实际出发。但有一点是要提醒领导者注意,材料必须真实。虚假的材料只能搞乱领导者的思路,使危机的处理走上弯路,给组织造成更大的损失。
2、确定事物的性质,这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这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做战略性的分析,包括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是来源于组织内还是组织外,是来源于国内还是国外,来源于哪些社会阶层或群体?危机所涉及的冲突是以什么方式来破坏社会,最终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分析,使之对危机认识更深刻,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危机的策略方案,争取控制危机的主动权。林肯说:“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个具体的时刻 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
3、制定具体解决措施。事件的性质确定以后,必须迅速制定处理问题的总体方案。解决危机的方案,首先要具有可行性,能在现有条件下付诸实施的可能,不求完美,但求实效。其次,要注重效果,标本兼治。突发情况的处理既要着眼于当前事件本身的处理,又要着眼于组织良好形象的塑造。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和视野狭窄、鼠目寸光的短期行为,而应从全面的、整体的、未来的、创新的高度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求领导者的决策指向必须针对要害问题,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治“标”,为此而采用的决定方式可以是特殊的;在治“标”基础上,谋求治“本”之道。意外事件中常常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处理时应富有创意,如果采取的方法巧妙灵活,恰到好处,有时会出现一个出乎人们预料的美好结局。所以领导者在出台处理意外事件的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因人、因地、因事制宜,达到对公众、组织都有益处的效果,努力取得多重效果和长期效益。最后,要准备备选方案。为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必须做多方面慎重考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从而使突发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三、果断解决问题,实施决策方案,采取具体措施处理事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决战时期。这时领导者的指挥能力、运筹、决断、魄力都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1、领导班子内要达成认识和行动的统一。在危机时刻,能在情绪不稳的公众面前展现一个思想高度统一,强有力的群体形象,可以增强公众的信任感,也可以加强领导者的权威。同时也要明确责任,防止某些方面的疏漏。在领导群体中还必须确立领袖人物的核心地位,以其提出的思想、目标作为团结的基础和行动的指南。作为中心人物的领导者,必须是具有统御全局的能力,心理素质好,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作风民主的人。
2、领导者亲临现场。在突发事件中,领导者魅力的最好展现是亲临第一线指挥,稳定人心,也充分体现领导者胆略、勇气。“非典”期问,总书记胡锦涛南下视察疫情最严重的广东,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亲临北京佑安医院,给医务人员打气;走进校园看望学生、老师。领导干部亲临事件现场,不仅给大家带来心理上的稳定作用,更能随时掌握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变化了的情况,从而使领导者的指挥决策减少失误,保证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
3、用好人。危机时刻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也是人才发展的最佳时机。这时的用人要突破传统框子,不拘一格。古人讲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鼓励人才的脱颖而出,要运用灵活的激励手段。危机中要纪律严明,不容许有破坏组织团结、扰乱民心的言论与主张,维护组织的利益。
4、执行要有力。处理突发事件,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如果忍让、退却,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近几年屡禁不止的私自开采,乱挖乱建小煤窑爆炸伤人事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违法行为处理不力而造成,一有机会便出现反复。所以,只要是正确的措施,一经公布,就要坚决贯彻,丝毫不能妥协。
四、总结经验教训。突发性事件被平息后,组织获得了相对的平静与稳定,这并不意味着危机过程已完结。这时的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危机的恢复和危机的根本解决。因为危机公开的冲突被制止了,但引起危机的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果不从根源上控制,还会以其他方式再发生。所以此时的领导者,一方面在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外,更要从系统的角度查找问题出现的深层次诱因,教育广大群众提高认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有效地制定危机后管理工作的重点,使群众看到领导者的远见与对组织负责的精神。
1、认真查找工作中的缺点。突发事件出现,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例如发生在个别农村的假酒中毒事件,如果基层干部工作主动些,对农民生产、生活多关心些,事发地的工商、卫生、法制宣传、食品监管、技术监督部门的同志们能工作深入一点,对个体户生产与人民的饮食卫生相 关联的小企业严格管理,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2、制定整改措施。事件处理后,对发现的问题,要制定出严格的整改措施。举一反三,排查隐患,见微知著,超前防范,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3、改进工作作风。处理突发事件,虽然有方法和艺术,但方法和艺术不是万能的,关键还在于平时扎扎实实工作,要防止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突发事件上,而忽视日常工作的倾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
2.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篇二
一、幽默性与宽容性相结合
幽默, 是英语humour的译音, 它是通过人物的言谈、举动等, 使人觉得诙谐, 而又意味深长。宽容是指宽宏大量, 不计较、不追究。有些教师,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 不但没平息风波, 反而使后果更严重, 甚而酿成悲剧。究其原因, 就是缺少宽容。有一位哲人说“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 就会少一些悲剧”。为什么作为教师不能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和过失呢?其原因有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历史遗留的思想的观念。什么“师道尊严”、“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所谓的“天地君亲师”的封建等级观念, 还有“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好人”, “师高弟子强”诸如此类;归结为潜意识的“皇权”的表现;第二, 教师的个性心理偏差。即“气”关未过。古人云“酒色财气”四道关, 一关更比一关难。这些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认为学生当众出他的丑, 扫他的“面子”。要是这样的话, 我们的先圣孔子, 在游学路上, 就不会为小孩的“城堡”让路, 也就会把难住他的两个“辩日”小孩杀掉;第三、法制观念淡漠, 职业道德欠缺。这里, 我不妨用一个事例说明。我校有一位老师, 新学期的第一天, 刚走进教室, 忽然有一位学生大声发问:“教师, 你认识老子不?” (老子, 本地是父亲的意思, 这里指说话者本人, 或先秦的诸子中的老子) 当时, 全班哄然大笑。这位老师幽默坦然说到:“不认识, 不是同时代人, 只是对他有所了解, 还有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假如你有兴趣, 课后我可教你孙子兵法呢?” (孙子, 本地有骂人不懂规矩的意思, 也指孙字辈, 有轻视之意) 当时该生脸红而笑, 其余同学也笑。老师接着说“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是无止境的, 要学到老才成为有教养的人。”接着教师正常上课, 下课后再不纠缠此事。后来, 这个班非常敬重这位老师。这就是幽默和宽容相结合的结果。古人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自己严与周, 其长进快, 对别人宽容, 别人乐意接受。大人不计小人过吗, 何况是对待我们的学生, 对待未成年的孩子呢?因此, 教师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中, 要做到:思想上有准备, 心理上能承受, 态度上宽容, 时间上宽限, 处理上宽待, 肚量上宽容。古人提倡宰相肚里好撑船, 我在这里也提出教师肚里能让学生撑船, 就象弥勒佛的批联一样,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贤文上讲得有饶人不是痴汉, 痴汉绝不饶人。
二、直接性与故事性相结合
所谓直接, 就是不拐弯抹角, 直截了当。指明错在那里, 该怎样改正。现在很多教师在教育批评学生时, 要么指责一通, 或写检讨, 或请家长, 或交政教处处分。其方式较为单一。单一的方式在同一学生身上用多了, 起的效果就会很小。要是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恰当地引用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故事来比较分析, 以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对学生的印象要深得多。中国古代很多谏客、谋臣, 劝说他人时, 不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吗?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还有很多寓言, “奇闻轶事, 成语故事等, 不是最好的素材吗?我们作教师的何不学一学, 用于批评教育学生。“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有错就改。我们只不过是在教育学生的方法方式上多动动脑筋, 费费神。为何要抓住学生错误不放, 甚而放大, 用暴力和压服。几次不改, 就看成不可救药, 妄下断论, 甚而放弃不管, 开除学籍。中国有句俗话, 不怕官, 就怕管。作为教师, 有权“管教”学生的学习和品德, 只要是正当理由, 学生不得不服你管。当然, 切不可动不动就拿学生出气, 找学生的错处。直接性不转交班主任或政教处来处理你的“管教”范围内学生的突发事件。一来他们不了解当时的具体细节情况, 难作出恰当处理;二来, 学生易“蒙混”过关。给他留下不痛不痒的感觉, 之后你还直是“管”不了他们。采用故事性也要注意三点:一是与当时的事件贴切;二是时间少;三是言简意赅。如有一节课, 做作业, 因发本子, 同桌学生因抢先而弄坏, 互相骂了起来。我要他们先不争辩, 讲了以下的故事:有一次,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坐。双方提议说出对方像什么?苏东坡说佛印和尚象堆牛屎, 而佛印和尚说苏东坡象一尊闪光的佛。东坡自以为得意, 回告诉小妹。而小妹则说东坡上当。按佛家心理理念, 当时东坡心理是一堆牛屎, 而佛印心中是闪光的佛。这说明你的双方心里没有“文明礼貌”的习惯, 有也不牢。要加强自我修养。这样学生很乐意接受, 印象也深。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做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一样。原则是讲话和行事的准则。不按原则, 就会乱套。灵活, 就是在大原则下, 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说白了, 就是“看人做事”, 正如孔子, 就同一件事, 要甲生马上去做 (因为甲平时做事犹豫) , 要乙回家问一问再去做 (因乙平时做事果断) , 学生的知、情、意、行不同, 就得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针对性和公正性相结合
针对性, 就是针对突发事件本身, 针对当时学生的实际。公正就是作出不庇护不偏向的处理。唯有公正学生才服, 唯有针对当时突发事件本身, 不要“拔出萝卜带出泥”, 翻该生的“老帐”, 揭学生的短处。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总是用老眼光看他, 记他的缺点, 不看他的优点。即使他想改掉, 也因你的提及, 更加变本加厉, 比原来更“捣蛋”和调皮了。
五、策略性和预见性相结合
3.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篇三
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是指课堂中突然发生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这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问题行为,常常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危害较大。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控制教学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呢?下面结合我遇到的几次突发事件的处理谈谈我的看法。
一、热处理
热处理是教师对一些突发事件刚发生时就抓住时要,趁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长善救失”、“扬正抑邪”。记得有一次,天下着大雨。我正在教室给同学们上语文课。突然,教室门“砰”的一下被推开了,一个从头到脚都被淋湿的中年妇女撞进了教室,她仿佛没有看见我一样,径自走到后排一个男生桌前大声说道:“明明,今天雨好大,这把伞你拿起,放学后早点回去。”她的这一举动把全班同学都愣住了,随即教室里便哄堂大笑起来。我等那位妇女走出教室后,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的母爱”,借刚才送伞一事对同学们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母亲对儿女的疼爱和期望,教育他们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更要为父母而刻苦学习。同时,也通过这件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像以上这种热处理方法需要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当机立断,迅速采取对策,既有效解决了事件,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了震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冷处理
冷处理是指教师对突然发生的事故采取冷静、冷落的方式,暂时给予冻结,仍按原计划上课,等到下课后对学生做处理。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处理学生的恶作剧问题上,教师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不惊奇,不慌乱,也不追究谁干的,也不批评。教师用充裕的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及根源,把问题处理得更恰当。冷处理需要教师凭自身的意志力,克服对某些学生的反感情绪,用理智战胜无益的激情和冲动。
三、宽容法
教师对学生突然出现的恶作剧或危害性不大的问题,该宽容时要宽容,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学生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了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课上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这样处理,不用专门占用时间,也不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效果理想。
四、因势利导法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激起了学生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回到教学目标上来困难时,可以随时挖掘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飞进一只小蜜蜂,一个女学生惊叫“蜜蜂”。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傻眼了,学生都在看小蜜蜂,还有的离开座位用书去打它。我把课停了下来,打开门窗,把小蜜蜂放出去;接着就跟学生们说蜜蜂是益虫,它采蜜给人类吃,而且他们是勤劳的化身,我们应该放它回大自然去;然后幽默的说:连小蜜蜂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
五、寓教于喻
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太丰富,对许多问题的认识缺乏切身体验,但只要把道理讲透,学生还是能理解接受的。教师可用形象的比喻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引起兴趣,还能增加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六、“爆炸式”教育法
爆炸式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严重破坏性行为,采用大刀阔斧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一节体育课上,两个学生为争篮球打起来,一个骑在另一个学生卡他脖子时,教师就应该赶到现场,命令其“住手!”一边拉开他们,一边义正严辞地批评他们,平息**。像学生中的这类矛盾激化,已经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的行为,不容教师慢声细语,该有张飞“喝断长坡水倒流”的气势,勇武果断地命令其住手,让学生绝对服从,没有任何解释的余地,一旦学生态度老实再循循善诱,进行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这种“爆炸式”教育法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不可滥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用得恰到好处。
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生成为课堂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如老师课前所想的。教师要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并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
在课堂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无法回避时就应该认真面对,用你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理解。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4.考试中如何处理不会的选择题 篇四
1. 理论
一般的正常的设计试题要避免倾向于任何选项,
当然即使不是故意去设计,大数定律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既每个题目的答案随机排序的单项选择题,如果有足够多的试卷,那么我们会发现这些试卷平均来说,全蒙A,或者B,或者C,或者D最后的结果都是得到四分之一的分数。当然可能会有的出题人故意设计成很诡异的情况,例如太多 A ,导致大家不敢做。
2. 数据
站内有过数据统计:
不会的题,选C真的就OK吗?
总结了全国高考的单选题答案(文理都有):
A 47个
B 49个
C 46个
D 48个
看吧,基本上是等概率的出现的,
当然这个数据有点少。大家还可以去统计其它的。数据来说话,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3. 博弈
最后还是回到那个博弈的问题上,万一有一年高考试题出题的时候,选A的太多了,那么作为考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假定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每个答案出现的概率相同。
a. 什么都不会的人
不会发现A太多这个规律,但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照一个答案蒙,因为大家会知道一般情况每个答案出现的概率大致相同。所以理想情况有接近1/4 的人会蒙A。高考中,1/4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因为基数很大,都是几百万的考生。
b. 学得特别好的人
有把握,确信就是这规律
c. 中间的人
这部分人也受影响,不过已经不用分析了。
5.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6.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篇六
东营市胜利第一小学 刘红教师仅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空间或者仅仅从表面上追求形式的直观都是不够的,只有引导学生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建立在对算理理解基础之上的形象直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直观,建立在对算理理解基础之上的算法探索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探索。
算法和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个重点,在教学中若处理的好,将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老师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1、引导研究,理解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刘老师这节课在开始笔算时,引导学生尝试经历口算的过程,23×12表示12个23,我们能不能把12个23分开来算呢?先算10个23再算2个23,然后再合起来. 找算法的共同点,初步理解算理。
2、应用算理,“创造”算法。
刘老师大胆放手,试着让学生用竖式计算23×12。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老师设想会出现的问题,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3个竖式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
7.新闻写作中如何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篇七
五年制高职物理(苏大版)课本第一、二两册共十三章,编入了四十四篇“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短小精悍,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既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阅读材料”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物理学史、物理思维方法的介绍;有生产、生活中实用技术的介绍;有最新科技成就的展示和近代物理知识的发展与展望;还有一些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深刻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与外延,整体认识其所蕴含的教育因素,那它将在德育、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多偏见与误区。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结果发现绝大数教师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又不参加高考,“阅读材料”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本没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和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缺乏现代课程理念。现代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发展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新型人才。物理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习惯和能力。“阅读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以“阅读材料”为素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阅读材料”的功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缺乏教改意识。有些教师认为教改是普中老师的事,职业教育不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复习—引导—讲授—巩固—作业”,缺乏创新精神。实际上,“阅读材料”是教师可以利用改革的一个舞台,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教师可利用“阅读材料”这个平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讨论式教学模式、专题讲座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就职教现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1.正确认识“阅读材料”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阅读材料”,充分认识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阅读材料”是围绕教材的教育宗旨、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教材中的,其中有的是对教材的拓宽,有的是对难点的注解,有的是物理学史的介绍,有的是实际的应用等。应该说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紧扣相关教材知识而设计的,实际上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扩展。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中需要的知识,围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挖掘其涵盖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的目的,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阅读材料”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难点,达到增强双基、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师用“斜拉桥”、“迎风前进的小车”等“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同时也使学生知道物理学科知识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中的应用。
“阅读材料”中有许多生活中的物理,构成了妙趣横生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载体,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所蕴含的美妙、生动、有趣的一面。如“现代公路上的道路反光标志”、“骑自行车急刹前轮不安全”、“冰箱、空调的制冷”、“雷电和避雷针”、“磁致冷技术”等“阅读材料”,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因此,这些内容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大大地激发出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浓厚兴趣,进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阅读材料”中有丰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教学中要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把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到“阅读材料”的教学之中,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步骤,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推理、学会学习。如“如何确定古木的年代”、“费米用纸片测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库仑扭秤实验”等“阅读材料”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创新能力、自学钻研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3.充分发挥和挖掘“阅读材料”的德育功能
“阅读材料”中的物理学史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供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德育的素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如“阅读材料”“牛顿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物理学家的成功是离不开他们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他们因为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才取得了辉煌成绩,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阅读材料”中有许多可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超导磁悬浮”、“遥控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纳米技术”、“激光的特性与应用”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勇攀世界高峰的远大理想。
现代的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了这些知识可以有什么用,“阅读材料”“磁场与生命”、“磁性材料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等众多的STS内容都可以作为物理知识的应用素材,使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学会对技术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和使用。“核武器及防护”、“环境的物理污染与防治”等“阅读材料”,也让学生知道因为科学知识的不当使用,也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如原子能的开发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成就,但人类已将这一成就用于大屠杀,开发出可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科学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也带来了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根基,所有这些,都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分析、阐述,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