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共2篇)
1.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 篇一
新课改使语文教学再现“鲜活”魅力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我愈来愈感受到语文课的“鲜活”魅力。不论是我自身,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下面就谈一谈来自语文课堂的几点变化和感受。
一、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几千年来尊师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定位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赋予教师极高的地位和权利,于是,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距离。因此,教师仅仅是腋下夹一本教课书,手捏一支粉笔,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授课”机器,学生则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施教机器。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一言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一味养成了看教师的脸色行事,不敢轻言,不敢尝试的陋习,哪里还谈得上自主学习?可想而知,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模式培养出学生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棱角。
自从我接受新课程,感觉走进语文课堂,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氛,我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场所。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笑容,动不动就走下讲台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时而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学习;时而再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天真地回答;时而还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又和学生融为一体,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摸一摸学生的头耐心解释,并对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学生表示谢意,感谢他(她)能把老师当作朋友说了心里话。正是因为我与学生处在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中,始终以对话的方式交换着意见。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学生则把对我的这种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自然是思维更活跃,情趣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我常常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
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到老师是可以依赖的大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大胆地提出来,和我一起讨论,共同解决。整个语文课堂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各种奇思妙想,常常令我和同学们为之振奋,来自童心的精妙回答时时令旁听者拍手叫好。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语文素养、团队精神、创造能力等得以提高,这是我走进新课程的第一收获。
二、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式”,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继而转入“满堂问”的被动学习的误区。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生气,学生疲惫不堪,兴趣荡然无存。《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在课堂上,我常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使他们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品尝成功。比如:二年级语文《雨点》一课,一开始导入新课,我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创设“悬念”,学生能够提出:“学习这篇课文,我想知道雨点都落到了哪里去了?它去干什么?”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还会落到哪里,有什么作用?”“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悟,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组内合作、交流时,向同学请教,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先由小组长整理组内同学的疑问,并有秩序地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动互帮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回答很幼稚,考虑还不周全,但那种强烈的表现欲令人感动。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最后,我总结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这样既激发了个体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了集思广益,收到了互帮互学的效果。在进入质疑环节,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 2
强的结果,何等可贵呀!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
三、评价方式得以改变。
教师评价学生,不仅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更重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需要我们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而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老师对他(她)的认同和肯定。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中,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基础又不好的孩子回答问题,孩子断断续续地轻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我始终微笑地看着他,不断提醒他鼓励他,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了,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纷纷举手表示自己能读得更好,可我示意他们把手放下,说:“你们没有发现吗?这位同学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就这样,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形成竞争的意识。课堂上我们还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轻松的、自由的、能表现自我、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以前在语文教学中,我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有关习惯的培养。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才知道学习语文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走进新课程,我首先感到眼前豁然一亮的是:语文教材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始终,并以专门篇幅呈现在书的开篇,形成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的系列。教学内容的丰富,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注重了习惯的培养。于是,我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在不断地提醒学生应注意读写姿势、握笔、听讲、发言这些小问题。喔,你千万别小看这些“小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小问题出成效,才能抓好其它方面,学习习惯夯实了,才能对学习语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记得王尔德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了我们。”学生时代播下优良的种子,便可羸得未来的丰收。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非一日之功。相信走进新课程的教师都已重视了这一点,我深信:只要我们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反复抓,抓反复”,一定会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进而激发起他们喜欢读书、写字、交流、探索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区别于以往语文课的一个亮点所在。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倍享其“鲜活”的灵性,同时也为学生们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语文教学“鲜活”的魅力,使课堂变为学堂,变为乐园,使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共享语文教学的快乐!
2.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 篇二
一、感知生活中的生物思想, 体会生物现实意义
生物思想是生物知识的灵魂, 生物知识则是生物思想的具体呈现, 两者是无法分割的整体。生物思想深深地蕴藏于生物知识之内, 生物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寓于生物思想之中。然而生物思想对于高中生来说是较为抽象而高深的, 需要通过教师的挖掘和揭示, 从而让学生感知思想, 启迪智慧[1]。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经验入手, 接通生活与生物的源头, 将抽象枯燥的生物思想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具体行为,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现实意义。如在讲“生物生态的稳定”一课时, 很多学生对“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这一思想观点存有不解和疑问, 这时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人喝水多后排尿的现象;水乡人在河水中洗衣、洗澡、淘米, 可是河水仍旧很清澈的现象;著名的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所描述的现象等。这些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 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熟悉和贴切, 当他们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同时, 已经主动寻找到了生活中隐含的生物思想。
二、运用多种生物思想方法, 再现生物学科魅力
生物思想是无形而抽象的, 它是通过生物思想方法加以呈现的。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要在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认知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思想方法渗透与培养, 只有将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紧密结合, 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科之无限魅力。
(1) 生物思想之“辩证统一思想”。对立统一, 是辩证法的核心, 在生物科学中这种思想比比皆是, 如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物体功能与结构的统一等。同时, 生命活动的过程也存在着这种“矛盾运动”, 如个体生长发育是异化作用与同化作用的对立统一;促进生物进化的内因, 就是变异和遗传的矛盾;生物进化均使用的是同一“遗传密码”, 因此生命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大统一”的整体格局等。这都是蕴涵于生物科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通过这些思想的挖掘与提示,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2) 生物思想之“守恒思想”。同物理和化学中的守恒思想相同, 生物学科中也存在着守恒思想, 它对学生在进行专题知识的学习中起到加快理解和记忆的作用。如在讲到多条肽链蛋白质合成时, 蛋白质方程式是运用原子守恒计算出来的, 而质量也是运用原子守恒进行计算的, 这就是守恒思想的具体表现。而如果将生命活动与守恒思想联系,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呼吸作用与光合反应。在生物教学中, 循序渐进地将这些知识与守恒思想进行转化与渗透, 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思想去理解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 会使那些教学难点和学生的记忆难点迎刃而解。
(3) 生物思想之“理论联系实践思想”。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即如何让生物知识与生物思想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生物形成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2]。如在讲《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中《关注癌症》一节时, 可以在现实中各种罹患癌症的病例中取出一到两个典型案例来供学生分析, 通过患者的CT影像, 让学生直观地去认识细胞癌变的现象, 从而分析其诱因, 并向学生及时传授关于预防细胞癌变的常识。而讲到《遗传和染色体》时, 则可以适当导入由近亲结婚而导致畸形儿童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使学生对遗传疾病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总之, 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物思想之精髓, 才能真正理解生物科学之含义;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运用生物思想去感知蕴涵在生物科学中的“美”感, 才能领略到生物科学的真正魅力;也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完整的生物思想, 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情感更丰富、精神更强大!
参考文献
[1]黄慧玲.“整体性思想”在高中生物复习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2, (1) :12-13.
【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推荐阅读:
情景再现播音教案07-30
让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再现10-12
魔戒再现读后感09-14
莲文化的魅力,莲文化的魅力作文07-29
七年级语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08-11
魅力文化城市建设11-12
汉字传承文化魅力对联11-26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1学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11-30
文化与文化的力量08-11
浅析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07-09